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7/20

見性不動

現在我提個問題:我現在講《楞嚴經》,具體在講什麼?李居士,你說。(答:講見性不動。)講顯見不動,顯眼根見性本來無有動搖,這是十番顯見的第二番顯見。因為如來直接宣說對我們中下根眾生來說很難開解,所以佛讓憍陳那尊者重述過去在鹿野苑所開悟的客塵主空之義。因為直接跟大家說身心世界這一切事物,虛妄之相,是搖動性、生滅性、都是生死妄緣,大家不會承認,不會認可,乃至不會相信。說我們離開這些就無所依據了,心也沒了,身心、世界、我就沒了,所以佛才用客塵--不住為客,搖動為塵,來比喻、顯發我們這個妄身妄心以及外境這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搖動之中,就像空中的飛塵和不住的行客一樣,沒有安住,這樣我們就容易開解了,確實是體性空寂不可得,畢竟不可得。所以我們不去妄想執著它,不去著持它,不在這一切虛妄事緣、虛妄相上起惑造業,自然回歸自性。以客塵的動搖之性,來顯發主空的常住不動搖性。常住為主,主名常住,就像亭主似的,正好和客相反,不住名客,主人常住,互相顯發。搖動為塵,澄寂曰空,不動搖、不生滅的就是虛空。以主、空來比喻、顯發我們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眼根見性就是我們的本有真心。如果說眼根的見性就是本有真心,就是我們本覺佛性、本來佛,大家好像是不能開解,不能夠信服,所以通過主、空來顯發我們本覺佛性的不動不搖之性。眼根見性是屬於心法,我們這個生滅妄識向外妄想執著,離塵無體,以攀緣而為自性,是動搖性,是生死妄本,只能建立生死惑業,承辦生死苦果,用它不能成就無上菩提。在前面我們講兩種根本,如來七番破妄以後,妄心破盡,阿難和法會大眾突然感到無所依了,由於過去一向依靠這個心,認妄為真,現在呢,若有所失、無所依據了。所以佛說:你不是沒有心,有不生不滅的本覺妙心、本有真心。阿難和法會大眾請求如來開示,如來才十番顯眼根見性,就六根的眼根指出我們的本覺佛性、本來佛。第一番顯見是心,因為眾生都認為肉眼能見,肉眼是無情物,是質礙物,它本身不能見,它若能見,人死了怎麼就不能見了呢,所以它是門戶,通過這個門戶向外見種種物,是見性能見。因為眾生的常情,眾生份上來說,都認為眼能見,所以我們第一番開示顯見是心。這個都明白了,明了不誤了。第二番顯見不動,什麼是客義,什麼是塵義,什麼是主義,什麼是空義。客塵,總指一切生滅、動搖、虛妄之相,身心世界一切事物,就是客塵之義,凡屬動搖的都屬客塵之義。對客塵顯發不動不搖的就是主空,主是常住、空是湛寂不動,不生不滅,用這個來顯發我們的本覺佛性,本有真心,菩提真本,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常住沒有變異。 佛是本具的、常住的、無量壽、無量光,我們得到佛寶了,是如意寶,隨其所欲能出生一切眾寶,就沒有生死貧困了,我們就不用再去妄想執著這一切事物,世間三界六道這一切事物了,這都屬於生死苦果、生死業緣,不在這個生死業果上再建立新的生死苦因,這樣就可以截生死流,究竟成佛。這個內容很重要。十番顯見,顯"見性"是本有真心,讓我們認識我們的本覺佛性、本來佛、本有真心、本來的主人。通過十番顯見,我們就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就像我們認識人似的,能看到這個人的整個的因緣,眼耳鼻舌身意,整個面目我們就認識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事情,大覺世尊若不開示,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發明,應當把它開解,永為佛種,你不開解,那總是徒然,你說我修這個善,修那個善,住相生心,那還是不行,修到未來際還是有這一物在,這妄心在,這妄境在,那想成佛無有是處。妄心和妄境,得心境雙亡。妄心、妄境是生死妄緣,生死妄緣若不歇滅,想要開拓本具之佛性,那就無有是處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講的這個,一個是講的生死妄緣-客塵,另外講的是菩提真本,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眼根見性。見性的楞嚴,咱們是通過說法,通過說種種教法,使我們逐漸認識開解。佛的三藏教典就是對眾生的教化、教導、教育,教下呢,就是通過說教使我們受到開化,化是開悟、理解。這是在教下,不是在宗下。禪宗呢以心印心,不立文字,就不用說這麼多語言文字,當下開悟了。講這麼多,這麼長時間,說這麼多的話,但是咱們有的人還不一定能開解,祖師就不用這樣了,利根就不用這樣。宗下呢,以心印心,當下。祖師開示學人,就不用這麼講了,採取另一種方式,比如佛舉手伸屈,一伸一屈,這是外境。我們迷的時候都向外看,看外境,不能迴光返照。我們通過講佛的教法,大家就能開解,迴光返照,見到自己本來面目。祖師呢,學人如果去參訪、參究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說:什麼是佛呀?祖師就舉一指,指就是外境,學人當下就悟了,就能夠迴光返照,這個是動搖性,屬於塵義,能夠見它的眼根見性不動不搖,所以當下就開解,不用講這麼多,這是宗下。我們教下就得一個字、一句話、一段經文,乃至一部經這麼講,逐漸地深入開解,就像國小、中學、高中、大學逐漸完成,逐漸認識,逐漸悟明,也能達到和禪宗那種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的願望、目的,最後也是這樣,不過方法和他不一樣。就像我們上樓似的,坐電梯直接就到頂層,不用一層一層上,不用經歷階級,但是因為我們沒有電梯,我們不是利根,那麼就得一層一層的階級往上上,最後也能到達頂層,也得到開解。開解了以後,是不是有一法可得呢,沒有一法可得。佛沒有一法予人。因為我們眾生不知道路子,所以佛給開示覺路,讓我們自己去實行。大乘了義教的辦法是不妄想執著,放下、放舍、休息,更不像方便次第法,勞費神思,疲勞筋骨,動用語言去種種造作。不從造作得,不假造作,本自現成,但對十方世界這一切事物,世間、出世間、凡聖、染淨都不去妄想執著了,緣所遺者,剩下來的就是我們的本心,就像雲霧散了,遺留下來的就是太陽的體和光明,自然普照,圓照法界。用世間話說就是不用費事,不用求人,不用花錢,就得安樂幸福、就得無上佛寶,是這樣完成的,非常省事的一件事。因為眾生迷了,向外乞討,就像要飯似的,不知道自己懷中有無價的摩尼寶珠,可以富貴永劫,所以向外討飯,那就艱難困苦了。向別人乞求,沿街乞討,那不辛苦嘛,徒勞筋骨。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具有無上的佛寶、摩尼寶,可以富貴,衣食豐足,坐享其成,那還上外頭要飯幹啥呀?那就沒有用了。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不要妄想執著這一切事物,也沒有用。所以我講的就是顯見不動,顯眼根的見性沒有動搖。"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有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現在講這一段。如來開示客、塵、主、空之義以後,為什麼又重提客塵主空之義呢?就是溫故知新吧,有的人能夠當下就開解,但是有的人還不一定能夠通達明了,所以如來雖然講了什麼是客塵,什麼是主空,以客塵比喻我們這個妄身、妄境,以主空來顯發我們不動搖的眼根見性、本覺佛性、本有真心,但是大眾對於客塵之義是不是圓滿的開解?不一定,可能說"不住為客,動搖為塵"。把它廣闊開來,深義是什麼呢,凡是不住、動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都是塵,不光佛手眾中開合是客,阿難頭動為塵,以這個以例其它,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凡是不住、動搖的都是客塵,都不是我們湛然常住的本覺佛性、本來心。這兩個一定要界線分明,不要把虛妄之相當做我們的本來佛。《金剛經》說的道理最明顯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就是包括無餘之義,一切事物,世間、出世間,六凡、四聖的一切事物。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從了義教上來說,從一真法界來說,就是如此。不這樣,想成佛都無有是處了。佛說法的音聲是聲塵、是外境,不能循塵。佛的莊嚴相好是色塵,也不是我們的本來心,所以我們要想成佛,得發明我們的本源心地。住相生心,佛的音聲相好,這也是對境發識。佛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就是不妄想執著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我們的妄心、妄境、妄緣才能夠歇滅。妄緣歇滅了,就像烏雲散了,不求太陽的體和光明顯發,太陽的體和光明自然顯發,不從求中得。不用求成佛,求成佛是空想,是妄想,是貪心。祖師說:"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佛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說的話都是一個道理。這是妄沒歇,妄歇了真本有,自然就顯發,但把妄歇下來,不用求真,再求真又成妄了。在闡述客塵主空之後,如來為什麼再一次普告法會大眾呢,一個是溫故知新,另外一個是使我們圓滿的認識客塵主空之義。不但是指空中的微塵、不住的行客,也不但指如來的寶手眾中開合為客,阿難的頭動為塵,以這個例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凡是不住、動搖者都是客義、塵義。既然都是客義、塵義,就是生滅性、無常性、可壞性、染污性,所以我們不要去著持,妄想執著,不要去妄立知見,不要去唆發妄情,自然妄心、妄境不偶,遺留下來的就是我們的本心,自然得成無上道。路子就是這樣,這是三世諸佛的通途,得成無上菩提的通途,沒有其它的道路。我們以這一念心,不管是善的、惡的、不善不惡的,用這一念心去求成佛,想據有某種事物,據為己有,想成佛,那無有是處,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佛不屬於事物,是由我們的自心做得。"即心是佛,即心做佛,離心無佛"三世諸佛都是這樣發明的,都是這樣實行的,這是真實不虛,不這樣的話,舉體都是虛妄,不能出苦得樂。此文如來重述過去所悟客塵,什麼是客、什麼是塵,於是如來開示客塵、主空,顯發眼根見性不動搖,整個的過程中,開示完了以後,在這個時候"於是如來普告大眾",大眾就是法會大眾。因為經過如來的開示,整個的客塵主空之義大家基本已經明了了。為什麼在開示以後,還普告大眾呢?就是提醒注意。那麼佛意,為什麼還這樣提示呢?佛的本意就是要令法會大眾鹹知客塵主空之義。"鹹"字大家要注意,一個是讓法會大眾都知道,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另外它的深義就是:不但指佛手眾中開合為客,阿難頭動為塵,而是以這兩個因緣以例十方世界這一切事物,凡是不住、動搖的都是客塵之義,都不是我們不動不搖的、不生不滅的本來之佛,不要錯認。"鹹知"深義就在此。佛是舉這兩個事例以例一切事物都是如此,都如客如塵,不是這個不可以妄想執著,那個可以妄想執著。妄想執著這個,它不還是妄心執著妄境嗎?你去執著那個,還不是妄心執著妄境嗎?性質是一個,都沒離開妄心妄境,妄心妄境就是生死妄緣,沒有真實。佛是讓我們普遍地認識盡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凡是不住的、動搖的都屬於客義,塵義,不可著持、妄想執著,執著就是業,不是善業就是惡業,再就是不善不惡業。業就是苦因,就是生死因。循因就結果,循業就受報,把本來佛遺失掉。我們大家都要鹹知客塵主空之義。光知道客塵了,也得知道主空。佛開示阿難七番破妄,把妄心破盡了,阿難和法會大眾默然自失,說:這都不是了,這心都是生死妄本了,那我就沒心了,一切都完了、失掉了。佛說:你不但不能沒有心,而且有本有真心、本覺佛性、本來佛。佛就給他開示。我們還要悟明主空,認識我們的本來佛。佛為什麼要重述客塵主空之義呢,就是普告法會大眾,佛意欲令大眾鹹知客塵主空之義。佛說:不要我給大家開示了以後,你們還和原來一樣,沒通過佛的手眾中開合、阿難的頭在搖動,廣闊開來以此類推都是客塵。我們說哪一樣不是客塵吧?誰能舉一舉哪一樣不是客塵。就是佛的七寶硫璃世界,佛的莊嚴相好,那也不是我們的本心、本來佛,雖然屬於聖善功能、功德。但它畢竟屬於善法。我們愛慕佛的莊嚴相好,但不是我們的本來佛,還是心境對偶。五種聖善功能,佛的說法音聲、莊嚴相好尚不可以妄想執著,那麼去佛已還其他的一切事物更是夢幻泡影了。我們是從一真法界來說,一真法界就是離一切相--虛妄的心行之相,具體的森羅萬象。佛的莊嚴相好是由佛的清淨心之所變現,唯心所現。想得佛的莊嚴相好,七寶琉璃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能證得本心,和三世諸佛一樣。不證得本心,想得佛的莊嚴相好,七寶琉璃世界,那無有是處。也是因心成體,得覺悟淨化自己的心,達到究竟覺,圓滿大覺、妙覺,證得本心了,因心成體,我們的莊嚴相好、七寶琉璃世界也現在目前了,不是我們現在這個四大假合之身、糞土世界了。不覺悟淨化自己的心,不發明本源心地,想貪著佛的莊嚴相好,想貪著佛說法的音聲,想成佛,那無有是處嘛。佛不從貪著諸佛這個因緣得成佛道的。不愛世間、愛出世間,那不還是愛嗎?從理上要會得,令大眾鹹知客塵主空之義,這樣才真實不虛,修證無上菩提有路。在前面的經文裡,經過如來的開示,汝等已明客塵之義,汝等指阿難和法會大眾,就是說,你們聽了我的開示,如果對於客塵主空已經明了不誤了,對於這樣的人則不必再說客塵主空了。大家已經明了十方世界這一切不住、動搖的都屬於客義、塵義,都是客塵,不要去妄想執著、著持,那樣會流入無邊的生死、罪業、痛苦的,不能回歸自性得成無上道。如果已經明白了就不用說了,但是我們的本師大慈大悲,恐怕還有沒明白的,還有一知半解的,若復有眾生未解客塵之義者,雖然經過如來的開示還沒開解,根本不知道,經過如來的這一番開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客義,什麼是塵義。不住為客,搖動為塵,從概念說是這樣,如果我們真正開解了,不但這個是客塵之義,十方世界凡是一切不住的、動搖的都屬於客塵之義,這樣普遍開來我們就知道了,這些事物都是客塵,如客如塵,不可妄想執著,不可著持、妄立知見,不可唆發妄情,就解決問題了。不是說這種事物是客塵,那種事物不是,我們就去妄想執著它,就去做善、做惡,做不善不惡業。所以佛再重述客塵之義,令我們能夠圓滿的開解。這是真實不虛的,關鍵在這兒。另外我們雖然說客義、塵義,分別說。但客塵屬搖動之性,屬於妄緣。不過分別說客義,說塵義,加深大家的認識,客義也是塵義,塵義也是客義,都是動搖義。我們說見惑,以客來顯示見惑,知見不住、知見不停地妄立,以塵義顯示思惑,妄情不停,其實都是一個意思,見思二惑都屬於生滅搖動之性,都屬於妄緣。雖然說客說塵,總體來說通指凡是動搖的。不住也是動搖,動搖也是不住,是一個意思。下面再進一步解釋,不獨頭之搖動是塵,不單獨指阿難頭之搖動是塵。塵是搖動義,另外染污義,我們該分別了;他頭在搖動。知見妄立,搖動或不搖動,然後唆發妄情。不單獨是指阿難頭之搖動為塵,或者微塵在虛空當中游來游去,搖動不定為塵,一切事物,生滅無常的有為之法都是塵。凡一切動相,一切都包括無遺了,動搖之相,一切動相皆屬塵義,沒有真實。你說十方世界哪一種事物不是搖動的?咱們思之可見,用心想一下,正念觀察十方世界的哪一種事物不是搖動的,我們的精神世界--心法,物質世界--色法,不外乎心色二法,心不停的生滅,虛妄心行之相,一切事物不停的變化,都是塵義。我們這虛妄心行,就是我們現前這個生滅妄心、妄識,它不停地生滅,生住異滅,這是塵義,動搖性。十方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生滅性、無常性、可壞性,大的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如此,成住壞空嘛,都在變化之中,你說哪一樣不是動的?都是塵義。都是客塵,都是妄緣,我們在這些妄緣上、客塵上能夠發明我們的本來之佛嗎?那是不可能的。如來這樣說就是讓我們認識,不獨阿難頭之搖動是塵,凡一切動相,一切搖動的虛妄之相,這就包括我們的虛妄心行之相和具體的森羅萬象,心法和色法,都是不可著持。心法,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說:妄心初起,無有初相可得,無有心相可得。妄念也是妄心,因為我們這個妄心就是生滅性。妄心初起,不從天降、不從地長、也不是人給我們的,這個生滅妄心也是塵,也是不住動搖之性,也是客塵,這個妄心以攀緣而為自性,它沒有自己的體性,這個心都是攀緣這一切塵緣之境。我們向外貪著、妄想執著、攀緣而為自性,如果我們不去攀緣這一切事物,離塵無體,這個妄心離開一切塵緣之境,它就沒有自體,沒有自性,說明它的虛妄性。體就是性。因為我們去貪著、妄想執著,去攀緣某種事物,所以依真起妄,依本有真心起諸妄想,是依真而起的。依真起妄,是以攀緣某一種事物才能起諸妄想,這一念心就生起了,它離塵無體,離開這一切塵緣之境它就沒有自己的體性,就不得建立,說明它沒有自體,沒有一個常恆不變的實體,它是虛妄不實,沒有真實。妄心初起,無有初相可得,就是沒有初起的心相、真實的心相可得。就像海風吹來,依大海水起諸波瀾,波瀾就比喻妄心,海風比喻我們眾生在迷,迷惑之心,向外攀緣,海風就像無明似的,無明風吹來,依大海水起諸波瀾。波浪是依海水起的,沒有一個真實的波浪可得。風停了馬上就平靜了,唯是一海水,這個波浪不可得。眾生在迷,向外妄想執著,由無明風動彼靜心,令心生滅,起了這一念,就像海水起諸波瀾一樣。如果我們覺悟了,妄心平靜了,不起了,那還是我們的本心。沒有真實的心相可得,虛妄心行之相可得。但是眾生在迷,對心執迷,因為迷,妄想執著這個心。說這個心就是我,我的全體,我之所在,歸我所有,神聖不可侵犯,不能否定,我這一念心就是主宰。正因為這樣妄想執著這個心,就把我們拖進起惑造業,拖進無邊的生死、罪業、痛苦,造善業、造惡業、造不善不惡業。他不了達,妄心起了,心裡沒有心相可得,就像夢幻似的,夢起了沒有實法可得,但是夢中人因為沒覺醒,所以在夢中著持夢境,好的貪著,不好的瞋恨,和白天一樣。心也不可得,沒有實法可得,無論我們這個善心、噁心、不善不噁心,都是這樣,妄心初起無有初相可得。當我們覺悟了,不是覺悟以後不可得,在發起的時候也不可得,就像波浪似的,波瀾正在發起的時候也沒有波浪可得。因為波浪發起了,航行也不能進行、海里的生物也受到危害,不能正常生活,所以舉體都是危害。說我們要想得到利益,那無有是處。因為這個心就是生死妄本,舉體都是業,生死痛苦,它怎麼能夠得到利益呢,得到幸福安樂、解脫、自在?不可能。所以我們認識這個心不可得,無有初相可得,就是善不可得,惡不可得,不善不惡還不可得,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善惡都莫思量,即可入清淨心體"。說的都是一個道理,沒有實法可得,這個心是生滅性,不停地生住異滅,搖動性,不住性,就是客塵,如客如塵,眾生都被它迷惑了,妄想執著這個心,好的事情用這個心去妄想執著,做好想,唆發妄情,貪愛,不好的事情就瞋恨,無所不用其極,這樣就把事情壞了,傷失法身慧命,傷害損失我們的法身慧命、本來佛。都是這樣造成的,它是危害,要想從這個心上得到利益,那不可能,因為它就是貪瞋痴性,生死狂性,愚痴暗昧,顛倒障礙之性。沒有自體,離塵無體,以攀緣而為自性,不攀緣,它就不得建立。佛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皆以妄心而得住持。妄心歇了,三界六道就沒有依據了。你若把這妄心歇了,身心世界都找不到了,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嘛,不可得。剩下來的就是我們的本心。所以這個心無有初相可得。不是它滅了以後才不可得,當下就不可得,不要妄想執著它。罪福本空不可得,福不可得,不要去貪著福德智慧,罪不可得,也不要恐懼憂愁,但隨順聖教,即得超越罪福,這是我們的光明出處,真正的出路。說我貪著福德智慧,這都是妄想、貪心。說我恐懼這個罪業,恐懼地獄那也不行,都是妄想執著。但隨順聖教,不用貪著天堂,也不要恐懼地獄,就超越天堂、地獄,這是我們的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不從求中得,但覺悟淨化自己的心,從理上開解,就有了辦法。這個妄心不可以妄想執著它。佛說四念處:心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空,是無我的。無論怎樣妄想執著,它也是無常的,生住異滅,是空的,沒有我可得,沒有實法可得。是苦的,由無明風動彼靜心,令心生滅,說明為苦,它是苦的體。心是不淨的,這個心是染污性,但不妄想執著它。以攀緣而為自性,說明它的虛妄性,凡是動搖的,凡一切動相,包括我們虛妄心行之相,也包括十方世界這一切森羅萬象,都在生滅無常變化之中。佛舉這個手,眾中開合,這不也是變化之中嗎,也不可得,迴光返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見到自己的主人,安住不動,然後才能夠得解脫,得自在,得安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在這個地方,一開始差一點認識,那麼等到最後得差的十萬八千里,對不上號。尤其佛法是真實不虛的,純真無妄,純正無邪的,不允許摻雜虛妄。一切虛妄之相,包括我們的虛妄心行之相,具體的森羅萬象,有形狀、有相貌、有顏色的這一切都是客塵,六凡是,四聖也是,四聖這一切也不可以妄想執著的。要想發明本心,把這一切客塵都讓它止息,然後的才是本心,皆屬塵義。又不獨佛手開合是客,佛手眾中開合,一開一合是客,凡一切不住者皆屬客義,不住也是搖動,搖動也是不住,佛手眾中開合,這不也是搖動嘛,客義也是塵義,塵義也是客義。反覆地說,加深我們的理解、認識。十方世界惟是一心更無它法,具體地說,盡十方世界實在是沒有哪一種事物值得我們去貪著、攀緣、妄想、執著的,包括佛這一法。佛者覺義,是指我們心上覺悟淨化說的。既然覺悟淨化了,覺悟的人什麼都不妄想執著。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不妄想執著,佛這一法也是法,我們也不妄想執著,這樣才能寸絲不掛,露出本體。這就是了義,一真法界。佛者覺義,梵語佛陀,簡稱佛,翻譯過來是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覺在心上,心裡覺悟,不迷惑,覺悟淨化。佛是覺悟的人,覺悟淨化了。佛是究竟覺,淨極光通達。淨到極處了,一點塵垢、客塵都沒有了,自然通達無礙,廣大圓滿,就是我們的本心,就是本來佛了。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是指這個心說的。你說黑板是黃金美玉做的,但它就是個黑板,那麼就這麼大塊黃金、美玉能值多少錢那,能解決什麼問題,能解決生死問題、成佛大事嗎?再廣闊來說,像虛空這麼大塊黃金、美玉它能不能解決我們的生死大事、成佛大事呀?那不可能,必須心上覺悟淨化,成就法身慧命,證得平等性理,實相之理,這就是法身,以實相為身,實相就是法。慧命呢,必須開發自己的智慧之性,佛的智慧是本具的,光明性。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智慧之所成就,你心上沒有智慧,愚痴暗昧,還想得佛的五眼六通,那是不可能的。有了智慧才能發明自己的神力,神力是本具的。有人說我得神通了,就證明他根本沒得,有智慧的人誰說自己得神通啊?三世諸佛也不說我自己得神通了。證明他還是貪心不除,妄做囈語,這是妄語。真正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得了神通,他也不向別人宣揚說我得神通了,他不妄想執著這一法。神通就是我們本心的功能力用,用之則有,不用則無。佛在《般若經》裡說"諸佛神通不可得",無所有,不是沒有這種功能力用,遇到因緣了就顯示五眼六通的功能力用,若不用就了無所有,就像我說話似的,隨著講法的因緣說種種佛法話,若不講了惟是一口,話在何處阿?話是口之用,口是話之體,體是常住,話是生滅,所以你妄想執著話也沒有用。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要在枝末上打主意,否則那不就錯了嘛。要治本,從根本上治理才有真實性。凡一切不住者皆屬客義,都是客,沒有哪一種事物不是客塵,是對顯的。我們知道十方世界這一切都是客塵,我們的眼根見性、本覺佛性、本有真心它沒有形狀,沒有相貌,沒有顏色,看不見,摸不著,沒有世間相,六凡、四聖之相,怎麼表示?拿在手裡給大家看?就是對顯,對客塵顯發我們的眼根見性。佛為什麼把手伸出來,一伸一屈,這是所見的外境,是誰能夠照了這個外境,我們就要迴光返照了,能見手開合的是誰,眾生用肉眼能看,肉眼是四大假合,無情之物,它本身不能看,是我們能見之性,"見性"能看,就顯發我們的本覺佛性。 就是說一真法界不可言說,不可思想,只能顯發,通過這種事物來顯示另一種事物,因為這是不可思議之法,是不可以相見的。這個本覺佛性不可以相見,因為它沒有形相,所以我們用虛妄心行想不到,用語言也說不清楚,不可思議,就是妙,不可以相見。沒有虛妄的心行之相,沒有具體的森羅萬相,怎麼表示?正像祖師說的,"妙高頂上,從來不可商量",不可思議,沒法說,不可測度,用心也不能測度,怎麼知道呢,祖師下句話說"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用第二個峰頭來顯示妙高頂,對顯,互相對照而顯發的,可以悟入實相之理,悟明我們的本有真心、本覺佛性、本來佛。 本來佛是真實不虛的,三世諸佛已經給我們親自做了證明,釋迦牟尼佛和諸佛菩薩已經給我們作證明了,親自證得了,過來人,先覺覺後覺,告訴我們。深信不疑就行了。皆屬客義。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又能夠躬行實踐,把它實行起來,用在我們修學佛法上,生活、工作、學習當中,我們不妄想執著了,當下就得解脫,得自在,得安樂,不是說遙遠無期的,等待我們離開世間,再去安樂、解脫、自在,那不晚了嗎?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度一切苦厄。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對顯。開發智慧,像屋子是黑暗的,因為有了燈,所以一燈能除千年暗,這燈點著了,光能除冥,黑暗就沒了。我們理上開解了,心上有了智慧的光明,愚痴暗昧之性就沒了,就不顛倒了,就不迷惑了,就明白了,就心開意解、心明眼亮了。不顛倒就拉倒,更沒有一法可得呀,再求,那還是妄想。客塵之義就是這個意思。"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所動。"他的頭在不停地搖動,但是我們的眼根見性無有所動。就像明鏡似的,雖然照了他這個頭在不停地動,但是明鏡的鏡光不動不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就是說明客塵不住搖動,眼根的見性不舒不捲,對顯。因為佛法不離世間覺,通過世間這種事物來說明我們佛法的真實道理。這段是讓我們深解主空之義,主空,就是主人常住,虛空湛寂不動,以顯示我們的見性如主如空常住不動。此文就是使令大眾轉觀,先正念觀察,開解客塵之義,然後再轉向主空。恐其未解常住主空之義,還未開解、認識、悟明常住主空之義,故令阿難觀境驗之。深入開解主空之義,見無所動。觀佛手在眾中開合,不住,重在讓我們知道見無舒捲,顯發我們這個眼根見性、本覺佛性的不動不搖。如來告訴我們,汝等應當諦審觀察,阿難的頭在搖動,這是外境,我們已經知道了是塵義,但是眼根的見性,照了塵境的見性動不動呢?不動。眼根的見性是常恆照了,寂而常照。雖然不動不搖,但是常恆照明,有物無物它都常恆照明。我們深入地觀察這個,圓滿地領會,心裡認可,深信不疑,所以令阿難觀境,境就是指頭在動,佛手在開合,通過這個事例來檢驗,深入地開解客塵之義。如來令我們深入諦審觀察,現前主空是顯發我們眼根的見性,顯發我們本心的常住不動,表示無上菩提的真本。客塵是顯發生死這一切塵緣之事都是躁動、生滅。主空表示不動不搖、不生不滅,菩提的真本,正好相對,對顯。前者正念觀察客塵之義,深入地開解客塵之義,凡是一切不住的、動搖的,都是客塵之義。我們開解以後再正念觀察主空之義。轉,轉向主空正念觀察,如來恐怕有的人或者完全沒有開解,或者沒深入、圓滿的開解常住主空之義--我們眼根的見性如主如空,常住沒有動搖。這段經文主要是通過阿難頭的搖動,如來令我們深入的諦審觀察,悟明我們眼根的見性就像主人和虛空一樣不動不搖,通過如來寶手在眾中開合,深入地觀察我們眼根的見性無有舒捲。經過親證,驗證,我們檢驗證明,見無所動,見無舒捲,見性沒有動搖,見性沒有舒捲,這就是領會了常住主空之義。因為還有的人或者完全沒有開解,根本不明白,或者沒有圓滿地開解,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如來大慈,進一步地讓我們開解,採取更得力的方便辦法,但觀察阿難頭自搖動,這就是塵,能見阿難頭搖動的見性無所動搖,這就是空,用虛空來顯發見性不動。這樣對顯,虛空沒有一物,湛然常住,我們就會開解眼根見性不動,就像明境當台似的,明鏡當台,萬象斯現,萬象都在里現。萬象是動的,鏡光是不動的,都在里現影,我們眼根見性照了阿難頭在動,一動一不動,不動的是我們眼根的見性,動的是阿難的頭,如來讓我們通過這個方便辦法,再詳細地審查阿難的頭在動,這是屬於塵動搖性,見無所動,就是空義。"又汝觀我,手自開合",如來的手在啊難的見性當中有開有合,但是見性並沒有開有合,所以不住的開合就是客義。阿難見性無有舒捲,就是沒有動搖的意思,不舒捲就是主,也常住,常住不動就是主。而客塵主空之義,通過我們上邊的講述,,豈不歷歷分明。佛是指心說的,即心作佛,即心做眾生,不是指形相說的。心若不覺悟淨化,三世諸佛也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正報身心、七寶琉璃世界可得。即心做佛,大家要記住,不要錯解佛義,佛是覺義,覺在心上,覺悟在心上。是指心說的,覺悟的人是佛。眾生迷也,心迷惑了濁惡染污,就是眾生,是指心說的。也不要錯解眾生意。如果我們錯解了,說三十二相就是佛,那麼天人還能變佛的三十二相呢,那他心不是佛呀,心不覺悟,能從形象上認可他就是佛嗎?那不就錯了嘛。天魔波旬還能變現佛的莊嚴相好呢,你看他跟佛一樣就認為他就是佛了?他貪著五欲塵境,惑亂我們修行之人,能說他是佛麼?他也不是覺悟的人,心上沒覺悟,不能從外相上看。所以佛說,佛者覺義。若能悟明主空常住不動,自不被客塵煩惱所動。這個客塵是指凡是不住搖動的十方世界一切事物都叫客塵,不被這一切事物所動搖的,就是不被外境所動。心滅法滅,法滅心滅,心法俱滅。妄心滅了,妄境也滅了。妄緣滅了,就是我們的本心,就是不動不搖的本心,本心就是佛了。如來讓我們重聞客塵主空之義,對我們未開解客塵主空之義的人再巧設方便,令我們開解。"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無始劫來,你為什麼直到今天還以動搖之身為真實之身呢,以動搖之外境為真實之境呢?貪著、攀緣、妄想、執著不停地生住異滅。我已經把客塵主空,煩惱菩提,闡述得很明了了,你為什麼還去妄想執著這個動搖的客塵之境--妄身、妄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不肯放舍呢?在前面如來已經把它闡述明白了,都是客、都是塵,客塵煩惱都是塵緣之境,為什麼還不放舍,還去妄想執著它為真實之身、為真實之境、念念流轉呢?你都明白了還不放舍,這不是怪事嗎,譴責他。如來感到奇怪,路子已經明白了,你非得走黑暗路,使人感到奇怪,就像泥坑似的,我們不知道這是泥坑,可別人告訴我們了,還往裡走,這不是怪事嘛。在前面經文裡,阿難和法會大眾既然通過如來開示,對什麼是客塵之義,什麼是主空之義,什麼是生死路,什麼是涅槃路、菩提路,已經瞭如指掌,明了不誤了。既然明白了,就應當放舍客塵動搖之身境,不要在妄境上種種取捨,這就叫放舍,放舍動搖之身境,內身外境,妄身妄境。因為生死就是在內身外境上建立的,我們的一切生死苦因,生死惑業,對內身種種取捨,對外境種種取捨,都是在一期果報上,內之身心、外之世界上建立的。不是取就是舍。放舍不是把身心滅掉,放舍是說彆強行主宰內之身心、外之世界,即不貪愛它,也不危害它,離了兩邊,心無所住,自然回歸自性。不隨執一邊,就是中道了義,就是我們的自性顯發了。因為在我們眾生分上在迷,總是在內身外境上種種巧施設計,妄心計度。所以如來告訴我們它是客,如客如塵,應當舍掉動搖之身境,而取主空不動之見性。以動為靜,這是指內心說的,對這個色身憎愛取捨,通常情況下,我們眾生至愛者身命,在十方世界一切事物當中,親人也好,寶物也好,名利也好,第一最愛的就是自己的身命。佛說眾生至愛者身命, 沒有超過對自己色身再貪愛的了。貪著這個,貪著那個,瞋恨這個,瞋恨那個,做善業,做惡業,做不善不惡業,都是為了它,都是為了動搖、如同客塵的色身。眾生在迷,都把它當做真實之身,種種貪著。這是通常的情況下,在眾生份上是這樣。但是當自己的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貪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反而為嗔,這也有兩方面,一個是愛,把它取過來,一個是憎,想把它舍掉。都是以動為實身,認為舍掉它就能出苦了,貪愛它就能得樂了,這都是妄想計度,妄想執著,所以和自性就不相應。仍以動者為實身,把這個幻妄的身心當真實了,把眼根的見性,把我們的本來佛遺失掉了,這不是一個大損失嘛。以動者為實境,佛舉手眾中開合,這是外境,不但佛手眾中開合,就是包括身心之外一切事物都是動者,好的貪著,不好的瞋恨,種種著持、取捨,在這一切動搖的客塵之境上做種種業,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以動者為實境,為真實之境,因為以外境為真實之境,就把我們向外看的一切事物,認物為己,心被境牽了,就不能迴光返照,就把我們本來佛遺失掉了。所以如來責怪,不走光明路專走黑暗路,這就是怪事了,以動者為實境,還不肯放舍客塵之身境一心修道,內身外境如客如塵,這個境不是實身不是實境,是妄身妄境,不肯放舍,所以如來怪責。而取主空之見性,而攝取不動主空之常住身境,常住不動之見性,見性才是我們的真實法身慧命,真實之身,真實之境,佛的境界,一真法界。因為阿難他還是走老路,所以如來怪責。從開始到終了,於身妄執為實我,對於自己的妄身妄想執著為真實之我。實際這個妄心、妄身是沒有我的,佛說一切法無我,妄身也沒有我,妄心也沒有我,一切法無我。那我怎麼來的呢?就是約身計我,約心計我,強立主宰,是妄想計度出來的,妄執為實我。從根本上來說、真實上來說,我是不存在的,怎麼來的呢?眾生都是約身計我,就幻妄的色身六根、妄心--身心二途,計我,就是妄計,本來沒有,身心二途都沒有我,身無我,佛在四念處里說,觀身無常,觀身不淨,觀身是苦,觀身無我;觀心無常,觀心不淨,觀心是苦,觀心無我。身心二途是無我的,都是妄計。眾生無所依賴,就現前這個色身六根計我,就妄心計我,都是妄想計度出來的,就像佛在本經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沒有真實義。我是主宰義,就色身強立主宰建立我,就妄心強立主宰建立我,我立了,這一切歸我所有,從始洎終,於身妄執為我,妄想地執著為我,實際是沒有我的。不但說我們三界六道幻妄的身心、依賴的物質世界無我,眾生無我,佛也無我,一切法無我。世間法無我,出世間法也無我,我是不成立的。正因為有了我,建立了主宰,才有了我所,這一切歸我所有,都這樣妄想計度,所以才紛爭鬥亂,危害作業,循業受報,輪迴生死。佛說一切法無我,就是讓我們按照事物本來面目去正念觀察,就會出離我的系縛、逼迫、障礙。都是妄計出來的,所以眾生把動搖虛妄的身心當做我,妄執為真實之我,既然這樣妄執了,就把我們本來真實的覺性遺失了。妄想計度出來的,從根本上來說,真實義上說是沒有的,於妄境妄執為我所,為什麼要執著這些為我所有呢?我需要吃飯、穿衣、住房啊,需要生息生活呀,需要滿足自己的沒有止境的欲望啊,所以都得歸我所有,眾生都這樣妄計,那就得有紛爭。僧肇大師有句話:我為萬物主,萬物為我所。我是萬物的主人,萬物都是歸我所有,不是別人的,這不是妄想計度嘛,身心還不知是誰的呢,自己都不能主宰,妄心不停地生住異滅,色身不停地衰敗,趨向死亡、壞爛。此屬我執,我相、我愛嚴重,所以我執不放。佛在本經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一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馬鳴菩薩說:法界一相。十法界唯是一實相,就是法法皆實相。實相就是我們的本心,十方世界唯是一心,心外無法,更沒有什麼身心世界可得,都是夢幻。因為佛是醒來人說夢中事,佛已經從生死長夜的睡夢中醒悟過來了,不再妄想執著這個夢境了,我們還在夢中種種著持,好的、壞的、你的、我的,什麼身心世界。我們還在沉睡之中。這屬於我執了。又執身境心外實有,又妄想執著妄身妄境心外實有,心外就是在我們一心之外,實有妄身妄境可得,這都是妄計了,妄計心外有法。佛說: 心外無法,心外無佛,心外無眾生,心外無魔。佛講萬法唯心,一切事物唯是自心,心外無法,執著心外實有,不了達萬法唯心--這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的本心,我們著持哪種事物,無論是內心還是外境,都是著持我們本心,因為這個虛妄相不算數,就像夢幻似的,把夢當做真實去籌度,那不是妄想嗎?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不住、動搖的一切事物,虛就是不實,妄就是不真,不算數。能把糞土當黃金用嗎?糞土不算數,不了達萬法唯心,此屬法執,執著妄身、妄境,心外執有就叫法執。執就是妄想執著。念念隨我法二執,一念接一念,不是我執就是法執,念念隨順妄我、妄法,我法二執不停生滅。就這句話:從始自終,念念生滅。因為妄身妄境屬於法,執著心外實有這就叫法執。就妄身妄境本身來說,執著它,即執著內身外境,這就叫我執。因為約身心計我嘛,我法二執,念念生滅,豈不自誤哉?自己把自己耽誤在生死道上,不是自己貽誤、耽誤了自己嗎?念念,意識妄心念念生滅,念念就是我們這個一念接一念的妄心,執著內身外境,我執,認為心外實有外境,法執,這個念念就是妄心,即意識妄心,就是我們現在用的心,生滅妄識,意根對法塵所發的意識,識就是心,意識妄心。"始終"二字從始洎終,這是指時間因緣說的,遠則無始,往前推,過去世,過去無始,因為時間沒有開始,若有開始就有終了,我們無始劫往前推,再推也找不到時間的開始。為什麼這樣呢?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就不要去用我們這個妄心去認識了。佛說沒有開始,我們就用無始來表示,劫數久遠了,太長了,用數字不能表達,就用無始。時間沒有開始,時間沒有開始,說無始劫前,若有無始劫前還有開始,這是假設之詞,是按世間感情可以說無始劫前,無始劫前是什麼時候?時間沒有開始。這就是遠則無始,時間沒有開始,那麼既然沒有開始,未來際可不可盡呢?不可以。盡未來際都是隨順世間說,說我這個心永遠不變,一心向佛。未來際不可盡,什麼時間能完了?時間沒有盡頭。所以終則未來,未來際不可盡,差一秒沒現前,它也是未來,再過去百八千年久遠劫也是未來,不可定說。這是遠則無始,終則未來。都是相對說。這個妄心不停地生滅,所以妄身妄境不停地生滅。近則,就我們現前這一期生命來說,就現在來說就為近,近則生為始,生到世間為開始,離開世間死為終,死了為終,實際也沒終,在中陰也是念念生滅,進入後陰也是念念生滅,二皆可通,這兩種解釋都可以解釋通。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因為我們認妄身妄境為真實之身真實之境,既然認妄為真了,所以就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顛是頭,頭倒過來就叫顛倒。認妄為真,認賊為子,所以就叫顛倒。顛倒就是迷惑之心,因為心迷惑不覺悟,認妄為真,所以起惑造業。那麼既然認妄了,隨妄走了,我們的本心就失去真實,不得受用。認物為己,把妄心、妄身、妄境當做真實。輪迴是中,就是捨身受生在妄身妄境之中。這個不是別人給的,不從天降,不從地長,自作業還自受,所以自取流轉。既然已經誤認客塵動搖妄身妄境之妄,內心外境之妄,生死妄緣,認為動搖之身、動搖之境是真實之身、真實之境,既然認妄為真了,把妄當成真,則必然遺失主空不動搖見性之真,把妄當成真了,所以真就遺失掉了。故曰遺失真性,真性就是我們的眼根見性,本覺佛性,就是把本來佛遺失掉了。顛倒者,即指認妄遺真。錯認了,認賊為子就是顛倒。因為認妄身妄境為真實,所以把真性遺失掉了,這不是顛倒嗎?不認妄,真就不能失掉了。遺就是遺失,認妄遺真,而真妄顛倒。就像人似的,本應該頭衝上,腳衝下,而現在頭衝下,腳衝上,真妄顛倒,就是背覺合塵,就是煩惱迷惑之心,不覺悟之心。行事者,即指以顛倒迷惑不覺悟之心,而於內身外境上妄生取捨,種種巧施設計,種種使手段,在內身外境上知見妄立,唆發妄情,做善業,做惡業,做不善不惡業,這就叫妄生取捨。好的貪著,不好的瞋恨,種種危害,妄生取捨,就是妄想執著這個內身外境。此屬業,動用身口意三業,起惑造業,前面是起惑顛倒,起惑了就得動用身口,這就叫做業。既然起妄心造生死業,顛倒行事就是起惑造業,性心失真,性是本有真性,真是本有真心,性也是心,心也是性,反覆而說。既經起惑造業,妄緣,起惑造業就是生死妄緣起了,而於本具寂常之性,而對於本具寂常心、寂常之性,我們眾生本來具有的寂常心性--寂常就是不動常住的真實心性,本覺佛性,寂常心性,妙明之心,妙明就是不可思議之明,性心,性就是本具寂常之性,不動常住之性,不可思議妙明之心,竟失其真,失掉寂常之性、妙明之心的真實之性,就是竟失其真。這個意思就像太陽被烏雲遮擋了,體和光明不能普照天下一片光明了,所以就舉天黑暗,都是生死暗業。就是說本覺佛性本具的功能力用,佛的境界不能開拓,這就叫竟失其真,就是佛的一切境界不能開拓出來。反認四大,認物為己,既然認妄為真了,反過來認內四大地水火風和合而成的色身六根妄身為我,為真實之我;外四大妄境、外境歸我所有,反認內四大妄身為我,外四大妄境為我所, 錯認,故曰認物為己。把妄身、妄境認為是自己,認物為己,本來不是自己,是錯認。"輪迴是中,自取流轉。"既然認物為己了,內身外境就是我,所以為之造種種業,為了內身外境,發起身口意,善的想說做,惡的想說做,不善不惡的想說做,就是善、惡無計之業叫種種業。有業就是生死苦因,循業就受報,循因就結果。循業受報,捨身受身,於妄身妄境之中,還是在三界六道業報身,還沒出離三界六道之內,捨身受身於妄身妄境之中。那麼誰受報呢,就是我們的總報主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神識,我們的本覺佛性被無明妄想覆蓋,真妄和合之體,阿賴耶識、神識,受善、惡業、不善不惡業的牽引,使我們捨身受身於妄身妄境之中,還在三界六道之內,這就叫輪迴是中,妄身妄境之中,不得解脫,被身心世界所系縛、逼迫、障礙,不得解脫。因為業造了,除非不造,立桿就有影,循業就受報,自作業還自受。修行也不白修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各不相代。造業是自己,自造自受,就像影似的,影之隨形,就是說有回響聲,影之隨形,終不免離,有響就有回音,有形就有影,形是彎曲的,影也是彎曲的,形直則影端,形是直的,那麼影也是直的。所以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除非不造,因為業是無情的、是不饒人的,不得解脫。被生老病死所逼迫,在這個當中,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還是苦,死更苦,這四者生老病死苦,不能說哪個輕哪個重,生苦不亞於老苦,老苦不亞於病苦,病苦還不亞於死苦,被生老病死所逼迫。不但是生老病死,酷熱炎寒,飢餓刀兵都是所逼迫,逼惱壓迫,苦不堪言,難以言說。故曰"輪迴是中",妄身妄境之中,三界六道之中。自取流轉。為什麼我們輪迴是中,妄身妄境之中不得解脫呢?此不從天降,此,就是指輪迴之苦,這個果報不從天降,不從地長,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是自做業還自受,因果不差,故曰自取流轉,不停地捨身受身,就像車輪旋轉似的,沒有開始,沒有終了。具體說即: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無有止息,這就是自取流轉,沒有停止和休息的時刻。如來讓我們在迷的眾生明心見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十番顯眼根見性是我們的本有真心。一番顯見是心,二番顯見不動,顯見不動到此就講完了。十番顯見講了兩番了,這是我們對本有真心的認識、開解。雖然十番沒講完,但是我們也應當有所領悟,就是說我們也應當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明心見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