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7/25

佛教的環保理念及其實踐

清遠法師

環境保護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全人類的高度重視,環境污染正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然而破壞環境及生態平衡的根本原因卻是我們自己。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提出種種可持續發展戰略,但是卻沒有真正解決人類自身的錯誤認識和價值取向。在這種環境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我們聚會在這裡,探討佛教與環保這一命題具有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下面,我擬從佛教的環保理念和環保實踐兩個方面來闡述佛教與環保的密切關係。

在佛教傳入我國二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佛教徒已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生活方式,本身即具有很高的環保價值,這集中體現於生活節儉及素食、放生、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等活動中。佛教的環保實踐,不僅有利於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有利於祥和社會、服務人群,同時也昭示出全球生態保護的根本出路,即從我做起,提高認識,人人參與。佛教所蘊含的深刻環保意識,通過解讀佛教經典,考察古往今來佛教徒的實踐,都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挖掘、整理、普及佛教環保理念,必定能夠為解決當今生態危機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南。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被生,此滅故彼滅」,這是佛教的緣起思想,充分說明了人與世間萬物有著和合共住、唇齒相依、互為因果的密切關係;同樣,佛教的「依正不二」理論告訴我們,主體的人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地球是人與萬物共有的空間,多樣性的共生環境是維持我們世界和諧的重要基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就等於毀滅人類自身。佛教認為「山川草木悉有佛性」,大自然被看作是佛性的顯現,萬物都有自身的價值。天台宗的湛然大師主張「無情有性」說,即沒有情感意識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禪來更是強調:「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價值。基於這一緣由,清淨國土、珍愛自然是佛教徒的莊嚴使命。《南傳大藏經》「長部」中有這樣的記述:「沙門瞿曇,不應採伐如是等諸種之種子與諸種之樹木」。可見當時已認識到植物、種子的尊嚴性而告誡採伐樹木和殘害種子的行為。這對今天的自然保護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佛教生命觀的基調是眾生平等、尊重生命,並據此提出了「不殺生」的主張。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戒殺放生的思想來自佛教戒律,其內涵是眾生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權利,人類應設身處地為它們著想,維護它們的生存空間。戒殺放生、保護生態平衡及惜福知足的思想是佛教環保的重要理念之一。佛教認為生命是依業受生,眾生在過去生中互為六親眷屬,只是由於業力果報的不同,使它們現世淪落到被人屠殺的下場。佛陀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靈,戒殺、放生,報眾生恩。

放生活動盛行於中國,也流傳於日本、韓國等地,體現了佛教生死輪迴的因果觀念和提倡眾生平等、救濟眾生的生命危難及痛苦的慈悲精神。在中國民間,放生是頗受尊敬的善行。今天,放生已經成為漢傳佛教重要的佛事活動之一。每逢佛菩薩的誕日,放生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說過去放生僅僅是一種慈悲精神的體現,那麼到了今天,放生活動同時具有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中國漢傳佛教早在南北朝時期就主張素食,這種優良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對中國民間的素食行為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素食是落實不殺生戒的有力保證。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養人的慈悲佛性,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今天,動物種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被人類殘殺了。可以肯定地說,素食對於保護動物的多樣性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沒有什麼能夠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機會了。

生活環保是當代佛教服務社會的另一重要方式。以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指南,將環保理意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以宗教的願力落實環保。佛教所提倡的簡樸、惜福的觀念與現代環保運動所推崇的綠色消費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生活環保,則無所不包,在日常生活中應提倡不使用一次性快餐容器,減少使用化學類洗潔劑,實行垃圾分類。提倡無污染飲食、綠色食品,動員信徒參加資源回收、淨灘、淨山、植樹、節水等活動。節約是環保的重要方式之一,應大力提倡節約,從身邊的件件小事著手,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浪費糧食。讓節約的思想深入人心,落實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眾生的理想環境在佛教中稱為佛國或淨土。《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眾生的國土,就是菩薩的佛國土,菩薩為了教化眾生,就必須把眾生的國土改變成佛國淨土。這種佛國淨土不在遙遠的彼岸,就在眾生所居住的「穢土」中實現,這裡雖然是「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但只要改變觀念,就可以轉化成為佛國淨土。

佛經里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體現了佛教徒對理想生態的設定。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充滿祥和的世界,那裡有豐富的優質水,稱為「八功德水」,有眾多的樹木,各種顏色的蓮花、曼陀羅華等,香氣芬馥;有優美的音樂,使人心曠神恰;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使人們身心愉悅而不貪著;還有清新的空氣、奇妙多樣的鳥類。由此可見,佛教的極樂世界,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學內容,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一種美好的生存環境。

縱觀歷史,中國佛教向來具有保護自然、美化環境的優良傳統,「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中國佛教徒的行為準則。有一句古話:「天下名山僧建多」,這裡的「僧建多」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積極的建設和保護,是與自然界完美的協調。當代著名畫家葉淺予先生對於天目山有這樣形象的寫照「人言名山僧占盡,荒山廢寺誰問津,若非和尚勤護衛,何來天目古杉林」僧侶們修學佛法,注重內心的清淨、平和,同樣注重外在環境的清靜莊嚴,以整潔、協調的自然之態來美化寺院,以此優美的外部環境來無聲地宣示佛教淨佛國土的理念。

正是在以上環保理念的指導下,中國佛教的大德先賢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眾多名山古剎的優美環境,就是中國歷代佛教徒注重保護生態的很好例證。被譽為「峨眉天下秀」的峨眉山,堪稱中國歷代佛教環保的代表。峨眉山縱橫百里之內的叢林古木,並不是自然形成的原始森林,它是千餘年來居住在那裡的僧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據有關資料記載,峨眉山從唐代開始就有僧人在山中植樹造林,培植風景。直到現在,山上各寺廟僧人堅持綠化,習以成風,每年雨水、立秋節前後,他們便到離住地二、三十里以外的山上去移苗補種,鬆土鋤草。千百年來,峨眉山的森林雖因各種原因,累遭破壞,但由於僧人們世世代代堅持護林造林,所以這裡現在仍能見到綠雲蔽日、茂林修竹的景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峨眉山確定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應該說名副其實,其中就有僧人們的一份貢獻。

峨眉山流傳著許多有關僧人造林的感人事跡。據《峨眉山志》記載:明萬曆年間,有楚山、性一、德心三禪師發願在洪椿坪一帶培植旃檀林,以《華嚴經》中的字數為準,一字一樹。四百餘年漫長的歲月過去了,我們雖已看不到三位禪師當年辛勤植樹的高尚形象,但他們親手栽種的樹苗卻早已成為茂密的森林。「山行本無雨,空翠濕人衣」,洪椿坪的優美環境,溪水清音,是三位禪師為利益眾生而創造的清涼世界、人間仙境。峨眉山白龍洞是山上樹木長得最茂盛的處所之一,清嘉慶年間這裡住著一位德高望重的別傳禪師,他幾十年如一日在寺院周圍種植樹木。據《別傳禪師塔銘》記載,他種植松、柏、杉、楠十萬八千株,至今在白龍洞一帶,還可以看到倖存的四百餘株高大的楠樹。

中國現代佛教環保事跡眾多。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堪作代表。這裡的名花異草多達170餘種,名貴藥材2O0餘種。五台山由僧人栽植管護的林地很多,如西天寺、桑螺樹、貢布山、母樹林、清涼橋等幾個林區,成材林總面積已達6萬餘畝。五台山明月池住持能成和尚作為佛教界植樹造林模範,曾先後兩次受到原國家主席MZD的接見表彰。他不顧生活上的清貧艱苦,造林不止,並創造了小穴播種和鏟播方法,在五台縣得到推廣,使植樹成活率達80%以上。五台山的能海、道原、藏明等僧人都積極帶領廣大僧眾植樹造林,堅持不懈,現在五台山的優美環境與他們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

全國各地寺院的名木古樹都是佛教徒用心保護的結果。如北京潭柘寺內的千年銀杏樹「帝王樹」;戒台寺內有牡丹院及眾多古柏,寺內抱塔松、臥龍松、活動松、自在松和九龍松均為數百年樹齡的古松;五台山的五郎拴馬樹、抱子觀音樹、乾隆樹;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內有一株銀杏樹,所結果實無心,稱之為「無心杏」,乃唐道膺禪師親手所植,現在,真如寺為保護森林,仍派有僧人常年巡山護林;黃梅五祖寺內黃梅樹是寺中一景,當年弘忍大師開山時,帶領13OO位僧眾,植樹造林,美化東山,至今仍存弘忍大師親植的油朴樹數十株,五祖寺的枇杷樹,被世人譽之為「東山一絕,果中之王」;天台山國清寺的隋梅和荊州章華寺的楚梅,不但美化了環境,而且都伴有非常優美的傳說。在遼寧大連聖水寺周圍,有一片亞洲最大的珍稀樹木赤松林,因為寺僧的精心養護而得以保存。在中國,以園林命名的寺院很多,足見佛教與環保的密切關係。如趙州柏林禪寺內柏樹成林;蘇州西園寺為蘇州四大園林之一;重慶名剎雙桂堂因桂花而得名;韶關南華寺因在大片樹林之中而得名「寶林道場」,顯示了樹林環境之珍貴,是參禪修行、靜心語道的增上緣。常熟興福寺留下唐朝詩人常建所題「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千古名句,更是中國眾多寺院幽雅環境的真實寫照。

中國佛教協會對於植樹造林,綠化山川大地非常重視,每年均組織工作人員到北京郊區植樹,2000年3月在京郊房山雲居寺周圍植樹2000株,5月與香港佛教組織聯合在河北贊皇縣植樹400畝。2O01年4月中國佛教協會組織韓國、日本佛教界及海內外人士在安徽太湖縣寺前鎮趙朴初會長的家鄉綠化環境,植樹扶貧,栽植經濟樹木及茶葉2000畝,以此來紀念趙朴老逝世一周年。中國每年的植樹節,佛教界都會積極回響,組織信徒義務植樹,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佛教徒對於創造和保護美好環境的重視。

「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水的聲音和山巒的形態讓我們感知佛的存在,體悟到自然與人的完美協調。佛教在環境保護方面已發揮了其特有的功能,淨化人心,淨化環境,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佛教的環保思想必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價值。保護環境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光大。環境保護同樣是人類所共同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佛教徒要當仁不讓、一如既往地擔負起這個使命,我提議中國、韓國、日本佛教界聯合成立綠色環保組織,將環保理念進一步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讓我們的山川更加秀美,成為莊嚴的人間淨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