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6

慈悲喜舍的意義與修習方法

藥師山紫虛居士 摘要: 本文敘述慈悲喜舍四種心的意義與修習方法,慈是仁慈、慈祥之意,在菩薩道上它的意義是「給樂」。悲是令人痛苦、不喜歡的感覺,在菩薩道上它的意義是「拔苦」。喜的意義是歡喜或欣喜,在菩薩道上它的意義是「隨喜」。舍的意義是捨棄或厭舍,在菩薩道上則意為「怨親等舍」。無量心必須由本心起用才會發生,一般人要修習適當的「智慧觀」來改造內心,擴大有量的慈悲喜舍到接近無量的慈悲喜舍。我們以「報恩觀」修慈悲心。以「緣起性空」及「諸法如幻」的慧觀,觀宇宙人生之生機與奧妙,由此修習喜心。以「無常觀」及「慈悲觀」修習舍心。

壹、前言 慈悲喜舍是行菩薩道時所用的心,慈悲是眾生成佛的根基,也是諸佛菩薩出世間的原動力,菩薩在世間渡生不離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一個修行者若要行菩薩道,就應該要深入了解這四個字的意義及如何在日常中修習此四個心,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習與實踐後,能由「有量」的慈悲喜舍心逐漸步入「無量」的慈悲喜舍心。在本文中,筆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請有緣的讀者做個參考並予指正。

貳、慈悲喜舍的意義 一、慈的意義 慈在一般佛書上解釋為「給樂」,也就是「給眾生快樂」或「滿足眾生的願望」,但就字面上,我們不容易看出這種意義。「慈」在一般的解釋是表示慈祥、慈愛或仁慈等意義。我們若深入了解可知慈不是第八識內所有的,慈是第六識名色內的東西,它是由第八識中喜與愛兩類種子所合成。因此,慈應該具有喜與愛兩種性質,若一個人神色上看起來使人產生歡喜而且又很有愛心的樣子,我們會覺得他是個很慈祥或慈愛的人。慈的內函包括愛意、訶護、寬容、原諒和仁慈等,若人具有這些特質,也就是內心有這些「善」的名色,我們可以說此人具有「慈心」。有慈心的人大都心胸寬大,在生活態度上也較樂觀。一個行菩薩道的人由於有「願力」的關係,願意以這種慈心的態度對待他人,就像一個慈祥的老母親對待他的兒子一樣,她永遠訶護自己兒子,關切照顧她兒子到無微不至,兒子的一切錯誤她都能無條件的原諒,兒子想要什麼她就儘量滿足他而無怨言,老母親看她兒子時,永遠都是一張充滿慈祥的臉,這就是佛書上所說「慈是給樂」的意義。佛教中彌勒菩薩就是「無量大慈」的代表,在坊間彌勒菩薩的畫像是挺著大肚子,方面大耳,看起來極為慈祥愉快,有的畫像背上還爬滿小孩子,個個皆歡歡喜喜,一幅充滿和樂與自在的畫面,這就是「慈」的真義,各位若能多用心去體會這種畫面就能了知菩薩的「慈心」。

二、悲的意義 悲在一般佛書上解釋為「拔苦」,也就是消除眾生的痛苦。但我們也不容易由字面上直接看出這種意義。悲也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也是第六識名色中的東西,悲是第八識中「苦」與「厭」兩類種子所構成。因此,悲的性質包括痛苦、難過與不喜歡的複雜感覺,一般我們比較能體會的是悲痛,例如當失去所愛的人時悲痛。一個行菩薩道的修行者因為有「願」要替眾生解除這種心中痛苦、難過的感覺,所以佛書上稱為拔苦,如何拔苦就是我們要做的事眾生的苦。與悲心有關的涵意包括「不忍」、「不捨」、「疼惜」等各種意識心。在照顧癌症病童的母親中,我們常可以發現這種悲心的存在。能體會到別人的痛苦而自心感到難過,這是悲心最簡單的表現,若一個人對別人的苦難毫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這種人就談不上修悲心了。在佛教諸佛菩薩當中,觀世音菩薩是無量大悲的代表,菩薩的甘露遍灑宇宙各角落,不論眾生是什麼種類或在什麼地方,只要那裡有苦難,菩薩的甘露就隨著受難者求救的聲音而到那裡。

三、喜的意義 喜在佛書上一般的解釋是「隨喜」,也就是看他人有成就或有功德時自己也心生歡喜,隨喜的反面就是嫉妒他人的成就。但在字面上,喜的解釋並不是如此。喜本身是第八識的一類種子,第六識喜的名色乃累積第八識喜的種子而成。對某些事物若和順自己的心意就心生歡喜,這是「自心喜」,這種感覺我們經常會碰到。若見到他人快樂歡喜而自己也隨著快樂歡喜,這是「隨心喜」,這種感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發生,假如自己兒子聯考放榜時金榜題名,兒子滿心歡喜,做父母的也隨著高興,這就是一種隨心喜。菩薩道的修行者因有願要利樂眾生,要成就眾生,因此對眾生之成就皆心生歡喜與讚嘆,甚而參與其事,這有鼓勵眾生成就善業功德的作用,一個菩薩之所以產生這種「隨心喜」,主要是源於「眾生同體」的智慧,眾生的歡喜,也就是菩薩的歡喜,維摩詰經上說「眾生病菩薩也病」這也是「眾生同體」的結果。

四、舍的意義 舍在佛書上大多強調「怨親等舍」,也就是在布施行舍的時候要不分敵我,這是菩薩的舍。在字面上,舍是捨棄、丟棄或割捨的意思。舍是第六識名色內的東西,它是由第八識中「厭」的種子所組成,因此舍心含有不喜歡而丟棄的心,也就是「厭舍」的意思。佛書上所說的舍是施捨,也就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他人。施捨由「心量」的大小來看有不同的層次:有把自己不喜歡或不用的東西施捨他人,這種舍是「厭舍」的舍。有把自己最喜愛的東西施與他人。有施捨給自己的親人,也有施捨給與自己不相識的人,最高境界的施捨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包括人、寵物或東西)送給自己討厭的人。施捨給自己喜歡的人比較容易做到,但要真做到「怨親等舍」那大概只有菩薩才可以,我們「大致」能做就不錯了。

參、無量心的意義 心力的大小雖不像物理可以用數字來計量,但每個人做某件事的心量大小確有不同,慈悲喜舍四種心量的大小也因人而異,若心量大到「無限」,那就是佛書上所稱的四無量心∣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與無量舍。這種無量心必須由「自性」(可以說最深的內心深處)起心直接而出,也就是必須要能「入空」且知道如何「由空起用」才會有真正的「無量心」,一般人的心念都受累生而來的業障干擾,因此,只能生「有量心」。「無量心」具有「無我」、「無限制性」、「無分別」與「平等」等性質,因此,以無量心對眾生才能做到不分怨親、不分高下而皆能一視同仁,皆能給予最大的助力。一個具有「無量心」的人對自己子女的照顧關懷與對他人完全相同,就是對其他的動物也是同樣的關懷愛護。一般人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量的,它是「有我」、「有限制」、「有分別」與「不平等」的,因此,我們很難做到怨親等舍,一般人關懷自己的父母子女遠比關懷他人要多得多,而且愛護關懷經常與某些條件有關,假如某個孩子比較聽話就會受到較多的關懷,這些都是有量心的結果。無量心的心力因為是源於本心未受到阻礙,因此,心力遠大於有量心的心力,我們常說菩薩的慈悲無限就是這個意思,此外,無量心是很自然的,它不是勉強的也不是經過「思考」而來。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你見到一隻蟑螂在你面前出現,剎那之間你起什麼心念?打死它或者不忍打它?你「當下」的反應就是慈悲心量大小的一種度量,其大者可到達無量心的層次,在當下以後的思量而下的決定,例如想到我已拜佛不能殺生或者想到它會傳梁疾病應該殺它等等,這是凡夫「意識心」的範圍,這種「思量」不能用以度量慈悲心力的大小。無量心皆是當下所生,凡經過思量而生的絕不會是無量心。

肆、慈悲喜舍心的功用 一、慈悲心的功用 第一、慈悲心是諸佛菩薩出世間渡生的動力,修行人在明心見性後,了悟諸法皆空,自己諸事已辦且生死已了,若他沒有慈悲心則將常住寂光土中,不再返世間做事,但若他有慈悲心,願使尚在六道受苦的眾生皆能離苦得樂,那他就會由「空」返世間行菩薩道,因此才有菩薩,也才有諸佛的誕生。沒有諸佛菩薩出世間就沒有佛法,我們將永遠不能脫離苦海。 第二、修行人若能常存慈悲心,則可克制瞋恨心的發生,亦可克服對鬼界、魔界的害怕,這一點在做布施時是很有用的。 第三、人做事若皆能存慈悲心,則紛爭就會減少,社會較易達到和諧,人與其他動物之間也較能和平相處,互相殺害、怨恨的因果也會減少。能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則對各種人事問題的處理能有較大的包容心,較能原諒別人,由此免除瞋恨的惡緣。以我個人的經驗所得,慈悲心可化解怨恨與不滿,可達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慈悲心也可消除大部份人世問題的煩惱,能使自己生活自在而愉快。

二、喜心的功用 可分兩方面來說,「自心喜」的功用,可以克服人生的悲觀與無奈,使人生活充滿活力。人在世間因為有死亡陰影及各種苦(佛教稱有八種苦)的存在,因此,人經常會有悲觀與無奈的心情出現,這時候一個充滿歡喜心的人就是人們脫離悲苦的良藥,喜心除可幫助自己之外亦可帶給別人一些歡樂,這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有菩薩道的「隨心喜」則對別人的成就與善行都能給予讚嘆與鼓勵,如此可鼓勵眾生成就善業功德,這對世道人心的改善也大有幫助。此外,「隨心喜」的成就可消除嫉妒心,有嫉妒心的人見不得他人比自己好,對他人的成就不但不讚揚,甚至暗中起瞋恨心,想加以破壞,這樣的話,對他個人將造成惡業,形成不好的果報,對團體或社會也常會造成嚴重的傷害,社會新聞中很多重大傷害案件就是嫉妒心所引起的。

三、舍的功用 舍心的功用在克服慳貪,很多人貪念很重,對自己所愛的東西,包括錢財、名利、地位等都貪執不捨,有的人甚至貪到一點都捨不得的地步。生前守住這些東西,死後還想要「住」在豪華寬廣的墳墓中,繼續保有這些東西,因此,變成永不超生的守屍鬼,這些都是不知「舍」的結果。在人生中,若能常存舍心,就能不貪著,人生的煩惱就會大為減少,因為貪一樣事情就像綁自己的繩子又多一條,能舍才能鬆綁,生活才能自在。舍心若能到達一切皆舍,不只能舍有形的東西,亦能盡舍心中的妄想執著,不論好的、壞的一切心中認定皆捨棄,到此境界,則了脫生死明心見性已近在眼前。 菩薩道的施捨心可使修行者克服慳貪與執著的障礙,亦可使貧困的眾生得以解除生活上或精神上的煩惱,施捨的善業功德可使修行者種下善的種子及累積福報資糧,作為未來漫長菩薩道上的助力。

伍、慈悲喜舍四種心的修習方法 慈悲喜舍心的修習,有很多不同的方法,筆者自己是以報恩觀修慈悲心。以靜觀萬物之生機與奧妙修「自心喜」,以慈悲觀修「隨心喜」。以無常、空觀修舍心,以「慈悲舍」修菩薩道的舍心,詳細情形將敘述於後面。

一、智慧觀的修習 已開悟現性且能由空起用的大修行者,他可由本心直接起四無量心,而一般凡夫必須以智慧觀來修習及擴大慈悲喜舍四種心,使逐漸趨向無量心的境界。我們知道修行的主要目的在改變內心的狀況,把不好的觀念(佛教稱邪知邪見)修正為好的觀念(佛教稱正知正見),或直接在自己心中建立一些好的觀念。要建立好的觀念就必須透過正確的思考(佛教稱為正思惟),而為要有效把觀念「深植入內心」就必須集中心力(佛教稱為正定),由這樣的修習就就可以得到「智慧觀」,像無常觀、慈悲觀,因綠觀等皆屬之。智慧觀法可在靜坐之中或靜坐剛結束時,有時在睡覺過後頭腦清淅、心平氣和時亦可進行,當然以在定中進行最有效,這是改造第六識進而影響第八識的有效方法。

二、慈悲心的修習-以報恩智慧觀(簡稱報恩觀)修習慈悲心。 要在定中想自己從無始以來至今已經過無數次輪迴,自已出生在三界六道之中(上至天道下至地獄)已有無數次,且與各道眾生都有親密關係,想自己過去多生以來皆因為得到其他眾生的照顧才能活到今日,很多眾生都曾是自己過去生最愛的父母妻子,只因時空轉移自身業障所限,這些過去的事皆已不復記憶,但對眾生給我們的恩惠我們不能不報。再觀想自己今日,既不能耕田也不會做衣服,但衣食住行樣樣不缺,這也是很多人提供給我們的,今生眾生對我們的恩惠也要回報。又想自己家中所養的貓狗,也許過去生曾是自己最心愛的妻女,今日不幸淪落為畜牲,我怎能忍心不救。想眾生都曾是自己最親愛的人,都曾幫助過自己,因此,自己對所有眾生都要慈悲相待,要使他們都能離苦得樂,助他們了脫輪迴困苦。以上這種智慧觀法若能養成並深入內心,則慈悲心就會增長。

三、喜心的修習-要觀諸法如幻,要欣賞讚嘆森羅萬象的生機與奧妙,由此起自心喜。 要修喜心就要先明白佛教「緣起性空」及「世間如幻」的道理,就知道生命的本體是不勝不滅的,由此可消除「人死如燈滅」的陰影。據我深入探討發現人的各種恐懼心幾乎都源於對死亡的害怕,尤其是害怕死後什麼都沒有,這種潛在的死亡陰影是造成人類悲觀心理的主因。我們時常會因為這種陰影的出現而使歡喜心生不出來。例如看落日晚霞的美景本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很多人會因看落日的短暫而聯想到歲月的無情與自己雕零的快速,因而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嘆,悲心因之而起,喜心也不見了。古今中外許多騷人墨客都能以震懾人心的各種語詞來描繪時間的快速流逝與不再,因而生起感傷與悲嘆,這些心理都源於對死亡的害怕與無奈。佛教「緣起性空」的真理告訴我們:生命本體是不生不滅。人生只是由本體緣起的幻夢而已,人死亡後只是做另外一場夢而已,不用害怕死亡。佛教以人生「八苦」勸我們不要貪戀世間,但也遭到很多批評,認為佛教是苦的,消極的宗教。我個人認為這種苦的人生觀是偏向小乘佛教的看法,也許只適用於某一些人。我認為要觀世間如夢而不要去執著諸法,這樣才可以修「喜心」。把世間的事情當成苦差事而逃避倒不如把它看成一場夢或一場戲,而好好的演下去,只要隨時提醒自己是在演戲。當然,若不幸演得「入戲」那就會演不停了(輪迴不已),這一點希望大家要小心。如你能有智慧知道世間如幻,你就能夠以欣賞與讚嘆的態度去面對森羅萬象與人生百態而不會陷於執著之困境。你將會因欣賞宇宙萬象的奧妙與生命的無限生機而產生歡喜心。以下我要談一些我個人的經驗請各位作為參考。

有一個夜晚我獨自睡在長濱山上的精舍里,暴雨敲打鐵皮屋頂,在這種夜晚真有震掉人心的感覺,由海面直撲而來的狂風也在右側山谷中嘯吼著,但我內心卻充滿欣喜,我想著若此時山中沒有這間小屋,我將在風雨中又濕又凍受盡折磨(過去登山的經驗),想到這裡,溫暖伴著歡喜的心就出現。另外的一些經驗是我自己一個人住在藥師山的感受。濛濛細雨中的藥師山,獨坐六角亭中觀看山風帶著雨絲斜飄而過,那有寧靜自在的欣喜。冬季寒夜裡的藥師山,寒冷中下著小雨,加上有規律的溪水聲,當你獨自一人時,你會覺得自己像一個隱士遠離人煙,而生起帶「禪味」的欣喜。夏天的藥師山獨自一人在涼椅上躺著,吹著山風,那會有輕鬆自在的欣喜。對人生百態的觀察也會帶給我們很多喜悅,美的容貌一般人看了大都會心喜。其實只要多用心去欣賞,人與動物的各種容貌都很有趣,你要多用「奧妙」的觀點去看。例如一個駝背的老婦人臉上深刻的線條,它是多麼奧妙的在訴說她風霜的歲月。生命到處充滿奧妙與生機,森羅宇宙到處都是美,只要你用些心去觀察、去體會,到處都可以讓你心生歡喜,但不要忘記,這些畢竟是夢、是戲,欣賞可以,不要當真(不要忘失本心)!

至於菩薩道喜心的修持則要以慈悲觀為出發點,要想著眾生過去都曾經是自己的親人,他們今日能夠成就善業功德,能夠離苦得樂或者脫離生死輪迴,我們當然要為他們高興,當然要讚嘆他們的成就,也很高興能助他們一臂之力。

四、舍心的修習方法 舍心的修習可做「無常智慧觀」(簡稱無常觀),要想世間的無常,人所擁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財富、妻女、兒女,無形的名譽、地位等等,這一切都不可能永久,一切所有權都將隨人之老去死亡而化為烏有,人一旦死亡則什麼也不會再擁有,因此,我們有什麼不能舍?常做此種智慧觀,舍心就會增長。

至於菩薩道的舍心,我們可以以慈悲心為基礎來修習,要觀眾生無始以來有長時間是我的至親好友,今日由於某些惡因緣有些眾生成為我們的怨敵,但畢竟世間一切都是夢幻,怨恨也是虛妄。今日我既已學佛,已在行菩薩道,對今日的怨敵我應該以德報怨。因此,當在做布施時,我應該做到「怨親等舍」,常做如此的智慧觀,舍心自會增長。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