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7

什麼是「無所住生心」?

住是執取或取著之義,一般人發生一個心念大多有執取某個甚至數個理由,例如,相信布施會有福報,所以布施錢財給某個慈善機構。在此例中,此人「所生的心」是「布施錢財給某個慈善機構」,而其「所住」即是「福報」。金剛經上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在此例中,此人是「住於法」而行布施,因為一般人產生一個心念所執取的理由有時非常繁複,例如,起心要捐助壹佰萬元給某慈善機構時,他內心的理由也許包括會有福報、會有好名聲,可以得到某大師的青睞,甚至想到布施的錢還可抵繳稅金,……。有時執取的理由尚包含被布施者個人的某些條件,像這種「彎曲」的心是凡夫眾生常有的,很多人認為是「考慮周詳」或「思考嚴密」,並不認為是不好的事情。這就是凡夫心或眾生的心,這種心的力量是很小的,因為它起心動念的「地」主要是在「蘊」的層次,由想蘊為主來做決定,這種心念只及於人界的小範圍,因此,心念的力量很小,也就是遠處或其他界的眾生不能感受此心力的存在。

似乎心念之發生總有理由或動機,這不是皆「有所住」嗎?那什麼才是「無所住生心」?無所住生心即是「無所住」。要到達此種無所住生心,有兩種方法,一種我稱它為「空無所住」,另外一種稱為「如幻無所住」。在第一種方法中,我們先把生心的理由觀為由「空」所生,不執著此「理由」,然後由「空」生心。

在第二種方法中,我們觀生心的理由為「如幻所生」,心中不執著此理由,然後由空起心。因此要做到「無所住生心」必須有幾個條件:第一,必須已悟到「空」(自性);第二,必須悟到諸法由「空」所生或悟到諸法如幻;第三,必須懂得如何由「空」起心。第一點與第二點表示空觀與假觀的成就。例如,見某人貧苦而起布施的心,不能執著於貧苦之念,否則就不能生無所住生心。必須當下就觀到貧苦是由「空」所生或是「如幻」;而不執著,然後把「心」返回自性中再由自性起心布施。則這個布施的心就是「無所住心」。「無所住生心」是諸佛菩薩者或大修行者出世間渡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一舨佛書上很少告訴我們如何「無所住」生心,佛書上一般都告訴我們如何解脫生死,以及各種修行果報的殊勝。

一般人既然不能做到無所住生心,那要如何生心比較好呢?個人認為要生「近似無所住心」。金剛經上說要「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與壽者相而生心」,就是起心動念要儘量做到沒有此「四相」。

諸佛菩薩具有慈悲、平等、無分別及無我等各種特質,而其心是「無所住心」,因此,我們起心動念應該儘量接近諸佛菩薩,也就是儘量依於慈悲心、平等心、無我心、無分別心等,這就是「近似無所住心」。近似無所住心至少應該可以提升心力的層次到達「識」或接近「空」的地方,這心力比一舨有所住心力會大很多。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