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9

空觀、假觀與中觀在修行上的依據

藥師山紫虛居士

一、前言空觀、假觀與中觀是佛教對宇宙森羅萬象的三種觀點。「觀」在名詞上的意義是指觀點、看法或認知等。若以動詞來說,則「觀」可以被解釋為由內心起念進行觀察或觀照。在本文中,筆者將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圓覺經》中,與此三觀相關的經文,來闡釋此三關在修行上的意義,並由此來看宇宙諸法的性質。本文中很多觀點乃筆者個人的知見,有不對之處,請讀者多加指正。

二、佛教與其他人士對宇宙現象的看法自古以來,當人們面對著浩瀚無邊的宇宙時,很自然地會想去了解宇宙的狀況,此中也包含想知道我們所覺知的外在世界及自己身心的各種現象。我們想要知道這些現象的性質與規律等。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及各宗教人士,乃至一般人,對宇宙現象多少都有一些自己的觀點。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有關宇宙諸相的體性問題,此外就是現象本身性質的問題。一般人大多認為現象本身就是「實有」的,例如:大多數科學家就是認同這種觀點,他們認為物質與精神都是實有的,精神現象是物質所產生的,可以用物質的法則去闡釋。至於各種現象的體性問題,科學家們則大多認為現象是來自一些最基本的物質(稱為基本粒子之類),以及一些互相作用的規律(稱為力或場之類)。且科學家們大多認為這些基本粒子及各種基本規律都是「實有」的,也就是可以由人類的認知系統去觀察及重複實驗。

對這些問題,哲學家與各宗教人士則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一切現象都是人類的錯覺而已,現象本身的性質是「空無」。也有人認為物質的性質是實有而精神是空無。但這些人士的觀點大多是意識心的推論所成,就是科學家們也是基於實驗的結果,加以意識心的解說而已。故這些人士對宇宙現象的了解與看法,都不離人類的意識心。

佛教的觀點則與一般人不同,佛教是由修行中去證悟,由證悟的經驗才進一步去闡釋宇宙現象的體性及其性質。這些修行的證悟很多是遠離人類意識心的範圍。例如:對「空性」的證悟,就產生「空觀」的見解;對「如幻」法的修行,就生出「假觀」的知見;對「禪那」的修證,就生出「中觀」的看法。空觀的修行者認為,一切現象都具有一個不可言說的「空性」存在。假觀的成就者認為,一切現象都具有如夢如幻的性質,而中觀的修行者認為,一切現象本身就具有「體性是空」與「性質是假」的性質。

三、空觀、假觀與中觀在修行上的依據由上述我們可以看出,佛教的空、假、中三觀,其對宇宙諸法的觀點都是由修行中體悟出來的。以下筆者將由《般若心經》與《圓覺經》中所提到的一些修行方法,來說明空、假、中三觀的意義。

1.空觀《般若心經》中所說「空不異色」,就是空觀所依據的修行方式。此中的「色」是色蘊,「空不異色」就是說空不異現象。在修行上的意義是說,我們所悟到的空性只是熄掉妄心的結果,不是在妄心之外別有空性可得。但在熄滅妄念的修證上,有時會進入空無或其他類似「空」的境界,而真正的「空性」應該是離意識心的「真空」,證悟到此空性的人就會說,一切現象的體性是空性,這就是空觀在修行上的意義。

在《圓覺經》中,有提及「奢摩他」的修行方法,這也是空觀的修行。經上說,「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指第八識)煩動(指不斷內觀之義),靜慧發生(指寂滅現前),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名奢摩他。」(詳細注釋請聽筆者講述,由法成出版社所出版的CD)。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由塵相之中,逐漸取靜澄心往內觀照,終究可悟入十方圓明的「空性」,這是諸法的體性。

2.假觀《般若心經》中所說「色不異空」,就是假觀所依據的修行方式。這是說由「空性」中起妙用,則可顯現森羅萬象。由此修行的成就者,就會在學理上說,「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妙用所成。」現象的性質是如夢幻,這就是假觀的意義。在《圓覺經》中,假觀來自於修習「三摩缽提」。

經中說,「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即由自心變化幻相而開顯如幻的本尊身相)。」(詳情請聽筆者講述,由法成出版社所出版的CD)。《圓覺經》中所說「三摩缽提」的修法,與藏傳佛教中觀本尊的生起方法很類似。本尊觀想法是藉佛力的加持,以咒語之力變化諸幻(此乃修行者自心業障所生)而開顯本尊相。菩薩道的修行者大多用此種方法,把自己修成有大神通力的金剛心菩薩,由此在世間行道,圓滿成就諸種妙法。

3.中觀《般若心經》中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觀所依據的修行方法。這兩句話是說,我們當下直觀森羅萬象時,即可見諸相就是空,空就是諸相。在《圓覺經》中,中觀所依的修行方法是修「禪那」。經文說,「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即由黑漆筒中現出月輪),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詳細內容請聽筆者講述,由法成出版社出版的CD)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修禪那的人要觀照世間諸法是如來藏(經中覺明之義)與無明所生之用,此相用不礙體性。如此觀想功夫日深,則能由第八識後的黑漆筒中生出「月輪」。由月輪可直接內觀本心外現諸相,因此當下即可見到本心即是諸相之源,諸相即是本心所化,這就是中觀之義。

龍樹菩薩在中觀偈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是為假名,亦是中觀義。」這也是說明《圓覺經》中的禪那境界。偈中的「空」即是經中的「覺明」。偈中的「假名」即同經中所說的「眾生壽命」。禪那的境界即顯示,世間諸相當下即是空性,空性當下也就是諸相,此二者亦一亦異,非一非異,這就是中道之義。也就是中觀在修行上的依據。依中觀家的看法,宇宙間的各種現象,都同時顯示「空的體性」,也分別顯出如幻的相狀,二者互為表里,故說不一不異。

四、佛教的學理論說皆源於修行的體驗佛教的教理大多來自修行的證悟,此與一般凡夫的思考推測方式不同。因此,佛經可以說是修行者賴以證悟的「法本」,其與一般哲學的書籍不同。佛教的學說理論大多出現在修行之後,在藏傳佛教中,很多密法是大修行者經過很長時間的實證實修之後,到了機緣成熟時,才有它的學理公開於世上。

例如:時輪金剛法、喜金剛法及大手印等都是如此。密法出現的時間比學說理論出現的時間早幾百年是常有的事。中觀理論也是如此,中觀理論的提出者是印度的龍樹菩薩,其在世間的時間約在公元200~400 年左右(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般若心經》中,早有中觀修行的內容,《圓覺經》中也有相似的內容,而心經出現的時間比龍樹菩薩至少早兩百年。因此,我們只能說,中觀有系統的理論是龍樹菩薩所完成的,但不能說中觀理論源於龍樹菩薩。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