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9

我對般若心經的一些看法

藥師山紫虛居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心要,經文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因此很多佛教徒都會背誦,且坊間白話譯本很多,其中夾雜著各種不同的知見與邪見在內,讀者選購時必須很小心,以免被邪知見所影響而障礙學佛之路。筆者對此經已有白話註解(法成出版社出版),在本文中筆者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請讀者多多指教。

一、「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佛教常以「筏」比喻修行以渡脫生死之河(見《金剛經》),河的「此岸」比喻六道凡夫的輪迴境界,「彼岸」比喻已了脫生死輪迴的境界,此中應該包括佛菩薩、阿羅漢及已證悟空性了生死的聖者。很多人把「波羅蜜多」解讀為只是悟入空性了生死之人,此觀點似乎狹窄一些。此由經文後面「菩堤薩埵因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及「三世諸佛因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知。

二、「般若」是妙智慧之義,此不同於一般凡夫的智慧,凡夫的智慧只是意識心層次的聰明才智,此與使眾生了脫生死起諸妙行的妙智慧不同。妙智慧包含妙智之體與妙慧之用。「智」是指有能力、有功能、能了知之義,但不一定有正在運作之義。「慧」是依智而起觀行,有正在運作之義。因此佛書中常說「智由定中得,而慧由觀中得」即此義。心經中所稱的「般若」是指出世間的妙智慧,它可使眾生到彼岸了脫生死,乃至得以成佛作祖,故功用非凡。妙智有很多種,例如:

1.本有智:這是眾生原本具足者,一般指眾生成佛之時所復得的「四智」。它包括能了知宇宙諸相體性(即智種子)的「大圓鏡智」;能了知諸法空相不二的「平等性智」;能知ㄧ切諸法相狀的「妙觀察智」,及能了知如何成就諸事的「成所作智」。

2.後得智:此中有四果羅漢所修得的「一切智」(即證悟空性之智)、道種智(了知修空性的各種法)及一切種智(包括悟空性及知一切悟空之法)。此外,菩薩所成就的一切相智與道相智也是屬於後得智。後得智乃未成佛果之前所證悟者,此中尚含有極細無明成份在內,但它亦歸無為法所屬,不是凡夫作意所可成者。反之,「本有智」是破一切無明之後,重新顯現如來藏本具的諸種妙見聞覺知的功用。

三、由般若與波羅蜜多之內涵,本經的經名可寫成「了生死與成佛菩薩的妙智慧心要」。

四、心經中的「空」應該是指「如來藏」,它包含智種子(即不含無明成份的第八識種子)與各種妙智在內。它不單純只是指法身或空性、法性之類。

五、心經一般被歸為「空宗」的經典,「空宗」以講諸法的體性為主,與注重諸法相狀的「有宗」不同。其之所以被列為空宗,主要是經中大多數在說明「空」的性質,例如:「五蘊歸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空中無色……」。但此經中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觀修行所依者,「色即是空」乃假觀之義。這一點也許一般人未注意到。

六、心經中提空中無「無明」,這一點很重要。筆者常說「無明」不屬於「空」所有,但凡夫位的空卻出現「無明」,《楞嚴經》中所說「無明無因」也是此義。

七、心經中提到「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十二入、無十八界」,這些都只是說「空」中沒有前六個識存在,但卻未提「空」中無第七識與第八識,此是何因?筆者認為答案在「無智亦無得」上。「無智」的「智」是指「後得智」而言(因「本有智」乃「空」中本具者)。其為破無明之妙智,若修行者證得「後得智」,則在菩薩為相智,在羅漢為空智,尚有空相之分,不能證得空相不二的「平等性智」。因此,其第七識尚存在(尚未轉成智),故「無智」相當於說「空中無第七識」。至於「無得」的「得」則與第八識有關,因為世間一切諸相(不論心或物)皆是第八識種子所顯現,可以說若「有所得」之心存在,即是有第八識種子存在之義。因此,心經中的「空中無得」就是說「空」中沒有第八識存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