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9/19

威音王如來以及威音那畔

威音王如來,據說是最早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一位佛陀。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說道:“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號大成。”

憨山大師《妙法蓮華經通義》第六卷,關於威音王如來,關於這段經文,這樣補充道:“此乃空劫初成之佛,以前無佛。故宗門稱向上曰威音那畔。”

凡事總有個開始,示現成佛也是一樣。最早以八相成道這樣一種方式來廣度眾生的,就是威音王如來,他從本無生滅的妙性當中,顯現了生滅,顯現了從迷到覺的修行路程,為一切芸芸眾生,以身作則地指明了圓滿解脫的菩提大道,並為後世的有緣者,留下了覺悟的教法。

——人們把它叫做佛教。

——這其中包含著正覺者無盡的大慈大悲,以及無比的善巧方便。

——於是,後來者絡繹不絕,覺悟者們紛紛效仿,發菩薩願,行菩薩道,最終,示現成佛,示現做教主,廣為利益一切眾生。

從本質上來說,任何一尊佛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無師自悟”的究竟解脫者。這在《雜阿含第七五經》、《雜阿含第六八四經》,以及《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五八經》等等諸多經典當中,都有著明確的記載,世尊曾經多次宣明,他是“無師自悟”的解脫者。

佛陀無師自悟的解脫智慧,被稱之為“無師智”。《法華經》譬喻品當中說道:“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三論宗的吉藏大師在《法華經疏》當中,是這樣解釋無師智的:“無師智者,前之三智,並不從師得,故云無師智。”

——什麼叫做“無師智”呢?因為一切智、佛智和自然智,這三種究竟的智慧,並不是從老師那裡可以得到的,而是人人本來具有的,只需要覺悟與明了,而不需要老師給予。實際上,任何老師也不可能給予我們,所以,把它叫做“無師智”。

著名的《大日經疏》,由善無畏尊者口述,一行禪師撰文。其中,對於佛陀的無師自悟、無師自覺,也有著非常清晰的表述:“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於手中菴摩勒果,可轉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佛之授記時,即可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

——善無畏尊者是一位了不起的密教聖僧,其成就無比廣大,詳見《高僧傳》。

——佛陀的自證境界不可思議,就算用語言來粗略地描述,語言也終究不是覺悟之境,可以運用語言,而不可以依賴於語言,所以說“說者無言”。如此的妙境,無論用眼睛,還是用智慧來觀察,終究沒有可見之物,超越了形相的覺知與分別,所以說“觀者無見”。

佛陀的自證境界,不同於我們手裡的一枚水果,可以傳遞給別人。如果覺悟之境,可以用語言來傳授給弟子的話,那么,修行就變得太簡單了,只要得到上師的傳授,立即就會成佛,而不再需要修行。

——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否則的話,當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在他得到定光佛(就是燃燈古佛)授記的時候,應當立即成佛才對呀!為什麼還需要經過無量劫的勤苦修行,行菩薩道,修學種種法門,直到悉達多太子這一生,在菩提樹下無師自覺,才叫做佛陀呢!

——善無畏尊者,被譽為唐密的“開元三大士”之一,他以一位密教金剛上師的身份,如實宣揚無師自覺的成佛妙法,是極為發人深省的。因為,在秘密教法當中,以金剛上師最為尊貴,一切密乘弟子,都必須依止金剛上師,才能夠獲得相應的成就。

——然而,這是秘密教法的甚深方便,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否則的話,弟子們很容易出現偏差,其教法的清淨傳承也無法得以保證。

——善無畏尊者是在告訴我們,依止金剛上師,獲得成就,與最終的無師自覺而成佛,兩者並不矛盾。先需要依止金剛上師,而覺悟本心;再通過無量劫的行菩薩道,最終,無師自悟而成就正覺佛果,廣度一切眾生。

——毫無疑問,一切佛陀都是無師自悟的。

——否則的話,如果佛陀還有個指引他覺悟的師父或者上師,那么,他的師父或者上師才是佛陀。

悉達多太子就是如此,雖然他有兩位教他禪定的老師,但是,這兩位老師只是教他禪定而已,並不能夠指導他成就正覺。因為,這兩位老師不是覺悟者。

——太子最終離開了兩位老師,來到了菩提樹下,禪坐,並發願:“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這個願力很重要,它是太子之所以能夠成就正覺的力量源泉。

——也正因為如此,如諸多經論所說,發菩提大願,是學修大乘佛法的起點與根本。

每尊佛都是無師自悟的,都是獨一無二的,佛經里說的很清楚,在同一個世界,不會有兩尊佛同時住世。

——另一方面,每尊佛又都是平等的,是無二無別的。如經文所說,所謂佛佛道同是也。

曾經有人問趙州禪師,三世諸佛的師父是誰?趙州回答說:“阿彌陀佛”。再問阿彌陀佛的師父是誰?趙州回答說:“三世諸佛”。

——趙州禪師善巧地詮釋了每尊佛之間的關係:既卓然獨立,又無二無別。

還是這位趙州禪師,時常會說一句話:“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作為佛弟子,竟然會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肯定會讓不少人費解。

——在這裡,趙州禪師所表述的,正是上文憨山大師所說的“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意思就是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前,那個本來面目。

——在威音王如來出現以前,到底有沒有佛呢?

憨山大師說“以前無佛”,意思是說,在此以前,沒有示現做教主的“佛”。

——曾經的正覺者很多,無量無數,只是,他們都不叫做“佛”。

——那叫做什麼呢?

——叫做什麼,都是虛假言語而已,都不能夠代表實際的狀況。就是叫做阿貓、阿狗,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旦覺悟了本來,才知道,“它”不叫做佛。如果非要給它安個“佛”名的話,反而多餘了。因此,趙州禪師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

——雖然不喜聞,又何曾討厭過呢!有智慧的人,不應當錯解趙州的本意。

所謂“向上”一路,就是指本來面目。當然,叫做“本來面目”,也是方便之說,不得已而為之,若不如此,法意如何表述呢!

人之本性,就是佛之本性,就是萬物之本性,是三無差別。如此之本性,為一切萬法之源,為宇宙天地之源,不會變化,不能更改,只可覺悟與明達。

——完全覺悟的人,就是佛陀。

——沒有安上“佛”名之前,宗門把它叫做“向上”一路,也叫做“威音那畔”,就是威音王如來尚未出世之前,本來就有的,那個如如不動的本性。它沒有辦法被傳授,所以說,“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這裡的“千聖”,是指賢劫千佛,就是千佛出世,也沒有辦法傳授本性,只可在佛陀的指引下,弟子們自觀自見。六祖大師說得最清楚了:“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大師對此表示認可。

——這就好比天上有一個月亮,小小孩子們並不認識,大人為了幫助他們認識月亮,於是,用手指頭把月亮指給了孩子們,讓他們看,聰明的孩子,順著大人手指頭的方向,一下子就認識了月亮。而笨拙的孩子們,卻把大人的手指頭,當做了月亮。這時,大人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反覆講解,並加以引導。

——他沒有辦法把月亮拿過來,遞給孩子們。

——同樣,就算是賢劫千佛出世,也沒有辦法把佛性掏出來,遞給我們大家。所以說,自性也好,佛性也罷,都沒有辦法直接傳授,而只能夠予以方便引導,讓弟子們自見自明。

——我們就是那些笨孩子,佛陀在大乘經典當中,處處標指佛性,我們卻遲遲不能明了。有些笨到了極點的人,甚至認為佛陀不夠慈悲,甚至認為漢傳佛教沒什麼好學的,甚至認為漢傳佛教當中的那些沒有師承的高僧大德們,不是成就者,等等。

——不求回報地奉獻自己的智慧,奉獻自己的覺悟之境,還有比這更大的慈悲嗎!

——佛陀如此,歷代高僧大德也都如此。至於成就如何,示現上各有因緣,論其本地,若能不求名利而利益眾生者,都是不思議解脫菩薩。

——什麼是高僧?不論名聲,不論地位,不論學識,不論禪定與神通,不論弟子多少,也不論相貌如何,只看他(她)是否能夠放下名利之心。

若能放下求名利之心,就能放下我執,就會具有正知見,就會與法相應,就會解脫,就會具備出離心與慈悲心。這樣的出家人,不是高僧,又是什麼呢!

佛陀是無師自悟的,那么,其他人,是否可以呢?

在《壇經》上,玄策禪師有一段話,廣為人知,他對玄覺禪師說:“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

——字面意思是:在最初成佛的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前,有無數的無師自悟者,是可以的,不需要誰來印證。而在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後,就有了形式上的佛教,那么,應當以佛為依止,無師自悟而擅自認證的人,都是天生的外道子孫。

必須要說,這其中含有很深的法義,因為,無師自悟還好,關鍵在於“自己認為自己已經悟道”——這是非常危險的事。自己為自己印證,這往往是“我執”在作怪,就算是自己依照佛經為自己印證,也往往難逃“細微的我執”。

——正如佛經所說,師心自用者,無藥可救。

——因此,或許您可以無師自悟,但是,決不能擅自為自己印證。

——那怎么辦呢?

——要么參訪善知識,要么,乾脆就不管他悟與不悟,悟了,也當做沒悟,依舊用功修學,時常降伏內心煩惱,時常方便利益有緣眾生。老老實實行菩薩道,自他兩利,自然會福慧增長,終將圓滿佛果。

——現實情況是,在如今的末法時代,善知識越來越少,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就算似有所悟,也不可自以為是,還是要老實修行為妥。

——就算有幸得到了善知識的印證,又能夠如何呢?還是得老老實實地修學,不斷增廣悟境,自他兩利呀。

所以,開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降伏心中的煩惱,能否通達佛經里的廣大智慧,能否真正地自利利他。

《佛遺教經》說得好:“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降伏自己的煩惱,就是自利;在此基礎上,幫助別人降伏煩惱,就是利他。如果能夠這樣修行,一切妙法都將圓滿具備,還有什麼好愁的呢!

——最可憐的是一部分人,根本就沒有能力降伏自己的煩惱,卻整天要去度眾生。他自己不知道,他完全是被名利心所驅使,在他內心深處,潛藏著的細微名利心,促使他拚命地向外追求,並且巧妙地進行了包裝,打著“行菩薩道,普度眾生”的偉大旗號,去滿足內里的名利與我執。

關於玄策禪師“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這個公案,宗門下早有說法,北宋時期的《祖庭事苑》第五卷是這樣說的:“威音王佛以前,蓋名實際理地;威音以後,即佛事門中。此借喻以顯道,庶知不從人得。後人謂威音王實有此緣,蓋由看閱藏教之不審。”

——大意是說,所謂的威音王如來以前,指的是真如實際的本性之地,即“實際理地”;而威音王如來以後,指的是本覺妙性的一切作用,即“佛事門中”。在這裡,玄策禪師是在借用比喻,以便顯明禪門妙法之殊勝,顯明祖師傳承之重要。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知道,本覺妙性,是不可能從別人那裡得到的呢!

後世的人們,往往以為威音王如來確實有這樣的印證因緣,從此以後,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點,自己無師自悟的人,就真地成了天生的外道種子——像這樣的誤解,都是因為讀經看論不仔細、不深入的緣故啊!

——宗門下有一句話:“實際理地,不染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

就真如本性來說,從來就一塵不染,人人本有,個個不缺,師父沒有辦法傳授,自己也不可能從哪裡得來。在這裡,別說什麼印證,連開悟、證果和成佛也都成了水月空花,畢竟了不可得。

就本覺妙用來說,一切一切,無非佛事——都是成佛的事業,都是覺醒的事業。就算是一切貪嗔欲望,種種習氣煩惱,你也舍它不得。為什麼呢?因為,他就是你的本覺妙性所顯現,在當時,他就是你的本覺妙性。如果有人執意地要捨棄一切煩惱和種種欲望的話,結果恰恰相反,他會變得更加煩惱,他會因為欲望而更加痛苦。

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岡波巴大師有一部《成就聖道寶鬘集》,由張澄基居士翻譯成了漢語。大師曾經發願說,如果後世的人們能夠閱讀這部論,就等於親見到大師一樣。這是一種授記,足見這部論是岡波巴大師的心血之作。其中,就有著這樣的開示:

“不要捨棄一切妄念,因為它們都是法性之顯現遊戲;不要一意捨棄煩惱,因為煩惱能令行者憶起智慧;不要一意捨棄欲樂,因為欲樂能灌溉和增益行者之證悟及覺受。”

——這和宗門下所說的“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就本覺妙用,也就是一切成佛的廣大事業來說,沒有任何事物需要捨棄,需要的,只是放下對於一切事物的虛妄執著而已。一旦放下了虛妄分別和執著,一切都將顯現為妙用,那就是佛陀的不可思議境界,如《圓覺經》所說: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雖然如此,在徹底放下虛妄分別和執著以前,我們還沒有資格和能力去如此地實踐。那些不自量力的膽大妄為之徒,必將自作自受地,遭遇因果業報。

——然而,我們需要明白它,需要徹底地明理,否則,我們將看不清前方成佛的大道。

就“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的角度來說,玄策禪師之所以用“天然外道”這樣的激烈言辭,勸玄覺禪師前去參訪六祖,是有其良苦用心的。第一,如同六祖大師這樣的,傳佛心印的大善知識,非常難以遇到,無論自己的悟境如何,只要前去親近,必有受益;第二,當時的永嘉玄覺禪師,雖然已經依照《維摩詰所說經》發明心地,但是,如六祖大師所說“汝甚得無生之意”,注意,只是悟了無生之意而已,而“意”當中的,細微的思慮分別尚未超越。這樣的悟境,縱然可以辯答如流,可以叫做大開圓解,卻不能稱為得道,屬於理悟,而不是證悟。

也正因為如此,六祖大師反覆好言相勸,贊其善哉,請他“少留一宿”,一定要讓他住一個晚上。為什麼呢?因為這樣才有時機,單獨為他開示“向上一路”。如果永嘉禪師自以為得到了祖師印證,大事已畢,執意不肯留宿的話,他這一回就將錯過得道之機緣,也就不會有那位瀟灑的“一宿覺”了。

《證道歌》說的清楚:“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永嘉玄覺禪師如果不參六祖的話,就不會迅速證道,這恰恰顯示了善知識的重要。如果有機緣,我們每個學佛人,都因該去參訪善知識。這與威音王如來以前,或者以後,沒有什麼絕對關係。

——不過,前提是,我們首先需要確認,他(她)的確是一位善知識才可以。至少,當我們見到善知識的時候,我們有能力識別,對方是否真正的善知識。

——達摩祖師《血脈論》當中明確地說:“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

只有明心見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問題是,我們怎么知道別人是否已經見性呢?

——道聽途說是不可靠的,因為,如今是末法時代。

——除非,我們自己已經見性,或者,我們差不多已經見性。那時,我們才有必要去參學善知識,我們也才有能力識別善知識。

——在此以前呢?

——就老老實實地修學一個法門吧,或者念經,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參禪,或者修行止觀,等等。老老實實地降伏習氣,老老實實地培植福慧資糧,老老實實地常發出離心和菩提心,老老實實地時常皈依三寶。功到自然成。

——有的時候,就算我們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我們也不一定會有受益,因為,因緣不可思議,緣分淺,受益也少。不是有一句話么,佛也難度無緣之人哪。

——還有的時候,當你睜開了智慧眼,看看天下善知識少得可憐,每一位有名望的善知識都被無數信徒包圍著,你想去見上一面,比登天還難。無名的善知識呢?你又不知道他在哪裡,怎么參呢!

——再有的時候,你宿世本來就是成就者,今生因緣一旦成熟,自悟自明,更無疑惑,而且絲毫沒有自以為是之心,那么,參也罷,不參也罷,又有何妨呢!

——漢傳佛教當中,真正的高僧大德,都屬於這一類。對於這樣的人,達摩祖師給予了明確開示,《血脈論》說:

“不因師悟者,萬中稀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

六祖大師也說道:“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總是指望著別人,想靠別人得到解脫的人,真是愚不可及。如佛陀在《楞嚴經》當中,呵斥阿難尊者一樣(準確地說,更多的是阿難尊者的自我責備)。試問,還有比釋迦牟尼佛更了不起的善知識嗎?

——怎么可能有呢!阿難作為佛陀的堂弟兼侍者,深得佛陀呵護,尚且無法在佛陀的加持下,靠佛陀而證四果。我們又怎么可能依靠別人,而獲得成就呢!

——以是因緣,漢傳佛教當中,歷代高僧大德裡面,多有“無師自悟”之人。因為,善知識的確難遇,也因為,漢傳佛教的特色是:依法為師。

這裡的“無師自悟”,只是沒有人形的老師而已,並非沒有三寶之師。

——有智慧的人,請善自思量,其他教派不在此例,如果是學修漢傳佛教的人,尤其是學修禪宗見性法門的人,需要有大丈夫氣概,不能有絲毫依賴之心。

——要知道,威音那畔,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須一門深入,深參到底,絕不肯得少而足,打破無始劫以來的虛妄執著,自然有光明顯露的大好時節。

到那時,不妨與威音王如來,同一鼻孔出氣;不妨與本師釋迦牟尼,把手共行,豈不瀟灑。

到那時,正好勤修福慧,自利利他,發願圓滿無上菩提,普利一切芸芸眾生,更有何掛礙。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