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21

略說修學菩提心

編輯:趙越塵 來源:閩南佛學

佛法之中心在於破幻體真,自覺覺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脫。此即菩提心,亦即不生不滅心,謂真實體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應緣渡生。又名大圓覺、佛性等等,見諸佛典,皆同體異名。菩提心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礎,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根本。佛雲「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為魔業」。所以,菩提心之於佛門行人,有過於那塊通靈寶玉之於賈寶玉,不可離失。佛法在傳播發展的歷史上,在不同時期及地域與當地當時的文化相結合,其表達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傳佛教、中土大乘及藏傳佛教之表現不同即與文化差異有關係。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從未改變,均在引導有情趣向解脫,亦即菩提心是為宗旨不變。

今日中土佛法復甦,寺廟等建築雖已有相當恢復,但於佛法的弘揚遠未盡理想。在商品大潮衝擊下,舊有道德觀念體制日漸衰落,新道德體制尚未完備。於是沙金同起,魚龍混雜。有人譁眾取寵,將某些氣功功法標榜為「佛法真諦」,卻引人自私自利,而將佛法之要——空性與慈悲,亦既菩提心閹割掉!甚至以迷信惑眾,騙錢了事,以至破壞佛門聲譽。一般民眾多傾向求福報,此雖頗佳,尚須善加引導提高。佛學研究應大加鼓勵,但知識分子學佛人中將學佛變成佛學研究的偏向也不應忽視。在佛法的宣傳普及中要考慮到四十多年來人民教育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光用「只管念佛」來教人,法雖沒錯,不把道理講出來讓大家明白,只怕肯接受的人不很多;不把如何逐步去做到「只管念佛」的辦法教會,只怕念的人經年也只在散亂里,不得真實受用。所幸者,經少數大德大聲疾呼,不少年輕行人已知體悟空性,識自本心之重要,乃致力於明心見性,這是中土佛法復興之希望。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菩提心、慈悲心之修持仍少見宣傳。若干人學佛是為了「超越自我」,這在今日已算是上乘動機了。但究其深處想超越的只是能力限制,並非要突破我執,說白了仍是自我中心。時至今日,人人為己已成天經地義,捨己為人自利利他倒成了不合時代,提倡慈悲喜舍更成了奇談怪論。但是,若不依菩提心而修,不要說見性成佛,就連大我也難於達成。佛門弟子應當理直氣壯大聲吶喊,弘揚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為行相的菩提心。何為慈悲喜舍?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是慈無量;願一切眾生脫離苦及苦因,是悲無量;願一切眾生常住無苦安樂,是喜無量;願一切眾生住平等舍,是舍無量。無論哪個宗派、那個法門都不應離此四無量心。依禪宗的行人,修習慈悲喜舍是契入本心的犀利武器又是悟後保任的必由之途;依淨土的行人,力行慈悲喜舍即如普賢行願品所說,阿彌陀佛於人臨終時自會來接引。密宗行人更不必說,不修慈悲喜舍根本入不得門徑,背離菩提心修密教儀規,是最速入魔法,入地獄如箭。所以,廣弘菩提心可使廣大行人明確修行方向不失正道,亦有利增進社會和諧進步。

大乘佛教獨興中國,說明中國人多具大乘根器,亦即多具修學菩提心之善根。中國幾千年文化傳統從來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小及大,以世界大同、萬民安樂為目標,而不是自私自利。及佛法入中土,眾生不盡誓不成佛之願誰人不知?古今大德留下的教法,處處皆體現菩提心。但中國人性好超越,往往不肯按部就班。所以,中國大乘佛教里,一方面處處體現了菩提心,另一方面專門引導行人修學菩提心的次第步驟卻未見廣傳。就一般人而言,大約入佛門時發願,再就是誦讀普賢行願品了。但修學菩提心決非易事,因地凡夫雖人人本具佛性,卻未顯發,顯發即非凡夫。欲顯發必須從小到大,層層深入,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將無量劫來所集串習轉化。其間必然要遇到外境阻礙及內心無明心垢反彈,須以勇猛力及毅力克服之,百戰千戰之後方可期勝。普賢行願,顧名思義就是願須要行,行方成願,是要扎紮實實身體力行的,豈三四次發願五六次誦經就可成功?故參考藏傳佛教內修學菩提心之次第,實大有助於建立適合中土環境的菩提心修學方法。筆者不嫌簡陋,僅將藏地修學菩提心之次第略加介紹,以為引玉之磚。

藏地紅黃花白四教於菩提心之教授大略相同,依次第而言分四: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及三摩地菩提心。其中願行菩提心兩階段屬俗義,對應因位;勝義菩提心對應修道位;三摩地菩提心為果位。依方便而言則分二:廣行派和深觀派,兩法互補。

一、願菩提心

認識執著世間名利之虛幻與痛苦,從而趨向出離,是為趨向佛法之始,然而尚未進入菩薩道。菩薩道始於自內心發出真實願望:鑒於一切眾生與我同在痛苦之中,為解脫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願上求佛道圓滿菩提。此時行人雖可能於佛法所知未深,願也是只由六識生滅心所發,心態上與其說是菩提心不如說更像憐憫心,但此願為菩提心之種子,為圓滿智悲雙運之起因與動力,為趨向究竟解脫之始。

願既已發,須知尚未堅固亦缺力用,亟待鞏固加深,善加護持,直至成佛終不忘失。

二、行菩提心

願必見於行,願而不行豈非空話。如果只是口頭大願無量,行上全無一絲,那就不僅自欺欺人,而且欺佛。菩提心廣為人知:慈悲喜舍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因行人初修佛法,未契空性,菩提心愿主要表現為慈悲——助人於難、拔人於苦、常行不懈。然而行甚不容易,常言道「三歲小孩都會說,八十老人未能行」。原因只是無量劫來眾生慣於利己,串習牢固,今欲反其道而行,談何容易。故非假修習,漸漸鞏固不可。陶靜修學行菩提心,廣行派自阿底峽尊者傳下的方法為:(1)認知一切有情為母(親疏平等);(2)憶一切如母有情之關愛;(3)思有所報;(4)以慈心視之(願彼得樂,慈);(5)以悲心視之(願彼離苦,悲);(6)發願救度一種眾生到彼岸(無苦安樂,喜);(7)欲成正覺以利他(雖行六度萬行而不執實有,平等心,舍)。此法易於上手,逐步深入。

而深觀派自寂天菩薩傳下的教法極其扼要,只用四字可表,曰:自他互換。凡人遇事先想自利,此時只要換一下,即成利他。但此法要求觀心猛利,否則念起不覺隨它去了;又要求律己心狠,說換就換,習氣上擰得過來。適合利根人。

三、勝義菩提心

願行二菩提心尚屬俗義,因行人在此階段仍未離能所對待,於空性本覺智尚未契入,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還無法體驗。修學願行二菩提心若不能儘快契入勝義菩提心,則所修雖為成佛之因,其近期之果卻僅限於人天福報。注意,這個近期可能超過若干世之久!勝義菩提心則不同,行人至少須契入本覺智,對空性有少份直接體驗。當對諸法無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有真實體會,並付諸實行時,是為進入勝義菩提心之始。換句話說,勝義菩提心是見修不二的,要明了自心如幻之後才能契入。契入勝義菩提心標誌著於菩薩道上正修的開始,《大日經》名之為初法明道,菩薩至此速消五蓋障。行人初入勝義,未能圓攝真俗二義。所謂修習勝義菩提心即是將無自性無生義與六度萬行結合,趣入事理圓融,空有不二,勝義俗義不二,終得進於三摩地菩提心而成就。

四、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意不動,不可動搖的菩提心是為果地的證量。此為如如不動,空有不二,輪迴涅不二,隨緣顯化之佛果,筆者無能探討。

菩提心四次第已如上述,修學時困難何在?一般感覺上行願二菩提心雖不容易,尚且可一學;果地一時還遠;只這見道位的勝義菩提心最難契入。這是錯覺。行願二菩提心最是不易,後面再談。契入勝義菩提心確實有它難處,因它頗不合凡夫常情習慣。比如一個人常行善不作惡,以人的標準是無可挑剔了。但因人我相宛然,未免流於人天福報,未必就是正修菩提心,離勝義菩提心有明顯距離。另一方面,菩薩的同體大悲我們都有高山仰止之感,知其偉大但又不知從哪學起。其實,人人皆有佛性也皆有同體悲。這個同體悲人人可以體會,只因心粗沒觀察到。舉個例子,比如,你平時總惦記著你的右耳垂嗎?不可能吧,耳垂除了女士戴耳環之外真沒什麼用,割了去也不影響聽力,誰會沒事老記著它?但只要那裡長了瘡,保證你會給它擠膿上藥,而且在這過程中你決不會認為這是手對耳垂的憐憫布施。這就是同體悲了,這裡沒有能所對待,更沒有人我利害的妄想,完全是一種平常心、平等心,正如菩薩之於眾生。可惜我們缺了個「大」字,這種同體悲只限於自身,關心自己耳朵生瘡遠超過關心別人疾苦,哪裡談得到廣及無量眾生。缺的這個「大」字,不僅是大小的大,更是絕對義:菩薩並不須另有緣由,絕對地慈悲喜舍,故稱同體大悲。

如何才能學大?要破我執。我執不破,人我相宛然對立,遇事必先顧自己,慈悲最多起在第二念,力既不足,義亦非勝。如何破我執?要明自心,悟空性。菩提本譯「覺」,不覺不明本心,則決無契入同體大悲的可能。但又如何明自心,悟空性,破我執呢?修學慈悲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按深廣兩派之教法,當常思維救度一切有情,並真實生起悲憫。此時,如密續云:「猛利悲心生起難忍時,空性赤裸當體而顯現」,只要不為境所奪,當即即可契入空性本覺智。這與參話頭,禪定現量,六根門頭拾取及上師直指而契入全無不同。此法附帶的好處是,既使行人一時未能契入本心,也已積累福慧資糧增上善果,而無發狂慧以致退墮之險。類似地,若依參禪破關或依無上密法契入本來,並以六度萬行為用,同樣是契入勝義菩提心。總之,勝義菩提心已開始離兩邊,行人於此修學福慧不二、悲智不二,是真修菩提心的開始。但所謂真修,事相上與願行菩提心階段全無差別,全然是致力於慈悲喜舍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同之處只在於行人已對空性有所體驗,於人我相差別只是虛幻開始有了直接體會:六度萬行不是為別人做的,更不是為自己做的,若有所為尚非同體;眾生不是由「我」來度的,但也不離這個身體及因緣;一切不過是空性本覺智無礙顯現,非空亦非有,非真亦非幻。因緣聚時,當行則行正心直用;因緣散時,過眼煙雲心無掛礙。這樣,修學菩提心不僅是明心見性的最佳方法,也是悟後起修綿密保任的必經之路。

相對而言,一念契入空性還不算難,難的是念念不離。「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若人自恃對空性稍有體會而不在日常處事六度萬行中護持深入,則不過是銀樣蠟槍頭,一遇外境就掉。不要說圓證菩提,連自了亦不可得,恐怕只是虛生浪死,流浪六趣,將感受苦果。若將扎紮實實力行六度批評為執實有,必是自己見處偏空,未解佛意,將空有打作兩截,實是智慧不足。禪門祖師尚說「見與佛齊,然聖德未備」,我等凡夫豈可徒恃狂慧!然而,真要去做,難。人就是不肯吃苦,誰肯委屈自己?一到利害取捨關頭,什麼空性、無我、同體不二,早就棄置腦後了。事後能追悔改正補救的已是鳳毛麟角,終究不如念起時把握得住好。這就是菩提心前行基礎未牢,此所以前文稱行願二菩提心不容易修。有人引禪宗古德「六度萬行體中圓」之語,道:只要明自心後一切行動都是菩薩行。要小心了,禪德之言是指徹悟之成就者,體相不二,當下圓滿。須知世上沒有離相的體,沒有離事的理,離開願行菩提心談不到勝義,禪德並沒讓人不行六度,而是強調不可執相迷體。若以禪德之言為知難而退不修願行二菩提心的藉口,即是歪曲古德本意也背離佛陀教誨。

這又涉及到「悟」的問題,時下行人有幾個徹悟了?多數自以為悟了的,不過執了個眾生相,把個本不可得的現在心妄執為「當下」。若果真能當下得了,則壽命相已破,再也沒有什麼「不當下」了,如肇法師所云「江河競注而不流」。但談何容易,直如古德憨山大師也要護持到晚年才證到!時下似是而非的謬論流布甚多,修行正知見難立。即使正見已立,靠每天一兩個、最多三個小時參話頭,或修心中心密,或修無上密大圓滿,因定力不足,不易悟入。百里挑一地有幾人得個入處,也不過是個入處而已,既無力亦不徹,但也是鳳毛麟角稀有難得了。一切平順時好說,遇境即失。護持得好點的,小逆境尚可一撐,大一點即無奈,順境就更是不知不覺地跟著走了。此時更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以菩提心為道,內護本心空性不失,外行六度亦即行願二菩提心,如此則福慧雙修,漸漸深入透徹,力用日增,何愁不證。嫌慢嗎?常言道心急喝不得熱湯,菩提心豈是一日即成的。又道是不怕慢只怕站,只要道路正,幾年下去成效自顯。反之,若只高唱「淨穢不二」,不在行上努力,必然徒自迂迴虛耗歲月,甚或自種惡因。

順便提一個與修學菩提心有關,行人於明心見性前常見的誤解。頗有人以為六根截斷時「我的那個靈靈明明一塵不昧的靈覺」便是。大錯!不是錯在「靈靈明明一塵不昧」上,只錯在「我的那個」四字上。大德有時教人「吾人的那個靈明不昧就是」,這「吾人的那個」是大德不得已說之,意謂「人人本具的」,好要人得個下手處。聽的人接過來,六識妄想心一動,就變成了「我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真是辜負苦心。這妄想既細微又頑固,不易覺察又不易清除,卻偏偏正是堅固我執,如果不清除掉,命根不斷,再無真悟之時。只這「我的」在,能所對立已在其中,損人利己也蠢蠢欲動:我的靈靈不昧是,你的與我何關痛癢!這如何體會得同體大悲?就算證得了物我同一,心包宇宙,也超不過梵天,卻是菩提道上的歧路。所以「見」上切須當心,禪宗強調見地,密宗又名「決定見宗」,都不是無緣故的。

修菩提心不光要有勇猛心,還須有長遠心。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必須知難而進方可。如果真發得了勇猛長遠心,則應防偏。各種偏向雖林林總總,萬變不離其宗,其實無非兩種:執相而行則落常見,不契空性,難超人天福報;執「偏空」而廢事則又落斷邊,見處偏枯,坐於毒海,難圓菩提。不落邊見,心不離體,慈悲為用即是直心正用,是為正修。此時尚應祈請三世諸佛加被,早得殊勝因緣。要知道,無上密法大圓滿中有慈悲平等心不二的修行口訣,極其猛利快捷。行者依之,可從果地起修,以法報化三身為道。有心人應尋求合格上師灌頂授法依之而行,可速趨勝果。願吉祥圓滿。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