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內丹的心性論
——三教一貫心性法門(中)
陳兵
掌握生命的秘機
道教內丹發源很早,最早的內丹著作是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周易參同契》非常難懂,但是有修養功夫的人讀的話,會發現它講的都是修行人身心上的各種反應,非常切實。它是用周易的原理來解釋煉丹,所以叫做?參同契?。到宋代、元代,內丹學發展到頂點。從全真道開始,以「性命雙修」為基本原則,但實際上修性要比修命更重要。
道教內丹所講的「性」是什麼呢?「性」用一個名詞來表達,就叫「元神」,它不是儒家所講的「性」。什麼時候才能發現「元神」呢?日常我們用的,在道教內丹裡面叫做「識神」。就是你後天接觸社會,接觸一定信息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現代科學、現代心理學都發現,我們通過六種感官所形成的認知是一個符號系統,它帶有主觀性,不是世界的原樣。物理學講,我們眼睛看到各種不同的顏色,是光射到物體上之後,反射到眼睛,眼睛接收後,再傳達給大腦裡邊的視覺中心,然後形成一個視覺圖像。各種不同的顏色,各種形狀的實質是什麼呢?那就是光。光的實質是什麼呢?是一種電磁振盪。我們的肉眼絕對看不見電磁振盪,但我們能看見光。我們看見的光與形狀究竟是不是電磁振盪呢?應該說不是,但它是電磁振盪的反映。
道家修煉內丹的目的跟儒家修身養性不一樣。漢魏以後,尤其是從漢武帝「獨尊儒家」以後,儒家一直居於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儒家不講人的內功修養與長生不死、成仙等。從佛教看,它是「人乘正法」,它的宗旨就是教你成為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好人。而且是從統治階級來看所需要的好人。它是從政治目的出發,希望你成為道德公民、一個好人,就叫做君子。
道教不一樣。道教有它的生命科學,它的目的是想延長人的生命,達到長生不死。人的生命只有幾十年,對理性的人來說,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人都有好生的本性,人的本性里誰願意死呢?如果人間是幸福的,誰不願意多享幸福、永享幸福呢?但是死亡就是你幸福的永遠結束。所以,無論如何,對於人這種有理智的社會動物來講,死亡,都是一件極為可悲的事情。
儒家不大敢面對這件事情,道家敢面對這件事情。道家的精神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是非常積極的精神。它認為人的生命雖然是天賦的,但我們掌握了「天機」,就是自然界的規律,生命的「秘機」以後,可以通過自覺地變革,把只能活幾十年的生命變革成為長生不死的生命,把只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命,變為可以在天地間、宇宙間生存的,自由的生命。這是道教的宗旨,這樣的生命、這樣的人叫做仙人、真人。
如果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用儒家的方法去修養,那是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的。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你必須在宇宙裡面找到「道」。「道」必須是永恆不死的。這樣的東西怎麼去找呢?只有從我們本身去找。最主要的是從我們身體裡面去找,從內心去找。就是使內心達到「先天狀態」。達到先天狀態的時候,「元神」就出現了——那就是天生所本來具有的,那才是人本來具有的心性。
致虛極,守靜篤——元神出現
「元神」在什麼時候出現呢?道教用的方法就是《老子》裡面的「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個字。要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使你的心達到極端的寂靜、極端的空虛,沒有任何念頭。空虛到極點的時候,就是後面所說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這實際上是描述做功夫的一種狀態,元神出現的一種狀態,就是達到「恍惚」。
什麼叫做「恍惚」呢?就是忽然覺得自己的身體好像看不見了,心也看不見了、沒有了,這就是恍惚。但並不是完全沒有,還有一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老子把這點「心」叫做「象」、「物」、「精」,實際上它是一種東西。而且這種東西出現的時候,有視覺形象。內丹裡面講了,那就是叫做「陽光三現」。當達到這種狀態的時候會有一種信號,這種信號就是「陽光」,在額頭出現三次。
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像星星的光一樣,一個亮點,忽然一閃,這時候就達到「惟恍惟惚」的先天狀態了。當元神出現的時候,馬上身體裡面先天的元氣就產生,然後,先天的元精就產生。「元氣」、「元精」、「元神」都是先天之物,它就是藥物,《道經》裡面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就是「元氣」、「元神」、「元精」,這三件藥物才是可以煉成長生不死藥的藥材,你要拿這三種藥材在自己身體裡面煉成丹。所謂的丹,實際上就是心氣合一的一個生命能量團,可以這樣解釋。正好跟佛教密宗所講的「明點」意思是一樣的。因為有的人天眼可以看見,在你的身體裡面出現一個明亮的圓點。
道教內丹有很多達到這種先天狀態的技術,其中好多跟佛教的禪定一樣。大概最常用的技術就是調製呼吸,因為呼吸跟人的念頭有直接的關係。當人的意念活動、情緒活動激烈的時候,呼吸就快;焦慮、焦急了以後,心情十分激動,這時心跳、呼吸要加快。當沒有念頭的時候,呼吸就減慢;當達到最寂靜狀態,佛教講的「第四禪」的時候,呼吸完全停止,但生命並不停止,意識更清明了。
專氣致柔與虛室生白
印度教、道教與密宗三家一樣,要儘快地入定,就從調製呼吸入手。用細微的方法,讓你的呼吸慢慢變慢,慢到沒有,那你的意念活動自然就停止,達到極端地寂靜。三家中大概道家的技術最先進,因為道家講究自然。密宗裡面是剛猛氣,很容易修出毛病,武術裡面也有,甚至把人修死。
道家最擅長的「專氣致柔」(《老子》),讓你的呼吸變得非常柔和,內氣也非常柔和。在《莊子》裡面,對於這種靜定的狀態,好多地方有描述。比如《庚桑楚》篇講:「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宇泰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內心,達到非常安靜、非常靜止,這種狀態之下會看到光。打坐的人都是這樣,當達到先天狀態的時候,閉起眼睛會看見有光,先是微弱的白色光,隨著靜定的深入變得越來越亮,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這樣。莊子把這種光叫做「天光」。
《人間世》裡講:「瞻彼闋者,虛室生白。」「虛室」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你心靈的倉庫、心靈的房舍,弄得非常空虛、裡面空無一物,沒有任何念頭活動。這時候就會產生白光,叫「虛室生白」。這跟佛教講進入「未到地定」時候的禪相是一模一樣的。不管用哪種方法去修禪定,達到「未到地定」的時候,都要出現光。然後再往下,你就一直注意這個光,一直就深入進去了,就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一直進去了。進去得越深,光的亮度就越大。佛教解釋這種光是「色界四大」,我們身體是「欲界四大」,「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元素。色界四大的性質跟欲界四大完全不一樣,它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一種物質形態。這種「四大」有什麼功能呢?就是能夠存在很長時間。
如果你的生命不以我們的血肉之軀為本,而是以色界四大組成身體結構的話,那麼,這種身體就不受任何限制。它不需要呼吸空氣,不需要感受冷熱。他可以在太陽裡面,一萬度的高溫裡面不感到熱;在月亮,晚上冷到零下一百多度,他不感到冷。他可以生存在宇宙的任何地方。色界四大就具有這種奇妙的功能,由它可以發出五種神通。具有這五種神通,具有這種身體。道教就叫做「仙人」了。「胎仙」先在身體的下丹田形成。然後在「鍊氣化神」的時候,上升到中丹田,那個地方叫做黃庭,大概在心臟以下、肚臍以上的地方。然後在「煉神還虛」的時候,再遷到上丹田,泥丸宮,腦子裡面。當達到泥丸宮的時候,按照道教內丹的說法,這時候,要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不停止地修行。這時候人可以不吃不喝,也不會感到飢餓。然後經過九年的修養——九年是個虛詞,也可能只要一年就行了,也可能九年還不夠——達到佛教講的「色界四禪」,道教講的「煉神還虛」。這時候,心就跟身體能夠完全分離。能量團在腦子裡面出現,它可以隨便從頭上或者其他地方出去,從身體裡面出去,這個叫做「身外之身」。出去以後,它的形狀跟你本人最光彩的時候長相是一樣的,但是是經過整型的你比本人要好看一些。他可以在天地之間自由地活動。因為你證到一個不依賴肉體也可以生存,在任何地方可以生存的身體,當然他就不怕死亡了。道教就是這樣看的。這是一件非常實在的事情。當然修煉到非常不容易。按照道教的說法,如果你有條件的話,只需要十三年的時間,最長十三年的時間,作為一個人體生命的改造工程,實際上是非常有價值的。
但即使煉到這樣,從佛教看來,並沒有超出生死,只是超出人間,頂多超出欲界。因為你達到的是「純陽」,道家講要把自己陰陽和合的身心,變成一種純陽的身心。純陽的心,就是沒有任何物質欲望跟生理性的欲望——這都屬於陰。純陽的身體就是以先天的元氣作為自己的身體。但是你想,既然有純陽,就必然有純陰。所以純陽並沒有超出陰陽界,只是超出我們地球上的陰陽界,沒有超出更大的陰陽界。所以,在佛教看來,即使成仙、升天,天壽終了以後,還得墮落下來,甚至墮到地獄裡邊。地獄是純陰,純陽一反就是純陰。
所以必須要找到一個比這更根本,真正的不生不滅之道,這樣的心性。這樣的道從什麼地方去找,只有從自己內心去找。因為你從物質世界去找這樣的東西,是很難找的,心比物質更重要。內心是一個開採不完的寶藏,從內心去開採的話,是可以開發出這樣永恆不生不死的,佛教把它叫做「本性心」,或者叫做「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