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實踐層次  


《金剛經》的實踐層次

梁乃崇教授

大家都知道《金剛經》的「X,即非X,是名X」句型,這個句型是有層次的,由淺而深分別是:文字的層次、理解的層次、體悟的層次,通常講到體悟層次就差不多了;其實這樣還不夠,還有一個實踐的層次。

我現在就以《金剛經》的句子「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得度者」來說明。這裡文字與理解的層次大家應該都懂,另外還有體悟與實踐的層次。先講體悟的層次:喔!這個就是「常心」,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那實踐的層次是什麼?實踐的層次就是你真的去度盡無量無邊眾生,真的去做了──那當然是累世在做,菩薩就是一直這麼做,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後來才發覺:一個都沒有度。這就是實踐層次,不是嘴巴講一講,不是理解,也不是體悟,是真的這樣做,這才是實踐了《金剛經》。

我們現在再換一個例子:「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文字上大家毫無問題,理解上也行,體悟上也可以感覺修行原來是一場夢,那實踐層次是什麼?精進的修行,修到極點發覺白做工,這才是實踐層次,這才是真正做到「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這個層次已經不是體悟而已,發覺南柯一夢原來是水月道場的體悟還不夠,要真正累世努力精進修行,修到極點發覺「無佛可成」,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成道,即非成道,是名成道」。

我們就只管修行,至於「有沒有修成?」那不是我們修行人的事,我們根本不必去計較,不必在乎,也不用去想,為什麼?因為修成了,十方無量諸佛自然會來肯定你,而且肯定你的時候,你都不能說:我修成了。甚至連想都不能想,因為這麼一想,就著魔了。為什麼這樣?因為如果你說:我修成了。那就是不懂,就表示你沒有修成。所以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去管!

當我們說:「我修成了!」這時好像有一個target,很具體的,可以抓到它似的。這樣就有得失,是錯的!當這個修成的意念變成有得失的時候,就是執著,就是沒有修成!那麼一定要在什麼狀況才對呢?一定要在「修成即非修成」,沒有東西可抓了,這樣子的狀態才是「是名修成」。

我這樣子講,大家若聽懂了,這還是停留在「理解」的層次;但這樣還不夠,還要「體悟」;只是體悟也還不夠,還要「實踐」!實踐是什麼?就是這麼修,很努力精進地修,修到什麼?發覺:白做工,無佛可成。但是如果你一開始沒有這樣子修,你就說:「無佛可成!」那又不對。你要「修得非常精進,精進到極點」──這一段不能少,然後才可以「無佛可成,原來白做工」──這兩個都不可以少,而且是要融成一體的。做到了這個狀況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得度者」!這個才是!

《金剛經》的這段經文已經展現了實踐的層次,《金剛經》還說了很多,譬如,佛問須菩提:羅漢可以說得羅漢果了嗎?須菩提說:不,世尊。如果我說我得的話,佛就不會說我是樂阿蘭那行者,就不是一個喜歡修清淨行的行者了。《金剛經》又提到,佛問:我在燃燈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沒有得!如果我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話,燃燈佛就不給我授記:你將來會成佛。因為沒有得,所以才給我授記。如果你說:成了,佛就不給你授記。由此可知這是多麼空蕩蕩,又多麼實在的一個狀況!

大家一定要記住:《金剛經》裡每出現一個新的名詞,立刻就補上「即非……」的句子。所以,我們心裡只要出現一個「……」的意念,立即就要做「……即非……」,這樣就沒有問題了。

《金剛經》「X,即非X,是名X」的句型有四個層次,一定要做到實踐層次,問題才能徹底的解決。這樣才不會為了達到某一個目標,把自己拘束在那裡。必須把所有的拘束都解開,才能真正的解脫自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