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若遇諸苦逼迫,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離苦得樂


時間:2017/6/14 作者:定臻

因為我們對三界全景不了解,對六道全貌也不理解,對十法界就更是紙上談兵,雖然從輪迴的角度每個眾生個體都是輪迴中的老司機,但因有隔陰之迷,無法記得過去生世的事情,才會嫁給仇人而心甘情願,才會生個債主而嘔心瀝血,才會遇到惡緣卻不辭辛勞。如若平生初相逢,你就知道和他的緣分,還會那麼放手的追逐,會那麼不遺餘力的維護,會毫無顧忌的付出,會在當時決不妥協的堅持嗎?如果我們真知道同每個接觸的眾生是什麼緣分,恐怕這些事情都會有不同的注釋,也會有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發展和結果了。所以才會有人拿出美好的年華,陪在不應該陪伴的人身邊;會用最多的精力放在錯的事情上;就算以後知道那是錯的,但當時並不這樣覺得。所以當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後回眸一笑,才發現堅持了太多的錯誤,所以痛苦也就更是不可避免的充斥在每段生死中,瀰漫在整個輪迴的角落裡,任何一個沉溺其中的眾生,都是如此,也都將如此。

1.聽聞到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離苦得樂,應義無反顧地堅持奉行。

如這時有人高聲唱言:諸善男女,當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滅諸有苦,解脫諸難,解除諸厄,降服諸賊,得無盡樂,受無量利,承無盡慈!是否我們能如眾商人一般可以具發聲稱念菩薩聖號呢?經文描述的情景雖然簡單,卻折射出一個內心的期盼,因為大家都希望離苦得樂,僅是在機緣成熟與否上略有差別。

機緣成熟,聽聞到此方法會義無反顧地堅持奉行,不會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和藉口。我現在有苦難有煩惱,所以我要稱念菩薩聖號,而不是我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是我要在心無旁騖的時候,不是我要在一切外在條件順遂的時候,這些條件如果不滿足,我就不稱念了嗎?所以就像有人說:我最近心亂的很,所以沒去念經!那麼就奇怪了,不學佛什麼時候心真的能清靜下來?如果心不清靜就不去學佛,那麼這就是一個悖論,是無法達成的錯誤認知。

正是因為發現自己心不靜,所以才更應該投入進學習中。亦如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他那樣還學佛呢?千萬不要這樣思維,千萬不要這樣評論他人,千萬不要這樣說。正是因為發現了自己的種種不圓滿,發現了自己種種的錯誤,才更應該紮實的學佛,而不是我一學佛就圓滿了、就解脫了、就神通道力俱全了,這都是對學佛想當然的理解。

亦如吃飯一樣,飯菜擺在前面,是否我們就馬上飽了?如果我們不去吃,怎麼能飽?吃一口、半口怎麼能飽?吃飯尚且需要一個過程,學習如此,學佛更是如此。對世間知識的學習尚且需要過程,何況學佛這樣龐大的工程?如果說「那樣的人還學佛?」這種話類似於否定了人可以努力向善的可能,也否定了在眾生自性層面個個具足的佛性。眾生並非是因為自己行做如何才做了佛,而是因為本性具足佛性,才有資格成佛。只是隨後是選擇了背覺合塵,沉溺於輪迴中;還是選擇了背塵合覺,覺醒於霧靄間。

2.生死如此多彩,而多彩的背後儘是血淚。正是這血淚促使我們覺醒,促使我們升起離苦得樂的決心

當我們希望自己覺醒,總要有一個契機的入口才可以的,就像沉睡到醒來,或許有人很自律,生物鐘穩定,到點就會醒來;但是在輪迴里談論覺醒就沒有生物鐘的幫助了,這個契機的入口就等同於生物鐘了,遇到了某個事情激發了自己的希望覺醒的心念,這個事情就是鬧鐘。

而如果遇到了事情再多都不想醒來,這些事情最多就是綿延在夢裡的場景,合理也好,不合理也好,順心也好,違意也好,不想醒來,這一切僅是美夢噩夢罷了。

如經文所言,此時眾商人因為被怨賊圍繞逃無可逃,發現了自己在這樣的一個危險處境,才會具發聲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發現自己深處水深火熱之中,絕對不會希望自己爬過這條生死大河。所以具發聲等同於具聽聞,等同於具知、具曉、具清晰,他們都明白自己的處境,都知道將面臨的結果了,才可能出現如經文描述的具發聲言的局面。老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萬無邊無沿;也有說眾口難調;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就有腥風血雨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我們對處境和將發生的事情沒有相同的預判,你覺得會這樣,他覺得那樣對。因此生死才會如此多彩,而多彩的背後儘是血淚。所以這個具字如鯁在喉,怎麼樣才能讓更多的人理解這些?怎麼才能讓更多的人如此奉行?怎麼才能讓這個具字能深入到更深遠的未來、更廣泛的客群、更深刻的理解中?

如何達成具發聲言呢?就如我們這樣一個小小的群,怎麼做才能達到具發聲言?或許對於這樣虛擬的網路平台,如果略微開放,看根本不可能達到具如何如何。所以這一眾商人都能稱念菩薩聖號,這樣整齊劃一的行動確實讓人十分遐想,如何才能獲得如此的狀態?

或許這個問題並非是大家應該思維的,但如果按大乘來理解就必須要深入這層,要思維如何才能帶動更多的人去向更光明而努力?亦如極樂世界為什麼清淨莊嚴?因為極樂的眾生只有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念頭,所以招感的境界莊嚴美好。而對比下娑婆就不是這樣了,你有你的小算盤,我有我的小九九,他有他的尺子,各懷鬼胎也必然同床異夢。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大局勢下,要先保障自己勸令牢腳,要先保證自己能踩在一片穩定的土地上,不至於隨泥沙俱下而日行千里了。這一片較安穩的土地在哪裡?對當下的我們來說就是學佛,再稍微高一點,極樂才是那片安穩土地。學佛是通往安穩土地的路徑,走過去可獲得對應結果;走不過去,就依然要隨泥沙俱下。於是如何抗衡如此巨大的共業招感和洗禮呢?不逼迫自己,不激發自己的能動性,隨遇而安是不可能抗衡的,所以這就註定真正學佛會是非常艱難和辛苦的過程,雖然結果是美好的,路程卻是艱辛的。

而很多人對佛教的理解僅是比心靈雞湯高那麼一層,算是心靈雞湯上的一層老油,厚厚濃濃的嚼不開也品不得,不要拿心靈雞湯的標準來學佛,也不要讀雜誌那樣學佛,不要如采蘑菇的小姑娘那樣左右冒之,因為這樣是不可能達到《普門品》中,具發聲言,也就是大家一起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佛教的利益點很多,但是依然是離苦和得樂兩大路線,在世間層面這四個字可以完全促動每個眾生的心,只要這個眾生腦袋還完好,沒被各種外力破壞,都會做出正確選擇;而在出世間層面,都沒有苦、都承受相同的境界,也就沒有得樂離苦可說。

3.不同根性眾生,找到各自利益點,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都可離苦得樂

所以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表面上看就是這幾個字,以什麼樣的心法在誦念這幾個字呢?用人天乘的求利益心誦念,觀世音菩薩是施與者高高在上,我們當跪拜祈求,五體投地不敢不敬。

如果站在小乘出輪迴、離三界的心誦念菩薩聖號,「觀世音菩薩」就不再是一尊有形有相的菩薩的樣子,而是用這幾個字代替內心千萬雜念的方法,如同念「除塵」也一樣開悟的周利盤陀伽尊者。在小乘來說就可以用這幾個字的奉行誦念,代替內心升起的千萬絲雜念,只要升起一絲毫的其他念頭,馬上「南無觀世音菩薩」念起,讓心裡沒有其他多餘的空隙容放此外任何念頭。在這一層面,一等於一切,念觀世音菩薩等於念一切佛菩薩。因為在這一層面,一切佛菩薩的聖號也都是修行的手段,都是降服妄想雜念的方法,都可以是對治內外種種干擾的法門。

在這一層面念一等於念一切,所以念除塵也可以開悟證聖,除塵是哪位菩薩聖號嗎?所以在這個層面,確實你如果能念石頭,也一樣可以對治雜念,只是小乘並非只去縛住雜念這樣簡單,四果阿羅漢要解決的是悟通十二類生命形態的來龍去脈,在這樣的基礎上攝心不動,自然不會招感投生到十二類的任何一種生命形態中,這樣的努力保持才可以保障不落輪迴,不再參與生死。

而如果拋棄這十二類生死的觀察基礎,只是攝心不動,這就是枯木死水不能生髮,這是修禪的錯誤境界之一。所以十二類生死又是因為什麼而來?懂,而且能控制心念,自然可以選擇投生,也可以選擇不投生;而不懂,只去看心不動,依然是輪迴中的凡夫一枚。這種拼定力的生命如同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一般,定力在,天壽在,定力一動,三個瞬間就從最高天處墮落。拼定力,最高天處的天人是世間定力最強的了,但是也沒出得去輪迴,就是因為只是死死的看心,卻不明白要看哪類的心,這也是小乘人不敢輕易發大乘心的原因,因為大乘心對小乘人來說代表了生死。

換到大乘來說,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怎麼念啊?那就不能再以「觀音大士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了,而是要轉一層,菩薩聖號可利益大眾,怎麼才能讓大眾也同聽聞、具發聲、同沾法喜?到這也就容易理解:佛陀為什麼宣講了那麼多他方世界如來的事情,講了那麼多大菩薩的行德,講了那麼多般若境界的殊勝了!原來都是為了滿足這一個具發聲。你喜歡護生放生,那麼你要念寶生佛等如來,他們累劫來都是護生放生,也護持如此行做的人;如果我們求衣食不缺、健康長壽,那就可以念藥師佛等七如來;如果我們想安心不動,可以稱念阿閦闢佛不動如來;如果我們想求生極樂,可以念阿彌陀佛無量壽如來。這不也是一即一切嗎?

只要有一個利益能促動眾生、滿足眾生,眾生能發聲稱念,對佛來說,佛佛道同本無區別,念誰都是一樣的;只是向下的契入點不同,因為我們的期盼點不同,所以才拿出那麼多佛菩薩的利益來滿足我們的祈求。如果我們懂得了這層道理,也就理解我之前說:不管你們在落實三部走的哪一階段,只要發心是求生極樂,就算念地藏菩薩聖號也依然可以往生極樂。

只是這層義理略深一點,不容易一下解說,所以我們強調再三:學佛的契字尤為關鍵!懂得契,向上理解諸佛菩薩境界就可以很容易;向下理解大眾的祈求契機點也可以很容易;同時也容易理解佛陀三乘並舉、宣說無量諸佛菩薩妙德了。一尊菩薩聖號在佛眼裡、以聖諦來看,絕對不可能有非常大的分別,但因菩薩道時所發宿願不同,菩薩解決某類事情上更為有力量,是為我們宣講契機點才會如此宣說的。也正因此,才有無量無邊的經文被宣講,才有眾多的佛菩薩被推薦,我們要懂得背後這樣做的原因,也就很容易理解佛陀的苦心孤詣了:無外乎是希望我們共發聲稱念佛菩薩聖號!至於念誰,當擇機。對當下娑婆諸苦逼迫的我們而言,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是緣分最親近的兩位大菩薩,從他們這求利益也自然最容易獲得回應,這也是我們以此做三步走功課設定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