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悟顯法師:祖師教「強觀諸法,惟虛無實」,我們在待人接物、順逆境界中要怎麼觀?


時間:2018/3/28 作者:白

【問】祖師教「強觀諸法,惟虛無實」。我們在待人接物、順逆境界中要怎麼觀?

【答】強觀諸法,惟虛無實。這話出自《大乘止觀法門》,這是南嶽慧思大禪師曲授心要,是天台宗止觀的依止。慧思禪師是智者大師的師父,智者大師也是學這本,智者大師的天台止觀,也是以此作基礎。

「強觀諸法」,既然說是「強觀」,那表示眾生心認為法是「有」的,認為世間是實有的,不知道它空,一下轉不過來,所以叫你「強觀」。勉強去觀,叫強觀。「諸法」就是一切法。我們現在看到的人事物,你都會覺得好像是真的有,可是你要怎麼證明它虛妄?沒有辦法證明!可是佛可以證明它是虛妄的。

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因緣和合,在和合的當中,它並不實有。就像講「中間點」,這中間怎麼分?沒有辦法分別出來,所謂中間,那是在左右邊當中去求箇中間,中間並沒有實性,如同兩根蘆葦交迭在一起,中間的支點是虛妄的,可是你說它虛妄,它又有支撐的作用,所以我們叫「幻作用力」,眾生就是在這幻作用力當中把它作實有了,認為真的有個「幻」,確實有力用,所以就受它轉。

●那待人處事接物時要怎麼觀法?

「觀」,祖師在《止觀法門釋要》講到:要先觀一切諸法就如同夢境一樣。夢中你看到有事、有物、也有聲音,甚至在作夢也會有感覺,也會害怕,也會夢見自己死亡,也會夢見自己重生……等等的,把夢境這比喻,套用到現前的生活當中過來,所有待人處事接物,都是一場夢,它是虛妄的,是有即非有。什麼叫「有即非有」?就是:雖然有人事變遷,有家庭、父母、兄弟、姊妹;有好的境界、有壞的境界;有順心的、有不順心的、有如意的、不如意的,這些你都別當真。「當真」就是你一心認為這是真實的,認為這是我感受到的、我得到的……。心不要合到境界上去。在待人處事接物當中,是這樣觀法。

「觀」是覺察的意思。覺察這念心,不要攀緣到境界上就叫「強觀諸法,惟虛無實」。「惟虛無實」就是徹底的虛妄,如同夢境一樣,沒有一法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我們感覺到眼睛見到明、見到暗、見到色。身體感覺到舒服、不舒服,鼻子聞到香、臭,這些都不要把它作實了,觀惟虛無實。能這樣觀,那在順逆境界當中就得自在,就清淨了。這是第一步。「強觀諸法,惟虛無實」,觀一切法虛妄,讓心不再攀緣,從觀入止。

知道一切法皆空,再從止起觀,有「利他」的行為,那就是作用。先做到「觀諸法空」,這是修大乘止觀的第一步。

實際上,所有的法門都可以稱為止觀法門,「止」就是止息妄念。「觀」就是觀察諸法。天台宗的觀法是曆法觀察,就是在事相上去觀察、觀照。這是講「觀」,一心三觀。一心三止的「止」並不是在境界上觀察,而是直接知道「一切法的體」是空的,這是止。在《大乘止觀法門》有詳細講到三觀門跟三止門,懂得觀照,可以幫助你離煩惱。

因末法以學習念佛法門者居多,這裡就講日常生活當中起煩惱,要怎麼把所念佛號用上。首先,心裡不要管那妄念,將注意力移至念佛上去。當然心中要知道:諸法惟虛無實。剛開始是不容易,念佛念幾句就被境界轉走,此時就再把佛號提起來,這就是「強觀諸法」,是從觀入止。

在《圓頓止觀》裡,沒有先後次序,並沒有說一定要先修觀再入止,也沒有說要先修止再入觀。根器好的人,知道「止就是觀,觀就是止」,修觀只是為了讓心空而已,所謂「心空」是指知道諸法從心所現,所以從止起觀。兩者是一如的,沒有差別,這是大乘止觀,是比較深,還是淨土宗簡單。還有,華嚴宗也很難,去看華嚴宗《一乘十玄門》、看《法界觀門》。

但現在人講的《法界觀門》幾乎都有問題,真想學就去看祖師大德講的《法界觀門》,當然不是說去修其他宗派一定沒有成就,而是要看你的根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