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11/20

消融自我

消融自我是上座部修行地圖描述的禪修意識的第二個主要領域, 它是許多內觀禪修方法的核心。這個領域並沒有把自我擴展到極度精微的禪定狀態,也沒有在六道中旅行,而是帶領意識觀看自我的本質和分裂的身份認同。即使達到天神的境界、體驗無界限的光明和平靜, 仍不能得到自由,因為各個境界不論有多麼特別,都有結束的時候。

出入每一個境界後,會出現一個疑問:「這種劇碼發生在誰身上?」這就好像銀幕放映出我們不斷變化的經驗(我們由此經驗各種從天堂到地獄的劇碼),開始了解這些經歷就像電影一樣,我們轉身發現放映機、光和影片,整個劇碼的來源就在眼前。

有個佛教寓言說明:對所有外在形式不抱幻想,會使我們的心智轉向創造本身的過程。

一些孩子在河邊玩耍,他們用沙造了城堡,每個小孩護衛自己的城堡說:"這是我的!"他們壁壘分明,不許混淆各人的所有權。城堡都完成後,有個小孩踢倒另一人的城堡,將它完全摧毀。這座城堡的主人極為憤怒,抓住那個小孩的頭髮,用手打他,大聲吼叫:「他毀了我的城堡,來啊!你們都來,幫我懲罰他!」其他人都來幫忙,把那孩子打倒在地……之後他們繼續玩自己的沙堡, 每個人都說:「這是我的,不是別人的!走開!別碰到我的城堡!」但夜晚來臨時,天色漸漸黑了,他們覺得該回家了,這時沒有人再關心自己的城堡。有個孩子踩扁自己的城堡,另一個用雙手把他的城堡推倒,轉身離開,各自回家。

同樣地,在某個時候,我們能看出所有形式的禪修經驗都有其限制。這種體認如同標明了道路上的分岔點,我們不再把意識擴展到任何經驗領域,而是轉向,引導注意力去解決我們的本質問題,這就開始了消融自我之路。

靈性傳統提供了許多消融或超越自我(不同的認同感)的方法。有一種修行方式是不斷自問:「我是誰?」其他方式包括通過禱告或奉獻達到超越的臣服,或通過深刻的儀式或尋求異象而消融自我。在內觀禪修中,消融自我的共通道路是從近行定的階段開始,就像擴展自我一樣。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就是像先前所描述的逐漸發展近行定的階段。那些已經進入更高禪定階段的人,必須從那些階段出來,開始自覺而小心地把專注力引導到生命本身的過程。

從近行定開始,此時的注意力必須放開所有禪修對象,開始不受干擾地檢視當下的感官經驗,如此做時,平靜、安定、欣喜、平衡(輕安、定、喜、舍)的心就會自然地加入清明的覺察力、精進力和探究的心理特質(念、精進、擇法覺支)。這些特質合起來稱為「開悟的七個要素」,隨著在禪修道路上的進展,這些要素的穩定性與清晰度會漸漸增強,這已詳細記載於我的上一本書《尋找智慧之心》對消融的道路而言,重要的是使原本平靜和安定的心智,結合相等分量的探究精神。

我們運用定力開始探究自我時,禪定和注意力不再像望遠鏡般擴展意識,而更像顯微鏡。我們把注意力轉而檢視呼吸、身體、感官經驗、心和心智,我們仿佛在無聲地詢問:整個生命歷程的本質是什麼? 它如何運作?當我們這樣做時,不論明亮的注意力轉向任何一處,身體和心智都會開始展現不斷變化的本質。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與強大的定力結合在一起,所以身體上的任何感覺都不再有堅實感。我們好像突然能以細胞或分子的層次,感覺到身體的持續變化。同時,感官知覺也不會分散,我們能直接感覺到生命的如實本質,感覺到一刻又一刻的感官、聲音、味道和感受的知覺,不再有複雜的思想,也不會被我們平常的認同感遮蔽。

這種身心的開啟,就是南傳佛教上座部描述的消融的內觀禪修道路的開端。這張修行地圖有十幾個以上的階段,會隨著我們注意力的穩定、深入而自然產生。這些情形發生時,我們對身心的洞察就會隨之增加,也會出現不同的意識狀態,每個狀態各有獨特的面向。這些階段常在洞察的靈光中一起閃現,但有時是逐漸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

近行定之後,第一個關鍵的洞察階段生起,我們稱之為「身心的洞察力」(名色分別智)。當注意力的顯微鏡,集中到足以剖析身心不同的個別差異的過程時,就能看到和經驗到整個生命有如單純的物質元素和心智元素的複合物,只有剎那的聲音和聽到它,剎那的感官和伴隨它生起的念頭或影像,剎那的味覺、記憶,僅僅只是感官經驗和我們對它們的剎那反應,再沒有別的了。

雖然這些描述聽起來平淡無奇,但單是經驗這些就已經非常特別, 因為我們能在其中看見平常連續的生命感及其計畫、記憶和行動本身, 都是由想的層次建構而成的;若沒有思想,剩下的只是一剎那接著一剎那的感官經驗,以及伴隨每個感官經驗而有的意識知覺的剎那過程, 如此而已。

注意力進一步深入時,下個層次的洞察力會顯示這些身心元素,各自會如何以因果的關聯出現,以及一剎那的思想、影像和聲音會如何成為下一個剎那生起的條件。在這個新階段,身心會顯得相當機械化,無論我們注意何處,宇宙都顯示出因果條件的過程,好像種子一樣,在這一刻看到它被種下,在下一刻就看到它萌發出來。注意力更深人時, 就像更高倍數的顯微鏡,帶我們進入意識的另一境界,生命在此消融成更多、更細微的經驗剎那,好像點描派畫家秀拉的畫。只要我們注意,看似堅實的存在都更明顯地一直在改變,如感受、肉體、自身等。我們的身體變成只是感官的河流,我們的感官、感受、思想都開始顯現三個最基本的特徵。

第一是它們的短暫無常,如同沙的圖案不斷變動。第二是它們不可靠和不滿足的基本性質,因為我們的經驗一直在改變,無論眼前這一刻是多麼愉快和美好,都不能帶來安全感和持久的滿足感。第三是無我的性質,所有現象都會自行遷移和改變,沒有任何部分能保持堅實和獨立的性質,我們無法擁有和控制,也無法指著什麼說這是「我」、「我的」或「你的」。

接下來,會出現更深人、更穩定的覺察階段,南傳佛教上座部稱之為「生滅的境界」。我們的注意力在此變得相當平衡,體驗到生命只是短暫經驗的律動,如雨滴一般。這個領域有幾個特質:首先,我們在其中清楚地感到生命只是生滅的過程,每一剎那都在新生,也都在結束。第二,在這個階段,注意力和定力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心和心智會變得極為清晰與明亮,七個開悟要素的所有力量都會自然出現:欣喜、精進、清楚的探究、平靜、安定、覺察力、平衡的心。在這個狀態中,覺察力會自動而輕易地出現,無論發生什麼事,心智都好像自由而沒有障礙地流動,出現極大的喜悅,我們會感到美妙的自由和平衡感。當我們更清楚地看見生命的本質,隨著這種幸福感,會產生不可思議的信心與清明。由於心與心智的開啟如此巨大,睡眠會減少到每晚只需要睡一兩個小時。有時神通力也會在這個階段自然開啟,夢境變得強烈、清晰而自覺,也常有出體的經驗。從這個階段開始, 甚至可以在夢中自覺地發展禪修。

這個階段的出現常讓學生以為自己已經開悟,這是所謂「暫時的覺醒」或「類似涅槃的境界」。為什麼說它是類似涅槃的境界呢?因為這種奇妙的禪定狀態出現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從日常的身份認同中解脫了,但我們仍不自覺地緊抓住這些境界,創造出一種新的靈性自我感。類似涅槃的境界令人覺得好像得到了自由,但這也是禪修的阻礙點,學生可能會長時間受困其中。在類似涅槃的境界中,喜悅、清明、信心、專注和覺察的真實特質很容易轉成「洞察力的腐化」。

洞察力的腐化是指我們執著和誤用修行時出現的真實正面的現象。唐望談到力量和清明的危險,會發生在每一個有知識的人身上。在類似涅槃的境界中,學生會卡在正向的狀態里,試圖維持它們,緊抓著清明、力量和安詳,用它們來強化自己已經覺醒、成功、自由的微妙感覺。若要脫離這種層次的執著,唯一的方法就是徹底放下,了解這一點是修行道路上最偉大的洞察之一。無論出現多麼卓越不凡的境界, 都必須學會讓它自由來去,體認它並不是禪修的目的,然後通過自已的理解和老師的指導,即使是喜悅、平衡的心、清明的狀態,我們也能視之為只是另一部分的覺察,注意它們會如何生起、消逝。此時, 我們會產生深刻的體悟,知道真正的自由之路是「放下一切」,即使是修行本身的狀態和成果,也要放下,向超越所有身份認同的境界敞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