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好的老師教學,學生不遠千里而來,所以在教育上,絕對沒有國家的界限,沒有種族的界限,也沒有宗教信仰的界限,只要肯學,只要好學,老師沒有不認真教誨的,這就是現代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2 我們看看《十善業道經》前面有一篇序文,雍正皇帝寫的上諭,從雍正皇帝這一篇文章來看,我們就曉得儒釋道這三家的教學,在清朝初年還是社會教育,教導社會大眾「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3 和平,是中國古聖先賢教育的宗旨,它的內涵無不是孝親尊師,所謂是「內聖外王之道」。「外王」就是和平,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內聖」就是內覺,聖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了的意思。 4 對宇宙人生真相明了通達的人,就稱為「聖人」,在印度稱為「佛」、稱為「菩薩」。孔老夫子通達明了,孟夫子通達明了,我們尊稱他為聖人,印度人稱佛,就是聖人的意思,他不是神仙。這些名詞的含義,我們總得搞清楚、搞明白,才不至於迷信。 5 佛教變成宗教,現在我們在香港看到,儒也變成宗教。香港有孔教,亦變成宗教,這種轉變是好是不好,很難講。如果是像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所說的,宗教是感情的,要有宗教的熱情,宗教總不免迷信,那聖人的教誨變成宗教,這是貶低了,這是不應該的。 6 所以,歐陽大師講,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他的結論是:「而為今世所必需」,換句話說,是世間人必須要學習的。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學,它是什麼?生活的教育。 7 儒家講的是生活教育,道家也是生活教育,佛家還是生活教育,這是儒釋道三家的本質,我們要認識清楚。他們的教學雖然有同異,我們可以說大同小異,可以相通,可以互注,彼此互相作註解。 8 古德講佛經,常常引用道家、儒家的來解釋;儒家講學,也常常引用佛經來解釋。它是開放的,它不是保守的,它不是專利的,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所共有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