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告成王:『舜之為政,好生而惡殺。湯開三面之網,澤及禽獸。』 論語述而篇載孔夫子所最謹慎的就是『齋戒、戰爭、疾病』三作事。孔人子對飲食衛生更是講究透徹,鄉黨篇記載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以及不吃過夜的祭肉和變味的飲食等。又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道家清修養性,極重齋戒,對食物很重視,因辛辣傷神,助長慾念,靜修之士,亦多戒之。故有『若要忘病,常常節五辛』之誡。佛家以『不殺生』為基本五戒之一,素食乃是真正佛教徒最重要所應遵守的。佛教中有關素食的理論、方法、規定、資料極為豐富。大載禮記說:『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印度瑜伽學派追求人生自然之道的生活方式,對素食與斷食更有頗為完整具體的資料,本書內另有專文討論。達文西說:『真的,人是一切動物的主人,因為他的殘忍超過任何動物;以別人的死亡,換取自己的生命,我們的身體,因此成了墳場。我從小就摒棄了肉食。未來有一天,人們看屠殺動物和殺人沒有什麼兩樣,這一天終會來臨。』托爾斯泰說:『當我們的身體是被宰殺動物的活動墳場時,我們怎能期望這個世界能有理想的境地?』蕭伯納說:『這真是很可怕的事,除了動物的痛苦與死亡之外,人類毫無必要地壓抑自己高貴精神的本質——對一切動物如對待自己的那份同情與仁慈——並且違背自己的感覺,變成殘酷的人。』愛因斯坦說:『我認為素食者的人生態度,乃是出自極單純的生理上的平衡狀態,因此對於人類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英國的華爾緒博士,在捷克舉行的第七次歐美蔬食大會上說:要想避免人類流血,便須從餐桌上做起。宇努(前緬甸總理)說:『世界和平或其他類型和平,都是取決於心靈的態度。素食主義能產生帶來和平的正確心靈態度,它能導向較好的生活方法;如果能夠普遍實行,也將在國與國之間帶來更多的正義與和平。』當今營養學權威約翰哈金醫科大學麥科博士說:『任何人願意廢去肉食,這是最好不過的。對於這個素食意見,我極力擁護。』台灣療養醫院創辦人米勒爾醫師說:『病人的復元比治病更重要,病體復元是依賴營養而不是醫藥所能奏效。因為植物中的營養豐富而直接,所以病人絕對地宜於素食而不宜肉食。因此,台灣療養醫院住院病人的一伙食,全部沒有雞鴨魚豬牛等一切肉類。』聖經創世紀第一章第廿九節上帝囑附世人:『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蔬菜,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徒,都是主張素食的。舊約內更有:『凡有血者不可食』的話。猶太教和平福音經文中有,耶蘇說:『人所吃野獸肉,將會變成他自己的墳墓。我告訴你們實話,那殺人者將殺了自己;那殺生吃肉者,就是吃死人的肉。』羅馬天主教在禁食日是不吃肉的。印度教規創始人曾經寫出:『人無法不傷害生物而得到肉食的。一個傷害有知覺生命的人,將永遠得不到天祐,所以,避開肉食吧!』回教的可蘭經,禁止吃『死的動物、血及肉……。』穆罕默德之後的第一個先知的侄子,勸告他的門徒說:『不要使你自己的胃成為動物的墳墓。』此外,世界許多著名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哲學家,都熱心素食,力贊素食的重要性。這些素食家有: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蘇格拉底、莎士比亞、牛頓、盧梭、佛蘭克林、達爾文、雪萊、泰戈爾、甘地、史懷哲及達賴喇嘛等。美人卡普樂禪師,民國七十二年來台尋根,曾在中山堂公開演講三次中,竭力讚揚素食,為編者所親聞。他著有『禪門三柱』一書,由慧炬發行。另有『護生』一書(一個佛教徒對殺生食肉的看法),經顧法嚴居士(前農復會企劃處長)中譯,現由善提樹雜誌社出版。禪師與其弟子都是奉行素食者。蒲仲強這個名字,在台灣是不會陌生的。他三歲多就跟著父親蒲大宏博士練習慢跑,在美參加多次比賽,屢破記錄。又曾數度返國,享譽體壇。蒲博士主張吃素,他設計兒子的日常一伙食,每天香蕉五六根,幾乎不吃肉,卻吃大量的豆類,薯類和蔬果。很少喝汽水、可樂及含糖的罐頭果汁。他喝牛奶代替喝水,每天至少喝三十西西不滲糖的鮮奶。每天早晨則另有一杯特製飲料,由麥片、牛奶、紅蘿蔔、乳酪、水果等一同打成的。蒲博士表示:『光吃肉的小孩是永遠不會有力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