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慧法師:《優婆塞戒經淺釋》七


時間:2013/2/20 作者:善因

優婆塞戒經卷第六【五戒品第二十二】善生向佛請法說,什麼樣的人得三皈依,什麼樣的人不得三皈依呢?佛說,如果有人信因、信果、信修苦集滅道、信有佛道可成,這樣的人可得三皈依。如果有人至心,信不可失,不再更改,受善友教誨,這樣的人可得三皈依。優婆塞戒也是這樣可得。如能受持優婆塞戒,獲無量功德果報;如能受持優婆塞戒,能壞無量弊惡。戒就是保護前行破惡法的,也是破無量劫以來業障的。所以,持戒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被動的。這裡,假設一個人被判了死刑,馬上就要行刑。可是這個人在判了死刑,沒執行死刑這段時間,想我犯的是死罪,早晚免不了一刀之苦,非死不可,想來想去,知道我做錯了,還是皈依佛好。這個時候,求在家人或出家人給他授三皈五戒,做完之後,不管這個人今生做了什麼惡事,有的國王聽說此人臨死前受了三皈五戒,會不殺他。因為,國王知道殺死一個受了三皈五戒的人,業重,絕不能殺;這是其一。其二,這個人自受戒之時起,生生世世不再受殺頭之罪。還有一種,一個人一生做很多惡事,病危時受三皈五戒,至心守持,受完戒就死了,這種人雖然死了,以後生將遠離一切惡業和不善業。這是戒的加持,說明受三皈五戒的重要。活人可以受三皈五戒,特殊的鬼類,要想度它,可以給它做皈依,但是它的業,十分要代它承擔一、二,最多不超三。替它擔業,可能病幾天,或者精神疲倦一段兒,或者遇到不善的事,如有人來罵幾句,侮辱幾句等,是承擔它業報的結果。佛說,戒有兩種;一是世戒;二是第一義諦。現代受戒一般的屬於世戒,就是在世間的戒條,身口意都有戒約束。第一義諦要修無漏,受三皈八戒之後要修行,修行有所證悟的情況下,得出世間法才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既源於世間戒,又超過世間戒。如果終身受世間戒,或至心受持一日一夜優婆塞戒,能壞諸惡業。受三皈之後,雖然做了一些大罪,不失戒,是舍戒。但是,罪是罪,戒是戒。有時在家人犯戒身不由己,特別是當將軍或警察等特定職業,避免不了;這樣的人殺人是舍戒,但不失戒,屬於工作需要;也沒失八齋戒。現在受戒,能破過去生的惡業;修行、懺悔才能抵消。不是受完戒,過去業就隨之消除了;必須懺悔,而且依法修行。修行是用靜坐念佛或修六度萬行產生的功德壞掉罪業,如須彌山那麼高的罪業,一須臾就破壞掉了。戒律有銳不可擋的強大勢力,如朝日破晨霜。相反,有兩個人共同犯罪,一個是受戒之人;另一是不受戒之人。那麼不受戒者犯罪輕,受戒者犯罪重。如同世間人犯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如果不知道,會從輕審判。如果累劫持戒修行,可以把過去的業障消掉。可是受戒後,還去犯戒,那就罪加一等。罪有兩種,一是性重,心裡有欲望,有預謀的去殺人,就是要去殺誰有目標計畫;二是遮重,不是出於本意,比如倒車時,沒見到橫穿馬路的人,將之撞死,這個罪就輕一些,不是故意;可是,肇事司機駕車逃跑了,這樣的罪就重。出家人吃的水果蔬菜等裡面,也有無數眾生,這也屬開遮,不是故意殺害。可是仍然有殺業,雖然沒親自殺,也有業報。所以,食君一粒米,重如須彌山;這裡屬於遮重。那裡有人的身命和動物的身命相隨。修道、做法事,功德要回向給這些眾生。要不怎麼說光吃素食,不修道也不能出離三界呢。牛羊天天吃草,為什麼它們不能出離啊?坐禪如樹木,那樹木怎麼不能出離三界啊?就是這個道理。要知道,受戒以後,修行才是主要的。有的罪業是可以開遮的,世間有不殺不盜,欲界也有不殺、不盜,至於不飲酒,也是這樣。在這個基礎上,有戒律莊嚴清淨,才有出世間莊嚴清淨,這才是世間第一義諦。如果對世間戒受戒不淨,莊嚴不淨,思維不淨、厭心不淨,最後果報也不淨。那這樣人就沒得第一義諦,也沒修行;只有世間戒,沒有第一義諦。受戒的人,不管受多少條,都是世戒,沒得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從修行得來。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能得第一義諦,壞業如須彌山。佛說,未來世人可以受戒,今天世人也可以受戒。過去世受戒與現在、未來世受戒,所得果報正等。不因時間區別,而有不同,沒有早晚之別,戒律是平等的。持戒的人,對可殺不可殺的眾生,都不殺。可殺和不可殺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不持戒的果報是怨怨相報。但是出家人和受戒的人,明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也不報仇了。雖說為報仇,殺他天經地義,但是受戒了,不殺了。不持戒的人,以血還血、以牙還牙。佛說,一切施中,施無畏施為最上等。布施財和物都不如讓人生起勇氣和信心,讓心裡得到安慰,無有後顧之憂。以至心施、親手施、信心施、時節施、如法求物施即是戒,能讓眾生離五種怖畏,為無畏施。五種怖畏為;一是不活怖畏;二是惡名怖畏;三是生死怖畏;四是大眾怖畏;五是惡趣怖畏。受持戒以後,當知是人天恭敬守護。雖然世間人有跟作對的,但是受戒的人心裡別生煩惱;眾生親近的時候,也別生驕慢心,心平氣和。受戒的人要有平常心,受戒是為解脫而受戒,不是驕傲的資本或者是得富貴的資本。佛說,有五善法圍繞,讓持戒功德常得增長;一是慈;二是悲;三是喜;四是忍;五是信。破除邪見,破除以往,有正見,戒體清淨,根本清淨,身口意清淨,才能離惡常觀。於諸戒中,唯有愛欲難斷;又有飲酒,破壞懺悔心,對三惡道不生畏懼。在持戒中,佛是一日一食,外道是一日三食。有的在家人不明白,早和晚也上供品,隨順世間故,不屬於失意。比如晚上有人送來新鮮水果,如果說佛晚上不用齋,人先吃了吧,這反而不如法,應先供養佛,然後再吃,就沒有失意罪。如果法師坐禪,也要等到法師坐完禪共同用齋。不能見法師靜坐呢,我先用齋吧,這樣不行;對父母也是這樣,自己要求自己。佛說,受持齋戒得五種果;一是無作果;二是報果;三是余果;四是作果;五是解脫果。無作果為,不需要去做,自然就有的果報,就是守持戒律,好像沒做什麼,做的事都符合戒,這個自然就有果報;就是天天念佛、燒香、靜坐,將來自然就有聖果相隨。報果為,種什麼因,結什麼果。余果為,正果報完以外,還有其它的果報相隨;如今天勞作供飯,用飯後又發點水果;又如單位發工資以外,還給獎金,獎金就等於余果。作果為,出家、在家由於業的感召,由勞作而得報酬;如出家人正上殿,有人供養三寶水果後兜里還剩幾個,說這水果供養看殿的您吧,這也等於作果。在家人今天勞作了,掙一天的錢,這也等於作果。解脫果為,三乘果報;即聲聞、緣覺、佛。佛說,如果在家人能常出入寺廟、僧房,常親近比丘,請法師講法,就是在家人到廟上見到出家人,主動請法,謙虛的聽一聽,這樣能讓出家人生歡喜心,增加修行的信心、堅固心、清淨心,還是出家好。能讓出家人這樣想,是在培自己的德,得到的果報是不可思議。否則,挑出家人的過失,聽這位法師講的如何,這是沒有尊重心。這種人奉行的是外道法,心不能堅固持戒。證悟不同的法師,講不同的法,度不同的人;不對根基的,也不要求其長短。佛說,如果在家人自己不做五惡之業,教人做等於自己破戒;如果在緊急情況下,沒通過主人,拿了他人的物品,這不如法,不如法就有失意罪。如果有的在家人做生意偷稅、漏稅、或乘車不買票等都是不如法;上車不買票等於變相偷盜,雖然少也是不如法。如果在家人見死不救,如醫生救命,說拿錢就給治,不拿錢就不給治,或需拿物抵押;應先救命,沒錢先欠著,以後有錢再說;在家人當醫生就應這樣,開飯店也如此,不能見死不救,要行布施。在家人不要違犯國家法律法規等,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做了就不如法。在家人自己不做惡,也不教他人做。什麼事都有連帶關係,若事與自己有關聯也要生懺悔心。在家人為生活而破戒了,那也是不如法,不管輕重得受業報。在家人雖為人身,但作一些違法的事,就不是受戒的人;世俗人對作惡事的人說,他不是人,是人面獸心。在家人能種福田,修持正念,觀一切法皆無常、無我、無所、無所執著、聽聞正法,這是為人身。有正念、正信、正行,按世間行十善的標準去做,是人沒白活一世。佛法不離世間法,不修五戒十善之人不是真正的善人,修五戒十善才是真正的善人。如果人修行到能觀察欲界無常,乃至能觀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無常,諸法都是無常;這樣的人堅決不做殺盜淫,對三寶起信心,恭敬供養,迎來送往,自己親手布施得堅固身。在家人一定要知道孝養父母,尊重師長,供養三寶,這是做人的基本,這樣人也得堅固身。如果有人心裡總想惡事,還想解脫,那怎麼辦呢?首先斷殺盜淫,斷貪嗔痴,用慈悲喜舍來對治;然後靜坐,轉化身體去掉習氣,達到做人圓滿了,才能談上恭敬三寶,出離三界。修行五戒十善人生天,沒說往生極樂世界;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就想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貪著,貪著聖人的功德;恐怕還要到三惡道里轉一遭。佛說,無常財物用於布施給飢人、婆羅門、沙門等貧窮下賤之人,可得堅固常住的福財。用無常的身體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修行慈悲喜舍;證聲聞苦集滅道四真諦、緣覺十二因緣法;然後再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可得堅固不壞常住的慧德身。怎麼修呢?就要修忍,生死事大,世間是苦,就不染著。人行作時做善難,做惡容易,如走路時隨手可折一樹枝、一朵花;可栽一棵樹、一支花不容易,搞點破壞不用做準備。修行人應該善化眾生,言語柔軟,心無放逸,不飲酒,不打獵,不搞有輸贏的賭博。這就是以不堅命的無常身體,修堅命的常住果報。如果多有財富,得自在身,應先供養父母、師長、上級、親友、病人,供養三寶,這樣的人會得無量福報。現在供養佛像是不是?天天念佛是不是?這時候是假名結善緣,身是無常身,所行有為法,不是心供養,不是淨念。如果有人供養不求果報,修行皆得無上菩提,具足成就持戒六度萬行。無量世中雖是在家人,也可證羅漢果;發菩提心,不分在家與出家,都可成就菩薩道。佛說,在家人如法修行,可為解脫人。廣行眾善,不作眾惡,同樣可以得到三種戒,戒戒,定戒,無漏戒。守戒當中第一的為戒戒,眾中尊;同時是在家人守戒第一的、戒之上的戒、戒之中的戒。定戒是在修行禪定過程當中,出現定境;正定之人可以觀察宇宙中一些事物,在觀察當中,不犯戒;如定中觀到非常漂亮的修羅女,一動心念就不得定戒;所以,要經常培德,到定境中守持戒律,對有定境的人什麼美色都沒觀到,觀到的是一堆骷髏,金銀財寶跟自己都沒關係;觀到自己的親人在地獄裡受罪呢,那也對不起,無生法忍,觀到自己親人怎麼高興,也是無生法忍;只有這種人稱得上是定戒。無漏戒,像四果羅漢為無漏戒,辟支佛無漏戒,菩薩無漏戒,這是證果的聖人戒,證果的人不去破戒也不會犯戒。另外,如果是菩薩示現再來,他已修到菩薩,已無漏,示現屠夫、妓女等反面人物;如果不這樣,他度化不了那樣的人;這樣人示現有漏也是無漏戒,常態的修行人與之不可比。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如法修行,出家菩薩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屍波羅蜜品第二十三】善生向佛請法說,修行人怎樣行菩薩道,堅固其心呢?佛說,行菩薩道的人堅固其心有四法;一是受大苦時,如法修行;什麼困難也摧不毀,身心受苦不後悔;煩惱障礙不耽誤修行;什麼事大?唯修行事大。二是得大自在,常修忍辱;菩薩行人世間都有自在,心自在平穩,不受外界諸法約束,不為有錢沒錢生煩惱,不為衣食住行的好壞而生煩惱,能忍世間諸事諸法;才是自在。出世間自在無諸法可思,一切皆空。三是雖然不富裕,也樂善修布施;為什麼不富裕還修布施,菩薩到這世間不都富裕嗎;有的菩薩也現不富裕相,帶動這些不富裕人共同去修布施,就這個願力。四是盛壯之年讚嘆出家或者願意出家。如果這樣行菩薩道的人,其心堅固,不久將有大成就。如果發菩提心,求無上佛道,就要從當下開始,從自己開始,這就是戒。離開當下、離開自己,哪來的戒?戒誰去?守持戒就從現在開始,才有福田,以這樣的因緣才證入初地、平等地、慈地、悲地等,這是真正的守戒。受戒之人有兩種果報,一是諸天樂;二是菩提樂。諸天樂是修五戒十善生天,那就是天樂,但不究竟。菩提樂,證得菩提成佛,這才是真樂。天樂是受戒以後所行善事落入福田,在福田中智慧不究竟。菩薩行人見天福非常恐懼,普通的修行人,求之生天、求之善道很難,要有很多障礙;原因是在過去生中持戒不圓滿,今生中還造作惡業,根源是福田不壯嚴,智慧不足,最後得諸天樂。什麼是智慧?修出世間法,進入禪行,得觀出世間的實相真諦。這時候對自己一清二楚;再往前行,對宇宙什麼樣子有個大概了解,道心堅固。佛說,受戒之後,如果心生後悔,認為受天樂就行了,也不去修行,也不憐憫眾生,這是污戒。就是受戒之後對自己放逸、懶惰、不靜坐、好睡覺、邪知邪見、看他人不順眼、看誰強誰弱、恃強凌弱等,這都是污戒;還有的人,怕貧窮、恐怖、失財、畏懼勞作,對戒生疑惑,這是污戒。不管是出家、在家,心有這些習氣都為污戒。如果是解脫人不樂久處生死,見受人天樂,如入阿鼻地獄。這樣才能利益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成道,這才是菩薩行人,這才是真正的持戒,不是污戒,是淨戒。身口意不放逸,以前不知,立即懺悔,懺悔後心生高興,讓周圍的人也心生歡喜,這才是淨戒。不管出家、在家,如果每天都愁眉苦臉,周圍人見著都跟著難受,見人就說煩惱,見人就訴苦,這都是污戒。持淨戒的人,應該是無所求,經常處在高興的狀態,如法去修行,這才是清淨持戒。受戒之人有三件事不能做,一是為自己;如家裡有老鼠,不能撒藥或打死;果樹在沒生蟲子前噴藥可以,樹上生蟲子了,不能噴藥;如果是果農,要在噴藥前,提前幾天念經、咒回向,然後再用藥。二是為社會、為他人;如見市場上豬肉少,也買豬殺掉賣肉掙錢等,這不行。三是為法,為法事,也不要去犯戒。這三者都要如法去做,都不要去破戒。佛說,無論是在家、出家,如果受三皈、五戒、八齋戒、具足戒,一日一夜,或一時一念,或盡形受,受持當知是人得大福報。盡形受是這一生,都不破戒,都守戒持戒,這樣有利益、有福報。在家人守持戒律時,讀誦經典是為得無上大法之寶,是為莊嚴菩提。在家人自己修行成就了,要帶弟子,要弘法,讀誦經典,為佛讚嘆,為法寶;還要作精進的模範,持戒的模範。今世受戒,以後也不去犯,這是無作戒。一果羅漢就有無作戒,四果羅漢具足,品位菩薩具足,其他人不得無作戒;一果羅漢為什麼得無作戒?因為一果羅漢心慈,犯戒的事他不乾;只能說他有些事做的不如法,而心慈心悲,絕不去破戒。佛說,有戒非戒。相持戒而行,心卻無戒相可持,一切行又無戒可犯。在世俗中有這種情況,說不殺生,可偏偏這果樹或稻田就生蟲子了,怎麼辦?噴農藥,就破戒。在這種情況下就是非戒,為了保住莊稼,讓莊稼豐收,讓蟲子退,還得不破戒,就得如法去做;提前預防,提前誦經回向。如果有人受少戒而不求大戒,只守戒,怕犯戒什麼也不去做,也不知憐憫眾生,這樣人在戒的利益上得到的很少。如果得戒以後,精勤修行三昧,勤行精進,樂於多聞,戒功德就在增長。這樣精進修行的人,才能證菩提果。光守著戒,不修行不能成佛。受戒後,只上早課晚課,就以為在修行,是修行不具足。因為沒有自利利他,沒去憐憫眾生。靜坐念佛是自利,憐憫眾生是利他。所以,守戒不是目的,修行才是目的。一切修行人應具足受持菩薩戒,為求大戒,得大戒益。佛說,行菩薩道的人受戒後,口不說世間過失,耳不聞他人說世間過失,不親近惡友,是清淨持戒;見破戒的惡人,不生噁心,要設種種方便讓他改正和懺悔,不攻擊和詆毀而生憐憫;不為自己活命,而殺、害、傷他人而破戒;也不為自己而舍戒,就是為達到目的把戒先放到一邊,至於出現什麼事,也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也許就破戒;但這時沒想戒就破戒了,是舍戒;對舍戒要生懺悔之心。進村落、上山等,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自己要知道,要以戒律為準;自己一個人走時這樣,十個人走時也這樣;受供養時不要高興,受苦時也不應該煩惱,這樣如法,為清淨戒。對已行布施的人,要信任他、鼓勵他。如說這小孩可有出息了,這麼一鼓勵他,他就好好學習;佛子是從佛口化生,佛弟子也是從一開始就得鼓勵培養,最後直至成佛。受他人信任布施,一是給他增福,二是為自增善。經常信任他人,也取得他人的信任。佛說,能攝護自己的諸根,四威儀中不犯戒、不作惡,能堪眾苦,不做邪命之人;邪命就是用身口意做一切邪事,當知是人所得持戒。輕重戒中,要受五戒就是五重戒,要受八戒就是八重戒,剩下的為輕戒。不犯輕戒,不生煩惱。持戒的人還要做到以下這些;不污自心,修行忍辱;遠離惡友,遠離邪見,知恩報恩;為做善事,不惜身命;幫助他人做事,對方不領情,又打又罵也能忍;生活中,為保護他人,不惜自己身命財;是人雖得微妙七寶,也不生貪心,也不為報恩,以善待人,就是無私幫助不相干的人。這才是受清淨戒,發大悲心,是人具足持戒無極限。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具足持戒無極限,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具足持戒無極限,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業品第二十四】善生向佛請法說,佛未出世時,行菩薩道的人以什麼為戒呢?佛說,佛未出世時,沒有三皈依和戒律。一些菩薩行人,以辟支佛的形象出現,修十善法。十善法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那時就以十善法為戒。菩薩行人修十善法以後,這個世界才能成為佛的誕生地和發源地,出現佛法,承傳佛法。佛說,一切眾生皆有雜心,即心裡都有很多念頭。雜因緣感召雜心,然後又有煩惱。煩惱感召雜業,雜業產生雜有,即八苦;然後受於雜身。我們這個身體就是雜因、雜業感召的雜身。一切雜身,見於雜色,產生善惡思維。因為,我們見到不同境界的時候就分別,就是雜見、雜思維。人人皆有佛性,可惜被無明煩惱所遮蓋,雜惡果感召於雜身。有智慧的人,這些都能破解。內有煩惱,外有因緣,修十善法以後就可解脫。只有修十善法為基礎,才能破除我們身體這些惡因緣和無明煩惱。所以,佛初證菩提之後,分別說十善法,用十善法教化世間,也易於被世間接受。若直接說修道成佛,沒人會聽、會信。凡是修行證道的人,都具足十善法業道因緣,再修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凡是墮三惡道的眾生,都具足十不善法業道因緣。因為,眾生少青壯老時,結合春夏秋冬所起煩惱各不一樣;小中大劫也都不一樣;雜身、雜果不一樣,所受因緣果報也不一樣。所以,解脫也有多種。眾生有苦因緣,才對十善法生信心;既生信心,才能觀察善惡;觀察善惡以後,知因知緣,應修十善法。眾生的思維念處,行十善法,才產生十道;從地獄到佛,有四聖道加上天人以下的六道。因為惡因緣,才有三途六道。十善業與六道輪迴有直接關係。如果人煩惱不得解脫,當知是行十不善法。對於行十不善法的人,諸佛菩薩都設方便,慢慢引導,逐漸轉化。古德有句話,眾生迷時佛是魔,眾生悟時魔是佛。就是說魔、佛受各自心境所轉。事實上,魔王多是菩薩示現,各自任務不同。佛說,要修十善法有三個前提條件;一是根本;二是方便;三是成已。根本是做善事或做惡事,心裡是怎麼想的。方便是做事前做沒做準備,比如要殺人,得準備刀槍等工具。如果成功作案,是成已;否則是未遂。另一種情況是,一個小偷,本來沒預計作案,只是經過商店或車站,順手就偷了,也為方便。即只有根本,沒做準備,也成已。有的人本沒想偷,但有這個方便,順手就拿走了,也是成已。不管做沒做準備,這種不應該做的事,都不能去做。否則,就不能修十善法。在十善業中,還有同時作幾業的人,即一時為三。比如在妄語中兩舌,說著說著綺語和惡口也犯了。這些都是無義語,開玩笑就願意帶髒字,讓人聽了污耳朵。說話一定要謹慎,不要貪圖一時之快隨意妄說。不但自己不做,也勸他人不做。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身處什麼境地,什麼社會地位等,都不能見他人妻子好,欲據為己有。如果以為沒有因果報應,輕賤女性,恣意妄為,屬十不善業。這種情況,有色心就屬成已。八識田裡種下不善的種子,遲早要成熟受報。所以,一定注意。另外,在家人挑撥出家人之間關係,破僧團六和,業報極重。在家人到廟上去,對師父和其他師父一定平等。若自己的師父與其他師父有什麼摩擦,不要參與幫著出主意等。三個原因使世人做十不善之事,分別為貪、嗔、痴;即由貪嗔痴生出十不善法。劫或貪他人財物時,還有三種;一是為自身妻子眷屬,搶奪他人財物,為貪;二是盜自家財物,為嗔。比如子女偷父母的,丈夫背著妻子把錢揮霍了,或給情人等。現在家庭,有的日子過的稍好一點,丈夫就背著妻子攢小金庫,這都屬於犯戒。甚至妻子不讓抽菸,丈夫背著抽,還把理應買醬油的錢拿去買煙,也屬於自劫家財。三是胡作非為、仗勢欺人。邪淫有三種,就算是合法夫妻,在路邊、死屍邊、伽藍內都不可結合,更何況非法男女。妄語也有三種;一是財貪;二是自己享受快樂;三是解仇、解恨,圖一時口快。第三種最容易犯,有的說,沒有的現編也要說;中傷對自己不利的人、得罪過自己的人等。還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如陷害過自己的人病危,去見他時,說「怎麼還不死」之類的話。相反,應寬恕他,起憐憫心。兩舌就是有的說,沒有的也說;一是從財上說;二是為整人說;三是破壞他人團結說,他人說,也跟著說,就是從犯。惡口有三種;一是為錢;二是對怨家;三是生氣時說他人過失,或者見到他人過失,對他人的過失加以張揚。無義語也有三種;一是高興、歌唱、喧譁的時候;二是為超過他人歌唱、喧譁的時侯;三是為增加邪見,逗笑話。不管是從哪個方面而生,都不離貪嗔痴。貪嗔痴的根源在於邪見,由於沒有正思維。修行十善以後,一世中得三種解脫,貪嗔痴就得用戒定慧來對治。十善業修完就破十不善業。十不善業決定墮地獄果報,哪一種不善業都可以讓人墮地獄。不要小看嘴上造業,以為「我就兩舌了,至於那麼嚴重嗎。」後果不堪構想,由於人的兩舌,會鬧出人命!由於人的兩舌,僧團合和被破壞了呢!罵一個出家人,都有地獄之罪等著呢;拿出家人開玩笑,舉例子說事,都有墮地獄的果報相隨;在家人尤其要注意。修行十善業,天上下雨、颳風等,不要怨天罵地。物品壞了,地面不平,應該想到是自己業力感召這個身,或者時節變換,都是一些無常。此十善法,三天下都一樣,三天下指的是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天民都具足十善,不是修行十善。唯有北俱盧洲,他們只有四善法。順便說一下,北俱盧洲什麼樣子,人活一千歲,科技非常發達,人很享福,物質極大豐富,社會極其文明。因為他們富裕,所以沒有盜竊,沒有邪淫,沒有惡口,沒有貪慾。北俱盧洲的人不信佛,沒有受三皈依和戒律。在人道時也沒做什麼善事,沒有生到四王天的功德;但也沒做惡事,不能墮地獄、餓鬼和畜生,比現在地球人福報大,壽命長。要勸周圍人修學善法,別圖這一千多年享福,福報享完,還得到地獄受苦,不究竟。解脫的人看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還和地獄人一樣,為不得究竟,唯有發菩提心遠離三界煩惱,才是究竟。勸他人要有善巧方便,對沒皈依三寶、信都不信、聞所未聞的人,這麼一講,會把他嚇跑的。只有有修為的人或是有大乘根基的人,以及初發心菩薩、聲聞緣覺等有果位的人跟他說,他才不會嚇跑;而且,至心信受。地獄眾生有五善法,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兩舌、不綺語。餓鬼、畜生不受戒所攝。佛說,當下這一念最重要,殺盜淫妄酒諸惡業都離不開當下這一念。這一念是罪惡的根本,一定要降伏其心。平常心在哪裡,當下一念是。過去世殺沒殺,也不知道;未來世殺不殺,也把持不住;現在沒殺不等於沒殺。應該受持三皈五戒,受十善法,才能保證當下一念不殺。對於過去生殺過的,要生懺悔心。生懺悔心以後,才得解脫。有的人說,我沒殺。這可不好說,當下這一念沒殺,被吃過、因人而死的眾生還有無數,因此要常生懺悔。不受三皈五戒的人,身口意天天不知不覺造業,十不善中身三口四意三。從口出去的話多造惡業,禍從口出,要想辦法彌補,要緘言培德。有一種人心裡盼他死,背地裡咒他等,屬於意業。有殺兩命,就是殺母畜,一刀兩命,或肚子裡有仔的魚是一刀多命,這種人的殺業要重;特別是現在用火燒,或者是下毒,還有用咒術,為祭祀殺雞羊牛、殺人祭天等,這都是身業不得福報,而且得惡業。還有的人奪取他人財物,如果不知他要搶劫,但不管什麼原因,跟著去了也有罪,只是輕重不同;偷盜也是,他們幾個偷了,自己沒偷,跟著去做伴了,同罪。所以,一切行為要注意,多留點心跟誰幹什麼去,看他善不善,如果不善要遠離。邪淫上,同性戀不行,與未婚女子強行是強姦罪,和其他女人不行,有另一人在場也不行,和動物也不行,都要墮地獄;勾引出家人或在僧房,業報都是墮阿鼻地獄。見到、聽到或覺察到,不按照事實實話實說就是妄語;說話不著邊際,不管是大聲說還是小聲說,說的是顛倒話,這就是妄語成已。兩舌惡口,毀壞賢人;如稱孔聖人為孔老二等;對身邊的人也要注意,不要惡口罵人;無論他做什麼惡事或他死了,也不要罵他,要有業報。生和滅這些事物,用佛法怎麼來對治它呢?不管有作和無作都要以戒為標準,離開戒就不行。有戒時就有福田、報恩田;失戒就是三惡道罪業。一時不說,從當下開始不說,以後永遠也不說,這樣才能破世諦。破世諦就是不破壞世上的戒律,世諦就是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所以,說話要如法說。優婆塞戒經卷第七【業品第二十四之餘】佛說,眾生做事凡有兩種;一是惡戒;二是無戒;惡戒之人雖殺一羊,常得殺罪,因為他恨著說「我非得殺它不可」,有目的去殺是惡戒。無戒之人雖斬千首,殺時得罪,不殺不得罪。惡戒之人,是心裡造業,這種意念力、惡念力,推著永遠殺不停;無戒之人,殺一千就是一千;所以,惡戒和無戒有所區別。在家人偶爾做這種殺業,是被逼無奈時做的,信受佛法就不做了;特別是捕魚、殺豬等。什麼惡戒不再繼續做呢?養羊、雞,釣魚、捕魚、殺牛、養狗、做網、捕獵工具、獵師、獄卒、邪咒術、殺人、做賊、兩舌、私刑、村霸、逃稅、詆毀出家人,如是惡戒應該舍離。何時舍離呢?一是得兩根時;二是舍壽命時;三是受善戒時;四是斷欲時。得兩根時,即陰陽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這種人應心生懺悔,思維這是做了不善事,才得了這兩根;我過去做人時,肯定是有業,懺悔吧,從內心生起懺悔。舍壽時就是人命終時,心生懺悔。皈依或受戒時為受善戒,想我以往業障如山呀;斷欲時為出家或修行及人老色衰時,思維五欲到頭一場空。佛說,有的人說善戒可以具足,惡戒也可以具足;實際不是那麼回事。而是,惡戒易得,善戒不易得。有的人說無義語、兩舌、惡口易犯,是故優婆塞戒,八齋戒法不具足得。實際不是那麼回事;既然在家人皈依三寶,就要相信在家人也受持五戒、八戒等,在家人也有具足受持菩薩戒的,只是不說;但是有在家人修出家行,就是在家行菩薩道的人。所以,應該尊重讚嘆受持戒律的在家人。佛說,受惡戒的也有三種,上等惡戒、中等惡戒、下等惡戒;說這個人可大惡、中惡、小惡。但不管哪種惡都是地獄的種子,只是分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就是這人平時就這麼惡還是偶爾作惡。世間的福田有兩種;一是功德田;二是報恩田。功德田是靠自修得,清淨靜坐念佛,就是功德田;報恩田是奉養父母,供養佛燒香,這兩種田能壞五逆罪。五逆罪由三種情況造作;一是有極噁心,就是見自己的父母老邁,還管教自己,心生煩惱,起了怨恨心,而殺父弒母;還有的人取佛像頭去發財,這是極惡之人;二是不知積善修福,才做出這些惡事;三是不見因果,因為沒看見善的果報,也沒看見遭地獄的果報;所以,不信因果,才造作了殺阿羅漢、殺父弒母五逆罪。有人殺父母之後還想修善,這樣的善不報而惡必報,做什麼善事,都彌補不了惡報了。只有大懺悔,大供養三寶;同時修清淨行,以菩薩行才能壞大惡行。所以,從小要培養珍惜幸福,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佛說,如果有人說,佛入涅槃以後,以他人名或者以正當理由殺父弒母無罪;不是這樣。如父母犯罪,他兒子也不能審判,應以迴避;不管佛入不入涅槃,以什麼名字和理由殺父弒母都得五逆罪。有想殺父弒母,但沒殺死,罪業已成;依世間法懲罰外,仍然要墮阿鼻地獄。殺父弒母有四種心;一是實是父母也作父母想;二是噁心;三是舍心;四是做眾生想。就是有這四種殺父母的心,罪業已成;對是父母也做父母想了,但也想殺;欲謀家產就想整死他;就是不想養活他了,省著找痲煩,或見有病活著遭罪等,還是讓他死了享福;就當眾生想了,和眾生一樣,想殺就殺。所以,這四種情況殺父弒母都墮無間地獄,也是逆罪。如果是誤殺,本來去殺他人,無意把自己父母殺了,這樣不得逆罪。五逆罪中殺父輕,殺母則重;殺阿羅漢重於殺母;出佛身血重於殺阿羅漢;破僧重於出佛身血;僧就像根芽似的,還沒長成呢,把他一殺一毀,將來無法成就;佛和阿羅漢已成就。為錢財而殺父弒母的要重於心裡怨恨父母的,沒錢養父母的要輕於恨父母而殺的。佛說,物品是一種,初發心不一樣,得果報也不一樣。當初佛去乞食,施主先答應供養佛,一轉身看見餓狗,就給餓狗了。佛讚嘆這人是大施主,因為他救命、救急,心善純淨供養無選擇,同樣是種福田,得福無量。業報時期有四種;一是現報;二是生報;三是後報;四是不報。禍福現世報;感召到什麼身體,下生脫牛變馬、到地獄、生天、往生極樂世界是生報;無量劫以後報是後報;善惡都不報是不報。業報形式也有四種;一是時定報不定,如這個業明天就懲罰,但怎麼懲罰不定;二是報定時不定,就是做殺業這個業報定了,但什麼時間報不定;三是時定報也定,是時間定了,果報也定了;如殺父弒母死後必墮地獄;四是時間、果報都不定;這個業輕,等無量劫後,因緣會合再報。業報時期中,重轉輕和輕轉重,因緣在於作業人的善心與智慧;業報的形式中時定與報定轉化,因緣在於作業人有無悔心和有意與無意。佛說,眾生作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要隨其因緣,各自不同。如去修身、修戒、修慧,做什麼事,知善惡、知果報,還要知果報的輕重。對過去世、現在世的業報怎麼辦呢?要尋善知識,修道學善,這樣的人能轉後世重罪為現世輕受。就是我們現在人,如果靜坐念佛,積聚功德,應該把無量劫受地獄報的事,拿到今天來輕報;現世輕受得種福田、報恩田,得遇善知識,得修道、修善,才可以轉後世重報為現世輕報。後世報時應該還命,轉到今世來可能就挨一腳、一拳、一罵就解了。修行人現在吃點虧,趕緊謝恩,阿彌陀佛,真是善人呢,可把無量劫的業了了,要生歡喜心。如果能修身、修戒、修慧,這樣的人可壞極惡之業。無意中把身佩佛像打碎或損壞紙畫佛形象等,這不出佛身血嗎?看見出家人罵兩句,這業應該怎麼破除呢?修身包括靜坐念佛;修戒就懺悔,不犯戒;修智慧就是作功德,如過去我殺生,現在知悔了,我放生。如果眾生做一種、二種乃至種種,業報由於做的時間不同,做的情況不同,現在就應修心、修性,去懺悔,後不復造;這樣做後,還持戒、正見,也去修行,這樣可破業報。如果邊懺悔邊犯,那今天是正見,明天就是邪見,業報不定;但業不消,暫時的報果不定,觀察一段再說;要信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因果循環。如果做惡時,有善因緣圍繞,或做後有惡因緣圍繞,做惡之人,人中受報,還有地獄受報。就是這人殺人了,先判監獄受報,死後還要入地獄受報。做惡人沒有噁心要輕,有噁心為重。有念心或無有念心,沒想以後有無後果就做了,要三時生悔,早午晚三時悔的可以把以前做的業,用修福、修慧、修戒的功德化掉;如果三時不悔,還繼續那麼想,做小得大;就是本來是一個小事,結果比天還大;如果懺悔了,做的大事可結果變小了;不是有意做的大事,結果也可變小,這就是有修和不修的區別。佛說,不論善報、惡報,都有雜報相隨;如今天正挨餓呢,他人還欺負,這時候還生病了,都趕上了,這是雜報;是善報也有喜上加喜等雜報;以前做的一因或多因可生雜報。如果不能用修善把業緣解開,將於無量劫中流轉生死,就是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享盡天福還要回三惡道受苦。所以,修行善法的同時,必修懺悔法。畫畫的人,胸有成竹才能畫出來,想畫的最好,心裡之竹就是最好。一切從心裡開始,心裡要是沒有,惡事就不能做;無量世中,大地獄有一百三十六處,無量眾生做無量因才果入地獄的;無量諸天是善因才果報受樂的;十方佛淨土是發菩提心的因才果報往生的。佛說,修行十善法有三種作用;一是能遮煩惱,就是做善能把自身的煩惱消掉,善念生起不想亂七八糟的事了;二是能做善心,做善後,心舒適,還喜歡繼續去做;三是能增長戒益,能增長戒的功德,既能守戒又能持戒。修行十善業有三種情況;一是方便;二是根本;三是成已。方便是心裡有行善的目標,知道應該怎麼做善事;根本是有準備去做善事;成已是所做善事成功並收到良好效果。修行十善業有上、中、下三種善,上善是心裡就想做善事,行作也做準備,也做成了;行作上沒準備,但想做善事,也做成了為中善;沒想、沒準備,隨手做也做成了為下善。修行十善法,是圍繞貪、嗔、痴三法進行的;無貪、無嗔、無痴是修行戒定慧而來。修行十善業有共戒行和不共戒行。守持共同戒,修行十善業,是有共戒行。持菩薩戒與持聲聞戒,同修行十善業是不共戒行;如妖魔鬼怪侵損常住、善人時,韋陀菩薩金鋼寶杵杵碎其頭;聲聞、緣覺就做不來,這也是剛才講的無報,他這麼做無報,必須是菩薩做,可以無報;再如四天王腳下踩的妖魔鬼怪,就是菩薩有護法心;而聲聞、緣覺既沒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能力。可是有受戒也有舍戒;舍戒是不守不持所受戒律了。舍戒有六種情況,一是斷善根時,把戒舍了;如守戒呢,突然想殺他,把戒忘了,或偷誰、搶誰,惡念一起,什麼戒不戒的;二是得二根時,得男女二根業報時,還守戒修行呢,今生還得這個報;有的人出家修行還生重病,容易舍戒退道;三是壽終時,要死了,守戒也沒怎麼樣呀,不守了;四是受惡戒時,職業是殺就想去殺;五是舍戒時,就不想守戒了,沒什麼意思了;六是舍欲界身時,一般人要死的時候會想,都要死了,要離開這個欲界了,色界與無色界無戒律可守了。這裡,我多說兩句,什麼人容易舍戒呢?沒有修為的人;修禪的人,離欲界的時候也容易舍戒。只有得無漏戒或者得無作戒的時候才不捨戒,是人處處在在攝持其心,心不放逸,心被定力所攝持。四果羅漢、辟支佛能做到,新發意菩薩和菩薩能做到,也是攝根戒或禁戒。否則,都不敢說一點戒不犯。因為有漏;所以,一個起心動念都可能舍戒。戒能治一切不善之法,戒就是一道非常窄的關口,通往極樂世界的唯一出口。雖然這個關口上,往西走有惡法纏繞,或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兒和煩惱,但只要想往西走,還必須過這個關口。守持戒,過得去;破、舍戒,過不去。因為,守戒之人福德大,破戒就有漏,福德隨漏而走。所以,修行人必須持戒,按照這個標準去行做。否則,就與極樂世界相距無窮遠。佛說,四果羅漢為無學,四果羅漢以下為有學;有學之人持戒有漏。修行人受具足戒的時候,一是世間戒,二是加定共戒。就是修定的人更容易持戒,同時,具足受持還要具足無漏戒、攝根戒,無作戒,加定共戒三世不失。這樣,才能夠在這個世界,超出三界,得成佛道。自己比照一下,受持的屬於哪一戒?大多數人定戒都沒得到,無漏戒、攝根戒也沒有,那就根本談不上無作戒。有的人受了具足菩薩戒,就說自己是菩薩;其實只得世間戒,是名受戒。出家人千萬別認為自己受戒之後就是菩薩,就瞧不起這個、看不上那個,這個是沙彌,那個是白衣等等。能觀察出這個白衣是什麼人嗎?如觀不到,看不準,就不要輕視他;最後能不能往生,就可能與這位在家人有關係。有的在家人生生世世出家,乘願再來現在家相,是極樂世界的使者,往生時就與他有關係。戒律里有這條,不能輕慢白衣。特別是見到在家人講法時,絕不可輕慢。如果輕蔑地說一句「不就是白衣講法嗎。」說時候沒費勁,說的很輕鬆,今生斷善緣,有可能今生去不了極樂世界,就壞在這一句話上,業報不可思議。佛說,少數修行人受戒以後,有三種因緣可以舍戒;一是年少莊嚴,青年得志,壯志凌雲,不可一世,忘乎所以;二是心放逸,總想世俗之樂,任意胡為;三是作心無常性,志趣多變。多數修行人受戒以後,也有三種因緣持戒;一是願力堅固;二是心志堅固;三是行志堅固。除了善戒、惡戒以外,有的事處在善與不善之間,這種事過去、現在、未來都有,這樣的人就生到北俱盧洲。如果有人受戒了,又做不善,有兩種成就;一是所行惡法成就;二是所行善法無成就。受戒之人,作不善,現世就有報。兩種因緣所行惡法成就;一是所施物盡,再無功德修善;二是心舍善時,惡業充滿。修行人不管根基利鈍、深淺,得身命和舍財的時候,都要知道那是業報,是業報就有循環。既然受戒,就要守戒、持戒。通過具足戒修行,證得定戒、無漏戒、攝根戒,開智悟道,明了十善法。佛說,明了十善法,知眾生壽命各有長短,增壽或減壽,人壽、天人壽、地獄壽等,都是由修十善與行十不善法決定的;包括世間的三災八難和眾生諸苦,都是眾生行十不善業感召的。修行未達四禪天的人,也難逃水火風三災,水淹一禪天,火燒二禪天,風颳三禪天,都是貪嗔痴所感召的,既有內因緣也有外因緣。修行人應該修禪定,從初禪到二禪,從二禪到三禪,三禪入四禪;超越四禪才能證果。不然的話,就是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不求解脫離開三界,仍然是地獄人。鈍根四果羅漢八萬四千大劫之後,也得墮入輪迴。因此修行的人,應該及早培養菩提心的種子,從修禪空入手。有的人貪著於禪的定境,而不動;也有人貪著於果位,怕受苦不發菩提心。見這樣的人,雖享天福,如見地獄人。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能這樣觀十善法,是不為難;在家菩薩這樣觀十善法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善生向佛請法說,行菩薩道的人怎樣修忍辱波羅蜜呢?佛說,忍有兩種;一是世忍;二是出世忍。世忍受世間戒律所約束,能忍饑渴寒熱苦樂。出世忍是能忍來自世間正反兩方面的順逆二緣,只有修禪定證空的人才能做到;如遭人打罵、惡口時,心裡能生起報恩想。有此忍辱,是人了不起。若想修忍,要先破驕慢、嗔恨、痴恚,達到無忍之忍,忍辱無極限。修忍要注重五種事情;一是惡來不報,怨怨相報何時了;二是觀無常想,惡由他作,幾年以後再看他;三是修於慈悲,以惡相加是德無能的可憐憫之人;四是心不放逸,沒有時間理他;五是斷除嗔恨,心志高遠,穿新鞋絕不踩狗屎。只有這樣才能修忍;否則,忍不住。有智慧的人,喜歡修行忍辱,對人和顏悅色,見善歡喜,見惡以善德相報,供養有德,關懷疾苦,不念多惡,不忘少善,持戒修行,遠離是非。能忍二嗔;一是眾生嗔;二是非眾生嗔。眾生嗔包括眾人和有形體的動物;如有人打罵後,出門遇狗咬,上山又遇蚊蟲等。非眾生嗔包括無形體的各種精靈鬼類和以無常變幻形的魔類,前來干擾修行或辦事設定障礙等。二嗔皆屬客塵煩惱,內心清淨而客塵煩惱自滅。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修行清淨忍辱,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行清淨忍辱,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善生向佛請法說,什麼是修六度萬行的正因呢?佛說,精進是修行六度萬行的正因。修行人勤行精進,能壞自心中已生惡法,能生心中善法;如真實平等、不急不緩、勤行精進,是能受惡道苦的人,是精進無極限的人,是於煩惱得解脫的人。這裡的不急不緩要注意,有的人一提修行就說心裡著急呀!幾十年都不知做什麼了,老了才知著急,光嘴上急;一提靜坐念佛修苦行,那可不行,腿疼啊!又有人亂著急,有的找捷徑;有的一說話如街上動怒一族等,凡此種種,多為假急,是基礎不牢,功德不具。即使是真急也急不得,道須一日一日的修,一口吃不了胖子,古德有「緊了崩,慢了松」的訓誡。佛說,精進有正邪二種。邪精進是整日裡一門心思為名聞利養,不吃苦,怕吃苦,拿修行當幌子,不修功德,貪求大果報。正精進是遠離邪精進,修行布施、持戒、多聞、智慧、慈悲;心行善法,所作無悔;不惜身命,又愛惜身命,身命承載佛法,身命既是自已的,又是為佛護念的;失身命時,不捨如法,不捨戒律,不失威儀;以此因緣,常行精進。因為,為法勤行精進的人,能讀誦受持十二部經;為法勤行精進的人,依法轉化眾生,調伏外道,制住自心邪見;為菩提勤行精進的人,發菩提心,勤修供養;為菩提勤行精進的人,嚴持戒律,遠離貪嗔痴。所以,正精進是六度萬行的正因。一切凡夫、聲聞、緣覺也有精進,是精進善法;不是精進無極限。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勤行精進,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勤行精進,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善生向佛請法說,行菩薩道的人怎樣修禪得定呢?佛說,禪定是戒,是慈悲喜舍,是遠離諸煩惱束縛,是修行諸善法的結果。如果修行人離開禪定,不修禪行,世間諸法修行都不圓滿,根本談不上修行出世間法和出世間。修禪定一定要持戒;否則,就像遠航的船,無法到達彼岸。要想持戒,修行禪定彼岸無極限,必須親近善知識,修定得三昧,常寂有樂,才能成就。如果不親近善知識,不聞法修行;即懵懂傳懵懂,一問兩不懂;最後就是師父進地獄,徒弟往裡拱。觀一切煩惱是怨敵,通過修禪定把這些破除掉。佛說,修行禪定,得三昧樂,在三昧中才生起智慧。禪定是瞬間靜寂的靈感;這種靈感是入定和入睡的區別;入睡是意不知不覺,入定是心了了不動,一念不起。久修禪定的人,才能於定中得三昧,在三昧中才能觀諸法實相,諸法空性,宇宙人生真相等。聲聞緣覺只能觀三界之內諸法,而不能觀出世間諸法。只有菩薩行人才能觀世間與出世間諸法。有些法師講法,講到出世間法只能靠經書或猜著講;因為,沒有觀到十方諸佛世界實相;所以,只能講些有想有相的法。修行禪定的人,善行心無休息,一切言行如法行作,具足正念思維,斷諸放逸懶散,經常省言少語,既少睡眠又少飲食,多是過午不食或一日一食,少睡少食是自然得而不是勉強為;身心清淨,親善友而遠惡交。對世間諸事物、諸是非無有樂趣,知時間寶貴,知佛法寶貴,知自戒法體寶貴,知念起念落是善又無善相,知世法有為多過。佛說,如果不修行禪定,遠離三昧,不能得證世間菩提的聲聞果、緣覺果,更不可能得證出世間菩提的佛果。有人會問,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有沒有禪定!準確而又負責地說,一定有!因為,一切定中三昧,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攝心、行善、止惡的因緣。所以,修行人說自己心善如何無人相信,身體無有轉化,不得定中三昧的人,其心不堅,是靠不住。得定中三昧的人,是身心受樂,樂無時日,樂無可比,才知不枉人間走一遭,才知人生真諦,才知禪悅為食真諦。佛說,修行禪定,得三昧的人是怎樣得無量福德,增長無量善慧的呢!有七因緣、三時。七因緣為,一是從欲因緣;從修行開始,欲求無上佛道相伴生,為證菩提才修行禪定得三昧。二是從精進因緣;只有真精進的人,才肯苦行;肯苦行才修行禪定,得三昧樂。三是從心因緣;自願自覺修禪,無怨無悔行作。四是從慧因緣;從聽經聞法而開智慧,開智慧則明法眼,知修行禪定,又在三昧中證得智慧。五是從聞因緣;聞法後聽善知識教,趣入心要。六是從思因緣;聞法受教後能善思維,悟入正道。七是從修因緣;正思維後啟修,專注一心,無有間雜。三時為;一是生時,有善因緣不生邪見之家;生到信佛行善之家,從小能受法益。二是住時,成年後在家與出家,都有機緣受三皈戒法,聽善知識教,如法修行。三是增時,修行一段時間後,福慧增長,依法而行。凡夫有禪有定,禪行間雜;初至四禪有退、有住、有增,禪行有退而禪定之力不退,禪行有住是定力保持不動,禪行有增是定力可證入聖道;聖人禪有住、有增、無退。因為,三禪有粗樂,四禪有輕安,聖人禪有樂。所以,一切道心與解脫,一切種智與見法性,一切神通與自在,都來源於禪定三昧功德。佛說,得定三昧的人,一定是修行慈悲的人;修行慈悲的人,一定是能得善法的人;一定是破一切煩惱大怨的人,一定是能利益一切眾生的人,一定是能斷一切不善的人,一定是能度眾生離苦得樂的人,一定是讓有煩惱眾生得安穩的人,一定是得無量功德的人。修行慈悲的人,能於有怨眾生施慈緣;能於有親眾生施法緣;能於不怨不親眾生,既施慈緣,又施法緣。佛說,慈由戒得,慈心由布施得;慈能結緣,悲能救苦。依戒修慈的人,只觀有怨眾生之善,而不見其惡;依施修慈的人,有怨眾生遇困難與病苦,能幫助所需,寬心慰問。依戒修忍的人,是慈因緣;依施安樂的人,是修慈心因緣。修行慈悲喜舍心的人,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分;上等為諸佛和諸大菩薩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中等為諸菩薩的平等慈悲喜舍;下等為聲聞緣覺的世間慈悲喜舍。慈悲喜舍的對象是親因緣眾生,是怨因緣眾生,是無親無怨因緣眾生,是有貪求因緣的眾生,是有善因緣的眾生,是有法因緣的非眾生。因為,聲聞緣覺修行禪定為世俗禪;所以,為下等。菩薩修行禪定得金剛三昧,為出世間禪;所以,為中等。諸佛與諸大菩薩已證得神通自在,能度諸眾生離苦得樂;所以,為上等。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修行清淨禪,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行清淨禪,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善生向佛請法說,行菩薩道的人怎樣修行清淨無極限的智慧呢?佛說,修行布施、持戒、精進、多聞、正念、忍辱、禪定、憐憫眾生,心多懺悔,遠離嫉妒,知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相,知因果根本的人,能修行並證得彼岸無極限的智慧。修六度萬行的目的是什麼?為的是圓滿福德,增長智慧,功德圓滿才最後成佛。智慧有從聞生,從思生,從修生三種情況。從聞生是文字智慧,從思生是意識智慧,從修生是證得智慧。特別要知道,不修不生智慧。只有修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真智慧。智慧也是這六度中指導前五個的。修行人要注重目的,修禪定等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增長自己的智慧。智慧足才能反作用於福德,不修福德也得不到智慧,有智慧指導增加福德。要知道,六度是相互融會貫通的,不能分開,只修一個不行。把佛經當中某一句話拿出來,說我就修這一句話,也不行。佛法是圓融無礙的,要知道圓融,再一門深入,才能修成。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修行清淨智慧,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行清淨智慧,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佛說此法時,善生等一千人發菩提心,禮佛而退。講幾句話作為結束語。我於定中無數次去過地獄,觀地獄之苦無以言表,慘烈劇痛無法形容。世間人生之苦總加在一起,不如一地獄之苦慘烈,劇痛無期。世間無所不能忍,萬萬守戒持戒,不可破戒犯戒;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一墮地獄,萬悔不及!僅以此語,與諸位共勉!感謝諸位擁護道場。回向天仙不墜,國主清寧。世界和平,人民安康。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圓成,同證佛境。講於佛曆二五五零八年正月公曆二零零八年二月釋智慈整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