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時間:2015/6/17 作者:碧水映月

【原文】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學文解讀】

「般若」就是「智慧」,從佛法來講,修行就是修戒定慧,最終成就的是本性智慧,這是修行的根本。禪宗的祖師,修行立意到最究竟、最根本的基礎,一切度人、對機講的這些內容全部都是用最根本的智慧來出發,來解說一切,所以禪宗是最究竟的。外在的一切在禪宗心法面前都能夠剖析、斷開,非常地清晰;一切外在的這些現象、方法,我們自己的六根、六塵、六識,在禪宗面前都能夠解釋清楚,全部的都可以把它剖析開。

《壇經》的第一章,講六祖得道的因緣。第二章直接把「摩訶般若蜜多」——佛法的根本立起來了。立起這個根本以後,其它的一切都是以此而引發出來的,包括後面禪宗淨土法門、禪宗懺悔法門,以及其它那些學佛的修行的人來向六祖請義,通通都是用「摩訶般若蜜多」來解釋的,《壇經》立意的根本在這兒。六祖在這裡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不過是因為心迷了,「不能自悟」。這個就和佛祖悟道成佛以後說的那句話是一致的:「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清淨德相,只因為執著不能證得。」無論我們任何人,都有佛性,都可以通過修行,慢慢恢復佛性。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分別、執著了,把這個佛性忘掉了,不能去恢復它。

這裡六祖說:愚人和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裡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有「胎卵濕化」四生,有「有形無形」,動物有「有足無足」等等,眾生的形類非常豐富,所有的這些形態,其實都是因為忘失了本心,迷惑顛倒了。在迷惑顛倒中,由於不斷地造業,產生出業力,推導著慢慢形成種種的形態。如果不能用佛的智慧照破這一切,搞清楚這些原理,回復到自己清淨的本性,只能被這些迷惑顛倒,推動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形成種種的形態。這個形態是力量,任何的形態都是業力推導出來的。

我們逐漸地修行,慢慢地懂得佛法了,慢慢地從各種形態逐漸地往回走。往回走的過程,從佛法的根本的角度來說也都是虛幻的。當我們回到本性了以後就知道,我們過去由於業力產生的推動力,在六道中種種的輪迴形態,以及我們修行用佛法對治它,解決這些問題,所有的都是心外虛幻的。等到回到本心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全部都像影子一樣,虛空幻影。

【原文】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學文解讀】

六祖在這裡特彆強調:「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這跟現在大家修行現狀其實是一樣的。現在人念佛,嘴上念佛,身心內還是有自私的,還有亂七八糟的各種想法,這個是毫無益處的。當時六祖講的是禪宗般若法門,同樣在世間遇到的都是這個問題。大家嘴裡講的是佛法,講的是念佛,講的是般若,但是,落不到實處。一說到具體的事,自己的想法、見解全冒出來了。這樣修,沒有用!所以六祖這裡邊也直截了當給我們指出來,不要僅僅落到口頭上,一定要落實到行動上、實踐上,讓我們自己的身心通過學習佛法發生變化。最終,身心像佛經里講的,像佛說的那樣,自己修戒定慧,慢慢地身心清淨了,達到佛的智慧了,這才是根本,否則毫無用處!

六祖在這裡給我們做了名詞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是印度的梵語,這個翻譯成我們的意思就是「大智慧到彼岸」。那麼,佛經里經常說,我們在這個世界六道輪迴叫做「此岸」,生生世世被業力推動,不能覺悟,不能休息,身心不斷在勞累、波動,停不下來,這就叫「此岸」。通過佛法明白這些道理了,把推動我們生死輪迴的業力消除、停止了,身心不再受到因果業力的牽引,把這些業力徹底斷掉了,修到空性,那麼,這個叫做「彼岸」。恢復到心性裡邊,心性恢復光明,不再輪迴了,身心福德智慧得到圓滿,得到了大解脫、大自在,這就叫「彼岸」。

由此岸到彼岸依靠什麼能夠渡過去?就是大智慧,佛的智慧,沒有佛的智慧我們去不了。例如為什麼要弘揚素食呢?因為現在人不懂得吃肉的危害,以為吃肉有營養,天天吃肉,吃肉之後產生了無數的問題。那麼只有佛法才能說清楚這個事情,告訴我們,不能吃肉了,不能殺生了,不能再造作這些五逆十惡的事情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改正,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才能把我們由於無知、無明產生的錯誤的觀念給說明白了,然後我們落實、做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佛是覺悟者,他把宇宙的一切問題、疑惑都已經看清楚、講明白了。所以,我們每個人或者說這個世界所有眾生一切問題,佛祖都看明白了,都講清楚了。不同眾生,怎麼往回走呢?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依據各自的心性,按照其中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慢慢修就都可以回到彼岸,得到救度。這就是佛講的「大智慧到彼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如果這個世間沒有佛出現,沒有佛把所有的無明都度脫了,解決了,說明白了,我們回不去。因為其他的那些法門、宗教,它只能說清楚一部分內容、一定範圍之內的原理,回不到根本,不能得到徹底的解脫,唯有佛才能解決這個根本問題。

【原文】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學文解讀】

六祖又反覆強調「此須心行,不在口念」。整個的《壇經》,六祖非常鮮明地告訴我們,一切修行都在心上,不在口上,不在外邊。這個觀點從始到終都貫穿其中,時時刻刻都把我們從外邊的種種拉回到根本去,拉回到心裡去,時時刻刻都是這個樣子。這是禪宗的特性、特質,最優秀的品質就在這裡。這就把我們修行中間遇到的問題、迷途等等最終都拉回到根上去、主幹上去,就不會出問題。那麼,現在學佛人的問題在哪呢?就是漫無目的,隨波逐流,看著在修行,實際都不能回到根本,不知道都跑哪兒去了。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就直接說明白了,一切修行落在心上,落在心地上,從心出發,最後落回到本心上,這就是修佛,修本性。離了心,那就和本性相違背,就不能成佛。雖然說我們也在修行,但是心外求法,都是錯的。這裡說,「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什麼意思呢?僅僅是嘴上說佛法,和世間法沒有區別,依然像現在一樣生生死死,不斷地在變滅之中,這不能真正地回到本性,把我們的生死徹底地消除,停頓下來,解決掉。

這點六祖又反覆地跟我們說了一遍,所以我們要明白,修行一定要時時刻刻落在心上,用心去體會:我們現在修行了,做功課也好,學習也好,實踐也好,是不是從心出發的,最後是不是回頭落到心上去。如果這麼做,沒有問題;如果不是這麼做,一定會有煩惱。我們每天做功課很辛苦,做得很多,但是,一旦有障礙做不了功課了,立即就產生煩惱,這就不對。無論做功課不做功課,都回到本心,讓心安定。做功課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消除業障,積累福德,使自心清淨。如果說我們做了功課了,反而心更不清淨了,這是我們用錯心了。

【原文】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學文解讀】

「摩訶」是指大,這個「大」不是世界大,是指心量廣大。我們後面所看的一切,都落到心地上,絕不在心外說法。這就是六祖的特點,禪宗的特質。一說大,我們看世界很大,虛空很大,不是這樣的。一定要落到「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一定要落到心上。

「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心外的一切,二元的東西,對呀錯呀、方呀圓呀、大呀小呀、種種的顏色呀、長短呀、悲喜呀、是非呀、善惡呀、頭尾呀……這些東西都是心外的世間法。心迷惑了,產生了分別,這個時候就計較了,是長呢?短呢?好呢?壞呢?這是無明的結果。如果我們恢復了光明,心地清淨了,沒有這些。所以這也是個判斷標準,修行中間如果大家自己心裡經常還計較,這個好那個壞,我做的多了少了,得到的多還是少,說明我們還沒有脫離無明,脫離身心的束縛,沒有回到本心,沒有解脫!解脫了以後一定沒這些東西,不受這個約束。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佛成就後,佛的剎土就像虛空一樣。我們的本性叫「世人妙性」,是本空的,本來是空寂的,無有一法可得。這就解釋了心、本性是什麼樣子的,就像虛空一樣。但是,這也說不清楚,虛空是不是像我們這樣的虛空呢?又不是,我們現在的空,並不是空的,裡邊實際上有東西,比如說有我們看不見的光線,看不見的電磁波等等,它不是空的。我們過去古代的傳說,像盤古開天地,叫「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所以說這個「空」是什麼?是清者,它依然是一種物質,它不是空,只不過跟可見的東西相比較,算是空的而已,不真是空的。真正的本性,它是真空,但是又說不清楚,沒有辦法形容。我們這個世間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只能說用虛空來比喻,用「諸佛剎土」、「淨土」去形容。我們「妙性本空」的本性是「無有一法可得」的,如果我們這個「妙性本空」的本性有一法可得,那就不是本性了,立即又被迷惑了,顛倒了,是心外的東西,和這個世間法是相同的。這個只能了解了解,只能將來修證到這個階段了,才能明白;修證沒到這個階段,只能使用文字說明這個大意,不能夠做真正的理解。

【原文】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學文解讀】

「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個空,又不是頑空、死空,這個叫「無記空」,這個不是本性。本性,它是活潑的、生動的、光明的、圓滿的;如果需要,它可以立即發生作用,產生出無窮的妙用。我們學習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裡邊的「無作妙用」,就指這個意思。觀音菩薩修證到本空了,眾生需要的時候,這個作用是可以起來的。如果我們認為「空」是根本,把這個「空」作為究竟,再也起不來作用了,那是錯誤的。這裡邊六祖告訴我們,這個就叫「無記空」,這是錯的。

《楞嚴經》裡邊就講:「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我們這個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包括人,有善人,有惡人,有種種的動物,種種的形態,包括天堂地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空」中建立起來的,從佛法說都是由「心」產生、變現出來的,慢慢流動,慢慢產生了力量、業力,慢慢形成的。

【原文】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學文解讀】

我們這個自性,像虛空那麼大。自性不生一法,但是又包含了萬法,自性能生出一切。世間的一切,我們可看見的、看不見的一切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自性又包含了萬法。所以說自性為大,「摩訶」是大,智慧是大。那麼自性,我們這個「心」是最大的。萬法都包含在哪裡呢?人性之中,包含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心可以變現出一切。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說,人是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人心、人性、本性包含了這一切。人性怎麼能夠說是「大」呢?如果像我們現在這樣分別、執著,這個叫「小」。我們被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本性的那個「大」已經忘掉了,本性的萬德萬能起不了作用了。只有兩隻手能做點事,眼睛能看,嘴能說話、能吃飯,分割得非常小,作用非常零散。

那麼,怎麼能恢復我們本性的最大作用,恢復那個「大」呢?六祖說:「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我們現在修行,要不著惡修善,這都是過程。真正修行回復到「大」的時候,沒有善、沒有惡,也不取、不著,本來就是那個樣子,哪還能說這個髒、那個乾淨,這個好、那個壞,沒有這些。好壞就在那裡,我們不管它,也不會污染我們,自自然然地就是那個樣子。「心如虛空」,虛空的一切的萬相萬物,它自自然然都在那裡。心中含藏著萬事萬物都是假相,都是因為顛倒夢想,產生出的種種夢境,夢中的形態而已,都是虛幻的。所以,這些形態跟我們虛空的「心」並不矛盾、並不妨害,不需要把外在的一切改變了才是本心,不是這樣的。一旦回到了本心,就明白了,這一切的現象在我們的心地上來看,都是虛幻的,自自在在的。到了這個程度,就叫「不取不捨」,「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就像《心經》裡邊講的一樣了。

為什麼我們現在要修行呢?為什麼要把惡斷掉,修善呢?因為我們沒有回到本心,所以必須往回走,必須把我們產生的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當我們回到了本心本性以後,回頭一看,這些善惡、真假、好壞都是虛幻的。

【原文】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學文解讀】

這裡告訴我們兩個錯誤的做法。一個是口說,心裡不行,這是錯誤的。都落在表面、表相,這個是最大的錯誤。佛祖當年在佛經里說,末法時期的修行人如恆河沙,得道的人沒有幾個。為什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口說心不行。所以在這裡,六祖也告訴我們這個叫做「邪見」,不對!把佛法當作一個研究,當作一個學問,當作一個愛好,或者當作一個消遣,都是錯誤的。一定把佛法拿來用在我們的身心,去落實、去改變我們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的修行人,才能成就。另外一個叫「空心靜坐,百無所思」,這是錯誤的,變成拼「空」了,玩「空」了,起不了作用,這是錯誤的。前面六祖反覆闡述過,「心如虛空「,心又包含了一切,這是心的特質。既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這是它的本性。

【原文】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套用便知一切。

【學文解讀】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心量達到什麼程度呢?這個世界有多大、法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從「小」上說,我們自己都認為身體是我們的,佛法說實際不是我們的——「無我」。用身體來比喻,我們身體能感知一切,比如說頭疼了立即就知道了。身體就是我們所有,哪兒有反應立馬全知道,快極了,沒有分別。我們的心是什麼呢?其實跟這是類似的。如果修行回到本心,那麼整個世界——有形的、無形的,《楞嚴經》講,我們現在外邊這個虛空,在我們本性裡邊來比喻,就好像現在一片雲在空間裡邊一樣,小極了,而我們自己真正修行回到本性以後,這個本性的「空」那是無量無邊的,沒有辦法用數量、用大小來衡量的,它是一切。

從這點我們就知道,一旦回到本性了,一切都是本心的一部分。就像我們身體一樣,這個宇宙、這個世界,有形相的也好,無形相的也好,一切的一切,都知道了。為什麼呢?這一切都是心體的變現,怎麼能不知道呢?所以在《金剛經》裡邊佛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所思所想「悉知悉見」,就是這個原理,就這個意思。所以說叫:「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套用便知一切。」這就是心體的作用。從這兒就知道我們一定得學佛,得回去,一定要修回去。修回去以後,這個宇宙、法界一切,都是我們的一部分,真正地得到一種解脫、快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原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學文解讀】

因為我們回到本性了,是唯一的。這個本性的唯一,又可以包含、含藏我們宇宙的一切。這個「一切」——世間的一切現象、一切的變現,都是我們「心」的變現,可以化出一切。所以說,「一切即一」。世間的萬法一切,都是包含在心上。由心這個「一」產生出來的,這個「一」,又變現出一切,所以說:「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如來有一個名號叫「如來」,如來如去,不來不去。「去來自由,心體無滯」,想到哪裡,那部分自然就變現出來,因為都是心的一部分。哪還用說到這個地方,還是到那個地方?都不需要去,它自然就映現出來。這就是心的妙用,這就是「般若」,就是智慧了。那麼從這裡,我們就知道,如果我們慢慢修行回歸到本性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心的一部分;娑婆世界是什麼呢?同樣是我們的心的一部分;十方世界,一切佛土都是我們的心體變現出來的一部分!去不去都是這樣,談不到去了,也談不到不去了。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因為都是心的一部分,自自然然就是心體的變現了。

但是,我們現在必須得往生去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去,西方極樂世界還不是我們的。將來我們修行證悟到本性了,這個時候才能明白。但是從本性上來說也沒去,都是一體,談不到來去,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呢?淨土是什麼呢?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過程,是一個中繼站而已,它依然不是究竟。通過修行,往生到極樂世界了,在那裡繼續修行,回歸到本性,那個時候才是根本,才是究竟。到那個時候,我們心裡沒有淨也沒有穢,沒有來沒有去,沒有生沒有死,沒這些東西,本來就是那個樣子,哪來這麼多痲煩事呢?!這個就叫「般若」,就叫「智慧」。

【原文】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學文解讀】

我們慢慢要樹立起一個觀念:一切般若智都是從自性而生的。佛法是佛從他的自性生出來的,不是書本、不是文字。書本文字只是佛自性生出智慧的記錄而已。因為我們現在迷惑了,自心生不出智慧,那沒辦法,只好學佛了。佛現在也找不著了,只好學佛經。學習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呢?同樣讓我們返回本性,從自心流露出智慧,這才是根本究竟。如果我們執著於佛經,執著於佛法,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最後把它變死了、變教條了,這都是錯誤的,這也是學佛中間的迷霧。所以六祖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不是外入的。有人問佛和魔的區別,外入的就是魔,由心自性產生出來的就是佛,區別就在這裡。

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分辨怎麼辦?有些東西,分辨不了就算了,牢牢地依靠佛,依靠佛經、佛智就沒問題。慢慢地依靠佛經、佛智開發我們自己的本心智慧,慢慢地我們自性開發出來了,自性也能流露出智慧了,流露出佛法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徹底明白了。外在的一切,我們能夠分別出來了,清清楚楚,不會錯誤。這裡六祖說得很清楚:「莫錯用意」!千萬別錯用了自己的意,別錯誤地理解。錯誤理解就迷惑顛倒,搞不清楚了。說各種事的人很多,講各種道理的人很多,似是而非的多極了。看起來都好像挺對,講了很多佛法的名詞、理念,但是六祖就說:「莫錯用意」呀!

「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這個「一真一切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如果我們修行回到本性,悟道了,證道了,看到真的東西以後,世間的一切迷霧沒有了,真正的心地「一真」,得到真的東西了,一切假的在我們這裡邊都能夠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一切都看到真相了,迷惑不了。反之,如果我們不清楚,看這個也對,看那個也對,最後到底哪個對,搞不清楚,這說明我們還沒真。就像太陽一樣,如果太陽沒有出來,大地是黑暗的,我們看什麼都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一旦太陽出來,把一切都照亮了,看得清清楚楚的時候,什麼都明白了。不用摸索了,不會絆倒了,不會摔跤了,不會走錯了,這就是它的原理。

當然,如果自性的光明沒有產生出來,我們在生命中間,還處於「無明」的狀態——看不清楚明天,看不清楚別人,看不清楚我們遇到的種種事相,我們處於黑暗之中。我們可能還經常疑惑,交的這個朋友到底合不合適呀?會不會過幾天變成惡緣又吵架又離婚呢?或者說做這個工作合不合適?是不是等幾天再看一看?因為我們看不清楚,不知道。我們心裡是無明,對於這個世界一切的方法、事相,我們只能看到它的表相,看不到它的內在原理,看不到它的運作模式,看不到它的結果。說明現在還處於無明!

如果我們修行把心的光明開啟了,智慧開發了,一切現象我們都能看穿、看透、看明白,一切的原理,慢慢地我們就能看清楚了。佛的智慧就是這樣,往往就叫「一真一切真」,把事情一下子看穿了、看透了、看明白了,找到它的事實的根本、本源了。再做事情,自然就「趨利避害」了,自然就奔向最好的、最光明的那一點了。所以,「菩薩畏因」,佛菩薩修行證悟了,惡濁的東西他自然不會去做了。對佛菩薩來說,他不會造惡的,因為他看清楚了。所以,這一段實際上就是我們將來的修證,或者說佛菩薩的境界。現在學習了解以後,要明白,慢慢把這個觀念樹立起來。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非常優美的一段話。現在我們大家學到的東西也好,聽到的訊息也好,基本都是從外來的。從小父母來灌輸,慢慢地老師來灌輸,社會來影響,通通是外在的東西在影響我們,這從根本來說其實都是錯誤的。我們修行慢慢地要開發自性,由內而生,生智慧、生出判斷、生出見解,用「內」來觀照外在的一切。這個時候我們修行就有力量、有功夫了,能夠把修行的好處發揮出作用來,就好辦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