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六祖壇經:般若品 第二


時間:2015/6/20 作者:碧水映月

【原文】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學文解讀】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一切法,一切的文字,一切的經典,都是因人而設的。如果沒有人,不需要設,沒有必要。設定的這一切經典,都是因為「智慧性」才能建立的。沒有智慧,沒有般若,一切法建不起來,即使建了也是邪的。必須有智慧性,由心而生,生出萬法。這些萬法因人而設,人需要才設定,人不需要,就不需要做這事了。所以「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

「一切經書」也是「因人說有」。為什麼?因為人中有愚有智,愚人向智者來問,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通過佛法修行開悟,那麼,他就跟智人一樣了,平等無二了。我們現在是小根器的人,得努力修行,慢慢地障礙去除了,心開意解了,獲得般若智慧了,我們也是大根器的人了,將來修行也和佛菩薩一樣。

【原文】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學文解讀】

眾生和佛的區別,就在那一念之間,就在心上。心迷了,就是眾生;心悟了,就是佛。所以,眾生本是佛,和佛就是一體的,一碼事,不同只在於迷和悟。就像大地,晚上我們看不見了,就好像迷了一樣;太陽出來,還是這片大地,我們看清楚了,就好像悟了一樣。所以,萬法盡在心中,都是由心產生的。外界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心產生的,都是心的變化。所以心徹悟了,就可以頓見真如本性。也就是說,我們修行,一定要落實在心地上,不要光在外頭。不落實在心地上,都是錯的、沒用的,效果都是有限的。

【原文】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學文解讀】

我們不要把修行悟道看得多神秘、多難,不要覺得是遙遠的天邊事,其實不遠。過去的祖師們悟道的多了!用心要用對,不要落在外頭。只要修行放在「心」上,時刻觀照,時刻用心,通過一切的方法,把心慢慢打磨,豁然開朗了,就「還得本心」了,很好理解。禪宗的祖師很多悟道的詩非常優美,就講的這些。

【原文】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

【學文解讀】

顯然六祖是個大根器的人,人家自己都說了,他在五祖忍和尚那裡,一聞一聽,言下就頓悟了,「頓見真如本性」,見到根本了。所以,五祖把禪宗的衣缽傳給六祖,由六祖把頓教法門廣泛地傳播開來,使後世這些具備條件的人,可以學頓教法門,迅速地開悟,迅速地獲得本性。

我們要明白,為什麼禪宗這個教博士的、教研究生的最高級的法門在我們中國,從唐朝以後興盛了這麼多年呢?這就是因為我們中國有大乘氣象。過去佛祖在佛經里講過,我們中國叫震旦,震旦有大乘氣象。因為我們中國的人從開始學習各種的善法,慢慢地成熟了,慢慢地對因果、對五戒十善,這些最基本的人天教都修的成熟了,達到了。小乘的那些東西慢慢明白了。所以,具備了修行大乘頓教法門的條件,所以這個頓教法門才到中國,教化這一批眾生。

現在,這些具備學習大乘法條件的人,慢慢又沒了。所以沒辦法,我們只好從頭開始,重新建立基礎,再學小乘法。將來我們如果具備了這個根性了,我們再學大乘法。

【原文】

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

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學文解讀】

如果自己不能觀心,自己觀心不能悟本性,自己搞不明白了,回去的路找不著了,那只好問別人了,問佛,問這些善知識。

這裡講了一個善知識和自心的關係。開始,我們不懂佛法,不知道怎麼回去,必須靠善知識。什麼是善知識呢?三世諸佛,都是善知識。因為佛是覺悟者,三世諸佛,由佛講出的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哪裡呢?都在人性中,都含藏在我們的自性裡邊。也就是說,我們求了善知識,最終一定要落實到自心這兒,不落實到自心這兒,毫無用處。

求善知識指示了,然後,必須自修。「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要靠外邊什麼東西讓我們開悟,都是假的。環境變了,人變了,我們的悟,留在原來那個環境裡了,那是假的。真正的悟,必須是自悟,必須自己的心開,這個叫悟,這個叫解脫。如果不是這個,自認為悟了,叫「邪迷妄念顛倒」。

現在很多學佛人是不是這樣?自己有一套東西。或者說我們功課做了很多了,認為了不起了,就開始說自己能看見佛菩薩了,佛菩薩怎麼說的,要趕快怎麼做。這都是自己起了邪迷妄念顛倒,自己執著了,這都是錯的。別人的話已經聽不進去了,外邊的善知識救不了他了,這是最可怕的。所以說跟《普賢行願品》講的一樣,一定要常隨佛學,即使像菩薩了,也得常隨佛學,不能離佛,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以佛為師,不能以某些人、某些看法為師。

【原文】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學文解讀】

一定要悟,要由心而悟,自心而悟。聽說的,外邊怎麼樣,這個說怎麼回事,那個說怎麼回事,都不對。那只能說是別人對我們的幫助,如果是正確的,那還很好;如果不正確,聽他的,自己就被迷惑了。真正的悟,一定是自心悟,自己產生智慧。

說的很清楚了,用「智慧觀照」,要「內外明徹」,然後,「識自本心」。這是講了路線,修行路子很清楚,一定要用「智慧觀照」,然後「內外明徹」。我們自心裡邊要亮,而且要透徹,不能還是黑乎乎的,自己也不明白,這個不行。真正能夠「識自本心」,必須得用「智慧觀照」,使「內外明徹」,必須做到這一條。能不能做到呢?能做到!只不過我們現在沒達到而已。

用「智慧觀照」以後,長期修行,一定能做到「內外明徹」,這是可以達到的。一切祖師、佛菩薩都可以達到。為什麼呢?我們要知道,本心本性無內無外。有了內外,有了分別執著,都是本心之外產生的種種迷惑顛倒。必須用智慧把這些顛倒徹底地觀照明徹了,照得清清楚楚,搞清楚它的實質了,長期觀照,內外都朗照,慢慢就回到本心了,識自本心了。識了本心就解脫,解脫就是般若三昧。

【原文】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學文解讀】

這又反覆講了一些「般若三昧」的特點、體用。般若三昧就是「無念」,我們真正修行回歸了,入了般若三昧,一定是無念,清清淨淨,一切法,不能污染我們的心了。我們的心永遠是一種朗照寂滅、清清楚楚的。有點像太陽,太陽天天想什麼呢?我想太陽不想什麼。它時時刻刻把光明放射出去,照亮一切,是這麼個意思。但是太陽也是有為法,也會生滅的。

將來回歸到般若三昧,我們六根、六識就不起作用了。不會沒事就瞎想這個那個了,慢慢就是一種無念的狀況。如果起用,又可以遍一切處,起一切用,怎麼都可以。但是,又符合規律,不會亂來,肯定不會幹壞事。但是「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這個用結束以後,立即回歸、消停了,又回歸到無念本性。

【原文】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學文解讀】

如果悟道了,是不是我們這個身體就沒了呢?是不是我們這個六根、六塵、六識就徹底消失了呢?不是的,它還是那樣,該幹嘛還幹嘛。本心淨了以後,六識出了六門,在六塵中,我們該說話還得說話,眼睛該睜開還得睜,不能老閉著;該吃飯還得吃,不能餓死。但是,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不染不著,「來去自由,通用無滯」了,怎麼用都行,用完以後,不被這個世間污染。不會跟人交談完以後,心裡天天在琢磨,這個人怎麼想的,又惦記我們了,又生氣了,不是那樣的。一旦悟道,處理完就清淨了,心裡安安靜靜,無念,快樂極了。

如果我們能自在解脫了。不需要做什麼的時候,我們無念安住;需要用的時候,可以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又不被污染,自自在在,這就叫「無念行」。就像觀音菩薩「無住妙用」,這叫般若三昧,這是正確的。

還有一個錯誤的,叫什麼呢?「百物不思,當令念絕,」這個叫法縛。就是看一切都不好、不對,不讓它起來,讓腦、心思都安定住、強壓住,不讓它起來。這個叫什麼呢?被法束縛了,這個叫「邊見」,這是錯的。執著一邊了,不能起用了,讓我們的身心全部泯滅了,不起作用了,像冷灰一樣,枯木岩石一樣,這是我們修行中很容易犯的錯誤,認為起念是不對的,覺得一起念是不是又產生了業道輪迴呢?不是這樣的,一旦回歸本性,可以起念,可以用,關鍵是用完立即回去了,不被污染。

【原文】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學文解讀】

將來修般若行,如果能達到這個境界,和佛沒有區別了,長期修行,慢慢就成佛了。能夠達到「萬法盡通」這個境界,就沒有障礙了,因為我們有了智慧,能產生出無窮的法門,度無量的眾生。度無量眾生,行無窮法門,又是虛幻的,也無有眾生可度,也沒有法門可起,度完了,做完了,身心又回歸安寧,無念無住,這就是解脫。我們將來慢慢具備這個高度,長期保有這個狀態,無論修行,無論在世間,六祖告訴我們,叫「萬法盡通」,叫「見諸佛境界」,叫「至佛地位」,好處多極了!

【原文】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學文解讀】

這裡邊講了三條,三個層次。後代得到六祖頓教法門的人,和「同見同行」者,也就是將來還會有後人,也能像五祖、六祖這些祖師一樣,有「同見同行」;同時,要「發願受持,如事佛故」,可以「終身不退,定入聖位」。慢慢修上去,一定能成聖賢,將來成佛,達到四聖法界。這個方法沒有區別,任何人達到這個高度了,像五祖、六祖這些祖師們一樣的修行、一樣的見解,堅持修下去都能成就,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是,我們如果具備了這個能力,得了這個法,不能把這個法秘起來,自私變成自己的,不傳授,這不行,必須傳授。那麼,將來有「同行同見」、願意修行的,必須傳授給人家。這裡講叫「默傳分付」,這是禪宗的特點,以心傳心,以心印心。

第三層,如果不是「同見同行」,不許傳法。不修這個,也不願意學這個的人,如果傳給他了,會把前人好不容易修來的這些珍貴的佛法損害了,傳不下去了,沒有益處。而且,傳給這些不合適的愚人,他要不理解,可能還「謗此法門」,還罵我們,這樣就把佛的種性斷了,把佛法斷了。

一切佛法的傳播,都是這樣,我們也是一樣。不能沒事就找人灌輸,說這個好,那樣可不行。人家不理解,可能回頭罵我們,慢慢形成一種輿論了,就把佛法斷了、滅了,不能這樣做。佛法的傳授必須叫「同見同行」,這才能傳授。我們修好了,人家覺得好,覺得願意學,有這個願望了,我們才能介紹給人家。人家覺得這個好,沒問題、接受,人家才修,這就叫「同見同行」。按照這個修,同樣能得到利益。長期修行下去,一定都能按照淨土法門得到解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傳播,才可以的。佛法都是這樣的。不是「同見同行」,不能隨便、輕易跟人家說,說完以後,很可能不是傳播佛法了,是把佛法滅了。

【原文】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學文解讀】

六祖講了無相頌。無論是出家在家,一切修行人,依此修行,都有益處。

「說通及心通」這個「通」,指要通到心上去,通不到心上沒有用。像什麼呢?就像太陽處在虛空一樣,一切都通達,光明無量。「唯傳見性法」,六祖只傳「見性法」,跟「見性法」沒關係的,就不是六祖說的。這個「見性法」,一出世就「破邪宗」。因為一切真法,都由本性流出;一切心外的,都是迷惑。所以,本性流出真法以後,可以把心外的,種種的迷悟邪說破掉,這就是心宗最優勝之處,禪宗最特殊、最本質、最優秀的一面。

【原文】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

【學文解讀】

佛法沒有「頓漸」,頓漸、迷悟是人的問題。有遲,有速,這跟人有關係,跟法沒關係。但是,這個頓悟方法「見性門」,愚人學不行,不理解,學不到。

世間的路有萬條,但是最終回歸的路,回到心裡的,只有一條。只有「歸一」這一條,沒有其他的。不能說修行回到別處去了,不對!修行只能回到心裡,回到本性,這是唯一的,不可能再有第二個。

我們如果生了煩惱,身心就像黑暗的房子一樣,常常就在「煩惱暗宅中」了。這不是指外在,指我們心的煩惱。所以要「常鬚生慧日」,這個「慧日」對於我們現在來說,就是做功課獲得佛力加持;將來,慢慢我們心生智慧光明了,我們自己就能破這些煩惱。

【原文】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學文解讀】

這裡把善、惡、清淨這三個關係講清楚了。「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慢慢地用因果五戒十善,用戒律把我們的錯誤觀點、說法、看法慢慢歸攏、歸正,建立正確的。正念和善對應的什麼呢?對應的是邪見惡業。最終善、惡、邪、正,都扔一邊去。一旦沒有邪了,還用什麼正呢?沒有惡了,還用什麼善呢?都不用了。最終,使身心達到清淨無餘,叫「無住妙理」,就好了。我們如果沒有解脫,天天還得琢磨怎麼斷惡?怎麼修善?這些事是沒完沒了的。

菩提是自性,跟自性有關,自性之外就沒菩提了。一旦起心,迷了本性,那就叫虛妄,就不叫菩提了。這個淨心在哪呢?在妄,跟妄有關係,虛妄了,我們才要淨心;沒有虛妄,也談不到淨心,本來就明白,何必再淨心呢?所以修行一旦讓身心解脫,恢復正覺了,那就沒有三障煩惱了。

【原文】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學文解讀】

六祖開始講修道的方法和過程了。每天生活、工作、學習怎麼處理?這裡六祖說了:「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不妨礙我們修行的,妨礙在我們自己。「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時時刻刻讓自己,能夠觀照到自己的錯誤,不斷地修正它,和道差不多了,這不就是我們天天做的事嗎?天天要懺悔,天天要觀照,天天要修行。

色類就是物質,我們所處的環境、家庭、周圍的一切,也就是說,物質本身就是道的變現,就是道的表現。道和外在的一切物質,不相妨礙,不是矛盾、對立的,關鍵是我們自己怎麼理解它。「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關鍵在用心,天天埋怨世間環境不好,永遠修不成道。因為道就在日常中間。把日常都明白了,道就找到了。認為日常不是道,天天埋怨它,永遠找不著道。

【原文】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學文解讀】

現在的學佛人,就是六祖說的,這一輩子不知怎麼就度過去了,最後呢,沒見到道,心生煩惱啊。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前面說的很多了,就在一念。一念悟就是菩提,一念迷就是眾生,這是根本。我們修行,開始都是打最初級的基礎,必須觀照!我們看見煩惱了,看見自私了,看見傲慢了等等,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明白這個不對。我們一念轉變了,「行正即是道」,讓它轉變為正,這就是道。這是修行的根本,這是最要功夫的地方。

佛法一切的設施,通通就是讓大家幹這個事。功課很重要。但是不要執著拜懺多少,如果跟我們的轉念相違背,就是錯的。所有的一切,都服務於轉念,服務於把錯誤的轉變成正常的、正確的,讓自己要「行正」。關鍵在這兒,這就叫道,修行就在這兒,不在於外在的一切。我們一定要明白,修行關鍵就在我們的心念上。

【原文】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學文解讀】

如果沒有道心,我們這一輩子,就跟在黑夜裡走一樣,見不著道。真正的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看太陽,普照一切,沒有分別心,它不是說:「你看,這個蟑螂是害蟲,我不照它,讓它沒有溫暖,沒有光明,慢慢讓它死了。」不會這樣的。或者說:「這是個廁所,這麼髒,不照它。」沒有!普照,平等地照。在太陽那裡,它看不見世間到底是好還是壞,在它眼裡都差不多。在佛菩薩那裡,同樣是這樣。

《普賢行願品》中我們沒看見普賢菩薩說:這幫人這麼壞,我不管他了。沒有!他看見的都是正面的。壞,不要緊,先不管他,一旦有了正念,有了善事,一毛一渧,立馬就去幫他、鼓勵他。《地藏菩薩本願經》裡地藏菩薩也是這樣,誰有一點點的微善,地藏菩薩立即就跑過去幫助他、鼓勵他,讓他繼續修下去,看到的都是正面的東西。

正面的都是往回修,回歸本源的路。世間的過,都是背離本心,產生妄念、產生邪見的東西。所以,我們修行,同樣不能見世間過,看到的一定是正面的,走正面的路子。這樣,慢慢地修,我們就往回走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是必須的!如果天天看別人的錯誤,滿腦子煩惱,那就被污染了,不能叫修道人。

【原文】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學文解讀】

六祖講的多清楚,如果看見他人的是非了,那自己就污染了,錯了。他要有是非,我們不是非,不就完了嘛;他愛幹嘛幹嘛,我看不見;看見,我們也不理會,跟我們沒關係。我們就是修行!一旦我們被他影響,就有過失了。

多瀟灑!關鍵是用心用在哪兒。自己去掉「非心」,不要被別人的錯誤影響。自己的錯誤慢慢要消除,把自己惡濁的東西一點點地去除、轉變,最終要消除煩惱障礙。把煩惱產生的外在一切——根呀,塵呀,識呀全部打破了,就解放了。一旦解放了,一旦解脫了,就得到般若智慧。一旦得到「無念行」了,像什麼樣子呢?六祖說了:「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腿臥。」天天躺在那,開心,別人吵來吵去的,要不聽不見,聽見了,覺得挺可樂!和自己沒關係,自己解脫了。

【原文】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學文解讀】

這裡說的很清楚,我們想度別人,得有能力。前面這一句講的什麼呢?自修!自己不要被別人影響,自己要堅定地修下去,得到了解脫自在。必須具備這個能力,然後才能度人。得有能力,有智慧,才能有方便。方便是什麼?就像佛門裡設定的種種的方法,學習佛法、做功課,通通都是方便。方便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讓我們修行解脫。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也就是說,這個方便得圓滿。不能說做完以後,人家還懷疑,還弄不清楚,這不能叫方便。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從哪裡表現呢?是從智慧生出來的,從本性流出來的。如果我們自身沒有能力,沒有解脫,去度別人的時候,產生出的這種方便,不圓滿,說不明白,人家就有疑惑之處。也就是說,這個方便不是從心裡流出來的,不是智慧,不究竟。

【原文】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學文解讀】

佛法是兩面的,一面在佛那裡,一面在眾生那裡。如果離開眾生,佛法就不叫佛法了,毫無意義了。《普賢行願品》講,菩薩用大悲去救度眾生。眾生是根,眾生是本。用大悲救度眾生,成就菩提花果,成就佛菩薩的果實。必須是兩面的。同樣,佛法在世間,要離開世間,佛法就沒有基礎了,它是死的,不起作用的。所以,佛法要和我們現在的人結合,形式方法要靈活豐富,最大的特點是要跟世間緊密相關。佛法離開了世間,沒有根了,生長不了,不能興旺,菩提樹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有角嗎?沒有。離開世間,想找到佛法求菩提,就跟找有角的兔子一樣。

【原文】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學文解讀】

有了正見,就能出世;沒有正見,只有邪見,就在世間呆著。但是,一旦出離、解脫,邪、正最終都扔一邊去,沒用!《金剛經》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解脫了,就不需要這個船了。一旦解脫,把什麼修行、邪正扔到一邊去,讓自性宛然,真正地解脫自在了。

當年六祖給當時的人傳下這個頓教法門,在當時就是救度眾生的寶船。管用,能把眾生救到彼岸去。現在,我們淨土法門也是大法船,也是寶筏。我們現在人就得靠這個度,別的方法,不好度了。一旦迷了,累劫累世的輪迴受苦;一旦悟了,剎那間就解脫了。這就是六祖講頓教法門的好處。

【原文】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學文解讀】

很慶幸,嶺南有了個善知識,教給大家這個真正解脫的方法。這裡還有一點,難道說以前這些人沒學佛嗎?他也學,但是不對機,不能說明白,自己搞不明白,就解脫不了。六祖把頓教法門帶來了,符合當時人的情況,能講明白。這些人按照頓教法門一修,很快就成功了,很快就解脫了。解脫之後,同樣把這個方法一輩一輩傳播下去,所以禪宗在中國是非常興旺的,從唐一直傳播,很久遠,度了無數的人。

第二章立禪宗的根本,就是般若,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我們修行,最終一定要歸入到般若法門,才能真正地解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