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慧法師:《心經》淺釋


時間:2010/3/5 作者:慈然9981

《心經》淺釋認證版-淨慧法師再 版 序 言以前發表的淨慧法師所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是根據錄音整理。經淨慧法師認證,重新核對校勘,不影響淺釋內容原義。如果前後有文字不符時,以此為準。敬請諸位法友同仁涵諒。特此說明! 智慈愧拜 佛曆二五五三年七月 公曆2009年9月序 言諸位比丘、比丘尼、居士:我今看到淨慧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一書,心境豁然頓開,受益匪淺,幾點感悟供養給諸位。法師講法主要起兩個作用:一是堅固其心;即信念之人和修道之人增益。二是指引路徑;即引領行人如何走過險地,到達彼岸。對普通人,也有驚警作用。我行學多年,只在文字、經書、名相、理論上打轉轉,未能證悟,任光陰流逝,今日方知悲哀。當下聽聞妙法,猶如甘露潤心田,震開自心兩扇門。真修實證的人講法,明了真空實相,通達佛理,讓人注重修行。當今末法之時,湧現正法宏聲,微顯我佛真智。眾生造作輪轉,習氣深重。只有依正法精神修行,方能棄轉習氣,改惡造作為善造作,改輪轉生死為倒駕慈航。才不白得人身一回,才不枉聽經聞法一次。吾等智劣,自以為是。今日方知:人外有人天外天,知見不同度愚頑。求證自性見真我,家鄉報恩在佛前。一石激起千層浪,靜坐禪行當下難。六根著觸無窮盡,當頭棒喝感謝誰。祝有幸讀到者,依法早行,速證聖果, 共度群迷,同奔蓮邦。 受菩薩戒弟子:釋正修佛曆二五五一年十一月十九日諸位仁者: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佛住世時,沒有這部經;唐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期間才有。當時他走了三天三夜、斷糧斷水,後有野狼跟蹤,在這種情況下體力不支昏倒在地,他最後一念是「我必死無疑」。當再次醒來時,卻看到一位老者在他身邊,而且給他備足了乾糧和水。唐玄奘問老者是誰,老者給他講了這部心經。當他再想細問時,房子沒了,老者也沒了,這時在空中,觀世音菩薩顯像。唐玄奘法師把這部心經帶到古印度後又傳回中國;所以這部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說。上述內容,是根據一些資料記述而講。請不要爭論,我未作考證,不影響經義內容。一些人對「化身」這個概念理解的不準確,認為「化身」就是「化身」。請問:「化身」是以什麼生命狀態存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界起什麼作用?它的實相是怎樣的?這在佛經上沒有。沒有證悟的人判定不準確。談到化身的同時,就有「法身」和「報身」。這是在佛教里常說的「三身」。都說「佛正法住世」,卻無人理解「住世」的真正含義。因為佛說的法,普通人做不到;佛的智慧,用滿天下人的思維,也思維不了。什麼是佛的「法性身」?《華嚴經》是佛說給法身大士的,這是方便說;準確地說,是化身佛說給化身菩薩的。天龍八部、釋梵天王、天眾是報身眾生;《華嚴經》不能說是佛給人說法,應該說是佛給眾生說法。總的來說,欲界天天王是報身菩薩;進入色界、無色界的天王是化身菩薩。這是我觀察證知,若有因果,我自承擔,與諸位無關。佛法既深妙又很簡單,這種說法在經書中我沒看到過。我們就在毗盧遮那佛的法性身當中。法性身是「願力成就」;是一切能量的本源;是一個輪廓、範圍,也可以說是世界涵蓋的能量的總和。這裡的一切是毗盧遮那佛的本源功德。這種法性,是一種能量,不是想像的。比如這個院子、房子裡什麼都有,這些都是修證而成就的,是證得來的。沒有幾大阿僧祇劫的修證,是成就不了的。「報身」是這個世界的真正主人,得到享受的也是主人。「報身」是「功德成就」。「報身」一定是在「法性身」之內享受,這個娑婆世界的真正主人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報身成就才能帶動法身成就、化身成就。各位現在都是報身,「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自己的「報身」修不出去,永遠也沒有化身成就。報身佛是「樂」的主人,是世界的宰主,是正定享受,是娑婆世界的真正主人。整個娑婆世界,包括天王也受之約束。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化身以兩種形態存在於世,一是示現不同眾生的形體而存在;二是以無影無形,以光能的形式存在。前一種好理解——觀世音菩薩可以化身為一個出家人來這個世界,大勢至菩薩可以化身一個在家人到這個世界。另一種不好理解,有修證功夫的人,或者乘願再來的人不懷疑,因為他們可以見到,或者有的可以感覺到,有人聽經聞法時感到身體發暖、清涼、有光等現象。化身以這種生命狀態存在的時候,可以化三十二相,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但是又沒有形像。真佛無相——不是以肉眼看到或肉耳聽到的。這個世界也有證得化身成就的人,乘願再來。觀世音菩薩可以化佛身度眾生,可以化三十二相度眾生。為什麼一些有化身成就的人還要修呢?十地菩薩只能以十種身度眾生,不能以「佛身」化度。區別在於,十地菩薩成就了有限的功德。釋迦牟尼佛雖然肉身入涅槃,但佛還在這個世界住世,你若修得有本事,佛可以每時每刻賜給你另一種能量。當你拜釋迦牟尼佛舍利時,右繞三匝或七匝,佛就能賜給你能量,讓你感知到。佛名義上滅度,但實無滅度。前面介紹了「法身」、「化身」和「報身」的關係。聲聞、緣覺只是請長假,是名義佛弟子。佛在說《楞嚴經》時,談到了這個問題。為什麼?這裡非常奧妙,有的法師講法,只是佛怎麼說他怎麼說,這樣的「法師」講的是「佛話」,用「佛話」去攻擊有證悟的人。這樣的人是「增上慢人」,沒有真修實證,沒有他自己證悟的話。聲聞在修證過程當中,修到三果羅漢圓滿時,沒有發菩提心,直接進入到四果羅漢,就在相應的那層天享天福,而沒有往生到其他佛國土去。由於這些人不能成就自己的化身、法身,沒有往生到其它佛國土去;從實相上講,聲聞,緣覺只能在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國土成就。所以,聲聞、緣覺是名義佛弟子,不究竟,沒有成就自己的法性身,就沒有成就自己的佛國土,經過八萬四千大劫還是會墮落。只有發菩提心,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兜率內院的菩薩才有機會成就自己的法身和化身。但是,聲聞、緣覺是這個世界修行人的皈依處。因為修行必須從小乘學起,菩薩都是聲聞、緣覺發菩提心修行而證得的;就像我們上學一樣,大學必須從國小開始。那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根本原因是要成就法身和化身。看呂祖(呂祖是皈依弟子)的書上「僧道一般同」是什麼境界?是「小乘人」的境界、是「鈍根阿羅漢」的境界,道家稱色界與無色界天仙的境界。他們定力極高,可是他們與聲聞、緣覺一樣,要辦什麼事情,必須親自過去;而菩薩化身過來就可以,報身不用來。這種情況就是「智慧不足」。為什麼智慧不足?基礎是功德不足,只能成就有限的功德。因為每尊菩薩的成就,都不是在一個佛國土成就的。諸位要知道,一定要成就報身才能成就自己的佛國土。再深一步講,只有圓滿七地菩薩,具足化身成就以上的功德;才能有法身成就。講心經應明確這些義理,有助於理解經義。諸位不用再從理論上探討這些沒有邊際的事情,有些是實證得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名淺釋】「般若」是「智慧」,經名是「心到達智慧的彼岸」之義。再具體一點講,就是「心到達智慧的彼岸還不算,還要到達無極限的程度」。「波羅蜜多」是「無極限」、「沒有邊際」。「般若波羅蜜」是化身成就的菩薩說的到達無極限彼岸的智慧。為什麼菩薩用化身說?化身菩薩為什麼要說這部經?佛教把禪定看的非常重要,所以一開始就說禪定。不但要進入禪定,而且還要進入深禪次定。什麼是「深禪次定」?定境無邊際,禪、密、淨都有,淨土的「念佛三昧」就是身、口、意三休息。你的身體各器官沒待著,你的思維滿天下亂串,你能說自己身、口、意三休息嗎?處在一種「定」的狀態,只有在「定」當中,才能觀察到你想像不到的實相。必須是深禪次定,才能觀察諸佛境界。「般若波羅蜜」——彼岸的智慧只有通過禪定才能得到的,沒有禪定功夫,沒有這種境界就到達不了彼岸。離開禪定說「念佛回家」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有為的。淨土宗證到念佛三昧,等於禪定。禪定的境界什麼樣,「色、聲、香、味、觸、法」不起作用。佛說「以色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是你沒有進入禪定的境界。否則絕不會用音聲、燃香供養等有為的形式,求出三界。不入禪定的時候,一切皆是有為造作,不解決根本問題,還是五蘊思維在想。一些學佛人,幾十年不入道,只研究理論,不依法修行,不進入禪定,只是做表面文章。正如一些法師講的,以水濟水,水越發越大;以火濟火,火越燒越旺,去除妄想無有出期,都是不明白佛教真相。達摩祖師問他的弟子,「你們從我這得到什麼了?」眾弟子大多用語言回答,自稱如何如何,只有一個弟子不言語只磕頭,他才真正得道。用音聲、言語,道就斷了,因為那是虛妄有為的。進入禪定境界,沒有語言。沒有達到定的境界,很難逃出火宅。有人會問:「我們修淨土的還有沒有可能成就?」光念佛號不去靜坐,成就是以後的事情。但現在還是要從當下做起,這是學佛的基礎,學佛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身體。我怎麼哄著你都不如你踏踏實實去坐,今天坐一個小時,以後就少坐一個小時,只要坐了就不會空過,肯定有成就的一天。腦子的念頭多啊,念頭就是身體五欲的需要。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身體是法界中物,身體總是有我需要,以法生心,離不開外部的世界,聽什麼染什麼、見什麼染什麼。這個身體本身就是法,但是這個法是顛倒之法,這是有為的身體,功用、妙用都有。性是本源,住法生心,眾生隨種種法而著種種法生心。所以,有偈雲「這點靈光道上來,只因逐妄隨塵埃,今君要見回鄉路,悟得心經道法開。」學佛證道要從空入手,「他人難用力,自度自家身,智者超三界,愚者生死輪」。自己不修無人代替,看別人吃飯,說別人吃飯,不解決自己餓的問題,他人幫不了你,當你證得空的境界時,才知「往來不相代,你我誰是誰」,這個世界好恐怖,「不覺兩淚流」。為什麼開悟的人都哭?這些年,這些時間白白浪費,今天才找到回家路,他誰都不怨,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佛,只恨自己,「有岸不回頭」。觀察自己,「隨妄惹塵埃」,隨業現像不識面,我們今天租這個屋,明天又租那個屋,改形換態到現在還不知主人公是誰。隨業往來,隨業現形;今生是狗,來生是豬。你看狗不咋地,你曾為狗,「無始劫來自租屋,至今不識主人公,隨業現形不識面,地地道道可憐蟲。」這是法師開示眾生的證悟語。什麼人最可憐?身在六道輪迴中,自己渾然未覺;改形換態異新命時,還在感嘆現代文明的好。佛教不排斥文明,修證的人,當你證到一定境界能去四王天時,會覺得宮殿很不一般。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原來如此。這真是顛倒的,你都不想多待一會兒。所以,佛菩薩倒駕慈航,來接引我們的主人公。我們的主人公是自性,方便說是神識,是心。把它接出去,不再改形換態,別再租屋子了,這個屋租到期了,「盡此一報身」,這才是我講這部《心經》要明確的大義:從緣起講到經名,只是從大義上給諸位略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觀誰自在?首先是觀自己的心自在,觀世音菩薩觀自己自在。化身菩薩說法,不是肉身說法。心自在,不是一句空話,不受三界、宇宙法則的限制。智慧沒有達到彼岸,福德沒有那麼大的能量,自在不了。為什麼?聲聞、緣覺不行,去不了其它佛國土, 不是徹底的自在,福德慧德不足的人去不了佛國土。觀世音菩薩是徹底的自在,十方佛國土,可以隨意去化度眾生。然後是自己自在,不是別人自在。我自己自在,沒證到自在談不了。我們普通人能不能證到,有修證的人都知道,他的身體在這個世界,身心每時每刻都享受到極樂世界的待遇,和觀世音菩薩的「定境自在」完全是一回事。人只要好好修行都一定能達到,是可望可及的事情,可不是「僧道一般同」。如果人人是佛,那我們還修什麼?不發菩提心,只成就聲聞、緣覺,最後就不得自在。一般人認為「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那我還修行什麼?另外,十地菩薩還有一念無明未破,自在有限。只有佛和諸大菩薩是徹底的自在、了義的自在;所以,修行人要累劫修行,積功累德。概括地說,觀自在的第一層意思是觀我心自在;第二層意思是智慧到達彼岸的境界,圓融無礙。「智慧的彼岸無極限」,是佛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從地界方位上說的;從實相上說,也是佛的境界方可知曉。彼岸無極限的境界是圓融無礙,其他人都不能達到自在。《西遊記》中,唐僧取經回來到通天河,把經書放到龜背上,最後被掉到河裡,這是應了十事九不全之理,現在的法師,講經說法,都有意無意留個破綻,只是在證悟上不誤人。在記憶的問題上可能是張冠李戴,有意無意使的障眼法,我們不要求全責備。你盼出名他怕出名,他的境界和你不一樣,他不可能把佛的智慧境界全部說出來。另外,有所言說是顯,無所言說才是真,你就那麼相信語言嗎?《金剛經》是一部破相的經,學佛人不執著,從眼下入手,修禪定從當下開始。你靜坐三年五年,若想求善知識請教點什麼,法師會告訴你;或者當面指出你的問題或其他一些重話,當頭棒喝絕不挑好聽的說,明明差了,再順你意說那還是菩薩行人嗎?順你說是誤你。自在智慧達到彼岸,行、住、坐、臥無非是禪,這是在靜坐基礎上,進入禪定的境界。經常進入定境的人,和觀世音菩薩的不受五蘊束縛一樣,不管「色、受、想、行、識」哪個方面,包括自心起的念頭,什麼都不染著。自己的習性一出來,用一句佛號代替它。一定要知道淨念不是思維在念,是體內頸部以下、胸部以上,有一個念佛的,綿綿密密,念得非常清楚,而且有規律,大腦一溜號稍有不注意就聽不到。一句佛號感知間,這才是禪,才不受五蘊控制,一定要知道是從內心發出來的。能夠淨念的人什麼狀態,走路如同風擺柳,輕飄飄、軟綿綿,處於虛空狀態,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在禪定中,首先手沒了、胳膊沒了,最後頭沒了。佛教有個公案——「我的頭怎麼沒了?」這是什麼境界?空的境界,這是在禪定中證得的。有人說,那位法師怎麼不慈悲啊?不理人啊?要知道,法師跟你說句話,那是浪費他享受的時間,那是法師的身命財,浪費不起。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沒有了,六根不染六塵,這才是到達彼岸的智慧。十方國土自由往來,自由現身,度脫眾生,這種到達彼岸的智慧,是一種超世間的智慧。智慧是哪裡來的?是修行證得的。境界是觀察到的實相。從空的境界上說「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從實相上說,「上有佛道可成,下有眾生可度」,這是讓人在空相上無執著。為什麼?由於人「有佛道可成」這一念,是空當中一種執著心,「下有眾生可度」也是一種執著心。所以,一定要從空的境界上有那種智慧觀照。從實相上說,我們天天在幹什麼?從靜坐開始為了什麼?這就是「上有佛道可成」,成佛後度眾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未來的事情,不是現在的事情,是達到彼岸智慧成就後自然而然升起的一種行為、一種心態。有種人,一聽說「人人是佛」就不修了,就去弘法,在家人有這種狀況,出家人也有。從當下開始靜坐,從實相上說,上成佛道,成阿羅漢都不究竟,不發菩提心成就不了自己的法身、化身,八萬四千大劫後墮落;必須積功累德,廣度眾生,最後成佛,佛壽無量劫。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不也活八十多歲?我不修行不也活八十多歲嗎?那是示現爾。不要看佛肉身,那是化身佛示現的。十方佛國土,無量億化身,佛壽無量,無時無刻不在為眾生說法,佛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隨時可以化現。人就不能化現,因為人不能給人化現,不具有化現的能量和智慧。人死有的做鬼,只能讓家人有病,消耗別人體能,沒有別的能力。 並不是鬼讓人有病,而是它常在人身邊,身體就像貼了一塊冰,人體的熱能就讓它吸去,人有鬼穢病就是這個道理。佛能給人帶來能量,法能給人帶來快樂幸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一個行字,我沒見哪位法師做過詳解,都是一帶而過,但恰恰這個「行」字是這部經最重要、最關鍵的一處。「行」是一切修行的根源,信是道源功德母;若信了不行,那就什麼也不是。普賢王菩薩的十大願王,就是告誡眾生要行的。信後眾生的一切是從「行」字開始的,沒有「行」哪來「般若」?一切智慧是從「行」字來的,那麼怎麼來理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中的「行」呢?用身體去實踐佛法就是「行」,離開我們肉體的實踐不算「行」。誦經、燒香、拜四大名山、供養等等不算真行。身體靜坐下去,無論你是學什麼法門的,都離不開這個事,離開了靜坐一事無成,我可以給你下斷言。過去有記載,有人念「條埽噶噠」就能念成佛。這樣的人確實有,但是特例。因為他傻,什麼都做不了,就會念「條埽噶噠」,一念就成。你比誰都聰明,思維那麼活躍,你能做到嗎?這是中國的一個特殊案例。你讓他想金銀財寶他不會,而且當你觀察到實相時會發現,這個人是多劫修行到這個時候了,你要知道他今生是示現來的。別以為他傻,你最瞧不起的人就有可能是菩薩,你想聽什麼,他偏不說什麼,而說你過失是看你有點造化,點你三言兩語重話,你有什麼缺點怎麼怎麼地,你要不識人的話一錯就是幾十劫過去,最後繞了多少生多少世空過。因為一個「行」字特別關鍵。聽完心經,我們也去「行」,多大歲數也得「行」。大迦葉尊者八十歲開始「行」頭陀行。你看那位法師修得很好,你一天也沒靜坐,他密行幾十年了,你知道嗎?大迦葉尊者的頭陀行都行多少年了。有的人拿著《楞嚴經》衡量周圍學佛人,我講你連一果羅漢都對照衡量不了;因為佛經說的是四禪天以下的境界。學佛人從當下開始身體力行去坐,有坐就有證,沒有證是顛倒的,隨眾生業報而顛倒。這個世界是幻化的,是顛倒的。我們內心想的隨眾生業報顛倒,外邊所做還是顛倒的,一天不坐,用顛倒知見衡量這個,能衡量的了嗎?佛早已證知了這個公式,人卻不會用。而用人的顛倒套用這個公式,標準已經失衡,相去甚遠。從靜坐開始啟修。觀世音菩薩現的像是結跏趺坐(多數是),觀世音菩薩天天在給我們說法,鑄成銅像來給我們表法。十方諸佛坐道場,不是站道場,一定要明白結跏趺坐的目的。只有我們去行坐了,才能進入禪定,有定的境界,智慧就自然證得。說來說去,那只是理論研究,理論研究永遠不能到達彼岸,永遠也不能得到彼岸的智慧。有人問,有的法師教我們去做善事,你怎麼教我們去靜坐呢?我講講靜坐和做善事的關係,不去坐的誤區在哪裡。有人不知道不了解這個法理,認為一句阿彌陀佛,做善事就能成就。我要告訴諸位,做善事不能代替靜坐,善事和靜坐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有靜坐功夫的人,再去做善事,只有這樣才能心安穩固;不用擔心張三會整我,李四會害我,處處是善緣,無需受良心的譴責。做買賣的為掙錢缺斤短兩,你不怨他;自己說過話辦過事心不安,你往那一坐就業力現前。不學佛的人,覺查不出來過失。做善事幫助人,周圍都是善緣,心情非常愉快。看見要飯的要供養,誰有事能幫一定要幫。但做善事代替不了靜坐,只為得到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否則的話,你剛一坐,老婆就七三八四的叨咕,你能坐住嗎?在寺院有人罵你三分鐘,你不起來跟他吵就算你修行很好了。沒有一個做善事而得的好環境,我們怎麼能順心修道呢。過去人修行一段時間就去住茅棚、到山洞閉關,就是為了一個好的修行環境。在家人,從做善事開始,有的修塔造廟,有的放生等等,善待周圍的人,用善巧語言,什麼活都爭著乾,得到一個好的修行環境。怕就怕有人一邊幹活、一邊叨咕;一邊幹活、一邊埋怨,結果修行環境都被破壞了,別人還不理解。有人認為做善事更重要,就不去靜坐了。我曾遇見三位出家人拿著佛像掛墜在大街上要與一位居士結緣;我問出家人這是幹什麼?出家人說,要度眾生就得做善事。我又問「生死事大,做善事就能了脫生死嗎?釋迦牟尼佛就這樣告訴我們的嗎?」那三位出家人聽後,施禮而去。出家人謙虛的很,在家人也應這樣。要知道只做善事不能了脫生死,這只是輔助條件,是給人靜坐念佛創造一個方便條件。做善事來自於自己的善言和善念,從心裡培養,善念是根,不能做違逆自己良心的事,處處以佛心、菩薩心去善待周圍的人。張口說話平平常常、非常柔軟,誰聽了誰高興,不說諷刺和挖苦人的話,千萬別有「我為人師」想,別總想去教別人;要想「我處處都不如他人」。我勸人穿點破衣服,乾點粗活兒、累活兒,自己調轉調轉,體會體會,我高貴也和別人一樣,去掉我慢心;若天天誇誇其談,都是一些文文的說教,就把樸素的善念給忽略了。善念就是這麼培育的,有善念才有善言,說話讓聽的人都高興,不傷損任何人,這是講在家人怎麼培育善念。這時才能有善言,讓人聽你的話生歡喜心。但善言和修道的「棒喝」是兩碼事,大多數眾生根基不夠。有人說這個師父挺好的,總也不批評我,我說是因為你不值得批評。舉個例子,某家有三個子女,其中一個天天干活,還挨父母的批評,依你們看,還是什麼也不乾的那兩個好,但當家有大事要擔當的話,父母肯定找那個天天干活的孩子去。你別看他幹活出錯挨批評,這是幫助他圓滿呢,受到嚴厲的、狠狠的批評的一定是可造之材。善言善行做善事,受到人天歡迎,各處神靈、天人都歡迎佩服。成佛得做天人師,天人不佩服,怎麼能成天人師?修行好的人也可以受天王供養,不是這個人厲害所致,而是他的功德令人佩服;有修為的人,大仙(鬼穢)見了就害怕、就給叩頭。有位居士雖然沒有一點文化,卻能把一些人身上的仙弄走,是她的德行和功德令人佩服,才能讓大仙高高興興地離體。善心感天動地、龍天護佑、大慈大悲,聰明裡面無慈悲。善念、善言、善行,是靜坐產生禪的輔助條件,善言、善行、善事是標,靜坐產生禪是證悟之本。標本關係,不能本末倒置,兩者是相得益彰的事情。一個修行成就高的人,一定說人話、辦人事,把一切佛法都滲透到言行當中,化成無聲的語言做出來,這樣才令人佩服。所以,行非常關鍵。「觀自在菩薩行深」關鍵在這個「行」字,離開「行」就沒有下文,只有「行」才能進入禪定,只有「行」才能產生智慧。我們的善言、善行是「行」的另一面、是標,發菩提心到三果羅漢圓滿時再發,在禪定之前可以去靜坐,去住茅棚,然後再到世間去「行」。一個「深」字,怎麼來理解。是「深」就不是淺薄的智慧,是「深」就不是初行的智慧,只有到達深禪次定的境界,才能到達彼岸。進入一果羅漢是淺禪次定,一地菩薩是中禪次定;到達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時是深禪次定。深禪次定的表現是時間很長,可以幾劫、幾十劫坐道場,阿彌陀佛十劫坐道場。淺禪次定的表現為,走路可以禪定,吃飯可以禪定,看電視也可以禪定,氣脈停了,自己清清楚楚,心裡一句佛號綿綿密密,持續十分鐘左右。有修行功夫的人,行、住、坐、臥都可以進入禪定。三車和尚的公案,別人看他似在睡覺,不知他可以睡中進入禪定;有人躺在那裡卻睡不著,夜不能眠,睡不著還鬧心。有的人做夢,說給我解釋解釋,這是凡夫一個,還談什麼證悟!別看人睡覺也打呼嚕,睡一宿只覺得像幾分鐘一樣,進入禪定,享受著別人無法想像的快樂。這是學佛的人百分之百能達到的境界,誰實修誰就能得到這種禪定。「般若」是梵語,譯成中文是「智慧」。從廣義上說(或者從大的方面說),從一句南無佛開始到成佛的那一天,整個過程都是「行般若」的過程。修行人雖然乞食化緣,一句南無佛號,開始進入般若狀態,開始自覓「衣中珠」。有人感覺念佛號時一句一句好像都往心裡裝,那是我們平時經常念南無佛得來的;狹義的「般若」,是從新發意菩薩開始直至成佛的過程。人和人不一樣,各有各的因緣,有的今生去坐就能成就品位菩薩,看自己坐的怎麼樣,實際上這個過程當中就在行智慧,也是積功累德的過程。例如,人從幼稚園開始(有的是胎教)的整個修學的過程都是培育他的智慧,不可能一個人在深山裡出來就是博士後,從開始到有結果的過程都是般若。智慧是什麼?智慧是功德圓滿時了見佛性,智慧是自性具足。修行過程當中就有功德,做善事的過程也是功德,只是不讓人貪著;智慧是超越人思維的靈感,是一種覺知,是神識本身具有的,是自性本身具足的能量,是萬能的本源,也是彼岸無極限的。整個宇宙是法性身毗盧遮那佛在那支撐著呢。這個世界是五火神下界,各有各的神在那主宰著,這都是禪定當中依靠智慧所觀察到的。四果羅漢能觀察到八萬四千大劫以內的事情,佛能超越,這才是彼岸無極限的智慧。什麼是方法(技巧)?佛教認為是「善巧方便」。具體的說,就是根據什麼人講什麼法,是智慧的顯用,而不是智慧的本源,講「善巧方便」的根本是智慧。佛、觀世音菩薩的智慧我們現在不具足,那我們世間人應具有的智慧是什麼?我問一個人「什麼人最有智慧?」能找到什麼人最有智慧,就知道什麼人最愚蠢。如果光在理論上研究,肯定回答不了,所以不要把智慧和現實生活隔離開來,這個人沒能答出。我告訴他,「歡迎別人幫助他的人最有智慧,也就是歡迎批評你的人,微笑面對天天給你出難題的人和說你不好的人,能做到這些的人最有智慧。反之,拒絕別人幫助的人最愚蠢。」你學佛別人幫助你,說你某某地方不足,你的「知見障」很嚴重,你能接受嗎?觀世音菩薩化成一個乞婆,到你跟前考驗你,你能接受這種反面幫助嗎?張子房他師父讓他揀三次鞋,他都恭恭敬敬地把鞋遞給師父,他師父才把治國之術、治軍之術傳給他。所以,拒絕從反面幫助的人最愚蠢,捧你多高,摔的多狠;經常從反面給你提出意見的人,讓你時時注意克服自己的過失。誰要是說你三言兩語,你就脾氣來了,嗔恨心上來了,能說你有智慧嗎?說智慧不是智慧,做智慧才是智慧!誰要是批評你,正是從反面幫你。佛說提婆達多的例子,正是這個道理。現實生活中,對手高,才能成就英雄,你的對手多高,你的本事就有多大,你要是不能克服自己的反面,不但沒智慧,而且後果很可怕;若是還不改,將來地獄會幫你;你不是好嗔恨嗎?讓你脫生成毒蛇、毒蟲等,非得把你的過失矯正過來;你有能耐你好鬥,就讓你脫生成修羅,讓你天天打架直至業了為止。學佛的人不拒絕任何從反面提出的不同意見,而且還要熱烈歡迎、由衷感謝、欣然接受。你幫助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幫倒忙。有的人不知道對方是什麼狀況,也不知道他的根基怎麼樣,就勸他學佛。我們幫助人的時候,要注意效果,如果一個人根基不夠,若勸他信佛還會落埋怨。智慧和德是什麼關係?智慧是功和德的結合,慧德和福德的結合才是功德。什麼是「功德」?功德是具足不同道位的條件。若證得品位菩薩、品位羅漢,本身就具足那種功德,有這個功德才是真功德。做點善事也不說,做無名英雄;幫助他人不被人知道,這樣去幫才是真功德。若做些善事,恐怕別人不知道,被妄想所轉,就變成了所謂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很可怕。有智慧的人,才能行德事,做有德的事,普通人說你有德,是指在家行孝道,對子女要慈,夫妻行平等愛,對鄰居能幫的幫,而不是挑剔。做事不損人利己,做官有官德,為老百姓做點有益的事情,不光說不練,不坑害老百姓等,這樣才能培育自己的德本。學佛人從一句南無佛開始,放生、供養等等,這樣培育才能逐漸增長智慧。禪定到一定時候,無我想,對幫助別人無求想,天天行好事、做好事,不圖名、不圖利,不求回報,這樣的人是行菩薩道。有偈云:「眾善奉行似無難,隨喜功德樂人天。你善我善大家善,一善再善善無邊。」特別是菩薩行人,幫完你無聲無息地走了,都不知是誰。在家人容得下一人是好夫妻;容得下丈夫、妻子、兒女是好家庭;容得下雙方父母是行孝道,這是德;能容天下眾生者是菩薩;能容宇宙眾生者為佛。眾生無論造作什麼惡事,都能容,就有這麼大的容量,就是行菩薩道。做極惡事的人死後為鬼,鬼死後震碎為漸,千佛出世再轉為人,佛都給一次機會重新生還為人。佛的德就這麼大,衡量一下自己,別人有個小過失你看得比天還大,自己的過失再大,也看得比針還小。人的一切善行、善言之本,是善心為德。菩薩的慈悲願力是德。六道眾生,惡鬼是奸猾之徒,損人利己是奸,會算計、很乖巧,但有地獄等著呢。凡是進監獄的人,他敢殺人偷財物,都由於他沒德才造作這麼多壞事。智慧有什麼作用;簡單地說,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少走彎路,少受外界懲罰,不受六道懲罰,菩薩有智慧可以常在佛的身邊,佛有智慧與宇宙同存,常寂光淨土,常樂我淨。智慧的功用永遠也說不完,從過程當中不犯過失,到成功之後還能享用。淨念相繼是從靜坐開始,心無雜念,棄轉習氣,淨念後由輕安到法喜,禪樂為食,法喜充滿。若沒做到這點是做不到靜,靜是淨念的開始。由身體為第一需要,所以行才有智慧,從靜坐入手,佛號不靜不入心。所以佛說,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一切功德從行開始。怎麼才有智慧,從靜坐念佛開始就會有智慧。「波羅蜜」為梵語,釋為「彼岸」,是究竟,在宇宙中是究竟,從地界上方便說是極樂世界,新發意菩薩奔向彼岸時,道不退轉。讓他停留不學佛,他不乾。平常人遇到困難就轉彎,前進一步退兩步、三步,有的一退幾千年。聲聞、緣覺難發菩提心,關鍵是因為遇到自身困難,如吃苦奉獻不討好,再加上自身的煩惱。為什麼遇到困難就退轉,因為沒有到達彼岸的智慧。包括六地前的菩薩,在轉人身的時候,遇到困難有退轉心,但不退道。「波羅蜜多」是無極限。什麼多,佛教認為智慧沒有邊際;道家講大道無有涯際,但有邊際。有很多的含義,我簡單說:一、時間多,進入禪定功夫時,幾劫幾千劫。二、內容多,凡夫—聲聞—緣覺—菩薩,直至成佛的整個過程,各有因緣內容。三、智慧多,從一聲南無佛開始到聲聞,緣覺,菩薩,不同時間包含不同的智慧。四、眾生的心多,去掉我、法二執的心,即差別心、執著心等等。從凡夫到成佛有很多階段,佛去掉了這些習氣。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相身度眾生,這不是心多麼,觀世音菩薩沒有千手千眼,能稱千手千眼嗎?觀世音菩薩心多是智慧多,觀世音菩薩依心而現身,以什麼身度眾生就現什麼身。【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不是眼睛看,是我們的身體進入禪定時,我們的神識觀察的世間的事物,是「照見」;「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在定的境界上,連名字都不可得。人進入禪定中,一念就出定。進入禪定只是身體在無限暢快,一句佛號,似念似不念。才能「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可怕,「五蘊」召至「五濁」,即劫濁、見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我們五蘊不空,逃不出五濁惡世,必須空掉五蘊,才能進入禪定境界;所以,禪定太重要。「照見」是迴光返照,照自性,性里無五蘊,真空無塵埃。當我們進入禪定時,哪裡有一點塵埃,天下都沒有事了。成就了報身,還得成就法身和化身。大乘人和小乘人的境界不同,大乘人知道進入這一境界繼續戒修。只有報身進入這一境界,才能成就法身和化身。要成就那兩個身,就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不是用嘴發的。一切苦皆由五蘊生,五蘊來自六根;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六塵,六塵對六入,六入後累劫無明外現,為習氣妄見,妄念是顛倒知見。一切的習氣、妄見是五蘊里出現的狀況。禪定裡面有空的境界,空後方識「真我」,識「假我」,方可能解脫、逃離輪迴之苦。當進入禪定時,自己的神識出去,看到自己的身體是一堆臭肉,坐也好、躺也好,清清楚楚是什麼狀態。自己知道是假的,但是成道修道還得善待它、維修它,利用它,用它修行,脫離六塵,不受外界所染。五蘊皆空,才能逃離五濁惡世。所以,才有「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要知道我們的身體是五蘊的資本,一切苦的苦本。因為身體有神識,有七魄住體——心、肝、脾、胃、腎,各有功用;還有意根,天天幫人打壞主意,性根天天幫人想不該想的事情,身根沾染世間的花花綠綠,也是六道輪迴之本。身體造作,六賊當家做主,天天幫人打壞主意,身是苦本。有人會說,那我不要這個身體了,可不可以呢?不要身體就是中陰身,中陰身有識五蘊,是鬼;橫死的人為鬼,鬼更苦,大廟不收、小廟不進,還沒到枉死城,天天受罪、苦不堪言。【舍利子】釋為佛子,舍利是佛的功德圓滿所成就,廣義為佛弟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本源自性,有形就是假相,無相才是真形。一切物體與空不染、不礙、不排斥,當我們的神識觀察到世界的一切物體時,什麼都不能阻礙,神識穿牆而過,對世間的陽光、雨露、美色、財寶皆不感興趣。神識與這些就像水和油不染一樣,不受其影響,一切有形有色的物體與它都不排斥。色的境界不受空的束縛,而進入定境,這就是「空不異色」。眾生逐物心生,顛倒妄見,隨物流轉;空的境界不見物生心,不隨物生心,而心能轉萬物,空能轉萬境。【色即是空】對身體而言,身體是色的存在,空是身體禪定的境界,無有身體,就無法進入空的境界。首先,沒有身空,談不上意空。空的過程是:身空、意空、心空、性空。神識離體,借假修真,還得利用這個身體,積聚功德,完成人修行的任務,這就是「色即是空」;證得身空,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大腦停止思維,正是六祖大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我們的身體是禪定的載體,我們的身體與宇宙相通,進入這一境界的高僧大德都知道這個境界。我們學佛人不是空談的,證得時都有這個境界。到四果羅漢時,執著這個空的境界,執著身空、意空、心空,而不願去度眾生。這時,多說一句話都是以「身、命、財」為代價,以損失禪樂法喜為代價,所以說發菩提心很難。【空即是色】空是身空、意空、心空、性空,觀世音菩薩及諸大菩薩才能證得性空,性空方能成佛,沒有前三空就沒有性空。如一杯帶有顏色的水,水和水之間有顏料,整杯水中有一種淡淡的顏色,但肉眼看不出縫隙來,這就是「空即是色」,兩者互相包容,水又可蒸發出去。因此學佛人要善待自己的身體,別學佛幾天這不吃、那不吃,黃臉病殃殃、走路恍噹噹,一看你誰還學佛?學佛的人,一定要身體健康、精神飽滿,讓眾人看到學佛好。進入禪定,必然出現境界,當一個人禪定到一定時候神識要出離肉體時,眼睛睜不開,即使晚上出來,也睜不開眼睛。為什麼說「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自來投?」就是因為我們神識到了外面睜不開眼睛,就像一個長時間在井下採煤的人,出井也不能馬上見光。必須經常定空出體,才開天眼、慧眼。修證是積聚能量,精化氣、氣還神、神還虛、虛還無(道家到此)、無還妙有。神識才能看見物體,「照見五蘊皆空」。一開始耳朵如聾如啞,到了其他世界,由於功德不夠什麼也聽不懂,不要以為定後什麼都有,開悟是學佛修證的開始,還要靠自身去行證,還得靠積功累德,自然去打開,觀世音菩薩絕不會幫你把眼界、耳界打開。【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受想行識互相不排斥、不礙、不染污,這時言語道斷。在定的境界不需要語言、音聲。如果產生思維,定境馬上就被破壞,有人執著念某本佛經,我說黑的是字,白的是紙。言語道斷,往生極樂世界佛國土,不是靠音聲說去的,都是神識自己證得的,都是自身的自性證得的。道不需要言語,佛也不能把誰「說」到極樂世界去。所以佛說,千劫多聞,不如一日修無漏學。言語道斷、有念無空、定中無造作,空境習氣不改,有偈云:「向前不如退步,做作不如自然,同居身努力,同住心向前」。我們前進不如讓一步,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功德、善事讓一讓,你為學佛做作,你為做好事而做好事,被相所轉,色、受、想、行、識全體現。【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人、法皆空。人空、法空,當進入禪定以後,覺察不到身體的存在,是人空,定中無相、外現身相,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覺察不到身體的存在,心無染。這個世界諸相是法空。神識不受諸法,對身體不受控制。沒有修行的人出離肉體後,看到的這個世界就是大火等。人、法不空,六道不盡;法中有你,才受五行所控;法中無我,才能回家鄉。「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出定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事物如何去面對?好事讓給別人,好事是別人的,功德是別人的,壞事是自己的,這是轉境。「諸相非相」,也是對「無常」講的,這個世界什麼都得變壞,賢劫結束後,這個地球一道流光就化掉,重新化現宇宙。修行到這時,才能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在定的境界上,也沒有諸相,有人看到這看到那。確實,天上的秘密不讓你知道,臨回來的時候,有人一定請你喝一杯水,讓你忘掉這些事情;但不讓功德大的人喝。學佛的人要知道,諸相非相是諸法空相。當到地府去,開始是領著你去,後來是自己去,看到你的家人,他們如聾如痴,想救他們都救不了,閻羅王是菩薩做,牛頭馬面是菩薩做,鬼王是菩薩做,他們的神通、能量、智慧都比四果羅漢高。【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生滅是什麼,在定中,法無生滅。太陽從哪裡出落與他沒有關係,他也沒這個概念,這個世界的一切有為相,都對他不起作用。定中無生滅,這點靈光是道上來的,小乘人執著時就進入四果羅漢。雖然定中無生滅,我不應舍離這個肉體,我不該舍離眾生,應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眾生都覺悟,到那時侯才能分大乘、小乘。就像小孩五、六歲的時候,哭鬧著說,「我可不要媳婦兒!」 沒到時候,沒資格說這話;到時候了,再考驗你,看你能不能做到。生滅是對立的,有生就有滅;生滅是法則,是規律,誰也改不了,是諸神秉承佛的旨意,在執掌著,我們必須依照毗盧遮那佛的法則辦事,非想非非想的天王也改不了,必須依照法則辦事。在定的境界上,沒有對立的問題,沒有生滅法,不見「無常」見「有常」。我們的心性、神識,你承不承認也是曠世而來的,你覺不覺得它也存在。凡夫一到望鄉台上就痛哭,掙的那點家業都讓子孫敗壞了,見到七殿閻君時,無話可說,都有這個過程,你是意識不到。有身體在、有口氣在,你可以懺悔,可以改命,氣斷就要受報,這是生滅法則,沒有諸佛的恩典誰也改不了。這段生命已定,借壽的人要還帳的,來生脫生成動物,也得短壽,那是高利貸。在定的境界,性無生滅。照見性無生滅,異形換態,連年不斷換房東,到這個境界,「菩薩畏因」,做一件壞事都有因果跟著,說句過頭的話我都不乾;給我一萬塊求我,都不罵你一句,我真做不到。「不垢不淨」,定中法無垢淨。垢淨是生滅法,不究竟,就著兩邊。六祖大師云:「不思善、不思惡」,不見世間過。讓你停止五蘊,在性上無垢淨想,能證到嗎?菩薩境界是空的境界,知道不見世間過,只有如法不如法,知道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愚痴。在性上沒有垢淨,一些學佛的禪師講,我從空中來,我到空中去。有化身成就的可以超越,世間有這樣的人,只是人家不露相;出世間後,才知道佛妙、法妙,不是剃光頭就是法界真僧,真僧是菩薩,具足僧性功德才是真僧;所以,佛現僧相接引人。真僧是佛、是菩薩,你知道這個人多少世、多少劫出過家,大勢至菩薩今生就現「在家身」在這個世間做善事,你能說他不是真僧?有人說那個法師怎麼不出來弘法呢?你知道嗎,人家在其他佛國土、其他星球隨佛教化多少菩薩呢。要懂得這個「僧性」功德,人不知道的事無量無邊,我們的肉體無論如何也帶不到極樂世界;但身體縮小後,可即身成就。有修行好的,身體可以虹化,依世間眼光看,他是在家人,不現僧相,但他具足真僧性,不執著表面現象的話,他就是真僧。觀世音菩薩現乞婆相,你能說他不是真僧嗎?這是沒染污的,你謬、他過,一個都沒看見。天下一切的惡事皆是因果,只有佛的慈悲力可以化解,想用戰爭制止戰爭,戰爭還是要發生,以惡報惡,行不通。「不增不減」,諸法無增減,千古如此,只有無常相,諸法無常相,動是經常的,靜是暫時的,諸法也是這樣。你念「阿彌陀佛」,沒增加什麼,不念也沒減少什麼,地球人再多也壓不沉,沒有變化的;相是法則產生的,再者說,虛空無增減,自性無增減,自性不因時間長而有增減,法無增減,本身具足,只是我們無名煩惱沒有去掉。在定中,本不是因為我知道早而增加,知道晚而減少,只是沒有變化的相。【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定中無五蘊,神識不能感知五蘊,對色不起心,這就為「是故空中無色」。在證得空的境界當中我們的身體留在這個世界,我們的自性、神識,不受色的控制,可以離開這個世界到其他世界,到其他星球。不同星球的引力不同,有的星球上你得蹦著走,蹦即飛騰,只有前後平衡,沒有左右平衡。到那個星球就要遵守那個星球的規律,才知道我們的色相都保留不了。身體是這樣,是空中無色,在定中產生空的境界。定的境界是「人面桃花心無賞,美味佳肴性不參,明月自在清涼處,法喜充滿無話言」。那為什麼得定的人還要住世呢?「覺悟有情因緣事,法忍四相存世間」。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合和,在法之中,得無生法忍,存在這個世間,學佛修道,化度眾生。【無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身體是法相,神識離不了法相,離開世間相不起作用。而自性具足功能,離不開這個法相;若想我們的神識離開肉體,離開「眼、耳、鼻、舌、身、意」,活著就往生,就必須去修證。我們天天活在顛倒之中,他不當家做主,就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若不離諸法相,就離不開這個世間相。神識一旦離開身體,離開這個世界,這個相就沒有作用了。相滅就像牛骨頭、馬骨頭、人骨頭一樣,人活著時,要利用它修,有作用,神識一旦離開肉體就無作用了。我們體內為什麼有「眼、耳、鼻、舌、身、意」?因為體內有七魄相助,肝主目(肝藏魂)、腎主耳(腎虛耳鳴)、心主舌、肺主鼻、脾主唇(消化),另外性器官和意根這兩個魄在幫人打壞主意。斷七魄,必須先從這兩個魄先斷,七十歲、八十歲的人說自己見錢不親了,見色不起心了。但身斷是強斷,嘴上斷了夢裡還有。魄元神住體,幫人體內器官發揮功能作用。學佛的人要知道,進入禪定以後還必須積功累德把魄回歸本位,各回天界,才能談得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肝屬目、肺屬金、腎屬水、心屬火、脾屬土,各有所屬,受五行控制,相生相剋,七魄牽著人走。地府那個魄不斷,其他魄斷不了,學佛人不禪定,不超越身體,不把「眼、耳、鼻、舌、身、意」空掉的話,六道輪迴,無有出期。【無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我們天天被六根牽著走,想吃好的,好聽不好聽,好聞不好聞,有六根才有六塵,有六塵就有六道輪迴,無有出期。定中內無根,外無塵,全部空掉,才能脫離六塵。「跳出三界」不是說的,是證得的。有化身成就的人可以喊這話,沒有化身成就自稱「跳出三界」就是大妄語成!學佛人,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定中無六塵。人可以分男女,在神識出離以後時,性上沒有男女相,明白原來我的自身神識是這個樣子的,原來這些諸相是牽引我進地獄的因緣,才知修行最好、進入禪定最好。我們在這個世界,怎麼修行快呢?修懺悔法。懺悔法是隨修行人生生世世的,修懺悔是正常的事情,十地菩薩還有一念無明,還得懺悔。遇到事情只找自己的過失,先說自己的不如法,讓別人高興,求得別人的原諒。我們無量劫的業力,天天懺悔也懺悔不完。我們該懺悔的要懺悔,不知的也要懺悔。發菩提心時,必然要修懺悔法,度眾生要靠慈悲力,看誰的根基成熟了就度誰,絕不是看誰掉眼淚。乘願再來的人,證得無生法忍,才有這個能力。【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第一, 眼是賊,意是六賊之首,意是障道的魔根。無量劫來,自迷我們的 歸路,這是眼和意的功用。怎麼個「無意識界」?定中眼根具足。心頭山上一道光,中陰身見光眼睛一閉就自投地獄;行善的人,看見大道,童男童女接引生天。修行上在進入中禪次定時,往來娑婆世界,觀見月球上的生命以不同形態出現。世間人研究月球有沒有生命現象,而我們當中就有從月球來的。學佛人的神識到那去什麼都能照見。還有的學佛人觀察宇宙怎麼那麼藍呢,那是生天的境界,別做聖解。第二,遇境無心。不要看誰都比我強,學佛人不見世間過,對世間順逆二境不貪著,那是一種功德,這是遇境無心。不染著、無眼自明、這是真明。無意真般若,我們在定中,自性具足,眼睛是學佛人的障礙,但聞、思、修又離不開它。《維摩詰所說經》中說,哪裡是我們的轉身處?魔王最盛的地方是;五蘊盛處是;六根動處也是。別看六根不好,學佛離不開。無眼自明,無意真般若,必須把假的翻過來。【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無明即煩惱,業障是也。業障是什麼?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是造作的業因所結的果。業障可消掉,方法是:懺悔、靜坐、念佛、誦經佛光照觸,這是快速的消業方法。光懺悔不靜坐念佛不行,必須靜坐念佛。一定要該懺悔的懺悔、該靜坐時靜坐,身體不能搞垮,別起「貢高我慢」心。什麼是秘訣?久坐是秘訣!亦無無明盡。事事無心,無分別,能轉萬物。我們的心在萬物而不被萬物所轉,善事好事,隨喜不能高興。否則樂極生悲,你高興就有不高興的事矯正你,一矯正你就起嗔恨心。終日吃飯不食一粒米,終日穿衣不著一縷絲,這是禪定證得空的一種境界。再往前才是真佛無相,光灼灼、赤條條,圓融無礙,定中不覺無明,也沒有無明盡,也沒有時間的概念,也沒有思維想。修好的人,受天人供養,宣化上人,自稱是墓中僧;就是活著往生極樂世界,而肉體還存於世間,修持當下活死人。「真我在家鄉,真我在性中」,觀世音菩薩能證得的,我們也一定能證得。只是肉體的四相存世間,七魄都回去了,還有心嗎?你沒靜坐能證得到嗎?【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我們的性不覺老死,定中的一刻,超越生死,無老死。我們這個性無量劫中,雖然換房子,但房東沒換過;所以不覺老死;也沒有老死盡。是性無老死、神識無老死、心無老死,從無量劫中來到無量劫中去。心著諸相是凡夫,從修行上說確實如此;若心空諸相,就奔四聖道去。【無苦集滅道】菩薩境界可空「苦集滅道」,早已超越「苦集滅道」,菩薩無苦。「苦集滅道」是小乘人的境界,只有修證可滅苦證道。所以讓小乘人發菩提心難,知道不究竟,但發菩提心要以身、命、財作代價。讀《妙法蓮花經》可以看到有三人修道,一人發心,供養另外二人修行,最後那二人修出去了。回過頭來,二人脫生成他的兒子來度他,見佛聞法也修出去了。所以有「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之說。菩薩早已超越了「苦集滅道」,定中沒有「苦集滅道」境界。這裡雖然沒說,但還應理解到無十二因緣,根塵不偶,無六入,無五濁。辟支佛境界高於聲聞,辟支佛知苦本,十二因緣是苦本;所以,這裡沒有說十二因緣。辟支佛若這樣不發菩提心,雖證得空的境界,但功德不具足也不行,不能成就自己的化身、法身,必然借人的房子,毗盧遮那佛是大房東,不是自己的國土早晚得給別人騰地方。【無智亦無得】智與愚相對,無智即自然,又具足一切智。一著兩邊出不了三界,我們的自性沒有智慧之想,也沒有高興不高興。在空的境界上,正如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如宣化上人說的「我從空中來,我到空中去」。得與失相對,無得是真得。自性沒有得與失想,性無諸相。有得就有失,有多大便宜占。就有多大的虧吃。明里吃虧暗裡填還,若不是好道兒來的錢,不是老婆病就是兒子病,或子孫敗壞殆盡。這是神力的自然調整,人善人欺天不欺。所以無智是真智,無得是真得。功德具足,才能出離三界。【以無所得故】一是去掉貪。我們在定中無貪,在一本書上看到古有一法師,貪善境界、貪講法功德,講的天花亂墜,但自己沒有證得,因貪講法而墮落牛道。為什麼講法講到畜生道去了?因為有貪著,自己沒證得,沒有講出佛法真實義理,貪名、貪求眾生的供養,沒有功德抵消掉。錢是業報,必須得還,要受報。我告訴諸位,「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讓人去貪、破執;讓我們不求名、不求利、去弘法利生,不求成佛,不求度眾生,只去修證自己,默默的去行、去坐,就自然而然的能成就。這個貪著之心不好去,在夢中貪著也有業報,也是犯戒,貪善境界最可怕。修好的人看見自己的肉體在睡覺,而神識出來在肉體之上十公分的位置靜坐念佛。二是去掉我相。有我罪即生,是我們的身體貪著諸有,要去掉貪、去掉我,這些是一切罪業的根本。貪著功德、貪求供養,就有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最可怕,有地獄、畜生道跟著,這些都是超越人思維的法則,不好理解。所以,六祖大師說「我度的是上上根之人」。【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古德講:「一年學教,不如一日修道」。千劫聽慧不如一日靜坐,修無漏學。聽慧是聽別人的,是畫餅充飢。菩薩依著彼岸無極限的智慧,這裡講的是以證得人空、法空為菩薩,報身享受到無比的快樂。觀世音菩薩的報身在極樂世界無比快樂,盧舍那佛是這個世界的主宰,都是彼岸無極限。所以,要想成就就要靜坐,定空生般若。菩薩依彼岸智慧具足的原因是靜坐念佛。學會靜坐念佛沒有白聽,功德不可思議。思維聽慧是畫餅充飢,肉體一滅就什麼都沒有,靜坐念佛不去三惡道。光做善事、好事,沒有靜坐念佛,死後只能到四王天,忉利天都去不了。我觀察到很多人,一生念佛,有的從十八、九歲開始信佛,沒有靜坐,都在四王天做天民,享天福呢。所以一切智慧從靜坐念佛開始。【心無罣礙】心外無法,心外無相。這是菩薩的心,不是眾生心。【無罣礙故】心外無法,心外無相的原因。向自己的自性觀世音內求。我們的神識去掉業報,業報減少時,證得福慧就能出離世間,靜坐念佛是向自心求,游四大名山都是向外求,只有心外無相真般若。【無有恐怖】自性清明,有什麼可以讓自性害怕的呢?一切都無所畏。業報重的人越怕越有鬼,活著時這個不信、那個不信,有個人就是這樣:剛作完手術,一閉眼睛就能看見有幾個挎著筐的人來向他討債,他很恐懼。內心有修證的人,神識出離肉體後清明自在,火不能燒、風不能擊、刀兵水火都不起作用,真是如此,真實不虛。這裡的恐怖是懼魔,要知道魔是我們的真善知識,是從反面幫助我們修道的朋友、兄弟姐妹。一遇到逆境界,就發脾氣,這可不行;你要把製造恐怖的人當作幫助自己的人,是從反面幫助自己呢,是以赴地獄、去六道輪迴作代價。所以,一個從反面幫助過你的人,要真感謝。《妙法蓮花經》中,輕視一位常不輕菩薩要二百億劫不聞佛法。菩薩行人不恐怖、不懼魔;否則,有誰還修菩薩行。恐由想有,怖由相生。【遠離顛倒夢想】夢想就是幻想,人顛倒、法相顛倒,產生不真實的想法,即生死諸有。這個世界上的人,由業報所生,受業報而來。這個世界設有各種迷魂陣:酒、色、財、氣,花花世界,六道眾生業力感召。可是,肥豬在圈裡笑老牛,「你看我多好,吃完就睡,你還得下地幹活。」認為豬比牛強,但幾個月餵肥了就會被殺掉。當自己覺得比別人強時,就顛倒了。要時刻提醒自己「我誰都不如」,這樣才能接受別人從反面幫助。遠離生死,感召無生死之身,才是我們修行人所要達到的目標。我現在的兩位師父,都往生到兜率內院了,這個世界上的人就有活著往生極樂世界的。遠離顛倒,就是遠離輪迴,感召無生死之身,得變異生死之身,是我們學佛人應知道的。在修菩薩行的路上,就容易遠離顛倒夢想。明心無顛倒,見性無夢想。【究竟涅槃】涅槃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菩薩究竟成佛,與宇宙同存,壽命可以超越無量億劫,沒有休止。菩薩行人必然成佛,阿羅漢壽八萬四千大劫,是有餘涅槃。菩薩行人知道「上有佛道可成,下有眾生可度」,是實相。「人人是佛」是理性。「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是空的一種境界。我就是一個凡夫,我可不敢說我是菩薩、是佛,我只是與諸位共參共勉。知道實相的重要,不走偏。一有幻想,就走偏,這就是「涅槃路上無朋伴,大道無人我是誰」。善知識是在學佛路上引導和引領你超凡入聖的人,但不能代替你修行,誰修誰證;誰證誰出世間,無人代替;進入涅槃,無人代替;你是你,我是我;涅槃大道上沒有你、我想。在世上,善知識可以帶你修證,進入涅槃。【三世諸佛】簡單地說,佛以「千佛出世」為一劫,「三世諸佛」即,一、過去劫:即莊嚴劫,也是千佛出世;二、現在劫:是賢劫,也是千佛出世;三、未來劫:是星宿劫,也是千佛出世。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的,都是化身佛,真正的報身佛不來示現。那怎麼感召到恭敬三世佛呢?做無心道人,與心無心是過去佛,就等於觀見過去佛定空中。坐得住,寂然不動,就等於觀見未來佛。應現三昧現在佛,不證得三味是妄想。【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過去、現在、未來佛依具足彼岸無極限智慧的原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這裡「得」當「證」講,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廣大正念、正行。真佛無相,又具足一切相,報身佛有相,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大寶蓮花中盧舍那佛,東方淨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都非常莊嚴。學佛修到十地菩薩時,佛自然會讓你見到,真得真有。真佛無相,又具足一切像,是化身佛。【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因為證得了彼岸的智慧,智慧方能成就佛道;不能得到彼岸智慧,不能成就佛道。基礎是從一句南無佛並靜坐開始的,離開世間的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就無出世間智慧。怎麼理解「千劫修道,一時悟道」?悟道就是證果,證果就有功德,有功德才有「往生」的資本。「一時悟道,千劫行道」,悟道不是修行的結束,而是行道的開始,又去千劫明白行道。你肉眼看不見,誰悟道行道,這個人多少生多少世都在出家修行,今生雖現白衣像,你不知道他正在其他星球隨佛給菩薩講法。你看不到誰千劫行道的因緣,你也不知道誰一時悟道。【是大神咒】「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咒也不能和彼岸的智慧相提並論,彼岸智慧威力勇猛,魔軍自破。自證菩提是智慧,百邪不侵。我們天天和魔子、魔軍打交道,首先是敗在自己的心魔上。咒能約束邪魔,所以觀世音菩薩說「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大明咒,具足廣大光明、威力無比的智慧力。具體地講,如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有巨大威神力,能摧毀一切魔障,常誦「大明咒」,不墮地獄、不墮畜生,有破魔軍的功能。【是無上咒】自性具足智慧才稱得上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此咒無有等齊之咒,什麼咒也比不上彼岸的智慧。佛咒不如自性咒,什麼咒都不如自性咒,自性的咒是具足智慧的源泉,不受任何限制,如同自性觀世音,一切的魔蘊自破,一切智慧自然流露。【能除一切苦】一切苦要自己除,般若才能除掉這些苦。要自己用智慧之劍去除自心魔,才能破魔軍。天天念這個咒不是般若智慧。要以智慧去除一切苦,般若智慧能轉化一切苦。【真實不虛】如語實語,出世間法,諸法實相;世間法,諸法空性。觀世音菩薩證得了這個境界,無條件地供養給眾生,修證的人把這些無常的諸有相看破,不染、不著、不排斥。空性是對「無常」講的,也是對自性本空講的。【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因空可入道。由於這樣的緣,才說這個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揭諦揭諦是人空、法空。世間由禪定修行開始,是「金雞三唱罷,擁出一輪紅」。修行人進入禪定,快要出頭了、快達到彼岸了,要往生極樂世界了。將來要倒駕慈航,回來度眾生。空可破我、法二執。我、法二執一破,訊息自然來,不需要別人傳。【波羅揭諦】彼岸的菩薩真空存妙有。妙有是身妙,禪樂為食;妙有是心妙,報身享受,報身莊嚴,有福、有享受,法喜充滿性妙,法性身妙有是功德具足。【波羅僧揭諦】彼岸的佛菩薩是真僧。佛是真僧,佛的境界是真僧境界。要靠禪定的智慧,證得僧性自在,成為真僧。再做眾生的載法者,是波羅僧揭諦。菩薩也是載法者,發菩提心的人,默默奉行的人都會成為載法者。【菩提薩婆訶】「菩提」象徵出三界。「菩提超三界,無生脫五行。」無生不受五行限制。「薩婆訶」是極樂無盡,無我、法二執,成為真僧,成就法身、報身和化身,享受極樂無限,與宇宙同存,沒有窮盡的一天。我們學佛人的這種享受沒有盡期,靠的是智慧。從一句南無佛開始,進入智慧。從靜坐開始,進入智慧。特別是從行禪定開始,進入智慧。我歡迎各位都能早早地進入智慧,證得無限極樂的境界,功德圓滿。回 向天仙不墜,國主清寧世界和平,人民安康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圓成,同證佛境講於佛曆二五五零年三月西曆二零零七年四月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