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的人類起源觀


時間:2010/4/13 作者:虛心學佛

佛教的人類起源觀 轉載人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人們一直也在試圖解釋這個問題。各個宗教、哲學還有科學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答案。大多數宗教都持神造人的觀點,而近代以來進化論成為一般人的科學常識。那麼佛教的人類起源觀是什麼呢? 《長阿含經卷六•小緣經第一》記載,佛陀住世時,有兩位婆羅門比丘,一位叫婆悉吒,另一位叫婆羅墮。他們以清淨正信跟隨佛陀出家修道,卻被其他婆羅門嫌棄斥責。因為其他的婆羅門認為在所有的種姓中,只有婆羅門種姓是從大梵天的口中出生的,所以只有婆羅門種姓才是第一種姓,其他種姓都是卑劣下賤的;只有婆羅門種姓是清淨的,其他種姓都是污穢的。而這兩位婆羅門比丘卻捨棄清淨第一種姓,入剎帝利種姓的佛陀之法中修行,所以其他的婆羅門都看不起他們。 佛陀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告訴兩位比丘說:他們那些人都愚昧無知,卻又狂妄自大。在佛法中,不講種姓,沒有我慢之心。如果有沙門、婆羅門於佛法中持種姓之別,有我慢心,那麼他就不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告訴兩位婆羅門,在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姓中都存在善惡生和由善惡業引起的善惡報,並不是說只有婆羅門種姓行善業和受善報而其他三種姓全部是行惡業和受惡報,婆羅門中也有行惡業受惡報的,其他種姓中也有行善業受善報的。所以並不能說只有婆羅門是清淨的,而其他種姓都是污穢的。同時婆羅門也是由父母所生,並不是由大梵天的口中出生。佛陀告訴兩位比丘,所有的佛弟子不論以前是什麼種姓,什麼出身,一旦在佛法中出家修遭,如果有人問是什麼種姓的話,統統都要回答是沙門釋種子。所有的婁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都要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接著為了說明這些道理,佛陀就為比丘們說明四種姓的來源,也就是人類的起源。 佛陀講,在上一大劫末,天地崩壞,所有的生命都往生到第二禪之第三天即光音天上成為光音天人。此天的所有生命都不是父母所生而是自然化生的。他們也不吃五穀雜糧,而是以念為食。每一位光音天人的身體都發出清淨殊勝的光明,代替語言進行交流。他們都有神足通,能夠在空中自由地飛行。 當時的地球表面全部被海水所覆蓋,沒有陸地,沒有日月星辰,沒有白天和黑夜,沒有年月日的更替,只有漫長而無邊的黑暗。後來地球上開始出現了陸地,這時候光音天人的壽命終結,就降生到地球上。他們剛降生時仍然是以念為食,具有神足通,能夠自由地在空中飛行,他們的身體仍然能夠發出清淨殊勝的光明。他們在地球上住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把自己稱為「眾生」,也就是最初的人類。 後來地下湧出像酥蜜一樣甘美的泉水,一些性情輕浮的人看到這些泉水就想:「這是什麼東西啊?我來嘗一嘗吧!」他就用手指沾了一點泉水放到嘴裡嘗了嘗,覺得味道很好。於是就放縱地飲用取食。其餘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來品嘗這美味的泉水,覺得味道很好。於是所有的人都敞開胸懷盡情痛飲。可是時間一長,這些人的身體開始變得粗濁,失去天身妙色,喪失了神足飛翔的能力,只能在地上行走;由天身發出的清淨光明也暗淡熄滅。世界又沉入無邊的黑暗當中。 又過了很久,天空中開始出現日月星辰,於是有了「晝夜晦明,日月歲數」。世界有了光明以後,人們看到那些喝了很多泉水的人變得非常醜陋,那些喝得少的人還稍能保持面容光澤端正。於是這個世界上開始有了美與醜的分別。那些長得端正的人就變得很傲慢,瞧不起那些長得醜的人;那些長得醜的人就生起嫉噁心,憎恨那些長得端正的人。人們相互間就有了仇恨爭執。這個時候,地下的甘泉枯竭,自然產生一種叫「地肥」的美味,色味具足,香甜細軟。大家又以吃細軟「地肥」為生。那些吃得多的人長得醜陋,吃得少的人長得端正漂亮,於是大家又生起更多的仇恨紛爭。後來,這種細軟的「地肥」也沒有了,生出一種「粗厚」地肥,雖然也很香美可口,但是比不上前者。人們這時就以吃這種粗厚地肥為生。同樣,吃得多的人長得就醜,吃得少的人長得就漂亮,互相更加仇恨,生起更多紛爭。後來這種粗厚地肥也枯竭了,從地里自然長出粳米來。這種粳米沒有糠秕,「色味具足,香潔可食。」人們就以吃這種粳米為生。 人類在地球上住得久了,吃了這麼多地上的東西以後,開始有了男女性別的差異。《增一阿含經》講:「彼時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慾,共相娛樂。」男女相處久了就有了情慾,就有了性行為。這時其他的人看到他們這樣就說,你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就把他們從社群中驅趕出去,三個月後才讓他們回來。 這時佛陀對婆悉吒感嘆道:「昔所非者,今以為是。」過去人們認為是錯誤的,今天卻人人都以為是正當的。這時人們樂於行淫,縱慾無度,毫無節制,漸漸感到羞愧。《增一阿含經》講,當時人們為了男女同居,不讓人看見,就建起房屋,遮蔽身體。有了房屋以後,人們更加肆無忌憚地過性生活,於是女人敢有了身孕。人類從化生變成胎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當時人們吃的粳米是隨取隨生,從來沒有缺乏過。一些較為懶惰的人就想早上要吃的時候早上就要去取,我晚上要吃的時候晚上又要去拿,太辛苦了,乾脆我一次就把一天所需的粳米拿夠,這樣既方便又省事。於是他把一天的粳米一次拿夠了。等到別人來招呼他一起去取粳米時,他就告訴別人:「我已經拿夠一天的了,你們自己去取吧。想拿多少都可以。」其他人想:「這個人真是狡猾,竟然事先儲積了一天的粳米。這樣的話,我也要儲積,我要取夠三天吃的糧食。」於是這個人一次就拿了三天的粳米。又有別人招呼後來的這人去取粳米,他告訴別人他已經取夠了三天的粳米,讓別人自己去隨意拿取。那些人就想這個人真是狡猾,那些人也學他們一樣儲積糧食,一次取夠五天吃的粳米。這下大家都爭著取用儲積,結果就變得稀少而不潔,開始有了糠批,而且收割以後就不自然再生。這一下怎麼辦呢? 於是人們商議說,為了耕種糧食,我們來劃分土地吧!於是大家就樹起標誌,分地種田。佛陀告訴婆悉吒:「這就是世界上田地的由來。」人們劃分好土地疆界以後,有人漸漸生起了盜心,跑去偷別人的莊稼。別人發現他這樣做就教訓他說:「你自已有田地,卻來偷別人的莊稼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以後不要再幹這種事了。」可是他還是照偷不誤。屢教不改,有人就抓住他,對大家說:「這個人自己有田地卻偷別人的莊稼。」而被抓的這個人卻說:「這個人打我。」看到這兩個人爭執不休都感到非常憂慮,就想:「人性轉惡,世界上才有像這樣的不善,才產生穢惡不淨。這是生老病死的根源啊!這些煩惱會招來墮三惡道的果報。這些都是由於田地導致的,如今應該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選一個人出來做主,保護那些莊稼得到保護的人,懲罰那些應該得到懲罰的人。這個治理者可以不用種田,由大家出一些米來供給他,好讓他專心地解決這些糾紛。」於是大家就選出一位「形體長大,顏面端正,有威德者」,告訴他:「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集米,以相供給。」於是這個人就專心公正地斷理糾紛,而且還勸人行善。大家見他如此賢能都高興地稱他為「大王」,於是世界上這才有了大王的稱號。這位大王用正法來治理百姓.所以又稱為「剎帝利」,這也是世間剎帝利種姓的泉源。這時有人想:「家是大患,是毒刺.如今我寧願放棄家庭,獨自住于山林中,閒靜修道。」於是他就出家,獨處山林,禪定修道,要吃飯時就拿著缽到村落里去乞食。村民們見到這樣的修行人,都很樂意供養他,都稱讚他說:「這個人真了不起啊!能夠舍離眾惡,出家修遺。」世界上就有了婆羅門這個名號。而這些婆羅門中有一些不喜歡坐禪的,就到世間,以讀誦講習經典為職業,就被稱為「不禪婆羅門」或「人間婆羅門」,於是世間就有了婆羅門種姓。 又有一些人好經營房屋,積聚財富,這種人就稱為吠舍。 另外一些人心靈手巧,善於製造,於是世間就有了首陀羅。 以上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就是世間的四種姓。還有一種就是沙門種姓。 最初在剎帝利種姓中,有人厭煩了自己世間的生活,剃除鬚髮,穿上法衣,出家修道,於是世間就有了沙門的名號。其他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三種姓如此出家修遭也稱為沙門。 四種姓中若有人身口意行不善業,命終以後必受苦報;或有人身口意行善業,命終以後必受樂報;或有人身口意行善不善業,命終以後必受苦樂報。 在四種姓中若有人剃除鬚髮,披上法衣,出家修道,也就是在沙門種姓中有人由於修習七覺支,憑惜無上清淨梵行的道力,不久證得阿羅漢果,「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世間四種姓中都有人成就阿羅漢,只有阿羅漢在所有五種姓中才是最為第一的。 佛陀說完四種姓即人類起源後,婆悉吒、婆羅墮當即無漏心解脫,「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上的人類起源說乃是佛口言,所有的佛弟子都應該深入經藏,信解行證,歡喜奉行。• 在佛教的計時單位中。「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表示極長的時間。劫又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三種。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一個大劫正好是世界經過了一次的成、住、壞、空。因此,當世界歷經三次成、住、壞、空,也就是三度之阿僧只大劫,即三大阿僧只劫。 以下僅就小劫、中劫、大劫作一介紹∶ 1.小劫∶根據佛經記載,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歲;然後再從八萬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3.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形成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壞滅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A.成劫∶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成立時期。根據《起世經》說、世界的形成,首先由於眾生的業緣之風台起,引起種種的大自然變化,逐漸形成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間、而後有情眾生次第降生,此時期就稱為成劫。 @@B.住劫∶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住的時期,此期又有減劫和增劫之分。在此劫中會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稱為三小災。 @@C.壞劫∶壞劫是水、火、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首先是眾生世間破壞,稱為趣壞;其後,器世間也隨之破壞,稱為界壞。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合稱大三災,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 @@D.空劫∶空劫時,世界已壞滅,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之中,形成世界未成、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牐犑裁詞欠鴟 (張澄基 教授講) 牐 牐犖夜檳殺冉系慕峁,認為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七個大不相同之點: 牐 牐牱鴟ㄓ肫淥宗教的第一個不相同點:「佛法否認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開始」。 牐 牐犓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相信有一個萬能的上帝,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上帝什麼都能做,什麼都可以做。 牐 牐牽墒欠鴟ㄈ床懷腥嫌姓餉匆桓齟叢焓瀾繽蚰莧能的上帝,因為佛法在基本理論上,根本不承認有一個創造世界的最初開始。佛法的理論:「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係,為其本身的假定罷了。 牐 牐犎夢揖僖桓隼子來幫助說明。譬如講今天這個演講吧,大家都說,是八點鐘開始,九點鐘終了。所以我們說這個演講絕不是一個最初的開始。因為顯而易見地,在演講開始之前,還有其他許多「因果相續」關係的存在。八點鐘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紛紛到這裡來。這些都是在演講會以前所發生的事。對這些事而論,八點鐘的演講是終了而不是開始。演講會之後,各位又紛紛散去,坐車的坐車,走步的走步,這些都是在演講會以後所發生的事。對這些事而論,九點鐘的散會是開始而不是終了。因此「開始」這個概念,只有在對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時,方有其意義,否則就沒有意義。最初的開始,或絕對的開始,是根本無意義的。 牐 牐犚話闋誚痰摹壩鈧嬖始」論,即是犯了這個錯誤。將漫漫無究無盡的宇宙「因果大相續流」硬生生地憑著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將它截斷,硬說有個開始。因為有這麼一個最初開始的假想,所以接著就弄出一個創造世界的萬能上帝來。問題是:上帝如果是萬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為什麼不把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這些苦痛的眾生,當皮球一樣,一腳踢上極樂天堂,豈不痛快!可是事實上,他沒有這樣做。 牐 牐犑翟蟶系垡彩撬枷肷系募俁āI系壅飧齦拍睿是由於古代人民震懾於宇宙間許多不能解釋的現象,如雷電、地震、海嘯、瘟疫等而來。人類創造出來這個「神的」觀念,不僅對宇宙現象的奇妙,有了解釋,同時也滿足了人類實際的需要,使他們得到了「安全感」。這種觀念,在人類政治社會的進展上有它的價值。可是要談真理,這種人為的假定,就很難自圓其說。佛法不但說明「最初的開始」是人類有限性思維的產物,而且告訴我們,這個創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也是人類思想中的幻想。佛法的智慧因此超過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義,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的一個區別。 牐 牐牱鴟ê推淥宗教第二個不相同點:「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卻絕不許可人成上帝」。 牐 牐牱鸞湯鎘兄糧叩姆鶩櫻有菩薩,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卻與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說明這一點,我想先對「佛」下個簡單的定義。通常我們簡稱釋迦牟尼佛為佛。在歷史學家的眼光里,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餘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裡,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裡佛教的創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裡,釋迦牟尼佛是萬萬千千,在無盡世界中,無量諸佛中的一位佛。我這裡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下的「佛」的定義如下: 牐 牐牎胺稹筆且桓隼碇牽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複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裡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要憑自己的努力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 牐 牐牱鴆喚鍪嗆推淥宗教中的萬能上帝不同,釋迦牟尼佛且告訴我們: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靜的湖面上起了波濤,失去了明鏡似的水面一樣;人類戀著於外境及現象,與假定的諸般構想,為所謂生存、名利、情愛、權力疲於奔命,一直到老死,還不覺悟,因此埋沒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無限的能力,不能同時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不能從煩惱苦痛中解放出來。佛陀(釋迦牟尼佛)說法應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導眾生,開顯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眾生都成為和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牐 牐犉淥的宗教則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永遠二個對立的單位。上帝是上帝,人是人。這位萬能的上帝,是一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上帝的救,人要得到了上帝的恩典,死後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是人卻永遠不能成為上帝,上帝與人之間,始終有一條鴻溝。基督教和回教中,有所謂神秘主義派,雖也能達到很高的所謂:與上帝合一的境界;但此「合一」「Unification with God」,始終意味著一個二元,人畢竟不能完全成為上帝,只能與上帝「合一」而已,此一對立「Dichtomy」概念,實為其基本教義的限定所形成。因此許多有高深境界的耶教聖哲,如埃克爾(Master Eckhart) 及回教聖哲阿哈那佳(Ai Hallaj) 皆被指為異端。前者受到教會的嚴厲譴責,後者竟身遭遇害而被處死。 牐 牐牱鴆灰宰約撼煞鷂滿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導大家如何成佛。這一個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懷抱,其偉大及深廣處,確在一般宗教之上。總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為使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為使一切眾生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應該珍惜佛陀傳給我們的教導方法,加倍努力,開顯我們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牐 牐牱鴟ㄓ肫淥宗教的第三個不相同點:「佛法是一個具有包含性和圓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卻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牐 牐牱鴟ǎ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築在人人平等,眾生皆有佛性的理論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誡中的第一條:「你不可相信假神」之類的教義。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認基督教徒的上帝為邪神。彼此都說,你不可信奉假神。問題是哪一個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呢?這一個爭端,競致用戰爭去求解決,十字軍東征,和基督教的新舊教戰爭,都是歷史上的實例。佛教就沒有這種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沒有排外和專橫的氣氛。進一步說:佛教的大包涵性與大容納性,能包涵容納一切宗教的教義。任何宗教中所講的理論,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卻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來。例如就慈悲救世這一點來說:佛教不但與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講法,還進一步有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說法。廣大菩提心和無盡莊嚴的菩薩行願,以及甚深廣大的空慧學,也是在任何宗教教義中找不出來的。佛法絕不詆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種宗教與哲學,皆有其價值和功用,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眾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種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現世和未來世得到利益安樂。但如果要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宗教,只有深淺的區分,頗少邪正的差別。對任何一個問題,佛法都有幾種不同深度的解說,來適應各種眾生的需要。佛法這種包涵容攝萬象的特性,真是廣大無邊,不盡其際,難測其底。 牐 牐犜倬倮來說: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們,都能了解和容攝低級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卻難夢相,更不能了解或涵攝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學家能了解涵攝普通人的常識,但普通人卻不能了解,更談不上涵攝物理學家們的見解與境界。唯大海水可納百川,亦唯深廣的佛法,能攝盡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牐 牐牱鴟ㄓ肫淥宗教第四個不同點:「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煩惱和有我見的;佛卻是無煩惱的大自在解脫者」 牐 牐犚話闋誚潭妓擔喝綣人不信從上帝,或是觸犯了上帝,上帝就會發怒,會處罰人,甚至於會將他永遠打入地獄受苦。在各種宗教的記載中,很容易見到上帝震怒,降災懲罰世人這一類的故事和訓誡。基督教的最後裁判尤其令人害怕;因為這個最後審判,可能將你判入地獄去永遠受苦,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如果這些話是真實的,人類當真太不幸了。上帝最初就不該造人,而被製造出來的人,因不信上帝,或未受洗禮,就被這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獄,去永遠受苦,真是一件令人不可了解的事。我們姑且先退一萬步,假定有這麼一個全能上帝存在。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上帝的性格。上帝如果會發怒送人入地獄,他就是一個有嗔恨心和報復心的人。嗔恨心就表示他的嗔煩惱種子,尚未斷盡。各位現在聽我演講,也許此時此刻,並沒有發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這並不表示,各位沒有發怒的能力。假使我此刻走下台來,無緣無故的,在你臉上,打一個耳光,你馬上會發怒。這說明貪、嗔、痴的潛能(種子),常常存在心中,根深蒂固的,不容消滅,一遇外緣,馬上就起現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會發怒,會懲罰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斷盡嗔煩惱種子的人。他在本質上還是一個凡夫,根本還未解脫,更說不上是圓滿至善的神! 牐 牐牱鴆換岱⑴,不審判眾生;佛不會發脾氣,送人入地獄。如果人會入地獄,那是他自己的業力,送他去的,決不是佛懲罰他而將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獄,佛還要入地獄去救他出來!所以,佛法決不會恐嚇人說:「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則佛陀發了怒,就會送你入地獄」。相反的,佛法卻鼓勵人,入地獄去度眾生。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我們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勝和偉大了。 牐 牐牱鴟ㄓ肫淥宗教第五個不相同點: 「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獨斷性和**性的」。 因為佛法的基本教義,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寬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現的,只是寬容和民主精神,與其他宗教的獨斷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個鮮明的對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沒有宗教迫害和異端裁判等等事跡,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絕對自由的發言權,都可以隨便發揮自己的意見,還可以 批評其他宗派的主張。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態度,發揮到盡致時,竟至於「呵佛罵祖」;在闡明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的道理時,居然說佛是「乾屎橛」,說 「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這種精神,何等徹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種其他宗教里,找得到這些表現呢!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說的話,是神聖不可過問的。上帝的話,錯也好,不對也好,教徒只許全部接受。但佛法卻不然,佛教徒對佛陀所說的話,可接受或不接受。因為佛陀所說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說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經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向弟子及聽講的人說:「我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總是勸導聽眾,研究真理,注重理性,從沒有用威嚇強迫口吻或手段來叫人聽從的。《妙法蓮花經》上明白的載著:在佛要講上乘難信的佛法時,竟有五千聽眾,自以為已經得到了解脫了的,不願聽講,離席而去。佛陀不但沒有發怒,追究或責罰,而只是說:「他們機緣還沒有成熟,與其聽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業,還不如讓他們離開,也是好的」 這是何等包涵,民主及偉大!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第六個不相同點: 「佛法的愛是無限的;其他宗教的愛,是有限的」。基督教的聖經上說:「你要愛你的鄰居」,「你要愛你的仇敵」。這些訓示, 都是很偉大的。由於基督教的教義,已統超越了國家,種族人類和現世,所以能夠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義,雖多能超越國、族、人類和現世,卻不 能超宗教。愛仇敵可以,但是決不能愛異教徒!一切可以忍讓寬恕,但一涉及上 帝和宗教,不寬容不博愛的精神,就馬上暴露出來了。最根本的問題是:這些所謂異教徒,不也是上帝造出來的人類嗎?同是上帝的「子女」,為什麼無端製造 了出來,又要送他們下地獄去永遠受苦?他的博愛,究竟在哪裡呢?佛法的博愛和大悲,則是無限的,絕對的,無條件的。佛法的愛,不只及於全人類,而且及於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愛仇敵,而且叫人要愛異教徒。恆沙(印度恆河的沙,這是佛經里常常引用代表極多數的意思)眾生,若不度盡,誓不成佛!進一步從 哲理的觀點來說佛法的愛,它是超越一切相的。這超越一切相的愛,和不可思議 的空性合一,於了達一切法不可得中,無緣大悲,任運興起;這個空悲不二的哲 學,是佛教教義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議之處。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七個不相同點:「佛法所教的往生淨土,和其他宗教的永 生天堂完全不同。」 一般不夠了解佛法的人說:基督教祈禱上帝,死後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 淨土,並沒有什麼不同,這話表面上看來,好像不錯,但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 其中有很大的差別。 其他宗教里所宣傳的天堂,地獄,似乎是和這個人世間相對立的處所,天堂, 人世及地獄,似乎包括了整個宇宙。人世是暫時的考驗場,天堂或地獄,才是真 正人生之終點。這是一個有限的及消極的論調。佛教所講的淨土,卻根本與此不 同。佛法的宇宙觀是無限的。大乘佛教,在開顯諸佛廣大莊嚴法界時,明白地說 明宇宙的無限性。恆河沙數世界,也僅是無盡法界中的一粟罷了。所以其他宗教 里的天堂,只有一個,而佛法中的淨土,卻多得不可思議。像阿彌陀佛的西方極 樂世界,只不過是廣大無邊,無窮無盡的法界中的一處淨土罷了。進而言之,佛 法中了義的淨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東方,也可以即是這個世界。維摩詰經 里說:「心淨則國土淨。」你能自淨其心,此土即是淨土。所以往生淨土,與投 身這個世界,本質上並無不同,也絕對不是一切的終點。 其他宗教里所講的登天堂,所謂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樂的。佛法根 據因果的原理。認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無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 堂去享受,將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後,還是要掉下來的。像仰天射箭一樣,勢力 盡了之後,箭就又回跌下來。佛法的往生淨土,是說憑藉著你的善因,你就能夠 到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淨土)里去而已。在諸佛宏願的感應下,整個環境都能 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願力,並不一定永遠住在這個淨土,而是 要到他方無盡世界去和再到這個世界來度脫眾生。 以上摘自 張澄基 《什麼是佛法》 > 刪除 佛教既非宗教也非神學,卻很難讓它聽起來不理論化或不宗教化 佛,是指心的一種狀態。是指一種功德,「成就者」和「覺醒者」是指淨化一切染污並證得全知者 智慧,來自佛教徒所謂具有「正見」的心 一切合和事物皆無常,一切現象皆非無因,也非源於創造者,而是來自於因緣。(恐懼、虔誠和救世主,就產生了神) 行之善惡取決於背後的動機,而非行為本身。 我們對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從不厭倦,因為我們有所期待,在所相信,這種永無休止的處理、重新安排,以及更新版本,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是生活的定義。 生,指的是一切萬有,一切生成或合和的事物;而死亡,指的是任何的解體或解構 死亡,早已成為一種消費產品 無常,並不是意味著死亡,而是意味著變化……牐 每一個變化都蘊藏著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 渴望「從此快樂的生活」只不過是恆常的偽裝,造作這些亙古之愛,恆久快樂以及救贖之類的概念,只會得到更多無常的明證。 如果我們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的活著TRONG> 而真正的解脫來自於領受整個循環,還不是只抓住自個喜歡的部分 追本溯源,導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緒,情緒即是痛苦。一切情緒生起於自私,它們都與執著,與自我有關。而情緒也由因緣而起,一但被情緒所控,我們就會失去覺知和清明。 所有不同的情緒及結果都來自於錯誤的理解,而誤解來自於一個源頭,也就是無明的根源——執著於自我!而執我純粹是一種自我縱容,當自我發展出自憐的時候,便讓其他人生起悲憫的空間消失了。而當自我充滿驕慢的時候會以無數的方式表現。如心胸狹窄、種族歧視、脆弱、害怕被拒絕、害怕被傷害、痳木不仁…… 執著於謬誤的自我,是無明荒謬的行為,它不斷的製作更多的無明,導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幾乎我們所做或所想的,所擁有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們的心靈道路,都是要確認它(自我)存在。是這個自我害怕失敗、渴望成功;害怕地獄,渴望天堂。自我厭惡痛苦,卻喜愛引起痛苦的原因。它希望覺醒,卻厭惡覺悟醒的道路。它的假想敵——例如設計用來征服自我的心靈道路,經常被它收買,並且被吸收成為同夥。它耍弄詭計的技巧幾乎無懈可擊。它象桑蠶一般,把自己織進繭中,但它又不象桑蠶,因為不知道如何找到出路。 當我們被欲望擊中的時候,一切常識、沉著和清明都不見蹤影,而假尊嚴、墮落和不道德就緩緩滲入…… 我們一直被世代傳下來的安全(我想是MS安全吧)而狹隘的觀點所局限 真實存在於我們認證的過程中,一切為心所感受的事物,在心未覺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於心,不獨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實存在。構築於快樂之上的人生,基礎是脆弱的。 如果我們不被讚譽所收買,不被批評所打擊,我們就會有無比的力量,會極度的自由,終將把「我一點都不在乎」付諸於修行。不去追逐別人的接納,也不去逃避別人的排拆,才能珍惜此刻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需要有力量放棄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事物,需要有極大的勇氣獨自步向這條道路,不追求讚譽和收穫,不逃避批評和損失,不協商,不被物質利益誘導或左右。不會感到無聊,不尋找刺激,沒有面子可丟,不依循禮儀規範,絕不為個人利益而虛假,絕不為博取他人好感而做事,也不會為顯露而示現他們的特長和能力。但是如果對他人有利,會皆盡所能去做。 業,只是一種因果法則 任何促使我們遠離「一切合和事物皆無常」的動機或行為,都可能導致負面的後果——惡業 任何帶我們趨近「一切情緒皆苦」的行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結果——善業 要擴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於令我們舒適或習慣的東西,我們所要挑戰的,是對慣常邏輯——文法字母、數學公式的執著,記得這些事物的合和本性,就能斷除它們。 我們仍然會經歷情緒,但他們不會在戲弄我們,蒙蔽我們。我們仍然會墮入情網,但沒有被拒絕的恐懼。我們會使用最好的香水,而不是留到特別的場合再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