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六講)
今天繼續來講解經文。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阿羅漢』也是梵語,裡面含的有『三』個意思,在翻經的體例屬於含多義不翻。這三個意思,第一個是『應供』。第二個是『殺賊』。第三個意思是『無生』。
這個阿羅漢是果位,前面跟諸位講過比丘,『比丘』在『因位』,在修因的時候,稱之為比丘。那麼到他證果的時候,則稱為阿羅漢。那麼『大阿羅漢』,這是說的大乘,所以就是『大乘無學位』,這個『無學』意思就是說,他所要修學的都學圓滿了,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畢業了。那麼這一個地位在大乘菩薩是屬於第十地的菩薩,我們通常稱之為法雲地的菩薩,那麼這個是大阿羅漢。小乘阿羅漢,這在小乘法裡面,他是無學,畢業了,那麼這是講見思煩惱也都斷盡了。三界之內,那麼他所要學的,全都學完了,都無學了,這小乘阿羅漢。這個大乘阿羅漢比小乘阿羅漢,地位是高得太多了;正如同是,一個是國小畢業,一個是大學畢業,那麼這個地方講大學畢業。
那麼這個三個意思也正是比丘這三個意思的果位上,在比丘第一個意思是講乞士,是乞食,是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我們中國人講乞丐。但是當他證了果了,那就是佛給我們所說的,他是人天福田,所以他理應,也就是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大眾供養他,這是增福,我們一般人講的培福,這個意思是有相當的深度。
前面我們在介紹人題的時候,曾經給諸位說過,賢人乃是國家之寶;而大阿羅漢,不但是賢人,而且是聖人,當然是國家之寶。我們能夠供養他,能夠將他留住,為我們這一個地方教化眾生,使我們這一個地方的大眾,都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我們應當要供養他的,道理就是在此地,所以稱之為應供。
那麼第二個意思是『殺賊』。在因地上是破惡,我們講過了斷惡修善,這個『賊』是指的煩惱。有一些人看經不求甚解,於是乎發生誤會了,看到這個阿羅漢有殺賊的,阿羅漢還開殺戒了,還殺生了,這錯誤了。這個『賊』是煩惱,煩惱斷盡了,就是殺賊的意思—煩惱賊。為什麼把煩惱比做賊呢?因為每一個眾生,在自性清淨心中,無不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就是說無量的德能。我們常常讚嘆佛為萬德萬能,其實那一個人不是萬德萬能呢?那一個人不是無量的智慧?那麼我們今天這個德能、智慧似乎都沒有了,其實都是因為煩惱現前,將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礙了。那麼今天我們把這些障礙去掉,把這些煩惱斷盡,我們的智慧、德能又現前了。那麼這個意思好像是煩惱一來了,就好比像賊來了,把我們家的財富,財產都偷盜去了,取這個意思。所以這個殺賊不是殺生,是斷自己的無明煩惱。
那麼小乘的煩惱呢?就是指見思煩煩惱;大阿羅漢則不然,不但見思煩惱要斷,除見思之外還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得把無明煩惱斷盡,才能稱之為大阿羅漢。如果我們將這個尺度放寬來說,凡是回小向大,也就是圓教初住以上,都可以稱之為大乘羅漢。那稱羅漢呢?因為他在小乘已經畢業了,他現在已經在修學大乘法了,那麼這是一個普通的稱呼。如果嚴格的稱呼,一定是在十地菩薩,就是法雲地的菩薩。
第三個意思是『無生』。無生這個就是魔王恐怖的果報,在這個比丘裡頭,有怖魔,那是在因地的時候,剛剛受戒,釋樊偈摩的時候,魔王聽到了生恐怖。那麼現在已經證果了,證什麼果呢?證無生法忍,確確實實親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那麼這個稱之為無生。換一句話說,他不但是從此以後不會再到三界六道來受生,實際上小乘羅漢就已經做到這個地位了,這個地步了。大乘羅漢,那功夫更高了,不但分段生死盡了,連變易生死也將要盡了;由法雲地再上去,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是等同諸佛,所以與這個究竟的果位非常接近了。
那麼諸位將來在經上看大比丘、大阿羅漢,都是屬於大乘;如果沒有這個字樣,稱比丘、稱阿羅漢,那必定是屬於小乘,這是這一點差別在。那麼除這個意思之外,蕅益大師他所講的,還有慧解脫、懼解脫、無疑解脫,這三種不同,那麼此地這個大阿羅漢事屬於無疑解脫。
那麼底下,這是要跟諸位介紹這個十六位長老,那麼這個『長老』的德號,前面都已經念過了,首先解釋長老這兩個字的意思,是『德臘俱尊之稱』。『德』,是講他的道德,那總得有道德;『臘』是講他的年歲,是指年歲。可是佛門裡面稱長老,最注重的是『德』。因為這十六位裡面,可以說都是有很高的智慧、道德水準;在年齡上講,則有年歲很小的,所以由此可知,他最注重是『德』,當然了,那有年齡則更好,所以說『德臘俱尊』,這是佛門裡面稱長老。那麼這個名詞,是一直冠下面十六位尊者,並不是只是長老舍利弗,其他就不是了。不是的。其餘全部都是的。
那麼向下這十六位尊者,如果要細說,那每一個人都有一段歷史,都有一段故事,那是耽誤時間太長,在此地我們就不必要了,只把他的專長,在這一部經表法的意思跟諸位說出來。
『舍利弗』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鶖子』,『鶖』就是鶖鷺,鷺鷥,就是鳥。他的母親長得非常美,尤其是眼睛明亮,所以人家叫她做鶖。那麼這個『弗』是『子』的意思,就是這一個女人的兒子。這個鶖,叫『鶖』這一個女人的兒子;印度話叫舍利,就是舍利女人,她的兒子。『弗』就是兒子的意思,所以他的名字是從他母親名字得來的。那麼他在釋迦牟尼佛的會下,是『智慧第一』,這個智慧是講的權智;實際上舍利弗跟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的。
那麼第二位尊者,『摩訶目犍連』,摩訶是印度話,翻成『大』;目犍連,『采菽氏』,他在世尊會下,『神通第一』。這個就是表明了我們這一部經,神通第一、智慧第一。
『摩訶迦葉』,這一位尊者名氣很大,翻成中國意思叫『大飲光』。那個原因呢?就是這一位尊者多生多劫之前,他就是一個修行人。那麼在過去式,這是佛講他在過去式的因中,他是一個冶金師,就是冶鍊金銀,像我們現在做首飾的,銀樓裡面做首飾的師父,所以他這個冶金的技術相當高明。那麼有一次就遇到了有一個女子,在佛門裡面看到佛像年久失修,佛像都是裝了金,那個金脫了,她就想把脫落的金,把它補好,那麼她就發了這個願。她有金,那麼這個冶金師就說,那行,你只要有金,我幫助你做。那麼這兩個人發的這個心,發的這個善願,這是替佛來裝金,因此他生生世世都有光明,而且這個光明很大,那麼他所在的處所,其他的光明都不能夠顯現,所以叫做飲光。這個人當然他的出身非常之好,是貴族,貴族出身;他修苦行,『頭陀第一』。頭陀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印度話,『頭陀』是印度話,意思就說『斷盡』了『煩惱』,以苦行這個方式,將見思煩惱斷盡,這一位『尊者是傳佛心印之人,禪宗初祖。』我們曉得傳法傳裡面,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將涅槃妙心傳與摩訶迦葉,他是第一代的祖師。摩訶迦葉傳給阿難,那麼由阿難代代相傳,傳到達摩祖師,這是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那麼成為中國的禪宗初祖。那麼我們中國最著名的是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是在中國禪宗第六代的祖師,從達摩祖師算起,所以這個是傳佛法的人。
那麼下面一位,『摩訶迦栴延』,這箇中國的意思,『大文飾』,『文』是文采,『飾』是裝飾。這一位尊者,他是非常講究儀容的,就是穿著得非常整齊,非常地大方、美觀,我們佛法裡面稱之為莊嚴。他在佛門裡面是『論議第一』,他有辯才,辯才無礙,論議第一。
『摩訶拘絺羅』,這個翻成中國是『大膝』,這個人有個特徵,膝蓋比別人都要大,所以就叫他做大膝,印度話叫『摩訶拘絺羅』。他是舍利弗的母舅,舍利弗的舅父。這個人也非常之了不起,世出世間的學問都通達,他是『答問第一』。你有什麼疑難的問題去請教他,他立刻就能夠回答你,都能夠替你解決。
『離婆多』尊者,翻成中國意思,『星宿』,『無倒亂第一』。他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他絕不顛倒。換一句話說,他對於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正如同佛在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不會被境界所迷惑,那麼這是很難得的人。
『周利槃陀伽』,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繼道』,『道』就是道路,因為他的哥哥是在大路旁邊生的,他是在小路旁邊生的,所以是取了這麼一個意思;當然這個意思還有引申的意思,就是能夠繼承道統,有這個意思在。這一位尊者則是『義持第一』,那麼說到他在我們佛門裡頭也是非常有名。因為一般人學佛,有些人沒有自信心,總以為自己沒有善根,業障太重,沒有法子來學這些高深的學問。而周利槃陀伽,他所顯示就是在佛的弟子當中,他是很笨很笨的人,笨得難以想像;他的哥哥也出家了,看到他太笨了,就勸他,你算了吧!你回去吧!那麼他哭哭啼啼不肯去,釋迦牟尼佛把他叫到身邊安慰他,好!沒有關係,你好好的學。釋迦牟尼佛就教他念調帚兩個字,掃地的人,調帚。他念『調』,『帚』忘掉了;帚,上面『調』又忘掉了。兩個字,念上頭忘下頭,念下面忘了上面。諸位想想,那個笨到這樣的人,也不可多得啊!所以他聽經,當然沒有辦法來進步,於是乎就用這兩個字,佛就教他這個辦法,一天念到晚,就念調帚調帚。念到相當一個時期,他心開意解了;真的那把調帚,把他自己心裏面無始劫來的煩惱、業障,掃得乾乾淨淨,他證了阿羅漢,所以他得總持法門。這個意思就說,你要說淨土這個法門,念佛法門,你說你很聰明,我可以不要學這個法門;你聰明能夠比得上舍利弗嗎?連舍利弗哪麼大的智慧,還要學念佛法門,何況其餘呢!你說我太笨了,這個法門恐怕沒有辦法學;你笨還有笨得過周利槃陀伽的嗎?如果你比周利槃陀伽還要聰明一點,那這個法門你有份。
這些上首擺到此地都代表有許多特殊的意思。你要講神通,你的神通比不了目犍連。說明了什麼?十六位尊者代表什麼?各行各業,代表了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物,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周利槃陀伽在此地代表的,義持,『義』是一切義理,他全都能夠得到。是一個最笨最笨的人,只要他有恆心、有毅力,精進不懈,最後他成就了。
那麼底下一位,這是喜尊者—『難陀』,難陀是釋迦牟尼佛的同胞兄弟,『儀容第一』,他長得很美。那麼我們曉得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比釋迦牟尼佛,只欠兩種相好,這是儀容第一。
『阿難陀』就是我們平常稱的阿難尊者,翻成中國意思叫『慶喜』,他是『佛之堂弟』,這個是阿難的父親,跟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同胞兄弟,所以他們是屬於堂兄弟。那麼在堂兄弟當中,阿難年歲最小,所以佛這一個家族裡頭,他是屬於小弟。他『多聞第一』,那麼這是在結集經藏的時候,他是負責將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重覆再誦出來。
『羅侯羅』翻成中國意思叫『覆障』,那麼這個也是有一段特殊的因緣。過去有罪業,這一生的時候,他在母親肚子裡懷孕,懷了六年,所以這個是,是一種很大的障礙,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那麼他是『密行第一』。那麼這個年齡當然很小,佛的兒子,年歲很小,十六位尊者當中,他是最小的。那麼看樣子,他是喜歡玩耍,小孩嘛!很調皮,喜歡玩,可是他真正修行,別人看不出他修行,釋迦牟尼佛曉得,他真用功,可是你絲毫看不出他用功的樣子,所以這個『行』,修行叫密行,別人看不出來。
『憍梵波提』翻成中國叫『牛呴』,這是一種業報。過去世中,那麼他也是個出家人,年歲很小,看到這些老比丘念經,他諷刺他,這個念經不好看,像牛吃草一樣。那麼結果老比丘告訴說,我已經證了阿羅漢,他說你這樣諷刺我,你將來會有得果報的。那麼他雖然是認真地懺悔,可是還得了五百世牛的果報,墮在這個牛身,因此他這個習氣還在,就是一天到晚,那個嘴巴總是動,就像那個牛吃草一樣。那麼他已經證了阿羅漢果,他自己造這個果報,如果說別人看到那個樣子,一定也會罵他,唉呀!你這個樣子像牛吃草一樣,那不是又害死人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叫他接受天人供養,不準他在人間乞食,接受天人供養。因為天人有神通,知道他是聖人,會供養他。所以如果在人間的話,別人看到他一定會笑話他,那麼又會造果報了,所以這是『受天供養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這一位尊者與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有特殊的因緣。那就是佛不準他入滅,留在人間,作為福田第一。頗羅墮意思是『不動』,『福田第一』。那就是我們今天,譬如說一般道場裡面打千僧齋,那麼可能這個尊者就會化身到這個地方來應供。那麼可是我們要曉得一個條件,凡是能夠感得佛菩薩來應供的,這個一定是感應道交。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真正的德行,是不能感應的。譬如說我們一般的老百姓,我們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情形,我們今天辦一桌好酒菜,我們請總統來吃,他來不來呢?不會來的,不可能的。你真正是建了很大的功業,有特殊的情形,那麼總統就會來,這是叫感應道交的。而不是我們一般的時候,我這發個心,我今天來這裡打個千僧齋,我來求福報,這些佛菩薩、阿羅漢就來應供啊?真心辦道,才會有感應道交,真與真感應,誠與誠感應。沒有真誠,心不在道,滿腦子裡面就求名聞利養,那也有感應,誰來感應呢?魔來感應。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所說的,惡鬼屯門,魔鬼來感應,佛菩薩不來感應。像這個寺院裡面,我們供的佛菩薩形象,我們心裏面真有佛菩薩,你去拜他,那就是真佛菩薩在。如果說拿這個作招牌,欺騙別人,,所謂神棍之流的,那個地方雖然是佛像,真佛不在那個地方,而魔鬼附在佛像上。那麼像這一些基本的常識,我們要懂。佛法也不外乎天理人情啊!理,是屬於真諦,情是屬於俗諦,真俗圓融,真俗不二,所以他才有感應道交。那麼這是人天福田,第一位尊者。
『迦留陀夷』翻成中國的意思,『黑光』,那我們一想,這位尊者可能是黑人,皮膚很黑,但是雖然黑,非常光亮。他在世尊會下,是『教化第一』,他很懂得教學法,教學的善巧,這是教化第一。
『摩訶劫賓那』,叫『房宿』,這星宿,是因為他的母親,祈禱星宿生的他,所以以後他就叫做摩訶劫賓那。那麼這一個人,他有特長,『知星宿第一』,拿今天來講,他是一個天文學家。
『薄拘羅』尊者,翻成中國意思叫『善容』,就是面孔非常地慈祥,是個慈悲的相。他是『壽命第一』,在佛的弟子當中,他的壽命最大,一百六十歲,所以有這樣的老人在這個會中。那麼從這個十六位尊者,諸位要細細地去體會,他所代表的意義。
『阿逸樓馱』,在楞嚴經裡面,翻作『阿那律陀』,這是一個人,所以翻譯的時候,彌陀經裡頭是阿逸樓馱這個翻法,在其他裡頭有翻阿那律陀,他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這個諸位特別要注意到的,因為這一位尊者,我們在經論裡頭常常會提到他。那麼他,這個意思叫『無貧』,他也是『佛之堂弟』。那麼因為這是,也是過去生中,喜歡布施,救濟貧苦,所以感得九十多劫不受貧窮的果報,那麼就是財布施多。財布施是因,無貧這是果。那麼他在佛的會下則是『天眼第一』,那麼這個也是有個特殊的因緣。他聽經的時候,喜歡打瞌睡,有一天被佛罵了一頓,說是你這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怎麼老是精神提不起來呢!一到這個講堂裡面來就打瞌睡,所以佛就比喻他像這個蚌殼、螺螄一類的,說是你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這很可憐啊!那麼他經過佛一番呵斥之後,他真的精進,勇猛精進,七天七夜不閉眼睛,結果把眼睛弄壞了,眼睛瞎了。那麼佛很憐憫他,覺得他真正能夠回頭,能夠改過自新,是很了不起的,於是乎就教他修一種定,這種定叫『耀見光明金剛三昧』,那麼他這個定修成了,修成他得了天眼,所以稱之為『半頭天眼』,他整個這半個頭,他都能見,不必用眼見了,所以他前後左右都能見,那麼在這個阿羅漢裡面,這是『天眼第一』。一般小乘阿羅漢,天眼的能力只能夠見一個小千世界,而阿逸樓馱能夠見到三千大千世界,經裡面常講,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阿耨樓果。那麼這個典故就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的,所以他這個天眼是修得的,也是阿羅漢的見量最大的,可以能夠達到三千大千世界。
那麼這些人都是佛的『常隨眾』—常隨弟子,『此等常隨眾』,『本』來都是一些『法身大士』,實在講這個裡面有成了佛再來的,有的都是大乘很高地位的菩薩,他們來示現,好像來唱戲,他們來唱這個角色。『示作聲聞』,聲聞是小乘,其實他們不是小乘人,這就好像我們世間這個演藝人員一樣,去表演。那麼唱一台戲,我們曉得,主角只能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唱主角;那沒有配角,這一台戲也是沒有法子唱得好的,所以必須要有配角。這就是經上所講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道理在此地。這個一佛出世,他唱主角,千佛都要來幫他的忙,要來給他做配角,所以這個裡頭有很多古佛,有些大菩薩再來,『為影響眾。』他們都是行家,他們對於佛法沒有一樁不通達,所以跟釋迦牟尼佛一唱一答,就跟唱雙簧一樣的。其目的在那裡呢?目的是供養大眾。因為這些大眾迷惑顛倒,問也問不出來,他們來代問,一聽,大家開悟了,都得了佛法的利益了。
那麼再看這些人都有專長,個個第一,沒有第二的。換一句話說,在人間都是第一等人,他們都做佛弟子,都來學佛法,那何況我們呢!在本經裡面表法,這樣第一流的人,世間一等人,佛法裡面也是一等人,他們都來修淨土法門,可見得淨土法門是真好啊!值得修學。如果淨土法門不好,不值得修學,那麼這些人他為什麼要來學呢?『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那麼這個四悉檀到後面會講到。得第一義悉檀,這一種殊勝的功德利益。『增道損生』,增道就是道業增長,這個道是講的明心見性,一心不亂,一天一天地成就了。『生』是什麼呢?就是三界六道,輪迴這個生死。這個生死一天一天遠離了,了生死超越三界啊!這是證得菩提涅槃。『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他不但是自己發心來修學淨土法門,而且還代表的什麼?他們才是這一個法門真正的當機者。這一句話用意很深,諸位想想,這一些人是這一個法門的當機,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可以學這個法門?我們學這個法門,會不會有成就?那麼這一想就可以明了了,自己的信心也就建立了。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這一段則是說的菩薩眾。這個通序裡面這是說到這個,與會當時佛講經聽經這些大眾,先介紹小乘的聲聞,其次介紹大乘的菩薩,那麼這個意思在前面已經交代過了。這個地方菩薩上首列了四位,這個四位菩薩,先要簡單地把這個『菩薩』兩個字含義略為介紹一下。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翻成中國的意思,古譯作『大道心眾生』,新譯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那麼這個古譯與新譯是從玄奘大師這個地方來分的,那就是玄奘大師以前,我們稱為舊譯,或者稱為古譯;玄奘大師所翻的這些經論,我們稱之為新譯。玄奘大師所譯的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在玄奘大師以前都翻成大道心眾生,那麼這個譯法都譯得非常之好。那麼什麼叫『大道心』?什麼叫『覺』?它的標準又是什麼?這個在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必須要發菩提心,才能稱之為大道心眾生,才能稱之為覺有情。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把什麼叫做菩提心,要跟諸位說明一下。那麼這是大道心眾生,覺有情,這是有智慧,有慈悲。『智』慧,『上求』佛法;慈『悲』,『下化』眾生。最重要的,則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覺』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心。菩提心裏面包括了三個意思,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大悲心』。這是一切經裡頭差不多都是這樣說的。
佛在無量壽經里,講這個三心,它的名詞稍微變了一點。他講的是『至誠心、深心』與『發願回向心』,那麼這個是菩提心。那麼兩者我們一比較,這個意思就更明顯了。所謂『直』,就是沒有一絲毫的委屈,也就是我們講的真心;真心真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真?那我們看『至誠』這個意思,就能夠體會到一些。可是『誠』究竟是什麼境界?過去曾國藩曾經說過,他解釋學容說這個誠這個定義,『一念不生叫做誠』。這種解釋相當地正確,正如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心就是至誠心,這個心就是直心。
菩提心裏面雖然講這個三條,是以這一條為體,另外兩條,那是受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是對待一切眾生的心,深心是對待自己的心。『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般的解釋,好德好善,真正地喜歡道德,喜歡善行,所以這個是屬於自己,自己受用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是精神生活。這個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的心,同情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悲心,所以這個是對待別人的心。
那麼我們曉得,就是以人道來說吧!知道自愛的人,不少,知道幫助別人的人,也不少,他能不能叫菩薩呢?不能。為什麼不能?因為他這種這個好德好善,與這個慈悲,不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礎上,那不是真正的覺心。必須是要有至誠心的基礎,你這個深心,大悲心,是從至誠心裏面發出來的,這個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所以那個大慈大悲是真的,那一種自愛、好德好善,也是真的,決定不妄。所謂不妄就是它永遠不變,他永遠能夠保持住;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偏愛。這是我們學佛,尤其是修學大乘佛法,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一定要發菩提心,才能夠修菩薩道啊!
在淨土法門裡來說,淨土法門屬於大乘法,沒有菩提心,怎麼能夠成就大乘法裡面的往生呢!所以我們看看世間人,念佛的人多,真正得生淨土的人少,原因在那裡呢?心不相應,這個是特別要注意到的。前面雖然講的小乘阿羅漢,但是諸位曉得,人家稱為大阿羅漢,稱為大比丘,那就不是真正的小乘,是裝成小乘的樣子,實際上都是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大乘。乃至後面所講的人天,也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人。所以學佛要從那裡學起呢?從『至誠』學起啊!可是講到『至誠』,『至』是什麼?到了極處,所以說到這個地方,儒佛之道,相去不遠。
我們在儒書裡,平常我們念四書,在四書裡面我們讀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雖然儒家所講的,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可是意思都到了。誠意就是至心,就是至誠心。正心就是深心、大悲心。你們想想對不對呢?儒家把深心、大悲心,合成一個,叫正心;佛法把它分開兩個,一個是自利之心,一個是利他之心,分作兩個來說。那麼如果你要想真正修這個菩提心,在我們儒家誠意、正心,就是佛門的菩提心,的確沒有兩樣。在這個之前面,要格物致知啊!格物,『物』是什麼?『物』是說的物慾,就是欲望,七情五欲啊!『格』是什麼呢?『格』是格殺,就像前面的阿羅漢,殺賊的意思一樣。由此可知,格物就是斷煩惱,就是阿羅漢裡面所講的,『殺賊』的意思,把這個煩惱賊給它殺盡,這就是格物的意思,格除一切物慾。致知,就是破所知障。你看看,格物破煩惱障,致知破所知障,二障破盡了,直心才現前,至誠心才現前。至誠心現前了,也就是根本智現前了,根本智就是直心,就是至誠心。
世俗間也常說,誠則靈啊!心,靈了!誠到了極處,心就靈了,所以這個心靈,就是講的智慧現前。這一種智慧是你本性本來具有的智慧,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所以是一切智,無始智,這個時候豁然獲得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就是在什麼?這個三心之用啊!菩提心的德用,沒有一樁事情做得不圓滿,沒有一樁事情不究竟。所以真正美滿幸福的人生,確實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也就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基礎上,這個是學問的大根大本,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具足這樣的根本,這才稱之為菩薩,真正發菩提心。
我在講習當中,因為常常講到這個問題,許多初學的同修,對於這個名相,就是名詞、術語,往往感到困惑。所以我把這個名詞改變改變,但是意思是一樣的,那麼這樣說法,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了。那麼我把它稱作『平等心』,直心是平等心,誠到極處了,一念不生了,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這是真平等,有了『一物』就有比較,就不會平等了,所以直心、至誠心,那是平等心。深心,則是『清淨心』,無論在什麼境界,心得到清淨,不為一切境界所染污。在順境,不為順境所染;在逆境,不為逆境所染,總得清淨。『慈悲心』這是代它,這是大悲心。
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學平等、學清淨、學慈悲,這就是修學大乘佛法,這個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在圓覺經裡面講,『淨圓覺心』,那個經上講,圓覺性,實際上講,心性是一個意思,清淨圓滿覺悟之心。一切境界決定不迷,不迷就是覺悟,迷則不覺了,不迷就是覺,所以這個三種心,這是清淨圓滿覺悟之心,是我們人人本來具足的,但是現在被煩惱所障礙住了,那麼我們必須要好好地來修學,恢復我們自己原有的淨圓覺心。那麼這是『菩薩』兩個字的意思。
經文裡面講『並』,這個『並』就是前面聲聞眾,除了他們之外,還有,還有『諸菩薩』,『諸』是眾多的意思,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當『眾多』講,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從菩薩一共有五十一個等級,從十信位的初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一共有五十一個位次。那麼這個『諸』也可以說這五十一個階級的菩薩,統統都有,那麼這也是一個講法。另外一個叫『梵持眾多』也行。
菩薩摩訶薩,摩訶是『大』,那個『薩』就是菩薩,大菩薩,這樣的術語在佛的經論當中,非常之多,我們會常常看見。那麼說菩薩,後面又說摩訶薩,這就說菩薩與大菩薩,那麼菩薩與摩訶薩怎麼個分別法呢?一般的分別是以地上菩薩為摩訶薩。我們講的三賢十聖,那麼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於說自家行,這個都稱菩薩;從初地到等覺,我們稱為摩訶薩,這十一個位次稱為摩訶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我們一般稱為聖人。那麼初地以下的,我們稱為賢人,這個是佛法通常『聖賢』的定義。
在本經裡面列了四位上首,這個四位菩薩當然也是代表淨土法門的,代表這個法門,是表法的。前面十六位尊者,是代表這一個法門的當機,就是說什麼樣的程度,什麼樣的身份,適合於修學淨土法門。那十六個人代表,那代表的是各種不同的程度都可以學習,可見得這個法門的廣大。那麼這個四位菩薩是代表法門,換一句話說,代表這個法門的理論與方法,代表這個。所以它這個表法的意思不相同,前面是代表能修之人,這個地方是代表所修之法。
第一位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是人,這個名號是梵語譯過來的。法王子,佛為法王,這個王取『自在』的意思,一個國家,國王得自在,為什麼呢?他發號施令,別人都要聽從他,那麼佛法裡面就取這個比喻。如果在一切法你都通達,你都沒有障礙,你在一切法裡頭得大自在了,那麼這個也稱為法中之王。佛為法王,那麼像文殊這些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所以後補佛,也就好比是間那個王太子,他將來要繼承王位的,所以稱之為法王子,所以法王子多半都是對大菩薩的尊稱。
那麼在此地,這個四位菩薩,我一位一位地給大家來介紹。
先介紹文殊師利菩薩。在有些經論里,翻作『曼殊師利』,這個是一個人,兩種翻法,因為它音譯的。那麼既然是音譯的,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印度話,文殊師利,它這箇中國意思是什麼呢?那麼底下給我們說明,它有三個意思,那麼這三個意思,在一般註解里都有。第一個,它有『妙德』的意思,第二個也翻作『妙首』,又翻作『妙吉祥』,那麼是這三個都是文殊師利所含的意思,那麼恰恰好,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來講,淨土是講信願行。妙首,首是第一;學佛,信第一。華嚴、大論里,佛都告訴我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一切功德都是從它發生的,所以稱之為功德母,『母』是表示能生的意思,所以這個是一切萬法之首,這稱之為妙首。這個妙德呢?德是他有大智慧德能,這個法門沒有大『智』慧,沒有法子相信。吉祥是表示『行』的意思,只有這個行門最吉祥。所以在這個菩薩德號裡頭,把淨土信願行三資糧,這個意思統統包含了。所以古德註解裡頭講,文殊是代表『唯智方能信受』,就是這一部經要沒有甚深的智慧,他沒辦法相信的,沒有法子接受。它『表實智明無生淨土』,這個境界高,將來講到經文裡面,這個一心不亂裡頭,這是代表理一心不亂。而『舍利弗』尊者,代表『權智』,對實智來說,實智是根本智,權智是後得智。所以這個聲聞眾裡面,舍利弗擺在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是權智。文殊菩薩,菩薩眾裡面,智慧第一,代表的是實智。那麼他是表明『有生淨土』,這是事一心不亂。無生淨土是理一心不亂。『鈍根』的人,『由權入實』,所以說帶業往生,或者是從事一心往生,這個都是由權入實。而『利根』的人,『則權實雙融』,權實不二。文殊菩薩在此地,是顯示這一部經典,『非淺智慧型信』,甚深的智慧,他才『能』夠信,才能夠接受,菩薩代表這個意思。
第二位菩薩是『阿逸多』菩薩,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這一位菩薩與我們的關係很密切,因為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候補佛,也就是『當來下生』彌勒佛,那麼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龍華三會,度生無量。』不過他還要等五十多億年以後,才會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那麼有一些外道,說他現在就掌天盤了,就到人間來度化眾生了,這個是沒有這回事情,這是我們要相信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我們依法不依人。那麼他在本經裡頭所表法,諸位看底下這個表解。阿逸多是印度話,『此雲「無能勝」,名也』,是他的名字,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能勝。菩薩的慈悲願力太大太大了,沒有人能夠超過,所以叫做無能勝。那麼『彌勒』,大多數人曉得彌勒,不知道他叫阿逸多。彌勒,中國話稱之為『慈氏』,慈悲,這是他的『姓』,阿逸多,他是名;應當合起來是彌勒阿逸多,那麼這個才是完全。這一位菩薩,在過去式中曾經『遇』到『大慈如來』,他就發了個願,『願同此號』,他說我將來成佛,也叫大慈如來,所以叫彌勒,印度話叫彌勒。『即得慈心三昧』,他是跟著大慈菩薩發的心,修這個慈心三昧,三昧是定。這個意思就說,他這個心,定在大慈大悲上。那麼在過去式當中,他曾經與『世尊』—釋迦牟尼佛,『同』時候『發心』,所以他跟釋迦牟尼佛曾經有同學的關係,那麼那個時候『常習慈定』,就是修慈心三昧。『眾生見者,即得慈心。』
我們現在將這位菩薩塑的像,供在寺院的山門,就是四王殿的當中,為什麼呢?希望眾生一進佛門,頭一個就見到他;見到他,發慈悲心,意思就是在此地。『經雲,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那麼由此可知,他這個慈悲是真的,不是假的。刀兵劫是大劫難當中,他來救度一切眾生。
那麼這個菩薩,我要在此地跟諸位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我們中國人現在所供養的彌勒菩薩的像,大家一看到就曉得,很胖、肚皮很大,笑咪咪的,滿面的笑容。那麼諸位聽了上面所講的,大致上意思你就曉得了。這一位菩薩常常在世間,但是我們不認識他;在我們中國示現的,就是他的應化身,在我們中國示現的,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的,有兩次。一次示現就是在家居士,就是副達師,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很富有盛名的,他是彌勒菩薩化身的。另外一位就是布袋和尚,現在我們所塑的像。
布袋和尚是南宋時候的人,與岳飛同時代。這一位尊者出現在我們中國浙江省奉化縣,這是講現在,浙江省的奉化縣,也就是與我們的老總統,我們的蔣總統同鄉。在前些年,有一位李界超代表,國大代表,李老先生,他也有八十多歲了,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給我談起一樁故事,他說在總統的家譜裡面,曾經有記載,總統的祖先,就是宋朝時候,那時候他的祖先曾經將布袋和尚請在家裡面供養,就是請他到家裡來住了大概有兩個月,這是他的家譜裡頭,有這麼一段記載。那這個是當然很難得的這種機緣,能夠供養到當來下生彌勒佛,所以他家後世有這麼大的福報,當然也是有來歷的。
那麼布袋和尚在中國的歷史上,史傳裡面,都沒有記載他的姓名,也沒有記載他的籍貫,但是只曉得在那個時候,出現在浙江奉化一帶。因為他每天拿一個大布口袋,到外面去化緣,人家不管供養他什麼東西,他都歡喜,他往布代理頭一裝,他就走了,所以人家就稱他叫布袋和尚。無論見什麼人都笑咪咪的,一團歡喜,從來沒有看過他生氣。他在臨終的時候,他自己把自己的身份說出來,說明他是彌勒菩薩,說明他常常示現在人間,而人間不認識他。所以,以後大家曉得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了,於是乎中國人塑布袋和尚的像,就是彌勒菩薩的像,就塑他的像。那麼這個像塑在那裡呢?就塑在山門。在中國傳統寺院裡頭,一近寺院的門,第一個所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正當中就是布袋和尚的像,所以你一進寺院,第一個你就見到他,正如同經典裡面所講的,眾生見者,皆得慈心,縱然不能得,生了慈悲心。我們政府這些年來提倡的微笑運動,那麼彌勒菩薩正好是提倡的微笑運動,進佛門來,大家就一團歡喜,就得笑咪咪的對人。肚子很大,表示什麼呢?能包容,能夠容納得下,所以這一尊像,他代表的意思就是大慈大悲,代表這個意思。所以『生平等心,成就喜悅之相。』入佛門來,第一個要學這個,唯有平等慈悲,才真正能夠救護一切苦難的眾生。
那麼在印度所看到的彌勒菩薩的像,就跟觀世音菩薩差不多了,是一個女生的相,不一樣。所以我們所造的像,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像。那麼還有許多,大家都不知道歷史,也不知道來歷,有一些人把他稱做歡喜佛,看他笑咪咪的,歡歡喜喜的,於是乎,塑了什麼呢?一群小孩圍繞著他。那麼這一群小孩有數量的,有塑五個,有塑六個,它也有用意。塑五個小孩,代表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一天到晚圍繞著他,他笑咪咪的如如不動,表示這個意思,在五欲而不染五欲。如果塑六個小孩,那就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在六塵而不染六塵,表這個意思,,所以不是代表多子多孫。那多子多孫,要用在家人的身份還可以,那出家人那來的多子多孫?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因為我曾經看到有一個畫彌勒菩薩的像,有一群小孩圍繞,上面題了幾個字,『多福多壽多男女』,就是兒女,這個題的字不恰當。那是在家的可以,出家人怎能?你說多福可以,多壽也還可以,多兒女這就不可以了,所以這個是不恰當。那麼可能這個畫像,題的這個字,流傳了很多,因為大家對於彌勒菩薩的確都很熟悉,也很歡喜,都願意供養他。
那麼底下一位是『乾陀訶提』菩薩,翻成中國意思,是『不休息』。經裡面介紹的說,這一位菩薩『常修萬行』,修這個六度萬行,『廣度眾生』。就像『楞嚴』經裡面,『阿難』尊者所發的願,這一首『偈』子說:『如一眾生未成佛』,記住啊!一個啊!一個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你們諸位想想,這一個願與地藏菩薩的願,有什麼兩樣?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看阿難尊者發的願,要一個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跟地藏菩薩發的願,沒有兩樣啊!這個願力實在是太大太大了。那麼這一個乾陀訶提菩薩,他這個願就是這樣的,常修萬行,自度度他,永不休息。『常精進』菩薩,『自利利他,無疲倦故。精進度生,常不退轉。』這是我們從事相上所見到的;他怎麼能夠做得到呢?這是從理上講,『見法性常住,行無作正勤。』這個我們相信了。凡是明心見性之人,才能說得上真精進啊!為什麼呢?見了性之後,曉得法性常住,因此他自己的修行,就是自行化他,才無有疲厭啊!像華嚴經譜賢菩薩十八願王裡面所講的,願願修學都是無有疲厭,沒有疲倦、沒有厭倦。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這個與如是等,『與如是』這是總『結上』面;『等』,這是『例余』,其餘菩薩,無量無邊,用不著一一地列出來了,菩薩眾裡面,只列了四位。這個四位表法的意思,看這個地方,『表法』的意思,這個『四菩薩』,代表『淨土三資糧』,『資』是資助的意思,『糧』是糧食。從前去旅行,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現在到處有飯店,有旅館,你只要帶了鈔票就行了,就可以出門去旅遊去了。在從前不行,從前出門的時候,不一定有旅館,也不一定有飯店,所以你必須要帶乾糧,帶錢財還要帶乾糧,才能夠旅行。
那麼這個四位菩薩,『文殊』是代『表信』,『彌勒』是代表『願』,『不休息與常精進』代表『表行』。文殊菩薩,『具根本智者能信』,代表這個意思,一定要具足根本智的人,對於這一個法門才能相信。像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決定往生是也。』華嚴經到最後,入法界品裡面,譜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四十一位,是屬於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個四十一位都是得根本智,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拿淨土法門來說,都是得理一心不亂的法身大士,他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智慧,那能信得過呢?彌勒菩薩表願,前面說過了,他遇到大慈菩薩,他就發願將來自己成佛,也跟佛一樣,不但要跟佛一樣,連佛的名字都一樣。那麼這個,我們把他借用過來,一切眾生『願生西方,同佛無量光壽也。』由於彌樂菩薩類似的大願。而不休息,常精進,這兩位菩薩代表行門。行門,這一部經典裡面給我們所講的『執持名號,念念相續,精進無疲』,達到『一心不亂』,就是『止於至善。』一定要精進不休息,才能夠圓滿的成就。所以,你看這個四位菩薩,很明顯地是代表這一部經裡面修學的方法。這個菩薩眾,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要講的是天人眾,可見得這個法會,因緣非常之殊勝。天人眾裡面,請看經文,那麼這一段是經文。『及釋提桓因』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能天主』,意思就是說,他能夠做天上的主人,也就是做天王,為天國之主。一般經裡面常常講的,叫帝釋天,就是他。我們中國俗稱作『玉皇大帝』,實際上,他是『忉利天主』。這個人,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很熟悉的,中國的道教以他為天尊。有許多的宗教,都是以忉利天為歸宿、為究竟。當然在佛法裡面看,這是錯誤的。然而,天畢竟要比人間來得美滿,無論在福報上、在壽命上、在享受上,都比我們要超出很多很多。『忉利』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三十三』。在這個地方,能天主,忉利天王,中國人稱之為玉皇大帝,忉利翻成三十三,那麼就是講的三十三天。三十三天諸位要曉得,它只是一層,而不是三十三層。
佛經裡面給我們說,這個娑婆世界的天,一共有二十八層天,天有二十八層;欲界有六層,色界有十八曾,無色界有四層,所以一共是二十八層天。那麼這個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在那一層呢?從我們底下往上算,它在第二層,所以這個天並不很高,釋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就是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之為玉皇大帝。『等』,『下』面呢?『等四王』天;『上』面呢?那是『等色界,無色界』,就是『無量諸天』的意思。
四王天,這個地位在諸天裡面,它是最低的,我們稱之為四大天王。世俗人稱這個四大天王,稱為四大金剛;稱四大金剛是錯誤的,實際上是四大天王,在佛門裡頭也是護法神。
剛才跟諸位講了,這個彌勒菩薩,佛門一般都把它供奉在四王殿,就是四『天王殿』,彌勒菩薩像在當中,那麼兩旁邊塑的像就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都是塑的將軍的樣子,就是塑的將軍身,都是武裝的。『東』方這個叫『持國天王』,南方叫『增長天王』,西方叫『廣目天王』,北方叫『多聞天王』。它都代表的含義,在佛法教學表法上來說,這個用意是相當之深。換一句話說,佛法的教學,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就進入到教學的藝術化,達到了藝術化,也就是走向了藝術境界。它用這個造像來表法,使我們見道佛菩薩的形象,就明白它教育的意義。像彌勒菩薩,我們一見到他的像,就曉得它代表的是慈悲,代表的是寬宏大量,至少會給人有這麼一個感覺。我們度量要大,我們要能夠包容,我們對於一切人,要平等,要大慈大悲,所以它至少它有這個意思在。
那麼這個四大天王呢?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這個意思很明顯,是教我們什麼?『負責』任,『盡』忠『職』守。在一個家庭裡面,要擔負起家庭責任,為家庭盡忠。在社會上,無論在那一個行業,你對於你自己的職位,一定要盡責盡忠,這一位天王代表這一個意思。
『南』方天王在第二位,這『增長』,增長什麼呢?就是要求進步,精益求精。佛法裡面講的是精進。在我們儒家講的是,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求新、求進步,代表這個意思。無論是在我們德行上,事業上,文化水準上,要一天一天地提升,不能停在那裡,當然更不能退後,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佛法永遠在進步,永遠在時代的最前端,它怎麼會落伍呢?這是真正的學問,這個是第二位天王代表的意思。
第三位天王—『西』方天王,叫『廣目』,『廣』是廣大,『目』是眼睛,意思就是多看。『北』方天王,『多聞』多聽。你要想達到前面盡忠負責,又要不斷地精進求新,那你就得要多看、多聞,你才能夠達到。
所以一入佛門,看到這些佛菩薩形象,你看,一句話不要說,意思都表達出來了,這是你進佛門,上第一堂課。所以佛法,無量甚深的法門、意趣,可以說盡在不言中,你全都得到了。所以這個教學,你看看古老的教學,它已經做到這麼高的藝術。很可惜!現在一些人把它當神去看待,燒香磕頭在那裡求願,這大錯特錯。不曉得佛門這些諸佛菩薩這些形象,在今天來講,就是教具啊!是教學的工具。但是我們一般把教學工具看得很輕,而佛菩薩這些形象,我們對於它有特別的尊重,它有這個意思在。第二個意思就是見賢思齊。見到佛,像這個彌勒菩薩一樣,他見到過去大慈如來,他就想學他,見賢思齊。我們今天見到彌勒佛的像,我們就要學他,要跟他一樣。我們見到四天王的像,那就要學他,我們學他一樣的盡忠職守,一樣地學他智慧增長,福德增長,事業天天日新又新,要學他們的『博學多聞』,這才真正達到了佛法教學教育的意義,真正達到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目的。
那麼底下我們再繼續看。這個『大眾』,這個裡面就『包括』了『八部修羅,人非人等』,這是護法的大眾,那麼這一些,都是指的鬼神,有天神,有鬼神。佛說經,這一些天神、鬼神也都在,也都來聽。不但包括這些人,而且包括『六道眾生』,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皆所攝機』,都是這一個法門所接引的對象,是這一個法門所攝的根機。那麼我們從這邊看,上到菩薩,下到六道眾生,真正是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頭,有這麼幾句話說,『是法平等』,這個『法』就是指淨土法門,這個法門是平等的;等覺菩薩乃至於六道眾生,人人可以修學,人人可以成就,豈不是平等法嗎?『無有高下』,『上』達『聖』人,大菩薩摩訶薩,『下』到『凡』夫,乃至於三惡道的凡夫,『亦與之俱』,都同聚在這個法會裡,同修學這一個法門,為什麼呢?『唯是一心,真實性中,無差別故』,一心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啊!真如本性,這一心就是真實性中,這真如本性,裡面決定沒有差別,像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唯有本來無一物,才是『無差別故』,『此間佛法住持,本來如是』。此間佛法住持特別是指佛說淨土這一個法門,本來如是,可見得這一個法門之不可思議,這個法門的廣大無邊。
那麼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是將序分裡面的通序介紹完了,也就是講的正信序。那麼雖然說的是通序,這個六種成就;而在眾成就當中,十六位尊者、四大菩薩,以及人天大眾,我們就可以將這一個法會,它的性質,它的殊勝,也就很清楚地看出來了。
下面這是『別序』,也就是說的『發起序』,是本經發起的特別因緣。可是在蓮池大師疏鈔裡面,把這一段經文已經列入正宗分了,換句話說,沒有發起序;蓮池大師有他老人家的說法,說的意思也非常的圓滿。蕅益大師,他把這一段經文看作發起序,也有他的道理。
先說別序—發起序,那麼這是蕅益大師的意思。蕅祖的意思說,『淨土法門』,實實在在說,『不可思議,無人能問』,其餘的一切,這些事理可以思議,大眾能夠問得出來。換一句話說,他能夠發現,發現這個問題,問題才能提得出來。這一個法門不可思議,所以說沒有人發現到,因此也沒有人能夠提得出這個問題。於是乎釋迦牟尼佛這不得已呀!這『佛』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倡』導『依正名字為發起』,這種說法也好,也非常之好,這個在其他經裡頭也有例子。
這第二個理由說,世尊以『智』慧『觀』察大眾的『機』緣,也是觀察大眾的善根、福德、機緣,『見此大眾,應聞法益』,見到現在在會的這些大眾,乃至於末法時期許多眾生,對於這個法門,他能夠信得過,能夠理解,能夠依這一個理論方法來修學,而得往生見佛,就是見阿彌陀佛,能成就這一樁大事,應該聽到這一個法門,他會得到利益。所以不等待別人來問,自己就說了,所以這一部經是屬於無問自說。
那麼聞法益,『益』是什麼呢?這是講的這四種利益,叫『四悉壇』。悉壇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普施』,『普』是普遍,『施』是布施。那麼這個在經論裡頭常常可以見到的,這是一個佛學的名詞。這個第一條叫『世界悉壇』,『得歡喜益』。佛說法,為一切眾生說法,離不開這四個原則,諸菩薩說法也離不開這四個原則,那麼歷代祖師說法,當然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現在學佛,為別人解釋經典,也要記住不可以離開這四個原則。
那麼第一個原則就是,這個世界,就是普遍的意思,普遍布施啊!所以菩薩所在之處,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佛法。如果佛法在的地方,叫人家討厭,那就錯了,就大錯特錯了。所以菩薩法很重視這個問題,就是要得人緣,要先得人和,叫一切人生歡喜,這是第一,才能夠接引一切眾生。
那麼進一步呢?要『為人』,『得生善』的『益』處,就是要利益眾生,要叫眾生得到好處,得利益。那一切眾生,啊!有利益可得,那他當然來了。你看,先歡喜,又叫他得利益,那他來了。
第三就是更進一步了,『對治』了,他有很多的毛病,勸他斷惡,所以這四個順序不能顛倒。如果說一開頭,你接引一個眾生,哎呀!你這樣一個毛病,那樣一個罪過。你叫他斷惡,他一聽了就討厭。這個東西得慢慢來,所以對治他的毛病習氣,你看,在第三層。第一個歡喜,第二個生善,第三個才斷惡。
最後『第一義悉壇』,『入理』,明心見性,得理一心不亂。換一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的真實相,叫他明了,叫他得到,這個是究竟成佛啊!所以說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這四種利益是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究竟。用這種方法、態度,來攝受一切眾生。眾生怎麼不歡喜?他怎麼不接受佛法呢?!這是我們應當要好好記住。
那麼我們自己學佛,弘法利生,將佛法介紹給別人,人家不肯接受,甚至於反對,那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一定是違背了佛四悉壇的這個原則。假如我們能夠遵守這個原則,真正體會到佛的苦口婆心,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用這種方法來接引大眾,佛法必定能夠推廣,必定能夠普及。唯有佛法普及與推廣,才能夠給這個世間帶來真正的和平,真正的幸福。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