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藕益祖師:攝心為戒,以戒為師,是往生全由信願之有無的前提


時間:2015/7/31 作者:小明明

釋迦摩尼佛開示:攝心為戒,以戒為師。(前句來自楞嚴經,後句來自阿含經。)

蕅益大師《重治毗尼事義集要》: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若以持名為徑,學律為紆,既違顧命誠言,寧成念佛三昧?多纏障垢,淨土豈生?夫如海無涯,豈不廣大?保任解脫,豈不簡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專精律學者,方能決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現在紹隆僧寶,臨終上品上生。法門之妙,孰過於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張,取笑識者?

印光祖師:“良以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果能持戒,則貪瞋痴心,不發現行。戒定慧道,徹底圓彰。恆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具現心中。所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過。況又加以真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現生固已心佛不二,臨終不生淨土,將何生乎。縱令根機陋劣,未能如是。而以嚴持佛戒之清淨身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帶業往生,固已永脫輪迴,高超三界。常時親炙彌陀,自可速證法身。況已業盡情空者哉。其有自詡高明,藐視戒律,及與淨土,謂自性清淨,有何善惡持犯自他淨穢。但任天真,即如如佛。從茲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之主人。較彼帶業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上焉者乎。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注節要跋)

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一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有身殺,或有心殺。言口殺者,處分許可,名為口殺。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為身殺。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為心殺。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

印光大師於《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中言:“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瞋痴,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果矣。若志誠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應。如是念佛之人,至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必然親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

佛經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無量諸佛所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毀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聽毀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藶子。何以故。是人遠離如來法故。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印光祖師:“唯心淨土者,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及至臨終,由己之淨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淨土。”。

印光祖師:有唯心淨土, 方生西方淨土。若自心不淨,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淨心, 感生西方之淨土。

三論宗祖師嘉祥大師《勝蔓經寶窟上》開示說:“清淨心,淨者信也,起淨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淨心。”。

印祖開示什麼叫淨念?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文鈔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印祖文鈔·復陳薪儒居士書》下品下生:“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

淨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師開示:自力、佛力各自負責哪部分?

“《淨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在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在於佛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安可不自勉焉?”。

蓮池大師:自力與佛力

一人問:“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變此娑婆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之處,便成七寶莊嚴之極樂國,乃必令眾生馳驅於十萬億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無緣,子知之乎?淨緣感淨土,眾生心不淨,雖有淨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變地獄為天堂,而彼十惡眾生,如來垂金色臂牽之,彼終不能一登其閾也。是故剎那金色世界,佛攝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幽溪大師:自力與佛力

離苦得樂.即得往生.豈虛謬哉.是則雖由慈光外攝。而又全憑念力至心。.寄語行者.尋常稱名.七日之期.而功始一日.一日之期.而功始一時.

幽溪大師:“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印光祖師:觀行位清淨心能感召淨土現前而往生,原文見下

“心清月現,何可死執以論。須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現,聲聞有聲聞之清現,菩薩有菩薩之清現,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也。若如法說,其餘一切皆非清現,唯佛方是清現。蓮池大師所說,便成錯謬。不知自己完全未開正眼,故有此種盲論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現,乃觀行之清現。”。(旁註:不明白印光祖師為何強調觀行位感召淨土現前,而沒有強調名字位感召淨土現前,故而把此段內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師開示匯總中。)

幽溪大師:念佛進入圓伏五住觀行位境界,能感淨土現前。原文見下

“極樂稱為淨土。惟其心淨。而後佛土淨。但心淨土淨。其義甚通。圓伏五住。圓破三惑。皆名心淨。而此心淨。感佛土淨。則圓該四土。今是同居淨土。”。(旁註:不明白幽溪大師為何同印光祖師一樣,強調觀行位感召淨土現前,而沒有強調名字位感召淨土現前,故而把此段內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師開示匯總中。)

知禮大師妙宗鈔開示:下輩下生念佛只需落實名字位即可。伏惑為觀行位境界。原文見下

“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屬下下品。答理觀事定相即修者。心雖不二。事雜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觀忘情。伏惑方發。故別惑初伏名觀行位見法界理。”

智者大師開示說:下輩下生念佛人臨終已經暫伏煩惱,原文見下

”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開示:伏煩惱是名字位境界,伏惑是觀行位境界。原文見下

” 蕅益大師的修證,據他自己說是“名字即佛”位。不過,從他的實際實行看,恐怕不止於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當他徹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後,必定不會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進地加功用行,歷事煉心,降伏煩惱,直至於完全到達“圓伏五住惑”的地位——觀行即佛位。“。

印光祖師:圓伏五住即觀行位,原文見下

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

黃念祖居士談:自力與佛力

更重要的是臨命終時。所以“一向專念,信願持名”,在前頭這“信”和“願”都提過了,實際就暗攝在念佛裡頭了。知道一向專念的人,他就是從信願出發的嗎!那么這樣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往生,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在念佛的時候),這時你的身體的“四大”(地、火、水、風)分離,非常痛苦,心力極微弱。而這時你要是能念佛的話,這可不是你平常鍛鍊的結果!所以很多人以為我要鍛鍊到這一步才成,這個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願才是你能達到佛來接引的條件。佛來接引,也就是我常說的一個比方:你上這個大學是500分考取,我上那個學校200分考取,這個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極樂世界這個學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後沒有降級,沒有留班,各個是愛因斯坦水平的畢業生,所以最終都要成佛的。就是這么一個特殊的學校。儘管如此,可你這 200分還得要的嗎!所以你要達到佛這個願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願哪!你願意往生,你在願裡頭,而且你還肯念佛,並且一向是如此。

“臨命終時,聖眾現前”一向如此,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佛就和許多大菩薩,許多聖眾以及與你有緣的往生者都來接引你,這是很多人都證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時候看見自己家裡頭過去已經往生了的人,跟著佛一塊來接了,大家來到將要臨終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阿彌陀經》有兩種譯本,一種是鳩摩羅什譯的;一種是玄奘大師譯的。這兩句話是在玄奘法師的譯本裡頭有的。

對於已有的《阿彌陀經》,玄奘老法師為什麼要再翻譯一遍?這都是有原因的!這樣的大德時間都是很寶貴的。鳩摩羅什法師的翻譯本,大家都願意念,都願意念這個秦譯本。而玄奘大師,大家都知道他翻譯準確、翻譯的好,可是沒誰肯念,因為念起來繞口。但是他還是要翻譯,重要的是這裡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力來庇護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亂。這個“令”字的份量很重,叫臨終人的心不亂,使得他不亂。還有的經上說,佛在這時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讓亡者也進入到另一種“三昧”中。亡者此時與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號了!所以,這個是靠什麼?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門、淨土法門是“他力門”,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這是不夠的。他力就是彌陀的願力,所以彌陀稱為“大願之王、佛中之王”。他的願力特別殊勝。你一定要信願持名,願意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些條件符合了,在你最後的時候,佛和聖眾就現在你眼前。這是佛的力量。這裡說的簡單一點,別的經上說的,在《大經解》上都有。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