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開始講解《普賢行願品》。
我們現在無論是聞法還是修法的時候,主要通過《普賢行願品》來回向和發願,通過《普賢行願品》消業積福。我們的歷代祖師們也非常重視《普賢行願品》,尤其是法王如意寶非常重視這部經典。他老人家在世時曾經講過,他不希求任何東西、任何法,只強烈希求四眾弟子每天至少念一遍《普賢行願品》。法王如意寶為什麼這樣重視《普賢行願品》呢?為什麼要在四眾弟子面前這樣強調修持《普賢行願品》呢?因為對於修大乘佛法而言,這部經典是非常重要的。在喇榮,做任何善法的時候,都會念誦《普賢行願品》。大乘佛法中,一切菩薩的學處都包含在這裡。
四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這是普賢菩薩親自傳授給善財童子的法。上師老人家也曾經講過,他是善財童子的轉世,也可以說是善財童子的化身。當時善財童子親近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很多善知識,獲得了文殊菩薩殊勝的加持,打開了廣大智慧之門,現量證悟了諸法最究竟的實相,令他有能力真正進入普賢菩薩不可思議的境界當中。
其實《普賢行願品》的內容非常深廣。真正要進入這樣不可思議的境界,真正要發出這樣的願,至少要達到初地以上菩薩。善財童子本身善根深厚,而後獲得了文殊菩薩的加持,開啟了廣大智慧之門,真正進入了這樣的狀態,親見了普賢菩薩,得到了普賢菩薩的親自攝受。普賢菩薩給他傳授了這樣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裡有這樣一個甚深的緣起和意義。
我們現在無論是聞法、修法的時候,還是做任何善事的時候,也都會念誦《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的最後一品,但是它也可以單獨成為一部經。這樣的情況有很多,比如《般若五百頌》等,都是從經中摘下來的,也可獨立成為一部經。
《普賢行願品》有漢文版,也有藏文版。
按藏文版的解釋,是《聖尊普賢行願之王》。其內容分三部分:初義、經義、末義。「初義」是最初的內容,「經義」是這部經的意義,「末義」是最後結束的意義。
初義可以分兩部分,一個是名義,一個是譯禮。
名義是「聖尊普賢行願之王」。
「聖尊普賢」可以指普賢菩薩,也可以指所有的菩薩,位前菩薩、登位菩薩、位後菩薩。位前菩薩指處於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登位菩薩指初地到十地的菩薩。位後菩薩指成佛以後的菩薩,比如文殊菩薩、觀音菩薩,他們都已經成就佛果了,但是他們在示現上為菩薩,以菩薩的身相來度化眾生。所有的菩薩都可以叫普賢。
「普賢行願」是指普賢菩薩所宣講的行願,也可以指所有菩薩的行願。「行」是他們的所行所做,「願」主要是他們的所思所想。一個是行為,一個是思想。也可以說是普賢菩薩的思想和行為,也可以說是一切菩薩的思想和行為。
下面的內容都是普賢菩薩的行願,也可以說是一切菩薩的行願。這都可以包括在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里: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罪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回向。
「行願」還可以這樣解釋:「行」指普賢菩薩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可以指一切菩薩的學處;「願」是我們對這些學處、境界有強烈的希求之心。
「行願之王」:在這裡所發的這個願,不是普通的願,不是普通的欲望,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譯禮,指翻譯的時候,譯師們為了遣除自己翻譯過程中的違緣而做的禮拜。「頂禮文殊童子尊」,在此頂禮了文殊菩薩。
經義分三個階段,前行、正行、後行。前行是修七支供,清淨相續。要成就這些願,也要積資淨障。若是沒有淨除業障,沒有積累福德,這個願也不會圓滿,不會成就。所以首先修七支供,使自己的相續得以清淨,自己的資糧得以增長乃至圓滿。正行,就是展開宣講這些願望。後行是講《普賢行願品》的功德而結束。
漢文版的《普賢行願品》總共分十二個部分:(一)禮敬支;(二)供養支;(三)悔罪支;(四)隨喜支;(五)請轉法輪支;(六)請佛住世支;(七)回向支;(八)願差別;(九)願邊際;(十)願利益;(十一)勸受持;(十二)總回向。
(一)禮敬支。
包括三門總禮、身的禮拜、語的禮拜、意的禮拜。
1、三門總禮。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在一切處、一切時中所示現的一切如來。「十方」包括一切處,「三世」包括一切時,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人師子」指佛陀,一切如來。在藏文版中,這個「師」是獅子的「獅」。群獸之王就是雪山的獅子,人中之王就是佛陀。這是拿雪山的獅子來比喻佛陀。為什麼呢?雪山裡的獅子一出現,其它的野獸都會心驚膽戰。佛陀一出現,一切天魔外道也是心驚膽戰。還有一種解釋:佛在人間示現為人相,也可以叫「人師子」。一切處、一切時當中所示現的一切如來,這是我們恭敬禮拜的對境。
「我以清淨身語意」:「清淨身語意」指清淨的身,清淨的語,清淨的意。我們依靠什麼禮拜?就要依靠這些來恭敬做禮拜。恭敬頂禮時,身、語、意都要清淨。
這裡主要是要求心要清淨。心清淨了,身和語才能清淨,因為心是決定身和語的關鍵。心清淨了,在它帶動下的身和語也是清淨的。若是心不清淨,身和語也不會清淨。所以我們要以清淨的身語意恭敬頂禮。
意清淨,這裡主要說的是深信。對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有勝解信心,並且以覺悟或智慧的心態來淨除身語意的污染。若是沒有這樣覺悟的境界,身語意上的這些染污是不會清淨的。所以要有勝解信心。
然後是禮拜。在前面講過,禮拜主要是對治傲慢心的。有恭敬之心,才能對治傲慢心。什麼叫恭敬之心?就是了知諸佛如來這些無漏的功德,並且生起歡喜之心;同時發現自己的過失,並且有慚愧之心。
為什麼要這樣講呢?頂禮的根本是恭敬心。若沒有恭敬心,就沒有真正的頂禮,沒有真正的禮拜。頂禮是要對治傲慢心的。傲慢心的兩大特點是:其一,看不到對方的功德;其二,發現不了自己的過患。有傲慢心的人,不會有任何進步,不會有任何成就。因為他發現不了對方的功德,也就無法能夠對這些功德生起歡喜心,所以他學不到對方這些無漏的功德,也發現不了自己的過患。
現在的人到處怨天尤人,就是因為有傲慢心。自己還不服氣:「我沒有傲慢啊!」這就是傲慢。其實一切的錯誤,一切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對方沒有錯,對方沒有問題,一切的不清淨都是自己的心,一切的不幸運都是自己的業障。若是你心清淨了,則一切清淨;若是你自己的業障消除了,還會遭受這些不幸嗎?還會遭受這些痛苦嗎?不會的,都是自己的問題。但你沒有發現,沒有覺察到,還認為自己沒有錯,不是自己的問題。「我為什麼要懺悔?我找不到懺悔的對境啊!」這個問題就更大了,這叫傲慢心。這種人永遠改正不了自己的過失,永遠覺察不到自己的錯誤或問題。這種人還能有進步嗎?我經常說的「水裡的石頭」,就是指這種人。水裡的石頭,泡得再久,既不會泡軟,也不會泡開。
犯錯誤不算錯誤,不認識錯誤才是錯誤。作為凡夫,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但若是你能反省、能懺悔,都可以改變,都可以清淨。
做禮拜、頂禮,這就是普賢行願,是我們要學的、要修的,我們要跟普賢菩薩學,要跟這些菩薩學,才能進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若你不向普賢菩薩學,不去學這些菩薩的學處,你就無法進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禮敬諸佛,這就是普賢菩薩的行願,也可以說是一切菩薩摩訶薩的學處。
禮敬諸佛,有身禮拜、語禮拜、意禮拜。但根本是意禮拜,要以恭敬心,恭敬頂禮。什麼叫恭敬心?就是直接對治傲慢的心態與信念。處處能想到諸佛的功德,並生起歡喜心;處處能發現自己的過患,並且有懺悔、慚愧之心。這叫恭敬心。這種心念,能直接對治傲慢心。
恭敬心有兩大特點,傲慢心也有兩大特點,彼此的兩大特點是相反的。若是在自己的心相續中具有恭敬心,傲慢心就生不起來了。有熱的地方,就不能有冷。同樣,在心相續中有恭敬心,就不會有傲慢心;有傲慢心,就不會有恭敬心。
「我對佛很恭敬啊!我對上師很恭敬啊!」若是真有恭敬心,就不會埋怨佛,更不會埋怨上師。在心相續中要有恭敬心,然後以恭敬心做禮拜,這叫禮敬諸佛。
在這裡講,以清淨的身語意禮拜。心裡有恭敬,心地清淨了,語和身也是清淨的。其實無論是祈禱、讚嘆,還是做頂禮,都是恭敬心的一種表現。無論是稱揚、讚嘆,做大禮拜、小禮拜,還是彎腰、低頭,都是恭敬心的一種表現。若是心裡沒有恭敬,這都是假的。當面說得都好聽:「上師不得了,智慧圓滿、慈悲廣大……」然後五體投地頂禮,看似很恭敬。但若是心裡沒有恭敬,這些都是假的、裝的。什麼叫裝的?就是只在口頭上稱揚、讚嘆,不是從心裡真正恭敬。
想到自己與佛和上師相比差得太多了,不足的地方太多了,過患太多了,心裡很慚愧,很懺悔。你覺得佛或上師確實有那麼多的功德,有那麼多的威力,從而發自內心地歡喜,然後稱揚讚嘆,那是心裡話,是發自內心的。否則,都是假的。心裡不但沒有一點恭敬,還很傲慢:「我比上師還好,我的福報比上師還大,我的知識面比上師還廣」,若以這樣的心態讚嘆或是禮拜,都是假的。
我們為什麼要磕頭?也是覺得自己很慚愧。知道對方有很大的功德,內心非常歡喜,然後磕大頭、磕小頭、彎腰、低頭,那才是真心的。若只在口頭上說,在表面上做,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因為這是在欺騙上師,欺騙佛,欺騙眾生。心和口不一致,心和身不一致。看似很有恭敬,很有禮貌,實際上是在欺騙上師三寶,欺騙眾生!
想進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就要學修普賢行願。要學修普賢行願,首先要學修禮敬諸佛——恭敬禮拜、頂禮諸佛。真的,應該仔細思維一下,應該仔細觀察一下,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是在修佛還是在造業?
「一切遍禮盡無餘」:在一切時、一切處中,對示現的一切如來一一遍禮。每一尊佛,每一尊如來面前都有一個自己,並且在恭敬禮拜。
「盡無餘」指一尊佛也沒有遺漏,一下子恭敬禮拜了一切如來。「十方」包括一切處,「三世」包括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時都有佛。不是在大殿裡面有佛,到家裡就沒有了;也不是做課或打坐的時候有佛,而在其他如吃飯、睡覺、在外面溜達、聊天等時間裡沒有佛。哪裡都有佛,什麼時候都有佛。
《普賢行願品》很重要吧!我們要明白、要深信這個道理。若是明白、深信了,就沒有造業的餘地了。在哪裡造業?處處都有佛,任何時候佛都在看著呢,你是躲不掉的。你深信了這個道理,就沒有當面和背後的差別了。
現在很多人修行都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就怕上師看到,怕同修道友發現,然後儘量裝一裝。覺得上師看不到、同修道友也不會發現的時候,就開始要造業了。這就是有當面和背後的差別。守護誓言不能有當面和背後的差別,當面怎樣背後也要怎樣。有當面和背後的差別而去守護誓言,是破壞誓言。佛、上師都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處處都在,處處都有佛,時時都有佛;處處都有上師,時時都有上師。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一切時、一切處中都應該以恭敬心做頂禮。一切處、一切時中都覺察、發現自己的過患,並且心生慚愧;一切時、一切處中都能憶念佛和上師的功德,並且心生歡喜。
天天都在念,時時處處都在頂禮,都有恭敬心,這樣才叫「一切遍禮盡無餘」。若是現在恭敬頂禮,一會兒就不恭敬頂禮了;在壇城裡可以恭敬頂禮,一離開寺院到家裡,就不恭敬頂禮了;在大殿裡有恭敬頂禮,一出大殿,回自己房間就沒有恭敬頂禮了,這樣還是沒有做到「一切遍禮盡無餘」。應該是在一切處、一切時中,都在做恭敬頂禮,這才是「一切遍禮盡無餘」。因為一切時、一切處中都有佛,都有佛的示現。
「沒有佛啊!我沒看到啊!沒有感覺到啊!」你沒有看到,沒有感覺到,這是你自己的問題。
你為什麼沒有看到呢?因為你只有肉眼,沒有法眼,沒有慧眼,所以看不到。想看到真正的佛、菩薩和上師,你要有法眼和慧眼。你以肉眼只能看到站在你前面的這個皮囊,然後對他生貪心。你應該把這個肉眼閉上,少看,因為它只能看到這些。看到後心裡或者生貪心,或者生嗔恨心。感覺好一點了,就生貪心;感覺不好了,就生嗔恨心;傲慢和嫉妒同時存在。一個肉眼只能起到這樣的作用。若是你想處處時時都能看到佛,就要有法眼、慧眼和佛眼。佛眼先不說了,你先有法眼或慧眼也行。以法眼和慧眼看,才知道確實是無處不在的!
為什麼感覺不到呢?就是因為你只有分別心,只能感覺到這些不清淨的境相,只能感覺到這些痛苦,其他的感覺不到。怎麼辦?以清淨心、平等心去感受、去感應,才能感覺到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原來,在我頭上,在我眼前,處處都有佛。」
若是要時時處處都有恭敬心,都做禮拜,也很難做到,這要有一定的修行和定力才能做到。你現在做不到,因為你心不定,沒有定力,沒有禪定的功夫。只有普賢菩薩才能做到,其他的菩薩,比如登位菩薩有時能做到,有時做不到;位前菩薩——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只能做到相似的,做不到真正的。你現在想做到,要有定力。
「處處要做禮拜,那我應該做大禮拜還是小禮拜啊?」不用做大禮拜,不用做小禮拜,只要在心相續中恆時具有恭敬之心,你的一切行為都是一種禮拜,包括吃飯睡覺都是在做禮拜。若是在你的心相續中不具備恭敬之心,你磕大頭、磕小頭,五體投地,全身著地,都不是做禮拜,就是擺擺樣子,都是假的。
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處處都要做禮拜,我吃飯的時候怎麼做啊?我是吃飯還是做禮拜?我睡覺的時候怎麼做啊?我是睡覺還是磕頭?」若是真能恆時有恭敬之心,一切所言所語、所做所行都是在做禮拜。
「一切遍禮盡無餘,難啊,做不到!」是的,對沒有修行的人來說是難,但對有修行的人來說並不難,只是一瞬間的事,都是在當下。我們做禮拜是一種普通的修法,但若是真正要做到禮拜,真正要修普賢行願,也是不容易的。
大家要知道,我們經常強調,首先要懂,要明白該怎麼做,這是很重要的,能不能做到不重要。你們現在自己認為每天都在修行,根本沒把頂禮當回事。這也是普賢的行願,你每天都在修行,你真正做到這些了嗎?現在要明白問題出在哪裡,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其實,問題就出在自己的身上,沒有出在別人身上。不是因為道場,不是因為道友,更不是因為上師,而是因為自己不明理,因為自己沒有修行。要明白這點,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應該在當下解決。你從別人身上找不到原因,想跑到別的地方解決不了問題。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這是第一個偈頌。這個偈頌我們每天都念好幾遍,但是自己明白了嗎?這樣思維過嗎?自己是這樣做的嗎?沒有吧。都只是在口頭上「哇哇」地念。
我經常說,學佛修行要實在,不能虛偽。念得很流利,唱得很好聽,根本沒有去思維它的內容,也沒有去想它的意義,更沒有去做。每天都在念,每天都在表面上做,這叫虛偽。現在很多人學佛修行都很虛偽。
我經常強調,學修要認真一點,實在一點,修法的時候不要這樣不死不活的。你們修《普賢行願品》時也是,說沒念也念了,說念了也沒念;說沒修也修了,說修了也沒修。這叫不死不活。希望不要這樣!你想解脫,想成佛嗎?那就要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指什麼?指佛果。阿羅漢、獨覺佛也是解脫的境界,初地到十地菩薩也是解脫的境界。但是這裡為什麼加個「不可思議」呢?那是佛的境界。解脫和解脫不一樣,若是你想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就要學修普賢行願。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請解釋「普賢行願品」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