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七章(1984)  


請掀開經本,一百八十二面經文:

經【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前面這是世尊就光明跟我們解釋西方教主的德號。這一段再就壽命做第二段的解釋,「壽命無量」。前面曾經說到過,這個『無量』的意思太廣泛了,當然在無量的含義里,說出一個光明,說出一個壽命,有它特別的用意,那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你看哪一個心目當中不是求福求慧?光明是智慧,壽命是福報。各個人都喜歡長壽,這就是世俗來看。

如果就佛法上來看,這個意義也非常之深。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所以難以成就,實在話說,就是壽命不長,功夫沒成熟,壽命到了,這是無可奈何!更苦的是,這個世間有佛出世、有佛法住在世間,這個機會不多,所以八難裡面有佛前佛後之苦。佛沒出世之前,這個世間沒有佛法,佛滅度之後,這個世間也沒有佛法。我們今天算是非常的幸運,雖然釋迦牟尼佛滅度了,不在世間,可是釋迦牟尼佛的遺教還存在這個世間。雖然說末法時期,末法比沒有佛法那要好得太多太多。何況我們現在生在這個世間,是恰恰好佛的末法初期,末法初期跟末法的後期相差很大。這就說明西方世界人壽命長,沒有佛前佛後之難。

我們說皈依三寶,現前我們皈依是凡夫僧,代表僧團,比不上世尊當年在世「以佛為師」,那個功德不能相提並論。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是現在佛,不是過去佛,也不是未來佛,他是現在佛。一到西方世界皈依佛陀,親自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那個成就自然不可思議,這還用得著說?所以這裡面含著這麼多的意思,世尊在無量義裡面,提出這兩個意思,來給我們介紹西方教主。

請看蕅益大師底下的解釋: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

這是就一般通途來說,『法身』是以法性為身。法性是本體,法相是現相,有體當然就有相,相也是功用,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這是說不上始終。換句話說,『壽命』二個字,在性相裡面來講,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是無始無終。報身就不一樣,報身有始無終,『報身』是指什麼?是指覺悟。報身是以智慧為身。覺了以後,他就不再迷了,所以它有始覺,一直到究竟覺,這是有始無終,不會再迷了。這個問題佛在《楞嚴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很詳細,你看《楞嚴》裡面,富樓那尊者就曾經提出這個問題,成佛之後還會不會起無明,再墮到凡夫位?佛以種種開示,跟他講得很清楚。

而始覺,諸位要曉得,天天始覺,念念始覺。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經上說「始成正覺」,這話說得沒錯!今天我所覺悟的,跟昨天就不一樣。今天不叫始覺叫什麼?明天又有新的覺悟,跟今天又不一樣,所以始覺,是念念始覺。換句話說,天天有進步、天天在覺悟,一天不覺就退轉了。所以這個覺悟是天天覺、時時覺、處處覺、事事覺、念念覺,覺而不迷。不是說一覺就統統圓滿了。

我們就禪家講的大徹大悟,那個大徹大悟也是始覺,它不是普通的始覺,它是大徹大悟的始覺。在我們淨土裡面講,就是你剛剛證得理一心不亂,那個時候、那一剎那,就叫大徹大悟。可是悟了以後,還有沒有覺悟?有!悟了以後,像剛才講的,天天覺悟,時時、處處、事事都覺悟,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就是示現這個相?那個大徹大悟是圓教初住位,從初住到如來果地,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那要不天天覺、念念覺,他怎麼能圓滿菩提?這就是像禪家所謂悟後起修。圓初住就證得報身,這是圓教的初住,別教就是初地,證得報身。這種資格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見到的阿彌陀佛是報身如來。理一心不亂,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見報身佛。我們最好在這一生當中,把功夫提升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相當高的境界。

我告訴諸位同修,這個境界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確實可以做得到的。假如做不到,佛絕對不會跟我們說出來。佛四十九年給我們說的法很有限,還有許許多多東西沒說。為什麼沒說?我們做不到。做不到的統統不說,能做得到的,全都跟我們說出來。所以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都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要怎樣才能做到,那你就要依這部經上的理論方法了,尤其是《疏鈔演義》跟這部《要解》,講得太透徹了,值得我們全心全力來研究、來探討、來修學。

明天我們這裡佛七開始,每天有五支香的共修,歡迎諸位同修隨時來參加,有時間多參加幾支香,沒有時間少參加幾支香,都可以,這是提供一個念佛修行的方法。當然在這七天當中,也是考驗我們自己的功夫。我們今天晚上利用這一點時間先灑淨,所以我們今天晚上講經講到八點半,講到八點半我們休息五分鐘,我們灑淨,明天早晨一早我們就起香,就開始念佛了。念佛期間當中,晚上的講經不中斷,就是一、三、五,此地還是講經,還是講《阿彌陀經疏鈔》。有同修他沒有空來念佛,他喜歡來聽經,我們也滿他的願,講堂那邊講經二、四、六,也不中斷。

這就是說從法身跟報身,是每一尊佛都可以成為無量壽。應身就不一樣了,

解【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

這個『應身』是他受用身,不是自受用身,報身是自受用身,所以有始無終,一覺之後再不迷惑,覺而不迷。諸位要特別注意這個「覺」字,這個字很難懂,它有很深的境界,什麼是覺?怎樣才能覺?覺了是什麼樣子?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才有門路可入。應身即是他受用身,那當然是隨緣、隨他。佛度眾生機緣成熟,他就示現身相,機緣沒有了,他這個相就滅了,所以應身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時間長短不定,大都是隨眾生的壽命。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世間一般的壽命,我們也常講平均的壽命,大概是一百歲的樣子,平均壽命,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世間。換句話說,他的壽命也應該是一百歲,可是佛八十歲就滅度了。換句話說,他要度的那一批人,在他八十歲的時候都已經度盡,再住在這個世間沒意義了,再住這個世間要遭毀謗了。換句話說,喜歡聽法的、喜歡修行的,他都已經得到了,都已經明了了,不喜歡聽經的、不喜歡聞法的,甚至於反對佛教的,佛要住在那個地方,他給他們許多造口業的機會了,所以佛不住世,八十歲就走了。

這個裡面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一樁事情,那就是佛他還有二十年的福報。佛的福報太大了,這二十年的福報,留到供養後世的出家弟子,一直在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的法運,出家弟子四事供養,是佛那個二十年的余福。我們能相信嗎?你要是不相信,我們台灣現在考試院長孔德成先生,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代,他今天走遍全世界,不管中國人、外國人,見到他沒有不恭敬的,為什麼恭敬他?恭敬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代,他是沾了祖宗的光。我們佛子沾佛的光,不曉得嗎?你今天出家人走出去受人家恭敬,人家憑什麼恭敬你?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憑這個恭敬你、憑這個來供養,這是佛陀的余福!讓後世弟子們去享,使他修道不至於有四事供養的缺乏。所以一個真正出家人,只要心在道上,四事供養決定不缺。如果你不相信,天天去攀緣,那佛的光明、福德就加不上,護法神也遠離你,你就天天要攀緣,你不攀緣,你的衣食就成問題,累死了,所以應當好好的去修行,做一個佛真正的弟子。所以佛在我們這個世間,隨著我們的壽命。

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壽命又特別,特別在哪裡?他在最初修行發願,就有長壽這一願,四十八願第十三願裡面說,一百八十三面倒數第三行有,有節錄的這一條:「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佛有這一願,他要成佛了,他的壽命是無量的,無量壽。不但他自己本身無量壽,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各個都無量壽。因為什麼?他也有一願,第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各個也是無量壽,與佛同樣的壽命。所以釋迦牟尼佛是特別提出這一條,來跟我們介紹,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我們應當發願求生彼國。這個文裡面說:

解【法藏願王。】

這是講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他是個國王,他把國王的位子舍掉,不要了,讓給別人了,自己出家。諸位要記住,佛世出家,不像現在出家,現在出家是享受,佛世出家真是苦!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人家是真放下了。現在出了你自己的家,來了一個更大的家,寺廟比自己家大,比自己家裡更舒服,更來得享受,所以現在出家人不容易有成就。為什麼?出家就是叫你放下,結果你自己的家,小的家放下了,大的家放不下。佛世那個時候放得真是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吃飯的時候到外面去托缽,晚上睡覺的時候在山野裡面,中間有墳墓、墓地,樹底下打坐,他是真正放下了,跟我們現在不相同。這是我們今天這一代的出家人,要特別提高警覺。要曉得我們出家為什麼沒有當年那些出家人,那麼樣的成就,當年那些出家人吃過苦頭,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他捨棄國王的尊貴,捨棄世間第一等的享受,這是真正能放掉。

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以太子的身分出家了,我們要常常想到諸佛,常常想到佛世那些佛弟子們,我們應當慚愧,應當要加倍的用功。佛世佛陀講經,除了佛的常隨眾之外,來聽經的都是徒步,都是走來的,沒有現在這麼便利的交通可以代步。你們在《梵網經》裡面所看到的,受過菩薩戒,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無故不聽經的就犯了戒。四十里,那個時候講徒步,步行一天去聽經,可以來回,四十里要走多久?我們一般人,普通走路的話,一小時是走八里路,我們一般的速度,就算走十里,也是走四個小時,聽一座經再回來,佛是給你一天,可以有一個來回。現在交通便捷,不要那麼辛苦了。

以前吃飯要出去托缽,有的時候還托不到,空缽回來,戒律裡面托缽不是每一家都去找人家去,托缽的時候只準七戶人家,七戶人家都沒有供養的,那只好回去,今天一天挨餓,今天一天很慚愧沒有人供養,回去老實念佛。所以想想那時候是什麼生活,我們今天是什麼生活。那個時候真正出家人的生活,今天出家過的是在家人的生活,不是出家人生活。

諸位想想那個時候人用功,他多困難!出家人一般住在城外。你看本經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所講的,給孤獨園就是在城外,距離城大概有五里多路的樣子。而釋迦牟尼佛,每天還要從自己這個精舍裡面到舍衛大城去乞食,所以一趟來回也有一、二十里路。不是說托缽,託了之後,一面出來一面就吃,沒有這個道理,託了缽之後,回到精舍來,大家一起吃飯。所以像這些情形,我們都要曉得。我們今天講沒有功夫修行,那要比起過去那些人,那他們怎麼辦,他們不是更沒有時間了?所以想到這個地方,我們怎麼能夠不慚愧?怎麼能夠不認真努力去修學?

要想佛法再興旺起來,弘法利生的使命是在我們肩膀上,而真正能夠達成使命,必須我們有真正的修行,行解相應,才能夠將佛法傳下去,才能夠續佛慧命,光大遺教。所以法藏比丘在最初因地當中,他就發了這樣的大願,所以講「法藏願王」,就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十三願、第十五願,

解【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

現在他成佛了,果然不錯,確確實實如他的所願,他的願沒有落空,完全兌現了。

講到『無量』,無量是一個數目字,這個「無量」是有量的無量。印度十大數裡面,第二個數就是無量。《華嚴經》「根自在主童子」那一章,我們曾經念過,印度數字單位一共有一百四十四個單位。我們中國的數字單位只有二十幾個,印度有一百四十四個單位,這一百四十四個單位,不帶前面「個、十、百、千、萬」,如果把這個一起帶進去,一共是有一百六十五個單位。最後這十個大數,第一個就是阿僧祇,第二個是無量,第三個是無邊,而這個數字是倍倍相乘的。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無邊個無邊叫一個無等,這樣倍倍相乘,到最後一個大數,叫不可說不可說。

所以西方教主,這個無量壽雖然是有量之無量,也實在是不可思議,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講,凡夫修成佛果要多少時間?三個阿僧祇劫。我們不要說西方世界它的壽命有多長,就算它一個無量,一個無量是阿僧祇個阿僧祇,你三個阿僧祇就成佛了,你還怕什麼?諸位要知道,成佛以後那是真的無量,不是假無量,是真正的無量,那是無量的無量,不落在這個數字裡頭。

這樣也許諸位有疑問,既然不落在數字裡頭,阿彌陀佛為什麼還落在數字裡頭?前面跟大家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不落在數裡頭,阿彌陀佛落在數裡頭是應身。他在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緣分也是有一定時間的,這個時間長就是無量壽,他老人家將來滅度了,觀音菩薩成佛,觀音菩薩再滅度了,大勢至菩薩成佛,所以那個世界沒有佛前佛後。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人有八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八難,這是我們應當要去的。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最近,在香港講《阿彌陀經》的六方佛這一段,有一點新的意思,向諸位提出了報告,之後有不少同修要錄音帶,錄得不好,效果不好,要我今天晚上再重講一遍,一樣的東西講幾次,大家聽了就沒有味道了,既然有不少人需要這個帶子,只好我們今天用這個時間就再重講一遍。因為這種講法,是過去所有《阿彌陀經》註解裡面沒有的。換句話說,找不到參考資料。六方佛只有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他把它判入流通分,仔細去研究,的確是很有道理。其實在佛的名號當中,我也是無意當中發現,它代表念佛人從初發心到無上道的整個過程,與《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沒有兩樣。

假如一部經裡面,有理論、有方法,還有帶著表演顯示修學的過程,這個經典是最完整的經典。所以過去方東美先生常常讚嘆《華嚴經》,認為《華嚴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書,最圓滿最完整。我們今天在這薄薄的一本《阿彌陀經》裡面,也看到了這個意思。《阿彌陀經》裡面有理論、有方法,也有表演,這個表演就是六方佛他們教我們修學的過程層次。這就是說明了,不但六方佛他是讚揚這部經,在十方世界普遍弘揚這部經,同時也把修學淨土,必須要具備的基本態度,修學的目標、方法,以及當中修學的過程,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這個意思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了。

我們就六方這個層次來看。「東方」是修學基本的條件,第一尊佛阿閦鞞佛,他代表念佛人基本的態度;換句話說,修學淨土的基本條件。「阿閦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動,佛是覺,你們想像這個意思,覺是一切明了,是慧,不動是定。這個基本條件,不但是修淨土,在大乘佛法裡面,無論哪一個法門都要以這個法做基礎。換句話說,定與慧是大乘佛法裡面的共同基礎,修西方淨土也不例外,還是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麼說法,這個法門的門檻,是不是會太高了一點。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念佛求的是什麼?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想往生就能往生?往生有往生的條件。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往生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不能往生,不是說想去就去了。

我們念佛為什麼念不到一心不亂?為什麼功夫不能成片?就是沒有定功,在境界裡頭不能保持著不動。外面境界小小一勾引,心就動了,就隨著境界跑了,所以你念佛念不到一心,念不到功夫成片。這就是過去李老師所說的,一萬人修行難得一個人往生。真正往生的人,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人,萬分之一都不到。佛經裡頭沒有騙我們,是我們自己看錯了,錯會了意思。怎樣訓練在境界裡面如如不動,我們這句佛號念得才得力,境界是一切明了,如如不動。第一尊佛說明求學的人基本的條件,非常非常重要。所以這是大乘佛法的共同基礎,淨土法門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向下三尊佛,所表的是我們念佛人所求的目標,我們求的是什麼?成佛,成佛一體三身。三尊佛都叫「須彌」,是一體,體是一,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圓滿佛了,一體三身!這是我們所求的,我們所要證的。「須彌相佛」就是報身,「大須彌佛」代表的法身,「須彌光佛」代表的是應化身。這是講一體三身,是修證最高的目標,也就是我們一般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用什麼方法達到?末後一尊佛代表著法門。六方,每一方的最後一尊佛,代表著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持名念佛,「妙音佛」,妙音就是念佛,執持名號就是妙音。

我們今天念的佛號,不是妙音。為什麼?心不清淨。假如心真正清淨了,在境界裡面是如如不動,自在光明,你這句佛號念出來的音,自然不一樣,音是從心生的。諸位要念念《禮記》裡面的樂記,你就曉得,音聲法門不可思議!一切事理明了通達了,你這個佛號念得是愈念愈有精神、愈念愈歡喜,絕對不會說,念得疲倦,念到最後不想念了,那個音怎麼能妙?當你有疲倦的時候,一念佛號精神百倍,這個有妙!這是能提神,提自己的神。對一切眾生來說,你這個佛號一念,別人聽到的時候,聽得很歡喜,他就來了,這叫妙音。如果我們念佛把人都念跑了,念到外邊人都不想來,都遠遠的去了,這音不妙!所以妙音就是要念得把一切眾生,一聽到這個音,自自然然的就來了,這是妙音。確確實實如此,所以古人念佛的音聲,實在講就是最好的樂章,最好的樂章,確確實實能夠吸引人,這是講念佛的音聲,不能夠不講求!

我們上一次從香港帶回的念佛譜,裡面也講到這個問題,你看他們有五會念佛,有七音念佛、四音念佛、六音念佛,還有二十音念佛,他都用簡譜把它譜出來,我們應當要認真去研究。如何使這個佛號念得叫人聽得悅耳,叫人聽得歡喜,叫自己的精神百倍。打個七天佛七,這個七天日夜不間斷,一點都不疲倦,為什麼?音聲太妙,把疲勞忘掉了,這才叫妙音!念不到半天,就要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這音就不妙了。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就叫妙音,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東方佛代表念佛人基本的修學態度。

南方佛,統表智慧,南方象徵著光明,光明是智慧。這就是說明學佛,佛是福慧二足尊,善修的人應當先修慧後修福,所以過去的諸佛,他們在成佛之後,特別再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福,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光明,修福報。為什麼不先修福後修慧?諸位要曉得,先修福,福報一現前,一享福就迷惑顛倒了。所以會修的人,他一定先修慧,他不修福,什麼樣的苦頭,他能吃,他能挨得過去,智慧增長,心地清淨,他先修這個。然後福報現前了,他也如如不動,雖然享福,福報不障礙他,不會在享福裡面去墮落,這就是先修慧後修福,這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南方佛第一尊「日月燈佛」,日月燈佛代表是圓滿的智慧。太陽照白天,月亮照夜晚,日夜照不到的地方,燈可以照到,所以用日月燈代表無所不照的智慧,圓滿智慧,這是我們要求的。第二尊是「名聞光佛」,也有許多同修說,今天知名度很重要。知名度不必要存心有意的去宣揚,用不著,實至名歸,真正你到智慧圓滿了,你的名聲自然出去了。第二尊佛就代表實至名歸,你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你是真善知識,人天仰慕,不必宣揚,自然就曉得了。這是自己有成就,智慧上成就。

成就之後,自己智慧開了一點點,要幫助佛弘法,要發這個心。所以底下有「大焰肩佛」,要助佛弘法,這個時候以法師的身分住在世間,教學相長。雖然是弘法,其實是自利,要想自己的圓滿智慧現前,一定要發心教化眾生,你們想一想,哪一尊佛不說法的?你去查遍《大藏經》,有沒有說一尊佛,他從來沒有說過法,他只蓋廟,他只做一些事務上的事情,你們去查查看,有沒有這個?沒有。有沒有一尊菩薩一生不說法的?也沒有。即使是寺院住持當家,這些執事們,你們去查查佛教史,中國自古以來叢林寺院裡面,哪個住持當家,有哪一個不說法的?有哪一個不講經的?你也找不到!智者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蓮池大師,都是寺院的住持。他們也從執事慢慢提升上去的,一生弘法講經著作。「大焰肩」就是要教給我們自己智慧開了之後,一定要懂得教學相長,才能夠圓滿智慧。

底下一尊佛「須彌燈佛」,他代表的意思是教學一定要以啟發眾生本性智慧,為佛法教學的目標,而不是教給世間人如何去避凶趨吉,不是教這個,不是以這個為目標,是以破迷開悟為目標。迷破了,智慧開了,自自然然的就離開一些凶災,自自然然就得到一切吉祥自在,自然就得到了,不是要去求的,他代表著佛法教學的目標。所以上面四尊佛,都是代表修慧。修慧要怎麼樣修?底下講「無量精進佛」,就是以無量精進才能夠求得到。要精進,精進是大乘佛法的善根,大乘佛法一切善法都從精進開始。小乘裡面的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這個法門是大乘法。

西方諸佛就代表著福德莊嚴,代表修福,所以一開頭「無量壽佛」,長壽,長壽是福報。我們中國人講五福,裡面第一個是長壽。第二尊「無量相佛」,相好。相好是福報,這人相貌長得端嚴、端莊,叫人一看到生歡喜心,生恭敬心,這是福德。第三尊「無量幢佛」,他的意思非常的廣泛,無量幢,幢是高、明顯,無論是他的道德、他的學問、他的才藝,在一般人當中,他都是高人一等,都非常的顯著,這是無量幢佛所代表的。「大光佛」代表實智,「大明佛」代表權智,權實是兩種智慧。「寶相佛」代表富貴。所以這上面六尊佛,統統代表著修福,福報裡面修智慧,代表修福。

南方修慧,西方修福。這個福要怎麼樣能夠圓滿?後面有「淨光佛」他教給你的方法。福報從哪裡來?心地的清淨光明,你就有福了,所以我們要修福,要哪裡修?心地裡面修。修清淨、修光明,不在心地裡面修福,你所修的那種福是有漏的福報,那個福報享受的時候有煩惱,真正的福報,它裡頭沒有煩惱,只有快樂,沒有煩惱,心地清淨,是從淨光裡面修福,才能夠修到真正的福報,無漏稱性的福報。這個以上總表自利,雖然有化他還是屬於自利,所以教學相長還是屬於自利。福慧都具足,都有了相當根底,這個時候要發心利他了。

底下這一尊佛,北方諸佛就代表利他的願行。你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你有能力,有能力就能度眾生。沒有能力,當然那是另當別論。有了能力就要發心度眾生,所以第一尊佛一開頭就是「焰肩佛」,肩是肩膀,焰是智慧,你現在有了智慧,有智慧的肩膀,那就要承擔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重擔,所謂是如來家業,你要能夠繼承,你要能夠擔得下來。「最勝音佛」,就是效法佛以音聲作佛事,我們擔負如來的家業,如來的家業是什麼?是傳法度生。傳法度生裡面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音聲,講經說法,教人念佛,是最勝之音,最勝音就是說法,就是念佛。我們今天念佛達不到最勝音,就是對於念佛法門的理論不通達。念佛對於念佛法門的理論通達,這是最勝音。

弘法利生,當然障礙重重,你要有智慧、要有忍辱,才能夠破除障礙,所以底下有「難沮佛」,這一尊佛代表著是以智慧堅勇,堅固勇猛破壞一切魔障,不為一切障礙把自己障礙住,要能夠突破,難沮佛,一定要克服障礙。下面「日生佛」,智慧現前了,這是雙關的意思,也是自己,也是所化的一切眾生,自他都能夠破迷開悟,所以上面四尊佛都是表利他,偏重在利他。末後一尊「網明佛」,這是度眾生的大願,好像眾生掉在水裡面,我們現在怎麼救他?拿一個網統統把他撈起來,都把他救到,這個就表「眾生無邊誓願度」,對於度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心、沒有戒心、沒有冤親,以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所以用網明,這個意義非常之深。

下方諸佛代表弘法利生的事業拓展。前面是小有成就了,這個時候大有成就,真正是普度眾生,那種教化的功德效果,幾乎與佛住世沒有兩樣,所以第一尊佛叫「師子佛」,如同佛在世作師子吼一樣的,我們稱佛講經,讚嘆為師子吼,這個時候法師講經辯才無礙,也是師子吼。第二尊「名聞佛」,第三尊「名光佛」,這二尊佛代表的是你的名,你的名稱,我們今天講知名度,你的道德、你的智慧,十方普聞。今天講的是名聞天下,名聞世界,這不是小的名聞,是大的名聞。這就是教化的力量影響深遠。

「達磨佛、法幢佛」,這二尊佛代表教化的功能、建樹,是高建法幢,到處建立道場,宣揚正法,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不是一個地區,十方世界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絕不是一個地區。末後一尊佛代表著成績,「持法佛」,這個意思是雙關的,自己要受持佛法,依教奉行,學生也是如此,所以教化的功德成效卓著,這一尊佛是講代表著教學成績,而不是教到後來沒有結果,都有結果,各個都能夠依教奉行。

末後上方諸佛是代表菩薩大化圓滿成就了,成佛了。前面下方代表三賢菩薩位,後面是十聖,跟佛簡直沒有兩樣,所以第一尊「梵音佛」,你看,比最勝音又高一層,從前起先開頭的是妙音、最勝音、梵音,法音圓妙,這是梵音。「宿王佛」,這是說明菩薩的地位。宿是星宿,星宿之王,星宿裡面最明亮的,你們想像這是什麼意思?就是經里所講的法王子。這個時候指法王子的地位,僅次於法王,大菩薩的位子。所以你看六方佛,從凡夫地一直看上來的時候,你看修學過程。「香上、香光」,這二尊佛代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的特別法門,就是念佛法門,《楞嚴經》上說得很好,「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法門叫「香光莊嚴」,所以這二尊佛是表不可思議,淨業持名往生彌陀淨土的法門,以這個法門來教化眾生,一生成佛,所以這二尊佛是代表最高的教學內容。

什麼經最大?《阿彌陀經》最大。什麼經最圓滿?《阿彌陀經》最圓滿,這是的的確確,千真萬確的事實。《華嚴》是經中之王,《華嚴經》最後的結論,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這一部經,你要真正懂得這個意思,這部經是王中之王,所以在末後特別顯示大菩薩、法王子,一定弘揚這個法門,這才叫暢佛本懷!這個才叫究竟說法。

後面說「大焰肩佛」,就如同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這一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才叫大焰肩。你把佛法的家業真正的擔負起來,這不是擔負一部分佛的事業,是把佛的事業全部承擔,那就是弘揚正法。所以淨土法門的祖師,稱之為大師。諸位要明了,現代人稱大師是隨便稱的,隨便稱他都可以稱大師。古時候不行的,古時候稱大師只有二個人,一個稱佛,佛稱大師。另外一個就是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其他任何宗的祖師,不稱大師。禪宗稱禪師,如果說國王的老師,受封的稱國師,不能稱大師。唯獨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為什麼?他宣揚的是香上、香光,很有味道,才能真正能想到,統統在佛的名號當中表示出來,因為這部經,才真正是肩擔弘法利生的大業,所以稱有大師的名號。

下面一尊佛是「雜色寶華嚴身佛」,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你們看看那個《華嚴經》原來的名字是《大方廣佛雜華莊嚴經》,你們看看佛的名號。換句話說,它指的是什麼意思?就是一聲阿彌陀佛,就是大華嚴大總持法門。一句阿彌陀佛,把整個《華嚴經》都包括在裡面,《華嚴》是一切經的總綱領,包括《華嚴經》就包括一切經,包括《華嚴經》就包括一切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在裡頭,真是所謂「橫該八教,圓攝五宗」,這個話是蓮池大師所講的,一點都不錯,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底下一尊「娑羅樹王佛」,娑羅是樹的名字,印度有一種樹高大堅固,是這個意思。對於這個法門自己有信心,能夠教一切眾生對於念佛法門,生起堅定的信心,堅固的願力,這樣才能達到二利圓滿,自利利他都能達到圓滿。

末後這三尊佛跟前面這個三尊,前後相照應,你的修學目的圓滿成就了,就是一體三身。「寶華德佛」這就是應身圓滿,「見一切義佛」報身圓滿,「如須彌山佛」法身圓滿。所以我們再細細的觀察後面,上方一共是有十尊佛,是代表圓滿,跟《華嚴經》用十表法是一樣的意思。這十尊佛裡面,末後的五尊,前面二尊,就是代表華嚴普賢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圓滿成就定慧,示現最究竟、最圓滿的美滿人生,這就是「雜色寶華嚴身佛」與「娑羅樹王佛」所代表的,跟《華嚴經》沒有兩樣的,完全是一樣。末後的三尊佛是代表一體三身圓滿證得。所以在佛名號當中,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出來,真善美慧的人生,在這部經上、在這個法門裡面,無上正等正覺也在這個法門當中,一生當中決定能夠圓滿證得。所以我們讀這些經文,決定不能夠疏忽。

至於佛的名號怎麼樣的講法,你們可以看看各家的註解都有,我這個講法完全從表法上來講,這個是決定能夠講得通的。因為經一開端序分裡頭,十六位尊者各個都有表法的。每一部經里序分里所列的常隨眾,以及別序里所列的上首,統是表法,所以佛的名號決定有表法的意思。所以我從表法上來看,看出這一層意思出來,在此地供養諸位同修。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