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章(1984)  


諸位同學,翻開經本第十五頁第六行,我們看這個序文:

序【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這一段是大師告訴我們,在念佛法門裡面這個法門顯得特別的殊勝。前面說過在一切法門當中,最直捷、最圓頓的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裡面最簡易、最穩當的是「持名念佛」。圓瑛大師在《講義》裡面跟我們開示,這是淨土法門裡面,通常將修行的方法歸納為四大類:第一種「實相念佛」,第二種「觀想念佛」,第三種叫「觀像念佛」,第四種叫「持名念佛」,這四種我們在《疏鈔》裡面也常常講到。

「實相念佛」那是相當不容易,如果我們沒有證得實相,那就談不上實相念佛了。其實實相念佛是證得理一心之後,那個念佛就是實相念佛,所以這種方法不是初發心的人能夠做得到。向下三類,初學的人都可以做,但是這個裡面有難有易。像觀想要依據《十六觀經》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在念佛法門裡面可以說相當之難,即使觀成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要把這個相去掉,為什麼要去掉?《金剛經》裡頭說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虛妄相可以幫助你生淨土,但是向上一著要「即相離相」,才能夠讓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

觀像念佛要有時間,不是平常人能夠做得到的。那要供養一尊佛像,佛像一定要莊嚴,而且只能供養一尊,為什麼?你求這個法門,目的是修一心不亂。兩尊佛像就不容易得一心,所以一定要一尊佛像,心才能夠專一。觀成之後,到我們報身了的時候,壽命到的時候,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那個佛就跟你供養這個像一樣,所以你很熟悉。你要是念觀音菩薩,供養觀音菩薩,也供一尊像,一生都不能改變,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你供的像太多了,到臨命終時,到底哪一個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就成了問題了。這個時候稍稍有一點疑惑就去不成了,這個一心就被破壞了。由此可知,供一尊是決定正確的。

所以古來大德專修淨土的,不說別人,你看看淨土宗歷代祖師的修行,他們就是一尊像、一個香爐、一本《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不要。所以說觀像要有時間,你自己或者是寺院裡面,或者是你自己家裡面設一個小佛堂,你一天到晚不能離開這個佛堂,離開佛堂,像就看不到了。所以我們過去打觀音七,我們把觀音菩薩的像,牆壁四周都掛了,這個意思是叫你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菩薩都在你的眼前,而且所懸掛的佛菩薩形像只有一尊。這個要有時間,沒有時間的人很難做到。

第四種,持名就方便了,持名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念不忘。執持名號,它的方便是行住坐臥都沒有障礙,不像觀想那麼難,觀像就不能去做日常的工作,它就有障礙,所以四種念佛法門當中,這是最容易的。有人說了,我們持名裡面要不要觀想?有一些法師大德們主張念佛的時候,或者觀佛的三十二相,或者觀蓮花開合,那就是心裏面想,一面念佛一面心裏面想這個像。這個情形要看我們個人,如果這一句名號能夠攝心就不必要加觀想,佛號雖然念,念的時候還是起妄念,佛號止不住妄念,可以加觀想先試試看,加上觀想能不能幫助你止息妄念,如果有止息妄念的作用就可以加,如果沒有就不必要,最好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有受用。

還有在四種裡面,持名念佛可以說一教就會,非常的簡單容易。念佛講到穩當,最穩當了,這句話實在的,大師在此地講的四句:直捷、圓頓、簡易、穩當,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確實沒有能跟持名念佛相比。

第一,念佛的人真正念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他沒有第二個念頭。在東晉的時候,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啟建蓮社,中國第一個蓮社就是慧遠大師的。當時有一個很有名的居士叫劉遺民,他在晉朝作官做得很大,聽說遠公大師在廬山結蓮社提倡念佛法門,他把官辭掉,就到廬山跟遠大師念佛。遠公跟他見了面之後,他說「你不錯,你怎麼把官也不做了,俸祿也不要了,你到這兒來打算做什麼?」他就跟遠公說,說話的意思就跟《仁王經.護國品》裡面偈頌的意思相仿佛,「國土危脆」。那個時候東晉正是亂的時候,五胡亂華,時局不穩定,壽命短促,所以他自己把人生確實看破了,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所以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廬山來念佛。他老人家到廬山,五年往生的,是在遠祖道場裡面第一個往生的。念了兩、三年,他就見佛了,所以境界就現前了,五年往生,所以我們今天講到念佛往生總是以他作為第一個榜樣。

遠公當年廬山蓮社一共是一百二十八個人,各個往生,沒有一個漏掉的,正是後來永明大師所說「萬修萬人去」。要曉得這個世界真正的是苦,空手而來,還是空手而走,古人所講「萬般將不去」,「將不去」就是帶不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真正覺悟的人,為什麼不念佛?念佛往生的人,古時候多,現在也時有所聞。念得不感應是我們把這世界沒有看破,還有所留戀,還放不下,還捨不得,這就沒有感應了。如果真正放下,決定有感應。

我們一般人最不容易放下的是家親眷屬,殊不知你怎麼樣掛念他們也是無可奈何,各人有各人的業報,生死沒有法子代替。如果你真正往生了,乘願再來,他們各個都有得度的機會,這是我們要覺悟的,這才叫真正的關心、真正的愛護。

講到超度,有人問過我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給各位說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說到超度的效果,主法的人修行要有功夫,這個最重要了。諸位讀過《影塵回憶錄》,過去我們印了三千本都送完了,你看看倓虛大師在沒出家作居士的時候,「八載寒窗讀《楞嚴》」,《影塵回憶錄》有這麼一個題目。你看那一段,他那時候有三十多歲了,將近四十歲,跟一些朋友們在一起開中藥鋪。他是中年出家的,四十幾歲才出家的,九十多歲圓寂,是一代祖師,那也叫專攻。一部經讀了八年。

他們有幾個同志(大家都學佛的,但是沒有人指導),常常在一塊互相的研究,找一些註解來看,沒有法師講經。有一天,他的傳記裡面寫的(《回憶錄》裡頭寫的),他中午打瞌睡,就在桌子上閉閉眼睛,打個瞌睡休息一下。那個時候沒有什麼人來做生意,店裡面有三個人。中午,他仿佛覺得有兩個人來了,來找他,一看這兩個人是他的冤家。這兩個人他都很熟悉,過去跟他有財物上的糾紛打官司,打官司他打贏了,那兩個人打輸了,輸了以後,這兩個人上吊了、自殺了。他對這個事情心裡頭非常歉疚,雖然不是他殺的,但是總是為了這個官司,為了這個事情,人家才死的,所以很歉疚。

看這兩個人來了,他心裡想,這個不好,恐怕是來報復的,就看到這兩個人。這兩個當然是鬼,看著兩個鬼來了,這個鬼面貌不惡,不像很兇的樣子,走到他面前就向他跪下。他就問了:你們兩個來幹什麼?他們說:我們兩個來求超度的。他聽了這個話,心裡放心了,不是來報復,來求超度的。他說:好,行!我一定替你超度,但是怎麼個超度法?他說:只要你答應就可以了。他說:好,我答應你。說到答應,就看到那兩個鬼,腳就站在他膝蓋上,再踩到他肩膀上,往上面去了,就生天了。這兩個鬼魂就這麼走了。

又一會兒,看到他從前,前面一個太太,也是過世,還有兩個小孩也都死了。這前面的,看到他太太帶著兩個小孩來了,來的時候跪到面前也求超度,也是這個樣子,他答應了一下,也就這麼走了。他醒過來之後,就問他旁邊兩個人:剛才的事情,你們有沒有看到?旁邊的人說:沒有看到。這個境界非常的清晰,不能當作一個夢境來看。由此可知,超度是要你自己真正有了功夫了。倓老在那個時候,在《楞嚴經》上沒有功夫,這些鬼魂不會來找他的,找他沒用處。當他有這個能力了,來找他求他幫助,真幫上忙。由此可知,超度不需要具備什麼儀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誠心誦經念佛,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由此可知,這樁事情最重要就是自己修,如果我們修到功夫成片,就有這個能力了,不必要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有這個能力。功夫成片決定往生,何況一心不亂?真心修行,古德所說的「自始至終,不遭魔事」。這句話我們能夠信得過,為什麼?魔事現前,自己就可以舍報忘身。在大陸上,文化大革命期間當中,我們看到許多的例子,有許多我們都聞名的,這些法師居士們能夠舍報,能夠忘身,所以他不遭魔事。

第二,「念佛之人,一生精進」,這一句話很重要。如果不能做到一生精進,不叫念佛之人,念佛人一定佛號不離口,念珠不離手,才能有成就。所以二六時中決定不要把佛號忘掉,「臨命終時必定蒙佛接引往生淨土」,這是其他法門所比不上的。

第三條,念佛的人一定要相信,你的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具備就夠了,不必求開悟,也不必求禪定,什麼都不要求。我真信,相信自己這一生決定可以往生,相信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要有決定的信心,千萬不能懷疑。要願,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決定沒有留戀,不但在世緣上沒有留戀,就是在弘法利生上也不留戀。弘法利生也是個緣分,我們常講法緣,有緣我們盡心盡力的去做,去幫助別人,沒有緣分,一絲毫都勉強不得,所以一定要發願。行,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絕不三心二意,絕不見異思遷,八萬四千法門,我只守定這個法門。所以諸位能夠具備這三個條件,信願行就夠了。如何去斷煩惱,如何去開智慧,都把它放在一邊,永明大師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回向偈裡面說「華開見佛悟無生」,一見到阿彌陀佛自然就開悟了,所以這是一定要把它守定。

諸位再翻開第十六頁,我們看序文:

序【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古人研究推重。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這二行半特彆強調持名這個方法。淨土的根本經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以及《阿彌陀經》,這三種。三經雖然『並行於世』,可是自古以來,不但在教下,連宗門都不例外(宗門是講禪宗),我們看看《禪門日誦》,《禪門日誦》是禪宗的課誦本,晚課也念《阿彌陀經》,也念佛回向求生淨土,那其餘的就不必說了。這是講『古人研究推重』,特別推重《阿彌陀經》,把它『列為日課』。

蕅益大師說,『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大家體會到,這不是一個人,歷代這些菩薩祖師大德們,共同認為這個法門的確是『普被三根』,上智下愚都蒙利益。經文雖然不長,把一切事理全都包括了。就以佛門裡面來說,宗門教下的這些道理也不能超過持名這個法門,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給我們舉了兩個例子。上根的,譬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是華嚴會上輔助毗盧遮那如來的兩大菩薩。這兩位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有明文告訴我們,他們都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在十六頁最後的這一行,你看第二句,這都是《華嚴經》上的。文殊菩薩發願偈雲:「願我臨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普賢偈意全同,每一句加了兩個字「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這個偈子都是《華嚴經》的經文。這兩位菩薩都是古佛再來,他們尚且發願求生淨土,希望見佛,見到阿彌陀佛,我們如果再不發心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見佛開悟,那就太愚痴了。

說到下愚,他也舉了一個例子,舉了一個衡州王打鐵,衡州是湖南衡陽。衡陽一帶,念佛的人很多,受王鐵匠的影響。他也不認識字,家裡面非常之清苦,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有飯吃。他是有一天偶然的遇到一位出家人,從他的店鋪面前過,他就請這位出家人教他修行的法門。請他坐,供養他一杯水。諸位想想,他那麼清苦,他哪來的茶?沒有茶點招待人,只供養人家一杯水,請人家開示。「我太苦了,有沒有什麼方法教給我離苦得樂?」這位法師就教給他念佛法門。念佛不耽誤他的工作,也不要花錢,也不要浪費一些精神,一心一意念去。一面打鐵,一面念佛,念了三年,他念成功了,而且他往生是站著走的,預知時至。三年,這是講一個下愚。他為什麼能做到?給諸位說,他具足了信願行,所以他三年成功了。

我們今天口口聲聲講念佛,我們的信願行比不上王鐵匠。人家是太苦了,日子太苦了,一心求去,求去心切。臨終的時候還說了一首偈子,這首偈子在十七頁倒數第二行,偈子說的是「釘釘鐺鐺。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舉錘念佛一聲,敲下即立亡」。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鐵錘往下一放,站在那裡往生了,這樣好的瑞相。一個不認識字的粗人,一生過著窮苦的日子,這麼樣自在往生,瑞相還多了,你們諸位看看就曉得。這個經裡面講的,有異香、有天樂,大家共見共聞的。

底下老法師又舉了一個惡人的例子,第十八頁。這是唐朝的事情,張善和,這是我們淨土宗也是非常有名氣的一位往生的人。照理說這個人是不應該往生的,為什麼他能往生?所以我們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的惡業太重的話,都舉張善和這個例子。

這是個屠夫,殺牛為業的,諸位要曉得在古代殺生當中,殺牛的罪最重了,牛是一生為農夫辛苦耕作,所以殺牛最重。這個人就是殺牛為業的,當然他不學佛,他要學佛決定不會幹這個事情。他也不信佛,甚至於也不相信因果報應。到他臨命終的時候,這個人總算是前生修的福報很大,這一生是造了很多惡業,前生的福報很大,他臨命終的時候得了一個好處,是心不顛倒,這個很難得。臨命終時清清楚楚,頭腦清楚,這個難得。如果臨命終時一下糊塗了,那就完了,什麼人都救不了他。他臨終清楚,看到許多牛頭人來向他討命,都是他一生當中所殺的。牛頭人來要命,這個時候他相信,他曉得這些人來要命,要償命。

正在這個時候,他就叫了,叫救命了。他太太聽到的時候,請了一位法師來給他開示。那位法師來了之後,告訴他,你的殺業太重了,在現在這個時候,除了念佛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他是為了自己,救自己的命,所以叫他念阿彌陀佛,他這個時候也是什麼念頭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就求阿彌陀佛來救命,念了幾聲,牛頭人不見了,他就說牛頭人沒有了,這位法師就說,再念,拚命念,再念的時候,佛念來了,跟佛去了。這是一個帶業往生,我們通常講十念,臨終十念帶業往生的一個例子。

諸位要曉得,前面幾聲念的,把那些牛頭人念走了,這個業障消掉了,所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時候念佛是至心,我們平常念佛是散亂心念,不是至心念,所以沒有這個力量。人家那個至心一念的時候,念幾聲罪障就消除了,再念幾聲阿彌陀佛就念來了,這是個好榜樣,說明不怕自己罪業深重,罪業深重的人一生當中也能往生。但是這句話,諸位一定要記住,你看到張善和,「那不要緊,現在多造一點罪業沒關係,等到臨命終時再念還來得及」,你要是這麼想法就錯了,怕的是到你臨命終時糊裡糊塗,連家親眷屬都不認得了,那個時候就是千萬人幫你助念,你也聽不進去,這業障重。

我們當年在臨濟寺,也許有老同修都還記得,臨濟寺念佛會的副會長林道棨居士,那個樣子我們看到也害怕了。念佛會的副會長,平常是領眾念佛的人,他自己臨命終時,人家幫他助念,聽到佛號就討厭,他就生氣,就罵人,不願意聽阿彌陀佛,這怎麼得了?這是業障。張善和這個人前世有善根,這一世迷惑顛倒造這個罪業,所以他臨命終時神識那麼清楚,心不顛倒,他憑心不顛倒才能帶業往生。

你看林道棨居士,他臨命終時顛倒了,不聽佛號,這樣的人不少,我們自己臨命終時會不會像這個樣子?所以要有很高的警覺心,現在就乾,這個世間無可留戀,真正念佛成功了,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要多住幾天也沒關係,不妨礙,是自己功夫成了。沒有成的時候,一心一意要把它修成,修成之後,那就是乘願再來,遊戲人間,目標是多帶幾個往生去。我自己沒問題,隨時可以去了,多帶幾個去,這是好事情,能夠帶人愈多愈好。所以舉出這三個例子,說明這個法門的成就實在是簡單容易,而且非常穩當。

可是這四句話,「直捷、圓頓、簡易、穩當」,這八個字叫難信之法,太難太難了,不容易相信。真正相信了,你一定什麼都放下,三、五年的時間,你的功夫一定成功,你對這八個字真正相信了。你自己念佛一成功,你就度無量無邊眾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的。信了之後,剛才講,不但世緣放下了,佛法裡頭的千經萬論,八萬四千法門也統統放下了。真相信,死心塌地就是這一門。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應當要細心去想一想,去度量這當中的利害得失,真正想通了,下定決心一門深入,像蓮祖所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去,八萬四千門也讓給別人去行去。我專門守定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改,這叫念佛人。

說『攝事理以無遺』,這個法門裡面有事念、有理念。這到後面經文裡面,我們講到什麼叫做事一心,什麼叫做理一心,諸位就明了了。但是理念也離不開事念,所以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決定不能間斷。你出聲念可以,默念也行,都很自在,喜歡怎麼念就怎麼念。念到自己內心煩惱不生,外面不為境界所轉,這就叫事一心不亂。當然在得一心之前是功夫成片,然後再努力、再精進念到事一心不亂。理念,理念是要加上,就是對這個道理要通達,念到人空、法空,像《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念佛法門不是用的觀照,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到五蘊皆空,得理一心不亂。所以說「攝事理以無遺」,這個法門把宗門教下全部都包括在裡面,真正不可思議。這個意思,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說得很清楚,諸位自己去看。

再看下面一段序註疏,十九面倒數第四行:

序【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

首先敘述自古以來《阿彌陀經》的註解,代代都有人註解這部經,在從前流通是相當不容易。因為本經著重在信願行,具備這三個條件就行了,就決定成就了。所以這個註疏不像其餘教下的大經大論的註疏,人家把它看得很寶貴,都把它珍藏起來一代一代的流通,流傳了下來。修《阿彌陀經》的人,剛才說了,他把什麼都放下,抓住這一句佛號,他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他不需要這些拉拉雜雜,甚至於連這個註解都覺得是累贅,都用不著,這些註解是對於不信的人講的、半信半疑的人講的、信心不具足的人講的。如果他得清淨信,還要這個《疏鈔》幹什麼?《要解》都不要了。有一句經文就夠了,我要這麼多幹什麼?就不必要了。所以《阿彌陀經》是代代有人注,但是流傳下來的不多。

『雲棲和尚』就是蓮池大師,蓮池大師的《疏鈔演義》,我們剛剛講完。我們這個道場也就是這兩種註解,周而復始的與諸位研究,無非是建立我們圓滿的信願行。我想在這幾天把這個序文跟諸位研究完。我十六號到美國去,預定在陽曆的八月五號回來,正好趕到我們的中元法會,我們中元祭祀的法會,我會來參加,七月半的中元法會,我回來。這次到美國大概去五十天,也是勸人念佛,不念佛不行,搞那個密、搞那個禪,沒有用處。

我想在我出國的期間當中,我們這邊同修,上次講了,我們播放《阿彌陀經》的錄音帶。同時我希望能夠打兩個佛七,打一個觀音七,打一個彌陀七,打觀音七的時候就放這個《阿彌陀經》的錄音帶。打彌陀七的時候,打觀音七的時候,我們過去講的《普門品》的錄音帶,都可以在此地播放,我們利用這個機會來認真的在一起共修,人數多寡沒有關係。古德結七念佛不超過十個人,他能夠真精進,所以像我們這個地方以二、三十人最理想,能夠身心清淨在這個地方來念佛。我想我今年在冬天的時候可以跟大家在一起打一個佛七,來考驗我們念佛的功夫。平常講經念佛,佛七就是考試,考我們功夫到了什麼境界,是這個用意的,我們行解相應,大家好好的來努力。

「雲棲」,這是對他特別尊敬的稱呼,因為他老人家住的寺院叫雲棲寺,是就這個寺來稱他。蕅益大師對於蓮池大師是最敬佩的,這個註解裡頭說過,他老人家受戒是在蓮池大師骨灰塔的前面受戒,可見得他對他是非常的敬重,所以稱他為「和尚」。「和尚」是親教師。蕅益大師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沒有見過面,但是他是以他做模範、以他做榜樣,一生都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他確實學得很像,他成為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是我們蓮宗九祖。

《疏鈔》真正是博大精微,你看我們講一遍,都還不是細講,都不是細講,講了三百三十五次,我們這一部經,我想大概三個月可以圓滿,實際上在講席當中,三個月可以圓滿。我八月回來,大概今年年底是一定會圓滿,到明年我們這個《疏鈔》,第三遍才開始,希望我們的境界也是遍遍提高。

『幽溪』也是一個地名,底下注解裡頭說明,是天台山幽溪高明寺,是傳燈法師的道場。傳燈是法師的法名,他的輩分比蕅益大師長一輩,所以稱他作師伯。傳燈大師有《圓中鈔》流傳於後世,這個註解的本子分量不多,過去台中也印過,現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得到,我們圖書館也還有幾本。這是對他的讚嘆,他解釋《阿彌陀經》當中的意思是「圓融中道之理,真俗中三諦,圓融無礙」,故稱之為「圓中」,這是讚嘆它『高深洪博』。

今天我們要是講到《阿彌陀經》的註解,都是以這三種為代表。蓮池大師的《疏鈔》,它因為文字多,說得詳細,就跟《華嚴經疏鈔》一樣,有利於初學。《圓中鈔》是發明淨土這個經教裡面圓融無礙的道理,比較不適於初機,因為它自始至終都有相當的深度,不像這個《疏鈔》,《疏鈔》裡頭是由淺而深。你看每一段先從事上講,後從理上講,每一句經文都是由淺入深,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疏鈔》的好處。第三部就是蕅益大師的《要解》。而現在流通最流行的就是《要解》與《疏鈔》,《圓中鈔》不大流行,有很多人都沒有見過。實際上讀了《要解》再去看《圓中鈔》,它裡面的意思都差不多,所以我們在三種註解裡面取兩種就夠了。《圓中鈔》諸位要有興趣,自己去看看,不必要講解就能夠明了,因為它的意思與《疏鈔》與《要解》都能夠旁通。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像『日月中天』,太陽、月亮在天的正當中,每個人都能夠看得見,這是大家共同讚嘆的。

序【特以文富義繁。】

二十一面倒數第五行的序,『特以文富義繁』,這是指《疏鈔》文字太多了,說得詳細,詳細就免不了繁瑣,這是一定的。像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經》一樣,當然《華嚴經》本身就多,再加以解釋當然就更繁瑣,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有它的好處,就是能真正幫助我們起信。

序【邊涯莫測。】

這兩句是讚嘆《疏鈔》。後面兩句是讚嘆《圓中鈔》:

序【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

剛才講了,《圓中鈔》自始至終有它的深度,所以不適合初機,不適合初學。初學的人以《圓中鈔》起信發願的確是比較難。因為理要是不明,信心就生不起來,願也發不起來,必須把這個道理統統都貫通了,信心才建立,所以建立信心真正不簡單。

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我不說別人,說自己,自己學佛三十多年,我學佛七年出家,一出家就上台講經,也講了二十五年了。沒出家之前讀《印光大師文鈔》起信的,才相信淨土法門,是不是真信了?沒真信。如果真信,我想想王打鐵要三年,我大概還不要三年,沒有真信。出家之後,這二十五年當中大概講了有幾十種的經論,對淨土法門沒信,如果要信了,專講《阿彌陀經》了,怎麼還會講其他的經論,沒有相信。

我們淨土宗的祖師,是哪一位我不太清楚,我要去查一查,一生專講《阿彌陀經》,講了三百多遍,從來不講第二種經的,那是第幾位祖師?在蓮池大師之前的,不搞別的。你要是說《阿彌陀經》簡單,你看《疏鈔》講起來簡單不簡單?《疏鈔》講一遍差不多等於講兩部《楞嚴經》。往年李老師講《楞嚴經》,一部《楞嚴經》講下來,一共用了一百三十多個小時。我過去在念佛堂講《楞嚴經》,吳居士家裡還有全套的錄音帶,一共講了二百七十多個小時。你看我們現在這一部《彌陀經疏鈔》,三百三十五次,一次一個半小時,是不是兩部《楞嚴經》,不容易。所以這一部《阿彌陀經》值得講,遍遍境界不相同。

如果我當年就相信了,一出家就講《阿彌陀經》,講到今天,那我今天就是天下聞名,哪個見到我不合掌稱我阿彌陀佛?我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了。不信,到現在才覺悟,才相信。現在信還不遲,有三、五年時間決定成就,為什麼?不懷疑了,死心塌地了。我在此地也勉勵諸位同修,我們要認真的在一起共同的修學。

好,再看底下一段「序今解」。下面敘說他自己做《要解》的因由,什麼原因?什麼理由?

序【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

這是說明他的《要解》了。你看,一個是蓮池大師的,太繁了、太多了。你譬如說,這個也是的,工作要繁忙的人,他看到《疏鈔》那麼多,他讀的興趣沒有了,「它的分量太多了,我看不完」。你要是聽講經,「這部經講要講一年,我沒有時間來聽」。《圓中鈔》雖然少了,「太深了,我聽不懂」,這個也困難。他的《要解》就是從這個上面得到一個啟示,真正做到了「簡、要、詳、明」,所以很受人歡迎。

你看《淨土十要》,成時大師編《淨土十要》,《十要》裡面,《阿彌陀經》是第一部,他不收《彌陀經疏鈔》,也不收《圓中鈔》,他收《要解》為《淨土十要》之一。這個意思非常明顯,簡、要、詳、明,適合於初機,也不礙於那些對佛法有深入研究的人。所以他自己說明了,不敢與蓮祖跟大佑法師的《圓中鈔》『競異』,不必跟他們標新立異,不跟古人標新立異,但是也不必要勉強著完全相同。

下面從一個比喻上說,這個比喻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東坡游廬山的一首詩,他取這個意思。『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這是把山峰比喻作《阿彌陀經》,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是都是親自在經上所體悟的,絕對不離開經文的真實義,確確實實是理。各人有各人的見地,各人有各人的發明。我們把這個兩種註解,或者把《圓中鈔》三種註解合起來看,對《阿彌陀經》的經義自然就圓融了,就能有相當深度的體會。

過去印光大師對於《阿彌陀經》的註解,他老人家特別讚嘆《要解》。《要解》裡所講的,他老人家真是贊到高到不能再高了,阿彌陀佛親自來註解也不過如此,贊到這種程度還有什麼話說?所以我們在讀了《疏鈔》之後,再看《要解》,特別的親切有味,能夠把經中的要義一下抓住,作為我們自己持名念佛求生淨土的願力。這個序到此地講完了。

下面就是玄義,他老人家是學天台的,所以用天台的五重玄義來解釋經體。玄義的部分我想在我出國之前可以跟諸位講完,回來之後,我們就講經文,這是一個大段落。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