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二百一十四面:
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上一次我們讀到這一節經文。我們再繼續念註解: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獨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前面我們講到此地,今天我們繼續看底下這一段:
解【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我們這個經文以及《要解》,可以說講到最重要的一部分了,那就是一心不亂。我們讀蓮池大師《疏鈔》的時候,曾經見到蓮祖在《疏鈔》裡頭,幾乎用了半卷的文字。《疏鈔》一共是四卷,半卷就是八分之一,八分之一的文字註解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本經最重要的一句經文。我們的功夫要求,就是要求得一心不亂。而這段經文明白的開示我們剋期取證,證得一心不亂,需要多久的時間?一日到七日就能夠證得。不過這裡面最要緊的就是『信願執持名號』,而我們今天念佛所以不能得一心,我們這三方面都不夠標準,就是信、願、執持三方面都不夠。
「信」這個字,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不是含糊籠統說了,我信佛了,我信淨土法門,沒有那麼簡單。在《要解》的前面,蕅益大師給我們拈出六條,「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至少要具足這六條才是信,所以我們的信不具足。「信自」,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信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個叫信自。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信自己這一生決定往生。所以有很多念佛人,遇到一起跟我談,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為什麼沒有把握?就以蕅益大師這六條來講,他一條都不具足,那當然信沒有了,哪裡還有願?那句佛號怎麼能夠念的得力?所以注子裡頭這句很重要。『唯』是唯獨,沒有第二個方法,只有用信願執持名號,那就成功了。
如果你真正發願往生淨土,娑婆世界裡頭拉里拉雜的事情自然就放下了。你這個地方放不下,那個地方說有願,這個願不是真的。所以佛號念得能不能得力關鍵在此,果然具足信願,句句佛號都得力、句句佛號都是《阿彌陀經》上所說的標準,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頭有幾句話很重要,諸位看二百一十五面第五行,第五行一開頭就是講的這一段,說明「得生所以」,所以然,為什麼他能夠往生淨土,說明能往生的這個道理。「欲生彼國,須具信願行」,須,這個須是必須,決定不能少的,你要具備信願行三資糧。「信願執持名號,即是三資糧,信吾人心性不可思議。西方依正種種莊嚴,不出吾人心外」,就是我剛才所講的,這個就是信自。這個在信心裏面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根本的信心。不但求往生西方,只要是修學大乘佛法,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如果你沒有這個信心,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可見得信心的重要性。
信心有了以後,「由是立大誓願」。什麼誓願是最大的誓願?「求生淨土,發菩提心」,這個是大誓願。這兩句話諸位也要特別留意,求生淨土不發菩提心不行,你那個願不具足。大本裡面一再告訴我們,「深信因果。發菩提心」,那不發菩提心怎麼行?因為菩提心是大乘佛法最基本的條件,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哪有不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所以菩提心非常重要。「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就是兼修六度萬行。這個意思,與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所看到的一模一樣,完全相應,善財童子他就是以執持名號為主修,以六度萬行為助修,這在五十三參裡面明白顯示,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無上的因緣。
底下圓瑛法師特別給我們拈出來,「持名念佛。為善中善。福中福」,他這一段議論是很有道理。初學的人總免不了以為,念這句佛號,怎麼會是多善根、多福德?他底下解釋得非常好,為什麼念這個佛號叫善中善。他舉出《大智度論》裡面所講的「五菩提心」,這一段文在二百一十五頁,倒數第三行,《大智度論》裡面講的五種菩提心,第一個叫「發心菩提」。「謂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這是大論的意思,怎麼樣把大論的意思跟淨土持名念佛連起來,使它相應,這一點很要緊。
無量劫以來我們在生死輪迴,沒有辦法超越。無量劫以來,我深深的相信,每一位同修生生世世都修道,或是佛道、或是外道。如果你沒有修道的習氣,你今天在講堂就不可能坐上兩個鐘點,你就坐不住。生生世世所修的,為什麼沒有成就?要曉得生死這一關,難破!也就是見思煩惱不容易斷。我們曾經嘗試了無數的法門、無數的方法,都沒有辦法把煩惱除掉,沒法子超越。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深信這個法門,用這個方法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必定能夠成就。可是諸位也得要明了,必定成就裡面還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對於這個法門所依據的理論、方法、境界,都要深刻正確的明了通達才行。所以在今日之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太少,為什麼那麼多念佛的人,而往生的人這麼少?
像李老師以前跟我講的,我們台中蓮社,念佛的蓮友總在二十萬人以上,真正能往生的也不過三、兩個而已,這個原因在哪裡?一定要把它找出來。《大智度論》裡頭,五種菩提心都非常重要,我們今天「發心菩提」有了,「伏心菩提」有沒有?發心是,我覺悟了,淨土這個法門真正幫助我們這一生成就,能夠帶業往生,你相信,好好的念佛了。你這句佛號能不能把你的煩惱伏住?如果能把煩惱伏住,那準定帶業往生。伏心菩提就是《金剛經》講的「降伏其心」,也就是淨土法門裡所說的功夫成片,雖然沒能斷煩惱,可是確實把煩惱伏住了。第二講「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這個重要。所以我們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不能間斷,才有妄念起來,這句佛號馬上就把這個妄念壓下去,這個才行,我們才能真正往生,才能與西方世界真正起感應。
我們現在是與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諸大菩薩沒有感應,一點跡象都沒有,不能怪佛菩薩,怪我們自己的煩惱沒伏得住。阿彌陀佛常寂光常常照住我們,我們自己有煩惱障,把佛的光明障礙住,所以得不到訊息。去了這個障礙,就感應道交。諸位想想,降伏其心是多麼重要。六百卷《大般若》,《金剛般若》是綱領,古德特別把它提出來單獨流通有他的道理。而《金剛般若》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云何降伏其心」,在此地我們找到答案了。云何降伏其心?信願執持名號,就能夠降伏其心。功夫淺的,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功夫深的,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餘土。
第三種叫「明心菩提」。明心就是開了智慧。伏心是得定,明心是開慧。如果在菩薩位次上說,明心是圓教初住以上,三賢位的菩薩。「出到菩提」是十聖位的菩薩,三賢十聖。「無上菩提」是如來究竟的果位。所以我們單單有那一點發心菩提,不行,那不夠用!一定要有伏心菩提才能往生。那就是我們的心,在五欲六塵裡面還有沒有貪瞋痴慢。貪、瞋、痴、慢、疑、惡見,有沒有這個東西?如果有,往生渺茫得很,這是我跟諸位講真話。我們的信願執持名號沒有力量,煩惱沒有伏住,念佛也只是給來生來世阿賴耶裡頭下一點念佛的種子,做來生的因緣,這一生沒指望,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了。
如果這一生要想西方極樂世界去得成功,我們這個心在外面五欲六塵上,要是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個根斷不掉沒有關係,要伏得住。這個念頭才一起,一句阿彌陀佛馬上壓下去,心地很安靜很平靜,不起作用,不生煩惱,這種功夫叫成片。這是帶業往生起碼的條件。不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念了就往生,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沒那個便宜事情。這個佛號要把你的煩惱念掉,念掉煩惱才能往生,只念,念不掉煩惱,不但念不掉煩惱,我看一面念,煩惱一面還在增長,那有什麼辦法?那沒法子。要把煩惱給念掉!《大智度論》裡面講的五種菩提,就是從初發心到無上道,這裡面分五個階段,五個階段為什麼都叫菩提?覺心,念念都是覺而不迷。
為什麼說這句佛號又是多福德呢?因為這個佛號的含義是無量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一句佛號能成就,這個佛號福德還少?這是我們要多想一想。所以這句名號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可是這句佛號一定要具足信願,才會成為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如果沒有深信切願,這句佛號裡面那個善根、福德、因緣就少,少了怎麼樣?力量就不夠,沒辦法促成我們往生。
解【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
這幾句話,是由前面所說的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叫因果相契,感應道交。文成印壞是個比喻。古時候鑄印,古時候的印不是刻印,是鑄印,這個印都是金屬的,有金,多半是用銅印,銅裡面摻著有金,是合金,印要怎麼做法?先要做一個模子,字刻在模子上,把銅熔化之後倒在模子裡,印成了,模子就壞了。印是鑄印,不像現在是刻印。這個地方所講的「印」,這個「文成」就是印成。古人像現在還是如此,特別是陶瓷一類,我們做的瓷器,或者我們造佛像,或者我們用的東西都有個模子。古時候的模子多用蠟做的,有用蠟做的,陶器是用土做的,用蠟的模跟土合起來,合起來之後再燒,這一燒蠟就熔化,蠟上所刻的文都印在泥壞胎上,稱之為「文成印壞」。
這句話是比喻,比喻念佛的人在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已往生了,淨土這個文,成了,娑婆這個印,壞了。不是說娑婆真壞了,是娑婆你離開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到達了,到達算是成,舍離算是壞,取這個意思。感應道交在先,舍離娑婆往生西方在後。感應道交裡面最顯著的,預知時至。諸位要曉得,預知時至的期限,有人很短,有的人很長,有些人在往生前幾天知道,有些人在前幾個月就知道,也有些人在前幾年就曉得。愈是時間長,那個心地清淨,感應的力量就愈大。我們初祖遠公大師,廬山慧遠大師,他得的這個訊息就很早很早。在很多年之前他就曉得,見到西方依正莊嚴的境界,所以他就相信決定往生。他在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西方極樂世界他曾經見過三次,他說跟佛在經裡面講的一模一樣,他所見到的。
像交光大師,註解《楞嚴正脈》的,我們在序文里所看到的。他的壽命到了,念佛的功夫也成就了,他病得很重,見到佛來接引,他就跟阿彌陀佛說:佛來接引當然太好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因緣太殊勝也太難得,可惜《楞嚴經》自古以來註解都注得不夠透徹,非常遺憾。他就跟阿彌陀佛告假,他說:我現在可不可以不去,我把《楞嚴經》的註解注完之後,佛再來接引我往生。阿彌陀佛點點頭就答應,告假就答應了。所以交光大師註解《楞嚴正脈》,是向阿彌陀佛告假,再多住十幾年,好把這部經把它註解圓滿,他在序文裡面寫的有這麼一段故事。我們想交光大師絕對不是騙人,一定是有這個事實,不是欺騙世人,這都算是知道得早的,感應得早。
下面就是給我們說明感應往生佛來接引這樁的事實。『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阿彌陀佛來了沒有?實在講沒來。佛沒來,可是往生這個人見到佛了,為什麼佛沒有來,可是往生的人見到佛?這個我們還得要拿《楞嚴經》上一句話來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因為佛沒有身相,法身無相。如果有相,諸位要曉得,他就有執著,他就有我執,就有法執。他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他怎麼會有相?唯有無相,他的身無處不現身,盡虛空遍法界,眾生有感,佛立刻就應,這是真實相。
像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所見到的釋迦牟尼佛,經上在在給我們說明,佛說:「不離菩提場,而升忉利天。」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我們看到了,在忉利天宮,也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不但忉利天宮有他,夜摩天也有他,兜率天也有他,化樂天也有他,他化自在天也有他,到處都有他,他沒離菩提場,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阿彌陀佛有沒有離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十方世界往生的眾生,各個都看到阿彌陀佛來迎接他,這就是「不來而來,親垂接引」,這個話一點都沒錯。
所以你臨命終時,如果真正是往生,你一定見到佛來接你,或者是見到菩薩來接你。《十六觀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有見到西方三聖來的、有見到佛來的、有見到觀音來的,或者見到勢至來的,或者見到兩尊菩薩來的,一定是西方三聖。如果更殊勝的,還見到西方三聖帶領著許多諸上善人,那個諸上善人都是你認得的,都是你的同參道友,他們已經往生的,跟阿彌陀佛一道來接引你,一點都不會錯,這是真正往生。
現的佛是什麼相?就是我們供養的本尊。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你們供養佛像自己拜的,供養佛像的,就供養一尊,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現這個相給你看,會跟你很熟悉,我天天拜的果然來了,非常的親切。因為佛沒有相,他隨你的心現相,你天天拜,喜歡這個相,到臨命終時,佛就現這個相來接引你。所以我們供養的佛像,不能常常換,常常換到臨命終時,佛來現相你自己會猶豫、會懷疑,這個時候一起懷疑就糟糕,感應馬上就中斷了。所以像要供一尊,比你供的像再好的、再名貴的,你也不能起貪心,那個比我這個好,我再換一尊,那就壞了,給你說,你就著魔了,決定不能更換,就是一尊佛像要拜一生,臨命終時,佛菩薩就現這個形相來接引你。
『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行人是講修行人,發願往生的這個人。往生是心識往生,不是身體往生,我們的身體是去不了的,俗話講靈魂往生,在佛法里不講靈魂叫「心識」。為什麼說不往而往?因為我們的心非常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華嚴》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心太大了,心怎麼往?所以從心上說,就是從本性上說,沒有往。無往無來,無去無來。識有往,識就是神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真的去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從真心上來講,沒有往來,從識心上講,有往來,萬法唯識。「托質寶蓮」,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住在什麼地方?住在七寶蓮花當中,住在寶蓮裡面,蓮花化生。這不必細說,前面都曾經講過。
解【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
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的留意,這是給我們說明,哪些人有資格往生?我們自己夠不夠資格,夠不夠條件?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發心求生西方淨土,出家可以、在家也可以。這個事情不論你在家出家的,也不論貴賤老少,這個法門是平等的,年歲大的人更應當求往生,年輕的人也不能夠疏忽。俗話常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千萬不要以為我自己還年輕,我將來的時間還長得很,那就壞了。你跟閻王並沒有訂契約,我到什麼時候才去,沒立契約,隨時可以去的。所以得聞這個法門之後,就得要認真去乾。
『六趣四生』就是講六道,不但是講我們人間貴賤老少、在家出家,六道裡面的眾生,無論是哪一道,「四生」是講胎卵濕化,這就是把三界之內一切眾生統統包括了。『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此地聞佛名,並不只是說我聽到人家教給我念阿彌陀佛,這就多劫善根成熟了,不是這個意思。這個「聞」是講具足信願持名,這個才是多劫善根成熟。以我們講堂來講,你能夠有機會將《阿彌陀經疏鈔演義》聽過一遍,《阿彌陀經要解》這樣詳細的在一塊討論一遍,這個是聞名。這樣研究討論的結果,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懷疑都沒有了,你的信願建立了、堅固了,從此以後一心持名,這才叫但聞佛名,這才是真正的多劫善根成熟,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疏鈔》、《要解》流通得非常的廣泛,我們這一次發心再來印,讀的人很多,可是諸位想想,這個裡面無量的妙義,我們在讀誦的時候,是不是都能夠把它看出來,都能夠發現?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為什麼經疏註解擺在面前,這個意思我們不能夠明達、不能夠發明。諸位要曉得,這就是我們的煩惱太重,我們的障礙太多,眼雖然對著經文,耳也聽著發音,我們心裡頭有障礙,還是無法開悟,道理在此地。因此,經論註解又必須要人來講解,正是佛在《華嚴》裡面所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要什麼人來說?要一個有修行的人來說,什麼人是有修行的人?要一個能夠真正把名聞利養、貪瞋痴慢疑這個煩惱放下的人,才行!這是佛法的難處。
我這幾天,今能大師介紹我到台北社會局辦了一個老人活動中心,活動中心辦得很不錯,這三天給這些老人談一點佛法,他們非常歡喜,討論到什麼?討論到人才的缺乏,弘法的人才太少。世間教育常講,拿過去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十年寒窗」。這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現在教育的期限比從前還要長,從六、七歲到二十幾歲大學畢業,培養世間一個人才,花上十年能成就。佛門裡面需要的人才,跟世間人才條件不一樣。佛門裡面的人才要什麼?要不要名、不要利的,你們想想這樣的人到哪裡去找?名聞利養統統能放得下的,這樣的人在佛法上修學十年,可以成為一個法師。世間人訓練十年,他也是有名有利,他要名要利,那種人好找。名聞利養統統都不要的,這個人難找。這是今日之下,佛法的師資普遍的缺乏。
這些關係眾生的福德因緣,如果眾生有福報,這些人就出現了,不要名聞利養的。那是什麼人?佛菩薩再來,他又示現到人間來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印度,他是古佛再來,《梵網經》上說得很清楚,他已經來了八千次,他是古佛再來的,示現把名聞利養統統丟掉,他來說法,他有成就。所以不是再來人,難,太難太難!這個事情不是世間人能辦的,那就是要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不是世間人能辦得到。眾生有福,再來人很多,就來了,眾生沒福他就不來,為什麼?他來了也沒用處,所以就不來了。所以這個地方,聞名就是多劫善根成熟,我們要曉得怎麼個聞法。
由此可知,我們講堂裡面講這兩部註解,蓮池大師跟蕅益大師兩部註解,不容易,非常非常的希有。其他的我們不說,單單講修念佛的同修們,他在一生當中,曾經有幾次聽到過一部完整的《彌陀經疏鈔》跟《要解》?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是真的不是假的,百千萬劫難遭遇!諸位要曉得,你今天聽其他的經,即使聽了一部完整的《華嚴經》不足以為奇,為什麼?那是給你種一點善根福德,是不錯,你未必能往生,未必能夠證果,換句話說,不能解決問題。《彌陀經疏鈔》、《要解》聽了之後,斷疑生信,求生淨土,他能解決問題。這是我們要特別特別注意到的,真正明了通達,建立念佛堂來念佛,專修淨業,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解【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這是前面講過,『五逆十惡』,只要他一回心,回心轉意就是善人,就是善根成熟。這與他過去生中的善根有密切的關係,否則的話,他是不會回心轉意。那個回心轉意很難!在臨命終時,一聽到佛名,人家一勸告,馬上就回頭,毫不猶豫,這是善根成熟,是善根現前。
解【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這幾句話太要緊了,非常非常重要。有一些人對於這個法門信心不堅、願也不切,存著有懷疑,怕持名力量還不夠,還要加一點禪在裡頭,或者加一點密在裡面,禪淨雙修,淨密雙修,還要禪密淨三修,那痲煩就大了!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不必更涉觀想參究』,這個話是斬釘斷鐵的給我們說,一絲毫猶豫懷疑都沒有,極力的勸我們,就是這句佛號念到底。你看,這個法門多麼的簡易,簡單容易,直捷了當。你得要信才行,如果你要不信,那就沒法子。所以最要緊的是要相信。
我們是不是把這個事理真的搞清楚了。如果沒搞清楚,我奉勸諸位要把《疏鈔演義》跟《要解》多多的研究幾遍。一遍是不夠的,十遍、二十遍、三十遍、四十遍是愈多愈好,事理透徹明了了,你這句佛號就死心塌地了。你要問,我用功到底要多久才能成就?經上說「若一日到若七日」,你看看,多快!難,難在哪裡?難在建立信心,要用幾十年的時間來培養你的信心,來了解這個道理,真正走路,快得很,這個法門知難行易!你們想想對不對?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有七天成就的,找不到!唯獨這個法門七天能成就。上根人一天就得一心不亂,中根的二、三、四天不定,下根的七天也能夠證得,這話說得多明白。或者是上根的證得理一心不亂,中根的證得事一心不亂,下根的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永明祖師說得好,「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落空。我們為什麼不乾?
我們自己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於是乎死心塌地,絕對不搞第二樣東西,打閒岔了,耽誤了自己的功夫。覺悟之後,就決定不會再給自己添痲煩找障礙,不會的,只有一天一天把自己的障礙消除。因此我們在自己的道場,都是老同修,我們大家在一塊認真的來乾,對那些初學,剛剛入門,當然我們還是要用一點善巧方便來接引。為什麼?因為一下給他說這個法門,他不能相信。那個不能相信是應該的,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我們自己也搞了三十多年,才死心塌地的相信這個法門,叫人家一上來就相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個地方要明了,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千萬不要再摻雜其他的法門,這叫真信。下面大師告訴我們,這底下的幾節都極其重要。
解【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
聞,為什麼就能信?真正把道理、理事都搞清楚了,我們才相信它。如果理事沒搞清楚,我們不相信,我們還會以為這部經比不上那些大部經。《華嚴》、《法華》稱為經中之王,一乘了義,《阿彌陀經》怎麼能比得上它,這是什麼?沒搞清楚。這些年來我們算不錯,我們把《華嚴》也搞得差不多了,《法華》我們也曾經討論過,這才發現這部經原來是《華嚴》、《法華》的精髓,才認清楚了,這就是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把一乘了義經典統統擺開來說,細細比較一下,這個好,真好,果然不錯,我們才能選擇,這個時候才真正相信。信了以後,馬上就發願,你看願一發,第一個現象是放下萬緣,真有願了,真的準備到西方世界去了,這娑婆世界一切統統放下了,不必去理會它了。換句話說,對娑婆世界一切的一切,那個心都淡了,不再去計較了、不再去執著了。換句話說,在娑婆世界真正能做到隨緣、隨順,不會再去攀緣,隨緣度日,一心一意準備往生。所以,你就有願了,這願是真的願。願一有,『乃肯執持』,我們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不會間斷了,就不會間斷。
所以在今日之下的念佛堂,當然最理想的念佛堂就像廬山遠公大師一樣,每一個人都是「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都是這樣的。他們對於這些事理因果都搞清楚、搞明白了,大家志同道合一同來共修,這是最理想的,那就是天天精進佛七。不得已而求其次,就是一面研經一面修行,每天有兩個鐘點在研究經,有幾個鐘點在念佛,這是不得已的辦法。今日之下,我們只辦念佛堂,大家在一塊念佛,剛剛前幾天不錯,念得好,時間久了之後,愈念愈煩惱。古人常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就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就化雲煙。」到後來變成老油條,不相信了。念佛堂也是如此。我也看了不少念佛堂,開頭是滿不錯,到後來的時候,裡面也有爭的、也有吵的、也有鬧的,到最後就是不了了之。為什麼原因?每一個人的私心沒有去掉,他放不下,放不下就有爭執,有爭執就起煩惱,有煩惱就破壞道場,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道場不能不講經,講經是叫你明理,換句話說,講經就是維持大眾秩序,是這麼回事情。不講經,這個秩序就沒人維持,很難很難維持。
從前印光大師,他行,他那個道場,行。為什麼?他自己德望能把大眾伏住,真正要有那麼高的德望才行。老法師走了之後,底下人德望沒有他那麼高,所以這個道場一天一天的衰下去。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如果不細細的來探討經疏註解,以求明達事理的真相,幫助我們起信、發願、修行,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遠方的同修,不能夠在一起研究討論,我們用電視錄相帶跟錄音帶來幫助他,這個幫助只能幫助一小部分,為什麼?如果他有疑問,他沒有辦法立刻提出來,來叫我給他解答,只可以說聊勝於無,比沒有人幫助要好一點。這是我們在目前,對於遠方的同修也只能夠盡到這一點心力而已。
解【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
這就說了,你雖然是聽了,聽了怎麼樣?你不相信,或者是信了,信了你現在還不願意往生。大概娑婆世界還過得滿舒服的,現在還不想去,那就等於不聞一樣,有什麼兩樣?雖然阿賴耶裡頭種了淨土的種子,這一生不能成就,所以只能夠為他生他世修淨土的因緣而已。我想這也不是我們同修所願意的,既不是所願意,我們這個信願行三資糧在現前就必須要具足,這一生才有決定性的成就,再不要等到來生了。我想將來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蓮池海會,又在那裡見面,見面還是老同參,這是一樁非常可喜之事。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