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16)  


無量壽經講座16(第一品)

這《淨影疏》,慧遠大師是隋朝的。他說神通已達,嘆其德勝。所謂很神異。神異稱為神。他神異,凡情所不能達的。什麼叫通?沒有壅礙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盡等等成為通。因為神是不測之義,不是思維所能測的。通是沒有礙,沒有障礙。我們眼睛本來是通達的,耳朵本來也是通達的,可是我們自己給障礙住了,所以看也不遠。太長、太遠也就看不見了。種種都是如此,都是障礙了。"達"者,嘉祥大師說,他說就是證,證六通、三明等等。神通已達,就是證了神通。阿難當時沒有得漏盡,只是初果,要到四果才能漏盡。但是他是當機,因為這個法會,阿難是當機,因為他問出來的。這部書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後半部是阿難和彌勒共同當機。《淨影疏》解釋,阿難怎麼跟一切阿羅漢一樣,都稱為神通已達呢?他說阿難是增上利根,根機特別利,而且是增上利。雖然還是在學地,還要有所學,還需要學有所學,到了阿羅漢就無學地了。可是他有成就無上的勝妙功德,阿難特殊的善根初果,成就無上勝妙功德,所以他也稱為大聖。這個勝妙功德,就是這個經,他問了一百個問題,佛就稱讚他"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從現在以後,一切的含靈,一切的眾生,都因為你問的問題而能夠得到度脫。蓋過一切啦,成就殊勝無上的功德。眾生所以能得度,就因為阿難有這一問。阿難這一句,佛就說這個經。這個經,這個會集本。將來什麼經都滅了,這部經還存在,還在住世。於神通中他雖然沒有證,他天眼通,沒有漏盡。但是他於神通中,了解畢竟,徹底了解,亦名做已達。所以對於阿難稱之為"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些解釋。密法來說阿難,在《胎藏陀羅尼》第三裡頭說,阿難的密號是"集法金剛"。金剛同於菩薩。一個是現淨善相,一個是現威武相。阿難的密號是"集法金剛",就是《淨影》所說的成就無上勝妙功德。雖然顯現是初果,但是他已經成就這樣的功德。在密法上成為"集法金剛"。因此都是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阿難完全當之無愧。

底下就列名啦。一是尊者憍陳如。尊者可以翻譯為聖者、智者。尊者的意思,所尊敬的是聖者、是智者,是智德具尊的,是阿羅漢的尊稱。尊者可以翻譯為聖者,也可翻譯為尊者,就是智德皆尊的人,有德可尊,故曰尊者。這是《淨影疏》的話。《會疏》說"尊謂尊貴,有德可貴,故曰尊者。"這是尊者,如尊者憍陳如,尊者是個稱號,是一個尊稱。憍陳如就是阿若憍陳如,阿若是名字,憍陳如是姓,翻譯成我們的話是"了本際"或"已知"或"無知"。無知不是他沒有知,是他知道"無"這個含義。《淨影》解說"阿"字就是"無","若"這個字就是"智。從無證了智,入了智慧,所以叫無智。無智不是沒有智慧,是從"無"證入,成就了智慧,所以叫無智。"無"就是一切法的本體。本來無一物,實際理體,不受一塵,一塵都沒有,無啊。"了本際",對於這個本際知見明了,所以叫做了本際。這都是《淨影疏》裡邊的話。解釋阿若是名,這個意思對於他的本際,知見明了,叫做了本際。憍陳如是姓,是佛最初度的五比丘之一,他首先悟道。《法華文句》說是"釋迦牟尼法中第一弟子",第一個悟道的。《阿含經》中佛稱之為我聲聞中第一弟子。也是第一。現在我們這個經,能夠信受這個經法的人,都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也包括在座的諸位。在本經"非是小乘品"說"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皈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所以,能信受這個法門的,都是在釋迦牟尼佛法中的第一弟子。因此,在這些聖眾之中,第一個是阿若憍陳如,是第一弟子。

尊者"舍利弗"。舍利是一種鳥,名鶖鷺。他的母親長得很端正,眼睛象鶖鷺一樣。弗是子的意思,鶖鷺形容他母親,她的兒子所以稱為舍利弗。鶖鷺子,也叫珠子,用珠形容他的母親,母親的眼睛象珠子一樣。又叫身子,因為他母親身子很端正,他是母親的兒子所以叫這個名字。舍利弗在佛的聲聞弟子中是智慧第一。他在母親胎里,母親就能妙辯,所以孩子辯論超人,勝過他舅舅具絺羅,他也是佛弟子,後來證阿羅漢。具絺羅學了很多,他母親懷著孩子跟他辯論,就超過這個兄弟。舍利弗八歲就登座,十六歲出國,到各國去遊說辯論、說法,議論無雙。學佛之後,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智慧之法。本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是《阿彌陀經》說的,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唯有大智慧的人能對這個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陳如之後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也是摩訶目犍連,是大弟子。目犍連是他的姓,可譯為讚頌、采菽,來菽跟等。他們族出家人很多,對於他們的分別加一個大字,稱為大目犍連。采菽是他們的姓,其名叫作拘律陀。父親是宰相,他從拘律陀樹神求子,得了這個兒子,就叫這個名字。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他的神通很大。他能夠將一城釋迦牟尼佛的本家,他都能托上梵天。他能降服種種的神龍。神通第一。在佛弟子中都是拔尖的人物。

迦葉,也是姓,迦葉翻為龜,或飲光,名碧波羅(華波羅),也是樹的名字,也是父母在樹神那祈禱而生。就把樹的名字叫他的名字。他是大富長者子,很有錢,但是他能所舍。他不但舍,還修苦行,同時他能為菩薩所稱讚。所以稱他為大迦葉。迦葉翻譯意思為龜。現代學道有龜能現瑞相。所以這一族叫龜,龜氏,也叫飲光。因為在毗婆尸佛時,他是個鍊金師傅,有個貧女,此是差一點的貧女,布施一點,貧女很窮。少拿一點金,共同莊嚴佛像。從這以來九十一劫,這兩個人身如黃金,光色顯耀,把別的顏色都不能不顯,就好像月明星稀。月亮很亮,別的星星就不顯了。他身體發光,別的就不顯了。所以稱他為飲光。他頭陀行。在佛之中頭陀行第一,頭陀行在註解里引了十二個內容。現在舉兩種。過了中午不但不吃飯,也不喝漿,水都不喝了,不睡覺,但坐不臥。老了之後,釋迦牟尼佛說,你已經老了,別這麼苦修了。但他還堅持,佛很稱讚他,讚嘆他沒有想求安逸的心。所以佛讚嘆,有頭陀行,我法久存。頭陀的意思翻為抖擻,精神抖擻。抖擻去掉的意思,抖擻去掉塵勞煩惱。但是更為應當注意的是,大迦葉是傳佛心印的人物,他是佛教心印的初祖。所以久遠以來,有的教攻擊禪宗,說是拈花這個公案沒有根據,是禪宗人編出來的。根據《大梵天王向佛決疑經》裡,梵王到了靈山,拿出金色缽羅花獻佛,捨身為座,用自己身體為床座,請佛坐在他身體上說法。你看這是一個梵天的天子,對於法的恭敬。咱們的二祖,雪都沒過了小腿,站在那都不動。達摩認為他不誠懇,他又把胳膊砍斷。所以求法,梵天捨身為座,請佛坐在他身上,請佛為眾生說法,佛就登座。拈起梵王所獻的花,給大家看。大家不明白,看花什麼意思,只有迦葉他噗哧笑一聲。佛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囑咐摩訶迦葉。""正法眼藏"正法眼的藏,涅槃的妙心。涅槃的三德,就是證到最高的涅槃了。涅槃的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付給誰呢?付給了大迦葉。假如你們要問將來經典的解釋權,都在迦葉那,只有得佛心印的人才有解釋權。這個文字可以這麼講,也可以那麼講,可體會深,可體會淺。傳佛心印,這裡打個比分。你在銀行存了一百萬,有印鑑,取錢寫個條取錢,填個單子。他給不給你呀?支票也可,但他要看你印鑑,印鑑對了,應當付錢給你。印的作用就是心印,就是這個譬喻。你這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你能不能得利益,得符合心印。這就是禪宗第一條公案"拈花微笑"公案,傳授給迦葉成為初祖,阿難成為二祖。初祖、二祖都在這個會上,阿難是當機。六祖到中國傳道,禪宗在中國大盛。在國際上傳說禪宗是中國的,其實都是印度的。佛在中國確實是大放光明。梵婆羅門,梵佛教是印度的。在魏譯本里有三十多位上首,現在精煉了,只挑出幾位。這幾位把禪宗的初祖擺在這,就表示禪淨不二。

阿難,也稱阿難陀,簡稱阿難,譯為慶喜、歡喜,又可翻譯無染。是白飯王的兒子。佛是淨飯王的兒子。佛之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出生。淨飯王聽見自個兒子成佛,宮中又添子非常高興。今天大吉,是歡喜的日子,這個小孩就叫歡喜吧。就是阿難,是慶喜。這麼一個因緣,在佛的成道日他出生。他很小,佛說了三十年,他才當侍者,而且他隨佛到天宮、到龍宮,婦女都極美,他心中沒有染,所以稱為無染。他平常是這麼好,還蒙受摩登伽之難。他不是一個登徒子好色,他平常是這樣的水平。將來大家讀讀《首楞嚴》,知道二根本,什麼是生死根本,什麼是涅槃的根本。就是修行偏執,墮落為聲聞緣覺,甚至魔王魔民魔子魔孫,阿難就犯這個毛病。雖然他這麼無染,因為他不明白這兩種根本,他還是免不了受摩登伽之難。阿難就是佛所說的他都記得住,不忘一字。《涅槃經》稱阿難多聞士,大迦葉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所以阿難多聞第一。憍陳如是聲聞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大目犍連是神通第一,迦葉是頭陀第一,又是傳佛心印,阿難是多聞第一,又是二祖。

"等"就是還有多少人。魏譯中列三十一位,今天會本僅列舉上首五個人的名字,就用一個"等"字來概括其餘的人。上首就是首座大眾,一座之上位稱為上首。各經中上首的人數不一樣。唐玄奘翻譯的《彌陀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只列舉了四個人為上首。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這本經咱們列了五個人,是一切大聖神通已達的大尊者之中的上首。這"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本來是贊菩薩的話,在《密跡金剛力士經》裡講"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人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贊菩薩的話,用來讚嘆聲聞,正表示等常隨聖眾。本來是法身大士,隱本垂跡,顯現聲聞的相。還有他方的聖眾來幫助佛弘化。一切大聖指本地、究竟菩提之意。"神通已達"表示同體起運,他遊戲神通,到咱們地球上來幫助佛弘化。所以我們知道,這些聲聞眾是大權示現的法身大士。幫助釋迦牟尼佛來開顯淨土法門。

以上五人,了本際,了知了久遠的本際,故為首位。了了本際,《楞嚴經》那兩個問題就解決了。這裡擱在第一位。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表彌陀之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深廣無邊際。所以舍利弗第一,表達佛的智慧無邊。目犍連神通第一,遊戲神通之顯現,往來各個國土,極樂國土,遍游一切國土,這都是遊戲神通。大飲光表示彌陀之殊勝光明,無不照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慶喜表示聞名歡喜,至心信樂,乃至十念都可以生,十念必生。可看經文第十八願"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必生極樂國土。"沒有說絕食能往生,這樣不好,不合適。就是要念到最後,這樣都能度脫、歡喜。再有結合禪宗。迦葉是初祖,阿難為二祖。憍陳如當人的本際,舍利弗表每個人本有的智慧,目犍連即本願之神通,飲光表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你開悟之後,你靈光獨耀,超脫六根六塵。慶喜一開悟表慶快生平,我這痛快,我一生才得歡喜無量,心心相繼。所以一部大經,也就是付法傳心。所以《大集經》曰:"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微妙禪。"這個道理很多參禪人不大懂,很多參禪人不信淨土。古人說"還包老僧欠悟債",那就表明你這個老僧悟的還不夠,一部大經就是付法傳心,就是傳心。一句名號,直顯本來面目。一聲佛號,一聲心嘛。佛號就是你的心嘛,你一念就顯了,心就顯了,顯你本來面目。這是圓教的道理,不是頓教。只限於頓教還不能理解這個意思。所以這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徹底了解。說念佛淺,只能是自己淺了。所以,以此見解在這個地方能透,才能稱得上帶角之虎。但當驀直念去,直念去,就是無上深妙禪。不管你定中念,散中念,都決定功不唐捐。列這些名,體現一下禪淨不二。

再有咱們這經里先是聲聞,後是菩薩。,把聲聞擱在菩薩前邊。《佛地論》說"先說聲聞,後說菩薩。"為什麼呢?因為菩薩、聲聞眾,都是挨著佛的旁邊的,離佛最近。而聲聞最莊嚴,都是現比丘相,而且親受化,常隨佛,形同佛,都是三衣缽具,所以先列聲聞,後列菩薩。

底下講菩薩啦。第一是普賢菩薩。菩薩兩字梵語是"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摩訶"翻譯為"大","菩提"譯為"道","質帝"譯為"心","薩埵"譯為眾生或有情。全翻過來就是大道心眾生,簡稱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悟道,就是"覺有情",同佛證的一樣就是"覺",無明未盡謂之有情。要讓有情覺悟同於佛,就是覺有情。這是菩薩的任務,覺有情就是菩薩的簡稱。它的含義就是覺有情。為什麼菩薩稱為大道心眾生呢?因為他有四種大,《清涼疏》("清涼"是國師,是華嚴宗的祖師,也是淨土宗的,弘揚淨土宗的。)四種大,一是願大,志願很大,求大菩提。二是行大,要廣利眾生。三是時大,可以經過無量劫來度化眾生而不疲厭。四是德大,具足佛一乘的種種功德。不是一般的功德,都是一乘的功德。一乘就是《法華》,不是聲聞乘,圓覺乘,菩薩乘都是佛乘、一佛乘,他有一佛乘的種種功德。因此有這四種大,就稱為大道心。《法華》有六大,是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趨大果,修大行,證大道。說明這大道心,大不一樣的。

普賢的含義翻譯為遍吉,清涼國師在華嚴的疏里說普賢有三種:一是位前普賢,只發了普賢行願,發了大的普賢的心。就是我所發了大的菩提心呀,所以修一切法,修佛法,先要發菩提心呀。必須先要明白菩提心是什麼,現在有人問他什麼是菩提心?他都不知道。這個淨土宗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只是有個念,沒有發菩提心,是一條腿。如腳踏車只有一個輪子,鳥只有一個翅膀。所以要發菩提心,一點一點來,很不容易。簡單稱為大智慧,大願力,大慈相結合的大慈悲,不是小慈悲,大智慧。二是位中菩薩,指的是等覺菩薩,是等覺的普賢。普賢菩薩可以示現為因地,只發了普賢的願,可以示現位中佛,等覺菩薩只差一位就是佛位了。等覺之上是妙覺,妙覺之上就是佛。跟佛只是一分的生相無明還沒有破。就差這一點點,這一破就是佛。等覺菩薩、三、位後普賢。成了佛之後的普賢,他得了果還不捨他因地之所行,所以稱為位後。位後的意思《清涼疏》說"果無不窮曰普",一切果位沒有不窮盡的,佛位也窮盡了,這叫普。這就是位後普賢,"不捨因地曰賢"。他已經成了佛了,還不捨因地,還要修行,這很賢,憐憫眾生。普賢的含義,這是位後的含義。這是佛的化現。至於《會疏》裡說"體遍法界故曰普",他的體遍於法界叫作普,"位臨極聖故曰賢"。他的位置靠近極聖,就是佛,就叫作賢。《會疏》的解釋是位中的普賢。正是等覺菩薩的妙位,位於極聖,他的地位臨近於登峰造極的聖果,是等覺菩薩的地位,所以這是位中的普賢。

底下還引證幾種聖論來解釋普賢的,因時間緊,不再多說了。普賢、文殊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肋士,就好像極樂世界觀音、勢至一樣,是釋迦牟尼佛會中的上首,在華嚴會中也是上首,毗盧遮那上首。又普賢菩薩是一切佛的長子,在四十華嚴里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一切如來有一個最大的兒子,他的名字叫"普賢"。這是什麼意思?古人都是由長子來繼承的,日本還是這樣,世襲家是由長子繼承。不像中國還要分家。他那長子繼承,國王也是如此。長子為太子,其餘的就不行了。繼承一切如來的就是普賢。可見普賢在會上還是如來法身所顯現,化身為等覺大士,來演倡聖教。從密教來看,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也就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在密部經典中這部陀羅尼經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所以金剛手就是普賢。是法身大士。又金剛智之"五秘薩訣"中說"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現在大家都混叫了,什麼人都叫阿闍黎,都是不如法。在經中把普賢大士列為上首,是顯密淨不二。剛才說禪淨不二,這個地方是顯密淨不二。密淨不二:念佛號就是念咒。大家都輕視念佛號,而想去念咒。《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只要信的及。所以禪宗說,一莖草可當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當一莖草用,許多都是人者妄生分別,是大家生的分別。先師夏老居士說,淨土宗就是密教顯說,密教公開了,就是淨土宗。藏密的最古是紅教,蓮花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化身。所以紅教尊重阿彌陀佛。勸大家生極樂世界。這個和其他教派就不大一樣,真正密淨不二的暫不詳論。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翻為師利也,亦為曼殊師利,翻妙首,翻妙吉詳,翻妙德,是諸佛之師。《放缽經》說,釋迦牟尼佛自己說"我今得佛",我今天成了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釋迦牟尼佛說,我今天得了佛,都是文殊師利的恩惠。過去無量諸佛,過去說不清那麼多的佛,都是文殊師利的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至"。當來的一切佛也都是文殊師利的威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釋迦牟尼佛說,小兒都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極贊文殊。又《心地觀經》說"三世覺母妙吉祥",三世佛覺悟的母親,就是妙吉祥,就是文殊。妙吉祥就是文殊的號,還有一個號叫妙德。妙德什麼意思呢?《法華嘉祥疏》說"文殊此雲妙德"為什麼稱為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他了瞭然見了佛性。由了了見了佛性就"德無不圓,果無不盡"。所以禪宗說悟了就是佛,不悟就是眾生,中間沒有這些過程。所以國際上稱禪宗是中國,禪宗是很殊勝。"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為妙德。《會疏》說"具三德秘藏",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秘藏"神化不可思議,故名妙德。"在解釋妙德當中《圓中鈔》說"微妙三德,同佛所證。"他這三德同一佛所證,所以叫作妙吉祥。文殊在菩薩中智慧第一,現在他在他方世界,在咱們世界是文殊,在五台山。他不只是在五台。但常常示現在五台,遍一切處,不單是五台,但跟五台很有緣。他在他方世界。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叫做寶積如來。過去龍種尊王如來。如拜懺,南無龍種尊王佛。就是文殊在北方的常喜國。將來成佛叫普見如來。所以文殊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都是成佛的人。現在示現在大會之中,大智獨尊。表這個法門,是菩薩中的大智了。唯有大智才能信入。所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首先要知道一切世間包括什麼?不僅僅包括六道,包括聲聞、圓覺,包括菩薩,包括一切世間這九種。妙德就是了了見佛性,他就在普賢鄰近,列為首位。正表禪淨不二。了了見佛性,

後邊經中他方許多菩薩,到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說法,聽阿彌陀佛說法都是這樣,都是首位,都是這個精神,都是了達實相,了達諸法皆空。底下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彌勒翻為慈氏,也翻為阿逸多的意思。阿逸多就翻無能勝。具足了來說就是慈無能勝。《彌陀疏鈔》裡講,因為彌勒菩薩在母親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們過去這一族都叫慈氏。這是慈氏這一名字的來歷。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他也發願,願意叫這個名號。他即得慈心三昧。再有他在當婆羅門時,號稱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修慈。又在弗沙佛時跟釋迦牟尼佛一塊發菩提心,修習慈定。《思益經》說慈氏"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悲華經》說,"發願於刀兵劫中頭,擁護眾生"。現在慈氏在兜率天,彌勒內院成為補處。在兜率天四千年後到人間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上的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以後,才是彌勒菩薩三會龍華。有人說咱們現在不成功不要緊,等彌勒菩薩。等彌勒菩薩不知道要等多少時候。等他來世,他是現在成過佛的人,你將來等彌勒來龍華會上,都把大家度脫了。但是你要等五十七億年六百萬年,這一段時間你要輪迴六道。天堂、地獄去轉,那就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生死了,遙遠的很。他的福德最勝,那時人的壽命很長,福德很好,不像釋迦牟尼佛這樣。他三會龍華,度生的事業就圓滿了。

本經中三個大士作為菩薩上首,因為這三位跟我們淨土的緣特別深。《普賢菩薩行願品》說,發了大願的人"是人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富藏,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所以一部華嚴最後就是這個行願品,專門講的就是這個。淨空法師他就講華嚴,講楞嚴,最後讀到行願品。最後他改了,專弘淨土。專弘、專修淨土。他讓《普賢行願品》感動的。下面"願我臨命終時"這個"我"就是普賢菩薩。"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這是他發願往生。文殊、大智慧的文殊,多少佛之師發了同樣的願,普賢菩薩是七言,他的文字是五言。《文殊發願經》說"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就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這和《普賢行願品》文字裡註解,寫的比較全一點。我這簡略一點。這兩個大士,都發了大願,都求生極樂,所以,這兩位菩薩作為上首,讓大家仰信文殊這樣的大智,普賢這樣的大行。我們都要信這大智,入這個大行。我們導引眾生同歸極樂,所以在這個經中這兩位大士列在其前。再列彌勒時,因為彌勒關心淨土,他曾經就問過淨土法門。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在《大寶積經》裡彌勒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所以,彌勒同樣是請佛講念佛往生法,而且這個經後半部囑咐給彌勒菩薩。所以佛這個時候就說,這個經是諸佛所讚嘆,"囑咐汝等做大守護"。汝等就是彌勒等。"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所以彌勒承了佛的囑咐。他就要弘揚這個經,持這個經。彌勒不但將來在龍華會上要說這個經,因為他受了囑咐,他答應了,他必然在龍華會上還說這部經。所以大家都得度呀!他盡未來際還是說這個法。位後普賢成佛還在度眾生,還在度眾生,還是常說不絕。

這個賢劫就是現在之時劫。賢劫中一切菩薩,咱們這個世間為什麼稱為賢劫呢?因為這個世界有一千個佛出世。根據佛祖統計,第一佛拘留孫佛,第二佛,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佛為迦葉佛,第四是釋迦牟尼佛。以後還有九百九十六個佛。但是這個佛與下一個佛之間有五十七億六百萬年,時間還是很長。所以有佛的時間很少,沒有佛的時間長。所以我們不要錯過當前最寶貴的機會。上一品就是六成就。經中一萬二千比丘,超越別的經典,這個同於法華。普賢最為上首,同於華嚴,也表本經跟圓教的最高的兩部經,法華、華嚴是等同的。

第二品德尊普賢

第二品稱為"德尊普賢"。這一品是第一品的繼續。因為現在是通序,通序前邊都是六成就,這是各經共同的,所以稱為通序。六成就中的第六個成就是眾成就,來參加法會的聖眾都是什麼人呀?這個正信是很重要的。多少人參加?什麼人參加?在第一品中提到了一些,現在要補充。不但補充有什麼人,而且補充參加的人是什麼人。是這個意思,用什麼樣的功德。在人的補充裡頭,首先提出賢護等十六正士。列了十六個正士的名字,這個也是其中的上首。末了第二品裡頭還有諸天人眾,還有比丘尼,還有其餘的等等人,所以他就是上一品的補充。這一品不但補充數量,而更重要的是參加人的高尚無比的勝德,都是德尊普賢。一切大眾,無邊的聖眾,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普賢之德,說不能盡,他是華嚴的長子。在華嚴會上,佛是法王,聽法的人之中,以普賢為長子。長子就是要繼承法王之位。普賢無量無邊的功德,在功德之中,他的中心,心中的經,要中之要,是什麼呢?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望。殊勝的十大願望,導歸極樂。這個就是華嚴一部大經最後的總結。所以華嚴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海,那是中心。華嚴最後一品就是讓大家常讀的,這就是華嚴的最後一段,把它補充八十華嚴的後面。不然不會孤零零的出了八十一卷。這一卷是這麼來的。因為四十華嚴來的最晚,晉朝翻譯的是六十華嚴,唐初翻譯的是八十華嚴,後來翻譯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沒有單行本,大家很少有人知道。四十華嚴最末部分補充到華嚴後頭,表現極深、極密,所以現在沒有來。那個時候印度國家對於經典出行有限制。《楞嚴經》都禁止出行,是拉開肉,縫在肉裡面帶出來的。查出來就是沒收的,所以華嚴就是這樣。華嚴最後十大願望導歸極樂,這個是中心,來會的大眾都是遵修普賢之德,都是遵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綱宗來修持的,這是總的精神。廣贊與會的大眾功德,讓大家知道淨土宗的重要,來參加的是什麼人呢?都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都是這樣一些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