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三)


時間:2015/9/5 作者:淨海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給大家講《普賢行願品》。繼續講(八)願差別。願差別分十六:1、修煉意樂清淨2、不忘菩提心之道3、自在無礙行4、利益有情5、披精進甲6、會遇同分菩薩7、令善知識歡喜8、常見如來常興供養9、攝持正法10、得無盡藏11、趣入12、力13、修習對治14、菩薩諸業15、隨學諸佛菩薩的回向16、淨土願。

4、利益有情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悉除一切惡道苦」:願能剷除一切眾生的身心之苦。「惡道」指三惡道。三惡道的苦非常嚴重,很多苦令我們無法想像。這裡用三惡道的苦來代表一切苦,包括上三道的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發願能平等地暫時給予一切眾生安樂,究竟上讓他們解脫。「一切群生」指六道一切眾生。「樂」指身心能獲得安樂,能獲得解脫。「等」就是平等。無論是人還是其他眾生,都是平等的。所有眾生都不願意感受痛苦,都想獲得安樂;都不願意六道輪迴,都想獲得解脫。所以,無論是人道的眾生還是其他道的眾生,都是一樣的。

「如是經於剎塵劫」:這是指時間。在一切剎土的微塵數的劫當中,去剷除三惡道、三善道這些眾生身心上的痛苦,能給予這些眾生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解脫。佛菩薩在世間就要做這個工作,時間是一切佛剎中極微塵數的劫。不是年,更不是月,而是以劫為單位。不是一劫兩劫,而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剎中的極微塵數的劫,無量無邊,無始無終。

「十方利益恆無盡」:這講的是空間。「十方」覆蓋一切處,指一切處的眾生。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一個宇宙,而是十方一切處中的眾生。「恆無盡」就是恆時無盡地剷除眾生苦,給予眾生樂。

沒有不去利益眾生的時候,沒有不想利益眾生的時候,是恆時的、無窮無盡的!我們就要發這樣一個願。發利他心,做利他的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發利他心,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沒有上班和休息的差別,是恆時的。「如是經於剎塵劫」,時間無量無邊;「十方利益恆無盡」,空間無量無邊。存利他心,做利他事的時間和空間都是無量無邊的。無論是在修道的時候,還是將來成道的時候,都在做。應該發利他心,存利他心,做利益眾生的事,行利益眾生的道。

不能認為「自己現在還沒有能力,自己現在還沒有成道,發不了利他心,更做不了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能這樣想!我們應該這樣發願,應該有這樣的欲望,應該有這樣的希求!在解脫的道路上,尤其在殊勝的大乘行道上,心量不能總是縮小,做事情不能總是退縮。不能等到將來有能力的時候、將來成道的時候再發利他心,再做利他行。因為要跟佛學,要跟菩薩學,就要學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雖然現在沒有真正的利他心,但是你要有欲望和希求,讓自己儘快、立即具有利他心。雖然現在還沒有利益眾生的能力,但是應該爭取儘快地具足能力,去度化眾生,去利益眾生。你學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存利他心,做利他事,都應該猶如懦夫懷裡鑽蛇,美女頭上燃火一般。一個特別膽小的懦夫,懷裡突然鑽進了蛇,他會立即想辦法把蛇趕開,不可能有片刻等待。一位自認為很美的女人,特別在乎自己的容貌,頭髮突然著火了,她會立即想盡辦法把火熄滅,不會有片刻的等待。所以,存利他心、做利他事也不能等待,應該心裡特別急迫地立即去做。

「怎麼還發不出來利他心呢?怎麼還不能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呢?」,「百日共修快結束了,怎麼一點進展都沒有,怎麼一點成就都沒有呢?」應該為這些著急上火。大家經常著急上火,嘴上都起泡了,但不是為了這些事,而是為了一些世間的瑣事。也許是我沒看透,但願是為了修行,為了成就著急上火。

現在很多人都說自己要學佛、要修行,要解脫成佛。但是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想享受。成佛了,就不要感受痛苦了,福德智慧都圓滿了,只在那邊享受就可以了,像有些老闆發大財了一樣。不是這樣的,應該去做利益眾生的事。六道里的眾生是我們宿世的父母,他們受盡了痛苦,我們不能見死不救啊!心裡應該這樣想:「眾生界盡,煩惱界盡,我的利他心,我利益眾生的事業才窮盡」。還可以發更大的願,發更大的心:「即使虛空窮盡了,眾生窮盡了,但是我利益眾生的事業不能窮盡」。也許有人這樣想:「虛空窮盡了,眾生窮盡了,你還利益誰啊?」這是願。修行道上不能懦弱,必須要勇敢一點,發大心,發大願。「虛空不會窮盡,眾生不會窮盡,業不會窮盡,煩惱也不會窮盡。一旦窮盡了,我的利他心,我利益眾生的事業也不會窮盡」,應該這樣發願,也是為了磨練自己的心態!「我解脫了,就不用感受痛苦了;我成佛了,就可以享受了」,這不是大乘行者。若是存這種心態和發心,很難圓滿!

解脫是心要解脫,圓滿是心要圓滿。心解脫束縛,心態變得無邊無際,無量無盡,這才是圓滿。這也是磨練心,磨練習性,驅除煩惱障、所知障,同時顯現光明,圓滿自性。利益有情沒有空間、時間的界限。在一切時中,在一切處中,要發利他心,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也就是「恆無盡」!

行住坐臥、吃喝拉撒,任何時候都應該存利他心,做利他事。不是吃飯了,就沒有利他心了,就不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了,貪吃,呼呼地吃;不是睡覺了,就沒有利他心了,不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了,呼呼大睡。「恆無盡」,應該是任何時候都發利他心,做利他事。

「吃飯是為了解除飢餓,這裡還能有利他心,還能做利他的事嗎?」若是有菩提心的攝持,可以啊!吃飯也是為了眾生,若是不解除饑渴,就沒法保護身體,沒法生存了。保護身體、生命是為了修持佛法,為了成就佛果,這也是為了眾生。若要成就佛果,就要有菩提心;成佛以後,就要真正地去利益眾生了。最終都是為眾生,最終都能利益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直接和間接的區別,有的是直接利益眾生,有的是間接利益眾生。你吃飯的行為若是有菩提心的攝持,這是間接的利益眾生,間接的發利他心。吃飯可以先做供養,然後當成加持品吃;也可以先做簡供,當做一種圓滿的修行。這些都是轉為道用的方法。

「在那邊呼呼大睡,這還能有利他心,還是利益眾生嗎?」若是有菩提心的攝持,也可以啊!你現在雖然沒有定力、沒有智慧在夢中都能修持正法,進入光明的境界。但若是有菩提心的攝持,睡覺也是間接的利益眾生,也是一種利他心。

這裡僅是以吃飯、睡覺為例,一切的所思所行都可以存利他心,都可以變成利益眾生的一種行為。若是沒有仔細領會,這些都會擦肩而過。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每天都在念,而且念好幾遍,但是都擦肩而過了,根本沒有去領會它的意義,更沒有把這樣一個究竟的道融入生活、納入相續。這樣發利他心,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身邊的幾個眾生。現在我們對比較善良、比較順自己心的人,可以存利他心,做利他行。對不太順自己心、比較兇惡或惡劣的人,就做不到存利他心,做利他行了。這是對境上的分別。當自己心情比較好、心態比較好的時候,可以發利他心,做利他行。若心情不好了、心態糟糕了,利他心在相續中就無影無蹤了。若是想和佛學,想和菩薩學,就不能這樣。

《普賢行願品》是隨佛、隨菩薩修習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上師如意寶講,他不希求別的,只希求每天能念誦或修習《普賢行願品》這樣一個功德和善根。所以,無論是學佛修行,還是解脫成佛,都應該依託《普賢行願品》。大家應該重視《普賢行願品》,它是《華嚴經》中的精華。《華嚴經》是佛所說的一切法的精華。可見,《普賢行願品》是精華里的精華。

龍樹菩薩在龍宮裡發現了《華嚴經》,它分上中下三部。釋迦牟尼佛所化剎土——娑婆世界,它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上部《華嚴經》的字數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數。當時把龍樹菩薩嚇住了。他想把這個法弘揚到人間,但是沒辦法弘揚,量太大了。不用說南瞻部洲,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容納不了。中部《華嚴經》的分量也同樣太大了。下部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一個提綱,量也非常多。

我們解脫成佛的希望應該寄托在《普賢行願品》上。大家對此不能擦肩而過,不能輕視。《華嚴經》包括佛所說的一切法,《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精華,這裡包括一切。很多人都好高騖遠,都追求高深的無上密法、大圓滿。其實,無上密法、大圓滿法都包含在《普賢行願品》中。主要是自己怎樣去領會,怎樣地去接受這個法義。悟性越高,它所講的境界越高。若是自己有悟性,有智慧,就能了悟它所講的境界。若是沒有這個悟性與智慧,即使是立斷法、頓超法等再高深的法,你也悟不到,而只能悟到世間的一些境界或方法而已。

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是大乘還是小乘,是顯宗還是密宗,就看你自己的悟性,看你自己的境界。法門平等,主要是看你自己的悟性,看你自己的根基。所以不要擦肩而過。為什麼歷代祖師們,為什麼上師如意寶這麼重視《普賢行願品》呢?這是有意義的。我為什麼講《普賢行願品》呢?也是為了能引起大家的重視。其實它的詞句含義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若是在字面上去領會,挺簡單,也很明了。但是它真正的含義,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領會到。想要真正徹底證得,只有等成佛了。

5、披精進甲

大家每天都在修,都在念,不要只在口頭上念,不要只在形式上修,儘量要做到心口一致。我們講精進度的時候,講過擐甲精進。猶如我們要到戰場上和敵人交戰,先穿上盔甲,保護好自己,這樣心裡就有數了,膽量就更大了。同樣,我們要發利他心,要做利他事,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心裡應該有數。

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自己發誓「雖然眾生是無量無邊的,但是我仍然要去度化他們,直到輪迴窮盡、眾生窮盡」,「雖然利益眾生的方便法門是無量無邊,但是我發誓發願都要學,直到學完,直到學成」。這種誓願就是盔甲。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尤其是真正利益眾生的時候,應該要有這樣的誓願,有這種心量。這就如同車的發動機。車的質量好壞主要是看發動機,若發動機好,車子就好。同樣,自己是在行小乘道還是行大乘道?能不能圓滿這些行?主要看這個願。願大就是大乘,願小就是小乘。願大則心大,能夠成就大;願小則心小,也只能成就小。完全取決於心,取決於願,這是我們修行上的主要動力。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我常隨順諸眾生」:「諸眾生」指的是六道一切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時間是在一切劫中,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恆修普賢廣大行」:「普賢廣大行」就是普賢菩薩的所想所行,也可以說一切佛的所想所行,因為普賢菩薩是佛。他身為菩薩,但是他是位後菩薩,不是當位菩薩。當位菩薩是指住於一地到十地的菩薩,位後菩薩就是他已經成佛了的。普賢菩薩已經成佛了,是十一地,即佛地;獲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果。既然他已經成佛了,為什麼還示現為菩薩呢?他以菩薩的形象來度化眾生,在相上更方便一些。

我們講極樂世界圖的時候,為什麼阿彌陀佛在中間坐得那麼穩,兩位菩薩在兩邊站得那麼累呢?這一切的顯現都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這裡也有特別的含義。在相上,到六道里直接利益眾生,菩薩比較方便。按世間法來形容,阿彌陀佛相當於國王,兩位菩薩以及其他菩薩相當於大臣、將軍。國王下達命令,應該是這些大臣去落實。將軍應該親自到戰場上去對抗敵人,國王不能輕易動身。國王是一個國家的主幹,需要特別保護。

我們經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不親自來,安排兩位菩薩來。如果眾生實在執著要求,就幻化一個阿彌陀佛。體上沒有分別,但是在相上、在眾生面前,應該有一點點分別。如果相上沒有高低之分,一切就混了。為什麼兩位菩薩在身邊站著呢?他們要做佛的事業,要去利益眾生,怎麼能舒舒服服、穩穩噹噹坐著,哪有這個時間?你看觀音菩薩忙得,後來實在沒有辦法,幻化出那麼多眼睛看眾生,幻化出那麼多支手救眾生。

普賢菩薩也是如此,他的願力也很廣大。他當時也是這樣發的願,以菩薩的身相度化眾生。在體上,普賢菩薩和阿彌陀佛無二無別;但在相上,二者是有分別的。他發願的時候,沒有發「自己示現成佛」這個願,而是如同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一樣,願「輪迴不空,我也不示現成佛,以菩薩的身份度化眾生」。

普賢菩薩是成佛了的,所以「普賢行願」也可以說是佛的所思所想。普賢菩薩是以菩薩的形象度化眾生的,也可以說是一切菩薩的思想和行為。「普賢」也可以指一切菩薩,一切菩薩也就是普賢。「普賢行願」可以說是普賢菩薩的所想所行,也可以說是一切菩薩的所想所行。

「廣大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的確廣大,完全是站在一真法界的境界中講的,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區別,所以是「廣大行」。我們就應該學修這些。

「圓滿無上大菩提」:能恆時修習普賢廣大行,自然就能證悟圓滿無上菩提了。

普賢行願就是利益眾生的思想和行為。他的思想不離利他心,他的行為不離利他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常隨順諸眾生」。他在一切空間和時間當中,也可以說在一切時、一切處當中,恆時不停地修行普賢廣大行——利他心和利他事。

無論是發利他心,還是利他事,都不是隨隨便便的。很多人對此都有疑惑:我的心是好的,做的事也是好的,怎麼沒有如是的結果呢?世間人總是求果報,總是等回報。自認為發利他心了,自認為做利他事了,然後就迫不及待地等著:「什麼時候我的身體能好?什麼時候我的家庭能平安?什麼時候我才能解脫?什麼時候我才能圓滿?」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一個星期過去了……開始懷疑了:「不是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切都能圓滿嗎?一切都能心想事成嗎?我這個利他心、利他的事怎麼像往海里、湖裡扔石頭一樣,什麼反應也沒有呢?」

利他心和利他事都要有智慧的攝持。「哎呀,他太可憐了,我給他點東西。」這不是利他心,不是利益眾生,不是發菩提心,不是行菩薩道。因為對方貧困、殘疾而幫助他,這也是一種利他心和利他的行為,但不是大乘佛法里講的利他心和利他行。大乘佛法里講的利他心、利他行與在普賢行願里講的一樣,都是平等的,都是無分別的。雖然你在給眾生髮利他心,為眾生做利他事,但應該有菩提心的攝持,應該有廣大智慧的攝持。「眾生愚痴顛倒,造了惡業,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因此而可憐。「現在機緣到了,他需要我的幫助,我應該去利益他」,這才是有智慧的想法。這種發心與理念和普通的凡夫完全不同。

「普通的凡夫」是指大乘佛法里所講的沒有發菩提心的人,他遇到殘疾人或有困難的人,也許會發利他心。但是他沒有智慧,也沒有菩提心,僅僅是因為這個眾生很可憐而去幫助他。這是一般的同情心,是一般的善事。佛和菩薩的發心就不一樣了,佛菩薩知道他痛苦的原因,也知道他是有緣眾生,應該結緣,為他種下善根。若是他本身非常有善根,直接就可以利益他了。若是因緣還沒有成熟,現在沒有這麼大的善根,但只要跟他結上了緣,給他種下了善根,他就跑不掉了,將來就有機緣被度化了。所以要有智慧地恆順眾生,這是一個方便門。

菩薩發利他心、做利他事時,會去恆順眾生。通過智慧觀察他是何種根性,因緣在哪裡。

當時密勒日巴求法的時候,首先遇到的是一位成就大圓滿的上師。那位上師告訴他:「我這個法很簡單,晝修晝成佛,夜修夜成佛,隨時修隨時成佛。」但是他前面有一句話:「若是具有善根。」密勒日巴覺得自己以前學咒術學得都很快,比如學降冰雹之法,一學就會。那些也是不容易成就的,普通人都學不了,修不成,但是自己學會了、修成了,自己的善根應該沒問題,應該能修成。於是他也不學不修,在那裡睡醒了就吃,吃飽了就睡。幾天後上師來了,看他是這種狀態,就說:「我的口氣確實有點太大了,以你這種行為,不能成就大圓滿的。」其實這也是有意義的。上師觀察到了他不是修大圓滿的,是修大手印的。他的根性、因緣不在這裡,應該在馬爾巴大譯師那邊。然後就告訴他,「在某個地方,有位馬爾巴上師,經常到印度求法,現在在藏地弘揚大手印。你的因緣在那兒,你應該到那裡修行。」他一聽到馬爾巴上師的名字,心裡就生起一種不同的感覺,當下就淚流滿面。他自己也知道,那就是自己宿世有緣的上師,應該去找他。

他找到馬爾巴上師以後,馬爾巴當時也不收他為弟子。馬爾巴是位在家身份的成就者,天天要放氂牛,還要耕地,非常忙,哪有時間攝受弟子?他還有其他弟子,他們偶爾也來求法,但上師不像我們這樣每天都給他們講法。密勒日巴非常虔誠,馬爾巴也沒法拒絕。但是他也找了好多藉口。密勒日巴說,「我是拉多地區來的一個罪孽深重的大惡人。」馬爾巴一聽就生氣了:「你罪孽深重和我有什麼關係?都是你自己造的嘛!誰讓你殺那麼多人,誰讓你造那麼大的惡業?你殺了那麼多人,造了那麼大惡業,現在到我這裡來宣揚。」不願意接受他。其實這也是考驗,不能不接受啊。因緣到了,馬爾巴也沒辦法。密勒日巴更堅定,他說:「我現在一無所有,吃、住、法,都要靠您老人家。」前面有一個條件,不然他不敢這樣說。前面的條件是:「我的身口意可以完全供養給你。」馬爾巴又生氣了:「你的身口意給我有什麼用?我不需要這些。你膽子也太大了吧!要吃住還要法。你修行、成就為了誰啊?難道是為了我啊?還不是為了你自己嘛!」密勒日巴很固執,還在那裡懇請。最後馬爾巴沒辦法:「行,要麼我管你吃、住,然後你到別處去求法。要麼我可以給你傳法,吃住你都自己解決。」密勒日巴一想,自己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就是為了求法啊!於是選擇了要法,吃住自己可以解決。他沒地方住,上師馬爾巴就給他安排到牛棚里住。

第二天,他出去化緣,要到了很多青稞背回來了,心裡很高興:「我要到了這麼多青稞,一百多斤,上師一定會很高興。」他知道馬爾巴脾氣不好,但是他得到的東西多啊,馬爾巴示現上也是很貪財的。馬爾巴的房子是個簡陋的木房,他背著很沉的青稞到了門口,蹲到地下放袋子時,碰到了馬爾巴住的木屋,房子搖晃了。馬爾巴又生氣了,出來把他打了一頓。

密勒日巴不容易,但是馬爾巴觀察到了他的根性、因緣,心裡有數,必須要以這種方式攝受他。對密勒日巴來說,這是最合適的方法,也是最快速的消業方法,通過苦行達到圓滿成就。那洛巴依止帝洛巴、馬爾巴依止那洛巴的時候都是很艱難的,密勒日巴依止馬爾巴的過程也是如此。

最後密勒日巴成就了。要攝受弟子時,馬爾巴告訴他:「現在是末法時期,具有你這種信心的眾生很少,所以以後你攝受弟子的時候不要跟我學,不要用這種方法,應該以溫和的方式去度化。」後來密勒日巴在攝受弟子的過程中很溫和。惹瓊巴經常不聽密勒日巴的話,經常和密勒日巴頂嘴,自己想去哪就去哪。惹瓊巴年紀也不小了,好像四十多歲了。有一次,密勒日巴堅決不讓他去拉薩,但是他一定要去。密勒日巴也沒辦法。惹瓊巴去了以後,就遇到了障礙。儘管最終他也成就了,但是遇到了很多障礙,修行過程也很艱難。密勒日巴為什麼沒有用那些暴躁的態度和行為來度化眾生?隨順眾生,也要知道眾生的根基、緣分在哪裡。

我們現在也是如此。如果想度化身邊的這些眾生,應該要觀察他們的根性、因緣在哪裡,不應該直接去說。「你必須要學佛,必須要修行!若是你不跟我學佛,不跟我修行,就離婚!」不能這樣太直接,沒有隨順眾生。應該想點辦法。他的根性在哪?他的緣分在哪?雖然他不願意念經,不願意打坐,但是他願意聽佛歌,願意聽我們大圓滿歌曲里的這些歌,就給他唱唱這些。儘管他現在不願意到廟裡去,不願意到道場來修學,也沒有事,就陪他去看看電影,陪他到外面運動運動,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引導引導他。比如,看戰爭片時就對他說:「殺了那麼多人,你看這些可憐的眾生。」看其他的電影時,「你看,多無常啊!」就這樣慢慢地引導他。如果遇到的是不信佛的眾生,甚至反對得特別厲害,看似一點善根和因緣都沒有。對這樣的人也不能硬碰硬,應該恆順恆順。他反對的時候,實在接受不了的時候,你就偷偷地學,默默地學;他比較高興的時候,你們兩個說話比較能合得來的時候,就透露一點,慢慢讓他接受,別太著急。這也是一種方法,這就是恆順眾生嘛!

我們要度化身邊的眾生,要幫助身邊的眾生。因為這些都是與我們最有緣分的眾生。現在實在是沒有這個根基,一點機會都不給你,你對他一點方法都沒有的時候,沒有事,進行善根回向,然後默默地發願。願他儘快在相續當中成熟善根,儘快生起信心;願自己能儘快度化他,幫助他。願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若是你真心能夠發願、發利他心,就能為他種下善根。真的,心和心是相通的,如果你真正用心去利益他,善根一定能夠真正融入他的相續,這絕對是沒有問題的。現在科學家經研究證明,連水這種物質都能接受信息,接受心的力量、萬物的力量。更何況人呢?

物質沒有心,人是有心的。物質是心的幻化、顯現,也可以說是心,但是它沒有心。若是物質有心,比如柱子有心、水有心,就要承認柱子能成佛,下面的河流能成佛,但是不能這樣承認。有的人講,物質也有心,有見聞覺知。這是不正確的。它們是心的顯現,是心的游舞。比如,大海和波浪看似兩個,實際上是一體的。心和心的顯現看似兩個,實際是一個。有情的眾生可以成佛,無情的眾生不能成佛。

這就是恆順諸眾生。其實還有很多內容要講,但是因為時間關係,就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怎樣勸請自己轉心中的法輪?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