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7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7

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十五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卷十五賢首品第十二之二

卷十六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卷十六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

卷十六十住品第十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七)

目錄

卷十五賢首品第十二之一..................................一

卷十五賢首品第十二之二幕幕..................................一○○

卷十六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一九四

卷十六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二○三

卷十六十住品第十五..................................二六七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四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賢是聖賢。聖賢人,時時廻光返照,反求諸己。自己不生無明煩惱,也不令他人生無明煩惱。自己的業障,要空要照破,也不給他人增加業障,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也不加在他人身上。時時約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令其清淨,所以叫「體性至順」。體性就是自己的本體和光明妙性,至順就是最順,不違背一切理和一切法。一擧一動,都要合理合法,絕對不障礙他人修行,也不障礙自己修行,這叫「賢而有德」。

如果有人來障礙你修道,要作如是想:啊!我在往昔時,曾經障礙他修道,所以他來障礙我修道,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報應。應當把他視為善知識,是來幫助你修道,來成就你的道業。要用忍耐心來處理這種逆境,便能風平浪靜,切不可生出敵對心,要心安理得來接受考驗。

這個世界上,就因為人和人之間,互相敵對,沒有忍讓,所以才發生種種戰爭和種種災難,而造成種種的惡劫。我們修道人,無論行住坐臥,都要約束自己的自性,這叫「調善身心」,這樣就叫「賢」。

首是領袖,作為首領,是因為有吉祥的聖德,並不是爭強論勝,壓倒他人,得到勝利,而作為第一。而是有吉祥的智慧、有殊勝的德行;也就是人不能修我能修,人不能行我能行,要超過他人所沒有的德行。是以德來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所以叫「超絕」,這樣才堪稱為「首」。

賢首菩薩,有超過其他菩薩的勝德;不但殊勝,而且吉祥。菩薩是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只要對他人有好處,便盡力而為之。所以有菩薩心腸來行菩薩道,有捨己為人的精神。這一品在本經為十二,所以叫賢首品第十二。

這一品是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的問題。而賢首菩薩用三百五十九句半偈頌來答覆。這一品是華嚴經裡最重要的一品,希望大家聚精會神聽講,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好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這段經文,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所說的。這是承前,是指前邊所說的淨行品。淨行就是無濁亂,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又是啟後,開啟後邊的經文。

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說完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之後,復願意顯示出來發菩提心的功德緣故,所以用偈頌來請問賢首菩薩。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時,沒有汚濁、沒有散亂。什麼是汚濁?就是有無明煩惱,有貪瞋痴三毒,或者故意障礙他人修道。什麼是散亂?就是放逸不守規矩,一天到晚打妄想,精神不集中,修行不認

眞。

我們修道人,首先要沒有自私心。若有自私心,那麼,什麼功德都沒有了。你想沒有自私心,首先要沒有我。如果有我,就有自私心;沒有我,就沒有自私心。自私心能障礙修道,這一點,每個人都要知道。

我們出家人,一定要尊師重道,不可輕師慢法,不但對師父尊敬,就是先我而出家的師兄們,也要尊重。在道場的規矩,不可貢高我慢,比丘必須尊敬師長,比丘尼必須行八敬法,恭敬比丘,不可輕慢比丘。沙彌一定要聽比丘指揮,沙彌尼一定要聽比丘尼的教法。優婆塞和優婆夷,一定要尊敬三寶,恭敬出家人,不可批評出家人,不可誹謗出家人。這種規矩,大家要知道要瞭解。能遵守就是清淨行,不能遵守,就是濁亂行。

我今已為諸菩薩說佛往修清淨行

仁亦當於此會中演暢修行勝功德

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第一,賢首菩薩是勝德第一。文殊菩薩代表眾生來請法。他說「我現在已經為諸大菩薩,說完十方諸佛在往昔因地所修的清淨行門。仁者(賢首菩薩)你也應當在這華嚴法會中,宣說修行殊勝功德的法門。應當演暢說出來,怎樣修行才能得到殊勝的功德?才能幫助菩提心?才能圓滿大功德?」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文殊菩薩為眾生請法,賢首菩薩為眾生說法。這兩位大菩薩,都具足慈悲心腸,一切為眾生,因此賢首菩薩用偈頌來答覆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

善哉仁者應諦聽彼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隨力說少分猶如大海一滴水

很好呀!仁慈大士,你代表眾生來問法,代表眾生來聽法,那麼請你注意聆聽我所說的道理,顯示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雖然不可測量它能有多少。但是,我現在隨著有限智慧的力量,來演說最少的一點點,好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我只能說出這樣少的菩提心功德。

佛法之廣,猶如大海。只要嚐一滴海水之味,便知四大海之水是同一味,都是鹹的。佛法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只要專一修成一個法門,便可解脫。所謂「一通一切通」,一法能徹底明白徹法法都能瞭解。

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

假設有人開始信佛,發菩提心,想行菩薩道的時候。應該先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做畜生,這是信佛剛開始的儀式。然後,再受五戒。五戒就是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邪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受五戒之後,一定要嚴守戒律。在每一條戒中,都有五位護法善神。如果能守五戒,便有二十五位善神來保護,令行者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若是犯戒,這二十五位元善神,都會離你而去。

受三皈依的儀式,必須在僧人面前擧行;在家人沒有資格替人授皈依的儀式。皈依佛,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皈依法,就是皈依是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尊法。皈依僧,就是皈依所有的賢聖僧。皈依三寶,才是佛的弟子。

出家人,其中沙彌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條戒,還要受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這些戒具足,才是

正的出家人。在家人,要受五戒、八戒、菩薩戒,才是

正信佛人。這就是初發心的菩薩,但不一定是菩薩,就是向菩薩路上走而已。不可以有魚目混珠的想法:我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那是錯誤的觀念。

初發心的菩薩,好像比喩把菩提種子,剛剛播種在地下,生出一棵小菩提幼苗。並不是圓滿的菩薩,而是沒有長成的菩薩,沒有修成的菩薩。不但人人是菩薩,而且人人可以成佛。只要修行,無論什麼人,都可成佛。因為人人有佛性,就是闡提(不信佛)也可以成佛,不過,時間比較遲而已。

有的初發心菩薩,半途而廢,生退轉心,這時菩提芽乾枯了。因為沒有大悲水來灌溉,便變成焦芽敗種。有首偈頌云:「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結果少。」魚所產的卵很多,可是很少變成魚。奈摩羅樹開花很多,可是結果很少。初發心的菩薩很多,

正能行菩薩道者很少。為什麼?因為沒有堅誠恆三字。堅是堅固,要發堅固的菩提心,不要只有五分鐘的熱度,以後就涼了,這樣就不會有成就的。所謂「堅忍不拔,百折不撓」,有這種精神,才能成功。誠是誠心,要有虔誠的心,念茲在茲,時時刻刻用功修行,不懈怠、不放逸。恆是恆常。修道人,要有恆心,時時修行、年年修行、生生修行。海能乾,石能爛,修行心不乾不爛,這樣的發奮,才能走到菩薩道路上。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要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想要成佛果,必須先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先要教化眾生,度脫眾生。要教化眾生,先要斷煩惱,把煩惱化為菩提。法門雖然很多,可是都要學,學成佛的方法。

假設有菩薩初發心,發四宏誓願,將來一定能證得佛菩提。他的功德是沒有邊際,也不可用秤來秤,不可用斗來量,沒有任何的數目能和它相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

十方一切諸如來悉共稱揚不能盡

初發心的菩薩,修六度萬行,發願一定要成菩提道果。這種人的功德是無量無邊。何況又修行了無量無邊劫那樣長的時間哩!他具足圓滿修行十地六度法門,以及所有一切法門,都圓滿了諸功德。這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來稱揚讚嘆,永久不能窮盡。

如是無邊大功德我今於中說少分

譬如鳥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塵

像在前邊所說以長劫來修行六度萬行,發願證得佛果,這是無量無邊的大功德。我(賢首菩薩)現在於無邊大功德中,只說少分。少到什麼程度?好像飛鳥在空中所走的路,無論多少里路,可是找不到鳥的足跡,所謂「如鳥飛空空無跡。」我說出的功德,也好像在大地的一粒微塵那樣少。

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以是而生廣大心

菩薩所發的心意,是為求菩提道,都是有因緣,不是無因無緣而發起。而是遇到善知識,承蒙開示,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對佛法僧三寶都生清淨的信心。佛是三覺圓,萬德備的聖人。法是了生脫死的方法。僧是聚集四個比丘以上,才能稱為僧。所謂「五比丘」從此之後開始有僧。以信佛信法信僧這種因緣,生出廣大的快樂心,這不是世間的快樂,而是出世間的快樂。

什麼是出世間的快樂?就是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所謂「二死永亡為常,解脫受用為樂,證

法身為我,絕無染障為淨」,這是常樂我淨的解釋。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

利益世間而發心

發菩提心的菩薩,不是為求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欲的享受。因為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都是趣向地獄的五條路。雖然當皇帝,有權有勢、富饒四海、自享其樂、名揚天下、四海皆知,但是無常,所以菩薩也不求。

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因為要救眾生出苦海,永久滅除苦惱。為利益世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所以才發菩提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證菩提故而發心

菩薩常常要發願,利樂一切諸眾生,用自己的血汗來利益一切眾生,甚至捨身心性命來利益一切眾生,這才是行菩薩道的表現。所作的功德,要廻向諸佛的莊嚴。廻向偈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意思是:願意以修道的功德,來莊嚴諸佛清淨的國土。要報答在上邊的四重恩:①天地:天地有覆載之恩。②父母:父母有養育之恩。③師長:師長有教育之恩。④國王:國王有保護之恩。還要救濟在下邊的三種苦㈠地獄㈡餓鬼㈢畜生,令他們脫離苦海。假設見到講經的法會,或者聽到說法的音聲,都要發菩提心。盡了這個報身(色身),然後大家一同往生極樂世界清淨的國土。那裡是蓮華化生,華開見佛,只有快樂,沒有苦惱,所以稱為極樂世界。

不但要莊嚴佛國土,還要供養諸佛。有一分力量,就盡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就盡十分力量,還要受持正法。什麼是正法?就是佛所說的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等,要依法修行,修一切的智慧。為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所以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

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

修道要有堅誠恆的深心和信解心。有了信心之後,才能了解佛法的

實義。想要清淨,必須相信諸佛所說的法,又要恭敬諸佛、尊重諸佛、供養諸佛、親近諸佛。不但恭敬一切佛,還要恭敬一切法,更要恭敬一切僧。三寶是平等的。恭敬佛,就是恭敬法。恭敬法,也應該恭敬僧。為什麼?想要成佛,一定要明白佛法。不明白佛法,就不會成佛。想要明白佛法,一定要跟僧人來學佛法。所謂「法賴僧傳」,無論到什麼時候,佛法都是由僧人來傳;而非有學問者所能傳。要想學佛法,一定要恭敬三寶、尊重三寶。所以要用至誠懇切的心,供養三寶,不要有我相、我見、我執,要把這三我都空了。菩薩發心,就是發這種至誠

實的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無上大菩提菩薩以是初發心

學佛法,一定要深信、誓願、實行。這是信願行三資糧,也就是到佛國的旅費。學佛的人,沒有信心,是不能成佛的。有了信心,而不發願,也不會成佛。發願而不去實行,也不能成佛。這信願行三資糧是成佛的本錢。

既然深信佛和佛法,還要相信菩薩所行的道路。還要相信無上大菩提法,也就是成佛的方法。初發心的菩薩,以前邊所說種種功德和種種因緣而發菩提心。

修行是最平等的法門,誰能看得破、放得下,

正依法去修行,誰就有所成就。反之,誰就沒有成就。這是平等,絕對沒有僥倖,也沒有投機。修一分得一分,修十分得十分,所謂「一

一切

,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就是這個道理。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有了信心,才能入到佛法大海中。沒有信心,猶如電燈沒有開關,不會有光明。對佛法沒有信心,是得不到智慧的光明,所以信心是很重要的。

信為道元,道元就是修道第一個方法。有信心,才能修道;沒有信心,不能修道。信是修道的根本。這個「元」出在易經。易經一開始就說:「乾,元亨利貞」。乾卦屬於陽,是陽中之陽,陽到極點。元就是善法之中第一法,也就是修道一個開始。亨就是萬事亨通,也就是好的集會。利就是利益一切物,要合乎一切義理。貞就是正正經經去做事,不要馬馬虎虎。這是元亨利貞四德。君子有這四種德行,所以才能利物、處事、吉祥等。

什麼是功德?功是立功,德是作德。怎樣立功?例如有人建道場,幫助道場做一切事情,這就是立功。怎樣作德?無論大善小善,都要去立功。功圓滿,德成就,也就是道業成功,這就是作德。若不立功,不做有益眾生的事,就沒有德行。沒有德行的人,修道不容易成功。所以修道人,要有大德行。什麼是大德行?就是沒有貪瞋痴三毒心,沒有嫉妬障礙的心、沒有貢高我慢的心。

信是修道第一件事,也是修道的母親。母親能生育能教養,所以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也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十二因緣,以及六度等法。有了信心,才能培養一切善法;沒有信心,當然不能培養一切善法。好像在春天播種五穀的種子,若是沒有水份、陽光種種的因緣,它便不會生出來。信對於佛法,也是這種情形。有助緣,才會生善根。

修道人,最要緊的事,不要生懷疑心。應該對佛法深信不疑,斷除一切懷疑。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生起路途迷。」如果生懷疑,便有迷惑,誤入歧途了,就不能和佛的智慧合而為一。那麼,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現出來,所以要斷除疑惑的網,才能出離情愛之流。

一切眾生,都離不開這個「情愛」二字。有情就有愛,有愛就有情,情愛不能分開。如果能斷情去愛,那就有辦法了。可是這個情愛之陣是不容易攻破的,好像銅牆鐵壁一般的堅固。所謂「酒色財氣四道牆,許多迷人在里藏,有人跳出牆邊外,就是長生不老翁。」有很多人,把人綁縛著,不得自在。如果有人能跳出這四道圍牆外,也就是看破放下了酒色財氣,這時候,就會了生死,也就是長生不老翁。

我們修道人,不怕有愛欲,只怕不認識愛欲。若能認識清楚愛欲的面目,就不會被它所迷。一切眾生,都因愛欲而生,因愛欲而死。要想了生脫死,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不被情愛所迷,自然得到自在。

佛開示眾生出離三界的涅槃無上道果,成就常樂我淨四種德行。佛告訴我們眾生,要入佛法大海,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願心,第三要有行心,這就是成佛的三個條件。

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客群行

要信

正的法,就是正知正見的法。不可信天魔外道的法,也就是邪知邪見的法。這種外道法,越信越迷,越信越不清淨。為什麼?因為他們是染汚法,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清淨法。若有

正的信心,就會現出本有清淨的自性。為什麼我們的自性光明不現出來?就因為有垢濁心的緣故。垢濁就是不乾淨的思想,也就是染汚的思想。有所染汚,心就不清淨;不清淨,自性光明就不能現出來。

有了信心,心就清淨了,智慧現前,就沒有驕慢心。沒有驕慢心,就生恭敬心。恭敬三寶、恭敬父母、恭敬師長,所以說信是恭敬的根本。信能消滅一切驕傲和輕慢。

信為法藏中第一種財,也就是十藏中的第一藏。十藏是:①信藏②戒藏③慚藏④愧藏⑤聞藏⑥施藏⑦慧藏⑧念藏⑨持藏⑩辯藏。信又是七聖財中的第一種財。七聖財就是①信財②精進財③戒財④聞捨財⑤慚愧財⑥忍辱財⑦定慧財。因為身心清淨,所以手也清淨,能修持一切佛法。

我們所修的大悲法,四十二手眼法門,每隻手都是清淨手。有了四十二清淨手,才能利益眾生,教化眾生,能以受持一切法。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

信能惠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

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

要有信心,才能布施,內而身心,外而世界,都能惠施予一切眾生,沒有吝嗇的心。要有信心,才能歡喜學習佛法,不會因為佛法太深太妙而生退轉心。有了信心,只有精進,沒有後退,而能深入佛法大海中。

要有信心,才能增長智慧和功德。若是沒有信心,智慧和功德不但不增加,反而減少。為什麼?因為沒有信心來培養、來灌溉,所以它便逐漸減少。

要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自己將來一定會證得佛果。成佛之後,可以度脫他人也成佛。一定有這種事法現出來,一定有這種道理,所以信是最重要。有信的力量,才能達到如來的覺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

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能成就一切德,所以六成就之中,第一種成就,就是信成就。六成就就是:①信成就②聞成就③時成就④主成就⑤處成就⑥眾成就。沒有信心,對佛法便無法明白。

信能令諸根清淨而明利。多行善事,栽培善根,六根自然清淨、明利。信心的力量要堅固,才能發生作用。不是信了五分鐘,就不信了。不信又信,信又不信,反覆無常,這是信力不堅固,信力堅固的人,做一件事,從始至終,本著一貫的宗旨去做。例如,修道人想成佛,這種宗旨要堅固,也就是信力堅固。任何的逆境來了,都能克服,不生退轉心,所以說無能壞。無論什麼樣的魔來了,也不會被境界所轉,而搖動其心。始終抱定宗旨,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有了信心,才能把根本煩惱消滅了。為什麼會生煩惱?因為沒有信心,貪瞋痴三毒乘虛而入,興風作浪,使你起惑造業受報,所以信是永遠消滅煩惱的根本。

有了信心,才能將所有一切的功德,都廻向給諸佛,作為佛的功德。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以佛功德來成就自己的功德,所以要專一廻向諸佛。

信於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眾魔路示現無上解脫道

境界有的是善境界,有的是惡境界,有的是順境界,有的是逆境界,有的是歡喜境界,有的是煩惱境界。要有信心,對一切境界無所執著,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對境界認識清楚,就出離三界;對境界認識不清楚,就墮三惡道。信心堅固,對順逆善惡諸境界,處之泰然,無所執著,任運自在,無絲毫煩惱,這就是信的力量。

有信心,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遠離諸難,也就是遠離火難、水難、羅剎難、王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等,或者遠離天災刀兵種種災難,所以說得到無災難的境界。

信力勝過魔力,能超出一切魔路,不會誤入歧途。有信心,諸佛會示現無上的解脫道,令你得到自在,不會被魔所迷惑而惱亂。

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

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這是菩薩的五十位。在每一位,都以信心作為基礎。古人說:「人無信不立。」老百姓若是對皇帝沒有信心,而不擁護他,國君就不能立。我們學佛法,要生信心,把信根生長猶如金剛似的,永遠不會搖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作的功德便不會壞。要想影響他人令生信心,必須依教修行,知道多少就去做多少。知道殺生是犯戒,那麼就不殺生,乃至不飲酒等等,處處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本身作得正直,作個榜樣,不令人行,他人也會去行。如果自己不依法修行,而教人依法修行,沒有會相信你。為什麼?因為你沒有

實的德行,只會用口頭禪來教化人,令人不佩服,所以說信是功德不壞的種子。

有信心的力量,能使菩提樹(心)生長,一天比一天增高。信的基礎堅固,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信心不夠,是不會增益最殊勝的智慧。有信心,一切佛的剎土就在你的面前示現出來。

是故依行說次第信樂最勝甚難得

譬如一切世間中而有隨意妙寶珠

在前邊所說的偈頌,要是

有信心,生出深信、誓願、實行。那麼,你也能示現在諸佛面前,諸佛也能示現在你的面前,互相示現,這就是信心感應道交的力量。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依照修行次第來說修行的法門。

這種堅固的信樂,是最殊勝的、最難得的。這種信譬如在所有一切世間中,而有隨意的妙寶珠。由這如意妙寶珠中,能流出一切妙寶。由信的寶珠中,能流出一切妙法門,所以說信是修行最根本的法門。

我們學佛法,一定要有

正的信心。什麼是

正的信心?就是不自私不自利,沒有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是具足

信的根本條件。

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

若常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學佛的人,要常常對佛生信心,不可將信將疑,一定要時時信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樣,就能持戒精嚴,依法奉行,修行一切法門。

假設能常持戒而不間斷,依佛所說的法來修行,久而久之,就具足一切功德,就有早成佛的希望。所以要信心不退,向前精進,持戒修行。

戒能開發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

戒就是止惡防非,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能諸惡莫作,就是息滅貪瞋痴;眾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就是開發菩提的根本。若想覺悟,一定要持戒。若想持戒,一定要有信心。信才能持戒,持戒才是開發菩提覺路的一個根本法。

學是學習,學習一切法。要想明白一切法,必須勤加學習。在論語上說:「學而時習之」學完之後,要時時溫習,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溫習以前所學的,然後便知新的學識。我們學佛法,要勤勞栽培功德,灌溉功德。好像栽培菩提樹,增長菩提果一樣的道理。

要尊重戒律,依照戒律去修行。要學常順行,不犯戒律、不破戒律。能這樣持戒修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會來稱揚讚嘆,常來護持你。

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興集大供養

若能興集大供養彼人信佛不思議

信佛的人,要常常信仰諸佛、事奉諸佛,不可間斷。如果忽進忽退,就無功德,也無成就。或者用種種香燭來供養諸佛,或者用種種華果來奉獻諸佛,天長日久,便成大供養。

假設有人發廣修供養的心,供養十方諸佛,將來成佛時,也有眾生來供養。如果發廣大心,修無量行,興集大供養,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在佛教的國家,有人供養千僧齋,所謂「一位羅漢一分齋,羅漢不來齋不來。」供養一千僧人,其中一定有一位羅漢來應供。若供養一位羅漢,勝過供養百千萬出家人,因為羅漢是出世的聖人,所以能有無量功德。

這個人,信奉諸佛的的功德,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有說不完數不盡那樣多的功德。

若常信奉於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

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

前邊的偈頌,是信奉佛寶。現在的偈頌,是說信奉法寶。要信佛就應該信法。為什麼?因為法是佛所說的。只信佛不信法,不能入佛法大海中。

假設有人,常常信奉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因為有信的力量,所以聞佛法沒有厭倦和知足的時候。

聽經聞法,不是天天能得到什麼利益,能開什麼樣的智慧,不是這樣的。

正信佛法的人,不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利益,什麼樣好處。心想得到利益、得到好處,還是有個貪心。應該在沒有貪心的情形之下,而能常聽法,把聽法當作生活必需品一樣,如同吃飯穿衣睡覺,那樣的重要,不要有所企求。如有所求,便是妄想。妄想生出來,便和道不相應。若能相應,便和道合而為一。那麼,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這時,能止住一切妄念,不動一切妄念,那就是清淨。

聽經聞法,不要起分別心,這部經我已聽過,不要再聽。那部經我未聽過,我要聽,這種思想是錯誤的。要曉得講經的人,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見解。多聽一遍,便有一遍的好處,切不可生厭倦的心。

假設聽聞佛法,沒有厭足的時候,那個人這樣信奉一切尊法,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境界。在沒有得到之前,不可有所希望、有所貪求的心,本有智慧就能現前。

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

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

清淨僧是沒有妄想、慾念、三毒的心,而有戒定慧三種力。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可以把不清淨境界轉為清淨,把染汚法轉為清淨法。又能把五濁惡世轉為五種清淨善世。十方世界的清淨僧,包括菩薩、羅漢、緣覺在內。淺言之,凡是沒有染汚思想,就是清淨僧。

假設能常常信奉親近清淨僧,以自己的性命來供養三寶,以身口意三業清淨來供養三寶,有了這種的信心,就不會向後退轉。得到三不退的境界:①念不退:不生退轉的念頭。②行不退:只向前修行,不會向後退轉。③位不退:入菩薩的位,不退到二乘的位。

假設能得到信心不退轉的時候,那個發菩提心的人,他的信力是無法可以搖動。修道人,無論遇到什麼境界而不動心,這就是信力堅固的證明。

若得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

若得諸根淨明利則能遠離惡知識

信力是五分之一。有信力,不會見異思遷。有精進力,不會半途而廢。有念力,念念不忘菩提心。有定力,能夠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不被境界所搖動。有慧力,就能認識境界。五力就是五種力量,來幫助五眼(信、進、念、定、慧)生長。

假設得到信力無能動,就得到種種的善根清淨而明利,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有毛病。

如果得到諸根清淨明利,這時,眼觀色,不被色塵所迷。耳聽聲,不被聲塵所迷。鼻嗅香,不被香塵所迷。舌嚐味,不被味塵所迷。身覺觸,不被觸塵所迷。意知法,不被法塵所迷。這樣,就得到大智慧,就能遠離旁門左道、天魔外道,和一切惡知識。

什麼是惡知識?就是邪知邪見,自私自利,一切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什麼是善知識?就是正知正見,大公無私,能捨身救眾生,不為自己私人的利益打算。普徧教化眾生,以眾生的苦為自己的苦,代表眾生來受苦。所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就不到常寂光淨土去休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早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善知識的作風。

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

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

得到諸根淨明利的人,就有擇法眼,能分別那個是善知識,那個是惡知識,這樣,就能遠離惡知識。而能親近善知識、親近清淨福田僧。若能親近善知識,就能修集廣大無邊的善事,而成就廣大的善業。

若能修集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

能親近善知識,要聽善知識的教導,就能修習廣大善。修廣大善的人,能成就大因力(成佛)。這個人,能成就成佛的大因力,就得到最特別最殊勝的決定解(大智慧)。也就是說只有一種的解法,沒有兩種解法,是決定的解,不可懷疑的。

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

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

假設能得到殊勝決定解的智慧,就有信心,而沒有懷疑心,就能感到十方諸佛來護念。佛的光和你的光相通達,就把黑暗的愚痴破了,得到大光明藏。

假設能為諸佛所護念,就將八識轉為大圓鏡智,物來則映,物去則淨。能這樣子,為十方諸佛加持,就能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修無上道,成無上果。

若能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

若能發起廣大菩提心,就能勤修十方諸佛在因地所修的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就能生在如來家,作法王的

子。

我們發心修道,不要有個「希望」的妄想。希望得到什麼,那就是貪心。有了貪心,就會障礙修道。這樣的妄想,什麼也得不到,反而耽誤了開悟的良機,所謂「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古德說:「無心便是道。」這種境界不容易做到,可是我們一定要做到。要自然做到,打破一切困苦艱難,無論什麼的逆境,都要打破它。打破一切逆境,一定會成就佛果。

若得生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則得信樂心清淨

假設得到生在如來家,作為佛的弟子,為法身大士,就能善於修行一切權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如果能善修權巧方便法門來度脫一切眾生,就能得到信力的快樂,心常清淨,沒有一切的煩惱。

我們修道人,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有煩惱。如果不斷煩惱,就是修八萬大劫,也不可能成就道業,也得不到清淨信樂心,更得不到六根清淨。六根不清淨,天天顛顛倒倒,天天在打妄想。如果六根清淨,就有妙不可言的境界。

若得信樂心清淨則得增上最勝心

若得增上最勝心則常修習波羅蜜

假設得到信力,就常常快樂,心也清淨。一點煩惱沒有,一點無明也沒有,就得到增上最殊勝的菩提心。

我們修道人,要常生快樂心、慈悲心、喜捨心,用這四無量心來利益他人。不但外財能布施,就是內財也能布施,這樣,才是

正勤修佛法的人。不要學外道的陰險行為,處處想要增加自己的勢力,只知利益自己,不知利益他人。凡是對自己有利益的事,不管怎樣,都去做;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怎樣也不肯去做。這樣的表現,根本談不到是

正教化眾生的人。

如果能得到增上最勝的菩提心,就能常常修習十種波羅蜜,到彼岸的法門。要想修這種法門,首先要沒有自私心、我慢心、嫉妬心、障礙心。有人說:「自私是人的天性,怎能不自私呢?」就因為人人自私,所以把世界弄得烏煙瘴氣。如何能使世界清淨?就要覺悟一切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樣的想,便不自私了。要反迷歸覺,不跟六塵去跑。所謂「苦海無邊,囘頭是岸。」這種道理,人人都明白,可是人人都不會做。說的時候,什麼都懂;做的時候,什麼都迷了!

我們希望大家把煩惱無明放下,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也不著急、也不上火,順其自然,處之泰然,這才對佛法

有所得。如果脾氣比世俗人還要大,那麼,還修個什麼?修道就是修沒有脾氣。各位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不發脾氣、不生煩惱。

若常修習波羅蜜則能具足摩訶衍

若能具足摩訶衍則能如法供養佛

假設常常修習種種波羅蜜,能利益一切眾生。這樣,就能具足摩訶衍,也就是大乘法。如果具足圓滿大乘法的法門,就能如法(懂得供養的規矩)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若能如法供養佛則能念佛心不動

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覩見無量佛

假設能按規矩來供養諸佛,就能念佛而心不動。如果如法供養三寶,念佛念法念僧不動心,就能常常見到十方無量諸佛。無量諸佛放光來照耀你的心光,光光相照,智慧融通。

若常覩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見如來體常住則能知法永不滅

假設修行有了感應,常見到無量諸佛放光攝照你,就能見到如來的法身本體,常住於法界,無來無去。如果能見到如來法身常住不變,就能知道佛法是永遠不會消滅的。

佛法雖然分為三個時期:①正法時代:佛在世的時候,所說的法,圓滿無缺,能住世五百年。②像法時代:此時期,佛法的精神不存在,但文字尚存在,住世一千年。③末法時代:佛法的

理隱匿,正法衰落,此時期長達五千年之久。可是,法的本體是永遠不滅的。

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

若得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因為眾生的業惑,所以才有正法、像法、末法的分別。若能知道法是永遠不滅,便會得到辯才無障礙。如果得到無礙辯才,就能演說無量妙法,開示眾生。因為有這種妙辯才,所以講經說法,沒有障礙,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分析事理,有條不紊,妙不可言,任何人也辯論不倒你。

若能開演無邊法則能慈愍度眾生

若能慈愍度眾生則得堅固大悲心

假設能開示演說無量無邊的妙法,就能發慈悲而憐憫的心,來度脫一切眾生。如果能有慈憫心,就能得到堅固大悲心。這種大悲心,猶如金剛一般的堅固,永不會破壞。

若得堅固大悲心則能愛樂甚深法

若能愛樂甚深法則能捨離有為過

假設能得到堅固的大悲心,就能愛樂甚深微妙法。如果能把愛樂甚深法的心,超過情愛的心,就能捨離一切有為法。

世間法就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所作為,也就是有相。出世間法就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無所作為,也就是無相。有相是虛妄,無相是

實。

我們修道人,要瞭解

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

空的道理,所以要時刻廻光返照,要修自性圓明。如果到圓明的程度,就是捨離有為法。有為法所造的過錯,就是貪。貪多了,就墮地獄、或作餓鬼、或轉畜生,所以說要捨離有為過。

若能捨離有為過則離憍慢及放逸

若離憍慢及放逸則能兼利一切眾

假設能捨離有為的過錯,就能離開一切驕傲、我慢、放逸等。驕傲就是自大,總覺自己比任何人都強。我慢就是貢高,看不起任何人。放逸就是不守規矩。要學佛法,就要守規矩。如果能離開驕慢和放逸的行為,就能兼利益一切眾生,也就是廣度眾生。

若能兼利一切眾則處生死無疲厭

若處生死無疲厭則能勇健無能勝

菩薩為行菩薩道,雖然沒有了生死,但是不厭倦生死。為兼利一切眾生,願生生世世來娑婆世界教化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的思想。如果對生死不疲厭,就能勇猛向前,絕不向後。有健壯的力量,就能百戰百勝,所向無敵,戰勝一切天魔外道和魑魅魍魎。

若能勇健無能勝則能發起大神通

若能發起大神通則知一切眾生行

假設能有勇猛健壯的力氣,就能戰勝一切敵人。也就能發起大神通的力量,降伏天魔,制諸外道。大神通就是感應道交。如果能發起大威力大神通,就知道一切眾生所行所作,然後才能教化他們改惡向善。把不守規矩的行為改變過來,成為奉公守法的規矩人。

若知一切眾生行則能成就諸群生

若能成就諸群生則得善攝眾生智

假設知道一切眾生的行為,又能觀機說法,教化一切眾生,隨順眾生的根性,來說種種方便法門,就能成就諸群生的願力,幫助他們得到利益。

如果能成就諸眾生的願力,就得到善巧攝持眾生的智慧。什麼是善攝?就是用種種法門,來教導眾生信仰心和歡喜心,使其生出智慧。攝持好像吸鐵石,能把一切鐵吸收在一起。教化眾生的智慧,就是吸鐵石;被教化的眾生,就是一切鐵。

若得善攝眾生智則能成就四攝法

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假設能得到善於攝受一切眾生的智慧,就能成就四攝的法門。如果能成就四攝法,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然後才能給一切眾生無限量的利益。

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無形無相,是看不見的,也聽不到的。

①布施:因為眾生都有都有貪心,貪而無厭,所以要送禮物,便能有感情。有了感情,便可以藉機向眾生說妙法。如果不給眾生好處,那就沒有說法的機會。

布施有三種,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A)財施:用財物來布施於眾生。財又有內財和外財兩種。內財就是皮肉筋骨、頭目腦髓和手足、五臟及六腑等,這些東西,都可以布施給需要的眾生。這是偉大的布施,

正行菩薩道。

不要像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不徹底,曾經布施一隻眼睛,可是捨不得布施第二隻眼睛。而生退轉心,這是「我相」沒有空。如果沒有「我相」的執著,什麼都可以捨的,這就是「無我無人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說它空又不空,說它有相又無相,這才是如來

正的教義,這才是無上的布施。外財就是金銀財寶、國城妻子,這是身外之物,更要布施給需要的人,只有有人需要,皆心甘情願的布施,絕對不吝嗇。為利益眾生,一切都要捨得,甚至為法忘軀,在所不惜,這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作風。(B)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是供養中最大的、布施中最大的,所以法施為第一。翻譯經典、出版經典,也是法施。替佛教勞心勞力者,都是法施。有形相的布施為財施,無形相的布施為法施。(C)無畏施:如果有人在恐怖中,生大畏懼心,乃用善言來安慰。甚至在水深火熱之中,用自己身體去救他出火坑和深淵,這種行為就是無畏施,這是樂善好施的精神。

②愛語:就是用慈愛及柔和的語言來攝引眾生,來勸導眾生,令聞者歡喜。這樣便容易攝受,但切不可用甜言蜜語來欺騙眾生。如果對人只說半句不好聽的話,令人聽之而心寒,所謂「惡語半句六月寒」,說好話能令人感覺舒服,對你生好感,相信你所說的話和所行的事,都是正確而正當,而不起懷疑。這時對他說佛法的道理,一定能依法修行。

③利行:就是做些對眾生有利益的行為,這樣才能發生作用。令眾生相信你的行為是正大光明,而無自私,他一定會向你學習。

④同事:就是共同在一起作事業。換言之,想度那類眾生,就示現那類眾生身,和他做同樣的工作。這樣就容易接近,有機會說法施教。例如想度土匪改邪歸正,就現土匪身,和土匪在一起,用種種方便法門,慢慢的感化土匪改惡向善,以上是四攝法大概的意思。

若與眾生無限利則具最勝智方便

若具最勝智方便則住勇猛無上道

假設能給眾生無限量的利益,這時,就具足最殊勝智慧的方便法門。如果具足這種最勝智方便,就能常住在勇猛無上道。

若住勇猛無上道則能摧殄諸魔力

若能摧殄諸魔力則能超出四魔境

假設住在勇猛精進無上佛道的境界,就能摧殄一切魔力。如果能摧殄一切魔力,就能超出四種魔的境界。

一切魔力,就是天魔、神魔、鬼魔、人魔等。

①天魔:就是天上的魔。如果行人財關未破,天魔就用種種財寶來引誘,令生貪心,擾亂其修行的清淨心。這是在八識田中的種子,還沒有降伏,還有根本無明,所以沒有把握,隨境而轉,就作了魔子魔孫、魔民魔女,作為天魔的眷屬。如果色關未破,天魔就找機會來障礙修道,現出美貌的女人或英俊的男人,在你的面前表演各種姿態,令你著迷而發狂,失去道業,被天魔攝去,作為他們的眷屬。

②神魔:就是有神通的魔。他不一定住在天上,或者住在大海的島上,或者住在深山大樹下。他見到修道人,就來找痲煩,和修道人闘法,比較高下。道主者能降伏魔;反之,假若被魔所伏,便作為它的眷屬。

③鬼魔:就是害人的魔鬼。不但來找痲煩,而且還害人慧命,令修道人的心不安寧,或者令失道心。在楞嚴經上說,有五十種陰魔能擾亂修道的心。因之,無論遇到什麼境界,要有定力,不可動其心,被境所轉。

④人魔:就是嫉妬障礙人修道的人。在專一修道的時候,他或好故意來找痲煩,障礙你修道,令你發脾氣、生煩惱、動無明。凡是有這種的行為,就是人魔。

清涼國師在疏文上說:「捨分段故無蘊魔,無捨命故無死魔,惑不現行故超煩惱魔,覺佛十力故超天魔。」因為這個蘊魔把人纏住,得不到解脫。現捨了分段生死,所以就沒有蘊魔。沒有捨命,所以沒有死魔。遇到境界不迷惑,覺得很平常,就沒有煩惱魔。若能覺悟佛的十力,便能超過天魔的力量。

我們眾生被色受想行識五蘊纏縛,不能解脫。這五蘊變成五種魔力,所以要超出這五種境界,又要超出死魔的境界。人在死的時候,四大分張,各囘本位,身體就空了。又有煩惱魔,就是貪瞋痴慢疑五種基本煩惱。貪就是對順境起喜愛心,瞋就是對逆境起瞋恨心,痴就是不明白

正的道理。慢就是誇耀自己,輕視他人。疑就是不相信任何人所說的話。這五種行為能惱害身心,也是修道人的絆腳石。又有天魔來障礙修道、迷惑修道。若能明白佛的十力道理,天魔也就沒有辦法來擾亂修道心。

若能超出四魔境則得至於不退地

若得至於不退地則得無生深法忍

假設超出這四種魔(蘊魔、死魔、煩惱魔、天魔)的境界,就得到不退的果位。如果得到三不退地,就能得到無生深法忍的境界。

三不退是:①位不退②行不退③念不退。位不退就是大乘菩薩發心,不會退到二乘的果位上。行不退就是精進修行,不向後退。念不退就是發菩提心,永遠不會退的。

無生深法忍:就是不能忍受的要忍受。無論什麼境界,都要忍受,一切痛苦就沒有了。不生煩惱,只發菩提心。這個忍,是忍可於心,心裡受不了也要受。這在這個時候要發菩提心,來和生死決闘、來和痛苦戰爭、來和困苦艱難闘爭。這就是人所不能忍而我能忍,人所不能讓而我能讓的行為,這樣,才能得到無生深法忍。

若得無生深法忍則為諸佛所授記

若為諸佛所授記則一切佛現其前

假設得到無上深法忍,也就是不能忍也能忍。忍一切法,不動於心。順逆皆精進,勇猛向佛道邁步,就能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授記,授個記別號。什麼叫記別號?就是說你在什麼時候成佛,國土在什麼地方,叫什麼名字,佛號叫什麼,住世時間長短,一切一切預先授記,給個記別號。

如果得到十方諸佛來為授記,那麼,十方諸佛都示現在你面前,為你授將來的記別號。

若一切佛現其前則了神通深密用

若了神通深密用則為諸佛所憶念

假設得到一切諸佛示現在面前,來為你授記,就能明瞭一切神通有不可思議的密用。這種境界是深不可測,妙不可言。如果能了知神通的妙用,就為十方諸佛所憶念,互相通達而無障礙,所謂「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十方諸佛雖在常寂光淨土,但常憶念於你,你也常憶念十方諸佛。好像母憶子,子憶母,二念相通,起了心電感應的作用,母子就會相見。

若為諸佛所憶念則以佛德自莊嚴

若以佛德自莊嚴則獲妙福端嚴身

假設為十方諸佛所常憶念,你也常憶念十方諸佛。這兩種念一天比一天加深,就能以佛德來莊嚴自己和德行,所謂「萬德圓融。」如果佛有什麼德行,你就有什麼德行,這樣,就獲得千變萬化的妙福端嚴身。這種妙福端嚴身,就是三十二大人相。

若獲妙福端嚴身則身晃耀如金山

若身晃耀如金山則相莊嚴三十二

假設獲得相好莊嚴身,那麼,身體就像金山一樣,晃耀發光。怎樣能得到這種身?就要常修福常修慧。修福能得相好莊嚴身,修慧就會光明徧照。要想得到妙福端嚴身,以佛德莊嚴而自莊嚴,身體便晃耀如金山。

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天,到一位居士家說法,居士特別準備黃金色的氈子給佛坐。佛來時,這條氈子落在地上,就找不到了。為什麼?因為佛身放出無量黃金色的光,把徧地照成黃金色,所以找不到氈子。佛離去時,這條氈子又自然現出來。因為這種因緣,這位居士乃發心信佛,生生世世修行,但未成道業。

到了阿育王時代,他作了比丘,而感化阿育王信佛;不但使國土信佛,而且非常虔誠,成為佛教裡的大護法。阿育王在全印度建築八萬四千塔,來供養佛舍利。又將三藏經典,重新結集,用巴利文寫在菩提葉上,成為南傳的小乘經藏。

阿育王本來是位暴君,曾設立一所人間地獄,凡是反對他的人,都被送到這個監獄來受苦刑。無論誰進去,就不能出來,終難免一死。這位比丘,誤入這所監獄,被判死刑。他要求緩期七天,得到批准後,在這七天裡雖努力修行,可是也修不成功,乃要求再緩期七天。他專修不淨觀,觀九孔常流不淨的東西,身體沒有一處是乾淨的。觀來觀去,仍無成就。轉眼之間,限期快到了,這時,從外邊捉來一個女人,獄卒把她放在大石臼中,活活被搗爛成泥,這位比丘親眼目覩女人在這種情形下死去,當下就證果,消除了見思二惑,而獲得神通。臨刑時,心無恐懼,被獄卒放在油鍋中煎熬,但奇蹟出現,怎樣炸他也不死。獄卒乃報告阿育王。阿育王不相信,親自來觀察,果然如此!於是感動阿育王放棄外道的信仰,改而信仰佛法。

證果的人,身體很輕,走路無聲音,出去乞食,足不沾土,可是囘來時要洗足,這是習慣,也是規矩。證果的人,無論男女,都斷了慾念,也就是把生死根斷了。

如果身能發光,如同金山,就具足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在容貌有十二種相好,在身體有十種相好,在手足有十種相好。這是從修三十二種淨行,才獲得這種成就。

若相莊嚴三十二則具隨好為嚴飾

若具隨好為嚴飾則身光明無限量

假設得到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就具足八十種隨形好,更為莊嚴、更為妙好了。如果得到八十種隨形好,作為莊嚴修飾,身體的光明是無所限量的。有了三十二大人相時,光明不多。有了八十種隨形好,身體便放出無量無邊的光明,好像金山一樣的晃耀。

若身光明無限量則不思議光莊嚴

若不思議光莊嚴其光則出諸蓮華

假設身體像金山,放出光明無限量,就在光中現出不可思議光來莊嚴其身。如果能得到這種境界,在光中就現出種種蓮華,有無量佛菩薩結雙跏趺,坐在大寶蓮華座上,這是互相莊嚴、互相無礙的境界。

其光若出諸蓮華則無量佛坐華上

這種不思議的光來莊嚴其身,在光中現出種種蓮華,其色不一: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紫色紫光,有種種的光、有種種的華,在每朵大寶蓮華上,有無量諸佛坐在蓮華座上,來說種種的法,教化種種的眾生。這是半偈頌。

華嚴的境界,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一個地方現出這種境界,那麼,盡虛空徧法界,在所有的地方,都能現出這種境界。乍看是一,細看是多。雖然是多,實際是一。修道成功,得到法身,就是這樣子。看它是一個,可是能盡虛空,徧法界。但是在一個之中,又能現出無量。所謂「無量為一,一為無量。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徧滿,一多無礙。」怎能知道這種境界?就是要修行,才能把自性光明現出來。這時,法身也成就了,報身也成就了,化身也有神通了,一個身可以化為百千萬億身。所謂「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不但釋迦牟尼佛有這種神通妙用,就是我們凡夫,如果認

修行,腳踏實地,不說口頭禪,也必當成就道業,證得和佛一樣的有神通妙用,無二無別。如果不修行,著住在文字般若,或著住在講解,這是靠不住的。一定要從修行下功夫。各位要注意!要努力!因為人人都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人人都要修行,才有希望成佛。

示現十方靡不徧

悉能調伏諸眾生

若能如是調眾生則現無量神通力

佛能示現到十方世界去,沒有不周徧的地方。這時能把剛強的眾生完全調伏了。如果能把難調難伏的眾生都調伏了,就現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神通妙力。這種神通力,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是從坐禪、念佛、持咒等等的修行而證得。修行時,樣樣要忍,不能忍也要忍,才能得到神通的妙用。

若現無量神通力則住不可思議土

演說不可思議法令不思議眾歡喜

假設能現出無量無邊神通力,就可住在不可思議的佛土,或者住在莊嚴妙好的國土,演說不可思議的妙法。令不可思議的眾生髮菩提心,皆大歡喜。

若說不可思議法令不思議眾歡喜

則以智慧辯才力隨眾生心而化誘

假設能演說不思議的妙法,能使令不思議的眾生,皆生大歡喜心,發菩提心,增長善根。怎樣才能令眾生歡喜?就要用

正的智慧和辯才的力量,隨著一切眾生之所好,而誘導他們,令發菩提心。

若以智慧辯才力隨眾生心而化誘

則以智慧為先導身語意業恆無失

假設能用

正的智慧,善巧方便的辯才,這種力量來隨順眾生的心意,來化導他們、來誘導他們,令他們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就以智慧為先導的條件,令身語意三業清淨。恆無失就是不造十惡,奉行十善。

十惡就是身有三惡:殺、盜、淫;語有四惡: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有三惡:貪、瞋、痴。

①殺生:殺生就是殺害眾生的生命。殺生是世界戰爭的禍首。古德說:「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這碗肉湯,或是牛羊肉、或是豬雞肉、或是魚蝦肉,總之,都是一切眾生肉。這肉湯中的怨氣,猶如大海之深。今生你殺我,吃我的肉;來生我殺你,吃你的肉;互相殘殺不已,互相吃肉不停,冤冤相報,循環不息,這種仇恨似海永遠填不平。要想知道世界為什麼會發生刀兵相繼,無有暫歇?就因為殺生太重。但聽屠牛屠豬場,在夜半時所發出悽厲的號叫哀求聲,令人聞之,則不忍心而食其肉。

佛殿也有鼓,有警世的作用。在唐朝時,五臺山的黑山寺,有位監寺僧,名叫法愛。他生起貪心,將寺物全歸為己有,廣購良田,遺與其徒。死後為牛,在其徒的田莊耕田。三十年後,生老且病,莊頭擬向人家換油。是夜,乃向其徒明誨法師託夢,流淚而說:「我用僧物為你置田,今生做牛,為你耕田,等我死後,願剝我皮做鼓,書寫我名於鼓上,凡禮拜誦經時,當繫我皮繫消我之苦。」第二天早晨,莊頭來報,老牛撞樹而死。明誨法師遵其師在夢所囑之事,照辦不誤,將田地作為布施。

眾人來賀喜:親戚朋友來賀喜,認為是大喜事,豈知這中間有多麼可怕的因果報應!

我看

是苦:誌公和尚說:「我看是苦,可是人以苦為樂。」

信佛的人,一定要吃素菜,不可吃一切眾生肉。鍋中的肉,不知是那一世父母的肉,或者兒女肉。歡喜吃肉的人,應作如是觀想:把肉當作死屍肉,又臭又毒,吃了中毒,便有生命的危險。吃眾生肉是最愚痴人的行為。

由此觀之,不吃眾生肉,才有慈悲心,也免不了因果循環的報應。人人不吃肉,世界無戰爭。為什麼世界有戰爭?就因為人人吃肉的緣故。我們信佛的人,不但不殺生,還要放生,放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從前有位小沙彌,他是短命的人,他師父有點神通,知道過去的宿命,曉得小沙彌的壽命只有三十天的時間,已無法挽救了。遂給他一個月的假,令他囘家盡孝道陪伴雙親。假期已滿,小沙彌高高興興地囘到寺中。其師大驚,乃問:「你囘家做些什麼事情?」小沙彌說:「我除了陪父母之外,沒有做什麼事。」老和尚不相信,又問:「你仔細想一想。」小沙彌想了半天,才說:「呃!我在囘家的路上,經過一條小河,我看一群螞蟻在河水上邊,我用一根樹枝,救牠們上岸。」老和尚一聽,原來如此!由此公案證明,短壽的人,但行善事,就可以增壽。長壽的人,儘行惡事,反而會減壽。所以壽命之長短,全操在自己手中。

在三世因果經上說:「無父無母為何因?前生都是打鳥人。有子有孫為何因?前生開籠放鳥人。今生長命為何因?前生造橋放生人。今生短命為何因?前生宰豬殺牛人。」

②偷盜:今生偷盜人家的財物,來生也會被人家所偷盜,這是因果循環的報應。

③邪淫:除了夫妻之外,不可和任何人發生性行為。見到漂亮的女人,或見到瀟灑的男人,不可生非非之想。老者視為自己的父母;年輕者,視為兄弟姐妹。如此觀想,則無邪念。

④妄言:隨口說虛妄不實的話欺騙人,不但使人生煩惱,自己也造了口業。

⑤綺語:說些甜言蜜語諂媚他人,其實是口蜜腹劍。

⑥惡口:隨意咀咒人、罵人,希望別人乘飛機發生爆炸、搭輪船翻船等不幸的事。

⑦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使人和人不能和睦相處。

⑧貪:吃的、喝的、玩的,任何東西都貪得無厭想據為己有。

⑨瞋:喜歡發脾氣,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喜歡發脾氣的人,一定不會有成就。

⑩痴:愚痴沒有智慧,事理認識不清,整天在煩惱中打轉,不能出離。

身業的三惡,都是犯戒的媒介。意業的三惡,都是修道的障礙。不要生貪心,無論怎樣好的東西,不要有所企求,而取為己有。不要生瞋心,對任何人,都應該和睦相處,以誠相待,化敵為友。不要生痴心,對事對理,認識清楚,辨別明白,便無煩惱。

我們發願,要斷十惡,要修十善。這十種惡不作,就是十善,所謂「今生不殺生,來生無災難。今生不偷盜,來生無搶案。今生不邪淫,來生無婚變。今生不妄語,來生無欺騙。今生不飲酒,來生無狂亂。」因果是絲毫不爽的,信不信由你。

若以智慧為先導身語意業恆無失

則其願力得自在普隨諸趣而現身

假設用智慧為先導,來教化一切眾生。那麼,身語意三業就常無過失。不造十惡,奉行十善,就能教導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所發的願力就得自在,能普徧到諸趣中去現身。願到天上教化眾生,就可以現身去天上。願到地獄教化眾生,就可以現身去地獄。沒有限制,也沒有障礙。這是四攝法中的同事。所謂「應何身得度者,即示現何身而度之。」現身作為諸趣眾生的榜樣,令他們發菩提心,這並不是去受報。

若其願力得自在普隨諸趣而現身

則能為眾說法時音聲隨類難思議

假設所發的願力,得到遂心滿願的自在,能利益眾生,能幫助眾生,那麼,就能普徧隨諸趣來示現其身。為眾生演說妙法的時候,其音聲隨著眾生的種類而有分別,可是都得到不可思議的法益。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天人聞之是天語,人聞之是人語,修羅聞之是修羅語,畜生聞之是畜生語,餓鬼聞之是餓鬼語,地獄聞之是地獄語。

若能為眾說法時音聲隨類難思議

則於一切眾生心一念悉知無有餘

假設能為眾生演說無量妙法的時候,其音聲都能令眾生聽得懂。例如,中國人聽之是中國的語言,美國人聽之是美國的語言。各國人聽之是各國的語言,這就是神通妙用的力量。這樣,就能明瞭一切眾生的心。就在一念之間,能知道眾生的心念,在想什麼?在念什麼?所謂「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無論有多少眾生,有多少種的心念,都能清清楚楚知曉,沒有不知道的。

若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則知煩惱無所起永不沒溺於生死

假設能在一念之間,知道一切眾生心,那麼,就能知道煩惱也是空的。所謂「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雖然無窮盡,但是知道眾生有若干種心,就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因為菩提心圓滿了,所以煩惱無所起。既然沒有煩惱,就把生死的根本截斷。生死根斷了,就再也不會在生死海中漂浮沉淪,更不會在六道輪廻中洄澓旋轉。這樣,就能超出生死輪廻的枷鎖。

修道人,最要緊的事,就是「斷欲去愛。」這是證果唯一的辦法。如果沒有煩惱,慾念也沒有了。慾念沒有,生死就了了。這是有連帶的關係,所以一定不可以有染汚的思想。

若知煩惱無所起永不沒溺於生死

則獲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世間

假設能知道煩惱是無自性,是無所起的,就能把煩惱轉為菩提。如果不明白,菩提也會變為煩惱。這好像反掌之易。我們無緣無故發脾氣,這即是無明在作怪;無明障礙你,令你生煩惱。如果把無明破了,煩惱就是菩提。這時永遠也不會在六道里輪廻,而能脫離生死的苦海。這時,功德圓滿,獲得法性身。以法的威力,普徧現於十方世界。

若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則獲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

假設能獲得功德法性身,便可以用法的威力普現於十方世界,則能獲得十地十自在的地位。再修行十度法門,就得到殊勝不可思議的解脫。

十地有四種:①佛乘的十地②菩薩的十地③緣覺的十地④聲聞的十地。現在是說菩薩的十地:㈠歡喜地、㈡離垢地、㈢發光地、㈣燄慧地、㈤難勝地、㈥現前地、㈦遠行地、㈧不動地、㈨善慧地㈩法雲地。在本經十地品中,有詳細的解釋。

十自在就是命自在、心自在、資具自在、業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願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十度就是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在前邊已經有解釋。

若獲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

則獲灌頂大神通住於最勝諸三昧

假設得到十地,從歡喜地乃至法雲地的地位;又得到十自在,從命自在乃至智自在;再修行十度,從布施乃至智度,因之得到殊勝的解脫。這樣,就獲得十方諸佛來灌頂,能立刻證得十地十自在這種神通妙用;也就能住在最殊勝的一切三昧境界,得到正定正受這種的受用。

若獲灌頂大神通住於最勝諸三昧

則於十方諸佛所應受灌頂而昇位

假設獲得十方諸佛來灌頂,就能得到大神通,就住在最殊勝的諸三昧中。就到十方諸佛的道場中,諸佛為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法身大士受灌頂的儀式,令其普徧升到等覺地位。如果斷了最後一分的生相無明(好像一根頭髮那麼細的無明),就能到妙覺地位。

若於十方諸佛所應受灌頂而昇位

則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頂

假設能在十方諸佛道場,應受灌頂的儀式,而昇到等覺地位。就能承蒙十方一切佛,用手灑甘露水,灌其頭頂。

灌頂就是諸佛以大悲水灌頂,把往昔一切習氣,完全洗滌乾淨。自行圓滿,證得佛果。

印度古時,國王即位時,用四大海水來灌頂,表示祝意。密宗以灌頂作為傳戒。沒有灌頂之前,不能持咒;否則,有盜法之罪。普通有兩種灌頂的儀式:一為傳教灌頂,初發心者,經師許可,而受灌頂,正式為弟子。二為結緣灌頂。遇到灌頂儀式時,法緣難逢,乞求灌頂,才有資格研究密宗的經典。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頂

則身充徧如虛空安住不動滿十方

假設承蒙十方一切佛,用甘露水來灌頂,就能把最後的一分生相無明洗滌乾淨,這是殊勝的境界。如果得到諸佛灌頂,法身就能充滿如虛空。法身雖然安住不動於虛空,可是能徧滿十方世界。為什麼?因為一個法身就是無量法身,無量法身還是一個法身。

若身充徧如虛空安住不動滿十方

則彼所行無與等諸天世人莫能知

假設法身充滿如虛空,這就是無在無不在的境界。虛空的境界,和地獄的境界是一樣的情形。一個法身也充滿虛空,多個法身也充滿虛空。這是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無礙的境界。地獄的眾生,隨業而感,一個人也充滿地獄,多個人也充滿地獄,所以叫無間地獄,也就是沒有空間的意思。

法身充滿虛空,應虛空中安住不動,而徧滿十方世界。所行所作沒有可比的,諸天的神和世間的人,是無法知道這種神妙境界。

菩薩勤修大悲行願度一切無不果

見聞聽受若供養靡不皆令獲安樂

菩薩是有情之中一個覺悟者,眾生是有情之中一個無覺悟者,所以菩薩願將先覺悟的道理,來覺悟有情中沒有覺悟者。因為菩薩是悲心切切,慈悲度眾生,所以勤修大悲行,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發願度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得不到果位,而是都能得到圓滿的覺果。或者有眾生見到菩薩所行的十度萬行,或者聞到菩薩所行的法,也就能受持。如果再發供養的心,沒有不都獲得安樂的果位。

菩薩勤修大悲行,不見眾生過。將眾生的過錯,認為是自己的過錯,這是菩薩的心腸。我寫一首偈頌「眾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就是把自己的黑暗掃除,變成光明,不要把他人的黑暗來遮住自己的光明。他人有不對的地方,就是自己不對的地方。把人看成和我一體,儘量去改善,這就是大悲。

彼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無缺減

十善妙行等諸道無上勝寶皆令現

這些法身大士,都有大威猛神力,都具足法眼,什麼都知道,沒有缺陷的時候。他們修十善的妙行,普度六道眾生出離苦海。又用無上殊勝的法寶,都能令其顯現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是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在童年的時候,如果有善根,很容易開五眼。所謂「童

入道」,很容易得到神通,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所以童子出家(童男是十六歲以前,童女是十四歲以前)法眼常全。等到懂得染汚法的時候,清淨法就遠離了。這時再修行,比較困難,而有缺陷。可是假若認

修行,還能返本還原(恢復童子身),而沒有染汚的思想,完全是清淨身。我們修道,就是修清淨(童子)身。什麼時候

清淨,見境不動心,什麼時候就有成就。

譬如大海金剛聚以彼威力生眾寶

無減無增亦無盡菩薩功德聚亦然

譬如在大海中,有金剛寶石聚集在一起,以金剛寶石的威力,又生出一切寶。這些寶,也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多,也沒有窮盡。菩薩所修的功德,聚集到一起,也是這樣,能生一切法寶。

或有剎土無有佛於彼示現成正覺

或有國土不知法於彼為說妙法藏

或者有的剎土沒有佛出現。行菩薩道的菩薩,能示現八相成道,百界作佛。八相是:①從兜率天降到人間②入胎③住胎④出胎⑤出家⑥成道⑦轉*輪⑧入涅槃。或者有的國土,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因為沒有見到佛、聞到法、覩到僧的緣故。在不知道有三寶的國土中,這些菩薩便為眾生開示,演說妙法藏,也就是佛所說的緣故。因其含藏多義,故稱法藏。

無有分別無功用於一念頃徧十方

如月光影靡不周無量方便化群生

因為沒有分別,且以無功用道的神通妙用,所以能在一念之間,就徧滿十方教化眾生。好像月光在空中,能徧照一切水,所謂「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所有水路的月,都是空中一月所現,和「千潭有水千潭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一樣的道理。菩薩用無量無邊方便妙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

什麼是無功用道?就是具足大圓鏡智,事來則映,事去則淨的境界。已經功圓果滿,無用而無不用,很自然而不勉強。

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佛道

轉正*輪入寂滅乃至舍利廣分布

菩薩能在十方所有世界中,每一念中,示現成佛道,轉無上正*輪,入常樂我淨涅槃。乃至將舍利(透明體,非常堅固)廣分布於十方世界。

舍利有不可思議的境界。在唐朝有位樊玄智,拜杜順和尚為師,專誦華嚴經,修普賢行。他每誦經時,口出舍利,前後數百粒。現在有位謝冰瑩教授,住在美國舊金山。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供養著一粒舍利。這粒舍利能生小舍利,前後已生二十餘粒,都被人請去供養,這粒母舍利,現在仍然是生生不息。請舍利人,如果心誠意懇,很快就會生出小舍利,

是不可思議!這種境界不是科學所能瞭解探討的,無法求其

正的原因。

有人說,人在命終時,如果吞下一粒舍利,其神識(靈魂)能從頭頂泥宮走出。我不贊成此說。因為人人吞舍利,豈不是把舍利吞光了?只要生前多行善事,熱度一定會由上而昇去。否則,吃舍利也無用處。

人死的時候,有的熱度從上邊走,有的熱度往下邊走。據說從上邊走的人,可以轉生三善道;往下邊走的人,則會墮落三惡道。雖然沒有科學的證明,但有高僧(開五眼)勘驗證實,不能不信,也有事實的根據。死者生前做功德事,其熱度在頭上最後涼。死者生前不做功德事,其熱度在腳底最後涼,這是經驗之談。總之,胸部以上後涼,可以生人道或天道。腹部以下後涼,就會墮畜生或地獄,這並非迷信。有偈云:「頂聖眼升天,人心餓鬼腹,臏踝畜苦趣,足底阿鼻獄。」

或現聲聞獨覺道或現成佛普莊嚴

如是開闡三乘教廣度眾生無量劫

或者有的國土,現出聲聞身,或現獨覺身。或者示現到其他世界去成佛,普徧來莊嚴諸佛國土。像這樣開闡三乘(小乘、大乘、佛乘)的教法,在無量劫中,已普徧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聲聞就是阿羅漢,他們是親聞佛的音聲而悟道者。他們修四諦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知道世間一切是苦的,苦是從煩惱來的,所以要斷集諦,就羨慕寂滅法,而來修道。修什麼道?就是三十七道品。斷了三界見思二惑,就證羅漢果,得到大智慧、大神通。

獨覺就是辟支佛,又為緣覺。在佛沒有出世時,修道人在深山幽谷中靜修,「春觀百花開,秋覩黃葉落」,感到一切是無常,而悟道者,稱為獨覺。緣覺是在佛出世之後,觀十二因緣法而悟道者。十二因緣法:①無明:就是不明白道理,所以生起迷惑。②行:因為迷惑,所以就發出行為。③識:有了行為之後,就有識(胎兒)。④名色:有了識,就有名色,也就是五蘊之身。名是精神方面的受(感受)、想(思想)、行(行為)、識(分別)。色是生理方面的肉體。⑤六入:有了名色,隨著就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入。⑥觸:有了六入,就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發生觸覺作用,就被境界所轉。⑦受:有了觸覺之後,就有領受的妄想;順境貪之,逆境瞋之。⑧愛:有了領受,就生愛心,心愛之物,或心愛之人,一定設法爭取。⑨取:有了愛心,就取為己有。⑩有:因為有了取,所以就有了一個有(阿賴耶識)。?生:有了種子,父母緣成熟,就去投胎,又復有五蘊之身。?老死:有了生,就有老死。這是人之生命輪。這十二因緣有兩個門,一為流轉門,二為還滅門。修道人,是脫離流轉門,而修還滅門,這樣才能了生脫死。以上是流轉門的因緣,以下是還滅門的方法。由無明開始,觀察到老死,這十二因緣接連不斷。如果把無明滅了,行就滅了。行滅,識也滅。識滅,名色也滅。名色滅,六入也滅。六入滅,觸也滅。觸滅,受也滅。受滅,愛也滅。愛滅,取也滅。取滅,有也滅。有滅,生也滅。生滅,老死也滅。所以修道人,首先要破無明。無明是萬惡之首,所以要用智慧劍來斬無明首。無明不作怪,便能了生死。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