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佛經串講30--華嚴經解分21十地品之三第四地(選)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這是十地品中的第四焰慧地。請大家先看他的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何等為十?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無生故;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觀生死涅槃故;觀眾生國土業故;觀前際後際故;觀無所有盡故。是為十。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複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複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複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複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複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複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於舍。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莊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聲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勝道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處故,於如是等一切皆離。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舍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贊,皆悉修行。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此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善分別道非道精進。是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長,離世垢濁,斷諸疑惑,明斷具足,喜樂充滿,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具足修行。復於彼諸佛法中出家修道,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令諸善根轉復明淨。佛子,譬如金師煉治真金作莊嚴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如摩尼寶清淨光輪能放光明,非諸餘寶之所能及,風雨等緣悉不能壞;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於此地,下地菩薩所不能及,眾魔煩惱悉不能壞。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四焰慧地。菩薩住此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眾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入億數三昧,得見億數佛,得知億數佛神力,能動億數世界,乃至能示現億數身,一一身億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今天我們所學習的,是十地品中的第四焰慧地。前面第三地是發光地,這是第四焰慧地,修行者通過磨礪垢鏡,令蒙塵的如來心性漸漸消除塵垢以後,就漸漸地突顯出其本性的光明出來,不斷發露天真光明,之後,就生髮起了如來心體智慧性德的大火焰,這就進入了焰慧地。我們來看其中的經文: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
這裡,金剛藏菩薩就為我們說明,到了這個焰慧地,就「得彼內法,生如來家」。什麼是「得彼內法」呢?這個內法,就是指的自心內證自性真心的內心智慧內性覺悟之法。佛法上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就是說一切法的顯現生起,都是起源於我們的自性真心,一切法唯心所現,離開自性真心,別無其他任何一個顯現根源。證得了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通過修行自證,而得知一切法的確是由心所現,依性而起,就生在如來之家了。第四地以前,都是在如來之家的外面徘徊,到了第四地,由於自心真實地得知了一切法本來是由自己心性的覺性之所顯現而起,就真正地由家外進入家內,而得生如來家了。這是修行實踐中的一個大飛躍。到達了這個焰慧地,就開始轉識成智了,轉妄識成真智,不斷地轉轉妄識,轉轉明淨,開始顯現如來心體的真覺智慧德性出來了。
接下來,金剛藏菩薩就接著講實修的三十七道品。這個三十七道品,非常重要,我們先來學習一下他的具體內容,借用一本佛學入門書中的說法,引述如下:
(一) 三十七道品 (上)
釋迦牟尼佛臨入涅盤時,告訴阿難陀及眾弟子說:「我入滅後,你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何謂四念處?簡述如下:
(一)
身念處 ─ ─ 觀身不淨:是以修不淨觀之慧力,對治執身為清淨的顛倒妄見。試想我們的身體是否乾淨?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觀,當你滿身大汗時,便會覺得臭氣難堪,何況唾涕便溺等,皆是不淨。當人死後,屍體腐爛,遍體生蛆,穿筋嚙骨,最後成為白骨一堆。這個身體的存在,實在不淨。故能觀身不淨,則貪愛渴想、戀慕艷麗色相等煩惱,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於道法中。
(二)
受念處 ─ ─ 觀受是苦:是以觀苦之慧力,對治執受為樂的顛倒妄見。受是領納的意思,即是感受外界的印象。當我們與境界接觸時,領納到苦、樂、舍的感覺:苦受固然是苦,而樂受以至於樂極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樂的感覺。眾生除了外有生住異滅四相遷流,內有意念中的幻想不斷之外,到底也是苦,故人生是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麼,知苦而不貪慾樂,就不為境界所轉移,則執受為樂的錯見,便不能存在了。
(三)
心念處 ─ ─ 觀心無常:是以觀心無常之慧力,對治執心為常的顛倒妄見。心是生命的本質,但心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因緣和合的心物世界,是無常的,會壞滅的,故我們的心是無實體的,是由思惟之因緣關係的發展而已,絕無實體可取;而且思惟的現象,是念念生滅,剎那不住,怎麼可以執它為常?由此觀心無常,能使心念遠離執常的妄見。
(四)
法念處 ─ ─ 觀法無我:是以觀法無我之慧力,對治執法為我的顛倒妄見。宇宙萬法,都是因緣互相依存;我們的身體也是因緣組合而成的,故佛說我是假我,不可執為真我。但眾生無知,於假我法中,妄執為真我,這種妄執叫做「我見」。有了我見,則有種種煩惱,便不能接受正法。要使心念安住於道法中,便要以觀法無我之慧力,消除執法為我的錯誤。
四念處之名為四念住,修此四念處,重在智慧。以智慧為體,能使身、受、心、法,常住於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處階段上,已經得到真實智慧。此後由於更加精進,智慧力則越增多,再接再勵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向佛道。
(二) 三十七道品 (中)
四正勤:又稱四正勝,策勵身口意之中,以此為最勝,即一·已生的噁心惡行,急令斷除;二·未生的噁心惡行,勿念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長;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四神足:是四種禪定名稱,又名四如意足。謂修此四者,能如意生起神通。一·欲神足,即修道的欲望增進;二·勤神足,是精進直前,修行無間;三·心神足,是念念專一,住於正理;四·觀神足,是修觀離妄,心不散亂。
五根:所謂「根」,含有二義:一·「能持」,如樹有根,能持枝葉;二·「能生」,如樹有根,能生花果。五根能持諸善法,能生諸善法,故稱為根。一·信根:信本具佛性,因而發成佛之願;二·進根:或稱精進根,勤求不退,是修行的動力;三·念根:念本具佛性,念修道心, 更無他念;四·定根:攝心修種種道法,專精一致不散亂;五·慧根:修諸善法,而啟發智慧。
五力:所謂力,指五根增長,具有大力用。信根增長,能破疑惑和外道,名信力;進根增長,能破懈怠,使道業成就,名進力;念根增長,能除邪念,住於佛陀正法,名念力;定根增長,能一心不亂,入於禪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破煩惱迷惑,名慧力。
七菩提分:又稱為七覺支。一·擇法覺支:謂選擇有智慧的真理,不選擇無智慧的五蘊法;二·精進覺支:一心精進,趨向佛道,終不為無益苦行,迷信的宗教而行精進;三·喜覺支:修佛教正道,心生歡喜;四·輕安覺支:斷除煩惱而生輕安,故此一覺支又名除覺支;五·定覺支:修諸禪定,不生愛見貪著;六·舍覺支:捨棄不實的境界,內心平等無有執取;七·念覺支:時時不忘三寶,定慧等名。
若修行時偏向智慧,其心浮燥,則可用除、舍、定三覺支來均勻收攝。若偏向於禪定,其心昏沉,則可用擇、進、喜三覺支,令察而生起。
(三) 三十七道品 (下)
三十七道品的最後道品是八正道。八正道首為正見,正見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見,就不會妄修瞎行、徒勞無功。
八正道有世間和出世間兩方面:依世間的八正道去實踐,將可獲得生命的解脫。八正道是:
一、正見:即正確的知見。由聞四諦理,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若、空、無常,無一法能獨立存在,也無一法是永恆不變的,因此而明了人生短促,要保持純潔善良,不隨流惡染,把偏執的思相,改正過來,步入正見。而正見是要多聞佛法,根據佛法的真理,分別邪正善惡等法理。凡是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斷邪,培養正確的知見,這是進德修善的根本。
二、正思惟:又稱正欲。正思惟是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為什麼又名正欲?因欲有善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貪嗔痴慢疑不正見等煩惱;善欲是大公無私(離六根本煩惱)的欲,即是正欲。換句話說,正欲是正常欲望的理想,凡人應該有此正欲理想,依著目標去做。唯事先須正確思考,立定意向,才能實踐理想,做到成功。凡能實踐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惡業,免陷於煩惱苦縛。
三、正語:即言語要端正。言語是心聲,由內心而表現於外。內心不正,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隨之而生,弄出禍患。要實踐正語,便須戒止口四惡業,說話真誠,純潔有禮,言辭合於事理。
四、正業:是指正當的行為。在家佛徒若犯殺盜淫的行為。如偷竊強奪他人財物,販毒賭博,妓館邪淫,騙取財物,都是不正業。
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在家佛徒要以合法的職業來維持此生命,教育文化機關的職工、商店的職務、醫院的護士、或設辦不犯殺戒的事業,均為自利利他的職業。出家僧尼是以修持佛法,宏法利生為職業。
六、正精進:即是離惡向善,勇猛精進的努力,叫做正精進。不論修那一正道,都是要精進。如果不精進,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反退,故必須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進毅力,制止一切惡行,進修一切善行。
七、
正念:即不生邪念,憶念正道。遺教經說:「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陳,則無所畏。」就是說正念要堅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慾的誘惑,即使在五欲混濁的環境中,也不為它所染污。
八、正定:即一心專注,不向外馳散,故佛教以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從定發慧,以達到證悟的果位。
佛陀開示的八正道,已包含戒定慧三學,如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戒學;正念、正定,就是定學;定見、正思惟,就是慧學;而以正精進為策勵力,使戒定慧三學得完成。八正道為聖者解脫的正軌,要求解脫,必須循著此八正道實踐力行。至於在家佛徒,如能實踐八正道,也可以淨化自己,進而淨化社會,使大眾行正道,建立善的、安樂的、幸福的人生社會。
我們以前講過圓覺經中佛說的一句話:「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修四念處,實際上就是直覺觀照而照破無明的方法之一。這個直覺觀照法,雖然最是簡單直了,看著好象很是簡單,其實不然,末法眾生業障深重,難以用此法而了生脫死,故而在這裡只是順帶性地提說一句。
菩薩修習主道和三十七品助道,修行如是功德,目的都是為了什麼呢?這就是經文中所說的:
為不捨一切眾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莊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聲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勝道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現在我們倒退一下,轉過來學習一下本地前面的經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菩薩要具有上面所說的觀察十種界的功力,就要修成殊勝的眼通能力。佛法上有五眼的說法,現在我們來學習一下:
關於「五眼」。這個天眼,是指照了諸法事理的五種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眼,即是照燭之義。瑜伽師地論云:能觀眾色,故名為眼。眼是總名,從用分別,則有五種:
第一肉眼者,假借父母的氣血之所生就結成,即是人中能見之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內不見外,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因為此眼的觀見功力,有色質便能使之受到障礙。
第二天眼者,是指諸天因修禪定而得之眼。這個天眼,不論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一一都能觀見。因為他無有色質能使之受到障礙。
第三慧眼者,是指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觀一切法皆空,不見有眾生相,及滅一切差別之異相,舍離一切執著,不受一切法。(二乘者,是指聲聞乘、緣覺乘。)
第四法眼者,是指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所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之令證之。
第五佛眼者,是指具有前面四眼之功能力用,無不見知。如人能所見到的極遠地方,對於佛眼知見來說則是極近之處。又如人所見到的幽暗地方,對於佛眼知見來說則是顯明之處。這個佛眼,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都見。
此五眼中,慧眼為空諦一切智,法眼為假諦道種智,佛眼為中諦一切種智。天台家說因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者,果位有佛眼。
慧眼也分為修得與報得,修得是依聞、思、修而見空理,報得是依宿世的修力隨所生處所得。法眼、佛眼也各分此二種。觀智成而見實性是修得,酬報本修習力而得的報身是報得。
菩薩通過實證修習,得入第四焰慧地之後,前面的四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一一通達,已經具足了這四眼的功能力用,所以才能運用這四眼功力,觀察這裡所說的十種界。我們再來看下面的一些經文: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思惟;觀察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處故,於如是等一切皆離。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舍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贊,皆悉修行。
實修菩薩,獲得前面四眼功力之後,就能識別各種虛妄不實之見。在凡夫俗子的眼見當中,所有的身見、心見,以及我見、人見、眾生見、壽命見,以及蘊見、界見、處見,這一切諸見,都是虛妄幻有的病態妄見,而不是真實如實之見。菩薩開通四眼,已然了知這些病態妄見,所以就不為這一切妄見所迷惑束縛,就能遠離這一切妄見所生法相的執著,對於這一切有為法,於如是等一切都離。「若見業,是如來所訶、煩惱所染,皆悉舍離」,這其中所說的見業,是指的那些不合佛法知見之業,這些不合佛法知見之業,是如來所訶責的,是煩惱所染污的,所以都當全部舍離他們。「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贊,皆悉修行」,這其中所說的見業,是指的合於佛法知見之業,這些合於佛法知見之業,是順應於菩薩道的,是如來所稱讚的,所以應當努力地一一遵守而行之。
我們來看後面的經文: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請大家注意其中的開首的話:「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其中所說的「道及助道分」,這個「道分」,是指的主道分,也就是實修佛法中的主要之道。這個「助道分」,就是指的輔助之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這個主道,是指的什麼主道呢?這個主道,應該是指的「智慧之道」,是指的以大智慧度生死而成佛道之道。我們都知道,龍樹菩薩造了一個很有名的論典,由鳩摩羅什法師所譯,名叫《大智度論》,這個名字就包含了這裡所說的主道。我們出生死苦海,成最上佛道,要依靠什麼才能得成?就是這三個字,所謂「大智度」而已。大智度的內容,就是般若波羅密,要度生死,必以大智慧方能得度,要到彼岸,必乘般若波羅密之大法船才能到達。所以釋迦牟尼佛花了總共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經典。唐朝三藏法師玄奘,譯出了一個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內容宏富,極其龐大,是佛經中內容最多的佛典。般若經典,除了這個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還有其他很多內容長短不一的般若經。最常見的是《金剛經》,最短的是《心經》,這兩部經流通得最多,我們都很熟悉。不但是專門的般若經典中,佛在宣講般若智慧,而且在整個的五時言教中,無時不包含他的內容,可以這樣說,佛在處處都在開演般若智慧,慧光遍一切。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實修佛法的主道分,就是般羅波羅密,就是般若智慧。明白了主道分,緊接著就要明白助道分,就是對主道分起補充功能的、為輔助作用的修道方法,即是三十七道品。這個三十七道品的內容,我們在前面已經學習過了,這裡不再說明。現在總結說明一下,實修佛法的道法,包括主道分和助道分,主道分就是般若波羅密,助道分就是三十七道品。這個內容我們應當搞清楚。
實修佛法的道法,包括主道分和助道分。那麼,這個主道分和助道分之間,是什麼關係呢?他們之間雖然地位和作用有主有次,但是二者之間實不可分離和分割。主道分如皇君,助道分如臣民,君和臣民相互合成,而成一國之道。在一個國家之中,如果沒有皇君來作統率,那麼這一國當中的所有臣民,就如同一盤散亂的沙子。如果國家之中沒有臣民,那麼這個皇君就真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我們看汔車的結構,是以發動機為主,其他部件為輔,主輔結合,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機體,所以才能正常地運轉行駛。這個主道分,就如同發動機;這個助道分,就如同除開發動機之外的其他部件。
我們再來看其後的經文:
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金剛藏菩薩開示我們,說了兩個主要的修行內容,一個就是同事偏多,另一個就是精進偏多。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下這兩方面的內容。大乘菩薩,主修六度,利於己而內修四無量心,利於他而修四攝。這個四攝法中,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的法門,就是菩薩為了利於他人所修行的法門,他的具體內容是:
一、布施攝 :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即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幫助他人是最聯絡感情的。有了感情,度化眾生就事半功倍。舉辦義務教育,以及福利社會的慈善事業,都是屬於布施攝眾生的法子。
二、愛語攝 :就是用極和愛的話與人談論。和愛的話,可以包括三種:
1. 慰喻語。即是用慈愛和悅的顏色和語言勸勉,使對方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2. 慶悅語。凡是他人有好的表現,都應該讚嘆他,鼓勵他,激發他,使之歡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發展。就是壞人,也會因此走上好的途徑;
3. 勝益語。所說的話,可以使人不斷增勝增益。初學佛的人,可以勉勵他,使他求上進。能布施的人,可以引導他持戒,進而修習六度或四無量心。
三、利行攝 :所做的做事,使人得到好處,便是利行。如父母教育子女,注意子女身心的健康;老師教導學生,時時為學生的學業而操心;長官照顧部下,處處為部下的利益著想;菩薩隨順眾生,為眾生的利益做諸善事,而化
導眾生。
四、同事攝 :是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共同做事,一起生活,同甘共苦。所以菩薩為了方便度人,示與各階層的人物共同生活,潛移默化,如觀音大士、地藏菩薩,都是菩薩示現和眾生同事的模樣。
這四個法子,實是攝受人,領導人最根本的方法。菩薩就是以此來宏揚佛法,攝化眾生,令眾生信入佛法而普受教化的。
在第四焰慧地,我們所主要修學的,是四攝法當中的同事攝。什麼叫同事呢?同事就是修學佛道的菩薩,為了度化眾人,就要和眾人打交道,把自己融入到現實的社會中去,和親人們,和親戚們,和朋友們,和同事們,和上級們,和下級們,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和人們打成一片,在和人們交往的過程中,和他們多多結善緣,適時適機地為他們講說佛法,一步一步地用各種方便引導他們。和人們打交道,就是主動性地創造度化他們的機緣啦。一切世間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成的,如果因緣不和合在一起,沒有眾緣和合的話,就不會生成任何一個法了。菩薩度化凡人也是這個道理呀,菩薩把自己融入到人們中去,和人們打交道,沒有接觸佛法的,你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讓他聽到了,這個人就和阿彌陀佛結上緣了。人們當中還沒有信佛的,菩薩就在他們身邊不斷地薰染他們,今天讓他了解一點,明天讓他再了解一點,這樣積少成多,他們的善根一天一天地增長,到他自己的佛緣成熟的時候,突然之間他的心門打開,就一下子信入佛法啦。只要信入佛法就好了,他一旦信入了佛法,對佛法有了信心,他自己都會這裡求師那裡求法,這裡看書那裡聽法,一步一步地就加深對佛法的認識了。隨著對佛法認識的加深,又反過來增強了他對佛法的信心,形成自心內部的一個互相增善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大家看母親懷孩子的道理呀,母親十月懷胎,不斷地供給體內胎兒的營養,時間因緣一成熟,這個孩子就呱呱落地,從母親的體內生產出來了。凡人由不信佛到信佛的轉變,就好象胎兒成熟了,從母體中分娩出來一樣。雖然胎兒已經從母體中分娩出來了,成為了嬰兒,可是這時的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身體畢竟還是柔弱嫩脆的,還需要用母乳哺養,還需要悉心照料,才能順利地成長。菩薩度化眾生也是如此啊,雖然經過前期階段的努力,終於讓人們相信佛法了,可是對於才信入佛法的人來說,他們的信心還不是很堅定的,就象剛出生的嬰兒脆弱的身體一樣。所以菩薩,就不能一下子拋下這些人不管了呀,還要繼續和他們同事,繼續深入地影響他們,在他們信心不堅定的時候,就要給他們打氣,令他們的信心不退轉;在他們遇到挫折心情頹喪的時候,就要給他們鼓勁,開導他們暫時迷失的心情,調整好他們的心態,讓他們在失望之中看到希望的火花,讓他們重新鼓起對佛法的勇氣;在他們遇到困難險阻的時候,更是要加倍地細心呵護他們,在他們身受寒冬冷酷逼迫的時候,給予他們以春天般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讓他們心中感動心存感激心中感恩,對於菩薩的引導就會更加遵奉信從,從而令他們的信心更加堅定而不可動搖。
在菩薩所發的四大弘誓願中,其中有一個叫眾生無邊誓願度。金剛經中也說,我當滅度一切眾生。既然無邊無際的盡虛空遍法界的廣大眾生,都是我所度的對象,那麼在我們身邊的和我們有親近因緣的人們,就更是我們所度化的對象啦。所以要實現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偉大誓願,就要力行同事之攝,在與身邊的一切有緣眾生打交道的過程中,常以不吝嗇的寬大之心行於布施,常以柔語和語順語敬語甜語蜜語行於愛語,常以慈心悲心重他輕自之心厚他薄己之心、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一切時中念念不忘助人為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之行而行於利行。以如是之心如是之行,而令菩薩道利他之精神發揮到達極致,在處處利人之中,在無私無隘的利他奉獻精神中,以他人之樂為我之樂,常時以此亦令自己怡然得樂。菩薩以此無我利他之心量而常行同事之攝,攝客群生通過信受於己為橋樑,而令他們通過此橋樑承載作用,普令他們都來信受佛法,受佛法化。
菩薩以此深心廣心大心,無量無邊慈心悲心,一切布施、愛語、利行,全部融入同事之中而得實施。菩薩以如是心如是行,四正勤恆令增長,以此功德善根之力,令自己智慧功德不斷增進,廣能分明一切利弊,能知行於同事,和於眾生,是為度眾生殊勝方便。能知自塞式封閉自修,如是遠離一切眾生,令眾生不能受佛之香,不能得佛香氣薰染,如是之行,對於一切苦難眾生,則無有益,則唯是害。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菩薩遠離一切眾生,即是令眾生與菩薩疏遠;與菩薩疏遠,則是與佛法緣疏遠;若是眾生,與佛法緣疏遠,則一切眾生,不能親近佛法,日與佛隔,日與法迷,如是則令一切眾生,迷惑真理常不開解,以迷惑心作狂亂行,違逆因果,顛倒行事,不作一切善,廣作一切惡,而令眾生惡報增劇增重,所作苦因劇烈,所受一切苦報更加劇慘。
菩薩常在心中,念念不忘大悲誓願而常持在心,在自己的心中,應當經常如是思想:我今能有此佛緣,受佛法化,深蒙佛恩,這些所有一切,都是十方一切諸佛,常時以大悲心念念於懷,以大悲願常時化現世間,常以不捨不棄不拋不離之救度心,常時隨逐於我,常於無量時劫無邊界處,乃至我墮十方無邊阿鼻地獄,諸佛亦未曾未有生起一念拋棄度我之心,時常慈攝於我,令我不斷除惡增善,經過無量時劫恆河沙處,方才令我善根成就佛緣成熟,如是令我信入佛法,得法所化,方才獲得如此殊勝廣大巨益,令我真修佛道而將真出生死大海。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如是這般大恩於我,雖傾盡五大洲廣大之海洋水,也比不上佛恩浩大之一毫毛。菩薩如是常於自己心中,常憶佛恩,常念佛恩,常時追憶,念念不忘,自發誓言而獅子吼說:「我當為佛孝子,順受佛教,不忘十方一切諸佛深恩大恩,不枉諸佛無量時劫救我之心,我當深念佛恩,深報佛恩,轉報佛恩之精神,為化眾生之動力,對於一切苦難眾生,也要同佛度我一般,而持深心廣心大心慈心悲心,而持不嫌不棄不拋不離之心而救度之。」
菩薩如是上念佛恩,為報深廣無邊佛恩之故,發起無上心,不捨一切眾生而發願救度之。菩薩又來下觀一切眾生,常受三苦八苦,乃至生老病死一切眾苦,常常不能自得超出,見眾生苦而發哀憫心,而發無上慈悲救度心。所謂見一切眾生,常為深重疾病之所折磨,哀切深痛,言無形容。為償殺業報的緣故,而改形易命,變為雞鴨魚兔、豬牛犬馬種種畜生,生則為人所驅為人所奴,死則為人所殺,殺時聲聲慘叫而無救無依。所謂見一切世人,懷在母胎之內時苦痛,生時苦痛,倒懸落胞,才出世間則哀哀痛哭。所謂見一切世人,老時孤獨,內心悽愴,腰彎背馱,身形佝僂,為年老所逼,為惡病所纏,身未亡時而神識之嬰常罰於冥府,其苦無盡。又見世間火葬場中,日日時時,死屍擔架之上常換新人,彼往此來,重複無盡。死亡之時,四大分張,五蘊崩裂,勝如煮龜脫殼,其苦無盡。死亡之後,不知神識之所趨向。雖在生命之時,又有千災萬難,自然地震水災火災,颱風海嘯,共業殺報戰爭災,個業殺報被殺災,各種瘟疫災,業障鬼磨,冤家債主常相纏縛,或遇各種惡報,身體雖在人間而心靈常入地獄。菩薩如是見諸眾生,受此無量巨大苦惱,中心難受,心生悱惻輾轉其心,常時思想佛所教言,此等一切苦難眾生,無始以來,一一都曾為我親人眷屬,乃至為我親身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等,而今他們受此無邊深重苦難,我卻欲遠離他們而自己去作封閉式修行,卻欲作自了漢,而推卸其責而不欲度,是極所不應,是我極端卑劣錯誤之想。所以我當扭轉我極端卑劣錯誤之想,而發恆不捨棄眾生之心,願常與他們同在一處,同行同事,願在此同事之中,常以布施、愛語、利行,影響之薰陶之攝受之,我不離棄他們,也讓他們不離棄我,願我所有身心所負一切佛法光明,常相籠罩傳輸於他們,願他們都因我攝受,而人人全蒙佛光之益,得法所化。而令人人都種佛緣,都受法化,最終都離生死劇苦,獲得永恆涅磐安樂。
菩薩還應知道,若是自顧自地作自我封閉式修行,脫離現實人間實際,於自己的一切家人不管不顧,則會令家人產生怨嫌,甚或遷怒於佛教,令還未曾入佛之人,因謗毀佛法而造生惡業。一切在家菩薩,雖說自己已是修學佛道之人,畢竟還是處在世間當中,衣食住行等等無不需要供給。不但自己需要生活必須品,而且家中其他人,也同樣需要。所有在家之人,因有家庭之故,若真脫離家庭去自顧自地修行,不用說自己的生活問題難以解決,也會讓家庭蒙受負面的影響,令家庭生活開支無有來源,便會引發一系列的家庭矛盾。家庭矛盾若是激化,亦會牽連至於社會。佛法在世間,不背因果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不壞世間法。為了避免造成不良的家庭矛盾和社會影響,就要求菩薩,一邊修習佛道,一邊兼顧家庭,正確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在世間中正常地工作以保證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來源,一方面保證正常的生活,一方面努力修行佛道。所謂兩者兼顧,同時並進。即以世間而作道場,在世間中好好地工作生活,在正常的生活中修行佛道。只有如是做,才能真正自利利他,自他兼利。一切修學佛道的菩薩,應注意保持自己常守中道而行,不偏不倚,令生活和修行調和適中,努力克服偏激的心態,努力克服偏激的行為,不走過分的偏激之路,只有如此,方合佛法正道之教。真正守行佛教正道的修行菩薩,不但要悲憫於自己,而且要悲憫於他人,不但要照顧自己,而且還要照顧他人。只有如此做,才合於佛教真正之精神。菩薩當以慧眼觀察現實,以勇力正視現實,當着眼於現實,不亂於世間法,不亂於家庭,不亂於社會,一切從實際出發,善用其心,著力解決好修道和生活之間的矛盾,使修道和生活相互協調,兩不相誤。
菩薩在這個第四焰慧地,還有一個主要的修行任務,就是六度當中的精進。我們先來學習一下精進的意義。這個精進,是指勇猛進修一切善法。梵語音譯作毗梨耶、毗離耶。又作勤、精勤、勤精進、進。精進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為菩薩修行實踐的德目,即六波羅蜜之一,或列為各種修行德目之一。關於其語義,陳譯《攝大乘論》卷中說,因為他能滅除懶惰及一切惡法,名為『毗梨』;又復行於不放逸而生長無量善法,故而稱為『耶』。《大乘義章》卷十二中說︰『毗離耶者,此名精進。練心於法,故說為精;精心務達,故稱為進。』
一切菩薩,當以精進修行佛道。生命無常,光陰迅速,我們在此世界生存的世人,大多不過短短的幾十年光陰,可謂命極短促。而且由於往昔所造一切惡因之故,無常惡報無時不隱伏於中,只待緣熟緣合便即發生惡報現行。今晚脫鞋上床去,不知明早穿不穿。觀世間中,常見有猝然而自死亡者。所謂腦溢血,心肌梗死,如是等等,都是在突然之間瞬息發生。又有多少飛來橫禍,令人突然身命殞亡者。菩薩於此一切,當善觀察,當常善自思惟,當大恐怖,當常驚惕於心,無論何時何地,心心念念不忘無常逼迫,念念心心,恆系解脫生死之道在自心中,念念不離超出生死,念念不離無上佛道,念念不忘實際修行。菩薩善惜光陰,於心心念念中,遠離放逸懈怠一切無意義之事,遠離一切塵勞夢想,遠離貪婪愛欲等等生死之根,遠離無義戲論言語,遠離痲將桌,遠離賭博,遠離毒品,遠離色情,遠離遊山玩水,遠離嬉戲打鬧,常令己心安住正念,正道而行。在自心中,若是有時生起懈怠懶散之念,當立即思惟無常,作無常想,作迅死想,常以死字安於頭頂,頭頂死字,思人生無常,思世間無常,思苦報無盡,以此自苦因緣,作自我策勵,而催發自己行大精進。菩薩常自思惟佛言:死亡之後,失卻人身者,如大地土;復得人身者,如爪上土。聯想及此,則我若復又墮生死六道輪迴,要想再復這個人身,再聞佛法,不知要經過多少時劫了!又思我從無始以來,所造一切殺盜淫妄等等罪惡深重之業,無量無邊,若我今生不得真實解脫者,其後必定受前惡報,而再受無盡痛苦大難,必定逃不脫。
菩薩又觀其他眾生,乃至自己一切親人,所受一切慘劇苦惱,常時驚痛,如是一切受苦眾生乃至親人,我竟因自力卑弱之故,不能以大力救之度之,心生痛悼,由是自慚自愧,願我恆發深重救度之心,勇猛精進,早成道業,而能早日以殊勝大力救拔之。菩薩如是觀自己無常苦,觀他人乃至一切親人無常苦,而在自心中,自作大鼓舞,自作大激勵,願我從今現在,乃至往後一切時,一切處,常行精進,不懈不休,不懶不散,一心專志向佛道行,絕不再生放逸懶惰一切事。
菩薩又思一切諸佛,為了救我度我,於無量無數阿僧劫來,常時追隨於我恆不捨棄,不惜布施頭目髓腦供給於我,意在與我結救度之緣,令我終得度脫。而我現今若是懈怠,心不勇猛,不行精進,不順佛語,如是則枉負諸佛無上慈悲救我之心,枉負諸佛無量劫來結緣之意,枉負諸佛以頭目髓腦施我之情,如是則我真為大不孝子,枉負佛恩,思惟至此,能不汗顏,能不愧死!是故我應克服懈怠,常行精進,而不枉負諸佛大恩。
菩薩如是觀自己無常苦,為欲早令自己得度,發勇猛精進心;觀眾生乃至一切親人之苦,為欲早成道業早度眾生乃至早度一切親人,發勇猛精進心;為欲報佛深恩,發勇猛精進心。心中常念: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如是之偈,念念於懷,念念不忘,杜絕虛妄,依之真修實行。
好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點我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