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  


講題: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2007.9.15——2008.3.9文殊講堂

第二張DVD

[辰二征釋二本名體]

經文,[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這一段是要徹底了解,什麼是妄本?什麼是真本?云何二種?阿難,第一個是無始生死根本,為什麼講無始呢?因為時空是幻,對眾生來講,你講一個開始,那麼,開始又有一個之前。譬如基督教說: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創造天地萬物,有的人他就會繼續問下去說:七千年之前是什麼呢?所以,這個時空,本來它就是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盡端。這個是站在眾生無明的角度來說,只好用無始來形容。

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意思就是:一切眾生用攀緣心。這個攀緣心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能所不斷,能緣的心,所緣境,它一直沒有間斷。諸位!您千萬不要誤會說相分就是物質世界,不一定的,有時候,我們不必境界現前,你一樣會有相分顯現的。譬如說:你晚上睡覺的時候,躺下去睡覺,你的六根並沒有攀緣六塵,躺下去的時候,休息,晚上作夢,那個夢中獨頭意識,意識一動念,它就能所不斷。所以,你在夢境當中,也會有喜悅、也會有恐懼、也會有悲哀、也會撿到錢、也會很急,急著要找廁所,剛好碰到要上廁所的時候,晚上夢境一直急著要去找廁所。你看看,你人是躺在睡覺了,為什麼能所不斷?這個就是:識就是能變。知道嗎?說:萬法唯識,意思就是說:這個識就是能所不斷,而且識自己會變現境界出來。所以,萬法唯心所造,它就是萬法都是心所現量影現出來的,迷了就是以妄為體;悟了就是以真為體。妄本來就是無體,眾生就是用攀緣心,這個無自性的意識心來作為主人,就是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所以,眾生把意識心的觀念,推測心,這些能所不斷的,認為:這個明明就是我們的心!不知道這個意識心、攀緣心,正是生死根本!

[初句總征,下別釋二本名體。先釋妄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這個是說明,[此出妄本名]。[出]就是講出來,讓你了解。這個說出妄的根本在哪兒呢?[謂從無始無明妄動以來],為什麼講無始無明呢?因為不能講開始,因為外道都講有一個開始;而佛陀為了讓凡夫能夠了解這個無明,他不能講一個開始。講一個開始,就會落入人家的把柄。七千年前,上帝創造天地萬物,那麼七萬年前是誰創造的?七百萬年前、七億萬年前……。所以,它這個就會落入一種邏輯學上推論的一個矛盾。所以,開始,它是一種假設,而且是很不得已的。因此,佛陀就講:無始無明妄動以來,這個無始無明妄動以來,統統在討論三細六粗,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都在形容這個。簡單講:一切都在妄動,而且這個妄動閃動得快,快到你沒有辦法防止。

所以,[浩劫輪迴,生死之根本,此本非他]。這個不是由他,就是由妄而來的,[就是汝現今與諸眾生,用攀緣心]。這個攀緣心一下去,它就會能所不斷,能緣的心,所緣的境,也就是見分攀緣這個相分,就會一直沒有辦法停止。所以,加了一層我執、加了一層法執,是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此指妄本體],這個妄的本體,[乃無體之妄體]。這個妄體就是眾生妄認為有自體性,我們現在這一顆攀緣心、意識心、分別心、執著心,一切眾生都是用這個妄,而只有如來證得了真如的本體。所以,為什麼說:一切哲學家不究竟?這形而上的學問,一切玄學不究竟,一切種種的諸子百家也不究竟,為什麼只有佛陀講的才究竟呢?因為佛陀講的是真心之體。而一切眾生所依靠的,無論是畫家、無論是攝影家、或者是電影製片的,都是用這個東西。這個如果沒有佛陀來開示,實在不知道眾生本自虛妄,而妄現的境界,還是由自心所顯現的,都不知道!所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就是這個道理。

無體乃妄體,為什麼叫無體呢?因為它剎那生剎那滅,叫做無體。無體的意思是什麼?因為境有則現,境無則無。譬如說:很多的錢顯現在你的前面,你起貪愛心。而佛陀說:這個貪愛心本身並不存在,是因為錢放在你的前面,而你生貪愛心;錢拿走了,你這個貪愛心就沒有了,但是,養成了習氣,習氣以後又落入更深一層的,叫做深層意識,或者叫做微細意識。這個又變成生死的貪的念頭,就變成生死的種子。所以,所謂無體,就是境有則現,境無則滅,而且會養成一種習性,而不知道這是剎那生剎那滅的一種妄心,沒有實體的東西,借境而顯現的,所以,這個叫做無體之妄體。

[攀緣心即第六意識心],為什麼講第六意識心呢?因為前面五識,面對境界,這個第六意識跟它同時起現行,所以,第六意識心又叫做五俱起意識。五俱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見一切物、耳聞一切聲等等,眼、耳、鼻、舌、身對一切境界,第六意識同時分別,第七意識同時執著,全部都在第一念、第二念,那時間是非常的短的,不是用分、秒來計算,是用剎那。第一眼,眼見,心即分別,同時強力的執著,開始講[我],[我]就開始設一個圍牆。胸量小的人,他會把自己關在牢籠裡面;胸量再大一點點的人,也是圍籬笆,他的心,胸量稍微大一點點,只要你動到一個[我],就是把自己關在牢獄裡面。所以,一切眾生都被關在這個[我]的觀念裡面。乃至於說:我是個國王!這個國王,他的注視的目標是在一個國家,他也是被關在一個國家的觀念裡面……譬如說:你為台灣奮鬥,你這個[我]就是一個台灣大。你說:我們為海峽兩岸!這個[我]稍微就大一點了。你說:我為了全人類!那他的胸量就會像地球。然後:我為無盡的虛空!無盡,那就是真如本性了,就無我了!所以,我們這個[我]卡得愈深,胸量就愈小,活得就愈痛苦。

亞里斯多德說: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牢獄。亞里斯多德、柏拉圖都是西方的哲學家,觀念都是這樣的:我們看一切的現象,都會讓我們捆住的。只有佛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連這個我相都沒有了,那麼,為誰來煩惱呢?所以,我們講經說法,是為了說讓大家胸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大……,一下子統統放,他不知道要依靠什麼?所以,聽經聞法就是有這個好處,每天放一點,每天薰習一點,知道原來修學佛道,是提升我們的般若智慧,恢復我們每一個的本來面目,我們的佛性要展開。

[妄攀所緣諸塵之境],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子。[妄起分別,妄生憎愛取捨]。為什麼都加一個[妄]?妄就是不實在的,而一切眾生都是妄境裡面,而從來沒有覺悟,從來沒有醒過來。[憎]就是恨,恨別人,痛苦的其實是自己;愛也是一樣,死執不放,取、舍。[時起時滅,塵有則有,塵無則無]。這句話在強調什麼?在強調借境而生的東西不實在,借著外境而起的種種的觀念,是靠不住的!譬如說:你書讀得很多,這靠不住的,因為那個叫做觀念。譬如說:你是中文系畢業的,那跟解脫是兩碼事情,你只是中文觀念比較深,文字比較深。譬如說:你念了英文,教外文的,像那個這幾天登的是這樣子:美國人跟那個菲律賓的,二個都是教英文的,美國人、菲律賓那個都是來台灣教英文的,二個都是英文老師。這個菲律賓的向台灣的中介公司,這個被殺的、被害的,要借二百萬、三百萬,借不到,刀子就刺進去了!她一直問她提款卡的密碼,這中介的女眾就不給她,她就刺了,刺殺她了,菲律賓的這個女孩子,在菲律賓有四個孩子。她說:為了錢!可以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所以,我們就了解說,我們後天所學習的東西,包括語言、文字,包括觀念,這種東西都是靠不住的,它只是讓你一個謀生的工具而已。也就是說:讓你在某一個公司行號領一點薪水回來,使你的身心得有一個依靠,至少有這個薪水可以過活,跟這個解脫是兩碼事情的,解脫是要依照真實的智慧的。

我們要了解,不是說全部的後天的教育都不重要,也很重要,雖然是意識心,不過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但是,問題就不究竟,不能究竟解脫我們的煩惱、生死。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就是為了要解脫煩惱、生死,不必等到臨命終,我們現在就受用。所以,我們要了解,這裡一直強調說:塵有則有,塵無則無,[塵]就是外境,外境所引起來的貪、瞋、痴,就叫做無體。虛妄無體,[本非真心],真心是什麼?就是如如不動。[亦非自性]所以,不是自性。為什麼?虛妄無體嘛![一切眾生,皆迷認妄執,以為心性]。把這個能夠妄執的心、妄分別的心,都認為是自己心。所以,我們的般若智慧,全部都被掩蓋起來,[阿難亦然。前雲:即思惟體,實我心性。後雲: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今已分明指出,是生死本,阿難後猶不覺,仍認為心,亦可悲矣]!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解釋一下:二者是講真心。說: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清淨體就是本來它就存在的,我們這一顆般若的涅槃妙心,本來就存在;無清淨體,我們的體性本來是清淨的。所以,禪宗講:但莫染污,別無聖解。但莫污染,別無聖解,沒有另外一條路的,只要你能抗拒境界的誘惑,不動心、不動念,歇即是菩提,就是這個時候,不離當下。那麼,有的人問說:我們本來就是佛,為什麼我們不自覺知呢?因為無明障蔽得太深、太重,修行又辛苦、太難!在《圓覺經》裡面有這樣的比喻,譬如說:金礦在深山裡面,可是如果沒有人知道、沒有人開採,這個金礦就會永遠放在那個地方。如果說有內行的人,知道這座山有金礦,行家就懂得去開採。這行家就是佛陀了,佛陀就是證語了:喔!原來每一個人內心裏面都是一座金礦,只是沒有開採出來而已。開採出來,經過了冶煉,冶煉就是修行,把習氣對治,修治到圓滿。所以,佛法講修行,就是在對治習氣。因此你不能說只有理解,停留在理解的階段,不行!信、解、行,第三個步驟就是要修,修就是要產生對治習氣,下功夫!所以,元清淨體,就像礦藏在深山裡面。

則汝今者,就是你現在的,識精元明。請精元明是什麼意思呢?[識]就是第八意識;[精]就是精明之體。第八意識的精明之體。元明」就是本識妙明真心。而講到第八意識,就是帶有少分之妄。識精元明就是我們的第八意識帶有少分的妄,但是,只要把這個妄澄清、處理後,妙明的真心就會顯現。雖然說:第八意識,染污的叫做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並不是如來藏性。但是,它離如來藏性已經很接近了,它叫做第二月。天上一個月亮,我們稍微眼睛一捏的時候,看到二個月亮;把他眼睛一放,回復到一個月亮。我們的真心就像我們的眼睛,我們第八意識就是一捏,跑出第二個月亮出來。我們現在就是把本性一捏,就是我執、法執,就是一捏。同時,這一捏就無量劫來統統不放,死執這個我法二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我們只要肯放,可是這個放要從粗的慢慢放到細的。我們一念不覺,是從細的,細中細而演變到第六識,變成粗的,而這個五俱意識是面對境界。所以,我們要能從境界慢慢地,財、色、名、食、睡看淡泊一點;慢慢第六意識不去分別;慢慢地第七意識不去執著,人生跟宇宙都是幻,慢慢地再恢復到第八意識的微細。那個微細的時候,當你進入禪三昧的時候,就發現我們的微細生滅很難去控制它,就是抖動得很厲害、執著得很厲害。

表面上看,這個人很有修養,已經修學了佛道十年、二十年,那是因為你的理念跟他還合得來。要是碰到他內心裏面對某一種事情堅固、執著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像波濤洶湧的一直在抗拒著。而抗拒的人,本身雖然有很大的涵養,受後天的教育,自己可以粉飾到讓你看不出來;可是他內心裏面澎湃、不滿。因為碰到了逆境,從無始劫以來,大家都順他,現在要逆,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你就會看到我們內心裏面那種震動,不滿的震動,叫做微細意識,那個是很難很難的!我們不要說覺察到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的微細的法執,那要八地菩薩以上才有辦法。我們連晚上睡覺作夢不執著,都控制不住。好!我們白天五根攀緣六塵,我們可以控制得住。但是,一到晚上睡覺,叫做夢中獨頭意識,一睡下去的時候,潛意識就浮現,第八意識的種子就顯現出來。所有的記憶,善的、惡的種子、無記的種子,它就會一直影現出來,深層意識。那個前六識都沒有在攀緣境界了,晚上睡覺,叫做夢中獨頭意識。這夢中獨頭意識從哪裡來?從第八意識的見分,產生獨自的影像,而獨自的影像就會化作能所,所以,你在夢境當中會跑;會急著要上廁所小便;或者撿到錢會歡喜。為什麼在完全沒有境界現前的時候,你仍然可以看到,你在夢境當中處理一切事情,是那麼的逼真?為什麼?因為識就是會變;識就是能所,不假借任何的外力。

當你進入修行的狀況的時候,為什麼了解說智者無夢?佛陀沒有作夢,因為沒有妄想、顛倒,無明全斷了、習氣全斷了,夢想顛倒統統沒有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為什麼連晚上作夢,我們都沒有辦法控制?就是微細意識都沒有辦法!你就知道,修行可不是說著玩的,念二、三句佛就叫做修行?開一點點般若智慧,就說:我不錯了!完全不知道,佛有多麼的了不起的深層的楞嚴大定,一切境界都莫可奈何,如來都可以作得了主,包括晚上休息,佛陀一覺安詳自在,從來不作夢,答案就是這樣子。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因為我們動念,動念,它就是能所不斷。能生諸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能所不斷。諸緣就是相分。緣所遺者,為什麼緣所遺者?因為清淨體迷失了,第八意識微細,然後,變成我法二執以後,返不回去了,不懂得歇即是菩提,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五識,往外一直奔騰,一直追逐,從來沒有停止思惟一下,我們的人生跟宇宙的真相是什麼,從來沒有,不懂得什麼叫做歇即是菩提。所以,本性不失,類似失掉了,緣真如本性所遺失的東西。那麼,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就是前七識,轉識,後面會講到。

[次釋真本。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此出真本名]。[出]就是顯。告訴你,[真]就是真心,現在要講這一段,是講真心。[真妄二本,俱稱無始者,如金與礦,二俱無始,不可分誰先誰後]。礦開採出來,冶煉就變成金;一切眾生從煩惱當中提煉出來的,就是菩提。[菩提(譯雲覺道)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為道也。即眾生本覺,法身之理]。什麼叫法身呢?法身就是平等法界。法身從哪裡顯呢?從無生之理顯,從無生的般若智慧顯出來,叫做法身。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乃是妙真如性,故曰真性。二曰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為道也。即眾生始覺,根本之智]。眾生始覺就是開始覺悟了,就像大家現在開始學佛了,知道所有的追求都是痛苦;所有的欲望都是負擔,我們已經開始理解,開始知道要修行了。所以,也就是眾生始覺,根本之智。[照徹心源,無明皆盡]。無明就是惑、迷惑。迷惑統統斷盡了。所以,什麼叫做佛?佛就是一點都不迷惑,絕對不被假相所蠱惑。[所得真實之智,故曰實智。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透機施教為道也。即自覺已圓,然後覺他,以後得智,觀機施教,廣開方便之門,故曰方便]。

[涅槃(譯不生滅)],《阿含經》裡面就是這個名詞,其他的名詞統統沒有!在《阿含經》裡面,你也不可能看到如來藏這個名詞;也看不到真如這個名詞;也沒有什麼一真法界、究竟實相、第一義諦、實相無相無不相,《阿含經》統統沒有這些名詞,只有[涅槃]二個字這個名相。[亦三:一曰性淨涅槃:自性清淨,一塵不染,故曰性淨。二曰圓淨涅槃:真無不圓],就是真心無一不是圓滿。[妄無不淨],所有的妄都轉識成智,都變成淨了,無不淨就是淨了,所有的妄都轉成淨了,[故曰圓淨]。那麼,這個性淨是本具,圓淨是修淨,修行讓它清淨的。[三曰方便淨涅槃:隨緣方便,示現生滅,故曰方便淨]。這個也是修,修持使它得到方便淨。

所以,性淨是本,後面二個是修得的。[此三菩提、三涅槃,前一皆屬因,是性具;後二皆屬果]。菩提是因,涅槃是果,[是修成]。在這裡有講了一段,《華嚴經》有一句很重要的話,說:若無大悲心,則無菩提心;若無菩提心,則不得佛果。說:何謂大悲心者?視一切眾生如同己子,就是像自己的兒子,名為大悲心。所以,這個修學方法還是有次第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他沒有悲心,悲就是拔眾生的苦的心。如果一個修行人,它本身面對一切眾生,沒有發這個救拔眾生的苦難的心,第一個,他就是沒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想要救眾生的苦。沒有大悲心,則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則不成佛果,絕對不可能成就佛的果報,絕對不可能!

什麼叫做大悲心?必須把所有的現在你前面的一切眾生,無論男女老幼、健康殘障的,都視為己子,就要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兒女一樣的救他。所以,為什麼說:佛陀有無盡的大悲心?佛陀看到眾生,絕不起厭惡的,跟佛陀唱反調的,佛陀認為那是他的增上緣。廣欽老和尚講的:給你惡因緣的,就像拿錢給你賺!給你逆境的,就是要給你錢;而你這個錢不懂得賺,卻跑去向別人哭,多麼地愚痴啊!所以,用感恩的心: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也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感謝眾生隨喜讚嘆我的,也感謝眾生給我痛苦的人。這個是佛陀的指示。

如果有的人來到師父這邊說:慧律法師!我很恨你,你知道嗎?我就會跟他講:這樣你很痛苦,這樣你很苦啊!如果有的人來到慧律法師面前說:哇!師父!您很了不起,您弘揚佛法,轉大*輪,我隨喜功德!我會跟他講:你這樣會活得很快樂,我不增不減,我也不會因為你讚嘆而成佛;也不會因為你毀謗而下地獄。這個人沒有這麼好,你每天讚嘆他,不會成佛的;這個人沒有這麼壞,你每天攻擊他、傷害他,不會下地獄的,上天堂、下地獄,是看這個人的根本業。知道吧!根本業,看我們自己造了什麼業,無關於別人的讚嘆跟毀謗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很清楚這樣的道理。所以,我們修學佛道,就要了解大悲心的重要。給你逆境的人,就是拿了一大把鈔票要給你,廣欽老和尚說:你還不懂得去賺它,還跑去別人面前哭?是不是?好好思惟這個道理。

[此真本,取眾生本具覺性,如如理,與如如智,應屬真性菩提,與性淨涅槃耳;菩提屬智,涅槃屬理]。智是屬於用,涅槃就是體。所以,依無生理,起般若的智慧,體用一如。[元清淨體者,清淨有二:曰自性清淨,與離垢清淨。此屬自性本元清淨之體,並非澄之使清],本來具足。[本來離煩惱濁故],為什麼叫做本來離煩惱?諸位!這一句話很重要:煩惱本空故。所以,你現在所有的煩惱其實都是多餘的,叫做清淨心靈的負擔。佛陀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我們的生活不要把自己搞得很複雜?因為我們的生命本來就很單純。很單純就是:把複雜的生命回歸到單純的一心,就是清淨心,就是這麼善良、這麼真、這麼單純!可是眾生不是,把生命、生活搞得很複雜,拼了老命,好像要追求個啥東西,到臨命終斷氣之前,還不覺悟!所以,本來離煩惱濁,沒有發現,這煩惱本身不存在,本來就不存在,就是要離了。

也就是[即顯為真性菩提;亦非治之使淨,本來離生死染故]。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就是這個道理。[即顯為性淨涅槃。此體一切眾生,本來元具,不假造作,不待修成,故曰元(本來也)清淨體。此體無他,即汝現今根中所具]。六根中,眼見叫做性,見性;耳聞叫做聞性;鼻叫做嗅性,不生不滅。

[圓湛不生滅之性],也就是說:眼見一切相,知道一切相都是如幻,不取,也不必舍,舍就是去排斥它,這個就是見性。耳聞一切聲,心如如不動,知道所有的音樂都是幻,空無自性。為什麼說音樂是幻呢?譬如說:這是撫尺,這個沒有聲音,這個桌子也沒有聲音,兩個都沒有聲音。如果我(用撫尺)打(桌子)一下(砰!),緣起,聲音出來了。如果說:我再把它用節奏,它有節奏感,再加上砰……,緣起的東西,它就會造成一個好像是真的,有生命一樣的音樂,讓我們聽了以後很舒服。這個有沒有聲音?沒有。桌子有沒有聲音?沒有,是不是?師父也是一堆骨頭所構成的,聲音是從舌頭、喉嚨,還有聲帶所構成的,肺活量,心臟會跳,只是音聲的顯現,配合這個外部(用撫尺打桌子),變成一種節奏感。唱歌也是這樣子的,音聲就是如幻的緣起。懂了這個話,事情就好處理了:眾生就認為,那個好象是真正的東西。所以,聖凡之判就在於體悟,如果你能體悟,色、聲、香、味、觸、法總是幻;眼、耳、鼻、舌、身、意識總是幻,能緣之心放下,所緣之境自然空,放下!這放下的功夫,要做到禪三昧的功夫,要不然的話,你沒有辦法去抗拒生死。

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子,佛陀設立一個方便法,就是念佛!我們知道:說要讓我們晚上不作夢,都沒有辦法這種功夫,那表示我們的微細煩惱……晚上作夢是夢中獨頭意識,還是第六意識的微細,還沒有到法執喔,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還在後面喔!換句話說:如果你晚上還會作夢的人,就表示你是二地菩薩以下的,還沒有辦法的!因此有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薰習念佛,把六根緣六境,六根緣的就是佛寶、法寶、僧寶;六境所緣的也是佛寶、法寶、僧寶,所有的種子都是善的種子、都是念佛的種子、誦經的種子、都是般若的種子。諸位!就像培育一棵小的幼苗一樣,給它灌溉,心靈也需要給它灌溉,般若智慧給它灌溉,再給它一股力量,再繼續勉勵,師父讚嘆大家,給你一個增上緣,再繼續勉勵。所以,每一個都有一個菩提苗,這個菩提苗不長,要看三種力量:一、要看善知識的力量;二、要看環境的力量;三、要靠自覺的力量,這個種子如果是死掉了,死掉了就是斷善根了、一闡提了。這個種子死掉了,你再多的陽光下去、再多的水分下去,會不會成長?沒有辦法!這個叫做劣根性,極度惡劣的眾生,很難救的,你當菩薩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間有很多的無奈,絕對並不是說,每一個眾生都有辦法這麼有善根的,要坐在底下聆聽,他不跟你抬槓,算是對你很客氣了,真的就是這樣。

所以,要栽培你們每一個人心中那一棵菩提苗:一、一定要有大善知識才有辦法,這是很重要的生命的資源,就象陽光、水分;沒有陽光、水分,你本身有菩提苗沒有用的!二、要有好的環境,也就是說:你一定要交好的朋友;你一定要親近三寶的道場,其他不淨的地方不要去,不要去碰觸惡友、貪瞋痴的友、酒肉的朋友、互相利用的朋友,放下!如果你因為職業的關係,在某一個團體,你的智慧跟慈悲都運用不上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必須明哲保身,這個時候必須保持沉默。慈悲運用不上,救不了,智慧感化不了、也救不了這個人,你在這個團體裡面,都是這樣劣根性的,都是惡劣的眾生,一天到晚都是貪瞋痴。如果你也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團體,因為你的職責所在,你很想度眾生,卻實施不了,這個時候你必須要保護你自己,要裝聾作啞,明哲保身,如痴如呆,就裝作好象自己是痴呆。事實上你很有智慧,可是,時空不同,這個不是你顯現的地方,不是你表現的地方啊!所以,我們要了解。

此屬於自性本元清淨之體,並非澄之使清,本來離煩惱濁故,即顯為真性菩提;也非治之使淨。說:本來離生死染故,即顯為性淨涅槃。此體一切眾生,本來元具,不假造作,不待修成,故曰元清淨體。此體無他,即汝現今根中所具,[名為識精]。識精也就是第八識或第八意識精明之體,叫做識精。要牢牢地記住,今後聽《楞嚴經》才不會有障礙,叫做第八識精明之體。[元是妙明之心],就是悟到了究竟,把染除掉以後,就是妙明之心了。說:第八意識阿賴耶識,雖然不是如來藏,不等同如來藏,但是,跟如來藏是不一、是不異,非一非異,只是帶了少分的妄,阿賴耶識就是帶有少分的妄,只要把妄除掉,妙明真心就顯。所以,討論要在這個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去討論它。

[並非磨之使明,乃本來自明,雖處長夜昏暗之中,其性不昏,故曰元明。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嗅香,在舌嘗味,在身覺觸,在意知法]。為什麼?因為佛性能作用,能起妙用,真心能起作用。即值在這個見一切相,無生的當下,見一切相都是緣起,悟到無生的時候,即體即用,體就是用,用不離體,體用就是一如。[雖分六和合],但是[元是一精明],同一個清淨自性,[此為真本,修行當取為因地心者]。這個要當作是因地心。

打開《表解》,這個統計起來,左邊這個就畫一個歸納表,就更清楚!菩提(此雲:覺道)有三:

一、什麼叫做真性菩提?就是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為自心本覺之佛性—證極此理,法身顯現—法身,證得法身德。

二、實知菩提—真實之智—窮徹一心本源,稱真如理,所證之根本知—以真實智,照本覺理—成般若德

三、方便菩提—叫做權巧方便—自覺已滿,然後覺他從根本智,起後得智—種種顯現,自在無礙—得解脫德。

菩提有三:

㈠真性菩提—以理為道——也就是法身德。這是因。

㈡實智菩提—以智慧為道——就是般若德。這是果。

㈢方便菩提—以透機施教為道——即解脫德。方便菩提就是專門在利益眾生,這是果。方便菩提,就是專門在利益眾生。

菩提有三:

㈠性淨涅槃—自性清淨故

㈡圓淨涅槃—諸妄滅盡故

㈢方便淨涅槃—隨緣示現故

[又識精者,第八識精明之體。此體雖帶少分之妄],究竟悟了全體是真。[究竟全體是真]。這個第八意識就很微細了,就是接近本性那種微細的動念了,叫做一念不覺生三細,這個要到八地菩薩以上,才有辦法去降伏它,因為微細到連菩薩都沒辦法。[如捏目所見第二月],捏目:眼睛就是這樣子(慧律法師捏自己的眼睛),諸位!這個比喻很重要,這個眼睛叫做真如,佛證到真如就是這樣,證到涅槃妙心,看得很清楚。虛空當中,就看到一個月亮,這個月亮就是絕對的真心,表示眼睛沒有眼翳,沒有!完全清淨。第八意識動念以後,就怎麼樣?眼睛(法師捏自己的眼睛),捏,把這個眼睛捏。咦?怎麼二個月亮呢?第八意識就是這樣子,微細的,把真如動念以後,就變成二個月亮。所謂第二月,第二月雖然是妄;但是,離真最近了。月亮在中間,眼睛一弄,月亮旁邊又跑出一個月亮,這月亮雖然是虛妄的;可是,很接近真的月亮。

如果你看到的是水中所影現出來的月亮,就很遙遠了!水中看,影現出來的,就離那個真月很遙遠的了。我們眼睛現在看出去的,著這個境界,就是水中月。微細的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的法執,就是第二月。把它一放,徹底放,眼睛恢復原來的眼睛,就是證得真如。所以,修行你要在哪裡下功夫呢?就在萬緣放下,這個地方下功夫,你就找到真的功夫。也就是說:世間人看到的,好像很大的事情;在我們大修行人看:沒有什麼啊!世間人每天吵吵鬧鬧,為了一個觀念,拼得你死我活;當你是個大修行的時候,發現執著這個觀念,爭吵不休,沒有意義,放下,大修行人就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所以,佛陀心中,歇即是菩提,沒有任何的事情,因為他如如不動,連微細的惑統統斷盡,這個多了不起啊!什麼境界在佛陀看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陀不即一切法,不離一切法,心如如不動,真月就顯現。

動念是什麼?動到執著的念,就會產生第二月,煩惱就一直存在了。[全體是真月],第二月就是已經很接近真月了。凡夫沒有辦法看到第二月的,凡夫只看到水中月(法師笑)。我們看到一切山河大地,就是水中月,我們看到一切山河大地就是水中月,本性所顯露出來的,我們執著的,統統叫做水中月。連粗糙的執著都放不下,更談不上閉上眼睛,去觀照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那種微細的執著,根本就碰不到!那一些微細的執著,傷害於你無形,在無形當中,一直在傷害你,而我們被微細的執著捆得死死的。所以,你要執著,記得!執著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叫你多念佛就是這樣,因為眾生不執著不可能啊!修行就是這樣子,你能放下多少算多少了,全力以赴地集中精神,念南無阿彌陀佛了!但是,你要開大般若智慧,你的煩惱才會減少啊!所以,聽《楞嚴經》,是有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的,絕對不會障礙你往生極樂世界的。

全體是真月,[但多一捏之妄],[捏]就是妄動,一捏之妄就是妄動。[放手全真]。手一放,整個月亮就顯現。記得,放下,再放下,徹底放下。徹底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你要見真,就是要這樣的功夫啊![在眾生現前身中,舍此則無真可顯,故阿難求索真心之後,如來十番顯見,即顯此也;請修之後],請修就是請求如何修行,叫做請修之後。[所指入門,亦指此也]。也就是在見真心才開始修行,依此真心為修行的本因。如果用現在大家聽得懂的名詞,就是碰到一切境界,你能如如不動,就是用這個心修行,就是這樣,這個大家都可以體會。對不對?因為講了很多,你體會不出來啊!

[五卷諸佛證雲: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說:你想要知道無上的菩提佛果,令汝速證,最快的,能夠安樂解脫。修學佛法的人更幸福,更能懂得什麼叫做快樂,他根本就不需要借重假的這個境界來娛樂自己。六祖講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做何功德?他不知道要做什麼啊?自性本來就是功德啊!六祖到五祖那邊,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心中常生智慧,心中就安樂解脫;心中常生智慧,就寂靜妙常。為什麼叫做寂靜?因為諸法本空,是你內心自己在鬧啊!妙常,[妙]就是不可思議。[常]就是真常。也就是你的六根,更非他物,你六根裡面就有這種功夫,見一切相,心如如不動;聞一切聲,心如如不動;嗅一切香、臭,心如如不動。

[驗知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決指根中,見、聞等精]。[見、聞]就是見聞覺知;[精]就是精明之體。[識精為總],[識精]就是本性。[六精為別],在眼叫做見性;在耳叫做聞性,鼻就嗅性,等等。六根統統就是同一個本性。所以,一精明開為六和合。六精本是一精也。如來首顯見精者,即示真本也;文殊獨選耳根者,即用真本也]。為什麼獨選耳根?因為我們娑婆世界耳根最利,能聞法的就是耳根;諸位!能聽是非的也是這個耳根啊。可是,你聽是非的,那就是意識,那叫做妄;聽聞正法的,這個就是真。

[須知此經宗要,即是舍識用根]。舍分別心,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來修行。[前普判誤認科中],誤認,就是誤認妄心有體當中,[首明之,此中再明之。第四卷末,若棄生滅,守於真常,生滅者,識心也;真常者,根性也]。要記住!識心、根性不二性,這個要特別的注意!你千萬不要把生滅的識心跟真常的根性打成兩段,完了!佛法是不二法門,你認識生滅意識心不可得,那個剎那就是根性,就是轉識成智。所以,不能打成兩段,意思就是:不能逃離這個現實社會,而求解脫,你要面對現實,才能講超越。[復重明之],再一次說明。[此皆出自如來本意,有以此處],有的人認為這個地方,看到這個名詞,[識精]這個名相,[見其名為識精,便不敢認為真者],便不敢認為真心,[誤矣]。這是大錯特錯的。識精就是本性、就是真心,把帶了少分的妄的第八意識除掉,就是本體!

[豈不觀元明,元清淨之語乎?能生諸緣者:以識精即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根據《成唯識論》、《大乘起信論》,叫做染淨和合,染的、淨的各占一半。那麼阿賴耶識從哪來呢?從真如,就是如來藏性一念不覺而生三細,三細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跟末那識,那個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種微細,那個時候還沒有妄現境界。所以,境界為緣長六粗是後來能所,就是見分、相分再演化出來,那麼,就是粗糙的境界了,叫做境界為緣長六粗。一念不覺生三細,全部在心裏面微細的執著;境界為緣長六粗,就已經在境界上能所不斷討論了。所以,以識精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叫做染淨和合。

[本具精明之體],雖然被染污,但是,也有真知。[由此識體],識體,就是識之體性[即如來藏]。也就是如來藏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這個唯識學裡面講,叫做第一能變;第二能變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就是我法二執;第三能變就是前六識。識者能變也,這個唯識的定義講得很清楚,識就是能變,由微細的變到粗糙的執著,而返回不去,跑不回去!所以,眾生就一天到晚,從微細的執著變成粗糙的執著,面對境界的粗糙執著,已經跑不回去了,跑不回去真如了,一直往外,怎麼回去真如呢?所以,由此識體就是如來藏,[能攝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能生一切法,[故曰能生也]。這個已經講到真如本性能影現一切法、能生一切法,為什麼?即一切相嘛!所以,佛陀說:一棵樹就是真如自性所影現的東西。

佛陀看到大海,佛陀就說:我就是大海。為什麼?從大海裡面,可以攝取人身所需要的元素了。人身的元素,像我們身體含有鹽分,大海也有啊;身體含有碳、氫、氧,大海也有;身體含有鈣質,大海也有;身體含有鐵質,大海也有啊!當佛陀看到一座山,佛陀會說:我是一座山!為什麼?身體的元素,從這一座山也可以分析、解釋、透析出來。為什麼?這個色身是地、水、火、風,這一座山、這一個岩石,也是地、水、火、風啊!內四大的元素、外四大的元素,在佛的角度看來,是平等不二的。所以,佛看一座山,山就是真如自性,不起執著、不起分別、不起顛倒見,山就是真如自性所影現出來的。所以,盡一切處,都是佛的法身,所以,佛陀看到一根草,佛陀就說:我就是一根草!一根草雖然小,可是,佛陀說:我就是大草原!所以,佛陀看到一根草,佛陀就會說:我就是大草原。佛陀看到一顆小岩石,佛陀就說:我就是一座山。把它擴大。佛陀看到一滴水:我就如同大海。佛陀仰望虛空,佛陀就說:我就是整個宇宙。身,身心合一真如,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外境也是這樣子了。

所以,[諸緣指能緣所緣],這個就一念有妄動了,如果這個真如動念以後,就變成能緣所緣,這個就從妄的角度去說了。[有二種:一、八識能生,見相二分,見分為能緣,相分為所緣。]見分為能緣,見分就是從第八意識的自證分所分出來的;相分是物質世界,但是,還有一種相分是境界,也就是心所影現出來的境界,也叫做相分。在這裡相分為所緣,通常指心所緣境叫做相分,這個是定義比較寬廣一點。如果定義稍微縮小一點,就變成物質世界了。後面會講到,更詳細。

[見分乃轉本有智光],本有智光就是真如了,[為能見之見分]。就開始帶妄了,[要緣八識本體自證分]。緣就是依靠第八意識本體的自證分,自證分分出見分跟相分,就像蝸牛的二隻角,蝸牛的二隻角一隻是見分,一隻是相分,縮回來,都是蝸牛的身體。相分、見分縮回來都是自證分,精神跟物質縮回來,統統是如來藏。[八識由無明力],一念不覺生三細。[晦昧真空],把這個菩提真實的、空性的智慧,轉變怎麼樣?昏暗、無始無明的一種頑空,晦昧智慧的真空,[而成頑空]。而成為無始無明的頑空。也就是把趕忙變成妄心了,叫做晦昧真空,而成為頑空。這頑空就是沒有真空的智慧,變成妄動了、執著了,能所不斷了。

[本無可見,見分定欲見之],見分為什麼一定見之?你在晚上睡覺就知道,我們的意識:見分就是八識見分。見分自己就會影現相分出來。所以,前五識是見分,是攀緣境界的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也攀緣自己裡面所影現出來的,不必借著境界,叫做獨頭,或者是定中意識。可是,眾生都在散亂意識,或者是五俱起意識,第六意識就是跟著五俱意識同時起現行。

[於是空晦暗中,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帶起相分,為見分所緣之境]。空晦暗中,就是我們把這個真心轉變成頑空以後,這個頑空又在這個因緣裡面,結這個暗境。這個暗境就是透視不過去,叫做暗,眾生看了,都有虛空跟色法。而佛陀看的,一切色法,都像X光透視一樣的緣起無自性,一切虛空是心所影現出來的。所以,虛空跟色法,其實,都是如來藏性所影現的。但是,眾生不一樣,把它切割內跟外,因此空晦暗中,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帶起相分。我們這個色身也是結暗境成四大之色。山河大地也是,帶起相分,相分就是外境了,把它切割開來,而事實上,我們這個色身的元素,跟宇宙的元素是一樣的,本來不可分內、外的,但是,我們因為攝取了少許的宇宙當中的四大為自我,又死執不放,所以,變成切割了,我是我: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了。所以,帶起相分,為見分所緣之境,見分就是八識見分。

[而本生識海],本生是原來的,而原來的這個心識之大海,叫做識海。而原來的心識的大海,[還是緣不到]。為什麼?沒有辦法反緣,因為從來沒有歇。還是緣不到,為什麼?他拚命往外,他怎麼緣得到呢?你告訴這個眾生:世間是假相,誰相信呢?每一個眾生都認為這個世間緣起緣滅都是真實的,拼了老命,也是要追求到手啊!所以,從來沒有歇即是菩提的道理。就像眼睛一直往外看,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樣;如來藏性一迷了,變成了見相二分,阿賴耶識;如來藏性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自體分,又變成了見相二分,精神跟物質徹底的分開,由微細一直延伸,變成粗糙,所以,跑不回去了。而本身識海還是緣不到。

[故曰緣所遺者。二、即七轉識],七轉識從哪裡來?從第二能變跟第三能變來的,就是七轉識。為什麼轉識呢?因為它轉來轉去,統統在第八意識裡面,所以叫做轉,轉就是繼續由微細的轉成粗的執著。[由第八識,相分境界而生]。為什麼相分境界?開始反過來,本性迷了以後,把見相二分的微細搞成對立,搞對立就變成孤立了。搞對立是怎麼樣?由第八意識的相分境界而生,這個境界一生起來,痲煩就大了!認為境界是實在的,像山河大地、五欲六塵、唱歌跳舞,以為這個世間是真有東西讓你追求。[論雲:境界為緣長六粗,長即生義],就是開始出生,產生種種的……。[前四粗,即是七轉識],前四粗,看《表解》下表,恢復一下記憶:

真如跟無明就叫做業相,真如一念不覺,叫做無明,無明業相。這個業相:能見就是轉相,轉相就是見分;世界、虛空、眾生,現相就是相分。這個是微細的業相、微細的轉相見分,微細的現相的相分,這個三種微細,記得!要八地菩薩才有辦法覺察,也就是快成佛的人,才能夠覺察這三細;而菩薩以及二乘人,淺的功夫菩薩以及二乘人,只能看錶二:

二、依真起妄

境界:心境對立,而生勞相,就是生疲勞,叫做智相。這個智相不是智慧之相,就是分別心的意思。勞久了,七識的思量,永遠……。相續就是我法二執從來沒有停止過,微細的執著、粗的執著,從來沒有停止過。發塵就是六識著境執取相。妄生計謀就是計名字相。前面這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牢不可破,就是境界為緣長六粗;最後就是由惑造業,就是起業相;依業受報就是業系苦相,這個就是六粗。這個將來會講到,我們先恢復一下記憶。

前面四粗:智相、相續相、執著相、計名字相,就是七轉識。[各有能緣功能],為什麼?都是見分,八識都是見分,都有見分,都有能緣的功能,包括第八意識也有能緣的功能,只是沒有那麼粗,難以覺察,要不然,第八意識怎麼會有見分呢?見分就是能緣。第八意識就是帶有少許的妄,帶有少許的妄,就是見相二分了,所以,各有能緣的功能。[而六識能緣之力最勝],因為它面對境界了。[所緣即一切萬法,皆從識生,而為所緣之境,故曰諸緣]皆從心識而生,識就是動念,現境轉換,這個就是識的功能。識者,記得!它的一個重要的定義,叫做識者能變也,你要牢牢記住這一句的定義,識就是能變叫做識,一直轉換不停,叫做識者能變也。能變什麼?能變為能、所。皆從識生,識者能變也,八識統統就是一直能變。

而為所緣之境,故曰諸緣。[緣所遺者,此一緣字,作二解:一、以轉識能遍緣一切,而不能反緣,本生識海;如眼有見,能遍見一切,而不能反見自眼]。眾生其實從無始來,從來不懂得歇即是菩提,他由細的妄動,一直到攀緣這個境界的粗的躁動,可以說完全崩堤,圍不住這個煩惱,禁不住對外境的一種堅持的執著,沒有辦法!所以,他已經回不來了。[既不能緣本識,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非失似失,故曰緣所遺者]。意思就是:緣真如所遺失的東西了。[二、緣者,由也。由諸眾生,迷此識精元明之體,迷則雖有不知]。雖然是有,但是不知道,沒有學佛,哪一個人知道自己有佛性呢?不知道![非遺失等於遺失],沒有遺失等於遺失,為什麼?沒有顯現出來啊![是謂緣所遺者]。

[問:第七識能緣第八見分,豈不能反緣耶?答:七識雖然能緣第八見分,因執之為我,故落於非量]。非量是現量、比量、非量,還有一種是聖言量,三量裡面,非量就是錯,不正量,叫做非量。因為加一個[我],第七意識因為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用這樣來講,大家沒有唯識學的觀念,聽不懂!我再用大家聽得懂的名詞,就是說:當他起精神作用的時候,強迫自己加一個我執;當他起精神作用的時候,強迫加一個法執,安上種種的名相,法執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所影現出來的天地萬法,統統叫做法執。我執叫做迷失於人生觀,法執就是迷失在宇宙觀,我法二執就是迷失了眾生跟宇宙的正量觀,統統落於非量。因為本來就無我、本來就無法,他就一定要強加一個我執、強加一個法執,所以,第七意識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落於非量,所著完全是錯誤。非量就是不正量,[必遺元明之體,正是緣所遺者]。所以,遺失了無明之體,正是緣所遺者。[非同如如智,緣如如理,現量昭然可比]。

把講義拿出來,這個對實學佛法來講很陌生,所以,非常困難。這個對老參來講,也很陌生,所以,有一點熟,但不是很熟。好![八識與四分關係圖]。

你們福報大,我前面二次,用台語講《楞嚴經》的時候,沒有講這一張。這一張最主要要解釋什麼呢?是解釋緣所遺者,[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一張沒有相當唯識基礎的人,實在是沒有辦法!所以,今天你要抱持一個專注、傾聽,聽多少算多少的心態,你全部聽得懂,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你根本沒有聽過什麼叫做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也沒有聽過什麼叫做似帶質境、或者是叫真帶質境,完全不知道,這當然就沒有辦法了!也沒有聽說過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完全沒有觀念的時候,要聽這一張,本身就是非常困難,這不是你們的過失,是因為我沒有教導你們教得好,是我的錯,所以,我要好好地檢討。

八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有的講: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意識,這個叫做八識。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在這裡沒有看到自證分和證自證分,為什麼?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就是自證分。

我們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怎麼來的呢?第八意識是中性的名詞,在沒有落入染跟淨的時候,它叫做第八識;沒有染淨的時候,叫做第七識;沒有染淨的時候叫做第六意識;沒有染淨的時候,叫做前五識。如果染的時候,第八意識就叫阿賴耶識;第七意識叫做末那識,第六意識叫做分別事識,用分別心對外境。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個是站在染污的角度講。如果站在清淨的角度講,轉識成智以後,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第七意識叫做平等性智;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前五識叫做成所作智。所以,單單講八識,不能論斷什麼。要講染跟淨的角度的說:要講迷或悟的角度說,如果講: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那是中性的名詞。所以,我們通常要解釋的時候,都必須從染的角度來解釋,染,它不是絕對,就可以用語言來詮釋。

好!諸位!看圖:

這個大圓圈叫做第八意識,第八意識的旁邊寫:(甲),初能變。初能變也就是本來是本性,本性是清清淨淨,這個本性就是本來無一物了。這個圓圈的左邊,如果畫一個很大的圓圈,(因為這裡紙不夠):裡面都沒有任何東西,乾乾淨淨的一個圓圈,這個就是真如。空無一物,叫做絕對的真如,一念不覺以後,第八識就開始討論了。甲叫做初能變,第一次能變,初能變。第七識標示:(乙)第二能變。在前五識跟第六意識畫一個括弧,兩個聯合起來,標示:(丙)三能變。

初能變:由真如,就是如來藏性,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也就是第八意識的染污的名詞。二能變:是由第八意識轉出來的,叫做第七識,乙叫做二能變。在第七識的旁邊寫:我法二執。同時要寫八個字:我貪、我見、我慢、我愛。我執是對人生觀的執著;法執是對宇宙觀的執著,不知道我法二執統統是虛妄,本無而今有。

我貪也就是第七意識的功能就是貪。我見就是什麼都是執著自己所看到的最殊勝。我慢就是驕傲難調難伏,這個就是第七識在作用,傲慢、輕視別人,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我自己拉高。偉大得像佛陀,都是那麼的謙虛;而我們一個凡夫,通常把自己膨脹、自我抬高,這個都是第七意識在作用,叫做我慢。還有我愛,看什麼就執著什麼……,叫做第七意識。

(丙)第三能變:旁邊寫上:能所不斷成識浪。也就是掀起意識的大浪,就是三能變。能所不斷,前五識去攀緣,前五識的見分去攀緣相分,起種種的執著,分別就是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同時下去執著這個相分,落於非量,所以,我法二執沒有停止。

第八意識的中間:五識能緣(種);五識相分(種);第八相分(種)。第八相分(種):第八就是第八意識相分種。中間繼續看下來:第八相分(種);第六相分(種);第六能緣(種)。第六能緣(種);第六相分(種);第八能緣(種)。第八能緣(種);第七相分(種);第七能緣(種)。

有沒有注意到,最後面都有一個[種]字?[種]就是種子,你一定要第八意識有潛在的種子,成熟以後,才能演化出前面的七轉識的見、相二分。也就是前面的七識的見、相二分,統統來自於第八意識的種子,而這個種子,諸位,看右邊為什麼要用虛線畫出來?用虛線的原因,就是這裡面虛線統統納歸到第八意識的內部。也就是說:用虛線引出來,而引出來就是讓你看得更清楚一點,而這虛線,統統必須把它收回去,統統在第八意識裡面作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前五識,不離第八意識;我們現在討論第六意識,不離第八意識;我們現在所討論的第七意識的見、相二分,也不能離開第八意識,知道嗎?所以,這個用虛線引出來,也就是等於五臟六腑一樣,我們把五臟六腑開刀,開出來以後,我們五臟六腑看得很清楚,解釋完畢以後,要把它放回去,這樣有正確觀念吧?

我們現在把前七識的見、相二分引出來,就是第八意識裡面的東西;我們開刀把這個內臟拿出來,解釋以後,還要把它歸回去,就是這個虛線的原因,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為了解釋方便,從第八意識引出來的前七識,叫做七轉識,統統涵蓋在第八意識裡面。所以,在第八意識旁邊寫如大海水。前七識就是識浪,前七識所起的識浪統統是大海水裡面的。所以,第八意識叫做大海水,前七識叫做浪,知道嗎?浪不離大海水,大海水起的浪,浪跟水是一不是二。妄的時候,浪就愈大!迷的時候,浪就愈大!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愈沒有修行,愈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情緒;愈往外賓士,我們的煩惱、痛苦就愈大,就一直返回不了本來的面目。所以,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五識,統統會造成很大的浪潮,叫做情緒完全失控,就是這個道理。

第八識如同大海,第八識的中間有一個小圓圈,第八意識右邊連線兩個圓圈:相分本質、見分本質。在相分本質旁寫物質、物質的世間,根身、器界。第八意識變現出根身、器界。所以,我們的色身哪來的?就是我們如來藏性的東西,只是因為我們攝取了宇宙中少許的養分、少許的元素,我們誤認為有一個我相,還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這樣子。所以相分的本質就是根身、器界。

看下邊,有一個見分本質:旁邊寫:八識見分、所緣心;相分本質:寫所緣境,能緣心,標A1。相分再影現出去的兩個相分,第一個a1;另一個相分叫做a2。一切相分都是借重第八意識影現出來的物質世界,攝取少分的相分,為自己的心所緣相。

見分的本質:標B1。由見分影現出去的,被第六意識見分所緣的相分,見分的右上角有一個相分,標號b1;見分的右下角,有一個相分,被第七意識所緣的相分,標號b2。

這就開始來慢慢解釋了,你會發現,不是相分就是叫做物質世界,所以,識必須在能所對立的討論,底下這個相分,統統是心緣心。慢慢來解釋,諸位看:第八識的相分本質這一項,標號A1的,其實標一個A就行了。相分本質的右上角,標號a1的相分,小a的相分就是什麼?就是色、聲、香、味、觸。

前五識能緣的見分是什麼?諸位看最右邊的前五識,前五識寫:外緣五塵,外面對外緣五塵,前五識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它什麼作用呢?就是外緣五塵,對外緣這個五塵。那麼見分就是:眼的見分、耳的見分、鼻的見分、舌的見分、身的見分,它有這種功能。前五識的見分緣a1相分。

諸位看喔!現在要看虛線的部分,相分。譬如說山河大地,眼睛、耳朵、鼻、舌、身,看到了一座山這個相分,這個相分從哪來的呢?注意看!這相分,看小a1畫進去二條的虛線,引到第八意識裡面的二條虛線,小a1的相分,引了二條虛線進去,怎麼讀?五識相分的種。種就是說:你前世有種下這個山河大地的……,人看是山河大地;但是,如果是一隻狗來看,它的範圍又更小;如果是一隻螞蟻,來看這個相分,簡直不成相分了,它的生活的世間就愈來就愈小,因為它的依報愈來愈小,它的智慧愈來愈少,能緣的心也少,相分也少,沒有。所以,這個能緣的見分,跟所緣的相分,就要看你的正依二報的果報如何了?正依二報的果報愈大的話,視野就愈大。

好!看小a1相分,剛剛寫的:色、聲、香、味、觸的物質世間,而這個物質世間怎麼來的?從虛線看進去,從第八相分種,也就是說:這個宇宙,這個根身,還有器界,就是所謂的山河大地怎麼來的?就是第八意識的相分種子變現出來的,被我們前五識的見分所攀緣的。所以,這個相分怎麼來的?就是第八意識的相分種,依第八意識的相分的本質,起第八意識的相分種,然後,又變成五識的相分,所緣的範圍又更小了,範圍又更小了。

譬如說:宇宙,根身、器界是宇宙,相分。可是人的能力,卻只能緣自己的財產、山河大地,所能理解的,這樣一些少許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少許的色聲香味觸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借著宇宙的物質世界,然後,自己前五識產生一個相分,又縮小了範圍,變成前五識的見分是心,攀緣前五識自己影現出來的相分。所以,見分攀緣這個相分,它中間有畫一個虛線。

這個見分怎麼來的?看這個見分,第一個虛線,見分,一個虛線往左引到五識能緣種。五識能緣種是什麼意思?就是前世你有種下善根的話,那麼,你的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有攀緣的功能。但是,如果你造了惡業,你的眼根壞了、你的耳朵聽不到了、或者是你出生以後,這個舌頭壞了,或者這個色身哪裡壞了,這個五識的能緣的種子雖然起現行,但是,能緣的力道小。眼睛看不到,眼識沒辦法起作用,眼識借著眼根而起來,而你眼根卻壞掉。所以,前面的五識要起作用,還要看眼根的果報。前五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外緣五塵,見分就是眼見分、耳見分、鼻、舌、身的見分,就是說:前五識的見分會攀緣什麼?相分。而這個相分,卻是第八意識變現出來的,借著第八意識的相分本質,又變現了前五識的相分,也就是相分的本質範圍大,人類所能緣的相分變成少,就人類所能了解的相分,他才緣得到。

譬如說:大象,能夠聽到低的聲音,緣這個低沉的音波,人類沒有辦法!就象狗,我們過海關的時候,常常看到一些狗,在聞味道,看看你有沒有帶毒品?我們人的鼻子的果報,就不如狗,我們人類的鼻子的這個見分能力,它跟狗沒有辦法相比的。狗可以聞到多遠的氣味啊。機場出來的時候,提行李那個旋轉台,哪一個有攜帶嗎啡,這一隻狗跑到那個行李袋旁邊就蹲下來,要人類的鼻子,哪裡聞得到呢?所以,所有的動物的前五識的見分的能力,依照每一個人的果報不同,有不同的能力。

再來,相分a1就是色聲香味觸,相分的本質寫:六塵出於第八識相分本質。這一句話特別的重要!六塵就是前五識所緣的境界,叫做六塵。六塵出自於第八識相分本質,也就是前五識所緣的,包括第六意識所緣的相分,統統來自於第八意識的相分本質,還是緣回來,山河大地其實就是你心所影現的,你現在把它變成一個能緣的心、所緣的境,就叫做愚痴、叫做眾生。佛菩薩知道,能緣的心沒有,是妄;所緣的境還是空,真如就顯現,能緣、所緣,其實來自同一個第八識。小a1講完了。

看a2相分:a2也是由相分的本質,a2怎麼來的?看左邊的虛線的方向,第八相分(種)、第六相分(種)。為什麼寫個第八相分(種)呢?因為第六意識所緣的相分,是由第八意識的相分的本質再起相分。所以,第六意識的見分,緣a2的相分,它是由第八識的相分本質轉換而來的。第六識就是我們最清楚的能推測的心、能分別的心。

看右邊的第六識,在第六識的旁邊寫幾個字:1、分別了知外境,就是第六意識,這是第一個定義。這也就是什麼叫做第六意識。2、落謝影相名法塵。前五塵落下的影子、影相,名為法塵。這個在第六意識。內心自我想像、自我分別了知,也是第六意識。所以,第六意識的功能特彆強,可以作為前五識的依靠,跟前五識同時起作用,叫做分別了知外境。同時,落下來的影子,也在第六意識。就算不必接觸外境,也可心單獨內心想相,也可以分別了知,這個也是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左邊的見分:諸位看……虛線,見分往上看,第六識的見分,連線到a2的相分。連線到a2的相分是什麼意思?第六意識有見分就一定有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有能緣的功能,能緣的分別心,它所緣的相分從哪來?a2的相分……虛線到第八意識中的第八相分(種)和第六相分(種)。第六就是第六意識。意思就是:第六意識的相分,必須依據第八意識的相分的本質;它一定要依靠第八意識的相分。所以,二個集合在一起就是說: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所依靠的相分,統統要依靠第八意識的相分本質,知道嗎?這樣聽得懂噢!所以說:前五識的見分、相分,就是能所不斷;第六意識的見分、相分,也是能所不斷。前五識的相分,是依據第八意識相分的本質,所產生的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所緣的相分,也是由第八意識的本質,再起第二次的相分,攝取少許的相分,為第六意識的見分所緣。

所以,這個見分攀緣了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旁邊寫:心。前五識上面見分寫心;第七意識見分寫:心。寫[心]的意思是什麼?第七意識的見分旁邊寫:細中細。微細裡面的微細,細中細,就是難以覺察。微細意識裡面的最微細的執著。第六意識底下那個見分旁邊寫:細中粗。第六意識上面見分旁邊寫:粗中細。粗裡面含有細;前五識很自然叫做:粗中粗。最上面的見分很容易覺察,叫粗中粗。

第六意識底下那個見分攀緣b1的相分。注意!b1的相分從哪裡來?諸位先看第八意識見分的本質,這個第八意識見分的本質是什麼?叫做八識見分,也就是所謂的能緣心,現在能緣心被第六意識所反過來看,就變成相分了。這個相分,二個統統是心法,第六意識的見分,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變成相分,叫做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就像末那識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為自我,第七意識也是這樣。

第七意識的見分,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的本質,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變成相分,意思就是說:第八意識這個見分本質,本來是能能緣的,現在變成第七意識所緣。所以,這個相分,b1跟b2是心中相,不是外境喔,你一定要弄得很清楚!a1、a2是心緣境;b1、b2是心緣心。

什麼叫做心緣心?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們閒來無事,到山上坐一下,把眼睛閉起來,八識本身那個功能,它有能緣的心,可是,很微細,被你這個外面的第六意識的強大的分別力所執著,眼睛閉起來的時候,開始執著。所分別,想像我要去出國,其實還沒有出國,也沒有境界顯現,自己在那邊想,那個出國也是心所想像出來的。我想:也可以像卡通影片,觀想一些,我要畫一些卡通,龜毛啊,兔角啊,獨影境就是這樣子,自己想像,自己想、自己緣,自己想像、自己能緣、自己所緣,統統心在作用,第六意識就是這樣。

而第七意識不一樣,第七意識更強,第七意識的見分牢不可破,我、法二執,二十四個小時,都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也就是精神領域、精神作用,強烈地加一個我執。所以,b2這個相分旁邊寫: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b2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由種種相,就是由第七意識的見分,緣第八意識的見分,強烈地加一個我相,那麼,所有的相統統出來了。我相,我執還有法執就是這樣。所以,第七意識的見分,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第七意識強加第八意識為自我的觀念。

好!現在來看最底下,第七識的見分往左畫虛線……,看看,從哪裡來,從第七能緣(種)。第七能緣種就是一個人出生以後,它才慢慢慢慢地衍生出來執著。諸位!人死後,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統統縮回去第八意識。人一出生以後,馬上又轉化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五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五識,開始去造善業、惡業、無記業,死了以後,前五識沒有了,第六意識沒有了。不是沒有,是潛伏縮回來,第七意識也沒了。一個人死了以後,把這些心、物、種子,這一輩子所種的在第八意識田中裡面,人死後,把它全部都涵蓋第八意識裡面;就算人活著,第八意識展現出來的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也都是不能離開第八意識。所以,活著的時候起現行,死了的時候,全部第八意識涵蓋善、惡、無記的種子,然後,這無量無邊的種子,帶有一顆的種子去投胎、去轉世。轉成老虎,老虎有老虎的見分跟相分;轉成人,人有人的見分跟相分;轉成一隻蜥蜴,蜥蜴有蜥蜴的見分跟相分;轉成一隻螞蟻,螞蟻有小小的見分、相分;如果全部都化為物質,就變成岩石了,物質比較大了,精神少,幾乎沒有了;化成一棵樹木,幾乎都是相分了。如果生天幾乎都是見分,精神在作用,所顯現的皇宮,那一些宮殿就是很清淨的。所以,行善愈多的,所享用的相分就愈高級。

第七識的見分,二能變,見分緣b2的相分,b2這個相分怎麼來?就是第八能緣(種)、第七相分(種)。第八能緣(種),就是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本來是要能緣的,但是,被第七意識染污了,第七意識的見分硬要看,把一個精神作用變成一個我能看,我所能看、我所擁有,二六時中有一個我相。所以,第七意識的見分,攀緣內心裏面的精神作用,就起了堅固的我執、堅固的法執。所以,這個相分,就是堅固的我執。b2這個相分,就是堅固的我執、堅固的法執。難以破除,非常困難!

往上看,第六意識見分是細中粗,攀緣b1這個相分,這個也是以心緣心。看b1這個相分怎麼來的?第六意識的見分攀緣相分b1,第八能緣(種)、第六相分(種)。要知道這一句什麼意思呢?就是第六意識的見分,所攀緣的這個相分,是由第八意識的能緣種,轉換成為第六意識的所緣,也就是精神攀緣精神。所以,一個人坐著,就會想東,就會想西,不必借著境界,這個叫做獨影境。第六意識的見分,攀緣第六意識的相分,由見分的本質影現出來,這個是心中的相,不是外境,注意:這是屬於心中所觀的相,不是外境的相,沒有接觸到外境。接觸外境是前六識,還有第六意識前面的見分。底下這個全部都是緣心。

第六意識的見分怎麼來的?就是第六意識的能緣(種)。在第八意識的中間種子旁邊寫:自證分、證自證分。自證分就是自體分,自證分就是體,證自證分就是用。分二個段落。第六意識見分跟第七意識見分,這個是以心緣心;第六意識見分跟前五識見分,是以心緣境,不一樣!換句話說:從中間切開來的話,第六意識的見分切一半的話,下面以心緣心,上面以心緣境。中間如果切開,第六意識底下的見分切開,包括第七意識,這重點在講什麼?重點在講內心很微細,煩惱很難斷,能所不斷,成為大識浪。

上面第六意識,第一個上面的見分,還有前五識的見分,攀緣的相分都是有境界的,由物質色聲香味觸法,所引發出來的分別心,這個意思代表什麼?代表外境粗相易知,處境的粗相很容易了解。如果上面以心緣境,這個叫做似帶質境。唯識學裡面講: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中間相分是不是一頭生?因為心跟物嘛!中間相分一頭生嘛!前五識見分,左邊這個統統是相分,所以叫做以心緣色似帶質。

為什麼講似帶質呢?譬如說:意識緣已經落謝的花,這個意識心,而花是色,意識是心,是我以心緣色,其所生的花境,是僅僅從意識這一頭所生起的,所以叫做以心緣色似帶質,只有從這一邊的見分生起的。又似帶質境也通於有質獨影境,有質獨影就是花,它是有質礙的,有質獨影。所以,什麼叫做真帶質?底下這個以心緣色似帶質,第七意識、還有第六意識的見分,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構成見相二分,成為相分b1。

這個帶境分二種:一種叫做真帶質,就是以心緣心;一種叫做似帶質。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看底下那個相分往外,是不是第六意識的見分也可以看得到相分?第八意識的見分也可以看得到相分。所以,這個相分,就變成二個角度都可以看得到,叫做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就像末那識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為自我,這個我相,從中間兩頭生起的七、八兩識都是心法。為什麼叫真帶質?因為七、八兩識都是心法,所以,較色法為真,色法本來就是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相分,現在二個都是心,當然就是比較真,較色法為真,所以叫做以心緣心真帶質,因為二個都是心法。以心緣色似帶質,似帶質境。整個表就是告訴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就是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諸位!這樣您你知道要成為一個法師有多麼辛苦嗎?看你們的笑容,我就懂得意思了!你就會知道,師父這三十年來,日子是怎麼過的?是怎麼精通三藏,如何吃盡苦頭?我連這樣講,你都沒有辦法轉,都來不及,你就會知道,要登台弘揚如來的正法,要吃了多少苦頭,才能夠有今天貫通三藏,經教通達的功夫。這不是說讚嘆自己,而是說讓你知道,做一個法師不是那麼簡單當的,你只看到我在收紅包很輕鬆,一看:奇怪?慧律法師為什麼到處收紅包、受人禮拜?我們可是真槍實彈,受過特別訓練,而且是真參實悟,是真正把生命發揮到極點的。

我告訴你:[八識與四分的關係表圖]就是法師也沒有辦法全部都聽得懂,這個是很正常的。整張就是八識跟四分的關係,我再簡單講一下:第八意識就是初能變;第七意識就是二能變;前六識就是第三能變。第八意識變現成見分跟相分,見分就是精神作用,相分就是物質世界。前五識就是心、意識心,見分攀緣相分,心緣物質。第六意識分二個:一個是心緣物質,一個是心緣精神。第七意識執著精神,加了一層污染。

你可以看到,虛線是由第八意識引出來的,意思就是:所有前五識作用、第六意識作用、第七意識作用,全部都在哪裡?都在第八意識裡面作用。全部在第八意識裡面作用,而沒有辦法緣回去真如,沒有辦法反觀真如。真如剛剛不是講的,觀想一下,左邊畫一個圓圈嗎?乾乾淨淨的,對不對?一念之間迷惑了,由細轉粗一直執著。知道嗎?所以,我們要斷,要由粗慢慢放下,慢慢迴光返照,變成細。所以,入禪三昧定,一定要好好的冷靜一下,慢慢……這樣一步一步來,粗的放掉;再來,放掉細的;到最後連這個微細的執著,都能見一切相,如如不動。

諸位!現在把一個觀念轉過來,這裡如果全部都是真如所影現出來的,沒有污染的時候,這一張能、所緣八識,統統叫做一個本性、一個真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就是一個真如,一就是八,性識周遍法界,性識不二,識的分別,同時就是不分別的本性。如果全部都轉成清淨的時候,就沒有所謂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所有的正依二報,統統回歸一真法界,叫做海印三昧。

你到韓國去看,韓國有一個道場,叫做海印寺,海印就是出自《華嚴經》,叫做同時影現,當成佛的時候,前五識清淨,叫做成所作智;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第七意識叫做平等性智;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其實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統統叫做真如。

真如是體,智是用,體用是一如,是平等、是不二的。所以,如果你煩惱了,見相二分就像蝸牛的二角,清清楚楚,死執不放;如果你悟了以後,所有的見分,沒有能;所有的相分,沒有所。為什麼?你知道精神作用就是真如,所有的相分都是幻的,統統回歸一真,回歸當下本自具足一念。所以,大悟之人,智如湧泉,出生無盡,縱貫三際,橫遍十方,無所障礙,就是悟到絕對。絕對就是沒有能所;迷了,能所不斷,由細轉粗;悟了,統統放,粗、細惑統統沒有,連一都沒有,何況有八呢?叫做一真。知道嗎?聽不懂沒有關係。好,我已經盡力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