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祥法師:《首楞嚴經》講解第十四講  


《首楞嚴經》講解第十四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7年04月01日

請大家合掌!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稱念並回向畢者,請放掌!

眾佛友!

第九講,在解說「一時」時,簡略說明了「時間觀」。

第十講:在解說「佛」字時,簡略說明「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的道理。

第十一講:繼續解說「佛」字時,簡略說明了「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的道理。

第十二講:繼續解說「佛」字時,簡略說明了「於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三身之中當皈依清淨法身佛」的道理。

第十三講:繼續解說「佛」字時,簡略說明了,佛入滅後,當以「戒(避開危險、避開無效、避開後患)」為師。

眾佛友!

本來我還可以再接著說明「佛」,直到無窮無盡,但恐有人不耐,所以還是繼續以下的經文來說明。

「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

眾佛友!

「室羅筏城」是城名,非國名。

地屬中印度憍薩羅國。

一般都是翻譯為「舍衛城」或「舍衛國」。

「只桓精舍」,是佛陀時代所住的精舍名。

位於中印度憍薩羅國室羅筏城南部。

一般都是被翻譯為「祇樹給孤獨園」。

因此,其實「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經文】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釋經】

一、問:如何界定怎樣的比丘是「大比丘」呢?

答:

有關這個,我有深入研究。我現在將經典資料提供給大家。

並請大家要從中學習「治學」的精神。

(一)問:在佛陀時代,有分「大比丘」「小比丘」嗎?

答:有。

(二)問:出於何經典?內容如何?

如《增壹阿含經》載:「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誡。」(CBETA,T02,no.125,p.752,c20~22)

眾佛友!

從這經文,就可以知道,在佛經中確實有記載,比丘之間,有分大比丘,小比丘。並且從這經文,就可以發現,出家人以三寶來取法名的由來,也是依此經文而來的。

(三)問:即然有分大小比丘,其分類的原則是依什麼來分的呢?

答:出家受過具足戒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者,為小比丘。滿五年,從第六年開始,名大比丘。

如《十誦律》載:「爾時王舍城多年少比丘,一歲、二歲、三歲、四歲、五歲,少大比丘。」(CBETA,T23,no.1435,p.151,a13~14)

(四)問:如依《法華義疏》的說明「凡夫、三果名小比丘。羅漢之人名大比丘。」此種說明,有經典根據嗎?

答:1、此於經典沒有根據。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大比丘一定是阿羅漢,則經典就不會常常出現說「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悉是羅漢。」

2.如果大比丘一定阿羅漢,如《十誦律》載「雖復受戒歲多,不知五法,應盡壽依止他住。長老優波離問佛:『大比丘應從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言:『應受。\』優波離復問:『大比丘應承事供養小比丘不?』佛言;『除禮足余盡應作。\』」

這律典的內容的意思是:有的大比丘受戒的歲數雖然很多,但是不知五法(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輕。四知重。五誦波羅提木叉利廣說。)所以沒有資格受人依止。

有的小比丘受戒的歲數雖小,但知五法,則可以受大比丘止依。

當大比丘依止小比丘時,除了禮足可以不要做,其餘的承事供養,都還是要做的。

從這些經律資料,我們就知道,《法華義疏》的說法,非是經律的根據,是依自己個人的看法及分法。我們不應採用。

又所謂「受人依止」。是指接受別人來依靠並住在一起跟自己來學習。

也就是「當人家的老師」。

因此經文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的意思,我們就可以解釋為:

與出家受具足戒滿五年以上的比丘們,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住在一起。

【經文】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釋經】都是行為習慣沒有漏洞,並且回小向大的阿羅漢。

【說明】

一、問:什麼是「無漏」?

答:「無漏」是指「無三種漏」。

二、問:哪三種漏?

答:漏,梵語asrava,巴利語asava。流注漏洩之意。

如《長阿含經》載:「復有三法。謂三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CBETA,T01,no.01,p.50,a22~23)

有關三漏,我現在簡略說明:

(一)欲漏:因五欲而引起的行為習慣的漏洞。

例如:開車時,因為眼見女色生欲而貪看,造成注意力的漏洞,所以沒有看到危險,而出車禍。

例如:開車時,因為耳聽手機而生欲而太專心,造成注意力的漏洞,所以沒有注意到危險,而出車禍。

如此,凡是因為「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口嘗味,身覺觸」這五種貪慾,而引發注意力的漏洞,造成行為習慣的不圓滿,所以會產生危險、無效、後患者,都是屬於「欲漏」。

(二)有漏:因為行為習慣的存在而引發的漏洞。

有,就是「存在」。是指身口意的行為習慣的存在。

例如:開車時,習慣貼著前車很近的方式來開車。

這種行為習慣,不屬於「欲漏」的範圍。而是屬於「行為習慣存在而不改造成的漏洞」。所以名為「有漏」,不名為「欲漏」。

又如:喝水時,沒有養成注意水溫的習慣,則會因為不小心而喝到熱水而被燙到。

這種漏洞,也是屬於「不注意水溫」的行為習慣存在,所以才會出現的危險無效後患。所以稱之為漏洞,屬「有漏」。

(三)無明漏:因為無知、邪見、忘記而造成的漏洞。

例如:有人開車時,忘了看油表。而造成半路沒有油了。而造成危險、無效、後患。

這種就是屬於「無明漏」。

例如:有人開車時,根本不知道要如何換輪胎。當遇到爆胎時,就不能快速而有效的更換輪胎。

這種就是因為「無知」沒有學習,造成的「無明漏」。

又例如:有人認為自己不可能成佛,所以雖學佛法,而不認真。所以就造成自覺、覺他的障礙。

這就是屬於「邪見」造成的漏洞,也是屬於「無明漏」。

眾佛友!

只要我們的行為模式中,會引發危險、無效、後患的,都是屬於「漏洞」。我們就要修正行為習慣,令沒有漏洞。也說是養成我們的行為習慣都是在安全有效無後患之下來運作。

又眾佛友!

想要去除所有的「欲漏、有漏、無明漏」,共有七個方法,名「七斷漏」。

《中阿含經》「有七斷漏.煩惱.憂戚法。云何為七。有漏從見斷。有漏從護斷。有漏從離斷。有漏從用斷。有漏從忍斷。有漏從除斷。有漏從思惟斷。」(CBETA,T01,no.26,p.432,a10~13)

其中的細節,我在此就不多說,請眾佛友!自行去找經典來看。

三、問:什麼是「大阿羅漢」?難道阿羅漢,還有大小之分嗎?

答:阿羅漢的分類有很多種分法,其中的一種分法是:

(一)回心大阿羅漢。(二)不回心鈍阿羅漢。

這是依《首楞嚴經》的經文中的說明來分類的。

因為我們正在講《首楞嚴經》所以我只依此經的分類來說明。

四、問:這二類阿羅漢,是如何來分類的呢?

答:如《首楞嚴經》載佛說:「從是有頂色邊際中。……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CBETA,T19,no.945,p.146,c6~9)

依我的理解是:

從色界五不還天最高天,色究竟天,修舍心,並發揚解決問題並預防問題的能力(智慧),當其智慧光明達到圓、通、常時,便能出離六塵境界,成阿羅漢,發心入菩薩乘。這種回二乘心入菩薩乘的阿羅漢,就名為「大阿羅漢」。

又如《首楞嚴經》載佛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CBETA,T19,no.945,p.146,c16~17)

依前後經文為依據,我個人理解:

有眾生修行,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空定,而這等的修行人,想要窮盡空理,而還不能圓滿覺悟空理。

如果從五不還天的聖道天修行而來的,則能圓滿覺悟空理。但是如此一類的修行人,是不會回二乘為菩薩乘,所以稱為「不回心鈍阿羅漢」。

簡單來說就是:

發大乘心的阿羅漢,名為「大阿羅漢」。

不發大乘心的阿羅漢,名為「鈍阿羅漢」。

五、問:為什麼同樣是阿羅漢,而有如此的差別呢?

答:那是因為修行的習慣不同所造成的。

六、問:怎樣的修行習慣,造成同樣是阿羅漢,而有如此的差別呢?

答:(一)、一向畏苦:

如《深密解脫經》「寂滅聲聞性人。一切諸佛盡力教化。不能令其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成就第一義以彼自性本來狹劣。一向少於慈悲之心。一向怖畏一切諸苦。以少慈悲一向舍於利益眾生。成就第一義。若一向畏苦。一向離諸有為之行。

彼人遠離利益眾生。遠離能度諸眾生業。是故我說彼人不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說名為寂滅聲聞。」

眾佛友!

修行人,如果一向畏苦,就會一向行空。想要空掉苦。則不能發起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之行。

因此,《深密解脫經》載「成就第一義。發菩提心聲聞人者。而我說彼名為菩薩。何以故。以彼菩薩先離煩惱障得慧解脫後離智障得心解脫。彼菩薩如來初化依自身利益而得解脫。是故我說彼是聲聞性人菩薩。成就第一義。」

眾佛友!當發菩提心,當發廣度一切眾生之心。

眾佛友!

綜合以上的經律資料,我們就可以將「皆是無漏大阿羅漢」理解為:

都是沒有欲漏、沒有有漏、沒有無明漏,並且己經是回小向大的阿羅漢。

也就是說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出家受具足戒滿五年以上的比丘,都是沒有欲漏、沒有有漏、沒有無明漏,並且己經是回小向大的阿羅漢。

眾佛友!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說明到此。祝大家法喜充滿,解脫自在。下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