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果煜法師深入經藏:三無漏學解析楞嚴經開示的修學次第


時間:2013/4/25 作者:火鳳凰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即是律的意思。佛常於律典中,說修行乃有三個次第:一、攝心為戒;二、因戒生定;三、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其實就《楞嚴經》經文次第來看,並不如此單純。

這首先講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何以攝心而為戒?我覺得很多人都沒注意到“攝心”的意義,故把戒當作是外來的條款而去守它;這跟攝心守戒的心態卻南轅北轍也。所謂“攝心”,就是要把心從貪瞋痴中,收攝回來;心既不再貪瞋痴,當就能有合乎律儀的行為。

所以內攝的戒與外授的戒,就心地法門而言,就有很大的差異。既佛法是以內學為宗旨,故當守內攝的戒,才更相應。

“因戒生定”既粗重的貪瞋痴熄滅了,心就更能安平;於是再從安平的基礎中更以修定,定則易於成就。“因定發慧”,心既安定不動,故消極地能不被過去的妄識、業習所牽連,而積極地乃更方便去修觀、參禪,故能見性發慧也。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這講法,似修學的次第,乃確定為:從戒到定,從定到慧。但如對照《楞嚴經》的經文次第,其實並非如此。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就經文而言,首先得以聞思而解得義理,才能辨明真妄之際。故有阿難的征心所在,開始去找心了。於是花了三卷半的篇幅,乃終能辨明真心與妄識的差別後,然後才從事於事修也。這也就說:《楞嚴經》乃是從解門而入手的。

待阿難已悟得如來密因後,佛再告訴他廿五圓通的修學方法。這次第其實與八正道的次第,正相應也。“八正道”初從正見、正思惟,去建立正知見,故也是從解門而入手的。然後的正語、正業、正命,大概可以歸納在戒的範圍里;而後的正精進、正念、正定,才是定慧等持的範圍。

故修學次第:信.解.行.證。解者,從聞思而明理。行者,“攝心為戒,因戒生定”。證者,“因定發慧”,見性證果也。

如果就更長遠而言,信解行證乃如螺旋狀,反覆前進。證後以更具信心,故能解得更高的理,而行持得更安穩落實……

故《楞嚴經》的修行方式,反比般若大乘更貼近於原始佛教。我們常說:學佛有四個次第:信、解、行、證。信,首先乃是相信世間有真理;其次則信諸佛如來,已經證得此理;第三相信我只要按照佛所教導的修學方式去努力,我也能夠證得真理。以具足這樣的信心後,才能從信發願,而去依止諸善知識而多聞薰習、思惟義理。故能從解而行,從行而證。

故所謂“聲聞乘”,卻未必指小乘的意思;而是從聞音聲而入道者,皆是聲聞乘也。而在佛教中,乃認定:除釋迦牟尼佛是無師自通者外,其他不管是大乘或小乘,其實都是從聽聞佛法而能入道的,故都是聲聞乘也。

一般人講信、解、行、證,似一種很單純的次第。事實上如進一步去了解的話,這卻不是直線式的進行方式,而倒更像螺旋狀的反覆前進。以如一個人在修行後,有了某些體證;故必對自己、對佛法更具信心。於是從此信心,就更能勇猛精進,以去深入經藏,因此能解得更高的佛理。而理既悟得更高或更圓融,故在行持上就能更安穩、更落實。於是就能證得更高的境界。故信、解、行、證,就像螺旋狀一般,不斷地愈爬愈高,而無終止。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