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賢法師:楞嚴大義 第一章《楞嚴經》的總體思想  


楞嚴大義

(2002年11月12日講於重慶慈雲寺)

第一章《楞嚴經》的總體思想

一、佛教八宗及中心思想概述

二、《楞嚴經》的目的、內容、方向

第二章《楞嚴經》概述

一、受持讀誦《楞嚴經》的功德

二、《楞嚴經》傳入中國的翻譯歷程

三、關於阿難贊佛偈

四、楞嚴真義

引言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舉行七天的楞嚴法會。楞嚴法會很重要,在這七天裡,要進行誦經、講經、拜懺、供天、放焰口等法事,其中誦《楞嚴經》和講《楞嚴經》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用心讀誦,專心聽講。

我才得了大病,前後住醫院,總共三個多月。三個多月前,我由於不慎被電話線絆倒,左腿腿骨摔斷,到醫院換了人造骨頭,住院一個月左右(2002年7月19日至8月20日)就恢復了,可以走路,這都是菩薩加持的啊!後又緊接著到北京開中國佛協第七次代表大會(2002年9月16日至9月21日),會開完後,又得了感冒,發高燒。在北京發了兩三天高燒,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傷腿又受了點影響,北京不能治,就回到重慶,住進醫院。到醫院後,燒退了,支氣管炎又復發,所以時間耽誤很久,前後達三個多月。由於動手術失了血,發高燒肺又受到損傷,病中連話都說不出來。病癒出院後,嗓子仍是沙啞,說話很費力,現在逐步在恢復,聲音稍微好一點,還是感覺有些吃力。因為這個原因,經不能講太久,也不能詳細講。在住院期間,居士們很關心,很多到醫院來看望,使我很感動。

第一章《楞嚴經》的總體思想

一、佛教八宗及中心思想概述

(一)中國佛教八宗

中國佛教,於唐代建立八個宗派,其中有:

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識宗。講法相唯識,主要經典為《華嚴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

三論宗:又名空宗、無相宗、中觀宗。講般若,講空。依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菩薩的《百論》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華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品般若經》為觀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

律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

淨土宗:以普賢菩薩為始祖,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其中國初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該宗所依經典為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秘密乘。此宗以《毗盧遮那成佛經》、《金剛頂經》等為依。立十住心,統攝諸教,建立曼荼羅,三密(身、口、意)相應,即凡成聖。其不思議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測度,故曰密宗。

禪宗:又稱佛心宗、達摩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摩為東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該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金剛經》、《六祖壇經》為其根本典籍。

八個宗派總的來說,重點思想是講:佛法是淨化心靈的,要修心。心不淨,心是染污的,就不能正確認識事物,就會被六塵境界迷惑、干擾,就會有無明障蔽,因而就會起煩惱,有煩惱就要造業。遇到事情心就不平衡,感情易衝動,然後生嗔恨心。造業表現在:手要打人,口要傷人,心要恨人,行動要殺人等。大家想想,打人殺人會不會有後果?造了業就有果,有因就有果嘛。殺人、放火、偷盜、搶劫、貪污、扒竊、淫亂等,這些行為的後果就是刑事犯罪,就會進看守所,被判刑受罰。

(二)佛教的因果觀及宇宙觀

佛法講有因就有果,造了業就要受業報。佛法比世間一切學問都講得深,為什麼呢?因為佛法看問題站得很高,看得很遠。比如我們登真武山可望重慶全城,夜景就很好看,登峨嵋可見西藏雪山、貢嘎山。登高望遠,越登得高就越望得遠。佛法就是登得高,看得全面,看得遠。以慧眼觀察一切,時間長、空間寬、對象廣,佛法就是這種學問。

時間長。不單是看到現在的一切,也要看到過去、未來,看到三世的因果。一些人只看到現在,過去沒看到,未來更看不到,世間上都是這樣子的啊!

空間寬。不能只看到你眼前的這一點,你那個環境、你那個家庭、你那個氛圍,或者這個集體、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世界,而是看到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娑婆世界。

對象廣。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內。不像我們人就只看到人,看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同類,而看不到其它生物,這就有界限了。佛法的對象很廣,整個眾生界都看到了,有形無形的、這個世界、另外的世界、這個星球、另外的星球的所有眾生都看到了。

所以佛家以慧眼觀察一切,就是時間長、空間寬、對象廣。將來怎麼樣呢?將來的結果,你不要在生死中留戀,要出離生死,要證得菩提涅槃,由此岸到彼岸,得到解脫。

佛教看問題的方法一是現量,二是比量。這是佛教的因明。現量就是現證現知;比量是經過推理,由已知到未知。剛才講的都是佛法的現量與比量所證明的,同時佛教經論都是由佛親口宣說。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後證佛果位,將他所見、所證在經典里說出來,所以經典又稱聖言量。

(三)佛語心為宗

《華嚴經》闡述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有二首偈子很著名:「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大乘起信論》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維摩詰經》講:「心淨則佛土淨。」

由心建立起十法界,即四聖六凡法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法界都是心所造,四聖就由善心修行而感得;六凡就由染心而感得,凡夫境界,叫做識,包括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都叫染心。

淨心就是真心,由染趨淨,由妄歸真,就可恢復真心,真心圓滿就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你們皈依三寶,出家人出了家,目標是一個:由染轉淨,息妄歸真,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密法也好,都是這一個目標:由染轉淨,息妄歸真!

佛法講身、口、意三業,一般人只見身、口所造業,而意識如果是染污的,起了不正當的邪念、惡念,就造了意業,這是很細微的。念佛、念經、修密、參禪、念咒、提起話頭,第一步就是消滅意業,消滅染心、妄心。學佛不要過份注重形式,必須要徹底改變內心,這樣你念佛、修密、學禪、禮佛,修得好,就會得到受用,無明煩惱、習氣就消了,表現在行動上是正確的,表現在身體上是健康的、端正的。所以改變內心,消滅妄念很重要。如果功夫不用,習氣不消,儘管你形式上是皈依了或者是出家的,但仍是一介凡夫,空過一輩子,空過光陰,既得不到受用,也得不到佛菩薩加持,不會更進一步。

二、《楞嚴經》的目的、內容、方向

我們現在學《楞嚴經》、拜《楞嚴經》,目的只有一個:由染趨淨,息妄歸真。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道理。

「首楞嚴」三個字就代表真心。「首」,代表第一,最高的一個;「楞嚴」就代表王三昧,禪定中最高的、像王一樣的,叫「王三昧」,這是佛果位的禪定。我們就是要恢復真心,修楞嚴大定。楞嚴大定包括佛的三身(報身、化身、法身)。「首楞嚴」譯為中文,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就代表五蘊、十二處等。

息妄歸真,即要明妄明真。什麼叫妄心?什麼叫真心?都是我們要明白的。去妄,即七處征心這一段;歸真,即在八還辯見這一段。以這個次第來看,明徵什麼心?什麼是辯見?

其中明兩種根本。一種是生死根本;另一種是成佛根本。生死根本解釋流轉原因:由於妄識的無明和業,招引異熟果受苦。成佛根本指在修行中不攀緣外境,而返觀根性,恢復真性。如何修行?便說明二十五圓通的修證方法,經歷五十五聖位,最後說明修定須消滅五十種陰魔。這就是《楞嚴經》的主要內容。

息妄歸真,大家應有所了解。佛講的心是真心,不是肉團心,不是我們講的心臟、腦神經,它不是物質的東西。心臟是主血液流通的;腦神經這種微細神經,以佛法來分析,就是身根,微細神經叫勝義根。所以腦神經受損傷了,人就痳木,某種功能就沒有。一般人把肉團心當作心,把腦筋當成心,這都是很狹窄的,只就肉體而論,佛法講真心就不是這樣的。

心有真心、分別心、肉團心。肉團心就代表是肉體的心臟,或一般人認為的腦神經;分別心是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虛妄分別、虛妄執著,也不是真心;真心必須是如來藏,熄滅了一切妄見,以正確的認識消滅妄見,轉成正智,就合乎真心。到如來境界,契證真如,真心就圓滿,我們現在學佛修行就是要消滅妄心,不起妄見,消滅虛妄分別,才能恢復真心。

以上是《楞嚴經》的目的、內容、方向。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