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八)

湛山倓虛大師述

誠祥法師錄

三種漸次

一除其助因

二刳其正性

三違其現業

乾慧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

十地

等覺

妙覺

修證總結

說經名義

精研七趣

內分外分

臨終升墜

一獄趣

造十習因

一淫習

二貪習

三慢習

四瞋習

五詐習

六誑習

七怨習

八見習

九枉習

十訟習

受六交報

一見報

二聞報

三齅報

四味報

五觸報

六思報

地獄總結

二鬼趣十種

鬼趣總結

三畜趣十類

畜類總結

四人趣十類

人類總結

五仙趣十種

仙道總結

六天趣

一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二忉利天

三焰摩天

四兜率天

五樂化天

六他化天

六欲通結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唐清河房融筆受

三種漸次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定如斯。虛妄亂想。

這一段文是結成前十二類眾生各各互具十二顛倒,「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我們性中都具有這十二類眾生,不定隨哪種變化,人要把三皈五戒保住了,來世還轉人,若隨便亂想,不定轉到哪裡去,所以聽經就有這個好處,自己能做主,知道都是一切唯心造,心要向上想,不要向下想,抱住主意,不但不失人身,還能轉凡成聖,你想什麼變什麼,「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給你說個比喻,如同用手把眼睛一擠,看見空中有很多花,人的十二類顛倒就如捏目亂花發生,胡思亂想,如同用手捏目亂花發生,就如同十二顛倒,什麼顛倒了?是「妙圓真淨明心」,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妙是不可思議、圓是圓融無礙、真是真實不虛、淨是清淨無染、明是光明正大,這一個心就具足這五樣,一顛倒就如同以手捏目,見空中花出,本來人心裡沒有這些顛倒,自己一造作,這就造作出十二類眾生出來,這顛倒不是真實的,人要明白這個道理,還必定住十二類眾生想嗎?自己就作主了,向上想不能成聖也能升天道,這都是人心造的,不是說他行我不行,個個都行,這是說人的顛倒也容易、轉過顛倒也容易。底下說對治法門。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你現今要修證佛所留下的正定正受,就在自己明白這個理,在這個根本的因由上,開頭的時候你亂想,怎麼辦呢?「立三漸次,方得除滅」,所以立出次序來,第一次轉不過來,第二次再轉,再不行第三次,才可以把心裡的毛病都銷滅了,才能修行,底下說一個比喻,「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淨器比如本如來藏性、毒蜜總喻三惑、湯水總喻觀慧、雜灰香即是助行,好比干乾淨淨的器皿之中,除去毒蜜,拿熱水洗,並參雜灰及香料,以刷淨毒器,「後貯甘露」,甘露即是不死妙藥,器皿洗乾淨了再盛上甘露。以下標列正明,又分二初標列。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這是標明都列出來,「云何名為三種漸次?」這是承著上面立三漸次說的,底下分開,「一者修習,除其助因」,第一先說怎麼修習除其助因,助因就是眼六根迷在外六塵上,得把他放下、看空了,去了助長迷惑的因由,「二者真修,刳其正性」,第二要知道自性本來清淨,性為體、心為用,所以真修要刳去正性,正信已經都染污的洗不乾淨,就像拿刀子刳這個不淨的東西似的,這叫刳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第三增進,這個地方得要加工進步,違其現在造的業,造什麼業?人都是六根貪染六塵,真修行絕對不能順從他,得要違背他。以下說除助因。

一除其助因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云何助因?阿難」,云何為助因?佛告阿難說,「如是世界,十二類生」,如是世界十二類眾生,上來已經說過了,「不能自全」,他們不能自己保存,得有幫忙的,「依四食住」,這眾生都說在一塊了,得有四種的飲食幫助,沒有飲食不能在世界上生存,四種飲食是什麼東西呢?「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什麼叫段食?我們人一天吃三頓飯,這叫段食;鬼是觸食,聞味道一觸動就算吃了;思食是色界天人以思為食;識食是無色界天為食,「是故佛說一切一眾生皆依食住」,世界上一切的眾生皆依著這四種的飲食才在世界上久立著,佛叫一聲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一切眾生食甘淡的東西就能夠生活,「食毒故死」,食毒就不能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辛就是葷氣,蔥、韭、薤、蒜、興蕖(興蕖此土沒有,祇產印度),「是五種辛」,這五種辛菜」,「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十方的善神天仙皆離得遠遠的,「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諸餓鬼等因你會五辛他就歡喜了,他來舔你的嘴唇,「常與鬼住」,你吃五辛的人常與鬼住,還有好事嗎?「福德日銷」,你所修的福、所做的德日日就銷滅了,「長無利益」,增長的一點利益也沒有了,「是食辛人修三摩地」,是會五辛的這個修行人,要想修正定正受,那就錯了,「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都離的遠遠的,「大力魔王,得其方便」,大力鬼王他們都得到方便了,你信佛他「現作佛身」,他現出佛身「來為說法」,來給你說法,說我這個佛許可吃葷,「非毀禁戒,贊淫怒痴」,非毀禁戒就是說持戒不對,他說殺、盜、淫、妄這四種重戒不要緊,讚嘆淫、怒、痴,說淫慾好、越怒越愚痴才好,「命終自為魔王眷屬」,這樣的人要到命終之時究竟是歸魔王的眷屬,「受魔福盡」,魔王的福要是受盡了,「墮無間獄」,一定是墮無間地獄,「阿難,修菩提者」,佛又叫阿難,修學佛法的人,「永斷五辛」,一定要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是則名為第一增長進步修行的漸次。以下說刳正性。

二刳其正性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這一科文是刳正性,好比用刀子把不淨的東西刳淨了,佛對阿難說,「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若是有人要修行想入佛的正定正受,「要先嚴持清淨戒律」,先要嚴持淨戒律儀,沒有污染,「永斷淫心、不餐酒肉」,只要持戒,把淫慾心永遠的斷了,不能喝酒、不能吃肉,這是最要緊的,「以火淨食,無啖生氣」,總是吃熱的東西,不要吃生的東西,佛對阿難說,讓法會大眾聽,讓後來的人跟著學,說「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你竟想修行,不斷淫慾,還是殺生吃魚吃肉,若是這樣便超不出三界去,底下說一個比喻「當觀淫慾,猶如毒蛇」,毒蛇咬著人就得死,「如見怨賊」,如同見到仇人怨賊,當然是要躲避,「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先要持小乘戒,小乘戒有四棄、有八棄;四棄戒就是殺、盜、淫、妄,殺生害命、偷盜東西、邪淫、妄語,尋常方便語不叫妄語,比如勸人說方便法,讓人修行學道,躲避殺、盜、淫、妄,在小乘戒里有四棄、有八棄,棄就是這個物不要了,把他扔了,所以在佛戒中犯了四棄八棄就是重戒,不能懺悔,「執身不動」,把自己管得住,不犯這四棄是比丘戒、八棄是比丘尼戒,加觸、欲、覆、隨,以防淫習,這在八棄以內先將小乘戒持好,「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以後再持大乘戒行菩薩道,大乘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律是戒律、儀是儀表。

上面說聲聞戒是執身不動就可以了,這菩薩戒是「執心不起」,不但身不做,連心也不準起妄念,這大乘戒就微細了,「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把這個戒持住不犯,心也不讓他起妄念,這個身戒心戒要成就了,則於世間永無相生了,在世間上就沒有殺生還生、殺業還殺業了,你欠什麼債,就得還什麼債,你不行殺業,自然就沒有互相負累了,「亦於世間不還宿債」,這是一定的道理!受大乘戒不還宿債,「是清淨人」,雖然沒證聖果,就是一個清淨的人,你再加功「修三摩地」,你修正定正受的時候,「父母肉身」,就是這個父母所生的肉身,「不須天眼」,用不著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大家要知道修三摩地這個力量,不是觀這一個世界,能觀見十方世界的事情,「睹佛聞法」,睹是對面親自見著佛說法,「親奉聖旨」,親自奉佛指示修聖修佛的道理以及成聖成佛的宗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不是平常的小神通,得大神通游十方的世界,「宿命清淨」,你過去宿世造的業,無論是造什麼業,就怕你不修行,你一發心修行都清清淨淨的了,「得無艱險」,人在世間上不知哪時候遇著禍害危險,今世雖然沒造業,前世造的業找上來了,所以往往的這個人遇著危險的事情,那都是關乎前世做的事,宿命一清淨,過去世的業不來找了,得著沒有艱難危險的保障了,「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以下第三發明違其現業。

三違其現業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士。皎然清淨。譬如瑠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這段文說明違現業,「云何現業?阿難」,云何可以違背現業?佛對阿難說,「如是清淨持禁戒人」,上邊說過「心無貪淫」之念,「於外六塵,不多流逸」,於外又不隨六塵流轉奔逸,因此才「旋元自歸」,你不隨著業緣跑,違背現在的業,當然是旋轉回來於原始的地方,「塵既不緣」,若能不緣六塵,「根無所偶」,六根不去與六塵聯絡,六根就沒有所配偶的地方,六根指的是六勝義根,無所偶就清淨了,「反流全一」,反過世界的那個流逸奔走,完全都歸到一個真理上,若能反流歸一,「六用不行」,六種浮塵根就用不著了,「十方國土」,能這樣當時就顯出這十方佛土無量無邊,「皎然清淨」,不但光,還皎然清淨,「譬如琉璃」是亮的,「內懸明月」,明月是明的,兩樣擱在一塊,顯出明亮的相來,「身心快然」,當然是身心痛快安然了,到這裡「妙圓平等」,不可思議的妙、圓融無礙的體,體用一如就平等了,「獲大安隱」,得著最大的安然穩妥,「一切如來,密圓淨妙」,這就說到一切如來秘密圓融無礙清淨不可思議的法身,「皆現其中」,現在如同琉璃內懸明月的地方,「是人即獲無生法忍」,這個人修行到這個程度,就能得著無生無滅的果位,「從是漸修」,從此任運的漸漸修,「隨所發行」,隨著你所發心修行,就容易了,「安立聖位」,這就能轉凡成聖,正顯五十七位皆以此行而為能立,「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以下別明諸位次為所轉之號又分四,初觀行轉依號。

乾慧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這一段文是起觀行的轉依號,怎麼叫觀行轉依號?就是講修行用功,要起觀想,以觀想為修行,說觀行的名號有多有少,說具足了有四十二個妙陀羅,連十信一共是五十二位轉依號,就是轉凡依聖,我們普通人的凡心轉過來,依佛說的理體,所以這叫轉依,大端說就是轉凡依聖。我們人的心素常被世法熏的,把自己的正性都反背了,佛教化人,若見著自己的本性,這才是歸於人自己根本的本位,得慢慢的轉,這先說轉依的名號,佛對阿難說,「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這裡說轉依用功,指著修行人說善男子,不是一定指著男子,男女老幼、富貴貧賤都在其中,指發心修行的人,能可以起觀行轉凡依聖,都可以稱善男子,「欲愛乾枯」,由上邊有三漸次,就是違其現業,現前的境界不隨他轉了,這時候用功到了欲愛乾枯了,貪愛的心都乾枯了、沒有滋潤了,這是說修行的好處!「根境不偶」,這說眼六根不著六塵,陽者為奇、陰者為偶,陰陽不能配合了叫不偶,若能這樣修行就有成效,「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就是現前所知道的,殘質就是年老的壞相,用功的人,觀照本位,不隨著境轉,人都以為知覺是身體,知覺不是身體,知覺是寄托在身體上,身體有生死、有苦樂,知覺沒有生死,這是兩個不相同的地方,明白這個道理就會修行,不受生死,「執心虛明」,這說知道這個身體是虛妄的,把他放下,保守這個心,執心就是抓住,不受六塵染污,光是一個明白,清虛的光明,表示清淨,由愛欲乾枯,「純是智慧」,智是現前明明了了的明智、慧是多生多世的宿慧,人所以有聰明的、有愚笨的,都關乎前世,「慧性明圓」,一切法皆有性,沒有性不能成立,這個性是慧性,與智慧相近,到這裡就明圓了,轉過來說就是慧性圓明,沒有缺欠,這是初一步,能夠這個樣子,「鎣十方界」,鎣字就當裝飾講,可以裝飾世界,人心一好,世界就好,這是一定的事,人心一向道,世界都入了正道,能可以莊嚴十方的世界都得著利益,「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之道理,明白了是豎窮橫徧的,「乾有其慧,名乾慧地」,乾有緣其慧,只是有這個智慧,沒有性理之水的滋潤,所以名叫乾慧地。

十信

欲習初乾。末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執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這一段文是相似轉依號,還沒到究竟,有點相似,好比事情做到一半的意思,上邊已說名號,這裡說修行從信心入手,佛法無邊,唯信能入,這裡是說十信的位子,「欲習初乾」,只是能伏惑不起,未能斷惑「未與如來法流水接」,這是說無明惑未斷,與中諦法流之水還未接上,「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就是說此心與中道理體相近了,就結與未結的時候。近了,就是用現前的一念心,「中中流入」,上邊這箇中是但中理、底下這箇中是圓中理,這箇中道,別教、圓教都叫中道,由淺入深,怎麼分別這兩種中道呢?余者都在旁邊,不夠中道,有對待法,這個地方佛法說超倫絕待,就是中道;深的是圓中、淺的是但中,但中不具一切法,這是別教的中道,這箇中道比四果阿羅漢高得太多了,那是小乘;這是到了大乘裡頭,大乘里也有高低,大乘講中道理體、小乘講偏真理,偏在真空裡頭,俗諦理修妙有,真空妙有放下歸中道,折兩邊獨顯中道,把有無、是非、好壞都去了,但觀中道,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把兩邊去了,但觀中道叫但中;圓中的道理是一中一切中,中外無非中,無非中對中,中也不可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勉強立一個名字就叫中。

「圓妙開敷」,圓融無礙不可思議的這個妙理開敷了,「從真妙圓」,真是不妄、妙是不可思議、圓是無欠無餘,從這個圓理,也叫圓教,從真妙圓上「重發真妙」,從妙圓上起觀照,這個理是不可思議的,重又發出真妙的,沒見著實在的本性,「妙性常住」,不可思議的這個信心永遠常住,不能迷昧了,常常的保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在這裡把一切私慾妄想都滅盡了,這就到了中道的邊際了,「中道純真」,知道中道純粹的就是一個真理,沒有旁的造作、沒有旁的作用,到這個地方,舉出十信的位子,「名信心住」,到這裡信心就不退了,「真信明了」,由此明白了真信心不退了,「一切圓通」,知道圓融無礙通達一切的理,「陰處界三,不能為礙」,陰是五陰、處是六根對六塵、界是六根、六塵、六識合在一塊是十八界,這三樣不能為障礙,因為明白了中道理體,這三種怎麼叫障礙呢?眼只能看形相不能聽聲,耳朵能聽聲不能看色,鼻子只知香臭,眼睛看不出香臭,舌頭能說話、能嘗滋味,讓他做旁的他不會,能說不是障礙嗎?怎麼就不能障礙呢?眼能聽聲,耳朵能說話,不像我們的眼睛只能看,不會說話,我在浙江見到一間廟,遇到一位法師叫目講大師,他用眼睛能說話,有一個廟給他留紀念,我在那裡看見,還照了一個像,這是事實,不用說修成佛,修到十信的位子上,就能有這個效果,「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六根互用沒有障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如是乃至是超略之詞,不是過去就是未來,若不然就是現在,無數的劫中,當然是數不過來的時間,「捨身受身」,工夫用在十信位中,不用說往高處舉,就見效了,捨身就是死了、受身就是又投生,「一切習氣」,這都是人的習慣性,枉自受這種生死之苦,「皆現在前」,一切習氣過去未來到現在皆現入十信住了,「是善男子」,佛稱善男子指能修行、能做佛教的大事,不論男女老少,都稱為善男子,「皆能憶念」,憶念是過去的事情都能想出來,「得無遺忘」,多少萬劫的事情皆現在前,不能忘了,「名念心住」,到此信念的心就不退了,再說「妙圓純真」,以妙圓純粹真信不疑的信念之心,「真精發化」,由純真精進發生變化,「無始習氣」,無始劫來的習氣,「通一精明」,統統化成一種精明的信心,「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唯獨以此精明的信心,向前趣向真實的清淨涅槃之道而不休息,「名精進心」,這是第二名精進心,「心精現前」,心之精明現前之時,就沒有愚痴,「純以智慧」,純粹用智慧,「名慧心住」,這是第四名慧心住,「執持智明」,執持這個信心的智慧發明了,「周徧寂湛」,到這個時候信心才能夠普徧,寂然清淨,這是說初修信心,「寂妙常凝」,信心寂然不動,心裡頭還有不思議,在這個時候,常常的凝結不散,這是功夫純了,「名定心住」,這才夠稱為第五定心住,「定光發明」,這個定心之智不但放光,「明性深入」,而且明了之慧性,還深入妙理,「唯進無退」,從此勇猛不退,「名不退心」,這是第六名不退心,「心進安然,保持不失」,信心精進安然不動,保護永遠不退失,雖然沒達到佛地,「十方如來,氣分交接」,然而與十方如來的氣氛交接,「名護法心」,這是第七名護法心,「覺明保持」,信心的本覺之光明,自己知道保護,任持不松,「能以妙力」,這個時候能可以不思議的力量,「回佛慈光」,自己心光向於佛之慈光,「向佛安住」,覺心安穩,常住不變,這時「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如同佛那個鏡子、自己這裡一個鏡子,兩個鏡子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這是個比喻,「名回向心」,這是第八名為回向心,這時「心光密回」,心光明亮秘密之中迴轉過來,「獲佛常凝無上妙淨」,不獨是獲佛之常光凝照,而且得無上不可思議、清淨、無作戒體,從此「安住無為」,安然得住、無作無為,「得無遺失」,到了這個時候,信心不搖動,「名戒心住」,這是第九名戒心住,「住戒自在」,住戒不費力,自然地就住下了,住戒以後,「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可以自在神通力遊行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這是第十名願心住。以下分證轉依號,又分五,初明十住。

十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這段承上邊十信,是轉凡依聖,「是善男子,以真方便」,是善男子用真實的修行方法,容易入十住位,「發此十心」,所以才發十種的信心,「心精發輝」,把精進心發揮到究竟了,光暉發出來,「十用涉入」,這時候能起作用,能以入手真修,怎麼入手法呢?把十種信心「圓成一心」,圓成這一個初住的心,「名發心住」,這是第一分證轉依名為發心住,「心中發明」,由發心住心中發出光明來,「如淨琉璃,內現精金」,這是說如同清淨的琉璃寶現出精純的金相,到了分證轉,「以前妙心履以成地」,拿以前的妙心做為實行,腳踏實地,「名治地住」,這是第二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心是智、地是理,心地攝受知覺,所有的一種知覺差不多都明白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不論到哪鬼都任意流動行走,沒有窒留、沒有障礙,到這個地方,「名修行住」,這是第三名修行住,「行與佛同」,所修之十行與佛相同,「受佛氣氛」,當得受佛的氣氛,沾著佛的光明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如同中陰之身,自求同業為其父母,雖未實現,「陰信冥通」,然而陰信早已冥通,「入如來種」,一入聖胎就是如來種性,「名生貴住」,這是第四名生貴住,「既游道胎」,既然遊行至道胎,入如來種性,「親奉覺胤」,親自奉覺王之法胤,從此方便智慧漸漸具足,「如胎已成」,如同胎已成了,「人相不缺」,人的相貌一樣也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這是第五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到了這一住,相貌就像佛一樣,以表權智,「心相亦同」,實智之心相也同,這是正當的得著究竟的心理,「名正心住」,第六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權智之身與實智之心都合成為一,從此修行日見增進不退,「名不退住」,這是第七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一身是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業報身、眾生身、國土身、虛空身,這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如同胎之十月期滿身相不缺,「名童真住」,這是第八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十身靈相具足,如人之形成出胎,由此以大願力,游履十方,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第九名為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表明為法王子,已經成人,如國家的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國王好比佛、太子好比菩薩,國家大事分委太子,菩薩承擔如來家業,「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剎利是貴族,世子是正闕太子,「陳列灌頂」是傳王位的制度,「名灌頂住」,這是第十名灌頂住。以下第二,明十行。

十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一切契約。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這一科文是佛發明十行是分證轉依,是分分的轉,佛說法為的是轉凡成聖,凡是普通的人,不知道有個不生死的本心,佛出世說法告訴人,得要認識自己,自己本來沒有生死,你為什麼認識有生死的當自己,所以得把那個思想轉過來。十信以前是觀行轉、十信位是相似轉、十住以下是分證轉,十住到妙覺,四十二個位子,要一分一分的轉,不能一下子都轉過來,轉到第四十二分就成佛了。佛對阿難說,「是善男子,成佛子已」,是善男子已經開了佛的知見,「具足無量如來妙德」,當具足無量無邊如來之勝妙功德,「十方隨順」,能於十方隨順眾生而廣行布施,若自若他,悉皆歡喜,「名歡喜行」,所以第一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又善能以自利無上戒法,想法叫人研究佛經,饒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第二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自己覺悟,又能覺悟他人,於諸逆境甘心忍受得著沒有違背拒絕,「名無瞋恨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這是第三名無瞋恨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又能隨諸眾生之種類出生世間,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法,乃至窮未來際都讓他知道三世平等的大法,十方通達沒有堵塞,這是第四無盡行,「一切契約,種種法門,得無差誤」,能於一切時處,上合下同,演說諸佛種種法門,令人轉凡成聖,沒有差別、沒有錯誤,「名離痴亂行」,這是第五離痴亂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在眾生同類中,顯現不同,又於一一不同之中,各各現同,「名善現行」,這是第六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這說十方的虛空裡現滿足微塵,又於微細的塵土之中現出十方的世界,由其心無著,所以「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微塵現十方、十方現微塵,互相不能留窒障礙,「名無著行」,此是第七無著行,「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多」,如是種種妙行現前,無非尊佛重法,悉由大願而成就,故知一切行全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因名第八為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如是眾多妙行都是事理圓融無礙,能成十方諸佛的善法則,都是教人修行之路,「名善法行」,這是第九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一一皆是以清淨無漏之智,照於一真無為之理,理智不二,性本天然,人能歸本復性,就不受世界上生死輪迴之苦,「名真實行」,這是第十名真實行。以下第三,十回向。

十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壞其可懷。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前邊是十行,是實行實做,這裡十回向有三種大義: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十回向都關乎這三種,佛對阿難說,「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是善男子從初行至七行,其神通已經滿足了,「成佛事已」,成佛的事已經成就,到這個地方是「純潔精真」,純粹的是清潔、精純不雜的一個真道理,「遠諸留患」,由此故能遠離諸生死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相」,應當廣度眾生,雖然度化眾生仍須滅除度生之相,以能救度眾已,「回無為心」,度而未度、為而無為,回向無所為之心,「向涅槃路」,這才夠得上回向那個不生不死的道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也才稱得上救護一切眾生,這是第一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世上的生死法是可壞、涅槃法是不可壞,這兩種都要遠離,「名不壞回向」,這是第二名不壞回向,再從「本覺湛然」之理以起始覺之智,始本合一,「覺齊佛覺」,則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這是第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發明」,若從精純的真實不虛發明圓妙之理,理智一如,為因地心,「地如佛地」,心地若如,佛地也如,不離當處,能徧一切,「名至一切處回向」,這是第四名至一切處回向,「世界如來」,所現的世界為依、如來為正,依正二報,「互相涉入」,彼此不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得無罣礙」,如是成就眾生,了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名第五無畫功德藏回向,證到無盡功德藏,「於同佛地」,就與佛地平等相同,「地中各各,生清淨因」,於平等佛地之中,今各各眾生起清淨真因,「依因發揮」,依真因發揮萬行,「取涅槃道」,進取涅槃,「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這是第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眾生真實之善根既然成就,「十方眾生,皆我本性」,你知道十方眾生的性就是我的本性,性沒有二樣,「性圓成就」,我的本性圓滿成就,「不失眾生」,我還不失眾生,眾生與我的本性平等無二,「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這是第七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在一切法上,離這一切法的分別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這離相、即相背不著,「名真如相回向」,名第八真如相回向,由此「真得所如」,得著真如了,「十方無礙」,徧歷十方,一點障礙也沒有,「名無縛解脫回向」,是名第九無縛解脫回向,「性德圓成」,真如之性德圓滿成就之時,「法界量滅」,有量既然滅了,無量也不可得,「名法界無量回向」,故第十名法界無量回向。以下別明加行。

四加行

阿難。是善男子。儘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這一段文叫別明加行,分別開了,加上四種的功行,上來是方便修止觀,由乾慧地,十信是前方便,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個聖位,還未登地的時候,要加上四種真實的行力,才能達到十地的位子。佛對阿難說,「是善男子,儘是清淨四十一心」,這四十一種發明心地的階級都做到了,「次成四種妙圓加行」,要登地的時候,還要加上四種真實的功行,妙是不可思議、圓是圓融無礙,以不可思議、圓融無礙的道理,得加在這裡做功行,就是「即以佛覺,用為己心」,用佛的本覺,用為修行人自己的心,「若出未出」,在這個若出現還沒出現的位子上,這裡說一個比喻,「猶如鑽火」,如同鑽木取火,「欲然其木,名為暖地」,火將出未出之時名為暖地,這是第一加行,「又以己心,成佛所履」,又以自己的心,履是依照佛道修行,成就佛所修行的道,「若依非依」,以佛道修行如同依從,還沒到依從的地步,說一個比喻,「如登高山」,到了這個位子上,如同在山頂上,「身入虛空」,雖然身體到了處空,「下有微礙」,腳還沒離開山頂,腳還有微細的障礙,沒完全到了空,「名為頂地」,到了極頂的地位了,這是第二加行,「心佛二同,善得中道」,這個心與佛兩樣相同,然猶未雲「善得中道」,以其初地之德相,但得默認於心,未可吐露於人,「如忍事人」,如同世間忍事之人,怕事做早了、做晚了,「非懷非出」,心無怨恨故非懷、口未明言故非出,「名為忍地」,這名為忍地,是第三加行,「數量銷滅,迷覺中道」,數量好比一百里地走完了,這個數量已經銷滅了,可是還沒到家,如同到了香港,還沒到住地方,「二無所目」,這兩樣都不能叫一個名目,「名世第一地」,這個時候名世第一地,這是第四加行位。

十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這初地的境界,佛對阿難說,是善男子把四加行修完了,「於大菩提」,於佛的大菩提覺道,已經「善得通達」,善於得著通達無礙,「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又覺悟諸如來之所證境界,眾生所具我已證到,所以慶己慶人,「名歡喜地」,登初地為歡喜地,「異性入同」,地前三十心名異生性,登地以後,名同生性,對異說同,同異俱垢,今既「異性入同」,而異性垢滅了,「同性亦滅」,同性之垢也得滅了,因佛法是超倫絕待的,有對待就有塵垢所染,所以第二是「名離垢地」,「淨極明生」,浮到極點,人的本性光明自然生出來,所以第三「名發光地」,「明極覺滿」,所發之光到了極點,這個知覺也就圓滿了,第四「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這時之明極覺滿,不但地前之異性到不了這個境界,就是二地之同性也到不了這個境界,所以第五「名難勝地」,到了這個時候,沒有一切法勝過佛這一法,「無為真如性淨明露」,既得焰慧照燭,而一切難勝,所以無為真如之體性清淨,明白顯露,這是第六「名現前地」,佛法現前,「盡真如際」,儘其所有,法法皆是真如,而且能盡於真如之際,第七「名遠行地」,「一真如心」,究竟真如,怎麼叫真如?如了本位叫真、離了本位就不真,怎麼叫假?有對無、好對壞,這都是假借的,究竟真的,心如本心,知住在知上、覺住在覺上,一真如心,這是第八「名不動地」,到這個地方,心才到了不動的地方了,「發真如用」,由這裡發出真如的作用,以善巧之慧度化眾生是第九「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修大乘法的菩薩,「從此已往」,修過來了,沒有阻隔的地方,「修習畢功」,功行修成了、完畢了,「功德圓滿」,因功果德圓滿無虧,「亦目此地,名修習位」,在名目上,這個地方還叫修習位,「慈陰妙雲」,自此以後更宜慈悲之法雲「覆涅槃海」,說法如雨,現身如雲,是第十「名法雲地」。以下第五明等覺。

等覺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如來逆流」,如來是逆著潮流而行,是倒駕慈航,為接引眾生,「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菩薩順行到家了,「覺際入交」,菩薩與佛的知覺相等,「名為等覺」,分證位至此為止。以下六究竟轉依號。

妙覺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從乾慧心,至等覺已」,從乾慧心是光有智慧沒有修行,指未與初信法流水接;等覺心中名乾慧地,是五住初乾,尚有一品微細無明,未與妙覺法流水接;初名心後稱地,初是理具,後乃修成,因理具而修,修成其理具,是故初後俱稱乾慧也,「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所謂初心究竟二不別者,所言金剛心,不是乾慧地,才稱金剛心,在乾慧心亦名金剛心。前文佛示阿難是名金剛王寶覺,觀音自陳金剛三昧,丈殊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據此則知,初後唯一金剛心,「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方盡五住無明,而登妙覺「成無上道」,單復十二者,單七復五,單是乾、暖、頂、忍、世、等、妙七位,復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位,其中單複合之總成十二,故謂重重以下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又分為三,先總以止觀結。

修證總結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這是總結以上修證由始乾慧終至妙覺諸地,皆以如來藏中金剛觀察之智,照藏性之理,從性起修,修即無修,無修之修是名幻修,修如幻,證亦如幻,「如幻十種深喻」,幻有十喻,即幻人、陽焰、水月、空華、谷響、干城、夢、影、像、化,「奢摩他中」,奢摩他是止,「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毗婆舍那此雲觀,以如幻修證,亦云清淨修證,是一心三止、一心三觀,不分漸次圓妙止觀,故稱全性起修、全性成證,「漸次深入」,即而常六故云漸次、六而常即故云深入。下再正以三行結。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三增進是三諦之理,真諦證初果聖人、由俗諦從空出假度化眾生、悟中諦開佛知見,三止是體真止、方便隨緣上、息二邊分別止,三觀是空、假、中三觀,阿難!三諦之理這都是修行的方法,能成就五十五個聖位真菩提路。以下第三以邪正結。

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斷德,智德是明白佛法、斷德是把一切習氣毛病都斷盡了,真菩提路就是真實的成佛的這條道路。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是以邪正結成,一知圓頓止觀,性修不二,名為正觀,否則為邪;二知六而常即,不生退屈,即而常六,不生增慢,名為正觀,否則為邪。以下結成經名以彰圓宗、圓體、圓用。圓用又分二,初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即從座起向佛頂禮,請問經名,若非根本實智,不能徹底承當,所以非文殊菩薩問不可,全經是阿難發起,表權智。以下如來答又分二,初別答五名。

說經名義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佛告文殊菩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是經名大佛頂」,這三個字,就包羅一切,大是法身德,佛是般若德,由般若才證佛果,頂是修德,世間上一切不相干的事都解脫了,也叫解脫德,「悉怛多般怛囉」,這是十方諸佛的心印,以心印心,這是密言,不能講,佛佛道同,一代一代向下傳,就是這個「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無上的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眼表一切種智、無上寶印表實相妙理,「亦名救護親因」,這個名字還得搭救保護至親的一個因,這裡頭含著就是佛救阿難尊者離摩登伽女災難,「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不但救了阿難,連摩登伽女也救了,摩登伽女從那鬼就改邪歸正,明白佛法,改為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得了佛的心印,「入徧知海」,證入徧知之果海,第二是力用為名,「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也可說是如來秘密的成佛的真因,由這個因起修行,修正無非明了實義,密即如來藏性,以此而修證,故曰修證了義,第二是性修為名,「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大方廣就是普徧十方、廣徧一切,這個道理不可思議就稱為妙,妙蓮華王即佛頂之妙法,以取蓮花做喻,花果同時,有花就有果,就名為花果同時之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十方佛都由這個經生出來,能生佛的就稱為佛母,這個經就是生佛之母,「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就是總持之咒,第四是以顯密為名,「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亦名灌頂章句四字,灌頂表古時帝王傳位於太子,就要行這個灌頂禮,佛也是如此,後補佛就如同灌頂禮一樣,「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一句表顯證之用,就是一切大菩薩行種種的修行,首楞嚴是堅固永遠不壞,把這種道理修成了,無始無終,永遠沒有銷滅的時候、沒有破壞的時候,表一切法究竟堅固,第五是以因果立名。以下是總答奉持。

如當奉持

奉持只是取此經義會歸自己。以下是經家敘益。

精研七趣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佛把五種經名說完之後,「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阿難及大眾得到佛慈悲開示秘密的印證,「兼聞此經了義名目」,兼聞此經之名目,「頓悟禪那」,明白了頓悟禪那的了義道理,「修進聖位,增上妙理」,知道修行增進聖位的妙義,「心處虛凝」,這時阿難給諸大眾心裡的觀慮、考慮,就不是擁塞不通了,得虛無的凝結,所以就叫「心慮虛凝」,皆「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三界九地共有八十一品思惑,今斷欲界一地九品中之前六品,已證二果,這是所獲之益。以下當機正請又分二,初贊謝。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這段文是阿難讚揚佛德、謝佛恩,對佛表白說,「大威德世尊」,佛有威可畏、有德可仰,為世之所尊,「慈音無遮」,以慈悲的音聲,開無遮法筵,「善開眾生微細沉惑」,善於開示眾生微細沉惑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了,「今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能令我等今日得著身心快然的利益。以下陳疑又分三,初總疑真不容妄。

世尊。若此妙名直淨妙心。本來徧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世尊!若此妙名真淨妙心,本來徧圓」,設若此不可思議的心裡頭明明白白的真實清淨的心,本來普徧圓融無礙、無虧無缺,「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草木是植物、蠕動含靈是動物,是指大地的萬物,「本元真如」,本來根本上就是真實的真如之理,這是顯性理,「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本來的都是這一個真性理化生的,佛體既然真實,也就是說,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怎麼又有六道眾生?所以請問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此之六道,還是本來自有,還是眾生之虛妄習氣所生起的?以下二別地獄同別。

世譬。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燃。墮無間獄。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這段文是持難問疑的地方,「如寶蓮香比丘尼」,先是問如是寶蓮香比丘尼,她受「持菩薩戒」,不依法修行,她「私行淫慾」,不但不承認錯,不求懺悔,她還「妄言行淫」,「非殺非偷」,不是殺、不是偷,無損害人,「無有業報」,就沒有業報,「發是語已」,她說完這個話,「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先從女根生出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燃」,然後節節被猛火都燒了,不但灼死,就算完了,「墮無間獄」,死後還墮無間斷的地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還有一個大王、一個比丘,這兩個人,也有造業的一段因緣,「琉璃為誅瞿曇族姓」,琉璃大王,他因為小的時候在佛的講堂中,坐在佛座上,有一個人罵他是鄙生子,當時他不記事,後因他一位大臣告其被辱罵事,所以生起瞋心,要誅滅釋種,報前仇恨,「善星妄說一切法空」,善星比丘,他不明白佛法,他妄說一切法空,因他以為四禪就是四果,所以他說佛說的四果阿羅漢法,仍是有生,不是無生,說佛說的一切法是空的不是真實的,一切法空也是佛教的一個名詞,他這裡不是五種空的意思;頑虛空,我們承認的眼前看見的虛空什麼也沒有,頑梗不靈的空;斷滅空,外道所指的空,認為空是什麼也沒有;析法空,分開有空的時候、有不空的時候;體法空,把有形無形、有色無色擱在一塊說,當體皆空;妙有真空,佛說法到究竟處是妙有真空,觀一切法不做思議、不起憎愛,做平等觀,這是究竟真空;這五種空,他說的是斷滅空就對了,所以這三位寶蓮香比丘尼同琉璃大王、善星比丘都是「生身陷人阿鼻地獄」,這地獄受罪沒有完,別的地獄或十八地獄都有段落,受完了苦就放出來,這阿鼻地獄是永遠受苦,阿難問這三個人是活著就下地獄了,不是死了才下地獄,這地獄誰看見過?「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就是他們下這個地獄,這地獄為有一定之處?還是自然有的?「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或者是他們一個一個的業力發現了,各各去受?請佛決定的開導指示,到底是怎麼回事?以下結請決定開示。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這是阿難請佛發大慈悲開發後學的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令一切持戒的眾生聞決定義,地獄倒是有?倒是無?我們好「歡喜頂戴」,依教奉行,「謹潔無犯」,我們好知道各自要謹慎、潔淨不要犯這個罪,觀此結問,知其意在扶律。以下是示又二初讚許。

內分外分

佛自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對阿難說,你問得很好,能令大家持戒,就不入邪見,汝今審實了聽著,我應當對你說。以下正說又分三,初總明又分三,一約迷真雙標。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佛說要論起眾生的究竟,根本上都是清淨的、都是真實不虛的,因為他生了虛妄的知見,隨著外邊的環境一轉,虛妄的習氣就出來了,因此就分開了「內分外分」,內分是他的習氣毛病、外分是他學來的。以下約情想別示。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饈。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內分就是自己分內的事情,「因諸愛染」,因眾生在世間上迷惑,一切的欲愛污染,就「發起妄情」,發起了虛妄的情愛,自己把自己就害了,「情積不休」,情愛之心越積越重,「能生愛水」,人愛惜什麼就能生水,因什麼愛就生水?佛說一個比喻,「是故眾生,心憶珍饈,口中水出」,你心裡想要吃東西,你的口水就出來了,這是說人生了愛心,愛吃好東西,口水就生出來,這是一定的理,「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你心裡憶想過去的先人,或是磷愍他、或是惱恨他,眼睛裡的淚就滿了,這是考驗人在世界上的心態,「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貪求錢財寶物,心裡就生喜愛的貪水,怎麼看的出來呢?「舉體光潤」,人要發了財,他的身體就發滋潤,拿這個做比喻,你要知道這個有利就有害,「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說到這裡,這是實實在在的,佛對阿難說,這個愛心雖然不同,你要一愛就生水,水向下流,人要隨愛轉,死後一定墮落,佛是說真理,有證據,「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流結是一樣的,你不論是什麼水都是向下流,「潤濕不升」,這個潤濕的事情都是關乎水,都向下墜,不能向上升,「自然從墜」,那是自然的墜落下來,你要想轉凡成聖,不下地獄,你就得信佛說的話,「此名內分」,這是人人都拿這個當自己分內的事,有害就下落,下落就受苦,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什麼叫外分?就是世間眾人分外的事情,不當自己的事清,「因諸渴仰」,就像乾渴想水喝,仰望的意思,這是一個想,不是愛,「發明虛想」,虛是不實在,空空的一想,這個想就向上升,大家要知道,你心裡常常的想修行、想好事,這個人不但活著好,就是臨命終時,一定要生天,這是最輕的,你要再明白佛法的道理,一定是成聖成賢,到究竟開佛的知見,就有成佛的根基,「想積不休」,這個想你越積累越多,你總是仰著脖子向上想,人人都如此,愛情是向下墜落,這是一定升降的真理在這裡擺著,佛恐怕人不信,說你要「想積不休,能生勝氣」,你要有好理想,就與平常人的氣度不同,就有一股勝氣,人看見都生恭敬心,「是故眾生,心持禁成」,所以世界上眾生要知道持戒,禁止殺盜淫妄,持住了不犯,「舉身輕清」,不用說成了道,你要不犯戒,你一舉動身體飄飄輕輕的、清清涼涼的,沒有渾濁的樣,這是說效驗,「心持咒印」,你的心裡要持佛的真言咒語,加持手印,能夠這個樣子,「顧盼雄毅」,你照顧什麼事情,拿眼睛一看,那個氣度不與泛泛的人一樣,有一雄壯剛毅的樣子,人看見都起恭敬,「心欲升天」,這個人要欲升到天上去,「夢想飛舉」,一切唯心造,你心裡想將來升天,你做夢也可以飛舉,「心存佛國」,你心裡存著佛的國土,那就比人間的國土高多了,「聖境冥現」,你心裡一想,聖境就出來了,冥冥之中就現出佛的境界來了,這是關乎想最要緊,所以人有正正噹噹的思想,鬼神見了都恭敬,「事善知識」,這個人與善知識一塊做事,也可以叫事善知識,跟善知識學,也可以叫事善知識,你要親近有道德的人,這就是事善知識,也不管出家在家,只要這個人明白佛法的道理,應該「自輕身命」,什麼叫「自輕身命」?有善知識一開導,自己知道我這個身命是個虛假的,到時候我這個身體也沒有、命也銷滅,你「事善知識」,你知道自己有個佛性,這就貴重了,你把自己的肉身就看輕了,這個肉身你怎麼保護都不行,到了歲數就要死,人人都知道。你常與善知識共事、或者侍奉善知識,自然自己知道佛性是不生滅的,不能隨著不常的生命墮落,自然的就看輕這個生命,把慧命看重,「阿難,諸想雖別」,諸般的思想雖然不同,「輕舉是同」,輕輕的向上舉,這是同的,你無論是想什麼,想就是輕舉,不能沉,「飛動不沉」,你要飛起來一動轉,不能向下沉落,「自然超越」,你要有這個好理想,這是人人無形中的修行,佛說法是公開的,就怕人不知道,沒有說給你說、給他不說,公開的讓人人都明白、人人都升天、人人都成道成佛,這是佛的一分慈悲心,所以飛動就不能沉淪下去,自然超越過一切,「此名外分」,這是外面特學的這一分子。以下明純雜升沉又分二,初正明升沉。

臨終升墜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士。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閻。二種地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這一段文正式的發明怎麼能升天、怎麼能沉地獄,佛對阿難說:「一切世間,生死相續」,人在世間上生了死、死了生,相續不斷,「生從順習」,人受生是順當的習慣,「死從變流」,死呢?就變化了,入於變流,就在「臨命終時」,還沒死將要命終之時,「未舍暖觸」,這時還沒究竟死,還沒舍暖觸,身體還熱,還有感觸,到這個時候就顯出來了,「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所做的善業惡業俱在這一個時候頓然就發現出來了,怎麼個現法呢?「死逆生順」,死是個逆流、生是個順流,這是兩種習氣,這個順和逆「二習相交」,順逆二種交在一塊,該怎麼辦呢?由這裡就分析出來了,「純想即飛」,人理想高,我們研究經典就有這個把握,不能隨著這個潮流轉,這個人有好理想,做夢也是飛,理想要是純正,「必生天上」,必定是生天,「若飛心中,兼福兼慧」,設若你理想兼著在世間上修福兼著修慧,兼著就是與想合在一塊,前邊說「純想即飛」,沒說修福修慧的事情,光照著想說的,想裡頭若是兼著福、兼著慧,那是更好了,「及與淨願」,在世間上是一塵不染,就是清淨之願,在這個時候就「自然心開」,這心一開放的時候,就不沉悶了,「見十方佛」,有高的理想,兼修福慧,再有淨願,自然心開,心一開就能見十方佛,「一切淨土」,見著佛的時候,佛所住的地方都是清淨的國土,「隨願往生」,在你心一開的時候,看著哪方佛國好,你就能生到哪方淨土去,「隨願往生」,不用說佛來接引,這是隨你的願力往生,就能有這樣自如自在,「情少想多」,這裡就差了,雖然有情,情少,怎麼個少法?想多,能怎麼個多法?這道理一會鬼就會到了,一步步的高、一步步的低,低就是情、高就是想,情要少想要多,「輕舉非遠」,情少,好比十分有一分情,想多,有九分理想、一分的情想,這裡含著這麼個意思,能輕舉可是非遠,因這裡邊有一分情,若純粹的沒有清,飛的就充足了,有情這個輕舉就不能飛的十分遠,含著這麼個意思,「即為飛仙」,不能生佛的淨土,因這裡頭含著有一個情想,這也有個地位,即為飛仙,叫飛行仙,這是一層,還有「大力鬼王」,鬼王也有說是鬼神,能有大力量,能可以幫助佛法,還有「飛行夜叉」,在空中飛叫夜叉,這也是鬼神一類,「地行羅剎」,不能飛,在地上行,走的很快,這類不能高飛,「游於四天」,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腰,須彌山有八萬四千由旬,一半是四萬二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地,他這飛的就不算高了,這算地居天,「所去無礙」,在須彌山半截腰上沒有障礙,再向高處去就走不到,「其中若有善願善心」,善願善心就是指的飛仙、大力鬼王、飛行的夜叉這一類的,他飛的不高,素常他心中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為佛法之護法,「或護禁戒」,或發願為護戒善神,「隨持戒人」,他能保護持戒的人,他也有功德,常了也能向上升,「或護神咒」,咒是佛之真言,「隨持咒者」,他護持這個持咒的人,「或護禪定」,或者保護修禪定的人,「保綏法忍」,可以保護他妥妥噹噹的得無生法忍,證了菩薩位謂之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他能夠這個樣子與佛法相近了,有這種功德,才能親住佛的座下,能可以效力,「情想均等」,一半情一半想,文裡頭含著,不用細說,這是說十分中五分情五分想,叫「情想均等」,「不飛不墜」,也不向上飛、也不向下墜,「生於人間」,我們人類都是不飛不墜,「情想均等」,「想明斯聰,情幽斯鈍」,這裡頭有想有情,還得分輕重,想的這邊要是純厚,就是主生聰明的人,情幽就是生遲鈍的人,這是人道,「情多想少,流入橫生」,橫生是驢、騾、牛、馬、豬、羊、貓、狗,它是橫在地下走,「重為毛群,輕為羽族」,情重生為毛群橫生一類、輕的生為飛禽一類,這是說飛禽走獸。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這一段文還是發明純粹升沉的道理,純粹是一個理想的心,就向上升,加上雜情就向下降,要緊就是這二個字,一個想、一個情,想情這兩個字得分開了,這是說人在世間與死後是怎麼個意思?這說「七情三想」,上來說純想沒有情,不但生天還能生佛國,再要情想不清楚,這就得墮落,墮落就不一樣了,所以就現出多少地獄來,上邊把升天的道理都說過了,這說「七情三想」,拿十分子做比喻,這個人情愛的心有七分、觀想的心有三分,這就錯了,人要是五分情五分想,情想均等還生人道,人道又分聰明的、愚痴的,這都關乎前因,這裡說「七情三想」,前邊說過情往下墜,如同人想吃什麼東西,口中出水,想是往上升,人要修行知道這個理,就會修行了,說七種情三分想,情多了觀想的心少了,就「沉下水輪」這個地方,地、人、火、風都講輪,輪是輪流不息,「生於火際」,沉於水輪與火際接洽了,火與水相接,一定是變成熱氣,「受氣猛火」,人死了,這個靈魂到水輪火際相交的地方,就有氣了,受氣的猛火所燒,「身為餓鬼」,到了這一步上,靈性就化成飢餓之鬼,「常被焚燒」,在火際的邊上,常常的受火燒,這是造業的火,在火這個地方想水喝,不喝還好,喝了「水能害己」,這個水也是害自己的水,想和情要是做偏了,就是受這個苦,水怎麼能害自己呢?這個水是用銅化成的水,喝下去就把肚腸子都爛了,或是糞湯子也不能喝,人的情想用錯了,「無食無飲」,也沒有飲食吃、也沒有水喝,受苦的時間「經百千劫」,這是七情三想,還有比這個不好的,「九情一想」,九個情愛的心、一個觀想的心,「下洞火輪」,下通到火輪上,到了火輪上,「身入風火,二交過地」,人的靈魂「二交過地」,火和風二下交都從這個地方過,風火二種交過的地方,「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九情一想的人,輕罪生在有間地獄,就是如同有期徒刑,有出地獄的時候,罪重生無間地獄,永無出期,如同無期徒刑,有間、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一個想也沒有,純是情,「入阿鼻獄」,這個直沉入阿鼻地獄,「若沉心中」,若情多就是沉悶的思想,一點理想也沒有,「有謗大乘」,再加上謗大乘經,信佛的人信小乘毀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毀犯了佛制的禁戒,他不能夠持戒,他誑言妄說瞎話,不明白佛法還要說佛法,「虛貪信施」,當然他沒有真實的道理,他還貪圖善男信女的布施,在這裡頭他想得好處,「濫膺恭敬」,他不配受人恭敬也受人的恭敬,這叫「濫膺恭敬」,這是純粹的下無間地獄,底下又說一個「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比本處的阿鼻地獄還重,十方都有阿鼻地獄,阿鼻地獄都是無期徒刑,這就是說五逆十重的人,不是說沒罪的人;五逆罪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毀壞佛像)、破和合僧,再加上殺、盜、淫、妄、酒稱十種重罪,有這五逆十惡的罪,十方阿鼻地獄都有他的份。以下二結答同別。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這是因阿難問佛,人造了惡業下地獄,是否有一定的地方?佛才說地獄的這些事情,還有點分別,「循造惡業」,隨著造惡業,「雖則自招」,這個罪雖然是自己招來的,在「眾同分中,兼有元地」,造業不是只有一個人,在眾同分中,相兼著說有一定的地方。以下別示七趣,初示地獄趣,國中又三:初總標、二別釋、三總結,今初總標。

一獄趣

造十習因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上來因阿難問地獄是有定處?或是人造的?佛回答說,也有一定的地方、也是人造的,不是只有一邊的事,兩邊都有,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人在地獄受苦,沒有旁的,就是人自己造的,皆是自己造業所感,有感就應,有惡業就有惡報、有善業就有善報,「造十習因」,造十種習氣不改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招報,「受六交報」,六根對六塵相交,有十種習氣的因由,受這六種交報。以下別釋又分二:初明十因、二明六報,今初明十因。

一淫習

云何十因。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云何十因?」什麼是十因?第一就是最不好的就是「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人間不顯,地獄火光就是從這裡來的,怕人不信,相磨就有火,底下說一個比喻,「如人以手自相摩觸」,這兩個手一磨就熱了,這是一個實在的考驗,所以地獄也是這麼造的,在陽間造的在陰間受,「暖相現前,二習相然」,二種的習氣相燃就熱了,「故有鐵床銅柱諸事」,如人把淫習的事情做的太多,就有鐵床銅柱燒熱了讓人抱,這都是陽間有因、陰間有果,這都是人造的,「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在這個形色上、名目上行淫的事情,「同名慾火」,這就是從慾念上發出火來,「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行菩薩道的人見淫慾的事就像大火坑一樣躲的遠遠的,想修行就得要知道這個意思,一定要躲避。

二貪習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咤咤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二者,貪習交計」,第二貪慾的習氣太大交計,「發於相吸」,吸有能吸、所吸,如同抽菸,往裡吸氣,「吸攬不止」,你要往裡抽氣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這個地獄就是這麼造的,「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怎麼就凍了?怎麼有這個地獄?這是說一個比喻,如同有人往口裡吸風氣,「有冷觸生」,吸風就生出冷氣了,「二習相陵」,有能吸、有所吸,兩下互相侵陵,「故有咤咤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就現出這個地獄來,咤咤是人凍的不得了,上下打牙的聲音,波波是凍的渾身一個勁的抖,羅羅是人身上的肉凍的亂動,凍的這個相如同青蓮地獄、赤蓮地獄、白蓮地獄,這是眾生造貪業下寒冰地獄,把肉凍破了,露出來的肉像蓮花瓣似的,有青色的、紅色的、白色的不同,這是寒冰地獄的事情,「是故十方,一切如來」,以是之故,十方如來見著這個都害怕,「色目多求」,色是形色、目是名目,佛見了這個越來越多、越多越貪,沒有止境,「同名貪水」,這地方就生出貪水來了,菩薩見著貪心就害怕,如躲避大海里的毒氣一樣,瘴氣能毒死人,「菩薩見貪,如避瘴海」,所以菩薩遠離貪心,如同躲避瘴海一樣。

三慢習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痴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三者,慢習交陵」,第三說高慢的習氣,因為有財有勢的人瞧不起人,以慢習欺凌人,「發於相恃」,他仗恃自己的勢力,「馳流不息」,這種事情做下去,沒有歇著的時候,「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故有騰飛的靈魂、下落的靈魂,逸是下流,奔波就成了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就如同人,想吃什麼好東西,「因而水發」,口水就出來了,「二習相鼓」,高慢、凌慢人的習氣一鼓動,「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有這些地獄的事情,「是故十方一切如來」,連佛見了高慢的事情都害怕,「色目我慢」,在形色上、在名目上,我慢兩個字,「名飲痴水」,你自己的我慢不除去,就是喝了糊塗水了,「菩薩見慢,如避巨溺」,所以菩薩見著高慢的人,如同躲避沉在大河裡被溺死一樣。

四瞋習

四書。瞋習交沖。發於相杵。杵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槍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銼刺槌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四者,瞋習交沖」,第四是瞋怒的習氣,雙方相交衝動,「發於相忤」,忤是忤逆不順,「忤結不息」,這瞋怒之氣,不能休息,「心熱發火」,心裡一熱,就發出火來了,「鑄氣為金」,由瞋怒之氣鑄成為五金,銅、鐵、錫、銀、金屬五金都可以做兵刃,「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槍鋸」,人在世界上活著有這種習氣,死後現出這種地獄的痛苦,斧的印子是窄的、鉞的印子是寬的,槍扎鋸拉,「如人銜冤」,如同人含著冤氣,冤氣就成了殺氣了,「殺氣飛動」,殺氣就飛動了,「二習相擊」,他當然是有對方,沒有對方殺氣從哪裡來的?所以這是說他死後在地獄受苦的事情,「故有宮割斬斫」,宮是把耳朵去了、割是把鼻去了、斬是去頭、斫是使身上受傷,人受這個罪就得死了,就不能再活,鬼魂受刑死了,業風一吹又活了,再受這些罪,「銼刺槌擊諸事」,這都是受苦的事情,「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所以十方的佛對於瞋恚的名色、名目,「名利刀劍」,佛起的名字最鋒利的刀、最鋒利的劍就是瞋恚,「菩薩見瞋,如避誅戮」,菩薩見人發瞋恨心,他躲的遠遠的,何況他自己做呢!

五詐習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五者,詐習交誘」,第五詐習,就是沒有實話,「發於相調」,發生於引誘人、騙人、調理人,「引起不住」,引起來沒有停上,「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地獄裡的刑罰,繩子木頭在脖子上絞,把肚子悶大了,用腳一踢,肚子破了就死了,早先世間上還有這些刑罰,「如水浸田,草木生長」,拿這個做比喻,不是無故的就有這些罪,如同水浸在地里,草木就長,是一點一點滋潤的,他這個惡也是一點一點滋潤的,「二習相延」,能習、所習對待延長不斷,「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杻械是手銬、枷鎖是腳鐐,鞭子抽、拐杖打,檛棒是挨著排著打,「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讒是讒語,說壞話的那個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菩薩看見詐就躲避,如同畏豺狼一樣可怕。

六誑習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奸。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誑言誑語沒有真話、欺侮人,互相做假事,「誣罔不止」,誣賴人,給人造是非沒有休止,「飛心造奸」,發生這個壞心造奸盜邪淫的事情,「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到陰間受這種罪,這比方「如塵隨風,各無所見」,這種不淨的東西都隨風去了,眼睛什麼也看不見,這是說受這種苦,無論誰也看不見,「二習相加」,能習、所習二種習氣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所以就有水沒溺下去,騰是騰向上、擲是摔在地下,「飛墜漂淪」在水裡一時飛起來、一時又墜下去,就受這些苦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就怕這個,給他起個名字,「色目欺誑,同名劫殺」,就像劫盜殺人那麼可怕,「菩薩見誑,如踐蛇虺」,虺這個字有念屋的、有念危的,就是毒蛇的名字。

七怨習

七書。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瓮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七者,怨習交嫌」,怨習也是雙方對發的,兩下相交就「發於銜恨」,你恨我、我恨你,這是說在世間造的業,底下說在地獄受的苦,「如是故有飛石投礰」,石頭由空中向下打,「匣貯車檻」,匣貯就是木籠,古時也有木籠囚車,車檻就是囚車,都是裝罪人的,陰間也有這個,還有「瓮盛囊撲」,瓮是盛水的缸,受罪的鬼魂裝在裡頭,囊撲是裝在口袋子裡頭,由高處向下摔,由這邊摔在那邊、由那邊摔在這邊,這是刑具,「如陰毒人」,如這個陰毒人暗含著做,不要人見著,「懷抱畜惡」,懷裡總抱著這份噁心,得機會害人,「二習相吞」,總是雙方相吞,你含著仇、我含著仇,「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這都是地獄的刑罰,「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佛的眼睛一看,這都是前世造的業,名色名目彼此懷怨,就成為怨家了,這個名字叫違害鬼,互相相違,你害我、我害你,「菩薩見怨」,菩薩見到人怨恨人,「如飲鴆酒」,有一種鴆鳥,冠子上有毒,參在酒裡頭就能毒死人,所以菩薩遠離之。

八見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鞠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偏執。如臨毒壑。

「八者,見習交明」,第八說見習,是外道的邪知邪見相交發明,「如薩迦耶」,一是薩迦耶見,於五蘊中執我,「見戒禁取」,二是見取,於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三是戒禁取,有可取的、還有不可取的;四是邊執見,於五蘊中隨執斷常,五是邪見,謗無因果皆名邪見,「邪悟諸業」,這都是邪心,「發於違拒」,他造的這些業都與正理相違背、相拒絕的事情,「出生相反」,出生正理與邪見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這是指著閻王、主吏、城隍這一類的,「證執文籍」,他做的什麼業都給他記上,「如行路人,來往相見」,隱藏不了,「二習相交」,這是對待的,二種惡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有這些考問他,「推鞠察訪」,推鞠是問罪人、察訪是訪實了,「披究照明」,把這個事研究好了,給他做明白了,「善惡童子,手執文簿」,陰間有善惡童子把善惡都給寫著,「辭辯諸事」,他不承認,這都有證據,「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在名色名目上的這些邪知、邪見,「同名見坑」,他墮在邪見坑裡去了,「菩薩見諸虛妄偏執,如臨毒壑」,菩薩見著虛偽的、妄作妄為、邪見的執著,如同臨到冒毒氣的大山洞裡這麼厲害。

九枉習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第九是枉習,你冤我、我冤你,互相交加,發生誣辱毀謗,如是之因在地獄,「如是故有合山合石」,故有受這合山合石的刑具,「碾磑耕磨」這些刑罰,「如讒賊人」,如讒賊的人,「逼枉良善」,逼迫良善,所以就受這種苦,「二習相排」,彼此二種習氣互相排斥,「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諸事」,這都是刑罰,「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是故諸佛見這些怨恨毀謗的事,「同名讒虎」,就像最厲害的讒虎似的,「菩薩見枉,如遭霹靂」,菩薩見枉就像遭打雷似的。

十訟習

十者。訟習交喧。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