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離因離緣離言說
本章有五節一外緣和內緣二六種因三種種因緣非漸次生非俱時生四言說四種妄想相五言說與所說都非第一義
第一節外緣和內緣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
白話解
大慧菩薩請佛開示:世尊!請為我們說一切種種法的因緣相,使我和眾位菩薩了解因緣相,離一切性,離有無二邊妄想,離漸次生和俱生的邪見。
經文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生起法相有兩種緣:外緣和內緣。
經文
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迭、草蓆、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
白話解
先說外緣,譬如泥坯造成泥瓶,有賴於泥坯以外的的柱、輪、繩、木、水、人工等等條件,才能造成泥瓶。毛織成氈,草編成席,種子發芽,酪熟成酥,都有賴於一定的外部條件。一個識相的生成和轉變,也有賴於外塵的作用,緣外塵前滅後生,展轉相生。這些外部條件,稱為「外緣」。
經文
云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白話解
什麼是內緣?心內的無明愛業也會引發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生起種種法相,這無明愛業也是妄識所緣的條件,稱為內緣。其實,緣和所緣,都是妄想緣起的條件,內和外亦無絕對的界線,為順愚夫的妄想心,便起一個名字,稱為「內緣」。
第二節六種因
經文
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
白話解
一個法相的生成和變化,也有其內在因果關係。一般說有六種因: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
經文
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
白話解
一、當有因。當起了一個念,必定因這個念生成某種法(包括內法和外法),而且這某種法也必定因這個念生,這個念就是這某種法的當有因。
經文
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
白話解
二、相續因。生起了一個法,遇上內緣或外緣,轉生一個新的法相,而成了五陰的種子,這個內緣或外緣就是新法相的相續因。
經文
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
白話解
三、相因。緣名相、事相無間生起妄識,這被緣的名相事相就是妄識的相因。
經文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
白話解
四、作因。依增上緣作意而生,像轉輪一樣,展轉相生,這增上緣就是作因。
經文
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
白話解
五、顯示因。像點亮了一盞燈把色相照亮一樣,把識相顯示分明的因緣就是顯示因。
經文
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
白話解
六、待因。前識已滅,有待於新的內外緣轉生後識,這種情況稱為待因而生。愚夫以為這時斷了因緣,妄想不生。其實識流注剎那不住,未到聖智境界的愚夫妄想不斷。
第三節種種因緣非漸次生非俱時生
經文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
白話解
說內外緣,說六種因,都不應執著因緣相。愚夫執著因緣相,還在這些因緣是漸次生或一時俱生的問題上糾纏不清。不能說漸次生,也不能說一時俱生。
經文
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
白話解
如果說一時俱生,則不分哪個是作者,哪個是所作,說不清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經文
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
白話解
如果說依多種因緣漸次生成一種識相,那麼這過程中間某一個緣起的條件剎那間生成了什麼呢?譬如未生出兒子的人不能叫做父親,同樣,未生出果的條件不能叫做因。
經文
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
白話解
說漸次生、相續生、方便生,都說不通,都是自心妄想而已。因為都是攀緣漸次增上緣而生,生了即滅,滅了又生,生滅不已。
經文
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
自相共相外性非性。
白話解
如果了知自己心中顯現的法離性非性,得無生忍,就不存在漸次生或俱生的問題了。菩薩作方便施設,不要管漸次不漸次、俱不俱,都是自己心中受用才有生所生。
自相、共相,內緣、外緣,都無實性。
經文
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
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
白話解
說漸次、說俱不俱,除了自心顯現的、自己覺察不到的妄想外,都無真實。所以,依因緣成所作事,不要考慮是不是漸次生、是不是俱生。應當遠離漸次俱不俱等妄見。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
於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白話解
世尊把依因緣起的生滅相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善觀一切都無生,無因無緣亦無滅,
愚夫妄想生滅中,生起因緣妄分別。
經文
非遮滅復生,相續因緣起。
唯為斷凡愚,疑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
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
白話解
沒有止息滅復生,因緣相續不斷絕,
為斷凡愚痴惑見,妄想緣起方便說。
有無緣起諸般法,無始習氣所迷轉,
其實並無有所生,習氣流注三有現。
經文
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
觀一切有為,猶如虛空華。
攝受及所攝,舍離惑亂見。
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白話解
究竟真實無生緣,無生也就無滅緣,
觀察一切有為法,猶如空花與閃電。
身心攝受及所攝,智者舍離惑亂見,
並無已生或當生,亦復無有諸因緣。
了知一切皆不實,離言說相是聖賢。
第四節言說四種妄想相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余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
白話解
大慧菩薩再請佛開示:世尊!請為我們開示言說妄想相心經。我和所有菩薩如果明白了言說妄想相心經,便能通達言說和所說的真實義,能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佛道),施設言說和所說的二種方便,以淨化一切眾生。
經文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話解
世尊告訴大慧:好好聽著,認真思考隨時憶念。我現在詳細給你說。
大慧說:好啊。世尊!我用心聽著。
經文
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通常有四種妄想言說: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
經文
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
白話解
計著妄想色相生起的言說是相言說。
經文
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
白話解
跟做夢時顯現以前見過的影像一樣,從憶念不實妄想生起的言說是夢言說。
經文
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
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白話解
憶念過去心中怨恨的惡業生起的言說是過妄想計著言說。計著無始虛偽習氣生起的言說是無始妄想言說。
這就是我說的四種言說妄想相。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以此義勸請世尊: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云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
白話解
大慧以這個問題再向世尊請教:請為我們再說清楚發生言說妄想的具體情況。言說是從什麼地方發生的?為什麼會有言說?又是怎樣生起言說妄想的?為什麼言說跟妄想有關?
經文
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齦、齒,和合出音聲。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言說是用聲音表達的。頭、胸、喉、鼻、唇、舌、齦、齒互相配合,發出種種聲音。
大慧問佛:言說與妄想,兩者是異還是不異?
經文
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言說與妄想非異非不異。言說是表達心意意識的工具,言說表達了自心妄想,因為心中有妄想,才用言說表達出來。
經文
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
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
是故非異非不異。
白話解
如果言說與妄想異,妄想不應是言說的因。
如果言說與妄想不異,但言說不能顯示其真實義,只能通過言說的顯示才能悟出其所說的真實義。
所以言說與妄想非異熟非不異。
白雲按:
如果言說與妄想異,妄想不應是言說的因。
如果言說與妄想不異,雖然言說不能顯示真實義,卻要通過言說的顯示才能悟出其所說的真實義。
可惜有不少人都喜歡用偏見看問題。
當聽說第一義離文字時,就以為可以不要三藏十二部經了。
當學了一些經文時,就以為經文所說就是第一義,就是宇宙的絕對真理了。
這兩種都是非常有害的偏見。
第五節言說與所說都非第一義
經文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
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
白話解
大慧又問佛:言說是第一義,抑或所說的是第一義?
佛告訴大慧:言說不是第一義,所說的內容也不是第一義。
經文
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
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
白話解
為什麼?只有自覺聖智境界才能悟入第一義,而言說不可能顯示第一義。
第一義,由修入聖智境界的菩薩正確覺知所得,不是執著言說妄想相的人所能覺知。所以言說妄想不可能顯示第一義。
經文
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
白話解
再說,言說隨自己心中影象和意念而生,這些形象和意念依種種動搖不定的因緣展轉生滅,所以它不能顯示第一義。
經文
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複次,
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白話解
言說本身的自相和依他緣起的他相(所緣的條件)都無確定的自性,所以言說相不可能顯示第一義。
隨內外因緣變化的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一切現象都離性非性,所以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你們應當遠離言說妄想相。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
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
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白話解
尊把言說妄想相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諸法自性無實性,言說難以說得清,
至深至奧空空義,凡愚之人不能明。
一切諸法性自性,言說妄想影隨形,
自覺聖智第一義,如實觀察是最勝。
白雲按
楞伽經所闡述的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大學問。
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
釋迦牟尼是這個觀點,當代高明的哲學家還是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