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楞伽經》第四講  


佛光禪師解讀《楞伽經》第四講

這《楞伽經》雖說你們理解得有點吃力,因為佛法畢竟是圓融的,我們學修起來也不是很難。接著上次的偈頌說,羅剎王勸請佛,不是他自己直接勸請,他請大慧菩薩來勸請佛說自證智所達到的境界。何為自證智?就是祂自己實踐的方法和經驗,這是我們要理解的什麼叫自證智。

這個怎麼去理解?因為我們所謂的境界是拘限的,是一種有漏的境界,在他的境界裡頭,我們用心去觀察能夠認識到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都不是能夠完全解釋的,所以說這個夜叉王因為過去的宿福善根力發生,所以他就有因緣去祈請佛菩薩去講授佛菩薩自證之說境界,也就是入佛地之法。

「勸汝請問法。自證清淨法,究竟入佛地,離外道二乘,一切諸過失」請大慧菩薩去問佛自證清淨法,要離外道二乘。首先知道外道是什麼?外道是佛法以外的那些信念。何為佛法以外的信念?嚴格區分是你心外求法那個道,稱為外道。你要真的對於佛所修行的道來說,二乘法也叫外道,不合菩提心性的都叫外道。菩提心性是什麼?就是空性,不符合空性真理的這種認識和感受都是外道,這是外道的意思。

比如,咱們講話現在的科學,它往哪去求證道理的存在呢?它是往現象里去發生,認為一切萬事萬物變化的現象,自身有一種道理的存在,這就叫外道。實際上他並不懂一個道理,就是這一切現象的發生是建立在緣起法的基礎上,這個緣起是你的心性的作用。是我們心體的作用,才產生這一切現象的變化,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的區別。

世間法認為它自身有一個變化的規律,世間法就是外道啊,它絕對認為這個東西它自身有一個變化的規律。所以他用分別意識在研究這個變化的規律,這就叫外道。

佛法恰恰不一樣,佛法告訴你這個東西實際上是沒有規律的,是你的心性,你分別的能力,這個東西所顯現的規律,這就是內道和外道的區別,我們要懂這個內道和外道的區別。那你說這個東西好像怎麼也想不通,因為這東西本身是物質的,它怎麼跟你的心有關係麼?

我們一開始誰都想不通,它本來是個明明白白的東西在這兒擺著吶,跟你的心有什麼關係?我們都總覺得這是個物質的東西跟你的心有什麼關係?它的變化跟你的心有關係嗎?這就是我們對心的理解不是正確的,我們認為的心是念頭。你念頭的變化跟它有關係嗎?好像是想不通這個問題。

我學佛的最根本的疑惑點就在這兒,我也疑惑這念頭跟這東西兒到底有啥變化?鬧不清,始終我就覺得念頭跟東西有什麼變化?不知道,始終不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念佛的心可以理解,我們念佛心清淨呀感受不一樣,那物質世界的變化跟心有什麼關係?那火是我想出來的?還是金呀銀啊,是我想出來的?還是這些東西是我想出來的?我們真的不知道這個道理問什麽。

但是的的確確跟這個是有關係的。後來我才明白,為什麼呢?這個東西是一個低級的反應,這些外在的物質現象,是你的心塵變化,你的心塵像的一個演化,我們不知道塵像是什麼感覺,你要上過高中的話,高中物理有一個加速度概念,不斷地在累積,累積的那個東西又在原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很多,那個速度呀質量啊同時在增加。你就包括這東西是最最不行的一種狀態,我們心念當中最劣的一種狀態,實際上我們心的念力已經遠遠超越這個東西。

我們給它一種力量的時候,它就會變化,因為它是在緣起法界裡頭才存在。我們改變它的緣起的時候它就變化了,從這個道理上也能想得通吧?我們改變它的緣起現象就發生變化。那怎麼改變它的緣起?把這個東西你給它改變改變,把它扔到大鐵爐里化了,加上點助緣力,它就不是這個現象了。我們再加高溫再加高溫能把它變成氣兒,你看不到的氣,這都是存在的。

那你說這些東西怎麼弄?你那個緣起力發生變化的時候它也能變化,這是我們能夠認識到的世間有為相法的變化一定要仗緣起發生。一切有為相,包括這些東西,它的變化的根源是在緣起發生,你緣起發生變化的時候,一切現象就會發生變化,知道吧?這叫世間法的一種變化。

世間法當中的一切變化都是圍繞這個在作用,我們要研究的是非世間法的變化,但是也是沒有離開世間法的變化。你透過這個世間有漏諸相的變化,可以體會到你的心體本來的東西,這是我們學這個經典的意思在這兒。就是我們看待這世間相變化著的一切過程當中,我們要注意的不是這個相的變化,是能夠支持這個東西變化的那是個什麼?能發生變化的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我們要知道那個東西的話,那它再變化你也是自在的。

這個聽得懂嗎?有點繞,應該大概有點理解。比如咱們吃的麵食,我們一般概念里認為包個包子,弄個餃子,麵條啊,這就叫麵食,但是包子也好,餃子也好,它形象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餅呀油條啊,為什麼不一樣?你說它是不是同一種東西弄出來的?因為它的緣起發生變化了,你給它增加了一個外在的緣,改變它的現象了,它就出來了,味道就不一樣了,面的本質並沒有變,記住。包子裡的面,麵條里的面,都是面,那個東西不會變,只是我們要透過世間相一切變化這個東西來看能製成變化這個是誰?

能夠發生變化的是誰?就是我們要找的那個「面」,這個東西是不會變的。它不會變的時候你就可以顯現所謂佛性的圓滿,是佛性的圓滿功德。你依佛性去觀察的時候,一切現象都很清楚,為什麼?你從面的角度去觀察麵條也好,饅頭也好,你就知道怎麼去運用它,如果你不了解這個面的特性呢?比如你想擀麵條的時候弄得面很軟,你擀不成的。首先一個條件你得了解面的特性,然後你會做它了,無論是蒸饅頭也好弄什麼也好,你都會恰到好處的在做。這叫套用自在,在所有的緣起法裡,你都是自在的。

你一旦掌握佛性以後,做人也可,做神也可,做佛也可,做什麼也可,做貓呀狗啊也行,但是你那樣的做是自在的,你可以不做也可以做。

世間相當中的變化是什麼?一旦緣起性經過了以後才能顯現,佛性不同,佛性可以任運變化的。這是我們今天有這麼一個前提要明白,明白這個前提你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入佛地,入佛地的目的就是要清淨地認識到法性的真實功用。

什麼叫佛地?佛地就是完全展現佛性功用的一個境界。為什麼這裡講的都是地呢?菩薩修行的階位就是「地」,最高是十地。你要知道為什麼這裡講的是個「地」?這個「地」是指的堅固的信念,堅固的認識,就是我們對於一個道理要有堅固的認識稱為「地」,信心不退轉地,你這樣的一種認識才能發揮它最好的作用,如果你的認識不堅固,那叫「住」。你看有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首先是信、住、行、回向,最後是地。

我們認識問題也是從這兒先開始的,一開始先相信,信心住,我們有信心了,然後你行,你有信心了才去做,做完了你才會去保住它,然後是回向,最後成為十地。十地是什麼?很堅固了,你不會改變你的初衷了。

那我們現在要究竟探究入佛地,佛地是什麼樣的呢?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展示出來的,一無量,無量是一,一真法界。實際上下面這段經文是展現的一真法界,世事無礙,理事無礙的圓融法界,那怎麼我們看經文就知道。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復更化作無量寶山」首先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從摩羯陀海升上來以後到楞伽山中應羅剎王講這個法。我們首先知道祂去山中在山裡頭說,這裡又講「於彼山中復更化作無量寶山」在那個寶山道場當中又接著變化出來無量寶山,為什麼?因為這就展現的一為無量義,因為佛的心是圓融的。

首先你要知道一是無量義,一為無量義只有你心圓通以後,才有這樣的通力,心身圓通,你真正地證到這種佛性的功德以後,才能證到這樣的通達之力,這種力量。

「於彼山中」就是在祂所對的境界面前,展現的無量的境界,就是祂所看到的境界跟我們不一樣了。而且「復更化作」不是祂故意造作的,是祂的心體體現出來的。這個怎麼講?就還說咱們剛才做麵條,你剛才做麵條的時候,如果你是個家庭主婦,你只做過麵條,要不就疙瘩湯,沒做過別的,你也只認得這一種。這就像你所對的境界,那羅剎王只見過他的寶山。

但是突然這時來了一個高級麵點師,他就會做很多種,他能把一個面變出來多少種吃的,但是同樣都是這個面,這就是你那個身心世界實際上就像你手裡那團面一樣。你的心通達以後,你就可以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復更化作無量寶山」。那你也以神通力把一團面化作什麼了?變成無量種好吃的了,美味佳肴。

是這樣一個道理,你不要認為這個世界是實有性,實際上就像那個面一樣。你認為這個世界實有性,它就沒辦法變化,因為它不是實有性它就可以變化。我們沒有認為那個面是實有性,你就可以把它變化。它無常性啊,你看,一開始是麥子然後變成麵粉,你能把麵粉捏成餃子嗎?不能吧?你得加點水,這就叫心的變化,眾緣和合。為啥叫眾生界?眾緣和合發生這個現象。

這是我們有漏心的變化,那無漏自在的那種功德,那種心性的變化,祂不需要這種念力的造作。祂是一應一切,用一念正覺的心,普應一切現象的。這怎麼去理解?我問你,你現在很清楚地有一個念頭是自己,你自己這個念頭裡頭,幾十年來你經歷的人事經驗世界變化,在哪存著呢?全在你這裡頭存著吶。少了什麼沒有?你以前經歷過的少過什麼沒有?在你的記憶裡頭不會少任何東西,你相信吧?

從來不少,你說你少什麼?什麼都沒少過。什麼時候你就想起來了呢?沒事兒的時候,過去的種種境界一點一點都反射出來了,你會想的很入神,你會想起來「哎吆,二十年前我很漂亮」,一點點都沒有改過的漂亮,對吧?這是心的一種能力。

實際上我們的心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但是我們恰恰不知道心還有個作用力,當我們想到過去種種影像的時候,由於你的心能的無限量,沒有限量的作用,將來又成了一個種性,在你將來的某一個時間空間裡頭,又註定了你要從新過一遍,這是輪迴的因。當你在憶念過去的時候,實際上將來又成了一個種性,因為你忘不掉過去的美好,就是這樣不斷地重複上演的生命輪迴的過程,這就是生命在輪迴的過程。

所以我們很多世很多世以來,都是極其類似的生命進程,所以你會看得到佛經上釋迦牟尼佛他也說他過去多少世多少生的事都很相近很相似地在排列進行,實際上我們也是一樣,我們幾百生以來都聽過佛祖講道,但是我們為什麼不得道?因為我們的心始終還是圍繞著這樣的一種舊有的思維在進行你的生命過程,所以說我們要明白心的能量就是這樣。

「復更化作無量寶山」釋迦牟尼佛可以把心境變化於當下之間,心境當中的心裡頭的那個境界,我們心裡頭有千般境界,但是我們不能把它變化到這個境界裡來,因為你的心境不一如。心是心、境是境,你這兩個分開的,沒有有機地把它統一起來作用。你通過修行禪定思維三昧功德,這兩個東西一如了。

啥叫一如了?就是可以互相協調作用了,行了,你的心能變成境,境又能轉成心。你就可以把你生生世世的事情展現出來,變到眼前自己看,那就叫宿命通。你過去生生世世,將來世世生生的事,你全都知道了。為啥知道?因為它都在你的心念一念之中含藏的。將來是什麼樣的?以現在為分水嶺,全部是你過去生的影子。記住,你要想下一世輪迴,下一世是什麼樣子的?就是你現在的影子,要不輪迴就直接是佛的影子了。

我們現在什麼樣的人要輪迴?你還在憶念過去,就叫輪迴。為什麼?有過去就有未來,記住這是因果,這是告訴你生死解脫的根本,不再輪迴了,超越輪迴的根本,就是不要想過去,只注意現在這個當下。當下我們這個腦袋清醒不清醒是真的。啥叫清醒?不掛礙,平等法性。恭喜你,跳出三界了。

佛祖說的,過去已成事實,你想它幹嘛?不去想它了,怎麼辦?只記住當下,當下想一件事,什麼事?諸法平等,不可得。沒有憎愛,沒有不平等心,你當下就跳出輪迴了。生死輪迴跟你沒有關係了,首先不生了,你就不死了。我們不生心了,於境不生心,好壞不分別,善惡不去記,這叫不分別。不生你也就不死,你也就無死因,不造死因了,這叫生死解脫。

不輪迴啥意思?我沒有過去了,我哪有未來呀?我不去憶念過去,沒有這個因,就沒有將來的果。這就是生死解脫,輪迴跳出來。實際上很簡單,不念過去,自己都知道過去就拉倒,你想它幹嘛,能想出來個啥?過去沒有用,好壞跟你有啥關係?人死了再說好,有啥用?

所以說,我們講到心就有這麼大的力量,就是這一句經文,我們就知道「復更化作無量寶山」,佛就有這麼樣的能力。實際上我們的心也有這麼大的力量,只不過我們的用法不一樣,我們是化作無量的輪迴。你想吧,你憶念過去是無量的,對吧?你憶念過去是沒有邊際的,過去犄角旮旯、雞毛蒜皮的事,你都能想起來,沒有一件事忘得了,所以你將來是無量的。你想到過去是無量,你就見到將來是無量,因為你的心是變化的,心是能變的。

佛不去造輪迴的因了,所以你看祂現前的境界多好玩兒,「悉以諸天百千萬億妙寶嚴飾」。祂的福報太大了,因為祂過去生修的福報太大了,祂的福報就顯現出來什麼?當下祂居住的境界就是「諸天百千萬億妙寶嚴飾」,人家這還不是人間的東西,人家是天界的,諸寶莊嚴。

那我們想想我們的過去,過去的因是什麼因?煩惱因、輪迴因,憂愁呀貪嗔痴啊,那你將來一定是貪嗔痴,孰是因結孰是果。你恨誰也好,愛誰也好,那都叫貪嗔痴。你有這個貪嗔痴的因,你就不是諸天妙寶所嚴飾的將來。

「百千萬億妙寶嚴飾」是什麼意思?是我們的善心、智慧心來莊飾我們的過去,所以將來就是無量的莊嚴,這也是符合因果道理啊。我們因為過去不是這樣的善行和智慧的,所以說我們的將來也就不可能有好的,這是因果鐵律啊。那我們現在懂得這一句了,因為佛教給我們這個道理要以智慧來莊嚴,要以慈悲這種善行來莊嚴,所以說你的將來就不會壞,雖說是如幻的。那我們懂得這個問題了,我們就可以把現在當做修因。

這有點像天興一月普運群江,那天上一個月亮,一千個盆里一千個月亮,你說哪個月亮是真的?實際上哪個月亮都是真的,你說哪個是假的?哪個都是如幻的。那你說你現在有幾個?想得出來你現在有幾個嗎?就從咱們這個時空去分割的話,從今天分割,今天過去二十四小時,實際上就二十四個你出來了。再按秒分的話,就多少了?你算一算。這怎麼說?這麼多時間就這麼多個我?哎,對,一點不假。一小時之前的你在幹什麼,現在那個你還在那來,我以前說過的,他並沒有流桓到現在知道吧?你看,有話給你說,我能給你證明出來的,我問你:「一個小時之前幹啥呢?」你肯定會很自然地回答:「我剛才幹啥幹啥吶」是吧?你沒有說:「我現在在這兒吶」,你看,你不說。

因為你的的確確那個還在那兒呢,這是從我們的時間空間裡就能這麼顯現出來,就是這一是無量。那什麼是一?就那一個念頭是真的,從那兒的那個念頭到這兒的這個念頭是真的,實際上所有的現象都是假的。身心世界都是影塵,就像照片一樣,你把影塵當真了。覺得好像那時候的留那了,現在過去了,實際上都是影塵,平等的。

由此推論,從生到死是平等的,你生也是如是,死也是如是,只是個夢幻而已了。生是一場戲,死也是一場戲,你這麼去想的話,你完全就想通了。這就是我們的心境,你的心能超越生死,你能超越生死的時候,你能看得見生死的那種無償性、不可得性,那時你的生死輪迴就沒有了。

「十方所有一切國土皆於中現」身心世界都是一體的,我們一個小時前的那種境界,不光是有感覺,世界也是很完整的,你生存的空間都是完整的。都是不能分離的,就是你所對境都是一樣要有的。你將來的世界空間也是一樣,你將來別管生和死,你的空間都是一定要存在的。你將來成了極樂世界也是有空間的。極樂世界有蓮花呀,你將來生到六道輪迴裡頭哪個世界裡都有你的世界,世界是依附於你的心而存在的。

這是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有這麼個微妙的意思。所以說這是佛祂自證的境界,祂證明出來這個圓滿的境界,祂能把這個三世十方集於當下,不是說你沒有能力,而是說你現在沒有訓練出來。你還沒有展現出來那個能力的時候怎麼辦?你只能順應意識顯現,你那個意識是什麼樣的?就是顯現你現在這一點兒。

我們的意識只能看見這一點兒,因為你的意識里只有這一點兒,你的意識里只有四面八方,所以你看見的只有四面八方。為什麼說意識里有四面八方?你知道你那個意識裡頭看到的東西,我們建立這個意識層面的時候,就是依四面去建立的,依如幻的四大去建立的,所以你看到的只有四個方面。

對、錯、非對、非錯,這是四面,我們的意識有四面建立,一反一正,非反非正這叫四面,這是我們的意識,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有四面。這就是我們時間空間的一種來源。這個有點深,想起來比較費腦筋,但是這個很有意思的。

為什麼?你要想探究這個宇宙真正的道理,你如何去了解這個生存的空間?這是徹底的了解,這是真實的了解,這也是諸佛如來的智慧境界,所以佛的智慧我們肯定理解得有點費勁。就像我們小的時候想理解大人的世界永遠不太容易。

但是你能聽得懂一點兒,你就已經了不得了。啥叫聽懂一點兒?你能聽懂「噢,原來這個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你就很了不得了。然後你慢慢熏、慢慢熏,你就熏出智慧來了。怎麼叫慢慢熏?觀念你首先接受了,這個觀念你聽懂了,你沒有否認,接受這個觀點了。

「楞伽大城阿輸迦園,如是莊嚴等無有異」佛的心境是不分別的、不執著的,包容的。不但自身現無量境界,因為祂是圓融的,祂把羅剎王的境界也包容進來了,證明眾生和佛是平等的。這個經文裡還有一層意思你記住,證明眾生和佛的心性是平等的。

為什麼?因為祂不但自身變現無量境界,而且祂把羅剎王所居的國土楞伽城,也一樣的變現出無量的境界了。而且把羅剎王也變現出一無量,無量是一的。證明心體是一同的,聽懂吧?心體是一非二,你由這樣的一個理,你就知道我們的心跟佛是一樣的,所以你由這個信念就可以建立起來,我們也能證到佛樣的智慧,如果沒有這個作為前提的話,後邊的法是不成立的。

這段經文裡實際上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心、佛跟眾生三無差別,從本質上是一樣的。佛心、眾生心共用,本質是一樣。所展現的只是功用不同,因為眾生有分別有執著。佛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祂沒有分別是什麼?我們一說這個不分別,有點理解不透,實際上佛是不分別的我法二執,對我法二執是不分別不執著的,所以說祂能見一切境界。

啥叫我法二執?首先你沒有我的觀點的時候,所緣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你有我的觀點的時候,你就已經隔閡了這個東西了,你就不能了知這個東西到底如何、如是、它的本末因緣,你都不能了解。如果你沒有我的觀點,法爾如是你見到的,啥叫法爾如是?你的心體跟它一下就照了了,你就明白白知道它的一切了。

那你說怎麼理解?我現在有這個我的執著,我就根本不可能知道它,一葉障目。現在你試著想沒有我這個觀念執著時候,是不是很容易就知道了?沒有你的觀點的時候,你說你不知道什麼?你都知道。就因為我執障著吶,因為你總說我怎麼知道它呢?實際是你不用我你也照樣知道它。可以想得通吧?那假我就像這房子一樣。我們在這個房子裡永遠你看不到外面,沒這個房子的時候我一下就看到外面了。實際上你說是你眼的問題嗎?不是,是這個房子的問題。沒有這個房子了一下就看到外面了,沒有那個我你自然就見到它了。你不要說我們現在認為我見到它了,實際上你見到它全部了嗎?沒有,因為你認為你見到它了,你已經把它攝受到你的那個觀念裡頭來了。

你說我認識,這是個香爐。你沒有懷疑過這是個香爐,實際上它一定叫香爐嗎?憑什麼你說它叫香爐呢?就是因為你那個假我把它障住了。假我障住了你認識的覺性。由那個假我障住了,不得見到全部。

假我體現在哪?體現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現象的局限裡頭。你說我得看見才算,對不對?我們一般都說我得看見才能認識它,你不見它就不認識了?你不見它一樣你認識,是說你這個我意識不承認,那個假我意識不承認它。

我不見它我也認識它,怎麼說?我們沒有見過很多人,但是你並不是不知道他,這裡講的認識是你一定知道他。知道是什麼?你知道那兒有個東西。那你說我們現在知道不知道這個太空裡有個月亮?你見到月亮了嗎?你沒見到吧?但是你知道太空裡有個月亮,為什麼?因為你相信,你那個知道的力量起作用。那天空有那麽多星星你都一定見過嗎?從來你不說你能數出來的星星你都見過吧?你過去那些親人呀朋友啊都已經不在人世間的,那你說你還見過他嗎?不見過了吧?但是你發現你想起來的時候,你還一樣有感覺,對吧?夢裡還夢到他們,夢裡夢到他們還跟活著一樣,這就是生命的世界。

這生命的世界就是這麼圓融,實際上是圓滿的。釋迦牟尼佛以祂自心的那種圓滿的真實的功德力,告訴我們什麼?我們的心性是平等的,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心性是平等的。心性是平等的所以說我們就有信心了,我們如果跟佛的心性不平等呢?我們就會想啊:「哎吆,人家是佛哎,人家那個境界我們怎麼能達得到?」是這樣吧?正是因為通過這段經文我們知道,祂跟羅剎王的心性是平等的,所以說祂就能把羅剎王的境界變得跟祂心一如境界。這叫通達,不通達的話,怎麼能把它也變成無量呢?這明白了吧?就是說我們的心也跟佛是平等的,沒有這個作為前提後面的你聽不懂的。

一一皆有大慧菩薩而興請問,佛為開示自證智境,以百千妙音說此經已,佛及諸菩薩皆於空中隱而不現。

「一一皆有大慧菩薩而興請問」大慧菩薩正在請問。「佛為開示自證智境」佛為他開示自己證得的智慧境界。「以百千妙音說此經已」這個妙音是什麼?不一定要說話的聲音,祂是用一切變化的現象告訴你,一切在發生變化這個現象的同時,就告訴你這個道理了。你看見現象的變化,你就會自覺心性當中明顯的理性發生。這是音,音聲說法。佛以這個妙音說法的時候,不一定要用聲音的,你看到這個現象的變化,你就會發現這個道理,「噢,是這樣子的」。佛告訴你無常法,不一定給你說,你就看到世間的變化,你會「噢,真的是無常」,你的認識就如同佛在教你一樣。佛在前面的這種種變化都是以百千妙音來講說這個道理,「說此經已」。

「佛及諸菩薩皆於空中隱而不現」佛在講完這個道理以後,這些佛菩薩、這些聖賢們怎麼辦?就在祂那個空性智慧之中安住了,祂那個空性智慧不是我們凡夫心所能猜測到的,所以說就會隱而不現。剛才是什麼?祂以緣起法性來告訴我們祂的心性跟我們是一樣的,剛才那一切一切都是祂建立的緣起法,祂那個緣起法性表現出來跟我們眾生界是一樣的。就是祂把這道理跟我們講清楚,什麼道理?心性跟我們是一樣的,一般無二的這個道理跟你說明白以後,又還自於祂的空性境界裡頭去,又安住到祂本來的本覺性之中去了。

祂的本覺為什麼跟我們一樣?祂已經證明祂的空性了,我們還沒有證明,所以我們看到好像祂消失了。實際上人家又返回到人家安住的實際的境界,空性的現象裡頭去了。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明到,所以說我們看到「喔?祂講完法祂消失了」。

「皆於空中隱而不現」,這個空是空性之中,空性本體當中,因為我們沒有證明空性的時候,我們就看不見,這就另外還有個意思跟你說什麼?諸佛菩薩都在哪住著呢?實際上這句經文就告訴我們佛都在空性裡頭住著吶。那怎麼就見著了?你聽下面的,你能見到空性就見到祂了。

羅婆那王唯自見身住本宮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誰?誰聽其說?所見何物?是誰能見?佛及國城眾寶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為夢所作?為幻所成?為復猶如乾闥婆城?為翳所見?為焰所惑?為如夢中、石女生子?為如煙焰旋火輪耶?」復更思惟:「一切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別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無有能見,亦無所見,無有能說,亦無所說,見佛聞法皆是分別。如向所見不能見佛,不起分別是則能見。」

「羅婆那王唯自見身住本宮中」這個羅剎王只看到自己在他宮殿裡頭住著,他看不到佛菩薩,佛菩薩已經又回到空性裡頭去了。實際上人家也沒出沒住,只是因緣到了,你求解脫的心到了,人家給你顯現出來了。就像初一、十五的月亮一樣,因緣成熟了,噢,十五的月亮在那掛著吶;因緣不成熟,初一你看不到月亮。實際上你說月亮有變化嗎?月亮沒有變化。

「作是思惟」就開始思維空性了,因為他已經發現這個空性,佛菩薩在空性裡頭吶,他就開始思維空性了。「向者是誰?」剛才給我講法的是誰呢?就是給我展現這些境界的是誰呢?「誰聽其說?」誰又在聽講法呢?「所見何物?」我到底見到什麼境界了?剛才一下有一下沒有,我到底見到什麼境界了?「是誰能見?」到底是誰在見這些東西?

他在思維這個空性噢。這就告訴你,這個變化之間空性在起作用。實際上這兩句話就是給你說向者是誰?變化的,剛才誰在說法?說法者、聽法者是一體的。為什麼?不是一體的不能一下出來啊。所見何物?他看到的那個境界又是什麼呢?到底是哪出來?是誰見到了?是誰能見?到底是誰見到了?這就是微妙的地方,能見所見是一個,能聽所聽是一個,都是一,都是空性,實際上當下不分別就是一。

「佛及國城眾寶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它一下沒有了,佛剛才變出來那麼多的境界一下沒有了。我們可以去觀察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啊,我們的世界一會會兒沒有了,什麼時候沒有了?過去的種種事就沒有了。那我們昨天的世界到底上哪去了?那個空性的妙義就在這兒。

「為夢所作?」難道我是在做夢嗎?「為幻所成?」這就像夢幻一般嗎?「為復猶如乾闥婆城?」這就像幻化的乾達婆城一樣嗎?

「為翳所見?」那是我的眼有病了嗎?「為焰所惑?」那是火焰一樣的迷惑這種嗎?「為如夢中、石女生子?」夢裡頭的石女能生孩子?

「為如煙焰旋火輪耶?」就像火焰一樣。「復更思惟」接著又在思維。

「一切諸法性皆如是」一切諸法這個本質就是這樣,如夢如幻,相對法實際上都是統一的,相對境界一定是統一存在的。你把統一性找到了,相對性就不存在,你能夠占據統一性的話,相對都能作用。好壞都是你作用的,這就是中國人講話「中庸之道」。完成在中國叫中庸之道,完成在佛法里叫般若智慧中道觀。但是我告訴你的中庸之道並不是我們現在人所說的中庸之道,是中道思想。

「唯是自心分別境界」都是你自心分別,你有一念分別,自然有相對境界產生。「凡夫迷惑不能解了」啥叫凡夫迷惑?就是心智不開顯的人,沒有順應理智思維。什麼叫凡夫?心念力、分別力不順應理性思維,順應現象分別那就叫凡夫。

什麼叫現象的分別?我點柱香,這個是香的,我們都說是香的吧?沒有說是臭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燒的是香,這是我們現象的分別,然後我們弄一瓶香水一噴,你再聞那個香就不如這個香水香,你會說香水是香的,這個是不好聞的。不好聞就是臭的,這就叫凡夫分別。

順應理性如何分別?你需要點哪個香的時候,你去點哪個香,這是其一。你也不會說這個好那個不好,你不去起這個分別執著。我需要用哪個的時候,哪個就是好的,我不去亂分別它,亂執著它,我習慣點這個我就用這個,我不去用香水,這就叫智慧。那你還會煩惱嗎?還會為有香水煩惱嗎?你還會為點這個香煩惱嗎?不會,這叫協調統一性就出來了。

你為好煩惱,錯;你為壞煩惱,錯;你為不好不壞煩惱更錯。怎麼辦呢?該用好的時候就用好,該用壞的時候就用壞,知道吧?什麼都有用,沒有一樣事是壞的,記住,存在就是道理。那你說還有法性可以執著嗎?所有一切緣起法對你來說都有用,都是好的,那你說你還會受苦嗎?你就不會受苦了。

很簡單一個道理,咱就說人餓肚子,一會兒覺得餓得難受,實際上你說難受、餓肚子未必是壞事,你真正地需要減肥,治病的時候需要餓餓肚子,那是好事。所以說一切緣起法,你從它的本性去觀察它,實際上沒有分別的。我們強加分別是自尋煩惱,它出現的時候,你要記住順應理性去看待它、觀察它,然後你就會解脫出來,首先你把心從煩惱中能解脫出來,煩惱就是執著嘛。

咱又說一句話,你不要說「我不分別、我不執著」,那個不能光說。我們很多人說「你不要執著嘛」還是那話,他要再說不執著拿大耳刮子扇他去,他說不執著是別有用心的。實際上不分別、不執著是告訴你什麼?你的觀念要清楚,就是你理性的觀察和當下的念頭分別要清楚,你不要叫你的念頭跟你的理性錯了卯,錯了卯你就壞了,什麼叫錯了卯?不對卯了,你明明你念頭是這個,你想的是那個,你說你不自己打架,誰打架?

就跟我們現在一樣,我們現在人人都希望自己好、自己快樂、自己健康,但是你做的是什麼?你希望是你的心,你做的是什麼?殺生、害命、偷盜、邪淫、妄語,你說你能好了才怪,所以這兩個不對卯的話,你咋兒也好不了。你就煩惱了,哎呀,煩惱呀煩惱啊,這就叫愚痴的凡夫。「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我們千萬記住,不要迷惑。

「無有能見」他沒有辦法能見到這樣。「亦無所見」實際上是我們的心也沒有所謂的能見,什麼叫能見?能分別個什麼嗎?能認識個什麼嗎?不是那樣的,你分別和不分別,認識和不認識,它都存在的。你不分別有電,它就沒有電了?你說不認識電它就沒電了?不是這樣的。這裡的見是指的分別和認識,實際上它都是存在,亦無所見。「無有能說,亦無所說」也沒有佛在說,也沒有說你在聽,也沒有所解釋的境界,這裡講的所說,是所解釋的境界。

「見佛聞法皆是分別」我們見佛、聞法,都是我們的分別,為什麼我們要見佛?因為我們的心是眾生,所以說我們就要見佛,如果我們的心是佛,你還見誰去?你就該見眾生了。所以說我們的心非眾生、非佛,我們不當眾生,也不當佛。那你說怎麼辦?你記住,該是做眾生的時候做眾生。

實際上這是觀音菩薩教給的,為啥?你看觀音菩薩下同六道眾生同一悲仰,上合諸佛同一慈力,你看祂該作佛的時候作佛,該作眾生的時候作眾生。什麼時候作佛?在眾生面前作佛。什麼時候作眾生?在佛面前作眾生。這就是上求下化的道理,這就叫菩薩道,祂不執著嘛。好比釋迦牟尼佛出世說法了,我們都要作眾生,我們要作大心眾生,我們要替眾生請法呀怎麼樣怎麼樣,釋迦牟尼佛涅槃,將來你成佛了你就要作佛去了,所以說不要執著。你該當爺爺的時候你就當爺爺,該當孫兒的時候就當孫兒。實際上你說你一定是當爺爺?不是吔,有時候你就得當孫兒。法爾如是當下去觀察,不要執著。這是你不要執著的觀念,你要進去那個角色就挺有意思,這佛經是很有意思的。

「如向所見不能見佛」如果我們像以前那樣的認識就不能見佛,我們像以前那樣什麼認識?哎呀,我要成佛渡眾生,我們要去了脫生死,記住這樣的認識也不能見佛;我們要去修功德,也不能見佛;那我們要去做惡業更不能見佛,不要有分別見。那怎麼能見佛?

「不起分別是則能見」你不要把你跟佛分開,佛不跟你分,你偏要分開,你偏要說佛是佛,你是你,那沒有辦法,人家實際上願意跟你在一起,那你不願意跟人家在一起,那你願意分開,沒辦法。不起分別,是什麼?是則能見。這時候這個「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希望你也能從這開悟。這個開悟就是你能明白不起分別就是見佛。這個需要練,我們肯定需要練,練著練著,你就有感覺了。有感覺了,你再繼續升華認識清楚,逐漸地細化,就一點兒一點兒就見到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