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義
(1993年2月27日文殊講堂)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今天是1993年2月27日,我們講《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在佛教界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論典,它是融通空、有的思想的一部論典,尤其真諦三藏所翻譯的,這個詞句非常之美!很美!所以,《起信論》在佛教界裡面所占的地位,一直都是屹立不搖,所有研究佛法的人,沒有一個不研究《大乘起信論》,所以,《大乘起信論》,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大乘起信論》在佛教,只要是弘法的法師,或者是佛學院,或者是有心深入經藏的人,想對真如跟生滅了解的人,都一定會了解、一定會深入的,但是,《大乘起信論》的註解非常多,包括日本人,也對這部論典非常有興趣,所以,如果你打開《大藏經》或者是過去祖師的註解,太多,無所適從,我們選擇圓瑛法師的這本講義,說深不是很深,說淺也不是白話,深淺適中,很適合現代的人研究,所以,我們放輕鬆,慢慢、慢慢的……,一步一步來研究,我們就會發現這部論典的重要跟詞句優美的地方,可以增加我們很深厚的文學的底子。)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上
四明接待講寺佛教講習所圓瑛弘悟述
(這樣一段一段念,就讓大家知道段落是在哪裡分開來。「四明」就是四明山,比如說,我們現在的什麼,菩提山什麼寺,光明寺,什麼山什麼寺,都是這樣子,所以,四明它是山,是個屬於地方,因為,這裡是浙江鄞縣西南方,浙江的鄞縣,這個鄞縣西南方,它是天台山北方山麓這一帶,統統稱為四明山,四明山接近浙江的奉化縣交界處的地方,老總統住的地方,我們講浙江奉化縣,這個地方有數百里都是山,總共有二百八十個高峰,其中芙蓉五峰的頂有四個穴,天氣晴朗的時候,就像日光、月光的照射,所以,稱為四明山,自古是我國佛教勝地之一。師父這裡有一些資料,我們簡單念一念,大家對四明山就比較容易:以杖錫之杖錫寺,雪竇山資聖寺,天童山之景德寺,阿育王山這阿育王寺。念一下,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這個四明山簡單講就是佛教勝地。「接待」這個接待,老一輩的人會比較了解,布施給過路來往的人所需要的,比如說,奉茶,在門口寫個:奉茶,或者是有的人,像印度有人喜歡修福,修福,他就供養來往的旅客住宿、吃的東西,像中國、日本都設有義井,以提供清水,或者是在路旁,或者是門前供應茶水、桌椅以便利行旅者,以便利行者就是旅行的人休憩飲用的地方,所以,這個接待在以前,這個名詞並不是陌生,但是,在我們現代沒有,現代都是旅社hotel,沒有這種接待的地方,以前的人,大部分是比較淳樸、善良,如果說,我們現在設一個接待,明天去,鍋、灶都空無一物,統統沒有,連煎匙(鍋鏟)也順手拿去,現代人沒有設接待的地方,所以,接待這個名詞,在幾十年前是大家都了解,不是很陌生的名詞。「講寺」,也就是在這個地方四明山接待,講寺就是專門弘法用的,你像我們這裡的講堂一樣。「佛教講習所」,佛教講習的地方。(下面一段摘自《佛光大辭典》)
圓瑛(1878~1953)(這個人總共活了七十六歲)我國近代僧(是近代有名的高僧。這個不困難記,因為我是1953年出生的,所以,圓瑛的死造成我的出生(法師笑),所以,你要記圓瑛法師就記師父的年齡,我要是幾歲,圓瑛法師就死了幾年,我今天四十一歲,對不對?四十一歲,fory-oneyearsold.所以,圓瑛法師就是距離我們今天四十一年前,很不幸,我算是倒楣(諧音接續)來出世的,我一出世,他就死了,所以,1953是我誕(蛋)生,然後,他就走了。慈航法師也是1952走的,好像是那個時候,所以,我是來接續的,出世之後總接,所以,記圓瑛法師,很好記,你要記師父幾歲,他就是離開這世間幾年,圓瑛法師,我這裡有一些《佛學大辭典》的資料,我們念一念,讓大家對他有一個印象,不是很長,短短的,用兩、三分鐘的時間,我們對這個人崇拜、推崇、讚嘆。圓瑛1878到1953年,是我國近代的出家人)。福建古田人(師父的祖先也是福建,跟我一樣是同樣一個省籍,福建省。當然,我們是在台灣出生,福建古田人),俗姓吳(師媽也是姓吳)。法名宏悟(法名叫做弘悟,就是圓瑛跟弘悟是同一個人),號韜光(弘悟,號叫做韜光),以字行。生於清光緒四年(生在清光緒四年)。幼失怙恃(從小他就沒有雙親,沒有雙親),十九歲至鼓山出家(十九歲的時候到鼓山出家,十九歲出家,我是二十七,他是十九),主修天台學。後至寧波天寧寺習禪(後來到寧波的天寧寺習禪,學習禪宗)。二十六歲參學於天童寺(二十六歲參學在天童寺)敬安和尚,並赴福建、浙江及南洋等地講經,聲譽極高(然後,又到福建、浙江、以及南洋等地講經,聲譽極高)。光緒三十二年(1906),與太虛大師締交,訂定(就是兩個人訂定幾個原則:)「以心印心、白首如新(訂定第一個是以心印心、白首如新,就是說跟太虛大師結交,用禪的心:印心,它才不是我們一般在唱的:你的一顆心,我的一顆心,差太多啦,那個是迷惑顛倒,這個是以禪宗的大徹大悟的以心印心。白首如新,到百年我們的交情,就像新結交的一樣,就是不會喜新厭舊,永遠朋友,就是那麼好)、以善勸勉(用善來互相勸勉)、疾病相扶(有疾病的話互相幫助,互相幫助,這個在出家人,這個地方可以看到,比親兄弟更好,親兄弟,你要叫他照顧,他可能有點微詞,要是出家人生病,只要是真正在道上修行,都會盡心盡力地互相照顧)、安危與共(碰到困難我們用生命共同付出)、事必相商(碰到什麼事情互相商量)、各自立志(各自立志就是每一個人要立志向,決定我們今天的訂定)」等數條義規,共結兄弟之盟。時年二十九(那個時候圓瑛法師二十九歲),太虛十八(太虛大師十八歲而已,十八歲,近代的高僧:太虛大師)。其後致力於組織中國佛教會(虛大師最偉大的地方,如果,民國以來沒有太虛大師的話,我看佛教今天完蛋了,今天佛教沒有虛大師的話,佛教沒有辦法,整個佛教的改革,受太虛大師的影響最大,他開佛學院,然後,訂定出家人的制服、規矩、栽培僧才,這個觀念都是太虛大師創立的,所以,虛大師對我們近代,就是最近這幾十年來,佛教影響很大)與寺產保護運動(當時政府提倡廟產興學運動,主張以寺院財產充作振興教育之資)(那個時候他們發起寺產保護運動。當時候的政府提倡把寺廟的財產貢獻出來,寺廟的財產全部充公,充作什麼?興辦教育的資金,就是你這裡所有的供養,動產、不動產全部要捐贈,出家人趕出去,然後,興辦教育、學校,就是不準有宗教,簡單講就是破壞,破壞宗教,然後,假借名義辦學校,說起來也很悲哀。台灣目前來講,宗教受到保護,所以,再怎麼樣始終台灣是很有福報的地方)。民國二十年(1931)(就是1931年)四月於(在)上海舉行中國佛教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的時候),由於議決事項之(的)意見相左(相左就是意見不合,也就是圓瑛法師跟虛大師的,兩個大師的意見不合,大師級的意見也會不合,也沒有辦法,太虛大師他們比較進步派,他們希望改革,圓瑛法師比較希望保守,虛大師認為這樣不行,這樣佛教不會興盛,虛大師認為如果按照古來的這種方式,沒有統合整理整個佛教,佛教會因為沒有辦法配合現代而變成沒落,一定要改革。所以,虛大師站在進步派這個地方,圓瑛法師他們是站在保守方面,結果,意見不合),太虛等進步派乃脫離該會(所以,太虛大師就脫離了中國佛教會),另於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另外在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所以,兩個人看法意見不一樣,但是,兩個都是高僧,虛大師火化出來幾千顆舍利子,圓瑛大師也不是弱者,火化以後,你看!整盤都是舍利子,能燒出舍利子的人,看法還是不一樣,所以,你不要:奇怪!唉!兩個出家人,怎麼看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有舍利子就好,有什麼關係!不是很有辦法,對不對?兩個都很了不起,是不是?見地不一樣。所以,另外在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師與王一亭等則繼續主持中國佛教會(圓瑛法師跟王一亭等則繼續主持中國佛教會)。抗戰軍興,師赴南洋募集醫藥費用(圓瑛法師後來去南洋,籌募醫藥費用,那時候戰亂,窮)。翌年(第二年),主持檳榔嶼極樂寺(就主持檳榔嶼的極樂寺。檳榔嶼一個島)。二十八年返上海,主持福建鼓山(的)湧泉寺、寧波天童寺,並於上海玉佛寺(同時在上海的玉佛寺。現在上海玉佛寺還在)、圓明講堂等處講經布教。其中,尤以《楞嚴經》之(的)注釋、宣講,傾四十餘年之願力而廣說之(換句話說,圓瑛法師做那本《楞嚴經講義》是花四十年的時間,是花四十年的時間,我們現在印的到前面來,放在你的前面,你還不聽,那有什麼辦法,人家高僧大德是用四十年,所有的青春生命,都發揮在那本講義,而我們不去研究,沒有福報也沒有因緣,說起來很悲哀,他用四十年把《楞嚴經講義》整理出來,而我們現在還好碰到某某人,跟他講一講,要不然,那麼好的書,很可憐!排起來也看不太懂,因為,裡面都是言文言,都看不懂,此外,都是文言文,因為,我不講這句話,人家以為我國文真的不懂,傳到大陸去,唉!台灣的慧律法師怎麼這樣子,言文言,文言文都看不懂),機辯縱橫,饒益教界。此外,特重僧伽教育(此外,圓瑛法師特別重視僧伽的教育)、社會(的)福利事業、各地(的)寺剎復興、佛書(的)刊行、難民救濟等。四十二年九月於北京入寂(圓瑛法師是一九五三年九月在北京入寂,九月,不曉得是不是農曆,我是農曆九月二十二日出生,如果是農曆的話,哇!就是同樣一個月生,同樣一個月死,如果,他是國曆的話,我國曆是十一月五日),世壽七十六。遺有(留有)《圓瑛文集》、《圓瑛大師法匯》等行世(所以,我們對圓瑛法師是無上地推崇,無上的讚嘆,也無上地感恩,沒有他,我們今天沒有這本講義來講,沒有這些資料)。(《太虛大師年譜》、《中國佛教近代史下冊(東初)》)【佛光大辭典】)(好!我們看《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
今解此論直分為六
甲一略釋論題(簡單地解釋論的題目)二造論菩薩(馬鳴菩薩)三翻譯人時(翻譯的人是誰?真諦三藏,)四歸敬述意(要作這本論典,要先歸敬三寶叫做歸敬述意。歸敬三寶)五正立論題(開始講到論體,就是最重要的正宗分)六總結回向(希望作這部論能夠回向一切法界眾生無量的功德)
今初(就是現在開始。今初就是要開始略釋論題,)略釋論題
大者(《大乘起信論》的人,這個字)包含之義(這個大:包含,就是無所不包)。乘(:大乘)有運載之功(可以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起則對境發心(「境」就是因緣,碰到了因緣要發大心,發這個大心,境就是碰到了因緣發這個大心,所以,學佛他一定是八個字:「發菩提心,提起正念」。學佛的總綱領他一定是發菩提心,提起正念,正念要常常現前,對境發心)。信則忍可印定(「信」就是當你產生信心的時候,這個「忍」不是解釋作忍耐,這個「忍可」是指他接受認同的時候,就是說當你有信心起信的時候,你就是認同、印可它,也就是印定,「印定」就是印證不變,不變產生了信心)。論(《大乘起信論》的論)乃假立賓主(假就是假設。賓主:一個是問,一個是答,一個是主人,一個是貴賓,主人講話,貴賓就回答,貴賓講話,主人就回答,假立賓主:互相對答的意思)。問答發揮(怎麼問就怎麼回答)。(然後,發揮了什麼?)決擇正理(選擇了正確的真理)。(來)破除邪見。揀非經律(「揀非」就是顯然不是經也不律,是論的意思,所以,這個「揀」,作好幾種解釋,就是分別於經跟論,因為,經跟律,因為,它是論,揀也可以說不同於經、律,因為,它是論,也可以解釋顯然不是經跟律,分別於、不同於、顯然於,都可以揀字來解釋,揀非經律,顯然不是經律也可以,這個揀真正的意思是分別,是分別,分別於是經、是律、是論,所以,分別於就是不同於,不同於經律,那當然就是論)。故以論名(所以,用這個論來立這個名)。
題中應分通(題跟)別(題。「通」就是大家都有的,比如說《大乘起信論》的論,這是通題,《唯識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或者是說什麼論,這個很多,所以,這個通題,每一部論都有一個「論」字。別題呢?別題就是「大乘起信」這四個字,因為,只有這一部論,叫做大乘起信,而別部就不叫做大乘起信,所以,通就是經、律、論,論藏裡面每一部都有一個「論」字,這叫做通題;別呢?就只有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上四字別題(「上四字」就是上面四個字,哪四個字?就是上面的「大乘起信」這四個字叫做別題,只有這個是別題)。別在當部(「當部」就是本部,只有這一本,「別」就是只,只在本部,因為這是別題,只有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下一字通題(就是「論」字)。通於論藏(經、律、論,論藏)。
題者頭也。如人頭目為五官之總(就是一個題目就像一個人的頭)。觀其頭目。便知此人。為忠奸賢否(看看這個人的頭、眉目,有沒有清秀,就知道這個人是忠臣、是奸臣,是賢人與否,一看就知道)。論題亦爾。為一論之總。略釋宗要(簡單地了解它的宗旨、綱要)。便知此論權實頓漸(就可以知道論是權教、是實教,是頓教、是漸教。權實頓漸就一目了然)。
(現在談到《大乘起信論》的)大(字它)有三義。曰體相用(體、相、用都要加一個「大」,體大,相大,用大,噢!都很大,這樣子就更清楚,大有三義,哪三義?體大、相大、用大,統統大)。夫一心之理。為諸法所依。即體大(我們的本體大得沒有邊際就是一個心,一心:這個理體,是諸法所緣,一切法都依我們這一顆心來建立這是體大)。(體大所影現出來的叫做)具足恆沙稱性功德(「稱」就是合於。具足的恆沙合於……(性)。「性」就是平等)。(由這一顆清淨的平等心顯現出來的功德)即相大(不高不下,平等叫做性,清淨心叫做性)。善能出生一切因果。即用大(這顆心不但是體大、相大,還能夠出生一切因果,這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一切的因果,都有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所以,這個大並沒有一個範圍,所以說,出生一切因果就是用大)。乘者以本覺為所乘(本覺理)。始覺(是用智。始覺是用智)為能乘(以本覺的理體是我們所乘,我們以此無生的理,起始覺智慧的觀照,「為能乘」)。(一直到)究竟覺為乘所至處(就是車子要到達目的地的地方,所以,我們起觀照的心,恢復了我們的本能,本來的清淨自性,究竟覺悟這是我們最終的目的,不管是出家、在家,學佛的目的始終就是要想成佛,得大自在、大解脫,所以,究竟覺為乘所至處,所最究竟去的地方,所以底下文章就會說)。故下文雲。諸佛本所乘故(諸佛就是依著這個「大」字,達到究竟覺)。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還是必須用大乘的「大」字)。
(所以)大乘之理。即是一心。小乘不信此理。沉滯化城(這個「化城」是《法華經》七種比喻之一,這個化城是指變化的城喻,是比喻二乘人的涅槃,二乘人的涅槃,《法華經》卷三有一段叫做《化城譬喻品》,裡面有寫:有眾人將要通過,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以達到寶處,在疲憊的時候、很艱困的時候想要折返,因為達不到寶所,那個導師為了振奮眾人,用方便力在三百由旬的地方做一個休息處,就像我們現在一下子要上高速公路,一下子開車到台北太累了,中間有休息處,開到台中我累了,我不去了,從台中又折返回來,所以,在五百由旬,他在三百由旬,暫時做給你休息,表示不究竟,暫時休息,這樣休息一下,終於能夠向寶處前進,所以,是藉著化城來譬喻二乘人所得的涅槃,不是真實的,就是聲聞跟緣覺所得到的涅槃,它不是真實性的,是佛為了使彼等,達到大乘,自己佛果的方便假說,所以,什麼叫做「化城」?我們簡單講就是:停留不動的意思,停留在半途,方便暫時休息的一個地方,簡單講就是二乘人的涅槃是不究竟的)。外道不信此理。終無實果(外道不信大乘的理,所以,沒有實果)。凡夫不信此理。永受輪迴。蓋不信者,實非不具而不信也(「實非」:實在來說。並不是不具有佛性,而不去相信)。(而是)人人有心。本來等具(本來統統具足)。良由(「良因」就是因為)五陰所覆(因為被五陰所覆蓋,被我們這個色身,色、受、想、行、識所覆蓋)。(也因為錯覺無明,產生了)二執所障(我、法二執所障礙,煩惱障、所知障)。此理不得現前(大乘的理沒有辦法顯現出來,所以,不相信)。迷而不信(這個「迷」就是迷於大乘之理,所以,他會不相信,我們今天能夠慶幸地聞到大乘的究竟的理,我們是很幸運的一群)。(所以)故菩薩愍物沉迷(菩薩憐愍眾生的沉迷)。宗百部(這個「宗」就是推崇、尊崇,尊崇,百部)大乘(這個「宗」也可以解釋作集合,集合了一百部大乘,因為那麼多一百部的大乘的道理痲煩,我讓你研究一部,就具足百部的道理,乾脆造一部論,這部論你看了,百部大乘的道理就統統在裡面,所以說,宗百部大乘也就是集百部大乘之理)。特造此論(特別造這個《大乘起信論》,)。普令眾生髮起信心(讓眾生髮起大乘的信心)。
問。何以獨言發起信心(為什麼只說發起這個信心?)。答。大乘之理。雖眾生等具(眾生都具足)。實眾生同迷(跟迷沒有什麼兩樣,它雖然具足佛性,但是,大家都在迷)。迷則不信(迷了就不相信)。菩薩闡揚(「闡揚」就是弘揚。菩薩弘揚大乘)此理。能令從聞生解(聞法以後,他就了解了)。(他就可以)破迷起信(噢!原來我也是佛,依著大乘的理去修行,我一定成佛,那修行以前要怎樣?要深信)。(所以)信此理已。一切道法。任運而生(你不信大乘的理,你當然不了解道在哪裡,不相信此理,你怎麼會想修道呢?所以,信此理,一切道法能夠任運而生)。《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為行之本。行無信不立(信心是實行之本,修行的開始,行無信不立,你要修行,你一點信心都沒有,那當然沒有辦法站立,立什麼?)。是起信者。急先務焉(這個信心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你不相信嗎?我現在舉一個例子:如果說,大家都在拜佛,突然有一天,人家寄一張佛像給你,滿莊嚴的。唉呀!你不曉得誰寄的,打開,一張觀世音,哇!滿莊嚴的,唉呀!拜!一剛開始很讚嘆:觀世音菩薩那麼莊嚴。後來,查,查……,發現這個人是有精神病的一個女孩子畫的,痲煩大了,也就:我拜一拜會不會像她?我看收起來算了,收起來,對不對?這個是沒有信心,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題字也很重要,是不是?如果,她簡單地畫兩撇很大的鬍子,上面簽字:懺雲,哇!這是懺公畫的,假設畫得不怎麼樣,總是看到那兩個字,哇!這很有信心,這持戒第一,一代的清淨的高僧,供養起來,拜久了會像師父這樣,如果,那個精神病畫得很漂亮,掛起來,她沒有標號,一看,後來查,發現她是精神病,他每天拜、每天拜,這會不會邪靈附身,拜一拜像她這樣子,阿達、阿達的,我看收起來好了,就差簽那兩個字,就差很多,人的信心,一個人對你有信心,你講什麼他就信,一個人對你失去信心,你怎麼救他不起來,沒有辦法的,所以,我們的語言要注意,你想要做功德嗎?很容易,你要讚嘆三寶,你看過《阿彌陀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無量的恆沙的諸佛,讚嘆阿彌陀佛,東方有什麼佛讚嘆,南、西、北方,為什麼?諸佛菩薩因為讚嘆,而我們得聞會對他有信心,這個讚嘆會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我們曉得這個信心是非常之重要,我們人的心思千變萬化,所以說,唯心無境,就是這個道理。一個電影:有一個男孩子,他追求一個女孩子,兩個人也非常相愛,愛得死去活來,非常的喜歡,結果,這個男孩子,又有女孩子追他,有一天,他很忙,他沒有時間去買花,剛好對他很好的女孩子有一束花,他就拿了這束花,這兩個愛得死去活來,她不曉得這束花是……,一樣是花喔!你看!接過來的時候,嗯!謝謝,然後就……,你對我最好,買了這束漂亮的花,就是對我……,太感恩了,你對我最好了,花拿去供奉起來。男朋友走了,等一下,有人告訴她:那花不是你男朋友買的,那花是到我家,某某女孩子那邊拿的。怎麼拿別的女孩子的花送給我,拿起來……,然後踩在地上,嗚……哭了。同樣是花,她已經插好了,她還是把它拿下來弄壞、弄壞……,這樣是不是萬法都唯心,這樣的比喻如果還不清楚的話,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法都是心的問題,比如說,你看到一隻鴨子,野鴨……飛,離水面不是很高……,飛,如果,畫家看到這隻野鴨,他馬上……,唉!我現在把它……畫這隻野鴨起來,這個布景有多漂亮,對不對?如果,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我的心就像野鴨這麼樣地自在,野鴨,你真是自在啊!因為,我的心跟你一樣,是不是?如果一個剛好離婚的夫妻:唉!野鴨,野鴨,我就像你勞燕分飛,就是像你單獨一隻,如果,碰到一個老饕,他喜歡吃鴨肉,他說:飛過去,一槍打下來,哇!這個肉一定很好吃。一隻鴨子這樣飛過去,竟然有千萬種心的情緒,你說哪裡有真的境,根本沒有真的境,只有心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把眾生都當作是佛菩薩,就是這個道理。要升華自己,因為,只有在升華自己,才能見到我們真正清淨的本性,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常常跟徒弟開開玩笑,說:與其你把你你師父當作凡夫,不如把你師父當作是聖人,這樣你比較輕鬆,你才會比較輕鬆,聽得懂嗎?對不對?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樣可以升華你的境界,所以,師父舉這個例子,你們不妨可以冷靜地想想看!這個信有多重要,換句話說,破壞人家對三寶的信心,罪有多重,也是這個道理,不能破壞人家的信心,你寧可去喝酒、去吃肉,你寧可去殺生,當然,這是開開玩笑講的,你寧可去偷竊,殺、盜、淫,你寧可去幹壞事情,就是不能斷眾生的慧命,不能斷眾生的信心,比如說,他今天殺生、喝酒、吃肉,有一天,他對三寶沒有失去信心,對不對?他就有機會成佛,他今天對三寶沒有沒有信心,一下子就完蛋了。有一個在家居士,對佛教也不是很認識的,他有一次,拿了水果去寺廟裡面供奉,因為,他買了很多,因為,師父慈悲,太多了,供養了很多,師父就很慈悲,要把它化作金錢來……,就是要變賣這些水果,因為吃不完,變賣這些水果來護持常住,功德算他的,結果,他不懂師父的心,這個師父就把這些水果拿到菜市場去賣了,結果,他去看到師父,唉!這是我送去的水果,您怎麼又拿到這裡賣掉,從此以後,每天都在誹謗那個尼姑,因為,那是比丘尼,以後叫他信佛,唉!出家人!我送她水果,她怎麼會拿去賣錢,他不曉得師父的用心,你現在跟他講什麼法,他都聽不進去,甚至於來到這裡,我再勸他,他也不聽我的話,這個法師實在是無心的,不是刻意的,實在說是誤會,因為,就這樣誤會了,他就對三寶失去信心,你怎麼勸他,他就是不相信,後來,也不護持三寶。你看!就看到三寶這樣一點點,所以,我一直勸告我的徒弟,你要對這些在家居士要遠離,因為你不是聖人,你一定有缺點,如果,你不遠離他,有一天,他會看到你的缺點,他會失去信心,我們不要給他這個機會,我們今天收攝回來,這個就是做功德,你要跟他結緣,可以,結法緣。以前有一個比丘,他這個人想法怎樣我不曉得,他每次都拜託信徒買什麼,買錄音機、買錄音帶,他需要什麼就拜託信徒買,結果這個信徒就幫他買,他每次去找他、找他……,這個信徒,後來,找他找得恐懼,因為,他是師父,如果,不跟他拿錢,那我每次都要付費,要跟他拿錢,他又是三寶,又不好意思,所以,怎麼樣,每次,這個法師去,到他家,他就避開來,法師!您坐一下,我去買菜,結果,從八點多去買菜,買到下午二、三點都沒回來,她不敢跟他見面,因為她見面,他就開口要買什麼錄音機,買什麼錄音帶,買什麼,買這個、買那個,人家看到出家人就怕了,所以,我一直教導我的徒弟,你要永遠地記住,你有修、沒有修不管,但是,你的行為不能讓眾生誹謗,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小乘比較困難,因為小乘要出去托缽,小乘沒有廚房,你去泰國看,寺廟裡面沒有廚房,所以,小乘他要很大的威儀,常常要現威儀相,跟眾生結緣,大乘不必,你家的灶也不比我的大,我把大門關起來,我根本不要跟你結什麼緣,對不對?要就自己來,對不對?我把大門關起來,我裡面有八個灶,怎麼煮也煮不完,對不對?八個灶,對不對?我吃飯坐歪一點,你也不會講我第二句話,對不對?所以,把僧團整個集中起來,斷絕一切居士的來源,他要誹謗的機會就等於沒有,他就會造成信心,就是這個道理,少接觸在家,他就會有信心,接觸在家,到最後都痲煩很大,所以,這個信是很重要的)。
若約七種立題。大乘是所信之理。信為能信之心(我們能夠相信的心)。能信乃即理之心(如果,你再加個字就更清楚:理的上面加一個明,明理的這一顆心就是信,就是能信)。所信亦即心之理(再加一個心中之理。能信就是明理之心,所信就是心中之理,簡單講就是說我們能夠明理的這顆心,就是我們能相信的這顆心,我們所信的是我們心中的理,都離不開這個心,)。(那麼,就是)能所不二。惟一心法。則單法立題(七種立題裡面,它是單法立題,就是這個法,我們人、法、喻,三種立題,它是單法立題,所以,站在這人角度,它是單法立題,)。若乘字(拿來當作車子來比喻的話,若乘字)就喻為稱(就比喻來說的話)。亦可法喻立題(也可以說是法跟比喻來立題,這是《大乘起信論》,第二個是法喻立題,《大乘起信論》,第一個是單法立題,《大乘起信論》,也可以說是法喻立題)。(《大乘起信論》,又可以講什麼立題?)又按起字。既有所起之信。必有能起之人(能起信之人,中間加一個信字就更清楚,必有能起信之人)。義則兼人(義理則兼有人,有一個人出現,人字來立題,所以說義就是,這個義理來講則兼有一個人:人字出現)。亦可文義雙收(亦可就是這樣也可以,文章跟道理很美的都具足,「雙收」就是兩邊都顧到,就是說人、法、喻統統有,有人又有比喻又有法,大乘是法,起信就是人,又有比喻,所以說,所起之信就是能起之人,加一個人)。(所以說)具足立題(這一段就是說《大乘起信論》,如果站在唯是一心,那麼,就是單法立題,如果站在這個乘字,加一個乘字,也可以當作比喻,也可以說,法跟比喻的立題。如果說加上一個人,那麼就是人、法、喻立題,具足立題就是人也有,法也有,比喻也有人)。(人、法、喻立題就是具足)一(釋立題,就像《大方廣佛華嚴經》)略釋論題竟。
甲二造論菩薩
(造論菩薩叫做)【馬鳴菩薩造】(這個名字很奇特,馬會叫)
菩薩名曰馬鳴者(菩薩的名字為什麼叫做馬鳴呢?)。按諸傳記。當有三釋。一菩薩初生時。感群馬悲鳴不息(菩薩出生的時候,馬就悲鳴不息)。二菩薩善能撫琴(「撫」就是撥弄琴弦,也就是彈琴,菩薩他一彈起琴來)。以宣法音。群馬聞已。鹹悉悲鳴(「鹹」就是皆。「悉」就是全部。皆全部悲鳴,被感動得叫)。三菩薩善能說法。能令馬聞(這個跟我不一樣,我是菩薩善能說法,能令狗鳴,如果,我當時在世的話,會叫做狗鳴菩薩,就差一點點,他是馬比較大隻一點,我是狗比較小隻一點)。悲鳴垂淚。七日不食。故立此名。
菩薩。具雲菩提薩埵。此翻(中文叫做)覺有情(覺悟的有情)。菩提乃大覺(大覺就是佛,大覺悟的人)。即所求也(我們所求的就是希望能夠大徹大悟)。薩埵乃有情。即所化也。實智悲並運(「實」:實在是,智跟悲同時下手,有緣的眾生我們要用智慧,無緣的眾生我們要用慈悲,上根利智以及惡劣的眾生,兩種人要智、悲並運。你對有緣的眾生,你就不需要用慈悲,因為有緣的眾生,他們就會入佛門,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智慧,對無緣的眾生:智慧,你跟他說法是沒有用的,你就要用慈悲去感化他,道理講不能的時候,沒有辦法,你就要有悲心,上根利智的人以及惡劣的人,上根利智的人他要進修佛道,你要下發大悲心提攜他,然後用大智慧去度他,因為,他是上根利智。還有一種是很卑劣頑強的人,那沒有辦法,我們要觀一切,用智慧去觀照,一切法不可得相;緣起性空,然後,用悲憐憫他,他與佛無緣,所以,那是上根利智,劣根智的人,都要用兩個字,智跟悲同時)。上求下化之人。此雙約二利說(自利跟利他叫做二利。自利還有利他)。若單約自利(自己利益來講)。雖已分證佛覺(「分證」:已經覺悟部分,像佛,分證就是部分,有一部分像佛的覺悟)。(但是)尚有情識未盡故(那就是微細的法執沒有斷)。若單約利他。廣行善巧方便。覺悟一切有情故(你看!這個寫得多麼圓融,善巧方便,你看這四個字,這很不容易做到,善巧方便就是說你只要讓對方能夠入道,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要善巧、要方便,有的人他不會度眾生,他就覺得佛法很好,拚命地硬塞,硬叫對方接受,結果,對方抗拒,他又不高興,然後說:你比我沒有學佛的人更糟糕,因為,我不信佛,你就這樣生氣,所以,師父已經講過了,我們要用耐性對緣份很淺薄的人,要用悲心,就是等待,要等待因緣,這個不能一下子就入道,需要時間的,你不要急,急也沒有用,他不入道,你急也沒有用,有許多的太太,她看她先生不學佛,她就會跑來師父這裡一講,一邊講就一邊掉眼淚,女人的專利品就是掉眼淚,不信佛,師父!我怎麼樣救我的先生,叫他來信佛,我一定跟她回答一句話,一定,答案都是千篇一律,我一定跟她講:你先救救你自己吧!先不要哭可以嗎?你先救救你自己嘛!對不對?你自己的情執都沒有辦法斷,執著那麼深,你又沒有辦法感化對方,一直哭有什麼用,你有心,可是,你沒有那個能力,慢慢來嘛!對不對?也不急嘛!你很急也不一不定能夠達到你的目標,佛法講一個字就是「緣」,不可思議的「緣」,如果有一天你先生迴光返照,在哪一天,你在聽錄音帶的時候,突然,讓他偷聽到兩句,告訴你,他比你更精進,我不騙你,比你更精進,不要急嘛!所以,我們度眾生就是要隨緣,像師父就是很隨緣,他來,信徒來到這個地方,菩薩!你那裡坐!啊!我要來參訪慧律法師!師父在休息沒有空。這樣啊!不過,您很像,您很像。菩薩!你那裡坐!我也不會跟他講我很行,或者什麼有的沒有的,在哪裡……,不會這樣子,他來到這裡,他不問法,我一定不會跟他講,法是用求的,它不是你一直要講給他聽,不是這樣子的,度眾生也是這樣子,這樣保持一個我們的原則性,但是,親朋好友有機會的話,有這個機會,我們從側面慢慢說,慢慢說,也許這樣可以,第一次見面來,有的人不是,有的法師,他第一次見面來,碰到你,(法師把撫尺一拍,「啪!」)業障相,就罵信徒說業障相,信徒嚇一跳,我拜梁皇,我有交一萬,怎麼業障相,講什麼,他聽不懂。奇怪!這是什麼法師嘛!奇怪!動不動就罵人家業障相,這就是不懂得度眾生,不懂得度眾生,不要這樣子,我就不會這樣子,師父現在做到悟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展現出來的,對眾生我都是平等,你從哪裡來,不管他長得很醜、很漂亮,你從哪裡來?來,我帶你到廚房吃飯,來、來……,過來,過來,師父!不好意思!來這裡讓師父請,沒有關係!你有供養,你看你有包一個紅包,沒關係!來,吃飯,來,師父!那沒有包?沒有包也可以吃。很喜歡跟我說笑,很好,一直講,多可愛啊!我帶到那邊去的時候,問廚房的,我要來見慧律法師!慧律法師在哪裡?剛才帶來的那個就是,啊!那個就是喔!跑出來,啊!快點!快點!慧律法師,這就是、這就是,噢!跑出來好像在叫小雞般,叫一大堆來,真糟糕!好像很驚訝!很糟糕!現在來就看一看,唉呀!法師!您比錄影帶還年輕、還莊嚴,您看起來好像以前比較胖。我說:不是,以前是因為水腫。噢!水腫!每一個人他看到師父,都很歡喜,我一定不會給他煩惱,一定給他很滿意地回去,很滿意地回去。結果,昨天,蔡老師來,他說:有一個桃園的信徒打電話來,桃園信徒對我有微詞,打電話給蔡老師他太太,他說:慧律法師很大牌,每次打電話去,就被擋住,不請師父聽,他們樓下不知在做啥?做在法師了,現在都很大牌,都叫他的徒弟隨便應付一下,這樣子。蔡老師跟他說:一個法師面對好幾百萬的眾生,每通電話都接穩死,真的,我一支電話,掛這樣就好:嗨!我就是師父(日語)(法師作打電話的動作)。每天講電話就好,一天的電話,若叫師父要接,一天的電話,你馬上昏倒,我騙你,看你多行,你都有用睡午覺,所以說,他不諒解師父的立場,這就沒有辦法,對不對?我不能滿眾生的願,所以說,我已經盡心盡力要使每一個眾生歡喜,還是沒有辦法圓滿。今天,我在阿華那裡,一個女信徒,走過去:「師父!我要供養佛像,你看是木頭的比較好,還是那個銅的比較好?」我說:「木頭的比較好」。她就推我一下:「你看!你看!人家慧律法師也說木頭的比較好(法師不停地在做推的動作)」。當作兄弟般在推。奇怪!怎麼這樣。「你看、你看!法師也這樣說」(法師不停地在做推的動作)。當作兄弟般在推,真糟糕!我是一直對她合掌,她是一直推我這裡(前面肩部),又是女眾才……,沒辦法!你又不能說:法師不能推。你跟她講這樣,她會生氣,待會兒回去就慘了,我們又怕她誹謗,所以,她推我兩次,推第三次,我躲這樣(法師側身躲過),沒推到。她不知道這不是兄弟,所以,要覺悟一切有情,這不是很簡單的事,你要千變萬化、要冷靜,又不能生氣,還要有笑容,真的,怎麼會這樣?推一推說:我是看您英俊才推您。真糟!算她都是推英俊的法師,不是正信的)。
造者製作。宗百部大乘廣義(「宗」,剛剛已經講過。集百部大乘的廣義,大乘義很廣,所以說,研究了《大乘起信論》,等於研究了一百部的論典,就是宗百部大乘的廣義,集合了大乘的思想,那麼廣大的道理)。(所以)製作斯論(因此,製作《大乘起信論》)。以約該博(「約」就是簡要。「該」就是包,包含了。「博」就是廣。用最簡要的來包含了廣大的論典,百部的論典,這個博是指百部大乘的論典。博就是百部大乘的廣義,約就是指《大乘起信論》。就是用這部《大乘起信論》簡要的道理,就包含了百部的大乘廣義,這個道理,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子,因為,眾生的根器太差,多的話,範圍太多的話,劣根器的人很難入道,他一聽那麼多,如果釋迦牟尼佛說: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定要把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看完。保證大家都不要修行,我也不用看,反正我也看不懂,也不可能看完,這樣哪有希望,放棄,保證沒有人要往生,對不對?一定是這樣,眾生的根器陋劣,三藏十二部經典看完才能往生,台灣省有幾個?是不是這樣?不可能的事,對不對?所以,眾生聞多則煩,因此,我們研究一部論典就包括了很多義理的話,這樣的話,可以適應很多眾生的根器)。應機施化也。考造論之時(就是時代,考察,就是它的典故,考造論的時代)。依《摩訶摩耶經》(這個《摩訶摩耶經》,又稱《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這兩部經是一樣的,意思是這部經是講佛在臨涅槃的時候,母子相見,又稱《摩耶經》,在《大正藏》第十二冊。那麼,這部《摩訶摩耶經》的前半部是記述佛陀升忉利天,為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令她證初果,後半部是敘述佛陀游化諸國,後來在拘屍揭羅娑羅雙樹間入涅槃,這個摩耶夫人由天上降下,悲號慟絕,那時候佛陀開金棺,跟他的母親訣別,經的最後是敘述佛陀授記法住以及法滅,佛法要住世多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有一萬年,法就會滅,眾生就沒有福報,那時候地上刀兵都是……,那個時候地上長出來的草木都可以殺人,到我們人壽三十歲的時候,我們所走過去的沒有芳香的草,在路旁所長出來的都是刺,都是刺的植物,你隨便在路上跟人家衝突,拔起來就可以殺人,那個草就可以殺人,眾生已經完全沒有福報的時候,《摩訶摩耶經》就是講這些末法的時候)雲。如來滅後六百歲已。九十六種外道等。邪見競興。毀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他還沒有出生,六百年前,佛就已經預言,佛是無量劫以後的事情都知道)。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此菩薩乃如來預記之人(這是佛所授記的)。實內秘外現之士(內秘菩薩行,外現一般的身體)。造論乃在如來滅後。六百餘年。二造論菩薩竟(造論菩薩,是馬鳴菩薩)。
甲三翻譯人時
【真諦三藏譯】
(真諦三藏:499到569,這個人活71歲,攝論宗祖師。好,我這裡有一些資料,師父簡單念一念,真諦三藏的來源:真諦三藏是499到569,換句話說是五、六世紀間著名的譯經出家人,譯經僧:出家人,他是西北印度優禪尼國,這裡的人,婆羅門種姓,就是他的出生是婆羅門。真諦三藏聰敏強記,就是記憶力非常的強。要做一個三藏的法師,沒有相當的條件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要講三藏,一藏都沒有辦法,一藏都看不完了,經藏你都看不完了,你還看什麼侓跟論呢?對不對?辯才不竭,他當然是辯才不竭,通達三藏的人當然是辯才不竭,這還用說嗎?對不對,辯才無礙,年紀輕的時候,這個真諦三藏游諸國,然後,服侍了諸師,就是服侍了很多的師父,參學了很多的師父,精研四韋六論,貫練三藏五部,簡單講就是他徹底地明了大乘的妙理,四韋六論是世俗諦,三藏五部是出世間,這個人是世間、出世間統統通達,真諦三藏這個人不得了,大乘的妙理他非常地清楚。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西元546年,攜帶經典來到中國的南海,在太清二年就是西元548年,入建業,建業就是今天的南京,謁武帝,謁就是參訪,武帝就是梁武帝,時值侯景之亂,那個時候碰到侯景之亂,亂:反叛、叛逆。(侯景之亂也要講一講:侯景這是一個人,我們這本後面也會講到,侯景,南北朝朔方人,就是今天的陝西清澗縣,侯景字萬景,善騎射,侯景這個人很會騎馬,射箭,初從,初就是剛開始,從樂朱榮,做定州的刺史,後歸高歡,專制河南,就是治理河南,大統十三年就是西元547年,降伏了梁朝,為河南王,次年舉兵反叛,攻破建康,太清三年就是西元549年,攻陷台城。梁武帝(梁武帝大家應該知道了,梁武帝跟達摩祖師碰面的時候說:朕造了這麼多的寺廟,度了這麼多的出家僧,有何功德?達摩祖師跟他講:沒有功德。然後,梁武帝就:送客!電影是這樣演的。因為梁武帝他希望人家稱讚他,因為,這個不是自性的功德。送客!就把達摩祖師趕走,所以,達摩祖師看一言不合,面壁九年)被逼餓死,也就是梁武帝死得很慘,是餓死的,被侯景危逼,逼得梁武帝沒有飯吃,死在台城上面。台城,台高,皇帝巡視的地方,高處,全部被圍起來,斷糧,沒有東西吃,活活地餓死。所以,梁武帝也是死得很慘。立簡文帝,分兵破吳郡、會稽等地,燒殺掠奪,南朝文物盡遭破壞,後自立建國稱漢帝,侯景自立為帝,自稱為漢帝,後為陳霸先、王僧辯等討平(事見《梁書》五十六,《南史》八十,侯景之亂)。我們中國人對這個多少研究一下。)所以,遂潛行南歸,算了、算了,反正剛好碰到戰亂,就逃、逃……,往南邊一直走,輾轉遊歷,經過今天的江蘇、浙江,贛是指江西,閩就是福建、廣州等地,就是真諦三藏也是遊了不少,遊了不少地方,而所到的地方就一直翻譯不停,除了翻譯以外,然後,撰疏就是寫疏,就是註解,寫註解來解釋經論,自己翻譯,翻譯以後寫註解,然後,解釋這個經論,陳太建元年示寂,世壽七十一歲。從梁武帝末到陳太建元年,共翻譯經論,這個傳記64部278卷,現在僅存的30部,大都是佛教研究重要的典籍。四大翻譯家,你們一定要了解:第一個鳩摩羅什,第二個玄奘大師,這兩個你們都知道,第三個義淨大師,第四個就是真諦三藏。學佛的人應該認識這四個,所有的經典,幾乎都是他們四個翻譯的,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其他人翻譯的,但是,占的數量是有限,他翻譯的方法跟學識,為我國佛教傳譯史上的泰斗,主要譯作除了《轉識論》、《大乘唯識論》等唯識論典外,另外有《金光明經》、《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律二十二明了論》、《中邊分別論》、《十七地論》(《十七地論》是《瑜伽師地論》的別出本)、《俱舍論釋》、《大乘起信論》等,其中以《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影響最大,此二論乃是南朝攝論學派,主要的理論根據,真諦三藏也因此被尊為攝論宗的祖師。)
梵語波羅末陀(波羅末陀,他當然是印度人)。華言(中國話叫做)真諦。(這個三藏法師)契悟真如諦理(悟到真如的本性,是大徹大悟)。闡揚大乘奧義(奧就是深。弘揚大乘的深入道理)。西印度優禪尼國人(優禪尼國人就是中印度,在中印度,優禪尼國在摩揭陀國西南的古國的名字,也是以都城來命名,是古代印度優禪尼國的首都,就是中印度的地方。優禪尼國稍微介紹一下:《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該國有六千餘里,當然這是以前的計算,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不可能那麼大,六千餘里不得了,以前,可能里數是比較小一點,它的城圍有三十餘里,國家是六千餘里;城圍:城牆圍起來,三十餘里。居民殷盛就是很熱忱,家室富饒,每一家都很富有,有寺廟數十所,就是僧伽藍數十所,出家眾三百餘人。在優禪尼國,小乘、小乘都有,兼習大、小二乘,像我們台灣全部都是大乘,泰國全部都是小乘,佛的大弟子迦旃延,以及《楞嚴經》裡面講的,蓮花色比丘尼,以及譯經的三藏真諦,還有月婆首那,月婆首那是優禪尼國的太子,太子也出家,後面會講到,都是優禪尼國的人。這個地方就是阿育王時代的卑提寫村,阿育王還沒有登五位的時候,曾經在這個地方當官,負責這個地方的行政,娶一個長者的女兒,阿育王生了兩個兒子,「二子」就是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後來一個比丘,一個比丘尼,兩個都出家,兒子女兒統統出家,也就是阿育王的兩個子,就是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統統出家,這個二子出家,為錫蘭佛教的開創,他的兒子叫做摩哂陀,他的女兒叫做伽密多,大家念一下,這是一個觀念,優禪尼國這個地方稍微認識一下,西印度,因為算是接近中印度,所以,人家講西印度的話,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講,西印度優禪尼國人,也就是接近摩竭陀國的西南邊,摩竭陀國是在中印度,所以,它偏於西部)。性天高朗(「高朗」就是明亮的意思。天性就是很明亮)。氣宇澄明(氣宇就是他的氣概,有男子氣概,有度量的人,眼睛很大,我們以前看過眼睛很小的人,大部分器量都很小,所以,這個器量很大,大概眼睛也很大,也許。氣宇澄明,澄是清澄,明就是明亮,很清澄、很明亮)。風神(風神就是所謂他的格調,我們講的風度。風度怎麼樣?)超拔(超就是超俗,拔叫做拔群。超俗拔群就是超出眾人之上,而無可相比:超拔,風神超拔,簡單講就是他的態度、格調,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風度翩翩,而且他的神韻,風格、神韻超俗拔群)。博覽群藏。而於大乘。偏洞深遠(「洞」就是透徹,特別,偏就是特別。特別的透徹,特別的深遠)。遊歷諸國。(真諦三藏)隨機利見(「機」就是眾生。「利見」就是利益眾生之見,隨一切眾生的根器,然後,強化他的正知正見。利見就是能夠知見,自己本身有智慧,而且又可以利益眾生的見地)。於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入華(公元548年來到中國)。(來到中國)與瞿曇及多(就是跟一個侍者。瞿曇及多)侍從(就是真諦三藏是師父,瞿曇及多侍從是他的徒弟,就是跟隨在旁邊一個侍從)。並(「並」就是一起)送蘇合(「蘇合」:即蘇合香。蘇合香是一種供佛的香,蘇合就是供佛的香。以及)佛像來朝(來到中國。「朝」我們是講朝貢,來供養我們中國)。至未經旬(「至」就是到達。「未」就是尚未。「經旬」就是十天。到達、來到中國還不到十天)。便值侯景侵擾(碰到侯景之亂,沒有福報的人,每次都遇到戰亂,沒有福報的人,戰亂是很痛苦的,在大陸或者是……,以前經過戰亂,越戰的人,南韓、北韓都知道戰爭是很殘酷的,是很殘酷的)。迨(等到)承聖三年(「承聖三年」是梁元帝,公元554年)九月十日。與慧顯智愷曇振慧旻等。並黃鉞大將軍太保蕭公勃(「蕭公勃」就是蕭勃。太保是古代的官名,是三公之一,位置僅次於太傅,太保很大了。跟這些黃鉞大將軍以及太保蕭勃,那個太保不是我們現在的小太保,不是這個意思)。于衡州(衡州就是今天的廣東省的英德縣西邊75里的地方)建興寺所譯(一起翻譯的)。沙門智愷筆受(智愷:518到568,這個人活了51歲,這個智愷要稍微簡單講一下:智愷:518到568,這個人活了51歲,南朝陳代,陳代僧就是陳代出家人,俗姓曹,籍貫不詳,陳天嘉四年,就是公元563年,在廣州的制旨寺,禮請真諦三藏翻譯《攝大乘論以及翻論,以及《釋論》,這個智愷自任筆受之職,就是他翻譯,拿筆記起來,他講,然後記起來,未久:沒有經過多久,又幫助翻譯《俱舍論》,智愷法師又作兩論的疏,《攝大乘論》的疏,就是註解,以及《俱舍論》的註解,爾後頗受真諦的器視,器視就是很器重他,當真諦翻譯《大乘起信論》,以及《侓二十二明了論》的時候,斯,就是智愷,皆任筆受的職務,光大二年在智慧寺講說《俱舍論》,《俱舍論》還沒講完就死了,世壽51歲,生命很短,51歲就走了,講《俱舍論》還沒講完就走了,我這《楞嚴經》也不曉得講得完講不完。所以,法師什麼時候要走都不知道,世事無常,51歲。著有《攝大乘論疏》八卷,《俱舍論疏》五十三卷。好!再看沙門智愷筆受)。月婆首那(優禪尼國王子,王子出家,月婆首那就是剛剛講的優禪尼國,剛剛我們講的西印度的優禪尼國人,月婆首那就是那個國家的太子,所以,那個出家都是很了不起,太子,不是沒有飯吃才出家,)等譯語。並翻論旨玄文(就是這個論的宗旨以及玄文就是深奧的地方)二十卷(翻這個論的宗旨,而且深奧的地方,總共翻了二十卷)。馬鳴沖旨。更曜於時(「沖」就是說把馬鳴的精神,沖就是向上,把這個宗旨更向上一層,沖滿了水,沖:往上,使馬鳴菩薩所講的道理,「更曜於時」,「曜」就是光明照耀)。邪見之流。伏從正化。
本論前後二譯(第一個是真諦三藏翻譯的,本論就是《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有兩種翻譯本,一個是真諦三藏所翻譯的)。(另外)一(個是)于闐國沙門(「于闐國」在新疆的西部,這是西域的古國名,位於新疆西部,也就是今天的和闐國。沙門)實叉難陀。此雲喜學(實叉難陀中國話叫做喜學,很歡喜地學習,這個實叉難陀,我們這裡有一點資料,念一念讓大家更加了解:實叉難陀,652到710,這個人活了59歲,實叉難陀翻譯成中文叫做學喜,學習喜歡或者是喜歡學習,實叉難陀是唐代譯經三藏,就是通達三藏,于闐是新疆和闐人,實叉難陀通達大、小乘人,通達大、小二乘的一個法師,旁通異學:就是還有其他的,他都有學到,證聖元年就是公元695年,持梵本《華嚴經》到洛陽,奉武則天的命令跟菩提流支、義淨三藏法師,在東都的大內大遍空寺共同翻譯成漢文,也就是新翻譯的《華嚴經八十卷》,我們現在所研究的《八十華嚴》,就是實叉難陀這個人翻譯的,此外,另譯《大乘入楞伽經》,《楞伽經》深,佛陀在楞伽山講的,對大慧菩薩所講的,《文殊授記經》共19部107卷,長安四年也就是公元705年歸國,後經再三地迎請,在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再度來到中國,皇帝親自迎請在郊外,就是走出去幾步就把他迎請過來,未幾罹疾就是患病,沒有經過多久得了病,景雲元年,十月示寂,十月就往生,世壽59歲,荼毘後,荼毘就是火化以後,其舌不壞,實叉難陀跟鳩摩羅什,兩個人火化以後舌根不壞,這個不得了,可見做一個高僧大德,通過三藏要真的有功夫,像我們這個哪能舌根不壞,開玩笑,一燒下去,一無所有,不可能!一無所有,門人悲智等,就是悲智比丘,把他的靈骨以及舌根,送回到他原來的地方,于闐國就是新疆省的地方,起塔供養,所以,我們現在去的話,可能還可以看到實叉難陀的塔,後人並在荼毘的地方,建立七重塔,稱為華嚴三藏塔,華嚴三藏是指實叉難陀,實叉難陀這個人也是不得了,怎麼會那麼偉大呢!聽起來好像我們沒什麼用,怎麼大家都這麼行,舌根不壞,喜學,諸位看!)。大周聖歷三年(公元692年)十月八日。於東都(「東都」:河南的洛陽)佛授記寺(唐代武則天的時候,白馬寺的主人、住持叫做懷義法師所建,來華的三藏法師就是從印度來到中國的三藏法師,大部分的人都住在這個地方翻譯經典,所以,佛授記寺是翻譯的場所,翻譯的地方,那個時候都是用國庫,所以,這個佛授記寺,你不能不了解,不得不了解一下,你不了解的話,不行,佛授記寺:專門有印度的法師來到這個地方住下來,住下來的時候開始翻譯,統統在這個地方,大部份的印度人,通達三藏的法師都在這個地方)譯。沙門復禮筆受(也要了解一下復禮大師:復禮大師,唐代的出家人,京兆人就是陝西人,俗姓皇甫,生年不詳,復禮大師年少就出家,住在大興善寺,曾隨地婆訶羅、實叉難陀等譯出經典,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有一個太子文學,太子文學是官名,唐代管理經典的官吏叫做權無二,這個名字也是很奇怪,這個人對佛教提出二十條質疑、疑問,復禮大師就這個寫了《十門辯惑論》來答覆他,這個權無二遂折服,所以,做一個法師,你要折服人家很不容易,不要人家一問你就靜默,睜大眼睛一直看,你怎麼這樣問,他說:你怎麼無法回答。所以,復禮大師也是辯才無礙,縱橫無礙,對不對?後來,這個權無二作為復禮大師的弟子。另著有《真妄頌》,論真心跟妄心的關係,並徵求當時候,這些大法師的回答。復禮筆受,就是復禮大師筆受)。今行前譯(「行」就更遵照。現在遵照前(前譯就是真諦三藏所翻譯的,不是遵照後譯,後譯是實叉難陀翻譯的)真諦三藏翻譯的來研究這本譯本,不按照實叉難陀所翻譯的譯本就是今行前譯)。三翻譯人時竟。(上面是半介紹性的,對歷史淵源、譯論的人了解一下,不錯。有的人說不喜歡研究這一段,不行,不研究這一段,你不曉得歷史的淵源是什麼,雖然,師父有念得稍微快一點,但是,大家至少有一個觀念,了解人家的偉大是什麼,給大家一個警惕、一個鼓勵作用)
甲四歸敬述意(歸敬就是先尊敬三寶,然後為什麼要造論,歸敬就是「歸敬三寶」,述意就是說我為什麼「後述造論意」)
二a乙先歸敬三寶b後述造論意
a乙先歸敬三寶
【(造論的人)歸命盡十方(你要造論,先歸依十方諸佛,盡十方的三寶)。最勝業遍知(最殊勝的三業的一個正遍知,這是指佛寶,先歸依佛寶。最勝業,這個「業」就是指三業,身、口、意業最殊勝的,哪一種人呢?正遍(遍:biān)知就是佛,最勝業遍知,這是指佛寶)。色無礙自在(是指佛的身業最勝,)。救世大悲者(是指佛的口業最勝。他對色法一切無礙,就是指這個色身,身業千變萬化,救世大悲者,你要救世,你就要說法,那就是口業最勝,意業,當然是無形的,所以,他就是在身業以及口業裡面顯現,所以,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這是指歸依佛寶)。(底下是法寶)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這個是指法寶)。如實修行等(這個是指僧寶。及彼身體相,這個「彼」字也就是指諸佛,指佛身體相,這個「身」:諸佛以法為身,諸佛菩薩以這個法、這個真理來當作身,不是我們一般以父母所生的色身為身,諸佛以法,就是以真理,簡單講就是智慧,法的顯現就是智慧,有形的叫做慈悲,無形的叫做般若。「及彼身體相」,「體」是指我們真如,相是我們無量的體相。「法性真如海」,這個就是解釋上面那個「體」字,「體」是什麼意思?體就是法性真如海,「相」呢?相就是底下,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是解釋佛的體,「無量功德藏」是解釋佛的體相。「法性真如海」法性空一切法,真如海就是無所不在,廣大無比;「無量功德藏」就是說雖然是空一切法,但是,具足了無量的功德藏。「如實」就是以不生滅的心,見道無為的心去修行,這是專指初地菩薩以上的修行,才能稱為如實修行,如果,不是初地以上見無為的真如,不能稱為如實修行。「如」:自性清淨心之真實,不是相似境,是真實境,真實境就是所悟的跟諸佛一樣叫做如實。「如實修行等」,這句是指歸依僧寶,等智(等智:從初地到十地,「等」就表示說從初地的如實修行境,無為的真如自性開始算起,到十地菩薩都離不開如實修行,所以,這個「等」字因為沒有辦法一地一地的列出來,乾脆寫一個「等」字就包括了十地菩薩,「等」包括從初地到十地,就不必再多說明)。如實修行等」,修什麼?修兩種智慧,第一個修正體智,也就是所謂的修根本智,第二,修後得智。根本智專指空,後得智專指有,也就是所謂的如實修行,離不開這兩種智慧,正體智也就是所謂的根本智,後得智也就是所謂的妙有。好!再簡單地念一遍:「歸命盡十方」,要造這部論先歸依,「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先歸依佛寶,這三句是指佛寶,最殊勝的三業,一個正遍知者,他的色就是所謂的身業無礙自在,辯才無礙,口業最殊勝,所以,他是個救世的大悲者。底下三句是法寶:「及彼身體相」,這個「彼」字是指諸佛。「身」:諸佛以法為身,我們常常講:法身、法身。「體」、「相」:用下面兩句解釋體跟相,「體」就是真如體,「相」就是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這句是解釋諸佛的體。「無量功德藏」是解釋諸佛的相。「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這是歸依法寶。「如實修行等」,這是指歸依三寶,歸敬三寶,僧寶。「如實」是指入於真如的無為,從實地菩薩到十地菩薩所修行的,修兩種智,正體智也就是根本智,以及後得智,等是指初地到十地,統統是修這個,只是說力量的強跟弱而已)。】
將造斯論(預備要造《大乘起信論》)。先歸三寶(先歸敬三寶)。具有三意(具有三種意義)。一為荷恩故(「荷」就是承受,荷擔如來的家業就是承受,因為承受了恩)。若無佛說。法無由起(沒有佛來說法,法沒有一個源頭,沒有一個開始)。若無有法(沒有這個法)。解無從生(我們也無法去解它。無佛,法無有起,無法,解無從生,我們沒有辦法解悟)。若無僧傳(僧寶來傳)。聞無所自(你要聽經聞法就困難)。由荷三恩(因為承受了這三種的恩德,所謂三寶的恩)。方成慧悟(才成一個有智慧、覺悟的人)。今傳此法。理宜致敬(現在要傳這個法,我們應當致敬,對三寶致敬)。二求加被故。濁惡世中。傳化不易(要傳達佛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智慧不夠也沒有辦法,智慧夠了,眾生不接受也沒有辦法,所以,傳化這個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碰到了三寶,那是千幸萬幸)。若不仰請三寶。威力加被。難以自利利人。故應致敬。三令生信故。如率已造論(「率已」也就是說草率,輕易而不慎重。如果,輕易而不慎重造這個論)。恐人不信(恐怕人會不相信,因為,你隨隨便便造論)。要歸三寶。法有所宗(「宗」就是依循。法有所依循)。庶使論義(希望使《起信論》這個道理)。印契佛心(符合佛的意思、符合佛的心)。易啟信從(容易開啟信心及依從)。故應致敬(如果,一個出家人他見佛就頂禮,見到長老就頂禮,那麼,他就會做模範給在家居士看,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僧寶,都是對三寶、對佛寶這麼恭敬,他就有一個模範,無形當中他就會感化眾生,讓眾生對三寶起信心,一樣的道理,所以,這個歸敬是很重要的工作)。
歸命。表能歸之心。盡十方。即所歸分際(「分際」就是境界,它的境界到哪裡?到十方。它的界限到哪裡?也就是十方。表示一切三寶,十方的三寶統統歸命)。最勝下七句。舉三寶德。歸命有二釋。一歸向義。(我們的)命謂命根。乃六根之總(眼、耳、鼻、舌、身、意總合叫做命根)。一身之要(最重要的)。萬生所重(萬就是一切,生就是眾生,一切眾生所最貴重的就是他的生命,沒有命就什麼都不用談,對不對?所以,殺生的罪最重就是這樣子,你去殺一個人,你要判死刑,你去強暴一個女孩子,你只要不殺死她,不會判死刑,五戒裡面,殺、盜、淫、妄、酒,你看看!你去偷人家的東西也不會判死刑,強暴女孩子,他也不會判死刑,除非你再殺死她,對不對?你打妄語,你不影響法律的話,打妄語那也不是很重的罪,喝酒只是說害了自己的身體,所以,你怎麼講就是殺生的罪最重,你怎麼講,沒有命就什麼都不必談,要是沒有這個色身,你怎麼學佛呢?所以,斷了眾生的生命就等於斷了他的一切,所以,列為第一個根本重戒就是這樣:殺生)。莫此為先。今舉之以奉三尊(我們說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是不是?)。表信敬之極也(以春三尊,所以,歸向的意思就是這樣子,歸向的意思,用我們的生命侍奉三寶)。(第)二(歸命有第二種意思,就是)還源義(前面第一個是指外在的,第二個是指自性的,不一樣。「還源」,就是回到本來的根源,你只要往內迴光返照就是歸命自性三寶)。眾生六根。從一心起。而背本逐末(違背了根本的覺悟、悟性。「逐末」:追逐五欲六塵)。賓士六塵(上面)。今舉命則總攝諸根(講到一個命字,舉出一個命字,那就是包括了六根)。還歸其本源一心。一心。即自性三寶也。
盡十方。即極盡十方法界之分量。所有帝網剎中之無盡三寶也(「帝網」:就是所謂的事事無礙,這個帝網,從以前到現在,都專門指華嚴的思想,我們這裡有一點點資料:帝網又叫做因陀羅網,為帝釋天的寶網,乃是莊嚴帝釋天宮的網,網的一一結附寶珠,皆附寶珠,其數無量,你就把它觀想,我們這四個角落用一條繩子,就像網球的網一樣,把它倒吊起來,然後,每一個結都掛一個珠,那個珠可以反光,一顆珠就可以映現無量的珠,每一顆都是這樣,一顆珠就是具足一切,但是,又分得很開,若說一珠就是無量珠,也對,無量珠說它是一珠,也對,而且,珠珠分開,所以,這叫做事事無礙,一一寶珠皆映現他一切寶珠的影,就是這樣子,又一一影中也皆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每一個寶珠都映現自己以及他人寶珠的影像,那麼每一個影像中,也都是映現出自己以及一切寶珠的影,如是寶珠無限交錯反映,就是這樣子,重重的影現,互顯互隱,有的顯現,有的隱,重重無盡,《華嚴經》以因陀羅網譬喻諸法之一、多相即相入,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一跟多同時都具足,若依境界而言,稱為因陀羅網境,依定而言,叫做因陀羅網定,依土而言,叫做因陀羅網土,此皆為顯示事事無礙圓融的法門,所以,這個帝網就是這個意思)。
最勝業遍知三句。歸佛寶也(三句是指底下「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這三句。這是指先歸依佛寶)。佛以三輪應物(三輪就是身、口、意,指身輪、口輪、意輪)。業。即身口意三輪業用。(佛當然是三輪,身、口、意)皆最殊勝。顯非應化身。乃從法垂報(是從法)之身(依慈悲心,這個「垂」字本意是自上施予下,上:從上面布施給底下就是垂。施:施予,施捨底下,現在的意思是說慈悲,然後變化,慈悲變化這個色身來普度眾生,從法身慈悲化為報身,或者是應化身,來普度眾生)。不雲法身者。以法身人法寶攝故(法身是無相入法寶,所以,在這裡不講法身)。遍知。意業最勝也(因為是正遍、正遍知)。凡夫妄知。外道邪知。二乘偏知。菩薩分知。唯佛(是)遍知。以真智證理(用真正的大智慧證得我們原本具足的無生之理)。理無不徹(這個道理沒有不顯現出來的)。以俗智鑒機(「鑒」就是判斷,判斷力叫做鑒,拿來鑑定看看)。機無不宜(根機沒有一個不適合)。乃至緣起差別等(種種的差別相)。無不盡知。故云遍知也。
色無礙自在。(什麼叫做「色無礙自在」?)身業最勝也。如來色身。自在無礙。乃有多端(「多端」就是多種)。(哪幾種呢?講到佛的色身)今略辨四種。一(、)大(身)小(身)無礙。(六根的)一一根皆遍法界。而不壞諸根之性。又不雜諸根之相(一根的能力就周遍法界,但是又不壞諸根之性)。二(、)互用無礙。一根能作諸根用。諸根能作一根用。自在相作。而不相礙(一切的相都不罣礙)。三(、佛的色身是)理事無礙。現色炳然(「炳bǐng」是顯著的意思,俗家人名這個「炳」字,可能也是很多,像李炳南老居士,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在家的大德)。而不礙舉體性空(現象一直起來,但是,當體就是空性)。妙理湛然(道理是很光明的)。而不礙業用無方(雖是空性,妙理湛然,清清楚楚空性的道理,全體就是空,但是,不妨礙它的業用,「無方」就是沒有一個定向,哪裡都不受到限制,「無方」就是遍十方,如果有方的話,你到東方去,南方就不能來,你到南方來,北方就不能去,「無方」就是沒有固定的方向,哪裡都可以去,這意思是君子不器,沒有什麼兩樣)。下文(底下)雲。色即智(這個是對眾生來說的話,眾生色就是障,色就是現象,色身也是一種現象,外境也是一種色法,我們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可是,諸佛菩薩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智慧,就差這麼多,只要我們能夠把一切事相融歸到我們自性清淨心,以我們自性清淨心散發出來的智慧,色法就會無礙,我們這個色對眾生來講是障道,看什麼,看什麼都不順眼,看什麼,看什麼就是牢騷抱怨,釋迦牟尼佛的胸量,他看什麼,他都是以慈悲心去關懷,像佛經典裡面記載的:一個媳婦很潑辣,公公、婆婆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佛就去度她,這個媳婦,如果對她家人來講的話,是一種痛苦、一種負擔,一種沒有辦法講道理,碰到的那個,你實在是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佛不一樣,佛認為一切境界都是修福的機會,有因緣他就造福人群,沒有因緣,隨緣,所以,他的智慧就充滿著一種悲心,我們的智慧充滿著我執,所以,就變成世智辯聰,我們的智慧充滿著我相,我相:我很用功、我很執著、我怎麼樣持咒、我怎麼樣念佛、我怎麼樣對,你們統統不對,所以,我們透過無明所講出來的,雖然講智慧,其實那是一種世智辯聰,我們講智慧,實在是高估了自己,根本沒有所謂的智慧,智是平等相,智慧是平等相,我們哪裡有真正的智慧,講了二、三句話,統統別人不對,我們統統對,哪裡有真的平等相,沒有!)。說名智身等(說明智身,所以,佛很偉大,色法一切無礙)。四(、)應機無礙。一身不分而普現(一切眾生,他可以不必分身,色身就是:你看他,他就在前面,可是,無量的虛空,都有佛的化身)。多機(「多機」就是多種眾生)齊應(「齊應」就是同時。同時應現在他前面)而無乖(「無乖」就是不會互相違逆)。在彼不礙此。在此不礙彼。故云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你要救度眾生,你就是要運用口才,去救度眾生,口才我們統統有,每一個統統有,只是我們發揮的口才是建立在我見裡面,學佛的也是一樣,不到證阿羅漢果,我執不斷,講出來的話還是我執,主觀意識太重,不斷法執的人,太愛自己所修的法,修密宗的人說三業最清淨,即身成佛,我修密修了四、五年,是不是?修禪宗的人說:即刻開悟,即心即佛,以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本來面目,修淨土的人說帶業往生,所以,就會產生宗教的狂熱分子,攻擊別人,然後認為自己所修的是最殊勝,人一定會在生命當中迷糊一陣子,我這句話你要冷靜,當我們一個人修淨土法門修一修,他覺得很平淡的時候,他就會搞一搞密宗,自己買一個鈴杵……(法師做搖的鈴杵樣子),我們很了解,我也買過,我總共灌了十幾個頂,持咒持了算百萬遍,開過頂的,吉祥草都透過頂部,我到現在還是恢復念佛,因為,他那個感應力很強,會很吸引人家,我們雖然有正見,但是受不起誘惑的時候,一下子就栽進去了,以為自己很有修行,就是這樣子,人在一生當中他在迷糊的時候,他會覺得很聰明,禪宗也是這樣子,當他去打一次禪七的時候,他覺得心很法喜,可是,他忘記了他還是凡夫,參禪、參禪的時候我們悟道:即心即佛,內心裏面就產生一種觀念:我就是佛,我今生今世死了以後,就可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的生命,但事實不然,他忘記了他是凡夫,所以,參禪到最後會變成我慢,會無慢,生大我慢,什麼都不在意,抽菸、喝酒、打牌,他認為那是無所罣礙的事情,參到最後戒也不持,什麼都沒有,他什麼都開緣,他什麼都是無所住,所以說,我們人的一生裡面,他一定要迷糊過一陣子,成熟的代價就是不成熟,一定的道理,當一個人在迷惑的時候,你怎麼跟他講,他會認為你是囉嗦的,你很無聊,我現在念咒念得那麼好,你認為你修密宗不好,他參禪參得……,參禪參得好,念佛才念得定,對不對?他內心裏面就是這樣想,參了以後,他不會念佛,參禪的人不會念佛,然後,他內心裏面充滿著喜悅,噢!原來的本來面目,他不曉得悟離了生死還十萬八千里,他不曉得。所以,像我活到41歲的人,我們什麼都體會得出來,所以,我們如果看到眾生,現在很著迷某一種法門的時候,我跟他講:還早得很,因為,他年齡還不夠,體會得還不是很深,他現在認為他這樣最好,他認為剎那的喜悅,以為是永恆的方向,錯就是錯在這個地方,修這個法門喜悅的時候,他以為這就是了生死。我告訴你,再重複地告訴你:離開念佛法門,你要了生死out,零,一個都沒有,不相信!你試試看!看你臨命終自在,還是念佛的人自在,youcantryandtest.你敢試試看嗎?)。(所以,我們要救世大悲)口業最勝也(但透過凡夫沒有平等、沒有般若智慧,所講出來的話一樣是無明)。世謂世間。乃三種世間中之有情世間也。即所救之機。大悲為能救之心(大悲就是我們能救的心)。揀非生緣悲(這個「生緣悲」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權教菩薩的慈悲)。法緣悲(整句來講就是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大悲,這樣講才是整句的意思。我們現在少一個慈,應該講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大慈悲,法緣慈悲是二乘人以及初地菩薩所修的)。由無緣大悲(無緣大悲就是佛。我們來解釋一下:《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在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另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等記載慈悲有三種,第一個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也就是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最初的慈悲,也是屬於此種,所以,也稱為小悲;第二叫做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系無學:無常阿羅漢,指二乘以及初地以上菩薩的慈悲,又稱為中悲;第三叫做無緣慈悲,是遠離差別的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的慈悲,這個是佛獨具的大悲,不是凡夫、二乘等所能起的,所以,特稱為大慈大悲。所以,由無緣大悲)內熏。說法度生。因眾生根性不一。故如來巧說不同。大小頓漸(大乘、小乘、頓教、漸教,)。偏圓顯密(「偏」就是偏空,是指二乘。圓就是圓滿,就是指大乘。顯教以及密教)。無非隨機利導。對症施方。佛說一切法。一一皆從大悲心中流出。故曰救世大悲。
者字(是)指人。即上三輪最勝之佛。佛德無量。難以盡舉。略舉三業。以表所歸也。
及彼身體相三句。歸敬法寶也。及者並及。言不但歸佛。亦歸於法也。法寶有四。謂教理行果(如果你每個字加一個「法」,可能比較更清楚,你講教理行果,有時候念一念,不曉得在念什麼,教理行果是指法寶,三寶裡面的法寶,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今但歸果理(歸於果法以及理法兩個)。彼即指佛。約彼佛身。而明法寶(佛的身來說明法寶)。是果法也。又約身之體相(體相是空性)。是理法也。及之雲者。顯佛與法。(佛跟法)是非一義(它不能講一個,佛是覺悟的人,法是永恆的真理)。彼身體相。顯佛與法。是非異義(也不能說不同,法由佛悟,悟的人也就是符合這個法,所以,佛就是法,也不能有什麼差別)。法即佛之體相。佛之體相即法(也就是智慧之相,佛的體相即法,所以,法就是佛的體相,佛的體相就是法)。諸佛以法為身。體相二大屬法寶攝(體相二大是屬於法寶)。用大即前三輪不思議業用(身、口、意不可思議的業用)。以用大全依體相(全部依照這個體相)。故云及彼身體相也(三輪不可思議的業用,所以,是體大、相大、用大。)。
法性真如海。此句釋上體字。謂真如法性。即法身真體(我們常常講法身、報身、應身,法身的真體)。又不特與佛為體(「不特」就是不只是,不只是以佛為體)。亦通與一切法為性(佛為體是真體,法身的真體,一切法也是法身的真體,法身的真體也是貫通一切法)。論雲。在眾生數中。名為佛性(眾生就是有情,在有情的角度來講,它叫做佛性)。在非眾生數中(也就是非有情)。(非有情來講)名為法性(所以,佛性、法性,本來無二性)。法性即諸法實性。真如者。無遣(無所遣)曰真(無所遣,無遣曰真。什麼叫做遣?無所遣,如果是加一個字就更清楚,加一個「所」字,無所遣叫做真)。無立曰如(無所立叫做如。這個講得實在太好了,我們要解釋真如,真則無所遣,你要遣什麼,本性,本來就是無一法不是真的,你要除掉什麼,除就是舍的意思,無所舍,無所立,無立叫做如,一法不立,你立什麼,一切法都是緣起自性本空的東西,無所遣,本性你要遣什麼東西,遣貪、瞋、痴嗎?本性本來就沒有貪、瞋、痴的東西,是你自己幻化出來的一種錯誤的執著,你遣除貪、瞋、痴,那個遣的東西你還是遣,還是一種煩惱,法要悟,悟才能入,放下就是了,我今天,我貪心,我除掉貪心,我慢慢地除掉貪心,你除、除…,還是不盡,你怎麼除還是不盡,對不對?有無量的過患,今天有,今天除一點,明天有,明天再除一點,除一點,那是有形東西,才能慢慢地這樣除,空性的東西,煩惱本來就沒有你除什麼,放下,這一念放下就ok了,你要除什麼,)。下文雲。此真如體。無有可遣(這個真如的自體,本來就沒有什麼可遣的東西,我們的佛性,你要遣什麼)。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師父不是講過嗎?見處即真。師父!奇怪!我見了老半天怎麼不真?煩惱蓋住了怎麼會真?我們沒有真,我們都是扭曲,扭曲了,變相,把一件事情透過無明都會變相,變相,所以,你看眾生,你也不必覺得很奇怪,眾生哪一個不造口業,講了是是非非很正常,這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有的眾生來講:慧律法師!你們出家人怎樣、怎樣,我說:你講得太好了,我們確實做得不好,痲煩你來剃度出家做榜樣給我們學習。噢!我不敢!眾生就是這樣子,你要叫他批評的話,他可以從早上講到明天,你要叫他說你來剃度出家,他馬上打退堂鼓,你來弘法嘛!對不對?你來做模範給我們學習,就是這樣子,眾生相就是這樣子。問:云何無量劫來做眾生?為什麼無量億劫來都是做眾生?都是看人家的過失,對不對?那張嘴巴從來沒有清淨過,云何扮演諸佛菩薩?很簡單!迴光返照,什麼都是自己過失,噢!我不對!對,別人好,我不對,迴光返照,煩惱慢慢、慢慢地減輕,那就是作佛,所以,一個是出去,一個是進來,你出去你就永遠六道輪迴,進來的話,自性就是佛,一念覺觀就是本來的面目,對不對?就是這樣子)。(所以說)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一切法悉皆真如,所以,大徹大悟的人,他沒有所謂的假,因為,他所見的都是用清淨心在看,這個真就是清淨的東西,他從來不仇視任何一個人,你叫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叫他恨一個人,不可能的事情,叫他去嫉妒一個人,他去貪、瞋、痴,去追求這個境界,那不可能!話說回來,你叫凡夫不發脾氣,叫他不執著,那也不可能,不講人家壞話也不可能,同樣都是不可能(法師笑),就是這樣子,因此,在一個年紀大了,修行久了,你就不會為一切境界而困擾,因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底下這句講得很好:)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名為真如(我們應該了解一切法自性本空,不可說:不可用語言去說,不可以用分別心去執著,是不是?名為真如,這就是真如)。又真則不變。如則不異。恆隨染淨之緣(永遠隨著染淨之因緣)。遍與染淨諸法為性(遍一切的染淨諸法為性)。雖隨緣而不變。雖不變恆隨緣(噢!要做到這個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眾生你要叫他隨緣不變這個是談何容易,談何容易,他怎麼能夠隨緣。啊!隨緣!眾生,你跟他講二、三句話,你就要聽他的,你聽他的叫做隨緣,你不聽他的,就不能隨緣,不聽他的,他就揍你(法師笑),他怎麼能隨緣呢?諸佛菩薩就是如如不動,你聽他、不聽他的,他就是如此,所以,我告訴你,就像我以前,沒有學佛以前就是這樣,我學佛以後,我的講話就講得很圓融,我到最後一定講一句話,我跟任何一個眾生講話,一定講一句話,我說:我只提供你意見跟參考,過去,有前車之鑑就是這麼如此,你有權利選擇你自己對跟錯,我沒有強迫你的力量,你自己好好地考慮。雖然,我們要他好,但是,由他自己去抉擇,所以,會講話的人就是這樣子,我學了好幾十年,才學這句話,真的,不會講話的人:你一定要聽我的,你就是要遵照我的,不然,你會死得很慘。笨蛋,講這種話,(法師笑著說)你想改變對方嗎?不可能的事情。我不會,我今天講話,我不會這樣子,不會落入人家把柄,我說:聽,不聽,抉擇在於你,我做師父的人,我有權利告訴你是非、善惡、對錯,因為有前車之鑑,但是選擇掌握生命還是在於你自己,在於你自己,你自己選擇,所以,我告訴你,講話是一個很高超的藝術,否則的話,你要講到說是隨緣很難,很難。兩個女孩子講一講:餵!我們去看電影好,還是去ktv好,去唱歌好。兩個都想改變對方,到第三個:唉呀!乾脆我們去聽講經好了。你有病啊!不去唱歌,你聽什麼講經。在這個世界上,要改變一個人,要做到隨緣,這是很難、很難……,記住!隨緣兩個字,就是喜悅,你懂嗎?就是喜悅的心境才做到隨緣,喜悅是生命的本質,隨緣就是接近大徹大悟的人才能做得到,喜悅是生命的本質:隨緣。我隨緣就是說不在因緣裡面取捨,那就是喜悅,暈是談何容易,我們一般人會講,做不到。我們到最後沒有辦法隨緣,到最後就是:罷,罷了!我們現在到最後不是叫做隨緣,都是這樣:你去死吧!改變不了他,氣死了,你去死吧!隨緣,開玩笑!不可能!除了佛以外,能做到這種隨緣,我們沒有辦法隨緣而不變。所以,不變也恆隨緣)。故喻如海。因風起諸浪。濕性無有變(你怎麼變化,海水的濕性,還是永遠是濕性)。無變之性。不礙浪起(浪起得再高的話,水還是濕性,這就能夠真的隨緣)。又真如具德如海(我們這個真如就像大海一樣,所以,具德就是所謂的慈、悲、喜、舍,這個德行就像大海一樣)。華嚴雲(《華嚴經》裡面說)。譬如深大海。珍寶不可盡。於中悉顯現。眾生之形類。甚深因緣海。功德寶無盡。清淨法身中。無像而不現(《華嚴經》裡面說:譬如深大海,很深的大海,意思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怎麼樣?珍寶不可盡,如果你開悟到自性的功夫,哇!那不得了,你無量億劫來一句話就解決了,所以說,人家講:我於忍和尚前,聞一句法,一切盡舍,回到自己的常住,閒來無事,禪宗裡面多麼灑脫,我到忍和尚那個地方,我聽到一句法,回來以後,就什麼事情都沒有,我們是聽了三年,回來是什麼事情都有,就差很多,無量的功德藏就是顯現不出來,沒有開發自性,沒有開發自性就會落入意識的觀念裡面,我執、我見就是一直充滿著痛苦。所以,我們的修行叫做浪費生命,就是這樣子,拚命地浪費生命,每天都在用功,整天拜八十八佛,早課、晚課都沒有缺席,等一下挑菜挑一挑,又跟人家吵架,實在很糟糕!光是挑菜而已,就跟人家吵架,你看多嚴重,連帶個便當就跟人家大聲嚷嚷,你看這怎麼修行?修行就是這樣,所以,在因緣法裡面所得到的就是會變化,情緒就變化,不在因緣法裡面,就窮劫不壞,不在因緣法裡面,放下因緣就是不在因緣法裡面,對不對?當下你就超越它,窮劫不壞的東西,對不對?若論佛法一切現成,每樣都是現成的,隨手拈來都是大智慧,不會用,卡死在那裡。師父!我這便當要帶大的,還是帶小的好,沒關係!愛吃大的,帶大的,愛吃小的,帶小的。師父!他帶蘿蔔。沒關係!沒生病吃蘿蔔也沒關係!我還煩惱你便當帶什麼,我才不會像有的,為了帶便當在那裡亂七八糟,所以,那個心境會用的人,哇!每天喜悅得不得了。於中悉顯現。眾生的形類怎麼樣?甚深的因緣海,很深的因緣海。功德寶無盡,清淨法身中,無像而不現)。若按後義。兼通體相(後義就是所謂的隨緣不變的意思,按照隨緣不變的意思,不變隨緣,因為,不變是體。隨緣是相)。
無量功德藏。此句釋上相字。謂此法身。如來藏妙真如性中。含攝具足。無量稱性功德。故云藏。四種法中。此屬教(法跟)行(法兩種,教理行果當中教法跟行當)二法。教(就是)含所詮(的)功德(「詮」就是解釋)。行攝所成功德(教就是所解釋,「詮」就是解釋、詮釋的功德藏,行:攝所成的功德,還是要去做,佛法沒有什麼訣竅,修學佛法沒有什麼訣竅,就是老老實實地去做,行就是這樣子,你要是投機取巧不能成佛,你聽過釋迦牟尼佛欺騙別人嗎?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不必在那裡吹噓,看到別人,就想改變別人,你不需要這樣子,你好好地改變自己,好好地在自性下功夫)。功德不一。故云無量。
如實修行等一句。歸敬僧寶也。僧通凡聖。聖有大(乘跟)小(乘)。如實修行者。地上大菩薩僧也。稱真實理。起圓頓行(「行」字法師讀「héng」音。稱真實理就是稱真如自性,無生的理起圓頓,圓頓就是到哪裡都是滿的,頓就是急速;快,圓滿最快的修行,所以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什麼心?用不生不滅的心,所以,無論如何《楞嚴經》要聽,師父現在正在講《楞嚴經》,再忙,你都要抽空來聽,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禪宗講這句話,用什麼心?但用此不生不滅的真心直了成佛,就是這個道理)。凡所修為。名如實修行。下文雲。依法力薰習。是地前行(實地以前就是三賢位,依照法所謂的薰習,還在意識的分別,薰習是指意識的薰習,自性真如不能薰習,在某一個角度講,他們講真如可以薰習,但是,在實教,真如不能薰習,真如是無為法怎麼能薰習,有生有滅可以講薰習,是不是?但是,唯識學裡面講真如可以薰習,所以,權教菩薩跟實教菩薩講的道理差很多,依法力薰習是地前行,是初地以前)。如實修行。是地上行(地上行就是初地以上的修行)。滿足方便。是地滿位(十地滿位)。等者。舉中等取前後也(前後就是包括從初地到十地,統統包括在內。是地滿位,地滿位是十地滿位,所以,舉中間等字,就是取前後也,前後,前就是初地,後就是十地,初地、十地都包括在內)。又《寶性論》(《寶性論》是後魏勒那摩提所翻譯的,又稱為《寶性分別一乘增上論》,略稱為《寶性論》,本書是論述如來藏自性清淨的教義,如來藏自性清淨的教義叫做《寶性論》)。就地上菩薩說二修行。(第)一(叫做)如實修行。(什麼叫做如實修行?)了如理一味(如理,如無生的理、如真如的理,如不生不滅的道理,等同一味)。屬正體智(正體智就是根本智,就是指體性上的智,也就是指空的意思)。(第)二遍修行。(雖然是空性,可是,所到之處)備知一心。有恆沙法界。屬後得智(後得智就是所謂的俗諦,從空出假)。此中舉正體智。等取後得智。(正體智是空、是真諦,後得智是有、是俗諦)故云等也(真、俗二諦融通就是三昧印,也就是我們空、有圓融)。先歸敬三寶竟。
b乙後述造論意(為什麼要造這個論?)
【(一、)為求令眾生。除疑舍邪執。(二、)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為什麼要造這個論?兩種原因,為了想讓眾生除去懷疑,舍掉邪執,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起大乘的正信,佛種不斷故)。】
述意不出二種。一為利益眾生。二為不斷佛種(當然說法也是,師父今天說法還是一樣。法師您為什麼要說法?第一個為利益眾生,第二個不斷佛種,繼續栽培僧才,對不對?)。所為眾生雖多。三聚可以統收(「三聚」就是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這是三聚)。下文雲。為未入正定眾生(「正定」就更一定進趨佛道叫做正定,未入正定聚就是還沒有進入一定成就佛道的這種眾生)。修行信心等(起信心)。此正為不定聚(正是不定,變來變去,未入正定聚當然就是不定聚)。令起正信。兼為邪定聚(就是讓他起正信,同時還為了那些邪定聚。邪定:佛道以外的統統稱為邪,不能成佛的統統稱為邪)。作遠(的)因緣(該度的我已度,未度的我也作得度的因緣)。(第三個)已入正定聚。具增妙行(這是入正定聚,已經入於正定聚,這正定聚就是決定成佛叫做正定聚,決定成佛叫做正定聚,具境妙行:增加殊勝、殊妙的修行)。
第二句。今得離過益(離一切的過失。「離過益」:離一切的過失的利益)。眾生所以長淪生死。不證涅槃。皆由疑執(這兩個字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礙,這兩個字也是人際關係最痛苦的地方,疑就是不相信對方,執就是什麼事情都放不下,世界上最痛苦的兩個字就是這兩個字:疑、執,所以,學習相信別人,會得到清淨心,自己也會很快樂)。以為其本(疑跟執就是長淪生死不證涅槃的根本)。由疑故迷真。失于樂也(失去了法的真樂叫做失于樂。你懷疑大乘的法,你怎麼會得到涅槃的妙心,不可能的事情,你連信都沒有,你懷疑怎麼可以得到解脫的涅槃清淨心,證就更不用講,所以,失於涅槃的法樂,失涅槃的真樂)。由執故起妄。種於苦也(種下了未來的苦因)。
求大乘者。所疑大端有二(「大端」就是大概,有兩個角度,求大乘所懷疑的,大概有兩種情形)。(第)一疑法(對法懷疑)。障於發心。(第)二疑門。障於修行。一疑法者。疑大乘法體。為一為多。若一則無異法。生佛平等。何必發宏誓願度生(因為是一)。若多則非一體。物我各別。如何得起同體大悲。(因此,對大乘法體)由是疑惑。不能發心。二疑門者。疑如來教門無量。為依何門修行。若要俱依。不能頓入(那麼多法門,你要依照什麼)。若依一二。何遣何就(要遣除什麼,就是依從,我們要遣除什麼法門,要依從什麼法門?何遣何就,我們要遣除什麼法門,然後,依靠什麼法門?)。由是疑惑。不能修行(因此,產生了疑惑,也不能修行)。
今為遣此二疑。立一心法。開二種門。立一心法。遣初疑(在遣釋疑。「遣初疑」和本段後文中「遣次疑」,兩種疑問就要好好地來談論)。明大乘法。雖有一心。一心之外。更無別法(大乘都是講一心,所以,講來講去都是你心的問題,很容易,你心裡煩惱,你所顯現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牢騷跟抱怨,這個很容易看得出來,表示他的心不清淨,因為有無明,如果,心清淨的人,他講起話來,他就是會感恩,他就是懂得讚嘆別人,什麼都是透過智慧)。因有無明。迷本一心(迷了或者是真清淨心,都是一心,迷了也是本來這顆心,悟了也不離這顆心)。起諸波浪。流轉六道。雖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動(,)作六道(不要把「動」「作」兩個字念到一起。不是這樣念法,良因一心動就是動念。「作」就是變為,就變為六道的因,就變為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故得發宏濟之願。六道不出一心(六道輪迴還是離不開這個自性清淨的體,還是一心)。故得起同體大悲。如是遣疑。得發大心(還是你心的問題,應該發大心)。開二種門(開兩種門:真如跟生滅)。遣次疑。明諸教門雖多。初入修行。不出二門。(第一)依真如門。修止行(止就是定。觀一切法空,心就會定在那個地方)。(第二)依生滅門。起觀行(觀行就是所謂的慧門,智慧的慧)。止觀雙運(定、慧雙運)。萬行斯備(一切的修行就全部具足)。入此二門。諸門洞達。如是遣疑。能起修行。
邪執亦二。即我法二執。真如界內(在真如的範圍裡面,這個界內不是三界,這意思就是談到真如,就這個界限來講,這個角度來講,界內是指這個角度來講)。不立一塵。本來無我。眾生妄執為我。本來無法。眾生妄執有法。由有二執。故障人法二空真理。(在後面,造論有八個因緣,在八個因緣裡面)第五因緣。善護其心。遠離痴慢(要好好地保護我們這顆心,遠離愚痴、驕傲、狂妄的心)。出邪網故(所以,要造這部《大乘起信論》)。正遣此執(遣除這個執著)。綜上除疑令悟真樂(除掉這個疑惑,讓他悟到真實的快樂)。舍執令離苦因(我們眾生就是這樣,明明執是一種痛苦,你看,執,然後,苦,舍執才能離苦,這個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我們無量億劫來一直六道生死,一直就是這個執放不下,我們今生今世碰到佛法,更不應該再繼續下去,否則六道輪迴不會停止,所以,舍執令離苦因)。俱屬離過益。
起大乘正信句。令得成行益(令得成修行的利益)。既於真不疑(對於真心,真如門不懷疑)。於妄不執。方得於大乘根本法中。發起正信。亦即翻前(就是改過,改掉前面的)疑字(變成了信)。故云信。翻前邪字。故云正。下文分別發趣道相(就是說到最後看看你要怎麼修行,就是分別發趣道相,趨向於修行的路線,)。及修行信心分。皆成此行也。
(造論的第二種原因是什麼?)佛種不斷故者。意之所歸也。令眾生離過成行(令眾生離一切過失,然後,好好地修行,變成了修行)。信心滿足。(修行到十信,就可以)得入初住。證位不退。生如來家。為法王子。能紹佛位(能繼承。「紹」就是繼承,繼續接續的意思)。故云佛種不斷。即下文信成就發心者。畢竟不退。入如來種中。正因(佛性)相應等。
又種因也(「種」就是因緣,佛種不斷就是成佛的因不斷)。由此所說。令諸眾生。修行佛因。常不斷絕。如《華嚴經》雲。下佛種子。於眾生田(下佛的種子在眾生的田地裡面,田就是心田)。生正覺芽(讓他有正知正見)。是故能令佛寶不斷。此之謂也。故字。與偈首為字相照應(所以,故就是所以要造論,故字與偈首的為字,因為偈首「為欲令眾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就是這樣相互前後呼應,為就是因為,故就是所以。)。造論即所為二意(「二意」就是那兩種目的,哪二意呢?第一、為欲令眾生,除疑舍邪執;第二、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所以說,即所為二意)故。(看後面你就知道前面,不然,你不知在讀什麼)此外無他。四歸敬述意竟。
甲五正立論體三
A乙初顯益起說B二舉數標章C三依章別解(這個科判,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A乙初顯益起說
【論曰(有這麼樣說,論:經、律、論裡面的論)。有法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有一種大乘,有一種法可以起摩訶衍,就是大乘的信心,依照這個信心作為根本,是故應說:所以應該說大乘法。論曰:有一種法可以讓一切眾生起大乘的信根,是故應說:所以,一定要說這個法)。】
論曰。揀異經律之辭(論當然不是經典,也不是律)。有法一句。顯所說義(顯示所說的道理)。有大勝益(有很大、很殊勝的利益)。是故一句。指能詮教(能夠詮釋的教理)。殊難緘默(「殊」就是特別。特別難以保持沉默,一定要說。是故可以讓人家起大乘正信,起大乘的信根,所以,一定要說)。(是故一句,指能詮教,殊難緘默)有法。即論所依宗本(經、律、論的論,所依的宗本)。(什麼法?)謂一心法。(一心)具二門(也就是真如門跟生滅門)三大義故(體大、相大、用大:三大義)。正示所宗(正示我們所尊崇的)。乃所說法體。摩訶衍。此雲大乘。所宗心法。即是大乘。能信此心。即是信根(信一切法都是一心)。信(就是相信)心真如門(你這樣念:信心,真如門,那就完了!那就表示你不懂佛法,也沒有看過《大乘起信論》,不是這樣念,要這樣念的,要這樣念,念:信,如果你相信,心真如門:我們的心有個真如)。正理決定(我們正確的理念就決定了)。信(如果你相信)心生滅門(所以,那個心不是定在上面那個字,是定在心生滅門的上面。如果你相信心生滅門)。業用不亡(「業用」就是因果,因果是不滅的。大修行人也是不可以離開因果,你怎麼修都不可能逃離因果這兩個字)。二門不出一心。一心具足三大(體大、相大、用大)。信而言根者(信心而講根本)。謂信滿入住。得位不退(十信位滿了,就入這個初住位,得位不退,三不退裡面的位不退)。根有二義。一能持義(有了根他就能持)。自分不失。(有了根怎麼樣?)二生長義(根可以繼續生長)。勝進上求。是故二字。如是勝益。皆以有法之功能。為能起故(因此,我們聽經聞法,這就是成佛的根。聞法:這樣每天一直薰習、薰習……,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你,成佛的根打得太穩的時候,你不會倒的,你對法師有信心,對大乘法有信心,對道場有信心,你走到哪裡,人家要破壞你的信心都不可能,你永遠不會動搖,因為,你有法的功能,對不對?你能夠起深信不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像師父現在的話,你跟我講什麼,那不可能會動搖,你教我另外一個法門,或者是講這佛法不好,出家不好,怎麼樣也不可能動搖,所以說,這個信根打入了,就像鉚釘一樣的拔不出來,那是成就的人,修淨土法門也是一樣,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打進去如如不動,你講什麼,我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則說不容緩也(「緩」就是延遲。則說:這個說法,這個論法,不會遲延)。故曰應說。論題依此而立。初顯益起說竟(顯出這個利益一定要說)。
B乙二(《大乘起信論》總共有五分)舉數標章
【(哪五大段?)說有五分(《大乘起信論》分五大段)。云何為五。一者因緣分(序分)。二者立義分(立下這個定義)。三者解釋分(開始解釋)。四者(所有的解釋就是要讓你)修行信心分(從二到四為正宗分)。五者勸修利益分(流通分。這就是我們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樣符合我們的三分)。】
有五分者。舉章數也。云何下標章名。分者。章段各別。分齊分明。五分輾轉相因(「分齊」就是或多或少的分量,到底要分多,還是要分少?「分明」:分得很清楚。輾轉就是間接,間接的都互相作為因)。一法不孤起。應機施化。制必有由(這個就是講因緣分,在解釋因緣分,五分裡面的因緣分,為什麼有這個因緣?因為法不孤起,要應機施教,制必有由,由就是因,所以,這個是因緣分的解釋)。(第)二(是立義分)由致既彰(「由」就是前面的因。「致」:足夠。有了足夠的原因,既然那麼明顯了)。宜標綱要(「綱」就是提綱概要)。令識所宗(伭他了解我們的宗旨是什麼,綱就是用來維繫繩子、網子的總繩,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凡致既彰」,「由」就是原因,「致」就是足夠,有了足夠的原因,既然那麼明顯了,怎麼樣?「宜標綱要,令識所宗」)。(第)三(就是解釋分)宗要幽深(因為這個宗旨,簡要裡面深入的道理,重要的道理很深,幽就是隱暗,不容易了解,幽深)。自應廣釋(所以,這個是解釋分)。令物生解(令一切的眾生去了解)。(第)四雖解法義。非行莫階(「階」就是進,雖然,了解法的道理,但是,「非行」:不去修行的話,「莫階」,「階」就是台階;一層一層地上去,階也是進的意思,趨向的意思。莫進,就是不能進,不能產生進步)。自必解行相應(一定要解行相應)。(第)五(就是勸修利益分)正行既立(修行既然立了)。鈍根懈慢。自必舉益勸修(修行有什麼好處?有好處,可以解脫生死,所以,勸勸他們要修行)。此五論之章段(這五論,「此五」:這五段,乃是論的章段,就是說《大乘起信論》的一段,一大段,第二大段,第三大段)。如經之三分(所以,經典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因緣即序分(第一的因緣分,如同經典的序分)。中三段(就是利益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合為正宗分(「合」就是加起來。就是二、三、四,中三段就是指利益分這一段,解釋分第二段,修行信心分第三段,這三段加起來,就是經典的正宗分)。後勸修即流通分。二舉數標章竟。
乙三依章別解(我們一章一章個別來解)(《大乘起信論》)即為五丙一因緣分(下面分)二(個段落)丁一牒章名二顯因緣(依照這個章的名字,就是因緣分這一段,然後來顯出是什麼因緣,造論有哪八個因緣)
丁一牒章名
初說因緣分。牒章名可知。
丁二顯因緣二(分二段,當然這個是科判,這也不是很重要,知道這在講什麼就可以,就是顯這個因緣有二大段)
(第一)戊一問答直顯(這是一段)二問答遣疑(這是第二段)
戊一問答直顯
【問曰。有何因緣(這個就是論,《大乘起信論》開始)。而造此論(有什麼因緣造這個《大乘起信論》)。
答曰。是因緣有八種(八個因緣。任何事情都是講因緣)。云何為八(造《大乘起信論》有哪八種因緣)。
一者。因緣總相(所謂因緣總相就是總因緣,整個一切的,用一句話來說,為什麼要造《大乘起信論》?)。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憑什麼要造論?造論的癥結所在,是希望眾生能夠離苦利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諸佛菩薩的發心,都是發這個心,所以,《大乘起信論》的總因緣就是這個,為了讓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不是求世間的名利恭敬供養,一樣的,我們弘法利生,也是發這個心,哪一個善知識普度眾生,諸佛菩薩都是發同樣這個心)。】
此初番問答。答中先舉數(舉數,數目有八個)。次辨相。後總結。辨相中(就是八個相當中)。初一是總。餘七為別(如果,這個總的底下,加兩個字就會更清楚,初一是總因緣,餘七是別因緣,初一是總,有時候很陌生,第一個原因,就是所有造論的總因緣,後面七個是個別的因緣,所謂個別的因緣,是就《大乘起信論》,一段一段的承先啟後的相接,而說七個因緣,《大乘起信論》有很多段,這一段是做為下一段,哪一段的因緣,是為什麼?然後,引出論文裡面的一段,所以,餘七為別因緣,就是根據《大乘起信論》裡面的論文,然後,發起這個所謂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原因一講起來,就引《大乘起信論》的論文,然後,前後呼應,為各別的因緣)。總有二義。一菩薩所修諸行。均為眾生與樂拔苦(所有的善知識,諸佛菩薩的修行,都是為了這個)。不獨在於造論一端(不只是在造論這一方面)。(總因緣的第)二(個,)此一因緣。乃與一論作發起之由。眾生指凡外權小(「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權」就是不究竟的菩薩;「小」就是小乘)。以凡夫外道。迷此一心(凡夫、外道不了解天地萬物都在於我們這顆心,由於我們這顆心強烈的分別跟執著,所以,一直在高低之下不能進入空性的平等,不能回歸到一心,所以,與其控制境界,不如控制我們的念頭,他不了解這個,你一直要修正這個境界,那很困難,所以,要修正這個念頭,所以,迷此一心)。以招界內(三界內)。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就是雙重的痛苦,底下的苦是內苦,就是指身心:五蘊身的苦,上面一個苦是指天災人禍,苦苦就是說外面的苦加上裡面的苦,這個世間本來就是苦上加苦,我們生生世世自己造業,我們是業力牽引過來,在這個娑婆世界的苦,我們要認命它,你不必去抗拒它,因為,它一定會來臨,只是遲跟早,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因緣果報也是存在,但是,因為他已經轉這個境、轉這個心,所以,一切的苦對佛來講,他都是化作甘露,佛也是一個人,他也是一個軀殼,但是,佛卻每一分鐘都在享受他的生命,他認為外在的一切苦,都是心的不健康,因為,心沒有智慧,我們有強烈的排斥感,因此,這種感受性不能化作升華性,我們把感受性變成高低,不能把感受性化作一種升華:平等,所以,我們沒有正受,我們沒有正確的受,我們所有感受都是煩惱裡面所化出來的抗拒的念頭,我們不能直下承擔,不能當下接受自己的苦,所造出來的業不能直下承當,不能直下承當,就是不能認命,不能認命,本來已經很苦的世間,就會化作更強烈的壓力、壓迫感,所以,就苦加上苦。「壞苦」:壞苦就是終有一天,任何好的境界,它都會慢慢地變壞。「行苦」是指微細的變化的苦,微細的變化的苦。所以,苦苦、壞苦、行苦,在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是苦的)。分段生死之果。小乘權教。迷此一心(小乘或者是權教菩薩,迷了大乘所講的一心)。未離界外微苦(微苦就是法執未斷,對法的一種執著,什麼叫做對法的一種執著?比如說,五陰身:色、受、想、行、識,認為這才是實在的,所以說,這個微苦還是存在)。變易生死之報。今開示此心(說這還是唯心所造)。欲令眾生。信解修行。得證究竟菩提覺法之樂(我們要信解,然後要去修行,我們了解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是苦的,如果,希望有這個世界上擁有快樂是愚痴的人,要真正地快樂,是接受痛苦,不要去在意這個苦的存在性,可以減輕痛苦的程度,如果說,要想在娑婆世界追求到快樂,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會變壞,如果說,一直逃避這個世間,不想讓它痛苦,也不可能,因為,苦它一定會來臨的,除了,你直下去承受、去接受它,然後,不要再動第二個念頭去抗拒它,這樣可以把苦減輕到最低點。我現在病苦,像師父前幾天病苦,我的心充滿著喜悅,這個就是娑婆世界的果報,吹個冷氣就這麼嚴重,連上廁所:大便都沒有辦法,手印沒有辦法結,那個情形結什麼手印,只剩下一個擦羽屁股的手印!能結什麼印?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我的情緒非常地平穩,我才不會像一些女人,在生病的時候:……,精神病啊你!你不曉得這個世間是痛苦的,還需要這樣大、小聲的器嗎?呱呱叫,我的病苦,眼淚就汪汪,水汪汪……,我從來沒有這樣子,高僧大德的病苦,生病它本來就是很實在,本來就是你要去接受它,你根本沒有辦法去抗拒它,它一定會來臨,所以,你很歡喜,縱然,我今天舍報,我也很安詳,因為,我沒有牢騷、也沒有抱怨,這是我造的業嘛!對不對!我只要好好,以後把冷氣控制好,叫它不要亂吹就好了,人為的因素可以控制的,就全部控制好,對不對?所以,有修行的人他的果報現前,他不會牢騷、抱怨、仇視,或者是化作第二次的糾纏,與娑婆世界糾纏不清的一個仇視,不會這樣子。眾生不一樣,眾生一碰到苦,果報現前,他不但不能解決苦的果報,然後,繼續造業,我恨你:我要報復,我要讓你死得很慘,然後,愈來愈……愈絞就愈多,愈絞就愈多,然後,到最後就牽扯不清!所以,一直在六道輪迴裡面轉,就是碰到果報,不懂得當下熄滅,止息,止不了,佛聽到毀謗,笑一笑,微笑,佛吃到讚嘆,笑一笑,提婆達多要讓他死,釋迦牟尼佛說:我要去地獄救他。你想想看!這樣才叫做佛,為什麼?因為,萬法是唯心。看你怎麼想,你愈想就愈氣那個人,你愈想就會愈氣,就愈來……愈絞就愈深,如果說,我們用感恩的心把它轉過來,用感恩的心,然後,慈、悲、喜、舍,一直放射出去,縱然說你今天不能解脫,你久久……,久而久之,你自自然然地就會升華,為什麼?因為,你是娑婆世界的一分子不得不苦,不得不接受苦的果報,到處都是壞人,哪有那麼好都碰到好人,碰到好人是你的福報,在這世界上你碰到幾個好人,沒有幾個好人,都是壞蛋比較多,都自私自利)。究竟涅槃寂滅之樂。非欲令其求於後世人天利樂等故(也不是為了後世的人,人天這些樂等等)。末句(最後一句說)、若約菩薩自說。我為益生。故造斯論。非求己身。名利恭敬也(我想,諸佛菩薩都是發這個心,包括師父在講經都是發這個心,為了名利,名利做什麼?人家恭敬也不能了生死,還是要利益眾生)。
【二者(為什麼要造《大乘起信論》?)。(造《大乘起信論》)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如來根本之義解了以後,就能)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謬」就是錯誤的、誤差的,讓他有一個正確的知見,不會走錯路)。】
別中有七(別因緣裡面有七)。各別發起下文。此與立義分。及解釋分三段(立義分,一個是立義分後面會講到,立義分是一段,解釋分有三段,諸位看後面的:「解釋分有三種(解釋分這一段有三個段落)。云何為三(哪三個段落?)。一者顯示正義(要顯示我們論的正義)。二者對邪執。三者分別發趣道相(所謂「分別發趣道相」就是看你的根器怎麼樣,你要趨向修行的道路,的種種佛道階級之差別叫做分別發趣道相,發趣道相就是趨向於佛道,有種種的階段,是這個意思)」。所以說,此立義分以有解釋分三段)之中。(三段之中)顯示正義對治邪執二段。作(為)發起(的)因緣(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這是為了接下面論文發起的因緣,哪兩段呢?就是顯示正義以及對治邪執,這兩段作為發起的因緣)。彼文(裡面這樣)雲。依一心法(萬法都是一心裏面的影現)。有二種門。是二種門。各皆總攝一切法。當知一切法。不出二門。二門不離一心(如果,你能悟道,你所有的真如門跟生滅門,二門就是真如門站在空性的角度顯示體,生滅門是顯示體、相、用,是不離真如,那麼,真如門是講空,顯示體、相、用的體字,生滅門是顯示體、相、用,因為相跟用一定要在生滅裡面討論,但是,相、用不能離體,所以,生滅門它要討論三個角度,體大、相大、用大,真如門只討論體,為什麼?因為真如無言可立,無文字、無語言,所以,真如門是講體,生滅門是講體、相、用,先有這個觀念,但是,真如跟生滅不離一心,表示萬法不離當下這個念頭,你要過得快樂嗎?那就轉轉念頭叫吧!修正自己的念頭,你想過得很痛苦嗎?你就不要轉,你就讓煩惱一直充斥著你,你就一直活得很痛苦,你可以不要轉。師父!我想下地獄,你奈我何。我不奈你何,你有勇氣就繼續痛苦,對不對?我很尊重眾生,你想下地獄,我還是尊重你,你就去吧!對不對?你要當地藏王菩薩嘛!我不想不去,我要修正我的念頭,我要把所有的恨、嫉妒、貪、瞋、痴,我都要轉作感恩的心,你讓我成熟,我感恩你,一切的境界還是不離一心,我如果看到眾生在擺脫不了自己痛苦的陰影,我就覺得我很慶幸,世尊!云何我慧律可以出家修行,大徹大悟而能夠擺脫一切的煩惱,九十億劫出家故,快樂!唉!覺悟的人太快樂了,快樂得不得了,你看眾生在哪邊哭泣,你會覺得很同情他,但是,你又莫可奈何,佛法這麼深奧的東西,因為,他在錯誤當中打轉,而我又覺悟到真的是不生不滅涅槃自性清淨心,我們是無上的喜悅,但是,又沒有辦法一下子把這個我,涅槃妙心把它挖出來裝進去,乾脆我的快樂,讓你快樂好了,這比較快,挖出來幫你裝進去,比較快,他又沒有辦法,拚命地哭,哭就讓他哭,哭久了就會成熟,所以,他若在哭,我說說:你哭吧!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們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體悟到這個不生不滅,啊!這個太喜悅了!太喜悅了!我們既不牢騷也不抱怨,我們從來不恨任何人,也不講任何一個人的壞話,我們都是讚嘆眾生,為什麼?都是你的心,應念化作無上的知覺,你聽過《楞嚴經》這句話嗎?應念化作無上的知覺,在這一念之間,統統是你的覺性,法不離當處就是正法,我們眾生就是左顧右盼、期待,僅此期待的心,你就不能解脫,期待明天會更好,不一定,你現在不好,因為,明天一定會來,笨蛋!你期待什麼東西,你現在就是解脫它,明天就會更好,因為你現在的空性,就可以貫通到明天,我現在已經不能擺脫煩惱,我明天會更好,可能嗎?你認為可能嗎?這根本是不可能是事,明天的期待要從當下這一念頭去解脫,那你明天就會更好,你現在都不能解脫,明天怎麼會更好呢?所以,不覺悟的人,沒有明天,因為,他的明天還是今天的煩惱,對不對?所以,你不必期待,為什麼?期待還是一種煩惱,等待還是一種煩惱,但是,法又沒有辦法一下子頓悟,所以,還是需要時間,所以,我若看眾生愈痛苦,我就愈歡喜,我太幸運了,Iamtheluckyoldman.我是幸運的老男人,太好了!這個佛法實在是太好了!美得不得了!真得美得不得了,無相、無念、無住,這人是佛法的正宗的mark,一針打下去就什麼事情都沒有,無相,你執著什麼東西,無念,你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它不就得了,對不對?無住:無所住,來也空,現在也空性,未來也沒什麼期待,現在涅槃妙心,無所謂生死,無所謂涅槃,就是如是一心中,它就是當下這個東西,太好了!太美了!佛陀!我發現您真的太可愛了,太美了!)。一心即如來所說。一切法根本之義。以一心無法不攝故也(你一切心,你當下這個念頭一心,那就一切法統統具足了)。
又此具本始二覺。本覺(是站在理上來講,因為,本覺是不可說的,本覺)真理名如(本覺的真理名如)。始覺(就是我們動一個念頭去迴光返照,有一個開始的覺悟,所以,就是始覺)實智名來(「實智」就是空性的智慧,名來:如來,如來:如如不動的真理,來就是隨緣,如就是不變,來就是隨緣)。眾生未起始覺無分別智(沒有起這個始覺無分別智)。是如而無來(雖然如,但是沒有來,不敢在因緣裡面打轉,打轉也沒有用,為什麼?因為不覺悟,眾生不起這個始覺,沒有分別智的時候,雖然有如如不動,不變的本性,但是,並沒有來,並沒有起觀照,在因緣裡面迷失了)。今依此一心本覺之理。而起始覺之智。還契本覺之理(到最後還是恢復到本覺的理,所以,理是當作我們本來的存在性,智是我們的觀照性,存在需要去觀照,觀照以後還是原來的東西!所以說,最初的原本就是最後的,最後的原本就是最初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道理)。本始合一。究竟成佛。名曰如來。是一心即如來。如來即根本之義。文中具釋此義(都有解釋這個道理)。諸眾生指地前三賢(初地以前的三賢位,三賢位又叫做三十心,三賢位,大乘的三賢位,因為小乘沒有講到三賢位,小乘只講到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分八個位次,大乘分三賢十聖,三賢就是大乘的三賢位,又作三十心,這是指十地以前的菩薩,它的位階有三階十心,三階就是十住……,住、行、向,一個階位有十個位次,所以,三階十心之別,三階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又相對於十信之稱為外凡位,十信以前又稱外凡位,大乘的三賢位稱為內凡位,這個在天台教義裡面就有講了,地前三賢)。信解行位菩薩(就是在這個地方是信,信以及解這個行位的菩薩)。比觀相應(「比觀」就是所謂的正觀相應。比照你的位次,十住有修十住的觀,十行有修十行的觀,十回向修十回向的觀照,正觀相應)。故云正解。即顯示正義文是也。舍離倒執。故云不謬(所以說不謬,顛倒的執著,所以說,沒有錯誤)。即對治邪執文是也。
【三者。(為什麼要造《大乘起信論》?)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摩訶衍」就是大乘。對於大乘法)。堪任不退信故(大乘的根器的眾生成熟了!對於大乘法就堪任不退信故,就可以續佛慧命)。】
此與下解釋分第三段。分別發趣道相(我們說解釋分顯示正義,有對治邪執,有分別發趣道相,所以,為令善根成熟的眾生,對大乘法堪任不退信故,那麼就要進階於佛道,叫做分別發趣道相)。而作因緣。彼文令利根者。發決定心。進趣大道。堪任住於不退位故(堪任安住在不退位故)。此當十信(的)滿心。自分已定(「自分」就是本分的修行已經確定目標肯定不變。「自分已定」:自己本分的修行已經確定以,正確沒有錯誤,決定成佛)。故云善根成熟(就是善根成熟)。入十住正定聚(「正定聚」:決定成佛這一類眾生叫做正定聚,決定成佛這一類的眾生)。使前信心不退。故云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為什麼要造《大乘起信論》?造《大乘起信論》第四個原因,第四個因緣)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令那些非常之差的,善根只有一點點的,一點點的,看到《大乘起信論》以後,種種善根,修習信心,就是讓他對大乘法有所信任,知道要走這一條路)。】
此與下修行信心分中四種信心(後文中有「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好!這是四種信心)、五門修行(哪五門?後文中有「能成此信。云何為五。一者施門(就是布施。修行第一個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行布施之道,一定要行施捨)。二者戒門(要持戒)。三者忍門(忍辱門)。四者進門(要精進。任何一個佛道,就是世間人不精進都不能達到目的的,不精進修行的人,那你不可能成佛,聽到佛法也沒有用,結結善緣,不精進也是不行)。五者止觀門(止觀門就是修定慧門。止是定,觀是慧,定慧門名止觀門)」)中前四門(就是施門、戒門、忍門、進門,第五個止觀門就是後面講的)。(五門裡面的前四門)而作因緣(所以說,為令善根微少的眾生修習信心故,剛剛講的四種信心,五門裡面的前四門,而作因緣)。彼文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還沒有進入決定成佛的階段)。故說修行信心(第一個要奠定人家的信心,所以,稱讚三寶能讓眾生得信心,功德無量,如果說,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在他前面讚嘆三寶,佛、法僧,讓他深具信心聽經聞法,因此而能進入佛門了生死,你功德真是無量,所以,佛法裡面,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個在《大智度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如果沒有信心就什麼都不必談,因此一個人他常常讚嘆三寶,而讓一切眾生對三寶有信心,這越是功德無量無邊,有信心就能入)。以信位未滿。故云善根微少。令進修滿足。故云修習信心故。
【(作《大乘起信論》第)五者(因緣)。(為什麼要創造《大乘起信論》?)為示方便。消惡業障(最爛的根器,糟糕的不得了,惡業太重的眾生,讓這些惡業的眾生)。善護其心。(叫他們要)遠離痴慢(愚痴就是無明,我慢就是把自己垃得很高,有高、下,所以,愚痴跟我慢,這是煩惱很大的原因)。出邪網故(遠離這個邪網)。】
以下四種因緣。當信位初心。以根劣故。易退難進(很難!)。賴多方便。(要借著種種權巧方便)始能成益(這個除了有信心、有耐性以外,不然,沒有辦法,真的,這個要很有耐性的人才能度那個很難入道的人,我常常講,我們高會、初會,都會有念過邊際效用學,我們念過工程統計學,我們要怎樣用最少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力量,這個就是最經濟的東西,一樣的,所以,常常有一些太太來:「師父!我先生不信佛,師父!您到我家去度我的先生。」好,我如果真的答應你,去你家講兩個鐘頭,去講給你一個先生聽,也不一定能夠入道,我如果同樣的時間,這兩個鐘頭,我講給三萬個人聽,新加坡又打電話來,又要請師父去演講,上次去,在大操場裡面有三萬個人,一樣兩個鐘頭嘛!整個新加坡,我還沒有去上課的時候,他們說有七萬個人,佛教徒還不到十萬,我們這樣一講過以後,據說,新加坡的錄音帶大量拷貝起來就是供不應求,你走到哪裡都是慧律法師的錄音帶,現在的佛教徒高達到七、八十萬以上,只有講五天而已,讓他們認識這個法師,我們回來以後,他就一直用錄音帶,嚇死人了!同樣的時間,所以,人家新加坡五天,就使整個新加坡的佛教全部都震撼起來,到今天為止,還是大興不退,五天而已,對不對?我去你家講給你先生聽,要入不入,我講五天,度一個度不入,我乾脆度好幾百萬的眾生,對不對?錢要花在有用的地方,時間就是金錢,金錢也是要花在有用的地方,生命、時間也要花在有意義的地方,所以,我不會跟你單打獨鬥,單打獨鬥就是一個度一個、一個度一個,沒那個時間,要就來,總接收,秦始皇併吞六國,全部都來才會快,對不對?時間就是金錢、就是生命)。此當下品(最爛的根器)。與下修行信心分中第四門末文(我們修行信心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還有勸修利益,是不是?所以說,修行信心分第四門)。(因為它是第四大段,最末文)而作因緣。以彼文中。為業重惑多眾生(業障重的,迷惑多的眾生)。善根難發。示令禮懺等方便。消惡業障。善自護持其心。痴慢不起。得出邪魔罥網故(邪魔罥網:能夠出離這個邪魔,罥就是網的名字,罥juàn)。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此當中品(中品就是中根器的眾生,他想修行,他不是像前面惡業很重的人,叫他看《大乘起信論》以後,善護其心,現在是根器比較好一點,要想修行,修什麼?修止觀門)。(此當中品)與下第五修行止觀門。而作因緣。彼文雙明止觀。教今修習。遣凡小二過(「遣」就是除去,除去凡夫以及小乘人的兩種過失。底下會有說,)。如雲若修止者(為什麼要修定?因為眾生心很散亂,定心定不下來)。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凡夫一直以為這個世間是真實的,所以,他會覺得很委屈,動不動就哭泣,如果一個修行人,他不會這樣,他的心都是定在一個地方,定在哪?定在空性、無所住的地方,他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相,不值得我們這樣傷心,世間的一切逆境,是一定會來的,痛苦一定會來,世間的樂是很快就會消失。做為娑婆世界的人,沒有儘量準備,是很可怕的心理狀態,準備什麼?樂境很快就消失,苦境一定會來臨,如果,你有這樣的心理準備,這個預防針一打下去,苦就會減少,預防針一打下去,你碰到家庭:比如說,你爸爸、媽媽發生什麼,突然有什麼變故,你很能接受,為什麼世間本來如此,當你病苦,病得很要命的時候,師父講過嘛!要有心理準備,這是事實,本來就是如此,這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你抗拒它也沒有用,病苦它一定會來臨,對不對?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統統一定會來臨,而這個免疫力一打下去,碰到什麼事情,就做什麼觀照,所以說,凡夫會住著世間,他認為這個世間是真的,不曉得這個是如夢幻泡影的東西,所以,他就會拚命地去追求,到最後,死了以後剩下一堆骨頭,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二乘人沒有勇氣,怕跟眾生在一起,所以,心智狹劣)。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二乘人不發大悲心)不起大悲(心,所以,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故云對治心過(凡夫是執著這個世間,而二乘人他不能起大悲,因為,他怕度眾生,度眾生,眾生難度,我到現在,我都有這種感覺,真的,要發起大悲很難,我現在好命,這三年來,我是很好命,我都躺起來,然後累了就睡覺、休息,醒過來的時候,刷刷牙、洗洗臉,看肚子餓了要吃些什麼,零非零二,還是零非零一,(飲料名)所以,願意自己看書,就看到凌晨幾點,甚至白天要念佛就念佛,外面請講經,統統拒絕,我先栽培自己,培養自己,所以,要發起這個大悲,除了佛陀的慈悲心,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覺得會疲憊不堪,度眾生是吃力不討好,眾生又需要你的法,看到你,又要誹謗你,又跟你過意不去,是不是?你想要救他,他還是要傷害你,拿他沒有辦法,所以,小乘來講,算了、算了,諸佛菩薩就不會離開眾生,你要傷害他,他還要救你,對不對?我認為這個大悲很難,很難!我現在就隨緣:你現在要不要聽錄音帶?不要!喔,不要!他說不要,我就不敢送給他,要就趕快,趕快整理,整箱寄過去,我把眼睛閉上來的時候,我就見到整個地球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聽到佛法,我喜悅地離開這個世間,當你看到我在棺材裡面用紫金棺透明的,你都會看到我在那裡笑,若沒有,再硬為我撥一下,稍微拉一下,太好了,這麼多無量無邊的眾生聽到正法,所以,我們現在要像佛的大悲心是困難,但是,我們盡力地去做,遠離凡夫,不修善根,所以,就對治心過)。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不退信心。為什麼專念方便?因為,我們離開佛,我們沒有辦法修行,怕捨身、報身以後不見佛,不能聽經聞法,我們見佛就一定不會退轉)。】
此當上品(念佛的人是上根器的人)。與下修行信心末。勸修淨土。八行許文(「許」就是大概。大概有八行的文章)。而作因緣。以彼眾生。恐後報遷(「報遷」就是果報遷移,我們的報遷就是死了以後,怕果報有變動)。不得值佛(沒有碰到佛)。(沒有碰到佛)遇緣成退(就會成退。你在路上看到阿狗兄、阿貓,也許它都是發過菩提心的,可是,不小心墮落畜生道,說起來是很值得可憐!)。舉勝方便。專意念佛(舉這個殊勝方便,怎麼樣?專門念佛)。回向願求。得生佛前。常見佛故。終無有退(常常見佛,我們就不會退轉)。故云必定不退信故。
【(《大乘起信論》的第)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此與下勸修利益。而作因緣。為懈慢眾生。舉彼損益。令舍損就益(什麼是損?什麼是益?讓他舍損就益)。即總策成前諸行也(「策」就是勉勵。勉勵自己來成就前面種種的修行)。
【有如是等因緣(就是有八個因緣)。所以造論。】
總結可知。一問答直顯竟。
戊二問答遣疑二
己初問次答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這句的意思就是說經典都有講到大乘法,你都有離苦得樂,你又何必要寫《大乘起信論》,為什麼要重新再講《大乘起信論》呢?意思是說經典就有了,你何必造這個論,做啥多此一舉)。】
問如上八種因緣。所示之法。如所立法義(所奠立的義,定這個法跟義)。乃至勸修利益。如是等法。契經具說(這個經典都有說)。皆為眾生離苦得樂。何須重為造論更說(何必重新再造論,再一次說)。詎非為求名利等耶(「詎」就是難道,難道不是為了求名跟利等等嗎?)。
己次答二
庚一舉根緣二相以立宗
二釋根緣二相以遣疑(什麼叫做根?根就是六根,六根緣這個二相,二相就是勝跟劣,比如說,你緣到佛,諸佛的因緣,那麼,你是殊勝的因緣。劣,如果,你碰不到,末法眾生的根器都是陋劣,所以說,佛在世的時候,主講的人也殊勝,聽眾的根器也利,這就是勝相,劣的話,佛滅度以後,眾生就沒福報,講的人也陃劣,聽的人根器也差,所以說,成就就差很多,所以,舉六根緣勝劣二相,根器不一樣,根器有的上根,有的利根,有的鈍根,緣勝劣相,所以,成就各有差別。根緣二相以遣疑)
庚一舉根緣二相以立宗
【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經典雖然有講到大乘法)。以眾生根行不等(眾生的根器、修行都不一樣)。受解緣別(注意聽!受這個解悟的因緣,有勝劣之別,這個解就是解悟,接受這個佛法,他的解悟的因緣,有殊勝以及陋劣之別,叫做受解緣別)。】
修多羅。此雲(中國話叫做)契徑。謂契理契機。經中雖有此法(經典雖然有此法)。散在廣藏(散布在種種的經藏當中,太大部了!有是有,但很多,很多!就像實習班裡面講的,在聯考的時候,他都會發考題,然後,補習班就大吹特吹,大吹特吹!吹什麼?補習班就會吹噓,我們這次數學百分之九十五,都被我們猜中了,然後,一看起來,那一本那麼大(法師比的書很厚),意思就是聯考的題目都被補習班猜中了,結果,你看那本補習班的參考書,考了幾百次的考試,他猜中百分之九十五,有用嗎?那麼大本,對不對?都是這樣子,那麼大本從何翻起,所以,廣告怎麼樣?人家說:噢!這家補習班猜中那麼多題目,有啊!有猜中題目,不過,一看,哇!那本那麼大本從何讀起,對不對?這就是宣傳,讓你產生錯覺,不懂!傻孩子都被騙了,對不對?你應說十題,猜十題中九題,我就讀十題對九題,這樣講才能說猜中,你不是,那本就二、三千題,隨便猜也中,這種題目,你從何翻起?你從哪裡查?補習班搞宣傳,都是這樣子,所以,孩子很容易誘導,啊!你看!猜中那麼多題,那麼多題,你也不一定會寫,所以,我們眾生就是不用腦筋,不曾用腦筋,對不對?若遇到我,就騙不倒我,再來,此去契經,經中雖有此法,散在廣藏)。因眾生之根有利鈍。受解之緣有勝劣故。
庚二釋根緣二相以遣疑二
辛一說聽俱勝(說就是佛,聽,就是佛在世的弟子,佛以及在世的弟子,說者殊勝,聽者也是殊勝)
二根緣微劣(指如來滅後的末法眾生。所以,說聽俱勝是指如來現前:如來在世。根緣微劣是指如來滅後。一個是如來在世,一個是如來滅後,當然就不一樣了,像我們現在是如來滅後,如來滅後,沒辦法!沒有人,只有暫時……用我,用我的啦!沒辦法!我們是千萬分不及如來的一分,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你就忍耐一下吧!不然,你去找佛,佛世沒有遇到,對不對?所以,我雖然出世在末法,還能夠聽到佛法,所以,我倒霉,你也倒霉,對不對?你也是出世在末法,對不對?福報大,碰到佛,早就解脫生死,所以,我們說聽都是微劣,都差,不過,聊勝於無,至少我還有這個心要講,以前,我們住在高雄一陣子的時候,我們去寺廟看,一個寺廟裡面,一年都是請個法師來講二天、三天,或者是一個月講一天,二天,我心裡就想:唉!這樣來不及,這樣要講到何時,這樣哪有辦法,以後,我來高雄的時候,建立一個道場,因為,我在北部的時候,支氣管會咳嗽,我不能住台北,住台北一定會重感冒,而且,我這個人也沒有本錢去住山,一住山就腸抽筋,半夜就要找醫生,打針、吃藥,那天,如果在內門鄉,chuà就chuà起來(意指完蛋),如果,我現在跑到山上去住的話,那一天,那種情況馬上就死掉,真的,沒有辦法!連走路都不行,痛到那種程度,所以說,我們現在高雄還有這個講堂,長年累月地弘法,聊勝於無,雖然沒有碰到諸佛菩薩現前,不過,我們也按照高僧大德的經論來說法,來念一念,提供大家參考,還算不錯。我以前去看看很多的寺廟,大部分都是在做法會比較多,長年累月我們沒聽沒看誰在講法,或誰一直在研讀經典的。師父就發一個願,以我的話,我一定要好好地弘法,全力以赴地弘法,所以,我們一直講、一直講,你曉不曉得,那一天,我為什麼病得那麼重,除了吹冷氣以外,前一天,我發一個願,我發一個什麼願?我發:《楞嚴經》這樣講會講不會的,我乾脆連續一直把它講下去,就是整個接下來,每一天都講《楞嚴經》,第二天馬上倒,現在不敢發這個願,隨緣,一講,噢!馬上找我算帳,第二天馬上就倒,現在不敢亂髮願了,現在都小聲說,看我的體力,沒有辦法,噢!這個《楞嚴經》,這個魔障實在是很大)
辛一說聽俱勝
【所謂如來在世。眾生(的)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佛)圓音一演(佛的音稱為圓音就是不缺漏)。異類等解(各類的眾生都可以覺悟)。則不須論(佛在世的時候是這樣子)。】
前二句明聽眾勝(聽眾很殊勝)。次二句顯說者勝(說法當然是佛)。圓音一演。亦成說勝。異類等解。亦成聽勝。則不須論。結俱勝義(「俱」就是具足。結論就是具足講的也殊勝,聽的也殊勝)。眾生積集善根。得與如來同生。故云利根。能說人佛也(能說的人是佛)。(佛的)色心(是最殊勝)。總指如來三輪(身、口意叫做三輪)。業用殊勝。不可思議。圓音。則別舉口輪。圓音即是一音。佛之音聲。圓滿普遍。都無宮商之異(宮商是古時候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就是以前的五個音。宮商是指音聲的變化)。有何平上之殊(「平」是古時候四聲之一,發音的時候,這個頻率比較平穩,「上」念「shǎng」,平上之聲的「上」就是平、上、去、入,所以說,沒有什麼平上之殊,平、上、去、入,平音、上音、去音、入音,平、上、去、入這四種聲,平上之殊)。一音即一切。故云圓音。一切音即一。故云一音。佛由圓音作增上緣(增上緣就是加強一點力量叫做增上,這個增上緣,外緣很重要的,你想要修行道業,你就要跟善知識結緣,好好地依止他,靠自己沒有辦法,靠自己團團轉,轉了幾十年還是轉不出來)。隨根差別現眾多聲。猶如滿月。惟一圓形。隨水差別。而現多影。《契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得了!佛太偉大了!他才不會像師父一直問:聽得懂不懂?撫尺再拿起來敲(法師用撫尺敲桌子,咚、咚……),你到底聽得懂不懂?佛不用這樣問,你懂不懂,他一看就知道你的眼神發什麼光,如果,發了黑光就是表示聽不懂,發了藍光就表示這個已經…,佛不用問你,佛看,你眼睛瞪得很大,他就知道你聽不懂,我還得問你:你瞪大眼是瞪我什麼?不一樣,佛不必問,他很清楚,我就要問問看你們聽得懂不懂)。故云圓音一演。異類等解。既已等解。又何須重為造論(又何必再造這個論呢?)。此約佛世如是。一說聽俱勝竟。
辛二(再來就是講如來滅後,如來滅後)根緣微劣三
壬一廣略二經(就是廣經、略經)
二廣略二論(就是廣論跟略論,廣就是很大的範圍,略的話,雖然小部一點,廣論,像《瑜伽師地論》,那有幾百卷,《大智度論》。略論,略的話,就《百法明門論》一點點,是不是?)
三明教之興(說明教興起之原由)
壬一廣略二經
【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靠自己的力量)。廣聞而取解者(要看到很多的經典了解)。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聽了一點點而多解)。】
如來滅後。眾生根緣微劣。分四種。此二依經而得解者。自力。即自心聞慧解義之力用(自己的力量)。或廣聞經教。得解佛意。或少聞經文。備解諸經義味。均不須論(都不須要論)。
壬二廣略二論
【(底下就是為什麼要造論)或有眾生。無自智力(自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話)因於廣論而得解者(多,多就去談,談範圍廣一點的,他才可以解悟到佛的心境是什麼,)。亦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哇!這部論那麼大一部,看又看不懂)。心樂總持少文(心裡喜歡總持少文,文章少一點)。而攝多義(意義多一點。文章少一點,長篇大論講了老半天,也不曉得講什麼,我們喜歡文章少一點,義理講得比較徹底的、多一點的,而攝多義)。能取解者(所以,為什麼要造《大乘起信論》?就是為了這一類的眾生。這一類的眾生就是《大乘起信論》教興之所以)。】
此二依論方取解者。無自智力(沒有自己立智慧之力量)。即直依佛經。無自心聞慧解義之智力。因於《智度》《瑜伽》(智度:就是,《大智度論》。瑜伽:就是《瑜伽師地論》)等廣論。方解佛經意趣者。或有,厭煩樂略之機(討厭這個煩多,喜歡比較略的,短一點的文章的根器)。不耐繁文(太繁了他不喜歡,我想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子,看了一部《大乘起信論》就宗百部的論,那當然要看《大乘起信論》,我看了一百部論,不一定知道它在講什麼,看了一部《大乘起信論》以後,就等於一百部的論典,那當然要看《大乘起信論》,一點點的東西,就是這樣子。帶那麼多瓶藥,又不曉得要吃哪一瓶,乾脆發明一種藥,一吃下去就什麼病都好了,這是比較簡單,帶著隨便喝都對,所以,我想不只是師父,我想一切眾生都是不耐繁文)。惟約文約義豐之論(這個要分開來念,惟就是只,約就是對,只對於文約義豐,這樣念才對。「文」:文章。「約」:簡要。文章簡要、義理很豐盛的論典。「惟」就是只,約就是針對於,只針對於那些?文章簡要道理很豐富的論典,是這個道理)。深解佛經所說之旨者(才能夠深入地去了解佛經所說的宗旨)。此機(這種根器,)為(《大乘起信論》之)教興所以(《大乘起信論》之興盛,就是因為有這一類的眾生)。
壬三明教之興
【如是(正因為如此)。此論為欲總攝(此《大乘起信論》為欲總攝)。(總攝什麼?)如來廣大深法(要總攝整個如來廣大的法寶)。無邊義故(無量無邊的義故)。應說此論(應該說《大乘起信論》)。】
如是通指前之四機。此論下別為後一(後一就是最後一個,那一類眾生)。為欲普攝如來大乘經論。廣大深法。無邊妙義。應彼第四種(的眾生。為什麼要造此論?就是要相應這一類的眾生)。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者。故說此論(所以要說《大乘起信論》)。所謂總百部大乘奧義(「奧義」就是精深的義理)。包括無遺。(一部《大乘起信論》)揭一真法界理體。如觀掌果。誠入道之要門。修行之妙旨也(這當然要講《大乘起信論》)。一因緣分竟。
丙二立義分(因緣分講完了,就要講立義分,立義分分)三(段)
丁一結前起後
二標征列名
三依名辨相
丁一結前起後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結前起後可知(道)。
丁二標征列名
【摩訶衍者(大乘的教法)。總說有二種(一個是大乘之法,一個是大乘之義)。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
法者大乘(的)法體。義者大乘名義(在名相上的義理,大乘的法體,以及大乘的名義。)。初立法者(什麼是立法者?講到第一段立法)。起下釋中。初釋法體之文(就是發起下面的釋解當中的釋法體之文,這一段的論文。也就是說講到法,底下有解釋法體的文,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有一段,是解釋法體的文)。次立義者(大乘之義)。起下釋中(發起底下的解釋當中的另外一段,哪一段呢?《大乘起信論》後面會講到)。複次真如自體相者(這一段)。以下之文(章都是為大乘的名義)。
丁三依名辨相(分)二(個)
戊一出法體二彰名義國中二
己一就(法)體總立
二開(二)門(來談)別立(這是科判)
己一就體總立
【所言法者(法是什麼?)。謂眾生心。(眾生的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世間的心:我們這顆心,總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你一段要好好地冷靜,修行就不困難。我們這一顆心,意思就是不管是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在討論你這顆心的問題,那修行就不困難,如果,我心有正知正見,然後,我做保任的功夫,成道就說在握,修行就在握了,如掌握什麼東西在我們手中一樣,掌握住方向,噢!原來修行是從心下手,不是傻傻地吃素,傻傻地拜佛,傻傻地念佛,以為佛菩薩可以給你快樂,不是這樣,你拜佛,你念佛,你不懂得道理沒有正見,一樣是個煩惱的眾生,那個不叫做修行,那個叫做結結善緣,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觀念,使你的觀念跟佛的知見一樣,然後,微密地觀照,長養聖胎一直達到成佛,是這樣子叫做修行,你因地心都不能符合佛的心,那你修什麼行呢?比如說,佛修行是為了普度眾生,但是,你拜佛是祈求發財,你修行的心跟佛的心完全不一樣,對不對?我今天有拜佛,為什麼要拜佛,我希望我的兒子聯考考上,你兒子不念書,你拜佛、念佛就會考得上,那釋迦牟尼佛不是幫助壞蛋嗎?壞人的包庇所,對不對?我拜佛、念佛不是為了這個,不是為了世間的名利,這樣心就跟佛菩薩相應,所以,還是論這個心,所以說,是心則總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可以說念頭比什麼都重要,你現在發一個「恨」,你要趕快把它放下,產生一個「執」,你要趕快把它疏導,否則的話,它像定時炸彈,我們人就是一直埋設這個定時炸彈,埋設起來,一直埋設起來,所以,我告訴諸位!講話,你千萬不要得罪小人,講話得罪小人,小人會伺機報復,他隨時都會找你痲煩,所以,不要讓你的敵人發現你對他有敵意,這是很高超的修行,你討厭那個人,但也不能讓他感受到,我在討厭他,這樣子的話,你不會傷害他,所以,我們的定時炸彈都是在講話當中,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話你能體會嗎?所以,這個世、出世間法,都是離不開這顆心。)。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按照這顆心顯現大乘的義理)。】
自體名法。法即一真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大總相」是什麼意思?大總相是絕對的相,沒有任何對立的相,大總相就是無法形容的相,無法形容的相就是我們法門之體,就是我們所講的大乘法的體)。亦即如來藏心(因為無相,所以,只有講大總相)。此法眾生等具(每一個人都有具足如來智慧的德相,只要你肯修行)。故言法者。謂眾生(的)心。此出法體也(這個引出法體的本名)。是心則攝一切者。顯大乘心法。圓融含攝。染淨具該(「該」就是包括,有染也有淨,這是顯示在生滅門裡面)。此辨法功能也。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者(「摩訶衍義」:大乘的道理)。謂依此一心。宗本法上(「宗」就是遵。本法就是大總相法門體,這個角度來講)。具足三大。故有大義。有二轉運(見後文「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這句話是師父體會最深的一句話,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他若不來,我就不去)。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見後文「一切諸佛。本所乘故(這是第一種)。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就是《大乘起信論》是一切諸佛,怎麼樣?都是所依靠的,顯示我們一心二門,諸佛菩薩都不離開這個法,皆乘此法,本所乘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菩薩還是一心二門,一直到無餘涅槃,到如來地故)」。有二轉運,一個是諸佛,一個是菩薩,二個運轉怎麼樣?)。故有乘義。此釋法名義也。
己二開門別立
(「開」就是開,開門,開二門各別來討論,叫做開門別立。)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什麼是我們心的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我們心的真如相是無相,「示」就是發啟、引導,讓你去了解什麼是摩訶衍的體,開示摩訶的法體,空性的體性,大乘的體故。這一段的意思是:如果,講到心的真如相,我們就站在大乘的體裡面,那個角度去講,真如就不生滅)。(但是,如果是講到)是心生滅因緣相(有增有減名「因緣」。這個因緣就是有增減,是心生滅相,心是生滅的因緣相)。(如果講到心的生滅的因緣這個角度來講)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就要開示大乘的體、相、用三個角度。再講一遍:如果講到心的真如相,我們只開示大乘的體性,因為,它是不可得,離文字、離心緣相、離一切生滅相,如果講到心的生滅的因緣,生滅因緣都是在相、用裡面講,但是,相、用又不能離開體,相、用離開體就不能討論,所以,是心生滅因緣,不能只有討論相、用,相、用是生滅因緣,所以,不能離開體,所以,加上一個體,如果講到生滅的因緣這個角度,就必需講到大乘的體、相、用三個角度,這段是這個意思,講到真如是講空性的法體,講到生滅是講到體、相、用,你記住這樣子,就有一個觀念)。】
何以故(為什麼?)。征起之辭(就是這麼樣子問起)。含有二意應徵(「征」就是問,應當問,問問看,了解、了解)。一心通染淨(我們的心是通染法跟淨法)。(但是)大乘(是)唯(心)淨(土,所以說,心淨則國土淨,大乘是講唯淨)。二心法是一(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大乘義廣。如何此心。(怎麼樣能夠讓這個心)能顯大乘之義。下釋意雲(下面就解釋說)。大乘之體雖淨(大乘的法體:總相,大總相法門體,雖然,以清淨的角度來講)。(但是,它的)相用必對染成(必相對有染才成為相用的解釋。相,比如說,你講這為什麼是杯子,因為,這個不是桌子、不是麥克風、不是燈光,由對立的東西來顯示這個杯子,這個人很好,為什麼?因為,其他人很壞,這個人怎麼很壞,噁心狠毒,因為,他所做的事情,違背法律、違背道德,這個人怎麼是壞人,因為其他人是好人,這個人怎麼是女的,因為她不是男的,怎麼是男的,因為,我不是女的(法師笑),不然,要怎麼形容,要這樣才形容得出來,所以,由某一個角度去襯托,由某一個角度去顯示,這樣就襯托得出來,所以,相用必對染成,因為,相對立的有染、淨才討論)。今生滅門中(在這個生滅門中)。既具含染淨(染污跟清淨)。故能顯也(所以,可以顯示出來)。又心法雖一。而有二門。真如門中。示大乘體。生滅門中。具示三大(「真如門中。示大乘體。生滅門中。具示三大」,你要有這樣個觀念,後面談到,喔!真如門裡面只顯示大乘的體,喔!生滅門中顯示體大、相大、用大,這樣你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後面看論文就不會困難)。而大乘之義雖廣(大乘的道理雖然很大)。莫過是三(體大、相大、用大)。故得顯也。言是心真如者(什麼是心的真如?)。總舉真如門。起下即是一法界(下面一個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下文也。相。即真如中(這是起下的)。如實空。如實不空。二種相(總舉真如門)。亦即起下(就是引導下面那一段的論文,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引這段出來,以下文:以下這一段文章,即真如當中,在真如當中有一段,就是講到如實空,如實不空二種相,也就是引導下面哪一段文章,下面有一段文章)複次真如者。依言說分別(依照語言來分別)。(這一段)以下文也(就是以這一段的文章)。言是心生滅者。總舉生滅門(講到心生滅門)。起下(面那一段,哪一段)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這個都是《大乘起信論》的論文)。以下之文(就是這段文章)。因緣者。是生滅因緣(講到生滅的因緣,引起哪一段?)。起下複次生滅因緣。以下之文。相者。即是生滅相。一者粗。與心相應(「與心相應」就是眾生可以覺察得到的叫做與心相應。「粗」就是粗糙的相、煩惱的相,你心可以覺察得到的)。二者細(就是諸佛菩薩所斷的)。與心不相應(就是沒有辦法覺察到的。比如,你晚上在睡覺,你在做夢,你根本沒有辦法,你叫它不做夢也沒有辦法,這個心太微細了,比如說,我們坐著的時候妄想就起來,你想控制妄想,又控制不來,但是,哪一個是心的粗相,比如說,人家在賣蜜餞,蜜餞……,或是每天都有一攤蚵仔面線,走過去,聽到這個很喜歡吃,可是,這個你覺察得到,這是粗糙的相,可以叫它:我控制一下,不吃就好了。吃素的人買蚵仔面線,不要吃蚵,吃麵線就可以了,沒有辦法,受不了,對不對?所以說,粗糙的相,你可以控制,我可以吃,我可以不吃,微細的相,你沒有辦法,你說我不要讓這個細胞成長行嗎?根本不可能,細胞裡面都有意識,細胞沒有意識,怎麼會有新陳代謝,對不對?它沒有神識,它怎麼新陳代謝?所以說,每個細胞都有意識狀態,因此,我們要曉得,細相我們沒有辦法,我們沒有辦法阻止頭髮成長,這都是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微細的執著,我們也沒有辦法,晚上做夢的時候不要夢到我,不可能的事情,有情的眾生都是正昏迷在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為我相,中間相分兩頭生,中間的我相是從兩個角度產生的,所以我們晚上在做夢,一定會夢到自己在夢境裡面,夢到你怎麼樣,你去哪裡,撿到錢,你跑到哪裡去小便,都會記住。對不對?所以,我們到今天,雖然在修行,我們也沒有辦法斷第七意識,微細的,與心不相應,就是你控制不住的,你莫可奈何,所以,與心不相應就是先天性,俱生來的,與生俱來的)。亦即起下複次生滅相者。以下之文。今真如門中雲即示。生滅門中雲能示(真如門中講即示,因為當下就是,生滅門中能示,因為講三大)。以真如即所顯大乘體。無有異相(因為平等,顯示大乘的體無有異相,因為平等相,空相是平等相)。故云即示(真如門中講即示,摩訶衍的體,生滅門中是講能示,摩訶衍體、相、用,所以說,即示)。生滅依真如起。染淨既分。詮旨各別(所解釋的角度都不一樣,染淨既然分清楚,所解釋的角度都不一樣)。故不雲即。而雲能示也。
自體相用者。體。即生滅門中之本覺(的)心。是生滅之自體。為生滅之因依(生滅之自體也是生滅的因)。故在生滅門中。亦得辨體也。相。即如來藏中。無量性功德相。用。即如來藏中。不思議業用。並在此門。故下釋生滅門。具顯所示三大之義(所以,我們應當覺悟,這個生滅門當中,隨時,我們都活在生滅裡面,沒有自體可得。以前,我在大學一、二年級,二年級就發心要出家,但是,我沒有講,現在出家了講沒有關係,我就一直想發心,要發心出家,我碰到隔壁有一個太太,五十幾歲了,她看到我學佛,很不以為然,我們附近那個地方,很不以為然,她先生是外省籍的,然後,常常在我面前講:年輕人消極、迷信。我告訴她:太太!太太!我不是叫你是我的太太,是說你是他的太太,所以,我稱呼你太太。我說:太太!太太!你不會覺得這個世間生命很短,你不會覺得這個世間很痛苦,你不覺得這人世間沒什麼快樂可言,要趕快修行。罵我,說我很消極、很迷信,枉然!枉然,枉然!媽媽讓你讀大學花很多錢,結果,以後要修行,不結婚,她一直批判,我認為因緣不具足,就沒有辦法跟她談論什麼,經過兩個月以後,她先生突然間,一下子腦中風,送到石牌的榮民總醫院,我還去看他,結果,醫生進去就急救。在外面,開始掉眼淚,嗚……,我實在不能接受,我一個先生好好的,突然其來的,她先生在餐廳上班,賺了不少錢,一個月好幾萬,賺了很多錢,她生活一直很滿意,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一下子這樣子,在醫院,我在外面等,哭泣怎麼樣子,人家就安慰她,安慰說:沒關係!醫生在急救,你不要哭泣。我內心裏面想:一定死!這一定會死!奇怪!我的第六感很準,我說:這一定死!一定不會活,等值兒門打開,推出來……,那一幕幕,讓她很震動地、很震撼地成熟,這一棒打下去,生死無常,答案就出來了,比我跟她開示還快,還快,對不對?多快你知道嗎?一下子就覺悟到,噢!生死無常,然後,哭泣:弟弟!你說得很對,生死無常!唉!她先生死不到一年,又再嫁人,五十幾歲再嫁人,「噢……!法師右手做擦臉狀」)你拿她真的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五十幾歲了,女兒都是很大了,還是再嫁人,我們這裡若有五十幾歲已經死了先生,最好是不要再嫁了,那是對五十幾歲這樣,若二、三十歲就考慮再嫁,五十幾實在是不要了,所以說,雖然知道生死無常,但是,那個情執,她認為沒有依靠,她還是要找到一個老伴,她不怕這第二個又腦中風,(法師笑)還好,腦中風死亡,沒有關係!如果,腦中風沒有死,那你痲煩大了,所以,我們這個生滅,生滅剎那,生滅無常,你隨時都要打鎮定劑,你隨時二十四小時都要準備,我告訴你,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修行、覺悟)。
又自體相用者。以所示三大義。還在能示生滅門中。顯非別外(還是在生滅門當中)。故云自也(加一個「自」就是說在生滅門裡面去顯示體,所以說,以所示的三大義,還是在能示的生滅門中,顯非別外,不是從外來的,所以講自)。
問。真如門。但即示於體。而生滅門。應唯示(這個)相用(意思這是說,問真如門即示於體,就是顯示這個體,生滅門當中,應該只顯示相跟用才對)。何亦兼自體耶(為什麼生滅門當中,要顯示體大、相大、用大,真如門既然顯於體,生滅門應該是顯於相用,為什麼要把體加進去?)。答。真如是不起門(不起門就是無所起)。既無所起(就不生滅的涅槃,只是站在空性的角度一直在討論)。故唯示體大。生滅是起動門(起動就是有增有減,生滅就是因緣門)。所起必含能起(所起一定含這個能起)。故具示三大(體大、相大、用大)也。一出法體竟。
戊二彰名義二
己一明大義
二顯乘義
己一明大義
【(大,大是什麼?)所言義者。則有三種(大乘的義有三種,大乘的義是體大)。云何為三。一者體大。(什麼是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如果你悟到涅槃的妙心真如平等,那麼就不增不減。不增:一切境界現前,沒有特殊增加的感覺,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增加都是空性,也是剎那變化的,你現在的減少,你財產損失,或者是你感情碰到挫折,你也不必傷心,因為,一切都是生滅增減的東西,你說你不能適應,你還是要適應,不然,你能怎麼樣呢?自己學聰明點,今天你不學聰明一點,你錢被人家倒了,那是你的事情,不過,某些眾生也需要受到教訓他才會覺悟,所以說,你要知道,我們大富由天,小富由人,大富大貴要由天,吉人自有天相,但是,小小的富有,我們人為的因素可以控制的,我們稍微愛惜一下,像我現在就很愛惜,錢不借人就不借了,錢不借人。那天,有一人:師父!您借我五百萬。對不起!(法師從此句開始唱)對不起!對不起!謝謝你!對不起(法師唱到此句)!nomoney!你為什麼會不借?因為,大徹大悟故,不增不減,我現在要為了三寶,所以,要掌握住,我以空性的心,不增不減的心,好好地愛惜,大富由天,小富由人,人為因素可以控制的,控制住的,還是要控制。這句話是師父體會最深的一句話,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他若不來,我就不去)。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我們如來藏具足無量的本性的功德,這個就是妙有)。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用大:作用,所以,一切法雖是空性,不離因果)。】
首二句標。下釋得名之義。此起下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以下之文(這一段)。體大者。真如體性。廣大洪深(「洪」就是大的意思,很大、很深)。為一切法之所依。故受大名。一切法。不出聖凡染淨(聖法、凡法,聖法就是出世間,凡法就是世間,聖法就是不生滅,凡法(夫)就是生滅;染就是生滅,淨就是不生滅)。此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又隨染不增(你就是一切污染,它也不增加,我們的本性隨著污染,它不增加)。還(到本來的清)淨(它也不消弱什麼東西,它也)不減(少)。(既然不增不減,當然就是當下)不為染淨所虧。聖凡所易。故云平等不增減故(如果,沒有碰到佛法,哪一個可以體會到,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呢!怎麼可能呢!想想看!我二十年前的情緒,那種碰到境界的高亢,那種碰到境界的低潮,那時候剛好碰到情執很重,男、女分開,然後,在台東我爸爸,爸爸在台東開推土機,大學剛考上的時候,內心裏面煩惱,為什麼會這樣?她為什麼要對我這樣子?然後,跑到台東去的時候,去監工,公路局一開,哇!開了三個鐘頭,花蓮,一直開、開……,開到台東那個地方,接近什麼八仙洞,閒時,我就跑去八仙洞,我跟佛、神還是很有緣,閒著沒事就去八仙洞,到台東那個地方,去到那個地方,開推土機挖沙,沒有地方,一個人都沒有,到晚上,爸爸又不見了,他又不曉得跑去哪裡,他又是爸爸,又不敢問他去哪裡,然後,一個弟弟,剛剛大一,到山上去統統沒有人,還好有一個爸爸的朋友,爸爸的朋友,他也不見了,他留一個女兒,他留一個女兒在那邊,那個女兒讀國小,我是讀大學,她說:哥哥!哥哥!沒有人。有啊!我們兩個,整個山都沒有人,只有我們兩個,來!哥哥唱歌給你聽。好,好,哥哥你唱歌給我聽,出來外面,我說:出來外面沒有人。江水向東流,它一去不回頭……(法師唱),以前,不能體會,唱歌給妹妹聽。哥哥!你唱得不錯!不錯!沒有人我好害怕,哥哥!你會不會怕?我說:不怕!不怕!其實我很害怕!整座山只有我們兩個而已,我說:你爸爸也不曉得去哪裡,我爸爸也不曉得去哪裡,結果,一問,兩個都去賭博,唉呀!你爸爸也是不良,我你爸爸也不怎麼良(法師笑),兩個爸爸都跑去賭博,整座山只剩下我們兩個人,一個妹妹跟一個哥哥,哇!很悽慘!很悽慘!所以說,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讀到大學的時候,哇!那麼情緒高亢,結果,沒有辦法!心情不好又學騎機車,我二哥就說:唉呀!你長這麼大不會騎機車。去借一輛雙管的機車,多大輛你知道嗎?哇!那輛機車很大輛,結果,去一間國國小騎機車,機車我不會騎,結果,二哥說:那很簡單!油門踩下去,加油就發動了,結果,不會剎車,慘了!不知要踩哪裡?差點撞到坑洞裡面,機車翻車,你知道嗎?差點被150cc的機車壓死,差點被二哥害死,不會騎,從今以後,我都不敢騎機車,所以,我這輩子只騎那次而已,我說二個輪子不穩,乾脆開四個輪子才比較輕鬆,所以,我就去學開車,我今生今世一定不駛機車,因為,差一點被機車壓死,所以,你看!沒有學佛,你看,那個情緒的高亢、低潮,到二十年後的今天,到今天來講,我也不必唱歌給妹妹聽,我那個時候如果有學佛,我就說:妹妹來我們來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就帶領她,我當維那,她當木魚手,很可憐!整座山只剩下一個哥哥跟一個妹妹而已,很可憐!結果,一問之下,兩個爸爸都去賭博,(法師笑)很糟糕!很糟糕!所以,我們有學佛,噢!那個心境不一樣,心境完全不一樣,心境不一樣,二十年前那種高亢、低潮,現在二十年後,那種平靜、喜悅無以形容,沒有辦法形容)。
相大者。即二如來藏中(「二如來藏」就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即二如來藏中,不空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受大名。功德而言性者。所有功德。皆稱真如體性而起(都是依照真如本體而起來的)。相不離性。如八功德水。不離於水也(八功德水不能離開水)。
用大者。謂不思議業用。即下文報化二(個)身。粗細之用(粗是對二乘、凡夫方便以及權教的菩薩,細身是對法身的菩薩)。令諸眾生。始成世善。終成出世故也。問。何故唯言善因果(為什麼只有講善?)。不雲不善也。答。以不善法違真故(不善的法就違背真如)。是所治故。又復當知。雖違真亦不離真。但以違真故。非其用也。一明大義竟。
己二顯乘義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如果念,是搭乘的乘,如果念shèng的話,是講戰車的單位,計算戰車的單位,我們講大乘chéng或大乘shèng都可以。如果講chéng是登,然後是搭,登上高處;如果念shèng的話,就是說以前戰車的單位,一乘、二乘、三乘這樣子。這是第一種)。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就是《大乘起信論》是一切諸佛,怎麼樣?都是所依靠的,顯示我們一心二門,諸佛菩薩都不離開這個法,皆乘此法,本所乘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菩薩還是一心二門,一直到無餘涅槃,到如來地故)。】
此釋乘義。非以他法為乘。即以一心二門三大之義。為乘。上標果望因(標這個果對這個因來看)。謂諸佛乘此。已成正遍知覺。下舉因望果。謂一切菩薩。皆乘法此。到於如來。究竟無餘涅槃之地。即以始覺之智為能乘(就是以始覺之智慧,而能夠乘,我們因為有始覺智)。本覺之理為所乘也(本覺之理體是我們所依靠,始覺智是能乘,本覺理是所乘)。二立義分竟。(底下是解釋分)
丙三解釋(第三、解釋分。我們講過因緣分,我們講過立義分,現在要講解釋分,解釋)三
丁一結前起後
二標征列名
三依名辨相
丁一結前起後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已經把立義分講完了,再來講解釋分,解釋分可以說是《大乘起信論》最重的一段,所以說,已說立義分,再來,講到解釋分,這是《大乘起信論》的論文,講到哪裡,它都告訴我們一個段落)。結前起後可知。
丁二標征列名
【解釋分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顯示正義。二者對治邪執。三者分別發趣道相。(文字一看就曉得,第一個是顯示,因為大乘法,你要先了解它是一心二門的法義是什麼,對治邪執,當然,我們所謂的邪執,都是我、法二執,三者分別發趣道相,「趣」就是趨向於佛道之相,你是屬於什麼根器,到最後,我們根器不夠就念佛,所以說,分別發趣道相,要看看你是哪一種根器,發向於、趨向於佛道,它的階段是什麼)】
首句標。二句征(「征」就是問)。下列名(列出這個名相出來)。顯示正義者。正釋所立大乘法義。(所立的大乘法義是什麼?)即一心二門也(大乘法就是一心開二門。二門就是真如門跟生滅門,是心真如者或是心生滅者兩個角度來談論,然後,真如跟生滅和合,《大乘起信論》是講和合)。對治邪執者。以大乘法藥。對治我法二種邪執之病。由大乘正理既明。我法邪執自遣故(「遣」就是除,當然,沒有我、法二執的話,當然,一切就遣掉了,邪執就遣掉)。分別發趣道相者。邪執遣已。庶可與辨(「庶」就是這樣子,這樣子就可以,「與辨」就可以辨明正見)。(然後)發起趣向佛道階級之相(庶可與辨就是這樣子就可以,「與辨」:就可以供給,提供他修行的方向,辨明修行的方向。)。二標征列名竟。
丁三依名辨相即為三
戊一顯示正義
二對治邪執
三分別發趣道相
國中二(然後,裡面分二段)
己一總釋
二別釋(這是科判。好!看論文)
己一總釋
【顯示正義者(開始顯示《大乘起信論》的正義)。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意思是說真如門它也攝一切法,真如門只站在體的角度講,不講相、用,因為,相用是生滅,心真如門只講體:泯相、遣相,空性的角度要講真如門,空相就不離一切,一切相無論是染法,無論是淨法,染法也是畢竟空,淨法它也是畢竟空,染、淨在心真如門來講,都是平等門,都是平等的,所以,心真如門它只論體,是講空性、講畢竟空,也就是所謂講一心,不生不滅的一心,它不講到相跟用的東西,所以,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它講的是三大,體大、相大、用大,生滅,為什麼會是心真如門講空,講體性的東西,而心生滅門,它不是講相跟用,因為相、用是事相,事相當體就無生,不生不滅的涅槃,就是不能離開這個理,因為,心生滅門,在相、用裡面討論,可是,相、用當下它就是體,離體就沒有所謂的相用,所以,不能離體,而討論這個相、用,也就是說不能離開這個理性,專門討論這個事相,離開,離是正見,離是正見,離是正見,你不懂,你專門討論這個事相,那麼就會執事廢理,這樣不行,會盲修瞎練,所以,心生滅門它所討論的是體大、是相大,是用大,是三個角度,是這樣子)。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所以,《大乘起信論》舉最多的比喻就是水跟波,水跟波的比喻,《大乘起信論》舉最多的無明就是風,我們的體就是水,風一動,無明就產生,產生波浪,波浪就是所謂的七轉識,第八意識跟真如和合,染淨和合,所以,風就產生無明,水跟波不相離,也就是染跟淨,如果,風停止了,無明停止了,那麼真如就現前,意思就是沒有無明,你真如就現前,風一動的話,你這個真如就起一念不覺,就變成了無明,所以,就是說生滅門跟真如門變成和合,在《圓覺經》裡面講,它不用這樣子,《圓覺經》裡面講,它用什麼?它用空中有花,當你眼睛有毛病的時候,你看到空中有花,《楞嚴經》不這樣講,也不用水跟波來比喻,它用眯目,把眼睛一眯看到兩個月亮,一念不覺,就是說本來一個月亮,現在眼睛一眯,看到兩個月亮,就是你看的都是假相,雖然假相,但是,當體即真,雖然你看到的是第二個月亮,但是,事實上那個月亮也是真正的月亮,不是水中的月亮,雖然眼睛一眯,看到月亮有兩個,但是,沒有關係!因為,它已經接近真的月亮,就見精,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它是用水跟波來比喻清淨跟染污的和合,所以,《大乘起信論》的問題很大,就是在這個地方沒有辦法圓融地解釋,如果說風動就叫做無明,換句話,人家問你:風什麼時候才不動?對不對?你風動就變成無明,那風什麼時候才不動呢!所以,這個就是沒有辦法解釋的問題,《大乘起信論》最大的癥結所在是在這個地方,但是,我們了解它是在形容,真心是遍一切處,染心是透過無明,才去討論的,所以,在這個起源裡面,就不容易交代,不容易交代,禪宗它就是這樣,妄想本來無根也不可得,也根本沒有辦法去討論,當下就是涅槃妙心,沒有什麼好討論的,空性本身不離當下,不離當相的東西,你任何的討論都是多餘,因為,它是從根本下手,根本就是不生不滅的這顆心,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的這顆心,所以,我們要了解每一部經典、每一部論典,它所代表的具體的意義是什麼,這樣你來研究的話,你就不會偏頗)。】
顯示者。顯明指示。正義者。即一心二門之義。二門不出一心。故言依一心法。有二種門。此論依《楞伽》等經所造。今一心二門之義。亦依經而立。經雲。寂滅者名為一心(這個寂滅,其實是很深入的道理,這個寂滅意思就是說那種內心充滿著靜,靜到無相的靜,不管任何的事相都不可能讓你動到一個念頭,就是離念,但是智慧心本身有念,離分別、執著的那種念,但是,智慧心的念也是分別,但是,並不執著,自性本自有分別,但是,不執著,所以說,寂滅是一種屬於聖人那種安祥、清淨、不生不滅,寂就是靜到極點,滅就是沒有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那種我、法二執的心)。一心者名如來藏。此中心真如門(意思就是我們寂滅又叫做一心,一心又名叫做如來藏,意思就是同樣的名字,寂滅等於一心,一心等於如來藏,但是,看你站在什麼角度,如果,站在真如的角度來講,是講一心:心真如門)。以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想想看!諸位!你冷靜想想看!禪宗有一句公案,說: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什麼,什麼都沒有,對不對?我們因為業力,這一念而來,來的時候是由受精卵那麼小的東西,一直在母胎裡面漸漸地成長、漸漸地成長……,雖然,有所成長,但是,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變化,雖然有增加,就像我們的細胞、骨骼有的會分裂,慢慢地增加細胞,慢慢地長高、長大,新陳代謝,但是,你想想看!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父精母血,父精母血不結合的時候,我們在哪裡?所以這個其實就是雖然現在有這個軀殼,你把它考慮,冷靜地思惟看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是畢竟空,是那一念的妄想,我們現在這一念妄想,由無始劫來一直延續到今天,如果,我現在沒有妄想的話,生死不就了了嗎?沒有妄想就是放得下,畢竟空性的那種冷靜、清靜、如如不動的安詳,因為,你再繼續動念,你就造了未來的生死,念就是生死,念就是輪迴,念頭就是生死,念頭就是輪迴,你執放不下,在這個世界上,你就一定有你的一分,因為物以類聚,這個娑婆世界都是因為念頭不斷而來的,我們現在既然要了生死,為什麼不要在念頭裡面好好地下功夫,佛法裡面的可貴之處,就是這樣子)。(會修行的人,他)唯是一心(他聽一句名詞,他就一直會歸到迴光返照的功夫,一心就是寂滅,寂滅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那麼你想想看!要不然,禪宗在參什麼,參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你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根本就是畢竟空性,所以,你現在雖有眼睛,現在前面根本就是如夢幻泡影,沒有一件事情是實在的東西,如鏡中像,對不對?如影中的月,水影當中的月亮,根本就不實在,虛妄的東西,虛妄、生滅的東西,你一直拚命地取捨,所以,在唯識學裡面,能取、所取的習氣不斷,你就一定要輪迴,所以,其實略加操之在你現前這一念,你能不執著,你為什麼不要放下,你可以有這種功夫,因為眾生本具佛性,對不對?為什麼?因為他無明重,煩惱習氣重,他不取,他沒有依靠,因為,他離塵無體,所以,他不能找到一顆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心,他無從修起,所以,我們從這個名相裡面,我們就會知道,悟道的人,任何縱橫都不可能障礙到他,因為,什麼都假,論到你的清淨心而已)。即彼經寂滅者名為一心義。此中心生滅門。隨緣起滅(因為,你討論心生滅門,隨緣,「緣」就是條件的和合,所以,在菩薩戒裡面就講,緣就是所謂的因果,因果,就不離這個緣,所以,因加緣等於果,在《俱舍論》裡面來講,它沒有把因跟緣跟果很清楚地劃分,其實因跟緣跟果,是沒有辦法劃分,本來就是沒有,現在的果報,就是現在的因緣,就是作為未來的因緣,所以,你現在的果報,你說我現在是果報,對不對?對!不能轉這個因緣,對不對?對!沒有辦法轉,因為你是果報,同時具足現在、未來的因緣,你說這個果報可不可以轉,可以轉,怎麼不可以轉,不可以轉的話,你也不必修行,所以,它這個緣有增加、有減少的東西,權教菩薩都在因緣法裡面發揮,實教菩薩不是這樣,實教菩薩在因緣法裡面的空性發揮,這個一定要弄清楚,所以,你修因緣法,你頂多證到辟支佛果,你不來六道輪迴生死,是你法執未斷,因為你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對不對?五蘊裡面的色、受、想、行、識,這個法執你沒有辦法斷,你明明知道,但是,你法愛不斷,你就是做菩薩,你也不能成佛。有一個人來告訴我,說:師父!我從小就是家庭貧窮,我現在又是潦倒,現在我媽媽去世了,我想要出家,結果,我不小心又結婚了,我本來很久以前就想要出家,師父!我一直覺得這個業很難轉,好像不可轉。我說:你信不信佛?他說:信佛!我說:你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他說:不太可能。我說:那不可能,你也不必念佛,因為,你不能轉,你念佛幹什麼,你等死好了。認同這個果報就是不能轉,那你就等於死路一條,對不對?你說:師父!那我好好用功,我聽你這樣講,我有希望了,我一定可以往生。我說那你一定可以往生,你也不要念佛。為什麼?一定可以往生,你念佛幹什麼,已經成為定論了,傻瓜!果報不是你談的那麼簡單,果報本身是「因」加「緣」產生的果報,這個是三次方的東西,因本身就是緣、就是果,緣本身就是因、就是果,果本身就是因、就是緣,它本身是交換性的東西,它根本就不是單層面的一直線,不是「因」加「緣」產生這個果,這個道理是為了讓你了解,所以,用直線去表達因緣果的東西,因:「因」加「緣」產生這個果,對不對?那你的因是什麼,你能討論嗎?因難道不是緣嗎?因,所有的因不是果報嗎?對不對?所以那你變成因加緣加果,變成這樣子,也是變成這樣子,因就是果、就是緣,就是果,因的旁邊就寫:因,即緣即果,加緣的話,緣,即因即果,產生一線,變成果的話,果就是因、就是緣,所以說,因緣果報不是一件很容易去討論的,所以,你站在哪一個角度講,它都對,站在哪一個角度講,它都不對,因為增減的東西,都有敵對狀態,所以,兩個人在討論,他一定會:我不原諒你,你不原諒我,你不合我,我也不合你,為什麼?因為,他不懂得《俱舍論》的東西,他都會搞不清楚,兩個人講統統對,風雲還是旗子動,根本不是,也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子動,根本就是你的心在動,那如果你了解一切幻化的,即心就是佛,那因緣果報,所以,在菩薩戒裡面講,非因、非緣、非果法,是諸佛之本源,你看看!我們一般權教都是講因、緣、果,在菩薩戒裡面不是這樣講,非因、非緣、非果,非青、黃、赤、白、黑,此是諸佛之本源,所以,我們權教菩薩只能證悟到十二因緣的辟支佛果,而實教菩薩一念不生滅,就是本來的面目,這個才是我們要得到的東西,所以,你不必在因緣法裡面打轉,所以,為什麼眾生會有諍論,他一定會諍論,因為,教義、教理本身搞不清楚,他當然會有諍論,他以為因緣果報是一直線的東西,其實統統不對的)。以本覺隨熏轉動(本覺隨著這個薰習而轉動,熏就是染污)。(薰習所以)成於染淨(染是對淨講的,淨是對染講的)。如來之性(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這不是指佛,這是指每一個人的佛性)。(每一個人的佛性,就變成了)隱而不顯(就不很明顯:顯現不出來)。即彼經一心者名如來藏義(所以,我們寂滅也名叫做一心,一心也叫做如來藏)。
又本覺心。雖成染淨。性恆不動(本覺的心雖然成為染跟淨,而本性長恆不動)。即生滅門中。自體是也。又如來藏者。是善(跟)不善(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就是六道眾生,你修善不善因,你就會造成六道團團的輪迴)。譬如技兒(技兒就是雜耍的人,千變萬化的人,一條繩子,他就可以弄得千變萬化,或是怎麼樣子,就是雜耍的人。以前耍把戲的人)。變現諸趣。如是之義。如下文言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依如來藏,什麼叫做如來藏?含藏有如來的德行,可是,現在還不得,就是如來藏:蘊藏有如來自性清淨心的德性,但是,現在還沒有,所以,有生滅心)。乃至此識有二種相(二種相,哪二種相?)。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一個是覺悟來討論,一個是不覺悟來討論,只要你是生滅心,菩薩都會有對立法,禪宗悟道的人,他對於眾生的侮辱、批評以及讚嘆,為什麼他都不在意,因為,你只要動到一個念頭去抗拒它,它就會落入二元,就會落入對立的東西,就會把情緒弄得逼迫,有一種壓迫感,不是一個修行人,離開修行人的心境太遠了,他不會有抗拒的念,他因為完成了融合,所謂完成了融合就是一切境界都是你的心,他都起慈、悲、喜、舍的心,沒有抗拒,因為,他存在的是絕對的東西,其實絕對也不是存在,既存在又超越這個現實,所以,你不能否認它,又不能肯定它,也不能講肯定跟否定同時存在,因為,肯定、否定同時存在是相違論,為什麼?因為如的東西是不能討論,惟證相應的東西,就是除了喜悅,自己絕靜的空性,那也是名詞,真如這種東西,它是不能討論的,意思就是你充滿著喜悅,你怎麼來,我怎麼喜悅,你什麼境界,他都是喜悅,就像大熔爐把你溶化掉,你不可能動搖他一個念頭,你沒有辦法,因為,他的生滅就是所有全部的心,所胡的心裏面都是全部的事相,所有的事相裡面都不離一心,你怎麼可能動到他,包括他的生命要給你,他都是喜悅的,這就是真正的佛,佛陀降世就是這樣子,我是會講,但沒有辦法,我是體會這樣子,知道啦!知道歸知道還是沒有辦法,看注射針那麼大支也是會怕,你拿那麼大支來,又不是要注射牛,所以,我都用size比較小的,講經我是很行,但是,做不到,沒辦法!還是會恐怖、還是會顛倒,晚上還是會做夢,沒辦法!所以,與大家共勉,就是這樣,互相勉勵,就是這樣子,做不到,不容易,慚愧!所以,覺義、不覺義,對立的嘛!所以,生滅法裡面一定要討論覺悟的一方面)。當知非但取生滅心。為生滅門。通取生滅自體。及生滅相(都是,加二個字,屬於生滅門,皆屬於生滅門裡面所討論的)。皆生滅門義也(皆屬於生滅門所討論的這一門,你只要取生滅裡面的體,雖然是空:不生不滅,它還是不能離開生滅,因為生滅是事相,對不對?體是理嘛!理不能礙事,事不能礙理,所以,理事要圓融)。
二門如是。何謂一心(什麼叫做一心?)。謂染淨諸法。其性無二(為什麼其性無二?因為染畢竟空,淨也畢竟空,你為了要襯托淨,當然用一個染去顯示,淨的時候,你用染污去比較,比如說,你為什麼知道師父是男的,你怎麼知道師父是個子矮矮的,長得皮膚白白的,你為什麼知道這樣子,這個功勞要歸功於那些高的人,因為你很高,所以,能夠顯示出我很矮;因為你很黑,所以,顯示我很白,如果,我今天一出生,我媽媽就把我丟掉,丟掉到哪裡去?跑到山上裡面跟猴子住在一起,從來沒見過男人,也從來沒見過女人,從來沒見過人類,只有我一個人,那我就無從比較,跟猴子比,我是比它高一點,跟猩猩比,又比它矮一點,因為,沒有人類可以比較,也不曉得自己長得好不好看,因為,你怎麼知道你長得好不好看?因為,沒有看過滿臉長青春痘的人,也不曉得我這麼好看,所以說,這個都是要用襯托的東西,這個比喻就是如果我從小就被拋棄在山林裡面,做泰山,我的臉看起來不太像,做泰山,嗚……也不太像,做小人國的國王,小人很快就得志,那你就無從比較,你無從比較,我問你,你哪有什麼染、什麼淨,這就是絕對,無從比較就是絕對的意思,所以,真如沒有所謂的淨,連淨的觀念都不可以有,因為,真如是空性的東西,淨是對染講的,染是對淨講的,所以,同學們!沒有比較心的人,你有福了,你馬上會歸到不二法門,溶入自性清淨心裏面。所以說,皆生滅門義。二門如是:二門就是這麼一回事,何謂一心,其性無二,因為染是空,淨也是空)。真妄二門。其體不別(為什麼?體如果不同的話,那完蛋了,那麼,真的話就無自性,妄也是無自性,所以,其體是一)。故名為一。即此無二不別。諸法中實。不同虛空(「虛空」旁邊寫兩個字:無知,因為虛空是無明的代名詞,不同於虛空的無知,冥頑不靈的虛空,因為無知本身不是智慧,我們不講虛空,我們講法身,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諸佛的法身,法本身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意味著智慧,簡單講,智慧心就是佛,所以,你虛空的話,它是一種無知,是冥頑不靈)。性自神解(什麼叫做性自神解?就是本性自具足,具足,神就是不可思議,解就是妙悟,本性具足不可思議的妙悟,不同於虛空,虛空是個冥頑不靈的東西,你虛空的話,在外面的話,一片黑暗,白天陽光,晚上都照射不來,所以說,性自神解,本性就具足有不可思議的妙悟)。故名為心(所以,我們講這是我們的心)。
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釋上立義分中。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世間法就是生滅法)。(以及)出世間法(出世法即所謂的真如,不生不滅法)。但上直明心攝一切法。今言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為什麼上面講心攝一切法?現在,二門又各總攝一切法,真如門也攝一切法,生滅門也攝一切法,此義云何?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征而釋之(一問一答叫做論,《大乘起信論》為什麼講論?論就是問答,對不對?一問一答叫做論,征而釋之,釋就是答,征就是問,問而答之,那麼就是論,要不然,什麼叫做論?經、律、論的論,就是一問一答叫做論)。下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即釋皆各總攝之義(馬上就解釋了,真如門跟生滅門總攝一切法)。
以真如門(是怎麼樣?)。是染淨通相(通相是什麼東西?也通染也通淨,通相是什麼?注意!通相就是空相,就是性空,染淨性空,染性本空,淨性也是本空,所以,它是講通,空可以通到染,也可以通到淨,簡單講,通相就是平等相,是法平等相,同學們!如果你見一切惡劣的眾生,你如如不動,進入平等相,如果,你見一切造福功德的人,也不拍馬屁、不奉承,你內心裏面除了喜悅以外,沒有第二個念頭,那你就接近了真如,為什麼?平等相,你看!染淨通相,一個修行人不能夠在染淨裡面解脫,如果說,你只能在淨的角度解脫,你不是一個解脫的人,淨,淨是什麼淨?比如說,你親近的是道場、是三寶,你現在是淨,三業都是清淨,你能夠解脫,染污呢?假設有一天,你碰到公司行號裡面的人都不講道理,他一天到晚逼迫你、傷害你,搞得你煩惱一大堆,同學們!你內心裏面要存在一個念頭:喜悅,因為,染當下也是畢竟空性,這叫做真正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才是真正進入平等,如果,你不能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得大自在、得解脫,那還不是一個解脫的人,你臨命終怎麼能夠有把握呢?你硬要師父跟你講好話,你才解脫,那師父罵你兩句,你不能聽、不能接受,你怎麼是一個解脫的人,這個離解脫十萬八千里,是一個大解脫的人,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若人識得性,無喜亦無憂,如人,如果有一個人了解你的本性是平等、是畢竟空性的,沒有所謂的喜悅,也沒能所謂的煩惱,人悟道的時候,就會在他的義務跟責任裡面盡力去完成,因為,他責任就是他的喜悅,他的義務就是他的喜悅,因為喜悅本身在理上來講沒有事相的顯現,喜悅顯現不出來,所以,真正了不起的聖人,是在他的責任跟義務裡面,去發現那份的喜悅跟超越的解脫,逃避沒有用,好的,我就拚命追求,惡劣的,我就拚命地逃避,取捨不斷,你不可能解脫,永遠不可能,它是你的責任,你就必需完成它,通相就是偉大,太了不起的空)。通相之外(意思就是畢竟空性之外)。無別染(法:真如之外,無別染法,無別染)淨(沒有所謂染污跟清淨的東西,要進入修行,你一定要無二;不二。見到惡如如不動,見到善也是如如不動,就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染淨是因緣法,不於因緣取捨就是真如,非因、非緣、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故得總攝諸法。喻如微塵是瓦器通相(微塵:水泥所做的瓦片器具,這個就是瓦器的通相,微塵就是表示空性,瓦器就表示一切的事:相用,做花瓶也好,是不是?做瓶子也好,做爐灶也好,做什麼都好,譬如說,水泥,水泥到今天來講的話,有350年的歷史,發現水泥,羅馬人發現的,改變了整個世界。水泥怎麼來的呢?水泥就是海底的珊瑚磨成粉末狀,以前的人就知道水泥加上雞蛋,就可以構成有黏性,因為,雞蛋裡面有蛋白,所以,它有黏性,要不然羅馬怎麼造成的,它就是用水泥,羅馬的大教堂,歌德式的大教堂,這是微塵,微塵是瓦器的通相,不管你建造什麼都是一樣)。瓦器皆為微塵所攝(瓦器它都是屬於微塵,因為微塵可以變化,微塵就是指體的意思,懺公常常比喻的,你們曉不曉得體、相、用的作用,師父,不曉得,體就是麵粉,麵粉可以做水餃,可以做麵條,可以做面猴(麵疙瘩),知不知道?所有的麵條、餃子、麵包,都是什麼做的?都是麵粉做的,所以,麵粉是體,是不是?麵包,餃子、麵條、面猴,都是相、用,噢!知道了!知道了!每次齋戒學會都是用這個在比喻,問起來,噢!原來外省人喜歡吃麵粉,外省籍喜歡吃麵粉類,是不是?)。真如門亦如是(真如也是如此)。真如能攝生滅。生滅之相。不離真如(這個真如能攝生滅,生滅之相,不離真如,真如:如果,我們一個修行人懂得真如,我們現在舉一個例子,出家人懂得真如的話,他今生今世好辦了,他一定如如不動,他一定不會攀緣,攀緣它是屬於生滅的東西,一個修行人,他本身如果懂得真如,就會放下一切的因緣,不是你的福報,你追求是追不到的,是你的福報,你該得到的,它就是跑不掉,人家說:噢!慧律法師!你真有福報,福報真大!我說:是啊!怎麼辦?福報這麼大,怎麼擋都擋不住,不知怎麼辦?你看,要怎麼辦?不然,怎麼辦?福報這麼大,對不對?錢也不是我在用,錢都是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用,不是我在用,對不對?福報這麼大,怎麼辦?我們收攝回來也不去攀緣,所以,一個法師一直攀緣外境這就是錯誤的修行,錯誤地修行,你只要隨緣,有眾生需要我們,我們當然盡心盡力,眾生不來求我們,我們就盡心盡力地好好地去修行,懂得真如的人,他那種功夫,可以說放下的功夫到了極點,他不會顛倒,永遠不會顛倒,他到死也是做到這樣子,廣欽老和尚就是這樣講的,等你有德行的時候,你不要怕沒有眾生可以度,我們現在比丘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學佛學了三年、五年,拚命地打電話,開始一天到晚就是找眾生,而且要找他喜悅的眾生,找特別漂亮地女孩子,他才要說法給她聽,長得很醜的,他才不要講給她聽,你不夠資格聽《大乘起信論》,哪裡有什麼真如生滅門,你那個是生滅,我這個是真如,對不對?好,我告訴你,以前,你們看過頑皮豹沒有,我告訴你,追眾生來度,就像頑皮豹有一次追了一隻小狗,追……,就像一個比丘一直想要發心度眾生;追這個小狗,因為他度眾生,拚命追眾生,一直度,是不是?追求,結果,小狗跑進山洞裡面,隔一陣子,頑皮豹趕快跑出來,為什麼?後面有一隻大狗熊追出來,意思就是什麼?當你要追眾生來度的時候,你碰到什麼?碰到可怕的因緣,業障的因緣現前,眾生後來太多,一天到晚打電話給你,寫信來問你問題,或怎麼樣子,問題就來了,換他追你,這是大狗熊追得你喘不過氣來,你想要度他,你覺得很疲憊了,所以,追眾生就跟這隻頑皮豹一樣,拚命地發心要追,後來,被大狗熊追出來,被眾生壓垮了,進去時,哇!看到一隻比它更大隻的,大隻就是人多,很煩,一天到晚電話、信件,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所以,有德行的人,你不要怕眾生不讓你度,怕是你自己沒有東西,所以,講到真如的話,也講到度眾生隨緣的重要,真如能攝生滅,生滅就是緣起法,生滅之相就不離真如)之性(所以,你掌握了真如,你的生滅就可以清清楚楚,你掌握了放下,隨緣不動的東西,一切境界對你來講就沒有作用了,你怎麼變化,它就是生滅的東西)。
以生滅門。是染淨別相。別相之法。生滅所攝(「染淨別相,別相之法」就是生滅,就是有所差別之相,有差別相,生滅所攝)。亦由真如是善不善因。與緣和合(善跟不善與緣和合)。變作而有(變為而有)。雖實變作諸法。而不壞真性。故於此門。還攝真如(你怎麼變化,它還是空性,還攝真如也就是如果你這一顆放下的心,運用在你的世界,你就是到美國,到哪裡都是解脫)。喻如微塵聚成瓦器(一切微塵聚合就變成一切的現象,瓦器就是種種不同的器具叫做瓦器,可以做杯子、可以做假樹、假牆等等)。而常不失微塵之性。生滅門亦如是。真如之性。不離生滅之相(菩薩!生滅之相,放下就是真如之性,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生滅之相不執著,那個你肯放下,因為,你眼睛看出去,耳朵所聽的,現在都是生滅相,你肯放下而不執著,菩薩!你就接近了自性的真如,就是這麼一回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困難)。
問。二門既各互攝。何以前真如門。但示摩訶衍體(為什麼真如門只顯示大乘的體性)。生滅門。具示自體相用耶(而生滅門卻要顯示大乘的體、相、用呢?)。答此中攝義。與前示義異故(這裡所含攝的道理,跟前面含攝的道理是不太相同)。真如門是泯相(「泯」就是除相,就是不討論相上,但入無生的空理,泯相就是說不討論相跟用,泯相就是說除掉這個相)顯理(「顯理」就是唯顯空理,只在空的理性上顯示出來,所以,它是屬於真如門)。此泯相不除(「此」是指在生滅門中。在生滅門中泯相不除,這個除掉的相,是不可以除掉,泯相就是滅相,滅相不能除掉,就是指生滅門裡面)。故得兼攝生滅門(既然泯相不除,就兼攝生滅門)。前泯相不存(「前」就是真如門。在前面的真如門,泯相不存,滅一切相,不討論一切相,當然就是真如門)。故唯示於體大也(只顯示體的大,因為體是指空性的大,所以,師父說過,當你不執著的時候,肯放下的時候,全世界的財富都是你的,你的內心裏面充滿著喜悅,你的喜悅所到之處都是財富,我們的財富是不是要顯示自己的喜悅,滿足自己,當然,我現在知足,一切都是喜悅,)。生滅門是攬理成事(「攬」就是所謂的混合。混合這個理,而成為這個事相)。此不離理而成事(理、事是圓融的,攬理成事)。故得兼攝真如門。(生滅門)前雖成事(相,但)不壞理(前就是指生滅門,生滅門雖成事,但不壞理,一切事相不能壞這個理體,不能壞理,為什麼?這樣理事才能圓融)。故得具示三大也(三大就是可以顯示體大、相大、用大)。須知二門攝義是齊(二門所攝的道理是相同的,為什麼呢?因為總攝一切法)。示義有異(就是顯示,但是,顯示出來的道理略有差別就是示義有異,但是,真如門顯示的道理,跟生滅門所顯示出來的道理,略有所不同)。一總釋竟。
己二別釋(別釋就是把心真如門跟心生滅門,好好地來談論叫做別釋。別釋分)二(個)
庚一別釋二門顯動靜不一二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
庚國中(分)二(個)
(動靜不一就是顯)辛一真如門二生滅門
辛初(初就是真如門裡面)又(分)二(個)
壬一舉如體離言以明觀智境(就是舉真如之體,乃是離一切言語的來說明所觀的智慧境界,「如」就是真如之體。「離言」:乃是離開一切語言。以明察(觀):以說明所觀照的是智慧的境界,就是指真如的這一方面)
二(呢?)(真如的第二個角度呢?)約依言(拿這個講,真如門如果要用語言來講的話。約依言說:約這個語言來講)辨德以明生信境(辯這個德,德就是如實空跟如實不空的兩個角度,《大乘起信論》後面會講到。什麼叫做德?德就是如實空性的時候是怎麼解釋,如實不空的時候是具足無量性功德,德,德是如實空跟如實不空的中和叫做德,以明生信境,能讓你產生信心的境界,釋上面的真如相,所以,第一段是釋真如的義,第二段是釋真如的相,你一定要講真如的相,那就必需透過語言,真如的義是離開語言,真如的相不離語言,不離語言就討論,就討論如實空是什麼,如實不空又是什麼)
壬初又二
癸一總舉法體(總舉這個法的體性)二問答釋疑
癸初又二
子一正顯如體二會執釋名(那個是科判,了解一下就可以)
子一正顯如體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心真如是什麼?就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大總相就是說統合一切的相,大總相統合一切就是空相,畢竟空。大總相,法界就是一個空相,雖有相又不離體,體即是畢竟空,所以,此心真如者,就是一法界大總相,大總相就是一心,「所謂心性,不生不滅」:我們的心性就是不生不滅,所以,禪宗從根本修,就是從不生不滅)。】
此標列名體。首句標名。下列體。一法界者。即無二真心(不二的,要想大徹大悟,不能離開不二法門,染淨一如、善惡一如、是非一如、對錯一如、大小一如、黑白一如、高下一如,無有一切對立相,你想要大徹大悟,想要進入真正的道,沒有不二,你根本沒有辦法,永遠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一生起病來,今天人家來問我一個多好笑的問題:一個菩薩來參加法會,報名,報一萬的,師父!人家說我參加法會這麼多,來就整個星期,參加水陸這麼認真地拜,拜一個禮拜,回去我的兒子也沒有變好,問這個問題,有沒有病,你看,因為,他的左鄰右舍說:你拜佛拜得這麼勤,你兒子就是不會變乖。我說:菩薩!你這樣子的話就好辦了,如果一個人來拜佛,可以取代所有眾生的業,哇!那好辦了,那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成佛了,全家都成佛了,佛就在他前面,不識真心,本不相待,對不對?你看,拜佛拜了這麼久,參加法會:他很喜悅參加水陸、梁皇法會,他竟然不知道真心本不相待,只能跟他做一個外緣,一個輔助的外緣,法會當然也是重要,也是有力量,但是,沒有辦法全部地取代他,沒有辦法!就像師父沒有辦法取代你們的煩惱,但是,透過師父的的描述、宣講,可以減輕你們的煩惱,對不對?但是,要真正徹底地悟,那一定要靠你們自己,所以,有的人來,以前,一個小姐,她長得非常的漂亮,她是留學美國的,但是,不曉得她為什麼煩惱很重,據說她是學醫的,學醫科的,專門operate,operate:開刀手術室是嗎?operateroon,你到長庚去看看,operateroon就是手術室,很煩惱,拜訪師父。我想:那麼漂亮又當醫生。她來,第一句話就問我:師父!我書讀很多,但是,我很煩惱。我說:你念哪一科的?說:我念醫科的。我說:好!你煩惱告訴我,我現在馬上幫你切掉。唉!煩惱怎麼能夠切掉?是!煩惱不能切掉,你講出來幹什麼?你告訴我,你的整個頭腦煩惱在哪裡?你告訴我,不曉得醫生開過刀,有沒有開過煩惱的腫瘤,煩惱的腫瘤,一切掉馬上成佛,因為煩惱都切除了,當然沒有煩惱了,煩惱都切掉變成佛了,可是腫瘤一切完,整個頭快割掉了,還是不能成佛,煩惱還是在,對不對?煩惱就是無體,無相可得,我們今天就是多餘的負擔,不必要的負擔,我們所過的都是冤枉的路,冤枉生,冤枉死,冤枉的痛苦,因為你自己製造,你自己增加,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當你什麼事情放得下的時候,不計榮辱,這個世間對人一點作用都沒有,人家對我好,我感恩,人家對我有好,感恩,今天來了,我感恩,今天要跟我切,我也感恩,統統感恩,不然,怎麼辦?對不對?所以,我說出家人,是最懂得感情的一個人,就是這樣子,自己很清楚,他最懂感情,很清楚,他的感情就是慈悲,升華到極點的慈悲,你跟我有緣,來,我度你,你跟我沒有緣,我從來不恨你,釋迦牟尼佛只講緣生跟緣滅的東西,他從來沒有恨的東西,所以說,真如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平等一相。為萬法之所因依(一切萬法都是依平等相,萬法意思就是自性本來就是空性的東西,你怎麼去討論它,你就煩惱,就是對立,所以說,明天會更好,哪有可能!不可能!怎麼會說明天會更好,在眾生看法都是兩極化,在眾生看法就是這樣子,在聖人看法就是說,這事情本來就是如此,沒有什麼好討論的,為什麼?因為妄想,我們有一個平等空性的真如,他不會用,他用什麼?他用妄想,用妄想一定兩極化的東西,所以,世間人你怎麼樣研究,他就是在對立的事相裡面,他放不下,像今天金鐘獎還是什麼獎,不得了!平時影星出來,大家都穿那種布多很多的衣服,布多很多就是不必要多那塊那麼大塊,分要走樓梯還得撩起來(法師做影星撩衣服的動作,搖搖晃晃),怎麼這麼浪費,布剪剛剛好就好,何必多剪那塊,看起來蓬蓬的,今天為了要領獎,所以,我們一看的話,就歡喜在心,眾生就是這樣子,這樣子叫做眾生,她就是要搞這種東西,她今天穿這套去,她不要拉尿?她還是得去廁所,去廁所不脫下來怎麼拉,那泡尿那麼大泡,蹲著也會濕,你今晚回去難道不用洗澡嗎?還是得脫下來,不然,那套老是穿著,你今晚睡覺不用穿睡衣?你還是得脫下來,還是白忙一場,很忙,眾生宛如走馬燈,忙碌,所以,你說這個會快樂,她怎麼會快樂,榮耀現前就快樂,沒有榮耀他就煩惱,我們學佛的人,是心真如者不生不滅,就是這個樣子,隨緣、盡分,所以,師父已經告訴你,聖人他是他的工作,責任跟義務去完成他的生命,任何的工作他都喜悅)。界即因義。一切聖凡依正因果。莫不依此而得建立。無法不收。無法不攝。故云大。不取別相。故云總相(不取別相就是不取差別之相,取總相,總相就是通染淨)。法者。軌生物解(「軌」就是物體的外面的形象,物體外面的軌道,簡單講就是形象,形象,有了形象的外在而產生的一個觀念,然後,物解就是所謂的差別相,所有的軌生物解就是你的外型有一定的軌跡,所以,讓我們認識,那麼這一切差別相都可以了解,就是這麼一回事情)。門者。通入涅槃(門者通入涅槃,生滅門的門就是通入涅槃,不,真如門的門就通入涅槃)。舉此一心。通攝二門。二門不出一心。為顯是義。故言體也。今約真如門心性。雖舉體隨緣。而全體不變。不變則生實不生(雖然我們有生,生就是所謂的增加,我們今天好像是有真正地來到這個世間,每天身體都在變胖,你們變胖又變高,以前唱的歌,是不是?我們到老了,是變瘦又變黑,生實在是不生,所以,生實在是沒有生,所謂的增加,其實是沒有增加)。生既不生。滅亦不滅(滅也是觀念,所以,師父已經告訴你了,生滅其實是一種意識的轉變,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只是在念頭裡面轉變而已,所謂的好、所謂的壞、所謂的生、所謂的滅,都是在意識裡面的分別,生命就是意識形態,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生命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滅也是不滅,生也是不生)。三際平等。常住不動。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法師捶桌講道:)太好了!這句話就是講得太好、太好。「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我說《大乘起信論》很重要,雖然,有某些地方不是很圓融,但是,你看!這個文字實在講得美得不得了,一切諸法,唯依妄念,統統是你的妄念,妄念就是你的分別執著而有差別。你想想看!當你不起心,當你不分別,你不執著的那一剎那是什麼,那是何等的境界,你能體會得出來嗎?當你不分別、不執著,那一剎那,那是何等的境界,是何等的灑脫、何等的自在、何等的開朗、何等的喜悅,你想像得出來嗎?因為,你有妄念,所以,有種種的差別,就是不平等相,差別就是不平等相,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那就進入平等了,無一切境界就是唯心,心就是意識形態,所以說,你什麼觀念就過什麼生活,你什麼觀念,你就過什麼生命,簡單講就是這樣,你的生命由你的觀念在主宰,你用什麼觀念,你就過什麼生命,你用苦惱、計較、分別的觀念,你就過苦惱無量的生命,你用解脫的胸量,你就是過解脫快樂的日子,就這麼一回事情。有一個雜誌社的人他來,說:希望師父做他的顧問,他說他聽了師父的《死亡的藝術》,他說:哇!這個比賺了一億更值得,哇!這個做了很賺錢,雜誌社的,他說他聽了師父的《死亡的藝術》,噢!這個不只賺了一千萬,賺了一億還更值得,《死亡的藝術》那套才幾塊錢而已,對不對?所以,我們內心裏面那種觀念改變的話,你就是大富翁)】
此會妄顯真。承上既言心性不生不滅(上面所講的心性是不生不滅)。云何現有諸法。既有諸法。何謂性不生滅。故釋雲。一切諸法。本來無實(本來就是不實在的)。但因最初一念不覺。迷真起妄。妄有一切境界(虛妄的執著認為有一切的境界)。差別之相。一念未動以前。惟是一真法界。此約根本而論。若就現前諸法差別之相。唯依眾生。遍計執情所作(「遍計」就是不圓滿,不圓成,遍計執是對圓成實性來講的,遍計所執是對圓成實性來講的,執情就是說增加了這一分執著跟分別心,情執嘛!對不對?執情:執著了這分感情,所作:所產生的,事實上就是如此,你要痛苦自己,誰也救不了你)。妄計實有。如依病眼。妄見空華(就像病的眼睛,妄見虛空有花)。空原無華。見病(就是眼睛有毛病,是不是?見病:眼睛是見,見就是眼睛差,毛病)所成。若離見病。華本無有(如果,你離開這個眼睛的見病,花本來就不存在)。故云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一切法從無量億劫以來,從無始來,從本,這個「本」字涵義很深,只要你起心動念要去討論它,這個本就存在,當你討論它的時候,它就是作為假設的開始,就是這個意思)。離言說相(離一切的語言,因為從本已來是什麼?本來就畢竟空性,根本就不能用語言去討論它)。離名字相(名字,語言是人類發明的意識,意識所創造的,名、名字、名字相當然也是,名字相就是文字相,就是文字,文字產生名相)。離心緣相(是指第六意識的攀緣心、分別心,離開這些心的分別)。畢竟平等(為什麼講畢竟平等?因為,緣起本身就是不生滅的體性,本來就是空的東西,所以說,離心緣相,那麼不生不滅的不是用你分別心執著,這個分別心、執著心去推測的東西,是畢竟平等,畢竟平等就是沒事,一切法都沒事,不曾發生過什麼事,所以,發生當下就是空,雖然一切空又不離當下,所以說,畢竟平等,也就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這顆涅槃的心,畢竟平等就是涅槃,當下就是涅槃的妙心)。無有變異(不曾經變化過,你所有的變化正因為你的習性、分別意識心、執著心,所以,本來是涅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有變化的,無有變異的)。不可破壞(破壞是緣起法,緣起法可以讓你破壞,空性的東西,怎麼能夠讓你破壞,就像虛空一樣,你拿刀子殺它,拿火燒它,或是拿水淹它,水、火或是風,風是吹動,水、火、風是最大的災難,我們能夠嗎?也不能夠動到虛空的一根汗毛,當人保持一顆無相的心,所有的相對你完全沒有作用,今天你吃得多,吃得少,吃得好,吃得壞,吃得飽,吃得餓一點,你都是放下,乃至於有一天,你餓,餓得快昏掉了,你還是不離這顆菩提心,所以,我覺得孔子講那句話也是很了不起,「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君子固窮,也就是說一個君子,當他窮途潦倒的時候,他還保守他的操守,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小人的話,一碰到境界,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就變了:窮斯濫矣,這跟一心沒有什麼兩樣,當然這是儒家的思想跟佛家的思想,這是我個人的觀感,不知道合不合這個道理,我是這樣想,所以,一個悟到不生不滅的人,什麼境界來他都是一樣,染淨一如,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對不對?所以說,不可破壞,你破壞它什麼,不可破壞,所以說,你怎麼能夠傷到大徹大悟的人的心,怎麼可能呢!你害我酒醉,你害我傷心,世間人你才能作到他,大徹悟的聖賢,你怎麼能夠害他傷心,你怎麼能害他酒醉,你不酔就算很好了,還害他酒醉,你了好了,你腦袋壞掉嗎?)。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統統是我們心的問題,對不對?都是我們的心,就是真如的東西)。】
此結妄歸真(結一切的妄,恢復到一切的真。)。一切法乃依他性(「依他性就是緣起)。眾生不了依他如幻(因緣起如幻)。妄起遍計執性(「遍計執性」就是說在依他起性裡面迷惑,叫做遍計執性,迷於緣起法,不懂得、不曉得那是生滅的緣起法,起這個遍計執性,為什麼會有遍計執性?迷於緣起法,故有遍計執性,不了解緣起本來就是性空,本來就是不可得,拚命地追,追逐到最後就是妄想、生死)。是故二字。承上是所執本空故。一切法從根本來。惟是一心。非言說音聲之可表。非名字文句之得詮(得詮就是可以解釋的,不是名字文句可以拿來解釋它,你就算名字文句來講,去講它的話,它也是名字文句的東西,真如一心,它必需離開文字相,禪宗是不離文字,或者是離文字,這個都對,不離文字就是真如,離開文字就是禪宗的即心即佛)。非心緣念慮之能及(不是心緣念慮之所能及,不是你那一顆用,不是用你那一顆分別執著心可以通達真如,就是心緣念慮之能及,也就是妄心是達不到真心的,但是,妄心又不離真心,這是《楞嚴經》講的,不是用你那一顆心緣念慮,你那一顆攀緣的心,或者是那一顆心,念念不斷地分別執著心,所可以達到真如的,真如要做一個功夫,要做觀照,觀照的功夫,要做放下,放下,到最後連放下的觀念都沒有,就見到真如,你第一個開始不做觀照,不放下能所,那你完全沒有力量去放下,沒有對治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言語道斷就是不能用語言去說,言語要說就沒有,言語道斷是讚嘆真理深妙不可說的用語,又可作語言道斷、言語道過、名言道斷,常常跟「心行處滅「一語連用,我這裡有一點資料,我念一下:《六十華嚴經》卷五,遠離取相真實觀:你要遠離那一顆執著的相,取相就是執著的相,要這樣才能夠得到真如的觀照,你不離相就是沒有辦法,簡單講,修行在相上打轉,沒有真正的戒、定、慧,都是事相裡面打轉,生滅的東西,不能具足本性的楞嚴大定,所以,遠離取相真實觀,得自在力決定見,那個時候你遠離了相,相對你沒有作用,你心的念力就一直產生,得自在力決定見,言語道斷行處滅,這個是《六十華嚴經》講的。言語道斷行處滅,《大智度論》卷五,也這樣講:言語已息,心行亦滅。一切的語言都停止了,一切心的念頭也放下了,那個時候就是真如,也就是對於表示第一義諦、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都是表示第一義諦,第一義諦的實相,斷絕言語、思慮的那個時候,那麼心行處滅呢?心行處滅就是不及思慮分別的境界,沒有辦法用思想上去推測,沒有辦法用那顆分別心去達到,就是這麼一回事情。這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皆離之(統統離開)。上三句離妄名真(離妄:離開妄心,簡單講,就是放下這顆虛妄的執著,那麼,真如就現前,)。下三句離異名如(異就是不同。離開不同的差別相,放下這顆不同的差別相,你就進入了如字,離妄名真,離異名如,這個都是在形容平等,你用一顆平等心,那就是答案了,離妄:離開一切虛妄,妄,當然有差別相,離開一切虛妄相就是不著虛妄的相,你就是真,異就是差別相,那就是平等,離異就是平等相,平等相就是如,離妄就是真)。一切諸法。一味一相。畢竟平等(所謂一味一相就是無相,無味無相,這個一是指絕對的,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這樣子。一味一相,畢竟平等,平等是什麼?就是空)。雖通染淨。其性不改(雖然通這個染跟淨,性是不改)。故云無有變異。由不異故不壞(因為你沒有什麼差別相,平等嘛!所以,也沒有所謂變壞的東西,我這杯子裡面,如果放一點米粒或怎麼樣,隔了三天以後,它就會壞掉,對不對?我這個杯子裡面不裝任何的東西,你十年來看也沒有,是不是?你二十年來看也沒有,它也不會有味道,統統沒有,空性的東西,當然,用這個比喻是不恰當,有跟沒有好象進入無的狀態,因為,空不是這個道理,但是,用這個比喻的話,是接近而已,因為那個有承載的東西是有,這個沒有承載的東西是沒有,事實上是不能顯示空,只能講方便講,其實,空不是這個道理,當你有裝東西的時候,它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不壞虛空,你怎麼變化空也不壞,這樣才能顯示空義,對不對?用有無來對立是方便講,其性不改,所以無有變異,由不異所以不壞)。如《法華》雲(這五個字要會念,這十個字也要會,不會念的話,你不曉得從哪裡是頓點)。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意思就是「是法」:就是一切法,就是一切諸法的意思,「住「就是安住於法位,法位就是畢竟空性那個位置,根本你不必去移動它,它就是安住在不生滅的空性裡面,世間相常住,世間相就是生滅,這些生滅,其實就是常性(底下加三個字)「於一心」,常住於一心。世間相就是生滅,雖然是生滅,其實是安住在一心裏面,是法住法位,一切諸法都安住於在它畢竟空性的法位裡面,空性的位置裡面,為什麼?因為,生滅的世間相,其實就是常住於一心相)。故結歸法體。惟是一心。末句依義立名(依照這個義而立這個名)。正顯如體竟。
子二會執釋名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一切的語言說明,統統不實在)。但隨妄念。不可得故(因為隨妄念所有,沒有辦法,不可得故,只是隨著妄念而已,為什麼?因為所有的語言都是妄念,所有一切的語言本來就是不可得,都是無實在的東西)。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說到真如的真心本體,也是無有相可得)。】
以(就是)因也(因為一切言說,)。承上(承上:根據上面。根據上面的)真如平等。因言說惟是假名。都無實義(都沒有實在的)。叉言說但隨妄念而有(這個言說只是一種妄念,你產生什麼妄想,你就講什麼話)。自體本不可得(所以,語言上一定會有爭論,所以,與其能辯不如能忍,菩薩!真正的修行不是在語言,所有的語言是透過妄想,透過分別、透過執著,除非你見到畢竟空性的智慧心,涅槃的妙心所顯示出來的語言,是實相的東西,否則的話,一切語言都會有爭執,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就是這個道理,你地方話講得很多,並不一定人家會接受,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要講好話嘛!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說,只是隨妄念而有,自體本不可得)。上二句明言教非實(用語言的教化,不是真如體的東西)。中二句明無實所以(因為不實在)。此文恐凡愚致疑。上文既雲離名字相。何以復立真如名。豈不自語違(這不是自語相違嗎?)。故以假名遣之(用假名,真如也是假名)。則不相違。末二句。非特無名。即言真如。亦復無相(講真如,其實是無相)。以名相俱屬遍計所緣。《楞伽》雲。名相常相隨。而生諸妄想。故雙遣也(《楞伽經》裡面佛對大慧菩薩講的,名相常相隨,我們的語言名相都一直牢牢地隨著我們的妄想、去分別,所以,而生諸妄想)。
【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這個講得太好了,一針見血,幾個字就全部把真如描繪得清清楚楚。言說之極,語言到了盡端沒有辦法表達,所以,只好怎麼樣?因言遣言,只有用語言再來遣除對語言上的執著,但是,此真如體是無有可遣,真如的自體性是沒有辦法遣除的,為什麼?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一切法本來畢竟空性,悉皆真故,亦無可立,立什麼?因為,一切的名相語言,你安排這個名字,這個杯子、這個桌子,其實,沒有杯子可得,沒有桌子可得,沒有麥克風,沒有所謂的牆壁,一切的相都是不可得,為什麼?一切相都是空,空就是真如,所以,一切法悉皆真故,那就是真如)。亦無可立(為什麼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為什麼皆同如故?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對不對?)。】
問。既名相雙遣。但立假名。何故不立余名(為什麼不立其他的名相呢?)。唯雲真如耶。答真如者。是言說之極名(真如意思就是說講到後來沒辦法講了,沒辦法形容,只好用真如)。無名立名(實在是沒有名可立)。(但是)強名真如。此名之外。更無有加(這個名是最後了,不要再加,要加的話,愈描愈黑)。如攝論中十種名(就像攝論當中,攝大乘論當中有十中名相)。真如是第十究竟名。故云極也。
因言遣言者。以此極名(就是最極之名,無以復加的形容,真如就是無以復加)。遣一切名言之執。若無此名。無以遣名(沒有這個執著,沒有這個名字,就沒有辦法遣除真如之名)。若存此名。安得離名(如果存在這個名字,怎麼能夠離名?)。如禪堂止靜聲(禪堂的止靜聲打得很大聲,大家就靜靜的)。以聲止聲(用聲音來止住聲音)。自聲亦止(不要講話,對不對?當然,你講不要講話,當下就要停了,如果一直:不要講話、不要講話……,我叫你不要講話,你聽不懂嗎?不要講話,一直形容,哇!那糟糕了!你一直叫,叫什麼,對不對?所以,以聲止聲,一聲就可以止了,所以,重複的話沒有辦法形容)。若無此聲。不止餘聲(如果沒有這個聲音,沒有辦法停止其他的聲音)。若存此聲。不得全靜(若存此聲,一直講:不要講話、不要講話,做老師就常常講,做老師的人不講不要講話,會死掉的,我當老師的時候,我會很有個性。有一次,去上課的時候,因為很吵、很吵,我講:不要講話!後面還在講話,我課本一拿就走了,我是多有個性的人,知道嗎?真的。因言遣言,又沒有辦法,無可遣,又不能遣,叫他不要講話他拚命講話,談都不要談,到後來,你不講話你再來叫我上課。有一次,我去大學上課的時候,在講話,我開始坐著到五分鐘,都不講半句話,聲音就一直靜、一直靜,一直靜下來,我不要講:不講話,因為不講話,他發現我還有聲音,奇怪!剛開始上課,師父怎麼都沒有聲音,然後,大家一直看師父,不要因言遣言,用微笑的就可以,比他更高竿,上課,我五分鐘不講話,我看你會不會再繼續講話,我不相信,真的,所以,講經的時候,上課的時候,他一直講話,你就不要講,等到大家靜了,已經把心收回來了,注意在聽你講話,一鳴就驚人,人個子小,花招卻百出,因言遣言也是假名,是不是?所以說,若存此聲,不得全靜)。真如之名亦爾。必要依此遣言之言。乃得顯其理之絕言。即此遣言之言。亦是假名。非實有真如之相可名也。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者。前雖雙遣虛妄名相(又遣,名相是假的,我用名相去遣除名相,怎麼樣?)。此真如實體。本無可遣。何以故。以是妙智境故(因為,真如的境界就是妙智慧的境界)。一真一切真。無偽無妄。無法可遣也(沒有虛偽,沒有虛妄,無法可遣)。既無可遣。自應可立。然亦無可立(也是不可立,立就是讓它存在)。何以故。離妄情故(你讓它存在的話,也是一種執著:離妄情故)。一如一切如(所以說,你悟到畢竟空性的話,你什麼都解決了,如果,你悟到空性,放下,無所住的話,那也是一切無礙)。不別不具(也沒有什麼差別相,也不離當下的不同相,不別也不異,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什麼不同)。無法可立也。
又非以真體遣生滅法也(也不是用那個真如的體性來遣生滅,)。何以故。以生滅門中。染淨諸法。本無自性。全體即真。故不待遣也(你不需要遣除)。遣既無遣。立亦不立。可以故。以一切生滅等法。不壞差別相(不可以否定這個差別相,以一切生滅法不能否定,就像我們今天講經說法,你說空嗎?也對!但是,不能壞說一切法的存在性,我確確實實在說法,你們確確實實在聽法,說法者空,聽法者也空,沒有所謂的能聽,沒有所謂的能說所說,也沒有所謂的能聽所聽,能所本來就是不生滅的東西,但是,因為畢竟空性也不離當處的生滅,所以,不能壞差別相,壞差別相的話,那麼就不是真如)。本來同如。故不待立也(不必立)。若有遣立。心外有法。終成對待(還是對立的,所以,有所對待就是不二,對待就是二,終成二法,對待就是二法,你如果終成對待,還畢竟變成二元對立)。何以得成。真俗圓融。一心中道。絕待之理(所以,當你的內心裏面一直發揮慈悲喜舍的時候,你的內心裏面就開始一直完成不二的觀念,慈:予樂,悲就是拔苦,喜就是隨喜,慈、悲、喜、舍,舍的話,一切無所住,慈、悲、喜、舍,一直溶入你的生命裡面,無怨無悔,然後,寬恕,把善的心所一直發揮出來,真如要見就屈指可數了,指日可待,如果一意孤行不聽勸告,以為是在親近三寶,但是,執著剛強難化,離真如就愈來愈遠,要融一切俗諦裡面於無生,要常常認為本來不生,本來不滅,沒有所謂的開始,也沒有所謂的結束,那這麼樣子,你就慢慢進入真俗圓融,一心中道,絕待之理)。曰無可遣者。以俗即是真故。無可立者。以即俗之真本現故(俗諦當下就是真的本)。喻如真金之與金器。何遣何立(就象真的金,以金器,器就是差別相,真金就是體,金器就是差別相,一切相用的差別相就是金器,一切的差別相不離金就是不離體,何遣何立,你根本就不必遣,杯子是金打造的,你要找到金,我要找到金的體,杯子就是。今天有人用K金做的佛像,他準備放在我們流通處裡面;二樓展覽,都是金的,我說:放那個不知會不會被偷拿。真的,放那個也很危險,所以,人家贈送師父的一幅畫四百五十萬,我到現在都不敢拿出來,放在那邊,明天就沒了,像我們這個,那個木工阿華,你知道嗎?他的工具放在那個地方,有人專門在偷木工的工具,他很奇怪!我們這個保全,今天一拆下來,明天,工具全部掉光光,三、四萬塊,阿華已經丟掉兩次了,我告訴他:你的工具,最好每天辛苦一點搬回去。好!他就聽師父這句話,好,結果,前幾天又來,又來偷拿,結果上二樓的時候,全部都搬走了,因為,他上、下班都搬走,只剩下那支風槍忘帶走,那支被偷走,一支一千多塊,結果,從二樓進去,觸動到保全,觸動到超市的保全,保全的電話,馬上通知來,我們三尊菩薩就馬上起來,結果,鎖被他撬開,再慢一點的話,小偷他就被逮到了。所以說,有時候聽聽人家勸告也不錯,所以,只要你貴重的東西放著,很快就沒有了,所以,賣的如果是很高貴的,你不設保全一點辦法都沒有,一般一點辦法都沒有,我有一個徒弟,他開了港貨,他做跑單幫的,放著,一夜之間,四、五百萬全部都被偷走了,一夜之間,人家開車去載,現在小偷不是用拿的,是用車載的,不同,那個小偷,以前是用偷拿的,拿一點點,現在不是,現在是開卡車去載,所以說,小偷他也沒有什麼良心,他也是缺錢用,小偷轉變過來的話也是佛,不過,你同情他也痲煩,我跟他講:你們為什麼工會不去抗議?抗議收購木工的器械,有收購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偷,就像偷車子的話,車子就會掉,不好轉手的話,車子就不會掉,對不對?他說抗議沒有用,木工工會也去抗議,抗議也沒有用,那個機械一支如果二萬的話,只能賣三千塊,所以,偷人家東西的人,他從來沒有考慮到人家的立場是什麼,為什麼要當這個小偷?比較快)。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此結以有如是義故(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你沒有辦法用語言去形容,也不可以用思惟的分別心去體會,因為,那個是唯證相應的,故名真如,雖然說,不可說、不可念,但是,如果你證到真如,也可說、也可念,因為,所有的念都是平等,雖有可念,但是,都是無念,雖無念,但是,有可妙用的念,所以不可說:所有言說都不壞真實相,不壞真如,為什麼?因為,透過真如的自性清淨心講出來的話,當然就是可說,可說相就是不可說法。所以說,以此結以有如是義故)。當知法法皆真(我們應當知道,每一法都是真實相)。法法皆如。口欲談而詞喪(「喪」就是失去。口欲談,嘴巴想要講出來,可是,詞喪:所有的語言都沒有辦法表達)。心欲緣而慮亡(心裡想要去知道一個真如是什麼,就憑這顆分別心就不是真如,所以,你心想要去攀緣真如,真如就消失了。有一個人看到這個說:口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然後,他說:師父!也不能談也不能去攀緣,那怎麼辦呢?然後,就問他:你說,怎麼辦呢?師父!這個也不能講,也不能談,要講,講也不對,要想,想也不對,不要講也不要想,那我要用什麼,怎麼辦?我說:那我問你,你怎麼辦呢?繼續六道生死,那就不懂得真心是什麼)。離言絕思。究竟離相(其實,我們沒有辦法離一切相,只能說我們對這個世間稍微放下一點總可以吧!你不能離一切相,你放下一點總可以吧!不要把日子過得這麼難過總可以吧!對不對?諸位菩薩!你不能離言絕思,不能究竟離相,不然,你也活得快樂一點,簡單放一點嘛!有賺沒賺也得喝一點(廣告詞),有修沒修也得放一點,不然,你常執這樣會快樂嗎?對不對?我常說:眾生為何要過這種日子,誰知道呢?怎麼要過這種吵架、痛苦、分別、執著的日子,很奇怪!為何要這樣?很九怪(台語諧音,很古怪)!)。故名真如。總舉法體竟。
癸二問答釋疑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注意聽!若如是義,如果真如是不可說、不可念)。(諸眾生,去何隨順)而能得入(那怎麼能修真如?你既然不可說,不可念,那你叫眾生怎麼辦?怎麼樣才能隨順進入真如?)。答曰。(你們要進入真如很簡單,底下就講,要進入真如有什麼困難,很容易!)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這樣就可以隨順真如,就可以進入如如不動,你要知道,你雖然說話,但是,雖說無有能說可說,沒有能所,雖念,亦有無念,亦無能念可念,可念就是所念,沒有你能說的,也沒有你所說的,所可以說的,沒有你能念的,也無所可念的,可念就是所,能所的意思)。是名隨順(能是空,所也是空)。若離於念(注意聽!這個念就是分別心跟執著,這個不是指思想,若離於分別的念頭,若離執著的念頭,你就是隨順)。名為得入(真如,這個念是指透過分別跟執著的東西的念,其實它講念,其實是指放下那顆分別心執著心)。】
先問次答。問意疑真絕修(注意聽!疑,懷疑真如,絕就是無從,無從修起,真如既然不可說,以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真如,就懷疑了,聽到這句話,他就開始懷疑了,疑真如絕修,絕就是無從,無從修起,既然不可說、不可念,怎麼修呢?糟糕了!無從修起,絕就是無從,無從修起)。(所以)首句承上起下。隨順問方便觀。(用什麼方便?)得入問正觀(這樣可以入正觀,先用方便然後進入正,得入就是問正觀,隨順是指方便,問這個如何是方便,得入的話,是怎麼樣問,問怎麼樣才能得入正觀)。云何二字。疑二觀何自而修。(怎麼修?)答意舉真勸修。先明無說而說。無念而念。故曰雖說雖念。非滅於說念(非滅於說,非滅於念,不是要把這個說除掉,也不是要把這個念頭除掉,硬要說,把這個說除掉,硬要把這個念頭除掉,那是斷滅,斷滅見)。以離斷見也(以為這樣子不論它就是真如,這是錯的)。(所以說)無有能說可說(雖然你說,沒有關係,其實,你說的人,你本身應該知道,能說所說都是空性)。能念可念者(也是空性)。(所以)明說即無說。念即無念。以離常見也(常見就是:說就是真如,念就是真如,是不是?離常見,說也是真如,念也是真如,不是這樣子,說,其實當體就是無說,那麼念,本身就是無念,這就是離常見,常見就是永遠如此,也不可以有斷滅見,也不可以有常見)。此迥絕能所(迥就是遠,遠遠地斷絕所謂能所的事,能所是對立的東西)。不落斷常(不落斷見,不落常見)。能如是知。即隨順中道之方便觀也。
若久觀純熟。得離妄念(如果你觀照久了,就可以離開這個妄念)。契彼無念真理。即正觀也。正觀而雲得入者。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智為能入。理為所入。《華嚴》雲。甚深真法性。妙智隨順入故也(妙智就是你要有正知正見,不可思議的妙慧才有辦法。趙州和尚就說,老僧今日方使二十四時,意思就是老僧今天才有辦法控制這個二十四小時,以前,都被二十四個小時所驅使,意思就是說以前都被這個時間所控制,二十四個小時不得自在,老僧今日得見自性,使得二十四時,才有辦法控制二十四個小時,也就是說他在時間裡面,他都是自在的,我們以前都是被時空所束縛,能自在就是真正的本來面目)。初舉如體離言(如之體是離開一切言,舉這個如字的體性,是離開語言,不是,初舉如,體離言,不是這意思,初舉這個所謂如的體性,是離開語言的)。以明觀智境竟(觀照的智慧,這個境界,能觀、所觀就是真如)。
壬二約依言辨德(按照語言來講,真如不可說,現在一定要講,要了解它的德,想要了解空性跟不空的道理)。以明生信境二
癸一舉數開章
二依章別釋(這個是科判)
癸一舉數開章
【複次此真如者(現在我們常常在講真如,真如是什麼東西?)。依言說分別(也就是真如本來不可說,你如果一定要講,你不講不行,要襯托出真如的真實性出來)。有二種義(這兩種義就是相,因為,有言說才能顯示真如,真如本不可說,要說就有兩種相)。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注意那個「空」字!這個空的意思是妄,虛妄、染污;空,而不是如實的體性空,這點要注意,意思就是說虛妄、染污的、不實在的東西空掉,而不是說我們真如的自性的體空,所以說,如實空,有的人會誤會,他把空的觀念冠在如實的上面,這是錯誤的,如實空,這個如實的實境是空的東西,那就完全誤會,意思就是說如實就是我們所講的法性,們所講的法性,真如:如實的東西,真實性的東西,它站在空性的角度來說,是不立一切法的,所以,這個如實:空,其實意思是差不多,如實就是空,空就是如實,但是,如果你把如實空,把它解釋作如實空,那變成否認掉了,把這三個字連起來念,有時候怕發生誤會,意思就是說如實空性的真如無為法裡面,一切妄然都是空性,但是,體性不空)。以能究竟顯實故(這樣才能顯出實在的,實實在在的,真如的,無為的心境的道理是什麼)。二者如實不空(這個不空就是站在俗諦講的,因為,我們有般若的智慧,無量的神通,不可思議的妙有,當然不空,要不然佛怎麼樣運用不可思議的自性清淨心來度眾生,那當然就是慈、悲、喜、舍,所以,不空站在俗諦講就是妙有,其實這個妙有簡單講就是般若的智慧,我們人沒有智慧,活著就像一枝樹枝一樣,如果,我們的般若智慧,加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就像一盆花那麼漂亮,因為,它有無量的智慧,能前進也能後退,容大也容小,容下善也容下惡,可以容對也可以容錯,可以容是也可以容非,容大,整個虛空都是它的本來面目,換句話說,一個有真如自性的人,天地萬物都是他的家鄉,無一處不是他解脫的地方,所以,禪宗裡面講,在體性解脫,離解脫還很遙遠,但是,在事相上解脫,當下就完成了佛道,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一直思惟無生、無生……,你一直在思惟無生的道理,就是讓你一直思惟,也派不上用場,因為,境界一現前,無生就變成有生了,所以,大修行人,他一定要找個僧團來磨練,找個有逆境的人來磨練,找個逆境,如果,沒有逆境來磨練的話,我們單單知道這個無生,我們其實顯現不出來,所以,在理上用功的人,那要經過很長遠的時間,可是,在事相上,當處發生,當處寂滅,禪宗它就是這樣,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臥中,它就是這個道理,你硬要逃到山上去,你這個修行,當然也是長養聖胎的一種,但是時間要長,如果是大根器的人,在行、住、坐、臥當中,他道無所不在,這是真正大修行人,你什麼境界現前,他都知道這個就是生滅法,只要保持一個如如不動的心性,所有天地萬物都恢復到寂靜之處,這是大道場,真正的道場,舍此取彼,你舍這個地方取那個地方,你也會舍彼取此,一樣的道理,取捨之間就不會有一個停止的時間,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他不能離開空,也不可以離開不空的道理)。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具足無量的性功德)。】
舉數中依言說有二義。義即相也(依言說就是說真如不能講,而你一定要講,透過語言一定要講這個真如,這是依言說有二義)。前顯離言。即唯一體(前面顯出離開一切的語言,因為,真如不可透過語言,透過語言總是會扭曲真如自性,所以說,前面是顯示離言,離開一切言說,不要去說,當然就唯一的體性)。今乃依言(現在真如不可說,他一定要說,那麼依照語言來講)。則有二相(就有二種相)。不可隨言執取也(不可以隨這個語言來執著)。但為生物信解(「生物」這個「物」是眾生,為了要生起眾生的信跟解)。(所以)示現依言求解故(所以,他一定要示現,來開示、來顯現,怎麼樣?依言不解故,按照語言來講,如果真如自性不說也不可說,那麼,我們永遠沒有辦法認識真如,禪宗就是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它就是這個道理)。云何下開章(云何,底下就是開這個章,哪方面的章?)。如實空者。非如實之體空(我們有真如:實在的體性,這是絕對不空,所以說,不是如實這個體性空,如果你加一個字就更清楚了,非如實之體性空故,不是如實那個體性空,而是虛妄、污染的妄想空掉)。乃稱一真實之中(稱一真實理之中,這個稱字就是合,合於一切的真理當中。簡單講,我們世間人所謂的對襯,與真理對襯就是……,簡單講就是融入一切的真理當中)。(然後)空諸妄染(我們今天所過的日子就是虛空、染著,書念得愈多,留美的、留英的,或者是留德國的,書念的愈多,我執愈重,而且自己沾沾自喜;自己學歷高,然後,文字相,所有的思想都不能夠放下,所以,佛陀一直重複地,一直告訴我們,凡是從妄想中推測的,凡是從經驗當中累積的,凡是從錯覺當中去開發的,都屬於無明,就是無知的意思,凡是從本性自然顯現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東西,簡單講,就是由清淨心顯現出來的,就是無量的本性的功德,這就是我們真正般若的智慧,如果說,我們今天累積了種種的經驗,那麼累積的經驗裡面還是建立在文字相,建立在一種自己思索的推測的東西,那麼這個不是本來的面目,這個會扭曲的,透過思想、透過語言,什麼事情他就會扭曲掉,所以,我們還是要悟,悟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課,其實悟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悟就是兩個字,就是放下的意思,但是,話雖然說放下兩個字,但是,有的人要體悟,十年前講放下,你體悟不出來,十年後講放下,有一點感覺,十年後,放下,你連這兩個字都沒有,師父一直重複地告訴我們,放下,整個宇宙的生命,整個宇宙的財富都是你的,放不下,就是你眼前所看到的東西都沒有一樣是你的,就像你執著,執著就像生命的休止符一樣的可怕,執著的人、放不下的人,就像生命的休止符,因為,他執,他就卡在那個地方,就像臭水溝不通一樣,我的右手拿了這個東西,你拿了什麼東西,你就不能再拿,他就沒有辦法拿茶杯,執著也是一種可怕的思想,他什麼事情都轉不出來,他就在那邊繞、繞……,就這樣子,你如果不執著,你就擁有一切的財富,我拿了這個,我馬上放下,我再拿第二個,我馬上就放下,你就愈來愈多,放下的人,他就會擁有更多的東西,你放不下,你就拿著,你拿著,你放著好了,你老是放著,你就執了,就是這麼一回事,道理就是那麼簡單,當我不執著的時候,我可以拿茶杯起來,我可以喝開水,對不對?我不執著,放下,我也可以拿衛生紙,是不是?我也可以拿毛巾,我不執著,因為我不會卡在那個地方,我就會周轉、運用自如,就這麼簡單,你執什麼東西?我放不下,放不下,我去死,去死也是執著,對不對?索性去死,也是執著,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執著猶如生命的休止符,就是這個道理,這個要自己去體會,放不下,虞兮、虞兮佛陀又奈若何?又能怎麼樣?師父!我放不下。我說:放不下又能怎麼樣?師父!我很煩惱。又不能叫護法用金剛杵打你一棒,心法的東西,還是要有大智慧的般若才有辦法,要慢慢地體會,我告訴你,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五年以內,不證阿羅漢果的人,是下下根器,五年不證阿羅漢果,那是笨蛋才不證阿羅漢果,你們已經聽了三年了,剩下兩年了,很快,很快,以後就證羅漢婆(法師笑),很糟糕,很糟糕,搞三年了都沒什麼訊息,很奇怪!師父!我都沒什麼訊息,很奇怪!那就痲煩大了,聽經聽了三年一點訊息都沒有,那是很慘,真的)。以妄染空故(因為,虛妄的染著,其實沒有這個必要的東西,這是虛妄空故)。遂能顯示實理(把虛妄的空掉,實際的理就可以顯示出來)。故云究竟顯實也。
如實不空者(前面是站在空的角度,按照語言,透過語言來描述真如,所以講如實空故,透過語言來描述具足無量性功德的如實不空是怎麼樣)。言如實體中。雖空無妄染(雖然說空沒有虛妄的染著)。自體不空(但是,自體性不空,為什麼不空?無量的妙有,不空就是妙有,是不是?)。(所以)異妄無體(「異」:不同於。不同於虛妄的妄想,是沒有體性的,異妄無體是這個道理。不同於虛妄的東西,虛妄的思想,虛妄的分別、虛妄的執著,為什麼?它沒有體性,它沒有體性就不能主宰,我們今天只要沒有學佛,沒有一個得到真正地生命,永遠找不到真正地生命,不然,像我這麼聰明,為何不像世間人去追求那些東西呢?所以,我們每天在講真、善、美,我們每天在謳歌。所以,佛陀說:每一個人都在追求真、善、美,可是,沒有一個真正了解真、善、美的生命是什麼,講得太好了,太好了,英文叫做wonderful!真的!我們每天都在追求真的、善的、美的,我們立法院抗爭,監察院搞爭,國與國之爭,每天都在鬥爭,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其實也不必爭,你看從「台北看天下」那個地方,那個新聞報導,newreport,它報導得太好了,現在的臭氧層,破到多大你曉得不曉得,比美國的面積更大,臭氧層面積更大,英國的柴契爾(柴契爾)夫人,我常叫她市場夫人(柴契爾台語諧音為市場),柴契爾夫人她就發表,她發表的言論講得太好了,她說:這不是哪一國要求哪一國,是整個地球的生存跟毀滅,現在是被迫切的問題,我們人,無明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好的,因為,這個氟氯碳化物,清潔劑也要用到,戰鬥機也要用到,電冰櫃也要用到,冷凍要用到、冷藏也要用到,什麼都要用到冷凍劑,然後,冰櫃壞了,汽車壞了壓碎以後,氟氯碳化物就會飄到虛空來,這個O3,這個臭氧層它分成二個層,一個叫做同溫層,一個叫做對流層,同溫層它有保護防止紫外線的曬,可以過濾紅外線,可是,這個對流層的O3沒有辦法,它會破壞,所以,臭氧層有兩層,一個叫做同溫層,一個叫做對流層,對流層就是我們十公尺到二十五公尺以內,我們所面臨的現在,同溫層是在幾十公里以外可以保護地球,我們說天空破一個洞,女媧娘娘會補天,天破了還能補,現在天破了卻不能補了,以前,常講一句話,說:天破了也能補,現在不能補了,現在沒有辦法,現在最可怕的地方就是紐西蘭(紐西蘭)跟澳洲,南極、北極、加拿大的東部,現在發現智利的綿羊,眼睛一直瞎掉,智利的綿羊,它的眼睛一直瞎,因為,強烈的紅外線,澳洲那個皮膚科的醫生,權威的博士,他一直發表我們現在生活在可怕的……:臭氧層被破壞,澳洲現在,本來一百個人裡面得皮膚癌只有5%,只有五個人,澳洲現在,你只要去海水浴場做日光浴或者是游泳,25%的人,100個人有25個人會得皮膚癌,因為臭氧層被破壞,我們整個紅外線全部沒有辦法抵擋,再來,整個紐西蘭、澳洲,各個智利,稻米沒有辦法收成,就是我們吃的糧食,最重要的稻、米、麥,一直沒有辦法收成,要在1995年,剩下三年,要全面禁止氟氯碳化物的生產,其實根本沒有辦法,那個臭氧層,那個氟氯碳化物破壞臭氧層,是1950年放射出來的,換句話說1950年以後所放射的都沒有加進去,因為那個氟氯碳化物會慢慢地飄向虛空,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破壞的臭氧層,是1950年所散發出去的,不是今天所散發出去的,是42年前散發出去的,到今天我們的科學一直發達、一直發明,一直發明,一直破壞臭氧層,所以,不曉得哪一天,我們同一天死掉也不一定,同一天死掉,太陽,不再是一個可愛的太陽,以前,我們念國小的時候:早上太陽……,可愛的太陽,公雞起來叫的時候,我們看到太陽,圖片畫的,澳洲現在太陽都畫一個人死後的骷髏,澳洲現在孩子的教育,出去,他一定要戴帽子,不戴帽子就是不行,所有澳洲的小孩子的教育,他出去,他一定要戴帽子,不戴帽子就不行,所以說,本來氟氯碳化物,在1920年發明的時候,世界上稱為是最了不起的發明,本世紀最了不起的發明,就是氟氯碳化物,因為,你汽車要用到,電冰櫃要用到,冷藏要用到,你清潔劑要用到,噴霧劑要用到,什麼你都要用到氟氯碳化物,結果,到1950年美國就公開一份報告,它會破壞保護我們最嚴謹的臭氧層,結果,現在我們認為最了不起的發明,應該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結果,變成最可怕的殺手,同學們!我算一算,因為,他說在公元2050年,整個地球的浩劫,如果,不趕快停止的話,是很可怕的,美國科學家講過一句話,他說:如果還有人以為氟氯碳化物沒有再破壞臭氧層,時間還離我們很遠,那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因為,現在就已經破壞得很嚴重,所以,到2050年,我算一算,剛好九十幾歲,幸好,碰不到(法師笑),到時候看看要怎麼死也沒關係,反正遇不到,沒辦法!世界上的事情很難預料,算一算,我剛好九十幾歲,那時候不在了,早就回去(往生)了,所以,留給下一代受災難,所以,最好孩子不要生太多就是這樣子,生太多也是一場浩劫,逃不掉的,不過,現在世界上都一直在公開討論這個事情,沒有學佛,你就沒有路可走,這個世界、整個宇宙,你冷靜想想看!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故云有自體(哪一種叫做自體?)。異恆沙有漏煩惱(不同於恆沙的有漏煩惱,我們的煩惱就像恆河沙那麼多,有漏是世間法,就是生滅法叫做有漏,你所修的善還是會享盡,有漏就是享福會享盡;無漏就是般若的智慧,無相的智慧,永遠用不完)。故云具足無漏性功德故。《佛性論》雲(《佛性論》那是一本書,這本書共有四卷,是世親菩薩所作的,陳朝的真諦菩薩所翻譯的,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冊,本論在解釋〈究竟一乘寶性論〉中,第五到第七等三品,闡明一切眾生是有佛性的道理,內容由緣起分、破執分、顯體分、辨相分等四分,總共十六品組成的,詳細地討論佛性的體相,以明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他們認為佛性有三種:第一個,凡夫生來本具的佛性,叫做住自性性,意思就是說我們本來都有具足有佛性,叫做住自性性,「住」,安住在自己的本性;第二,經過修行顯現的佛性,叫做引出性,引出性就是經過修行;第三叫做達到佛果所具有的佛性,叫做至得性,因為小乘不承認,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所以,大乘所講的,凡夫都有具足佛性,所以,這個《佛性論》,是破除小乘、外道、以及大乘的偏見,他們因為認為所有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性論》是討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性論》裡面說)。由客塵空故(「客」是客人,是對主人講的,這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塵」是對虛空講的,虛空是不動,塵是會飄揚、會動的,為里的空不是如實空那個意思,空就是本來就沒有,這裡的空不是上面的空的意思。「客塵空故」就是說沒有所謂的生滅的煩惱,其實,這些煩惱本來就沒有)。與法界相離(法界相離的意思就是說可以擺脫一切煩惱的束縛,法界還是離不開你的心,可以擺脫那些不必要的束縛。如果,站在空的角度,與法界相離的意思就是說扯不上關係,本來無一物,是不是?)。(所以)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無上法,上法就是所謂客塵煩惱,沒有上面的客塵煩惱,中間加幾個字:「但真如自性不空」,也就是無上法,但真如自性不空,意思就是沒有上面所謂的客塵煩惱,但是,真如自性不空,因為,上法是空,因為,他寫得很簡便,所以,就與法界相隨,法界相隨意思就是可以隨緣;法界相離意思就是站在空的角度,法界相隨意思就是站在隨緣的角度)。是則妄染雖空。德相不空也(我們的德相不空的,真如自性是不空,就可以隨一切因緣法而不變)。舉數開章竟。
癸二依章別釋即為二
子一明如實空義
二明不空之義(明不空的道理)
子一明如實空義
【所言空者(我們所說的空)。從本已來(從無始劫以來,這個「本」就是當你講到這句話,那個時候就是假設,從本已來,一般人是講:從無量劫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這個「不相應」有兩種講法:第一個就是不與心王,不與心所相應。一切染法本來就不相應的東西。就是說不會配合著心王、心所而起來,就是一切法不相應,一切染法不相應;另外一種講法,一切染法不相應就是說空的意思,一切染法沒有辦法染污到真如自性,那就是空,意思就是一切染法本來就是空,不相應的,本來就沒有,我們今天活在虛妄的生命力裡面,處處都表現有,所以,以前跑到美國念書的人,念到後來也神經兮兮,跑到英國去留學,回來的時候,精神分裂症,所以說,我們一個人如果沒有佛法,我們真的生命不曉得怎麼過,真的,你冷靜想想看!我們今天如果沒有配合佛法的般若智慧,我們的生命真的不曉得怎麼過,真的很悲哀,很悲哀!前幾天,有一個男孩子來到師父的客廳拜訪,他說,師父!我要出家。我說:為什麼要出家?他說:我的女朋友離開我而去。因為,他不認識佛法,然後,他的女朋友離開他而去,他付出這麼多的代價,然後,那麼疼愛她,對不對?他只是沒有說他請她喝了多少杯的木瓜牛奶,而被跑掉了,我不是告訴你:不要隨便請人這是這樣,不需要花那種冤枉錢就是這樣,我早就告訴你們,你不不聽,是啊!早就告訴你們,就不聽,所以,他這次談的就是要出家,然後,他就講了老半天,他一直放不下,放不下。我就跟他講:你誤會出家的用意。出家的人,他發心來到這個地方,是想得到解脫,而並不是說他在迷惑,痛苦當中,他才來尋找這個佛法,當然,這也是一種因緣,我只是告訴他,有開始就有結束,你能體會嗎?你能體會這句話嗎?有開始一定有結束,當你開始很認真的時候,結束就會很痛苦,當你開始很平淡的時候,結束也就隨緣,如過目的雲煙,就是這麼一回事情,這是老生常談,有開始就有結束,這是很容易的,大家都可以了解,只是大家體悟的深淺而已,所以,你不要以傷心的角度、痛苦地掙扎,才來說我要出家,而應該等到你歡喜心的時候,認識佛教你才來出家,謝謝師父開示。我說:你最好去樓下買錄音帶聽。畢竟是眾生,我們還是憐愍他,困在感情圈子裡面,其實一切染法本來就不相應,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為什麼離一切法?簡單講就是離一切法,心產生自我的分別,差別之相就是內心自我分別,你如果能夠離開一切法,內心不要去分別)。(你就)以無虛妄心念故(所以說,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你的心遠離了分別相、執著相,那麼,你就沒有所謂的虛妄心念,沒有虛妄的心念,染法就不相應,派不上用場,那麼,你所用的都是清淨之法)。】
此略明真如離染(意思就是說真如自性是離開一切染污的,)。即以離義而釋空也(「離」「義」就是用這個「離」字的道理,來解釋這個「空」的道理,這個要會看,文言文不容易的,即以離義而釋空就是說用離的這個道理,來解釋空的思想。不要念時把「離」「義」這兩個字連在一起,那就錯了。就是離這個義理,離這個道理,來解釋真如的空性是什麼意思)。一切染法不相應者(一切染法它本來就是空,本來就沒有)。總舉能所分別(能分別以及所分別)。皆不相應。謂字指釋之詞。釋上不相應義。離差別相者。絕所取境故(意思就是說你用一顆慈悲心,用一顆平等心,用一顆無相心,你要怎麼樣能夠離開差別相,你就是無相,你每一個眼、耳、鼻、舌、身、意所見到的,你都告訴自己,這是虛妄之相,不值得執著,塵自生滅,自性不動,修行修到最後,他一定要用這八個字,絕對逃不掉的,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即相要離相,這是大修行人,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臥當中,道在一切的生命當中,不離當下這一念,放下就是道,放不下就終日尋道不見道,你聽過禪宗這句話嗎?整天都在找這個道,但是,總是不見道,道不可尋故,道非思想故,道非分別、執著故,何以故?道即心即佛故,所以,釋上不相應的道理,離差別相者,絕所取境故,斷絕一切所取的境界)。以無妄念者。絕能取心故(當你沒有妄想的時候,你連那個能執著的心都沒有)。(所以)倒心妄境。情有理無(這顆顛倒的妄想的心,以及執著外面的虛妄的境界,情有就是眾生都認為它是實在的有,但是,理無就是說按照道理來說,它根本就不實在,連這個我都是假相的東西,哪裡有真實的外境呢?你這個我的主觀意識破除了,客觀的所也沒有,所以說,善於觀心,必能入道,能好好地觀照這顆心的人,那就可以入道,不觀心的人:不觀照這顆心的人,你累劫,你也沒有辦法修行,即使你今天剃個頭,一直住在講堂,你也沒有用,因為,你不會觀照你的心的起心動念,那麼離道太遠了,為什麼?既然即心即佛,道就在你的心中,既然道就在你的心中,你不觀心,你觀哪裡?你整天觀這個事相嗎?)。(所以說)真如之德。理有情無(我們真如之德,真如不可思議的德性,理,在無生的道理,道理來講,它是存在的,情無,但是在眾生裡面,它是否認的,它是體會不出來的,因為我們從來沒接觸到佛法,沒接觸到佛法,我們的生命完全喪失了般若的平等智慧,那麼,所過的日子就是這樣子,書念得再多,只是求生的工具,所以,學生、學生,學生之道:易,學死之道:難,學生、學生,學習如何生存,我一個月賺一萬塊也可以生存,我一個月賺兩萬塊也可以生存,我賺三萬塊也可以生存,對不對?學生就是這個道理。學死之道:難,我要學習怎麼樣去死,哇!那就大了!問題就大了,你學怎麼樣去死,學佛就是學習怎麼樣去死,你放得下嗎?你到死的時候,眼睛閉得上來嗎?派得上功夫嗎?我們一般人都是講大話,師父!我不會貪心,我不會愛錢,我死也看得很開。我告訴他:放下是功夫,不是在吹噓,你說你面臨死亡你不恐懼,那要真的看功夫,你是不是今天在垂死的邊緣當中,比如說你發生車禍,你真的心很靜嗎?當你得癌症的時候,醫生宣布死亡,你不恐懼嗎?嗯?那個才是功夫,我告訴你:沒有病苦的人可以講大話,不得癌症的人講大話,你沒有出車禍的人,你可以講大話,但是,你今天發生事故的時候,你身體敗壞,你得到癌症,你家庭財產蕩然無存,你貪不貪錢?嗯?你還保持真正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的道風嗎?有孔子的貞操嗎?這都是問題,平常人你想想看,我們人的一生只有三種事情:第一個自欺,第二個欺人,第三個被人欺,一生就只做這三種工作,從來沒有做過什麼工作,自欺、被人欺、欺人,就是這樣,自欺、欺人、被人欺,一生就是做這三種工作,欺騙眾生。師父!我沒有問題,我已經看開了,我什麼死亡我都不怕,刀子割一個洞,哇!流血了!我流血了!趕快,藥趕快拿來擦,所以說,眾生相就是這樣,欺騙眾生,你騙我,我騙你)。故不相應(真理不相應)。又心境俱絕。能所兩亡(心跟境同時不存在,因為心不起心、不動念,以一顆清淨心本來就沒有,一切境界就是虛妄之相,不可得相,心也沒有,境也沒有,怎麼樣?能、所雙亡,就知道我們今生今世沒有學佛就是白活了一趟,白走一趟,我以前,剛初學佛的時候,我就感嘆一句話,說:今生今世沒有學佛是的人,生命是一種浪費,也是白來了一趟,白來了一趟,多餘的,你吃得再好,會過去,男女的感情再好,過去,孝子賢孫,過去,無量的財富,過去,你能做什麼,你能怎麼樣?白活了一趟,現在得到了生命,為什麼說得到了生命?得到了佛法,擁有真正的生命,能所兩亡)。故言如實空耳。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A)。非無相(B)。非非有相。非非無相(C)。非有無俱相(D)。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哇!不知在讀什麼?不困難!透過師父的口才、思想、慈悲心都不困難,這沒有什麼困難,你放心,我早就有儘量準備了,我會把你們解釋得很清楚,把筆拿起來,我叫你標號你就標,一句一句來解釋,這就會清清楚楚,沒有什麼很困難的事情。「當知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什麼東西?什麼都不是,好!「非有相」,標A;「非無相」,標B;「非非有相,非非無相」,標C,第三段是C,第三個所設;「非有無俱相」,標D,然後,我們就有四個,離四句,絕百非的思想,離四句就是四句。
開始來解釋:「非有相(A)」意思就是說真如自性不是虛妄之相,所以,非有相:非虛有之相,這個「有」是虛妄之相,非虛妄之相,叫做非有相,所以,「非有」的旁邊寫四個字:「真離妄有」。真,真如是離開虛妄的這個東西,所以,真是離開了妄有,就是「非有相」,意思就是說真如它沒有任何的相,然後在「非有」的旁邊寫:「無」。「非有」就是「無」,「非有相」就是沒有虛妄之相,意思就是真如是離開妄有的,這個「有」就是妄有,「非有」就是沒有,不能說「有」,當然就是「無」。
「非無相(B)」,「非無相」這個「非」,第一個「非」字,但是,不能說:真如自性不能說沒有,真如自性沒有的話,就頑空了,那就斷滅了,真如自性它有無量的性功德,你怎麼可以說沒有呢?非無相也不能說它沒有,因為,他運用般若的智慧,在一切事相當中,他可以具足一切相,怎麼「非無相」呢?非無相,「非無」旁邊寫個「有」,意思就是真如自性是有相的,有無量的性功德,他可以運用在一切相當中,「非無」就是「有」。
看C,「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這分兩個角度來講,我們先看,「非非有相」,注意看!第一個「非」先不要看,看「非有相」,「非有相」就是A,然後,「非非無相」,第一個「非」不要看,看「非無相」,「非無相」B,噢!原來就是說,否認前面兩個就以為是真如,否認前面的非有相,否認前面的非無相,他以為是真如,意思就是說有的人以為真如是什麼,所以,有的人告訴你,真如是非有相,真如是非無相,有的人,那麼我把非有相、非無相全部否認掉,那就叫做真如了,意思就是說俱非,以為俱非就是真如,既然非有相,既然非無相,好,那麼我把這個非有相、非有相、非無相,同時否認掉,以為俱非才是真如,所以說,非非有相,非非無相,所以說,C是否A,否認B的同時存在。注意看!非非有相,先看那個非有相,非有的旁邊畫一線,然後,寫:無,非有,不能說有,當然就是無了,非無相的非無,旁邊寫個:非無就是有。再一遍:非非有相,非有相的這個非有是「無」,那麼這句話就變成非無相,那麼跟B,又恢復到B的角度,那麼非非無相,非無是「有」,又變成非有相,又跑到A這個地方來,所以,冠上雙非,他還是不離A、B。
看D,「非有無俱相」,非亦有亦無,這個有無俱相,俱相就是同時存在,因為,前面以為俱非是真如,現在俱非既然不是真如,那麼,我們曉得,他們又有人認為,同時存在也許是真如,所以,非就是無所謂,也不能說亦有亦無,亦有亦無是互相違背,你講有,為什麼又同時講無,你講我是男的,同時又講我是女的,你講是天,又同時說那是地,這不通的,所以說,非有無俱相,因為互相同時存在,就是互相違背,哪有這種道理,指茶杯就是茶杯,是不是?指男的就是女的,指天就變成地,指善就變成惡,不是這樣子,所以說,非有無俱相的意思就是說把亦有亦無,把它同時存在,也許這樣就叫做真如。整句師父再念一遍: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無所謂的一個有,不能說一個有,非無,非無相,也不無所謂的一個無,為什麼講無所謂的有,因為,真如離虛妄之有,為什麼講非無相,不能說無,真如有具足無量的性功德不可思議的妙有,不能講無。非非有相,非非無相,無所謂的非有相,也無所謂的非無相,俱非也不是真如,否認前面的A跟B,否認非有相,否認非無相,同時非掉,同時加一個「非」字,也不能顯示出真如,因為,真如不是這樣子,再來,非亦有相,亦無相,哪裡有、無同時存在的,這個根本就互相違背,雙亦也不對,雙非也不對,雙非就是非非有相,非非無相就是雙非,雙亦也不對,就是非有無俱相,就是雙亦,亦有亦無,執著亦有亦無以為是真如,也不對,離四句。然後,底下就容易了。
真如無所謂的一,一就是同相:相同之相,同,「非一相」,同相。
「非異相」,也不能說不同,如水跟波,水不離波,波不離水,真如跟妄想也不能說不同,也不能說相同。
然後,「非非一相,非非異相」,無所謂的非一相,無所謂的非異相,也是一樣,屬於C。
然後,「非一異俱相」,也不能說也是一,也是異同時存在,因為,簡單講真如就是離言絕思,離開一切語言,斷絕一切的分別執著,不能讓你講什麼,所以說,見處即真,當相即道,就是這個道理,根本就是當下那個東西,根本你怎麼講都不對,所以,眾生鬥爭、辯論都是難免的,會講話的人不一定能夠了生死,有忍辱的人,了生死有希望,所以,與其能辯不如能忍,就是這個道理,你不能忍的人,你成不了大器,沒有辦法,成不了大器,你再會說話,你不能忍辱也沒有用,所以,要把般若的自性功夫拿出來)】
此廣釋空義(這是廣釋空的道理)。真如自性。離(一切)過絕(一切)非(離過絕非,真如的自性,沒有一切的過失,沒有一切的非)。眾生妄執。雖有多途(為句話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出來,學佛的人跟不學佛的人,你看看那個不學佛的人,唉呀!那個沒有辦法,你怎麼講都對,他怎麼講都是他對,他怎麼講,他怎麼樣子,他一定保護自己,在這個世間我告訴諸位!爭論沒有辦法停止,永遠沒有辦法停止,除了你擺平了你的內心裏面,過一個風和日麗天下太平的思想,這個世間沒有辦法擺平,擺平自己內心的煩惱,這個世界就平,擺不平內心裏面,自己的煩惱,這個世間是永遠爭論forever,不可能沒有爭論,他講的,他一定對,你怎麼樣都沒有辦法,所以說,我發現你們世間人真是很偉大,很偉大,不出家的人是太了不起,很偉大,我們出家人怕了,我們生命希望愈單純愈好,你們有勇氣在社會上磨練,你們繼續,你們會成大器,我們會很怕,我們不敢,我們不敢在社會,像師父這麼老實的孩子,被人吃定了,你看我多麼的善良,不過,這樣也好,讓我認識了眾生相,唉呀!沒有辦法講,你怎麼講也不通,他認為他們對,我們認為我們有我們的立場,所以,眾生妄執,各有各的看法,很難!所以,我覺得人有成見的時候,乾脆不要解釋,去吃綠豆湯,如果人對你有成見,你怎麼解釋都沒有用,你要保持那顆忍辱、歡喜的心,噢!原來眾生給我的感覺就是娑婆世界不能再住下來,所以,我最近又念佛,又念得很勤,趕快跳出三界,所以,有時候我們聽到眾生,在描述我們生命美好的一面的時候,我們總是說:我們眾生的美好,總是帶有迷糊。小城故事,這裡說的說,談的談,小城故事什麼真、善、美,這裡已包括……。那天,電視上有唱,我們知道眾生沒有學佛,就是這樣子,我現在學了一個高招,就是遠離這些煩惱的眾生,遠離,你叫我說法,我說給你聽,需要我,我絕對不會逃避,但是,要跟你爭執,對不起!不要!我不要!電視常常講:「我不要!」電視都這樣講。)。總攝不出此二四句。四句即成四謗(只要你執著,就成為謗法,所以,四名即成四謗,只要你執著某一種角度,你就成為謗法)。有是增益謗(你產生一個有字,那就是增益謗,佛性:不增不減的東西,你哪裡有「有」的東西)。無是減損謗(你講無的話那是減損,損傷了真如自性,真如自性不增不減的東西,哪裡有減損?哪裡說你一個無字可以代表,因為又有無量的性功德)。雙亦相違謗(雙亦就是亦有亦無叫做雙亦,雙亦,你怎麼可以講有跟無同時存在,相違謗)。俱非戲論謗(俱非,兩個都否認掉,兩個都否認掉,那是什麼東西,什麼都不是,那是什麼?有一次,一個信徒說他爸爸是很了不起,怎麼樣子很偉大,可是,就是不信佛。我就問他:你爸爸是什麼東西?他說:我爸爸不是東西。我說:對嘛!你爸爸就是不是東西。我爸爸是東西。那是什麼東西?(法師笑)也不對!自以為是,那你認為你是什麼東西。俱非是戲論謗,雙亦是相違謗)。四謗即成四過(你講就不對了,意思就是說真如自性是唯證相應的東西,證到真如的人,他的內心裏面如湧泉一般的喜悅,我們剛剛出家的時候,內心裏面一直標榜:我要好好地持戒律,可是,那個煩惱,那個貪、瞋、痴沒有辦法降伏,因為,那時候沒有看過《六祖壇經》,一直在事相上打轉,以為這樣叫做修行,過午、持缽、搭衣、走路要有威儀,以前都不曉得這個只是個威儀而已,真的戒是無相叫做戒,要徹底地解脫叫做戒,以前不懂,一直在事相裡面持戒打轉,然後,看到人家不遵守,又會誹謗人家不持戒,每天過的都是活在自我觀念裡面,雖然出家,可是又不懂心法,後來在《大智度論》裡面看到一句竟然開悟,《大智度論》裡面說,貪、嗔、痴不除是大破戒人,噢!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貪、嗔、痴不除是大破戒人,這才真正體會到戒律學的精神是什麼,原來持戒是要你破到裡面,徹底地除掉你的貪,徹底地除掉我們的嗔恨心,徹底地除掉我們的愚痴,後來,知道了,然後,看到〈六祖壇經〉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是不是?何處惹塵埃,慧律言下……還沒大悟,不敢太大聲,言下體會不錯(法師笑),噢!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噢!法的東西還是要在無相裡面,不然的話,日子難過多了,像現在內心裏面充滿了喜悅、充滿了安詳,雖然有一點爭論、看法不同,馬上就可以擺平,很快的)。如《廣百論》雲(這是一本書)。複次為顯世間所執諸法。皆非真實。及顯外道所執不同。故說頌曰。有非有俱非。一非一雙泯(有就是剛剛講的非有相,非有就是非無相,不能說有,你講有也不對,講非有也不對,有,有相也不對,有相就是非無,非有也不對,非有就是無相,對不對?那只是標榜不同而已。俱非就是非非有相,非非無相。底下,一也不對,非一也不對,是講底下的非一相,非異相,一就是同相,非一就是異相,兩個都除掉也不對,所以,一是相同的相,一就是講非異相,非異就是一,非一相就是不同的相,雙泯就是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隨次應配屬。智者達非真(隨次應配屬就是隨著次第慢慢地去分配,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這個不是真實的,這些都是戲論)。彼論廣破四宗外道(四宗就是剛剛所講的這個,是不是?就是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是不是?外道怎麼講都離不開這個)。此約外人轉計(外道以及凡夫轉計執著,轉就是說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要不然就執著非,要不就執著雙亦,雙非或者雙亦相,也就是轉計,轉計就是說那個被你否定掉他就執著另外一個,這個被你否定掉,他又另外執著一個,他所能執著的不能離開這四個角度,叫做外人轉計,轉來轉去轉不出這四種情形)。不盡同也(不完全相同也)。(底下就開始解釋了)言非有相者(哪一種情形叫做非有相?)。明真離妄有(真乃是離開虛妄之有,因為,有都是虛妄的,我們的真如自性是離開這些虛妄)。故說非有。雖說非有(雖然說非有)。亦非是無(也不能說無)。恐惑者(恐怕迷惑的人)。轉計既非是有。即應是無。故說非無(非無也不是真如)。又恐惑者。既聞有無俱非。遂執俱非是真如法(所以說,兩個都全部把它否認掉)。故說非非有。非非無(所以說,非非有相,非非無相)。又恐惑者。以俱非若存。有無隨喪(兩個都否認掉,那麼怎麼辦呢?有、無都沒有了)。今俱非雙非。有無還立(今俱非,俱非就是說兩個都把它否認掉,雙非就是有兩個非字,比如說,非非有相,非非無相叫做雙非,今俱非雙非,兩個都把它否認掉,俱非就是兩個都把它否認掉,雙非就是變成兩個非字,負負得正,雙非:非非,就變成怎麼樣?等於沒有,比如說,我慧律法師,我是一個男眾,如果講非女眾,我非女眾,不是女眾。非非女眾:不是女眾,不是非女眾就變成男眾(女眾),非非,兩個非非字就沒有什麼作用,我看起來不會很窮,這樣就是富有,我不是很窮,很窮就不富有,我不是說不很富有,你聽得懂嗎?我不是說不很富有,就表示無很富有,我看起來不是很窮,我也不會不很富有,雙非就是連在一起,負負得正,是不是?今俱非雙非,有無還立,有、無還是存在,立就是還是存在)。遂執亦有亦無(還是執著也有也無)。故說非有無俱相。俱相即雙亦相(亦有亦無叫做雙亦相)。意同字別(意義是相同,但文字是不同)。一異準此可知(按照上面的四種,外道所執著的四種情形)。(可知道)今四相全非(現在這四種相全部都否認掉,這個非字就是無所謂,無所謂有有相,無所謂的無相,無所謂的非有相,無所謂的非無相,也無所謂有無俱相)。即四過鹹離(這四種過失全部都離)。百非盡絕(因為,你怎麼演變都離不開這四句,所以,離四過就是絕百非,絕百非就是離四過,這意思是相同的)。足顯真空之體耳(離一切文字之相)。
【乃至總說(乃至總說:簡單地說,乃至總說就是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以前,我們作文都常常這樣寫,言而總之,總而言之)。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只要你有分別心就無法與真如相應,所以,同學們!你為什麼不放下?你告訴我,你有什麼委屈你放不下,你說你損失金錢,沒有關係!你沒有損失慧命,你損失了一切名利,沒有關係!你有法身慧命,你損失了東西,都不值得你去煩惱,你像你家庭遭遇到很悲慘的事情,你也不需要去分別、去執著它,那是命,那是命運,那是定數,因緣果報逃不掉的,該來的,你逃不掉的,珍惜你所擁有的,對不對?珍惜你所擁有的就好了,所以,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意思就是妄心就會產生執著,執著就產生分別,分別就執著,那麼都不相應,真如都與這些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離開了妄想心,就無可空,沒有所謂的空)。】
此結顯空義。前順結。末二句反結(前面是順結,末後兩句是反結)。以真如實體。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眾生種種妄心。念念分別。俱屬遍計執性(周遍計度,遍就是到哪裡,計是一種執著性,分別心叫做計,遍就是時空的交會點,任何時空的交會點叫做遍,計就是分別心,你任何時空的交會點都有那顆分別的執著性,叫做遍計所執,簡單講就是無所不分別,無所不執著叫做遍計所執,就這個道理,是不是?)。與此真體(真如之體)皆不相應(你分別執著怎麼與真如相應,放不下的人說他能修行,你認為可能嗎?可能嗎?所以,我們修行,會修無量阿僧祇劫,就是不肯,簡單講就是不肯。菩薩!你放下!我偏不,我要痛苦,你要讓我怎樣?我不能讓你怎樣,倒是你會痛苦過日子,卡住,執著猶如生命的休止符,猶如裝氧氣筒、裝呼吸器,已經快臨命終的人,執著猶如裝氧氣筒的臨終的人,喘不過氣來,它會讓你很難過日子,我才不讓它痛苦,對不對?所以,要讓錢痛苦,何必讓人痛苦,人家說:唉!師父!這麼多東西,要搬到何時?我說:讓錢痛苦,何必讓人痛苦,請人來搬。(法師笑)錢痛苦就是錢給他們就好了,他會幫助我們搬,不用我們自己搬,簡單講,氣不順就是執著,呼吸困難,什麼事情卡在那個地方)。今為遣妄心。故說為空(遣除我們的妄想心,所以,我們說空,所以說為空。)。非謂真體亦空(真如自性不能空)。若離妄心。諸法無寄(如果,離開妄心,你又找不到真心,則諸法無寄)。(那麼)一念不生。當體寂滅(意思就是說你隨一切因緣,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不能離開因緣法,當體就是當下,當下你就寂滅)。法既不有(法雖然有,但是不有)。空(也)無可空(你要逃掉它也沒有,我以前在二十七、八歲,在年輕的時候念佛,念……,很奇怪,觀世音菩薩都沒有穿,內心裏面覺得這個是大不敬之罪,拚命地:唉呀!妄想你不要來好不好,我拜託你,我對觀世音菩薩是很清淨的,我對他老人家是很恭敬的,怎麼會有這種事情,然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唉!又來了!奇怪!看到阿彌陀佛腳部長毛,腳毛怎麼那麼長,怎麼排除都排除不了,就一直在那裡耿耿於懷,很痛苦!一直在那邊掙扎,唉呀!我以不清淨的心……,可是,我又沒想,它自然就會顯現出來,我也沒有想到阿彌陀佛的腳長毛,他怎麼會一直腳毛很長,奇怪!對阿彌陀佛實在很不恭敬,然後,一直在那邊抗拒,很痛苦!用不清淨的心在念佛,後來發現這種思想是錯誤的,修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煩煩惱惱的,這個不對,唉呀!佛陀我對您不敬,懺悔不如悟道,怎麼樣?後來,我多行,我這個人的確很聰明,咦!妄想起來:客人!請坐!你請坐!我就請他在那裡坐,我沒有時間,我不跟你掙扎,我不抗拒你,你妄想起來,我就攝住那個念佛的心,你妄想起來,沒關係!你儘管來,沒關係!你儘管來,客人你來,眼睛瞪得很大,注意看他,來吧!我正等候著你,吃茶,伺魔(吃茶等魔來),吃茶,等你來,阿彌陀佛……,現在要找妄想找不到,念佛:阿彌陀佛……,來啊!不清淨的念頭,你來啊!就讓你來,不理你,你像瘋子,沒有作用,結果,他一起來,馬上就消失,妄想一起來,馬上就消失,到現在,我還叫他:餵!你起來,!沒有了,反正我要叫兄弟起來,他竟然沒有辦法,你起來、你起來,你妄想起來,,沒有作用。唉!我這個方法用對了,所以,我說:不要用抗拒的心去念佛。妄想來不要管它,你愈理它,它就愈理你,你就不要管它,不要管它,他說:師父!要怎樣才能不理它,我說:這樣,那你不理它不行了。因為,你不了解,師父要怎麼才能不理它,我說:啊!這樣,你一定要理它,因為,你會問這句就是因為你不能體會,你不理它也沒有辦法,你就是要理它。所以,我們念佛就是要有方法,懂得解脫的道理,噢!就是那麼容易,懂得心法的人就是那麼容易,不困難!所以說,空無可空)。故云實無可空也(你只要一念不生,當體即滅,法即不有,空無可空,所以說,實無可空)。一明如實空義竟。
子二明不空之義(我們已經講了空的道理,現在講不空之義)
【所言不空者(我們所說的不空)。已顯法體。空無妄故(我們已經顯示這個法體,空掉一切沒有虛妄之相。)。即是真心。(我們的真心)常恆不變(「常恆不變」就是如如不動)。淨法滿足(菩薩!你只要保持這顆如如不動的心就是全部具足,就這樣子。無量的喜悅:慈、悲、喜、舍全部就會放射出來,無相,沒有冤親債主,對我們有恩的,我們感恩;對我們有害的,我們還是感恩,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這一顆真心就常恆不變,保持一顆常恆不變的心,你看,淨法滿足,你想要擁有幸福,那顆知足的心沒有的話,永遠沒有幸福可談,所以,我們只要真心存在,常恆不變,淨法就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雖然不空,但是也無有相可取,因為離念以及離一切境界)。(所以說)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注意!什麼叫做證?證是哪一種情形?唯證相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唯有除掉分別心、執著心才能夠相應,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唯證,哪一種情形才能證?去掉分別、去掉執著,進入平等的空性狀態,這樣叫做唯證相應,意思就是說唯有存在一顆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平等空性的心,無所住的心,這樣你才能夠與真如相應,不空的思想也才存在,否則的話,我們一直在念這個境界,能所二取裡面沒有辦法證得,永遠沒有辦法,師父一直告訴諸位,修學佛法說難很難,因為,你不肯放下就很難,說簡單,一念之間就放,全部放下就很簡單,你對一切是是非非,有看到當作沒有看到,有聽到當作沒有聽到,他的因果也不需要你負,你也不需要負他的因果,天地萬物就全部都擺平了,天地萬物就擺平了)。】
此別明不空。非有別法(這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不空並沒有另外的法)。(就是)即牒前空門已顯法體。空無妄染。自體不空。即是真心。常恆不變之實體。而此體中。本具恆沙淨德。向被妄染遮障(「向」就是以前,以前一向被虛妄的、污染的境界所遮障)。不得顯現(沒有辦法顯現)。若妄染已空。則本有淨法。圓滿具足(所以,佛法就是講當下就全部具足,所以,六祖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看!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全部都具足了。有的說:師父!聽你講很簡單,要怎樣才能達到這樣。我說:這樣,你還很早。這種東西,我的東西不能送給你,可以送你一份愛的禮物,這個沒有辦法,這個要靠自己去悟,我很愛你,但是,後面加四個字:愛莫能助,Iloveyou,butIcannot.我沒有這個能力,是不是?你不悟,你沒有辦法,我愛每一個眾生,但是,每一個眾生若不自己去悟,愛也是沒辦法,也無能為力)。以是義故。則名不空。雖名不空。妙有非有(妙有非有就是非妄有,妙有不是虛妄的有)。與空無二差別(跟空是無二的,與空無二差別就是沒有兩樣,其實意思就是說不空其實就是跟空一模一樣,並沒有兩種分別:無二,沒有兩種分別。比如說,鏡子跟照射的能力,有鏡子就有照射的能力,照射能力就是鏡子,有見到鏡子就見到光,光就在鏡子裡面,就是同時存在的東西)。非同情執之有(不是眾生的情執之有)。故云(所以說)亦無有相可取(也無有相可取)。末二句釋無相所以(最後一句解釋無相之所以)。若妄念所緣境界。則是有相。以離念無分別之境。唯無分別智所證。乃得相應故。一真如門竟。(再講生滅門)
辛二生滅門(分)二(個段落)
壬初釋生滅心法
二辨所示之義國中二(釋生滅心法又分兩段)
癸一染淨生滅
二染淨相資(染淨相資就是互相幫助,就是同時存在的意思)初(「初」就是說一染淨生滅那個段落)又二(又分成兩個)
子一就體總標
二依義廣釋(這是科判,再來是《大乘起信論》的論文)
子一就體總標
【心生滅者(心為什麼會生滅?開始解釋了)。(因為)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因為有一顆清淨的如來藏,因為一念不覺而變成有生滅,意思就是說生滅心是靠如來藏而跑出來的,它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子,意思就是生滅心依於如來藏而起,所以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此標體(標示這個體性)。言如來藏者(如來藏是什麼意思?)。即不生不滅之真如心(所謂不生不滅就是離開分別、執著叫做不生不滅,不是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離開了分別就不生不滅,離開了執著就不生不滅,心裏面清清淨淨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心)。以此心寂滅湛然。故云不生。究竟常住。故云不滅。不妄不變。故名真如。一切如來。恆沙淨德。無不含藏此中。故名如來藏。而此藏性本無生滅。而為生滅所依(依靠。生滅就像學生一樣,不生滅就像老師一樣,學生一定要依靠老師,學生因為老師而起)。《楞伽》雲(《楞伽經》裡面說)。如來藏。為生死因。(底下說:為什麼如來藏是生死因?如來藏意思就是雖有本來清淨的自性,還沒有開採出來叫做如來藏,如同深山裡面的礦,如果開採出來的叫做真如清淨心,不叫做如來藏,如來藏,把那個藏調到前面變成藏如來,每個眾生都蘊藏有如來德性,可惜現在顯現不出來,當然是生死的因,如來藏:藏如來,是不是?為生死的因)若生若滅(這個若不是假設,是一下子生,一下子滅,若生若滅不是說如果生,如果滅,不是這個道理,飄浮不定叫做若,簡單講叫做一下子生,一下子滅,簡單講就是取捨的念頭放不下)。故云依如來藏(這個取捨的念頭放不下,我很能夠體會,也很能夠同情的。比如說政要,政治家他內心裏面受到委屈,他就召開記者招待會,在記者報告會裡面,他攻擊他,然後他就攻擊他,他攻擊他,他就攻擊他,然後,第二天報章雜誌你傷害我,我傷害你,到最後發動民眾的力量,抗議、抗議、抗議,complain,就是一直抗議、一直抗議,然後,開始這樣子,為了引起社會的注意,而製造媒體的介紹,就抗議,你說你拿黑死病來講,就是二十世紀的AIDS(愛滋病)來講的話,你能怎麼樣?美國占這個第一位,泰國占第二位,非洲是因為人數最多,但是,非洲貧窮,沒有治療,所以說,非洲本來政府就是無能,沒有辦法,你說美國政府是世界超級強國,你能奈AIDS怎麼樣?你能如何?也是沒有辦法,我告訴你,這個如果沒有從因緣果報共業來說的話,沒有辦法,我們人一直用這個藥物來治療,你看看!抗生素一直打,打了以後,到最後抗生素……,細菌就適應我們的抗生素了,又開始發展出來,是不是?你在十九世紀的時候,你也沒有聽過什麼叫做AIDS,連聽都沒聽過,對不對?沒有聽過,現在浮上檯面來討論,美國有一個女孩子,因為她有同性戀,還有異性戀,所以是雙性戀的人,她怕得到AIDS,因為整個美國都在流行這個,醫生建議她去檢查,她檢查的時候,因為檢查不是馬上出來,要等待兩個禮拜,她等,因為要看它是呈陽性反應還是陰性反應,然後,她檢查的時候,她到醫生那個地方,她坐在那個地方,醫生要宣布的時候,她一直發抖,她一直發抖,……,因為,她怕宣布的呈陽性反應,完蛋了!為什麼?得到AIDS,完蛋了!坐在那邊一直發抖,都不敢跟醫生講,醫生說:我要開始宣布了。然後說:你沒有!你沒有!那個女孩子就抱住醫生,那個醫生已經很老了,她不管,因為她太高興,她沒有得到AIDS,抱住醫生,因為,美國是很開放,很open,她不管醫生、不管老公有沒有在旁邊,不管他,她沒有得到AIDS,她太高興了,哇!抱起來一直親吻,一直親吻……,那我們就問了,你為什麼要這樣子?對不對?你稍微收斂一下不行嗎?也不需要這樣檢查,對不對?所以說,哪一個得AIDS,沒有人知道,男眾或者是女眾,你們出去的時候,如果有什麼或要怎麼樣,還是要小心,真的,什麼時候你得到就是判處死刑,我的意思就是說,眾生就是若生若滅這個道理,因為他強烈的一種取捨,其實這個可以避免的,沒有必要,你不需要恐懼,你稍微克制一下,對不對?你有夫妻,夫妻都是很正常,就儘量不要有婚外情,儘量不要,你碰到這個,就痲煩了!但是,我們一般對AIDS都是一種錯誤,認為這一定要透過性的東西,其實不是的,打針的時候,有一個醫生他打針,他抽起來的時候,因為抽得太大力,結果,戳到自己,他打針的時候,他一拔起來,拔起來的時候,結果戳到自己,這個醫生戳到自己也死掉,經過幾個月,他也死掉,還有拔牙,拔這個牙齒,你若看牙科不很乾淨,最好不要進去,拔牙流血,流血的時候,如果,這個人用過,拔牙的用過,那個人剛好有AIDS,拔過的就透過你的血液,你就得到了,這個AIDS在美國發表,erport他說:它這個因緣是隨時都存在,任何一個人的四周環境裡面,你不要以為AIDS它本身是一種你不可能會得到的,不是這樣子,隨時隨地你都可能得到,會得到,真的,這下痲煩了,哇!如果說出家人也得這個的話,人家不會想到說你怎麼樣,一定會想到別的地方,不然,他怎麼會得到這種,其實不是,它透過血液直接傳染,打針或者是血液、破洞,它都可以傳染,我們講到苦生苦滅,眾生的取捨心,很難去除掉它)。(所以說,我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謂不生滅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作生滅(動就是動念,變成了生滅)。然此二心(二心就是不生滅跟生滅,這個不生滅跟生滅的兩個心)。竟無二體(竟無就是實在。實在是沒有兩個體性)。如不動水(就像沒有動的水)。為風所吹(被風吹動)。而作動水(水就開始動)。動靜雖殊。水體是一(動靜雖然不同,水的體性是一樣的)。亦得言(亦得言:也可以說,)依靜水故(按照安靜的水)。(所以)有其動水(依靜水故,有其動水。有一個研究《大乘起信論》的人,他內心裏面充滿著驕傲,他認為他道理很通,然後,他來考師父,我認為他不是問問題,他是在跟我考試,我覺得他的態度滿自信的,也算是滿驕傲的,他來到這裡,他就問:師父!無明如風,對不對?無明風動,那麼,風動水就動,對不對?無明就像風,風一動,水就動,請問師父!那麼風什麼時候才不動?他就問這樣子,風什麼時候才不動,然後,我就很大聲地告訴他,你告訴我,風什麼時候動過?趕快講,他一下子,一時間沒想到我會問這一句,你趕快講,風什麼時候動過?講、講……,風什麼時候動過?透過思維就不是本性的東西,你考我,我考誰,你考不倒的,對不對?你考我,我要考誰,我叫他講,趕快講啊!講不出來,風什麼時候去過,我問你,風什麼時候去過,那是討論才叫做動,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動,對治對?所以說,假聖人,你要假聖人,假不了的,要裝聖人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聖人不能裝的。有其動水:才有動的水)。此中道理亦爾(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生滅心。正謂識藏(識藏:意識的總合,識藏就是八識,我們所謂的阿賴耶識。生滅心正所謂的識藏,識藏就是所有的意識的隱藏之處叫做識藏)。今通取所依如來藏。與能依生滅心(什麼叫所依如來藏?為生滅心所依,就像師父為學生所依,學生能夠依於師父,所以說,與能依生滅心,跟能依的生滅心)。合為生滅門(能伋於如來藏的生滅心,今通取所依如來藏與能依的生滅心,一個是所依,一個是被生滅心所依,是不是?一個是能依,能依如來藏的生滅心,合為生滅門)。非棄如來藏。獨取生滅心(不是說放棄如來藏,獨取生滅心)。為生滅門也。以此門有二義(二義就是覺義、不覺義,請看下面:「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以此門就是生滅門,有二義:覺義、不覺義)。故能示三大(就是體大、相大、用大,體、相、用:三大)。是故通攝所依。亦入此門也(也是入於此門)。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意思就是說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與阿賴耶識的生滅和合,裡面的和合,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與生滅和合,怎麼樣?不能說是一,說是一的話,生滅就變成不生滅,也不能說異,為什麼?如果說異的話,生滅就離開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離開生滅了,對不對?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
此辨相。所謂二字。承上指釋之詞。不生不滅。即如來藏清淨心。動作生滅(動作生滅是動念就化作了生滅法,這個動作生滅太簡單了,應該講動念而化作生滅,這樣就更清楚)。(但)不相舍離(如果講不相舍離,但是,與如來藏,但是,與清淨心不相舍離,也就是說如來藏清淨心,動念而變化作生滅,但是,與如來藏清淨心不相舍離,這樣意思就更清楚)。故云與生滅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並不是說另外有一個生滅來跟真如合,這兩個不能離開)。以生滅之心(生滅的這顆清淨心)。即心之生滅(心當下就是生滅)。本無二相(以生滅之心,即心之生滅,本來就無二相)。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滅之心。從本覺起。亦無二體。故云和合。如下文雲。如大海水。因風波動。(因為風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你見到了水在動,那麼,就知道有風,風一吹就知道有水,它有波動,所以,水相、風相不能有兩個,水沒有受到風吹,當然是水不會動,水有動,就知道有風,不能相舍離)。乃至廣說。水之動不離於風相。風之動不離於水相。心亦如是。不生滅心舉體動故(整體全部都在動)。不離於生滅。生滅之心全體真故。不離不生滅(都是一樣,講來講去都是一樣)。(所以,不生滅)如是不離(就是不離不生滅,如是不離,這樣子互不相離)。名為和合。此乃隨緣門。不生滅心與生滅合(意思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真如,來跟生滅心合)。非是向本門(不是剛剛生滅門所說的,「向」就是剛剛,本門就是生滅門,不是剛剛生滅門所說的)。生滅心與不生滅合(這個有次第的,不生滅心與生滅合,而不是剛剛生滅門所講的生滅心來與不生滅合,是要反過來,是不生滅心與生滅合,這有次第性的)。
非一非異者(什麼叫做非一?什麼叫做非異?不能說是同一種東西,但是,也不能說不同,為什麼?)。真心全體動故(我們的真心整個體性都化為無明)。而成生滅(變成了生滅)。則心與生滅非異(心跟生滅不同。不離:沒有什麼不同,心就是跟生滅沒有什麼不同)。雖成生滅。其體恆常不變(但是,就是不悟,我們沒有辦法悟到永恆的空性,所以,真心跟生滅不能講是一)。故(真如)與生滅非一(就是我們這個真如不是跟生滅同一個東西,故與生滅:故真如與生滅。故真如與生滅不是同一種東西)。若是一者。生滅識相滅盡之時。真心應滅(真如就跑掉了)。則墮斷過(斷滅,你妄想可以空、可以斷、可以除掉,你連真如都除掉,那完蛋!那誰度眾生、誰成佛呢?)。若是異者。依無明風熏動之時。真心之體。應不隨緣(如果是不同,不同就是說真心跟妄心是離得很遠,兩種東西,依照無明風熏動的時候,真心的體應不隨緣,為什麼?兩種不同嘛!對不對?)。則墮常過(常就是說只能不變,不能隨緣叫做常,真心只守住不變,可是它不能隨緣,它變成常,所以,應不隨緣,無法隨緣叫做應不隨緣,若隨緣就是說不離生滅法,對不對?你永遠守住這個真心,那麼,不能隨緣,不能隨緣就怎麼樣?哪裡是真如本性的作用,妙用就顯現不出來,所以說,若是異不能說是不同,如果依無明風熏動之時,真心之體應不隨緣,則墮常過)。離此二邊(就沒有了,離此二邊,斷、常是眾生外道的知見)。故非一異。依《楞伽經》。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七識」應該講七轉識,它可以轉動我們整個阿賴耶識,以七識:七轉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此二和合。為阿梨耶識(後面會講。名為阿賴耶)。以和合故非一非異(和合不能講一,也不能講不同)。
又若一者。真隨妄滅(趕忙會隨著妄,會妄滅的話,妄沒有的話,真心當然就沒有了,沒有水當然就沒有波,一定的道理)。則無和合(無所謂的和合)。若異者。真不隨緣(如果兩個不同,那兩個不同,真是永恆不變的,永恆不變就不能隨緣,所以,真不隨緣,真心就不能隨緣)。亦無和合。正由非一非異。故得和合也。如經雲。譬如泥團(跟微塵來比喻,譬如泥團以及微塵)非異非不異(不能說不同也不能說不同,非異就是不能說不同,非不異也不能說不相同,就這樣子,不異就是同,非異就是不能說同,不能說不同,非不異就是也不能說同,不能說相同,不異就是同,對不對?)。金莊嚴具亦如是。若泥團微塵異者(如果,我們所做的泥團不同於微塵)。非彼所成(那麼,我們就知道非彼微塵所成,對不對?我們所做的泥團,泥團當然是從微塵裡面攪和,對不對?弄一弄,微塵就是泥團,泥團只是形狀而已,微塵只是顆粒把它聚在一起,如果,有異的話,有不同的話,就非彼微塵所成,如果,兩種不同,像這個就是塑膠,或者是瓷器所做的,就非彼,彼就是指微塵,非彼微塵所成,如果泥團微塵,異者:異者就是不同,非彼微塵所成,加兩個字就更清楚,不是微塵所溶和的泥團)。而實彼成(「而」就是但是。但是,這個泥團實在是微塵所構成的,而實彼成,這個字太簡單了,所以,我們會看不懂,而就是但,加兩個字:泥團,而泥團實在是彼微塵所成的,而我們很清楚地可以知道,這個泥團就是微塵所構成的)。是故非異(所以,這兩個不能說不同)。若不異者(如果有不同)。泥團微塵(泥團這個外形,與微塵的外形)。應無差別(應該沒有差別。其實微塵根本沒有形狀,泥團把它做起來,泥團有圓圓的,微塵沒有,微塵只有小顆粒而已,意思就是說泥團的形狀跟微塵的形狀應該沒有差別,如果不相同,如果不異,不異就是同,如果說是相同,那麼泥團就是微塵,泥團比較大,微塵比較小,這個不能講相同,應該就沒有所謂的差別)。金莊嚴具(就是一切用金打造的莊嚴具,金可以打造項鍊、供杯、佛像,金莊嚴具「統統包括在內)。與此中理趣(這是跟這裡面的道理)。可準思之(可以按照這個來好好地想想)。若廣釋具在《別記》(別記,整個名字叫做《大乘起信論別記》,這個是全一冊,唐法藏撰,唐法藏就是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法藏比丘同樣的名字,今收在《大藏經》第44冊,系真諦所翻譯的《大乘起信論》中,選擇要目解釋而成就是別記,若廣釋意思就是《大乘起信論》的廣釋,都在《別記》裡面講得很清楚)。
【名為阿黎耶識(阿黎耶識就是阿賴耶識,要講這一段以前,必需要先念前面的論文,你才知道它在講什麼。「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所以,這一段是講阿黎耶識,也就是說不生不滅跟生滅和合,非一非異,我們就把它命名為阿黎耶識)。】
此立名(這個要安一個名字)。然生滅不生滅。雖有二義(生滅跟不生滅有兩種意義)。實無二體(是同一個體性,不生滅如水,生滅如波,波不離水,水也不離波,當下就是)。即合此二義(就是生滅、不生滅,合此二義)不二之心(不二就是一)。名為阿梨耶識。又阿梨耶。亦名阿賴耶(唯識講阿賴耶)。但(但就是只是)梵音(梵音就是印度)楚夏(那是中國古時候稱楚夏。印度跟中國的音稍微有一點)之別(別:差別。翻譯成阿黎耶也對,阿賴耶也對,都可以)。梁真諦三藏(在梁朝的真諦三藏)。訓名翻為(訓名就是解釋為,解釋這個名詞就把它翻譯為)無沒識(這個訓就是說解釋詞義就是訓,解釋詞義,所以,這個訓導,訓導主任就是在開導你,是不是?而解釋詞義就是訓名,訓名翻為:把它的梵音翻成中文叫做無沒識,噢!阿賴耶識翻譯成中文也可以叫做無沒識,這個「沒」就是不失、永遠不會消失,那麼就是說因果不失,你只要種下這個因,碰到緣,你就必定得這個果報,無沒識,你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無記因得無記果,這要看你各人,所以,你只要落入八識田中,就永為道種,永遠不會消失,諸位今天來薰習佛法,也是無沒,也不會消失,最起碼種下善根,所以,寧可下地獄聽聞諸佛的名號,也不要上天堂不聞諸佛的名號,為什麼?聽聞諸佛的名號,可以解脫,有這個因緣超越生死,你上天堂,你不聞諸佛的名號,沒有這個識種,沒有這個種子,那沒有機會解脫,所以,我們學佛就算今生今世不能成道,或者是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也種下了無量無邊的佛學的種子,也不得了,不得了!)。唐玄奘法師。就義翻為藏識。藏是攝藏義(什麼都含攝在裡面,這個「藏」是攝藏的意思,含攝、蘊藏,含攝起來,含攝就是不失,藏就是具足,含攝起來而且具足一切的種子)。無沒是不失義(永遠不會消失,所以,師父一直告訴諸位,對待眾生好,就是對自己好,我們永遠不要發一個惡念、報復的心,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發個愈惡的念頭、愈仇視的念頭,我們的苦比受我們傷害的人更重,遠遠地超過對方,所以,我們永遠要發善念)。義一名異也(道理是一,但是名稱稍微有所差別,叫做義一名異)。又名阿陀那識。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那就是指第八意識,非常的微細)。習氣種子成暴流(習氣就是兩個意義,能取跟所取,能所不斷叫做習氣,什麼叫做能所不斷?比如說,從小我們接受讚嘆習慣了,長大以後,突然碰到一個人對你不禮貌,他批評你,你聽到的不是讚嘆,那你會受不了,歌星、影星他就是這樣,生活在掌聲當中,掌聲響起就知道我的心與你同在(歌詞),如果開汽水呢(喝倒彩)?所以,這個習氣會養成一個人的慣性意思形態,慣性意思形態就是習慣於自己的思惟方式,習慣於自己的主觀意識,批判,違背了我的主觀意識的批判或超過了我這個範圍,他都會認為對方不對,所以,這個娑婆世界,要沒有是非,那只有一種辦法,就是消失在這個世間,去死,要是在這個娑婆世界說沒有是非,那就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我們的能取、所取的習氣太重了,每一個人都會因為保護自己,而不惜地傷害對方,都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在因緣法裡面執著,不要在因緣法裡面落入主觀意識形態,那麼他這樣子就會慢慢的,把能取、所取的習氣慢慢、慢慢放,慢慢放,像我們這張嘴巴,攻擊人家的心已經習慣了,你不講那幾句尖酸刻薄的話就不能過日子,其實,那個講起來,對自己沒什麼好處的,一點好處都沒有,他就是喜歡講這個東西,講起來說刮一刮(意即諷刺)、刮一刮,有一點虐待狂,你說他這樣快樂,他也不快樂,你說叫他做快樂的事情,他不要,他損人又不利己,世間如果損人利己的事,還可以做一做,對不對?對我有幫忙,損人又不利己,可是,他又喜歡做這個事情,為什麼?習氣,這個不是說他願意這樣做,而是沒有辦法,他控制不住,所以,這個習氣的種子成暴流就像水一樣,像瀑布一樣一直流下來,沒有辦法,控制不住,所以,我們說眾生是值得原諒的,我不要跟他計較,因為,他的名字叫做眾生,對不對?)。真與非真二恐迷(真實的是指我們不生滅的,非真就是所謂的生滅法,真跟非真兩種又搞不清楚,哪個是不生不滅真實的自性,哪個是生滅的阿賴耶,都會搞不清楚)。我於凡愚不開演(凡愚就是二乘人,凡夫或者是愚痴的人,愚痴就是二乘人,智慧沒有大開的,只斷我執,不斷法執,也沒有辦法了解微細的阿賴耶識,不開演)。正以生滅不生滅和合。不可言真。亦不可言非真。良由最初一念妄動。轉如來藏而為識藏(如來藏就是清淨心,為識藏就是分別跟執著的意識形態,本來是一顆清淨心被轉成了分別跟執著的意識形態)。能生轉識諸波浪(轉識就是所謂的精神的主觀意識形態叫做轉識)。論主立此識。為生法之本(生一切法的開始,這個本就是開始)。能藏諸法於自體內(這個「體」不是身體,能藏諸法在這個生滅的跟不生滅的體性;和合裡面,因為這裡是講生滅法,一念不覺,他的自體性是不生不滅,可是,相、用是生滅)。又能藏自體於諸法中(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空性的清淨自體,也可以運用在一切的相、用當中)。諸法自體。不一不異(諸法的體性跟一切的相、用,也不能說一,說一的話,變成空一切相,否認相、用,不異的話,體、相、用變成三,各有體性是不對的,所以,不能講一,也不能講異,也就是生滅跟不生滅,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是這個道理,你說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也不對,生滅跟不生滅是異,也不對)。下之三細六粗。五意六染。皆此識變(都是這個識變出來的,此識就是剛剛我們所講的轉如來藏而為識藏,而能生轉識諸波浪,就是由這個一念妄動所顯現出來的,一念妄動是假設,因為無始,那麼無始前面又是什麼,所以,因為在時間、空間沒有辦法定位的時候,我們所有的討論都必需在假設當中,其實我們這一念覺,無量億劫就是這一念,因為時間、空間本身是一種對立的襯托,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沒有所謂的過去,也沒有所謂的現在,也沒有所謂的未來,因為,在物質的現象,光明跟黑暗對立的轉動之下,所以讓我們產生一種時間的觀念,時間的觀念,我們必需把它定位,因為,必需用假設才能夠列出來,比如說外太空,時間就失去意義,如果地心沒有引力、沒有日夜分別的時候,那麼一片都是漆黑,沒有任何的時間對立的觀念,早上對晚上講,晚上對白天講,何以故?因為地球在轉動,如果,地球不轉動,沒有地球有形象的轉動,去襯托白天、晚上,那麼這世間就失去了意義,存留在我們向上只是一個意識形態的一種觀念而已,現在大概幾月幾號,為什麼?很簡單,你去長庚看看的,那個病人躺了五、六十天的時候,突然醒過來:餵!今天幾號?你不告訴他,他也不曉得幾號,根本就沒有感覺到白天、晚上,因為,他看的都是日光燈,他怎麼知道幾月幾號?這很容易就了解,時間是虛妄的執著的存在性的東西,所以,等待,有時候它是一種痛苦,對不對?等待他怎麼不來,然後一直等、一直等……,如果是大徹大悟的人,等待變成一種享受,為什麼?因為二六時中,他都是在享受當中,等待也是一種享受,可是,我們現在眾生不一樣,等待是一種煎熬,我等待的那個人怎麼不來,一直等、一直等……,沒有用的,時間它一定會過去,等到了你要怎麼樣?有開始,它一定有結束,對不對?你也不必等,你去見面,見面就是離開的開始,離開又是是下一次見面美好的時刻,那有什麼關係!離開,離開不是很好嗎?我們期待明天見面,明天見面以後你又高興,聖者以為那是苦的,為什麼?也許是吵架回來,不一定好的,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內心裏面充滿著智慧,對相的當中,根本沒有放入執著,都會把我們的般若智慧充滿在生命裡面,所有的事相都是你的享受,拍柆圖說: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不,我們佛教說: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真心:清淨心,哪個現象你都可以享受的,何以故?染不著,淨也不著,所以,禪宗裡面講,執淨為淨是為染,悟染本空是為淨,執著有清淨的心,那就是一種染污,悟染體空就是淨,你覺悟到一切染污的東西,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就是清淨的,染、淨還是唯心所造的東西,所以,不一不異,底下的三細六粗,五意六染,皆此識變)。正顯萬法唯識也。若返妄歸真。至二種我見(人我見跟法我見)。永不執位。即失賴耶名(意思就是只要有一天你不執著,那麼就沒有所謂的生滅,所以,師父一再強調,修行在做哪一種功夫,就是做放下的功夫,重複地講,全世界的宇宙就在你一念之間,那一念放下,擁有清淨心就擁有一切的財富。今天,我們一個準備出家的人,他回去了,他以前住哪裡,他住梨山,所說梨山很靜,環境很好,他一下來住這個城市,住不習慣,他本來想來這裡出家,結果,住到城市來,一直失眠,說睡不著,不能睡覺。然後,他又回去了,所以,五個又跑得剩下兩個,很快、很快。剩下兩個很快就剩下沒有,所以說,要發一個心出家,要持續下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本來有五個,現在剩下兩個,還有沒有?後面的研讀班有沒有?沒有,沒有人舉手,所以,這個不容易,我就跟他講:學佛的人是心的問題,在山上住得習慣,那到城市怎麼辦呢?那永遠不要度眾生好了,永遠住梨山痴情花(歌名),要不然吃水果好了,你永遠在梨山,我以前就想過要去梨山,去梨山買一塊地在那裡,因為,我去過梨山,我以前去橫貫公路,你知道嗎?梨山,在梨山賓館那裡停頓,停頓,以前在那裡停,哇!那個東西很貴,以前去吃什麼?吃蛋炒飯一盤,哇!不曉得幾十塊,害我心痛得不得了,梨山東西怎麼這麼貴,吃個蛋炒飯貴成這個樣子,以前,已經開始吃素了,不過,偶爾還有吃egg,egg就是蛋(法師笑),偶爾、偶爾,並不是每天吃蛋,偶爾,到梨山的時候,要去台東清覺寺打佛七,到梨山去看,什麼東西都沒有,一看,都是葷食,沒有辦法,只有飯也沒有什麼菜,蛋炒飯好了,就這樣子,就在那裡吃、吃……,跟陳文琮要去打佛七,在那裡捨近求遠,舍近,我們本來可以從台東進去,可是,我們故意從那邊進去,梨山,去繞一繞再去打佛七,到梨山的時候,噢!那個環境實在太好了,可是,到梨山住的時候,第一個觀念就想:我若腸炎怎麼辦?我到哪一個深山裡面,我第一個念頭一定這樣,我若急性腸炎怎麼辦?不會好,急性腸炎怎麼辦?也沒有醫院,也沒有誰跟你打針,誰弄中藥給你吃,在這個地方空氣是好,可是胃腸不好,對不對?又不能每天吃水果,梨山你這樣走過去,到處都是種水果,那裡都是種水果,橫貫公路真是美,那沒有話講,夠美的。
後面這個表用點時間,我們慢慢來看。
諸位我們說三細,請翻看:
看三細的論文,中間一細相;二粗相「複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一者灰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這個離見就是離主觀的意識形態,就沒有所謂的境界,其實都是你主觀所產生影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好!這個是一念不覺生三細。然後,六粗,一念不覺生三細,然後就「境界為緣長六粗也」。因為,已經變現出境界出來了,然後,「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世間沒有真體,只有名相,所以依於外在的名相,為了名、利一直拚命地追求,其實這都是假的。「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好!念三細六粗。
五意六染:五意,意,意就是所謂的末那識,或者是第六意識的分別識,意本來是意識形態的依靠,其實,第八識、第七識都可以講意,但是,大部分都是指第七意識。「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二者、名為轉識,依於動心能見相故。三者、名為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五者、名為相續識,」就是一直延續的執著。「以念相應不斷故」所謂相應就是粗糙的形象,可以讓你覺察到的。「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所以最後「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我一直告訴諸位,世間沒有所謂的委屈,沒有所謂的善,也無所謂的惡,也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你內心裏面只要充滿一顆清淨的心,放下這些對立的,善惡因果自有報,不需要你來勞心勞力,為什麼?三界虛偽嘛!是因果生滅法,放下就超越了因果。
好!再來就是六染:「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執相應染」,所謂相應就是與心王、心所相應的意思,就是你這個形象比較粗糙,你可以發現它跟心王、心所相應,可以覺察得到。「依二乘解脫」,二乘是破我執。「及信相應地」,十信位:相應地。「遠離故。二者、不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就是連續,所謂不斷就是相續,相續不斷。「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舍,得淨心地究竟離故。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先念一遍,師父會一一來解釋的。「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為什麼不相應呢?因為不是二乘、權教菩薩所能覺察的,而且,不與心王、心所相應,所以,現色無緣無故就跑出來了,就像我們現在的一切境界,你的境界,你說這是唯心,你怎麼樣你也不會相信,我們眼睛所現出來的現象界,都是唯心所造的東西,怎樣打死,你也不會相信,這個無法覺察到的,很難,我現在動一念嗔恨心,我可以覺察得到,我喜歡吃餃子,我可以覺察得到,我這些境界都是假相,都是唯心所現的,你怎麼相信呢!對不對?現色不相應染,不是你有辦法,心王、心所可以觀察得到的,沒有辦法,現色不相應染,不相應,不相應就非凡夫、非二乘、非權教菩薩所能夠知道的,因為行相微細故,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那就是最後十地菩薩,「能離故。」那麼有這麼樣子,大概諸位都曉得,看下表:
下面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
這個是多出來的資料,也很重要,師父慢慢、慢慢來解釋一下:
諸位從中間看起,「九相」叫做「三細六粗」,三細六粗,「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把它編號編起來,「無明業相」編一,「能見相」編二,「境界相」編三,「智相」編一,「相續相」編二,「執取相」編三,「計名字相」編四,「起業相」編五,「業系苦相」編六。三加六就是九個相,所謂三細六粗,研究過《大乘起信論》的人,對這個名詞不能有陌生,三細六粗。為什麼要講細跟粗?等一下就會告訴諸位。「無明業相」寫個旁邊「細中細」,微細中的最微細的相,所謂「無始無明」;「生相無明」就是無明業相,細中細。在「能見相」跟「境界相」,畫一個合起來的相,一個符號,「細中粗」,細相裡面的粗相,因為,無明業相要到十地菩薩才斷,那就是等覺;「能見相」:所謂八識的見分,要到第九地菩薩才能斷;「境界相」:所謂八識的相分,影象在境界裡面,那要到第八識,到第八地菩薩才可以轉這個境界為唯心,沒有那麼容易,無明業相是細中細,「能見相」、「境界相」是細中粗。
看六粗相:
「智相」、「相續相」是粗中細,粗相裡面的細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是粗中粗,粗相裡面的粗相。
「五意意識」:什麼叫做五意意識?就是意識之所依即為意,意識之所依就是意,有的人講第七意識,有的人講第八意識,通常是指第七意識,末那識,因為,歷代祖師的註解不盡相同。「業識」、「轉識」、「現識」為第八識;「智識」,底下寫:第七意識;「相續識」跟「意識」為第六識。這樣就有一個眉目了,慢慢、慢慢我們再來解釋。
好!我們現在看九相的三細六粗,這個三細六粗是出自《大乘起信論》,根本無明起動這個真如,現出了生滅流轉的妄法,簡單講,就是迷惑的現象界,它的相狀有三細跟六粗,加起來總共有九相之別,細者就是沒有心王與心所之分,它的相微細難測,粗者就是心王跟心所有相應,它的作用之相有微細跟粗的,三細就是細相,六粗就是粗相,三細不借重於心王、心所,而六粗都要跟心王、心所連線一起來談。
三細:無明業相,無明業相簡稱叫做業相,略稱業相,這是指從真起妄初動之相,也就是由根本無明起動真如的最初狀態,乃是枝末無明的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夠分別出主、客二觀的狀態,所以,無明業相就不分主、客,主、客兩個現象都不存在,意思就是還沒有分。再來,能見相,能見相又稱見相,又稱轉相,講見相也對,稱見相也對,稱轉相也對,名相不一樣,但是,都叫做能見相。能見相又稱見相,指見初動之相。為什麼講見相?見到無明在動;粗相,又稱轉相,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這個是根據前面所述的無明業相,所起的認識對象的心,在能見相旁邊寫個:主觀。好!在境界相旁邊寫個:客觀。境界相,境界相又稱現相,又稱境相,由前面轉相,而妄現的境界之相,蓋能見相既起來,同時妄現這個認識的對象,也就是所謂的客觀。所謂的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就是三細。
六粗:我們有編號編好了,六粗第一個是智相,智相簡單講就是分別心。為什麼是智相?這個智相,你不要把它認為是智慧之相,那完了!不是這樣子。智相是按照這個境界相妄起分別染淨,在這個淨:清淨的境界他就執著,有愛,紅塵有愛,在這個染境則不愛,那麼,這個稱為智相,簡單講分別心叫做智相,就那麼容易。相續相就是分別不斷,依智相的分別,一個根據一個,相續相又根據智相來,智相又根據境界相,境界相又根據能見相,能見相又根據無明業相,無明業相又根據真如,就這麼一個一個推論來的,業障愈轉愈多就是這樣,執著放不下,愈轉愈重,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相續,為什麼是相續?按照這個分別,境界有好的,就執著產生快樂,不好就遠離了,不好的話,這境界以為是苦的,覺心起念,發現這個念頭相應不斷,就是相續相,稱為相續相,連續不斷的一直連續,一直執著。執取相,執取相就是執著,智相是分別,相續相是連續的分別,連續的分別就是連續的執著,所以,執取相是按照前面的相續相,緣念苦樂等境,心起執著,稱為執取相,這個容易了解,每一個眾生他都有執著。計名字相,這個計名字相,我們很明顯地按照前面的執取相,分別假名言說之相,稱為計名字相。起業相,起業相是依照前面的計名字相,執取生著,造種種的業,開始造業了,好的追求,拚命地追求,稱為起業相,所以,我們修行人,要是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何等的功夫,起業是什麼業,就是意識形態,能取、所取一直習氣不斷叫做起業,境界沒有所謂的造業,你所有的造業都是你的念頭,你的念頭都落入你的八識,你將來受的果報,也是你八識田中所影現出來的,所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們無始劫來,變現的共業跟別業的現相,共業、別業,我們又錯覺,又認為這是自己的,又拚命地去追求,不曉得這都是八識田中自我影現、自我現相,然後,自我執著,又落入第八意識,然後,又繼續去輪迴,誰讓你痛苦,誰讓你輪迴,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正是在下,沒有人推你去輪迴坑裡面,你把自己推向生死的邊緣,一直推、一直推,就是這麼一直,強迫自己執著,強迫自己痛苦,強迫自己分別,我們的苦,我們自己接受,起業相。業系苦相,業系苦相繫於善惡諸業,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稱為業系苦相。
五種意識。我們再來解釋業識,前面是相,現在這個是識,相是意識所轉變出來的叫做相,識是指意識形態的一種執著,所以,我們微細的意識形態的執著是指第八意識,業識、轉識、現識;比較粗糙的執著,是指第七意識:智相,更粗糙的,我們平常可以覺察到的,相續識跟意識,所以,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這是相,而這裡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意識,這個是識,不一樣。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這是識,意識是不必討論,因為,那個也是第六意識。諸位看業識,意識之所依叫做意,我們第六意識所依靠的叫做意,意通常是指末那識,通常是指末那耶識,依《大乘起信論》的觀點,意有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等五種名,依心而生起意,此心就是眾生心,也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切物的本體,所以,依照阿賴耶識而說有無明,因為有阿賴耶識,所以,我們才講到無明。好!業識,因為,阿賴耶識的根本無明不覺而生起心動,所以,在業識的旁邊,再寫四個字:妄心現起,我們虛妄的心現起來,這個叫做業識。轉識依心動,而產生能見之相,也就是主觀之作用,所以,在轉識的旁邊寫五個字:主觀之作用,主觀的作用叫做轉識,主觀的作用是從哪裡來,從業識來,因為,依照心動而產生能見之相,所以,也就是主觀之作用。再來,現識,也就是能現起一切這境界,叫做現識。現識也就是客觀的對象,所以說,主觀的作用叫做轉識,客觀的對象叫做現識。那麼智識呢?簡單講就是分別境界的能力,而認為其對象是心外的實物,我們認為心外有實在的物,其實不了解境實在是唯心所造,所以,我們心境,我們必需與天地萬物融合,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必需與天地萬物融合,才能過一個和諧的日子,那麼怎麼樣能夠與天地萬物融合,要無念,為什麼要無念?因為,所有境界都是你的心,你起心動念就更增長生死,如果,我無念、我離念,離一切境界的執著,離分別、離執著,那麼,我們的生死當下就了,清淨法身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不必對這個境界感覺有是非或者對立的思想,你要知道,這就是你心影現出來的世界,沒有所謂的是,也沒有所謂的非,何以故?一切都是真心影現出來的,真心因為無明、妄現境界,妄現境界裡面,你一直在討論是非善惡,那增加了生死,你不必氣憤眾生,你不必感覺委屈,因為,那也是你的心,如果你的心像佛陀悟到一切法大地的平等,你會很同情眾生,你不會氣惱眾生,何以故?他的名字叫做眾生故,他叫做眾生,他在六道一直團團轉,我們要同情他,我們不要恨他,何以故?因為那是你心中的眾生,那麼你煩惱拔除了,所以說煩惱無盡誓願斷,斷了無盡的煩惱,其實,境還是心。最後一個叫做相續識,所以這個智識是認為心外有實法,一直拚命地分別境界,所以,你在智識旁邊寫個:分別境界叫做智識;這個相續識,就是不斷地分別作用,所謂不斷地分別作用,就是念頭不斷叫做相續識,如果,你寫:念頭不斷,無法斷除,念頭無法斷除,那就更清楚了,叫做不斷的分別作用,叫做相續識,因為,認識種種的念頭,種種的念頭一直存留在心,一直存留在心,而相應不斷,由此故產生意識,所以,你如果認識了這個佛法,你日子就會很好過。比如說,隔壁,我們那個停車場,隔壁有一個停車場,做立體的停車場,建了兩年多了,沒事,最近也不曉得哪一個眾生,兩天就寫一份投書,每天都打電話去,他又不打給工務局,他打給市長,非拆不行,我晚上睡覺,我就這樣想,那個停車場建了兩年,也從來沒有妨礙到人家,也不是說我家的排氣管裝到你家的通風口去,也沒有。他就一定要把它拆掉,也不留名字,也不留地址,硬要把它拆掉,那個五、六百萬的東西,有十人停車位,也可以造福整個高雄,要不然,你拆掉的話,十個停車位,那十輛車子要停在哪裡?不曉得哪一根筋不對,他就一天到晚打電話給市長,然後,工務局來,他說:奇怪!你們是不是有什麼深仇大恨,我們拆除大隊來到這個我們就不喜歡拆,因為,這個也沒有妨礙什麼,你們自己私下調整好就好。我說:我們連對象都不曉得是誰報的,你怎麼調整。晚上,師父睡覺就想:他為什麼要做這種事情,想不通,如果說,我去叫拆除大隊的人來拆除這個地方,我有紅包可以賺,我可以領到十萬、二十萬,或者是我可以升官,那我來拆,你拆那個有什麼用,你家會比較富有嗎?對不對?這個人很奇怪!以前,我的朋友當建築工程師,我們是念engineer,工程師,現在我們台灣分析起來,三分之一都有違建,世界有名的違建地區,一定的道理,不然,廚房也不夠,打出去多幾坪也好,土地太貴了,我那個同學包一個工程,那個工程就都弄好了,建、建……,開始要銷售了,銷售了,他就告訴客戶,說:我們檢驗檢查通過以後,後面會增加四、五坪,都打掉重新建,因為,後面留個空地,然後建廚房或怎樣,都已經弄好了,賣,賣得非常好,其中就一個客戶,不曉得哪一根筋不對,好像說買得有點貴或怎麼樣子,叫他,說:你要算便宜一點。他說:大家都是這樣賣。不高興,然後,就一天到晚打電話到拆除大隊去,結果,後面本來要擴充,擴充出來的,全部,幾百萬全部打掉,他就是為了那麼幾千塊、幾萬塊的退費,他寧可把整棟後面的十幾戶的背後準備要增建的,全部要打掉,然後,那個工務局來看,這個也不是什麼大的違建或怎麼樣子,就說要原諒他,要務局不想打,因為這個違建不只是這裡,對不對?算了!算了!唉!又不行,他說你瀆職,你瀆職,他就是為了這幾千塊,就為了一噗通恨,為了一點嫉妒,他就非把你拆掉不行,所以,有一句話我背得很熟,很熟很熟,這句話是我的一生的座右銘,這句話對你很有幫助的,絕對有幫助的:寧可千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我們法師,犧牲我們的生命,粉身碎骨救度眾生,粉身碎骨,我們把錄音帶幾百萬、幾千萬這樣送。師父!我怎麼樣好嗎?好!一定說好。師父!我怎麼樣好不好?好!統統說你好。世間哪有那麼好的人,這不是說我們站在一個學佛的法師,不是這樣子,所以,有人毀謗我們三寶或是出家人,我說我們出家人再爛、再壞,那也比世間人好幾千萬倍,我們都不會做這種事情,眾生,你怎麼樣想都想不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你躺著好好地休息,他為何要叫人拆這個,你想得出來他為什麼嗎?拆掉也沒有資金,對他也沒有什麼幫忙,也不是說他可以當市長,也不是可以當什麼代表,或者當總統,統統沒有,又沒有名,又沒有利,就是為了什麼?恨,或者是嫉妒、不滿,我沒有車庫,叫你全部都沒有,全部把你拆掉,是不是?我們以前國文老師講的,常常比一個八字形,無奈的手勢,這樣子,沒辦法(法師兩手一攤)!無可奈何,眾生無可奈何,學佛人,我一直拚命要救度眾生,一直讓你方便,不想,我從來就不想破壞任何一個人,你要建,你有辦法你就建,對不對?你只要不要占到公地就好,對不對?我們怎麼會去跟你報這個。唉!沒有辦法!所以,你要是冷靜,去推測眾生他在想什麼,你會吐血而死,你會不曉得他為什麼要這樣子,你不覺得這是很痛苦的事嗎?誰?他也不認,他也不承認說是我,用假的名字你也不曉得,我說:有用名字?沒有啊!打電話的,要問他名字,他馬上掛電話,住址不曉得,名字也不曉得,要不然,我跟你求懺悔,那個好好的東西,為什麼要把它拆掉?已經兩、三年了,又不是今天你來建的,違建的趕快把它拆掉,它已經兩、三年放在那邊沒事情。所以,同學們!不必去預測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你會吐血而死。寧可千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你不要去得罪小人,那可痲煩了,也不曉得是誰,無從查起,那就認了,認了,所以,我們要傷害眾生,已經先破壞我們安詳的內在,如果,我的話,我不但會保護它,就算我今天沒有買停車位,我也會保護它,因為,那個好好的東西,你為什麼把它拆掉,不是我的、不是我的,我不可以破壞我這個清淨心,也不可以傷害眾生,對不對?就這個樣子。所以,仁厚之心,以養天地之德,就是這樣子,佛家裡面的思想就是偉大。所以說,同學們!我們要完成生命的覺醒,第一要心境融和,心跟境一定要融和,放下一切。
六染心:看業識的底下,「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分別智不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我們要從後面看起,這個編號要編回來,「執相應染」編1,「不斷相應染」要編2,「分別智相應染」要編3,「現色相應染」編4,「能見不相應」編5,「根本業不相應染」編6。為什麼?因為行相愈粗的,我們容易發現,行相愈細的,我們不容易修行,所以,我們要從後面編回來,是因為前面比較粗糙,後面愈來愈微細,「六染」心是說眾生的心性本來自性清淨,而離諸妄染,但是,因為依於不覺而忽起無明,為煩惱所染污,所以,有六種染心之相:第一、執相應染。為什麼講執相應染?我執的煩惱跟心王相應,意思就是執著跟心王相應,意思就是執著外境以染境為心。第二、不斷相應染。什麼叫做不斷相應染?在苦樂的境界上,法執的煩惱跟心王相應而起,所以,不斷相應染就是法執,法執的煩惱跟心王相應而起,相續不斷與染境心。第三叫做分別智相相應染,意思就是能夠分別世間、出世間諸法之智慧,與心王相應而污染淨心,而污染清淨心,所以說,分別智相應染。第四、現色不相應染。什麼叫做現色不相應染?不與心王、心所相應。為什麼?因為無明薰習而現出這個境界,你沒有辦法發現的:這是桌子,我們明明看這就是心外的桌子,這是茶杯,這是電燈,這是牆壁,怎麼這是講你的心?山河大地都是你影現出來的,再怎麼樣你也沒有辦法承認、認同,這個山河大地明明在外面,你為什麼說是心內的東西,所以,這個現色不相應染,現就是境界,現出這個境界,而你根本沒有辦法去跟心王、心所連鎖在一起地去覺察到,沒有辦法覺察。第五、能見心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就是說因為我們根本的無明動,使我們的清淨心變成能見相,這個能見相本來就是很微細的,很微細的,存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面,我們生生世世在動作都是粗糙的,存留在我們潛意識裡面微細的那一分主觀的意識,我們沒有辦法跟心王、心所相應,意思就是行相微細到沒有辦法跟心王、心所相應的精神作用,叫做能見心不相應染。第六、根本業不相應染,由根本無明力故,而使心體始動,動而成業,也就是也不與心王、心所相應。
好,再看上表,執相應染「二乘」人、「三賢」所斷的,不斷相應染是是「初地」菩薩所斷的,分別智相應染是「七地、二地」菩薩所斷的,現色不相應染是「第八地」菩薩所斷的,能見心不相應染是「第九地」菩薩所斷的,所要修行的功夫:功課,根本業不相應染是「第十地」菩薩所斷的。
諸位再看「四相」:「生相」,叫做生相無明,一念不覺叫做生相,四相,生、住、異、滅裡面的生相無明,最微細的,細中細,最微細的。「住相」,法執堅住名為住相,強烈的法執叫做住相。「異相」,行相稍粗名為異相,行相比較粗糙,稍微比較粗糙,可以讓我們一般人覺察到的,行相稍粗名為異相。「滅相」,生、住、異、滅一個周期的盡端叫做滅相,生、住、異、滅,四相的一個周期,最後的一個周期叫做滅相,滅相就是階段,一個階段。比如說,你起業你一定要遭受果報,到達這個是一個階段,滅相,不必再繼續討論相,所以,起業相的後面,它就沒有連線業系苦相,為什麼?因為,你起業你一定業系苦,這個不必講,所以,滅相就是一個階段,為什麼是一個階段?因為生、住、異、滅一個階段,一個周期。
好!從「邪定聚」看,「十信以前」叫做「外凡」位,外凡位就是連論到入佛道的因緣都還很遠,叫做外凡,離佛道太遠了叫做外凡位,那麼「不定聚」、「邪定聚」,就是永遠不能成佛,邪知邪見叫做邪定聚,永遠不能成佛;不定聚就是有機會的話,他可以轉入「正定聚」,叫做不定聚,有因緣、有機會,他就會轉入正定聚,叫做不定聚,「十信」位叫做「內凡覺」,為什麼叫內凡覺?他雖然是凡夫的覺悟,但是,內已經接近了佛道的開始叫做內凡覺,雖然是凡夫,但是已經接近這個內,指接近佛道,所以,內凡覺是滅相,行相、滅相當然是最粗糙,「三賢」跟「二乘」叫做「相似覺」,「地上」菩薩叫做「隨分覺」,「相似覺」只是類似而已,類似覺悟而已:相似覺,地上菩薩的隨分覺就是分證即佛的意思,隨分覺:隨自己的力量,現出這個覺相,「金剛心」就是「究竟覺」,「正定聚」就是必定成佛,「聚」就是類,把這一類的,有一類的眾生是必定成佛道,哪一類的眾生,就是金剛心的究竟覺,地上菩薩的隨分覺,三賢位的二乘相似覺,正定聚一定成佛道,是不是?哪一類的眾生叫做不定聚?聚就是聚合在一起,這一類的眾生,哪一類的眾生,還沒有回小向大的眾生,正在等待因緣的,所以,不定聚就是等待因緣,不一定成佛道,你要有因緣碰到了,他就會轉凡成聖,這個叫做不定聚,邪定聚是邪知邪見,永遠不能成佛道,十信們以前叫做外凡位。
「附記」,附記就是「位次中三賢位中」,「別開軟、頂、忍世第一的四相,是法相俱舍」,所談的。
「華嚴終教中不別開。又,內凡覺這」(個)「名稱,論文中無之」,《大乘起信論》沒有,「乃為說述方便而設」,但是為了講說方便而講的內凡。「又,達究竟覺,真知生相」,才真正地了解生相無明,「無明業相,是佛果位」。
這樣子給大家有一個交代,這個表格好像有一個解說、解釋,就比較不會一團霧水,底下談到三細六粗,五意六染,諸位就有一種idea。
上面一段就是講到阿賴耶這個名字)。一就體總標竟。
(再來是)子二依義廣釋(依照這個義理,我們擴大來解釋)三
醜一釋上心生滅義(解釋上面的心生滅的道理)
二複次生滅因緣者下釋上生滅因緣
三複次生滅相者下釋上生滅之相國中二
寅一辨德列名
二按名別釋
寅一辨德列名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為什麼叫做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這個識有兩種義理,能攝一切法,也可以生一切法,要二個義,兩種義才攝一切法,才生一切法,不是像真如門,心生滅門那兩門,那兩個門各攝一切法,現在這是兩個義,共攝一切法,哪兩個?覺義、不覺義,覺義跟不覺義的範圍比較小,真如門跟生滅沉著生滅門的範圍比較大)】
此依真妄和合(真心跟妄心的和合來說)。釋此識有二種義。以顯迷悟因依也(你依照悟去修行就悟,因迷就迷,所以,迷跟悟都有它的因)。(第二呢?)二義。即覺不覺二義。(覺義跟不覺義,)同在生滅門中(所講的,生滅門中有對立的事相可談叫做生滅門,真如門沒有辦法談)。然真如亦有二義。一不變義。二(真如可以)隨緣(叫做隨緣)義(一個可以不變,第二個可以隨緣)。無明亦有二義。一無體(沒有體性,沒有體性就是說都是虛妄顯現的)即空義(無明所顯現出來的,無體就是空義)。二有用成事義(如果有作用的話,就變成事相來討論)。各由初義故。成上真如門(「初義」:哪個初呢?比如說真如門裡面的不變義跟隨緣義,初是不變義,無明也有二義,無體即空就是空義,還有有用成事義,那麼,由第一個初義就是空,空義,是這個意思,成上面的真如門)。各由後義故。成此生滅門(生滅是什麼?就是不變義跟隨緣義,取隨緣是生滅門,空義跟有用成事義,那就是有用成事義,所以,各由後義變成了生滅門,前義、初義、後義是這個意思,兩個義裡面的前面叫做初義,兩個義裡面的後面叫做後義)。謂此識。本如來藏。不生滅心。隨緣所成。而為眾生本有之佛性。故云覺義。由無明風動(無明風動:無明如風在動叫做無明風動,所以,無明如風唯有虛空掌握得了它,無明如風,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掌握風,只有虛空,何以故?虛空不動故,風怎麼吹,我也是沒差,所以,無明如風,唯虛空掌握得住,也是一樣的,無明所顯現的事情,唯真心如如不動,可以掌握住它,無明就是生滅法,生滅就是緣起法,一切緣起的變化的現象界,你只要保持一個如如不動的喜悅的心,你就掌握了一切天地萬物的真實,因為,無明沒有真實,放下無明就是真實)。妄成生滅。障蔽本有之佛性。故云不覺義(所以,在《悲華經》裡面講,釋迦牟尼佛說: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這個世界這麼壞,人心這麼壞,那時候看一看,感觸不很大,感觸不是很大,會嗎?我覺得還有人不錯,噢!年紀慢慢愈來愈長大,噢!佛很行,真的,眾生真的,這個十方世界,可能真的沒有辦法找到像我們這麼壞的,佛陀在《悲華經》裡面說,其他的世間,五穀自然豐收,水果自然成,五穀自然就豐收,豐收,不必灑什麼農藥,不必什麼殺生,就可以過得非常的快樂,地都是迸出黃金、金銀財寶,何以故?因為眾生的福德無量,依報隨正報而轉,心腸大家都很好,都行善福報就跟著來,娑婆世界,像我們這個地方就不是了,要吃三餐拼得流鼻血,沒有辦法。再來,所到之處鬥爭、不淨。再來,男女朋友一離開,反目成仇,怒目相視。我跟你借錢,你不借我,我跟你借錢,我又不還你,你殺我的父親,我就殺你的母親,是不是?我做生意我就能偷的就偷,能偷的我就偷;水果,上面擺的都是好的,一翻起來,都是爛的,唉!信徒買來的水蜜桃,據說某某法師喜歡吃水蜜桃,我沒有指誰,是不是?就買了水蜜桃,水蜜桃上面看很漂亮,一翻起來,底下都爛的,我說:做生意人為什麼要這樣做,每一次看到這種不幸的事情,那種好像是說眾生陰險的事情,就會想到佛陀在經典裡面講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你像跟航警局的報說:飛機上面有放炸彈,頭腦有問題就是這樣子,一天到晚沒事做,說:飛機上面有放炸彈,害那個飛機班班誤點,對不對?警察抓到:餵!你要把我寫下去,寫什麼?寫精神分裂,你要幫我寫下去,寫精神分裂,他知道寫精神分裂,可以免責權,免這個責任,你想想看!用這個精神分裂來擋箭自己,每一班班機都是誤點,為什麼?他就說:飛機上面裝炸彈。你看,眾生做這種事情,多無聊的事情,無緣無故,這個就是無聊,對不對?我們今天沒有聽到佛法也是這樣子,眾生就是這樣子,所以,禪宗裡面:任他欺、任他騙,我們自保是一個本性如如不動,就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欺、騙,天騙、萬騙,不如因果一變,因果不變,你就倒了,天騙,天怎麼騙你,人怎麼騙你,因果一變,你就倒了,你就要隨因果的報應,所以,其實說你是欺騙眾生、傷害眾生,其實就是傷害自己,沒有一點好處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切的經典我們體悟很深,所以,我求生極樂世界的心非常非常非常的強,沒有第二句話,沒有二心,我到現在求生極樂世界連動一個念頭:說我來世要在娑婆世界大富大貴、大弘揚佛法,嚇都嚇死,我還敢再來,不敢,不敢再來,絕對不敢,真的,但是,師父!您為什麼來?不小心,沒有辦法!也不曉得前世為什麼忽然掉下來,又掉到這個陷阱來,不過,最可喜的就是能夠跟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共聚一堂研究佛法,這是我比較幸運的,覺得比較幸運的,還好你們都是好人,多少讚嘆些,比較沒有後遺症,我現在發現一個密秘,好朋友不要講太多話,好朋友,你若跟他講太多話,以後,他用這種來攻擊你,因為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心都很壞,為什麼?你以前跟他一見面的時候,兩個人太好了,什麼東西都搬給他知道,什麼東西都講給他知道,後來,一離開以後,你自己講的,你無言以對,你自己講的嘛!所以,我們如果是好朋友的話,還是要留三分,娑婆世界的眾生一翻臉,哇!就不好看。如果你有固定的職業,自己經濟能力夠,最好,聽課聽完以後,下班完,就在家裡好好用功好了,比較沒是,沒非,牽扯不清,到最後你就牽腸掛肚,斷不掉,所以,攀緣是好還是不好,這很難論斷。)。
問。此一識有二義。與上一心有二門何別(有二義:覺義跟不覺義,對不對?就是我們有覺義跟不覺義,阿賴耶識有覺義跟不覺義的角度,跟上面的一心二門有什麼差別)。答。上一心具二門。約不變自性絕相義(不變的真如自性,絕相就是滅,滅掉一切相,不立一切相叫做絕相,不討論相的意思,單單在空性裡面發揮,叫做自性絕相義)。成真如門。約不守自性隨緣義。成生滅門(不守自性,因為一念妄動,到處攀緣、分別、執著,若離妄想、分別、執著,即如如佛,那麼就是本來的面目,成生滅門,我們不守自性隨緣,緣就是變成生滅,那就是成生滅法)。今此但就隨緣義邊(來討論)。染淨理事(無論是染、無論是淨或者是理、是事)。無二之相(染淨是一體的,理事是一體的,無二之相)。明此識也。是則前一心義寬(一心開二門範圍比較大,一心就是分真如門跟心生滅門,心真如門跟心生滅門,叫做一心義寬,義,道理比較厚,談的範圍比較大一點)。該收於二門(就是真如門跟生滅門)。此一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義狹(它的道理比較狹小)。局在於一門。
問。此中本覺(這裡所談的本覺)。與上真如何別(跟上面的真如有什麼差別呢?)。答。真如約體絕相說(真如是就體絕相來說的)。本覺約性功德說(真如:不講一切相;本覺:是講本性具足有功德。約性,它少四個字:約性具足一切功德,它沒有寫這四個字,所以,看起來就比較艱澀一點,本性是約性功德,約性具足一切功德來說的,叫做本覺)。此為翻染(翻染就是心變)所顯(翻染就是翻染污的心變成清淨的心,所顯示出來的,才討論到這個本覺)。下文雲。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本覺這個道理,它是對始覺來說的,就像老師,當然是對學生講的,對立的)。乃至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因為有不覺,而才有始覺,是本覺對始覺來說的,不覺又是對始覺來說的)。故在生滅門中攝(因為生滅門就是有相、用可以討論,什麼叫做生滅門?討論相、用叫做生滅,相、用就無量無邊的理事,無量無邊的染淨,所以,在生滅門中有很多的語言要討論,很多的角度要討論)。而真如門中。無翻染等義(無翻染就是它不必翻染為淨,它不必討論這個,生滅門是翻染為淨才討論,真如門它沒有翻染為淨,翻就是去掉,不必去除染心為淨心等義)。故與此不同。是故體相二大。俱名本覺(所以,體、相兩個大,都在本覺裡面討論)。並在生滅門中(統統攝在生滅門中)。故前立義分中。真如門即示體大(因為真如門是談論到空性的,所以,只對體來討論)。生滅門能具示三大也(體、相、用三大,生滅門要討論體、相、用三大,為什麼?生滅門要討論染淨,要討論理事,你要討論染淨,要討論理事,你不用講體、相、用,你怎麼討論呢?)。
言能攝一切法者。謂聖凡依正。染淨因果(聖人、凡夫、依報、正報、染心、淨心、因果)。皆依此識。而得建立。含攝無遺(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含攝無遺。所以,我們對阿賴耶識的認識是非常重要)。故云攝一切法。即萬法唯識也。然上二門雲。皆各總攝(一切法)。此不雲各者(這裡不雲各)。以二義狹於二門故(二門就是覺義跟不覺義,因為覺義跟不覺義是比真如跟生滅二門範圍比較小)。但明一識。由含二義(但明阿賴耶識,由含生滅、不生滅,以及覺、不覺義)。故攝一切(攝一切就是共攝一切,兩個共同加起來才攝一切)。不言二義(不言覺義、不覺義)。各攝一切。又上但云攝不雲生者(為什麼講攝不雲生?)。以真如門。無能生義故(他不會衍一切的無明三細六粗出來,能生是指三細六粗,他不會生出三細六粗,他沒有一念不覺,他不討論生滅的東西,所以,沒有一念不覺,他根本就不衍生三細六粗的事相出來,本體界、現象界都不必討論)。此言生一切法者。由此識以不覺熏本覺故(以不覺就是以無明,熏這個本覺)。生諸染法。流轉生死。以本覺起始覺故。生諸淨法。趣證涅槃。依此二義(按照這兩種道理)。遍生一切染淨諸法。故云能生。此文即起下四種薰習之文。非但染淨相熏。能生諸法。亦乃諸法生已。不離此心(諸法生還是不離這顆心)。為此心所攝也。
云何為二。寄問之詞。下列名。一辨德列名竟。
寅二按名別釋三
卯一辨覺義乃約淨法明心生滅(辨覺義是就淨法明心生滅)
二辨不覺義乃約染法明心生滅(不覺義是就染法來說明心生滅)
三辨同異(染淨同異)國中二
辰一略辨始本二覺(始覺跟本覺的不同)
二廣顯二覺之相
辰一略辨始本二覺
【所言覺義者(什麼是覺義?)。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什麼是離念相?離念相很簡單,擺脫主觀的意識形態就是離念相,當我一切法不加上自我的色彩,自我就是第七意識的執著,那就戴一個墨鏡在看世界,整個都偏掉了,整個都黑掉了,黑黑的,我們以前教授常講的:黑色的,黑暗的世界。他的國語不是很標準,他說他很標準,他是大陸的,他說他很標準,可是我們聽不懂。離念相,什麼叫做離念?簡單講,離開分別跟執著這個念頭,擺脫主觀的意識形態,那麼就像什麼?你如果能夠擺脫這個,你的心就像虛空際那麼大,師父一直說:修行在做兩個字的功夫,就是放下,放得下,虛空都是你的,全體都是你的,你現在就是最有錢的人,不要計較,不要認為人家對不起我們,要常常講:我對不起人家,永遠站在一個低處,讓眾生,你比我好,你站高,沒有關係,你要表現,那你就表現,你一起毀謗、傷害我,沒有關係!你就對,你對嘛!對不對?我確實不對!這樣的話,煩惱就會少很多,少很多,我們人一生一世花在自我解釋的生命里花得很長,同學一直誤會我,我一直想向你解釋,他對我們又有成見,然後,又擺不平,然後,內心裏面就講:我一直跟你解釋了,你又不相信我,或是說我一直解釋,你為什麼要用你的觀點來看我,就是一種衝突點,我告訴過邱醫師,生命不需要用來解釋,生命用來享受,享受這分寧靜,享受這分覺悟,我不需要耗費我的時間跟你解釋什麼,你的因果你負,我的因果我負,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我們在做什麼。今天碰到兩個師姐,來插花幫忙,她說:師父!我最近是非很多。兩位是母女。我說:師姐!你要想要沒有是非只有一個辦法。她趕快把耳朵……。有什麼辦法,慧律法師!除非你消失在這個娑婆世界,否則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沒有是非,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是非,你講啊!當然有!外道要讓他死,怎麼沒有是非,那就不必談。她說:哇!師父這樣講。她講:哇!開悟了!開悟了!她歡喜了,本來就很煩惱。我說:今天要問你,你發什麼心,很簡單,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了解你自己在做什麼,眾生都是從你的外表上去看、去扭曲你,所以,戒律裡面講,見聞疑,他看到你什麼就懷疑,聽到什麼就懷疑你,見聞疑三根搞不清楚是「是」還是「非」,見聞疑就是這樣子。我說:沒有關係!她說:師父!您做得很好。當然很好。師父!您很超越。當然超越。Ofcourse對不對?沒有什麼話講,我們不需要動一個念頭,我在忍耐你。不對,你不需要忍耐他,你為什麼要忍耐他,你忍耐他幹什麼,對不對?你所做的事情,你自己很清楚,別人不了解,別人不了解誤會,那也沒有什麼關係。我說:師姐!你相不相信,我現在講這句話你相不相信,當別人對你有成見的時候,你解釋到死,他都要誤會你,你相不相信。她說:對!師父!我需不需要解釋?我說:根本就不需要解釋,你解釋什麼?你的發心是什麼,只有你最清楚,你發心是惡的,你因果逃不掉,對不對?別人即使是錯覺,讚嘆你,你的因果還是存在的,如果說,你的發心是正確的,你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因果,祖師大德就是這樣,你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因果,那麼這一切的事情,就是這樣過,你的日子就快樂。我說:我告訴你,我慧律法師,我一生一世所做的工作,我覺得不需要跟你解釋什麼,那是你家的事情。她說:哇!聽了很舒坦。當然舒坦了,當然很快活嘛,對不對?要不然,你怎麼樣?拜託你相信我,你要向他解釋,還要拜託他相信你,我為什麼要拜託你,你為什麼?你不相信我,我也不會下地獄,因為,我沒有昧良心做事情,為什麼叫我下地獄,你相信我,我也不會升天,對不對?你相信我,如果我做錯事情,你相信我,我也要背負因果,傻瓜!我們人就喜歡在名字相、外表上打轉,總是喜歡拉幾個朋友,以為他們跟我共識,然後,人愈多就表示說我的正義愈強烈,人類幼稚、無知,修行人為什麼要對眾生,做這虛妄的工作,修行人他本身就是對因果負責,你對因果負責嘛!你為什麼要拉很多人,當我今天,他對不起我的時候,我第二天去,我馬上講那個人的壞話,然後,餵!你同不同意我的看法,同意!同不同意我的看法,然後拉、拉……,很多,十個、二十個,你看,大家都在說那個人不對,你看,結果,大家就是那個人在講,大家,很多人都講那個人怎樣,就是那個而已,整個市場在講,他說整個市場,當然變成整個市場在講,他一個,在市場一直講。同學們!學佛一定要有那個定力,不要管他,隨他去,不管他,道就在你的前面,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慢慢地體會看看,我才說:你多會解釋,師姐!你多會解釋,你講,你多會解釋。我說:今天你插花,人家會不會誤會你,因為插花,而利用插花來牟利、來賺錢,會,一定會的,像我慧律法師弘法,貪名圖利,一定會的。以前,落成的那一天,來了一個記者,他照了幾張相片。餵!慧律法師!我今天跟您照相。我說:我沒有叫你照相,我根本沒有叫你照相,對不對?來向我要錢,要多少錢,要幾萬塊。我說:這照相才幾張,為什麼要幾萬塊。復敏師說:師父!拿兩、三千塊給他。我說:這也不值幾百塊,為什麼要拿幾千塊給他。他說:我要你好看。結果,就寫一篇,很大的一篇,說我跟人家騙,騙了三億。我這些錢都是跟人家騙來的,我說:你們這些在座都是傻瓜,都被師父騙錢,都沒有法律,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你很容易相信那些報章雜誌音聲,那你完蛋了,你完蛋了!你完全被蒙在骨子裡面,都不曉得。以前,有一個人要來出家,要來這裡出家,怎麼樣?被他爸、媽抓回去罵,為什麼?你怎麼可以跟慧律法師出家,那個人有多壞、多壞……,他媽媽也沒有跟我住過,當然,不是同居,你媽媽也不了解,根本跟我完全不認識,她就在外面聽人家講、講……,她就不允許她的兒子來這裡出家,你看,這個流言有多可怕的東西,所以,你想想看!《阿彌陀經》就是我們的模範,你看看:東方有什麼世界在讚嘆阿彌陀佛,西方有什麼世界在讚嘆阿彌陀佛,南方有什麼世界在讚嘆阿彌陀佛,北方有什麼世界在讚嘆阿彌陀佛,下方、上方都在讚嘆阿彌陀佛,為什麼極樂世界為無量無邊眾生所知道,就是讚嘆來的,你懂嗎?就是讚嘆來的,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十方世界都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要不然,你今天沒有釋迦牟尼佛讚嘆阿彌陀佛,你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聲嗎?這不是讚嘆,是什麼?難道釋迦牟尼佛誹毀阿彌陀佛,你不要去求生極樂世界,是不是?那是騙人的或怎樣,那完蛋了!同學們!讚嘆隨喜有無量的功德,但是,也得讚嘆得適當,適當就好,所以說,我們要了解,當你放得下,同學們!佛法裡面,一定要在你的生命裡面發揮,否則你的學佛實在是浪費生命,你的生命就是行、住、坐、臥,你的生命就運用在你的一切時空的交會點,否則,學佛一點意義都沒有,佛法不能運用在你的生命,你學佛幹什麼?所以說,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法界一相就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按照這個法身,來說我們有本覺)。】
此明本覺體(再來說明本覺的體)。即眾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也就是眾生本來有不迷的佛性)。人人具足。個個圓成。實(在是)諸佛之法身(就是人人具足)。今在迷位(我們現在是迷的眾生)。名為本覺。亦稱如來藏。經雲。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故曰眾生本來是佛。此之心體。雖迷不失。以眾生從來。不曾離念故。不得顯現(沒有辦法顯現出來)。若能離念。則無不覺之暗(如果可以離開這個念頭,則沒有不覺悟之暗)。非唯無闇(不但是沒有昏暗)。乃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本體廓周(廓就是廣大、空寂)。湛然常住。如太虛空。無所不偏。一切妄念。差別諸法。融成一味。唯法界一相。更無對待。即此是如來平等法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眾生本有。理非新成(眾生本來就具足,這個道理不是新成的)。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按照這個法身說名本覺)。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我們這個始覺跟本覺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你怎麼修也不能恢復到本覺,對不對?)】
此釋本覺義。何以故征詰之詞(「征詰」就是求問。「詰」就是問的意思)。有二意。一上文直雲覺義(一、上面直接就說覺義)。今何故乃名本覺(現在何故,為什麼會講本覺?)。二此中既稱本覺。上何故直雲覺耶。此乃進退征詰(下面直接說覺,現在又為什麼說本覺?這裡既然本覺,上面為什麼又直接說覺?這個一個是下面問,一個是反過來問,此乃進退征詰)。別顯從迷返悟。要依始覺之智為張本也(「張本」就是開始,要從始覺的智慧來討論開始)。然約覺性不迷。但直名覺。今約在迷。一向不覺。特由本覺內熏之力。發起始覺(比如說,這個鏡子,鏡子本來就有清淨的面,這個鏡子為灰塵所染污,我們拿這個布,擦一點點,開始在亮了,再擦二點,開始在亮了。始覺:開始在亮了,擦、擦……,擦到最後,恢復到鏡的原來,始覺、本覺不是一樣嗎?如果,始覺不同於本覺,你一擦,或者擦到木板,玻璃骯髒了,你擦到木板,你木板擦完了,那個玻璃也不會亮,對不對?所以,那個鏡雖然有灰塵,但是,你要擦的灰塵,你不能離開這個鏡面,對不對?所以,始覺不能離開本覺,是不是?聽懂了吧!很容易的,easy、easy,容易的,是不是?不會像聽《楞嚴經》,兩眼無神,底下,由內薰之力發起始覺)。復由始覺有功。方顯本覺。本覺者。是眾生本有之佛性。此性今日方覺(今天才開始,就算這個鏡面本來有那個力量,有這個照射的功能,碰到明人,知道這個是鏡子,擦一擦,這個就完好如初的鏡子)。而非新生。故云本覺義者。對始覺說。對始故說為本(因為有始覺,所以,我們才說本覺)。此答初意也(初意就是剛剛所講的,一上文直雲覺義,今何故乃名本覺,對不對?你看到了,對不對?此答初意,初意就是那一段「此釋本覺義,何以故征詰之詞,有二意,一上文直雲覺,今何故乃名本覺」。「此答初意」,就是答覆這一段)。又以始覺依本覺起。返流還淨。先覺滅相(覺滅相:注意聽!這裡不是千元覺,然後滅掉,不是這個意思,先覺悟到生、住、異、滅的覺,生、住、異、滅的滅相,這個滅相是最粗之相,我們說生相是最細的,住相:細中的粗;異相是粗中的細;滅相是粗中的粗相。我這個是方便講。最微細是生相,滅相是最粗的相)。漸漸覺至生相(漸漸地覺到這個生相無明)。生相既破。復歸一心。始本不二。故云始覺者。即同本覺。由同一覺故(因為,同一個覺性)。上文得直稱為覺(上面可以直接稱為覺)。此答後意也(這個是回答後面的意思,後意就是兩個,第二個,此中既稱本覺,是不是?既稱本覺,怎麼樣?上何故直雲覺,上文得直稱為覺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始覺即同本覺,因為是同一個覺故,由同一覺故,這個由就是因為。因為,這同一個覺悟,如果,不同覺悟的話,那你怎麼修,你也沒有辦法,眾生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樣,你怎麼修呢?我的心跟佛不一樣,不是鑽石,你打到最後還不是鑽石,我沒有佛性,你怎麼修,修到最後還不是佛性,永遠不能成佛,要我具足佛性,我才開始修,對不對?所以,始覺、本覺要一樣的東西)。(底下這個比喻很好,)譬如醒人而有睡夢(譬如說醒過來的人,他晚上睡覺會做夢)。從夢覺者。即本醒人(本來就醒的人)。非別有他人(非別有他人:不是別有他人)。本始二覺。而無異體。亦復如是。
問。若始覺異本(如果這個始覺不同於本覺)。則不成始(那個本是簡稱,本覺則不成始覺)。若始同本(若這個始覺同本覺)。則無始覺之異(沒有始覺的不同)。答。今在生滅門中。約隨染義(在生滅門中隨這個因緣。隨染就是隨緣的意思。隨這個因緣的染法)。形本不覺(注意聽!這個「形」不是形容的意思,這個形是體,本體的意思,體本不覺,隨染的話,它的體性本來是不覺悟的,這個「形」,我為了這個字還特別去查辭彙,這個字當形容就不對,這一定不是形容詞的形容,這一定有它的意思,我去翻,噢!原來是體,體性本來是不覺)。(才)說於始覺(噢!那這個意思就通了)。若覺至心源。染緣既盡。本始合一。平等絕言。即真如門攝。是故本覺之名。在生滅門中也。又本覺得名所以。詳在《海東疏》。二卷十六頁(這個《海東疏》是元曉大師所作的,元曉大師,上次講過了,公主愛了他,拚命地纏著他,公主又跟他生了一個孩子)。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此明始覺義。首句牒名。下釋得名所以。謂此覺性。隨無明緣。動作妄念(動念,動了就產生妄念)。妄不離真。故云依本覺故。而有不覺(因為有本覺,所以講到本覺)。復由本覺內熏之力。破迷發悟(厭離生死。我們大家都有佛性,大家都有覺悟,碰到這個因緣,我們就要趕快修行)。(所以)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故云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如從夢覺(夢中覺悟)。覺不離夢(覺悟不離夢)。下文本覺隨染(隨這個染污)。生智淨相者(智淨相就是分別染污跟清淨的相)。即此始覺也(下方本覺隨染,生智淨相,清淨的相,因為有染污,所以,我們產生清淨的相,到最後連清淨相都沒有,這個才能講始覺,所以,本覺而有不覺,依不覺所以有始覺,你不覺,你一向不覺悟,我現在要開始覺悟,對不對?道理很容易)。
此中大意。本覺成不覺(有了本覺,才成立了一個不覺。本覺成不覺,這個看經典、看論文,不看解釋看不懂,他會誤會的。本覺成不覺,有了本覺,才成立一個不覺這個名詞)。(有了這個)不覺(的名詞,才)成(立一個)始覺(的名詞,那麼,這樣看就了解)。始覺同本覺故。則無不覺(則無所謂的不覺)。無不覺故。則無始覺(如果沒有這個不覺的名詞,就沒有所謂始覺這個名詞)。無始覺故(沒有始覺這個名詞)。則無本覺(就不能成立這個本覺這個名詞。你不要講則無不覺。那麼,無所不覺,不對的。如果,沒有一個不覺這個名詞,就沒有始覺,成立始覺這個名詞,如果,沒有這個始覺的名詞,就不能成立一個本覺的名詞)。無本覺故(沒有本覺這個名詞)。(就)平等平等。離言絕思(還可思、還可議)。惟是一心。略辨始太二覺竟。(所以,同學們!簡單講,就是你攻擊別人,你本身也是不覺悟,哪怕是你對,你懂這個道理嗎?因為,對,它是存在絕對的東西,他不對,我們要發一個慈悲心,那你就對,但是,如果他不對,你傷害他、攻擊他,那你本身也不對。你懂這個意思嗎?也就是由生滅法,由這個生滅法裡面去襯托出來,它永遠是生滅法,由不覺悟,又變成始覺,始覺又變成本覺,這是對立的東西,所以,我們要了解。法的東西是心的東西,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法都是論心的東西,所以說,知見如果正,一切染淨皆淨,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就是這樣子,你有正知正見,你的發心都是慈悲的,你不可能會迷,因果、良心都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會很清楚的辯認一件事情的存在性,所以,我一直跟徒弟說,我們要為各人的生死負責,不要煩惱別人的生死,你每天要的,就是你這顆清淨心,我們有什麼事情,我們僧團討論,大原則掌握好,沒事,大家每天觀照你的清淨自性,初一、十五誦戒,站起來就懺悔,講自己的過失,不要攻擊別人,攻擊別人會產生僧團的分裂,你起來懺悔、誦戒,起來就是要念自己的過失,你不要說起來懺悔:他一直不對,那起來懺悔是在懺什麼,懺悔是講自己的不對,那這個僧團就會和合,多講自己的不是,不要去攻擊、傷害別人,縱然,對方有不對,行為很偏差,我們僧團會開會、會討論的,師父會去主導,這個就是修行,拿我們這個例子來告訴諸位,如果,你們那個公司行號,是、非、好、壞,你要全部放下,看都不要看,聽都不要聽,要記住!永遠不要把別人講給你聽的話去傳給第二個人,要不然會傷害,一定會傷害你自己,要記住我這個哲學,最高超的哲學,為什麼?因為,傳來傳去沒有一件好事的,一定的道理,那我們怎麼樣修行,不是自私,照顧自己的念頭,要永遠心地安祥,要永遠保持一個水準平穩,哪怕是天地萬物怎麼變化,你內心裏面不起變化。禪宗裡面說:不要在因緣法裡面執著,這個就是入道之人,因為,因緣法裡面沒有道可修,但是,離因緣法又無道可修,何以故?因為,因緣法是生滅法,執著生滅法的東西,是累積的意識形態,不是道,是累積的意識形態,你怎麼樣才能夠入道,因緣法全部放下,包括金錢、名利、男女一切,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你就有訊息,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無念、無住、無相,是諸佛之本,沒有用這個修行,你看你怎麼下手,你永遠不可能下手,你每天煩惱這些世間人,你光是煩惱就煩惱死,我不騙你。師父!看您都沒事。沒事!一點事情都沒有。我要告訴徒弟:你不要煩惱我的生死,你要煩惱你的生死,你不要煩惱師父的是跟非,你要煩惱你自己的是跟非,這個是最重要的,當然,我不能講:我很有把握,我是怎麼樣,這樣又落入驕傲了,對不對?我又不能跟你講:我的生死已了,這樣子又會落入一個妄語的大戒裡面,人家要怎麼講都可以,我想我是一個凡夫,但是,用不著你們徒弟來替我操心,用不著你們來替我操心。你是我的好聽眾,我也不需要操心你的生死,你不聽,我也沒有辦法,就是這麼簡單,道理就這麼簡單,名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就這樣子,你跟我結個善緣,你死後,我跟你超度,對不對?因為我每天都有念咒、念佛,寫個牌子下去,你不要跟我結惡緣,我連一個牌位都不想跟你寫,那不是很糟糕嗎?跟我結這個惡緣,我連牌位都不想跟你寫,那不好,要跟我結善緣才對,對不對?我替你寫個牌位也不錯)
辰二廣顯二覺之相(二覺就是一始覺,二本覺)二
巳一始覺
二本覺國中三(初就是始覺,始覺這段分三個段落)
午一總標滿分二義(滿就是圓滿,分就是分證,圓滿的時候情形是什麼?分證的時候是怎麼樣?)
二別辨差別四相(辨生、住、異、滅這四相。四相就是生、住、異、滅)
三結明不異本覺(就是結明:始覺最後不異本覺,跟本覺是同一個覺性,沒有兩個覺)
午一總標滿分二義
【又以覺心源故(就像水源一樣,心源,源,水源的話,一個開頭,當我們覺悟了水源)。名究竟覺(覺悟到心的源的開始,名叫做究竟覺)。不覺心源故(如果不能覺悟到心的根本,一個開始,一個初相)。(那麼)非究竟覺。】
覺即始覺之智(始覺之智:開始覺悟的智慧)。心源者。一心本源也。又生相無明。為染心之源(生相無明,簡單講就是動念:一念無明,無論是一念無明、無始無明、生相無明,或者是業相,所講的都是同樣一個微細的第八意識,或者是《楞嚴經》所講的見精,見精就是講生相無明,雖然是無明,但是已經接近我們的真如自性)。最初一念不覺。三細六粗。五意六染(上個禮拜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把三細六粗、五意六染那個表格把它講得很清楚)。從迷積迷。以歷塵劫。今返流還淨。必假始覺有功(我們從無始劫來,一直迷惑、一直迷惑……,經過塵點劫還是一樣,現在我們要返流還淨,恢復到本來的清淨,那麼就要假借始覺有功,始覺:當你開始觀照、開始覺悟的時候)。覺(悟到最後)破生相(破了生相無明,也就是最微細的無明)。復歸一心(恢復到我們這一顆的真心)。始本不二(始本不二就是始覺跟本覺合一叫做不二)。法身全顯(法身就全部顯現出來)。名究竟覺(所以,禪宗非常的厲害,禪宗沒有所謂的始覺,也沒有所謂的本覺,沒有所謂的能觀,也沒有所謂的所觀,禪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一相、無相就是法身,所以,個性大而化之的人喜歡修禪宗,不喜歡吹毛求疵那種個性的人,就像我這個人,我不喜歡修那個,囉哩囉嗦的很痲煩,這個也很浪費時間,修禪的就無相、就單刀直入、就見性成佛,這個適合懶惰的人修行,如果比較精進的人,一天要訂功課,三萬、訂五萬、訂十萬,對不對?這個很精進,但是,像我的個性比較不適合,我希望無相修行,就像廣欽老和尚講的,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也不管他念多少,也不管他念得怎麼樣子,也不需要覺得我在做什麼,也沒有感覺我在修行,就是很自然地從心中一直念出來,一直顯露實相的念佛,求來的不一定真,那麼,就從自性顯露出來的一種佛號,所以,法身全顯,其實也不需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有名師的指導,有善知識的指導,很快,你只要用無相修行,在剎那之間就見法身,名究竟覺)。此在佛地。若金剛(金剛地就是等覺)以還(以還就是以下。如果在等覺菩薩以下)。未至心源(還沒有覺悟到生相無明,心源就是心的起心動念的開始,沒有突破這個生相無明)。始未同本(始覺還不同於本覺叫做始未同本。「始」就是始覺;「未同」就是不同於;「本」就是本覺。始覺還不同於本覺的這個時候)。皆非究竟也(都不能講究竟)。總標滿(就是究竟覺)分(就是分證覺悟。滿就是究竟覺悟,分證就是不究竟覺悟)二義竟。
午二別辨差別四相(就是生、住、異、滅這四相)二未一正寄四相顯位(生、住、異、滅來顯出各階層的修行位次的不同,)二引釋心源無念(也就是說你只要修無念才可以進入真正的清淨,我們真正的心是無念,也就是說所謂無念,就是說你一定要在無相裡面下手,可是,無相本身並不是說離開一切現象,禪宗裡面它有一句話,當你發生煩惱的時候,你當處就要消滅它,這是真正一個修禪的人,這是真正見性的人,比如說,我掉了五萬塊,我很煩惱,當處你有這個煩惱,當處現在不能隔一分一秒,你現在就要除掉它,除要怎麼除,那就要看你個人了,如果,你迴光返照說:放在我這裡,我用,放在別人那邊,他用,那還不見性,因為透過觀照,能觀、所觀的東西放下,那還不是一個見性的人,如果說:好!我這五萬塊,我就觀想布施出去,你雖然說,話說是一個解脫的人,但是,還是一個有念的人,這是說在不得已的狀況之下,一個大徹悟的人,他掉了五萬塊,他還是喜悅,喜悅。為什麼喜悅?因為,本來畢竟空相,那麼他也很懺悔,為什麼?他不注意,但是,他很懺悔的本身,其實,他是悟道,所以,發自清淨心裏面的妙用,無論他懺悔也好,無論他檢討也好,無論透過語言也好,因為,他都是平等的東西,不管他任何的心態,都是在無念裡面。我現在舉一例子:凡夫,比如我們演電影,電影的每一分、每一秒,它在晃動的影像,一般眾生來講,他就是看到這個東西,他看到的影像是一直在變化,所以,眾生情緒隨著高亢、低潮,是因為這個情形,悟道的人,他速度快,他快到他知道這個影像是每一秒鐘有幾個膠捲跑過去,所以,讓我們的眼睛產生一種幻覺,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它本來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所謂靜止不是不動,意思就是說因為我們意識形態的連鎖反應,等於我們的膠捲一直放映出來所以我們控制不住,那麼,悟道的人,他雖然也是這樣看這個動態,可是,他可以在每一秒……,任何一個秒裡面靜止,因為,他知道那個本來不可得相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凡夫,他是一直就像演電影一直影像起來,所以,電影裡面演悲劇他就哭,演喜劇,他就樂,對不對?這是凡夫,聖者不一樣,在每一個動態的定點裡面,時空的交會點裡面,它都是靜止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說時空的將會點是不得已的形容,是不得已的假設,本來無一物的東西,所以說,在動態裡面能夠悟到真如的東西,他以無所住,也沒有所謂來,也沒有所謂的去,生死跟涅槃都是同樣的東西,我們今天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你一定要正確的觀念,我在分析,你就要注意聽,這是解脫生死的一個關卡,我們不要把六道輪迴,把它畫一個圓圈,然後,畫六個方向,那是天、那是人、那是阿修羅、那是地獄、這是餓鬼、這是畜生,這個觀念是不對的,這是方便用有形象的一個圓圈,來告訴你六道輪迴的假相,就是這樣,這個是不對的,因為你要有具體的觀念,所以在《十四講表》裡面它要畫一個圓圈,六道輪迴裡面,它並不是說我在某一種時間、空間,然後,我畫一個圓圈,讓你在這裡面跳來跳去,它不是這個道理,所謂六道輪迴裡面,簡單講,縮回來就是在念頭裡面,它就是在念頭裡面,直截了當講,執著、放不下就是六道輪迴,你這一念放不下,你現在就是六道輪迴,因為你的意識形態必需繼續在轉變,一定要推動,後面這一秒鐘,推動前面這一秒鐘,因為,你的執著放不下,你的執著就落入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它一定要推動你,你不得不去投胎,你不得不去投胎,這個叫做六道輪迴,如果,當你現在把天地萬物最難放下的東西,你全部把它放下,那沒有所謂的六道輪迴,你的六道輪迴裡面不是一個格子裡面的形態,簡單講就是收歸回來就是你的意識形態的東西,注意聽!就是我們的意識形態,那麼意識形態就是不離現前這一念,那你現前這一念,你現在沒有把握,你臨命終就沒有把握。為什麼?你這一念會一直推動你臨命終,臨命終也是意識形態,你不要把六道輪迴畫成一個格子,那是講解方便的東西,講解方便才這樣子,所以,要不然,為什麼畢竟的道理,中觀第一諦的道理裡面講,無生死,也無所謂的涅槃,沒有所謂的六道輪迴,也無佛道可成,也無眾生可度,實無一切相執不得、取不得,就是見性成佛道。為什麼它這樣講?就是這樣講。所以說,我們把影像當作真實,那就是要你的命的六道輪迴的觀念,我們把呈現在我們生命裡面影像的東西當作是真實,你就落入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就是意識形態,就產生了分別,就產生了執著,執著就是六道輪迴。所以,禪宗裡面告訴我們:恨是輪迴相,嫉妒是輪迴相,執著是輪迴相,分別是輪迴相,剎那生滅,取捨是分別相,取捨是輪迴相,所以,他們解釋的輪迴跟我們觀念的輪迴不是這樣子。我們一直說:我會不會輪迴,你不必問別人,你問你現在,你現在有沒有那種念頭,你有沒有強烈地取捨心,有!那你就是輪迴相,那就不用講,不要等到臨命終,你問別人說:我會不會六道輪迴?你根本不必問他,你先問你自己,我放得下嗎?放不下,放不下就六道輪迴嘛!比如說,我現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不對?常問人家:我臨命終有沒有把握?你為什麼不問你自己,你現在有沒有把握,很簡單的道理,你現在沒有把握,你生死就沒有把握,很容易,為什麼?因為意識形態它一直存在,那麼無量億劫來,我們就是意識形態的轉變,它構成我們生命的生死流,同學們!修行你說很難,是很難,但是,你把時間拉長,百年後你根本不存在這個世間你執著什麼,我就搞不清楚,你為什麼要執著什麼,你為什麼要在這個是非裡面放不下,我一直弄不懂你為什麼這樣,你哪一樣看不透徹。我們為什麼輪迴相?很簡單!像電視報導的,有一個中醫師,他看人家的病,他中藥裡面夾雜著西藥,類固醇吃下去以後,結果腎臟壞掉了,就被人家告,我如果不起這個貪念,中藥就中藥嘛!加這些幹什麼?就沒有這個事情。所以,我們今天所有的眾生,因為有我相,因為有我執,所以,在境界裡面一起分著高低、善惡、美醜,在事相裡面一直沒有辦法擺脫這個影現出來錯誤的陰影,因此,一直認為它是真實性,那麼真實性的東西就在相裡面擺脫不了,擺脫不了,我們的生命就繼續延續下去,所以說,從迷一直到迷,到今天,我們一直沒有辦法。釋心源無念,如果你要修行,你就要用無念,無念簡單講就是無相,見一切相,即相離相叫做無念,注意!無念是沒有妄念,不是沒有正念,你要搞清楚,不是連那個清淨的體性也沒有,如果,你連那個清淨的體性也沒有那完蛋了,所謂無念是沒有凡夫的分別念,沒有凡夫執著的念,不是沒有聖人清淨心的念,因為,趕忙是有體性的東西,妄心是無體性的東西,你不要把無念講成什麼都沒有,那是斷滅的思想)
未一正寄四相顯位
先述大意。後釋論文。
此四相。但約真心隨熏(隨這個薰習)。粗細差別。寄說為四。非約一剎那心(最短的時間就是一剎那,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真心隨著薰習,由微細的煩惱變成粗糙的煩惱,所以,這個粗細差別,粗就是六粗。細就是三細,寄說為四,也就是說把這九相分為生、住、異、滅去討論,不是就一剎那的生、住、異、滅,生、住、異、滅去討論)。明四相也。今就始覺返流還淨。始終生住異滅四相。以明從凡至聖。始覺漸次之分齊(意思就是說開始覺悟,慢慢、慢慢一直進步,分齊就是一種界限,你覺悟到什麼地方,覺悟到什麼層次,然後,破除什麼粗的煩惱,然後,破除細的煩惱)。若總論心性(如果,你要講到清淨心來講)。本來離念。(為什麼離念?本來就)無生無滅(的東西)。由無明力。迷自心體(迷惑自己的心體)。違寂靜性(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把動性當作享受,也就是刺激,我們誤認為刺激,我們一直不能讓心停下來,比如,電影看完了,那麼,跑去麥當勞吃一吃,你要是叫他在家裡待下來,他等不下來的,他一定要想盡辦法去打打高爾夫球,打桌球、排球,打得很累,回來就吃東西,我們人就是這樣子,然後,一直在學習經驗,學習經驗,求生嘛!謀生的技能,從早到晚一直在動態裡面去打轉,回來,靜,那麼這個不是真正的靜,真正的靜,是清淨心的靜,它所謂的靜,是解脫的靜,是自在的靜,而我們平常凡夫的靜是只是說沒有吵鬧,可是,我們那一份微細的執著我們依然放不下,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單獨一個人相處的時候,想一想,我們就會掉眼淚,我們想一想,我們就會愈恨,愈恨,然後,就討厭這個命運的遭遇,對不對?這就是眾生相,所以說,眾生在動態裡面迷惑,就是在靜態裡面也不會覺悟,他根本就沒有所謂真正的靜態,靜是對動講的,動是對靜講的,一樣是無明)。鼓動起念。從細至粗。乃有生住異滅四相。微著不同(微就是細;著就是粗。也就是說生、住、異、滅由細相一直到顯著之相,有所不同。微就是所謂的生相;著就是所謂的滅相)。前後際異(前際不同於後際。意思就是說生相不同於住相,不同於異相、不同於滅相,住不同於生、異、滅,滅不同於生、住、異,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是前後際異)。前際最微(就是最前面的生相無明,生、住、異、滅的生最微細)。名為生相。後際最著(著就是最粗顯、最顯著)。名為滅相。故《佛性論》雲。一切有為法。約前際與生相相應(就前面來說跟生相無明相應)。約後際與滅相相應(就後面來說跟滅相相應)。約中際與住異相相應(就中際來講,生、住、異、滅的住異這個相來相應)。此乃總說。
若別說四相。復有差別。生相唯一。住相有四。異相有二。滅相還一(再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
看「四相」,你看四相的生相後面的無明業相,所以,生相唯一就是無明業相;住相有四,能見相、境界相、智相、相續相,住相有四。然後,異相有二個,也就是執取相、計名字相。滅相還一,滅相還一就是起業相。為什麼只有討論到起業相,因為一起業必遭果報,所以,不必討論業系苦相。所以說,生相唯一,住相有四,異相有二,滅相還一)。生相一者。名為業相。由無明力(由無量的力量)。轉彼淨心。不覺心動(沒有覺悟心動)。而有其念(我們一直沒有覺悟,而有其念)。但相見未分(相分跟見分還沒有分開來,也就是說精神跟物質還攝歸到一念不覺的生相無明裡面,就像一隻蝸牛,頭角:頭上的兩隻角,還沒有伸出來,那還是它的身體)。最極微細。謂之生相。唯佛能知。即下文三細中初一(對著看上表中三細中的初一)。六染中後一(你看!三細中的初一就是無明業相,六染中的後一,六染就是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第六就是根本業不相應染,所以叫做六染中後一,後一就是最微細)。五意中第一(五意就是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五意中的第一就是業識,所以,對著這個表格來看,就更清楚)。皆此生相攝(都是生相無明來包括)。
住相四者(住相有四,哪四個?上面表格裡面講,能見相就是轉相,境界相就是現相,智相、相續相。好!住相四者,)。一名轉相(轉相的旁邊寫三個字:能見相。簡單講就是八識的見分。)。由無明力。不覺前之動相。即無動故。轉本有智光。而成能見之妄見(妄見就是八隻的見分)。二名現相(現相就是境界相,在旁邊寫:境界相,你有能見,當然就現出境界來)。由無明。依前能見。不了(一切法,為可得之)無相。於晦昧空中(晦就是昏暗;昧就是不明,在昏暗不明的虛空當中)。結暗為色(結虛空中的暗為色。所以,我們這個色身就是結宇宙清淨的四大,然後,變作無明,無明變作暗,暗又變成我們的色,所以,我們的色法還是趕忙所顯現的東西,然後,結暗為色)。色雜妄相(這個色身就混合妄想。就是我們的分別、執著,然後)。想相為身(為什麼?每一分、每一秒都認為這是我自己)。遂令身境妄現(身體跟境界是妄現出來的)。此二及初謂之三細(此二就是此轉相跟現相,以及初,初就是無明業相。此二,此轉相跟現相,以及無明的業相,謂之三細)。並在賴耶位(並在阿賴耶位)。屬不相應心(不相應就是不與心王、心所相應,行相微細不與心王、心所相應,也就是無量億劫來,你無法感受到的,一種微細的煩惱,微細的境界)。三名智相。由無明迷前自心所現之境(因為有業相轉變成見、相二分,見分叫做能見相,相分叫做境界相,轉變出來以後,這個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都是因為生相無明所產生的微細的境界。再來,有了境界的現前,開始有這個智相,這個智相是由無明迷前面的自心所現的境界)。妄起分別染淨之相(這個淨也可以說直接講就是法執,因為修行人總是認為自己是清淨的,那麼,這個法執未斷,認為自己清淨心在修行,這個還是法執未斷,所以,妄起分別的染淨之相)。故云智也(這個智不是佛陀的智慧之相,而是修行人當中的過程當中,有除掉一點染污,對染講淨的一個淨相,所以,認為自己有一點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智也,在凡夫來講,可以說是世智辯聰,在二乘人來講,或者方便菩薩來講,叫做法執,但是,這個智相是需要相當功夫的人,要相當的功夫,要到七地菩薩才有辦法斷掉,這不容易的,就是法執要斷掉,要到七地菩薩)。四名相續相。由無明不了前所分別。空無所有。更復起念。相應不斷(一直執著)。此二同在分別事識(此二就是此智相跟相續相這兩個同在分別事識,什麼叫做分別事識?就對事相的分別心來講,在事相上的分別心來講叫做分別事識,也就是說面臨境界的一種分別造作)。細分之位。屬相應心(什麼叫做細分?就是粗中細,我們說三細有細中細,就是無明業相,細中粗是能見相跟境界相,那麼,六粗呢?有粗中粗,有粗中細,粗中細呢?就是智相跟相續相,所以,叫做細分之位,分別事識,細分之位,屬於相應心,與心王、心所相應,行相比較粗糙)。無明與前(面的)生相和合。轉彼(它的)淨心。乃至此位。(就是乃至相續不斷,叫做)行相猶細。法執堅住(法的執著還是很堅固,也就是修行人對法,執就是愛,對法的愛還是存在的,沒有辦法達到,連那個法的愛也放下。簡單講就是菩薩還有著菩薩相)。名為住相。下文三細中後二。及六粗中前二(三細中的後二就是能見相跟境界相;六粗中的前二個相,就是智相跟相續相,這加起來就是四個,就是住相)。五意中後四(五意來講,除了業識以外,其他的轉識、現識、智識、相續相也是住相)。六染中中四(六染中的中間四個是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這是六染中的中國)。皆此住相攝。
異相二者(異相就是行相稍粗叫做異相,它的行相,前面住相叫做法執堅住,名為住相,異相就是行相稍粗叫做異相。再來,對境界就會產生什麼?)。一執取相(執著而取這個境界)。二計名字相(看看那個名詞,計名字相)。由無明迷前違順染淨之法(由無明迷前面的違順染淨之法)。更起貪嗔人我見愛。執相計名。取著轉深(尤其這個貪字,今天電視報導的,日立的董事長被綁票,綁票了72小時,要求多少你知道嗎?要求一億,後來,討價還價以後,好,以二千二百萬交人,這個歹徒竟然是他的客戶,這個老闆喜歡藝術、古董,常常去找古董店的老闆,找他、找他……,這個古董店的老闆知道他有錢,日立HITACHI,HITACHI,日立的老闆,董事長有錢,很了解他,這個人每天都要跑三點半,銀行的利息,絞盡了腦汁又繳不起,沒有辦法,就跟三個人聯手,把他綁票,他去給人家請客的時候,那個老闆,日立董事長去請客以後,下來,坐計程車,計程車準備到他家的時候,要進去他家,三個人一窩蜂地圍上來,就把他綁票,綁票過去,裝在哪裡?裝在一個小小的紙箱裡面,用抬的,他就是被捆綁在裡面,然後,72小時都關在一個小房間裡面,連上廁所都不可以,後來,講了二千二百萬以後,要交人,結果動用四百個警察,四百個警察,因為,他是企業界的龍頭老大,結果,埋伏起來,然後,本來是在台北市哪裡交錢,然後又跑到基隆,又說不要在那邊交錢,那個歹徒很狡猾,基隆不交錢,然後,就跑到金山,金山以後又跑到什麼哪裡,一直轉變,地點一直轉變。後來,警政署派直升機去追,全部布下天羅地網,你一拿錢就抓到,一下子,今天就破案,72個小時,三個人,貪,我一直勸告你們這些小姐們,或者這些先生們,一下課完,沒事就趕快回去,除了買東西買完以後,就趕快回去,不要在那邊逗留,現在你看到報童雜誌,你會嚇死。像屏東有兩個小姐,女生宿舍可能很多人,那個女孩子要跑回去拿東西,只有她一個人,碰到壞人,那個可能有精神分裂或怎樣,要強暴她,她就抗拒,一起來就用那個雨傘把她戳進去,進去16公分,當場就死掉。你現在看那個報章雜誌,或者是電視新聞報導,現在的人很奇怪,很不可思議,這麼殘忍的事情做得出來。所以,我一直告訴這些女眾們,下課沒事就趕快回到家裡,真的,要不然就結伴而行,晚上11點以後,儘量不要出去,真的是很可怕,還有你們這些男眾,如果事業做得很大,很有錢也要特別小心,你記住!當你吃虧的時候,當下放下,吃的虧就是最少,所以,賭博,有一種人他會贏,你什麼時候停止賭博,什麼時候贏,你今天,你贏了五百萬,那不算贏,你繼續賭,不能算贏,你今天你輸了一百萬,你現在馬上停,你算輸了一百萬,都是贏,不要再賭了,為什麼?贏了一個經驗,他不會再繼續輸,就是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所以貪、嗔、人我的見愛,執相計名。同學們!還要注意喔!這個執相計名,執著外相,執著這個名字,今天我看了一個報導,很好笑!哭訴喔!電視報導:在哭,哭什麼?她說她的雀斑很多,滿臉都是。結果,她去一家醫院治療,她用針灸的,然後,用什麼藥去抹,結果,怎麼樣,你知道嗎?她用鐳射的,鐳射的治療,結果,整個臉都皺起來,電視一出來的時候,哇!我一看,哇!整個哭得……,我不但不漂亮,而且更醜,我怎麼見得了人,在那裡一直哭,記者問她:你花了多少錢?我花了十幾萬,這是騙人的。然後,第二個又哭訴,第二個雀斑又皺,哇!那個更嚴重,愈糟糕,整臉都是,她本來是很皺是很貓、貓王(很皺台語的諧音為貓),她以前供奉貓王,結果愈治療愈悽慘,哇!結果整個臉好慘、尋慘,我看:哇!這很慘!講得都一直哭,所以,女人長得不漂亮,我真是替你很難過,好可憐!真的很難過又沒辦法,唉!美的東西,大家都喜歡欣賞,女人若長得醜是很悽慘,說真的很悲哀,男得長得醜沒關係,他有才幹就好,我告訴你,男孩子他不一定:我高,我長到185,人家才欣賞,不一定,我158人家就欣賞得嗄嗄叫,不需要很高的,我告訴你是實話,真的,只要男孩子,你只要有才幹,他就會有人欣賞,女孩子不一樣,很簡單,我現在問你,我們男同學都會討論,讀大學的時候都在討論,我就講:假設一個長得很醜的讀研究所的碩士,不漂亮的,跟一個國中的,念國中就好,長得很好看的,你要娶誰?我當然要娶國中的就好,男人都差不多。你讀研究所,長得不漂亮沒有人要看你,你長得醜,很嚇人,晚上電燈關掉,影像都掃不掉的,嘴要靠過來都會驚嚇,沒有辦法!眾生的執取相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你若女的長得很醜,你得很忍耐,要忍耐活到老,這個沒有辦法的事情,眾生執取計名字相,取著轉深,這個沒有辦法,先天性就是這樣子,所以,女眾長得很漂亮的,她這個就是一種福報)。此在事識粗分之位(粗分之位就是執取相,計名字相)。無明與前住相和合(無明跟前面的住相和合,)。轉彼淨心。至此行相稍粗(到這個地方:行相稍粗,大家都是眾生,都是執著的,眾生都是執著)。名為異相(名為異相。要不然,你看!佛陀三十二相,你看!阿難三十相,噢!你看!佛陀三十二相,釋迦牟尼佛要度眾生,他一到哪個地方,一看,一面倒,為什麼?太莊嚴了,人家看到佛陀的相,就是沒有話講,沒有話講,所以,度眾生也不能長得很醜,所以,每天要洗臉)。下文六粗中二(六粗裡面中間二個,中間二個就是計執取相、計名字相)。及六染中一(六染中的一個就是執相應染)。並五意後之意識。皆此異相攝。
滅相一者。名起業相。由無明不了善惡二業(因為不了解善跟惡二個業)。定招苦樂二報。循名(循就是依,依著名)造種種業(依名:循這個名,造種種的業)。依業受報。輪轉諸趣(繼續輪迴六道)。以無明力。轉彼淨心。至此最後際(到這個地方:最後際,那就是滅相)。行相最粗。周盡之終(周就是生、住、異、滅名為一周。周盡:盡端,這個滅就是生、住、異、滅一周的盡端,叫做周盡之終。一周的盡端,那麼,就是滅相)。名為滅相(告一個段落;一個階段)。下文六粗中第五是也(那就是起業相,第五就是起業相)。以果報非可斷。故不論第六相。
當知始終四相。唯一(個)夢心(我們應當知道開始跟終結四相都是在做夢)。皆因根本無明。不覺之力。起生相等種種夢念。動彼淨心。轉至滅相。長眠三界(為什麼會長眠三界?同學們!很簡單!執著就是輪迴相,這句話你一定要記住,放不下就是輪迴相,人家說:師父!我看您很快樂!我說:我不只快樂,充滿了喜悅。您為什麼那麼喜悅?因為,找到了我自己,我往佛教來,才能找到我自己,我不會因為暗淡的月光而自我傷心,因為,知道沒有一個我,我不會為任何人流淚,不會這樣子,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太大的覺悟也不太好,為什麼太大的覺悟也不太好?因為,天地萬物都不能讓他起心動念,對不對?沒什麼,沒有什麼好享受的,也沒有什麼叫做快樂。你說談戀愛,怎麼談得起來,怎麼戀愛?因為,他知道這個都是假的,要談,來嘛!就談,就這樣談戀愛,你怎麼談也都知道,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知道就知道,沒有發生,就算有所發生的事情,也是生滅法,所以,在一個聖者,透視者的心態裡面,他就沒有這些相存在,他也不會一頭霧水,也亂不起來。眾生相長眠三界)。往還諸趣。今由本覺不思議薰習力。起厭求心(求佛道。厭就是厭離這個生滅,本覺就是你沒有具足智慧,然後,這個薰習力起厭求心。求是求法的心,求道的心。厭就是厭離,)。及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真如就是無為法,薰習)。熏於本覺。益性解力(益就是增加,性就是本性,解是解悟的力量。增強本性的解悟力,會怎麼樣?)。損(損就是滅掉。滅)無明能(滅,就是除去。就可以除掉無明的能力,他有這個損無明能,損就是破除,可以破除無明的能力)。漸向心源(漸漸地恢復到清淨的本源,就是找到水的水源,噢!原來就是一個平等、平等,不取不捨的清淨心)。始息滅相(然後開始滅掉這個,始息掉這個滅相,始息就是開始滅,滅就是滅掉生、住、異、滅的滅相,叫做開始滅掉滅相,也就是生、住、異、滅的滅)。終破生相(最後破除掉微細的生相無明)。(就是)朗然大悟(無明破除了叫做朗然大悟)。覺了心源。(就知道一切法)本來平等。究其始終。竟無前後。唯是一心。故說四相俱時而有(四相:生、住、異、滅其實是同時,師父已講過了生、住、異、滅,打開來是三細六粗,其實攝歸回來,怎麼樣?同一念存在,簡單講,執著把生、住、異、滅分開,因為分別心、因為執著心,所以,你把生、住、異、滅分開來,當你放下,等同虛空,進入平等的空性狀態:畢竟空性,你真正的生命覺性就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等虛空界都是你的家,你就沒有所謂事相可得,來也無所謂的來,去也無所謂的去)。皆無自立也(也就是不能單獨存在,為什麼不能單獨存在?你講生相,是因為對住、異、滅講的,你講住相,是因為對生、異、滅講的,你講異相,是因為對生、住、滅講的,你講滅相,是因為對生、住、異講的)。然未窮源者。隨行淺深。姑顯四位(但是,還沒有達到最究竟的心源,隨著修行的淺深,暫時顯出這四位,顯出生、住、異、滅四位)。四位各有四義。一能觀人(能觀照的人)。二所觀(的)相。三觀(照以後所得到的)利益。四觀分齊(分齊就是程度,你觀照的程度到哪裡,你就得到什麼果報)。
【此義云何(這個道理是怎麼樣呢?)。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噢!我這個惡念不可以,然後覺知前念起惡)。能止後念(何以故?餵!我起這個惡念不可以,能止後念,不可以再起後念,)。令其不起(讓這個後念不起,能觀沒有進入空性,沒有破除,能觀的人以及所觀的人還是存在,是不是?)。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為什麼?沒有進入畢竟空相)。】
首句征釋(第一句就這樣問,這樣解釋)。上究竟不究竟義(究竟覺或者是不究竟覺)。二句是能觀人。當(就是應該是)十信位(十信位的人)。三句明所觀相。以未入十信(因為,沒有進入十信位)。(所以)念念起惡。而不覺知。今入信位。能知惡業。定招苦報(所以,知道覺知覺念)。故言覺知。此覺滅相也(覺悟到這個滅相,最粗糙的相,滅相意思就是起業,起動惡業的念頭,我們現在就有覺察到)。能止後念令其不起(惡念)者。辨觀利益。前不覺時。常起身口惡業(前面不覺悟的時候,常常起這個身口惡業)。今既覺已(現在既然覺悟了)。即就前念滅處(就前面念滅處)。止其後念之惡。更不容起。止之又止(簡單講就是無窮的過患,止不完的,因為,他不懂得當體即空,現在就放下,你止,今天止,明天又止,就是這樣子。我告訴諸位,所以,師父了講過:懺悔不如悟道,這個道理,你慢慢體會看看,一個懺悔的人,不如一個悟道的人,因為悟道,他本身就沒有所謂的懺悔、不懺悔,與佛相應了,你今天懺悔,你煩惱不除掉,你明天懺悔,後天還是懺悔,懺悔變成流於一種形式,但不懺悔也不可以,還是要懺悔,不懺悔罪益深嘛!但是,如果你懺悔心不斷,你還是不悟道,對不對?能懺,所懺,是不是?業性本空,悟道就是這樣,所以,止之又止)。能令惡念永消。此止滅相也(止就是停止,這個止是與滅相相應而已,生、住、異、滅的滅相,最粗的相)。末二句。結觀分齊(最後結觀,他的程度到哪裡?)。能知滅相是惡。令其不起。名為雖覺(雖然,知道是覺悟)。而猶未知滅相是夢(還未知道滅相是夢)。故云不覺。以其但在生滅心中遏捺(遏就是阻止、壓制。捺就是壓抑著。只是在生滅心中強迫它不要起心動念,所以,我告訴諸位,強迫人家是沒有道德的事情,強迫自己的念頭一直不起來,那不是一個覺悟的人,當人在生氣的時候,講:不要生氣、不要生氣……,雖然說你有覺悟,你就是不覺悟,不要生氣、不要生氣……,壓著、壓著,火氣壓著,趕快降火氣,零非零二(飲料名)趕快喝一瓶,還是不覺悟,大徹大悟的人,連動到一句我在忍耐的念頭都沒有,他根本不要忍,本性自空,忍什麼東西,根本沒有,根本無相的東西,毋需忍它,自性本自空寂,無需忍它,根本連忍都不需要忍它)。(所以,遏捺)未見不生滅性。約後六粗。此當覺起業相(覺悟到起業相,雖然覺悟到起業相,只是後念止住前念而已,前念是惡,後念覺悟,還是不覺悟,用止的。簡單講,用壓抑的不叫做修行,師父早就跟你講過了,用壓抑的不叫做修行,你要用悟,在因緣法裡面你就是用壓抑的,今天因緣生、因緣滅,然後,我以前執著,我現在不執著,還是不覺悟,因為,那不是悟道的人的不執著)。
問。此中覺即不覺(即就是等於。雖然是覺悟,等於不覺)。覺異相等(異就是不覺,覺異相等,意思就是覺悟跟不覺悟這是平等的,一樣的)。何不立不覺之名(為什麼不立一個不覺之名?)。答。若據覺前不覺後。乃至十地。皆屬不覺(每一個位次都是比較的,意思就是十信位對十住位來講,十信位是不覺,十住對十行來講,十住是不覺,十行對十向來講,十行是不覺,十回向對十地來講,十回向是不覺悟,十地對等覺來講,十地是不覺,等覺對妙覺來講,等覺是不覺,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所以說,若據覺前不覺後,如果,根據覺悟前面,而不覺悟後面,就是位次不一樣,一直比較上去,乃至十地,皆屬於不覺)。若約(就這個)覺業不覺惑(覺業以及不覺惑,意思就是覺悟這個業,但是,也不覺悟這個惑)。此位正名不覺(還沒有辦法覺悟到最微細的惑,所以,覺業:你有這個功夫叫做覺業,若就覺業,你有這個覺悟的功夫,但是,沒有辦法覺悟到你最微細的迷惑點,若就覺業不覺惑,這個角度來講,此位正名不覺,最微細的東西,你還是沒有辦法)。
【如二乘(人)觀智(二乘人的觀智就是生空觀,意思是他要破除我執,所以,生空觀)。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異就是不同於以前的迷惑,覺悟到以前迷迷糊糊,現在已經進入一種狀態,空性的狀態,所以,跟以前不一樣,以前迷惑,現在不迷惑)。念無異相(雖然念頭有覺悟到以前的迷惑,念無異相就是以微細來講,微細的念頭來講,還是沒有很大的改變,叫做念無異相,對微細的角度來講,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們有少許的覺悟,但所夢異相也不可得,因為,被困在住相的夢中,所以說,念無異相,就是念頭雖然有所轉變,了解以前的迷惑,我們進入要破除我執的狀態,空性的狀態)。(但是)以舍(掉)粗(的)分別(對於微細方面方面沒有辦法,所以,是念無異相,因為,修行是在念頭轉變。再講一遍:如二乘人修生空觀,觀照我空,初民意的菩薩等等,剛開始發心修行的菩薩等等,覺於念異:覺悟到以前的貪、嗔、痴的迷惑,我們要放下、要修行,念異:知道以前不對,現在要修行,雖然,知道要修行,但是,對微細的法執來講,也沒有什麼差別,意思就是粗糙的你放得下,微細的感覺上還是沒有什麼改變,所以,覺於念異是指粗念,那麼,念無異相是指還是困在無明當中,微細的無明當中,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大的轉變,所以說,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舍掉粗糙的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首二句能觀人。二乘作生空觀(前面二句能觀照的人,二乘作生空觀)。破分別我執。觀智即人空智。初發意菩薩。即十解(十解就是十信位)初發心住也(十解就是十信位。有的人設十信為初住)。等者。等三賢中後二十九位(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設十信位為初發心住,總共加起來就是三十)。此菩薩雖留惑故。不證人空(留惑潤生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菩薩雖留惑故,不證人空,證了,他就進入方便有餘土,為什麼?他要度眾生,菩薩要度眾生,不把他斷完)。而於人空。實得自在(但是,對於人空的境界,實在已經自在了)。故與二乘同論。覺於念異者(什麼叫做覺於念異?)。明所觀相。如上所說。二種(不同的)異相。分別內外。計我(以及)我所。貪嗔見愛等(我貪、我嗔、我見、我愛等等)。以彼淨(淨即清淨心)心。為無明所眠。夢於異相(夢就是困,被困得死死的。夢於異相就是被困在異相裡面。異相就是生、住、異、滅的異相)。起諸煩惱。此二種人。觀智相應。於異相夢。乃得微覺(對於生、住、異、滅的異相有一點點少覺,微就是微少的覺悟)。故云覺於念異(念就是行相稍粗)。既覺異相之夢。所夢異相。永不可得(還是不可得相)。即念無異相(覺悟到念無異相,也就是粗相可以破除,念無異相,但是,微細的還沒有辦法,就是即念無異相,這些粗相沒有了)。而貪嗔等粗分別。違順之執著相。悉皆能舍。此觀(照以後所得的)利益。名相似覺者。以異相之夢雖覺(生、住、異、滅的異他雖然覺悟)。猶眠在住相夢中(還是被困在生、住、異、滅的住相的夢中)。菩薩未至證位(菩薩還沒有到證位)。二乘不了法空(二乘人還不了法空)。故曰相似(因為住世:法執堅住)。此結觀分齊也(就是結二乘人以及初發意的菩薩,他的觀照有什麼程度到哪一種程度)。若約後六粗。此當覺執取相。計名字相(剛剛這段的論文,我們再念一遍:如二乘人以及初發意菩薩,這兩種人,就像二乘人觀照生空的智慧,以及初發意菩薩的修行,法執未斷的修行人,覺於念異:雖然覺悟到念頭的行相粗糙,可以舍掉這些粗糙的分別,但是,念無異相,這個念頭還是沒有辦法擺脫微細的執著,意思是說念無異相,雖然沒有這些粗糙的異相,但是微細的無明還是沒有辦法斷,為什麼?因為舍掉粗的分別執著相故,所以,名叫做相似覺,只是相似而已,這三賢位等等)。
【如法身菩薩等(見真如自性、見平等的空性名法身菩薩,這當然是實地以上才能見法身,見真如無為法)。覺於念住(覺於念住,法執堅住,知道這個法的執著不好,我們覺悟到了,覺於這個法的一種住,那麼,不好)。念無住相(開始這個念頭已經不執著這個法執了,念無住相:開始沒有這個住相了,法執慢慢地破叫做念無住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名隨分覺(前面是講舍粗的分別執著相,那是專對外境講的,現在講的離分別粗念故,專對念頭講的,又不一樣,也就是二乘、三賢位藉著境界的改變來修正內在,而法身菩薩一直修正你的內在,所以說,這是根本修行,禪宗裡面講的「不了此心,修行無益」就是這樣子,直截了當就見法身)。】
初句能觀人(能觀照的人)。法身者。初地以上。依真如法為自體故。乃至九地(九地即九地菩薩)。皆名法身菩薩。覺於念住者(這個「念」是指法執。覺悟到對法的一種執著叫做念住)。明所觀相。即前四種住相。以彼淨心。為無明所眠(四種住相就是智相,就是前面我們所談到的,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等等,四種住相。以彼淨心,為無明所眠)。夢於住相(被困在法執裡面,簡單講,住相就是法執)。雖知萬法唯識。不起心外粗分別執著。然出觀後。於自心所現法上。猶起染淨法執(還是起染淨的法執,認為我在修行,我有個在修行的人,我起清淨心,還有個清淨心的相)。內緣而住(內緣而住意思是專對內觀照,所以說,善於觀心,必能入道,就是這個道理,修行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佛法是講心法,不在心法用功,統統是外道,不在心地徹底的改變,統統是外道,而且塵點劫也不能夠成道,即心即佛的東西,你離心,你根本就沒有辦法,你不能觀照你的內心裏面,你怎麼樣叫做修行,你怎麼樣達到涅槃,其實涅槃也不是死後的境界,現在就是涅槃,何以故?一切法本不生,一切法本不滅,一切法本不來,一切法本不去,一切法無增減相,法無來去相,對不對?法無執取相,一切法本自如如)。今與無分別智相應(無分別智就是平等,平等就是空)。從住相夢而得覺悟返照住相。竟無所有(當然無所有,所以,你想開悟的話,《心經》多念幾遍你就會開悟,我們每天做早課、晚課,都會念《心經》,《阿彌陀經》還是晚上才念的,對不對?楞嚴咒還是早上才念的,《心經》是早課、晚課,統統要念《心經》,可見《心經》的重要,可是,你每天念,你懂多少?「舍利子,是講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每天都在念,卻不懂什麼意思,對不對?是故空性當中,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故空性當中,不是空中,你不要把是故空中以為是虛空當中,是故空中有飛雲;有飛機、有白雲,對不對?是故空中就是在空性裡面,沒有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竟無所有)。故云覺於念住(覺於這個念住)。下念無住相(就是無所有)以離分別粗念者(以離開這個分別粗念者)。顯觀利益(顯觀照利益)。分別。對前位說。不同前位。執著外境之粗分別(所以,只是講分別)。故但云分別也(乃是對前面來說的,但是又不同於前位,因為,這裡執著外境的粗分別,所以,只是講分別而已)。粗念。對後位說。異彼根本無明(異就是不同於。不同於根本無明)。生相細念。故云粗念也(前面是粗分別,現在是粗念,粗糙的念頭)。此四種住相。初地七地八地九地。各離一相(初相的旁邊寫:斷相續相;七地的旁邊寫:斷智相;八地的旁邊寫:斷現相;九地的旁邊寫:斷轉相。寫起來,你就知道這個位次是什麼?各離一相)。住相之夢雖覺。然覺道未圓(但是,這個覺悟之道未圓)。猶眠於生相夢中。故云隨分覺。結觀分齊也。若約後三細六粗。此當覺六粗前二(六粗前面二個就是智相、相續相)。三細後二(就是轉相、現相)。上三位皆非究竟。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現在要討論到最後了,如菩薩地盡,地盡就是十地,菩薩到十地位,十地是地的盡端,菩薩位的盡端,滿足了方便,就是任何的權巧方便都用盡了,要進入真實了,滿足方便就是進入真實,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就是連那個生相無明都沒有,以遠離微細念故,連那個微細的念頭都沒有,得見心性就是指佛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如果,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話,就像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休息惹塵埃,用這個心,你馬上就得究竟覺,禪宗的最快,連那個微細念頭都沒有,為什麼?二十四個小時裡面,剛開始可能沒有辦法完全進入真如,就必需用一種觀照的功夫,境界現前,觀照一下,煩惱現前,稍微觀照一下:迴光返照,所以,有很多人以為是:修行坐一下,晚上打打坐,坐一坐,若問你以何心打坐?來!試說看!講講看!你是用什麼心在打坐,如果說:師父!我用無所住心打坐。那麼,我就說:此語住與不住?你這句話住還是不住,若住,云何不講,若不住,云何講,講即是住,住即是不必講,住於無所住就不必講。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所以說,注意!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沉默是真如,行、住、坐、臥是妙有,統統是道,何以故?你只要離念,你只要不執著,就哪裡統統是對,要著相,你就坐在那個地方,你坐到死也沒有用,所以,我常常說,修行當然是方便講,修行,有的人是喜歡打坐,當然這個師父不是反對,可是,我都是用六祖這種修行法,跟你們不一樣,為什麼?若能觀無念,就是向佛智,如果你不能觀照一切法不可得:無念心,那不名修行人,所以,你要遠離微細的念頭,就得見心性,還是念頭的問題,心即常住,你要得到永恆的生命嗎?很簡單、很容易,為什麼?你怎麼做呢?你只要放下。所以,禪宗裡面講,但息妄念,別無聖解,真是道道地地的,所以,師父收集的那個《佛心禪話》,那個實在是非常好,可是賣不出去,沒有人來買,那個實在太棒了,每一句都是針針見血的東西,打開,看不懂,所以,常擺在那裡,《佛心禪話》,說起來實在很悲哀,看不懂!如果說會看的人,《佛心禪話》比《佛心慧語》,直截了當講到心性上的東西)】
初能觀人。菩薩地盡。指十地真窮惑盡。滿足方便。是方便道。一念相應。是無閒道(所以無閒道就是究竟真如)。如《對法論》(這是一本論)雲。究竟道者。謂金剛喻定(這個定就像金剛一樣,為什麼金剛喻定?歷窮劫而不壞,金剛就是歷窮劫而不壞,金剛定就是歷窮劫也不變壞,簡單講,金剛喻定就是楞嚴大定,用真心修行,那種心就是佛的心,所以,我們初發心菩薩如果用金剛喻定,就是用楞嚴的真心修行,《楞嚴經》講的,妄心跟真心,如果,我們用真心修行,一念就進入楞嚴的大定,不出也不入,不來也不去)。此有二種。謂方便道攝。及無閒道攝。覺心初起者。舉所觀相(就是覺悟舉所觀照之相)。覺知心源(覺:知道,他的心的根本)。最初一念妄動。而為根本無明。獨頭生相(獨頭意思就是指微細的根本無明,獨頭生相就是無緣無故的,單獨而起來的,意思就是那個力量大得你根本控制不住,沒有任何的原因,兩個人結婚,你不用教她,她就會生孩子,為什麼?沒有辦法克制的力量,你哪裡有辦法去克制這種力量,無始劫以來、塵點劫以來,就是因為淫慾的心,所以,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談。有一個女孩子長得非常的漂亮,她爸爸把她嫁一個很醜的男人,她每天以淚洗面,結果,到最後也生了五個,還不是一樣,孩子生了。所以說,這種力量,天地裡面,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於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就是男女這個色,色之於人,男女這種束縛於人,色之於人,其大無外,這個力量之大,世界上沒有比這種力量更大,賴有一於,還好只有一種,若使二同,普天下無能為道,如果有二種力量,就是男女淫慾這種力量,如果有兩種力量這麼大,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所以,如果有一個女孩子告訴我,她就說:師父!師父!我對男女的感情,我很看得開,你別騙了,你騙誰?師父!我都不會想。我說:那你有問題,一個正常人不會想要結婚,那你有問題,哪裡不會想,對不對?我們都會想,怎麼您不會想,你是聖人,後面的男人,不會想的舉手,你不喜歡看美女,你舉手,你不喜歡貌美俊男的,你舉手,真的,你不要騙人,真的,你舉手,你就有問題,無始劫你怎麼來的,你就是這樣來的,你騙我,我騙誰,對不對?最初一念:無始劫來的那種念頭,所以說,獨頭生相,菩薩到,十地菩薩那種微細的念頭,根本沒有辦法,力量就自動一直起來,當然是討論到菩薩,凡夫這種淫慾的念頭,真是難,非常之難,沒有任何理由。人家那個貓,我們在雷音寺,養了很多的貓,到每一年某一個時候,哇!我一開始不曉得,被貓吵得要死,哇……,奇怪叫得這樣子,是不是晚上沒有弄飯給它吃,我就問阿嬤:阿嬤!阿嬤!貓怎麼叫得那個樣子,吵死了,都不能睡覺,怎麼弄飯給它吃?唉呀!傻孩子!不是這樣。她又不告訴我,一天到晚吵、吵……,吵得要死,然後就問:阿嬤!阿嬤!你告訴我,怎麼叫得這樣子,以前的貓怎麼樣子,以前貓很乖,那就是討著要結婚。噢!你不早說。哇!那個貓在叫,哇!嚇死人!你說那個貓是畜生,那種性本能的衝動,你能嗎?根本沒有辦法,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那種力量之大,所以說,我們是獨頭的生相無明,這是一個比喻,凡夫要斷這個,藉著比喻,像十地菩薩要破那個生相無明,之難,最微細的難,很難很難!)。乃依覺故迷(因為講覺悟,就講到迷)。離本覺則無不覺(離開了本覺,就沒有所謂的不覺,為什麼?連本覺都沒有,你講什,麼不覺,對不對?)。即動念本是淨心。猶如迷方(就像迷了一個方向的人)。謂東為,西(把東變作西)。方實不西(方向實在沒有所謂的西)。悟時即西是東(意思就是說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你覺悟的時候,西就是東,為什麼?沒有方向嘛!)。更無西相(根本就沒有所謂西邊的方向)。覺迷迷滅(覺悟了迷,迷就滅了,覺迷迷滅,你覺悟了迷,覺悟到你有所迷惑,而迷就會滅掉)。覺不生迷(你覺悟了當然就不生迷)。動念都盡。惟一心在(你那個起心動念,你都放得下,只有一顆清淨心)。故云心無初相也。離微細念。明觀利益。獨頭生相。最極微細。既能了無初起之相。本自寂滅無生。此相遠離(這個相就遠離)。夢念都盡。無念真心(夢的念頭都盡,無念就是我們的真心)。法爾顯現。自性本體。湛然常住。故云得見心性(所以,得見這個心性)。心即常住(心就永遠的住,這個住是無所住的意思,心就永遠無所住)。末結觀分齊(結就是說結束的時候,就討論到觀照的程度到哪裡)。覺了心源。平等平等(平等就是畢竟空,你要畢竟空才能平等)。始本不二(始覺、本覺不二)。名究竟覺。若約後三細。此當覺業相也(業相就是無相無明)。初正寄四相顯位竟。
未二引釋心源無念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菩薩!你一直問師父怎麼修行,我告訴你,這個就是修行,(師父用撫尺敲桌面,「咚、咚、咚」三聲)我告訴你,這個就是修行,什麼叫做無念?沒有恨、沒有男女相,不思善也不思惡,就這麼時,放下天地萬物一切相所產生的變化,不要老是意見跟人家不同,他意見不同,我們容得下他,就這麼一回事情,不要把一切的現象,用主觀的意識形態刻劃成一種範圍、一種範疇,因為,為什麼?法無定法嘛!你不要覺得一定怎麼樣、一定怎麼樣,某一些觀念,你把你自己、把別人批判成某一種觀念,這樣會害死自己,所以,我們為什麼常常覺得事事不如意,因為,你本身並不能進入無念,因為,你有「有念」,有念就會產生意識形態的觀念,那麼你的思惟方式就有某一種範疇,那麼你的無明沒有斷,無明沒有斷,我們所思想的範圍,就是束縛在某一種觀念,我、法二執裡面。所以,一個悟道的人,大徹大悟的人,他就會怎麼樣?他的看法不一樣,他就永遠地容忍他,而且產生一種喜悅,在聖者的心態只有同情、只有憐憫、只有寬恕,沒有敵對,乃至於強烈的意見不同,也是這樣子。要不然,他怎麼叫做超越,凡夫不一樣,凡夫,你今天幫忙他,他就說:如果你以前沒有我,你就如何、如何的差,你以前沒有我的幫忙,你就怎麼樣、怎麼樣,聖者才不會這樣子,為什麼?他無念,他無念,他就束縛不了他,所以說,當處發生,當處寂滅,禪宗就是這樣,當處發生就是當你某一個念頭放不下的時候,你就知道你根本沒有進入涅槃,那麼,你這一念放不下,你就束縛在某一個念頭裡面,你就是生滅、你就是六道輪迴裡面,那麼你就是在相上裡面打轉,對不對?如果你這一念:無念,什麼叫做無念?我沒有凡夫念、沒有分別念,但是有正念,正知正見的正念,無念簡單講有般若的智慧,放下凡夫的分別、執著叫做無念,而不是連般若都沒有,連般若都沒有,你怎麼知道無念是什麼,為什麼?因為,凡夫的妄想是無根的,但是,我們的般若,實相的般若是有體性的,雖有體性,也是無相可得,所以說,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簡單講,無念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無住,所以,在無念的旁邊寫:無念等於無相,無相等於無住,不可執著,那麼,你就進入無念,無念等於無相,無相等於無所住,那麼,修行人,同學們!如果在這兩個鐘頭裡面,你抓一句,你會用,噢!你用不完,你怎麼用都用不完,我們就是抓不住重點,拚命地要聽經,拚命地執著,拚命地放不下,困死自己。)】
此引證無念為成佛之要(成佛之要,禪宗也是這樣,無念為成佛之要)。不但菩薩修斷。至無念為究竟。即諸眾生。雖未離念。二六時中。苟能觀察無念道理。則為向佛智矣。以是證知佛地無念。此舉因驗果說也(此舉因來驗這個果報。用這個無念有多好,我們一個修行人,內心裏面想:你要唱,看你要唱多久,你真的無念嗎?相是生滅的東西,你唱來我聽看看,讓你唱到十點,唱到十二點好不好,為什麼現在賣房子都是這樣子,都是請那些歌星、影星,就沒有賣房子:我請慧律法師來演講,沒有的,沒有這樣子的。銷售一空,所以說,當你用無念的修行,哇!你處處都是真,無念就是真心。見相:見一切相都是你的真心,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你為什麼怎麼能夠當相即道?就是無念,所以就沒事,無念就是沒事。某某人有沒有事?沒事。沒事就是最好的。有事還是你自己有事,不是別人有事,對不對?是你自己放不下)。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說: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說知道初相者就是所謂的無念)】
此重顯無念。以釋心有初相之疑。恐惑者(恐怕迷惑的眾生)聞覺心初起(有一念的覺心初起)。將謂有初相可知。故釋雲(所以,解釋說)。又心起者(心起怎麼樣?)。無有初相可知。問。既無初相。何故說言。知初相耶。釋雲。言知初相者。蓋知最初動念。本來無念。如迷方人。迷東為西。今覺方時。知西即東(意思就是當體即空。為什麼?方向是你強迫定出來的,注意!觀念也是你的我、法二執定出來的,方向是我們迷惑定出來的,觀念是我們的我、法二執定出來的,我們的觀念,所以,我們定一切的觀念在我執裡面,或者是法的執著裡面,所以,我們死在自己的念頭裡面,世界上自己才是自己的敵人,世界上自己才是最值得依靠,迷惑的時候,世界上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覺悟的時候,世界上最大的依靠還是你自己的清淨心)。更無西相。而言知西相者。謂即東也(就了解西就是東)。此亦如是(此也是如此)。
【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所以,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從無始劫以來,本來就是無始劫以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念一相相續,不曾經離開這個念頭)。故說無始無明。】
是無念為覺之故。即顯一切眾生有念。不名為覺。以從本來三句。顯不覺所以。眾生從迷本心源。不覺心動而有其念(你從來沒有覺悟到你的起心動念)。由是三細俄興(俄就是突然,突然跑出來)六粗競起念念相續。長眠(長時間的困在)生住異滅。四相之夢。未離無明之念。故不得名覺。然前對四相(就是生、住、異、滅)夢之差別(這個四相的差別)。故說漸覺(慢慢地說漸漸地覺悟)。今約無明眠之無異(現在就無明,困在無明裡面。所以說,念沒有什麼差別,念頭沒有什麼差別,比如說,你欠人家十億,你還人家一千萬,你還是沒有什麼還人家,還沒有什麼還?為什麼?一千萬差十億差得太多了,意思就是雖然你有覺悟,但是等於沒有覺悟一樣,所以,還是困縛在無明裡面)。故說不覺。末句。即結成不覺義。無始者(什麼是無始?)。無有染法。始於無明(沒有一切的染法,怎麼樣?始於無明,為什麼?)。又無明依真。同無元始故也(無元始:沒有一個開始,意思就是一念不覺,就是講無始,是假設的名詞,從什麼時候無明,什麼時候就是假設)。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無念就是平等。若得無念,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因為沒有念頭,所以,沒有生、住、異、滅)】
此明究竟心源也。良以真源湛寂(我們真心是源自於清淨的寂滅之性)。本無生滅。但因一念妄動。(動)遂有四相差別(因此,就成為生、住、異、滅的差別相)。若覺至心源。得無念者。則知生住異滅。四相平等。本來無念。故云以無念等故。二別辨差別四相竟。
午三結明不異本覺
(結明:始覺是不離本覺的。不異就是不離。始覺是不能離開本覺的)
【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也沒有所謂的始覺的改變差別)。以四相俱時而有(四相:生、住、異、滅,是同時而有的。加四個字:其體本空)。皆無自立(以四相意思就是說所謂的生、住、異、滅,那是同時而有的,然後,其體本空,皆無自立,中間要加「其體本空」。皆無自立就是不能單獨存在,生相無明是對後面的住、異、滅來講的,住、異、滅也是一樣)。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首句標。以既得無念之覺(你既然得到無念,無念就是空,空就是平等,就覺悟)。而覺四相本來無起。則無不覺(四相,沒有所謂的生、住、異、滅的改變,對不對?所以,你的心永遠如此,你就沒有改變,沒有改變,你就不可能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涅槃,所以,師父不是說:你不要把六道輪迴畫一圓圈,以為六道輪迴就在那裡轉,不是的,你現在這一念就是六道輪迴,你放不下就是輪迴,分別、執著就是六道輪迴,都是講現前這一念,你這一念看不開,你臨命終一定六道輪迴不必談了,所以,祈求臨命終自在,求佛來接引我們,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求自己要放得下,用清淨心念佛。)。前雲依不覺故。說有始覺。今既無不覺(現在既然沒有不覺悟)。安(安就是何。何)有始覺之異(何有始覺的不同,對不對?事相本來不起,就沒有所謂的不覺悟,前面說依不覺而說有始覺,現在連不覺都沒有,哪裡有始覺?我沒有所謂的不覺悟,哪裡有所謂的開始覺悟,我沒有欠你錢,我為什麼要還你錢,對不對?開始覺悟,覺悟什麼?我現在就是本來面目,我就沒有欠你債務,我為什麼要還你債務,慢慢地還,所以,開始覺悟就慢慢地還)。下釋成上義(底下是解釋成上義,為什麼成上義,構成以上的道理是什麼)。以彼四相。一心所成(四相:生、住、異、滅,都是一個心在作主宰)。俱時而有(生、住、異、滅,其實都是同體,同時間而有的)。其體本空(你把它分析,生、住、異、滅,生也是空,住也空,異也空,滅也空)。皆無自立。以當體無生。寂滅平等。同一本覺。是故則無始覺之異(沒有始覺的差別)。
問。四相差別。云何俱時而有(這四相的差別,為什麼同時而有?)。既其俱時(既然同時而有)。何故上文覺有前後(云何說「俱」,為什麼說同時而有?既然同時而有,為什麼講有前後?)。答。唯一夢心。(生、住、異、滅這)四相流轉。處夢之士。隨其智力淺深。前後而覺。大覺之者(大覺就是佛。佛知道生、住、異、滅本來就是一心)。(所以)知(道這生、住、異、滅如)夢四相。虛妄顛倒。離淨心外(實在是沒有體可得)。實無自體可辨前後(沒有所謂自體性可以分辨生、住、異、滅的前後,)。故云俱時。無有自立等。由是義故。四相唯是一心(還是你的心的問題)。不覺即同本覺(你不覺悟就是同於本覺,不覺即同本覺,怎麼樣?)。又何有始覺之異耶(雖然你不覺悟,就算你將來覺悟,你還是跟本覺一樣,所以,有什麼始覺之不同,為什麼?因為,生、住、異、滅同一個心,為什麼?也沒有所謂的不覺悟,他本來就沒有所謂的不覺悟,那麼,沒有本來的不覺悟就是本覺,本覺是對始覺講的,本覺是對始覺、是對不覺講的,因為有本覺,所以有不覺,因為有不覺,所以有講始覺,對不對?就這樣子,比如說,你負債很多,所以說,才有講我欠錢,才有講到我開始要還錢,如果,現在我都不欠人,就像佛一樣清清淨淨的,哪裡有開始欠債務,欠債務就是完全迷惑顛倒,開始還錢就是始覺,還到最後,我就不負債務了,十億還完了,我就沒有了,就是這個道理。我現在統統沒有欠你,你怎麼叫我還錢,我也沒有不覺悟,你怎麼叫我始覺,開始覺悟,對不對?這樣聽得懂吧!又何有始覺之異耶?所以說,始覺就是本覺)。一始覺竟。
巳二本覺(我們上面講始覺,這次講本覺,本覺分)二(個段落)
午一明隨緣本覺(隨緣本覺就是隨著生滅法裡面而存在一個本覺)
二明性淨本覺(所謂性淨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叫做性淨本覺)國中二(也就是第一段落隨緣本覺分兩個段落)
未一標列
二辨相
未一標列
【複次本覺(這個本覺怎麼樣?)。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如果師父跟它加幾個字就會更清楚,複次本覺,雖然隨染分別,但能生兩種清淨之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那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說本覺它本來就是清淨的。隨染,這個染就是無明,我們這個本覺雖然隨著這個無明的分別,但是,能夠生兩種相,生兩種相,有時候不容易了解,如果你跟它加:清淨之相,那就更清楚,生兩種清淨之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因為,本覺有智慧,有不思議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要說這個本覺墮入了無明當中,就產生了業識,這觀念是不對的,意思是說我們有一個清淨的本覺,雖然,隨這個無明,但是,它還是清淨,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此承上始覺有功(有善知識、諸佛、菩薩的引導,我們開始有了覺悟的功夫)。本覺乃顯(我們本來的覺性,就會顯現出來)。明本覺隨染分別(本覺雖然隨這個染污產生了分別,但是)。出纏還淨(出纏還是清淨的,纏就是煩惱,只要擺脫了那個煩惱,那才叫做清淨的,如果,我們在文字裡面特別地去體會它,我們會發現很多人的修行,是一種浪費生命的修行,像今天,有一個發生車禍的小姐來,她長得很好看,發生了車禍四次,撞得有點神經兮兮,她說去佛光山受過菩薩戒,然後,她一直說:我每天都在誦經,我也做早課,我也做晚課,然後,我也念佛,可是,我的病還不會好,我的煩惱還是存在。她們不了解,她們把誦經當作有功德,這是沒有錯,站在八識田中種下種子的角度來講是對的,但是,沒有力量,我們一直重複在告訴諸位,佛法是講心法,如果,我們一個人的覺性不能開採出來,那你想想看,我們所產生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我們一般都是心外求佛,心外求佛,內心裏面不想改變自己,除掉內心裏面的煩惱,然後,一直念佛,祈求佛菩薩一直來幫助我們,一直來幫助我們,我們現在的人就是不想幫助自己,然後,求外力來幫助我們自己,然後,等著同情的力量,希望佛菩薩慈悲的力量,一直,然後,我們想要解脫生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就跟她講:如果說念念經典,就可以有功德破除這個煩惱,那念一本就有效,我就給它印一萬本,晚上跟經典睡在一起,這個很簡單的,對不對?我這部《大乘起信論》拿到美國去,給美國America,那個老美去念,看不懂,要記住!所有的文字一定要會歸到這個覺性,然後,從覺性裡面去發揮那個般若的智慧,這才是真正一個修行人,哪裡說是在文字裡面誦經,有的人一天念《阿彌陀經》念幾萬遍,一萬遍、二萬遍或幾遍,這個不是這樣子,心才有念力,為什麼說印經典它有功德?不是印經典不功德,是印經典以後,人家看了,引導人家去修行,使人家有具足正知正見,這種叫做有功德,而不是說印了經典叫做有功德,要不然,你印了經典以後,你拿到美國去,你看它有沒有功德,美國人全部看不懂,那你功德何在?他不拿起來包檳榔就算不錯了,因為美國沒有檳榔可以包,我們一般都是用一處事相上的修行,以為我印了多少經典,就有多少功德,我今天誦了《彌陀經》幾次就是多少功德,然後,怎麼樣?內心裏面的貪、嗔、痴他不去除,這根本就與佛不相應的東西,為什麼叫你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連那個心,意識心統統要放下的東西,你幹嘛在文字裡面、經典裡面打轉?所以,祖師大德不是告訴你嗎?人家看經典看穿牛皮,我看經典是遮遮眼睛,你懂這句話意思嗎?遮遮眼睛應付一下,法的東西,它一定要會歸到覺,要徹底的在覺性裡面,你們為什麼一直來這裡聽經,聽那麼多,為什麼不覺?因為,能所習氣太重了,我在講什麼,他根本沒有在聽,辜負我老人家的一片好意,重複一直跟他糾正,眾生凡夫他就是這樣子,一次的薰習,兩次的薰習,然後,提醒,再一次的警告你,噢!要迴光返照,然後,一個禮拜以後,懶懶散散的。噢!師父今天講了這句話產生了作用,與我共鳴,一個禮拜以後,又沒有什麼共鳴了,累死我老人家就是這樣,祖師大德一聞就千悟,然後,就沒事了,而我們就是痲煩善知識,拚命在這邊一直講,也不買什麼東西給我吃。出纏還淨,你要怎麼樣才能夠出纏,同學們!你要怎麼樣能夠出纏?你要冷靜想想看!怎麼樣能夠出纏?一定要放下這些煩惱,才是真正修行的人。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煩惱都是唯心所造的東西,放下就會見道的東西,你云何因緣一直放不下,出纏還淨)。有二種相。而言生者。以前雲阿梨耶生一切法。此即所生淨法(因為,阿賴耶是染、淨和合)。由本覺內熏之力(什麼叫做內熏?就是迴光返照,由本覺的迴光返照的力量,發現本能內熏,因為,本覺不是外來的,它是由裡面散發出來的光明,所以,叫做內熏之力,比如說,我們聽到無常法,就放下得失的觀念,噢!今天我失去什麼,我知道這個得失的觀念是錯誤的,這是煩惱的根本,我知道,這個就是內熏,慢慢開始產生智慧了,放下的功夫,這是內熏的力)。發起始覺之智。轉染令淨。成此二相。故云生也。然二相與彼本覺自體(二相就是智淨相,不思議業相,這二相與彼本覺的自體性)。不相舍離(注意聽!自體不是什麼任何的東西,不是什麼東西,你不要把這個清淨心,性空的東西,然後,跟緣起把它分開來,同學們!緣起當下就是性空,而不是說我拿一個性空,然後,加一個緣起,把它像水跟牛奶沖在一起,不是這個意思,與所有的緣起法,本身就是事,自性本自空,也就是不離當下的東西,你不要像水跟牛奶一樣泡在一起,就講緣起跟性空,這個不是這樣子,所以說,本體如果發揮了智慧,我們就叫他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我們自性發揮成大悲救度眾生顯現在外面,這叫做大悲觀世音菩薩,我如果說自性清淨心裏面,發一個大願要普度眾生,就如同地藏王菩薩,對不對?我如果好好地精進,修普賢十大願的十大願王,這個叫做大行,無論你是大行、大願、大悲、大智,或者是彌勒菩薩的大慈,都是同樣的本體,在四無量的事相裡面,他當體即空就是本性,只是顯現的事相不一樣,所以,我們講那是大智,那是大悲,那是大願,你總不能說觀世音菩薩沒有願力,他大悲,他只有悲,他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怎麼悲呢?沒有願力怎麼發出慈悲心呢?不是這個意思,智慧的本身,就具足了悲、願、行、慈,悲的本身就具足了智,一切的五大菩薩裡面的,諸佛菩薩就是五大菩薩的體性,五大菩薩的事相,就是顯現諸佛不同的悲、智、願、力的東西,都是同一個體性的東西,所以,我們不了解本體,我們一直把本體當作是一種與我們不相干的一種名詞,以為說本體是合在哪裡,不是這樣子的。這就落入一種自性見,以為自性是一種見,它是一種存在性,而這種存在性是一種隔閡,不是暈樣子。所以說,明本覺還淨,與彼本覺不相舍離,)。智淨相者。明本覺還淨出纏之相(如果你本覺擺脫了這些煩惱之相,你就清淨了)。不思議業相者。明本覺還淨業用之相(業用就是身、口、意能夠起作用,所以說,智淨相者,明本覺還淨出纏之相,不思議業相者,明本覺還淨業用之相,一個是出纏之相,出纏就是經過、透過了修行,也就是透過了修行。不思議業相是修行完成了佛道,然後,他就產生了清淨的業用)。此之二相(就是智淨相跟不思議業相)。若離染緣。則不得成(意思就是,如果你離開了這些染污的外緣,就怎麼樣?則不得成,也沒有辦法成就佛道,成就什麼?成就這個清淨之相)。故云隨染也(隨染,所以,我們如果要了解佛性,一直用逃避的,那是一種錯誤的,所以,禪宗裡面講的,有的人不喜歡看到自己的影子,拚命地逃、拚命地逃,可是,他不曉得影子,影子,隨處可見自己的影子,他只要進入陰暗的地方,就見不到影子,我們也是,我們不了解自性當體即空的東西,我們拚命地一直在追求,希望把這個搬到美國去,搬到加拿大去,或者是搬到澳洲去,希望移民,然後,煩惱比較少一點,因為,台灣要點亂或怎樣,他不曉得福德因緣的東西是隨身具足的,除了在不得已之下,我們才做移民的工作,我們現在還活得好好的,動不動就要移民,就像今天報導的:台灣有五個大學生,到加拿大去留學,開了一輛車子撞到,發生車禍死了四個,死了四個,今天報導的,在台灣不死,跑到加拿大去死,都是留學生,人的出生,他本身就有定數的,業是如影隨形,你們要好好的體會,所以,要在因地上下功夫,就是我一直修福,一直改變自己,一直為人群服務,我們不要內心裏面一直想要逃避這個災難,碰到,你逃不掉的,如果,你可以躲過災難,那你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釋迦牟尼佛都說:業如影隨形,你都可以逃離這個業,那還得了,那就是根本沒有因果的存在性,所以說,你如果要死,一定要死,在台灣沒有死,跑到加拿大一定要死,你即使在加拿大沒有死,你就逃到美國也要死,美國沒有死,你逃到瑞士還是要死,那個時間要你死,你就一定要死,非死不行,沒有辦法,所以,吃得飽、穿得暖,佛號認真念,等死,不然,你要怎麼辦?你能怎麼樣?碰到了,一個都逃不過的,對不對?唉呀!我搭飛機,不曉得哪一架飛機,飛上去會空難,你怎麼知道呢?對不對?有一個人,她就坐飛機,她本身有一種第六感,還有陰陽眼,她坐飛機的那一次,要上飛機的時候,她覺得:奇怪!好像跟了很多人上來,這次坐飛機好像跟了很多人上來,好像不怎麼對勁,然後,她就帶著她的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今天我坐這個飛機好像很奇怪,好像不太對勁。然後,旁邊有一個大官,那個大官是很有福報之相,那個大官就上飛機了,然後,她說:這好像不好,結果,母女就不坐了,不坐了。上飛機以後,空難,結果,剩下那個大官沒有死,整架飛機都死亡,在還沒有發生空難以前,有陰陽眼的人一看,跟了很多鬼魂上去,她就知道這個要出事情了,所以,我們人的眼睛看,好像是機械的問題,對不對?或者是怎樣的問題,在佛門裡面講,那是業力的問題,你一碰到這個因緣,你沒有辦法,躲都躲不過,所以,你坐飛機,你也不必看得很清楚,說:現在怎麼樣,飛機冒煙,我告訴你:飛機冒煙,不會死就是不會死,它還是安全降落,如果,要死的話,飛機不冒煙,你就死了,慢慢地體會。若離染緣,則不得成,所以就講隨染)。一標列竟。
未二辨相即為二
申一先明智淨相
二不思議業相國中二
酉一直明淨相
二迭拂疑情(迭就是再一次,拂就是除去,再一次除去你所懷疑的執著)
酉一直明淨相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薰習(依潛力薰習,法力當然就是依照真如之法)。如實修行(如實:如實相法,如真如法去修行,也就是說透過真如的實理,然後,稱實而修,這個叫做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在這裡要注意!滿足方便意思就是說所有因位,只有佛是果位,意思就是十地菩薩以前叫做滿足方便,因位已即,因果的因,因的位置已經即,當然就是十地菩薩,十地的行終,修行的終點叫做滿足方便,意思就是說所有的因都添滿了,那麼再來就是佛果了,那麼當然是十地菩薩,就接近佛果,所以,滿足方便是指十地菩薩:十地的行位,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破這個生滅、不生滅的和合)。滅相續心相(滅這個相續心相,我們的分別跟執著不曾經斷,就算斷了我執,阿羅漢法執還是沒有斷)。顯現法身。智淳淨故(這個淳跟單獨的純是一樣的,或者是翻譯成大,大智大淨故,翻譯成淳也對,翻譯成大也可以)。】
(第一句)首句牒。下釋。先因後果。因中依法力薰習者(按照法的真如實理去薰習)。地前資糧加行位也(資糧位就是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是資糧位,在十地前,地前:資糧位,資糧位就是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位:四加行)。依真如之法。內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緣熏力(外面攀緣這個熏力)。發起信解熏修。成熟善根。如實修行者(這個外緣熏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佛的三業殊勝,他的身、口、意清淨,無量的智慧,他要引導你,要叫你悟,很容易,善知識很容易。佛滅度以後,到唐朝來,一些祖師大德,這些都是菩薩示現的,還算有修有證,從宋朝以來,就非常的困難,根器陋劣,再來,就是外緣並不殊勝,沒有佛,也沒有一些高僧大德,這些高僧大德現前,我們也不懂得去親近,所以,這個外緣的力量,對一個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寧與智者同哭,不與愚者同笑,我們寧願跟大智慧的人同樣的哭泣,不跟一個愚痴的人在那邊同笑,何以故?大智慧的人在旁邊,薰習力特彆強,他兩句話就會讓你覺悟的,跟一個愚痴的人一生一世,聽不進一句營養的話,你聽了一生一世也沒有一句營養的話,也幫不上什麼忙,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這個外緣的熏力,雖然說,我們佛法本身是真如,是由內往外的,自我觀照的,但是,如果碰到善知識的引導,就很容易發現我們記憶體的真如,很容易的,所以,善知識也中不可否認的)。登地以上。證真如實理。稱實而修。至十地行終(就是十地的行位,這算是終點站)。金剛心中。因位已極(成佛的那一剎那叫做金剛心)。名滿足方便(在這裡講金剛心,在楞嚴講楞嚴大定,完成了楞嚴大定)。
果中。有智斷二果。由前方便。破和合識內。一分不覺之相。顯其一分本覺之性。此根本無明盡故(其實是無明不能盡,此是說能夠放下這個無明,連微細的都了解它本來就是空性的,方便講,說無明盡,因為,在修行的角度有始覺,所以才談到無明有所謂的盡,《心經》裡面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心無所合(心無所合就是純清淨智,心無所。本來是生滅即不生滅的和合,那麼,現在是純清淨智)。即顯法身本覺義(法身的本覺)。乃斷果究竟也(斷果:透過修行,站在修行的因果的角度叫做斷,有修有斷)。即於此時。滅染心之中。業相等(業相就是生相無明,最微細的無明叫做業相,也就是見相二分之根本,就是所謂的自體分)相續心相(滅掉染心中的業相等等,相續心相等等)。(中間加一個字:但。但不滅去,不滅掉什麼?)不滅不生滅心體(不生滅是真心,真心是有體的,妄是無根的)。遂使始覺還源(讓我們的始覺智還源)。即同本覺(恢復到跟本覺一樣)。染緣既息。圓智淳淨(所以,在《楞嚴經》裡面講,歇即是菩提,放下,你就恢復了原來的覺性,歇即是菩提,休息,歇,我們說歇一會兒,休息一會兒,我們不曾經讓我們的念頭休息一下,我們強烈的分別執著,不曾經迴光返照讓我們休息一天,我明天發願要做佛一天,休息一天,我們人從來就是:唉!我明天要休息一天,這是這個色身休息,躺著,東分別、西分別,煩煩惱惱一直分別,然後,沒有真正的休息,休息一天,第二天就:好一點沒有?嗯!人是比較不會疲倦。心呢?還是會很煩惱。停不下來,沒辦法!停不下來,然後一直拜託別人給他快樂,然後,一直拜託別人,又從內心裏面一直強而有力,一直痛苦著自己,然後就覺得:我不曉得為什麼。有一個電視廣告,人家來問我,那是為什麼?他來問什麼,有一個女孩子,熒幕出來,她就哭泣,這個女孩子就講,她說:我以為跟他結婚以後,就是我幸福的依歸,我的弄好就依靠他,然後,我不曉得他為什麼要打我,我現在很痛苦,很痛苦,她以為跟他結婚以後,是一種幸福的開始,然後,這一幕就沒有了,然後,換一個男孩子在那邊,我明明已經講過,我不打她,可是,我不曉得我為什麼就打她,我很後悔,我很後悔打她,我也知道不應該打她,為什麼我會打她,然後,這個女孩子這一幕又出來。我不曉得為什麼,這個女孩子也不曉得為什麼?;男孩子也不曉得為什麼,她就問:師父!您知道為什麼嗎?知道,怎麼不知道呢!女孩子依靠這個男孩子,她想要讓他愛惜,男孩子他本來就很疼愛她,可是,不曉得為什麼要打她,師父!你曉不曉得什麼原因?很簡單!就是無明,沒有任何的原因,裡面無明不斷,沒有幸福可談,不可能!所以,夫妻結婚爭吵是很正常的,兩個都是無明的的眾生,所以,生出的兒子也是無明,再可愛,他也是無明的東西,對不對?這是無明的東西,除非是諸佛菩薩來示現的,所以,在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是無明的產物,所以,你要染緣既息,圓智淳淨,我們圓滿的智慧就淳清淨)。成於應身(所謂的應身就是成就佛道以後,應化身普度眾生;成於應身)始覺義。乃智果究竟也。
又阿梨耶識。有覺不覺二義。生滅不生滅和合。今破和合識內。無明不覺之相。滅業識等。生滅相續心相。生滅既滅。則彼不生滅本覺法身。自然顯現。智體出纏。而得淳淨故(有了淳淨;純粹清淨的智慧,他的胸量就如虛空一樣,他可以容天、容地、容白、容黑、容善、容惡、容大、容小,他任何的相,他都可以容納,所以,在凡夫位裡面講,還沒有辦法做到融和在一起的話,爭吵是必然的過程,有人講,我們因為不了解而結合,後來,我們因為了解而分開,不是這樣子的,我們因為了解而結合,我們也可以因為不了解而結合,我們可以因為了解而分開,也可以因為不了解而分開,眾生的無明是一直在變化的東西。師父!您能不能告訴我們,人生一個簡潔有力、有效,馬上用得到的一句話,還可以運用在任何的時間,雖然,我們沒有成道,但是,可以讓我們過得很快樂的,有!你要注意聽!兩種角度可以讓你過得很快樂:第一個,你如果沒有辦法成佛,你就無限地寬恕,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別人都是敵對,你無限的退讓,退讓,什麼都退、退……,我什麼都退,這第一點;第二點,這最重要的,第一點還做不到,第一點一定會做不到,因為這需要相當大功夫的修養,第二點就比較容易了,我保持一個距離,永遠不管你好的,壞的,我都尊重你,我都跟你保持一個距離,你要傷害我,我都保持一個距離。。同學們!你注意聽!就像兩個人起衝突的時候,沒有修養的人:我去跟他理論,想盡辦法要讓對方知道,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現在的反應是什麼,我去,去找他,談、談……,兩個人鼻青臉腫的回來,這個就是世間人處理的方式,如果是我,我不會,你對我有誤會,我們兩個起衝突,好!我從現在起,我不講,我也不解釋,我就帶著一個歡喜接受的心,我不傷害你,我跟你保持一個距離,你無奈我何,你要怎樣?師父!他在背後罵你。只要我沒有聽到,都可以寬恕你,你來高雄罵,我跑到台北,你跑到台北來罵,我跑到高雄,反正我一直跟保持一個距離,我看你怎麼辦?你一直找我,要不然,我找警察來,你能怎麼樣?我告訴你:這個非常厲害。這一招我體會了四十一年,才體會出來,師父!您有沒有絕招。有!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你無奈我何,我一直跟你保持一個距離,你沒有我的辦法,我也不生氣,我也不討回公道,也不解釋,我就永遠的秉持一個尊重你,這很厲害的,如果你能聽師父這樣子,兩種,第一個就是無量的寬恕心,第二個,我永遠跟你保持一個距離。唉呀!我告訴你,你去哪個公司行號,他講你的壞話,你都不要對他解釋,我照師父講的,我保持一個距離,我知道你這種人很無聊,對不對?大不了我們發洩一下情緒,不要給他看到,跑遠一點,紓解一下情緒,然後,不要給他看到,這可以解決一下煩惱,這就是凡夫位裡面,如果你想要得到幸福,想要得到快樂,你想要得到舒服、暢快,心情不想不愉快,同學們!這個是功夫,如果當然你很有功夫,即境離境那就什麼境界都沒有關係,沒有辦法,你就聽我的話,哇!這一招很好用的,但是凡夫大概都要聽我的,除非你是禪師或者是諸佛菩薩明心見性的人,否則這一招很管用,你回去用用看,從現在開始,你今天有不愉快的事情,跟哪個人不愉快,我就保持一個距離。師父!師父!若是我先生呢?您怎麼沒講我先生,我說:這個很簡單!你說我先生在外面有外遇、喝酒、對不對?回來一講,就打,像那天,北港有個信徒來,哇!講起來,就哭起來了,打得鼻青臉腫,生兩個女兒也打,一直打。師父!要怎麼樣能夠不被男人打。我說:這很簡單!第一個,你那張嘴巴,過失都在你那張嘴巴。師你!您很行!他如果說你,你都不要回應,第一點,第二、你當作他死了,我家沒有這個人,他講,你都不要回應,統統不要回答他,他叫你做什麼,他一,你就一;他二,你就二,我念我的佛,我看我的經典,我做我的事業,他去外面搞女人,你也不要管他,他喝酒你也不要管他,我就問她:你能不能改變你先生。她說:沒有辦法!那你就趕快改變你自己,不然,你會繼續腫,我不騙你,馬上你就鼻青臉腫了,男人外面有女人,他一定不會聽你的,就是這樣子,我如果說今天,我說:我如果是你的立場,我很厲害,真的,兩條路,要不然就離婚,對不對?她說要跟他離婚,那男的又不要。我說,然後又要怎麼樣,然後,又不要怎麼樣,這怎麼可以,又要這樣,又要那樣,這樣就是要打,然後又要那樣,那樣就是……,這樣不合理,這男的很糟糕,又這樣,又要那樣,這怎麼可以同時存在,這樣很不好,很不好,你嫁到你又沒有辦法,所以,我跟你講:有時候聽聽師父的話,兩句話就會解脫,你就把他當作是死人,真的,你就把他當作是死人,這個家不存在有這樣的男人,他講:你怎麼樣。對!就是這樣子,他去酒家喝酒,你也不要打電話過去,他以為你在查什麼東西,他會生氣的,統統沒這回事情,你忍耐一下,已經生兩個了嘛!對不對?何況他有時候還會那樣,也是對你不錯,所以,反正有這樣,有那樣,沒有關係,你就那張嘴巴,就是不要那麼燒(意指強烈),不要反應那麼強烈就好,差不多了,所以,我說你不懂眾生哲學,很糟糕!)。一直明淨相竟。
酉二迭拂疑情
【此義云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你看,這個《大乘起信論》實在講得太棒了,你所有起心動念都是無明,心識就是分別跟執著,你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無明)。無明之相(你無明所現出來的一切的心相或者是現象)。(當下)不離覺性(換句話說你想要覺悟,不能離開這個無明,所現出來的假相,迷惑的現象)。非可壞。非不可壞(非可壞就是因為它跟覺性不相舍離,非不可壞就是說因為他有一天成佛,他可以把它除掉,所以是非不可壞,不能說它可以壞,也不可以說它不可壞,何以故?你如果說可以壞的話,那是指無明可以壞,本覺不可壞,所以說,非可壞,非不可壞,一個是可以壞,一個是不可以壞,也不能說可壞,也不可以說不可以壞)。】()
此征釋疑情。疑有二。一疑真同妄(懷疑這個真心同樣跟妄心一樣)。恐聞說動彼淨心(恐怕聽到,然後動到清淨心)。成於起滅(成就是變成,變成了有生滅的心,聽到以後,把這個清淨心動到了,清淨心動念就變成妄心,成於起滅,起滅就是生滅)。今既相續心滅。淨心應滅(以為這個清淨心也就滅掉了,他以為這個相續心滅了,我們連這個清淨心的本體都被滅掉了,這個是斷見,妄心是無根,交心不會滅,清淨的智慧心不會滅的)。故釋雲(所以就是那麼樣解釋)。以一切業識等。心識之相。皆是無明不覺(你只要起心動念,都是無明不覺,師父!我不起心動念那怎麼辦,功夫不夠的時候,就多多迴光返照,返照到能所一如,無法不如,無一切法不如,簡單講要進入真如的狀態,很容易!你只要以無相修行,無念修行,無所住去修行,很容易就會進入真空狀態,真如,見一切相不可取、不可舍,取不得也捨不得,當體即空的東西,修行人一定要在無相下手,這是成就佛道的根本,你在有相執著,有相就是心識,用心識修行是永遠不能成就佛道,也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以無相修行,所以,心識之相皆是無明不覺)。薰習而有(薰習就是外境,無始劫來雖然是心所產生的,但是不了解這個境是假的,所以,自心取延遲,就是所謂的薰習,由自性清淨心變出境界,境界然後再薰習我們不清淨的心,然後層層的阻礙)。今滅生滅之相(生滅之相就是無常,所有相皆是無常,本來就是不可得)。非滅不生滅之性(不是要滅掉這個不生滅的本性,因為真心是有體性的,真心不可滅,滅掉真心,你怎麼有智慧去度眾生?)。畢竟真不同妄(真心不同於妄心)。二疑真妄異體(第二,疑這個真妄是不同的體性)。恐聞識相皆是無明(識就是心,相就是外在,恐怕聽到心跟外相都是無明所顯現的)。故說得滅(以為可以滅掉)。轉計別有體性(以為另外有一個體性)。離於真如(有另外的體性,他不曉得當下就是真如,無明實相就是真如,無明實性就是佛性)。故釋雲。無明不覺之相。原依真(心)起(因為,趕忙一念不覺)。不離隨染本覺之性(也不能離開隨污染的本覺的性)。豈有各體(不能講有各各的體性)。無明之相(就是無明所現之相)。與本覺之性。非一非異(如果你能容一切無明的相,容一切的相,所現出來的相,當作就是你的本性,你就是一個大徹悟的人,會無量的相為一性,也就是無量的現象界,本身就是慈、悲、喜、舍的本性所顯現出來的假相,也就是說當你在所有的現象界,體悟到慈、悲、喜、舍這四個字,你就完成了佛道,任何一個時空,乃至於仇人,乃至於仇得要你死的人,你都用一顆慈、悲、喜、舍的心,一直跟他相處,同學們!這些現象都對你沒有作用。會相歸性,這句話是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修行的根本,會一切相,歸一切性,因為,這都是我們自性裡面顯現出來的,本來無一法可得,所以,無明所顯現出來的相,與本覺之性,非一非異,也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也不能說是同一個,也不能說是不同)。非異故非可壞(因為,不能講不同,所以,不能壞。非可壞:不能說可以壞掉,因為是同一個東西,非異就是同)。非一故(非一故就是異,也不能講同一個,當然可以除掉,有骯髒的、有清淨的,當然要除掉骯髒的)非不可壞(不能說不可除掉,這個「壞」就是除去的意思,非不可壞,不可以說不能除去無明,壞就是破除無明叫做壞)。若約非異非可壞義(如果就非異非可壞這個道理來說,意思就是說非異就是同,非可壞:不可以破壞)。說無明即明(因為不可以破壞,無明當下就是明)。故《涅槃經》雲(所以《涅槃經》裡面講)。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涅槃經》講得太好了,就是太厚了一點,太大部了,噢!很大部,總看不完,比《法華經》更大)。若就非一非不可壞義(如果就非一非不可壞義)。說無明滅。覺性不壞(非一就是異,如果講它不是同一個,不能破除,不能說不可以破除,意思就是可以除掉,說無明滅,我們方便說無明滅掉,但是,覺性不壞)。今文依非一義(依據這個非一,生滅跟不生滅這個角度來講就是非一,也就是說生滅跟不生滅,是非一的角度,這個道理來說)。說相續心相滅(說相續心相滅,相續心這個相連續的幻覺,連續的見、相二分的分別執著滅掉)。真(心)不同(於)妄(因為有改變,真心不同於妄心)。依非異義(如果按照非異的道理來說,非異就是同,不能說不同,那當然就是同)。(意思就是)說相不離性。真妄一體。如是則二疑渙然冰釋矣(如是這兩種懷疑渙然冰釋,這個渙然就是消散的意思,釋就是消融,這個是出自《老子》,《老子》第十五章裡面說:渙兮若冰之將釋。就象冰塊消融似地消散了,形容解除了疑團或者是誤會,叫做渙然冰釋矣)。
【如大海水(大海水就是真心)。因風波動(風就是無明。波動就是業識顯現,見、相二分不相舍離,見、相二分不離自體分,所以說,如大海水,海水就像我們的真心,因風動,風如同無明,波動如同業識,開始轉變成有能取的見分、所取的相分)。水相風相。不相舍離(所有業識的變化,以及無明,都不相舍離,所有的業識都是無明,所有的無明都是業識,也可以說所有的無明業識,不離真心,所有的真心就幻化成無明跟業識,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水相、風相不相舍離)。而水非動性(水是本來不動的)。若風止滅(如果,這個無明停止了)。動相則滅(怎麼樣?水相就沒有了)。濕性不壞故(這個真心也不會變壞,濕性就是如水之濕性,水本來就是有濕性,水是濕性的,對不對?水有濕性,水的濕性本來就不壞,意思就是真心就是不變,我們怎麼樣可以除掉這個無相,同學們!無明不是因為境界,是因為你心起執著,一直追求、一直追求……,你一直追求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得到真心,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這種教育,全世界的教育,都不是覺性的教育,只有佛法是覺性的教育,我們從以前,小時候,他就是一直教導你,教導你執著,因為,所有的文字相、語言相,它就這樣子,包括老師教導我們,這個我相都不能去除,所以我們從國小到的教育,都是一種無明相,雖然是一種教育,使我們更成為人格,但是,還是不離無明,如果我們可以借用文字以及過去的音聲的作用,我們可以迴光返照,雖然是文字無明的教育,但也算是一種覺性的教育,如果,我們今天不讀書的話,那麼,這些經典完全看不懂,那就很痲煩,會很痲煩。所以,我們從小,小學生他沒有叫你要覺悟,沒有!從小就是立在一個我相裡面,長大你要做什麼,你要做什麼。我們以前的老師從來沒有講過,我們的身體是假的,所有的追求都是痛苦,你要放下,沒有這樣講過,你要有志氣,所以,我們老師都會出一個題目,老師都會出題目:我的願望。就是你的願望要做什麼?如果,你要了解他家庭,你就立一個題目:我的爸爸。他就把他爸爸娶幾個全部講出來,所以,老師如果要了解他的家庭,很簡單!常常命: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常常打痲將,我的媽媽怎麼樣。小孩子他單純,他什麼都寫出來,是不是?我的爸爸、我的媽媽,然後,再寫一個:我的家庭。他什麼都告訴你了。所以,做老師要常常命這個題目,是不是?你就知道他的家庭是多麼的畸形)。】
此立喻(這個是立比喻)。初二句喻真隨妄轉。水不自動(水本不動,真心是不動)。因風波動(因為無明的風波動)。海水喻真心。風喻無明。波喻業識等。次二句喻真妄相依。水不自起波相(水本身不會動的)。因風而起(因為風吹才會動)。故水不離於風相(離開水相,哪裡有水相可得?風不吹的話,哪裡有波浪?所以,水相就是起波浪的意思)。風不自現動相(風一吹的話,你知道風是什麼相?來!試說看!風是什麼相?來!試說看!說不上來,當然,你要看看海水,海水浪滔滔,海浪滔滔,風一吹來,噢!原來有風,要不然風吹你的臉,你說風是什麼相?是什麼色?是長的、是短的?風當然沒有相,對不對?只感覺一股涼意,所以說,風不自現動相)。依水而現。故風不離於水相。是謂不相舍離。第五句喻真性不變。顯非自性動(本性從來就不動,是仁者心動)。但(是)隨他動也。末三句(比)喻妄(心)滅真(心)存(在)。動相喻妄。濕性喻真(濕性就是水的濕性還是存在,風浪吹得兩大,這個濕性還是不會壞)。由水非自性有動。但隨風而現動相。若風止滅(如果無明停止了)。水之動相隨滅。濕性不壞也(師父一直告訴諸位!不要強迫自己去煩惱別人的事情,不要強迫自己去執著,要全盤的身心……,外在的世界通身放下,一念覺觀即得本心,就恢復到本來的面目,說難,很難,不肯的人很難,說簡單,很簡單,一念之間就會恢復到你的真如自性)。
【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心跟無明俱無形相,無形無相,是不是?)。不相舍離。而心非動性(真心不是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相續就是輪迴,輪迴,生滅輪迴的意思,你生滅就停止了,若無明滅意思就是說,你那一顆放不下的執著如果放得下,那麼這個生滅的執著放得下,這個相續的連鎖,連續的執著放得下,那麼,你的生死就停止了,所以,我們一直想要拚命地了脫生死,我要了脫生死,我要了脫生死,他卻不了解要息心,歇即是菩提,他竟然不曉得要息滅貪、嗔、痴,他每天都在呼口號,說: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每天都在呼口號,但是,他不曉得了生死就在當下這一念,放下貪、嗔、痴,就沒有生死,因為這貪、嗔、痴是使我們分別執著的根源,使我們相續執取的地方,所以,放下貪、嗔、痴的心相本來就無一切相可得。諸位!你冷靜想想看!當我們吃下去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在變化出來,排出來的尿、糞便都是不清淨的東西,你今天你所有的享受,比如說你躺一個比較好的床鋪,當你死的時候,人家那個床鋪不會讓你躺的,會把你拖到客廳來,頂多讓一個客廳,客廳要讓你放還不錯,有的一下子送到火葬場去,送進冰庫裡面,同學們!我們內心裏面冷靜地想想看!這個世間說來很恐怖的,如果,我們內心裏面有一種喜悅感,喜悅感,強烈地求生極樂世界,當你這一念一躺下去的時候,我才不稀罕那個彈簧床,我要到極樂世界去,站在蓮花上,所以,我告訴諸位!真正人家古來高僧大德,在求生極樂世界的時候,他寧可犧牲他的生命,他都不會動到一個退失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很簡單!你臨命終的時候,念佛也要死,你不念佛,你還是要死,有的人說:噢!我不曉得極樂世界存在不存在,我要不要相信有一個極樂世界。同學們!你今天你不相信有極樂世界,你能了生死嗎?你不相信,你能如何?建好,從以前到現在,那麼多人,你去看看《淨土聖賢錄》,幾百、千千萬萬人要往生的時候,天樂鳴空,蓮花現前,那個都是假的?你開玩笑!你認為那是假的,那印光大師那怎麼講呢?燒出幾千顆舍利子,他還沒有往生以前,他一個禮拜前,就叫他們趕快選住持了,八十歲的時候,是不是?他在11月5日要往生的時候,11月5日要往生,那時候我快要誕生了。所以說,我們要了解,人家古來高僧大德求生極樂世界,哪裡是我們現在的修行人,一直在那邊念、念……,自己又沒有把握,然後,念、念……,又在分別執著,連生命都放下,我告訴你,我們修行,今天不會成就,就是沒有志氣,我是一個沒有志氣的人,沒志氣,提不起正念)。】
此法合。淨心合海喻。因無明風動者。淨心覺海。本自澄淳湛寂(澄渟就是水停止不動的樣子叫做澄渟(chéngtíng)。湛寂,湛就是光明、寂靜)。但隨無明緣。生諸識浪(產生種種的識浪,意思就是強烈的分別如同浪濤一樣無法停止,我們強迫自己分別,強迫自己貪、嗔、痴,強迫自己追求,所以,內心裏面無限的缺陷、無限的貧乏,由一個人追求外境,就可以體會到我們人生活著有多麼的缺乏、多麼的無奈、多麼的空虛、多麼的不知足,這都是哪裡?這都是一種錯誤,因為,你有識,分別的意識形態)。合因風波動喻(因為風而波動來比喻)。心與無明三句(哪三句?「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這三句)。合風水相依喻(風跟水是互相依靠的)。俱無形相者(為什麼俱無形相?)。(因為)淨心隨緣。全成識浪。故無心相(你若問:師父!那真心是什麼?我就告訴他:真心不是什麼。師父!智慧是什麼?我現在講話就是智慧。聽不懂!師父!本性跟智慧有什麼關係?明心見性這怎麼樣?我說:本性是站在體上來講,心是站在智慧來講,依體而起這個智慧的作用,心跟性其實是同一體,明心見性,明了我們本來的智慧,恢復到本來的體性叫做明心見性,兩個在體來講是性,在作用來講它是心,依體起用,攝用歸體,同一類的東西,所以,它本來就沒有心相,真心就是無相,無相怎麼樣?又可以顯現在一切相裡面,一切相不離真心,真心不離一切相,但是,一切相又不是真心,因為,那都是無明,心相是什麼?心相不是什麼,心相:行、住、坐、臥叫做妙有,沉默就是涅槃)。然彼識浪(就是無明)。(但是,那個無明)無非淨心(就是當下無非就是淨心,無非淨心就是當下無非就是清淨心,然彼識浪,但是,那個無明當下無非就是淨心)。故無無明相(第一個「無」是無所謂的意思,無所謂的無明之相,因為無明,無明的相也沒有,是因為你錯覺,你的分別,所以,你講你有無明,如果,你離分別、離執著,當下貪、嗔、痴沒有,那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合水因風動。全成於波(全部就變成了波浪之相)。故無水相(所以沒有水相。因為水相:水靜止的時候是無相,無水相意思就是水靜止的時候是無相,海水靜止的時候就畫一個水平線,都是平平的,沒有任何的相,所以說,無水相)。風動之波。本來是水(風動這個波浪,本來就是水)。故無風相(沒有所謂的風相)。心非動者(你的心不動,保持一個如如不動的心)。合水非動性(水本來就不是動性,水本來就不動性)。無明滅者。是根本無明滅。合風滅也(風滅就是根本無明滅,意思就是說人的分別、執著、煩惱放下,那就沒有這個東西,你今天追求外境,你追求什麼?你每天都在問自己,你就發現你很愚痴,所有的追求都是妄想)。相續滅者。業識等滅(業識、轉識、現識滅掉)。合動相滅(所有的動態就全部停止,當你全部放下的時候,你所有的追求,見相二分、八識,印在你八識田中裡面的,見分跟相分都不起作用,淨心:真心就顯現出來)。智性不壞者(什麼叫做智性不壞?)。隨染本覺。神解之性(「神」就是不可思議,「解」就是妙悟,這個不可思議的妙悟之性)。本非動性(隨染本覺:隨這個染污的本覺,有具足不可思議的妙悟之性,本非動性)。故不壞(永遠不壞)。合濕性不壞也。一先明智淨相竟。
申二不思議業相
【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依照我們修行,然後產生了智慧的清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簡單講就是不思議業相,簡單講就是諸佛菩薩三業加被眾生的外緣,簡單講就是諸佛菩薩他身、口、意加被眾生,加持眾生,作為眾生的外緣,相應嘛!)。】
此明本覺不思議業用。以本覺在纏(被束縛著)。眾生依惑造業。乃雲業力不思議(業力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但是,眾生有時候愚痴也不可思議,有時候眾生做的事情,你也會覺得:他為什麼會做這種事情,你也會覺得他很不可思議,佛菩薩的智慧不可思議,眾生的愚痴也是不可思議,笨到這種程度,(法師搖頭)怎麼會做這種事情,笨到這種程度,你也會覺得他無明很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業力不可思議)。今出纏還淨(離開了束縛的纏,恢復到清淨)。聖人稱體起用(聖人依體起用)。是謂妙用不思議。故能作勝妙境界。如觀世音菩薩。寂滅現前。獲二殊勝(哪兩種殊勝?)。上同諸佛慈力。下同眾生悲仰(悲仰就是渴望,仰就是渴望,這個都在《楞嚴經》裡面,如果,你獲得兩種殊勝,你就會跟諸佛菩薩一樣的慈悲力,體同眾生的悲仰,眾生需要你慈悲,渴望你慈悲,是不是?這兩種力量)。能現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以上是出自《楞嚴經》,在《楞嚴經》會講到,耳根圓通的時候)。本覺出纏還淨惑窮智滿(惑就是無明。窮就是停止了。無明停止了,智慧就圓滿。簡單講:你的煩惱放下多少,你的智慧就顯現多少,愈有智慧的人,煩惱就愈少,如果,我告訴你,說:我的生死已了,我所作已辦,你一定會懷疑,一定會批判,這有問題,但是,如果我說:有般若智慧的人,要了生死就很容易。那你就很同意這句話,對不對?你就會很同意我這句話,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具足本來的智慧,可以隨時運用,但是,我們竟然不會用,說我們窮,其實是富有的人,說我們富有,但很可惜不會用,所以說,惑窮智就滿)。同佛作用。故云以依智淨相也。無量功德之相者。橫顯業用(橫就是遍十方。遍十方的三業來加被眾生,所以,佛不曾經離開我們,如果,你能誠心誠意的念佛,佛從來就沒有離開我們,因為,佛證得法身,法身是盡虛空遍法身,你念佛,這個電波一拍,它當下就是,如果,你這一顆清淨心念佛,佛當然就相應了,要不然,以前的人念佛,念到怎麼會見到極樂世界?初祖慧遠大師,怎麼三睹聖相,東晉的慧遠大師,念佛念到三次見到阿彌陀佛,三睹:三次睹這個聖相,他都不講,我們現在稍微聞到一點香味就不得了了,到處告訴人家:唉呀!我念佛的時候,那天我沒有點香,就很香了,我家裡怎麼樣很香了,餵!你有這樣嗎?沒有!那你要認真一點,再精進,馬上就變成執著了)。差別不一。常無斷絕者。豎顯業用(豎就是通三世,通過去、現在、未來)。深窮來際。隨眾生根下。並顯業用橫豎應機(橫是指空間,豎是指時間。簡單講,橫就是十方,豎就是三際。十方三際隨著一切時空,應一切眾生的根器)。任用自在。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隨機示現。令得利益。一明隨緣本覺竟。
午二明性淨本覺二(性淨本覺)亦可是體用合明(亦可體跟用一起解釋)
未一總標
二別釋
未一總標
【複次覺體相者(我們覺悟的本體之相,我們一向都是以清淨為主,怎麼樣?哪些相?怎麼樣?)。有四種大義(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就像虛空,就像清淨的鏡子,那如果說我們放開胸量,我們處處寬恕原諒眾生,心如虛空,那不是就與道相應了嗎?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本覺有隨染性淨之別(本覺有隨染性淨之別就是說:本覺有隨染本覺,有性淨本覺,有的人看到這裡,雖然四個字,他不曉得是在念什麼,他不曉得意思,隨染性淨之別,字加進去就更清楚)。前(面)智淨相。由始覺所顯(因為是修行顯出智慧的清淨)。屬修生(因為修行而產生)。下四種義。乃本覺原具(原具就是不假修行,本來具足)。屬本有。體相者。以四種中。初二(是)體。後二(是假)相(意思就是說初二是講體性的空性,後面兩個是講空性裡面發揮出來的相,它的相。相就是說修行,或者是作為外緣的力量,眾生外緣的力量)。又初二就因性隱時說(因性隱時就是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來說)。後二就果地顯時說(後二是成就果地以後顯出來來說的)。又初二有性淨義。後二有離垢義。故舉虛空寬廓絕相。淨鏡圓明離垢。喻此覺體(比喻這個覺體。所以,這四個用一種比喻來顯出覺悟的體性,我們覺悟的體性從四個角度來講)。一總標竟。
未二別釋(有)四(個角度。覺體相「如實空鏡」,也可以顯示本覺的覺體相;「因薰習鏡」,也可以說明本覺的覺體相;「法出離鏡」,也可以顯示本覺的自體相;「緣薰習鏡」,也可以顯示本覺的自體相。注意!那個是鏡子的鏡,不是清淨的淨,鏡有隨緣不變的意思,本來具足的意思,這個鏡子它本來就是清淨的就會反射,你隨一切因緣,鏡子當然不會跑進相,不會染一切相,不可能的,所以「一如實空鏡」。)
甲一如實空鏡(這個是站在體性裡面講,不立一切法)
二因薰習鏡(這是站在本體的角度,因地來說它都是清淨的)
三法出離鏡(藉著真如的法,可以出離一切的污垢,出離垢穢,法出離一切真如,稱真理而修行,可以出離一切的染污、一切的煩惱,最後一個都加一個鏡,就像鏡子一樣,有離垢的意思)
四緣薰習鏡(這個「緣」就是外緣,意思就是作為眾生修行外力,所謂示現就是緣,諸佛菩薩緣著眾生,就是諸佛菩薩示現在眾生的前面,緣薰習僮,薰習就是熏力,因為薰習的力量,能夠遍緣一切眾生的心中,簡單講就是緣可以作為眾生的緣,就是本覺出纏,本覺已經離開了煩惱,他就可以顯現出他的三業的業用,就可以做為眾生的外緣,去幫助他修行,幫助他覺悟叫做緣薰習鏡)
甲一如實空鏡
【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本無)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在「遠離」旁邊寫個:本無。如果,你這樣念就更清楚了,如實空鏡,什麼叫做如實空鏡?本無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沒有一切法可以現;非覺照義:不是站在般若的智慧,覺照的角度來講,站在真正空無相的本體來講,寂靜法來講,就像天台宗裡面講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站在寂的角度來講)】
首句總征。初明本覺自性。由來清淨。稱真如實體。空無妄染。非先有後無。故云如實空也(本來一切法空)。遠離一切心境界相者。無一切能分別心。及所分別境。妄心妄境。而雲遠離者。非不與之合為遠離。乃本無故(不是說我不跟你和合叫做遠離,不是這樣子,而是本來就沒有,如果你這個本無兩個字好好地體會,也可以開悟。你見到一切相:本無,你見到一切的妄想,妄想本空也是無,把這些貪、嗔、痴當下息下來,你的智慧就一直顯現出來。「本無」:本來就沒有這些貪、嗔、痴,是你的錯覺)。為遠離耳。如前雲。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但妄染之法。情有理無(在眾生的角度來講,它是有的,情有就是在有執著的眾生的角度來講,它是有的,在這個世間,你跟人家講沒有話,人家不相信,實實在在就是有這個世間,情有理無,站在真理的角度來講,根本就是無,根本就是幻化出來的)。相不可得(既然相不可得,哪裡有什麼真實性的東西)。譬如兔角。故不可現(不可以現。兔角:本來句子沒有角,本來就不可現)。非覺照義者(非覺照義就是不是站在智慧作用的角度,覺照就是智慧的作用叫做覺照,探照燈照射著你,它不是站在這個角度)。以本覺之於妄法。非由觀智覺照故無。妄體本無故(這個就是真的大徹大悟。本覺的妄法,本覺有根,本覺裡面的妄法,並不是說我觀照才空,它本來就沒有,本來無一物的東西)。亦如鏡望兔角(就象這個鏡,你望這個鏡,鏡望就是你望這個鏡,只有影子,就像兔的角,兔子本身沒有角。我們以前看是沒有角,你們現在這一代,我不曉得,你看會不會有角,我不曉得。我們以前那一代的,老一輩的看,兔子是沒有角,現在不曉得有沒有角。美國現在風行一種職業,也就是養兔子,非常賺錢,美國現在報:養兔子很賺錢,我們現在這個麥當勞或者是肯德基,都是賣雞肉,結果,在美國現在是專吃兔肉,他們養這個兔子,怎麼殺你曉不曉得,噢!你看殺兔子你會昏倒,嚇死!他拿兔子,兔子是活活的,都是活的,一來,先把頭砍斷,頭砍斷以後,四隻腳還會動,就開始剝皮,剝下來,剝皮、剝皮……,結果,那個刀子,哪個人,哇!好厲害!(法師學他人殺兔子的動作)那種功夫,兔子的肉,現在美國是很流行的,所以,你想想看!這個龍捲風襲卷什麼整個州,龍捲風,從科羅拉多州襲卷過來,或者從什麼加州襲卷,什麼大地震,你想想看!這個世界怎麼會沒有災難呢?殺業那麼重,怎麼會沒有災難,怎麼可能沒有災難,不可能!所以,我們這個世界,聖賢都隱密起來,都沒有聖賢來降世,他知道度不了,度不了眾生,他不示現,剩下我們這些無明的眾生互相勉勵,也沒有辦法,沒辦法!聖人都跑掉了,剩下我們這些凡夫,只有互相勉勵了,對不對?真的!這世間是多災多難的)。
問。若是何故下因薰習中。悉現一切世間法耶(因薰習中示現一切,怎麼樣?悉現一切世間法)。答。彼約依他似法(似有但是實在是無。似法:其實是沒有)。是此真心隨熏所現。此約遍計所執實法(當體即空,遍計所執的實法來說,那麼,就是當體即空)。故無可現。以似法如影。實法如形(形像的了。就像如形)。真心如鏡。由不現形(所謂不現形就是站在徹底空的角度來討論它)。故云如實空鏡。以能現影。故云因薰習鏡(因薰習鏡)。
申二因薰習鏡
【二者因薰習鏡(為什麼講因薰習鏡?因為萬法以心為因,萬法用這個心當作因,所以,四種描述這個體性裡面,也描述萬法以心為因)。謂如實不空(什麼叫做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都在裡面顯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所以禪宗講見處即真,一切法用真心去看,如如不動的心性去看,那都是真實性的東西)。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一切的煩惱所不能動搖,所以,如如不動)。智體不動(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保持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不動,不動念就沒有生滅,生死就了,也沒有佛可成。為什麼講成佛?因為沒有起心動念叫做成佛,沒有生滅就成佛了,對不對?自體不動就是成佛了,其實也無佛可成,為什麼?自體無相當然無佛可成,也無眾生可度)。具足無漏(的本性功德,具足無漏本性的功德)熏眾生故(薰習這個眾生)。】
(這個)因(薰習性的因)有二義。一能作現法因。二能作內熏因。亦可初是因義。又下薰習義。故云因薰習也(又可以作因,又可以解釋作薰習,所以,因薰習就是兩個角度加起來,一切法的因,怎麼樣?修行真如的薰習的因,所以,是兩個角度,注意!這個薰習不是染污的薰習,是清淨心所顯現出來的真如的薰習力量,轉染成淨的力量,顯出本性的智慧,這個薰習是由清淨心去薰習染污的,轉染污為清淨,你不要把薰習都當作是一種染污的薰習,我們一般把這個習氣都講:薰習、薰習,這個薰習講久了,變成以為是染污無明的薰習,不是這個道理,你不要搞錯)。如實不空者(也就是我們如實的,真實的因地去修行,修行到最後就不空,怎麼樣?顯現無量的業用當然不空)。以有自體(你看!以有自體性)。及性功德故(本性就有具足功德,所以,這個因薰習,那是講清淨的,轉變這個染污,突破這個染污)。如大圓鏡智。能現一切也(你看!都是講清淨的一面)。世間。指情器正覺三世間(情、器、正覺,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情世間就是眾生,器世間就是山河大地,我們所依止的依報,正覺世間就是佛,三種世間)。十界染淨依正因果。皆在心中。分明顯現。《楞嚴》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因為有這個心,所以,我們成就一切的體性,都是因為這個心所顯現出來的)。離此心外。無別自體。以體即真如。真如本無內外。故不從內出。亦不從外入。緣起之法。顯現不無。故不失。所現全體。一一皆真。故不壞(緣起之法:因緣生因緣滅的法,顯現出來你不能說沒有,不無:你不能說沒有,所以說不失,也是心顯現出來的,所現的全體,一一皆真,所顯現出來的全體,都是真心的,所以,師父一直說,一切山河大地,包括我們的身、心,都是真心所現的,就是這個道理,都是我們真心所顯現的,你只要歇:放下,不要強迫自己去煩惱、去執著,統統沒事,一切都是真實的,清清淨淨的,智慧就顯現出來,沒有恩怨,沒有嫉妒,沒有恨,不留任何的痕跡,不留任何的能取捨,沒有得失,好好地去體會空的道理)。如鏡中影。無有出入(就像鏡中的影像,鏡中裡面的影像,你怎麼顯現它都沒有出入,沒有進去,也沒有出來,我們今天也是一樣,其實,我們所有生滅的東西,也沒有所謂的出入,對真心都沒有增加沒有減少,你今天吃下去或者拉出來怎麼樣,這是生滅法的存在,也是當體即空,真心所顯現出來的東西,你只要無著,它就是不壞,所以,就不會被受影響,無有出入)。緣至即現。非刃能傷也(不是刀子可以傷)。常住一心者。會相歸性。離諸生滅(這個對修行就是這個:常住一心,常住就是無所住,無所住就是常住,住於無住叫做常住,若有所住即成非住,南無常住十方佛,意思就是一切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無所住、空無自性、不著一法,所以,常住一心者,怎麼樣?會相歸性,為什麼要會相歸性?如果,你的相是千差萬別,有恨、有嫉妒、有愛、有執著,相是會讓你迷惑的,如果,你了解這個迷惑的外相,怎麼樣?歸性,歸空,空性,那就離諸生滅了,你說修行很難也很難,你說修行很簡單也很簡單,簡單得不得了,就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所以,禪師很懶惰,大徹大悟的人也很懶惰,他若看眾生問不停。唉!好了!不要問了,不要問了,對不對?為什麼不問?話不投機,所以,我如果看很多的眾生,他來的時候,問的問題問不完,我就告訴他:好了,好了!不要再問了,因為我會覺得很累。為什麼?我都告訴他一句話:我用佛法去跟你解釋,你所有的佛法都是疑問,我用佛法跟你解釋,所有的解釋也存在佛法的問題,所以,不要解釋,不要解釋。師父!我痛苦!我痛苦!我說:怎樣?胸口悶悶,師父!您幫我摸看看!啊!胸口悶悶,哇!我又不是醫生,對不起!我不是醫生。邱醫師,哇!所以,我很感激邱醫師,為什麼?那個精神病、那個絕症、那個癌症,反正那個著魔的我沒有辦法,推給邱醫師,為了省時間,你去吃邱醫師的藥,吃吃看,看會不會好。師父!吃不會好。不會好,也沒有辦法,我也不會,我沒有辦法,對不對?每天三點半就是我最恐懼的時間,為什麼?一下來一大堆,像今天,哇!一下來,台北來的、花蓮來的、台中來的、高雄來的,有的人看到慧律法師(法師學別人笑的樣子,發出「嘿……」的笑聲)。我說:有什麼事?沒有!沒事!我只有想看您而已。沒事。所以,有人得罪我,我就叫他做大法師,現在我開始要貼布告欄布告,公告:茲因慧律法師年邁老化,體弱多病,從今以後不予回答、不給加持,所有加持都無效,公告蓋印章。真的,我一定會這樣實行的,要不然,你這樣會受不了的,會受不了的。下午你一下來,他們都一直看那個電梯,三點半,你看五樓,下來、下來,一看,真的是慧律法師,一一窩蜂地衝上來,誰先來的,誰先的。師父!我先來的,我先問,一個一個問。噢!很累!今天一個屏東技術學院來:師父!我要出家,我要具足什麼條件?很簡單!也許他今天晚上有來聽課也不一定,很簡單,你來文殊講堂住半年,你就知道要不要出家,不要問那麼多,一句話就解決了,一句話。還有什麼問題,來!來!師父!我女兒……,一直形容。雖然是不生不滅,但是體力也會很累,很累。晚上我要上《大乘起信論》,已經四點了,他不讓我走,不讓我走。所以說,以後,茲因體弱多病不能見客,不能加持,加持也無效,但、但是but,but可以供養,這人要寫下去(法師笑),還要寫:但,可以供養)。以一切法。即真如實性。本來平等。猶影之體(就象影子的體性)。即鏡之體。不異真如(你修行如果把一切當作幻影的話,就像鏡子的體性,怎麼樣?不異真如,不異就是不離,不能離開真如,也就是真如)。故云即真實性(所以,就是真實性)。
又一切下。明自性本淨。雖隨緣現染。不為染法所染。正以現染不染。反顯本淨智體。由來不動。非今始淨也(不是現在才開始清淨)。如淨鏡能現穢物。不為穢物所穢(這個例子很簡單,像鏡子在這邊照,鏡子照什麼?照大便,不會說大便跑來這裡,黏住在這個地方,不可能!對不對?意思就是說當你擁有一顆清淨心的時候,你不管看到很不如意、不如法的東西,不清淨的東西,他都如如不動,那個染污的東西,統統沒有作用。鏡子照大便,鏡子裡面有大便,怎麼樣?抓不到,怎麼樣?不會染污它,沒有作用,意思就是說當你顯現到你面前,很不清淨、很不如意的境界的時候,你保持一個如如不動,這境界對你完全沒有作用,了解嗎?這樣知道吧!所以,舉這個大便也很有效,也很有效,大便它不會黏住鏡子,拿鏡子一照,啊!黏在鏡子裡面,不會,它不會,大便怎樣骯髒、怎麼臭,鏡子還是黏不住,對不對?你只要各持一顆如如不動的清淨心,你什麼境界來,你說你的公司有的人很壞,我保持如如不動,你奈我何?你奈我何?你每天都是喜悅,你每天都會唱一首歌,不知道什麼好預兆,一隻小鳥亂亂叫,每天都是喜歡的,太好了!不知道什麼喜事已來到,對不對?)。反顯鏡體。本淨無動故(本來就是清淨不動)。末二句。以性具恆沙無漏淨德。能與眾生作內熏之因(內熏之緣,能與眾生作內熏,內熏當然就是真如的薰習。佛菩薩開採的真如,我教給你的,也是真如自性的薰習)。令厭生死(我們有了真如的思想,我們就厭離生死了)。樂求涅槃故(就希望求得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勝鬘經》雲。由有如來藏。能厭生死。樂求涅槃。實仗此體。為內熏之因也。
申三法出離鏡
(前兩個就本體來說,後面法出離,以及後面的緣薰習,是就本覺的相來說的。前面兩個是就本覺的體,後面兩個是就本覺的相)
【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不空法,怎麼樣?出煩惱礙)智礙(煩惱的礙,就是我執,智礙就是法執,怎麼樣?)。離和合相(離開這個生滅跟不生滅和合,分開來就沒有這個生滅了)。淳淨明故。】
法出離者。乃本覺真如之法。出於二障(可以擺脫二障)。離於和合。前明在纏性淨本覺(在煩惱當中,我們的本性清淨,本來就是覺悟)。今明出纏離垢法身(擺脫了這個煩惱礙、所知障以後,離垢的法身)。如《寶性論》雲。有二淨。一自性淨。以同相故。二離垢淨(因為自性淨是站在空的角度,離垢是站在修行成道以後的角度)。(顯現出來的)以勝相故。不空者。舉法體。謂眾生覺體。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為二種障所礙。和合識所纏。不能證得。礙即障也。一粗細染心(第一個就是粗細染心)。昏煩惱亂。名煩惱障。二即染心所依無明。能障真智。名智障。智本非障(智慧本來不是障)。被無明(所)障故(智障就是所知障,所知本來不是障,我們所知道的被障礙了就是智障,所以,智本來不是障,是不是?所知本來也不是障,被無明障故)。乃從所障得名也。和合識。即業相。生滅不生滅和合。今由本覺內熏。始覺有功(始覺有功:發揮這個能力)。返染還淨(返染:把它轉過來,轉這個染,恢復到清淨的)。出二障(之)礙。離和合識中。一分生滅相。無明(的)染心。一切皆盡。故曰淳淨明。以離和合雜相故淳(離這個和合的生滅的雜相)。滅粗細染心故淨(粗的煩惱、細的煩惱統統除掉)。破無明蓋覆故明(破掉這個無明的蓋覆。無明蓋住,我們就顯現不出來,破掉了,破這個無明的蓋覆,我們就顯現這個明)。顯現本有覺性。並非新生。但一向在纏(所以,非從外得,本來具足)。今始出離耳。
申四緣薰習鏡
【(很簡單!「緣」就是作為眾生的外緣,簡單講就是加被的意思,佛因為見到了真如,而加被了眾生,希望他早日能夠離垢。)四者緣薰習鏡()。謂依法出離故(借著真如的法擺脫了煩惱,它有什麼力量?擺脫了煩惱以後,他力量可大了)。遍照眾生之心(眾生需求,念他,他就加被他,所以,我們念佛就會感應,就是這樣子)。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隨念,但是,注意!那個念要真如的念,與佛相應的念,清淨的念)。】
此即上出障離垢之本覺。能與眾生。作外緣熏力。此體生佛等同(這個體,眾生跟佛都是平等)。向為眾生。但作內熏之因。今證法身。即能遍照眾生之心。起同體大悲(諸佛是我心中之佛,我是諸佛心中的眾生,所以,我們是同一體性的,同體大悲)。現無作妙力(不假造作,本性具足叫做無作)。攝化眾生。為作外緣熏力。令修善根。隨眾生種種差別心念。樂見何身。樂聞何法。一一應機示現。
問。此法出離(這個法出離鏡)。與前智淨相。緣薰習。與不思議業相。(這三種有)何(差)別(這個法出離,此法出離,跟前面的智淨相,以及緣薰習,以及前面的不思議業相,有什麼差別呢?)。答。前約隨染還淨(也就是智淨相,是不是?智淨相是就隨染還淨,修行、修行,把這個染污修掉,恢復到清淨)。俱就始覺說。業。即始覺之智用(始覺的智用也就是智淨相)。今約自性離障(現在是就自性離障。自性離開一切障)。俱(「俱」就是本來。討論它本來的東西,這個智淨相是經過修行以後顯現的智慧,而現在不是,現在是自性:清淨的自性,本來的法體就有這種能力,叫做「俱」)就法體說(「俱」就是本來。統統就這個法體來說,怎麼樣?)。緣。即自體之法用(自體、體性本來就有相用,所以說,就有相用。這個「緣」字是就自體,就是從我們的本體,存在的三業的力量,它可以幫助眾生,這個角度來講)。此就義開說也(「開說」就是分開來,就是智慧跟義理分開來講,前面是智淨相,對不對?修行、修行,始覺的智用:智淨相,智慧,站在智的角度,現在是站在義的角度,義的角度就是自體本來就可以有力量去加被眾生)。若合說(如果合起來說)。法智雖殊(法跟智雖然不同。一個智淨相,是站在智的角度;一個緣薰習鏡,怎麼樣?是站在法的角度,法用的角度,義的角度,所以,法跟智雖然不同)。體無差別(但是,體、用沒有差別)。以始覺即本覺故(始覺就是本覺,所以,應該是平等、平等)。一辨覺義竟(覺講完了,後面再辨這個不覺。辯這個覺義講完了。《大乘起信論》,有時候要回去自己冷靜地看一看,否則聽起來很陌生,雖然一直作筆記,可是聽起來很艱澀,會聽不懂,有空要多看,多看,要不然,我們在名相上就會搞不清楚,名相上,要看的時候,要分段落,同學們!知道嗎?要看的時候,要分段落,看經典要懂得段落,所以,這一段在講什麼,先畫一個三角形,這段講什麼,再畫一個三角形,一段一段地看。這一段分一個段落,然後,把這一段,這小段先弄清楚,然後再看第二段,你看的同時寫下來,然後,再把它分一段、一段……,不過,有的連段也分不清楚,也沒有知乎者也,也不曉得標到哪裡都是句號,看這個就是比較難一點,所以,這個分段還要有一點功夫,要不然,否則連段落也分不清楚)。
卯二辨不覺分三
辰一根本不覺
二枝末不覺
三結末歸本(結末歸本就是枝末的無明,是來自於根本無明)國中二
巳一依覺成迷(依就是因為。因為,我們訂一個覺悟的名詞,所以,就有迷惑對立的名詞)
二依迷顯覺(因為,迷惑了,所以,我們才顯現這個覺性)
巳一依覺成迷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先簡單解釋一下:「所言不覺義者」,我們所說的不覺義這個名詞,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謂不如實知」,這要這樣念:不,如實知,無法的如實也就是對實相的認同、了解,對實相的了解是不如實,如實相的一切了解,無法如實,如實相:徹底地去了解,怎麼樣?「真如法一」,我們的真如是體、相、用具足,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來講,它是完成了統一性,真如也就是所謂的無為法,也就是所謂的畢竟空叫做真如,在我們這個畢竟空的角度來講它是一,一就是統一,也就是共同相,共同相就是畢竟空性的意思,但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畢竟空性是不染一切法,所以,叫做「不覺心起」,這個不覺心起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去覺察到它微細的念,這個起心動念叫做不覺心起,因為它太微細了,微細到我們沒有辦法去覺察到它起心動念,開始就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念無自相」,這個念本身是沒有所謂的相,因為它是無體性,當然沒有自相,念無自相,但是不能離開這個本覺,不能離開這個本覺,為什麼呢?本覺就像這個水:濕性,不覺這個念就像波浪,離水就無波,所以,當然「不」能「離」開「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在這裡文字雖然很簡單,但是,意思並不是你們想像的這樣,「猶如迷人,依方故迷」,我們一般人的解釋是說:就像迷惑的人找不到路,依方故迷,方就是因為有定位,因為你有定位,所以,有所迷惑,意思就是說你並不知道路,依照某一個定位,比如說,定東方、南、西、北方,這個是一般人的解釋。如果說就佛法的解釋來講,它不是這個道理:「猶如迷人,依方故迷」,意思就是說我們刻意的產生一種自我的定位,然後,因為你自我的定位,因此產生了對立的觀念,那麼,不能完成你所設立的假相的時候,那麼,你會產生一種自我的無明,自我的無明,換句話說,我們所謂的迷人,簡單講,其實是自己的定位,因為,這個方就是執著,如果簡單講就是猶如無明的人,依,依就是因為,因為,有我、法二執,所以,產生無明,如果離於方,如果離定位,定位就是我執或者是法執,因為有標準性的東西,因為,你把它刻意地定位在某一種角度,刻劃成一種形象,刻劃成一種標準,那麼,離開了這個標準,我們就認為別人不對,所以說,「若離於方。則無有迷。」:如果你能夠離開那一分無緣無故的定位,就是主觀意識,那麼,就沒有所謂的迷,所以,「眾生亦爾。」:眾生也是這麼樣子,「依覺故迷。」:我們因為有本覺,本覺因為不了解,是無相、無念、無住的東西,所以,我們迷惑了,執著於透過本覺的這一念,那個無明,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如果離開此覺悟的性:本性,離開這個覺悟的本性,「則無不覺。」:無所謂的不覺這個名詞,這要這樣念,無不覺不能解釋說:沒有不覺,無所謂有一個不覺的名相,意思就是若離覺悟的這個名相,就沒有所謂不覺悟的這個名相,因為,不覺悟的名相是來自於覺悟的名相,覺悟的名相是依不覺而定位的,意思就是說互相定位、互相存在,如果,當體即空,這個覺性沒有,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不覺這個名詞,不覺悟這個名詞,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存在不覺悟的名詞,如果,我們要化解彼此之間的仇視也是一樣,在男女之間或者是朋友之間,你不要一直先定位他是仇敵,你定位他是仇人,那麼你這個沒有辦法解決的,我很討厭看到你,我很恨你,是不是?我對你很不滿,是不是?那麼,你散播不好的名相給他,然後,他內心裏面八識田中的種子,你對我不滿,我當然也對你不滿,因為你定位,你把我定位,是你不滿的位子,那麼,我定位,我當然也是對你不滿,定位當然是不滿,所以,修行只有一個大原則,慈悲喜舍,無量的施捨、無量的放射,無量的放射,放射什麼?慈悲喜舍這個心境一直放射,沒有敵對,沒有嫉妒,所以,我們說什麼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能夠消化這個貪、嗔、痴的人,化為無形,把有相化作無相,把內心的貪、嗔、痴真正地消弭,消化掉,溶入我們清淨心裏面,根本就無所謂的貪嗔痴、嫉妒這個東西,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我現在告訴諸位:比如說,我現在沒有貪、嗔、痴,我完全去掉這個貪、嗔、痴,我佛念得很少,我這個佛號念得很少,跟一個對方怎麼樣?他很認真念佛,很用功念佛,可是,他老是放不下,貪、嗔、痴放不下,那我現在問你:你說我們臨命終哪一個會往生?當然是我往生,他怎麼會往生,他不懂得佛法是心法,他以為我拚命念佛叫做修行,他不懂得先降伏自己,先使內心裏面產生一個平等空性,然後,與佛心相應,念佛它一定是這樣子,佛他盡虛空界、遍法界,他一定是隨時二六時中顯現你的前面,他沒有所謂我不顯現,或者是我跟你……,他沒有這樣子的,沒有任何的仇敵,問題是你這個鏡子乾不乾淨,你鏡子乾淨他就自然影現出來,佛他就會自然影現在你的面前,那麼簡單講的話,我們修行人要在鏡子下功夫,而不是一直求諸佛菩薩,您趕快現前、您趕快現前,求來的不一定是真,你求佛菩薩趕快影現在你的面前,這個方位是定錯了,我們要趕快自淨其意,自淨其意,當你用一顆清淨心的時候,放下這個貪、嗔、痴,你不要怕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怕你的心不清淨,而不是怕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都怕錯了,怕錯了,貪、嗔、痴不肯去除,然後又怕往生不了極樂世界,很容易,你現在什麼事情你都放得下,你不把它定位在某一種標準線上,你以空、無相、無念的角度去修行,臨命終根本就是灑脫自在,簡單講,你現在自在,你臨命終就是自在,依此類推,等量代換的東西,念過數學就是這樣子,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做錯了功夫,我們的功夫做錯了,我們一直要求對方對我們好,我們一直要求佛菩薩照顧我們,可是,我們從來不照顧自己的清淨心,我們不照顧,我們任它的習氣起來,我們任不好的惡念起來,然後,內心裏面又想求佛菩薩,有時候我們的修行變成一種壓抑性質,內心裏面的根本東西,他不除掉,然後,要做外表的功夫,就像這一顆蘋果,蘋果裡面都爛掉,外面都打臘,所以,這樣只能欺騙一切不懂水果的人,如果,懂得欣賞水果的人,他不會這樣子,你水果一爛掉,他不看,他就知道,你外表再上臘,他也看得出來,所以說,我們應當知道,修學佛法一定要在自淨其意裡面,意思就是說要在徹底的清淨心裏面徹底放下,我們現在都恐懼錯誤,恐懼不能往生,恐懼別人諒不諒解我,恐懼別人對我誤會,恐懼我今天失去對方的照顧,恐懼我的金錢,恐懼我失去這個世界,想要一直逗留在這個世界,然後,又恐懼死亡,內心裏面極端地矛盾,他不了解解決生死其實並不困難,你只要把眼睛一閉上來,一直好好地在迴光返照,看看自己的過失,然後,什麼事情都一直責備自己,然後,殷這個慈悲喜舍一直散發出去,生死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的功夫做錯了。我們剛好顛倒,我們剛好做顛倒的功夫,所以,其實你不需要恐懼的東西,畢竟是空性的東西,恐懼也是沒有用的)】
首句標。次三句釋不覺之義(解釋不覺義的道理,首句標就是所言不覺義者,首句是標,次三句釋不覺義之義,釋不覺義就是謂不如實知真如法義,真如是統一性的,是絕對畢竟空性的東西,無量的智慧般若也是無形,所以,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所以說,次三句釋不覺義之義)。問。覺性圓明寂照(覺性:覺悟的本性,是大圓光明的、不可思議的、光明的,寂照是很靜、很靜的,是不是?照可以妙用現前,所以,寂就是不變,照就是隨緣,可以隨一切因緣而不變,而不變能夠隨一切因緣)。何以而成不覺耶(為什麼會變成不覺悟呢?)。答(就回答)。由不稱實理而知(這個「稱」就是合於。由於我們的智慧無法合於實相的道理,徹底地去了解,不了解實相是畢竟空性,無相、無不相的道理,所以,我們無法了解真如)。真如(本來是)法一故(我們現在變成無量的敵對,無量的敵對。「忽然起念」,這句話很重要,忽然起念就是《楞嚴經》講的知見立知,就是本來我們自性裡面有解脫的知見,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個解脫知見是本性具足,解脫知見意思就是智慧無量的辯才,無量的般若、無量的智慧辯才,而我們不是這樣子,所以,知見立知這句話一定要好好地聽,這是修行的徹底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地方,忽然起念就因為你的無明,為什麼?因為知見立知。什麼叫做知見立知?知見立知就是說,我現在看一件事情,注意聽!我現在八識裡面,其實本身是由自性的清淨心,可以散發出一種平等的空性的道理,妙用運用在一切緣起法裡面,知見就是我解脫裡面本身還有般若的智慧,解脫的知見,這個叫做解脫知見分,五分法身裡面的解脫知見分,本來就是具足的,意思就是說本來這個知見,是絕對平等空性的清淨心,立知就是我強迫自己,因為習氣、因為無明的習慣性,立知就是加一個不必要的觀念下去,問題在這個地方,加一個不必要的觀念下去,加一個不必要的觀念是什麼?比如說,這個人很可惡,如果我用解脫知見分裡面講,可惡的本身也是空性,你讓他可惡,今年可惡,明年可惡,三年後可惡,你就是可惡不會到一百年,可惡本身就是空,你用一種痛恨心去恨這個可惡的人,你就是立一個知見,立一個錯誤的知見,天地萬物我們法身本來無所不知,不需要立任何的知見,但是,因為動到念頭,想要使它更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想要使一件事情明朗化,想要使一件事情徹底化,變成說:立,加上這個立,立就是加,加上一個不必要的知見,簡單講就是頭上安頭,知見就是頭,頭就可以具足一切清淨的腦子裡面,五官、色、聲、香、味、觸,都可以很清楚,看得很清楚,知見就是頭,立知就是加上一個頭,頭上加頭,你為什麼要這樣子?所以,師父一直告訴你們,告訴大家,當我們碰到逆境的時候,你不要動一個念頭說:我要去抗拒它,我要去逃避它,這個逃避不了的,事情的真相,你今天你碰到無量的逆境,因為不能改變,比如說,你結婚,你的婚姻不如意,你就必需認命,比如說,你今天看遍了名醫,而你的病苦一樣沒有辦法好,你就必需認命,沒有辦法,我很認真地賺錢,可是我怎麼賺都賺不了錢,那你就必需要認命,你接受這個事實,就是知見就好了,不要立一個知,立一個怎麼樣,我不滿現實社會,那就變成痛苦,更加一層的痛苦,生命已經不幸了,加上一種錯誤,雙重的不幸,生命就是雙重的不幸的產物,你的不幸已經夠可憐了,你今天的遭遇值得人家同情,可是,你今天一直發牢騷,一直抱怨你今天的遭遇,變成怎麼樣?雙生的痛苦,知見立知也是這樣子,我們清清淨淨的本性:真心,不需要你立任何的知見,因為,法身本來就有般若的知見,所以,清淨的知見,而我們現在怎麼樣?立知就是加一層不必要的觀念,那麼這一層不必要的觀念就是我、法二執,加上這一層觀念就開始定位,我是你非,我善你惡,我大你小,對不對?我是天你是地,我是清淨的人,你是染污的人,我持戒,你犯戒,到處、隨處都是看到一個攻擊性的觀念,何以故?因為定位、因為加上知見,那麼這樣子就是苦惱無量,我們一直沒有辦法擺脫,就是加上我執、法執,所以,修行就是做兩個字的功夫:放下,你很清楚地看到,眼睛看得見,看得清清楚楚就好,耳朵聽得到,聽得清清楚楚就好,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噢、噢……,就這樣子,很清淨的去接受它,就沒事,沒事,我們凡夫就是沒事的東西,他硬要把它搞成有事,單純的事情,要把它搞成很複雜,這個就是凡夫,就是凡夫)。(所以)忽然心起(你看!忽然心起,你就開始動念了,因為,你不寬恕別人,你不原諒別人,一直擺平不了自己,擺平不了自己,你的心就開始一直起心動念,一直擺平不了)。而有其念(你就開始有念了,貪、嗔、痴的念頭就不斷了)。即此一念。為根本不覺心。亦名獨頭生相無明(什麼叫做獨頭?獨頭就是不受任何的外力影響,意思就是強有力的無法控制,微細地強有力的一種習氣叫做獨頭,獨頭又名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理由,獨頭,你為什麼要無明?沒有任何理由,沒有辦法去控制它,所以,無明,所以,眾生是值得原諒的,而不是叫你去恨,師父一直講過好多、好多次,眾生是要我們憐憫的,是要我們去救度的,眾生不是要你恨的,如果,他要你恨的,他不用叫做眾生,對不對?眾生,何以故眾生?因為,他的名字叫做眾生,我們要憐憫眾生,我們一定要慈悲、寬恕,無限地關懷,無限地寬恕眾生,而且這個不能講寬恕,要加無限,要加無限,心中不能動一個念頭去恨眾生,他是需要讓我們救度的,我們需要憐憫的,為什麼?他的名字叫做眾生,可是為什麼變成眾生?沒有理由,因為,獨頭生相無明就產生眾生,因為,他沒有理由,所以,他不得不做眾生,所以,眾生有一天他覺悟了,他會感恩你的開導,我們有無量的慈悲,至少會減低自己的痛苦跟煩惱)。由此無明。即失本明(因為這個無明就失去了本明,本來我們光明清淨的本性就失去了)。但此一念(就是知見立知,忽然起念就是突然跑出來這個獨頭生相無明)。本無自相(本來就沒有所謂一切心跟境的分別,我們的心變成主觀意識,我們的境變成一個客觀攀緣的對象,我們能所不斷,習氣不斷,能攀比的這顆心,變成一個無明,所攀緣的境界,他作實境,那麼實實在在的執著,實實在在的境界,你說,我們無量億劫來怎麼過日子,怎麼過日子?就是懲罰自己,一個人對生命不了解,生命對他來講就是一種懲罰,每天都在處罰自己,為什麼?痛苦自己嘛!放不下自己嘛!對不對?所以,有的人:餵!師父!您怎麼這麼英俊?我的心很美,所以,我很好看。有的說:師父!那個人很醜,難道是心很醜?不對!那是深藏不露,他比我更漂亮,可是,他慈悲現醜陋相,趙傳說的: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歌名)。我們為什麼不講:我很美,我又很溫柔。這就是相從心生,所以,是心的問題,修行,你聽善知識兩句話,我告訴你,你活得快樂得不得了,你不用在媾撞得頭破血流撞不出名堂,那是你自己的問題,師父!我很煩惱怎麼辦?不然,來開刀,我拿斧頭把你的頭打破,它又不是有形相的東西,又不能割又看不到,對不對?你有病要找外科醫生開刀,但是,你心病要找法師開刀,他把你除掉)。以依覺成迷(因為,有覺,所以,變成了迷)。不離本覺之體(還是不能離開本覺的體性)。如迷方人(迷失方向的人)。惑南為北(把南方搞成北方,為什麼?因為,南北是你定位出來的)。依正方故有迷方(注意聽!正方是先定位以為正,正方就是自己定位出來的,因為,你產生自己的定位,所以,你才有所謂的迷,如果,你今天你不定位東、南、西、北的時候,你住在哪裡,就安住在那個地方,簡單講就是當你無所住的時候,就沒有所謂方向,一樣的道理,如果,你定正方就比喻做善、惡,你定出強迫標準性的善、惡,你要怎麼樣叫做善,這樣子叫做惡,那麼問題就很大了,你要定怎麼樣叫做幸福,怎麼樣叫做不幸福,那你當然是很痛苦,很痛苦。有一個人來講:師父!我很痛苦!我看,她又長得很漂亮,四肢又健全,是不是?因為夏天,穿著一件很白的衣服,又透明的,穿得很透明。我說:你長得很漂亮,怎麼會這麼樣子苦惱?師父!我晚上都睡不著。我說:每天嗎?她說:沒有!有時候煩惱起來就睡不著。我說:你煩惱什麼?她說:自己感覺很不幸福。我說:你夠幸福的。我第一句話就告訴她:(我們用假設的)如果,你今天像龍發堂那一些,你怎麼辦?如果,你今天嚴重的殘障,在地上用拖的,腳不能走路,你用兩隻手爬的,在地上打滾的,你又能如何?幸福、不幸福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裡面講的,你當然覺得自己很不幸,對不對?你稍微有點神經衰弱症,晚上睡不著,你就說你很不幸,那麼在地上爬的,嚴重的傷殘者,你怎麼辦?她聽一聽:嗯!有道理!我說:這樣子你就應該很知足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不是?所以,我們不要強迫定位在某一種崗位叫做幸福的話,那麼,我們內心隨時都會解脫,隨時生活在知足裡面,所以說:把理性升華到最高點,把欲望降到最低點就是聖人,恰到好處的欲望是佛所允許的,過分地苦自己是佛所不贊同的,過分地享受欲望,佛也不贊同,佛講的都是中道,佛講的都是中道法,因此,我們依正方故有迷方,也就是你一定要把它定位在某一種標準,那麼,你就會產生痛苦的感覺,所以,我們應該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夠說是真正覺悟的人)。若離正方。則無迷方之相(意思就是如果離開那種不必要的定位的標準,我、法二執則沒有所謂的迷惑定位的相)可得(沒有所謂的相可得,所以,我們要感恩我所擁有的,珍惜我所擁有的,感謝我所擁有的,也必需珍惜我所擁有的,如果,更徹底的話,就是感謝我所沒有的,珍惜我所擁有的,感恩我所沒有的。感恩我所沒有的,意思就是說,上蒼的安排自有定律,我沒有怨言,感謝我所沒有的,珍惜我所擁有的,我現在所擁有的,我就必需珍惜它,生命就是一種觀念,生命就是一種在一個觀念底下的產物而已,你的觀念錯誤,註定你今生今世要過很痛苦的日子,你一個觀念正確,那麼註定你一生一世幸福,Youareluckyoldwoman.你是一個幸運的老女人,因為,能夠聽到佛法)。(所以說)合處可知(最後我們就可以了解)。一依覺成迷竟。
巳二依迷顯覺(依照這個迷惑顯出這個覺悟)
【以有不覺妄想心故(不覺悟就是沒有去觀照。因為,你從來沒有去觀照那個妄想的起源,一個開始點,所以,以不覺悟到妄想,就是你從來不去觀照做心地下手的功夫,你從來不做這種功夫,以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所以,我們知道有一個名相叫做不覺。所以,這樣子才叫做直覺,意思就是因為有不覺:妄想,無法了解這個妄想,徹底的透視我們錯誤的人生生命觀念裡面,能知名義:我們只是了解一些名義而已,怎麼樣?為說真覺:這樣才說有一個真覺)。若離不覺之(相,這個)心(「心」,心相)。則無真覺自相可說(真覺本來就畢竟空性的東西,本來自性就是空性的東西)。】
問。不覺者。乃眾生無明妄想之心。何以即真覺(即,就是當下。為什麼講當下就是真覺)耶。答。前雲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眾生雖一向不覺。今若指示即心是佛(現在如果指示即心是佛。告訴你們,你們的心就是我們的佛,我們一般都是求外面的佛,不了解我們心就是佛,你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肯忍辱、肯放下,你就是佛,即心是佛)。即便能知名義(就可以知道我們一切當下就是佛的這個名相)。蓋此能知之性(我們能知道這個本來就是佛的名相)。皆是真覺內熏之力(真覺就是真如,真如的覺性,內熏的力量發自於一種自然的、天然的,這個無師智、自然智,這個內在的真如覺性的力量)。軌持生解(「軌持」就是依照正法的真理,生解就是生出悟,生出空性的悟性,悟入這個空性裡面,所以,軌持生解就是依照正法,然後產生悟性的開發,就軌持生解,真覺的內心力量能夠產生我們一定的真理出來,產生覺悟)。故說眾生不覺。即是真覺(不離當處,修學佛法要好好地體會這四個字,不離當下,不離當處,當相即道,要好好地體會這四個字,不隔一絲一毫,不隔一分一秒,見相就是真)。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我們的無明,這個實性就是我們的佛性)。譬如全波即水(所有的波就是水)。若離不覺。則無真覺之相(如果換一句話講,如果離開了眾生就沒有所謂的真佛可現。若離不覺,如果你離開了眾生就沒有所謂的佛這個相,佛還是從眾生來的)。如離波則無水相可得(如果,你離開了波就沒有水相可得)。
又前不覺。不離本覺(前面不覺,不離開我們的本覺)。如迷方不離正方(好像迷惑、迷失了方向不離開正確的方向。正方是由定位出來的)。此真覺不離不覺(就是真正的覺性,還是不能離開所謂眾生的不覺悟之相,眾生雖然迷惑,但是,覺悟了就是當下)。如正方不離(就像正方不離本覺一樣的,不離)迷方(正方不離迷方,因為,你定位出來有所謂的正方,正方就會讓人家產生迷方,你定這個標準,就產生了不標準,因為,你不標準,也是不能離開這個標準,那麼離開了標準,就沒有所謂的不標準,離開了不標準的觀念,就沒有所謂標準的觀念,對不對?比如說,我們的選美大會,36、22、36,是不是?大概這樣子吧!我不曉得是不是這樣子,對不對?如果,你到摩里西斯島,那邊都是非洲黑人所住的地方,對不對?他不是這樣子的,他認為身材這樣不好看,他要78、78、78,真的,沒有騙你!非洲那個地方是養得愈胖,吃得愈胖,要很胖很胖的人,她才是人家欣賞的,你愈胖的人,嫁妝愈多,真的,你吃得瘦瘦、瘦瘦的,那人家不要的,黑人的觀念跟你不一樣,你以為這世界選美大會,世界選美大會跑到非洲去,都是最爛的女人,因為,沒有人要看,因為,沒有工作的本錢,你不曉得,非洲最欣賞的女人是什麼,頭上包一個髮髻,就像女傭那種髮髻,然後,那個臉大大的,黑帶有一點光亮,輪廓還看得很清楚,那個胸部是大得不得了,那個手臂一抬起來,差不多我的三倍大,她可以做粗重的工作,那個臀部,你只要碰到,跳舞一被閃到,那你馬上退十幾步,那種身材那就是他們最欣賞的,所以說,你定標準就有所謂的不標準,那不見得你說你現在長得好看、很漂亮,到非洲去也不好看,不好看,真的,人家也不會說你長得很美,很美的,對不對?你現在長得很漂亮的,你去非洲給他當老婆,他才不要,他愛的是黑人,他才不要你這種白的,白得像死人的臉一樣的,所以說,這個標準性不一樣。可是,我們黃種人看到黑臉的非洲人,哇!那也很恐懼,晚上電燈……,你在哪裡?你怎麼不睡覺?電燈一關掉,找不到人,皮膚都黑的,晚上要用閃光燈才看得到她,沒有啦!我亂講的,沒那麼嚴重,找不到人,頭、手都分不清楚,所謂的定標準的觀念,是不是?)。彼此互動。真妄相依。足顯迷悟只一途(迷跟悟只是一途,是不是?)。聖凡無二路也。一根本不覺竟。
辰二枝末不覺
先約喻述意。後分文釋義(解釋這個道理)。此枝末不覺。依根本不覺而有。根本不覺。依真如本覺而成(真如一念不覺變成根本無明,根本不覺再來就變成枝末無明,就是這個道理)。真如本覺如淨眼。根本不覺如熱翳(「翳」就是瞳孔上所生障蔽視線的白膜,瞳孔上所生障蔽視線的白膜叫做熱翳。熱翳就是眼病)之氣。業相(業相就是所謂的業識,根本無明叫做業相,根本無明這個業相怎麼樣?)如翳氣熱發(翳氣熱發:開始產生這個動態,能所,所以就翳氣熱發)。動彼淨眼(動到這個清淨心,淨眼就是清淨心,動念動到這個清淨的眼,動到這個清淨的心)。而成病眼(而成病眼就是成了一顆無明的心,變成一顆無明的心)。即如來藏轉為識藏(這個如來藏就是清淨心,蘊藏在無量的法當中,無量的法都是清淨真心所顯現的叫做如來藏,一切的法都是真心所顯現的叫做如來藏,也就是《楞嚴經》所講的,就是如來藏轉為識藏,轉為有分別執著意識的藏)。轉相(開始轉相。業相再來談到轉相)。由眼病故(眼睛的病,怎麼樣?)。轉成見病(眼睛有毛病了,意思就是轉成無明,心看東西就會無明,落入主、客二觀,微細的分別執著)。現相。以病眼所見。(見到什麼?)即有空華妄鏡發現(看到,空就是虛空,虛空中產生了華,妄見虛妄的境界發現)。智相。依空華鏡現。起心分別好醜(起這個心分別好醜)。相續相。由此分別。念念不住(不住就是不停,一直沒有辦法停止這個執著,沒有辦法停止這個分別,有辦法停止這個執著,用一個有所住的心)。執取相。由分別既定。妄生取捨(強迫自己去執著這個外境。生命已經是一種錯誤,是一種錯覺,是一種不實在的生命,四大本來就是皆空的東西,境界本來就是妄現的東西,以虛妄的心執著虛妄的境,變成是一個錯誤的執著,所以,眾生實在是可憐,生命已經是一種錯誤了,在錯誤裡面拚命地打轉,拚命地打轉,所以,在眾生位來講,叫做誰的夢做得比較大,官做愈大,夢做愈大,事業做愈大,業愈重,就是這樣子,官做愈大,業愈重,事業做愈大,夢做愈大,眾生好比一場夢,夢中見到真實,眾生好比一場夢,夢中見到真實,假相的東西,到百年之後要死時,百年後要死掉的時候,哇!什麼都不是我們的,可是,我們每一個都知道,我們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沒有一個人不會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大家都會講這句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大家學佛的人也會講:因緣生、因緣滅,可是境界一現前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錢現前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男女的感情斷不了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所以,修行需要時間,妄生取捨)。計名字相(著這個外境,開始執著這個名字)。由所取相上。復立種種名言(名言:透過語言、名相,我們的衝突都是因為這個口業,都是這張嘴巴,這張嘴巴,控制不了,每天都罵人,說人家的壞話,挑撥離間,所以,引起殺身之禍。所以,復立種種的名言)。即未對之相。聞名亦必起執(未對就是從來未見過的相,未對之相就是說只要沒有現在前面的叫做未對之相,不是現在前面的相叫做未對之相,只要你聞名,他就一定起執著,起執著,比如說,我要告訴你,唉呀!這個美國有一個很漂亮的小姐怎麼樣子,一聽,哇!身材是多好。雖然現在你的面前,可是,你聞名就會思惟,師父也是告訴你,佛法是真理,你聽到這個名相,你會發生一種分析,執著,如果你執著佛法,那當然是對的,比較正確,如果,你執著世間的名相,那就錯誤了,執著來聽經那是對的,開始執著沒關係,執著到最後就變成不執著,擇善固執,對不對?聞名亦必起執)。而起業相。乃循名造業(「循」就是依,依這個名相去造業,所以,當你聽到不好聽的話,你也不必很生氣,為什麼?因為名相是假)。發動身口。業系苦相(發動我們的身業、口業,然後,造業以後,業就系縛苦相,所以,眾生沒有聽到佛法,是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這個苦的,絕對沒有辦法)。依善惡業。受苦樂報。長眠生死。不得解脫。皆根本無明之咎也。如《楞嚴》雲。由汝無始(因為你無始劫來)。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知見妄發就是加一層不必要的我、法二執叫做知見妄發)。發妄不息(不能停止。然後)。勞見發塵(你這個知見太久了,很疲勞了。發塵:發出不必要的外境,塵就是境,如果人,你的眼睛痛,看久了,看的東西就不太準確,勞見就是這樣子,你的心透過無明,看久了,就會產生無明的相)。如勞目睛。則有狂華(你眼睛很疲勞,疲勞久了就亂看,看了以後,就產生了空中的花)。於湛精明(在清淨光明的本性)。無因亂起(沒有任何的原因,然後,亂起)。此合論依真起妄。本末不覺之相。連環鉤鎖(環就是圍繞、旋轉。連線起來一直圍繞著、一直旋轉著,然後,不停止。鉤鎖,不能脫落叫做鉤鎖。生生世世,生生世世)。輾轉相依。總攝不出惑業苦三。無明三細。及前四粗屬惑(四粗,前面三相:業相、轉相、現相,以及前面的四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對不對?等等……)。五六屬業(五六就是起業相,然後,業系苦相,起業相是造業,業系苦就是)苦(相)。不相舍離。如惡叉聚(惡叉聚是一種水果的名字,它長在樹上,就三個水果連在一起,三個水果就像蓮霧,比如說,蓮霧,它三個蓮霧長在一起,一個蒂有三個水果,這三個水果就是落到地上來,就是落到這個地上來,也是惑業苦,也是三個水果連在一起,意思就是說你迷惑了,你造業你就必需受苦,你受苦了以後,又迷惑,又繼續造業,又去受苦,所以,我們經過無量億劫來都不能擺脫,如果沒有聽到佛法,一個都逃不了)。今分文釋叉有二。
巳一細相(就是三細)二粗相(就是六粗)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六粗加起來就是九相)
巳一細相
【複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不覺就是無明,因為,依照無明,所以生三種相,生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就是業相、轉相、現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跟這個無明相應不離,所以,我們眾生每天都跟無明相應。師父!我不曉得為什麼無緣無故就煩惱。這正常!因為你是眾生,夫妻結婚,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以為我結婚就很快樂,你錯了!無明跟無明的結婚,一定會產生無明,所以,不幸的婚姻,這叫做很正常,如果說,他很幸運,那也是短暫的,很幸福,那也不會很長久的)。】
此標無明為因生三細也(標出無明為因生三細)。無明為根本。業轉現三(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種)。依無明不覺而有。末不離本(末就是枝末無明不離本)。故云相應不離也。
【云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因為,我們無始劫來一直不覺悟,拚命地造業,拚命地追求,一直不能停止,所以,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就是聽到佛法的人,你今生今世就算你不能解脫,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你也在八識田中種下無量無邊佛的種子,法的種子,僧的種子,我們也在三寶裡面種下無量無邊善因的種子,只要有因緣,來世只要有因緣碰到聖人,你就可以解脫,碰到我這個沒有辦法,我是無明的眾生,你碰到我的話,一點辦法都沒有,來世你如果碰到聖人,比如碰到彌勒佛,是不是?碰到文殊師利菩薩、觀音菩薩,或者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這個包你解脫,聖人嘛!對不對?碰到我,沒有辦法,你忍耐一下。依不覺心動)。說名為業(我們有這個業相)。覺則不動(就那麼簡單,覺就不動,這個覺就是怎麼樣?透視,透視它,不受影響,你心就不動,換句話說,放下,你的心就不會動念,放下!覺則不動,覺的意思就是悟,要覺悟生命的無常的,根本就是畢竟空,不可得相,不需要去動念它,一切生活、生命都隨緣,隨緣裡面就是實性)。動則有苦(你起心動念追求世間,你就有苦,起心動念造業就有苦)。果不離因故(你起心動念有這個惡因,你就必需遭受這個果報,所以,動則有苦,記住!動就是指身、口、意的造作,簡單講就是有所求,所以,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則剛,一個人到了無所求,品格就自然高尚,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則剛,對不對?你沒有欲望的話,剛就是表示直心,你沒有任何的欲望的牽制,那麼你今生今世到哪裡,講話都講得通,我沒有欲望的困擾,無欲則剛,是不是?果不離因故)。】
首句(是)征。無明業相者。以揀本覺(揀就是分別。揀本覺)不思議業相(何謂不思議?因為微細到不容易發現,不思議就是我們微細到不容易控制,不是你凡夫可以去思惟,不是你凡夫可以去討論的那種微細的業相,叫做不思議業相。這個不思議不是形容佛性的,佛的偉大,不是這個意思,所謂不思議業相是說它微細到思想無法及,議論無法及的業相)。及第五粗起業相也(這個就比較粗糙了,無始無明的不思議業相,跟面對境界起業的造業之相,那麼,這個粗起的業相,業相就是比較粗糙)。業有二義(兩種道理)。(第)一(個)動作義(動作就是動念。動到念頭)是業義(所以,師父一直告訴諸位,你不要動到一個貪、嗔、痴、惡、嫉妒的念頭,就是這個道理,千萬、千萬不要發一念不好的心,為什麼?因為,你發不好的心,你就動到清淨的念,你動到清淨的念,就永遠不能成就佛道,哪怕你家受到多大的委屈,你的兄弟姊妹受到多大的委屈,哪怕說人家倒你的會,哪怕說人家侵損到你的財產,能夠訴諸法律解決,就訴諸法律解決,不能訴諸法律解決,那就認命,自己平常注意一下,注意一下,像我現在就很注意,是不是?很注意,做到滴水不漏,很厲害,我這個人也是很厲害的,你不覺得我頭腦很好嗎?不過,我講得讓他很能夠接受,他能夠接受,很能夠接受)。以依最初一念不覺。動彼淨心。即此動心。名為業相(動到這個念頭)。覺則不動者(你覺悟的話,那就不生不滅,不動)。反顯真覺則無動念(反過來顯示,就沒有動到念頭。如果,你真心,真正地覺悟到,他根本就不會動念,你平常就會保持喜悅,保持喜悅,看到人家的優點,隨喜功德,看到人家的缺點,笑一笑,為什麼?這不關我的生死,不關我的因果,別人好壞不關我的生死、不關我的因果,你起心動念人家不滿做什麼?世間人不是,世間人每天、每一個時間、每一個時刻都在討論別人的是非善惡:大公司裡面三、兩個女人聚在一起就討論,有時候男人也會,三、兩個四男人討論,聚在一起就討論別人的缺點,回到家,討論不夠,還講給老婆聽,老婆不夠,還講給樓上的二樓、三樓、四樓……,一天到晚,從七、八點就看不到人,講到十二點下來,都講人家的是非,回來,覺得很疲倦,有什麼意義,沒有意義,一點意義都沒有,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所以說,我們眾生寧可花無量無邊的時間去造業,他不肯花一點點時間來聽聞法,他不肯的,人家吃素念佛,講:嘿……,你精神病、你有問題,你看、你看……。你看慧律法師,你看身體有病,不能討老婆才出家,你看,他一定……,不相信你去檢查看看,他一定不行,有問題。就這樣子,是不是?一天到晚就是誤解、曲解人家,是不是?所以說,人家古來高僧大德講的就是說,眾生活到一百歲是什麼意義?他有什麼意義?你活到一萬歲有什麼意義?你沒有意義,是不是?彭祖人家說活八百年,孔子活七十二歲,七十幾歲,印光大師八十歲,岳飛三十九歲,耶穌三十一歲,耶穌三十多歲,三十三,三十三還是三十一歲,耶穌三十幾歲而已,你會比耶穌偉大嗎?每年聖誕節,都唱聖誕歌都不唱你,三十幾歲,對不對?為眾生而死,所以,我常常告訴這些徒弟,就說: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犧牲,如果,沒有這些眾生讓我們犧牲,生命一點意義都沒有,吃下去就拉,拉出來又吃,吃了又拉,拉了又吃,怎麼樣?整天吃飯、拉屎、看電視、上班,吃飯、拉屎、生孩子,就搞這個東西,就不曉得要做什麼,死的時候就是棺材大具跟小具而已,小具的用木板隨便釘一釘,大具的用大一點的而已,福報到了,棺材寫個:福,送進火葬場,拖出來,怎麼樣?就是那幾根骨頭,你不覺得生命很沒有意義嗎?生命很沒有意義嗎?如果,我們不把我們真正的智慧布施出去,把我們的體力布施出去,把我們的生命布施出去給一切的眾生,你覺得生命的意義在哪裡,你說說看!生命已經失去意義了,還造業去傷害人家,擄人、勒贖、綁票、強暴,真的很糟糕!很糟糕!前幾天,這個報紙報導的:她的爸爸,強暴他的女兒,他的女兒只有九歲,九歲,才九歲而已,抓起來,被抓起來,說實在的,這個實在是很悲哀,所以說,我們因為無明,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所以,你如果真覺,你如果真正覺悟到,你就不會動念。)。只由不覺故心動也(你只要不覺悟,所以,你心就動起來)。
二為因義(因義就是說一切果報的開始叫做因,為因義,一切果報的開始叫做因。意思就是造業就是說造業因,造下這個業因,埋下這個苦果的因,所以,為因義)是業義(就是動念的意思,也可以說是一切的因叫做業)。動則有苦者。反顯離念不動(把顯過來離念則不動。你離開這個分別執著心,你的心就不動)。即涅槃妙樂。動則無邊生死苦患(你只要動到念頭,無邊的生死苦患)。從此而生。是業識為生死因。故云果不離因也。但此雖有動念。而極微細。緣起一相。能所不分(緣起一相就是空性,緣起就是無量的相,無量的緣起就是同樣的空性,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你走到哪裡,都用一顆清淨心,無所住的心,你就完成了佛道,為什麼?因為緣起的東西,本來就是假的東西,假的東西,你怎麼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所以,眾生都是以苦為樂,眾生就是這樣子,苦:其實世間是苦的,以苦為樂,不了解真正的快樂,是清淨心、是無念、是解脫的心,所以,世界上哪一個人最快樂,知足的人最快樂,擁有真理的人最快樂,放得下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擁有一千萬,一、二千萬,一億的人……,你追求,你還是有所缺陷,所以,緣起一相,能所不分,能所不分)。即晦昧為空之境(晦昧就是昏暗,簡單講就是我們因為透過無明的昏暗,怎麼樣?變作化作虛空的境界)。當(當就是應該是)梨耶自體分(應該是屬於阿賴耶識所說的自體分,自體分就是見、相二分,沒有分開來以前叫做自體分)。亦名根本業識。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因為我們一直動念,非想要看不行,所以,就產生了能見相)。不動則無見(不動則無見不是說我們不動到念頭,就什麼都看不到,它不是這個意思,不動則無見就是當你不要動到這個念頭的時候,就沒有所謂的無明,這個無見就是無明之見,不是無見,不是那個境界看得到、看不到:眼睛的見,不是這個意思,當你不要動這個分別,強迫自己的分別執著心去看,然後則無見,那麼,就不會透過一層的無明去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因為依照這個能見相)。故境界妄現(一定要看嘛!一定要看就讓你看,是不是?透過無明之見,然後,就有境界,境界,無明就顯現境界,境界為無明所顯現出來)。離見則無境界(離見:離開動念的無明之見,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境界,意思就是境界也是無明念頭所輾轉變化出來的東西)。】
此釋轉現二相(此釋轉相跟現相兩種)。能見相即轉相。亦名轉識。真如智照(真如本性的智慧的這個照:觀照)。本無能所(也沒有所謂的能照之智、所照之境)。今既迷智體(現在依了一個迷惑了,智慧的本體迷惑了)。依一念動心。失彼精了(因為一念動到這個清淨心,「失彼精了」:失去了純粹的清淨心)。轉成妄見(轉成了虛妄之見)。故云以依動故能見。反顯真覺不動(如果是我們的真心不動)。則無見也(就無所謂的見)。此但約能緣。以明本識轉相義(能緣當然是對所緣來講,但就能緣的這人角度來說明我們的本識,就是無明的業識轉相的道理)。然雖有能緣。而所緣不可知。如《攝論》雲。意識緣三世境。及非三世境。是則可知(意識緣三世境,三世境就是六粗,非三世境就是三細,是則可知,三世境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可以在第六意識感受得到的,所以,我們把它劃作過去、現在、未來的標準,非三世境就是不可知的,微細得不可知)。(是則可知)此識所緣境。不可知故(不可知就是三細境,太微細的三細境,那麼就必需要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這種大菩薩才有這個能力,徹底地了解)。
境界相即現相(境界相就是現相)。亦名現識。以無相真心。由一念妄動(注意看那四個字:無相真心。你看看!你們想不想認識佛?想!怎麼認識?要無相。我們一般都帶到國外去旅行,看一看,拿一支旗子走一走,怕機場……怕丟掉,弄丟了,像我這個個子那麼矮的,不拿旗子看不到,集合、集合……,台灣來的文殊講堂,正要集合,去逛,走一走、走一走,我現在要帶你們去一個最漂亮的世界,也不必要辦護照,也不必花飛機票,也不必勞師動眾,你也不需要身心疲乏,我帶你們到哪一個地方去旅行?到佛界去旅行,佛界,帶你們到最快樂的佛界,佛界怎麼去?很簡單!無相,無相馬上進入佛的境界,馬上到佛國旅遊,無相,你不相信無相的可貴嗎?你等一下聽完課以後,這要走出去,當然你沒辦法一下子無相,你內心裏面一切相不可得,告訴自己:一切相不可得,沒有所謂的金錢、名利、男女、統統沒有,無一切相可追求主,所有追求都是錯誤,明天早上一睡醒起來,內心裏面告訴自己:無相就是真心,真心就是無相,無相可以進入佛的境界,可以旅遊佛的無量無邊的清淨世界,你試試看!我們一般都到有形相的國家去旅遊,你為什麼不到佛國來旅遊,不必辦護照、不必花錢,統統不必,何以故?無相即是佛國,他快樂得不得了,為什麼快樂得不得了?明天你吃到不好吃的菜,你就笑一笑,明天你吃到好吃的菜,你也會笑一笑,人家罵一罵,他也會笑,因為你無相嘛!人家說你好,你也笑一笑隨喜功德,一切境界對你都沒有作用,你想想看!這個無相到多快樂的境界,所以,師兄、師姐們!你想想看!你想不想到佛國去旅遊,很簡單!眼睛看的就是那麼歡喜心,看到不如意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對不對?所以,人家:我看你很不順。我說:我看你很順。奇怪!我看你很順,我看你很不順,很奇怪!我看你很順。我看你很討厭!很奇怪!我看你很快樂。就差這個而已,菩薩!這樣我們就同一國的。若以無相修行,即與我同道,若不以無相修行,即不與我同道,不同參五台山,如果無相法,我們是同參道友,若有相,我們不是同參道友,有相,你學到死你也沒有辦法,所以,無相真心,由一念妄動)。轉為妄見。依此見病。妄現空華之(境界,妄現空華之)界相。故云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反顯翳病若除(眼睛的毛病若除了)。華於空滅(當下就滅)。故云離見則無境界(意思就是離無明就沒有境界)。此但約所緣(境界就是所緣)。以明本識現相義(本識有這個轉相跟現相,轉相是能攀緣的八識,現相是所攀緣的境界)。下文雲。能現一切境界之相。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此三並由根本無明。妄動一念。成此三細。即不相應心。屬(阿)賴耶位攝。如《楞嚴》雲。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必就是加,你一定要加一個明,性覺:本性的覺性,必就是說你一定要加一個明,就是多此一舉,就是所謂的知見立一個知,不必要頭上安頭,性覺本來就是頭,必加一個頭,頭上安頭,沒有這個必要,妄為明覺,明覺就是妄覺)。即無明(覺上還加一個明,就是不對了,這個覺本來就明了,光明的解脫本來就是有知見,不需要你加一個明)。覺非所明(這個覺是本覺,結果,本覺(「非」就是並。)並不是你所要明的對象,本覺並不可能讓你來明,覺非所明,你所覺悟的,怎麼樣?絕對不是本覺的明,因為你在覺上安一個明,所以)。因明立所(因為你加一個明,所以,在心,則起心則動念,投注一個大石頭,水就會顫動,投下一個知見,你的清淨心就晃動,就變成能所,這個都在指心念裡面的能所,有一個能明的業識及所明的本性,以為本性是所明,不對的)。(這個)所字即業(識的妄所,業)識之妄所。莫作境界解(就是在因明立所,統統在心法裡面講能所,也就是說本性是真的,清清淨淨的,你因為投一個明,就是投一個知見下去,想要把它刻劃出自性的東西出來,但是,他不曉得自性本身不能讓你形容、不能讓你刻劃,自性本來就具足一切,為了要刻劃出或者襯托出,用透過一切的力量,想要產生一種明,這種明就變成妄明,所以,因明立所,變成業識是能明,本性變成所明,變成一個妄明,所以說,因明立所,投一個知見,主觀的意識看法,就變成了整個模糊掉了,整個模糊掉了,這個比喻就是這樣子。同學們!這個比喻就是這樣,比如說水,當你起到河邊的時候,這個水,噢!很靜止,沒有風的時候,一看,人一走過去的時候,已經很清楚了。然後,你怎麼樣?這個水還不是看得很清楚,我拿一個石頭,把它丟下去,看能不能看得更清楚一點。咚!丟下去,一看:哇!整個看不清楚了,本來它已經很清楚了,你想要使它更清楚,投一個石頭下去,這個就是轉清淨心為無明的開始,台灣話叫做自作聰明,無緣無故就自作聰明,我們的生活就是自作聰明,就是這層讓我們很困擾,閒著沒事,他就自作聰明,坐在那個地方,他就打妄想,對不對?本來這個本性沒有妄想,本性就清清淨淨的,他坐在那個地方打妄想:明天要做什麼?今天要做什麼?就是拚命地一直分別,拚命地一直執著,控制不住,所以說,因明立所就是這個道理)。所既妄立(這個能所的所,既然是虛妄、對立所假設出來的)。(就會產生)生汝妄能(就變成一個不對的見,能見相的見,妄能就是妄見,如果,你寫妄見就更清楚了,是不是?所既妄立,這個所:業識本來就是妄立的,妄立的,當然你的能量就是假的。比如說,你投一個石頭,想要把那個水看著你的臉,那麼,這個本來不是你的臉,你的臉本來不是這麼晃動的,投一個石頭下去,你看的,怎麼樣?所以說,你投一個石頭下去,這個水會產生波動,波動就產生妄能,不是真正的水本來的面目的能力,它變成波,波就看不出本來的面,生汝妄能)。即能見相(能見相)。無同異中(我們自體分本來沒有所謂的同,沒有所謂的異)。熾然成異(「熾」就是旺盛的意思,很明顯的就變成不同)。即境界相。無同異者。即業識妄所晦昧之相(虛妄的立一個晦昧的虛空之相)。空界不分(空是無形的,界是有形的,無形的東西跟有形的東西本來是不分的)。成異者。結暗為色。成四大異相也(地、水、火、風所連結的,所化作的,化作出來的相)。異彼所異(異彼所異就是說,異就是不同於,不同於,彼就是剛剛,不同於剛剛我們所產生的同異之間的一個異字,因為,我們有空、有界,所以,異彼所異,就是我們另外地抽出來討論,怎麼樣?不同於剛剛所立的,不同的空界之異,怎麼樣?在空界之異還立一個不同裡面的相同)。因異立同(異就是十方差異,四大所現的假相都是不同,還立一個相同之相)。(相同之相當然就是)虛空相也(虛空就是無相)。同異發明(虛空是同,異就是境界的差別叫做異,虛空是同相,境界:色境是差別之相,就發明了:發現出來、開採出來、開發出來,讓我們有一個虛空的同相,還有一個色境的差別之相,發現出來)。因此復立無同無異(什麼叫做無同無異?也不能說相同,也不能說不同,若說相同,人有差別,若說不同,一個頭、四肢看起來都相同,所以說,眾生類看起來相同,其實不同,說起來不同,其實相同。唉!就是一個怪物,眾生就是這樣子,你們曉不曉得世界上最重的動物是哪一種動物?大家都知道:鯨魚。我現在問你:鯨魚,世界上最重的是多重你想像得出來嗎?世界上最重的鯨魚,二百五十噸,是大象的三十倍。鯨魚分成兩種,一種叫做齒鯨,一種叫做鬚鯨。一種就是說牙齒在吃東西的,有牙齒在吃東西,那麼,那個鯨魚的一種;一種是鬚鯨,鬚鯨就是過渡網,它沒有牙齒,鯨魚有一種,它是沒有牙齒的,就像過濾網一樣,然後,它把嘴巴一開起來,然後,合起來,合起來以後,把這個水擠出去,然后里面的浮游生物都在裡面,它那個嘴巴一張開來,一張開來的時候,整隻船都可以吞進去,嚇死人了,那個鯨魚,大象最重有七、八噸重,就算八噸來講,大象八噸重,鯨魚是它的三十倍,thirytimes,三十倍,三十乘以八,二百四十噸,世界上最重的動物,抺香鯨,嚇死人!二百四十噸。所以,有一次,有一個法師講經說(當然我是發現他講錯了),他說:我們人因為執著,所以,我們的身體變得很小,你看那個螞蟻,螞蟻就是最執著,你看、你看,變那麼小、那麼小,一點點。我在旁邊:唉!糟糕了!如果,反問你:那大鯨魚不就不執著?如果,反問你:那大鯨魚不就不執著?(法師笑)講這句就不對了,不是這樣子,大鯨魚不就不執著,大鯨魚二百五十噸,很驚人。這個有時候講的時候要小心,講經說法有時候,馬上被扯後腿就啞口無言。(法師笑)這是題外話)。眾生相也。根身器界。無非見病所成。俱是賴耶相分。一細相竟。(三細講完了,再來是講「二粗相」)
巳二粗相
(粗相就是業相、轉相、現相,已經現出這個境界了,現在就以境界為開端,境界為緣)
【以有境界緣故(就是境界為緣)。復生六種相(境界為緣長六粗,生出六種粗相,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
此標境界為緣長(就是助,助長這個)六粗也(之相產生。除了第一個是根本無明以外,後面的統統是枝末無明,像業相,那個是根本無明,後面的轉相、現相、智相、六粗,這個統統是枝末無明)。以粗相由微而著(著就是顯著,由微細的東西,而顯著的相)。不離細相(但是,不能離開三細之相)。前細相境界。依能見(到)所現之(的)境界。非境界而動(不是境界而動)能見。此後六粗。(都是)為彼境界所動而有(這是由境界所產生的,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外在的境界)。非此六種。能現彼境也(不是六種可以現彼境,不是,現彼境是三細現的,三細現出來的境界以後,變成六粗裡面的開始)。
【云何為六。一者智相(注意!這個智相就是分別心,並不是智慧之相,這個要特別注意。一般人都自己覺得很行,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也就是分別心)。二者相續相(一個接一個)。依於智故(上面的智相)。生其苦樂覺心(生出苦相、樂相的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起這個念頭相應不斷)。】
首句征起(第一句就是問。征就是問)。智相者。即分別心也。依前現識所現境界。不了唯心虛妄。創起慧心數(「數」就是說創起這個慧心所,分別的心叫做慧,慧心所)。分別逆順。執有定性。可愛與不可愛。
相續相者。即依智相。所分別逆順二境。可愛則生樂受。不可愛則生苦受。覺心者。即苦樂二覺之心也。數數起念(「數數」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起念)。與境相應。無有間斷(眾生就是這樣)。此明自相續也。復能起惑潤業(造惑必需滋潤這個業)。引持生死(「持」就是不斷,引導這個生死而不斷就是引持,持續生死,不斷叫做持,不能斷,引導這個生死一直持續下去)。令他相續。故下文雲。住持苦樂等也。此二乃事識中細惑(所謂事識就是面對外境的分別心,所產生的造作叫做事識,它是意識,對事相上意識的造作,但是,它是屬於六粗裡面的微細,所以是事識中的細惑)。下五意內四五攝(第四就是智識,第五就是相續識,智識、相續識,因為業識、轉識、現識,五意裡面還有智識、相續識,第四就是智識,第五就是相續識所攝)。屬法執。地上菩薩所斷。
【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拚命地執著。起著就是執取相)。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分別這個假的、錯誤的,不是實在的語言名相,所以,你想要彼此之間不衝突,那必需不著相,否則的話,落入語言名相,那一定討論不完的,討論不完的。秀才遇到兵,你就有理扯不清,你怎麼講也不會通,那也沒有辦法,怎麼講都不會通,所以,有時候,生命是一種無奈,是一種懲罰,它是一種接受,沒有理由地接受它。以前,我一個舅舅,他生了一個兒子,老是跟他起衝突。有一次在很氣憤的時候,就說:唉!生這個孩子都不聽話,很氣憤。我就告訴他,他也沒有叫你把他生出來,是你這樣、這樣……,不小心就生出來,對不對?是你那樣、那樣……,就生出來了,所以,這個生命就是一種無奈,沒有辦法,沒有辦法的事情,你不能去討論它,為什麼你要生他,對不對?若大家知道生這個會不孝,早就把他掐死,是不是這樣?生出來以後,這個將來可以做大法師,趕快抱起來養,對不對?這個是竹聯幫的殺手,就趕快……(法師做掐死的動作,嘴巴里發出「呀」的聲音),讓你死掉,不可能,對不對?嗷嗷待哺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都是可愛的,是不是?孩子都是可愛的,當然是正常的,如果,你生到一個不正常的,哇!痲煩大了。我那個時候,真的,就是家裡產生一個低能,智商很低的孩子,低能,還有一種就是殘障,我們講實在話,很嚴重的殘障,不是小小的殘障,很嚴重的就是說完全需要父母的,腦部壞掉或者是雙手雙腿,或者是整個頭不能轉動,我們無限的憐憫,無限的同情,真的,我們也不希望他這樣子,這樣子就就慘了,就痲煩大了,所以,我那個時候,讀大學的時候,因為,看到很多的不幸,所以,我內心裏面一直想,如果,我結婚的話,萬一生到一個這樣子,哇!一個就不得了,完蛋了!怎麼辦?你要賺錢也不能賺錢,你放不下心,你要照顧他,那是我兒子或是我女兒,對不對?回來要抱一抱,雖然是怎麼樣……,還是疼愛有加,我是希望為他好,對不對?要教他語言,慢慢地教,哇!哪裡有那個耐性呢?所以,結婚也是一種賭注你知不知道,生命實在是一種賭注,賭下去不知是贏還是輸,結婚也是這樣,賭下去不知是贏還是輸,若出家就贏定了,就贏定了,為什麼?沒有這個困擾。以前,這個鳩摩羅什,因為,他的智商很高,對不對?智商很高,皇帝派了十個老婆,讓他要生一個像鳩摩羅什大量那種境界的一個高僧,所以,鳩摩羅什,十個他就把她接收起來,你知道嗎?把她接收起來,有沒有生,歷史並沒有記載,他把她接收起來,真的,接收起來,徒弟都看不到他,後來,他吃針,徒弟都嚇一跳。鳩摩羅什有一天:把你們身上的針統統拿出來。針統統拿出來,住在叢林裡面,拿了三百多支的針,然後,他的缽就一個、一個……,以前沒有裁縫,一支針、一支針,一直收回來,收回來的缽,吃午飯的時候,過堂,過堂就是那一缽供養,供養的時候,他就拿針一直起來吃,因為他證三果阿羅漢,神通自在了,證三果阿羅漢,拿針起來吃。大家都嚇一跳,都不敢講,然後,鳩摩羅什就說:如果,你有我這種功夫,你可以計老婆。(法師笑)大家都靜默,沒有辦法,這個不是覺悟、不覺悟,這是心境的問題,你有這個境界你就來吧!對不對?你有辦法嗎?對不對?不過,這個皇帝也是很糟糕,他不曉得這個遺傳學,遺傳學,不一定你有鳩摩羅什大量那種智慧,生出來的兒子,不一定是像鳩摩羅什這種大智慧的人,不一定,要看他老婆,像他爸爸沒有話講,像他老婆,那完蛋了,會流口水的(意指白痴),那完蛋了,(法師笑)整天抱個流口水的,那完蛋了,這個不一定的。所以,人家問:餵!師父!您的頭腦也不錯,弄一個精子銀行。我說:不要搞這個。搞這個的話,萬一生出來是白痴,那痲煩大了。所以,不懂得遺傳學,遺傳學,一代、一代……,一定有的,我這個若放在銀行,一定有的,趕快生一個,生一個,結果生出來是白痴,兩眼無神,慘了!待會兒抱來說:這外是你的,死定了。我,又沒叫你生,是你自己去弄的,這種東西是很難講的,遺傳本身他不了解,業力才是真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因果的定律,因果的定律,不一定,只是說可能:父親、母親的果報好,比較可能感應種子比較好的兒子,但不一定百分之百,佛教講的是講業力,不是講有形相的身體,真的,所以說,那就不懂,因此誰結婚誰也不敢把握你生的兒子一定是精明能幹。所以,我們以前,大學同學的時候,他就會說:唉呀!這個林益謙真是很短小。我說:你少兩個字:精幹。哼!這兩個字為什麼不講,為什麼講矮小呢!然後,他就說:唉呀!我講一句他就生氣,真的,你看,像小人!我說:你少兩個字:得志。(法師笑)講話都幫我少兩個字,真糟糕!小人得志,小人就是個子比較矮)。】
執取相。於前所緣念苦樂等境。不了虛妄。深生取著。故下文雲。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前四句牒上相續相(好了!別明意識攝,屬於我執,二乘等所斷,二乘人等所斷,上面的四個皆是惑,底下二個是屬於業跟苦,業就是起業相,苦就是業系苦相,上面的四個皆惑,是怎麼樣?就是一種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末句方是執取相(底下,這是執取相)。
計名字相。依前顛倒所執相上。更立假名言相。是為分別。《楞伽》雲。相名常相隨(我們名相不斷,名相不斷:常相隨)。(依止跟著我們)而生諸妄想(我們的妄想簡單講就是一直執著這個外相,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有妄想,拚命地一直執著這個外相,然後,在這個相上一直假設,一直假設、一直推論,所以,我告訴諸位!不要把你的生命用在猜測裡面,不要把你的生命用在假設裡面,用在假設裡面,一直去推論別人的是跟非、善跟惡,我覺得生命這樣實在是很沒有意義,這樣會一直產生你連鎖的錯覺跟妄想)。故云依於妄執等(妄執:妄想跟執著)。此二乃事識中粗惑(此二就是執取相跟計名字相中的粗惑)。下五意後。別明意識攝(另外有一個意識)。屬我執。二乘等所斷。上四皆惑(也就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下二業苦(就是起業相、業系苦相,第五跟第六)。
【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跟著這個名相拚命地執著)。造種種業故(眾生就是但有名相,就算我們的軀殼,說:那個人很美,那也是一個軀殼,軀殼也是一個名相)。】
謂依前所分別假名言相。循名著相(我們依名執著這個相)。發動身口。造種種業。即苦因也(眾生相就是這樣,要不然,我們為什麼要出家?你說呢!難道我們頭腦有問題嗎?我們為什麼要出家修行?你們認為我們頭腦有問題嗎?我們曉得再繼續造業下去,生死不能了)。
【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然不自在,當然,我們有這個色身就不自在,頭痛、眼睛痛,肚子痛、肺癌,什麼甲狀腺癌。美國昨天報導的:人家發現這個癌細胞的時候,用鈷60一直照射,結果這個射線照射。一個黑人,兒子十幾歲,他本來是發現這個細胞,檢查:切片檢查的時候,發現癌症cancer(cancer[』k?ns?]癌,惡性腫瘤;癌症),然後,就去給醫院看,這個醫院本來沒有這麼大,就照射鈷60,結果那個鈷60本身好壞統統殺,好的細胞、不好的細胞統統死,然後,一照下來,開始口腔爛掉,這個嘴巴變成不能動,然後一直繼續照射,繼續照射,結果,照到後來,他的兒子本來還沒有那麼快死,結果,照得死掉了,死掉了,因為,發現癌細胞以後,結果,去用鈷60照射,提前死亡,後來就打官司,打贏了,賠五十萬美金,結果,後來美國發現,因為照射鈷60而死亡的,至少在幾百個人以上,這只是一個例子,結果一直隱瞞起來,一真沒有被發現。所以,我一直勸告諸位,說:我們如果有真正的很難的病症,最好是用中醫,最好啦!當然有某些東西是沒有辦法用中醫的,比如說,忠仁、忠義那個連體嬰,你怎麼吃中藥呢?你怎麼吃,吃到兩個骨頭分開嗎?你怎樣也不可能,西醫有西醫的偉大,中醫有中醫的了不起的地方。業系苦相就是這樣子,業系苦相,你一點處在都沒有辦法,而且你碰到蒙古大夫,那就更慘了,有福報的人,就碰到好的醫生,沒有福報的人,就碰到蒙古大夫,就這樣子,連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善業,惡業統統有一個定數,統統有一個定數。我那個時候,在最極端痛苦的時候,一天嘔吐兩百下的時候,我到大寮去一個信徒家裡要吃飯,這個信徒家裡,統統幫我準備好了,結果,到他家一直嘔吐,一直嘔吐、一直嘔吐,一直拚命地嘔吐、嘔吐……,爬不起來,我開車子去,他準備得很豐盛,豐盛有午餐,噢……,這個在家居士很誠懇,到那邊一直嘔吐、一直嘔吐……,對面剛好有一個醫院,到醫院的時候。師父!您吐成這個樣子,站不起來,然後,就送到前面的醫院去,就打針,我就告訴那個醫生,我說:你是不是要為我打羅馬敏。你怎麼知道?因為,我在南星都是打羅馬敏,羅馬敏就是止吐的。我說:沒辦法!那就打吧!打下去,沒有辦法!一點都沒有辦法止吐,一直嘔吐、一直嘔吐,拚命地嘔吐,業系苦相一點都不自在,很痛苦,痛苦得不得了,在嘔吐,極端嘔吐的時候,那個醫生說:我沒有看過這樣的病人,我看過嘔吐的人,但是沒有看過吐得這麼厲害的人,從來沒有看過,我那時候一個小時要嘔吐……,大嘔吐要六次,六次呢!一天要嘔吐兩百次以上,一個小時,有時候吐十次以上,統統不能停。吳醫師就說:這個如果換別人的話,早就跳樓自殺了,跳樓自殺了。那時候我就有一個觀念。我說:吳醫師,你講得也有道理,可是,我為了眾生,我一定要保持這個生命,我知道我的業,如果這個苦,我前世不曉得造什麼業,這個苦不是只有醫生就可以好的,我這個病苦不是看醫生就可以好的,這一定有某一種業力在牽引,它一定要讓你嘔吐、嘔吐……,一直要讓你苦,苦到有一天你的業報,苦盡了才會碰到醫生,才會碰到真正的醫生。我求醫到澎湖去,求到台北去,那個都是國醫、唐山過台灣的、中、西藥統統看,然後照X光,然後,到高雄醫學院,腸為什麼一直腹瀉?一直腹瀉、一直嘔吐,然後,到台中去,豐原,又去照那個X光,X光照,然後,去中興檢驗中心看,百種檢驗,抽血檢查全都莫可奈何,都沒有辦法,只要醫院能做的,統統做過了,差不多統統做過了,就是沒有辦法,什麼藥統統吃過了,所以,那種果報,在受的時候,我那時候還好是學佛,學佛就是有這點好處,他認了,認命,他能夠接受這個事實,所以,我今天如果看到某些人,稍微有點病苦的,他就在掉眼淚,我很討厭那種人,很討厭,動不動就……,稍微難過就掉眼淚、掉眼淚……,很討厭,為什麼?因為我的病苦,我從來沒有哭過,你哭什麼東西?你在哭怎樣?敢造業,為什麼在受苦的時候,你叫什麼,呱呱叫,在叫什麼,有勇氣造業,沒有勇氣接受這個病苦,你笑死人了你,對不對?所以,我造的業我就必需……,所以說,依業受報,不自在故!注意!那個不自在包括你的心,你的心也是不自在,因為心是能取習氣所現出來的影像,你不要以為只有身體果報不自在,錯了!包括那個心都不自在,貪、嗔、痴束縛你,你也不自在,一樣的,業系苦相,因為,殘留前世的業識,所以,我們的心也是不自在,叫你生氣,你不得不生氣,苦惱無量,日子不好過)。】
謂先造善惡不動等業。為因。依因感果。受苦樂等報。輪迴三界。長縛生死(永遠綁在這個生死)。無自由分。不自在。即苦相(心煩惱得不得了,身體病苦)。非但下界苦是苦。即上界樂不久長(就是不長久)。亦是壞苦。不苦不樂之舍定(「舍」就是愚痴的意思。「舍定」就是愚痴。不苦不樂之舍定,舍就是愚痴,安住在沒有智慧的定裡面叫做舍定)。亦即行苦也(「行苦」就是剎那生滅的苦,剎那生滅就是說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都在變化)。二枝末不覺竟。
辰三結末歸本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此顯無明為生死染法之因。前三細六粗。總攝一切染法。皆由根本無明。不了真如而起。故云能生。下二句釋其所以(覺說就是原因)。言一切染法。雖粗細不同。皆是無明熱翳之氣熏成。所起不覺之差別相也(所以,同學們!師父講的法你要好好地觀照,不要讓我們這個無明不覺相一直得逞,那麼就沒有什麼。閒來無事就是清淨人,閒來無事,其實世間本來就是無事的,你硬要把這個世間搞成有事,搞成很複雜,你當然活得很痛苦,我們在聽聞佛法也是一樣,你聽聞佛法以後,你有沒有放眼看天下,你放眼看天下,你放眼看天下看出去,這個世間那個人不是都在無明裡面打轉,你不覺得我們很幸運嗎?所以,師父發一個大慈悲心,我已經是痛苦了,從小我們的家庭很不幸,父母仳離、家庭貧窮、朝不保夕、家徒四壁,我們度過風霜雪雨,這種痛苦的洗禮,我們真正嘗試到生命的痛苦,然後,在大學裡面,又每天過著那種日子,所以,營養不良,出家以後又持午,因為,自己身體不好,然後,又加上自己的持午,後來,又很固執自己的看法,經過大病種種,一直到我調整到今天,我才慢慢發現一個人能夠接受善知識的勸導,是多麼的不容易!師父現在講課,你們就聽而已,可是,你們的感受性並不強,就像我們以前,聽到這些高僧大德的開示,雖然知道他在講什麼,畢竟感受力不強,所以,不會調整自己,雖然懂得調整自己,也感覺很慢,好像是說這個佛法運用不上來,運用不上來,所以,這個佛法講到最後,就是需要時間,多迴光返照,多聽善知識的開示以後,每天調整這個心法,每天聽兩句話、三句話,然後,慢慢地一直刻意的,一直強迫自己,然後進入空性的狀態,久而久之習慣,能勉強就變成習慣,習慣就變成自然。所以,師父的人生觀,不曉得是諸佛菩薩的安排,還是誰在導演,安排我這個角色實在是痛苦不堪,痛苦不堪,還好給我這個小小的腦袋,還算不錯,還可以一直忍耐,一直忍耐到今天,耐到今天,所以說,這條老命既然撿回來的話,生命其他就是多餘的,多餘的就一直拚命地講經,拚命地講經,所以,我在講經,當我覺得我很累的時候,我就會想:總比以前在嘔吐好,總比以前好,你愈講課,痛苦、很累,還是希望以前的痛苦,一直嘔吐,當然是希望現在,現在的苦百千萬不及以前痛苦的一分,所以,現在要快樂,我是只大大鳥,飛就飛,大大鳥(法師從「我是只大大鳥……大大鳥」唱到此句),快樂的大鳥,是一隻快樂的大鳥,是不是?所以,也感謝諸位!我講這個經驗是讓你們啟發,給你們聽生命的經驗就是這樣)。二辨不覺竟。
卯三辨同異二
辰一標列二喻釋
辰一標列
【複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云何為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就是我們這個覺性跟無明的不覺,簡單講就是生滅跟不生滅,這是非一非異,所以,有兩種相。云何為二?一者同相,二者異相。)。】
此辨生滅不生滅(生滅就是無常,不生滅就是空性,(生滅就是緣起,不生滅就是性空)。非一異相(也不能說是一相,一就是同,也不能說是異相,也不能說不同)。前雲依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清淨心,我們因為有清淨心,一念不覺)。故有生滅心。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覺不覺二義。皆生滅門攝(為什麼?因為覺義它本身就是空性,那麼不覺義是在相用裡面作討論,因為,不覺義的話,它就必需以對立的角度去襯托,但是,相用不能離開體性,所以,覺跟不覺義,都是在生滅門裡面所討論到的,因為,覺對不覺講的,不覺是對覺悟講的,都是由生滅門來攝)。今既明生滅心要顯生滅即不生滅(現在要說明這個生滅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我們一定要覺悟生滅心,就是要顯出我們生滅當下……,(這個「即」就是當下)我們要說明生滅心,最主要就是要當下生滅就是不生滅)。故此辨同異也。一標列竟。
辰二喻釋
【言同相者(覺跟不覺同相的意思是什麼)。譬如種種瓦器(種種瓦器是站在外在的形相來講,外面的形相來講)。皆同微塵性相(都是一樣的性質,就拿我們來講的話,像土:土質,可以做很多的模型出來,所以,就是皆同微塵性相。皆同微塵性相就是種種外在不同形相各種的器具,但是,它的本質來講,都是由微塵的同樣的材料所做成的,所以說,這麼講的話,意思就是說微塵性相就是體了,同一個體性,就像我們來講同一個材料的本質,做出不同的形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講同相的意思,譬如說外形種種不同的器具,但是,都是相同的質料去做的,微塵性相這個微塵就是說,它們所做的材料顆粒微塵都是一樣的)。如是無漏無明(意思就是說:這麼樣子來講的話,無漏中的無明所現出來的)。種種業幻(我們有業就會幻化出種種的相)。皆同真如性相(都跟真如一樣,換句話說,真如在哪裡?就在你當下,如果你了業即幻,離幻即覺,了:通達。我們業相所顯現出來的,這都是一種假相,那麼,了幻即離,你知道這個是幻化的就放下,就沒有什麼好討論的,是不是?所以說,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所以,我們說要找到本心,就是離不開當下這一念)。】
此明即異而同(這是說明,異就是不同的法中而有相同的地方。)。先喻後法(先比喻然後跟法來合,先用比喻的角度來說明,最後再配合法的傳遞、法的結合)。喻中種種瓦器。若淨瓶染缸等。譬染淨諸法。言同性相者。器以塵為性(塵就是微塵地,最小的顆粒叫做塵,這些器具都是由極微小的顆粒微塵,來當作是它的本質,所以說,以塵為性)。塵以器為相(這個塵,塵本來是沒有相,一堆的土沙在地上,你沒有捏在的話,它就是一堆土沙,所以,你一堆土沙、灰塵,水域,然後把它捏、捏……,捏成形狀,捏成器具,它就有相狀,捏成碗、杯子、爐灶,相就不同,所以說,塵以器為相,意思就是塵本來是無相的。以器顯現出來才為相)。器之性。即塵本性(是一模一樣的,這個性如果你用這個本質來講的話那就更清楚,器具,外型不同的器具的本質,就跟塵的本質性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兩樣的,器具所造成的也是顆粒微塵所做的,顆粒微塵本來就是顆粒微塵,就不同來講是相不同,就本質來講是一樣的,意思就是材料是一樣的)。器之相。即塵別相(意思就是器具種種差別的外相,也就是塵的別相,塵本來是無相,然後,做出器具所以有種種的差別相)。真如諸法。亦復如是。無漏者。本始二覺也。即覺義(始覺、本覺這我們有討論了)。無明者。本末不覺也(從本以來或者是最後來講的話,從本末來講都是不覺)。即不覺義。覺有不思議業相(注意!那個業相就是清淨的三業之相,清淨的三業,我們看到業相都會有一種錯覺,以為無明,所染成的叫做業相,不!它在這裡不思議業相就是說,佛的身、口、意那是不可思議的,能夠加被眾生)。(能夠)能作一切勝妙境界(因為,他要救度眾生有不可思議的神通,這是覺義)。不覺有無明業力(無明的業力這大家都很清楚了)。能生一切生死苦樂。染(業和)淨(業)二業。皆非實有(完全都是幻化出來的)。故云種種業幻。所謂生死涅槃。皆如幻夢也(都是幻夢)。同真如性相者。以動真如門。成此生滅門中。染淨諸法。諸法同以真如為體(諸位當下統統都是真如之體。真如之體,你只要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就是本來的面目)。則性同也。真如亦以諸法為相(因為真如本身不可討論,真如是空性,空性就像虛空幻化種種的相而不拒群相的發揮,真如也是一樣,真如是空性,但是,不會排斥種種法的存在性,所以說,真如也是以諸法為相,為什麼?因為真如是無相)。則相同也(站在這個角度來講相是相同的)。
【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真如義故(修多羅就是經典,現在《大乘起信論》要引經據典互用,在《大乘起信論》的論文裡面,它引經據典,雖然這本是論,但是,它引經典裡面說的,所以說,經典裡面說依於這個真如的道理)。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本來就是沒有好討論的,沒有什麼,不透過任何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當下也是真如,是不是?從本以來,大家都是在常住裡面)。入於涅槃。菩提之法(我們這個覺性,覺性,你只要真正擁有一顆智慧的心,你就會知道)。非可修相(注意!修相是在因緣法裡面強迫自己精進叫做修,但是,我們這個覺悟的悟性,不是因緣法裡面精進就可以得到的,要在因緣法裡面除掉習氣,放下習氣,那就是本來的面目,所有的修行就是修三個字:斷習氣,我們為什麼會有生死,我們有習氣重嘛!煩惱的人,習氣嘛!貪心的習氣,嗔恨心的習氣,愚痴心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沒有什麼道理好說的,它就是一股迷惑的力量,也沒有辦法去討論它,簡單講習氣就是非理性所可以解決的,需要靠勇氣跟精進慢慢去放下,不是人類理性有辦法的,我們的理性只是限制在某一咱力量而已,喪失理性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無明就現前,所以,我們說理性只能站在理想的角度來講,人要有理性,每一個人他都會說他很有理性,沒有一個人,他會說我很沒有理性,他不會這樣講的,我很有理性,對不對?所以,這個修相,簡單講就是除掉習氣叫做修,但是,你除到最後,其實就是本來就沒有這些習氣,是無量億劫來習慣於這種思惟方式,習慣於這種生活的方式,習慣於這種順境方式,習慣於這種樂的方式,離苦得樂的方式,所以,就拚命地追求、拚命地追求,在妄求當中產生一種爭執,你在苦中作樂,然後,樂完了又苦,苦中又作樂,然後,在覺悟之下裡面認為有可修相,那是因為透過無明,在生滅法裡面所以我們產生有可修,其實不是,所以,菩提之法,非可修相。師父一直重複告訴你們:佛法只有一個字:(法師用撫尺在桌子上猛拍:「咚」)要悟,(法師又用撫尺在桌子上猛拍:「咚」)就是要悟,沒有什麼好說的,悟,(法師用撫尺在桌子上猛拍:「咚」)悟就是當你知道這個了幻即覺,覺幻即離,就這麼一回事情,一理通,萬理就徹,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所以,悟道的人,你想要讓他起一念煩惱,都很難,你想要讓他起一念妄想,都不可能,因為,他擁有一顆清淨智慧心裏面所顯現來的,哪裡都是他真的真心,統統都是他的真心,眾生剛好顛倒,你要叫他動一念清淨心都很難,因為,他習慣這種習氣,他認為這樣叫做快樂,其實,他沒有真正快樂可說,所以,凡夫所謂的樂,只是痲醉一下,苦,沒有發現苦的樂,叫做以為快樂,簡單講,互相對立襯托的,我以前很苦,所以,我現在覺得很樂,那還不是很樂,不苦不樂就是真實的,真實的樂。菩提之法,非可修得)。非可作相(也不是你用身、口、意任何去造作的,你所有的造作都是知見立知,放著,慢慢地自然,你只要擁有一顆智慧的心,注意,密在汝身,就是你怎麼樣修行,所以,禪宗裡面有一句話:若人懂得觀照,如果有人懂得觀照,觀照就是善知識,如果人不懂得觀照,師父在身旁也沒有什麼作用。你如果懂得觀照,那麼比師父二十四小時在你身旁,那埸偉大!因為,真理要慢慢去觀照,從內心裏面去透脫出來,這種力量大,你雖然每天都跟師父生活在一起,師父跟你打招呼,你也跟我打招呼,師父笑,你也跟師父笑,我在笑什麼,你也不曉得,我笑,我知道,可是你笑,你不知道,對不對?所以說,非可作相完全不能透過身、口、意,因為所有身、口、意都是幻化出來的,所以,我們就做一種功夫,要放下,讓它很自自然然的,自自然然的,如果,我們習氣很重,稍微對治一下,對治一下,比如說你很喜歡睡覺,你很喜歡吃什麼東西,這個稍微下一點功夫,稍微對治一下,但是,雖然對治,整天在對治,整天都感覺到沒有在對治,對不對?所以,先勉強,慢慢、慢慢的自然,這個就是有觀照的功夫,所以,觀照的功夫雖然沒有能所,但是在初學佛法來講,它還是要有能所,沒有辦法!所以,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一切都是空性,不可得的東西)。】
此引經證成(證明)。修多羅中。依上本末不覺。即真如義故。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不生不滅。入於涅槃。(就像《維摩詰經》裡面講的)如《淨名》雲(就是《維摩詰經》)。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也不需要去滅它,沒有什麼煩惱好滅的,因為煩惱當體即空,所以,悟道就是這麼簡單)。此望因說也(望因說,望就是對,就是針對因,因就是自性能為一切因,你這個涅槃相就是一切的因,不生不滅就是本來的面目,這是針對因地來講的角度,因中來講的角度)。又依上本始二覺。即真如義故。說諸佛究竟菩提之法。本來原具(本來就具足)。無修無作。即證時(到證悟的時候)。亦畢竟無得(如果你用這四個字來修行,那快樂無邊,快樂如神仙,說:飯後一根煙,快樂如神仙,這是世間人講的,我們不一樣,你只要飯後無事,畢竟無得,那就快樂如神仙,畢竟無得,你想想看!你活了幾十年,你得到什麼,你又曾失去什麼,你每天吃虧,也沒有損失什麼,你每天占人家便宜,你也占不到什麼便宜,只是什麼?造了一些惡業而已,就是這樣子而已,你留下什麼,你擁有人家什麼,你占有人家什麼,你就是今天吃虧,你曾經失去什麼,沒有啊,對不對?受到一點委屈,要感覺很歡喜,因為修行要真正的逆境才能夠顯示出來,用一顆感恩的心)。如《楞嚴》雲。狂心苦歇。歇即菩提(你看那個就那麼簡單,你要求菩提嗎?那個歇就是休息一下,不要強迫自己去分別,不要強迫自己去執著,不要強迫自己引發那種不必要的習氣,我恨你、我恨你,然後,歇,歇「我恨」,就那麼簡單,「恨」放下,轉個念頭,我感恩,那就沒事了,看到很多是是非非的事情,放下,沒事,那是他的事,不關我的事情,我有德性,我慢慢硬化你,我沒有德性,我有一天會提示你,我沒有因緣,那各人生死各人了,歇即是菩提,如果,學佛第一個不能學到不干涉人家的一些私事,那你不能自在的,所以,比丘常帶三分呆,修行人就要常帶三分呆,帶一點點傻傻、傻傻的,這樣子,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狂心,狂的意思,就是一種衝動,沒有必要的習氣,衝動心,貪、嗔、痴的煩惱,你只要若歇,歇就是讓他休息下來,你不要說:我要追求真理,我要拚命地追,那妄想愈大,怎麼樣?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覺悟,放下,對不對?)。何藉劬勞(「劬」就是勞苦,很辛苦的)肯綮修證(「肯綮」這個意思就是說勞其筋骨的意思,意思就是筋骨交接處,筋骨交接處,拚命地修行,比喻事情的要領,肯綮修證,簡單講這個肯綮,慶祝的慶這個音,肯綮修行就是說拚命地找出那個癥結去修行,以為可修、可證,那就錯了,所以說,狂心如果放下,只要是一個肯放得下的人,當下就是我們的悟性,何必拚命地借重這個身體的臭骨頭,這個色身,拚命的勞苦,怎麼樣?肯綮修行就是說抓住以為可修的地方拚命的修證)。又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看那個無所得,畢竟無得:歸無所得,慢慢體會那個空性的道理,那麼你就活得很快樂)。此望果說也(這是對果來說的。因地心是不生不滅,《心經》裡面修行要入空,你看,我們來講,《楞嚴經》來講,還是一樣的畢竟無得,或者是歸無所得,還是一樣,有相的東西永遠不能達到解脫,就是一定要無相)。
又前約不覺即如故(前面就不覺的角度來講當下就是如)。眾生舊來(「舊來」就是久遠以來)入涅槃(本來就入於涅槃,眾生舊來,舊來就是本來,眾生本來就是入在涅槃裡面,這沒有什麼好討論的,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道理)。後約覺智即真故(如果就覺悟的智慧來講,當下就是真)。諸佛菩提非新得(沒有新的得到)。智(德)斷(德,智德是先天性的,斷德是後天性的,)二果。俱性淨本有故也(智德就是你先天性就有智慧,斷德就是站在修行的角度,你慢慢修行,修行到最後,其實也是你本來的面目)。
【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本來就是無色相可見,如果,你有見到色相的話)。唯是隨染業幻所作(意思就是說今天你看到的六根、六塵,五欲六塵這些熏無明的,都是我們的業所展現出來的)。非是智色不空之性(智色就是般若之智,是無形無色的,但能現妙有不空之性,所以說,因為色是有具體的觀念,所以,智加上一個色,是在顯出那個智慧。注意聽!智加上一個色就能顯出那個智慧的具體感,而智慧本來是沒有顏色的,也就是般若的妙智,它不是什麼色法,但是,為了讓諸位有一個具體說非是智色不空之性,那個智慧的顏色,並不是你所能,怎麼樣?可以去攀緣的、可以去造作的,智慧,這個不空就是妙有,這個智色,智慧之色,它是妙有之色,妙有之色,清淨之色,這是妙有不空之性,所以說,這些無明所染幻出來的並不是我們智慧之色,本性的色就是智色,這些妙有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智慧之相無可見故,加一個「相」字也讓大家知道,智慧有具體感,智慧是有具體的感覺,智慧讓你有具體感,意思就是說本體的清淨心是不可否認的,所以講智相無可見)。】
此釋伏疑(這是解釋我們一切的懷疑)。疑雲眾生本入涅槃。何故不見報(身。實報身:實報莊嚴土的報身,以及應)化(土的化身)之色相耶。答曰。真如自體。本來絕相(「絕」就是滅,滅一切相才能夠進入真如,簡單講今天你在這個外相裡面,動一個念頭:你放不下,那你與真如絕緣,完全扯不上真如,那要成佛道就更難,那斷除煩惱根本就不可能,這個絕相就是要泯相,泯相不是說除掉,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即相離相的意思,簡單講這句話來講,真如的自體本來就是離一切相,如果,你不能離一切相,那就休想要修行,你只能在相上團團轉)。故云亦無色相可見(也沒有色相可見)。轉(懷)疑雲。真體既無色相。何故諸佛證菩提時。現(種種的實)報(莊嚴土的報身,以及)化(身)等。種種色相耶。答曰。而有見諸佛色相者。但是隨眾生染業幻心中(因為眾生需要相,所以,隨著你的染業幻心當中)。變現所作耳(其實法身是無相的)。既由幻心所變。自是幻色。屬後異相(生、住、異、滅的異相,同相跟異相裡面,這個異就是不同相,所以說,屬於後面的異相,你只要有業:種種的相,它就不一樣)。隨染幻差別之義。非是本覺智色(隨這個無明所幻化出來的差別的業相,那當然不是本覺的智相)。不空之性。以本覺智色之相。真空不空(真空不空的意思是一切相當體即空,但是,智性不壞,智慧的本性是不壞,所以是不空,壞了連智慧都沒有,那你怎麼度眾生,佛是一個沒智慧的人,悟到家,然後就進入什麼都沒有,那就頑空了。真空不空,就是真空裡面智慧之體性是不空的)。妙有非有(妙有雖然是講一個有,但是,它的妙是站在不可思議的角度,三業:神通變化不可測,雖然有,但是,不是真正的有)。故無可見。所以如來不思議業相(因為他清淨心所產生的三業清淨之相)。乃隨根而現(乃是隨眾生的根器而現的。這個「根」是指眾生的根器)。圓頓之機(圓頓就是一剎那之間悟平等的法身叫做圓頓。如果你悟到平等的空性法身的話,就)見報身(就見到佛的報身,所以,你想要見到佛,很容易的,你只要悟到空性,你就見到佛,哪裡都是喜悅,無量的喜悅)。有緣眾生見應身(有緣的眾生就是在二乘人的修行法裡面,或者是一個人認真精進裡面,他也會見到種種的瑞相,有緣的眾生就見到佛的應身)。俱是隨眾生幻心所作(所以,但求心淨,不怕不見佛,就是這個道理,但求心淨:你只要好好的在這個清淨心裏面下手,那你不怕不見佛,佛隨時就在你的心中,佛本來就沒有時空的距離感,是因為你的心煩惱叫做距離,煩惱叫做距離,對不對?比如說,十萬八千,我們說極樂世界:到了我們十萬億佛土,你行十惡,當然十萬億佛土,對不對?你行八邪道的話,八千萬的佛土就是行八邪,十萬億的佛土就是行十惡,對不對?你行十不善業,當然就離佛很遠,你一個清淨心,當然就是在你的面前,所有時空的架構都是來自於心:因心成體,所以,俱是隨眾生幻心所作)。若是實有。何不人人見佛相好耶(如果是實在有的話,為什麼人人不見呢?)。此中見佛相。亦為幻心所作(也是幻化出來所作,所以,大修行人他絕對不會在意有感應、沒有感應,有見到佛、沒有見到佛,他一直求這個清淨心,淨心最重要,清淨自己的心性最重要)。未免致疑。更為釋之。真如界內。不立纖塵(纖就是細小的。纖塵就是細小的)。本來無相可見。故《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聲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俱是邪道(不能見如來)。則是幻非真明矣(這個都是站在究竟義的角度,所以,如果說你去外面聽人家講經說法,他讚嘆自己,他見到佛、他見到光,他是怎麼樣有修行,他可以怎麼樣出神入化,這個你就要小心了,這個都是著相而求,講來講去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他講經說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對不對?依法不依人,哪裡一直拚命講神通的呢?是不是?最偉大的人是平等法,以佛的知見開示一切眾生是最偉大的,對不對?講來講去他是怎麼樣能夠見光、見花,他能夠算命,他一看到人的時候,噢!我等你很久了,你前世是什麼兔子,小白兔來的,你前世又是怎麼樣,小冬瓜來的,就是喜歡講這一些,這個不好,很不好,在電視劇裡面講:討厭,很討厭,這個不是佛法,佛法沒有搞這個東西的,佛法哪搞這個東西,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東西,告訴你:空是真理、平等是真理、慈悲喜舍是真理、不著一切相是真理,一個字叫做空,是不是?兩個字叫做放下,三個字叫做無所住,四個字叫做畢竟無礙,能與這個法相應的,那你就要跟他磕頭,講得稀奇古怪,晚上看到、夢到……,什麼、什麼佛來跟他講話,自稱為是什麼佛,為什麼晚上來,白天不來呢,老是晚上佛才現前,白天不來,對不對?跟他講話還是怎麼樣,這個有問題,所以,一個高僧大德,真正修行到大徹大悟,他什麼事都是很平淡的,他沒有高也沒有低,他也不會讚嘆自己,他也不會誹謗別人,他也不會傷害眾生,然後,怎麼樣?就是很平淡地過日子,就像廣欽老和尚這樣子,那個大徹大悟的人,沒什麼事,都沒事,他也不會泄你的氣,對不對?你有過失,他笑一笑而已,因為,你是眾生,值得原諒,是不是?他才不管你。你聽過《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那本,我有大神通嗎?我是佛嗎?我是怎麼樣了不起嗎?我能夠見到你的老祖宗嗎?有這麼一回事?他沒有,諸修行當中以念佛為最有力,就是那麼平淡的事情,我們知道,我們有正知正見,那今生今世就不會走錯路)。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就是種種瓦器的外相,種種瓦器的外相:外面的形相)。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性」就是本性被染污,怎麼樣?所以,幻化出種種的差別之相叫做性染幻差別故。所以,我們為什麼講異相,是因為站在相的角度,我們為什麼講同相,是因為站在體的角度,體的角度)。】
此明即同而異(說明同還有一些,當下就有不同的差別相,同是體,異是相用,即同而異就是當體就顯現出相用,其實攝用就歸體,同是體,站在體的角度,異是站在相用的角度)。先喻後法。喻中種種瓦器。雖同微塵。但隨造作緣異。則各各不同。
法中隨染幻差別者。無漏法也。諸無漏法。順平等性。直約其性。則無差別。但隨染法差別相。故說無漏法有差別耳(因此,我們要尊重每一個眾生,要愛護,呵護第一個肯學佛的眾生,為什麼?因為,他有這個因緣,所以,我們要呵護他,要疼愛這些學佛的眾生,要慈悲喜舍,照顧這些肯向道的這些眾生,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平等的佛性,由這個善知識的呵護,慢慢、慢慢……,他要成道他就有因緣,那麼這些眾生,外面的眾生不學佛,雖然有佛性,可是他顯現不出來,那麼我們也不要跟結這個惡緣,合掌令歡喜不好了)。如下文中對業識等。差別染法。故說本覺恆沙性德。又對治此諸法差別。故成始覺萬德差別。《別記》雲。是故無漏。但隨彼染而有差別。不由(「不由」就是不因為,不是因為)自性有差別也(不是因為我們的自體性本身有差別,自體本身沒有差別,如果,你無念的話,這個天地萬物就沒有差別,如果,你能夠觀照無念,天地萬物都沒有什麼作用,人家怎樣對待你,統統平等的,你的內心裏面就是喜悅跟感恩,喜悅跟感恩可以接近明心見性,同學們!喜悅跟感恩那就接近明心見性的人,你如果說:師父!我不曉得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您能不能講一個比較接近一點明心見性的人是什麼心境?第一個就是無量的喜悅,因為,他大徹大悟,他什麼都不會迷惑,你什麼都騙不了他,對不對?第二個就是感恩,為什麼?他受佛的善知識的開導,而今天找到本來的面目,所以,如果你要問問看明心見性的人心境是什麼,師父講一個最接近的,那就是無量的喜悅,那就是無量的感恩,內心永遠沒有分視)。
性染幻差別者。無明法也。以本末無明。違平等性(違背了平等)。是故其性自是差別(所以,他的性當然是差別,有所差別)。故下文雲。如是無明。自是差別也。然染淨相待(但是,染淨是互相對待的,對待的意思就是說染是襯托淨,淨是襯托染,相待是對絕待來講,本性的法身,空性是絕待性,染淨是相待,你為什麼講淨?因為有染,所以講淨,如果,你連染都沒有,你講什麼清淨,所以說,染淨是相待)。皆是真如隨緣顯現。似有非實。故通名幻。一釋上心生滅義竟。
醜二釋上生滅因緣(「依義廣釋」,第一個釋上面所說的心生滅義,我們這一段,講到這一段都是講心的生滅。然後,第二大段釋上面所說的生滅因緣,那麼第三段是解釋上面生滅之相,心生滅義、生滅因緣,然後,怎麼樣?生滅之相,我們來討論第二大段:生滅因緣。解釋生滅因緣,如果換一句白話來講:生滅因緣就是為什麼會有生滅?簡單講就是這個意思,你講生滅因緣,這搞不清楚他在講什麼,如果你在旁邊寫個:這段底下要討論什麼,為什麼會有生滅?那就大家就很清楚了,加個為什麼,那就更清楚了,底下要講五意,意識:阿賴阿賴耶識,意識,你有生滅就是因為有意識的狀態,執著的狀態,生滅因緣裡面分二段,)二釋立義分中因緣二字
寅一明生滅因緣義
二顯所依因緣(所依的因緣)體(第一個是明生滅因緣義,第二個是顯所依的因緣體)國中二
卯一總標
二別釋
卯一總標
【複次生滅因緣者(也就是說為什麼會有生滅?為什麼會有生滅?那就是因為我們心的問題,心是從哪一個角度來講它有生滅)。所謂眾生依心(指阿賴耶的自體性,依心,這個心就是阿賴耶的,那一顆當下的清淨心,阿賴耶是真妄和合,生滅跟不生滅和合,這個心是指什麼?是指那顆自體的清淨心,在阿賴耶是染淨和合的心,眾生依心,怎麼樣?)。(依)意(「意「就是五意也就是:業相、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也就是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五意。意就是五意。如果比較直接來講,這個意就是接近,比較來講就是一種,第七意識的執著,這個來解釋是比較清楚,簡單講就是執著的第七意識的,但是,因為每一部所講的解釋都不太相同,心意,然後)。意識轉故(簡單講就是依第八意識的心,依第七意識的意,我、法二執,依第六意識的分別心,轉就是因為有這三種力量,一直去生滅,一直轉變、一直生滅,簡單講是生滅,為什麼會有生滅?是因為有眾生的心,還有五意,還有第六意識)。】
此明生滅因緣之義(為什麼會有生滅?)。以顯阿梨耶。(能)生一切法也。染法因緣有二(為什麼會有染法?)。一梨耶心體。不守自性(這個不守自性就是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你為什麼會那麼衝動呢?就是沒有原因,無明就是最大的原因,無明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是無始無明,沒有一個開始,無明又是沒有辦法解釋,當你覺悟到無明,無明,你見到無明就不是無明了,所以,離開無相就沒有什麼好討論的,所以,叫做無始無明,所以,這個不守自性,也就是無始無明)為因((法師笑)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一念不覺)。熏動心體為緣(熏動這個心體為緣。這個熏動就是無緣無故的,你只要對這個境界,你就產生了,那麼你就不對境界的話,也會產生所謂微細)。生三細(不對境界那就會產生了心體動)。二梨耶返熏無明為因(返熏無明為因)。境風吹動識浪為緣(這個就講得比較粗糙,所以說,三細都是站在第八意識的心體的角度來講,那麼已經變現境界的話,那是站在六粗的角度來講的,站在已經現出境界的角度來講的,所以說,境風吹動識浪為緣)。生六粗。所謂眾生下。正明依是因緣。故有生滅法。眾生。乃諸識相集而生(「諸識」就是八識,八識相集而生就是我們所講的)。即生滅法也(你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就是因為這顆生滅)。依心。即依因緣也(你為什麼會有生滅心?因為有意識心,你為什麼會有意識心?因為分別、執著心,為什麼會有分別、執著心?因為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不知道,沒有智慧:放不下。這個放不下是每一個人都放不下,只要沒有聽到佛法都放不下,人平常都可以講仁義道德,但是,一碰到境界就沒有辦法。這個諸葛亮孔明,他是一個大智慧的人,世間人來講,他是能算的,這個諸葛亮死的時候,(當然這段是傳說)他留下了八兩銀子,扛棺材的人剛好有九個,然後,扛、扛……,快到山上的時候,這九個人就討論了,說:我們要留一個下來煮飯,煮煮菜啊!要不然,大家都跑到山上去,下來,扛棺材很累,下來,大家沒飯吃,好吧!就討論、討論……,就派一個煮飯,留下來煮飯,你在山下煮飯,我們八個人找到山上去,就把它埋葬,在上坡的時候,八個人就這樣講、講……,討論:唉呀!這個諸葛亮很糟糕,他是很會算的人,為什麼他不能算出他死後有九個人幫他找棺材,卻留下八兩銀子,說他會算也不太會算,對不對?九個人扛應該留下九兩銀子,怎麼留下八兩銀子,這九個人怎麼分?其中有幾個人就建議,只要我們共同有一顆心,一顆心,我們就可以得到……,每個人就可以平分,其他人就:怎樣才叫一條心?我告訴你:我們當把諸葛亮屍體埋了以後,我們八個人聯合起來,把山下那個人,把他打死:幹掉,你看,一個人就有一兩,八兩剛好是一個人一兩。大家都認同:哇!這太好了,是不是?討論完畢的時候,這八個人很高興的扛這個棺材,扛這個棺材上山,唉!山下煮飯那個,他也有招數,這八個人上山,他沒有看到我煮飯,我只要動一個手腳,我在飯裡面把它下砒霜,嘿、嘿!這八兩就統統是我的,八兩就統統是我的,他就煮飯煮好了,砒霜就就放在裡面了。這八個人埋葬諸葛亮下山以後,一下山就把那個人打死了,八個人打死一個那還不簡單,一下子就打死了,打死以後:噢!這很好,八個人可以分八兩銀子。大家:先吃飯再分,先吃飯再分。一吃下去,八個統統死掉,所以,九個統統死掉。諸葛亮很會算,他留下八兩就是八兩,沒有人得到,八兩就是八兩,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這顆心,起的都不是好心,你所遭受的,隨時隨地的果報都會現前,就象前幾天講的:卡爾登那個什麼理容院,那個人本來是開計程車的,他做組頭,所以,這個賭博不好,就是這樣子,那個理容院的好像是老闆,老闆,跟他簽,賭這個大家樂,簽了,欠他七十萬,欠他七十萬的時候,他不還,因為,這七十萬使他很痛苦,對不對?後來,他去理容院裡面,他告訴那些小姐,我等一下拿汽油要來潑,小姐,大家都嗤之以鼻,以為他在講笑話,唉!等一下他就真的拿五公升的汽油來你知道嗎?就往頭部就灑下去,他拿了五公升的從外面進來,大家都嚇一跳,就一直把他抱起來,把他抱起來:你開玩笑。他說:我不是開玩笑。就衝進去汽油一弄,不到一分鐘,啪!一點就,因為那個理容院都是地毯,都是裝潢,一燒,一發不可收拾,汽油一燒起來還得了,你根本來不及,又只有一個逃生口,還好有那個管理員,管理員趕快打開那個安全門,要不然,不曉得要死幾十個,趕快打開那個安全門,不曉得逃了幾十個出來,要不然,不曉得多少人死在裡面。噢!那個管理員開那個門功德可大了,功德可大了,不曉得救了多少人,幾十個人跑出來,連他自己總共燒死二十一個,七十萬,為了這七十萬糾紛,燒死了自己,燒死了無辜。你看,我們這個內心裏面,這一念之嗔恨心有多可怕,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說:如果有財物的糾紛,儘量把它還完,儘量,你有欠人,你就趕快還人家,如果,有那個能力,如果,你以前有占到人家的便宜,最好還是不要,否則內心裏面存在那顆不滿的心,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還有一點就是如果你看到這個人很惡劣,最好不要得罪他,寧可千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那個一發起瘋來,你整個就死掉了,完蛋了。所以,同學們!修學佛法的人,忍辱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免得遭上殺身、不必要的的殺身之禍,七十萬,死二十一個,太可怕了。所以,講到這個地方)。心指梨耶自體心(梨耶,阿梨耶怎麼樣?本覺真如不守自性為因)。此心具足因緣。為諸法之本。依梨耶本覺真如。不守自性因也(沒有什麼理由,沒有什麼原因)。不覺無明。妄動心體緣也(不守自性為因,妄動心體為緣,一個因,一個緣,加起來)。依此因緣。生業識轉識現識。復依業識返熏無明之因(業識又熏回去這個根本無明,然後,底下業識返熏無明之因)。境風吹動識浪之緣(又是一個因緣,前面是不守自性為因,妄動心體為緣,現在什麼?業識返熏無明為因,境風吹動識浪為緣,也是一個因緣)。依此因緣。生(境界的)智識相續識(那就是六粗)。合為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合為五意,這五意簡單講就是第七意識,第五意來講,簡單講就是我、法二執,這五意來講,你沒有我、法二執,你沒有微細的法執,你哪裡有業識,你沒有我執,怎麼會有智識跟相續識,簡單講就是第七意識的我、法二執,我、法:兩種分別,兩種我執、法執,一個俱生的,一個後天的合為五意)。故曰意。又依意取著轉深(意就是一種執著性)。曰意識。即第六識(第六意識有先天性的,有後天性的,俱生的第六意識與後天的第六意識)。此等俱依心轉。轉即起也(就產生生滅)。
問五意梨耶在內(五意包括阿賴耶識也在內)。意(及)意識(都是)依心(而)轉(動的)者。依自(心)起自(心)。豈有是理耶(哪裡有依自心轉動你的心?)。答。所依心。雙約覺不覺二義。具足因緣。如前解。所起業識。單約(「約」:就)梨耶心中。一分不覺妄動。而心如水(心就像水一樣)。無明如風。業識如波。波依水動。理所當然。豈離水而有波耶(離水哪裡有波?對不對?你在虛空裡面找得到波浪嗎?所以,自心起自心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水當然起這個波)。
又識藏即如來藏(看你覺不覺悟)。經雲如來藏若生若滅。此心字。不可看作全真。亦不可看作非真。以有覺不覺二義故。《楞嚴經》雲。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我們學佛的人,一生一世如果沒有聽過《楞嚴經》,不能算是一個真正學佛,了悟真妄二心的人,這部《楞嚴經》可以說是整個佛經的一個核心,一個修學佛法的人,不懂《楞嚴經》,我們講實在話,這個真妄你就會搞不清楚,不能算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你算你念佛,就算你學禪宗,不管你學哪一宗的,你不聽《楞嚴經》,我們說你離佛道還是很遠,因為這部《楞嚴經》是非常非常重要,這是究竟菩提的一部經典,所以,我一直鼓勵大家,一定要聽《楞嚴經》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辛苦的一直講,也就是這個道理)。一總標竟。()
卯二別釋二
辰一先釋意轉
二釋意識轉國中三
巳一略明
二廣辨
三結歸
巳一略明
【此義云何(這個義是怎麼樣?)。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因為有阿梨耶識,所以,我們說有無明)。不覺而起(不覺就是沒有理由,你沒有理由,你為什麼不覺悟,這沒有什麼道理可談,不覺而起就是你沒有經過觀照)。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為意。】
初句總征。下釋依心。則五意轉(轉就是起動,動念的意思,取著,)。阿梨耶(怎麼樣?)。即上所依自體心。是生滅因。無明。即此心中不覺義。是生滅緣(阿賴耶是自體的心,生滅是因,無明是生滅的緣)。此二句明所依因緣。不覺而起下。即五意轉。由依心中不覺緣故。動彼淨心。遂成業識。即起動義是業義。所謂轉如來藏。而為識藏也(識藏就是透過一層的執著:我、法二執)。
(有人這麼樣問,他問什麼?)問。既依不覺而起業相(既然按照不覺而起業相)。則業相在後。與前文不違。此中上二句雲。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則無明在後。豈不自相矛盾耶(一下子是業相在後,一下子是無明在後,是不是自相矛盾?)。答。前後無乖。梨耶具覺不覺二義。若就本說(本就是一念不覺,就一念不覺根本來說)。由無明動真心。成業識(由一念不覺的角度來講,因為,無明是動到真心,所以,變成業識)。此業識依迷而有。則無明故在前(無明就是一念不覺)。若就末(來)說。無明即梨耶心中一分不覺義以在梨耶中。亦得說無明不離梨耶(無明不能離開阿賴耶識)。則梨耶故在前。二義一時。本無前後(因為,它本身存在覺跟不覺義兩個角度)。不妨說前說後耳。
能見者(前面的業相講完了,業識講完了,再來講能見識,就是所謂的轉:轉識,能見就是轉)。由梨耶返熏無明(由阿賴耶返過來薰習這個無明)。增其不了(不了就是無明,增加無明,由阿賴耶識返熏無明,又增加它的無明,增其不了,不了:因為不覺悟,不覺悟)。則本有智光。轉為能見之妄見。即轉識。能現者。即此心體。由妄見故。妄有境界發現(注意!這個境界也是妄識所現,簡單講也是看到自己心中所現出來的境界,也不是真實的境界)。如病眼妄見空華。即現識(因為現出來的境界也是由現識影現出來的意識的境界,所以,境界還是意識狀態,簡單講一切境都是你的心,你不要以為有真實的外境)。上屬三細。在本識中。依本覺為因。無明為緣也。能取境界者。謂能取現識所現境界。不了虛妄。取以為實。起智分別。可愛與不可愛(就是讓執著跟不執著的境界)。即智識(智識就是分別心,不是智慧的意思,是分別心的意思)。起念相應者。(對)於所取境(界)。起苦樂二種覺心(注意!那個覺心是分別心,不是覺悟的心,起苦樂二種感覺的心:就是分別的心,雖然是覺,但是不是覺悟的覺,是分別心的意思)。念念無間(斷)。與境(界)相應。即相續識。此屬六粗前二(前二就是智相、相續相,智識、相續識)。依業識為因。境界為緣也。依此五義。說為五意。意以能生依止為義(能生就是能生分別、能生執著。依止就是為意識所依靠,所以,五意最大的用意也就是以能生能止,比如說第七意識,第七意識能生分別、能生執著,依止就是為第六意識:意識心態所依靠,止就是住,也就是意識所安住的地方,那麼就是意,簡單講意識所依靠的地方就是第七意識的意)。彼此輾轉。相依相生。第五意。對後意識(第五意:所謂的相續意識,智識:我們所講的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所以,第五意就是相續識對後面講的意識)。亦有能生義(所以,第五意識,對後意識,也有能生義,也就是第七意識能產生第六意識)。一略明竟。
巳二廣辨
【(五意是哪五意呢?)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從來就沒有去覺悟到我們這顆心,因為,從來就沒有觀照過)。二者。名為轉識(心拚命地動、拚命地分別執著)。依於動心。能見相故(把它認為是有真實的相)。】
初二句標征。下釋。一業識。即梨耶心。心不自起(心不會自己產生)。起必由緣(借重於緣)。無明力(無緣無故它不會產生的,一定借重緣,借重什麼緣?借重無明的緣)。即所依緣也。不覺心動者。由根本不覺。無明風力。動彼真心。起成業相。此正明起相(相怎麼起來的,就是因為這樣來的,所以,在我們的清淨心裏面加上任何的知見,都會變成無明,也就是說你用一顆很清淨心來看這個世界,你再加上任何的見,附帶我見、法的見,束縛在某一種範圍內,就變成無明,就變成無明,此正明起相)。兼釋業義。以起動義是業義故(所以,我說什麼是業,就是你一直起心動念,一直放不下,這個叫做業。啊!師父!我的業很重,就是表示你的動念一直不停止。師父!我的業很重。我就問他:你多重?業多重?他不會回答,我就問他:什麼是業?不會,業,你問他什麼是業,他不知道,煩惱不斷叫做業,放不下的人叫做業,一直夾(業諧音為夾),夾死在那裡,一直夾死在那裡,執著愈重的人,業愈重、煩惱愈重)。
二轉識。言依動能見者(因為有能見,是不是?依動就是變成能見)。即依前(面)業識之動(念)。轉彼真智(真智本來是無見、本來是無念)。而成能見之相。但能見之相有二。此約無明風動。轉成能見。在本識中(本識中就是三細中的業識叫做本識中,能見是本識中,本識就是三細中的業識)。非事識中(事識是對境界的分別意識叫做對事識)。(這裡所講的)境界風動之能見也(是就自體心中那個微細之見,自體心中三細裡面的能見相,而不是已經化成境界的分別執著的意識,所以說,轉成能見在本識中,非:而不是,已經轉變成粗糙的境界以後的對境分別的事識中的境界風,動的這個能見,不是我們現在凡夫所見到的能見,而是諸佛菩薩知道那個最微細那一剎那,要轉變成能見的那個影像,那種微細的動念,不是我們現在的眼睛對境界的那種能見,不是,這個能見,絕對不是這個意思。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你晚上意識不能停止,你就會做夢,夢境你就會自己見到,你在明目境界裡面你就會自己看得很清楚,你撿到錢,或者人家拿刀子要殺你,或者你夢到你結婚,或者你夢到你的誰死亡,你在那邊哭,哭起來的時候,唉!怎麼樣?哇!眼睛紅紅的,原來是一場夢。因為太感動了,做夢做到哭,印證你在夢中看得非常清清楚楚,意識動就能見,動就能見,也就是說就會創造出種種幻境出來,那麼,我們現在真正的境界是能見相,但是,我們用夢境來解釋,你只要動就能見,意思就是說我們再推進去,推進去,更微細的那個三細的境界,那就不是用夢境,比夢更微細,就是微細的法執會現這個境界出來,那就不是我們凡夫有辦法的,那就要等到快要成佛了,完全懂得心法的人才有辦法覺察到)。
【三者。名為現識(現識就是現一切境界,能現境界的意識叫做現識,因為佛家講萬法唯心造,境也是心識所現,佛家講說的萬法是唯心,境界也是心識所現的,所以,現有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於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這個「對至」兩個字要注意聽!對至就是妄見即現,妄:虛妄的見到,意思就是說妄動念頭,妄:虛妄的動到念頭,妄見就會妄現,也就是對至即現,你只要妄見,現:境界馬上現出來,所以說,對至即現,因為那個現識,你一定有境界嘛,對不對?境界是怎麼樣?那就是妄見,妄見就談到妄現,妄現一定要有妄見的東西,所以,對至即現,對至:現在面前,你馬上就顯現出來)。無有前後(境界無有前後。比如說你看月亮,你看月亮,我眼睛一睜開,距離近的比較先看到,距離遠的看不到,對不對?不可能的事,你眼睛一睜開,月亮跟大樓同時看到,比如說,我的大樓比較近,離我幾公里而已,我先看到大樓,月亮離得比較遠,慢慢、慢慢的視線……,噢!月亮在那裡,精神病!眼睛一睜開,月亮不管幾千公里、幾萬公里統統同時存在,所以說,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從來不間斷叫做「任運」。不同於第六意識或者第七意識有間斷,這個第七意識雖然有我執的話,沒有錯,微細,但是對粗糙的境界來講的話,第七意識有時候也暫時沒有,當然,對微細來講是不可能會斷的,比如第六意識,怎麼樣?它有時候會停止,比如說,一個人被打昏了,被打昏了,他完全無意識狀態,粗糙的第七意識的執著沒有,他不是因為證果,是因為意識不能產生作用,是不是?所以說,以一切時任運而起,任運就是從來不間斷叫做「任運」,不同於第六意識,它有間斷的)。常在前故(一直現在前面,境界就一直現在你的前面,你不管看或不看,它就是存在,你不會說山河大地……,你一睡的時候,山河大地因為你而跑掉,不可能!你睡醒了,山河大地還是存在,不管你執不執著,不管怎麼樣,它就拚命地……,都是永遠現在你的前面,對不對?我晚上,我睡覺,我意識不作用了,睡醒了,山河大地跑到哪裡去了,對不對?萬法唯心造,不!我們的山河大地是無量的共業所感,你這一分你轉不了的,你轉不動,沒有辦法!轉動不了的,虛空的無量十方眾生所產生的這個業感,哪裡是你這一分覺悟的時候就可以轉動它,不可能!佛也沒有辦法,對不對?)。】
初法。三四兩句喻(第一句法,第三、第四兩句是比喻)。後合。能現一切境界者。依轉識結暗為色(轉識:因為轉動這個意識,然後,結這個暗為色,色是怎麼來的,色就是我們的意識妄想跟暗配合,那就變成一個色)。想相為身(我們加進思想就變成這個色身)。故現妄境。離轉識無別境界(離這個轉識無別境界)。故舉能現明所現也(能現明所現,所以,舉這個能現境界的轉識,怎麼樣?以說明所現的境界)。因心體與無明合(起來)。薰習力故。猶如明鏡現像者(所以,這個凡夫的薰習很重要,所以,為什麼以前的古來高僧大德,他寧可到善知識的道場裡面去吃苦耐勞、磨練,像牛一樣地做,他也不離開善知識,對不對?因為薰習力太重要,薰習的力量太大)。謂精明識體。圓現一切境界。不假造作。亦無前後。合中偏言五塵者。此約引起分別(的)事識義。故作是說也。若依《瑜伽論》(《瑜伽師地論》)中。則現五根。種子。及器世間等(意識就是第八意識,則現五根,五根就是五根身:就是身體,五根就是指身體,一般來講是講五根身,講五根的慶,就會聽起來怪怪的,五根身,這樣子才是正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這樣聽起來不對,應該講五根身,這樣就正確,種子就是未現前的叫做種子,未現前就是意識狀態,蘊藏在內心的意識狀態叫做種子,以及器世間等等,器世間就是山河大地)。故法說中雲一切也。任運而起者。揀異余識(揀就是不同於,因為,其他的意識有異,怎麼樣?)。有作意間斷故(作意就是刻意地去造作,然後,中間有間斷,而這個現識不能間斷)。常在前者(這個就怎麼樣?)。明此識乃八識相分。在諸法之先。為諸法所依之本。揀異末那也(不同於末那識,意思就是說現起來,現識一直拚命的……,怎麼樣?現在前面,不同於末那識,末那識就是說你有執著,有執著,每一部經典講的都不太相同,稍微有少許的差別,像唯識學所講的,這個第七意識一定要到金剛地以後,他才有辦法斷,所以,八識的相分,見、相二分都不能離開第七意識,所以,講的稍微有一點點不同)。
【四者。名為智識(簡單講就是分別心)。謂分別染淨法故(因為,我們分別了染法跟淨法)。五者。名為相續識。以念(頭)相應不斷故(沒有辦法斷掉,因為,從來不迴光返照,我們從來不迴光返照,從來不轉這個念頭,當我們現在卡住在某一種觀念的時候,我們應該轉轉念,轉轉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我們就可以釋然開懷,如果,我們不能設身處地的在對方,一直站在他的角度上考慮的話,我們會被對方的行為語言弄得自己很痛苦,所以,如果你要解脫,應當先交換立場,這是不得已的考慮,那如果,大解脫的人根本不須要設身處地,根本不要交換立場,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交換什麼立場,因為,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交換立場,第一個初步的功夫就做不下去,初步的功夫就是解脫的功夫就做不下去,當你站在他的立場,你怎麼做,當我站在你的立場,你怎麼做,當你發現我不滿你的意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我的立場是什麼,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達到無相,可是我們能夠交換立場,也活得會比較自在一點,否則的話,這個念頭的執著會相應不斷,沒有辦法破掉的)。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已經就是過去,能令現在的)之事(事情)。忽然而念(引起回憶嘛!)。未來之事。不覺妄慮(而未來之事不覺悟就是沒有覺察到,那是虛妄的期待,妄慮就是虛妄的,慮就是期待,一種執著、一種盼望,所以說,能夠怎麼樣?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就是過去了,能令現在所做的變成過去的事情。忽然而念還可以產生記憶,怎麼樣?而未來之事從來不去覺悟到說,未來是一種虛妄的一種期盼,簡單講你所謂的虛妄,那也是一種妄想,人因為有妄想而偉大,那一樣,所有的偉大都是妄想,還是一樣的,講來講去就是大夢誰先覺,世間就像一場夢,誰看看覺悟,事業做得愈大,夢做得愈多,是不是?愈大嘛!做事業做愈大,官做愈大,夢做愈大,沒事的人就沒有做夢)。】
智識者。是事識內細分別(內細就是說在這個有粗跟細的角度來講,它是屬於微細的一種分別心)。不了前心所現之境(不了現世,前心就是現世,不了現世它所現出來的境界是)。虛妄無實。創起慧數(慧數就是一種慧心所,慧心所也就是說一種分別心的執著,創起就是創造起內心裏面不必要的執著)。分別染淨。故云智也。此顯(第八意識的)本識(此顯本識也,意思就是本識所顯示出來的,那種一種微細的,當下的一種,怎麼樣?一種本識的作用,意思就是智識所現出來的,也是一種分別心,這種分別心微細到沒有辦法凡夫所覺察到的)。但現而無分別。分別者事識耳(本識只是現這個境界並沒有強烈的分別心,怎麼樣?如果就意識的分別心來講,那麼意識的分別心應該是對境界來講,才是叫做分別心,所以,這裡講內細分別,智識的內細分別,也就是說現的境界自自然然就有分別心,那個分別心不是產生強烈的苦痛的對立感叫做智識,簡單講就是第一念,我們所講的第一念,眼睛一看到,這是茶杯、這是什麼境界,就這樣子,微細的一種分別)。
相續識。亦是事識(這是針對境界,針對境界)中(來講的)細分。以念相應不斷者。前三細心境未分。故不相應(不相應,不相應就是遠離我們覺察我們的覺察)。此因智分別(分別心雖然是微細的分別,但是連續不斷,就變成一種執著)。取以為境。念念與法執相應。得長相續。此約自體不斷。釋相續義也。
住持下七句。約其功能。釋相續義。前三句。以此識能起潤業煩惱(滋潤,潤就是滋潤,就像水可以滋潤樹木的成長叫做潤業煩惱,我們這個識可以滋潤這個業繼續去煩惱,可以怎麼樣?)。引持過去(引持就是引導住持,引導、安住,怎麼樣?過去)無明所發(沒有辦法讓你跑掉,因果你一定逃不掉的,引導你所造的因跟你的果,怎麼樣?而住持,住持就是不壞,讓它不會斷掉,過去無明所發的)。諸行善惡業種(你逃不掉的)。引生令熟(讓你的果報慢慢成熟,所以,同學們!讓我們不可抗拒的果報應當認命,但是,對於不必要的,就像師父今天講的引火自焚,然後,燒死了二十幾個,那一念嗔恨心起來,心造的惡業就下去,如果你說你欠他的七十萬,這也不是很多,當然對開計程車來講的話可能是很多,也許是生命的全部,對不對?能要回來就要,要不回來就沒有辦法,沒有辦法,你引火自焚燒死了二十幾條生命,這個讓人家很痛心,看那個電視的時候,新聞報導,屍體一個一個抬出來,屍體一個一個抬出來。所以,那個電視,報導裡面後面還加一句,說:聲色場所,少去為妙,我覺得這個報導新聞有勸善的功能,它後面還報導了這一句)。堪任成果。業無惑潤。業種焦亡。故云住持。乃至不失也。後四句。復能起潤生煩惱。使已熟之業。感報相應。故言成熟現未果根。無有差謬違背也。是則三世因果流轉。連持不絕。功由於意(功就是能令,能令就是來自於意,功就是能令,這個能令來自於這個意,我們為什麼能夠三世因果一直流轉連持不絕,這個能令就是因為我們的意的造作)。能令下。顯此識粗分別相。由種子習氣內熏。發起現行。念念不斷。不同智識之微細分別也(所以,我們的智識我們說分別心,這個分別心是不透過對粗糙的分別來講的,是對微細的,內心裏面,自己微細來講的)。二廣辨竟。
巳三結歸二
午一正結屬心二問答釋疑
午一正結屬心
【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意思就是六塵境界都是你的心,你跟這個境界不能和諧,你的心就不會和諧,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破壞你一切的境界,就等於破壞你的清淨心,本來一個很和諧的團體,你破壞了,那你的心就不好,你沒有一顆和諧的心,你也不可能跟人家相處得很好,所以,人應該與天地萬物調和,心境應該調和,因為境就是我們的心,所以,境還是很重要,比如說,你的身體,你的身體怎麼樣?是你心中所影現出來的,你的身體當然要照顧得好好的,你的身體不好拚命的這樣子,生病,生病的時候,那個人的脾氣就不好,為什麼?因為身體不好,身體不好,引來煩惱,何以故?身就是心嘛!身它會影響你的心,為什麼?因為這個色境就是我們的心所影現出來的,身體不好,你的心就有問題,你不要說身體不好,你又不好好吃飯、又不好好靜養,然後,就說那是業障,精神病,你自己的心不調好怎麼是業障呢!業障有告訴你不吃不睡,然後把身體搞成昏頭轉向,這個叫做業障,那根本就是你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身體把它弄得……,像有的人,男人未老先衰,是不是?弄得也不吃,也不睡覺,然後,打這個怎麼樣?不倒單,然後,看起來像我的阿公(爺爺)一樣那麼老,才還不到四十歲,看起來就老化,發蒼蒼、視茫茫,而齒牙動搖,真糟糕,為什麼要這樣子呢?何以故?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心,我們也不要太享受,但是,恰到好處吃飯的欲望,那也應該存在,對不對?女孩子有的人也不會照顧自己的身體,一看起來,跟我阿嬤差不多,一看起來,唉喲!兩眼無神,滿臉的面黃肌瘦,為什麼要這樣子,他不了解心境本來就是要高程得很好,有的人講:修行人不要吃得太好,不需要調這個色身,沒有關係,怎麼樣?搞得一塌糊塗,不懂得境就是你的心,你的身體調不好,身安而後道隆,身體調不好,你怎麼修行,一天到晚,你跟病魔拚命地戰爭,今天,我看到那個愛心(節目名稱),我看了內心很難過,我很同情,有一個媽媽,她本來不想結婚,後來在很勉強的狀況之下結婚了,結婚以後,她生了兒子肌肉萎縮,他就是手沒有力量,兩隻手一定要放這樣(法師兩手一攤狀),這個頭腦,腦好好的,也戴個眼鏡,這個小孩子一看,小兒痳痺症,很嚴重的小兒痳痺症,有的人小兒痳痺症,這個腿還可以走路,一隻腳或怎麼樣還有辦法……,他完全沒有辦法,完全癱瘓,是不是?他媽媽在哭泣,一訪問她,她就哭泣,她說:本來我不想結婚,本來不準備結婚,她講在迷迷糊糊之下就結婚了,結婚以後生這個兒子,弄得很難過很難過,又沒有辦法,那個兒子長大概國小吧!如果那種年齡臉看起來是國小,小兒痳痺雙腿不能動,雙手也不能動,就是這樣子(法師兩手攤開,抬頭看天狀),若被我生到,我會昏倒,真的,看你怎麼辦呢?我們同情,同情也愛莫能助,所以,不曉得那些醫生、護士的幫忙,這並不能在一個父母親裡面,只能產生某部分的安慰,父母親如果生到這樣子,你說他的心會不會碎掉,會不會碎掉,真的心會碎掉,真的,那很痛苦,那要跟他一生一世的,所以,等到你有這種果報的時候,我告訴你,你有哪一點不知足的,我一直告訴諸位,我們一直不要牢騷、一直不要抱怨,我們今天有一碗飯吃,已經好得不得了了,可是,人一直不能體會師父這句話,你今天,如果你在發脾氣的時候,你冷靜,你什麼都不要想,你想想看,非洲那些可憐的人,你聽我的話,冷靜想想看,回想看看,師父今天所跟你講的,那個嚴重的小兒痳痺症,那種連走路都沒有辦法,手都沒有辦法抬起來,你怎麼辦?你抱怨什麼,唉!知足了、知足了,雖然我有一點點病苦,我跟他比較,當然我要像這樣子,我跟他比較,當然我要像這樣子,哪要像他這樣子,對不對?我雖然有很大的病苦,經過痛苦的掙扎,可是,看起來還是満安慰的,對不對?像他這樣,哇!那完了!連行動都沒有辦法,連小便都沒有辦法,看了很難過,業嘛!業障,對不對?所以說,他前世的心,可能有發過什麼惡毒毒誓,或者是造什麼惡業,這個心就化作境界起來束縛著他,前世一造業,束縛著別人,今生今世發那個惡念,雖然是束縛別人也是束縛自己,今生今世一出生以後,嚴重的殘障,結果束縛自己,因為,前世都是造那個讓人家很束縛的事情,今生今世感得業報,行動不自由,前世也許把人家的手砍斷或者是腿砍斷,當然佛教講的,你接不接受這是一回事情,不過,事實就是你不能動,對不對?當然,如果相信因果的話,是這樣解釋,如果你不相信因果的話,那麼你牢騷、抱怨也不能解決事情。沒有一個人希望你的兒子這樣,你的女兒這樣,沒有一個人這樣,包括師父當然想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夠健康,哪一個人希望世界上有這樣的情形,苦了父母親、兄弟姊妹,也苦了自己,無限的憐憫、無限地同情,但是也幫不上忙)。】
是一心隨無明緣。動作五意。故有三界諸法。隨熏現似。有即非有。曰虛。不有而有。曰偽。全無真實。窮其因緣。唯心作也(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真實的,這個世間走到哪裡統統沒有真實,你到法院去看的時候,兩個人各講各的,然後,退堂,下次再查,為什麼再查?因為都不講真話,都不講真話。你去菜市場的時候,跟他講這個幾百,你出價,出四百塊,他說:我的本錢就四百塊,對不對?怎麼賣你四百塊,然後,買的人就跟他講:我在隔壁,他講才三百塊而已。買的人也不講真實,賣的人他也不講真實,這個世間就是你騙我,我騙你,你知道嗎?人的一生就做三種工作,自欺、欺人、被人欺,對不對?我們一生一世就做這三種工作,對不對?你問醫院的醫生也是一樣,醫生,我會不會好?好、好、很快、很快,很快就會好,其實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一打針,頭髮全掉光了。做這個鐳射,鈷60射線有沒有後遺症?沒有什麼關係。他又不敢講真實話,對不對?又怕他煩惱,對不對?說是安慰他,又不敢講真實話,這個世間就沒有一個真實:講真實的話,所以,就是你欺騙我,我欺騙你,是不是?然後,怎麼樣?法院裡面講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調查,何以故?沒有真實故,這個世間本來就是沒有真實,沒有真實:菜市場沒有真實,政治沒有真實,醫院裡面沒有真實,對不對?統統沒有真實,一天到晚都是這樣子,騙來騙去的,是不是?明明那個人已經很老了。唉呀!菩薩你很美。唉呀!很老了,皺紋多得可以夾死整碗公的蒼蠅,他也說她很美,虛偽嘛!何必這樣子。世間就沒有真實!又喜歡,她就這樣講:雖然我知道你騙我,但是,我被你騙得很高興,女人最大的毛病就是這個,很糟糕!所以,女人又對自己沒有信心,我是真的很美嗎?他就多一句:真的!還要應這一下。為什麼?這世間沒有真實,世間有真實:你很美?嗯!我很美!直下就承擔,這世間沒有真實,她重複地問:我真的漂亮嗎?講的人也不曉得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被問的人也不曉得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世間就是騙來騙去、騙來騙去。是啊!至於我,我就不同,人家說:慧律法師!您很英俊。我本來就很英俊,你看!我講的都真實話,我馬上照鏡子:這好看,不用在那裡搞老半天。真正承擔:真實。這個世間全無真實,究其因緣,唯心所作,是不是?妄想心是吧!)。如《楞嚴》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此二句順結。下二句反結。若離心識。則無塵境(離開這個心就沒有塵)。足驗六塵境界。皆不離心。契經雲。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離於諸心法。更無有可得。此之謂也。一正結屬心竟。
午二問答釋疑
【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皆從心起,那你修行就要從心下手,你不能在相上下手,要從心下手,既然一切法都從心,那麼你的修行不從心,你從哪裡呢!你不要搞成佛門外道,修到最後著相而求,對不對?)。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你為什麼有是非?我告訴諸位一句真實話:當你是一個沒有是非心的人,我告訴你所有的是非到你身上,是非就滾不起來,滾不起來喔!如果,你擁有一顆沒有是非的心,所有的是非到你這裡滾不起來,轉動不起來,轉為我沒有是非心,就全盤放下,你想想看!當你內心裏面有是非心的時候,你想要沒有是非都不可能,何以故?萬法從心起,你有一顆是非的心,你走到哪裡你都會搞是非,真的,當你擁有一顆沒有是非的心,所有的是非都莫奈你何,當你擁有一顆是非的心,你想要沒有是非都不可能,何以故?一切是非來自於自己的心,一切分別就是分別自心)。心不見心(妄心見不到真心)。無相可得(我們這顆妄想的心,如果這顆妄想分別的心執著心無法放下,那麼,不要使它相續,則永遠無法見到真心,你一定要讓這個妄心不要連線下去,什麼時候聽到佛法,什麼時候趕快下手)。】
初句征問。現有塵境。唯心之義。云何得成。答以一切法。皆從此心。隨熏所起。更無別體。如鏡現像。像依鏡起。故說唯心也。妄念而生句。釋轉難。如難雲(轉難就是另外一個角度去討論,難就是有人問難。釋轉難:怕你對我懷疑,所以,釋轉難,如果有人轉過另外一個角度,來懷疑我們,來問難我們,如難雲,怎麼樣?)。此心何以作諸法耶。釋曰。由最初不覺。妄有其念。熏彼淨心。而生三細六粗。此約真心隨染之用。離彼心念。無外實法(沒有外在的實法,意思就是沒有真實法,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者。法既唯心。所有分別。即自分別。如《楞嚴》雲。自心取自心。此依唯識以遣於塵也(意思就是塵本身不存在)。心不見心下(妄心是見不到真心的)。以塵既無有(塵本來就是心,塵本來就沒有,意思就是境本來就是假的,本來就不實在的)。識不自緣(識就不會去執著它,識是能緣,塵是所緣,那麼能緣、所緣就沒有了,那就能所就亡了)。如眼有見。不自觀眼(比如說眼睛能夠看外面,但是,我們不能夠看到眼睛)。達此者(如果你了解這個)。對待情忘。能所相泯。故云無相可得。即永嘉(大師)雲。塵遣非對。此依無塵(塵的遣除。並不是因為有境才遣除,對立的遣除,而是境本來就沒有,所以,叫做塵遣非對。塵境:塵的境界的遣除,並不是因為相對的遣除,而是塵本來就沒有,這是塵遣非對,此依無塵,這個是因為本來就沒有塵)。並遣於識也(也沒有所謂能攀緣的識,所以,識也要遣除掉)。《中邊論》偈雲。由依唯識故。境無體義成(境本來就是沒有)。以塵無有故(塵本來就沒有)。本識則不生(那顆分別心本來就不生)。此中分別自心者。即依唯識以遣於塵(「依唯識」就是因為唯心所造,所以,外境本來就不實在,所以,根本就可以滅除它,意思就是說我們根本不需要著境,執著於境界裡面的發展,我們應該觀照內心裏面的起心動念的問題)。與論上半偈同。心不見心者。即依無塵並遣於識(無塵,塵由識現,識沒有,塵也沒有,塵本來就不實在)。與論下半偈同(與論文底下半偈是相同的)。此等約行說故(此等就修行來說)。遣依他性也(遣的意思就是說不著於緣起法叫做遣,緣起法是不實在的,生滅法了,遣依他起:就是在不實豐的緣起法裡面你千萬要放下)。須知生滅緣起。皆由無明風動(無明就是沒有智慧,都因為你這一念沒有智慧你才一直……,風動就一直動念,一直動念:一直分別、一直執著,克服不了,你為什麼有生滅的緣起,因為都是由那一念無明的意識分別心,一直拚命地動念)。無明風滅。識浪即止(意識就停止了。識浪就停止了。如果你停止了分別、停止了執著)。唯是真如。平等平等(那不就是根本真如平等,平等平等。所以,同學們!要想辦法過快樂的日子,那就要解世間:內心裏面那個不必要的妄想)。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這個釋:文字都很簡單。)】
世間即情(世間跟)器(世間)二世間(有情世間跟器世間)。無明者。根本無明。妄心者。業識等。當知現有一切境界。皆依無明所熏起之妄心。而得住持(簡單講境界就是無明的產物)。住持雲者(什麼叫做住持?住持就是不讓它壞掉,不會滅掉)。以無明未盡。妄心不滅。境界不息也。此結相屬心(相還是屬於心,就是你這個身體還是屬於你的心,所以,你不把身體調好,你的心就有病,你的心就會很難過,病嘛!每天都病,煩惱,擁有一個病的身體,你的煩惱就很大了)。是故者。是妄境依妄心故。則一切法。皆業幻所作。本來不實。如鏡中像。無有自體可得也。又法即是心。故無自體可得。如鏡中像。體即是鏡。離鏡無別體故。
唯心虛妄句釋疑。疑雲。既是無體。何以宛有諸法(宛就是仿佛、好像,宛就是好像有諸法,好像有這個法)。釋雲。唯是眾生妄心。虛妄顯現。如勞目睛(就是眼睛疲勞)。則有狂華(也就看到虛空中有花)。於湛精明(在本性。湛精就是本性,在這個本性裡面怎麼樣?)。無因亂起(無因就是沒有理由,你今天為什麼煩惱,沒有理由,因為沒有迴光返照,等到你找到理由,你就覺悟了,師父!我為什麼無明?沒有理由。為什麼沒有理由?因為沒有理由。)。何處有體可得。心生(則種種)法生者。見法不自生(見到這個法實在不自生,因為是心所生,那麼你一切現象回歸你的自心,那麼修行就抓到了根本,你抓到了根本,你就不會情緒高低潮,根本就沒有實體可得的境界,你一直討論別人是非善惡,那還是你的問題,你說別人不好,你說:我今天一天到晚看別人的錯誤,那就是你的業障現前,你記住我的話,你今天一直看別人的錯誤,那就是你業障現前,你以清淨心看這個世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怎麼樣?根本就沒事,像我的話,我才不會管你是對還是錯,我有能力,我硬化你,你接受我的觀念,我慢慢的感動你,慢慢地說法,我才不會管你是做怎樣,你是在家人或是出家,這不關我的事情,對不對?你造業,那你是地藏王菩薩嘛!你非下地獄不行,這不關我的事情。師父!您太自私。我不自私,我能如何?難道你要叫我拚命地打你、罵你嗎?我拚命地揍你嗎?踢你嗎?踢你嗎?揍你嗎?沒有用的,我不被你恨一輩子才怪,我要你好,對你大聲,你還牢騷、抱怨,對不對?所以說,我們與其打人、罵人,不如感化一個人,感化不了就隨緣。)。以心體隨熏。動成業相。乃至能現一切境界。故云生也。即所謂一念才興。萬法畢具(畢具就是具足)。心滅法滅者(你只要心不起心不動念,所有的統統恢復到原狀,心滅就是放下,就是那兩個字,心滅不是連趕忙都滅,你放下,用一顆清清淨淨的智慧心看這個世界,你就不要去動到念頭,不要強加分別,不要說人好、壞,你看自己好、壞,就沒事了,沒事了,心滅法滅)。以心體還源。破和合識相(破和合就是生滅跟不生滅和合,破除掉這個生滅的東西,留下來的就是不生不滅)。滅相續心相。風停浪息(風就是無明。無明就停了,浪就停,浪就是分別心,就是煩惱就停止了。無明浪:無明就會產生浪,然後,無明就產生風,風如果停的話,你的煩惱就停止,意思就是說你的無明停止了,你一念迴光返照,知道一切境界:能見、所見,都是唯心所造,全部放下,損失什麼也不要在意,得到什麼也不要在意,對不對?)。故云滅也。即所謂一念不生。萬法自寂(講得太好了,一念不覺,萬法自寂,天地萬物本來沒事,你偏偏在那邊搞動亂)。如文中所云。若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矣(你要修行,你就要看一句,「若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就是真正的大修行人,無念就是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硬是使自己煩惱情緒弄得高低潮。今天不高興,明天也不高興,不需要這樣子嘛!你今天擁有很多錢,擁有一大堆的美女,你不要高興,今天你擁有很好的先生,你也不要高興,這都不是真實性的,只有學佛這顆清淨心是真實的,同學們!如果能夠體悟,沒事,一切法沒事)。一先釋意轉竟。
辰二釋意識轉
【複次言意識者(意識是什麼意思?)。即此相續識(連續的一種分別性)。依諸凡夫取著轉深(凡夫就是在錯覺裡面,一直產生執著,然後一直深入不可拔)。計我我所(我就是能執著的一個我,我所就是現在環境的一切我所擁有的,簡單講就是能有一個主觀意識的我相,以及我相是作為所產生的環境,都認為是我的,附屬於我的)。種種(虛)妄執(著)。隨事攀緣(事就是外在的事相。隨這個相在攀緣、在執著)。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意識又叫做分離識,分離的意思就是依於六根取這人六塵各別取名,意思是說眼睛執著於色境,耳朵:聞聲,鼻:香,舌是味,身體是觸塵。眼、耳、鼻、舌、身,各有色、聲、香、味、觸的作用,這個叫做分離識,也就是說等於就是五俱起識的意思,五俱起意識,叫做同時意識,也就是說第六意識,會配合著眼根去取著這個色塵,這意識配合著耳根去耳聞這個聲音,所以,意識本來是同時一種法,落入意識形態的一種法塵,但是,因為六根的存在性,使這個統一性的內在的法塵的意識形態,變成了不同崗位的執著,這個叫做分離,所以說,依於六根執著於六塵各別取著,各別就是眼:色,耳是聲,鼻是香,舌是味,身是觸,名別各別,但是,所有的取著都連鎖在意識裡面,所以,意識又叫做五俱起意識,又叫做分離意識,也叫做同時意識,跟前五識同時起來)。又復說名分別事識(因為名為意識,因為分別六塵,隨事攀緣,所以,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然後,又說明分別事識,用一種分別心,在事相上一種執著,這個分別事識就是對外在的執著於相,外相)。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此識是因為,見愛煩惱,見就是我見,愛就是我愛;見就是見惑,愛就是思惑,貪、嗔、痴、慢、疑,見就是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邪見,所以,這個第六意識是因為見就是見惑,愛就是思惑,簡單講就是因為見、思二惑的煩惱,一直增長義故,一直增長,所以,其實我們在錯覺的世間裡面,都是增加生死而已,生死而已)。】
此明意識。言即此相續識者。(相續識是)指前第五意(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見本書上面的表)第五意:我們看三細六粗的底下有一個五意意識,五意意識,第一個叫做業識,第二個叫做轉識,第三個叫做現識,第四個叫做智識,第五個叫做相續識,它就是指這個地方,第五意就是相續識,相續識)。與此粗細雖殊(說這個意識粗跟細雖然不同,但是)。更無別體(沒有另外的體性)。但前就細分法執。分別相應。說名為意(因為粗細雖然不同,但是沒有別體,前面是就細分的法執來分別相應才叫做意,因為是法執裡面有粗的法執,有細的法執,粗的法執是後天性的,對境界的分別執著,細的法執是對先天性的俱生的法執,所以說,分別相應,說名為意,看看法執的細或者是粗)。此約能起見愛粗惑(我見、我愛,見就是見惑,愛就是貪、嗔、痴、慢、疑,簡單就是我愛,簡稱我愛,簡單講見愛粗惑就是見、思二惑,這個粗惑來講,三界內的統統叫做粗惑,見愛)。說名意識。即意之識也(意之識就是意識以意為根本,意所產生的分別,簡單講意就是一種微細的思想,識就是一種粗糙的分別)。依諸凡夫者(按照諸位凡夫)。簡非聖人(當然就不是聖人,就不是聖人,意思是凡夫)。以聖人斷見思。破我執故(我們現在連見思二惑名相都弄不清楚,更不用說破,就是知道也不想去放下,不去破它)。
取著轉深者(你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就是種種的執著,一直拚死命地就是不肯放下,聽到聖人的道理也不肯放下,執自己的看法以為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快樂,但是,他不曉得執著就像一種痛苦的深淵裡面而自取的,可是,他又不肯舍掉自己不好的境界,因為,他沒有碰到善知識,就算有碰到善知識,因為習氣煩惱重,一下子又轉不過來,所以,修行它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碰到境界、逆境,各種的哭泣、傷心,破碎的心,然後,種種的磨鍊,切割的傷痕,然後,慢慢……,成熟、成熟……,等到最後的境界就是說一切境界都不執著,流過多少的眼淚,流過多少的傷心的眼淚,他才有這麼樣子的一天,所以,修行畢竟還是要由事相直接去磨練才有辦法,單單在理念上是沒有用的,所以,精進是必需的,雖然說,理上是佛,但是我們在事相上是執著的習氣太重了,執著的習氣太重,你一定要在相上能夠放得下,這個叫做真的功夫,單單談理論的話,這個大家都會,對不對?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真的金錢現前,你才能論斷你是不是真的不執著,是不是?我不計較、我有寬恕的心,那要真正人家對不起你的時候,你才能夠顯示出你是不是真的不執著,你真的是不是一個寬恕的人,是不是一個慈悲的人,所以說,佛無相,佛無相,四大菩薩就是他的相,他在智慧的顯現裡面就像文殊師利菩薩,悲心裏面就像觀世音,願力裡面就像地藏王,行持裡面就像普賢,普賢菩薩,佛的法身是無相的,所以說,所有的相都不離法身,法身就是智慧,無相的智慧叫做法身,無相的智慧就可以遍整個一切的時間、空間的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就是當處發生,你當處就是顯出智慧,任何一個事相你都可以顯現出你的智慧出來,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怎麼樣跟智慧愚痴的人,他怎麼談都談不來,不是智慧高超的人,容不下智慧愚痴的人,智慧高超的人他是無相,智慧愚痴的人拚命要要求智慧高超的人要順從他,智慧高超的人要順從他就死路一條,可是,他又不能體會境界高的人的心境是什麼,所以,兩個人就在那裡爭執,爭執,世間人看的時候就認為智慧高的人也是很無聊,為什麼跟他爭執,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到最後是一種無奈,在這個世間普度眾生是一種無奈,沒有辦法伸展他的智慧,伸展他的智慧,所以,在相上發揮才能顯現智慧的東西出來,要不然,你智慧是什麼東西,我現在坐在這裡,你怎麼知道我有沒有智慧,我把眼睛閉起來,你怎麼知道他的智慧是什麼,但是,我把眼睛閉起來,不表示我沒有智慧,等一下你碰到事情顯現,事情來到手的時候,聽了師父講兩、三句話,我馬上就可以處理事情,而且單刀直入,一看,智慧就顯現出來,所以,智慧,他動的時候,他不會消失,靜的時候,他也不會增加,他靜的時候清清楚楚,用出來的時候驚天動地,雖然驚天動地,他又是無相,而無相裡面,本身他又是解脫,這個就是了不起,所以說,過神入化,就像神一樣走過去,就像看得很清楚,但是要找,又沒有,可是沒有,他又很清楚,所以說,真正大智慧的人,他不能離開這個相,離相沒有智慧可以顯現,智慧本身是無形的,寂滅的法身他怎麼能夠……,所以說,你成佛,你不度眾生,成佛一點意義都沒有,對不對?你成佛,你不度眾生,你一點意義都沒有,他一切都歸入寂滅,對不對?所以說,真正的意義是在因地上,不是在果地上,真正的意義是佛他倒駕慈航,所以,我們崇拜他,今天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拿一支扇子在那邊涼,在那裡扇風,熱得要命,你又吃盡苦頭,雖然他超越了,可是,他的智慧一直顯現在一切生命的事相裡面,讓我們體會到真理的一種超越性,這就是偉大的人,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所以,了不起的人,他是理事圓融,而不是執理廢事,他一定是理事圓融,他站在理上來講,它是空性、是般若的智慧,在事相裡面發揮得淋漓盡致,統統是大智慧般若的顯現。這個人很有智慧,你怎麼知道我很有智慧,我不講話,你知道我有智慧嗎?不知道。講起來,哇!滔滔不絕,講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這個就是智慧,所以說,人家講:師父!師父!什麼叫做見性?傻瓜!你沒有聽到我在講話嗎?講話也是見性?當然,講話不是見性在作用,那是什麼在作用,而在就在作用,所以說,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臥中,道在語默動靜中,哪一個時空他都是見性的東西,何以故?智慧不拘時空故,任何的智慧都不會拘限在任何的時空裡面,有智慧的人,他到哪裡他都有智慧。取著轉深者)。於前苦樂等境。不了(不了解這個世間)虛妄(世間人不了解這個虛妄,這還有話講,我們學佛的人學到七、八年了,還是一直放不下,這像什麼東西!你明明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的東西)。深起執著。非但心外取境。亦復於身計我(還在這個身體執著一個我)。於塵計所(所就是我所擁有的,意思就是說我所擁有的、附帶的,附帶的一個我執,執著一個色身是我,那麼所有的外境:這是我的冰櫃,我的車子,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老婆,這是我的兒子,以為有一個永恆性)。或計即蘊是我(即蘊是我就是執著五蘊認為是我,或者是離開五蘊另外有一個我)。離蘊是我等(以為說執著一個五蘊是我,或者是離開一個五蘊是我,那不對)。種種妄執。此顯計我之相(就是顯示出執著一個我的相)。出其惑體。隨事攀緣二句(因為,此顯計我之相,執著一個我,出其惑體,隨事攀緣二句,那麼就是顯不出我們迷惑的體性,然後,隨這個因緣攀緣,一直執著這二句)。明所依緣。但隨前塵之事。攀於倒境之緣(所以說,你一定要弄清楚,有的人講:得道高僧,我看到一個得道的高僧,你是哪個道?是道理的道,還是顛倒的倒,要弄清楚,你真是是得倒的大德,得到顛倒妄想的大德,你搞不清楚,還以為得道的高僧,得到顛倒的迷惑的眾生的相攀於倒境之緣)。循塵分別(借著這個塵繼續去分別)。不了正理(他完全不了解正知正見的道理是什麼)。名為意識(簡單講意識就是顛倒、就是迷惑、就是分別、就是執著)。起惑造業。全系此識。故論(「故論」:論就是《大乘起信論》。所以,這個《大乘起信論》)不別出(另外地列出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列出來,因為,這個是造業最厲害的,不必再列出前五識,所以說,故論不別出五識。所以,這個《大乘起信論》,不另外寫出眼、耳、鼻、舌、身、意,它不必要,它直接討論第六意識的意識狀態就可以)。
亦名分離識者(什麼叫分離識?)。依於六根。(個)別取(著)六塵。故云分離(所以叫做分離)。問。意緣法塵。何以通取六塵(意思就是意識是緣著法塵,緣著裡面的法塵,「何以通取」:為什麼整個執著在六塵的境界裡面,為什麼通取這個六塵的境界,通取就是全部都落入這個意識,意思就是前五識全部落入意識的這個法塵裡面,所以,意緣法塵,這個意識是緣這個法塵,法塵是前五識落謝的影像,為什麼使他能夠通取這個六塵呢?)。答。同時意識(同時意識就是可以跟五識配契約量作用)。(所以說,同時意識是)外依五根。與五識同時而起(你眼睛起來,看到這個境界,隨起貪愛、見別,那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分別的作用)。亦得緣外五塵境界(外面的五塵境界,也可以怎麼樣?攀緣外面的五塵境界)。故唯識(學《八識規矩頌》)雲。三性三量通三境(意思就是說第六意識是三性的,它是善性又惡性,又有無記性,第六意識又是現量,又是比量,也通於非量,第六意識又通達性境、帶質境、獨影境,這個我們在八識規矩頌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了,在這裡不必再贅述)。又能分別過(就是過去)未(就是未來)內(就是根身)外(就是山河大地。又會分別過去、未來,這是把時間,內、外:這是指空間,不但,又可以分別時間,又可以分別外在種種的究竟性,任何時空的架構都離不開意識的法塵,離不開意識的分別)。種種事相。故復說名分別事識也。
下明識起所依(意識的所依)。見即見惑。愛即思惑。五住煩惱。見一住。思三住(煩惱。欲界、色界、無色界:思惑,見惑一住就是三界同時斷,三界同時斷。思惑比較難,分欲界的思惑、色界的思惑、無色界的思惑,這個比較難斷,所以,思三住)。無明一住(那就是界外:三界外,見一住,思三住是三界內的,無明一住是三界外的,五住簡單講就是無明以及見、思二惑,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兩種)。顯前五意(顯示出前面的五意)。總依(就是全部都依,怎麼樣?)無明住地(都是從無明來的)。此意識。依見愛四住煩惱(意思就是第六意識依三界內的見惑,以及三界內的思惑,這四住煩惱)。熏於本識。令變生此分別事識(讓他產生對境界的一種分別的一種執著)。故云增長也。六粗中。執取計名(執取相以及計名字相)。(以)及起業相。六染中。執相應染。皆此識攝(執相應染:我們《起信論法數配當圖》那個表裡面就是最後五意意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意識,在意識裡面有執相應染,所以,看這個表,這樣配合著看,就不會顛倒,意思就是意識執著,執相應染就是跟我執很相應的,相應就是與心王、心所不離,心王、心所都認同有一個我,都認同有一個我,有一個環境的我所,所以,執相應染這是二乘人所斷以及三賢位所斷的,所斷的)。一明生滅因緣義竟。
寅二顯所依因緣體(這個因緣的體性是依什麼)二
卯一略明緣起甚深二廣顯緣起差別
卯一略明緣起甚深
【依無明薰習(因為無明薰習很厲害,根本無明薰習,是不是?)。所起識者(所起識者:所起的這個分別相)。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從初正信就是開始發起信心,正信就是不動搖的時候,就是等於是十住位,從初住到十住位,都是在培養正信,從初住位到十住位,都一起在培養這個信心,所以,要談到正信,這還不是很容易的。所謂正信是什麼意思?就是信佛以後依法不依人而永遠不受到動搖,而不是像風中毛的眾生,毛,風吹東邊,它就飄到西邊來,從西邊飄過來,它就跑到東邊去,隨風飄動,這沒有正信。簡單講正信就是於正知正見的理,他依法覺察到真理的存在性,然後,不受到人為因素的動搖,這叫做正信,因為人為的因素裡面他是生滅的,他有染淨的分別心,可是,佛所講的法,他沒有對立,所以,依法正知正見,永遠不受到生滅的因緣相裡面動搖,這就是真正的正信,不動搖了,開始用這種心,怎麼樣?)。發心觀察。(然後,到最後)若證法身(法身就是無相。如果,你證悟到佛的無相的法身,有的人修行很快,他修行,一下子單刀直入就進入無相,修行的時間長短要看這個人的執著跟不執著,你看得開嗎?如果,你看不開,那註定你要六道輪迴,你要修很長、很長…,因為,你有相修行,在累積的因緣法裡面你始終不可能獲得到法身,簡單講,你於因緣法很清楚,放下因緣的對立的分別執著性,用一個很清淨心,就像鏡子一樣照射,但是,永遠不被染污,那你馬上進入無相的法身,馬上證果,馬上就得大自在、得解脫,你什麼時候肯用無相,什麼時候解脫,所以,修行人要使出殺手鐧出來,殺手鐧就是無相法,單刀直入就進入佛的空性狀態,那什麼事情就清涼有勁。若證法身:你就證悟到法身清清淨淨的,可是,我們眾生就是這樣,眾生要叫他不著相,那這個簡直難如登天。如果,你今天你對師父很有信心,嗯!講得非常好!明天你出去外面,第一天,人家跟你講:唉!師父多壞、多壞……,你可能:你不要講師父的壞話,明天再來,第二次第二個人,再批評,真的嗎?無風不起浪,開始有一點動搖,然後,第三天,第三次再批評,這鐵定是很壞的,不然,這麼多人講他壞,所以說,哪有那麼簡單,修到堅固不壞的信心,沒有那麼容易的,你以為你不受到影響,我告訴你,隨隨便便兩、三句話你就倒了,哪裡不受影響,你哪裡是依法不依人,你都是依人不依法,沒有那麼簡單的,所以說,哪一個人是無相法,無相法是空性,誰去講什麼你都不會動搖,這個就是真正的了不起的大修行人。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才知道一點點)。乃至(就是超越。乃至)菩薩究竟地(一定要到菩薩最後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一定要到成佛的階段)。】
首句牒上(依照上面)。所說依根本無明薰習力。所起之業識。良由(因為)此識甚深(因為這個意識甚深,無明甚深)。最極微細。(無明)非凡夫所知境界。亦非二乘。人空智慧所覺(人空就是破我執叫做人空,把一個五蘊身看得很開,你看!已經破掉我執的人,還沒有辦法覺察到佛的境界,還沒有辦法覺察到微細的無明境界,所以,我們今天講經說法,結個善緣就是我們有《起信論》的根器結善緣,那還是要求生極樂世界,連破我執的人都還不能明了無明,哪一個破我執,破我執的舉手?對不對?連我執都沒有辦法,破我執就證阿羅漢果了,不可能就要念佛嘛!念念相續嘛!就是要念佛嘛!對不對?)。以二乘但破見思。不了無明(你想,那個二乘人都沒有辦法了解無明了,更何況我們這個凡夫呢?)。此無明所起識。故不能知。菩薩十信之初發心。即觀本識(觀照這個本識,不生不滅的本識)。自性緣起。因緣之體。得成正信(了解因緣起本來是性空,按照這個空性不離緣起,緣起不壞性空)。三賢位中。意言比觀(比觀就是比例而觀,比如說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慢慢、慢慢……,一步、一步來觀照)。故云觀察。若登地(就是初地菩薩破無明見法身)。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少分知(才了解一點點。開玩笑!初地菩薩的功夫到何等的境界,那也不得了了,是不是?見法身就是見到空相,是諸法空相,見到不生不滅的空相)。乃至第十菩薩究竟地。以其但覺住相(住相就是生、住、異、滅的住,生、住、異、滅,法執堅住叫做住相)。(無明)不覺生相(無明就是說我們不覺悟到這個生相的無明,所以說,但覺住相無明,還不覺悟生相無明)。猶不能盡知。唯佛如來。四相夢覺(只有佛了解這個生、住、異、滅,很清楚)。五住惑盡(五住的煩惱盡了)。方得窮源了當。誠哉頓悟之難也(我們了解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到那個不生不滅如來智慧的德相,這是何等的困難,何等的困難。所以,告訴諸位:不要說證到佛果,當今世間要找到一個開悟的人,都已經難如登天,非常之不容易,如鳳毛麟角,鳳毛麟角)。
【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怎麼樣?從本已來就是自性清淨,而變成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自性清淨心)。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有了這個染污的心)。雖有染(污)心。(但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而常恆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
此征釋甚深所以(現在問以及解釋,為什麼這個義釋那麼深,這是原因,所以就是原因,這個是問答,然後,這個甚深的原因是什麼)。問。何故此識唯佛窮了(為什麼這個無明只有佛才了解、窮盡、了達呢!)。答。是心本來。自性清淨。此緣起體。即因也(這個緣起的體性就是我們的因)。最初一念不覺。妄起而有無明。此緣起由(「由」就是因,這緣起之因)。即緣也(這個就是緣起的因,那麼就是緣)。為無明故(因為有無明,就是一念不覺)。有其染心(就是染污的心)。此緣起相。不染而染也(本不染,不染就是本性,本性本來不染,攝影師,一念妄動而染)。雖有染心。而心體常恆不變。此在迷位。染而不染也。是故者。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故。此義甚深(這個道理是很深的)。非三賢(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了。十聖(就是初地到十地叫做十聖)可知。唯佛一人。乃能盡知(只有佛一個人完全知道,就是完全了解無明,所以,你罵人家:你這無明的眾生。那你也差不多,五十步笑百步:差不多,只有佛夠資格罵人家:你這無明的眾生。佛比較不會罵人,佛罵人比較不會有藝術,佛罵人都罵:你這個痴人,不太好聽,要是我們孔子就很會罵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哇!這罵得太漂亮了,朽木不可雕,腐材不可雕,木材本來就爛了,你怎麼雕,雕到死,也雕不起來,雕不起來就丟掉,所以,我這個最厲害,我這個人就是用放棄的,這個人如果沒有辦法教,丟掉,很簡單,也不用雕他,放著,讓螞蟻吃,才不管他,管他去死,對不對?我也不是佛,也沒有那種耐性,孔子就很了不起,世界上最會罵人的就是孔子,罵得讓你:哇!又讚嘆他,哇!孔子您怎麼那麼行,朽木不可雕,哇!這個罵得太漂亮了,佛比較不會罵人,佛罵:你這個痴人,聽起來還是不太好聽,(法師笑)罵人愚痴,不太好聽,如果,我們佛陀像孔老夫子學一招罵人,那也是不得了的佛陀,連罵人也是很敬佩的)。《勝鬘經》雲。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不容易了解)。彼心為煩惱所染(我們這個清淨心被煩惱所染污)。亦難了知(同學們!只有一種情形可以了知,就是常常迴光返照,常常迴光返照,同學們!迴光返照就是下手的根本,如果一個人你不常常迴光返照的話,你會被煩惱牽著走,那麼一天、一天所結的煩惱業愈來愈深,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愈滾愈大,如果,你今天有迴光返照的心,你今天消一點掉,消一點……,放下一點習氣,放下一點煩惱,今天放一點,明天放一點,放久了,他就會放了,他就會沒有了,將來,你想要放,就沒有東西可以放了,所以,大徹大悟的人,你叫他煩惱,那很難,他不曉得要煩惱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連生命,他都沒有關係了,你要叫他煩惱什麼,能緣的八識見分,他知道這是虛妄的,所緣的相分他也知道這個山河大地都是虛妄的,他都不怕死了,你叫他煩惱什麼,對不對?所以,聖者你要叫他煩惱,一念要他煩惱都很難,他不曉得要煩惱什麼,他眼睛看的、耳朵聽的,統統沒事,天地萬物的變化,他知道這是生滅法的東西,他什麼事情都沒事,他要煩惱什麼,坐在那裡就沒事。老和尚!痲煩您煩惱一下。精神病!我又不曉得要煩惱什麼。老和尚說:百年後要往生就像睡覺一樣那麼自然,你看你行嗎?你睡得著嗎?百年以後你要死的時候,眼睛睜得很大。廣欽老和尚說:百年以後我們要往生就像睡覺一樣那麼自然,你行嗎?這還是很大的功夫,很深厚的功夫,什麼都放得下,他眼睛怎會不閉起來,就那麼自然,百年後要往生就是像睡覺一樣:啊!我要走了,就這麼簡單,對不對?平常那種心境的功夫,那個舍、放下、金錢、名利,是是非非到老和尚的心中,他連動都不動,連看都不看,連談都不談,他那種功夫,他不會拿別人的錯誤來煩惱自己,你放心,誰對不起他,他覺得這難能可貴,為什麼?因為一切相都是覺悟相,你不記得嗎?智慧是發揮在一切相裡面,所以,《維摩詰經》裡面:沒有所謂的淨法,也沒有所謂的染法,無垢亦無淨:不垢不淨,對不對?你不垢不淨的話,當然就是大自在解脫的人)。乃至結雲。唯佛能知。同此義也。
卯二廣顯緣起差別五(因緣生、因緣滅當然就有差別相)
辰一明染心緣起根源
二判染心差別分位
三顯無明治斷階級
四釋相應不相應義
五辨智礙煩惱礙義
辰一(我們第一個來說)明染心緣起根源
【(我們為什麼會有染心,你為什麼會有染污心,它的根源就是忽然起念,突然間起念,我們的無明隨時都是突然間起念,如果,你不起念,那就沒有作用,所以,這人世間人要了生死是沒有那個機會,他要不煩惱也不可能,因為,他每天都在搞這個東西,搞這個佛法裡面所看起來都是多餘的困擾,語言相、名字相,這個外境……,這個根本都是假的東西,對不對?都沒有關係的東西,我們煩惱的,都不是該煩惱的,都是煩惱這種錯誤的東西,有病,每一個人都有病,真的,只是重跟輕而已,你有病,真的,你有病,我也有病,我只是比較輕一點而已,你比較重一點。為什麼會有染污心緣起呢?)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同學們!無念就是根本,你要修行嗎?很簡單,你迴光返照,放下、放下,用無念,無念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叫做無念,是沒有妄念,不是沒有正念,你不要搞錯,是沒有凡夫的意識分別心,不是沒有正念,是常無念:無分別念,無執著的念,而非無正念,無正念那就完蛋了,那心的體性,你怎麼辦?你將來怎麼起智慧的作用。常無念故)。名為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一法界就是絕對的法界,空相:畢竟空的法界)。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心不相應就是心裡沒有辦法了解這個一真法界,怎麼樣?忽然起念,)。名為無明(忽然起念,名為無明。我們的起念有沒有原因,沒有的,因為,你沒有迴光返照,簡單講,沒有迴光返照的人,離佛道就十萬八千里了,你有迴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擁有一個善知識,你有迴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擁有一個善知識,一個善知識,對不對?因為,你依法迴光返照,如果,你不迴光返照,即使師父在你身旁,我笑一笑,你了跟我笑一笑,你笑什麼,我笑我知道,你也笑,不知道,對不對?你在我身旁也沒有用,我在你左右有什麼用,你不迴光返照,我在你左右,一天到晚陪伴著你,我們兩個同進同出也沒有用,一點用處都沒有,我的智慧是放在我的裡面,你也感染不到,我講得兩大的智慧語言,你不迴光返照,那一點用處也沒有,這又不像打針,我抽血起來,抽血起來打到你身上去,說你比較有抗體,對不對?智慧它是無形的東西,就算把我的血液抽出來打進去,你也是一個愚痴的人,所以,有抽,打進去,跟沒有抽,打進去,都一樣,所以,不抽還是比較好一點,浪費我的血液,對不對?我上次要去捐血,去秤一秤,啊!47公斤,回去、回去,不給我捐血,我連捐血都不夠資格,本來我是很有慈悲心的人,結果,不給我捐血,逢甲大學捐血,有發一個便當,因為,那時候沒有錢,想去賣血,捐血有一個便當的那個彩卷,你拿了這一張就可以到餐廳裡面吃一餐,豐盛的晚餐,結果,沒錢,沒錢就去捐血,47,不行,回去!連便當都不得吃)。】
初三句。承釋上文不變義(心性不變,常無念故)。所謂心性。湛若太虛(我們的本性,「湛」就是澄清的,澄清到就像太虛一樣)。本來不動。離心緣相(意思是意識形態所有發生的狀況統統叫做心緣相,心攀緣外境,包括內心自起煩惱,沒有外境,統統算是心緣相,自己想像的,或者是不能抗拒的妄想,統統叫做心緣相)。故曰常無念。即由無動。名為不變。此顯上緣起之體。問。既是不變。因何而有無明(為什麼而有無明?)。答。以不達一法界。真如理故(我們如果了達一切都是絕待的:無相的法界,那麼這是真正的道理)。心不與真如相應。即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一就是因為空性,會歸到空性無相就統一,同學們!你如果要完成我們心態上永遠的和平、安住,那麼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真如,真如,法就可以統一,就可以統一,所以,真正一個學佛的人,他不會搞到精神分裂症,他都可以完成統一,他怎麼會分裂呢!他的心性都是充滿豐智慧、安詳、喜悅,他怎麼會學佛學到最後:唉呀!慧律法師!我女兒拜佛拜到精神分裂,整天都在看您的相片。有問題,真的有問題,哪有一個拜佛的人拜到後來精神會分裂的,笑死人了,你看我拜佛拜了將近二十年,你看我有精神分裂症嗎?我有精神喜悅症,快樂無邊症,不可說、不可說解脫症,怎麼會有什麼分裂症,學佛的,無限的寬敞、寬恕、喜悅、解脫、自在,哪有什麼精神分裂症,那就是學錯了,學到著魔當然會精神分裂症,真如那個法是統一的)。與真如相背。忽然念起者(我們跟真如相背,忽然起念,)。明不相應所以。真如本來離念。此則無端起念。即獨頭生相(獨頭生相,要注意聽!獨頭生相的意思又叫做獨頭無明,獨頭生相無明,整句話應該是這樣講,叫做獨頭生相無明,這個獨頭生相無明就是不共無明,什麼叫做不共無明?因為,這個無明就是痴的別名,也就是說無法照了諸法的事理:是暗鈍的心,也就是說我們一般講貪、嗔、痴、慢、疑、惡見,對不對?貪、嗔、痴、慢、疑,那麼現在這個痴就是無明,也就是說不跟這個貪、嗔、痴、慢一起起來,它單獨起來的,單獨起來的叫做獨頭無明,叫做不共無明,因為,它太微細了,太微細了,又名叫做獨頭生相無明,又名不共無明,不共無明又稱為獨頭無明,反過來說跟這個貪心,嗔心、慢心、疑心、惡見一起來的,叫做相應無明,這個是對境界比較粗糙的,這個境界很微細,這個叫做獨頭生相無明,叫做不共無明,因為太微細了)。根本不覺。名為無明。無明為染法之源。最極微細。無別有法。能始乎此(能夠比這個更早,能始乎此,沒有另外一個法比無明更早就是能始乎此,乎「此」就是無明,沒有一個法比最微細的無明更早開始,)。亦名無始無明。此顯上緣起之由。一明染心緣起根源竟。
辰二判染心差別分位
(判這個染污心,我們所講的有六種差別,執相應染以及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然後,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這六種慢慢來討論。)【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就是聲聞跟緣覺,破我執:解脫)。及信相應地(信相應地就是信根成就無有退失,那麼就是十住位)。遠離故(信相應就是跟信心相應,跟信心相應就是不動搖,不會變化、不受影響,依真理修行,遠離故,遠離就是遠離執相應染,遠離故,這個遠離是遠離這個執的相應染)。】
下顯上緣起之相。六種染心。即意識及五種意(意識以及五種意)。前依因緣生起次第。故從細至粗。(現在要了解)今辨治斷次第。(從粗的要先斷,粗相就先斷)故從粗向細(粗就是易斷,細就難斷)。廣明還淨因緣也(恢復到本覺,本來自性清淨心的因緣)。初執相應染者。是六粗中。執取相及計名字相。亦是上(面的)意識(也是上面的意識)。見愛煩惱所增長義。由其執著心外有法。與境(界)相應。染污自性。故云執相應染。凡夫同具。依二乘聖人。至無學位。見思斷盡。而得解脫。
信相應者。十解已去(十解就是十住,十住位。從十住位以後)。信根成就。無有退失。名信相應(以及信心不動搖、不退轉)。此地菩薩。雖發心志斷無明。其力未充(力量還不夠)。入生空觀。(但是,怎麼樣?)粗垢先落(粗垢就是見思)。見愛煩惱不起現行。故云遠離(就是遠離)。非約種子也。以留惑故(留惑要潤生,留惑就是慈悲心要度眾生,留這個惑,這個不是就種子來講,因為留惑)。
《攝論》雲。若不斷上心(上心就是上二界,就是思惑,欲界或色界一起討論。若不斷上心,)。則不異凡夫(意思就是不斷思惑的話,那麼就跟凡夫沒有什麼兩樣)。若不留種子(不留種子就不來六道輪迴度眾生,一下子就進入實報莊嚴土,或者是方便有餘土)。則不異二乘(就逃避,所以,要留這個大悲心,來普度眾生,所以,不把種子斷盡,留住,故意跟煩惱的眾生一樣,其實他已經解脫了,他有能力了,比如說,他是博士,讀到博士,他不離開這個學校,留下來教導學生。留惑潤生,博士本來可以在外面好好地發揮,可是,他不要,他不要斷掉這個因緣,他留在這個學校裡面當助教、當老師、當教授,繼續造福這個學生,留惑潤生就是發大悲心。若不留種子,則不異二乘)。此約終教說(這是華嚴賢首五教儀裡面講的,小始終頓圓的終教,這是深入來說)。若約始教(比較粗淺的始教,始教就是對空有所了解,大乘的空相:空性有所了解)。初地已上。方說留惑(才有功夫。方說留惑:才夠資格說留惑)。(那麼如果其他的論來說)如餘論說(餘論,餘論有的講得都不太相同,有一點差別。)。
【二者。不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如果加兩個字:相續不斷,那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這個相續不斷是我們不容易斷掉的,這個必需要等到初地菩薩以上,才有辦法斷,也就是說不斷相應染,如果加上:相續不斷相應染,那就更清楚了)。依信相應地(信相應地就是十住位)。修學方便(方便觀是對如實觀講的,方便觀是有相,如實觀是無相,意思就是說依十住位相應地,還繼續修行,在有相裡面修行,還不是轉成純無相,要到無相叫作如實觀:空性,修行方便,方便是對這個如實觀講的,方便觀是對如實觀講的,方便就是有相)。漸漸能舍(慢慢、慢慢能夠舍掉)。得淨心地(淨心地就是初地,一直到初地)。究竟離故(才可以遠離)。】
不斷相應者。即五意中相續識(相續就是不斷,不斷就是相續)。六粗中相續相。依法執。相續不斷得名(因為,法執沒有辦法斷)。從十解已去(就是從十住位以後)。三賢位中。修唯識尋思方便觀(尋就是粗觀照,思就是微細的觀照,但有方便但還在有相的角度裡面修行)。(所以)漸漸能舍(如果是見法身,那就是如實觀了,可是,他現在還不到初地菩薩,所以,叫做方便觀,漸漸能舍)。天台(宗)以此名界內外塵沙(一個是名界內的塵沙,一個是名界外的,界內的塵沙是比較粗糙,界外的塵沙是比較微細)。淨心地。即初地。法執分別不得現行(就是起不了作用,意思就是一直到初地菩薩,分別就是後天的,而不是俱生的,後天的對境界的法執,才不起作用,所以說,即初地法執分別不得現前,一直要到淨心地,初地的時候,後天的法執,分別的法執,才不起作用,不得現前就是不起作用,意思就是一直到初地菩薩,法執:後天的分別法執,才不起作用)。至此我法分別。粗垢俱淨(那不是俱生的,不是俱生的法執,我、法分別就是後天性的我執的分別,以及後天性的法執的分別,如果加上俱生的我執,那就沒有辦法了,俱生的我執跟俱生的法執,所以,至此我法分別,那是對俱生的,如果,對我法俱,那就難了,一定要到金剛地,我執,俱生的我執要到七地菩薩全斷,俱生的法執一定要到金剛地才全部斷。哇!那這個太不容易了,俱生的這個難斷,非常非常難斷,至此我法分別,粗垢俱淨。粗垢是後天性的,不是微細的俱生的種子)。故曰淨心地。究竟離故。
【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什麼叫做分別智相應染,意思就是我們這顆分別心,相應染就是心王、心所不離叫做相應,與心王、心所相應,因為這分別智,有分別染、淨,染污心跟淨心,所以,叫做分別智相應染,對染叫做染,對淨叫做淨,所以,因為分別染、淨,所以,又不離心王、心所,所以叫做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具戒地就是二地,二地就是因為三聚清淨之戒,具戒就是三業清淨,要到二地菩薩才能講持戒清淨,凡夫沒有一個持戒是清淨的,凡夫起心動念都是犯,具戒地就是到二地菩薩)漸離(漸離就是地地分除:從二地……)。乃至無相方便地(無相就是七地。七地因為是修無相觀照以及加行方便,所以,叫做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再講一遍:三者,分別智相應染,要到哪一種功夫的人,才能夠去除掉這個分別智相應染,要相當的長遠,要花很長的時間,依照二地聚淨戒,二地,從二地菩薩以後慢慢、慢慢地斷掉,慢慢、慢慢地斷掉,乃至一直到七地菩薩,才能究竟離開分別智的相應染,這個多麼不容易,意思是二地除一點,三地除一點點,四地除一點點,五地除一點點,六地除一點點,一直到七地才能全部除掉分別智相應染,這個不容易的,二地到七地,地地除,地地除一點點)】
分別智相應者。即五意中智識。六粗中智相。以能分別世出世。諸法染淨(叫做智)。故云智也。乃微細法執(這是最微細的法執,乃是微細的法執,當然,還有更微細的,有俱生的)。七地以還(以還就是以下)。(七地以下都)有出(觀跟)入觀(之)異(別。有出入觀,有出觀跟入觀,就是有出定跟入定,入定跟出定的差別,觀照就是定慧均等,觀照:有定、有慧,你有出定,有入定就有出定的差別,有出、有入)。出觀緣事(出觀緣事就是緣有相觀,你出觀還是緣這個有相)。任運心時。此識亦得現行(意思就是你任運這個觀照的時候,此識就是分別智相應染,還是在一種執著裡面,微細的法執裡面,此識亦得現行,還會現出一種執著相)。於境有微細分別(你看,對這個境界還是有微細的分別,粗的分別已經沒有了,但是,微細的分別還是不離)。依二地以去(從二地以後)。地地分除(就是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六地、七地、八地)。故曰漸離。以二地三聚淨戒。故得具戒名(具戒就是持戒清淨,那沒有這麼容易的,三聚淨戒難得聞,是不是?經於無量俱胝劫,讀誦受持亦如是。如說修行者更難,這是誦戒的時候,我們每次誦戒都要誦,第一句話就是這樣子,三聚淨戒難得聞,不容易的,三聚淨戒就是菩薩戒,所以,故得具戒名)。至七地方得永盡(到七地菩薩才可以除掉分別智相應染)。無相方便者。以七地於無相觀。(以七地於無相觀的)有加行方便(加行方便就是要進入純無相觀、純無漏觀,那麼,還是有一點功夫,加行就是加一分的精進力叫做加行)。八地(菩薩)真無功用道。純入無漏觀。《別記》雲。不論種子(不論最微細的種子,最微細的種子一定要到金剛心才斷)。故與余經所說有殊(所以,跟其他的經典有一點差別。種種有一點差別,所以,每一部經典,第一部經講的就是有一點差別。)。(分別智相應染還不能論到)種子(論到種子的話)至金剛心。方乃頓斷(才有辦法斷,)。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色自在地就是八地菩薩,色自在地就是境界他可以隨心的,隨自己的心境所顯現出來,比如我要顯現出這個清淨的國土,他就可以顯現出來,我們沒有辦法,我們要顯現清淨的國土,怎麼顯現出來,沒有辦法。所以,諸佛菩薩都安住在自己清淨的國土裡面,因為他的心清淨,心清淨他住的地方,就是清淨的國土。現色不相應者。這個不相應就是不與心王、心所……,也就是清淨心裏面顯現出來的叫做清淨的世界,我們因為無明還沒有斷除,所以,現色不相應染,不是心王、心所可以覺察得到的,也不與心王、心所……,意思就是:現色就是他沒有理由,就是不覺相,無明相:惑,迷惑他就現這個色,就像我們山河大地一樣,我們這個山河大地一樣,我們可以控制第六意識,我們可以控制第七意識,我們可以觀察到微細的分別,也許這樣子,但是,你對這個山河大地,你就莫可奈何,山河大地就是你的無明裡面顯現出來的,你看山河大地它還是在那邊,你轉變它嗎?對不對?你沒辦法!像我們這個山河大地所顯現出來的,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現在外面的境界,怎麼樣?不相應,那不是你心王、心所可以改變它的,也不是跟你的心王、心所扯得上關係的,完全沒有關係,它就是顯現在你面前的境界,那就無量億劫來我們無明的惑,惑就顯現出你需要的世界,你需要的世界,你就繼續住,住在你所顯現出來的無明,顯現出來的世界裡面,它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自己的心的無明創造自己的世界,然後,住在自己的無明世界裡面,然後,又不懂無明,然後,繼續去分別、去執著,然後,繼續去六道輪迴,其實都是你的意識自己在轉來轉去、轉來轉去,一直轉來轉去,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六道輪迴其實也不是劃一個格子到天、到人,其實都是你起心動念的問題,如果你了解到起心動念的問題,你就不難知道,我們的六道輪迴是千真萬確的存在,為什麼?你現在不能控制自己,使它一種平衡空性的道理,一天到晚受不了,一天到晚起煩惱,一天到晚貪、嗔、痴,哭泣吧怎麼樣,牢騷、抱怨,你怎麼會不六道輪迴,對不對?一天到晚一張中巴嘮嘮叨叨講個不停,牢騷、抱怨,從來不釋懷,對不對?當然,你的是輪迴相。有人比這樣:師父!您看看我像不像觀世音菩薩相。我說:不是。那這像什麼相?像輪迴相。亂亂比,你以為比這樣就解脫,這誰不會比,你叫小孩子來他也會這樣,對不對?還微笑,像觀世音菩薩,還微笑,上面綁著白色的布,然後,披下來,手弄這樣子,還叫人家:餵!畫一張,畫一幅像放在流通處裡面,還放流通處,笑死人,放在流通處要賣多少錢,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成佛,做佛菩薩這沒有那麼容易的,這開玩笑,這是無量阿僧祇動斷煩惱,發多少的願力,不疲不厭,犧牲自己的生命,頭目腦髓,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裡面講的,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無一處不是我捨生命的地方,你想想看!這句是何等的感動的語言,何等的感動的語言,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他捨生命的地方,我們今天哪裡替三寶做一點點事情,就覺得牢騷、抱怨,這個都是凡夫。師父!您講經會不會累?不會累,做菩薩還跟人家講累,不累,不可以講累,也不夠資格講累,對不對?累什麼!就是要發大願力、大慈悲心,沒有任何的條件,犧牲、奉獻,而且不能有動念說:我在犧牲、我在奉獻,也不能有這種念頭,應該講,我應該做的,因為,我的生命,自己選擇的宗教這條路,我應該做的,無怨無悔,那麼一個人有到那種心境,他就會活得很快樂,所以,我每天都會很快樂,這是我自己所選擇的路線,所選擇的路線,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現色不相應者。即五意中現識(為什麼叫做現識?注意!佛法裡面講萬法唯心造,包括境界都是意識現出來的叫做現識,現出境界的意識叫做現識。)。三細中能現相。此依根本無明。動令境現。如明鏡現諸色像。依第八地。色性隨心自在。而無障礙。能離故。色不自在地。此識不亡(如果色還不到,這個色就是境界,如果,你這個境界還不能自在,你還受到這個境界的轉變,那麼這個現識還沒有辦法消除,不亡就是沒有辦法除掉,你想要到第八地菩薩,第八地菩薩)。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能見心就是所謂的八識的見分,我們由清淨的智慧,透過無明轉變成能見的八識,這個能見心不相應染,也就是是非心王、心所所相應的,所能夠知道的,也就是不與心王、心所相應,這種心是微細到……,除非第九地菩薩)。依心自在地(心自在地就是第九地菩薩,一定要到第九地菩薩)。(他才有辦法)能離故(能離開這個能見心不相應染)。】
能見心者。即五意中轉識。三細中能見相。依於動心。轉成能見。心自在地。即第九地。菩薩於自他心。均得自在(不但對自己的心很清楚,而且還能夠透視對方,所以,菩薩於自他心,均得自在)。約他(就他來說,也就是就對利益眾生來講)。善知眾生心行差別(能夠去度他)。約自(就自體來講)。得無礙智。有礙能緣(心)。永不得起(有礙能緣,怎麼樣?永不得起,就是有障礙的這顆能緣之心就不起來,簡單講有礙能緣:有礙的能緣之心,就是八識見分的妄見,就永遠不得起來,八識見分的所謂的妄見,真心跟妄心裏面最粗的妄見就不起來,起不來了就怎麼樣?)。故能離也(沒有妄見的話,山河大地、一切世界就變了,像我們這個妄見就沒有辦法除掉,我們只能在第六意識的妄心裏面稍微修飾一下,放下一下分別、放下一下執著,那對外境顯現出來的,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只能控制到第六意識,然後,第七意識的一半,第六意識就是這個分別心,我們可以稍微控制一下,然後,這個所謂俱生的,我們一點辦法……,先天性來的,你哪裡有辦法,不可能!所以說,你要讓這個妄見永不得起,沒有辦法!我們只能說在第六意識裡面下一番功夫,分別心太重,我就稍微不要分別一下,我執很重,那我迴光返照,放下總可以吧!放下,這個可以做得到,可是,那個微細的第七意識,微細的第八意識,那沒有辦法,那要到金剛定以後才有辦法)。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什麼叫根本業不相應染?就是最微細的,簡單講就是業相,生相無明根本業不相應染,不相應染:不與心王、心所相應,就是你心王、心所也沒有辦法覺察得到,他就是無明,根本業不相應染就是說他就是生相無明,因為你不覺悟,沒有覺悟到最徹底微細的那個心的動念,所以,你就會產生妄見跟妄相出來,所以,這個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依菩薩盡地就是十地菩薩)。得入如來地(要到菩薩盡地,你要講地盡也可以,依菩薩地盡也可以,得入如來地)。能離故(才能夠離開這個業相,業相就是生相無明:最初的一念,這非常非常難,要到成佛了)。】
根本業者。即五意中業識。三細中業相。以無明力。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十地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這個喻定是一種比喻,比喻:金剛喻定,這是指金剛一般堅利之定,意思是他的定像金剛一樣的定,又稱為金剛三昧,或者是金剛滅定、金剛心,或者是頂三昧,這個定就是其體堅固,他的用很銳利可以摧毀一切的煩惱,所以,能夠破碎諸物的金剛,用金剛來比喻,這乃是三乘的學人以及末後心,意思就是說小乘的聲聞乘要修成四果阿羅漢,或者是大乘菩薩,最後的菩薩階位要完成佛果,斷最後煩惱的定叫做金剛喻定,也就是要取得極果前面的定叫做金剛喻定,也就是在聲聞來講,他最高可以悟到阿羅漢果,那麼悟到阿羅漢果以前那一定叫做金剛喻定,或者是菩薩要取得佛果前一定叫做金剛喻定,就這個道理。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便滿足(方便滿足就是所有的方便都達到了已經究竟,不缺少方便,那麼就是究竟,方便滿足:所有的滿足方便,那麼就是究竟位,方便滿足再來就是究竟位)。無間道遠離微細念故。得入如來果地。故云能離也(可見要成佛,這是有多困難的一件事情,有多不容易的一件的事情)。二判染心差別分位竟。
辰三顯無明治斷階級
【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從初住到十住位,這個信心不退的這個相應地觀察學斷。慢慢學、慢慢斷)。入淨心地(淨心地就是初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還是要到如來地才可以究竟離故)。】
初句標。不了一法界義。即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是上染心。所依無明住地。從十解以去(從十住位以後)。三賢位中。觀察學斷。入初地以上。地地破一分無明。證一分真如。乃至如來果地。破和合識內生滅之相(生滅可以破)。顯不生滅之性(不生不滅的性不可以破,所以,就是無念,無念就是沒有妄念,沒有生滅之念,那怎麼樣?有正念,正念就是不生不滅,本自俱足有念,所有的念都是不生不滅的作用妙用現前)。無明惑盡。斷德究竟。智德圓滿(這個德,在佛教講的這個德,跟我們世俗人講的德,完全不一樣,世俗人的德:忠、孝、仁、愛、信、義……,對不對?和、平,有這個德,這是世間人的德,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是不是這樣?四德,四竹(「德」,台語諧音為「竹」)就竹東、竹南、竹西、竹北:四竹,因為,四德我不知道哪四德,所以,暫時用新竹、竹東、竹南、竹北,四德。佛教講的這個德,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德,他一定要有智慧,得道的人才有德,由行正道而得之矣,引申為利益,有德的人,他就得利益,有德的人,他就得幸福,我們常常講:功德、福德、道德,那是一般的成語,可是德是已經得到正道的人,已經沒有退失,證悟到不生不滅果德的人有辦法,這稱為德,道是指已經得到德的人,以及他人……,那麼這個佛果功德分為:智德以及斷德,最後,我們還有一個恩德,智德就是菩提道已經完成智,這個斷德就是完全斷掉這個煩惱的兩種,智德跟斷德,我們一般都是這樣的討論,智就是有智慧,本來就是具足,完成了本來具足的智慧叫做智德,斷德是指修行後斷掉煩惱,這個叫做斷德,恩德呢?是加被眾生,恩德就是加被眾生,依願力去救度眾生,所以,今天師父又收到一封信:哇!他本來要自殺,他聽到師父的錄音帶以後:他法喜充滿,他的生命是師父救的,看師父有什麼樣要求沒有?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沒有。哇!最近就很多人寫信,很多人寫信來,幾乎每一天,everydqy,又矮又胖又短(諧音),每一天都有人寫信來,都有感恩心,所以,恩德:於眾生有恩:恩德,有恩德,雖然,有一些人家看法不同,不過,還是很多人寫信來感恩,所以,我還是要講經說法,雖然,我講得很差,雖然我的程度很差,但是,因為你們的程度是爛,所以,我贏你們一等,所以,你們要聽我的,爛的比差的還糟糕,你們連差的程度都沒有,寫信來,哇!他感恩,他無限地感恩,非常地感恩,所以說,這個錄音帶也不曉得救了多少準備自殺的人,挽回了多少幸福的家庭,不幸的家庭的眾生,所以說,對眾生有利的,救度眾生的這個叫做恩德,這個德平常就要去培養,當然,得道的人,這個德就不得了了,是不是?斷德究竟,智德就圓滿)。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上科根本業相。亦如來地盡。說雖前後。治斷並一時耳(你要治療他、要對治他,要斷掉煩惱都在同一個時間)。前業識滅時。無明即斷。此無明盡時。識不和合(識不和合:生滅的分別心不和合)。故同在如來地盡也。三顯無明治斷階級竟。
辰四釋相應不相應義
(我們常常講: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這個相應染,然後,再講三種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他現在要開始解釋相應的定義是什麼,不相應的定義是什麼,我們一直在講六染,五意六染,那個六染,三種是相應染,三種是不相應染,我們一直在討論這個相應,那麼對相應的道理,我們還不曉得,所以,我們現在講相應的定義是什麼)【言相應義者(為什麼講相應?)。謂心念法異(心,旁邊寫:就是心王,念法就是心所,因為念種種的法不一樣,心所,我們百法裡面就講了五十一個心所,念法,因為法不一樣,所以,念,念法就是心所,心王有八識,念法就是心所,就是心王、心所,異就是有所差別,因為,心王、心所有所差別,心王是八識,心所有五十一個,對不對?有所差別)。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依染,染就是外在的境界染污,淨就是外在的境界清淨,染的境界跟清淨的境界有所差別,而知相,知相就是能知,緣相就是所緣,能知就是八識心王、心所同樣的能知,所緣,八識心王、心所同樣的所緣,緣這個所緣的境界,同故,同故就是心王知道是染,心所也知道是染,心王知道是淨,心所就跟著知道是淨,同就是相應的意思。再講一遍,什麼叫做相應義?我們為什麼講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為什麼講相應呢?意思是說心王、心所法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心王、心所同時去執著染的境界,心王、心所同時知染的就是染,心王、心所同時知淨的就是淨,而心王、心所是知相,能知相:能知道這個境界,以及同時去攀緣,緣相就是同時去攀緣處在的境界,同就是相應,與心王、心所相應,能知、所知統統相應)。(然後,什麼叫做)不相應義者(不相應就是不相應,不相應是什麼?)。謂即心不覺(心不覺就是不能用心王、心所去討論)。常無別異(沒有辦法發現它有什麼差別,因為微細得沒有辦法辨別,比如說,瀑布,像瀑布這樣流下來,流下來的時候,我們看那個水好像萬馬奔騰,好像連續不斷,沒有什麼差別,沒有斷掉,其實,你用冷靜的角度,攝影機去攝影,千萬分之一秒,其實水滴有差別的,水滴有分隔的,水滴是有分開的,知道嗎?瀑布這樣流下來,就好像直線流下來,中間沒有斷掉一樣,其實,是有斷的,中間用這個攝影機把它停頓下來,我們會發現一顆一顆的,分析起來還是有一點距離,還是有距離,就像我們這個皮膚,唉呀!我們這個皮膚不錯,長得很好看,但是,如果你用顯微鏡,一百萬倍的顯微鏡來講,哇!你不敢看,為什麼不敢看,哇!那個皮膚很粗糙,,看得很清楚,對不對?我們從來沒有覺悟到我們的毛細孔是空間很大的,我們外在的世界發現里,面的世界,裡面的世界又另外有世界,世界裡面又有世界,世界裡面又有世界,哇!這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世界,我們沒有辦法去覺察到,因此說心不覺,常無別異,永遠沒有感覺到,沒有什麼差別)。不同知相緣相故(不同就是在前面所講的不同於有心王跟心所,能緣跟所緣的這個東西存在,也就是不同,無同、不同知相緣相,知相就是心王,緣相就是心所,緣相就是境界,心王、心所知相境界,心王、心所緣這個境界,不同知相緣相意思就是說,心不相應染無法跟心王、心所扯在一起,因為它太微細,微細到心王、心所無法作用,無法作用,比如說,現色不相應染,現色:現這個山河大地,你心王、心所現起有什麼用,你沒有辦法覺察到山河大地每一分、每一秒,土壤都在變化,你沒有辦法覺察到,對不對?你哪裡有辦法覺察到它在變化,除非它地震,它靜止的時候,其實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
六染中(的)前三染。是相應(前三染,因為從後面斷起,所以,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這個是相應)。後三染及無明。是不相應。相應中。言心念法異。有二(種解)釋。一約王數釋。心即心王(王就是心王,數就是心所。就心王、心所的角度來解釋。約王數,數就是心所,五十一個心所,心就是心王)。念法即心數(心數就是心所)。王數不同(心王、心所不同)。故曰異(所以,叫做異)。依染淨差別之境。知相緣相皆同(心王知相緣相,心所也是知相緣相,同時,)。知相謂能知。緣相謂所緣。同者。心王知染。心數同(樣)知(道)。心王緣淨。心數同緣(淨)。同即相應義(同就是相應)。二約心境釋(就心境來解釋)。以此三種(因為這三種)。(這三種就是)依境而生(這是相應染這三種依境而生,因為藉著境界它才會染污)。下文雲。境界滅故。相應(就)心滅。言心念法異者(心王、心所不同)。心即能緣心。念法即所緣境(現在是站在心跟境的角度來解釋,前面是站在心王跟心所的角度來解釋,現在是心跟境的角度來解釋,心就是能緣心,念法就是所緣的鏡)。境為心所念法(境界是心所念法,因為,境界它常常一直產生心所的念法)。心境不同。故曰異。依染淨差別境上生解(染生染,淨生淨)。境染則起染解。境淨則起淨解。能知心。與所緣境。染淨之相同故(染淨之相是相同)。
不相應者。亦二釋。初約王數釋(初就心王、心所來解釋)。謂此三種染。即一念心之不覺相。更無王數之別異(更沒有心王、心所的差別。心王、心所還有粗糙可說,那麼這個不覺相,它就是微細得不得了)。有何同知同緣(有什麼同知同緣,沒有說心王、心所同知,也沒有所謂心王、心所同樣去緣那個境界,根本沒有讓你作用的餘地,因為,他就是一念不覺)。上文雲。依不覺生三種相。與彼不覺。不相舍離(生三種相:業相、轉相、現相,因為不覺生三種相:業相、轉相、現相,與彼不覺,不相舍離)。即此不異不覺(不異不覺叫做不離於不覺,沒有辦法離開這個不覺)。雲不離(所以,不離)。非是相應(不能講那是相應,為什麼講非是相應?諸位!你們看「心王知染,心所同知,心王緣淨,心所同緣」,同就是相應,相應就是這個道理,是不是?非是相應,那現在心王、心所沒有辦法配合,那當然就不是相應)。雲不離也(不離不覺)。下文雲。無明滅故。不相應心(才)滅。足征即心之不覺也(就是心的不覺相)。二約心境(來解)釋。謂此三種(微細的不相應)染。即心(的)不覺。更無(所謂的)外境。故云即心無異也(就是你的心,完全都是無明在作用)。以無明依本覺而起。妄以本覺為所明之境(以為本覺還有一個明字加上去,本覺本來無所不覺,我們加一個明字)。而本覺卒不可明(本覺本來就不可明,本覺怎麼上面可以加一個覺、加一個明字,本覺就是本覺具足無量的明,所以說,覺不可以加明,如果,本覺硬要明,那麼就加一個明字)。由是帶起業相。遂轉本有智光。而為轉相。而轉相妄以業相為所見。而業相卒不可見(業相最後還是不可見。所以,無相才是真正修行人,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一切都是業相所轉變出來的,因此,同學們!我一直告訴諸位!這個世間不值得掉眼淚,這個世間不值得傷心,這個世間本來就是無明所產物,殘忍、鬥爭、殺害、沒有良心、污衊、誹謗、攻擊、傷害,貪、嗔、痴全部具足,很正常,非常地正常,你不要為他而傷心,不要為他而哭泣,因為哭泣是你的心無知在哭泣,無知的心就會哭泣,你有智慧的人,不會這樣子的,哭不出來,有智慧的人,他會哭,會為眾生而哭,像佛,佛他會哭泣,末法時期,這些魔穿出家人的衣服破壞佛教,釋迦牟尼佛掉眼淚:那我莫可奈何,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身中肉,我沒有辦法,穿出家人的衣服,破壞出家人的形象,他們破壞正法的宣傳,穿出家人的衣服不講正法,亂亂講,破佛的知見,唯出家人能破,是不是?所以,這個世間如果你透視它,我們就會學著一種喜悅,學著一種堅忍,學著一種認命,我認了,同學們!認了就是你的,記住師父這句話,認了就是你的,這句話太有力量了,你不認,你就不是你的,你直接接受它的存在性,那麼你就解脫,要不然,你能怎麼樣?你對這個世間,你能怎麼樣?對不對?所以說,業相卒不可見)。由是帶起境界相耳(帶起這個境界)。如《楞嚴》雲。覺非所明(本覺不是你加一個明的,本覺絕對不是你所可以明的)。因明立所(因為你加一個明,一個能明、一個所明,就變成)。所既妄立(你所覺悟的,加一個明字所覺悟的,那不是真正的本覺,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就產生你錯誤的功能,生汝妄能就是錯誤的功能,就是我們八識的見分產生了錯誤的功能)。無同異中(在業識根本沒有所謂的相同也沒有所謂的不同)。熾然成異(就變成種種的不同)。三細但在本心上(討論)。無有外境相應。故無同知同緣相故(也沒有所謂的無同知同緣這個相,沒有所謂的心王、心所同知,心王、心所同緣,沒有,派不上用場,因為太微細)。不字無之謂也。此翻前相應義(翻就是不同於,在這裡所講的是不同於前面所講的相應的道理,現在講的都是不相應,簡單講相應就是與心王、心所相應,形象比較粗糙,不相應就是不與心王、心所……,只是現出妄見,現出妄的境界,你無奈他何,就是這個道理)。
問。《瑜伽論》(裡面)說。阿梨耶識(我們這個阿賴耶識怎麼樣?)。意觸受想思。五數(「五數」就是五種心所)相應(觸、作意、受、想、思跟阿賴耶識相應)。緣二種境(有的人講心王、心所,有的人講就是見分跟相分,怎麼樣?)。此中何雲。不與心數境界相應(為什麼不跟心所境界相應?)。答。此論約煩惱心數轉(煩惱就是會讓我們產生很大的痛苦)。(才)說相應。梨耶雖具五數(「五數」就是五種心所。觸、作意、受、想、思,但是這觸、作意、受、想、思)。(是)無覆無記(無覆就是不像第七意識的見、愛、痴、慢,他沒有見、愛、痴、慢,所以,他不會蓋覆本性。無記:非善非惡,所以,這觸、作意、受、想、思,既不是第七意識的覆,所以,是無覆,也不是善惡性,所以,是記性,所以,這五種心所,是無覆無記性)。不具煩惱數。得說不相應(所以說不相應。所謂相應是比較粗糙的心所)。又二種境(就是見相二分)。在現識三細心中(在現出境界的三細心中,就是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細心中)。既非外境。亦得說不相應(既不是外境,也就不相應,因為不是外境,因為只有心在作用,所以,我們的境界還是現識所轉變出來的,我們的妄想:八識的妄見,還是八識的見分所影現出來的,那麼妄境跟妄現產生都是業識所轉變出來的,所以,都不是心外有法,都是唯心的問題,亦得說不相應)。有何相違耶(所以,沒有什麼相違的)。四說相應不相應義竟。
辰五辨智礙煩惱礙義
【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在「煩惱礙」旁邊寫五個字:煩惱即是礙。煩惱就是一種障礙,為什麼要寫這個?因為這個煩惱礙是對智礙講的,智本身不是礙,是因為不能妙用現前,無法破生相無明,無法大用現前,所以,智礙,所以,這個煩惱礙,智本身不是礙,智礙就是所知障,所知礙:所知礙,煩惱礙,煩惱本身就是礙,所以說,名為煩惱礙)。(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慧)故(我們因為有煩惱,所以,障住這個真如的根本智慧,所以,這個是染污心的道理來講)。無明義者。(無明義)名為智礙(智礙就是所知障,也就是不能妙用現前,妙用現前必需破生相無明才可以大用現前)。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這裡要注意聽!什麼叫做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你們先念能障,這裡停一下,會障礙世間自然業智,世間所有的生滅緣起相,它可以自然地利用這個緣起,加被眾生、普度眾生、利益眾生,意思就是大用現前,自然業智就是大用現前,大用現前,意思就是可以在世間自然業智大用現前的叫做智慧,有智慧的人,因為這種智慧被障礙了,無法行於世間叫做世間自然業智,簡單講如果沒有破除無明,我們智慧沒有開採出來,沒有破除根本生相無明,我們沒有辦法開採這個智慧出來,我們就沒有辦法在生滅的世間法裡面,自然顯現出清淨的三業,去加被眾生,很難的,所以,這個自然業智,簡單講就是利益眾生的智慧,就是權巧的智慧,我們所謂的權巧的智慧,所以說,根本智就是空性的智慧,自然業智就是有俗諦的智慧,意思就是如果你沒有空性的智慧你就有煩惱,就是有這個煩惱障。再來,底下,如果你成佛斷無明,你就有自然的業智,可以怎麼樣?可以在生滅的世間法裡面無量的妙用現前,普度眾生你就有權智,權智,道理就是這樣子)。】
此辨二礙義(這辨先讓我們了解兩種礙的辨義)。礙即障也。余經論約我法二執(來討論)。以明二障。(第)一(個,第一個怎麼樣?)二乘通障(二乘是共同的障礙,哪共同的障?)。依我執見思(二惑)。能使流轉。障菩槃果(涅槃分究竟涅槃跟不究竟涅槃,二乘當然就是不究竟涅槃)。名煩惱障。二菩薩別障(菩薩別障就是只有菩薩有的,二乘人不夠資格,只有菩薩有的,因為菩薩要斷法執)。依法執等惑。迷所知境。(所知障)障菩提果(障菩提果:究竟菩提的果)。名所知障。所知非障(所知本身不是障)。(因為本來所知道的)被障(住。佛性無所不知,無所不知的能力被障礙了,就所知障,所知非障,被障)。障所知智境故(所顯現的智慧:智境)。今(起信)論不約(就)我(執)法(執來討論)。乃(是)約(「約」:就)染心無明。以明二礙(以來說明二種礙)。染心(這個染污心是)依無明而有。其體雖同。而為礙不同。依無明所起(的)染(污)心。喧動差別(我們起這個染污心,它種種的差別相就顯現出來,就是你不得不去分別,不得不去執著)。(那麼就會變成)為煩惱礙(所以,簡單講我們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不斷,第一個因為強迫分別,第二個因為強迫自己去執著,你無緣無故強迫自己去分別、強迫自己去執著,你的煩惱就障礙自己)。能障真如寂靜平等。無分別之根本智(慧)故(障礙這個真如平等的,分別之根本智慧)。亦名實智。又名如理智。
能起染(污)心之無明。昏迷不覺。為智礙(能夠起這個染污心的無明,那麼昏迷不覺:一直讓我們不覺悟,這個就是智慧的障礙)。能障世間差別。不思議業智故(在這個世間裡面我們無法大用現前,我們無法來世間普度眾生,無法在種種千差萬別的世間裡面,顯現不思議的智慧,沒有辦法!)。亦名權智(「以亦」也就是說我們沒能權巧方便的智慧,除了成佛)。又名後得如量智(後得如量智就是說:世間種種的差別,而你處理得恰到好處,就是如量智,如世間種種差別的智慧叫做如量智,你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別,我用什麼方法度你,如你的根機,用你了解的法我去度你叫做如量智,能夠對一切分別:差別的現象,衡量得恰到好處,我們就不一樣了,我們笨笨的,笨死了,對也接受,不對也接受,搞得自己昏頭轉向,也不曉得對或錯,我們哪裡有什麼如量智,佛菩薩就不一樣了,他有如量智,你多少的根器,你適合多少的法,他就講多少的法給你聽,他要度你很容易,你度不了,你宿世沒有善根,釋迦牟尼佛他也會像我一樣,朽木不可雕也,放在森林裡面,放著螞蟻去啃吧!沒效了。朽木不可雕,再怎麼雕也雕不起來,放著讓他爛,我現在就是這樣子,你說一個智慧不夠的,笨笨、笨笨的,我才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子,像周利槃陀伽講念「掃」又忘記「把」,講念「把」又忘記「掃」,掃把、掃把兩個字就記不起來,叫我來教哪有辦法,哪有辦法,那沒有辦法,那是佛才有辦法,對不對?)。此智依始覺。返染還淨。破生相無明。方得起用(你看!所以這個不思議的業智,一定要破生相無明才起作用)。無明不覺。此用不起(你這個生相無明不斷除,我們這個不思議的業用就沒有辦法)。故乃為礙。此從所礙得名。不同前煩惱即礙也。
【此義云何(這道理是怎麼樣?)。以依染心。能見(因為我們依照染污心,能見相以及)能現(的這個境界)。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這個平等就是空性,就是一真法界,我們違背了空性的本性,違背了一真法界,違背了無相的道理,所以,現出種種的能見、能現的差別相)。以一切法(本來是)常靜(的)。無有起相(本來就沒有所謂生滅的起相,但是,因為我們怎麼樣?)。無明不覺。妄(心)與法違(法,與真如之法互相違背。妄與法違:這個妄心與真如之當互相違背)。故不能得隨順(得入真如法,不能隨順得入真如平等之法)。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知:就是分別心,種種知)故(就是一直分別、一直分別,因為,我們沒有辦法了解種種的差別,本身就是空性,本身就是平等相,沒有這些是是非非,對立的善惡相,可是,我們一直沒有辦法釋懷,我不甘願,我放不下,那就苦了自己)。】
初句征難(這是問,問)。或疑無明動彼心體(無明動到我們的心體性)。成於染心(變成了染污心)。則無明細(無明比較細)。(無明來講,因為無明比較先,應該是問的人說:)應障理智(障道理的智,是不是?障了理智,理智就是站在理上來講)。染心粗。應障量智(量智就是世間如量的智慧,應該是障這個量智)。今所以不然者(現在為什麼不然呢?)。此義云何(前面不是這樣講的,為什麼剛好顛倒?無明剛好障如量智,障這個如量智,然後,這個染污心剛好障這個煩惱礙,為什麼會這樣子?)。先釋煩惱礙。以此礙(「以此礙「:因為這個煩惱)乃依六種染心(三種相應染以及三種不相應染)。後三不相應(所產生的,它的根源就是後面三種不相應染產生的)。能見能現。前三相應。妄取境界。能所對待差別。與真如平等理智。本無能所差別(真如的平等這個道理本來是沒有差別的)。覿體相違(覿(覿:dí)本來是看得見的意思,本意是看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跟這個體性是互相違背的。覿體,覿就是看得見,我們很清楚地看見、了解,與體性、體相是互相違背的,體是平等、是無所差別,而我們現在拚命地差別、分別)。故障理智(對這個真理無知叫做障理智,煩惱則障礙理智)。
下釋智礙(底下是解釋智障)。以世間諸法。本來常住寂靜。無有起滅之相。此舉無明所違法性。如《法華》雲(就像《法華經》裡面講的)。是法住法位(「是」就是一切。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畢竟空性的位置裡面,但是,不壞緣起)。世間相常住(世間相就是永遠在……,永遠的因緣生、因緣滅,但是,它永遠是空性)。無明不覺法性本寂(滅的。我們無明無法了解法性本來是寂滅的)。(對)內(「內」:內心裏面)迷真理。(對分別心來講又)識外見塵(又見到外面的塵境)。妄與法性相違(這個妄心與這個真如的法性:畢竟的空性,互相違背)。故不能得隨順真理(無法隨順這個真如:空性的道理)。起差別智(起這個清淨的差別之智慧,起這個差別智,注意喲!差別智是好的,差別智是好的,所知障是不好,有了差別智就是懂得世間的種種差別是空性的,空性就不壞差別,差別本身就是不差別,這個是好的,起這個差別智,起清淨心所現的這個差別智慧)。於世間如量(你如果沒有差別智慧,你怎麼樣去分別眾生根器之不同,所以,對世間如量,如是就是隨眾生的根器的量。隨眾生根器所現)之境(怎麼樣對眾生的根器,上下的根器,利、鈍根的根器,以及隨時空的不同,要去度他,所以,於世間如量之境)。種種而知也(少兩個字,種種而知,種種如實而知,世間就是種種的差別相,可是,我們如實空性而知道)。此正障量智(這個正是障礙這個量智,如量智,成佛則有量智,成佛則有這個量智,如果,我們沒有成佛,我們沒有辦法有這個如量智,此正障量智,如量智慧,這正好障礙如量的智慧)。二釋上生滅因緣竟(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只是解釋說,我們什麼時候應該去講理智和障礙,什麼時候是違背障礙理智,什麼時候是障礙如量智,一般對這個不清楚,所以,這個《大乘起信論》,聽可能比較陌生,因為,這個文字比較陌生。如果說一直卡在這個地方,一直解釋,有時候也會很浪費時間,所以,自己預習或者複習,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功課,比如說,師父今天講完了,你們回去冷靜一下,因為,你們不可能全部聽得懂,然後再複習一下,如果說要慢慢講、慢慢講,講到你們完全清楚,那又不可能,那這個時間要講多久,才讓你完全清楚,對不對?要讓你們完全不清楚很快,因為一蓋起來就完全不清楚,要讓你們完全清楚是很難,一翻開就完全不清楚,要讓你們完全不清楚是很容易,蓋起來,噢!完全不懂,要清楚就很難,翻開就迷迷糊糊,所以,這個要複習,要預習)。
丑三釋上生滅之相三
寅一標列二相(二相就是粗相跟細相,我們的生滅有粗的生滅,有微細的生滅)二約人對顯(就凡夫、菩薩以及佛,對顯就是顯出,粗細的生滅相不一樣)三辨相所依
寅一標列二相
【複次分別生滅相者(什麼叫做生滅相?)。有二種。云何為二(哪兩種?)。一者粗。與心相應故(粗相就是凡夫、二乘人可以覺察得到的,三界內的凡夫或者是二乘人可以覺察得到的,粗的生滅,與心相應就是跟心王、心所相應,就是我們可以用心王、心所感受得到的)。二者細(就是微細的生滅)。與心不相應故(純粹是無明幻化出來的惑業,不與心王、心所相應)。】
生滅相。即上文(所講的)六(種)染。(這六種染)而分粗細二種。前三染(也就是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這是前三染,惑是由細排到粗,但是,斷惑是由粗惑斷到細惑,這個一定要弄清楚,我們的微細惑要從微細的地方一直排,排到粗惑,但是,要斷惑的過程,一定要先斷這個粗惑,然後,再斷到細惑)。(前三染)是心相應。王數相隨(王就是心王,數就是心所,)。心境對待(有心、有境、有能所,叫做心境對待)。(心王、心所)同知同緣(同樣知道這個境界,同樣攀緣這個境界)。其相粗顯。經中說為相生滅也(相生滅,這是比較粗顯)。後三染(就是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這後三染)是心不相應(心王、心所不與它相應,但是無明幻化出來的,我們沒有能力去覺察它,心王、心所不相應,因為,太微細了)。以無心心法(也就是沒有這個心王、心所法)。及內外能所(如果,加一個無,才更清楚:以及無內外能所。)。(無)粗顯之相(無心心法就是沒有心王跟心所,以及無內外能所,無粗顯之相)。(又)其體微細(而且它這個體性非常地微細,不相應染的體性很微細)。恆流不絕(就像瀑布一樣沒有辦法斷絕)。經中說流注生滅也(就像瀑流一樣,中間幾乎沒有間斷,叫做流注生滅。前面是為相生滅,現在是流注生滅,相的生滅是比較粗,流注的生滅是比較細)。初標列二相竟。
寅二約人對顯
(「顯」就是顯出粗細兩種生滅,凡夫以及菩薩跟佛的境界都不一樣)【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這粗也就是六粗裡面的後面四粗,六粗裡面的後面四粗。我們以前講的那個表(即《起信論法數配當圖》),要對照看,對照著看就會更清楚:六粗就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這個粗中粗就是執取相跟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是凡夫的境界)。粗中之細(也就是六粗裡面的細相,就是智相跟相續相)。及細中之粗(細中之粗就是三細裡面的粗相,也就是轉相跟現相,轉相跟現相,粗中之細以及細中之粗。)。(就是)菩薩(的)境界。細中之細(也就是所謂的業識,就是根本業不相應染)。(這個)是佛境界。】
此約人分三位(就人分成三位)。前(面)三(個)染粗(糙)。後(面)三(個)染細(的)。執相應染。乃粗中之粗(執相應染是粗中之粗。執相應染就包括執取相還有計名字相,這個起業相跟業系苦相就沒有討論它,因為它一定是跟著後面來的,有起業就一定受苦,所以,在意識裡面單論到執取相跟計名字相,這個就是執著的一種相應染,簡單講就是一種我執,所以,從空上地方開始討論,執相應染乃是粗中之粗)。三賢內凡(位)所覺境界(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什麼叫做內凡?內凡就是修行佛道,但是,還沒有證到見,未證到這個證理,沒有證到證理稱為凡夫,他所發出來的證理是相似之智解稱為內凡,也就是發出相似的智慧的了解叫做內凡,如果沒有發出相似的智慧之解叫做外凡,相似就是不是證,還不是證,所以,三賢還沒有證到真如,所以說稱為內凡,因為三賢位只是一個有相的修行,三賢內凡位所覺的境界)。(而)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這兩個相應染)乃粗中之細(六粗裡面的細相)。現相不相應染。能見不相應染。乃細中之粗(三細裡面的粗相)。此四染(這四個染:智相、相續相、現相、轉相這四染)。地上菩薩所覺境界(地上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初七八九地。各離一相(諸位!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這個表格:「六染」右面,「不斷相應染」底下寫個「初地」,就是到初地菩薩才可以離;「分別智相應染」是「七地」、「二地」,也就是二地到七地,「地」「地」慢慢地漸漸地離,漸漸地離;「現色不相應染」要到第八地菩薩才能舍;「能見心不相應染」要到九地菩薩才能舍。所以說,諸位再看,「初」就是初地,「七八九」就是各一地,各離一相)。根本業不相應染。乃細中之細。至十地金剛後心。方便滿足(方便滿足「也就是所有的方便都具足,那就是究竟)。果上能離(方便是對究竟講的)。故云唯佛能知(只有佛能夠知道)。二約人對顯竟。
寅三辨相所依二
卯一順論生緣(怎麼樣生的)二逆顯滅義(怎麼樣才能叫做滅)
卯一順論生緣
(生,無明怎麼生?滅,因跟緣滅了,什麼就滅掉)【此二種生滅(就是粗的生滅跟細的生滅叫做此兩種生滅,此粗的生滅跟細的生滅)。(這兩種生滅是)依於無明薰習而有(因為無明薰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因是不覺,緣是境界)。】
前二句。通論粗細生滅心(前二句就是「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薰習而有」,這是指粗細生滅心)。皆依根本無明(都是依照根本無明)。薰習真如。(然後)動(念就)起三細。(後來再)轉起粗心。無明通為其體(無明就是這些三細六粗的依靠,所以說一切的生滅都是依於無明)。故云依於無明。薰習而有。下別就二種分因緣。所謂依無明(為)因。生三細不相應染(這是第一個過程)。(第二過程呢?就轉成境界。所以說)依境界緣。生三粗相應染(三粗相應染就是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此影略說耳(「影略」就是簡單。這個只是一個簡單來說,才這樣說的)。若具說者(「具說」:全部說,在細生滅的這個不相應染,不相應染當然是細的生滅)。(所以說細生滅的)不相應染。依無明不覺為因。梨耶和合為緣。相應染(就比較粗糙)。依業識為因。境界為緣。《楞伽》雲。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楞伽經》是一部很深的經典,禪宗都用這本來傳,傳這個《楞伽經》:八識、二無我、三自性,《楞伽經》裡面這樣說:佛在《楞伽經》裡面,當機者是大慧菩薩,所以,大慧這兩個字是對大慧菩薩講的,大慧是菩薩的名字,大慧,在這裡應該停頓一下,「大慧」,佛當然不能稱:大慧菩薩,是不是?哪有長輩稱他:大慧菩薩,是不是?佛沒有這樣稱呼的。佛是長輩,稱他的徒弟當然是大慧就可以,還稱菩薩,是不是?大慧,「不思議熏」的旁邊寫個:A;在「不思議」的地方旁邊寫個:1;不可思議地薰習,這是指無明,以「及不思議」的「變」,這是指妄心,是現識因,這現識是指三細裡面的現色不相應染,現識因,注意聽!在這裡一個段落,大慧菩薩!我們應當知道,這個根本無明的不可思議的薰習,以及妄心的不思議的變化,不思議的變就是所謂的業識,這個是現識因,這是產生境界的根本原因,現出,因為現識會現出種種的境界,我們的境界是現識所現出來的,這裡一個段落,這表示很微細的,「現識因」的旁邊就寫個:三細,是三細的心境:現識因。底下要寫個:B,「取種種塵」以「及無始妄想熏」習,再來就對境界了,三細現出境界以後,不思議熏,不思議變,這個都是三細,微細的東西,取種種塵以及無始的妄想熏,「塵」就是境界,然後,因為三細所轉變出來的境界,我們拚命地去執著,所以說,取種種塵就是境界,以及無始的妄想的薰習,是分別事識,分別事識簡單講就是對境界分別的意識形態,叫做分別意識,所謂的事就是事相,你的身、口、意的造作,很清楚的造作:分別事識,對相上的一種執著,叫做事識,對相上身、口、意的作用叫做事識,「分別事識的因」,這是分別事識的因,簡單講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是現識因,而取種種塵以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略同此義。彼雙約生住(雙約就是站在這兩個角度來講,統統是講到生相無明或者是住相無明,這兩個角度來講)。故說二因(現識因以及分別事識因,是站在生相無明以及住相無明兩個角度來講)。此單約生緣說也(生出一切生滅的開始)。一順論生緣竟。()
卯二逆顯滅義
(哪一種情形無明就會滅,煩惱就會停止,相續就會停止?所以,底下說)【若因滅則緣滅(只要你的因滅掉了,這個緣自然就沒了)。因滅故。(所以,微細的)不相應心滅(微細的不相應的心就滅掉,如果,你加三個字就很清楚:微細的不相應心就滅)。緣滅故。(粗顯的)相應心(就)滅(那麼就更清楚我們的論文。再念一遍:如果因滅則緣滅,因滅故,所以微細的不相應心就滅掉,緣滅故,這粗顯的相應心就滅掉)。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心都滅掉了,怎麼能夠相續繼續作用呢?)。若(繼續)相續(作用)者(煩惱繼續相續作用)。云何說究竟滅(為什麼說到最後有一個究竟滅呢?那不是連心體都滅掉嗎?)。(所以,這裡給我們)答(復)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是我們妄想心所幻化出來的那個外相滅掉,不是不生不滅的心體滅掉,所以,師父已經講過了,無念是沒有凡夫分別我執的妄念,而不是沒有正念,這個要弄清楚,心體不能滅)。】
承上染心。既依因緣而生。亦依因緣而滅。初句通論。若得對治根本無明。染因滅時(這個污染的因滅了)。則所起現識(所現)境界之緣(則所起現識所現境界之緣。加:「所現」,那麼就比較更清楚。現識它一定會現出種種的境界,所以說,所起的現識,所現境界之緣)。自然(就)隨(著)滅。下別論。不相應心(在「不相應心」旁邊寫個:A。因為,這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看比較清楚,不相應心,怎麼樣?)。親依無明(之)因(而)生(完全是依靠無明才產生的,)。(若)因滅。則三細染心亦滅(若因滅,根本的因就滅掉了,那麼三細的染心也會滅掉)。相應心(在「相應心」旁邊寫個:B。剛剛討論的是不相應心,微細的;現在是粗顯的相應心,相應心則是怎麼樣?)。親依境界緣生(擬,簡單講不相應心是依無明,相應心是依境界緣生)。(如果這個)緣滅。則三粗染心亦滅(那麼這個三粗的當心也要滅掉)。此非約剎那生滅義也(這裡不是就剎那,剎那就是念頭,不是就我們這個念頭的生滅來說的,它是對這個境界來說的,這個時間性、長遠性,是描述長遠性的角度)。
問曰下。互動發難(互動發難就是重複地問難)。若境界緣滅時。相應心體亦滅者。則三細未盡(三細還沒有除掉)。心體已亡(心體已經沒有了)。云何而得相續(怎麼能相續呢?心體跑掉了,不存在了,怎麼能夠相續下去)。若謂心體不滅。三細依心而住。故得相續者。則應常相續。云何金剛道後(我們這個生滅)異熟空(掉了。「異熟」就是第八意識的生滅法叫做異熟,也就是說第八意識的生滅的果報,那這個叫做異熟才空掉,一定要到十地菩薩的第八意識的異熟果報空掉,才叫做空,相續就停止了)。三細染心。得究竟滅耶。
下答有法喻合(「合」就是法跟比喻相合,這)三(個角度來說)。法中所言滅者。但境界無明滅時(但只是境界以及無明滅的時候)。粗細染心之相(才)滅。非因緣滅時。六染(所依的)心體俱滅也(六染底下加三個字:所依之,心體俱滅。古人的註解都很簡單,因為太簡單了,所以,有時候意思會弄錯,六染所依之心體俱滅,絕對不是這樣子,非因緣滅的時候,六染所依的心體也跟著滅,不是這樣子)。若俱滅者。誰證佛果(所以,我們這個佛性是永遠不會滅掉的。我們生命是一種悲劇。為什麼說生命是一種悲劇?如果,我們沒有學佛,我們完全沒有迴光返照的能力,生命的的確確是一種悲劇。今天,台南有一個男眾結婚了,他懷疑他的太太紅杏出牆,紅杏出牆是什麼意思我不太曉得,我只知道「討客兄」(台語直譯,意味有情夫)這個名詞可能比較直截了當,她先生只是懷疑,懷疑而已,生了兩個兒子,這個先生就拿刀子,拿刀子,一氣之下,把他的太太宰掉了,當場就殺死了,結果旁邊,那兩個小孩子在旁邊,這個也是潑婦生的,就是討客兄,是不是?順便就把他也殺,那兩個孩子是他生的,他氣他媽媽,連那兩個孩子也遭殃,也殺,那兩個小孩子,一個現在在急救,一個已經沒有大礙了,他一念起來,就全家死光光,多悽慘,他自己也完蛋了。所以,我們生命,它是一種悲劇,是一種鬥爭,是一種無奈,是一種痛苦,是一種無明。昨天報導的更離譜:這還是一個世間人,昨天,報導一個警察,大家都有看過,報告新聞:一個警察,他很愛他的女朋友,交往了一段日子了,那個媽媽跟她女兒說:這個人脾氣很不好,動不動就會罵人,而且跟他相處在一起可能沒有什麼幸福可言,你最好離開這個人。他是當警察的,媽媽反對,後來,他女朋友慢慢發現,嗯!真的,他就是這種個性,脾氣又暴躁,又不能冷靜,什麼事情都是恨:嗔恨,然後,有一天,他這個未來的丈母娘,差一點……,就叫她:餵!你打電話叫他來,叫他來。就叫他去了。這警察就帶那個(警察本身就有槍,對不對?)槍,有這個槍,就帶著槍過去了,帶到她家去的時候,講、講……,他說:結婚是我們兩個人的事情,然後,他就硬要說:我們要舉辦結婚典禮。她女朋友跟他講:我們兩個還是不適合,還是不適合,我認為我們還是分開。結果,他的丈母娘,不算是丈母娘,沒緣的丈母娘,在旁邊就說,只有講一句話而已,就死亡,只有講一句話,就說:你是沒人教養嗎?跟你講不要跟我女兒在一起,你還講不聽。只講這句而已,說:你是沒人教養嗎?這警察一下子失去理性,起來就,砰!就馬上開槍,她母親,就開槍,打,打成重傷,送醫不治就死亡,他的女朋友,砰!倒了,開槍,倒地,隔壁有人來勸,開槍,打,開了好像六發,倒了三個,就一念之間而已,這個是我們沒有學佛的,因為,這個生命實在是一種悲劇,無明這種東西,他這個我執是非常執著,如果,像換我們現在的話,就不會有這種想法,他就一定會了解,這個不需要這樣子,比如說,前面一個例子,如果,我老婆紅杏出牆,我會跟他叫來直接談,感謝你看得起我老婆,表示我的眼光不錯嘛!你能看得上,表示我以前要跟她結婚我眼光不錯嘛!對不對?那你們兩個好好相愛,對不對?講好了,從今天以後省得這個痲煩,講清楚以後,大家不來囉嗦,沒有關係,去嘛!你不能說你要跟著我,也要跟著他,這像什麼,哪有人這樣子的,那到底爸爸是誰,你也不曉得,分不清楚,對不對?要分清楚爸爸是誰嘛!要不然,那個孩子是誰的,還要驗血,對不對?我是O型的,一驗起來W,我這個沒有W型的,怎麼孩子有W的,搞不清楚父親是誰,所以,講清楚,到底你要跟著我,還是跟著他,不需要殺,這個忿怒起來不需要殺,講清楚,對不對?你要跟著我還是跟著他,講清楚嘛!要跟他,我也覺得很好,也不用撫養,比較痲煩,整天吵架,對不對?如果說是女朋友的話,我們就會想:我們不夠資格,因為人家不理我們,這是我們的問題不好,這個不需要,還開槍,昨天發生警察,今天又發生殺妻,這兩天這樣子,兩個家庭全部完蛋,就因一句話,一個是一個念頭想不開,一個是一句話,所以,你看這個報告新聞,reportneweverynight,你每天晚上看這個新聞報導,這個可以讓我們講經有個講的題目,引以來做這個借鏡,這很可怕的,起一個動念就這樣子,整個家庭完蛋了,你好不容易考上警察,然後,經經過警察學校訓練,然後,一個月三、四萬,像我大姐那個兒子當警察,一個月四萬多,警專畢業的,那個不錯,警察現在的待遇不錯,真的,很不錯,因為,警察冒著生命的危險,所以說,一念之間生命……,如果,沒有學佛的話,悲劇會一直連鎖的,而且學佛,如果學得不深,也會悲劇一直連鎖的,而且今生今世悲劇會發生,那麼生生世世也不會斷絕,沒有碰到善知識,就永遠在六道輪迴裡面,所以,同學們!男人要記住!不要動武!再真的沒有辦法,就遠離就好,那麼,女眾你們自己好自為之,不要黑杏出牆,儘量不要這樣子,這樣子不好,搞得惹上殺身之禍,跟誰要講清楚,對不對?到處獻執勤,自己覺得很漂亮,對他撒嬌一下,也不曉得是真的還是假的,對他又好,到底你要跟的是誰,一問,全部都要,你要跟著誰?唉!這很痲煩,很痲煩,極樂世界就沒有這種婚姻感情的問題,極樂世界都是金光明身。有一個問題還是要回答,一定要回答,已經有好幾個人問了,說:慧律法師!我有聽您的錄音帶,說臨命終的時候,佛光來接引,佛的光是柔和的,但是,我看了雜誌或者是看了密宗所寫的,怎麼是寫有刺眼的,而且是驚怖呢?這個注意聽!兩個講的都是一樣,佛講的臨命終的柔和,他不是說暗,你不能把柔和的光跟暗的光扯在一起,因為極樂世界它一定是無量的光明,這個在經典就講得很清楚,我所謂的柔和不是暗,是非常強的光,而且強,因為,那是佛的慈悲喜舍,法身放出來的光明,我們娑婆世界一下子不能適應,當然會感覺很刺眼,但是,那種刺眼,他不會恐懼,不是魔光那種恐懼、冒冷汗、膽寒,有一種顫抖的感覺,恐懼感,它一定會很強烈,極樂世界的光,以經典裡面記載,它是非常非常強,天人的光,我們就受不了了,不要說是極樂世界的光,天人,如果,我們現在一個人突然有這個能力到天界去,我們就受不了,眼睛就睜不開,因為天界就是光明的世界,因為,天界的人都是修十善業,他的心都是善良的,感覺的世界都是光明的,極樂世界更不用講,那是比天界的光明百千萬億的光明,以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的眾生,沒有辦法,眼睛都睜不開,所以,他認為這個睜不開叫做刺眼,以為叫做現眼、驚恐,那是因為我們不認識佛,而產生恐懼,不是佛的光恐懼,是因為我們不認識極樂世界,不認識佛的光明,所以,我們自己產生恐懼感,而不是佛給你刺眼,給你恐懼感,所以,我們要到極樂世界,一去的時候,還得用一點時間來適應那個光,因為太強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裡面沒有見過那種光明。魔光,我常常用個比喻,比如說,太陽,那就是比較接近魔的光,因為,太陽光一看你眼睛就睜不開,又很熱又很刺眼,對不對?但是,魔的光比這更厲害,它會恐懼,他會讓你恐懼,因為魔的光它沒有慈悲喜舍的心性,不可能放出那種平等空性的頻率,大慈大悲的頻率,這不可能的,所以,有的人聽經,他也不會聽,他把柔光解釋作暗光,暗的光,這其實不是師父所講的本意,極樂世界的光也是無量無邊的光明,這個在經典已經講得很清楚,所以,聽經也是需要把這個光搞清楚)。
【如風依水而有動相(如風,風就是無明,依水,水就是心體,而有動相,動相就像波浪一樣)。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如果,這個水也沒有了,就是我們的心體都跑掉了,那麼這個風相斷絕,風相就是無明,也不可能)。無所依止(意思就是無明必依心體而起,無明可以斷,心體是不能斷的)。以水不滅(水就是心體。因為,這個心性是不會滅的)。風相相續。唯風滅故(就是無明相續,那只是無明滅掉,風相就是無明,所以,這個無明相續,只有無明滅掉)。動相隨滅。非是水滅(這個動相隨滅,不是水滅掉,動相就是所謂的波浪,就是我們一切的無明的造作叫做動相,非是水滅:也不是心體的滅掉)。】
風(比)喻無明。水(比)喻心體。動相是波浪。(比)喻粗細(的)染心。首二句(就是如風依水而有動相,如水滅,則風相斷絕。所以,首二句)喻無明依心體。方生粗細染心之相(才產生粗細染心之相)。若離心體。不能自現心相。若水滅者三句。反(過來比)喻若心體滅(如果心體滅掉了)。則無明無依。以水不滅二句。正(比)喻因心體不滅。無明有所依止。粗細染心之相。得以相續(才有辦法相續)。末三句。(比)喻唯無明滅故。粗細染心之相隨(著)滅。非是心體俱滅也(不是心體俱滅)。
【無明亦爾(無明也是這樣)。依心體而動(依照這個心體而動)。若心體滅(如果心體滅掉了)。(那麼就沒有眾生)則眾生斷絕(意思就是絕無是理)。(那麼眾生就變成)無所依止(這樣講是不對的)。(所以說)以(心)體不滅(就是因為心體不滅)。心得相續(心得以相續)。(只有什麼滅?)唯痴滅故(只是愚痴滅掉而已。「痴」就是無明。唯痴滅故,滅是滅昝我們的愚痴心)。心相隨(著)滅。非心智滅(不是我們的心智滅。心就是我們真如透過無明妄現的叫做心相,心相就是我們無明所現出來的種種的相叫做心相隨滅,境界也是心相。所以,這個心相就是八識的見分跟八識的相分,簡單講就是業識,我們有了業識,這個心相就會產生,心相隨滅,無無明就破除,所以,非心智滅,不是我們的本體滅掉)。】
心體滅(我們的心性滅)眾生斷絕者。前雲眾生依心。意意識(心就是第八意識,意就是第七意識,意識就是第六意識,我們眾生的心,我們眾生是依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在《大乘起信論》裡面不列出前五識,是因為前五識是包括在意識裡面,所以,它不提到前五識,所以,討論第八、第七、第六識,那就可以了,所以,眾生是依照第八、第七、第六)轉(就是依心、意、意識轉,前面有講過,我們為什麼有生滅?生滅因緣者,依心、意、意識而轉,所以,我們有生滅,我們所有的生滅都是一種錯覺,錯覺,所以,你如果悟到佛法的人,他的內心裏面是喜悅,他沒有鬥爭,他沒有所謂的得,也沒有所謂的失去。有的人說:唉呀!師父!您是因為今天是個出家人,沒有結婚,所以,你說你的女朋友被搶走,或者是老婆被搶走,你當然是有那個理性。不!絕對有!你為什麼要打架,等一下惹上殺身之禍,對不對?等一下你跟他談話,他槍拿起來,送給你,我最怕的就是那一支,送給你,可以用法律解決,就用法律解決,不要用暴力解決,不要互相殺來殺去,這個不好,對我們沒什麼好處,對不對?簡單講就是一個人她不跟你的話,你老是勉強她,也沒有意思,也沒有意思,在一起的話同床但是異夢,所做的夢都不一樣,理想、角度都不一樣,也不會快樂)。眾生指諸識言。心滅則無依。自應斷絕(心滅的話,心體滅的話,就無所依靠了,當然,就斷絕了)。以體不滅者。以境界緣滅(的)時(候)。相應心相滅(粗顯的心,如果,這個境界的緣除掉了、沒有了,那麼我們的相應心就會滅,所以,相應心是仗著境界而起的)。而心體不滅(心的體性是不能滅的)。三細染心仍得相續(三細:業相、轉相、現相。這個染污心還是可以相續的)。唯痴滅故者(只是愚痴滅掉。所以,師父叫我們放下,一切都是現成。若論佛法,一切都是現成的,你不肯放下,你就沒有辦法享受無限的生命,不可能的。佛陀因為放下有限,所以,享受了無限的生命,這句話雖然很簡單,但是,所有的道理都包括在這裡面,放下有限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攀緣的六塵,這個叫做有限,這個因為都是虛妄的東西,而享受無限,無限,那就是我們的心體無限、無止盡,所以,真正一個享受的人,懂得享受的人,他不會有貪、嗔、痴的,懂得生命享受的人,不會有這個貪、嗔、痴,所以,佛在《阿含經》裡面有講,佛講過一句話,我覺得非常了不起,那句話很簡單,但是,就是那麼了不起,很平淡的描述一個人一生一世所具備的條件,佛陀說:真正的享受是無貪。哇!這講得太好了,你看看這句話你說:哇!佛陀就是那麼會講話,真正的享受是無貪,你想想看,這個有多麼了不起,很平淡地把一句話講出來,他就把整個真正的生命都講得很清楚,而我們是說:真正的享受是占有。不!佛他剛好講的都是跟我們不一樣,所以,當你有一天,如果,你可以時光倒流的話,到佛陀那邊去的話,你就會說:佛陀!您怎麼那麼會講話,我們慧律法師,怎麼一直讚嘆您老人家,我要跟您出家。撒嬌就起來了,佛陀說:去、去……,上學去。(法師笑)就會去去去,是不是?真正地享受是無貪,你冷靜想想看!有沒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凡是貪,就不能真正地享受到那一份生命。所以,心體不滅,因為,心體不滅,所以,三細的染心仍得相續。唯痴滅故)。痴即無明。無明因滅。則境界(的)緣(就)滅。粗細染心之相(也)隨滅。非心智滅(不是心智滅)。智即本覺智體(來說的)。以對痴之不覺。故云智也。大科一染淨生滅竟。
壬二染淨相資(相資就是互相薰習,真如薰習生滅,生滅薰習真如,就是染淨相資,染薰習淨,淨薰習染叫做相資,資本來是互助的意思)四
癸一舉數列名二薰習義三薰習相四斷常二義
癸一舉數列名
【複次有四種法。薰習義故(《大乘起信論》講的,跟唯識學講的,不盡相同,但是,我們也可以體會薰習的道理,因為,在唯識學講的真如是不可以薰習的,真如是不可以,無為法不能薰習的,它不是有所造作,它是不生不滅的東西,不能薰習,可是,在這個地方,它講真如可以薰習,不過,這個都是一種名相,都不妨礙我們對真理的認識,所以,沒有什麼關係,所以,複次有四種法,薰習義故)。染法淨法。起不斷絕(不斷絕就是染不斷,淨法不斷,什麼時候染法不斷,什麼時候淨法不斷,到最後染法是會斷的,淨法才是盡未來際不斷的,有一天,我們的無明會滅的,全部會滅掉)。云何為四(為什麼,是什麼叫做這四種?)。一者淨法。名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諸位!因為這個很重要,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三者妄心。名為業識。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
(看《大乘起信論補充資料》的第一個表:(見右圖)
你看中間那個框框:「真如」,在真如的旁邊再寫二個字:淨法,是清淨的真如法,所以,真如是淨法,它有一個箭號往下畫,就是「無明」,無明的旁邊有「染因」兩個字,這無明就是根本無明,無明因為有染因,一切妄心跟境界就從這裡顯現出來,所以,第三個步驟就是「妄心」,所以,無明簡單講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產生了妄心,妄心就是我們所講的業識。妄心的上面是「境界」:境界就是六塵。你看!阿賴耶識就包括這四個法,真如、無明、妄心、境界。境界就是六塵,好!我們看《大乘起信論》,慢慢地來看,對照著看)
上雲阿梨耶識。能攝一切法(我們上面講了,真如、無明、妄心、境界,能攝:當然能攝一切法,阿賴耶識能攝一切法,因為它論到體、相、用的問題,體就是真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攝義前已廣說(攝義前面已經廣說)。下顯能生之義(顯出能生之義)。淨法名真如者。即生滅門中之真如。以具(足有)三(種意)義。一約自體(就自體來說)。本來清淨(真如本來是清淨的)。二約體相(二就體相來說,它能夠現出作用的體相)。以能內熏(「內熏」:就往心中薰習)令染成淨(在唯識學裡面,它不這樣講,真如不能薰習,無為法不能薰習,有增有減才能夠叫做薰習,但是,在《大乘起信論》不是這樣講,有一點不同。以能內熏,令染成淨,諸位!現在坐在這個地方就是薰習,你們本身有真如的薰習,自性薰習加上外在的教法:佛法的薰習)。三約用熏(第三就用的薰習來講。當然就是妙用現前,這個用來講一定要除掉這個無明才有辦法,無明不除的話,大用沒有辦法現前的,所以,就用熏)。以應機而成淨緣(因為,應眾生的根器的需要,而顯現在他前面去度他,變成清淨的緣)。故云淨法也。染因名無明者(一切的染因統統叫做無明)。三細六粗染法。皆以無明為因也。妄心。總指業識及分別事識(分別事識,注意!那是附帶的,舉本就該末,業識是根本,分別事識是枝末。業識是根本無明所現出來的東西,分別事識是見、思二惑)。今但言業識者。舉本該末也(「該」就是包括。舉這個根本無明就包括了枝末無明)。妄境界。即事識所緣之六塵也(之六塵:那麼就是境界)。其中染法。具說三種(哪三種?好!諸位!看前面論文:「云何為四,一者淨法名真如」,從這裡開始算,「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無明就是染法,「三者妄心名為業識」,業識就是染法,「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六塵就是染法,所以說,其中染法,具說有三種,也就是無明、業識跟六塵,那麼,就是有三種,這三種)。由自性差別故(因為自性有差別故,所以,有三種染法的不同)。淨法唯一(那就是淨法名叫做真如,淨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真如)。(這個淨法是)以對染雖成熏義。(但)體用無別故(意思更清楚:但體用無別,但是,我們的體跟用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因為,同一個體性)。一舉數列名竟。
癸二薰習義(薰習的重要,我覺得這段講得非常好)
【薰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本來沒有什麼香味)。若人以香而薰習故。則有香氣(如果香來薰習就有香氣)。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於染。但以無明而薰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本來是不清淨的)。但以真如而薰習故。則有淨用(薰習來薰習去,是染淨相資,對不對?染法、淨法互相薰習)。】
此明真妄互熏。以致因果長劫。相續不斷(我們一直斷不了。其實我們眾生說愚痴是非常愚痴,我們一直不能在無常裡面下手,同學們!只是在薰習裡面聽聽名相,平常念念佛,他不肯下心地的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碰到很大的創傷,很大的挫折感,或者是很喜悅、很得意的狀況,他用兩個字就可以放下:無常,他用兩個字:無常,比如說,我現在病苦病得很厲害,無常,也不可能一直病,因為,它會變的嘛!不可能一直病嘛!很痛苦的時候,你不要走自殺的路線,好好地靜養,病苦它就會慢慢地……,休息也是一種靜養,所以,我們一般眾生,他學佛不得力就是不能發揮那種力量,簡單講就是觀照的力量不肯使出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殺手鐧,每一個人都有般若的智慧,可是,我們不肯用,在剎那之間迷失了自己,當我們對某件事情很執著的時候,我們冷靜一點,比如說,那個警察他帶槍去,如果,她的媽媽:你是沒人教養嗎?跟你說我女兒不嫁你,你聽不懂嗎?他內心裏面用一個念頭:無常,我跟你就是沒有緣,你保護你的女兒,這個我們可以體會得出來,無緣的丈母娘,告辭,這不就好了嗎?就OK了,就那麼簡單,承蒙閣下的厚愛,就這幾句話,無常,內心裏面動一個念頭,冷靜退出來,他不是那一念拼不過去就開槍,完蛋了!打死一個人,他女朋友又被他打倒,然後,他自己沒有職業,可能又判死刑,這個可能會判死刑的,我看是會判死刑,因為他是警察,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對不對?警察的耐力應該比一般眾生還有嘛,還有嘛!怎麼會搞到這個樣子,所以,這個警察,雖然是研究世間法,所以,我認為應該配合一點宗教的忍辱的理念,這樣做起事來可能比較好一點,所以,說實在話的,我們學佛的人,只要動一個念頭,冷靜一下,如果,假設還有一種辦法,還有一中,我教你,你就注意聽!這招很厲害的:比如說,你在剎那之間,無常,關起來熬不過去的時候,一直要發狂的時候,你就趕快告訴自己:跑!趕快跑!趕快跑!告訴自己:趕快跑!離開現在的境界,明天再講,趕快跑、趕快跑……,趕快跑就是趕快遠離當時候的境界,對不起!我要去腹瀉,我先離開一下,然後,在廁所裡面,噗!冷靜一下,這有效,不騙你,有效,就是熬不過去的時候,趕快遠離那種境界,然後,冷靜一下,沖沖冷水,冷靜一下,冷靜一下,睡一覺,明天再談,要不然,那個火一直起來,意見不同一直起來,到時候搞了人命出來,冷靜一下,真的,哇嘿嘿……,有效,(廣告詞。法師笑)你就會,哇!有效,真的有效,不騙你的。有效,多多少少會有效,趕快跑,你總要想一個辦法去對治它,難道要鬧出人命,你才要彌補,那根本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根本來不及了,對不對?所以說,一定要冷靜。但以無明而薰習故,則有染相:染污之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是,以真如而薰習故,則有淨用,這是薰習的意思。此明真妄互熏。以致因果長劫。相續不斷)。先明無明熏真如。真如為因。無明為緣。熏成賴耶三細染相(意思就是說無明是依靠真如而起來的,因為真如是心體,我們的心體就是真如,熏成阿賴耶三細的染相)。又業識為因(我們的業識)。境界為緣。返熏賴耶心體。成六粗染相。足顯真如無相。隨熏妄現染相。又顯染法無有實體。並無返流之用(染法無有實體,並地返流之用,意思就是說不能回到清靜的作用叫做返流之用,沒有辦法迴光返照就清淨的妙用:不是真如,所以,染法無有實體,不是說真如它有體性,真如它有體性,它可以迴光返照現出妙用)。故但云相(相就是虛妄的意思,染相嘛!妄現染相嘛!所以,它只是講到這個相,相就是虛妄)。不雲體用也(不講體跟用,因為沒有真如的體)。此約隨流生滅門說。經雲如來藏。為惡習(的)因等(這些緣)。次明無明(的)染法。本無淨業。由真如內熏。發起始覺之智。覺破生(相無明、)住(相無明、)異(相無明跟)滅(相無明,生、住、異、滅,就是三細六粗,就是九個相)。四相夢念。而成菩提涅槃(的果。)。二種常果。故有淨用。真如。即生滅門中本覺。故有熏義。此約返流生滅門說。經雲。由有如來藏故。能厭生死苦(我們如來藏本身就孕育著無量的智慧,只是我們不會用,師父一直告訴諸位!要觀照一切,你冷靜一下嘛!你為什麼不冷靜?學了這麼多佛,難道一句都用不著嗎?能厭這個生死苦)。樂求涅槃也(所以,世間人求的跟我們學佛人求的不一樣,學佛人求的:求涅槃、求往生極樂世界,世間人求的:求貪、嗔、痴,錢愈多愈好,老婆愈多愈好,房子愈多愈好,是不是?轎車愈多愈好,反正他的欲望無窮盡,什麼東西愈多愈好,搞得很痛苦,而我們學佛的人不是,我們要求的是涅槃,不生不滅的清淨心,我們要求的是真如,要求的是求生極樂世界,二六時中都在念頭裡面打轉)。二薰習之義竟。
癸三薰習相二
子一染法二淨法國中二
醜一略明二廣辨
醜一略明
【云何薰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因為,真如法是心體,沒有體性就什麼都免談,所以,有真如才有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薰習真如。以薰習故(因為薰習的原因)。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薰習無明(反過來薰習無明)。不了(解)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出)妄(的)境界(妄的境界,虛妄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的)緣故。即薰習妄心(它變現出來再把它薰習回去,變現出來再薰習回去,就是這樣子)。令其念著(意思就是讓他的念頭執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我們自己變現出來的世界,而我們不認識它,我們產生錯覺,又去執著它,拚命地造業,注意聽!造業:起心動念叫做造業,要注意聽這句話,萬法唯心造,所有的業力都是因為心的念頭在作用,造業,你不要把它看作它是有形相的東西,注意!造業也是意識形態的起伏,因為猛利,猛利傷害對方,傷害對方,所以,這這個怨業一直卡住,內心裏面從來沒有清淨過,這個影像放在這個心中,造的這個惡緣一直重複地報復他,其實是沒有這些境界,但是,我們造的業自己受苦,所以,如果說我們今天認命,也就是說接受了一切惡運的安排,那麼我接受了,就是認命這個命運的安排,無限喜悅、歡喜地接受它,那麼我所有的果報到今天就會停止,繼續來報,我還是不牢騷、不抱怨,但是,就不要再去造這個惡業,再去造這個惡業,來世要受這個果報,又要受這個身、心等苦,所以,簡單講愚痴是一切苦的根本,愚痴,他就會造業,要不然就是情執,就是執著,不是造業就是執著,所以,沒有辦法擺脫這個痛苦,即使你不去造業,你情執在,你還是要六道輪迴,你轉不過去的)。】
薰習有二義。一習熏。二資熏。(習熏最主要是指)根本無明熏真如。為習熏(所以說根本無明熏真如,為習熏)。業識返熏無明。增其不了(增加他的不了,所謂不了就是增加他的無明,無明本來已經很不了解了,很不清楚了,沒有智慧了,是不是?所以說,業識反過來薰習無明,增其無明的程度,增加無明不了解的程度)。為資熏(資就是助,又幫助了無明,就這麼樣的意思,無明現出業識,業識反過來又薰習無明,比如說,你養了一個惡徒,這個惡徒又幫助你造業,就是這樣子)。又現行心境。及諸惑相資。亦名資熏(心對境種種的惑來互相支持著,也叫做資熏)。以依真如法故六句。真如乃所依法體。無明為能薰染因(無明是能夠薰習染污的因)。能熏即以所依為所熏(能薰習就是以所依為所熏,所依就是真如,能熏以所依為所熏)。是謂根本無明薰習。動彼真如(動到真如自性)。則有業識之妄心譬如翳氣(眼睛有病叫做翳氣)依淨眼而起(我們眼睛有毛病,依著清淨眼而我們眼睛有毛病,如果,我們連眼睛都沒有,哪裡有什麼眼病,連眼睛都沒有了,怎麼有眼病,對不對?)。熏於淨眼。而成病眼。以此妄心。還資熏無明(再助長這個無明)。增其不了。與真如法違。不覺念起。轉成能見之見分。現一切虛妄境界之相分。此即無明為因。生三細也(如果,不解脫生死,如果,你投胎跑到非洲的草原去,你就痲煩大了,這些動物不是吃動物就是被動物吃,像那個老虎、獅子,早上一醒來,它的首要的工作就是填飽肚子,就開始要獵殺,它們都找那個羚羊,豹的時速120公里,羚羊的時速才50公里到60公里,所以,跑不過它,老虎要抓你的話,一定抓得到,而老虎是母虎在捕殺,獅子也是,獅子是母獅在捕殺獵物,雄獅它不捕殺的,母獅捕完了,雄獅過來,它還把那個母獅踢走,這個雄獅不講道理的,它捕的,然後,叫它走,它要先吃,母獅就在旁邊等,等它吃飽了,然後,再過去吃,獅子一天睡二十個鐘頭,一天到晚都在睡覺,因為,它無敵手,在森林裡面它沒有敵手,沒有天敵,沒有一個人能夠殺得過獅子的,所以,它沒有天敵,它可以坐在那邊一直睡覺,那我們不行,我們跑到森林裡面,我們的天敵太多了,你敢睡覺嗎?你一下子頭就不見了,是不是?所以,我們如果說轉變成動物的話也很痲煩,如果說你跑到森林裡面,或者是到非洲去,不是說你做老虎、豹,你就以為你耀武揚威,你就什麼都可以捕獵得到,不一次,十次裡面,只能兩次成功,捕獲率百分之二十,要不然,你看看虎、豹、獅子數量怎麼那麼少,很少,一片草原多少動物可以吃,可是沒有辦法,所以,這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是天地的法則,這個沒有辦法,你看到動物在吃動物是很殘忍的,一來,就咬你的脖子,好好的一隻羚羊,它一來就咬你的脖子,它為什麼要吃你,它沒有理由,它肚子餓。它肚子餓,它就要吃你,我們人還有法律保護,你為什麼要吃我,還可以講幾句話,對不對?羚羊它哪裡問老虎:餵!虎先生你為什麼要吃我?傻瓜!肚子餓哪裡有什麼原因,就是要吃你,傻瓜!這個沒有什麼道理可以談,對不對?就是要吃你。你如果是羚羊:我不給你吃,你有這個權利講一個「不」字嗎?你有權利說:我不給你吃嗎?沒有!無明所現出來的虛妄的境界雖然是虛妄的,但是,它就是這樣子,你生生世世造這個恐怖的境界,你的果報,你就是要過恐怖的日子,所以,在森林裡面,你生命隨時都會消失,都會消失。像大象,人家在講:你看大象,獅子跟老虎從來不敢吃大象,沒有吃說過大象被獅子、豹吃走的,結果,吃掉大象的是什麼?你想得到嗎?是細菌,大象在非洲裡面一感染細菌:病菌,一大片,幾千頭的大象全部死光光,死光光,瘟疫,碰到瘟疫,它不用大形的吃,它用最小的吃你,在這個世間就是這樣,一物剋一物,跑不掉的,沒有辦法,因為為什麼?無明本身就是一種分裂狀態,意識本身就是一種分裂狀態,分裂狀態它就會產生一種對立,敵對的東西,所以,我們一出生就會有敵人,同學們!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一講話,人家就會對我們不滿,不管你是孔子講的,不管你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就一定會有人反對,這才叫做正常,包括我慧律法師講的也一定有人批判、有人讚嘆,一定的道理,因為,我們分裂的意識狀態,生生世世所造成的惡因,都會有存在的,包括釋迦牟尼佛前世造的惡因,它都要受果報的,所以,無明為因生三細)。
以有境界緣故。還熏動八識心海。起諸識浪。緣念彼境(起諸八識的心海,這一顆心的範圍大,就像海一樣,起諸種種的分別心叫做識浪,識浪就是分別跟執著的意思,如果,你不想要有波浪、痛苦的日子就很簡單,放下分別、放下執著,你這個波浪就停止,你不肯,你不受苦,師父!我如果不肯放下,怎麼辦?很簡單,就涼拌,就要受苦,沒有怎麼辦。師父!如果我願意受苦,你怎麼辦?那很好,你就慢慢地受苦,我隨喜你受苦,因為,我改變不了你,我才不會因為你受苦而痛苦,不會的,所以,我常常講:這個人你要教他,教不聽,讓他痛苦,放任他痛苦,痛苦到有一天,他就會覺醒,所以,師父!我很愛睡覺,怎麼辦?我說:睡久了,他就會醒,睡久了,不可能睡很久而不醒的。這個孩子,我講他,他不聽,他過著痛苦的日子,我就不理他,讓他好好自尋苦惱,有時候教育要直接教育,有時候要間接教育,你一直講他沒有用的,讓他間接教育,自己去碰撞,自己去體會,自己去行痛苦,然後,別人跟他洗臉(意指教訓),侮辱他、誹謗他、傷害他,他發現:噢!師父這麼慈悲。對!然後,他就會回來,他就會回來,回來吧!就會回來,慢慢地回來,他對我們沒有信心,你拚命講他怎麼樣,你要珍福、惜福,沒有用的,就讓他走吧!所以,我這個人從來不留人。師父!我要離開。那就離開,有沒有錢坐車子,這裡有一百塊,來!有沒有錢坐車子,他要離開,我就拿錢給他,你認為外面好,你就去參嘛!不需要互相挽留,對不對?千山我獨行,你就去吧!因為,我了解心理學,他不來接受你的教育,你拚命挽留他沒有用的,你走吧!沒有關係!因為,這樣我也很快樂,所以,我是一個快樂的小天使,小天使,快樂的小天使,為什麼?你懂得道理嘛!你又不勉強眾生來跟著你,對一切境界都是隨緣,不需要分別、不需要執著,要不然,你的痛苦就會連續不斷,起諸識浪,緣念彼境,境本來就是不實在的東西)。七識起念分別。相續不斷。六識取著計名(第六意識取執著,計名字還著相)。循名造業。依業感報。則受一切身心等苦。此即境界為緣。長六粗也。一略明竟。(我告訴你,依業感報是很可怕的。有一個人要來我這裡出家,這說一說也沒有關係,因為不講人家的名字,他要來我這裡出家,在這裡出家,他看起來就很老,貌相不怎麼樣,你看到他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戴一支眼睛,全身墨黑的,牙齒可能是吃檳榔還是怎麼樣子,這個你一看就知道這個要修行相當的困難,所以,這個業報一感受出來,外相一現出來,我看這不容易的,不容易教導的,如果,人家剃度,人家要是說:慧律法師!您這個徒弟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非洲什麼部落來的,部落族的,真的,那個貌相之不雅,也是一種果報,我常常想:如果他這種臉要去照顧百貨公司的話,可能沒有什麼生意,他在那邊就不會有人上門來,不會有人上門來,所以,這個美的東西,這個果報,真的,可以感得很好的外緣,你長得很美就沒有話講,你靠那個貌相就吃不完,他就吃不完,如果你很肯工作,照顧這個百貨公司,站在那個地方賣化妝品,對不對?像我們這個,有的貌相就長得很美,皮膚也很漂亮,他不管有沒有怎麼樣子,她就站在那裡賣化妝品,你的皮膚怎麼那麼漂亮?我抹化妝品的,她就有生意,她就不會餓死,對不對?有些長得像木炭這樣子,你站在那邊,誰買你的化妝品?所以,我們生命各種的業報,雖然是假相,我覺得還是滿重要,還是很重要,所以,還是不要造業,免得感得果報,我這個人就是造業,造業,造業太重了,所以,這個身高再怎麼長也長不高,我用盡了努力,吃中藥、西藥,還有的人叫我走什麼竹片,竹片,竹子剖開來,然後,翻過來在上面走來走去,什麼吳若石神父那個按摩,按得像殺豬一樣地叫:啊……!還是長不高,還是一樣啊!怎麼吃還是一樣,沒有辦法!或者是以前進補被遏止生長,這個可能果報不好,你們不要像師父造業造這麼重,果報很不好,像你們福報就很大,長得又高又莊嚴,或者女眾長得又漂亮又好看,學問又好,像我們這個,哪個百貨公司要請我們去站,我們是業障深重的人,不要像我這樣造業這麼重)
醜二廣辨即前三種。從後向前。次第說也
【此妄境界薰習義(虛妄的境界薰習義)。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念薰習。二者增長取薰習。】
(看右表:真如幻化出無明,一念不覺,無明產生妄心,妄心產生境界。注意看!那個境界的右邊,有畫一道線過來:念薰習,增長念薰習,你們字要寫在旁邊。增長念薰習就是增長智相跟相續相,境界畫線跑到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來,這個就是細,在旁邊寫個:念:增長念薰習就是細,境界裡面的細的分別心叫做增長念薰習,就是增長智相、相續相,五意裡面的後面兩意,境界又有線畫到取薰習:增長取薰習,增長執取相跟計名字相,因為,它是面對境界,所以說,境界它有兩種薰習,增長念薰習是微細的薰習,它是增長你的智識跟相續識,如果說你是對粗糙的境界的執著,那麼就是取薰習,取薰習就包括兩種:執取相跟計名字相,增長執取相、增長計名字相,境界不畫這樣子,所以,取薰習就畫線到分別事識:前六識,分別事識就是枝末無明,業識跟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裡面,因為,分別是來自於這五意,所以,它排在後面,根本無明只有一個就是業識,其他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統統稱為枝末無明,但是,因為分別事識是對境界來講的,所以,我們一般稱分別事識就是見、思二惑,見、思二惑就是分別事識,把這個業識所展現出來的,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一起討論的話,業識是根本無明,所以說,念薰習跑到細的智相、相續相那個地方,取薰習就跑到前六識,因為它是針對境界來講的,所以是增長取薰習,增長執取相、計名字相。為什麼要看這個表?要不然,我們會弄不清楚,這個無明到妄心,無明是根本無明,妄心是透過無明所展現出來的妄心,它的底下有業識、轉識、智識、相續識,轉識就是所謂的末那識,就是一分的法執,跟我法二執存在,我從無明到妄心,這個離不開業、轉、現、智、相續等等這五意,所以,它這個把無明到妄心,所展現出來的五意放在下面,來談到薰習的問題,念,增長念薰習,它就會畫到業識那個地方,其實不是業識,其實是後面的智識、相續識,境界的薰習畫到取薰習,取薰習就是分別事識,是對境界講的前六識。好!這樣子就更清楚了)
先明境界薰習。上依業識返熏無明(依照這個業識返熏,業識就是妄心,妄心返熏無明)。故現境界。此即以境界資熏業識(返過來薰習這個業識)。令彼心海。起四粗轉識波浪。增長念(薰習的話)者(這是微細的,在旁邊寫個「細」字)。即業識以境界資熏之力。增長事識中細分。(六粗裡面的前二粗,就是)智相相續相(剛剛已經有叫你們寫上去了。智相就是智識所現的,相續相當然就是由相續識所現的,智相、相續相,在心來講叫做識,在境來講叫做相,其實都是心的東西,智相、相續相)。(那麼就是)法執分別念也(因為有法執的分別,分別染淨叫做智相,染淨相續叫做相續相,所以,這個法執分別,也就是說對後天性的,這個不是俱生的分別法執,法執分別念也簡單講就是分別法執的念,如果是對先天來講叫做俱生:法執俱生念,那麼對後天來講就是法執分別念,也就是對境界來講的)。增長取者(你有境界就會增加我們的執著)。增長事識中粗分。執取相計名字相。人我見愛(見就是見惑,愛就是思惑,見、思二惑的)煩惱也(這是枝末無明,所以枝末無明是對境界來講的)。
【妄心薰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業識根本薰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業識根本薰習就是已斷見、思二惑,三界外的生滅,三界外的法執,所以說,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簡單講業識根本薰習就是對三界外講的法執)。二者增長分別事識薰習(只要能夠看到增長分別事識,當然是後天性對境界來講的)。能受凡夫。業系苦故。】
(看上面表:妄心薰習:真如產生無明,無明產生妄心,妄心有兩條線,第一個業識根本薰習,在「業識根本薰習」的旁邊寫個:這是轉現,就是轉識跟現識來講的,三細裡面的轉跟現,轉跟現,業識根本薰習。最主要業識根本薰習是妄心產生兩個,產生就是轉識跟現識,我們剛剛講的是智相、相續相,那麼這是轉相跟現相,所以,是這兩個。關於業識的話,就是無明所產生的,所以,這是最微細的,所以,業識根本薰習會產生轉動我們的妄見,現出我們的境界,針對這兩個,轉識跟現識兩個,我們剛剛所說到的境界的薰習,念,增長念薰習,就是旁邊有寫:智相、相續相,增長智相跟相續相,取薰習增長執取相跟計名字相,那麼我們現在妄心比較更微細,妄心更微細,因為妄心是由無明:根本無明幻化出來的,所以,妄心比較微細,那麼妄心是怎麼樣?如果,是業識根本薰習,那就是捆綁羅漢跟菩薩,他是會現出轉識跟現識,另外一個叫做「增長分別事識薰習」,在「增長分別事識薰習」旁邊寫六個字:不了境界不實,叫做「增長分別事識薰習」。不了解境界不實在的,所以,凡夫業系苦,因為旁邊已經有寫了:凡夫業系苦。凡夫業系苦,是增長分別事識薰習,那意思就是不了解境界是不實在的,那麼不實在,他就會產生執著,這是針對凡夫講的。業識根本薰習是微細的,所以,增長分別事識又跑到前六隻來,那麼這個境界的取薰習也跑到前六識來,那麼妄心的業識根本薰習跑到五意來,就是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那麼境界的念薰習,微細又跑到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來,如果沒有這個表格,完全看不懂,你不曉得它在講什麼。)
次明染心資熏無明(再來是說明我們這個染心,幫助無明的薰習)。一以業識資熏根本無明。增其法執(法的執著。所以說,以業識資熏根本無明,增其法執)。不能離念。迷於無相真如之理。所執法相不忘(因為,有法執當然有法相不忘)。能起轉現等相(就是剛剛寫的:業識根本薰習就是增長轉相跟現相等相)。令彼三乘人。雖出三界。離事識(三界內的事識)分段粗苦。猶受梨耶變易行苦(剎那生滅的變易行苦)。此苦通九界。今揀細異粗(現在不同於細的,選擇這個細的也不同於粗的。揀細異粗:選擇這個細是不同於粗相)。故約離粗時說。二以分別事識。資熏無明。增長見愛煩惱。不了境界不實(在)。則分別執取。起惑造業。隨業所系。受分段(生死,分段就是三界內的生死,分段的)粗苦(有這個色身叫做粗苦)。故云能受凡夫(所以說能受凡夫)。業系苦故。
【無明薰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根本薰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薰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看上表:看「無明」:無明畫線,有一個叫做根本薰習,旁邊寫個「細」字,微細的。根本無明就是成就業識,旁邊寫四個字:成就業識,就是五意裡面最微細的,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無明的薰習裡面,根本薰習就是成就業識。無明又畫線,所起的愛見薰習,見愛薰習旁邊寫個:見思枝末無明,叫估愛見薰習,就是見思枝末無明,能夠成就分別事識,成就前六識,前六識因為是枝末,所以,它一定要恢復到根本,根本就是業識,業識就包括了轉、現、智、相續識一起討論,所以,畫一線跑進去,就是這樣子。剛剛我們講的境界,妄心、無明這個都一直畫,這個下半部都是染污的薰習,如果往上畫,上半部畫都是清淨的薰習)
後明無明薰習。一以根本無明。薰習真如。依不覺故心動。動則起業。生滅不生滅和合。成就阿梨耶業識等。二以根本所起。見思枝末無明。返薰心體。妄生執著。計我我所。循塵分別。成就分別事識。上文去(這一段)。此識依見愛煩惱(見就是見惑,愛就是思惑,見、思二惑的煩惱)。增長義故。一染法竟。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上終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下
四明接待講寺佛教講習所圓瑛弘悟述
子二淨法二
醜一略明二廣辨
醜一略明
【云何薰習。起淨法不斷(剛剛我們是講染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因為我們有真如的法)能(夠)薰習無明。(薰習無明以後)以薰習因緣力故(因為,真如的薰習,知道要修行)。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發心修行那一念還是妄心,還沒有斷無明,所以,雖是妄心已經受到真如的薰習,所以,想要修行,雖說修行,暫時還是妄心,因為,還沒有達到解脫的境界,所以,我想修行,這一念還是妄想)。】
初二句征問。下答釋。真如法有二。一真如自體為因。二真如所流教法為緣(這什麼意思呢?真如自體為因,我們本性就是佛,我們有真如的自體性,我們內在做為自己內在修行的因,然後,加上善知識,外在的諸佛菩薩、善知識的教法為緣,由內發外緣就產生修行,內發。比如說,這根木柴,這根木柴它本來就可以燒起來,可是,你沒有外在的火把它點燃,雖然是一根木柴,可是,燒不起來,你雖然是有佛性,大家雖然是有佛性,可是,如果我們沒有善知識,我們也引發不出道念出來,因為我們經典看不懂,是不是?大藏經,買一部大藏經十萬,就一直放在那個地方,二十年還是放在那個地方,你怎麼不看?看不懂,沒辦法,那你為什麼買大藏經?因為,人家會說我很有學問,來裝飾,要不然,這麼大的書櫃又沒有大藏經放著,那怎麼樣,又沒有辦法!空空洞洞的,所以,我家又有錢,要買大藏經來放著,還要放樟腦丸,因為看不懂,很想看,但是看不懂,因為,那裡面沒有標點符號,沒有之乎也者,沒有濃厚的國學底子,那根本也沒有辦法,就算有國學的底子,沒有佛法的薰習,你能看得懂?那才怪!所以,大藏(zàng)經念到最後就會變成大藏(cáng)經,完全藏(cáng)起來,完全沒有作用,叫他拿來供養,他又很可惜)。以此薰習因緣力故。則令眾生厭苦求樂。發心修行。舍染趣淨。得成淨業。此本熏也。
【以此妄心(雖然想修行,厭苦求樂,發心來修行,也是屬於妄心,這不要弄錯了。奇怪!要修行也是妄心,對!沒有錯!要修行,只是因為你有真如的自性,但是,還沒有顯現出來,這一念發心,那還是妄想心,只是夾雜著真如的妄想心,你有機會成佛,因為你夾雜著真如,所以,你有機會成佛,我們一般眾生都是妄想,他根本沒有真如的薰習,他怎麼能夠成佛,所以,在座諸位!你們有真如自性,又加上善知識的提攜,你們有真如自性,又加上善知識的提攜,那很容易成就,你只要今生今世好好地念佛,保證往生極樂世界,那沒有問題的,那個五逆十惡罪佛都要來接引何況大家,你們還沒有做得那麼嚴重,對不對?)。有厭求因緣故。即薰習真如。】
妄心受熏。能起厭求。即此厭求之心為淨因。所起淨行為淨緣。反熏真如。增其勢力。此新熏也(新的薰習)。
【自信己性。知心妄動(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心是因為妄動)。(本來)無前境界。修遠離法(本來沒有一切的境界,無前境界:本來就是假的,本無一切前境界,本無前面的境界,這個境界本來就是幻相出來的,只是你不悟,一直認為它是真的,拚命地追,拚命地求,到最後還是失望。遠離法就是離開這個境界)。以如實知(徹底地悟道)無前境界故(同學們!你只要放下,全盤放下,境界對你就沒有作用)。種種方便。起隨順行(隨順真如,隨順什麼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薰習力故。無明則滅(所以,修無念就是趨向於真如,你不能修到死也沒有用,無量阿僧祇劫你也不能成就,因為,修行不能在有相裡面打轉,修行要單刀直入,就直接進入真如)。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的)業(意思就是幫助眾生來成就三業,成就道業叫做成自然業,自然業是一種智慧,自然業智,加一個:智,那就對了,自然業就是隨緣度眾生,妙用現前叫做自然業,名得涅槃成自然業就是妙用現前,三業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叫做成自然業,簡單講,三業自然加被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現在前面度他)。】
此明淨熏(的)功能。從因至果(從因到果)。階級次第也。自信己性者(自信自己的本性,然後是清淨的、是真如的)。即發起大乘正信。信有真如自性。此當十信位。知心妄動二句。了知一切境界。皆由一心妄動而有。其體本無。此當十解位(十解就是十住位)。修遠離法者。是依解起行。修唯識尋思(尋是粗糙的觀照,是有相的粗糙觀照,思是微細的有相的觀照)等比觀(比觀就是比類而觀,但是,都是有相觀)。此當(實)行(十回)向位。以如實知下。當初地以上。稱真如實理而知。無有境界可得。證現量智(現量智就是如實智。什麼叫做現時智?就是我們所謂的真諦跟俗諦,那麼這個就是俗諦,證現量智就是能夠知道眾生的種種差別的智慧,現量智,不但對空性了解,而且對俗諦徹底的清楚:現量智)。異前比觀也(因為比觀是有相的)。種種方便。起隨順行。即十地位中。稱理所起之圓行(稱理就是真如實理,稱理就是真如理,所起的圓行,因為,只有真如無相,他才能夠達到最圓滿的境界)。不取者。所取無相。不念者。能念(之心)不生。久遠即三祇熏修也(三大阿僧祇劫。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在唯識學裡面講,第一大阿僧祇劫修什麼,第二大阿僧祇劫修什麼,第三大阿僧祇劫修什麼,意為無央、無量數,無央數,劫就是極長遠的時間,那麼這個劫是由小劫累積,二十個小劫有一個中劫,四個中劫變成一個大劫,所以,有大、中、小三劫之差別,那麼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個阿僧祇劫,熏修)。上屬因地。下屬果地(前面講的是因地,最後講的是果地)。無明滅。則根本無明盡也。心無有起者(心沒有起心動念)。以無明既滅。妄心亦盡也。境界隨滅者(因為這些境界妄心,這個都是根據無明來的,無明是因為真如來的,所以,境界就隨滅)。以妄心既盡。妄境亦空也。即翻前三種染熏(三種染熏就是境界的薰習、妄心的薰習、無明的薰習叫做三種染心,妄境、妄心、無明,是三種染污的薰習)。
(因叫做無明,緣叫做境界,所以是)因謂無明。緣謂境界。心相謂六染(心相叫做六染,現在裡面的心相叫做六染,三種相應,三種不相應)。俱滅皆盡(六染不是六根染污六塵,六染是前三染:是粗的,是相應染,後三染是不相應染,你不要把六染變成六根攀緣六塵,那就不對,那是執相應染、相續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是這個,俱滅皆盡)。即前雲因滅故(就是前面說的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複本心源。名得涅槃(複本心:恢復到本來的清淨心,名得涅槃就是不生不滅)。起不思議業用(三業的不思議的業用,業用就是三業的不思議,身、口、意都不思議)。名自然業(這個可以加被眾生,業用當然就是法身的業用,外熏眾生,能令眾生三業清淨)。至此真如出煩惱礙智礙也。一略明竟(能斷掉,都跳出來,煩惱就是礙,智本身不是礙,因為所知的智被障礙叫做智礙。其實《大乘起信論》是很好的,非常非常好的,有的人聽不懂,人愈來愈少,還好今天人很多,我們《大乘起信論》講完的時候,我們講《楞嚴經》,《楞嚴經》講完,我們講《法華經》,已經準備開始印了,《法華經》講完了,將來有因緣,我們開《大智度論》,或者是《唯識論》,我今天看了那個《唯識論》,《唯識論講話》寫得非常好,我們已經講過天台的思想、唯識的思想,淨土的思想、禪宗的思想,等到《法華經》講完了,我們要講華嚴的思想,要一部一部來,這個課程的安排是很重要的,華嚴的思想一定要懂,華嚴的思想不懂也不行,因為,華嚴思想講十玄門、六相、事事無礙法界:四法界,這個都很重要。一個人一生一世不聽到《法華經》那是很悲哀的,很悲哀,成佛的法華,你沒有聽過《法華經》,怎麼成佛呢?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不曉得你們開了沒有,不曉得你們開了沒有?常常有人告訴師父,說:師父!都聽不懂。《楞嚴經》我很認真聽,很認真聽不懂,沒辦法,只怪你們業障深重,人家我就看得懂,怎麼會差那麼多,我們雖然業障深重的人,人家頭腦不錯就看得懂,你們就看不懂)。
醜二廣辨二
(我們講到薰習)寅一明妄心薰習二顯真如薰習
寅一明妄心薰習
【妄心薰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分別事識薰習(為什麼稱妄心?因為,雖然他要返染歸淨,但是,畢竟不是清淨心,所以,這個還稱為妄心,所以說,妄心薰習裡面有兩種,所以,分別事識薰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像我們人活到一陣子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這個世間已經很苦了,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說:世間已經很苦了,不要再製造是非,不要再造痛苦,鬥爭的意見,或者是看法不同,世間已經是業力所感,很痛苦的世間,不要再製造這些紛爭,儘量能夠化有為無的力量,把一切的煩惱,有的爭執化成空性的力量,那麼這樣子就接近了道)。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隨自己的能力,漸漸地趣向無上道)。二者意薰習(意大部分都是指法執,意思就是說第七意識的法執是比較微細,前面講的分別事識薰習,就是凡夫因為不了解世間是假相,所以,有我、法二執,針對這個色身的五蘊,境界的六根、六塵,而起這人執著,那麼他發起一念覺悟的心,並不是真正的悟,而是指斷掉粗糙的分段生死,所以,這個分別事識薰習就是說觀察到五蘊皆空,這個境界剎那之間生滅,很痛苦,所以,想要擺脫苦,因此叫做分別事識薰習,那麼這個意薰習不是,已經跳了三界外了。意薰習的意思就是說要斷法執的意思,簡單講就是微細的法執沒有斷,他現在藉著真如的力量,用微細的觀照,藉著真如的力量,要返染成淨,所以,這個叫做意薰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看右表:
「妄心」,畫線上去的右邊,你看:妄心有兩個,有四條線,兩條線畫下來是「業識根本薰習」,一個是「增長分別事識薰習」,可是,如果妄心裏面,他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他了解真如自性就是佛,然後,借重外面善知識的引導,所以,他接受真如的薰習,功夫不夠的,叫做「分別事識薰習」,所以說,畫到「妄心」,畫右邊一線,「分別事識薰習」,就在「道」,慢慢有一點道,簡單講就是了解我們所說的這個第六意識,我們發現這個第六意識粗糙的煩惱,痛苦:一種執著,所以,我們凡夫慢慢地能夠覺察,簡單講分別事識薰習就是要準備斷第六意識,三界內的分別執著說「分別事識薰習」,因為,那是針對「境界」,這個意薰習,境界就比較微細了,簡單講,這個意也是業識,也就是前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所以,這個意薰習,這個「意薰習」雖然是「妄心」,但是,已經有存在著真如,所以,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那邊有寫個:「習所成種」,後天的修行而成為真如薰習的種子,叫做「習所成種」,由後天的薰習,所以,這個修行薰習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薰習是非常重要的,本來我們內心裏面煩惱,今天為了一點小事情苦惱,來坐在這個地方,聽了兩個鐘頭以後,唉!我真是不應該,我真的是不應該這樣困擾,薰習的力量很大,否則的話,大家都是火冒三丈,世間:娑婆世界,已經是無明來的,無明一定會爭執的,所以,用一顆平常心看這個眾生,你就會發現在這個生滅法裡面,還有一個不生不滅法,如如不動的自性清淨,要用這一顆心來運用在生命裡面,我們就容易覺悟,我們了解生滅法裡面的得失,生滅、無常,這個沒有真正可以追求的,所以,對這個世界,你不必很訝異,說: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你不必訝異,在這個無明的世間,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讓你想像不到的事情,都可能發生。好了,妄心如果畫線到上面去,也就是說有發心要修行,如果,畫到下面來,那麼就是繼續妄想的薰習,所以,這個很好看,從上面畫到下面來,那麼就是妄心,從下面畫到上面去的箭號,那麼就是修行。)
此明妄心資熏。成返流淨行(轉過來流向清淨之行)。不同前妄心薰習(不同於前面的妄心薰習)。而受粗細二苦(是受到粗細二苦。粗就是分段生死,細就是變易生死:兩種苦)。其意最微。須當發明。問曰。妄心薰習不成染法(為什麼這裡講妄心不會變成污染的法)。反成淨行者(而反而變成清淨之行呢?既然講妄心薰習,應該是染污的,怎麼會變成清淨的呢?)。何也(為什麼?)。答曰。前雲以有真如法故(還是真如,我們有真如自性)。能薰習無明(簡單講就是好的要薰習這個壞的)。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此是妄心(雖然是講妄)。已受真如內熏之力所熏也(但是,已經受到真如的力量之所熏)。是謂本熏(本熏就是說真如,本來就有這種力量,一個人睡久了,他也會醒,一個人無明長此以往,碰到佛法也應該覺悟,還在那裡轉不過來,說起來,難過)。復雲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真如(在用這個妄想的心,有厭求因緣故,厭就是厭離這個痛苦而求這個涅槃叫做厭求,厭生死求涅槃這個因緣,所以,就薰習這個真如,就是有厭求故,厭是對生死講的,討厭這個六道輪迴的生死,求就是求大涅槃,有這個因緣故,那麼就薰習這了真如)。此薰習者。是已受熏(習)之妄心。反熏(回來)真如也(反熏回來這個真如,所以說,好的,壞的都在裡面掙扎)。是謂新熏。然能(夠)熏(習的)有粗細二(種意)義。故約人以彰(顯,彰顯什麼?有的人是)頓(頓就比較快)漸(就比較慢。頓當然是指諸佛菩薩,漸的話,根器比較差一點的凡夫,利根的人就比較快,其實頓根跟漸根也是無量億劫來所薰習的,像師父告訴大家,若論佛法,一切現成,不取不捨就是見性成佛道,如果,六祖一聽,馬上就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佛道,因為圓滿了自性清淨心,無所覺悟,什麼叫做清淨心?好,看一切相,很清楚地看一切相,不加任何的見,起任何的見,本性具足的清淨心,就顯現不出來,這一定的道理。我們佛性最偉大的東西就是平等、就是空性,就是慈悲,可是,我們眾生不是,強迫自己加一個見,我眼睛看這個世間,本來所有的碰撞,所有的來龍去脈生滅的東西,它本身就不可取不可得的東西,可是,我們加上一個什麼最可怕的東西,就是見,見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觀念、我的感覺,那麼這個建立主觀意識形態的時候,他為了要保持自己的尊嚴,所以,他不得不抗拒外來的力量,所以,佛陀說: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對這個世間,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抗拒他就是要保護自己的見,你這個見一發揮的時候,自性清淨具足的無量無邊慈悲的見,全部消失,簡單講,一個人很固執自己的看法,別人的建議他就聽不進去,他怎麼樣都聽不進去,所以,最可怕的就是這個見,見:我認為,我的感受是什麼,我一直肯定自己的看法,那不聽善知識的勸告,就沒有辦法,所以說,如果是祖師大德在開示,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到這樣開示,噢!知道了,我以後看任何的世間,我都用一種平常心看,不起伏看、不生滅看,我就這樣看,很清楚地看,不用分別心看,不用執著心看,縱然他的看法跟我不同,我也不加任何的見,為什麼?見會束縛一個人,使自己具足的無量的財富、無量的智慧,變成束縛在一個小的範圍裡面,見就是範圍,你不放下這個有限的見,你不可能完成無限的智慧,不可能的事情,永遠不可能,無明就是卡住了我見、法見,所以,世間人就紛亂、鬥爭,這個比比皆是,這哪裡不是這樣子,到處都是,上根利智是這樣,一悟,即入如來地,但是,下要純智的,沒有辦法,你告訴他:唉!這個不要怎麼樣。他會講一大堆理由,他有權利這樣執著,這些悟道的人,或者是高超的人,他會看這個眾生,他已經是錯誤了,他在痛苦了,然後,他告訴他這個道理,他一直反駁這個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覺得很累,好,你就擁有你自己的看法,對不對?所以,度眾生要像諸佛菩薩,諸佛這樣不疲不厭的,這樣一直要讓你解脫,這很不容易的,度眾生要很有耐性,像我就沒有辦法,講這個要不要聽,不聽,那你做你的,我走我的路線,沒有辦法,沒有那種體力跟耐力,一直在那裡蘑菇,我的道業自己重要,對不對?沒有那個時間,諸佛菩薩發大悲心,一直重複地告訴你,那麼我們薰習的,就是這樣子,今天,我們白天發生很不愉快的事情,昨天發生很不愉快的事情,我們今天聽師父講,真的有道理,就是這個見在作祟,這個見從哪裡來?從無明來,無明從哪裡來?從顛倒來,為什麼會顛倒?沒有理由,假的認為真的,無明有什麼理由,沒有理由,所以,根器利的人很快,根器差的人,你怎麼跟他講都沒有辦法,他還會反駁你,他甚至會誹謗你,下根器的人習氣那麼重,怎麼樣就是沒有辦法入道,所以,結一個善緣)。分別事識。即上(面的)意識。以此已(經)受熏之意識。資持力故(用這個資持力)。(也就是用第六意識)發心修行(那麼用第六意識去修行,就是小乘、二乘人,以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那個無明,十二因緣的無明要記住,那個是枝末無明,二乘人所修的無明,是斷枝末無明,而不是斷大乘菩薩金剛地的業識,不是斷那個根本無明,要弄清楚,我們講十二因緣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因為那是二乘人斷的,二乘人斷的是三界內的見、思二惑,他不是大菩薩金剛地,而斷這個業識,那個不是斷根本無明,我們平常所討論的無明有兩種:一種是根本無明,三界內的無明叫做枝末無明,三界外的無明叫做根本無明,我們今天所斷的可以說都枝末無明,我們根本無明,根本連談都談不到,沒有份,也離我們太遠了,這個名詞很陌生,根本無明聽都沒有聽過,有聽也不曉得在講什麼,所以,我們只能講斷三界內的無明,那就是枝末無明)。此依凡夫二乘。尚有分別法執。執心外實有境界。故雖厭生死苦。不了唯心道理。但隨自(己的自)智力所能。作意修習。以不達本故。趣大菩提。疏而且遠(疏當然就是有個距離,而且離得太遠)。故曰漸(慢慢、慢慢地來,有的人很快,釋迦牟尼佛一說法,他一悟就菩薩地,一悟就是三賢十地,見到真如,可是,有的人煩惱重,怎麼樣講也沒有辦法)。意薰習者。若就本論。意即業識(五意就是所謂的業識,簡單講業識就是微細的法執的開始)。通論即前五意(五意就是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諸菩薩以此已受熏之意。資持力故。發心修行。知一切法。唯是識量(意思就是了解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的,根本沒有相,所有相都是心,簡單講,你不跟境界調和,你的心就調和不起來,一定的道理,是不是?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我要讓你痛苦,簡單講你心就自己先痛苦,如果,了解唯心所造的時候,我要給你快樂,每天都要給你,我無量的慈悲,我要救度你,我要安慰你,我要寬恕你,為什麼?其實這樣就是對自己好,對不對?我要讓你快樂,我要給你智慧,我不眠不休的,其實說實在的,弘法的人得到的法最多,為什麼?你要記住,釋迦牟尼佛: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是很高深的哲理,為什麼?施的時候就是放開胸量,你每天都不執著這個、不執著這個,久而久之你對這個世間,你就不會有是非,對不對?那麼接受人家的,他不能體會布施的道理,他的心是關閉的,施比受,跟布施的人不一樣,他每天都布施給你,他布施愛語、布施慈悲,他內心裏面都一直開放、一直開放,一直開放這個胸襟,到最後,整個宇宙都是他的生命,整個宇宙都是他的財富,何以故?他就是布施,布施布施施捨,就是無所執著。所以說,我們應當跟這個境界調和,任何一個團體,只要有所紛爭,這個團體住起來就會很痛苦,一定的道理,領導的人很痛苦,每一個見面:你不甩我,我也不甩你,對不對?境不好,心就不好,沒有一個公司行號,兩個人一碰面就吵架,那個公司一定很痛苦,領導人也不暴利怎麼領導,不曉得從哪裡講起,對不對?不能調和這個境,你的心一定會煩惱,這一定的道理,所以說,為什麼要講到唯是識量,都是你的心在作用,量,就是你的心到底分別到多少、執著多少,你就會發出多少的力量、多少的智慧,所以說,知一切法,唯是識量,意思是了解天地一切法都是你的意識的衡量,這個量就是看你用什麼心,你用清淨心,那就是淨,你用染,就是染,完全統統是心的問題,是心的問題)。發心勇猛。舍彼事識外計分別。直觀真如法性之理。法法皆真。法法皆如。以達本故(為什麼法法皆真?因為幻化不實,當下就是真,幻化不實,當下就是如,哪有什麼來去相,哪有什麼真假相,哪有什麼生滅相,沒有這個相,為什麼?當體即空,同學們!很簡單,我現在舉一個例子,我現在能夠掌握的事,把這一個事情當作是一個具體的觀念,如果這是我一生一世所有的希望,所有的希望就是一塊木材,金錢、名利一切,我認為都是有形相的追求,我現在用手把它握起來,你說我這個手能夠握多久,一天、二天、三天,當你在握的時候,你每一分、每一秒,你都執著在這個地方,你能握多久,你最多只能握到你的氣停頓,你一定要擺脫,你不往下,你做什麼,好,你執著的時候,你要死,你全部放下,你還是要死,那麼我現在從執著的這個每一個觀點上看,雖然,你的執著,其實根本不可能讓你執著,為什麼?你很清楚你所有的執著到最後一定是失望、痛苦、毀滅,對不對?很清楚的,你一定知道,你有一天你會死,那我們已經很肯定,我們所追求的事情,就是不實在的東西,那我們在每一分、每一秒,與其你在臨命終,你才覺得說你自在,為什麼現在就不給它覺得你很自在?為什麼?你既然知道臨命終一定要死,這個世間本來不可得相,你為什麼你不現在就了解現在就是空性,本身無常就是沒有自體性可得,放下是非、善惡的觀念,全盤放下,你用一個如量智、如實智看這個世間,你眼睛看得非常地清楚,誰是誰非,但是,內心裏面充滿著智慧跟喜悅,何以故?不落入見。不落入見,他就沒有你的辦法,簡單講,誰在引導你痛苦,就是無明的見,一直引導你的痛苦,它一直引導你,叫你固執你的看法,一直引導你,叫你肯定你自己的看法,一直引導你叫你一定要固定在某一種東西的感受,那麼這種錯覺一直困擾著我們,因為,我們不如,不如就是對空性的思想不了解,所以,悟道的人法法皆真、法法皆如,他就是那麼簡單,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佛道,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圓滿,可是,我們一直沒有辦法,何以故?顛倒、執著、分別,一直肯定自己的見,那麼你法法都是妄,法法皆不如,起心動念都是煩惱,困擾不已,為什麼?以不達本故,因為,你不了解本來真如的面目是什麼,所以說,無念才可以趨向佛道,在有相裡面打轉,禪宗裡面講,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你只要執著這個外相,你放不一,那你免談,道離得十萬八千里,你哪裡有道可說,你跟世間人沒有什麼兩樣,著相嘛!著相跟世間人沒什麼兩樣,世間人執著,你只是比較輕微而已,對不對?你怎麼樣跳出?完全不著相,那不就完成了佛道,你說佛道很難,我說很簡單,你說很簡單,我說很難,真的,就是這麼樣子。所以,以達本故。達本,真如就是本)。向大涅槃(涅槃,涅就是不生,槃就是不滅,趨向這個大的不生不滅的清淨地)。親而且近。故曰速也。一明妄心薰習竟(注意!那個妄心已經接受真如的思想了,所以,已經有返污成淨的感覺,這個力量)。
寅二顯真如薰習
卯一標列二辨相
卯一標列
【真如薰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自體相薰習(這個相是附帶的,體本身就是具足了相,所以說,自體相薰習。簡單講就是自我真如的清淨心薰習)。二者用薰習(用薰習就是完成了佛道以後,作為眾生的助緣,自體相薰習就是自己顯現真如,用薰習就是用這個真如在薰習眾生,就是幫助眾生的意思)。】
自體相。自即本也。體。謂眾生本具。無漏法身理體。亦即正因佛性。相。謂自性本具。無漏功德之相(無漏功德之相也是無相,智慧心就是無漏功德之相,顯現在因緣法晤面就是相,要不然智慧是無形的)。亦即稱性功德。此二俱屬真如。能為眾生作內熏之因(作為眾生內熏之因)。用。謂法身業用(不可思議三業清淨的妙用)。能為眾生。作外熏助緣(幫助眾生完成了佛道)。一標列竟。
卯二辨相二
辰一別釋二合明國中二
巳一體相二用大初又二
午一正顯二除疑
午一正顯
【自體相薰習者。從無始世來(無始世以來。注意!時間是一種幻化,在百法裡面講,它是心不相應行法,時間既然是幻化的,簡單講就是我們的意識錯覺,我們把它定位:現在,我們把它定位說:過去,我們把它定位說:未來,其實,我們根本沒有所謂過去、現在、未來,當你晚上睡覺的時候,你怎麼知道現在是幾點,你不曉得,你想想看!意識模糊的時候,就分辨不出過去、現在、未來,何況意識整個心開悟到絕對空性的平等相,沒有相,哪裡有時間的差別相,我們這個時間是色、心二法所顯現的一種差別,對不對?這個心王、心所,心王就是包括心王跟心所還有色法,心王、心所、色法三位所差別顯現出來的就是時間的相,本來就是虛妄的東西,哪有什麼現在的時間,哪有什麼過去的時間,哪有什麼未來的時間,你晚上睡覺,你在迷糊的時候,你失去這個意識狀態的時候,你能分辨出現在幾點嗎?不可以,你沒有辦法了解,你想想看!一個人在沒有意識狀態的時候就不曉得現在幾點,時間哪裡是真實的,對不對?你要睡覺睡醒的時候,要看錶才知道幾點,那表是人類創造的,以前還沒有創造表的時候,他也不知道幾點,他要看陽光,那麼陽光跟地球不是色相以及一切現象,所顯現出來對立的觀念嗎?對不對?所以,時間要講無始世以來,其實,諸佛菩薩,《華嚴經》裡面講:可以化無始劫於一念,就是這個道理,無始劫就是一念,不能離開這個念頭,那麼簡單講你無始劫以來六道輪迴的生死,你不能離開當下這一念,何以故?一念就是具足一切念,因為,由這個念就會開展出無量無邊的分別跟執著心,那麼無量無邊的執著、分別心,就開展出這一念,這一念如果你悟到真如,那麼放下:無念,那麼悟到真如,這些時間、空間,這些境界對你來講,都是幻化出來的東西,不實在的世間,不實在,時間也是不實在,空間也是不實在,所以說,無始世來,那是一種假設,無始是假設,為了破外道的有始,所以,不得不講無始,講無始也不對,何以故?始:本身時間就是幻化的東西,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也是告訴我們)。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我們從無始世以來,具足有無漏的真如法,這個無漏的真如法,裡面有不可思議的業,業就是指三業:身、口、意)。(來)作(為)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恆常薰習(按照這兩種道理,所以,我們一直薰習)。以有力(量)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要)修行(所以,在座諸位!我們寧願在這裡坐那麼長的時間聽師父這樣開示,白天又要上班賺錢,晚上又不怕累,是不是?有這個節慶日,是不是?他不是來聽課,家裡任何的事情他都放下,他還是來聽課,這不是真如的顯現,是什麼?因為,你想了生死,你一次的課程,二個鐘頭你不來聽課的時候,那麼你就會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東西,你就會發現我這裡接不下去了,我非來聽課不行,所以,聽課變成一種習性的時候,那麼這個是好的,這個真如就開始顯現出來,力量大,他知道要了生死,聽課的重要,雖然,我們不是諸佛菩薩那種真如,但是,我們類似的真如已經顯現了,我們曉得要了生死,不了生死,你坐在那裡做什麼,對不對?沒意思嘛!所以說,真如發揮出來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議)。】
此明真如內熏義。具無漏法者。謂不空本覺體中。具足無量性功德相。即此體相。名無漏法(無漏:漏就是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的法,清涼地)。有冥熏眾生作用。非物能了(意思就是說我們諸佛菩薩有這個無漏的真如法,冥就是暗地裡加被眾生,所以,有的人講,他說念觀世音菩薩念了很久,他什麼都沒感覺。我說:平安就是福,真的,平安就是福。你不要認為怎麼樣子才叫做福。有一個女孩子,她走到這個公寓,有一個強盜搶她的錢,其實,她皮包裡面也沒多少錢,他搶,她就抗拒,一刀捅下去,剛好刺到心臟,死掉,為了那皮包裡面兩千多塊,一條命沒有,你想想看,一條命沒有,是不是?所以,有時候稍微冷靜一下,要珍惜這個生命,我們如果有煩惱的話,我們冷靜想想看:諸佛菩薩連生命都在布施,兩千塊如果他要搶,他敢拿刀子,他就有錢拿,你不拿去吧!如果是我的話,我就會像《達摩傳》裡面講的:施主!如果你真的需要這筆錢,你去拿去吧!你不要拿刀子捅我,對不對?我的生命還是很重要,生命不只價值這兩千塊,我一定不會跟他紛爭的,如果,有一天我坐計程車,計程車拿刀子出來:把錢拿出來。我說:我沒有錢,出家人沒什麼錢,手錶給你。我說:刀子拿出來,就有表可拿,好,拿給你。我不會跟他抗拒,對不對?不需要抗拒嘛!一個表幾百塊,對不對?這個也可以看,有什麼關係,給你戴有什麼關係,聰明的人會把一切境界、煩惱、鬥爭化作沒有,我們一定要有「化有為無」的力量,那麼這個真如就會顯現,化有為無,煩惱就要化掉,要消化,不要用擋的,用擋的,你會發瘋,我很忍耐……,有一天爆發,你會神經病我不騙你,神經病,氣得成神經衰弱症,不要忍耐它,自性不需要忍耐,本來無相、無來去的東西,你不需要忍耐它,所以,非但能熏眾生的妄心,有冥熏眾生的作用,「非物能了」:「物」就是眾生。不是有辦法了解的,意思那是不可思議的)。故云備有不思議業。此屬佛性。又非但能熏眾生妄心。令起厭求。成能觀智(能觀照的智慧)。亦能與彼觀智(也就是能觀的智慧)。作所觀境界(也就是說不但配合能觀的智慧,也可以配合所觀的境界現前,作所觀的境界,境界)性(作所觀的境界性,簡單講就是化現一切你能夠覺悟的境界)。此為法性(法性就是如如不動的法,法性如果顛倒過來叫做性法,就是如如不動的法,悟到自性的人)。依此二義下。顯熏功能(顯示這個薰習的功能)。二義謂體相二大。或境智二法。常熏眾生有力(量)故。能令起厭求心。自信己身。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於是發心修行。一正顯竟。
(看右表:
我們已經分段講到現在,那麼就要把整個表格貫穿整個觀念,看方框框那裡面的,「真如」也就是說我們本性具足真如,真如旁邊有淨法,我們一念妄動就產生了「無明」,無明就是根本無明。再來,無明會動,反過來薰習真如,就會變成「妄心」,簡單講根本無明就是業識,有了妄想的無明根本業識,就產生妄心,妄就會動,動就有能所,能就是能見的見分,所就是所現的相分,有了能所二分,就會產生「境界」,就是變成六塵,就會產生變成六塵。好,中間有一個「阿賴耶識」,我們根身、器界、種子,真如、無明、妄心,這個都是種子,境界都是根身跟器界,根身跟器界都是境界,那麼阿賴耶識:妄心、無明、真如,這個都是種子,簡單講根身、器界、種子,都是阿賴耶識所顯現出來的,簡單講一切境界不離阿賴耶識,所有的能所、所有的見相二分,真如、無明、妄心、境界不能離開阿賴耶識,討論來、討論去,完全都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因為受過動、無明、妄心的作用,所以,產生境界,那麼就會有薰習的力量,就像這個波浪,你推過來,我推過去,你受這個風一吹的話,推過來、推過去,推過來、推過去,如果,你想要繼續六道輪迴,就看底下,如果你不想要六道輪迴,你就看上面,你想要繼續六道輪迴,妄心不停止的話,那你就繼續,從境界開始,境界就是六塵;如果你想要了生死,那就遠離境界,遠離不是說我跑到深山去叫做遠離,不是,不著境的意思,不要著這個境界的意思,並不是說叫你跑到深山裡面去,跑到深山裡面去,你執著這個境界,你還是六塵,一樣的,你怎麼跑你也不可能離開根身跟器界,對不對?所以,這個「境界」就是六塵,六塵裡面有薰習,畫一條線,你看,增長「念薰習」,為什麼增長「念薰習」跑到這個「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因為,他不能離開五意,這個念薰習因為是境界,所以,它只是增長智識跟相續識,增長智相跟相續相,增長念薰習,這個就比較微細,所以說,境界的薰習有粗的薰習跟細的薰習,細的薰習是增長「念薰習」,粗的薰習叫做增長「取薰習」,對境界拚命地執著,所以,增長「念薰習」是指菩薩知道境界會迷惑我們,所以,我們不應該產生染淨的分別,不應該產生連續的執著,可是,凡夫沒有辦法,凡夫對「境界」拚命執著,所以,是教務長「取薰習」,增長取就是執取相,再來就是執取計名字相,境界薰習就是這個意思,「增長分別事識薰習」,增長念薰習,畫到「業識」這邊來,「取薰習」畫到這個「前六識:分別事識」來,也就是對境界講前六識:分別事識,那麼境界再進一步,就比較微細,就是指妄心,妄心的話是由根本無明幻化出來的,妄心大部分就是指有能所,有能所通常是指轉識跟現識,簡單講就是三界外的法執叫做妄心,也就是說系縛羅漢跟菩薩的法執,所以,他必需通過五意,五意就是法執,第七意識最微細的法執,所以,「業識根本薰習」,這個業識根本薰習,當然就是說三細裡面的「轉識」跟「現識」,當然也包括「業識」,但是,含意比較淺,業識根本薰習,這是細的薰習,妄心呢?因為你對六境執著,那也是妄心,所以,「妄心」也就是「增長分別事識薰習」,簡單講就是不了境界是不實在,凡夫這個業報束縛起來,所以,那個箭號也畫到「分別事識」,也畫到「前六識」。好,我們再來看「無明」,「無明」有細的薰習,叫做「根本薰習」,簡單就是會成就「業識」,根本無明的意思,我們剛剛講的業識根本薰習,是妄心的薰習,是轉識跟現識,這個「根本薰習」是專對「業識」來講的,業識的產生就是無明,其實本身沒有所謂的前後,但是,為了講解方便,業識跟無明,就討論根本無明比較先,業識產生在後面,其實業識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業識,這個不能分的,所以,站在薰習的角度講,無明,它會成就這個業識,所以,成就業識就是根本無明,這個無明還會繼續薰習,為什麼?因為它是微細的無明,凡夫沒有辦法覺察,根本無明沒有辦法覺察,然後,還產生這個枝末的無明,也就是對境界的執著,你看,所以,左邊又畫一道線,「所起愛見」煩惱,愛是思惑,見是見惑,愛見「薰習」就是見思枝末無明,那麼會成就什麼?會成就「分別事識」,所以,也是前六識,只要對境界的,統統是講前六識,這個分別事識一個箭號畫上去,為什麼講「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因為攝末歸本,所有的枝末一定要納歸到根本無明,為什麼?因為這個無明到妄心,它為了要顯示更清楚的相,所以,必需列出五意,無明到妄心裏面,它一定要列出更清楚的相,那就是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所以,這個分別事識從枝末一定要納歸到根本去,所以,一定要畫一個箭號上去,好了,妄想的薰習就是解釋到這個,那麼諸位看真如的薰習跟境界的薰習,真如的薰習,我們了解這個境界是假的,雖然,我們想修行,就產生了妄想的一個真如,真如裡面夾雜著妄心,簡單講,他想要修行可是還沒有斷煩惱,所以,講妄心薰習,妄心薰習,諸位看右邊的「分別事識薰習」,一看就知道對「境界」的產生,簡單講依諸凡夫、二乘人等,他討厭生死苦,隨力所能慢慢地趨向無上道,這個就是根器比較差一點的,還是凡夫、二乘人的階段,如果功夫比較深一點的,超出三界外的,要斷法執的,那麼就是「意薰習」,意就是指前面的業識,五意,意就是指業識的五意,簡單講就是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趨涅槃:「意薰習」,意薰習「習所成種」,後天性的,慢慢、慢慢地教化,慢慢地自己去覺悟,再來,真如的薰習,「自體相薰習」:自體本來就具足無量的真如的能力,他這個能力慢慢地會讓眾生厭這個生死苦,自體相薰習,真如自體薰習,像我們諸位現在聽課,這個統統是自體相薰習,我們本來自性清淨,就有具足無量的功德,有一天你會發現所有的煩惱都是多餘的,你內心裏面會想:我以前的觀念都是錯誤,我現在要聽祖師大德的話,我要聽師父的話,好好地發揮真如的功用,真如就是如如不動,簡單講動念就是見,見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生死,這麼簡單,你要不要動念,你要動念你就受苦,你動念你就落入見,我見,不然就是法見,一定的道理,對不對?我現在用無念去修行,什麼事情我都很看得開,什麼事情我都無念,我用一顆智慧心看得很清楚,但是,不落入任何的見,那麼他就無奈你的何,所以,《楞嚴經》裡面講,歇即是菩提,歇即是菩提,究竟菩提歸無所得,一切法根本不可得,你到究竟菩提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本來的面目,不可得並不困難,就是放下,放下等於功夫,同學們!師父!我修行我怎樣才發現我真的得力?很簡單,放下!等於就是真功夫,就那麼簡單,放不下,你一點功夫都沒有,聽了六年、七年、十年也沒有什麼作用,聽了五十年也是一樣,放不下,放不下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師父!放不下,您能怎麼樣?我不能怎麼樣,你繼續六道生死,如果是我,我要放下,我何必要卡死在那個地方,路要愈走愈寬,胸量要愈放愈大,所以,施比受更有福,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不厭其煩地弘法利生,說來說去也是利益自己,得到最多的還是自己,如果,你叫我自己看的話,我才不會一個字、一個字查,念對也好,念不對也好,你也不曉得我念得對不對,我為了要講課,我必需一個字、一個字查,用放大鏡,我晚上戴個眼鏡,因為,晚上戴眼鏡,我怕你們看到,在這裡不戴眼鏡,我晚上都戴眼鏡起來,要看。對不對?得到最多的還是自己,施比受更有福,放開胸量,邁開大步地走,你放心,在這個世間,永遠布施的人,就永遠不貧窮,為什麼?至少他內心富有,不過布施也要看情形,你明明快要餓死了,還在布施,是釋迦牟尼佛所不允許的,你自己已經不行了,你想要救眾生根本不可能,再來,真如,「用薰習」,當你有所成就的時候,清淨三業的時候,你法身的業用,作為眾生的外緣之力,外緣之力就是「用薰習」,用薰習,你幫助眾生而「道」,道的時候,你看那個「自體相薰習」的「本性住種」,本性住種加上習所成種就變成了「佛性」,就是我們要開採的,我們有本性住種,一定要怎麼樣?要薰習,不薰習不行,雖然我們有佛性,但我們沒有這個「習所成種」的力量也不行,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我們一定要把聽過的錄音帶傳達到每一個部落去,每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然後,讓眾生有薰習佛法的力量,有薰習的話就有機會成佛,就有機會解脫,所以,尤其是我們學佛的人,千萬不要斷掉眾生的慧命,無論怎麼樣了,我們畢竟是佛的弟子,我們一定要讚嘆三寶、讚嘆善知識,我們一定要勸導眾生學佛,把所有的眾生,有緣的眾生統統進入佛門,有無量的功德。好了,這個表解你們就帶著。這個表解師父已經重複地講一遍了,很清楚了。)
午二除疑二
未一問二答
未一問
【問曰。若如是義者(如果按照這個道理來說)。(那麼)一切眾生。悉有真如。等皆薰習(都有真如,等等都薰習)。云何有信無信(為什麼有的信有的不信呢?為什麼我們文殊講堂就來信,為什麼我們裕隆汽車修護場前面那個就不信呢?對不對?有的住在文殊講堂的隔壁,那一棟的大樓,他就不會想說:我要來聽經聞法,有的人要聽經聞法,有的從屏東開車來,有的從台南開車子來,有的從台北刻意地趕過來要聽課,怎麼會差這麼多呢,對不對?所以說,來參訪師父,他覺得他很幸福,第一句話就跟師父講:師父!我從台北來的,很辛苦、很遠。我就跟他回答:有心就不會遠。有心就不會覺得遠,啊!對!一針見血,對啊!禪師都是這樣講,一針見血,有心就不會遠,你若沒心就覺得很遠,即使在隔壁你也不想去,難道不是這樣嗎?有的很虔誠來,噢!開車來,噢!看到師父跪下,馬上頂禮,開始哭泣,感動,我說:你不要再哭了,我很快就被你感動了,他就是一直拚命要來見師父,拚命從台中、台北開車來,他就是為了見師父一面,要是能夠見到師父一面,死也甘願,你看,魅力那麼大,嚇死人了,死也甘願,聽錄音帶,最近每天都接到這個信件,感恩!感恩生命是師父救的,有這個法要感謝這些送人家錄音帶的人,所以,我們修福報,有時候:我這卷錄音帶你聽聽看,就救了他,舉手之勞就救了他,他本來想要自殺,跑去自殺,聽了錄音帶,噢!慧律法師說的,不能自殺,死一次要死七次,不可以,所有的痛苦裡面,自殺的罪最重,那不可以自殺,好了,省起來了,省起來,又救了一條命,你看)。(所以,有信無信,為什麼有)無量前後(的)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因為真如是平等義,為什麼有的信,有的不信呢?有無量的前後差別呢!按照道理來講,既然有真如,應該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統統)等入(等就是同。同樣的應該進入)涅槃(才對,為什麼不進入涅槃?同入涅槃,對不對?)。】
若如是義。承上真如(的)體相薰習。能令眾生自信真如。發心修行。則一切眾生。真如等具。自應等熏(自應平等的薰習)。云何有信不信(為什麼有的信有的不信?就像諸位一樣,你們雖然在薰習,也是一樣,有的還是湖心很重,可是,有的現在都不動了,像我幾個徒弟,他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反正你塵自生滅,自性不動,所以說,我們雖然說,大家同樣在聽經聞法,為什麼某些比丘他悟道的力量會那麼強,他就是那麼強,他到今天為止,才幾年的功夫,他就很平穩,我從來沒看過他們情緒變化高低潮的,對不對?如果,像是我們現在男眾或者是女眾,行嗎?你情緒有高低潮嗎?有!當然了,他每次人家得罪他,他就會說:那是今天我學佛,不然,你該死,我告訴你,他一定會交代這句話,然後,信佛會擺在前面,該死擺在後面,就會這樣子講,所以說,由此就可以知道,同樣這樣說法,可是他們就得到很大的力量,在家人力量就會小,當然有的人力量有限,因為在家居士,我們沒有接觸過,他們可能了是很大,也不一定,力量也是很大,為什麼?這根器,他肯用功,他內心裏面二十四個小時,都在觀照裡面下手,我告訴你沒有辦法的,肯用功的人,真如就在心中,肯迴光返照的人,真如就在你的心中,根本不離當下這一念,對不對?所以,功夫不到的時候,用對治法的,用對治的,所以說,能令眾生自信真如,怎麼樣?發心修行,那麼這一切眾生真如等具,自應等熏)。(為什麼有信有不信)無量差別。利根鈍根。前後差別耶。既同仗真如內熏。真如一性平等。眾生皆應。同時自知真如。起信生解。勤修法門。等入涅槃。不應有疑信利鈍之異也。一問竟(不應該有懷疑,所以說,人家聽經聞法,肯用功的,可以說無量萬億劫,在短暫的今生今世就可以了生死,為什麼?無量億劫來竟然可以在一念解決,為什麼我們今生今世那麼長的時間不會解決生死,這怎麼可能嘛!我我要放下,他就放得下,世間人為了名、為了利,他都可以犧牲生命,你想想看!世間人為了功名利祿,像我們以前在高中,要考大學的時候,建中有一個習氣,它要考大學以前,它整個學校,高三的全部都開放,然後,你就蚊帳也帶去,那個熱水瓶也帶去,怎麼樣的電燈都有帶去,所以,學校它都開放給你,為了一個功名利祿、為了一個聯考,都可以徹夜不眠,都可以不要睡覺,我告訴你們,如果用考聯考那種精神,來考極樂世界,一百個人上一百個人,真的,一百個人上一百個,為什麼考聯考?不得不嘛!沒有辦法,你不念你就是考不上,沒有辦法嘛!我們的考不上是指台大,不是指私立大學,考不上嘛!因為,建國中學一年錄取率是五百多個台灣大學,五百多個台灣大學,台大的,才不會像其他的私立大學,私立的考上一個台大,哇!考上一個台大,笑死人了,放榜都是整排,整排的,唉!你班上幾個沒考上,在建國中學考不上叫做奇蹟,所以,要用那種心在考聯考,你想想看!可是,為了世間的功名利祿,都可以用老命去念書,而我們今天為了了生死,竟然不會吃一點苦,竟然還在這個世間的分別心裏面拚命地執著,你不認為很悲哀嗎?法已經都具足了,就是不肯用功,等、等……,等到有一天我解脫時,所以,師父對眾生講到最後都是這樣,唉!你需要時間,沒有辦法,你需要時間,不肯下手,沒有辦法,放不下)。
未二答二
申一約無明厚薄二約因緣具(具就是具足)闕(闕就是缺陷。因緣具足的,修行就比較快,因緣不具足,缺緣,那麼就比較慢。)
申一約無明厚薄
【答曰。真如本一(真如本來只是一個)。(為什麼)而有無量(的差別,為什麼無量)無邊(?因為有)無明(所以,有無量無邊的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恆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
答意以真如本來平等一性。(為什麼)但因無明內熏(無明的內熏,無明就是煩惱)。自性差別。而有厚(厚就是無明重)薄(就是無明輕。無明比較輕的叫做薄,)不同。依之所起煩惱。亦有粗細不一。細即恆沙上煩惱。粗即我見愛煩惱(恆沙上的煩惱,簡單講就是三界外的,三界外的法執,就是塵沙惑,恆沙上的煩惱就是指塵沙惑,粗糙的煩惱就是指見愛,愛就是思惑,見就是我見、身見、邊見、禁取見、見取見、邪見,愛就是貪、嗔、痴、慢、疑,見思煩惱也就是三界內的煩惱,恆沙上的煩惱是三界外的塵沙煩惱,塵沙無明,我見愛煩惱就是三界內的煩惱,是指見思煩惱,就是見思無明)。二者(粗的跟細的)俱依無明而起。細者前起。粗者後起(微細的先起,粗糙的比較後)。煩惱頭數。無量差別。唯佛能知。因此致令眾生。根機不等。故不得同時信解修證(沒有辦法同時,所以,根器也沒有辦法,像我們講堂也是一樣,法師來出家,各地的英雄好漢都不一樣,有的法師他不喜歡工作,他喜歡閱讀經典,因為,他經教比較通達,而且他智慧比較高超,他喜歡用功,在心地上下功夫;有的沒有辦法,有的因為書讀得少,書讀的少,你光是叫他安住在哪裡,他痛苦不已,痛苦不已也沒有辦法,善良很好,但是,牛也是很善良,但是,沒有智慧的話也不行,硬做,做死也沒有用,對不對?我不用做就很有用,為什麼?一念覺觀即入本性,是不是?會修理外面的電燈,怎麼不會修理裡面的光明,要懂得引導自己,是不是?)。此皆無明過咎。非真如不平等也。一約無明厚薄(無明的厚薄不一樣)竟。
申二約因緣具闕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一場木頭)木中(雖然有)火性(有這個本性,木頭裡面有炎的這個性質,有這個本質)。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這個樹木怎麼可以自己燒起來,你就算要燒那個樹木的話,也要有因緣,也要有因緣摩擦或者是打雷,深山裡面的樹木要打雷,這個木柴才燒得起來,總是要藉著緣,對不對?要藉著緣,修行就是要藉著外緣,你們雖然有佛性,不假善知識,無有是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要記住!聽經聞法要列為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環,最重要的一環,不要老是自己躲起來修行,這樣不行的,要聽善知識開示)。】
下明因緣具闕不一(我們這個眾生的因緣,有的具足,有的闕乏不一)。文有法(有)喻(有)合三(法就是佛陀所講的法:真理,喻就是用比喻來形容,合就是法跟喻結合)。法中因緣雙具。佛法有三性(就是正因佛性、緣因佛性跟了因佛性)。本具真如。為正因佛性(每一個都具足)。經教善知識。而能(夠)助發(我們的)正因(佛性)。為緣因佛性(經教或者是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正因佛性的顯現這個叫做緣因佛性)。因緣具足。方得開悟。成辦道果。為了因佛性。(比)如鑽木取火。火性(比)喻本具正因。鑽取(比)喻助發緣因(鑽取比喻是助發這個緣因)。火出木燒。(比)喻智斷了因(智德、斷德了因佛性)。如木中雖有火性。若無人知。不假鑽取方便。火不能發(由此可見外面的善知識的力量是非常的重要,你有真如,不經過師公、善知識的引導,也是顯現不出來的,沒有辦法的,煩惱破不掉)。木不能燒。則因具緣闕(木不能燒,如果木頭燒不起來,這個因具足,但是,緣就闕少,有因,因為木柴是因,可是,沒有這個外緣,木柴燒不起來)。反言能燒無有是處(反過來說能燒無有是處。能夠燒起來是不可能的)。
【眾生亦爾(眾生也是一樣)。雖有正因薰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你沒有靠著這個力量,那麼能夠自斷煩惱,入於涅槃,則無是處)。】
下法合。此因具緣闕也(因都具足,緣都闕少)。眾生雖有本具真如。正因佛性。能為內熏之力。若不遇佛菩薩。知識開導。及真如所流教法。以為助發之緣。則智不能顯。惑不能斷。反言能斷煩惱。證涅槃者。無是理也。
【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薰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此緣具(因緣都具足,但是,怎麼樣?緣具,但是緣闕,)因闕也(緣具因闕。雖然的外力,可是,自己的功夫不夠,善知識拚命叫你放下,可是,我偏不要,我偏要這樣,那就沒有辦法,根本沒有辦法,各人吃各人的飯,你吃早餐、吃晚餐、午餐,我也吃早餐、晚餐、午餐,各人吃各人的飯,對不對?生死不能取代嘛!)。雖有外緣(的)熏力(拚命地叫我們放下,可是,我們不肯放下,怎麼樣?)。若無明煩惱障厚故。內真如淨法。未有薰習勝力。亦不能究竟厭苦求樂也(外緣很強,對不對?但是,自己不肯下手,也沒有作用)。文中內淨法未有薰習力句。非真如無熏力(量。就是文中內淨法未有薰習力這一句,不是真如沒有薰習力)。乃障厚熏力不能敵(障住了,真如的薰習力也不能敵,沒有辦法!)。故眾生有有信(有)無信。前後差別。不得一時也。
【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薰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可見這個薰習有多厲害,我們現在可以訂一個契約,如果,你肯聽我的話,我們現在訂一個契約,我保證你臨命終一定往生,這個契約不是很困難,如果,你肯早上放錄音帶,念阿彌陀佛的錄音帶,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半個鐘頭,晚上也念半個鐘頭,半個鐘頭就好喔!我們訂契約,從不間斷的,每一天這樣放錄音帶,一直念,我敢跟你保證臨命終,保證往生極樂世界,薰習的力量是很可怕的,那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整天都在念佛,不得了了,你臨命終不想往生都很難,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他拿一個金剛杵,你為什麼不去往生呢?是,我去。快去。打得讓你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你每天都在念佛,八識田中從來就沒有煩惱的種子,拚命一直念佛,就算有煩惱的種子,念佛的力量也是很大,對不對?外緣的力量很大,薰習的力量就是很大,就是只有薰習,修行就是這樣子,薰習、薰習再薰習)。】
此因緣雙具。謂內仗自性真如勝因。薰習之力。外又得諸佛菩薩勝緣。助發之力。故令厭生死苦(生死就是六道輪迴,不懂得要厭生死苦的人,那才奇怪!這個世間已經很苦了,你不懂得厭生死苦)。信有涅槃。此則從本覺真如。發始覺智(開始覺悟了)。起厭求心。當信位修習出世善根(當信位修習出世的善根)。十信滿心。善根成熟。登三賢位(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是三賢位)。則值諸佛菩薩。開示教誡。依教行道。得利益成法喜。趣向無上涅槃之道。一體相竟。(像師父也是薰習,我每天在講課,我也看了佛經,我講的都是佛法,勸導眾生念佛,你想想看!我的八識田中每天都在薰習,每天都在薰習,所以,我對極樂世界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說,我要修其他的法門,雖然,我對禪宗也修過,密宗也修過,修到大手印,當然是修了幾年,對不對?禪、淨、律宗,自己也閱過律藏,你看!三藏十二部經典,當然不敢講說通達,看過,還是要念佛,那麼,我每天都這樣看,每天都這樣弘法,其實,我自己最重要的薰習,萬一我有一天臨命終的時候,萬一有某一個無量億劫來的業障很重了,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假設說,假設說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想想看!我整個八識田中都是佛的種子,哪一天,有一個人會來救我,對不對?死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也會現前,說:慧律老比丘!你雖然不怎麼修行,但是,你的發心很善良,是不是?你拚命地一直勸導眾生來信佛、拜佛、念佛,雖然,你沒有修行,但是,我很感動,死了以後,好吧!給你投胎一個有佛法的國土,一剎那之間就東方阿閦鞞國,或者……因為沒去(西方)也許跑到哪一個國土去,對不對?就有這個因緣再繼續聽聞佛法,因為我一直想要讓眾生信佛,聽聞佛法,我有這個願力嘛!對不對?有因就必定有果,你發的是善良的心,我不為名也不為利嘛!對不對?薰習的重要,我今生今世薰習人家,來世人家自自然然會把我引導到一個正知正見的,一個宗教去,那麼要了生死的機會就大了,所以,同學們!把你們聽過的錄音帶送出去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大)
巳二用大二
午一標列二正釋
午一標列
【用薰習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差別緣就是事識發心見佛的化身佛;平等緣是業識的發心,就比較微細了,見佛的報身)。】
用從體起。體即真如。生佛同具(眾生跟佛全部都具足)。在諸佛為法身。在眾生為本覺。由眾生有本覺。內熏發心之用(內熏是指內在自己發心的作用)。故感諸佛法身。外緣成就之用。上文不思議業用(不思議業用就是不思議三業之用,身、口、意不思議三業的妙用,利益眾生)。及緣薰習鏡。皆諸佛已證法身。稱體起用(緣薰習就是幫助眾生作為外緣)。隨機示現。為求道眾生。作外助緣。而有薰習之用。法身菩薩亦能。如是外緣無量。由能感之機無量。故所感之緣亦無量也。或從事識發心。則見隨類化身(事識發心簡單講就是用第六意識修行,見境界而發心,所以,就是見隨類的化身,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丈六金身就是化身:應化身,我們沒有辦法見到佛的法身,也沒有辦法見到實報莊嚴身,沒有辦法,隨類化身)。為差別緣。或從業識發心。則見受用報身(自受用的報身或者他受用的報身)。為平等緣。各隨感而應也。一標列竟。
午二正釋二
未一差別緣二平等緣
未一差別緣
【差別緣者。此人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簡單講,他就是要增長你的善根,讓你的見聞得到利益,這個最簡單的原因就是這樣子,從初發意:開始發心修行,始求道的時候,一直到成佛,在中間如果看到什麼,或者是你的眷屬,你的父親、母親,你的給使或者是知友,或者是你的怨親債主,怨親債主也會成就佛道,也可以的,愈看愈討厭,非往生極樂世界不行,那也是好的,怨家或者起這個四攝,起這個四攝法,起這個四攝法,也可以度眾生,所以,嫁丈夫要嫁兩種人,要嘛就嫁最好的,,英俊瀟灑又有錢又學佛,那最好了,是不是?要不然就嫁一個很醜的,看了他不往生會很難過,看了你真是大徹大悟,我真的活不下去了,聽他講話又扭扭捏捏,實在受不了,每天念佛的時候她很精進,來包千萬不要再碰到這麼醜的人,所以,也會很好,討老婆要討那個不是很柔順的就是很厲害的,很柔順的就是都順著我們,兩個人一起互相勉勵,一起念佛,那很好,要不然,就娶一個什麼,很醜的,差不多二千多度的,二千多度的,看人都看不見的,不然,就是整天相罵、打架、吵架的,連這樣也要管,那樣也要管,整天……,唉!往生,往生,唉!世間痛苦,那也會大徹大悟,不要找一個也不長得很漂亮的,也不是很醜的,,平平的,也不學佛的,問他也沒有什麼神經,刺激不了,起不了善知識的作用,不要跟那個結婚,不然,就娶個很醜的,醜得……,很痛苦的,不然,就要娶很美的,對不對?很美的,可以當作修行的外緣。有一次,有一個人討老婆的時候,我以前出家的時候,他笑我,笑我說我消極、我迷信,然後,書讀那麼多,浪費了社會國家的公帑(帑:tǎng),對我的期望,對不對?出家,因為,他看電視、電影都是失戀才出家的,他就這樣子給我下評語,評語,我說:各人的立場不同,不可同日而語。他就說:吃齋的人講齋話。我說:你是吃葷的人,也講葷話。所以,我們不同,不同路線,我說:二年後我們再談。還不到十年,才五年而已,見到我:慧律法師!您出家,自毀很行!噢!您怎麼知道女眾這麼可怕?知道,很早就知道了,娶到惡婆娘,非常凶,他老婆非常凶,下班一定要……,上班幾點去,一分一秒都閃失不得,連騎機車加油都要報備,我騎機車半路故障,故障幾分鐘,故障差不多十五分鐘,去哪裡?加油了,一分都不能閃失,噢!很痛苦!非常痛苦,哇!現在我才感受到:哇!要穿出家這件衣服,真的很不容易,我發現出家人真的很可敬,很敬佩,他說他現在在公司裡面都讚嘆出家人,他說他同事,他們在討論,同事跟同事在討論:世界上多好、多好,他們說當總統最好。他說:你們弄錯了。那你認為當什麼最好。當出家人最好。他現在會開示那個同參道友,說:當出家人最好。您想想看!那灑脫、自在,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所以,這個怨親債主也是善知識,真的,善知識,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切境界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柏拉圖說: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是因為無明的眾生。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都是因為我們的無明才這樣講,柏拉圖也是無明的眾生,對不對?他只是個大哲學家而已,是不是?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是不是?但是,諸佛菩薩就不是這樣講,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問題在看你怎麼用心,看你怎麼用心,是非天天有,看你怎麼辦,你用什麼態度去處理它,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才不會,還是有,不聽還是有,不聽自然還是有,對不對?是非天天有,怎麼樣?不聽自然無,不聽還是有,他還是要講,看你怎麼辦;你怎麼處理它,你放得下就沒事了)。】
此人指能感機(能感的這個眾生)。諸佛菩薩出外緣體(就是引出我們自性清淨心的一個外緣的力量)。從初發意四句。乃能感機修行時。若見其身形。若念其功德也。下略示所感差別緣相。不出五種(怎麼樣讓對方修行?)。一慈愛以攝之(像我們以前讀逢甲大學的時候,就是這樣子,有的同學聽了佛法以後,他就跑到女生宿舍去,慈愛以攝之,後來,不但度不了,後來變成他太太,慈愛以攝之,同學們!注意!這個愛本身是諸佛菩薩的大悲心的意思,不是世俗的染污心,那個不能算愛,愛是沒有條件的,是犧牲的、是奉獻的,這個愛如果你把它解釋作世間的那個愛,哇!那差太多了,愛之適以害之,就是這個道理,你愛他,反而害了他,對不對?)。二居卑以事之(「卑」就是低下。我要度他,我做他的下司,他是我的上級主管,做下司,我對他謙恭地端茶,有因緣,唉呀!某某人你怎麼表現得這麼好,因為我學佛,有佛法的觀念,對不對?卑就是你處處都站在低處,就會感動人家,這個道理是這麼容易,居卑以事之就是我們用很謙虛的,謙沖自牧的心來侍奉你四周圍的眾生,就容易度進門,是這個道理,意思就是狂妄的人度不了眾生)。三同類以誘之(注意!那個同類就是示現站在他的立場,這不是說他是人,我示現成同類,不是這個意思,同類以誘之簡單講就是說我站在他的立場,他是什麼事業,他做什麼工作,我統統站在他的立場上替他想,然後,慢慢地把他拉出來,引導他,以誘之,同類,先示現跟他的觀感一樣,立場一樣、事業一樣,然後,引導出來)。四(要不然就大聲地呵斥)現冤以折之(我跟你有仇,我就是跟你大聲,拍桌子、打罵都可能讓他激勵這種道心,只要能幫助眾生的,菩薩沒有一個不會示現的,像那個禪師,他對他的徒弟哪裡有客氣的,對不對?師父說:地再去掃一遍。徒弟說:師父!剛剛掃過了。啪!哪裡有講話的餘地,對不對?徒弟馬上下跑頂禮:是!弟子不對。這個還是可教的徒弟,然後,啪!然後,他不敢打師父,然後,出去就說:我師父好像精神不正常,無緣無故揍一下,明明地都掃得很乾淨,還揍一下,揍什麼意思,打也要講理由,對不對?根器不夠的就會牢騷、抱怨,他才不會,隨順那個……,我告訴諸位!這種功夫,臨命終用得最上,不管對不對你都接受,這種功夫,臨命終就是最上乘的功夫,對跟錯不要管他,全部放下,你臨命終一定要用到這種功夫,臨命終你怎麼知道眾生要講的話是對還是錯,你怎麼知道臨命終是現順境還是現逆境,對不對?不管順、逆二境,臨命終就是要用到那種功夫,對也接受,不對他也接受,為什麼?本性沒有所謂的對跟不對,對,不對是人訂出來的原則,對不對?就有這種功夫,禪宗裡面,他在打坐的時候,他坐、坐……,坐的時候,徒弟東張西望,心定不下來,師父從後腦袋,啪!看什麼東西,哪一樣是你的,真的,沒有一樣是我們的,你看什麼,哪一樣是你的,沒有一樣是我們的,臨命終哪一樣是你的,什麼也帶不走,對不對?師父要有那種功夫才能隨意打人,師父苦沒有那種功夫隨意打人會被打死,我不騙你,但是我,我不用這種辦法,除非我一定要成就那個眾生,所以,現冤以折之,是不是?那個人一這理我一生一世最大、最欣賞的人,用硬的來,要不然的話,我不會,不可能的,我不會用硬的去,唉!你很好,你很好,師父!我這樣可不可以?可以,統統順你,如果,要成就道業不可以的,不可以,如果要成就對方的道業,不可以用那個軟軟的,不可以,該救的就要救他)。五四攝以益之(四攝法這個大家都聽過,我們在這裡簡單地重複講一遍,這個四攝,就是四種攝客群生的辦法,因為,菩薩要攝客群生,他引眾生入佛道,所以,有四種把握法,所以,四攝法叫做四種把握法,你用這四種就有把握攝客群生進入佛道,第一、布施攝,布施就是用恩惠施捨給眾生,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說:如果你的經濟能力夠,同學們!你一定不可以吝嗇布施,如果你的經濟能力夠,不肯布施的人是貧窮相,很容易,這句話你一定要記住,不肯施捨的人是貧窮相,當然要看你的能力,你本身就要死不活的,你還布施什麼,不過,布施本身要具足自己有能力,比如說,法的布施,還有就是財產的布施,你不要法的布施,布施錯了,電視有一個人,講:唉呀!媽祖就是觀世音菩薩,唉呀!你完蛋了,你完蛋了,你一定下地獄,我告訴你,講得自己很得意,媽祖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自己講得很得意,不曉得這是破佛的知見,完蛋了,這個布施本身要懂、要正知見,不能誤導眾生才可以講施捨,你誤導眾生你本身不下地獄已經是萬幸了,千幸萬幸了,講也沒有人聽,你告訴他的時候,他說: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他就是這麼樣子,你說媽祖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你是根據什麼,亂亂講,可是,又沒有辦法,你一講的話,人家又說我嫉妒人家、誹謗人家,這個眾生沒有辦法,他就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有什麼辦法呢!所以,講正法有時候,你沒有經驗比較你怎麼顯示正法的存在性,所以,這個布施攝,要以無所施的心,施受這個真理叫做法施,或者施捨這個財物,叫做財物布施,如有眾生樂財物,我們就布施財物,如樂法,我們就布施這個法,令依附菩薩受道,不過,現在布施這個金錢也是很可怕,真的、假的出家人也搞不清楚,要布施也要注意,要有智慧。第二叫做愛語,愛語就是講話的一種關懷,簡單講就是柔軟語,柔軟語,同學們!兩種心可以成就菩提道,第一個感恩心,第二個柔軟的心,感恩心跟柔軟的心可以完成圓滿的菩提之道,用感恩的心,二六時中用感恩的心的話,他講話就會感恩的語言,柔軟心,如果用柔軟心,他講起話來,他就會柔軟的語言,同學們!無明的眾生都需要寬恕的,包括我們自己都需要人家寬恕,不要太計較別人的過失,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需要人家同情,需要同情,要記住師父的話,不要太苛刻對方,一定要對方按照怎麼樣做,這樣不是一個慈悲的人,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人應該互相尊重的,草有草的作用,樹木有樹木的作用,不需要一定要跟我們一樣,各奔前程,綻放你無量的光明,各行其事,只要你是為道、為眾生,都可以發揮。第三、利行,利行就是方便的意思,利行就是說我怎麼樣可以利益他,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來利益眾生,利行簡單講:我用權巧方便地來利行,怎麼樣能夠使這個身、口、意,使它行善利益眾生,令眾生親愛之心,而能夠受道,簡單講布施也好、愛語也好、利行也好,這個都是為了攝受他學佛,甚至打他、罵他都沒有關係。第四、同事,同事就是說站在他的立場,隨順對方,同事就是隨順、恆順眾生,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不管你在哪一個團體,同學們!很重要的,要柔軟心永遠寬恕眾生,我們要看得起眾生,我們不要有差別心,不管眾生對我們好、壞,我們始終用這種同事的念頭,就是說以隨喜的力量,來感化他,做人不可以尖酸,也不可以刻薄,那是沒有福報的人。)。此五即所見所念之緣相也。
【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薰習之力(同學們!你要體會那個悲上面加一個字:大,悲就是拔苦,還不只拔眾生的苦,還要大大地拔眾生的苦,不能推辭,大,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都要加一個大,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大慈悲、大智、大願,都要加一個大,為什麼?大就是絕對,無緣大慈:沒有條件的慈悲)。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此總顯佛聖利生化用。皆從同體大悲心中。自在成就。以起大悲化用。為眾生作外緣薰習之力。能令增長善根。見聞利益故。
【此緣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很快就成就)。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是近遠二緣。分別復有二種(又分成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行緣(增長行緣就是說修六度萬行,修六度)。二者受道緣(與真如相應叫做道,簡單講與空、無相相應叫做道,不與真如相應不能算是道,受道緣就是接近正道,正道,如果,不能與真如相應,那麼我們只是增長行緣而已,平常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那還是離這個道太遠,所以,如果你修行一下子就從無相下手,哇!那快了,剎那之間就完成佛道了)。】
此就根熟不熟(眾生的根器熟跟不熟)。開近(跟)遠二緣可知。就二緣中復開為二。增長行者。能起施戒(施戒就是布施跟持戒)等(等,就是指六度。六度)方便行也。受道者。謂依前方便。正觀相應(依前方便就是一切的有相,正觀就是一切的無相,按照前面的一切有相修行,然後,同時觀照無相)。(正觀相應)即勝進也。一差別緣竟。
未二平等緣
【平等緣者(平等緣就是每一尊佛都想度眾生,不要說佛那麼慈悲,就像我這個不慈悲的人,我都想度眾生,我是個凡夫俗子,煩惱未斷,一品惑沒有斷的凡夫俗子,每天都阿彌陀佛想求生極樂世界的凡夫,我都很想度眾生,希望每一個眾生都入佛道,是不是?)。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沒有一尊菩薩,諸佛菩薩不想度眾生的)。自然薰習。恆常不捨。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所謂眾生依於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眾生必需依照有所定力,定,這個定力就是通過真如自性的平等、空性、無相)。】
諸佛菩薩。願度眾生。其心平等。以眾生乃諸佛心內眾生。故以同體智力。自然薰習。念念不捨。隨應下對機顯平等。隨眾生應見之身。應聞之法。而現作不思議業用。眾生指十住以上諸菩薩。依於三昧力。乃得平等而見諸佛報身(所以,這個平等緣必需依照真如去修行才有辦法,無相才能進入平等)。無量相好。悉皆無邊(這個是指報身,佛的報身)。離分齊相(分齊就是差別,離開眾生有相的差別)。若在散心。則不能見也(我們是凡夫不能見佛,我們凡夫怎麼能夠見佛,對不對?心不清淨嘛!每天都在剎那之間的生滅法裡面,自然不能見佛,其實,佛從來不離我們,我們內心清淨,一念清淨自然就現前,有的人拜佛、拜佛,就會見到佛,為什麼?他那一念剛好相應,有的人念、念……,聞到香味、見到蓮花,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不能執著,起大我慢,那就完蛋了,著魔)。一別釋竟。
辰二合明
【此體用薰習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未相應。(什麼是未相應呢?)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薰習(用意、意識來薰習)。依信力故而能修行(這個是未相應)。(因為)未得無分別心。(沒有辦法)與(真如)體相應故(真如體就是無相法,空一切相是不是?所以,因為沒有辦法得到這個無分別心,沒有辦法跟真如的體相應)。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還沒有辦法成就道,所以,不能夠與用相應,不與體相應是怎麼樣?不與用相應怎麼樣?)。】
此合明能熏真如。體用平等。而所熏(眾生)之機。有二差別。先明未相應位。凡小(凡小就是凡夫跟小乘。凡夫跟小乘)以意識(來)熏(習)。三賢以五意(去)熏(習。五意就是比較微細)。並未契真(未契真就是還是沒有辦法跟真如相應)。但依信力而修(只是靠著這個心的念力)。其為行劣(他的修行還是差得遠)。未得無分別心者。無正體根本智(沒有這個真如的根本智,正體的根本智)。不能與法身體相應。未得自在業者。無證真後得智。不能與應化身用相應也(前面是沒有正體智就不能與法身體相應,是指空的這個角度,那麼,未得自在業,無證真之後得智,沒有證到真如的後得智,叫做無證真後得智,就是沒有證到真如這後得智,這個樣,中間加一個「之」就更清楚,無證真之後得智,不能與應化身相應,沒有辦法與應化身相應)。
【二者已相應。(已相應什麼?)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已經相應了,諸佛智用相應)。唯依法力。自然修行。(依照自己內心所顯現出來的力量)薰習真如。滅無明故。】
此明已相應位。謂地上菩薩。已證平等法身之理。得無分別心。即如理智(在理上來講,他存在一個無量的智慧)。能與真如體相應。與諸佛智用相應者。乃得如量智(與真如理相應,跟真如的用相應,乃得如量智)。與佛智相之身。大用相應也(大用就是三業妙用現前就是大用,諸佛菩薩清淨的三業現前,可以幫助一切眾生,叫做大用現前)。唯依法力句。明其行勝(唯依這個法力,真如法的力量,來說明修行是殊勝的)。非如前位但依信力(並不是像前面所講的但依信力,這個只是靠著一分信心)。此稱真如理而修。(合於真如理而修)曰法力(此就是深入的菩薩,已經相應的法身菩薩,此稱真如理而修,稱就是合於,合於真如之道理來修行叫做法力)。八地以去(以後,去就是以後,就是八地、九地、十地)真無功用行(無功用行就是純無漏法,純無漏相,純無漏法,純無相法,由有相慢慢轉成少相,少相:微細相慢慢轉成無相,純無漏就是真無功用行)。任運熏真。任運滅妄。曰自然修行。三薰習之相竟。
癸四斷常二義
【複次染法。從無始已來(我們從無始劫以來)。薰習不斷。乃至得佛(乃至成佛)。後則有斷(後,這個「則」如果把它改成「才」,然後,更清楚。乃至得佛後才有斷,斷除染法,斷除染法,加三個字:有斷,除染法,簡單講就是我們這個染法從無始劫以來薰習不會斷的,乃至得佛:一直要到成佛,後則有斷,後,成佛以後,才有斷掉染法的可能)。淨法薰習則無有斷(淨法不能斷,淨法斷的話,真如自性就沒有了)。盡於未來(盡於未來際)。此義云何。以真如法常薰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薰習(起這個用來薰習)。故無有斷(所以,沒有斷)。】
此總結染淨二熏斷常義。以染法違真(我們這個染污法,煩惱法是違背真如的)。無始(但)有終(還沒有開始,但是會結束的,成佛他就結束了,無始但有終)。淨法順理(清淨的心順這個真如的理)。則無始終(順這個理則無始終)。此義云何。下征釋所以。由真如法。恆常薰習。起智斷惑。返染還淨。至金剛後心。破生相無明。妄心則滅。故染法有斷。妄心滅處。法身(就)顯現。能起不思議(三)業(之)用。為眾生作外熏之緣。前雲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一釋生滅心法竟。
壬二辨所示之義
上立義分中。雲是心生滅因緣相。前已釋竟。又雲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心生滅相可以示這個體相用的存在)。至此乃釋。正釋大義。兼顯乘義。於中分二。
癸一體相二大二別解用大國中二
子一總標二大名二分釋二大義
子一總標二大名
(這個是科判,簡單看一下就可以)【複次真如自體相者。】
標名可知(什麼是真如自體相?)
子二分釋二大義二
醜一體大二相大
醜一體大
【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也不是從前面生來的)。非後際滅(往後也不會滅)。畢竟常恆。】
此(說)明十法界。通以真如為自體(統統就真如為自體)。迷悟共依。生佛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本)性(當下)自(自就是當下。性當下就是)寂滅。畢竟常住(本性本來就是當下,就是具足寂滅法,畢竟常性)。恆無斷絕。一體大竟。
醜二相大二
寅一正明性德二問答重辨
寅一正明性德
【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體,有大智慧、有無量的光明)。(可以)遍照法界義故(我們的心是不可思議的,很可惜!我們現在迷了,變成一個小小的心,每天都在痛苦煩惱的心,暗淡無月:沒有光明的心,我們現在都是這樣)。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性自滿足。性即藏性。上文雲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自體者。即真如自體。以此二字。冠六義之前。明相從體起。大智慧光明。即本覺智明。惑不能蔽。窺天鑒地(這個「窺」就是可以觀看天,「鑒」就是映照。窺就是可以觀看天,也可以映照著地)。耀(「耀」是照射:顯揚的意思,照射顯揚。耀)古騰今(騰就是傳達。從以前到今天就無量的光耀,然後,一直傳達到今天,騰就是一直達到今天,所以,惑不能蔽,窺天鑒地,耀古騰今)。遍照法界者。即實智照理。理無不徹。權智照事(實智就是空性之理,權智就是權巧方便的俗諦,那是照事相)。事無不窮。真實識知者(所有的事,事就是有,統統是怎麼樣?空性的真如,都是真實識知者)。鑒物忘緣(鑒就是明鑑,物就是一切,一切的東西,一切的境界現象,忘緣是指不著一切相,這個不當作忘記,鑒物忘緣就是說很清楚地照射一切的物,但是,不著一切的緣,忘緣簡單講就是不著一切相,緣就是境界的意思)。(底下就是我們修行人,那十六個字,十二個字,你要好好地背起來:)離顛倒見。了知萬法。唯是一心。自性清淨心者(如果這十六個字,你一直連貫起來,你就會發現修行就在這個地方做一個勝、敗。鑒物忘緣,離顛倒見,了知萬法,唯是一心。鑒物忘緣,看物:境看得非常清楚,是非好壞都很清楚,內心裏面不牢騷、不抱怨,就會離顛倒見,不安排任何的見,不安排一個我執、我見的東西:觀念,了知萬法,了解一切的萬法現在我們的法裡面都是你的心,你的心,你看外面的心、看外面的相你不舒服,那就是你的心不清淨,我看你很不舒服、很不順眼,那就表示你的心還不清淨,釋迦牟尼佛他不會這樣講,我看你很順眼、我看你很歡喜的,一切天地萬物都礙不著他,對不對?他完成了佛道,他就會時時講也一個歡喜、喜悅的話,完成了佛道的人,他心中的喜悅,你怎麼樣,你都礙不到他,他才不會:我討厭你,他才會這樣想的,對不對?他可以容天地一切的眾生在……,害他的提婆達多,他都要救他了,所以說,簡單講是我們的問題,不是眾生的問題,不要常常講眾生讓我們煩惱,不必這樣講,是我們自己功夫不夠,如果是功夫不夠就遠離,就這樣子,再不夠就趕快用跑的)。即如來藏心。清淨本然。纖塵不立(一點點都不立)。離諸障垢。常樂我淨者。謂三際不遷。眾苦不迫。二死不系(就是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捆綁不了)。諸惑不染。清涼不變自在者。永離熱惱。常住寂滅。一切諸業。悉皆解脫。
【具足如是。過於恆沙(這是指德,本性具足有恆沙之德)。不離(不離就是不離真如之體)不斷(不斷,叫做恆常不斷)不異(就是平等不異。這個是專對的對象不太一樣,恆沙,過於恆沙之德,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之德,然後,不離真體,恆常不斷,平等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你產生見,你就不具足,因為,你已經落入這個缺陷,你無見、無念,你放下,就全部具足,有所見就有所不見)。】
如是指上(面的)性德。過於恆沙。謂德相無量也。真體相應曰不離。恆常相續曰不斷。平等一味曰不異(沒有什麼不同)。性相融通。理事交徹。一多無礙(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染淨不乖(不乖就是不互相違背,一也可以容納:也無礙,多也沒有障礙,染也染不到,因為自性沒有染,淨,自性也不淨,自性是離染淨的對立,對不對?我們講自性清淨心是講絕對的觀念,那麼這個染、淨,有染就有淨,淨是對染講的,染是對淨講的,當然不乖,因為,染性本空,淨也是本空)。曰不思議。一切佛法。皆相大攝。乃至滿足無有所少者。極盡諸法之詞(無有少法者:一點一絲不掛,一塵不落,一塵不染)。以無法不含(你怎麼樣能夠以無法不含?)。(當然無法不含那就是說)無法不攝(無法不含)。故名如來藏(名叫做如來藏,無論是講空、無論是講有,它們同時存在)。又真窮覺滿(什麼波段叫做真窮覺滿?就是真如的自性,窮就是不能有對立的,盡的意思,真如如果達到絕待的存在性的時候,他的覺悟就圓滿,叫做真窮覺滿,窮本來是盡的意思,真盡窮滿就是具足了全部的真,真如達到了盡端,覺悟就圓滿)。萬德具足故。亦名如來法身。法身者。積聚法性之理。以為身也(法身本來就是無身,法性智慧之身叫做法身,以為身,身是一個具體的觀念)。以是二名。足征相大。乃自體之相大也。一正明性德竟(性德簡單講就是無量的性功德,站在體大來講是畢竟空,一切都是平等,站在相大的角度來講,我們具足常樂我淨,無量的智慧光明自性清淨遍照過於恆沙的德性,就是這麼樣子,如來藏就是這個道理,站在體大是不講一切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這是站在平等的角度體大講,如果站在相大,本性的相大來講,具足一切功德,無量的常樂我淨,全部恆沙的德性,全部具足,這是站在相大的角度來講)。
寅二問答重辨(再一次地說明)二
卯一執體疑相難(執著這個體懷疑這個相,這個「難」就是問難)二相不違體答(相跟體是一體兩面的,用這個角度來回答)
卯一執體疑相難
【問曰。上(面所)說(的)真如。其體平等(就是我們所講的體性平等)。離一切相(注意!這個離一切相的用意,這個離一切相不是說離開一切相,它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離一切相的意思是說離一切執著的意思,就是說面對這個相而不去執著,它絕對不是說逃避這個相,不是這個意思,一般人看這個離一切相都很容易誤會,以為是說離開了這個現象界,不,你逃到哪裡都是緣起法,你逃不開這個緣起法,所以,離一切相的意思就是不著一切相:不執著一切相)。云何復說(為什麼說其體平等?)。(為什麼又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既然講平等離一切相,怎麼會有這些功德呢?)。】
此難由未達平等離相之旨(你這個問難就表示你還不懂得這些平等,離一切相執著的宗旨)。執真同妄(執著這個真心如同這個妄心,真心是智慧、空性、平等、妙有現前,而妄心是分別、是執著,但是,真妄又是同一個體性,所以,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師父!什麼叫做明心見性?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分別執著相,好!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那到底是什麼?講出來就不對,那麼不講出來也不對,因為,這個實相離不開語言相,那麼文字相當下就是實相,所以,這個佛法,它就是說你用分別心去體會也體會不出來,那麼不講也不對,那麼講也不對,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又不是什麼東西,那麼,師父!它到底是什麼?它又不是具體的東西,它又不是觀念的東西,這問題是難在這個地方,那麼心性的東西,它又沒有解,無從下手,所以,它必需自己去體悟,那麼體悟的東西,要經過印證,要經過這個前人印證,否則的話,自己悟的有時候是邪悟,所以,這個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平等者。乃法法皆真(為什麼法法皆真?簡單講換一句現在人的語調來講,就是說任何一個時間跟空間,都用趕忙清楚地去看,叫做法法皆真,用什麼,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用哪一種真心?就是不著相、無所住、空性的心,那麼就法法皆真。為什麼知道每一法都不可得?)。法法皆如。既無法不真。無法不如(意思就是每一法都是空性,都是自性所顯現出來的,無法不如,每一法都不值得你起心、不值得你動念,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是真如的自體性,為什麼?)。則離一切虛妄相(我們能夠離開分別執著的一切虛妄之相,那麼我們就沒有所謂的錯覺,有所謂的錯覺,就合於本性)。(所以說)非無稱性之功德也(也就是不能說沒有合於本性的無量功德。非無:不能說沒有合於本性的無量功德,因為本性就具足一切的智慧,所以,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就是這個道理,你想要種福田嗎?要!怎麼種呢?以無所住的這個心去種福田,那麼就是合於本性的功德)。
卯二相不違體(來回)答二
辰一差即無差二無差而差
辰一差即無差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雖然有種種的功德的義,這個道理也就是種種的差別)。而無差別之相。(為什麼?)等同一味。(為什麼?)唯一真如。此義云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它所謂的離開分別相,簡單講就是保持一個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的心,運用在任何一個時間跟空間,他沒有是非善惡對立的觀念,他沒有這些高、低,他看到總統,他也這樣子,他看到乞丐,他也這樣子,他看到男也這樣子,看到女也這樣子,看到有錢的、貧窮的,他都一樣平等,平等,離分別相,是故無二,用這個心來講的話,我們就不會自生分別,自生分別我們就有高、低,有高、低,我們就有強烈的得失,有了得失,我們的生命就完全喪失了種種的自由,我們被束縛在自我對立的觀念裡面,擺脫不了,沒有辦法,那麼我們能夠離分別相,是故無二,就沒有這個對立性的東西)。】
此答即體之相。相不異體(這就是體的相,而所有的相不能離開這個體性)。德相雖多。平等一味。唯是一如。譬依金成器(按照金所打成的器具)。器器皆金(每一個器具都是金打造的)。此義云何(底)下。釋成一切差別之相。皆從妄心分別而有。以無能分別之心。則離所分別之相。是故體相無二。
又以真如體性。本無分別。稱性功德。亦離分別之相。是無分別故。則無二也(注意!那個無能分別之心,就會離開所分別之相,所以,那個能分別之心是主宰,如果,你想要修行,那麼你下一個功夫,就是要離開分別之心,那麼就一切現象界都是平等,比如說,我們在公司裡面上班,在一個團體裡面生活,我們不會對上級拍馬屁,我們也不需要對這些工友瞧不起,清廁所的、掃地的,如果,我們自認為在公司行號裡面有一點分量,那更要憐惜,疼愛這些愈下賤工作的人,清廁所或者是打掃,更應該疼愛這些,因為,這些普通都是學歷比較低,或者是有自卑感的人,我們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這種相,如果,我今天我當老闆的話,在我這裡工作的人,進我門中一律平等,一律平等就是了,我們如果在公司行號,任何一個團體,包括你做老師或者任何一個團體工作,你要永遠記住一個真理,你想想看!他這樣掃地、清廁所,他學歷低他已經很自卑感了,你現在對他有分別心,那麼他動不動他就會有抗拒,他本來就有自卑感,自卑感裡面會變成變相的自負,變相的自負,也就是說這些學歷低的人,薪水拿少的人,工作人家瞧不起的人,他本身有自卑感的時候,他會抗拒,抗拒,所以,他特別地敏感,所以,在地位低的人的底下,或者學歷低的人前面不談學歷,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在窮人面前不談金錢、不談富有,在學歷低的人面前不談學歷,在病苦的人面前不談健康,這是人生最高的哲學,任何一種情形都可能發生反彈,所以說,我們會做人的人,在任何的公司行號裡面,我們很了解他的遭遇,我們已經很同情他,但是,你不可以太同情他,太同情他,他會抗拒,他會認為我不需要你的憐憫,其實,我們是好意的,正因為那些自卑感的人,他過於敏感,我們的關懷他會錯覺,變成一種他的負擔,其實,我們不是這種用意,所以,沒有必需講的話,儘量不要,我們對他就是一種態度就是誠懇,態度就是誠懇,入我門中,來到我這裡工作的人,絕對沒有什麼學歷高、低的,就是說我看你的能力,我從來沒有看不起我這裡的法師或任何一個人,你就是念國小來我這裡出家,我也瞧得起你,你念博士,來,你不遵守我這裡人戒規,我也瞧不起你,一樣平等的,所以說,我們就曉得這個無分別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說,你的兄弟姊妹,他不務正業,你內心裏面很想勸告他,可是,又無奈他何,那麼,你注意!你講的話你就必需也不能傷害到他,傷害到他,你就多一個仇人,所以,與其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這個離分別之相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這是一種很高超的修養,非常高超的修養,其實也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進入無分別的狀態,我們只要用一個慈悲心,《般若經》裡面講的,般若為諸佛之母,有了般若的人,他一定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的人,他一定不會仇視眾生,兩種力量可以離開分別,每一個般若的智慧,第二個用大慈悲心,要加一個大,所有的眾生都有無知的一面,如果,你把生命的觀念,畫一道很高超的線,像聖人一樣,如果,這人世間你想要過得很快樂也可能,你要過得很痛苦了可能,如果,你把每一個眾生的標準劃得像聖人那麼level,level就是水準,那你對每一個人都會失望,都會很痛苦,但是,如果說你把平常的人,每一個人用一般生活的水平劃一線,那麼你就會發現進入我們講堂的人每一個都是菩薩,你會對對方很滿意,也很滿足,他能夠來這裡學佛,能夠來這裡工作,能夠來這裡發心,這不得了,他要吃素、念佛,那比社會上的人好上幾百倍,我們不應該對我們的同參道友不滿意,他能夠來這裡參與我們這分的榮譽性,他已經很了不起了,至少他吃素、他信佛、他念佛,他的心已經比外面的人更慈悲了,但是,如果你把他畫一個標準,每一個人都把他當作是聖人的角度,那對每一個同參道友,你都會傷心,為什麼?因為他不是聖人,他不是聖人,所以說,離分別心是自己的功夫,還是回歸到最後,還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要離開那個能分別的心,那麼事情就好辦了,因為,沒有分別就無二,無二日子就好過,無二:感情跟理性就會平衡,空性,空有就不會障礙,真俗就無障無礙,因為,無二故,善惡全部放得下,是非全部看得開,因為無二,無二。「是」空性,「非」本身也是空性,能夠用這種心,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分自在、解脫的內心,否則的話,我們離道太遠了,同學們!不要把每一個人都當作聖人,應該把每一個人都當作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人,這樣子我們內心裏面的功夫就會蒸蒸日上,否則的話,我們痛苦的日子還很遙遠,需要我們去過)。
辰二無差而差
【復以何義得說差別(要用什麼道理來說這個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以依業識意思是說,要站在哪一個角度才說有所差別,以依業識,業識就是我們無明所產生的一念不覺之開始之相,就是所謂的業識,業識本身就會生滅差別之相)。】
問既是無二。復以何義。上文得說如是差別之相。答因依業識(業識是很微細的)。不覺為因(因為不覺悟來當作是我們生命的開始,觀念的開始)。生起恆沙(的)染法(佛經都是用恆沙表示無量無邊的煩惱。恆沙:數不盡的意思)。生滅之相。由始覺對治彼染。返流還淨。示有恆沙淨德。差別之相也。
【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注意那個「本來唯心」,既然唯心,那麼境就是心,你破壞這個境,你就是破壞你的清淨心,所以,我們的境要跟境界調和,比如說,你在一個團體裡面,你對境執著,你就不能調和你的內心,這一定的道理,你的內心裏面病苦,病得很嚴重,你內心自然就會煩惱,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又幻化出這個軀殼,這個軀殼弄得很糟糕、很痛苦,那麼我們這個心就會難過,一定的道理,有的人不重視這個身體軀殼,以為這個是假的,隨便吃、隨便穿以為就是修行,把它弄得病苦不堪,這個就是不懂心法,他不曉得這個色身也是心,他否定了這個身,以為就是唯心,他把這個心當作是無形的那個心,錯了,所有的境界、色身都是我們心影現出來的,都跟我們的心息息相關,境界不調和,你就會痛苦、煩惱,你就煩惱就重,得失心就放不下,你的色身病苦,你的心就不會平衡,一定的道理,何以故?你的身就是心,傻瓜!你哪裡否定這個身,一定存在這個心的東西,這個就不懂唯識的道理,根身、器界、種子,都是我們唯識所影現的,對不對?你這個色身保持不能平衡,破壞了這個色身就是表示你的意識狀態不能平衡,一定的道理,你又不是高僧大德,又沒有辦法達到實證的功夫,所以,這個色身還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身安而後道隆,本來唯心)。實無於念(實無於念,本來是沒有念的)。而有妄心(而有這個妄想心)。不覺起念(不知不覺一直起心動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見到種種的境界,所以,才說到這個無明)。心性不起(注意,我們這個心性本來不起這個分別、不起這個執著,有這種功夫的時候,底下那個,你就得到了不得了的)。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同學們!要好好地體悟諸佛菩薩的苦心,要好好體會這個高僧大德他在講什麼話,你要修行,你一定要把文字化作妙用現前,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夫,心性不起就是大智慧光明義。當我們心性進入平等空性,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起念頭的時候,我們就是諸佛菩薩的大智慧光明,就顯現出來。人要有智慧,要懂得人家在警惕什麼,要注意高僧大德在講什麼。香港最近發生了十幾個人從高樓十幾層工作的時候,直線掉下來,本來那個升降機,它只能坐九個人,最多over,最多只能坐九個人,人家那個警告已經寫得很清楚了,本升降機載重多少,坐多少個人,可是,他不聽勸告,他一下子坐了十五個人,超出六個人的重量,升降機(嗚)……,上去,結果,線斷了,過重,它走過重量,over,一直線,從十幾樓一直下來,呯!全部死,沒有一個活的,全部死。何以故?不聽勸告,就那麼簡單,不聽勸告,釋迦牟尼佛,這條路是他走過來的,他就處處立這個警告牌位,不要貪、不要嗔、不要愚痴、不要分別、不要執著,處處跟你立這個警告,可是,我們不懂警告,我們拚命地要衝過去,要試試看,我要衝過去,我要衝過去,對不對?你叫我不執著,我就偏偏要執著,你叫我不煩惱,我就偏偏要煩惱,那麼就苦惱無量,你顯現不出那種大智慧光明義,簡單講我們今天為什麼修行不會成就,就是不聽勸告,已經超出我們的範圍了,能力範圍了,我們還是拚命去分別、去執著,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開採,這條路是佛所走出來的,可是我們不聽勸告,我們不要按照他的話去做,那麼就這樣子自我想像,因此,就沒有智慧,像舉那個鼻子:此處不得游泳,不得游泳,這已經寫得很清楚,不要游泳,那個小鬼、小孩子,念國小的人,他就不聽勸告,他就去那邊游泳,結果就溺死了。有一個母親來到我這裡哭,哭什麼,她說她的孩子去跟人家郊遊、去遊玩,跑到一個好像森林裡面去,森林裡面,那邊有水去戲水,結果,三個孩子進去,第一個掉進去,第二個要救第一個,第三個要救前面兩個,三個全部拉起來,全部死掉,後來有浮起來,一直找、找……,三個全部淹死。我告訴諸位!不會游泳的人,他不會淹死,因為,他不敢下去,就是怕那個半生不熟的,半生不熟的會死,所以,懂一半的人,有時候比全部不懂的,更糟糕、更可怕,教理不懂的,也是這樣子,不聽師父勸告的,也是這樣子,我可能行了,我自己看經典懂了,我自己回去用功關起門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就這樣子關起門來自己用功,修到著魔,他自己不曉得,就是這樣子,不聽勸告)。】
初句問對染表示之相。下逐舉對顯(逐就是一一。對顯就是互相顯現出來,真、妄互相對顯)。以諸法本來。唯是一心真如之理(我們一切法的本來,唯是一心真如的道理)。實無虛妄心念(實在是沒有這些虛妄的心念)。因有妄心。不覺依真而起(我們無明依趕忙而起)。業相轉相(業相就是自體分,轉相就是見分)。(有了見分)見諸境界。繼起粗相(繼續,連續起來就有粗相可執著)。乃有粗細染(污之)心(粗細,粗的叫做我執,細的叫做法執,粗細的染心,粗的叫做相應心,相應心:執相應染、相續相應染,不斷就是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細的就是三細)。故說本末無明(本就是根本無明,一念不覺就是根本無明,末就是三細六粗,根本無明的相只有一個,就是一念不覺,枝末無明的相有九個,三細六粗統統是枝末無明)。對顯心性不起。即是本覺智明。
【若心起見(就是我見,所謂見就是法見、我見,就是法、我執,法見就是法執,這個字是非常清楚,若心起見就是換我們現在的名詞是,我的看法、我認為、我的感覺,很強烈的支持自己的理念、感受性,這分感受性,那麼心就會起見,就會肯定自己主觀意識存在性,他不容許別人破壞,那麼這個見不空話別人破壞他就想保護自己,那麼有人破壞他的見,他就會認為是敵對,所以,人沒有辦法容得下對方)。則有不見之相(簡單講當你孤注一擲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顧慮,全盤顧慮到的角度,這句話就是這個道理,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換現在簡單的白話就是,當一個人孤注一擲自己看法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顧全到其他你不知道的地方,人就是這樣子)。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心性離見就是說當他看法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包容他,當他貧窮,我們包容他,他沒有念書,我們包容他,他幼稚,我們包容他,他壞,我們包容他,我們離開這些分別相、執著,心性離見:離開這個我、法二執,就可以無所不照,智慧就會顯現出來,因為,我不會肯定我自己的看法,就是一直執著我自己一定對,那麼一直執著自己一定對,那麼這個角度,我們註定一生一世,要過著很痛苦的日子,因為,對方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看法跟一樣)。】
上句明妄見偏局(妄見就是妄想執著的見,那麼會偏局,偏是對全講的,沒有辦法對中道,偏,那是偏,那麼局就是限制在某一種角度,就是說當一個人執著自己的妄想、看法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偏執的人,不是一個顧全大局的人)。下對顯離見(對顯離見,互相來襯托,怎麼樣?就是要有智慧,如果,離開這個見,就怎麼樣?)。則智照無遺(我們如果離開這個我、法二執,我們的智慧就照遍無遺)。
【若心有動。非真識知(注意看,這個非常重要,這句話講得實在太好了,這個《大乘起信論》,我覺得講得太好了,若心有動:當你有所執著的時候,若心有動,非真識知,非真識知就不是真正地透徹一件事情,就不是像本性的知,非真識知那就不是真正地去了解一件事情,不是用清淨的自性去認同,因為你動,動的話就偏,就局限在你的見地,我、法二執裡面,意思就是當你心有所起心動念的分別心、執著心的時候,你就無法真正地認識一切的理跟事,沒有辦法正確地認識)。無有自性(那麼意思就是無有自性,因為那是妄想,那是妄想,簡單講當我們起這個妄想的時候,這個妄想本來就無有自性,這個妄想它會具足種種痛苦的相應心,比如說,貪、嗔、痴、無明等等)。(那麼就是)非常(因為妄想不是永恆的,分別心不是永恆的,妄想是痛苦的執著)非樂(非樂,是痛苦的)。非我(不是一個真正的我,我是可以主宰的,妄想不能主宰,妄想隨時都在剎那之間變化)非淨(也不是清淨的)。熱惱衰變。則不自在(同學們!你相不相信胸量愈大,福報愈大。有一個人,他慊了很多錢,他的股東只有20%,結果,跟他投資的人,四個人都出了20%,在幾年裡面,他賺了好幾億,賺了好幾億,結果他不滿意,不滿意,全部吞,20%吞了80%人的股東,吞了以後,他把他們斷絕,這樣子他認為他是福報比較大,在佛門裡面來講,這個叫做福報已經盡了,吞別人的股東,不是你自己的福報所擁有的,吞別人的股東,那麼你的福報就享盡了,因為你,人家已經認識他了,所說這個人誹謗三寶,像我的話,就不是這樣看法,人家問:師父!我要跟您盜錄,我要跟您盜錄這個錄音帶,可以嗎?可以,著作權佛陀所有,拜託你盜錄,但是,不要向我拿錢。那麼,我有沒有比較貧窮,我沒有比較貧窮,當然這是站在宗教的理念上來講,世間人的智慧財產權,你當然不要跟人家copy,像我今天所做的,這個錢不重要,佛法大興盛最重要,好!到處都是大興盛,到處人家都呼錄音帶,他聽了錄音帶以後,他拿一個紅包,遠遠地就從美國拿紅包來供養,你看,我也沒有叫他供養,他聽了錄音帶以後,自然就會供養,我沒有比較窮啊!每一個流通處,製造錄音帶出來的,我都感恩,都非常的感恩,我希望他們流通得愈多,賺得愈多錢,生活可以改善以外,佛教更可以興盛,慊愈多錢,我愈高興,為什麼?因為,法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眾生今生今世沒有聽到不,實在是悲哀,那麼我這樣,沒有說我福報不夠,業障比較濃重,我沒有,放大胸量,全部讓你大量地copy,大量地copy,你盜錄,還拜託你,我這樣有沒有比較窮,沒有,我認真地一直跟諸位講,講《大乘起信論》、講《楞嚴經》,這幾年來,講到今天,我已經講了一百部,我有時候看到凌晨,整天都在用功,我施捨你們的法,我本身有沒有比較幼稚、有比較愚痴、比較缺少,沒有。同學們!一定要記住一個真理,施比受更有福,我們一定要記住,放大胸量、處處寬恕人家的人,他的福報享用不盡,煩惱也比較少,煩惱一定比較少,我們很願意聽聖人的勸告、諸佛菩薩的勸告,其實,真理它就現在我們的面前。釋迦牟尼佛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才可以完成無量無邊清淨的莊嚴之相。像今天釋迦牟尼佛,誰的福報比他更大,沒有一個人,他無量億劫來修什麼,他就一直布施,我不跟你計較,我寬恕你,我統統不跟你搗蛋,他就是沒有這個見,沒有這個見,他心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沒有生滅、沒有得失、沒有苦樂、沒有是非,你想想看,一個人進入這個真空狀態,他哪裡不是自在跟解脫,可是,我們眾生他就會起心、他就會動念,他會動念,他有強烈地分別心,他就會真、假分得很清楚,善惡的觀念、是非的觀念,很清楚,很清楚以後,就拚命地去執著,死在自己的觀念裡面,所以,常樂我淨的這個道理完全體會不出來,其實,佛、諸祖師大德不是沒有勸告我們,而我們不肯,學佛就是這樣子,你有沒有勇氣,你肯不肯放下,肯,你現在講,我現在講,你今天晚上回去,你就是極樂世界,你所到之處統統旨極樂世界,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此中四義。無對顯之文。例前可知。若心有動(這)一句。貫下諸義。動則成妄(無對顯之文,例前面可知,若心有動這一句,貫穿底下種種的道理,動則成妄)。妄識倒知(妄識就是分別,倒就是顛倒而知,妄想分別心就顛倒而知叫做妄識倒知,以苦為樂,眾生就是這樣子,以苦為樂,沒有什麼好刺激的,想盡一切辦法來刺激)。曰非真識知(不是真正地透視了解這個真理)。妄染無體(妄心的染污是沒有體性的,就是沒有主宰性的,隨時會變滅的,我們在會變滅的這個世間裡面拚命地錯覺,拚命地錯覺)。曰無有自性。妄法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曰非常非樂。非我非淨。妄惑熾然(沒有常樂我淨的功夫,那就妄惑熾然,拚命地追求,像喝酒,我們喝酒,以為喝酒是樂的,還有喝酒比賽的。昨天,我們報紙有報導,像這個抽菸,smoking,抽菸會染上癌症,會染上癌症,已經醫學上,已經有徹底的答案,就是說抽菸,他用兔子去實驗,每天讓兔子抽四根煙或者是六根煙,經過四個月到六個月的時候,它就會得到這個肺癌,簡單說,現在這個制煙的公司,煙商都知道抽菸會致癌,可是,它標示得並不清楚,我們眾生就以苦為樂,酗酒也是一樣,酗酒就是喝得酔爛如泥,他認為這個叫做快樂,痲醉自己,要不然他不曉得什麼叫做快樂)。曰熱惱。妄念遷流。曰衰變(衰變:會變壞的)。妄業(就會)系縛(因為,我們的無明就會造業,妄業系縛)。曰不自在。對顯若心不動。則離顛倒見(如果,你心不動念就離開你的顛倒、分別之見)。自性清淨。具足四德(四德:如來的法身所具的四德,第一個叫做常德,常樂我淨,這是四德。如來的法身,他的體是常的,永遠不變、不遷的,如果,我們證悟到了這個法身慧命,我們就是得到永恆的生命,所以說,你為什麼要學佛,我就是為了要求得永恆的生命,我不要這個娑婆世界的色身,這個娑婆世界的色身會變壞;樂那就是如來的法身永遠離開眾苦,不但,身離開病苦,種種痛苦,心也得到大自在的解脫,他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寂滅涅槃之大樂,我們現在的樂都是短暫的刺激;這個我,法身的常樂我淨的我,我是主宰義,也就是遠離了有我跟無我的兩種執著的大我,因為如來的法身是自在、是無礙的,那麼這個我是表示不是虛妄分別的我執或者是法執,這個我有人我執跟法我執兩種我;第四個淨就是如來法身離垢無染,湛然清淨)。清涼不變。得大自在也。
【乃至具有過恆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意思就是說本性只要你如如不動,你就有這麼樣子的好,有什麼好?恆沙等那些妄染全部去掉,只要你心性不動,就有無量的功德,所以說,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乃至二字。超略指廣之詞。真如本自不動。無你差別相。但由妄心。動成恆沙染相。須知對治彼染。返流還淨。自有恆沙德相示現也(諸位!這個不動的話,如果用我們比較粗淺的,就是不去計較他,什麼事情都不去計較他,什麼事情都寬恕他,對這個世間的種種的相,不要太去分別他,那麼這麼樣子的話,我們要清淨這顆心就比較容易,否則的話就難,對這個世間的種種這個再去計較,實在不是一個學佛的人)。
【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若心有起意思就是說你的心本來是周遍法界的,是平坦的,那麼你的心如果起一個動念,則更前法可念,意思是說現在你面前的還有可以執著之相,可念就是可以執著之相,那麼則有所少,有所少就是本性不能全部滿足,不能具足無量的功德性,不能圓滿,則有所少就是不能圓滿,只要你起心、你動念,我、法二執,你的功德就沒有辦法達到圓滿,如是淨法無量的功德,簡單講就是一心,只要你能夠平等,只要你空性,只要你進入如如不動的狀態,所有的功德全部具足,當我如如不動的時候,你想想看!我對人處事,我既沒有分別心,我把每一個人都當作是諸佛菩薩,把他當作是恩人,我們的恩人、我們的恩公,大恩人,用感恩心、用隨喜的心,你想想看!我們用這個如如不動的心就是一心,其實這人一心是絕待的意思,這個一心就是無相的心,不著相的心才能一心,這個一心,這個一不是1、2、3、4和1,不是由0、1、2、3、4去排列的1,它沒有次第性,沒有前後叫做一,沒有次第叫做一,沒有生滅叫做一,這個一不是1、2、3、4、5、6、7、8、9的1,這個一是沒有辦法形容的一,就是絕對的一,絕對存在的一,更無所念,更無所念:無所執著,是故滿足名為法身,我們只要放下,用如如不動這顆清淨心,那麼我們所到之處就無障無礙,那麼就圓滿,滿足就是圓滿不缺,名為法身就是如來之藏)。】
若心有起。不知法法唯心(如果心,我們在起心動念,不知道法法就是我們的心)。更見心外有法(更見這個心外有法,我們以為心外有法)。起念相應者。即無明染法未盡。淨心未圓。則有所少。如是下明淨法滿足。一切德相。即是一心。心外更無少法可得。既無有法。豈有所念。是故滿足(注意那個無少法可得,什麼叫做無少法可得?意思是說根本不值得你去動一個念頭去執著,簡單講我們現在執著的任何的事情,它有一天,它一定會消失的,那是錯覺,簡單、直截了當地說,你只要觀照無常,就無法可得,世間沒有一法值得你去傷心、去追求、去執著、去住,不值得,為什麼不值得?你明明知道這個世間,有一天它一定會變壞的,那麼現在的起心動念的變化,你把它接到二十年後,還是要變化,你把現在的種種情況往後推測五十年,它一定會消失的嘛!你現在每天都在希望、每天都在盼望,那你每天都在失望,都在過著掙扎痛苦的生命,而我們現在把它停下來,隨緣盡份、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因為,你很清楚,百年後這些相全部會消失,一定消失的,哪一個人不要走上死亡的路線,在死亡的路線上,你能掌握什麼,沒有,既然你知道百年之後不能掌握什麼,那麼你現在所能掌握的也是幻化的而已,既無有法,豈有所念,為什麼?因為法塵皆是幻化的,一切法都是幻化的,豈有所念,是故為滿足。)。名為法身(只要你無念就是滿足,就是法身)。遍一切處。如來之藏。含攝無量淨德矣。二相大竟。
癸二別解用大二
子一總明二別釋
子一總明
(現在講到真如的體講過了,真如的相也講過了,我們講到真如的用)【複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這個用就是要加被眾生,簡單講為什麼叫做用?三業的妙用就是要加被眾生,就是要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密(修種種波羅蜜,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來)攝化眾生。立大誓願。(他發這個大心做什麼?)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他就是要度脫這些,一切眾生之界)。亦不限劫數(就是說不管時間有多長,不管時間有多久遠)。盡於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都把他當作是自己,這個有多麼地慈悲,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所以,不要取笑眾生,比如說,看到這個人很醜,你的醜就是我的醜,我很同情這樣子,不要看到那麼醜的,你怎麼那麼醜,對不對?你的醜就是我的醜,是不是?那麼我們換過來講的話,醜的人看到漂亮的小姐就是:唉呀!你的美就是我的美,我覺得你很美,我就很高興,有這種不嫉妒的心,不是很好嗎?很好嗎?不過,這個隨喜要看情形,你不要看到矮的,唉呀!你的矮就是我的矮,這樣好像講得不太恰當,講要講得恰當,不要講不恰當,這樣不好。比如說,師父您的健康就是我的幸福,這樣對,我可以聽到佛法,聽到錄音帶,可以救度眾生,這樣對,所以說,這個喜悅也要站在好像恰到好處的角度,以取一切眾生,如已身故,諸位同學!你想想看!看諸佛菩薩的心是什麼心,把一切的眾生當作是自己,當作是自己兒女,就像我把每一個法師當作是我的兒子,把這些在家護法、在家女眾,都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兒女一樣的看待,所以,我拚命地講經、弘法,我不為我自己,做父母的人,他就是這樣子,他就是:這是我的責任、這是我的義務,我應該這樣做的,無怨無悔,所以,我很快樂我做這件事情,愛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所愛的一切,對不對?愛你所做的一切,意思就是你所做的,我們都很喜歡,我現在就是很喜歡,是不是?所以說,你想想看!諸佛菩薩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也不是我在度眾生,我著眾生之相,所以,人家說:唉呀!師父!您很偉大!你度了很多的眾生。我說: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何以故?一切法皆是空性的東西,隨緣就是這樣子,這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東西,本來就不可得相,哪有什麼眾生可取,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所以,我一直告訴諸位同學!我們要相親、要相愛,我們要互尊、要互重,我們要誠心、要誠意,對對方的缺點,我們要寬恕,對對方的優點,我們要隨喜,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心,雖然我們不是諸佛菩薩,擁有這顆心,我們就很容易進入)。】
此對果舉因。以明用大之本。謂諸佛在因地。緣苦惱眾生。發慈悲行願。廣修六度。與樂拔苦(你看!菩薩所做的工作就是兩種工作,第一個給眾生方便,第二個給眾生希望,因為,他要給他快樂,給與方便:給眾生方便,要給眾生快樂,就是為與樂拔苦,是不是?)。行也(慈就是行,就是行)。誓度生界(生界就是眾生界)。不限劫數。願也(這是願,所以,我們要發大願,大願)。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就像自己)。亦不取眾生相者。上取字。即觀義。以智慧觀察。自他平等(為什麼自他平等?)。(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為一切相不可取)下不取即不著也。如金剛般若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所以,我說《金剛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因為,誦其他的般若經很大部,因為,般若有十五會,《金剛經》是般若部裡面的一會,《金剛經》是一會,所以,誦《金剛經》的人非常多,但是,要體會那個道理,我建議,我們某一些眾生,要好好地誦《金剛經》,真的,要去體會,去體會,有念佛的人,我建議你們《金剛經》真的要誦,每天你就會與空相應,噢!原來這是自我分別、自我執著、自我痛苦,佛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你看!他有多偉大!我們做一點點功德,就以為自己不得了了,)。此以何義下。釋其所以。謂稱真如實理而知(「稱」字念chèn,稱就是合於。全球真如實理而知)。眾生與我。皆是假名。無非幻相(如果你會修行,這句就足足有餘了,你會修行的話,既是假名,就不是真的,既是幻相,你執著什麼東西?對不對,皆是假名,無非就是幻相)。雖屬幻相。而幻化空身。體即法身。故曰真如平等無異也(你要找到法身,現在放下這一念,全部法身具足,師父已經講過很清楚了,現在放得下,你就是佛,你就是佛。龍女八歲就成佛,《法華經》裡面講的,是不是?八歲就成佛,我們現在只要一念迴光返照,能夠進入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我們也一樣可以成佛,所以,我是法王,我是大醫王,常做如是信,要常常做這樣的觀念,你就成佛,常常說:我是法王,這種事情我可以原諒你、我可以寬恕你,因為,我還有更大更遠的路要走,我們內心裏面常常要記住觀照,當你內心卡住某一種關卡,或者是熬不過的時候,你就內心裏面這樣想,拍拍你的心,拍對地方,拍心臟這個地方,拍拍,就告訴自己,這麼一點小事情我都放不下、都熬不過,那我臨命終怎麼辦呢?我常常就這樣警告自己,對不對?所以,一到晚上全部要歸零,白天不愉快的事情,到晚上全部歸零,讓我的生命重新調整,儘量調整到空性,內心裏面常常告訴自己:這樣我現在就放不下,那我臨命終怎麼放得下呢!放下吧!去吧!就這樣子)。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有這麼樣大方便的智慧,除滅無明)。見本(有的)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簡單講用如如不動,真如的心看一切,用真心看一切,那麼當然是遍一切處,雖有所作用)。又亦無有用相可得(為什麼?智慧是無形的,又亦無有用相可得,因為智慧是無形的)。】
此牒因顯果。方便智。即始覺反染還淨之智。對治我法二種邪執。至金剛後心(金剛就是金剛地,就是十地菩薩)。究竟道。本末無明斷盡(本就是一念不覺,末就是三細六粗。那麼這就無明斷盡)。始本合一(始覺跟本覺合而為一)。親見本有(的)法身。此自利果也。以下顯用。即利他果也。自然二句。顯用勝妙。不假作意。即與真如二句。顯用稱性(意思就是這些作用,完全合於本性,簡單講所有的性的作用,本性的作用就是妙用,所有的妙用都是空性)。廣大周遍。末句顯用離相。即照而寂。然此大用。法身本具。向被無明障蔽。不得現前。令智圓惑盡。故乃得顯。亦畢竟無相可得。
【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所謂法身就是空性、是平等,智相之身:就是大智慧的身)。第一義諦(它就是中道)。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這個都是在描寫真如,真如是不討論生滅的,世諦是生滅的,施作是三業的造作,也是生滅的)。但隨眾生(只是隨著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因為,它已經不生不滅了,所以,顯現在眾生的心中,顯現在眾生的前面,那麼這是方便度眾生,故說為用)。】
首句征問。然佛具三身。何以無有用相。下釋謂諸佛。唯是法身妙理(諸佛是法身妙理)。本智之身。前雲智相無可見故。屬第一義諦。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無有世諦(的)境界。生滅等相。以其體本無為。離於施作(施作就是造作,施作就是因緣法)。即使眾生見佛相好。聞佛說法。但隨機得益。皆由(怎麼樣?同學們那幾個字,就是要背一背,你去講給人家聽,人家就會覺得你很有學問,布袋戲常常念的)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布袋戲就是會這樣念一念,你覺得:嗯!滿有學問的。眾生的心,如果是你的心清淨的話,菩提就是覺悟,就是我們的智慧就產生出來。常常講:師父!您要開我的智慧,開開我的智慧。有一個女孩子來:師父!您要開開我的智慧。我說:從哪裡開啊!那女孩說:師父!人家說您摸摸我們的頭,就會開智慧。摸摸頭,來、來……,師父摸摸頭、摸摸頭……,還有摸哪裡才會開智慧。人家說師父是大智慧,摸摸頭就會開智慧。我說:你開了沒有?她說:沒有!是啊!沒有啊!摸頭會開智慧,那摸哪裡不會開智慧,再來,你要不要再摸一下,再來,再摸、摸……,你有沒有頭皮屑?沒有!來!沒有關係!對不對!那份執著放不下,那個分別心放不下,你就不肯放下,你怎麼會有智慧呢!對不對?師父常常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同學們!得饒人處且饒人,這種日子不是很好過嗎?為什麼要斤斤計較呢?)。而諸佛清淨法身。猶若虛空(就象虛空)。應物現形。如鏡現像。豈有施作耶。此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說為用(寂而照,寂就是體,照就是用,依體起用,故說為用,對不對?)。一總明竟。
子二別釋二
醜一正顯用相二問答釋疑國中二
寅一直顯其用二重牒分別初又二
卯一應身二報身
卯一應身(這是科判,簡單看一下就可以)
【此用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依分別事識(就是粗糙的意識,三界內的眾生)。凡夫(或者是)二乘(人)。心所見(佛身。心中所見到的佛身,凡夫跟二乘人心所見,佛身)者(見到什麼?見到凡夫見到佛身,二乘人見到的佛身)。名為應身(之粗相,應化身這個是粗相,所以,我們見到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的,這不是法身、這不是報身,而是粗糙的,因為,我佛慈悲,為了度我們這些凡夫,所以,我們見到的是那個粗糙的色相)。以不知轉識(所)現故(所影現出來的,加一個「所」字,這個轉識就是動念的見分,「見」,轉識就是動念的見分,由業識產生轉識,就是八識的見分,八識的見分動念,那麼就是產生種種的心所,轉識所現故)。見(就是以為,以為是)從外來。(一尊佛)取色分齊(分齊就是差別。因為有這個色相的差別相)。不能盡知故(因為,所知的就是這麼粗糙的意識所產生的觀念,所以不能盡知)。】
首二句標征。下就因位所見。以顯果用不同。先就凡夫二乘所見。以彼不知(彼不了解)七八二識。但依六識分別。向計實有外塵(執著實在是有一個外塵)。令六識受熏(習)。所見佛身。亦謂心外(以及心外有佛可得)。順彼(彼就是眾生。順著眾生的)分別事識(分別事識就是對境界的分別,簡單講第六意識的分別的意識叫做分別事識,對境界的分別叫做分別事識,因為,它是事相,它是有形的一種執著,不是微細意識的作用,所以叫做分別事識)計度(簡單講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跟執著)。(然後)見三十二相(說有見到佛的三十二相)。應身粗相。不見報身細相(我們見不到佛的報身的細相)。故《般若經》雲(所以《般若經》裡面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因為如來是無相)。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師父說《金剛經》很重要就是這樣子,《般若經》就是《金剛經》,因為《金剛經》是般若會上的一會,般若有十五會,金剛會上是其中的一會,簡單講《金剛經》是《大般若經》,六百卷《大般若經》裡面其中的一個小部分的意思,)。經意要眾生離分別事識也。以不知轉識現故下(不了解這是微細的轉識,所現出來的境界,以為有個外在的三十二相)。釋見粗相所以。由彼迷於唯心之理。故不知轉識所現。心外取境。計從外來。不達即色是心(同學們,拿筆畫下來:即色是心,能體會得出來嗎?色的旁邊就是寫境界,一切的境界無非就是你的心,那麼你想想看!既然境界是你的心,你能夠調伏這個境界,在境界裡面不要產生衝突,不要產生分別、執著,你的心不是很快樂嗎?再換過來說,如果你的心保持如如不動,那麼一切的境界現前又有什麼障礙呢!又有什麼障礙呢?如果,同學們!如果你看到你四周圍的人,某些理念或者是行為看得很不習慣,他講的語言,很傷人家的心,你內心裏面,我教你一句很容易解脫的話,你要常常告訴他,告訴你自己,他有權利這樣說,他有權利這樣做,我們沒有權利改變人家,你內心裏面能不能體會我師父講這句話,他有權利這樣說,說我不好,他有權利這樣批評我,有權利這樣攻擊我,有權利這樣傷害我,你們能體會師父現在在講什麼嗎?就是說解脫,這句話可以運用在任何的時間、空間,你都可以解脫,因為,你想要改變對方是不可能的,與其改變對方,不如改變自己,那麼你想要改變自己,你就要認同對方,很容易的,你要改變自己就要認同對方,所謂認同並不是說我跟他角度一樣,不是,而是在無奈之下,你要告訴自己,我們不需要去改變他,簡單講就是他有權利這樣說,他有權利這樣做,我沒有權利,我也不需要、也不夠資格、也沒有這個必要去改變他,那麼這樣你就不會活得很痛苦,為什麼?即色是心,所以,會調伏的人,心跟境要調伏成一種,balancepoint你這樣才能controlyourmind,這樣就可以控制你的心,我們的意志)。本無分齊(就是說本來是沒有差別相的)。故云取色分齊(就是你取這個,因為有這個差別相,簡單講就是分別、執著在作用)。不能盡知(我們無法全部知道)。無量莊嚴也。一應身竟。
卯二報身(報身就比較微細了)
【二者依於業識(這個是三界外,業識就是三界外的方便有餘土,或者是實報莊嚴土,這個都是討論業識,那麼業識就是菩薩要斷的,非常微細的,這就不是三界內的)。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
此就菩薩所見。依根本業識(按照這個根本的業識)。受本覺不思議內熏(就是清淨的這一方面的薰習。本覺不思議內熏就是,本覺的真如不思議的內在的真如的薰習)。及所修淨行資熏之力(修清淨之行之力)。從初住以去(從初住以後)。上歷三賢十地(經過了三賢十地)。乃至菩薩第十究竟地。而三賢三昧心中所見(三昧就是定、慧均等,在三賢位裡面所見的,在定中所見的)。及十地任運心所見者。皆佛報身(的微)細相。實唯心現(沒有所謂的內外,佛現前就是自己的心清淨,自己心清淨佛就現前)。(簡單講就是)不從外來。以真心無外故。
(底下是講佛的報身)【身有無量色(佛的色身有無量色,所以,《阿彌陀經》裡面,什麼青色青光、黃色黃光,什麼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不是這樣子的,那有無量色的,蓮花怎麼才四色而已,是不是?那是講基本色,可以調出無量無邊的蓮花的色,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你想,這個身體有無量的色,每一個色有無量的相)。(每一個)相有無量好(不得了了,想不想做佛?想!想做佛那就要大施捨、大精進,好好地念佛)。所住依果(依果就是境界)。(環境)亦有無量。種種莊嚴(心胸放大,肯犧牲,他所得的福報大,當然,所住的地方就莊嚴,所以,到極樂世界去就神通自在,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對不對?種種的這個清淨莊嚴之相,就是肯犧牲,犧牲的人絕對不吃虧,吃虧的人就是永遠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就是永遠吃虧,一定的道理)。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離差別相,分齊相就是差別相,知道一切唯心,萬法唯心)。隨其所應。常(常)能(夠)住持。不毀不失(不毀就是三災不能破壞。什麼叫做三災不能破壞?水災淹不到,火災燒不到,風災也吹不到,這是三種:火、水、風,火燒不到,水也淹不到,風也吹不到,那就不毀也不失,永遠的常住,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我們知道現在是生命無常,我們的正報又不好,對不對?這個色身一天到晚生病,那麼這些依報,一天到晚坑洞、戰爭,像這個克羅埃西亞,還在戰爭,就是南斯拉夫,這個南斯拉夫內戰打了多少年,那天,電視上報導,炮彈,咻!呯!一個小孩子正在遊玩,三歲,小孩子正在遊玩,呯!啪!剛好炸到他家,那個小孩子眼睛都凸出來,啪!凸出來,然後,他就去看醫生,然後,把它封起來,封起來的時候,那小孩子在哭,哭、哭……,坐在那個地方也沒有人理他,他的父母都炸死了,這個還不可怕,俄國的車諾比發電廠核能發電廠那才可怕,現在你到烏克蘭去看看,烏克蘭只要輻射,輻射的範圍,風吹到地地方,他的孩子,他一出生的時候,然後,他呼吸進去,或者是吃進去這個輻射線,或者皮膚直接接受,結果,怎麼樣?小兒痳痺,剛出生的孩子本來是很健康的,小兒痳痺不能走路,或者是低能,低能!然後,有的手斷掉,手不能發育,結果,總共有五萬個人受災害,五萬個人,俄國把這個訊息全部都蓋起來,全部都蓋起來,這個核能發電廠一爆炸的時候,整個城在幾公里以內,全部都是一片死城,統統沒有人住,不能住了,因為輻射線,你想想看!這個風一吹四十里以內,四十里以內,都受到核能發電,因為爆炸,烏克蘭本來有四個核能,壞了兩個,現在兩個,那兩個也支撐不久,因為,它三分之二的電力都是從這裡發電的,核能發電的,那麼受害的孩子到現在……,那一次死了八千個人,到現在殘障的、智商低能的,總共有五萬個兒童,那麼這五萬個兒童,就是一直躲在床鋪上,有的爬不起來:低能,完全就是廢物,烏克蘭現在剛好從蘇聯獨立,蘇聯現在解體了,蘇聯共和國現在解體了,烏克蘭就獨立,烏克蘭現在是窮得不得了,通貨膨脹二千五百,就是說二十幾倍,通貨膨脹,就是以前如果一百塊買的東西,買得到的東西,現在要二萬五千,錢都貶值,一直貶值、一直貶值……,現在雪上加霜,很淒涼,他們要買一點東西,母親生了孩子,生了孩子以後,她要養育,怎麼樣?結果,沒有錢,把那個金子、首飾全部賣掉,去買什麼,買奶粉,在蘇聯的烏克蘭,要買奶粉都要把那個首飾典當,全部要賣掉,沒有食品,結果,那個護士講,人家問,是說:你們覺得現在醫院怎麼樣?她說:藥品不是少得可憐,是少得悲慘,很悲慘,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那些孩子就是眼睜睜看他一直死、一直死,眼睜睜一個一個看他一直死,沒有辦法,他本來要六億八千萬,要重建這個烏克蘭,向國際化緣,聯合國宣布,車諾比(車諾比)發電廠災難要六億八千萬重整這個家園,化緣了多少,你知不知道?化緣了一百萬,一百萬,六億八千萬,化緣到六十八分之一(1/680),所以,烏克蘭就發表說:唉!感受到國際的冷暖,世態炎涼,世間很可怕的,核能發電廠就像核子彈一樣的可怕,只要你不發生事情都沒有關係,發生事情不得了,不得了!)。】
此明所見報相。前三句正報。中三句依報。隨所下合明。即圓滿報身。舍那身土(盧舍那的三身四土,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土就是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自他圓融。無障無礙。隨所示現。等周法界。無邊無盡。離分齊相。異(異就是不同。不同於)前應身分齊之色。此由菩薩稱性觀察(就是合於本性,所以,要用本性去修行,就是這樣子)。一一諸法。悉皆心之全分(所有的法都是我們的心在作用,簡單講所有的作用都是精神作用,都是本性在作用,我們所有的作用都是意識分別心在作用,但有假名,皆無實體)。故所見報相。身毛塵剎(身是正報最大的,毛是正報最小的,塵是依報最小的,剎是依報最大的,都不互相障礙)。相即相入。重重無盡。即分齊。而無分齊之相可得(雖然有差別,但是無差別之相可得,因為都是心)。自在難思。隨其所應。皆即常住。三災不壞也。
【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密等。無漏行熏(無漏的這個修行的薰習,諸波羅蜜怎麼樣?)。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身。】
此結果由因(我們的果是由因,沒有因哪裡有果)。因中修行萬行。(萬行就是)果上圓滿萬德(肯犧牲的人一定有福報,但是,要用智慧去犧牲,智慧去犧牲,值不值得,是不是?你值不值得這樣做,我們這個犧牲也要講求般若的智慧,比如說,師父現在,我放棄一切的假期,我沒有這個summervacation,nosummervacationandnoholiday,everydaydomybesttospeech,每一天我都盡我的力量去上課、去演講、去教我的學生,那麼值不值得?值得,為什麼?這是勸善、勸導修行,這個犧牲是值得,如果說,你今天去幫助人家,他本身並不學佛,那麼只是世間的善也值得,但是,只是比較沒有出世的功德,但是,如果去幫助人家賭博、酗酒或者是不好的習性,這個不好,所以,這個犧牲還是要講求智慧,果上圓滿萬德)。首句指上萬德莊嚴。果報之相。皆由菩薩。修行六度十度等(六度就是六波羅蜜,十度就是十波羅蜜)。無漏因行所熏(在因地修行所薰習)。及本覺不思議內熏之力(如果本覺加上真如就更清楚,以及本覺真如不思議內熏之力量)。所得成就。圓滿舍那身土。無量樂相(你看!菩薩!你看!他犧牲、他任人宰割、任人欺負,他有沒有損失,沒有的,同學們!胸量放大一點,你從來不損失的,反而你會得到更大、更大的果報,更快樂的果報,何以故?因中肯犧牲,果報就快樂無窮)。故說報身。是知諸佛種種果用。不離因心(因地之心)。
問。佛身何故。唯眾生轉識現耶(佛的色身為什麼是眾生轉識所現的呢?)。答。轉識。即阿梨耶中轉相。依此轉相。方起現相。現諸境界。此識真妄和合。若隨妄熏。妄惑力勝。依惑造業。故現生死染相。妄雖有功。離真不立(妄雖有功就是妄心雖然有一點力量,但是,離這個真心不立,就是不存在,這個立就是不存在,離開這個真心,妄心就不存在)。若隨真熏(趕忙來薰習)。真如用發(一發揮出來)。返流出纏(轉過來全部用真如智慧,那麼就出纏:出一切的束縛)。故現報(身)化(身的)淨相。真雖有功。離妄不顯(真雖然有功,因為真是無相的,離開這個妄心是顯示不出來的,所以)。(佛的)報(身或者是)化(身)二相。由眾生厭求心。勝劣而分(厭求這個心來分這個勝劣,有勝劣之分)。以本覺熏妄心。乃知厭生死苦(我們本覺這個真如熏這個妄想心,才知道我們厭生死苦,六道輪迴的生死苦)。樂求(不生不滅的)涅槃。有厭求故。真用即現(真用:大用就現前)。凡夫二乘。厭求心劣(厭求的心比較差。就是發揮不了力量,他一直執著這個世間,三界內的這些是是非非的事情,這些境界:轎車、洋房、妻妾、感情、金錢,當然沒有辦法了,所以,他不曉得這個大涅槃的樂,所以,他沒有辦法發大願力,放下,放不下,他很想作用:放下,可是,放不下,為什麼?厭求心比較差,不像古人,聽到一個極樂世界全部放下,全部放下,這個羅狀元,他本來是狀元,他考上狀元,他怎麼樣?他統統不讓人家知道,放棄狀元,他什麼都不仗,放棄,他跑到深山裡面修行,修行當中他還不讓人家知道他是狀元,為什麼?好修行嘛!你看!結果人家了生死了,如果,他當狀元熱鬧不已,然後坐這個馬出來,扛著轎回來,狀元,咚、咚……,通知整個鄉鎮,中狀元回來了,這個馬,前面還有馬夫,選一個男眾身材比較好的,做這個馬夫,然後,回來帶上一隻狀元的帽穿大紅袍,世間人多麼欣賞這個,是不是?然後,他的太太:未婚妻,就迎接狀元公:那是我的丈夫。唉!趕快跑出來,迎接這一幕,羨煞了多少的鄉鎮,然後,大家都在討論,當天晚上大家都在討論,噢!我們這裡出一個狀元,怎樣、怎樣……,世間人就是這樣子,這個羅狀元,他狀元不做,你給他國王,他可能也不做,就像今天我的話,你給我總統做,我也不做,當然,我也不夠資格,也沒有那種能力,沒有能力的人,大家都是講大話,對不對?我現在算是講大話,你給我總統做,我也不做,我現在算是講大話,你給我總統做,我也不做,我講到五十歲左右,大概就要遁入山門裡面,跑去修行了,念阿彌陀佛,整天就準備要死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因為,我經典講得夠了嘛!差不多了,每天都求阿彌陀佛,我已經講經講夠了,您不能不來接引我,我是一個好徒弟,是不是?完成了任務了,就要開始拼上品上生)。所現應身。用相即粗。菩薩厭求心漸勝。所現報身。用相亦漸細。故報化二身。不離眾生識現。此就緣起說其用耳。
問。若如是。乃眾生自心真如之用。云何說佛報化耶(意思就是既然是眾生的自性的真如,那麼怎麼可以說是佛的報身或者是佛的化身,怎麼可以說有一個外面的佛的報身、外在佛的化身呢?)。答。《華嚴》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眾生之心。即佛法身。從法身起報化用。故得說佛報化也。()
問。報化既從眾生心起。此中何以雲。因諸波羅蜜等生耶。答。諸波羅蜜。亦從眾生心起。喻如世間佛像。依金銀土木而成。金銀土木依地而生。即說佛像從地大生。有何不可(一個轉換一個,甲等於乙,乙等於丙,那麼當然甲就是等於丙,有什麼不可)。此約終教(那麼就是說華嚴五教儀,賢首五教儀裡面講的小、始、終、頓、圓的終教,這個終教裡面就是講)緣起義說(義就是角度,站在緣起的角度來說)。若約始教(的空性來講的話)。即佛悲智。為增上緣。眾生機感種子。為因緣。托佛本質上。自心變起報化影像(就是我們托佛的本質,我們自己內心裏面變起佛的報身跟化身的影像,我們托佛的本質)。故云在自識中現也。余如瑜伽唯識相宗說(都講很清楚)。一直顯其用竟。
寅二重牒分別
【又為凡夫所見者。是其粗色(我們現在凡夫所見的就是分別的粗相)。隨於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種種的不同)。非受樂相(非受樂相,我們現在不是受樂相,所見的佛身不是受樂相)。故說為應身。】
此別釋應身。隨類所見不一。如三惡道習。見佛三尺之身(三尺,也許我們每天在文殊講堂外面那些阿狗兄,已經見到佛也不一定,每天阿狗兄,狗看到佛的話,那是狗的色身,狗的身,狗的色身,鸚鵡看到的佛,是鸚鵡的色身,三惡道看的鬼神,看的只有三尺之身,也許吧!也許,千變萬化,佛無相以眾生心為相,對不對?以眾生心為相)。如提謂(提謂是一個商人,提謂)等以人天位。見佛為樹神。及天神等身(這個是有一個典故,世尊成道的第四十九天的時候,他在多演林樹下端坐,坐著,世尊成道第四十九天,他在多演林樹下坐著,那個時候,北印度有一個叫做提謂跟波利的兄弟兩人,他是一切商人的領導人,眾商人主,商人很多,很多,然後,他們領導,載著五百個大車輛的珍寶要返回這個北印度,剛好在中途看到世尊,然後,大家就供養世尊,聽世尊的開示、信世尊,因為,他們剛剛碰到世尊,所以,世尊不可能講很深,就講人天法,就是五戒跟十善,因此,這個提謂,這個商人就歸依了世尊,然後,後來人家就問,說:唉!你看到的是什麼?然後,有的人就跟他講:我看到的是樹神。然後,問旁邊的人:你看到的是什麼身?他說:我看到的是天人身,噢!那個天人的身,很光明的色身。有的人看了……,五百個商人所看的統統不一樣,商人所看到的色身,對佛所見到的色身都不一樣,我們的因緣就是這樣子,我們現在所看到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的光明都不一樣,都不會一樣的,有的看的黑色的,有的看的是白色的,有的看的是金光明色的,我們的業障不一樣,見佛的法身舍利也不一樣,所以說,其實沒有定相可得,所以說,提謂等以人天位,見佛為樹神,有的把佛當作樹神,有的把佛當作是天神,這個色身按照這個道理)。準此則六道眾生。各隨業感。見佛不同。種種異類。皆非出世受樂相(我們所見的都不是出世的愛樂的相)。如二乘人等。(二乘人見的就是)見佛丈六金軀。為出世相。是阿羅漢等。聖人之身。由應機示現不同。故說為應身。
【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彼」就是佛。知道佛的)色相莊嚴等事。(佛本身是)無來無去(畢竟是菩薩的境界,菩薩都是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境界在修行,所以說,知道無來無去)。離於分齊(分齊就是差別。離開一切差別之相)。唯依(這個)心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這個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
此別釋報身。三賢所見。不同地上(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見到的佛的色身,不同於地上:不同於初地以上的菩薩所見的。以前我這句真的看不懂,初學佛法,三賢所見不同地上,那到底是什麼,以前第一次看到地上菩薩,難道有地下菩薩嗎?怎麼會有地上菩薩跟地下菩薩?地下菩薩會不會是把地藏王菩薩?看不懂!哇!現在知道了,地上菩薩就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前總說依業識。三賢十聖所見。皆報身。然位次既有淺深。相用不無轉勝。故此重明。首句舉十解初心(就是十住位初心)。等取三賢諸位。三賢發心。志斷無明(志就是他的方向,最後的志向是要斷掉根本無明)。深信真如。其修觀(他的修行)。但依六識分別比觀門(因為,階級不同,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修的不同,所以,比例而觀照,功夫有淺深叫做比觀,比觀就是有相的比較,淺深的比較)。見真如理。是相似覺(是相似的境界)。故云少分而見。此見即見理。上所見者。即所見報身。深信二字。揀異(「揀異」就是不同。揀異)前後(不同於前,不同於後,不同於前面的十信位,以及不同於後面的十地位)。前十信。雖信而未深(所以不同於前面的十信位,所以,揀異前後,前就是十信,後就是十地,不同於前面的十信位,也不同於後面的十地位,為什麼?因為前面的十信位,是信心,但是還不深)。後十地。已證(悟)不徒(「徒」只是)信(「信」:相信。他已經證悟了)。
知彼色相莊嚴等事者。知即觀智。彼即佛。知佛報身報土。本無來去。亦無分齊。唯依一心真如所現。以見真如故。揀異凡小(凡小:凡夫或二乘人。小乘就是二乘人)。取分齊相(取這個差別相)。末三句。揀異地上。然此菩薩。但少分見於真如。猶自不離分別比觀(就是有階級的差別叫做比觀,因為住、行、向的修行功夫有淺深)。以未入初地。親證法身之位(親證真如法身,加兩個字就更清楚,親證這個「真如」法身「之位」)。故不得無分別之智(無分別智要在無相裡面下手,三賢位還在有相裡面下手,所以,沒有辦法進入真如)。
【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如果,你已經得到清淨心,所見的佛像就是微妙的色身,他的作用就轉勝)。乃至菩薩地盡(就是十地菩薩)。見之究竟(這就是最究竟)。】
此顯地上所見。以親證真如。故其相微妙。其用轉勝。漸漸圓滿。至金剛後心。真窮惑盡。故云見之究竟。
然上所說二身。經論各異(二身就是報身跟化身,在經典上有一點點不同)。《同性經》說。穢土成佛。名為化身。淨土成佛。名為報身。《金鼓經》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相。名為應身。隨六道相所現之身。名為(應)化身。《攝論》說。地前(就是初地菩薩以前)所見。名變化身。地上所見。名受用身。今此論說。六道所見差別之相。名為應身。十解(就是十住位)已上菩薩所見。離分齊相(離分別差別相)。名為報身。(所以)有如是種種不同。各有理據(理論來依據)。如《攝論》為說地前散心所見。有分齊相。故屬化身。此論乃說三賢三昧所見。離分齊相(離差別相。分齊就是差別相。)。故(所以)屬(於)報身(因為離開差別相就是無相,無相就見到報身)。自不相違。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如果離開業識的分別,就沒有這個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這個「迭」就是輪流更換,根本就沒有一次又一次的顯現這個相,它根本就無相,就是沒有彼此相迭相見)。】
上雲報身。依業識見。因有業識。則有轉相現相。報身雖妙。但屬修顯(修行所顯示出來的)。始覺返迷歸悟。未離能所。猶有所見。若始覺還源。離諸業識。則無轉識之見。與現識之相(無轉識跟現識就是自體分,當然就恢復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惟是一真法界。不屬迷悟。不假緣生。即本有法身。生佛平等。以諸佛法身。絕諸對待。無有彼此色相。更迭相見。迭字與彼此相關。所見彼此不一。能見更迭而轉。所既不立。能亦不存。能所雙忘。唯一法身。一正顯用相竟。
醜二問答釋疑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法身是無相,怎麼能夠現出色相呢?)。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雖然是空相,但是,它就是色的根本)。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心能影現出色,其實色就是心)。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也不是凡夫、二乘人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這必需要境界很高的,諸佛大菩薩才能夠了解)。】()
問意不了法身離相。不礙現相(法身是離相,但是,不妨礙它現一切相)。答意以明色心不二。法報冥一(冥一就是合一)。總顯圓融無障礙法界。以歸一心本源。心為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法身即一心之異稱。名異體同(名稱是不同,本體是相同)。故曰即此色體故。能現於色(因為,那是心)。
所謂下別顯色心不二。色從心起。色即是心。以事攬理成(攬就是收羅,收歸回來就是理,所有的事相收歸回來,其實就是理)。全事即理。故云以色性即智(這個色法本身就是智慧)。色體本空。無形可得。說名智身。智乃本覺心智也。此顯性色真空。妙有非有之義。
又心能現色。心即是色。以理能成事。全理即事。故云以智性即色。如水遍在波中。水性即波性。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此顯性空真色。真空不空之義。正由真心無礙。故得空色無礙。所現之色。無有分齊(是沒有差別)。自他身土圓融。而不相妨。如帝珠網。重重即入。互遍互含(這在以前我們就有講過了,華嚴的互遍互容裡面的十玄門,《楞嚴經》裡面也有開示過)。由理事無礙。故得事事無礙。此非妄識分別能知。皆是真如大自在用也。本科生滅門竟。並上真如。乃顯示正義大科。第一別釋二門。顯動靜不一竟。
庚二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
(「會相入實顯動靜不異」,就是真如是靜,生滅是動,所以說,動靜不一就是真如跟生滅是不二就是會相,相就是生滅,實就是真如,會相入實就是會生滅入於真如,顯動靜不異:顯真如跟生滅是不二法門,所以說,修行修到最後,還是要修不二法門)
【複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眾生也是這樣)。(眾生怎麼樣?)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其實我們的心,真如這顆)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知道心本來是無念,因為,所有的念都是妄想,那麼就是放下)。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不想修行的就沒有話講,想要了生死、要修行的,就要放下,就要馬上進入真如)。】
此二門對顯。會生滅門。染淨諸相。即真如門。平等實性。(你要悟到平等實性,怎麼樣?)不必離相覓性(你要得到平等實性不必離相覓性)。乃即俗即真(在一切的現象界就是真如)。動靜不異(在動態裡面你就保持如如不動,就得到了清淨心)。性相一如也。所謂下。釋即入之義。不必向別處下手。即觀察(觀察即觀照)五陰(五陰就是這個色身)。色心二法。色陰是色。受想行識是心。先觀色法。六塵境界。舉外色為所觀境。境從心起。離心畢竟無相可念(這境界難道不是假的?境界就是假的,好好地觀照,離心無相可念)。
次觀心法。有法喻合三(法跟比喻跟合)。法中以受想行識。為所觀境。非獨(獨:只是)色法無相。即心法亦無形相。《楞嚴經》雲。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真心中就是如來藏,你的身心就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的東西,就是我們如來藏所現出來的)。既為所現。本無自體。如像依鏡現。像體即是鏡體。十方求其心相。終不可得(因為當下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無相,因為就是空的東西,其實的真如現在我們的身心裏面,因為,我們從來不覺悟,當你覺悟到如如不動的時候,我們身、心都是真如之相,不離當相就可以完成佛道)。
又如二祖求達摩初祖安心。祖雲(:)將心(拿心來。將心,就是把心拿)來。(將心來)與汝安(你把心拿出來,我幫你安)。二祖曰。覓心了不可得。正由無相。故不可得。喻中舉迷人。迷東為西。正迷之時。妄自錯認(他認為他是對的)。而方實不轉為西。迷方原是正方。無有西相可得(是因為你把它定位,所以有東、南、西、北,如果,你放下這些東、南、西、北,你就沒有所謂的迷,你走到哪裡都是解脫,沒有所謂的東,沒有所謂的南,沒有所謂的西,沒有所謂的北,方位是自己定出來的,簡單講你今天的錯覺都是自己執著出來的,你今天的痛苦都是自己妄想出來的,沒有人束縛著你,沒有人干擾你,也沒有人讓你痛苦)。
眾生亦爾下法合。由最初一念無明迷故。於真淨心中。妄起種種夢念。不知心實不動(心實在是不動)。由來離念(從無始劫以來,其實我們正因為不能離念,如果說我們的真如,其實都是離念的)。若能起觀照般若。照見真心實相。本無受想行識。(所以)念相可得者(就是妄想,只要你能夠知道無相)。即得頓悟一心之妙。隨順入真如門矣(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著,根本不可得相)。此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全相即性(所以,見一切相能如如不動的人就是真的進入真如,同學們!世間不值得我們分別,不值得執著,也不值得我們傷心,不值得哭泣,不值得追求,沒有快樂可說,內心保持一種平衡就是真正的喜悅,保持如如不動就是真正對法的喜悅)。動即無動。一大科顯示正義竟。(看「起信論五分一覽圖」這個表。我只是告訴你們,我們現在講到哪裡,諸位!你看!因緣分有八個理由,「立義分」:「大乘」,大乘的法是站在哪個角度講,大乘的「義」是什麼?第三是「解釋分」,第一個是「顯示正義」,解釋分分三個大段,第一個是「顯示正義」,第二個是「對治邪執」,第三個是「分別發趣道相」,現在我們講的就是「顯示正義」,「顯示正義」第一個有「心真如門」,第二個「心生滅門」,第三個「真生不二」,真就是真如,生就是生滅,不二就是真如、生滅不二,我們現在講到這個地方,顯示正義竟,我們已經把心真如門講完了,我們已經把心生滅門講完了,我們再來講第三個也講完了,真生不二,底下,我們要講的是「對治邪執」,所以,我們下面將從這個表開始講。為什麼?這個表講完了,我們就可以把整個《大乘起信論》思想體系,整個貫穿起來,我們用很短的時間,把這個表格把它貫穿起來,讓大家有一個整體性的思想體系,因為畫這個表格,一念就很清楚,否則你講到哪一個段落你不曉得,所以,我們現在還在講到解釋分裡面的顯示正義,其實,正義講完了,我們要講到對治邪執,那麼在對治邪執底下,還沒有講以前,師父要先把它,把這個整個表格,用這個表格貫穿我們《大乘起信論》整個綱領、脈絡,講經一定要懂得這個表格的運用,這樣會啟發人家的興趣,也比較清楚的到理念,這個當法師的人是很重要的,要找資料。)
戊二對治邪執二(我們對治邪執是講到解釋分的第二大段,諸位,看「《起信論》五分一覽圖」和「《起信論》的法數配當圖」,現在要用兩個表同時來解釋,使我們對整個《大乘起信論》的綱領一目了然,這對一個講經說法的人來講,是很重要的資料,對一個聽經聞法的人來講,也很重要。
好!我們看這個「《起信論》五分一覽圖」:
為什麼要先講這個「《起信論》五分一覽圖」表呢?因為我們要了解對治邪執,剛好在中間,我們已經講一大段了,今天就可以把整個綱領解釋一下:
一、「因緣分」:「八由」就是八種理由,八種原因,或者八種因緣的意思。所以,要造《大乘起信論》。
二、「立義分」:要解釋「大乘」這兩個字,一個是站在「法」的角度,一個是站在「義」的角度。
站在法的角度,就是「眾生心」、就是法。眾生的心分兩個角度來講:如果談論到空性的絕對存在,不論到相用,那麼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所謂空一切相、不立一切法,站在這個角度來講,那麼就是「體」。如果,講到這個「生滅」的話,因為這個生滅是相、用,離開體就不可能存在著相、用,「體相用」是一體三面的東西,並不能說論這個相、用,而離開這個體,而離體就沒有相、用,所以,講生滅,因為生滅是指相、用,這個生滅本身不能離開體的真如,所以,討論到生滅的本身,一定要討論到體、相、用三個角度,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生滅只有討論到相、用,那麼這並不圓滿,沒有體怎麼會有相、用,就像樹沒有根,哪裡有枝葉,不可能!
大乘的義是什麼?大乘的「大」字,「約法」來講,它就是「體相用」,體大、相大、用大。就「乘」來講的話,「約喻」車子一樣,可以運載一個人一直達到究竟的如來地,所以,因緣分有八個原因,立義分就是解釋大乘的法跟義。
三、「解釋分」:解釋分,分三種角度,「一、顯示正義」;「二、對治邪執」,就是我們再來要講的對治邪執;「三、分別發趣道相」。
我們剛好講完了,顯示正義的整個所有的這一大段,那麼「顯示正義」分哪三個大段呢?「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三、真生不二」真如跟生滅不二,就是不能互相離開,不離的意思,不二就是不離,所以說,顯示正義最重要,因為範圍最大,心真如門、心生滅門,然後真如跟生滅不二,分三個大段來討論,也就是《大乘起信論》我們講到今天來講,是講到真生不二。
我們再看「一、心真如門」:心真如門「僅有法大無義大」,為什麼?因為,心真如門,本來真如是不可說,如果一定要說,那麼就用空或者是不空,「離言真如」,離言真如也就是說任何的語言去形容真如都不對,所以,它應該離開言說相的真如;「依言真如」就是說如果你一定要去形容它,那麼就講「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這個思想,就是說站在空的角度或者是站在不空,不空就是無量的性功德,有無量的性功德,站在空的角度來講是不存在一切法,站在不空的角度來講有無量的本性的功德,因為真如就會存在著本性的功德。
第二個叫做「心生滅門」:心生滅門,心生滅門有「法大」有「義大」。法大底下有分「染淨生滅」,染淨生滅,還有「染淨互熏」。「染淨生滅」的底下,「一、心生滅」、「二、生滅因緣」、「三、生滅相」。我們一個一個來看,什麼叫做「心生滅」?因為有「阿黎耶識」,講到心的生滅一定要討論,一個是「覺」,一個是「不覺」。「覺」有「本覺」跟「始覺」;那個「不覺」要配合根本不覺,「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配合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來看,所以說,阿賴耶識,簡單講就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阿賴耶識簡單講就是覺悟跟不覺悟,那麼,覺分「本覺」跟「始覺」。
那麼「本覺」,「隨染」本覺跟「性淨」本覺,尤其這個隨染本覺,要注意聽!所謂「隨染本覺」就是在染而還是有具足本覺的能力,簡單講,隨染本覺有兩種相,第一個叫做智淨相,雖然隨一切染,那麼真如的智慧清淨相不變叫做智淨相,隨染本覺第一個站在真如的角度叫做智淨相;站在加被眾生的角度叫做不思議業相,也就是隨一切因緣法,但是可以現三業的加被的力量:成佛以後,所以,這個隨染本覺有兩種相,第一個叫做智淨相,第二個叫做不思議業相,注意!那個隨染就是在一切因緣法裡面,它還是具足本覺的力量。再來就講第二個叫做「性淨本覺」,性淨本覺有四種:第一個叫做如實空,第二個叫做因薰習鏡。如實空鏡,鏡就是鏡子的鏡,因為,它是講性淨本覺,如實空鏡、因薰習鏡、法出離鏡、緣薰習鏡。如實空就是一切法畢竟空;因薰習:所有一切法都依真如而起;法出離就是悟,它這個真如性淨的本覺可以讓我們擺脫,擺脫一切的束縛;緣薰習就是當我們開採性淨本覺以後,我們可以做眾生的外緣,可以救度眾生。所以,本覺有隨染本覺、有性淨本覺。
「始覺」有四種相,叫做「始覺四位」。諸位!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看第三個「始覺四位」,始覺的四個位,有哪四位?第一個是「究竟覺」,它是「生相」無明,破生相無明就有這個究竟覺,為什麼?因為它最微細,始覺四個位,究竟覺最微細。第二個,就是「隨分覺」,也就是「住相」,住相的意思就是法執堅住名為住相,法執很堅住名為住相,叫做隨分覺,這個都必需初地以上的菩薩。始覺四位第三個就是「相似覺」,相似覺只是類似的功夫,所以,後有一個「異相」,異相的意思是說行相稍粗:比較粗糙,行相比較粗糙,所以,叫做異相。最後一個叫做「內凡覺」,內凡覺就是「滅相」,這個「滅」是一周的意思,時間的一種一周性,生、住、異、滅,而不是破滅的意思,到某一咱階段的一種假設叫做滅相,階段的假設,生、住、異、滅的最後一相叫做滅相,它是一個時間結束的假設叫做滅相,滅相是因為一定會受到這個果報,簡單講你起業,你一定遭受到這個果報,所以,始覺的四位有究竟覺、隨分覺、相似覺、內凡覺,那麼配合四相就是生相無明,如果加「無明」就更清楚,生相無明、住相無明、異相無明、滅相無明,這樣就更清楚,簡單講無明也分成四種,粗、細不同,生相無明最微細,破了生相就是究竟覺,破了住相就是隨分覺,破了異相就是相似覺,破了滅相就是內凡覺,內凡覺,簡單講四覺就是四相,四相就是三細六粗的九相,三細六粗的九相配合就是五意,五意離不開六染,這個都是一連貫的思想。
繼續看「《起信論》五分一覽表」。
所以說,始覺有四個位,有生、住、異、滅,生、住、異、滅四個位。
我們再來看「不覺」:「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根本無明就是「一念不覺」,那是到金剛地最後破的微細法執,一念不覺這個不是普通人有辦法了解的,其餘都是枝末無明,雖然說是枝末無明,但是也是非常地難斷,比如說「三細」,就必需到第十地、第九地、第八地才有辦法。再來「六粗」。
三細六粗: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
三細就是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就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
看「《起信論》五分一覽表」:
心生滅的後面一個「同異」,同就是覺跟不覺,那是同一個體性,站在異的角度來講,覺是覺悟,不覺是生滅,所以說,這又不一樣,但是,同:說同,但是是不一;說異,又不離,所以說,同是不異,異是不一,也是不一不異,也是一樣的。同跟異就是覺跟不覺,覺就是真如門,不覺簡單講也是一種生滅的意思。
好!染淨生滅的第一個心生滅,我們講阿賴耶識有覺跟不覺義,這講完了。
第二個染淨生滅裡面有生滅的因緣,「生滅因緣之義」——「意、意識」:在「意」的旁邊寫:五意。生滅因緣之義就是說為什麼會有生滅?就是因為有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
好!諸位看五意:
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
五意後面還有一個「意識」,五意意識,你看!業識、轉識、現識,這個都是第八意識,那麼智識,這是第七意識,相續識、意識,這是第六意識,這個生滅因緣之義為什麼會有生滅?簡單講就是因為五意還加上意識,簡單講就是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六識統統是生滅的因緣。
然後,看「《起信論》五分一覽表」:
後面一個「流轉」,流轉就是生死的原因叫做流轉,所以,五意要從前面業識看到最後的相續識,然後一直到意識。
看「生滅因緣的體相」:講到生滅因緣的體相,它有「六染」。
看「《起信論》法數配當圖」:
六染不能夠從前面看,因為迷惑是由微細迷惑變成粗糙的迷惑,斷不行,斷要從後面看回來,斷的話要從粗糙的斷到微細的,所以,一、執相應染,二、不斷相應染,三、分別智相應染,所以這個是三染是相應染,執相應染:二乘三賢位所斷,不斷相應染:是初地菩薩所斷,分別智相應染:從二地,地地慢慢地斷,斷到第七地菩薩,這個是分別智相應染,這是六粗了,再來要斷三細就更難了,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根本業不相應染,所謂不相應就是不與心王、心所相應,你不容易感受到的微細到無法從心王、心所去感受,所以叫做不相應,所以說,生滅因緣的體相有六染,三種是相應,三種是不相應。
看「《起信論》五分一覽表」:
所謂的「還滅」,還滅就是慢慢地斷,還滅就是恢復到真如,逆著生死,流轉就是順生死,還滅叫做逆生死。
看染淨生滅的第三,第三叫做「生滅相」。生滅相又分成兩個,我們已經講過了,粗的跟細的,粗的生滅相叫做心相應染,細的生滅相叫做心不相應染,就是剛剛我們所講的六染,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這是屬於粗的心相應染,那麼細的生滅相呢!是心不相應,所謂心不相應就是現色不相應、能見心不相應、根本業不相應,這三染是不相應,所以,生滅相其實就是講六染,「生滅相狀」,那麼它到最後都會講一個如水跟波,水波是不變的,波浪有大、小、粗、細的微細的不同,生滅相狀。
所以,我們在染淨生滅裡面講了三大段,第一個心生就是講阿賴耶識裡面的覺義跟不覺義,第二是講生滅的因緣,就是講五意六染,五意六染簡單講一個是流轉就是五意,講到還滅,了解六染就會還滅,簡單講生滅因緣就是講流轉跟還滅的意思,就是五意跟六染,那麼生滅相是講六染的粗細,三、三分開來,生滅相狀。
再來是「染淨互熏」,染淨互熏有「四種法」,見下表:有真如、有無明、有妄心、有境界。這個表中:有真如薰習、無明薰習、妄心薰習、境界薰習,叫做「染法薰習」,染法薰習有三種「無明」、「妄心」跟「境界」,那麼「淨法薰習」有「真如」,所以,這個叫做四種法,四種法:三染一淨,三加一就是四,四種法。
看「《起信論》五分一覽表」:
染淨生滅、染淨互熏,加起來就是法大,心生滅門的法大。
心生滅門的「義大」,就是講體、相、用,「三大」就是講體、相、用。
第三個就是「真生不二」,就是真如跟生滅那是沒有二門,不一不異:真生不二,所以,顯示正義。
第一個心真如門講完了,第二個心生滅門也講完了,第三個真如跟生滅不二也講完了。我們今天開始要講什麼,第二個叫做「對治邪執」,解釋分的第二大段,對治邪執就是「人我見」。人我見就是執著有一個我,還有一個「法我見」,有了我見、法我見都邪,這都是我們要斷的對象。
第三叫做「分別發趣道相」:什麼叫做「分別」?分別簡單講就是有所階位、有所差別,比如說十住,住、行、向、地,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等,信、住、行、向、地,所以,叫做分別。「發趣」就是說因為你的功力不一樣,所以,我發配趨向於道,就是究竟,分配,因為,你有所差別,所以,我發心趨向於究竟的菩提的道,還是有所差別,然後,第一個「信成就發心」,是站在「十信位」角度講;「解行發心」,是站在「三賢位」的角度講,住、行、向;「證發心」是「十地位」叫做分別發趣道相,依照你的宿世的善根,碰到的善知識的強、弱,然後,有信、住、行、向、地等等,這些位次不同。
第四個叫做「修行信心分」:修行信心:你要有「四」種深「信」不夠,第一個你要相信「真如」是我們的自體;第二個要相信「佛」,你就是佛,相信佛,佛的語,你要相信;第三個要相信「法」的真理;第四個要相信三寶的「僧」。「五行」:五種六度裡面前面的「施」:布施;「戒」就是持戒;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進」就是精進,止「觀」是指定慧,止是指禪定,觀是指般若,所以,止觀其實就是同一個,定跟慧其實不能分開,所以施、戒、忍、進、止觀。止觀:止是講定,觀是講慧,其實加起來也就是六度,「方便」:方便就是求生極樂世界,有方便「防退方法他他力門」,是專指淨土法門,專指淨土法門就是防退,防退的意思就是我們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們能夠修念佛法門,那麼可以避免,可以避免走錯路線,可以避免我們走錯,而且我們一直可以親近佛,我們可以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我們到極樂世界去的時候,就是等於等覺菩薩不退轉,所以說,防退的方法就是他力門,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念佛,一定要念佛。
第五個「勸修利益分」:「信受得益」,「毀謗」,如果你相信《大乘起信論》,你功德無量,你毀謗的話,這是綜百部論典的精華,《大乘起信論》研究這部論就是等於研究一百部的論,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但是,你毀謗罪也是很「重罪」,「結勸修行」,結勸修行就是希望大家好好地修行。
好!我們這個表格給大家一個整體性的觀念以後,那再來就好說了。有的還是不好說,因為他不曉得我在講什麼,看不懂!)
己一就本總標二別明治障
己一就本總標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同學們!那個「我見」,你要注意體會這句話。為什麼我們今天會走錯路,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紛爭,為什麼會有無明,就是我見在作祟,就是一直強烈肯定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善知識的勸告,簡單講就是不接受勸告,我見,統統一直妄執一個五蘊以為是真實的我,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簡單講修行一定要破除一個錯覺的我,就是真正在道上用功,你就是真的在佛道上用功)。】
邪執雖多。我見為本。根本既伐(伐就是砍)。枝末自枯也(樹根被砍掉了,樹枝自然就沒有水分供給,就沒有了,所以,如果我們修行能破我見,如果,能夠處處與人相好,處處與人和藹可親,處處不鞏固自己、堅執自己的無明我見,那麼你所到之處都會解脫)。
己二別明治障二
庚一對治離二究竟離國中二
辛一標列二辨相
辛一標列
【是我見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
我者。主宰之義。(這個)計(就是一咱主觀意識形態存在叫做計。執著的意思。執著這個)五蘊身中。實(在是)有(個)主宰。妄執為我。有我則必(定)有人(人就是對方。有了我一定有對方,就是立一個客觀存在的對方、對象,那麼就變成一種敵對的對待)。人我對待(待就是立、對立,對立的,所以,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對立。像今天,日本首相宮澤喜一下台了,宮澤喜一本來是一個很有才幹,他是一個天才型的首相,人又矮,但是他自負,人家一直勸他改革,改革這個日本的政治,他一直認為他有辦法,結果,今天投不信任票下台,也做了沒有多久。所以,現在日本的政治危機會大亂,七國的高峰會議,工業在日本要開,現在本來日本首相要起來講話,現在沒有分量了,他今天就解散國會,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政治的生涯,包括任何一個立場,這個我見的存在性是非常厲害的,所以,在這個娑婆世界,就算沒有戰爭的話,也會吵鬧,就算不會吵鬧的話,也會不高興。不相信,你問台灣,看夫妻哪一個沒有吵過架,不可能,男女朋友哪一個沒有吵過架,沒有吵過架的人,怎麼會結婚呢!不可能!沒有吵過架就表示對你沒有份量,他會嫉妒,對不對?女孩子最討厭她的男朋友不懂得適可而止的趕快拒絕其他的女眾,她最討厭這種人,你最討厭你先生什麼?我最討厭我先生不會適可而止地拒絕女眾,所以,她就是一定會有嫉妒,不可能沒有,沒有的話,她不會結婚的。她說:我們兩個結婚。我不嫉妒你,你也不嫉妒我,那怎麼結婚,那表示沒有愛,對不對?沒有愛。有你也好,死也好、活也好,我又沒有差別,有愛就會有占有,這很正常的,很正常的。所以)。謂之人我見(存在性,普通在每一個角落的時間、空間,只要有人的地方,包括動物都會有地盤,你看猴子它也會有地盤,老虎,老虎有地盤,真的噢!我今天講的都是實在話,獅子,獅子有獅子的地盤,真的!你到森林裡面,森林裡面有森林裡面的地盤,有它的規矩,包括就是監獄裡面,監獄裡面也有地盤,所以,這個結群成黨,就是這樣子的生活,就是我見,看法相同的聚在一起,所以,沒有辦法!「人我見」走到哪裡都是一定的道理,包括沒有斷惑的出家眾,還是有「人我見」,沒有辦法)。如若我見既亡。則人見亦泯矣(如果知道我的個體本空,五蘊皆空,那麼就是對象他本身也是不存在,那麼就會發揮慈悲平等的心性出來)。
問。此下所述。並於真如法上起計(底下所講的都是在真如法上妄計)。非於五蘊身中起執(並不是在五蘊身中起執)。云何說人我見耶。答。此有二釋。一謂此等乃是佛法內。初學大乘凡夫。人我之見未亡者。迷教妄執。隨言執義。不解如來說法旨趣。非是外道所執。乃從能執人得名。故云人我見。亦云人我執(執著有我個人的看法)。
二謂如來藏中。有本覺義。即是當人。於上妄計(在上妄計)。執為能證。故云存我覺我(有一個存在的我,有一個能夠覺悟的我)。此是菩薩所執。令屬前義(屬於前義也是「人我見」)。
法我見者(就不是這樣子,法我見就是)。計一切法。各有體性。實(在是)有生死可斷(這是指法的存在,所以,「人我見」是指能執著的一個我,或者能證悟的一個我,法我見是指法的存在是實體可得。以為有生死可斷)。(以為)實(在是)有涅槃可證(意思就是不懂得生死涅槃本來就是空性的無法可得。所以,叫做法我見,對法不能透視叫做法我見,不曉得這個法也是空性的,那麼法是空性的他不了解,在法上加一個我見,就是法我見,以為我有生死,以為我有生死,以為我在證入這個涅槃)。生死涅槃。為我所計之法。故曰法我見。此二乘人所執也。一標列竟。
辛二辨相二
壬一人我見二法我見
壬一人我見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云何為五。】
此先總標。下方別解。五種執中。不出空有二邊。前二(種人的我見)於空謬執(在空是錯誤的執著)。後三(種人對我見)於有倒知(顛倒而知)。
(哪五種人呢?)【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對空性不了解,聞修多羅他一聽到經典,說:如來法身,畢竟空寂。他以為什麼都沒有,就把法身觀想成虛空,死板板的虛空,他不曉得法身本身具足有智慧,他把法身當作冥頑不靈的一種虛空,所以,是一種錯誤)。】
此執頑空為法身也。先敘起執(的因)緣。因眾生不達法身無相之(道)理。但(只是)以三十二相(來)觀如來。執佛實(在是)有色相可見故。說法身畢竟寂寞。清淨無相。猶如虛空(一聽到虛空,以為法身就是虛空,法身本來充滿著智慧,他以為它是冥頑不靈的一種虛空,這是錯誤的)。以破彼執也。
【以不知為破著故(因為凡夫不懂得講到法身是畢竟空寂,是叫你要破除執著,意思就是一切境,其實是唯心所造,本身不需要鬥爭,本身不需要喧鬧、不需要內亂、不需要鬥爭,鬥爭是指內心裏面的矛盾。因為不曉得人家講如來法身畢竟空寂是破你的執著,而不是叫你把虛空當作如來之性,所以說,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把)虛空(當做)是如來性(這很糟糕!虛空實在是色法)。】
次明所執(的)相因(為)不知經中所說。為破除著相之故。聞(經)而不(了)解(聽到經典講的,而沒有善知識解釋,然後,誤解了)。迷彼說意。舍一執(又)轉起一執(著)。遂謂頑空是如來性。
【云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這個體本來是並不實在的,所以說,體無不實。這個「體無」就是本來就沒有,是不實在之法,其體本無是不實之法,是它妄法)。以對色故有(因為,虛空是對色才有)。是可見相(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不是色法就是虛空,不是虛空就是色法,要不然,你的眼睛作用在做什麼)。令心生滅(這個「令」不能解釋作「讓」,這個「令」當作「因為」來解釋,因為你心緣這個念頭的生滅。令心生滅:因為心攀緣這個念頭的生滅,因為這個心緣這個念頭的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本來一切色法,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在是)無外(在的)色。若無外色(在的)者。則無虛空之相。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因為你虛妄業力所感,感召出來,所影現出來的這個境界,唯心妄起所以有)。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如果你的心保持如如不動,那麼一切境界有跟沒有就是統統不存在,其實不可得)。】
後辨對治法。當知虛空之相。亦是妄法。其體本無。乃遍計所執。不是真實之法。上三句(是說)明情有理無(其實眾生認為有的,按照分析的道理來看是沒有的叫做情有,依照眾生的執著來看,它是有的,每一個眾生都認為色法虛空是存在性的,所以,在任何一個時空動點上,都拚命地追求、拚命地錯覺,所以說,情有理無,按照實際的無生的道理來說是不存在的,是不存在的,所以,生命是一種錯覺,也是一齣悲劇,因為,他根本沒有智慧,他的生命裡面就是金錢、婚姻、感情、洋房、大樓、汽車,就是搞這個,你要叫他冷靜想想看,思惟人生他就不要,叫他覺悟,他也不要)。以虛空乃對待之法(虛空乃是對待之法,因為它是對待色法)。對色顯故。妄執為有。猶是可見之相(所以,虛空猶是可見之相)。令心緣念生滅(因為,我們這個心緣念這個生滅)。非是絕待法身之性。此釋情有也(一般眾生認為有的)。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因為,我們這個色法,其實是心影現出來的)。實無心外色相可得(實在是沒有心外的色相,所以,一切境界其實就是你的心,你的外面境界調不好,你的心就會難過,一定的道理,你跟這個人吵架,境界使你不能夠調和,你的心就會難過,所以,你沒有必要,對不對?你為什麼要吵架?跟人家吵架,你心情緒就不穩了,因為境是你的心所變現出來的,那表示說你不悟,如果,你覺悟的話,用一個真空:真如的狀態,隨緣不變的心,任何的境界你都融合得起來,那一切色相就是你的心,都沒有起作用)。色相既無。誰顯空相(虛空也不存在)。此釋理無也(是因為色襯托虛空,虛空襯托色法)。所謂下。重釋唯心之義(再一遍地解釋唯心的道理)。以顯虛空是妄非真(以顯示這個虛空是妄非真)。如《楞嚴》雲。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殞就是落,就是亡的意思。發真歸元:如果有一個人發出一個真心,回歸到本來的清淨的佛性,十方的虛空,因為它是不存在的。悉皆消殞:消殞就是化作清淨的法身,皆悉不存在,都消除了)。
【唯一真心。無所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所以,我們就了解,到最後你就會發現諸佛就是唯一的真心,無所不遍這個就是如來廣大的性智,究竟之義,並不是像虛空那個冥頑不靈,因為,他沒有智慧,你看那個如來廣大,性最後還加一個智,那個智字雖然無相,但是,充滿著智)。】
此顯法身是真非妄。境既唯心。無所不遍。此心即如來清淨法身。廣大圓滿。本覺性智。究竟義者。即法法全彰。遮那(就是毘盧遮那的)妙體(這個毘盧遮那梵語:Vairocana,毘盧遮那,吠嚧遮那叫做毘盧遮那,他是佛的報身或者是法身,又作毗樓遮那、毘盧折那、吠嚧遮那,略稱盧舍那、盧遮那、遮那,他的意思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清淨圓滿、廣博嚴淨,那麼這個毘盧遮那中國話叫做光明遍照,這個義比較中道、比較中肯,毘盧遮那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說佛的身智,以種種光明來照遍眾生,毘就是遍,遮那,盧遮那就是光照,光明遍照眾生的意思,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這個毘盧遮那原本的意思是太陽的意思,是表示說佛的智慧廣大無邊,乃是歷經無量劫海的修習功德而得到的正覺,這是毗盧遮那)。豈同虛空相耶(就是有智慧了,並不是虛空的相)。
【二者。聞修多羅說(聽到經典就要講)。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
此執法身為斷滅也。先敘(述)起執(的因)緣。如聞大品雲(大品就是大品般若,就是《大般若經》,聽到大品的《般若經》)。乃至涅槃如幻如夢(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也是如夢,因為不可得叫做涅槃,如幻如夢)。若有法勝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也。此等義理。不獨諸法體空。即涅槃(也沒有一個實體可得)亦空。本來自空。離一切染淨之相(加上一個淨也是染,不能講畢竟)。
【以不知為破著故(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破除執著)。即謂真如涅槃之性。(當作是虛空)唯是其空(什麼都沒有)。】
次明所執相。因不知經中所說。為不了世出世法。皆假名非真(實存在的)。計著實有者。說畢竟空。以破彼計。由迷(來)說意(由這個執著,迷惑了說出來)。依言生解(產生這個見解)。妄計真如涅槃。為斷滅空(以為什麼都沒有)。
【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注意!無量的性功德,換一句話就是不可思議的三業的妙用,所以,功德,你怎樣顯現你的功德,比如說,佛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顯現這個神通,簡單講你無量性功德都不能離開你的三業:身、口、意,才能叫做性功德,要不然,你功德也不能顯現出來,那麼什麼叫做性功德,對不對?你除了在三業裡面顯現出來的話,要不然,你怎樣顯出你的無量性功德,釋迦牟尼佛要顯出他的無量性功德,當然要透過身、口、意,否則,我們怎麼知道呢!)。】
後辨對治法。真如法身。有如實空。如實不空二義。如實空者。(空什麼?)空諸妄計。遠離一切心境界相。如實不空者。常恆不變。自體具足恆沙性功德相(其實恆沙性功德就是一個字,就是「智」,智慧,佛具足了智慧就無量的功德)。豈同斷滅空耶。前二皆墮空見(聞修多羅就誤以為落入這個錯誤的虛空的見,叫:墮空見)。
【三者。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有增減。體備一切。功德之法(聽到這個修多羅,修多羅就是經典,聽到這個經典裡面所說的,這個如來之藏,無有增減,他的本體具足了一切。「備」就是具足了一切功德之法)。】
此執藏性同色心也。先敘起執緣。聞說如來藏性。平等一味。法法皆真。法法皆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此體中。具足無量功德之相。
【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
次明所起執。因不知一切功德乃稱性之功德(不了解一切的功德,「稱」就是合於。透過本性出來的一種功德,其實就是無功德,為什麼?因為平等心,沒有高、低,與真如完全相應,稱性之功德)。全相即性(所有的相會歸到自己的心性,如如不動的心性)。性相一如。等無差別。由迷說意(由迷執說出我們內心裏面的觀念)。執真同妄(執著這個真心以為跟這個妄心是一樣)。謂實有色心。差別之相。
【云何對治。以唯依真如義說故(怎麼樣對治?依真如義來說)。因生滅染義示現。說差別故(因為染淨依於真如,所以,藉著生滅才講差別)。】
後辨對治法。當知無有增減者。唯依真如體大義說故。諸法(的)平等。色心不二。元無差別(本來沒有差別)。所云體備一切功德之法者。因對生滅染法之義。示現無漏性功德相。乃是隨染幻而說差別也(我們現在就是幻化出來的世界才講差別)。又對業識生滅。染法差別。故成始覺。萬德差別。藏性豈(「豈」:哪裡)同色心差別耶(這不一樣的,是指來自於微細的業識)。
【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
此執藏性有生死也(他們認為一切的生死染法統統依靠如來藏而有,他們認為這個如來藏也跟生死有關,如來藏變成有生死)。先敘起執緣(先敘述起這個執著的因緣)。聞說一切世間諸法。皆依藏性隨緣而有。藏性即所依真體。能依不離所依。故云不離真如。
【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把這個如來藏清淨心當作生滅法,很糟糕!)。】
次明所起(的)執(著)。因不解藏性(有)隨緣不變之義(他不了解這個不變,他卻把他當作隨緣,只有隨緣,隨緣就變了,就把如來藏變成世間的生死等法,他不曉得如來藏隨緣還有兩個字:不變。眾生不了解,他一看到:噢!這個生死是依如來藏而起的,就把如來藏當作是生死法,他不曉得如來藏可以隨這個因緣而不變)。染而不染。則謂藏性自性。實有世間。生死染法(雖然是染,但是,本來就是空,本來就空,他們就把這個藏性自性,實有世間的染法,所以,我們今天種種的生死,生、老、病、死的苦,也是一種妄覺,但是,是虛妄的覺,也沒有辦法排除,因為,那是因果的存在性,除非你有定力,大智慧的定力,歡喜地去接受它,否則你證阿羅漢果,也沒有辦法排除這個病苦,也沒有辦法,因為,這個色身就是你的果報)。
【云何對治(怎麼樣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已來。唯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不離(如來藏也)不斷。不異真如義故(不能講是斷滅,也不能離開真如)。】
後辨對治法。重在唯有二字(只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藏性自體清淨。故唯有稱體淨德(稱體:合於這個體性,清淨之德)。不離者。淨德之相。即自體之相。不斷者。自體恆常。相亦如是不異真如義者(所有的真如顯現出相,所有的相其實就是真如所影現出來的,會相歸性)。法法全真。如金器。不異真金故(如果,你能夠覺悟到這個,那這個好辦了,如果說,你今天你的生活,不管你生活在哪一個環境之下,你看到,眼睛看到任何的相,那你就告訴自己,那是唯心所造的,我用清淨心看,我比較快樂,那我當然用清淨心看,我用這個煩惱心看的話,可能煩惱心就會比較罣礙,因為,那相本來就不是真的,而且是我本性影現出來的,既然是我本性影現出來的,因為是我的業力嘛!所以,看到人家的過失、看到不淨,那就認為說這是我自己的問題,不是對方的問題,人家有貪、嗔、痴,我們自己先迴光返照,自我檢討,這麼這樣子這個相,進入我們的本性以後,那就無障無礙了,你內心裏面有觀照的功夫,你內心想想看!我今天去參加人家的雞尾酒會,或者是參加這個Party,生日舞會,好了!這個生日舞會,噢!一看,大家很高高興興唱著生日快樂歌,你內心裏面很清楚,這是共業所感,所產生的影像,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用一顆什麼心面對它?平常心,大家唱快樂歌:生日快樂,你也跟著唱,可是,你內心不執著,萬一說在生日舞會裡面或是怎麼樣,發生下面起衝突的時候打起來,男孩子都會這樣,為了女孩子爭風吃醋,都會這樣子。有一個女孩子生日,生日本來要吹蠟燭,那個男孩子,噢……!跑來就先把它吹了,另外一個男朋友就不高興,他為了英雄,要護持那個美女的生日,就跟那個男孩子:今天不是你生日,你幫忙吹什麼東西?我吹她的,又不關你的事情。怎麼不關我的事情,她是我女朋友。奇怪!她又沒有說是你女朋友,你女朋友不是你老婆,沒有法律保障,要是女朋友,我還有機會,要是你的老婆,我才沒有機會。噢!是、是……,那講得都很有道理,就打起來了,英雄主義就出來了,所以,這個沒有佛法,會為了女人而死亡,世界最笨的就是男人,所以,男人控制世界,女人操縱男人就是這樣子,大部分男人都是聽女人的話,聽女人的話,真的,世間的紛爭就是這樣子,如果,你有自性的功夫,學佛的功夫,你看,我今天生日:生日舞會,這個Party,對不對?你就如如不動,你怎麼唱歌,我也跟著唱,你怎麼紛爭,我不插手也不講話,笑一笑,你有什麼看法?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告訴你,你只要保持這顆如如不動清淨的心,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真的,其實這個境界本身會相歸性,同學們!你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嗎?所有的相都是你的本性,所有的相都是你的真心,一真,一切真,統統是你的真心,我保持一顆如如不動,境界就無奈你何,一點辦法都沒有,我沒有快樂,也沒有低潮,我不高潮也不低潮,我不煩惱也不特別地高興,我就保持一個喜悅,那種充滿智慧的喜悅,離相的喜悅,就是這樣會相歸性,像我們以前去參加舞會,我在念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參加舞會,我從來也沒有跳過舞,去就去嘛!過年嘛!是不是?跟一女中辦這個舞會,還辦凌晨的,還不是辦白天的,辦凌晨的,過年就是農曆年,過年,好吧!就去嘛!帶一些錢去,帶些錢,一點點,因為很窮,去,噢!開始跳舞、跳舞……,裡面放音樂,外面就跳舞,哇!就跳……,我也不會跳,去就吃東西,喝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看他們跳,我可能前世也是修行人,看這樣跳,我覺得這樣比晨跑還不好,晨跑還有空氣可……,很好,燈光暗暗的,暗暗的,這樣撞來撞去的,這樣算什麼,對不對?所以,前世清淨的種子就在舞會就現前,我就覺得這跳舞沒有什麼不得了的,不如晨跑,晨跑還可以種種的姿勢,看你要歪哪一方面,沒有人管你,還是晨跑比較好,後來,他們賭博,後來賭博,舞會完了就賭博,男孩子就賭博,哇!結果乾起來了,幹起來了,打架,打架的時候,餵!餵!林益謙!你幫幫我,那個時候已經是建國中學跆拳道的教練,是不是?跆拳道算是教練級的,幫幫忙。我說:我來這裡不是打架的。那時候已經升初段了,高三的時候才升兩段,那個時候已經升初段,叫我幫忙。我說:對不起,我來這裡不是要打架的,我來這裡只是看一看、看一看,後來我覺得這沒有什麼意思。還有再來就是大二再參加一次舞會,那次去就開始帶念珠去了,就不是去看東西,去度眾生了,就帶念珠去,就拚命念佛,來、來……,要跳的到外面,要念佛的來,結果,沒有人要跟我念佛,因為,大家都跑去跳舞,所以,一生一世去參加了兩次,也沒有什麼意思,沒有什麼,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我一生一世從來沒跳過舞,規的喔!從來沒跳過,但是,我很厲害,我看他屁股怎麼扭我就會,真的很厲害,真的,可是這個也沒有什麼意思,無聊!所以說,如果你能夠法法全真,真如金器,不異真金,你會用,你所有的相都是你的真心,你不會用,你現在就分別、現在就執著,你對人的優點,你很欣賞,對人家的缺點一直很苛刻、一直不能平衡,對不對?活在別人的是非善惡的陰影之下,你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同學們!記住!不要活在別人的是非善惡的陰影之下,別人的是非善惡變成你的負擔,大愚痴的人,你不要把別人的是非善惡對錯變成你的負擔,你真的是很愚痴,有智慧的人怎麼樣,你的是非善惡是你負因果,我為什麼要替你操心,不聰明!不要活在別人的是非善惡的陰影,不需要,擺脫它,也不需要擺脫,看了以後如如不動,對不對?所以,你看到那個殺手,你也不需要記恨他,警察就會找他,你放心,警察就會找他了,他不需要你痛恨的)。
【以過恆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本來就沒有,注意那個妄有,性自本無,你為什麼會有如恆河沙那麼多煩惱?每天都在煩惱,Why?Why?你為什麼會煩惱?唯是妄有,你不知道那個是虛妄的錯誤,錯誤的生命,,所以說,生命是一種連續的錯覺,眾生是一群迷惑的演員,每一個人都在演他的角色,卻不認識自己的角色是什麼,他不曉得現在所演的角色都是暫時性的,生命是一種錯誤,是一種一群迷惑的演員,眾生是一種一群迷惑的演員,他就是在演一出他根本不了解的戲,為什麼?把虛妄的生命當作是真實的有,所以,結婚痛苦得不得了,離婚,痛苦得不得了,要合也痛苦,要離也痛苦,有車子,有車子的煩惱,沒有錢,沒有錢的煩惱,有錢,有錢怕擄人勒索,怕被人家擄人勒索、綁票,也煩惱,無所不煩惱,是不是?對這個妄有的世間,產生嚴重的錯覺,搞得自己神經兮兮的,睡不著覺)。】
煩惱頭數甚多(頭,數就是數目)。過於恆沙(如恆河的沙那麼多,所以,沒有聽聞佛法的人實在悲哀,如果,聽聞佛法的人再過著恆河沙的煩惱的日子,那就更悲哀了,變成這個法他不會用,沒有聽到佛法的人,是很悲哀、是很可憐,我們憐憫他,聽到佛法的人,他不會用,還死在那種煩惱的圈子裡面,那更糟糕!)。曰染法者。以違真如淨性故。前六種心相。皆得染名。末二句重唯是二字(「唯是」,就是只有妄有)。以妄染理無(虛妄的染污,它實在分析起來是不存在的,那個都是多餘的,你內心裏面你為什麼不寬恕對方,你為什麼不原諒他,同學們!你原諒他日子比較好過,還是不原諒他,背負的日子比較好過,你當然原諒他,你日子比較好過,可是,我們世俗的人無知,怕他,傷害我們,然後,從現在一直恨,恨到死,他就不放過,他不放過別人,其實是不這放過自己的痛苦,我不肯使自己釋懷,其實苦是無量無邊都自己的問題,我恨你,我不原諒你,他不曉得這個虛妄的因緣和合,本是因緣生、因緣滅,不需要去執著,所以,以妄染理無)。不同淨德(不同於清淨的德性)。喻如空(中)華。病眼(的人)妄見。性自本無(眼睛有毛病,你眼睛看到空中有花,其實,那是你眼睛有毛病,就是你內心裏面沒有智慧,你就會認為這個世間是真實的,你就會錯誤地執著)。
【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故(因為跟這個如來藏絕緣,不曾經跟如來藏相應,有如來藏相應就有清淨心,可是,他從來沒有跟真如相應,所以,如來藏體有妄法,如來藏裡面有妄法,存在這個妄法,而使這個證會永息,能夠證入而悟入到……,永息就是斷生死,沒有辦法,永遠息這個妄,沒有辦法,息不了的,要會妄歸真,歸不了則無是處)。】
此明妄不入真(虛妄的執著煩惱是沒有辦法入這個真如)。真如從本以來。自性清淨。一切染法不相應。能所不立。心境雙泯。若藏性體中。實(在是)有染法。而使證真時(候)。會妄歸真。永息妄相者。則無是處。此反結藏性離染之義。
【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
此執染淨有始終也。先敘起執緣生死染法也。涅槃淨法也。若染若淨。皆不離藏性。是故曰依(聞修多羅,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不了解,因為不了解)。謂眾生有始。以見(由於開)始故(他認為眾生有一個開始,以見到有一個開始的這個時間的觀念)。復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一定有終)。還作眾生(如來涅槃終又作眾生。成佛以後又會變眾生)。】
次明所起執。因不知如來藏隨流。成生死染法。則染法全體性空。本無(開)始(之)相可得。遂執眾生有始。於染既計有始。於淨必計有終(於清淨一定執著有一個終點)。故云以見始故(他認為有一個開始,時間的假設點)。乃至(以為諸佛有一天)還作(作:恢復到)眾生等。
《楞嚴經》。富樓雲。本妙覺明(我們不可思議的妙覺明心)。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無狀:沒有什麼原因。沒有原因就跑也了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有為相指眾生也。此同眾生有始之計(有開始的執著是一樣的)。又雲。如來今得妙空明覺(佛現在證悟到不可思議的這個空性的光明的妙覺性)。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你現在證悟到佛果位,有一天,你會停止了,停止了以後,這些有為法,漏就是煩惱的山河大地,有為的習漏,習氣,有漏的這些何當復生,何當就是什麼時候再。什麼時候再一次雙產生這些有漏法)。其意以如來返妄歸真。得複本來無物。妙空之體。同眾生未生諸法之前。妙明覺性。平等無二。眾生既從真起妄。則如來亦應從真。復起其妄。此同涅槃有終。還作眾生之計(佛陀啊!您什麼時候再做眾生?)。
又《圓覺經》。金剛藏(菩薩)問雲。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俱是執眾生因性有始。如來果德有終也(注意!因性有始,因就是無明,認為眾生無明的本性,這個無明有一個開始,因性有始就是無明之性有一個開始,以為如來的清淨德相,有一個終點,又變化作眾生,是不是?如來果德有終,執眾生因性有始,眾生的因當然就是無明,認為這個無明有一個開始,如來的果德有終,如來常、樂、我、淨的果德,也以為有個終點,終點以後又變成眾生)。
【云何對治。以如來藏無前際故(根本沒有所謂的開始)。無明之相(根本就沒有)。亦無有始。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如果三界以外,還有一個眾生開始)。即是外道經說(那就是外道所講的)。】
後辨對治法。當知如來藏。即是一心。一心為諸法之本源。無有前際。無明之相。亦無有始。如金與礦。二俱無始(深山裡面的金跟礦都埋起來,什麼時候埋在那邊也不曉得叫做無始)。眾生生死。豈有始起耶。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如《仁王經》雲。若說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者。是外道大有經中說(注意!大有經它不是經典,它是一論的勝論學派所主張的,這個大有經,這個大有就是共相,它主張天地萬物都有共相。這不是一部經典,這是說它站在某一種角度,執著某一種角度,大有,這個大有就是共相,它認為世間都有一種共相,比如說,這個勝論學派它主張,就牛來講的話,比如勝論學派他認為,牛它有實體,牛有形狀,牛有所作用,它都有共同存在的一咱特質。比如說人,人有形體、語言、思想,有一個共同存在的特質,呈現各種不同的個體中,佛教的主張不是這樣,佛教導我們的主張不是這樣,牛本身,我們稱為它牛,並不是因為它有什麼……,牛有牛的共同的本質,並不是這樣,只是因為牛不同於其他動物,牛不是老虎,牛不是病貓,牛不是猴子而已,是不是?牛隻是一個共名,並沒有共相,牛隻是一個共同的名字,換句話說每一頭牛本身就不存在,因為牛的本身,就是會變化的,因為,它是五蘊皆空,所以說,佛教的基本立場,反對諸法有常恆不變的本質,常恆不變的本質就是就佛教的立場,並沒有說共同的本質,一切法畢竟空性,所以,這個大有是共相的意思,所以說,勝論學派的主張諸法具有實質的共相,而佛教斥為外道,這是外道,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個大有就是說它認為有所共相,但有名字,其實沒有共相,就像人,外道裡面認為人有共同的特質,人有共同的形狀,人有共同的這個特徵,在佛教裡面講,人只是不同於其他的動物,人沒有實體可得,五蘊本來就空性,畢竟空寂,沒有所謂的共相可得,所以說,是外道大有經中所說)。非七佛說也(不是真正如來所說。七佛就是前大劫的四佛,這個劫的,前一劫的四佛,這一劫的三佛)。
【又如來藏無有後際(也沒有一個終點,沒有一個終點)。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無後際就是沒有一個終點,那就是永遠的清淨,如果,你悟到涅槃以後,就沒有一個終點)。】
如來藏。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諸佛斷德究竟。複本心源。始本合一。所得涅槃。與如來藏相應。常恆不變。如金出礦。既已成金。不復為礦(再變成像山上的礦。也就是已經成佛,不可能再變眾生,一樣的道理)。盡未來際。不生不滅。如來涅槃。豈有終盡耶。此三皆墮有見。合前二共成五見。乃凡夫有人我見者。以六識分別。聞教謬執。不能離言得義也。一人我見竟。
壬二法我見
【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根器不好)。如來但為說人無我。以說不究竟(不究竟:還保留的意思,還有保留)。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不曉得生死就是涅槃,不曉得生死本空,當下就是涅槃)。】
前敘起執(因)緣。依二乘人。根機愚鈍。如來不與說諸法緣起之理。但為說人無我(的道)理。人之所以稱我者。(只)不過積聚五陰。假名為我。離卻五陰生滅之法。本無我相可得。
下明所起執(著)。以但說人無我(的道)理。悟證我空。未說諸法真常之理。是謂說不究竟。故不了法法唯心(任何一個法都是心)。生死即是涅槃(所以,當下不取不捨,就是不生不滅本體)。妄見心外。實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求出三界。妄取涅槃也。
【云何對治(要怎麼對治呢?)。以五陰法。自性不生(這五陰法自性本來就不生)。則無有滅(它本來就空的東西,那你求什麼?生什麼、滅什麼?)。本來涅槃故(自性不生,他當然本來就是涅槃)。】
後辨對治法。不獨我空。即五陰諸法。亦復全體性空。生實不生。滅亦無滅。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古德有雲(這是證道歌。證道歌裡面說)。幻化空身即法身(我們幻化出來這個五蘊的空身,五蘊本空,幻化五蘊的這個空身,當下就是法身)。若知此義。則法執自遣矣。一對治離竟。
庚二究竟離
【複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還給你一個正確的觀念,這還是對立,還有存在染淨二法的對立)。無有自相可說(根本沒有所謂的相可以說)。】
妄執即人法二執。五住地惑。須要亡言絕思。妙契真如。方得究竟離。下明忘言所以。當知染淨諸法。相待而成(相對立而存在)。如《中論》雲(《中論》裡面說)。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如果有一個法,是因為對待所存在的一個法,那麼,這個存在的法,還是一個對待的,是法還成對待。比如說,我,我是男眾,你是女眾,兩個因為是對待的,任何一個角度,它還是對待的,不是對待的,是不是?我為什麼是男眾,因為,我不是女眾,你為什麼是女眾,因為,你不是男眾,都是這樣對立的東西)。既屬對待。本無自相可說也(本來就沒有自相可說)。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其實這個只有描述非色非心,注意!非智非識,就是上面所講的非心,非有非無,就是上面所講的非色,所以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其實就是兩個,非智非識就是非心,非有非無就是非色,什麼叫做非智非識?也不能說有一個智慧,這智是畢竟空,若有智相那還不是真智,那還是意識,智本身無相,非識,真正的心也不是一個分別的第六意識心,所以,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也不能講是色,也不能說是心,為什麼講不是色?因為離一切差別,色法是有差別對待的,為什麼非心?因為離開妄心,所以非心,簡單講,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從無量劫以來,任何一個假設的點都要了解,怎麼樣?沒有一個真正的所謂的差別的色法,所有的差別色法都是緣起性空,所有的心都是妄想執著,所以說,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為什麼講非有非無?非有就是不要著相,為什麼要非無?不能自空,你講有,不是真的有,所以,不著相,你講無,不能停頓在空性裡面,要妙有現前所以是非無,顯非色,畢竟不可說相)。】
是故承上相待之故。一切法雖多。色心二字。收無不盡。若究諸法本源。唯是一真法界。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因為)無六塵境界。故非色。亦無虛妄心念。(因為都是真心)故非心。離聖見。故非智。離凡情。故非識。此二仍顯非心(離聖見:聖人無見,所以不能有所謂的智慧,有智也是意識形態,智本身不可得,聖見也不立,所以,叫做真見,離凡情,所以叫做非識,不能講有一個意識,因為那是離開凡夫的執著範圍,所以,這兩個是顯示非心,非妄心)。不著相。故非有。不滯空(也不停留在空)。故非無(相是有的,所以,不著相當然就是非有,不滯空也不能說沒有,所以,是非無)。此二仍顯非色(此二乃是顯非色。不能講非色)。能所雙亡。色心互泯。如《中論》雲。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畢竟亡言。以顯真如也。
【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那只是方便,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你的執著,要叫你離念,離開一切的分別心)。】
此會釋伏疑。問。法既(然)亡言(就不可說)。如來何以說出種種言教。答(既然離開了一切語言,這個亡言就是不需要語言,離開一切語言的執著,那麼為什麼還要用到語言?既然叫我們離言,為什麼還要說出這個教法?)。而如來有所言說。皆屬善巧方便。隨機破執(注意!就是破那個執,為什麼說法?就是破執,如果,我們聽法而不破,我們不把這個法用在我們的心性裡面,不破我們的執著,那麼,聽再多也沒有用,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你不破執著,這麼好的真理,你竟然還放不下這個世間,那你的執著不破,那你聽經聞法只結個善緣,生死不了)。因病設藥。但以假言說。引導於眾生。
【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佛的用意就是叫你歸向於、趨向於哪裡?離念,就是叫你離開那一念,分別心跟執著心,趨向於真如,其就是佛。佛最終的、最重要的旨趣,就是叫你要離念,趨向於真如)。】
此辨定聖意(聖人的用意)。其字指佛。趣即歸也。佛之說法。或空有互破。色心並遣。或染淨相遮。聖凡不立。其旨趣。皆為以言而顯無言之理。令眾生永離差別妄念。歸於平等真如。前雲。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名為真如。皆指歸離念真如也(離念就趨向佛道,離念就是放下,你為什麼會執著,當然你有這個念頭,你卡在你的這個念頭裡面,對不對?你放不下,所以,念念不忘,你念念不忘,當然不能離念,你就不能進入真如,離念就是離執著的念的意思)。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此反顯念之當離。因念一切法。令心分別。生滅相續。不入真如。寂滅實智故。前雲。若離於念。名為得入(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你只要動一到個念頭,心就一直變化、一直變化,那麼我們這個果報就不會斷,因緣果報就不會斷,就不能超過這個執,不能超過這個執,我們必需來投胎,所以,就不能入這個實智)。二對治邪執竟。
戊三分別發趣道相三
己一總顯名義二分別標列三依次辨相
己一總顯名義
【分別發趣道相者(什麼叫分別發趣道相?)。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就是菩薩發心修行趣向於佛道叫做分別發趣道向,可是,因為它有種類的不同,對不對?根器差別很大,所以,當然要分別)。】
首句牒名。下總顯名中之義。不出立義分中。大乘二義。謂諸佛果上(在果地上來說)。所證菩提涅槃之道。原屬一心三大。即大義。菩薩因(地當)中。發心修行。皆以此為所趣向。即乘義(一心三大是大義,體大、相大、用大,趨向於佛道也就是乘義,簡單講,大乘的意思就是這樣)。菩薩趣向佛道。能趣之行。淺深不等。故下科分別其相。躡解起行(躡就是追隨著,如果有所解,就依著解去行,躡就是依照,依照你所了解的去修行)。故云發趣。歷位取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歷位取證)。是謂道相。一總顯名義竟。
己二分別標列
【略說發心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就是十信位)。二者解行發心(就是十回向兼十行。信成就發心就是十住兼十信,重心點是講十信位,要信得不退,信心不退要到十住位,所以,正最重要的是講十住位,附帶的是講十信位,解行發心最重要的是講十回向,而附帶的是講十行位)。三者證發心(當然是講初地以上)。】
此發心三種相。通該菩薩(包括菩薩)。因行諸位。信成就發心者。正在十住。兼取十信。十信修習信心滿足。名信成就。由此堪能發決定心。不退善根(你看,要練到不退善根是多麼不容易,我們要修行修到十住位,才能信成就)。進入十住初心。故云信成就發心(才能不退,善根才能不退,何況我們凡夫,所以,你不念佛,不修淨土法門怎麼還得了,我們哪有一個人敢保證說不退位,不退位,所以,一定要念佛,一念佛到極樂世界,一了就千百了,所以,苦一點,早、晚課一定要做,苦一點)。解行發心者。正在(正在就是最重要的,是在)十向(位。正是最重要的,是在講十向)。(那麼附帶的)兼(兼就是附帶的,是)取十行(位來討論)。能解法空。順行十度。行既純熟。發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發心。證發心者。初地以上。證真如理。發自在用。前二但相似發心。後一是真實發心(為什麼在相?為什麼叫相似發心,因為,不見真如,不見真如叫做相似發心,後一個因為證初地的證真如,那麼就是真實發心,真如才是真實)。二分別標列竟。
己三依次辨相即為三
庚一信成就發心三
辛一明信成之行二顯發心之相三舉發心利益
辛一明信成之行
【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
此問明發心有三意。一能修人。二所修行。三至何時得信成就(第三、到何時他的信心才能夠成就。能修的人是怎麼樣?所修的行是修什麼?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堪能發決定心。入正定聚。
【所謂依不定聚眾生(因為有三種,一個是正定聚,一個是邪定聚,一個是不定聚。不定聚就是有時候會回小向大叫做不定聚,一下子進,一下子退,所謂依一定聚眾生)。】
眾生雖多。不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這個以前我們就講過了)。分別三聚。復有多門。今約初住已上菩薩。決定不退。為正定聚(簡單講正定聚就是不退菩薩,這個不容易)。(第二個如果)未入信位。不信因果。名邪定聚(就是十信位)。十信位人慾求佛道。志不決定。時進時退。故《本業經》雲(《本業經》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簡單講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叫做《本業經》,共兩卷,這是竺佛念所翻譯的,姚秦建元十二年到十四年,公元376到378所翻譯的,時間非常的早,《菩薩瓔珞本業經》行善簡稱《本業經》)。(所以,《本業經》裡面說)十信菩薩。如空中毛。隨風轉動(所以,眾生叫做毛道眾生。一隻毛飄浮在空中,浮在空中,飄到我這裡,它就飛向那邊,飄到那邊,又吹過來,又飄向這一邊,飄來飄去、飄來飄去。就是人家聽什麼、講什麼,你就聽什麼,自己沒有真如自性,沒有辦法學到如如不動的自性清淨心,所以,吹來吹去,情緒每天變來變去,一下子好,一下子不好,所以這個叫做不定聚眾生,碰到好的因緣就進,碰到不好的因緣就退)。(這個)名不定聚(進退不一定叫做不定)。謂之毛道凡夫。今依此等人。明其修行。此答初意也(這是依不定聚的眾生)。
【有薰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相信這個因緣果報)。能起十善(業)。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
力者力用。通指薰習與善根二種力。謂有教法資熏(有這個教法的薰習,資就是助,幫助薰習)。及本覺(真如)內熏之力(因為有本覺真如的內熏的力量)。並前世所修諸善根力。信知因果(是)不昧(的,逃不掉的,因果是逃不掉的)。有業(一)定招果報(誰來講都無情)。故能舍惡從善。修福德分善也(修福德分,所以,布施的人有福了,肯犧牲的人有福報了,肯犧牲、肯吃虧的人有福報了,肯退讓的人有福報了,為什麼?因為一切福德都在你的退讓、寬恕、吃虧裡面,統統具足)。厭二種生死苦。欲求如來。無上菩提道果。成菩提分。及解脫分善也。下明修行(之)緣。依此信行得與諸佛。(怎麼樣?依此信行得與諸佛)生生同生一處。親承供養。修行十種信行。此答第二意也(第一個是能修人,第二個是所修行,是不是?)。
(第三個要到什麼時候,至何時得信成就,堪能發決定心,入正定聚,這個就是答第三個)【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者是)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的)因緣。能自發心。】
首二句明時滿行成(時間一到功德就圓滿)。下明所感勝緣。勝緣雖多。略舉(有)三種。一種他力。二三(是)自力。亦可同(底)下(的)三心。諸佛菩薩教以聖道。令發直心(直就是不歪,真如就不歪,妄想心就會歪,妄心是扭曲,妄心是我見產生的分別執著心,當然就不是直了,所以,這個直心就是指真如,真如就是直,意識心就是扭曲,令發直心)。正念真如(簡單講,你怎樣能夠發這個正念真如,很簡單,只要你無相就真如,即相離相就真如,你就連動到這個腦筋,明明動到這個腦筋,去想想看,它是對、是錯、是善、是惡,都不需要,知道,內心清清楚楚,笑一笑就可以了,即相離相嘛!)。此仗他力也(為什麼仗他力?仗著佛菩薩薰習的教化,對不對?然後,了解這個真如,仗著佛菩薩教導你這個真如發心,教導你正念真如:離相)。或大悲內熏。愍念眾生。沉淪之苦。廣運悲心(這是發大悲心,拚命地幫助眾生)。多方濟度。此由自力也(靠自己發大悲心)。或因如來正法。將欲滅時(佛法快滅了)。為不斷佛種故。以護法(的)因緣。能發深心(深心就是不變,誰你都不受影響,我就是要救度眾生,就是要講經說法,就是要轉大*輪)。廣興饒益。樂集諸善之行。此亦由自力也(所以說是深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三種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就是正因佛性,就是符合我們正因佛性,我們有正因佛性、有了因佛性、有緣因佛性。正因相應:與佛性相應。想想看!要不退轉,這個可不是容易的)。】
首二句承上。如是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是謂成就。故得發十住初心。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畢竟不墮凡小之地。十住生佛家(出生在佛家)。而為佛子(就是不離佛)。與如來氣分交接。故名住如來種中。正因者。本覺內熏之因。住位菩薩。行順(真如)內熏之因(這個十住位的菩薩,順著這個真如內熏的因慢慢地薰習)。故曰相應。又對果(來)說。依此所修之因。定得如來正果。因果相應故(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此答第三問也(這是要經過多少時間才能成就正定聚)。
【若有眾生。善根微少(沒有善根就沒辦法了,你們到處可以看到很多沒有善根的眾生,你怎麼講,他就是哈哈的,你講他,他還誹謗你,是不是?)。久遠已來。煩惱(種子)深厚。雖值於佛。亦得供養(雖然碰到佛,他也會供養)。然起人天種子(他不想要超越這個三界,他以此為樂。嗯!結婚也不錯,嗯!建立家庭也不錯,你學佛也學佛,不必了生死,兩個人快樂就好了,是不是?內心裏面起一個妄想,這個人只能講五戒十善,不足以講什麼超越世間的真如)。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善根微小的人就是這樣子)。】
此下舉劣顯勝。《攝論》雲。諸菩薩在十信位中。修行大乘。未(不)堅固者多。厭怖生死。慈悲眾生。心猶劣薄(今天慈悲眾生,明天一生氣,不幹了,我為什麼要慈悲,我為什麼要救度眾生,對不對?他不會這樣子,大菩薩他不會的,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什麼時候他都救你,善根比較不夠的,要慈悲眾生,今天可以,明天就不一定,一個禮拜可以,一個月不一定,是不是?長此以住這個悲心不容易)。先明內因劣相。善根力微。煩惱惑(比較)重。真如雖有內熏之力。惑障一時難破。故雖值佛供養。倒求人天小果。而於大乘。信根不定。進退猶豫(一下子進,一下子退)。皆內因熏力劣故(內因薰習就是真如薰習的力比較差,沒有真如的功夫)。
【或(者是)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沒有經過一萬劫)。於中(間)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見佛的三十二相而發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他就是二乘人,二乘人教的,當然教他像他發心,二乘人他不會教你發大菩提心,學他)發心(你跑到泰國去,當然學泰國比丘,對不對?學到台灣來,當然學台灣的法師發心,是不是?台灣是大乘佛教)。】
此明外緣劣相(外面的相比較差)。一行時未滿(功夫還不到)。二遇緣不勝。所發四心。皆非菩薩智悲之心。見佛色相發心。如阿難見佛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是以渴仰。從佛出家。此以生滅心。為本修因。不能發明大乘。不生滅性。
供僧發心。如梁武帝造寺度僧。廣興供養。不達廓然無聖之旨(不了解像天地,廓就是天地廣闊的意思。廓然就是沒有範圍、沒有界限。無聖:不了解,這個真正的福報是無相。廓然無聖就是無相的意思)。猶是人天。有漏(的)果報(你建現金的寺廟,度再多的僧人,雖是廣興供養,還是生滅法)。
二乘教令發心。遇師不勝。解行自卑。學他發心。他字在二乘句之下。即指二乘為他(就是二乘人)。仍然囿於小道(囿就是拘泥於小道)。若指佛菩薩為他。但學其模樣。未能同其心理。同其解行。同其志願。豈下(面)所發三心之可比耶。
【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這麼樣子的發心,統統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碰到惡因緣就怎麼樣?就退失,退失怎麼樣?)。墮二乘地。】
此結成退失。首句(是)指(面)上所發四心。以信未成就。不能(夠)入正定聚。故云悉皆不定。未免遇緣成退。一明成信之行竟。
辛二顯等心之相二
壬一正明三心二問答除疑
壬一正明三心
【複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不彎曲:直心。簡單講直心就是無相心)。二者深心。(深心就是)樂集一切諸善行故(只要是善,我就去做,不計較任何的情形,能做的,我就撿來起來做,別人不做,我也做,樂集一切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想要拔一切眾生苦故)。】
上明發心因緣。此明所發之心。首二句牒問。下標釋。妙行雖廣。三心統收。故略說三也。直心者。心如直弦。不偏不倚(這個「不偏不倚」語出南宋的朱熹《中庸集注》裡面,中就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這個偏跟倚都是兩邊,不偏不倚)。無諸委曲(這個委曲就是壓抑自己的意志,勉強將就別人:委曲。我們如果心真如,沒有委曲相,沒有彎曲相)。與真如中道之理相應。故曰正念真如。此心為自利利他。智悲二行之本。故列在前(是真如)。深心者。智深也(深心就是智慧心)。知(道)真如具足性德。故樂修眾善。稱性無著。以成自利行(有智慧的人當然要行善,怎麼造惡呢?)。悲心者。悲切也。觀眾生真如體同。故拔擠群苦。令得菩提。以成利他行。此即大乘三聚淨戒。既正念真如。則遠離一切差別之念。無惡不斷也。既樂集善行。則眾善奉行。無善不修也。既欲拔眾苦。則平等普濟。無(有)有情不度也(雖然,無有情不度,應念做「無有、無情可度」,無有有情可度,沒有一個眾生他不度的,叫做無有有情可度)。
亦即是彼三回向。初回向實際。次回向菩提。後回向眾生。如來三德三身(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是不是?三身:法身、報身、應身)。皆由此故。以直心正因(佛性)理心發。成法身德(直心的正因佛性理心發,理就是在理上來發,理就是無相,我們佛性是無相的,這只能理來討論,所以,叫做正因的佛性站在理心來發,理心發,法身德,法身無相,你不能討論,只能站在道理裡面來講)。深心了因(佛性)慧心發(了因:動一個念頭,那麼怎麼樣?用一個智慧去發)。(所以)成般若德。悲心緣因(悲心,悲心來救度眾生。悲心緣因佛性)善心發(善心:能夠救度一切的眾生)。成解脫德(讓他們解脫,自己也解脫)。又正念真如。契入法身清淨之體。樂修善行。莊嚴報身萬德之相。廣拔物苦(廣,來拔除眾生之苦。「物」就是眾生)。示現應身淨緣之用(示現眾生,示現這個應身淨緣之用,給予眾生外緣)。一正明三心竟(這個是指三心)。(後面的就比較容易,難的,《大乘起信論》難的,大概講都講過了,後面這個等於是複習一下,這不困難,念一念大家都曉得,自己看也看得懂)
壬二問答除疑二癸一問二答
癸一問
【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它的意思是說法界一相,既然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那麼你只要念真如就好,何必假借一切的善行呢?復假,假就是假借,為什麼還是借重著求學一切諸善,何必要這樣子呢?念真如,真如就是空性)。】
問意但據真如理(根據真如的理)一。不知眾生惑異(你只知道真如的理,空性的理是一,但是,眾生的迷惑差別很大)。菩薩了知自他煩惱無盡(你要做一個菩薩你了解自己,你不了解別人怎麼度眾生)。故法門無量。誓願學也。
癸二答二子一正答前問二重顯方便
子一正答前問
【答曰。譬如大摩尼寶(譬如像摩尼寶珠)。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雖然,你的體性是明淨的,但是,有這個礦穢之垢,但是,有這個礦穢之垢,外表附著一些這個雜質)。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它的意思就像什麼,就像人家問你:你家怎麼樣?我家很富有。為什麼你家很富有?我家金子很多。在哪裡?然後,都在後面的山。哇!一看,哇!後面的山一座,整座山,我家金子都在那山裡面,有沒有開採出來?沒有!在哪裡?就在山裡面。這樣講沒有用,再多金子也沒有用,還是放在山上,孕育在山上裡面,我們佛性也是這樣子,大摩尼寶珠就像我們的佛性,我們知道我們的佛性是一真平等的:體性明淨的,但是,你不方便把它開採、磨練、沒有用的,所以,這個法門你統統要學,多聞多識則其常而從之,所以,我們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懂,不然,你菩薩你沒有辦法深入煩惱去度眾生,眾生就是煩惱)。】
答意。(回答的意思是說)須假眾善對治。一真方顯(絕對的空性才能顯示出來,所以,師父一直重複地說,我們要用感恩心來對治我們這顆煩惱的心,就是這個道理,你要顯現空性,你要先懂得兩種心態,第一個要先懂得感恩心,第二個要用柔軟心,你有感恩心、有柔軟心,就具足了忍辱,有了忍辱你就接近了圓融,要一步一步來的,要是我一下子要學習忍辱,可是,我內心裏面卻忍不住,不,不需要這樣子,慢慢來。第一個你要先用感恩心,第二個要柔軟心,要感恩心、要柔軟心的時候,你就有忍辱心,忍辱心發揮出來的時候,你就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時候,你就有大悲心,大悲又有般若智慧,就具足圓滿,就會圓滿,一步一步來,所以說,雖然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約待的一真法界,才能夠顯示出來,沒有方便地對治也是沒有辦法)。先喻後法(先作比喻然後再講法)。摩尼寶。此雲如意寶(中國話叫做如意寶)。體無二相。具足眾寶。隨意所需。悉皆普雨(雨yù,當動詞用,就是落下、降下的意思,不是念yǔ。就是你需要什麼,他就會落下來)。喻真如一相。體含眾德(我們真如一相,雖然是平等相,但是,含有眾德)。寶性雖淨。一向埋沒污泥之中。而有礦穢之垢。若人但念寶性。處染不染。不假磨治之功。終不得淨(你只知道,但念寶性就是你只知道我們真如寶性,或者是摩尼寶的寶性,但是,我們不假磨治也不能得到清淨)。
【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的)染垢(怎樣知道眾生的真如之法,雖然是體性空淨,但是,我們因為有無量的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我們雖然知道有這麼樣子的真如,了解它)。(但是)不以方便(方便就是手段。如果不以)種種(的手段。方便種種的)熏修。亦無得淨(所以,這個就是精進,就是必需的功夫,你一定要精進,每天只念真如:我是佛,是沒有用的,知道只是一回事,你開顯不出來,你不做早課、不做晚課,不定功課好好地下功夫,那麼這只是在理念上,雖然,修行的法門不一定是做早、晚課,你也可以隨時來做觀照,但是,從畢竟是懈怠的,眾生還是懈怠的,所以說,在修行上單單靠口,語言來講,畢竟是個虛妄的名相,要真實地去迴光返照,確確實實地去定功課去做,我們人畢竟不是聖人,不定功課、不精進還是沒有辦法,我們要先給自己身來雕塑,慢慢、慢慢再降伏這個心,如果說我們的心調伏,可是我們的身還是懶惰,依然懶惰成性,如果不定早、晚課,我們睡覺時間會拉長,那麼我們定早、晚課,我們會縮短我們自己休息的時間,我早課、晚課沒有做,所以,用這個早、晚課,是在鞭策我們的心,而不是說早、晚課就叫做絕對的修行,雖然,修行不一定是早、晚課,但是,早、晚課可以激勵我們的修行,所以,我們不可以執理廢事,我們不能說早、晚課不一定是絕對的修行,但是,早、晚課確實是修行的前方便,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用什麼方式來鼓勵自己,而不能只是在理念上一直打轉,說:我就是佛,我就是清淨的本性,我只要悟,什麼都沒問題,那這是聖人講的話,所以,我們種種的方便,如果,你不用方便,你不能得淨的,所以,還是要對治悉檀,《大智度論》講:還是要對治的,雖對治無有對治之心)。】
此下法合。真如即生滅門中之本覺(真如就是生滅中的本覺)。其體性雖(然)隨緣不變。如實空淨。以在纏有無量染垢(我們在束縛的煩惱當中,有無量的染垢)。若人雖念真如。自性清淨(意思就是說你只知道懂得理沒有用的)。不假善行(假就是藉著。你不藉著種種的手段,去行善、去對治)。熏治(這個)煩惱(熏治就是對治它。你對治它,我定早、晚課,或者說我發一個願:我永遠不生氣,或者是自己定這個拜佛的數目,雖然,它是一種假相,但是,可以慢慢地入道,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佛在《遺教經》裡面講:當制六根,不要像脫韁的野馬,應該制止我們六根的欲望,不要像脫韁的野馬拉不回來,我們的心易放難收,一下子就放出去,要收回來,收不回來,收不回來,所以,還是要對治,遠離這些不好的境界)。本覺無由出纏(如果你不董治煩惱,本覺沒有辦法離開這個煩憂,所以,這個迴光返照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功夫,很重要的功夫。我今天聽師媽講,我最高興了,我說:師媽,你那個念佛,你那個臉現在變得很漂亮、很好看。我現在都在迴光返照,我現在都在迴光返照,注意控制這顆心。我說:太好了,這母親偉大!聽久了,你看,她還懂得迴光返照這個名詞,這不容易了,她以前沒讀過書,懂得迴光返照這個名詞,雖然是假的,她還知道觀照自己,所以,現在廚房她不管了,是不是?照顧店面,綁綁荔枝,認真念佛。對啦!就是這樣子,我就告訴師媽說:就是這樣修行,沒有你的事情,不在其位,不謀其職,她聽不懂,不是你的責任,你就不需要干涉別人,我們閒著沒事,幫忙照顧一下,對了,就是這樣修行,修行它就只有四個字:放下念佛,就是這四個字。師媽就說:今天開始……,唉呀!年紀大了,書也不用看太多。我說:這樣對!認真念佛,對!就算你要看也看不懂,看也看不懂,然後,我就附和她:對啊!就是這樣修行。所以,這個人雖然智慧不夠,但是,她聽久了開示,她智慧就會開,所以,本性大家都是平等的,七十幾歲的人,重複地聽《廣欽老和尚開示錄》,她就會有覺悟的一天,這個薰習的力量就是大,非常的大,對不對?她也沒讀過書,她七十幾歲,她還能講出迴光返照這個名詞,每天都念佛,念得那個貌相就是改變,就是改變!我常常說:師媽!你七十幾歲長得很美。三八兒子。罵我三八兒子。哪有人這樣讚嘆自己的母親的?要讚嘆一下,雖然罵我三八,但是,她也很高興,人總是這樣,明明知道他那句是這樣子的,但是,她還是很高興,鼓勵一下,修行就是這樣子,所以,本覺無有出纏,為什麼?你如果不對治,你就沒有辦法,不對治你就是沒有辦法,所以,常常講,常常看到一些眾生,修行就是執理廢事,我悟了,你悟了,你能怎麼樣,不能怎麼樣子,你悟了,你做的事情還是要符合因果,對不對?你所做的事情,你還是要在事相上裡面才能夠完成佛道,因為要圓融,要圓滿菩提。要圓滿菩提,你不能離開這個事相,你不能離開這個緣起法,所以說,不即不離,不能在緣起法裡面執著,但是,也不可以離開緣起法,不即不離就是見性成佛道,取不得,捨不得就是見性成佛道,這個道理就是這麼樣子)。安得離垢清淨。合喻可知。
【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因為我們的煩惱,垢就是煩惱,無量遍一切法)。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因此行行善,那麼是我們必需要做的工作)。】
此明修善所以。因染垢無量。故須備修眾善。以為對治(修眾善,像師父所能做的,我們文殊講堂有所收入,全部我們都認同,這是信徒的血汗錢,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它,然後,大量的一直製造錄音帶出來,這個圖書館,最近,我們又放出了差不多二十幾個單位,又去寄了二十幾個單位,有的拿到美國去,寺廟、圖書館,我們一直擴充台灣省的第一個圖書館,或者出家人修行的地方,讓他們有一個錄音帶流通的地方,善雖然是假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做,一定要做這種工作,一定要做這種工作)。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簡單講,真如是空性,空性的道理就是叫你修一切善,修一切善,自自然然地就恢復到真如,簡單講,必需三輪體空,修善就是順著真如,你作惡就不順真如,所以說,我們不能執理廢事,善法是事相,真如是理體,所以說,意思就是你在一切事相修善,能修善包括身、心,內心不著,身體盡力地的,身、口、意都是配合著空性,那麼就是隨順真如,所以,修一切善,就是符合因果,自然歸順真如,就是符合空性,也就是所有的因緣法,都會入三輪體空的空性,雖然,三輪體空的空性,不能忘記一切的事相的善法,佛教講的就是理事圓融)。】
此明善行稱真(如)而起(這是說明善行稱真如,稱就是合於,合於,真就是真如,合於這個真如而起,就是你行善,但是,也知道三輪體空)。故能外除妄染。內順真如(所以,今天像一個信徒來請教,說他很恨他爸爸,非常地恨他爸爸,他上次來,我叫他要念大悲咒,念念觀世音菩薩,自己喝大悲咒水,結果好了,好了很多,因為精神有點快崩潰了。來、來……,就跟你加持一下,他第二次再來,是不是?又要加持,他說他還很恨他爸爸。我就跟他這樣講:我們內心裏面要常這樣想,是因為我的業障,所以,我來出世這個地方,不能怪爸爸,要怪自己,自己福報不夠,業障深重,所以,來到這個娑婆世界跟爸爸結惡緣,也許我們前世欠他的,我們不能怨恨爸爸,要感恩爸爸,因為,他今天跟我們過不去,所以,讓我們想要走修行悟道這個路線,那麼我們要感恩。我說:你的病不好,就是因為恨,如果,你把這個恨放下,再念觀世音菩薩,那就更感應了,很簡單,念佛有感應跟不感應,力量為什麼差在哪裡?就是差這顆心,你沒有貪、沒有嗔、沒有痴,你沒有嫉妒、沒有恨,你這個念菩薩怎麼不會感應呢?你這個心就是菩薩嘛!就像一面鏡子,同學們!很簡單!你不要管光線的強、弱,有沒有看到光線,你只要把這個鏡子,鏡面好好地擦,擦得乾淨,恢復到它本來的樣子,這個光:太陽光一射,馬上就反射回來,意思就是說修行要在自己的迴光返照功夫裡面下功夫,你的念佛,你想感應嗎?很容易,你現在沒有貪、嗔、痴,沒有嫉妒,你現在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念阿彌陀佛,念誰?念自己清淨心,無量壽、無量光,我們的本性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這就是實相念佛,我們內心裏面清淨,你哪一個念佛不會感應?所以,有的人就讚嘆了:餵!法師!我覺得您念這個咒語、咒水很有效,跟人家加持很有效。我說:不是,因為我的內心裏面很清淨,我從來沒有恨過哪一個人,我也不貪求這個世間,我一念佛,我就會做這個觀想:境就是心,心就是境,我現在、我過去、生生世世也許有造惡,可是,我這一念清淨,那麼所有的惡就在這一念清淨裡面消融掉,所以,我在念咒的時候,我不會起自卑感,我不會起自卑感,自卑感就是造惡太多,我也不會起狂妄心,就說我自己很有修行,那麼不卑不亢就是真如自性,所以,我們在加持一個人的時候,我不會覺得說我沒有修行,也不會覺得說我很有修行,我不會說我功德很大,也不會說我罪過無量,為什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用這個心來加持,何以故?空性就是修行,那麼空性所顯現出來的念頭,都是清淨心,你要加持一個人,你說:我要求感應,那麼你誠心誠意地求,就會感應,誠心誠意,至少這一念清淨心,所以,你不要常常講你沒有修行,不要這樣子,那麼念佛會感應的人,為什麼年輕人念佛比老太婆不如,因為,年輕人念佛有分別心,他要探討真理,探討一陣子以後,他才要誠心,老太婆不一樣,老太婆她道理什麼都不懂,她說:我師父講的。你師父是誰?我師父慧律法師講的。講怎樣?求,認真虔誠地求,跑在佛祖前面求,即使我們不是聖人,我們有缺點,佛祖也會同情我們,你就用這個方式,大家都感應,很多人都感應,你看,那個老太婆一教,她就會,她就會感應,你就不會,因為什麼?你太年輕,太年輕就是經驗不夠,誠心提不起來,吃苦,還苦得不夠,所以,年輕就是一種罪過,不懂得誠心誠意地求佛菩薩,所以,他不會感應,力量不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我們內心裏面一直求外面,不是,我們求我們內心,我誠不誠心,我誠心,要怎麼樣才是誠心?我跪在佛前,我用跪的念咒,我看你會不會感應,真的,你用跪的念大悲咒,你試試看!一直求,但是也不要一直哭,我如果是菩薩,你在哭,我就啪!不需要這樣子嘛!誠心誠意地來就好,所以說,我們會感應不感應,就是看你這顆心)。一正答前問竟。
子二重顯方便二醜一標征二別釋
醜一標征
【略說方便有四種。云何為四。】
依上三心。而起四行。第一依直心。修觀照方便。無住行。二三依深心。修止作方便(止就是寂靜,作就是觀照,所謂動態的,止就是靜,作就是動,動靜各種的方便,自利利他)。自利行。第四依悲心。修大願方便。利他行。
醜二別釋
(一依直心,二者依深心,三者依深心,四者依大悲心而發。依大悲心而發四種行,依三心而發四種行:依直心發第一種行,依深心發二三兩種行,依大悲心發第四個大願平等方便行。)
【一者(依直心)。行根本方便(根本就是真如。簡單講,就是依真如理,方便就是入道的法門,怎麼樣能夠讓你入道,所以,依真如的理,這個根本的理,然後,進入這個入道的方便法門)。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自性無生就是說空一切法。就是說空一切法,離開這個虛妄的見)。不住生死(不執著這個生死法,不恐懼這個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業果不失就是不昧因果,雖然,緣起本身是空性,但是,因果還是存在的,那麼如果,我們能夠認同空性,所以說,認了就是你的,認了就是你的就是說我們直接去接受它,承認自己造業,那麼痛苦就會比較少一點,如果,你今天感覺很委屈、很痛苦、很煩惱,這些痛苦的因果都甩不掉,你內心裏面第一個,你要怎麼樣能夠減輕?要認同自己的無知,這個是開刀的方式,這是開刀的第一刀,你怎樣剖出你的痛苦的煩惱,如果你想再借重任何的理由去解釋你的立場,只有包容自己的錯誤,然後,依憑自己的我見,一直在因果裡面受這個委屈,所以,不要與因果爭吵,因果就是我們的命運,簡單講,就是不要與命運爭吵,與命運爭吵的人不是一個智慧的人,簡單講,因果就是主宰著命運,我們能夠認了就是你的,就是說我們今天對種種的果報,無論身體不好,夫妻感情不睦,或者是病苦多端,或者是妯娌之間爭吵不休,我們現在就認了,認了,認了意思就是說接受這個事實,然後,我們推求到前世的因緣果報,推求到前世的因緣果報以後,知道這個業果不失今生今世我們來做夫妻,做這個嫂嫂跟姑姑,或者是這個兄弟姊妹,你父母、兄弟姊妹等等,這些六親,這個都是因緣果報,那麼對於因緣果報的安排,這是我們前世共業所造的,也沒有什麼可怨恨的,他們沒有學佛的無知,需要我們來原諒跟寬恕,如果說,我們在因緣果報裡面不認同,或者再起敵對的態度,那麼又繼續造業,又繼續造業,所以,所有的修行就是降伏自己內心那種不滿,最為重要,已經是變成果報了,就注意!五蘊本空,不必再牢騷、不必再抱怨,你能做多少就算多少,你不能改變他,也不需要去改變他,也沒有能力去改變他的時候,同學們!你歡喜地去接受這個果報,讓這個過去種種的因緣果報,就慢慢地就這樣子過去,否則的話,我們會在自己的因果裡面打轉,然後,想出一大套自己的委屈,來解釋因果的不公平性,那這樣子又繼續造惡業下去,因果百千萬劫擺脫不掉,所以,因果當下即是空,如果,你看得破,就是這麼空,如果你看不破,就空不了,簡單講,沒有理由,不必解釋,不必感覺很委屈,也不需要去跟你的因果存在性去爭吵,嫁給誰就給誰,對不對?娶什麼老婆就什麼老婆,那已經定案了,不需要爭吵了,所以說,你如果能夠這樣子,因緣和合就業果不失,直接接受這種事實的存在性,你就可以安住於空性的心理狀態)。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我們起於這個大悲心,修諸福德)。(來)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我們不安住在涅槃,不生不滅的境界,為什麼?因為法性是無所住,法性不是固定的,法性有所住的話,變成自性見,自性見像一潭死水一樣,不起作用,就是偏空涅槃)。】
根本即真如。方便為入道法門。依真如理。所起行。故曰行根本方便。真如有不變隨緣二義。先約不變義。觀一切諸法。性本無生。不執實有。以大智斷惑。離諸妄見。惑斷則業空。因亡而果喪(因亡就是我們這顆心,造業的心沒有了,那麼你就引不出果報。因亡,就是你這個身、口、意清淨的意思)。故不住生死。次約(「約」是「就」的意思)隨緣義。觀諸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念眾生迷真逐妄(迷這個真心,追逐這個虛妄)。枉受輪迴。以大悲薰心。人廛垂手(「廛」就是人多的地方,廛就是古時候城市的住宅區,人多的住宅的地方。這個垂手是接引眾生。簡單講,入廛垂手就是來到人口眾多的地方,要起大悲心來接引他們就是入廛垂手,垂手的意思是接引,來到人口眾多的城市裡面,住宅的地方,要發大悲心來接引他們)。廣修福德。種種攝化。無量眾生。故不住涅槃(不能進入偏空的涅槃)。此皆依直心正念真如。不著空有。二利繁興。隨順真如法性無住。修無住行也。
【二者(依深心。依照深心。二跟三都是依深心所發)。能止方便(止就是止惡)。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我們常常起慚愧心,可以止這個惡法)。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法性真如是不造業)。】
此止持門。勤斷二(種)惡(業)。一未生惡(我們未生惡,還沒有生出來的惡,我們起慚愧心)。慚愧即便能止。慚者慚己。依自法力(依照自己內心裏面的觀照力)。(了解自己)謂自恥我欲為善人(我想做善人)。豈可行此惡行。愧者愧他(別人)。依世間力。謂恐人厭賤譏訶(恐怕別人來輕賤我們、譏訶我們)。不敢親近惡友(不要親近惡友)。二已生惡悔過(如果,我們已經做錯事情,悔過就好)。自不增長。悔者悔悟。既往不諫(這個諫,這個是既往不諫,其實是來自於《論語》。《論語》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諫的本意是用語言或行動來勸告長上,諫就是說對長輩有過失我們叫做諫,既往不咎就是說已經成為過去了,我們就不必再說)。來者可追(追就是趕得上。簡單講就是補救的意思,既然成為事實的過失,我們就不必再去說了,將來好好地做,還可以彌補上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不敢仍蹈(蹈就是還是遵循以前的軌跡叫做蹈。不敢仍蹈)前愆(就是以前的過失,不要再做以前的過失)。此隨順法性離過。修離過行也。
【三者(依深心)。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一)供養(、二)禮拜三寶(第一個是供養,第二個是禮拜,供養三寶或者是禮拜三寶)。(三)讚嘆(四)隨喜。(五)勸請(就這樣,這五種行:供養、禮拜三寶,讚嘆隨喜,然後,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淳就是濃厚的,很濃厚,這個淳也是淳樸的淳。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三寶)力(量)所(呵)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痴障故(離痴障,簡單講就是要親近三寶,想要離開愚痴,那就必需要親近三寶)。】
此作持門(作持,不是止持就是作持,止持,止持就是指消極方面,作持是指積極方面,止作二持是戒律裡面兩種最根本的行持,所以,我們講戒律是止持,結夏安居這個是作持,毘尼作持、毘尼作持,作持就是動態的,要運用這個戒律,此作持門)。勤修二善。一未作善。發起令作。得種善根(我們有什麼善事,大家一起來隨喜功德來做,發起令作,得種善根)。二已作善。努力精進(像大家現在努力供養三寶、讚嘆三寶、聽經聞法,那就不要間斷,不要間斷,像我們有研讀班,念到現在剩下這幾個,都是精兵主力,該走的都走了,留下來的,趕他走,他也不走,這個要沒有相當的善根,他不會的,一碰到節慶日,碰到包粽子,他就要休息了,包素粽,他就要休息了,過年過節,端午、中秋,他就要休息了,你們不是,像我們研讀班這個,大家都很精進,他把聽經當作是生命的第一重要,首要的工作,所以,師父很讚嘆大家,非常讚嘆大家。已作善要努力精進,是不是?)。增長善根。勤供養等五(個)願(五個願,剛剛已叫你們編號)。即善根。以愛敬下。得生智益(產生智慧)。知求佛道(能夠產生智慧的利益,所以,我們知道要求佛道)。又因佛法僧力下。得滅障益(可以滅除障礙)。善根成熟。隨順法性離痴。修離痴行也。
(第一個是)供養。離慳貪障(「慳」念qiān。離慳貪障:你有布施心供養,離慳貪障)。(第二是)禮拜(禮拜就常常恭敬三寶)。(可以)離我慢障(我們常常禮拜諸佛,降伏自己可以離我慢)。(第三個是)讚嘆(讚嘆的話)。離毀謗障(謗佛、謗法、謗僧,這是最重要的罪,重要的罪,我們嘴巴講出來的,都是讚嘆行,讚嘆行的話,離毀謗罪)。隨喜勸請。離嫉妒障(如果,你發歡喜心,就可以離開嫉妒。因為別人比自己行、比自己強,心懷怨恨,簡單講不耐他榮,別人比我們強一點就不行了,或者別人比我們漂亮、比我們有錢、比我們有才幹,我們就活不下去了,其實不需要這樣子,他有權利這樣活,我們不需要嫉妒他,才幹已經輸人家,德性不能再輸人家,德性就是修養,我才幹已經輸你了,我嫉妒你,連德性都不如你,那變成輸人家兩種,輸你的才幹已經很慘了,我現在不行,我德行要贏你,德行要贏你,那麼就要忍辱、要隨喜,不要嫉妒人家,所以,輸人家一種就好了,不要輸人家兩種,嫉妒別人就是輸人家兩種)。
又愛敬有四料揀(料揀就是情形,愛跟敬有四種情形)。一愛而非敬。如母於子等(她只是愛兒子沒有敬)。二敬而非愛(只有尊敬沒有愛)。如仆於主等(我每個月給你工作,工作很辛苦,那麼你拿錢給我,對不對?我是尊敬你的金錢,所以,我對你沒有什麼愛,沒有什麼執著,是不是?主人死了,我再換一個工作,最主要我要賺錢,敬愛金錢,而不愛,僕人嘛!當然裡面還有尊敬的味道,有的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錢,不過,僕人沒有錢,你叫他怎麼過日子)。三亦敬亦愛。如修行者。於三寶等(就像在座諸位對三寶都很恭敬)。四非愛非敬。如人於怨家等(我們既不愛仇人,也不尊敬仇人,不可能!)。
【四者(依大悲心而發。)。大願平等方便(大願平等方便是依大悲心所發)。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一個都不剩下)。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就是永遠不斷絕的)。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同學們!這個不念彼此,要好好地去體會,不念彼此就是沒有能所,師父已經講過了,沒有能所,沒有能所就解脫了,一個人他碰到事情,他觀照一下沒有能所,今天他是我的仇敵,我把他當作是同體大悲的人,將來有因緣我度他,沒有因緣我隨緣,一點起作用都沒有,是不是?所以,不念彼此,眾生不念彼此就是沒有我見才能夠不念彼此,要不然,我的看法怎樣?強迫地保護自己,強烈地保護自己,那哪裡彼此會融在一起:一體,不可能!)。】
大願平等。即順法性所發之願。盡於未來。長時心也(盡於未來就是表示長時的心,時間非常地長遠)。度(眾)生無餘。廣大心也(一個是長時間,一個是廣大)。令入涅槃。第一心也。此隨順法性無盡。修無盡行也。
下明起大願意。知法性廣大周遍。眾生等具。無二無別。究竟寂滅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不執著於度眾生的相叫做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何以故?一切法空性,三輪體空,沒有能說法的人,沒有所聽法的眾生,也無中間所謂的法,一切法本自寂滅,對不對?)。即此義焉。二顯發心之相竟。
辛三舉發心利益四
壬一顯勝德二明微過三指權施四嘆實行
壬一顯勝德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就是見於真如法身)。以見(真如)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退就是下降)。入(母)胎。住(母)胎。出(母)胎。(然後)出家。成道。轉*輪。入於涅槃(這個叫做八相成道,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涅槃,八相成道,這個是大乘的,大乘的就沒有降魔,小乘的才有降魔,小乘有降魔,大乘了魔即佛)。】
是心即前(面的)三心(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十解菩薩。依比觀門。見法身理。或依人空門。見於法身(比觀就是在有相裡面,一步一步地觀照就是比觀,意思就是說不是真如觀,真如是正觀,有相裡面是比觀,慢慢一步一步進,依於比觀,那麼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慢慢這樣子一直進,然後,見法身理,然後,再進入空性的真如,或者是依人空門,見於法身)。未至深位(只是沒有進入深入)。故云少分見也。此自利德。以既見法身。則乘大願輪。運智運悲。初住即能示現八相。利益眾生。此利他德。八相小乘無住胎。大乘少降魔(大乘少一個降魔,小乘沒有住胎,也就是從兜率天下來就入胎,再來就是出胎,出家、成道、降魔、轉*輪、入於涅槃)。以了知魔即是佛。佛界如。魔界如(簡單講,如果你保持一個如如不動,所有的魔:心中的魔、外境的魔,統統沒有,不存在的,簡單講,一切相都是唯心所造的,看你心怎麼無用)。一如無二如故。一顯勝德竟。
壬二明微過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有漏:還有煩惱)。未能決斷(還沒有完全地了斷跳出三界)。隨其所生(隨三界所生)。與微苦相應(還會受一點點苦)。亦非業系(並不是束縛著眾生,所以說,菩薩來,他一定會示現病苦,種種的病苦,但是,他並不是像眾生,被業所捆綁著的,他一觸動到因緣,他就會大徹大悟,但是,他會示現種種的病苦,與微苦相應,為什麼?他要度眾生,他不想斷惑,他繼續留在娑婆度眾生)。以有大願。自在力故(他有自在力,而我們沒有辦法,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先揀異地上(就是別於初地以上)。未名法身者。但依信力(信力就是十住)。得少分見。未證真故。以其過去(底)下。釋其所以。謂初住菩薩。留惑潤生(留這個惑,留這個煩惱,潤生就是滋潤這個三界的生死,簡單講就是不想跳出三界,留這個一點點的迷惑,然後,來繼續度眾生,然後,繼續受胎去度眾生,因為大悲心嘛!所以,我相信我們講堂裡面,有的是菩薩來化身的,留惑潤生)。過去之業種。未曾決斷(故意的,故意不斷的)。故有變易。及隨業分段微苦。末二句。揀其凡夫。謂雖有微苦。亦非業系受身(也不是眾生的業系受身)。為(利)益(眾)生故。不捨塵勞。以有大悲願力所持。於報修短(修就是長,短就是壽命比較短,對於壽命的長或者壽命的短)。而得自在(說要回去就可以回去,說要來就可以來,那這個是有功夫的人,我們說要回去,死不了,我們說要來,來不了,沒有辦法下來,一來,跑到豬寮裡面去,奇怪!我要投胎來度眾生,怎麼跑到豬圈裡面去,所以,老夫子勸勸大家,還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比較穩,來,你要來度眾生,空談,不要發這種妄想症,動物狂想曲,人家是大願自在力才有辦法,我不想往生極樂世界,我要來娑婆世界度眾生,門都沒有,你想度什麼眾生,你病苦,你受得了嗎?對不對?這個不是開玩笑的,生死還是要先解決掉,所以,我並不贊成那些發願在娑婆世界度眾生的,除非你是菩薩,你是菩薩沒有話說,你不是菩薩的話,最好聽老夫子的勸告,先求生極樂世界)。二明微過竟。
壬三指權施
【如修多羅中(修多羅就是經典,就像經典裡面說)。或說有退墮惡趣者(或者說有這個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不是真正地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說:你這樣會墮地獄,其實是不會,這是恐怖他的,叫他們要精進修行)。】
此防難問。菩薩既離業系。願力自在。何以《瓔珞本業經》說。七住已前。名為退分。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問值惡知識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趣中(不善趣就是惡道,不善就是惡,趣就是六道,惡趣的六道輪迴當中叫做不善趣退入凡夫,其實這個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經典裡面都講得很清楚,他說:觀世音菩薩發的願說:如果有人持大悲咒,每天3遍,3遍,他不是念7遍、21遍、108遍,沒有!如果有人一天念3遍大悲咒,所有的五逆十惡重罪一律來掉,若生惡趣者,不成正常,念大悲咒讓墮到惡道裡面,觀世音菩薩不成正覺,你想想看!念大悲咒,他就跟你滅罪了,何況什麼舍利弗這個,進入七住位的人怎麼會退,對不對?其實念大悲咒就不會退,可以滅無量罪,所以,修行人不念大悲咒不行,它可以滅罪,因為沒有一個人沒有犯過戒的。沒有犯過戒的舉手?你沒有踩死過螞蟻嗎?有,當然有,你沒有打過妄語嗎?有,當然有,你沒有誹謗過三寶嗎?嗯!可能沒有,但是,也可能有,不曉得以前有沒有,一定會,多多少少會講,那個出家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誹謗三寶,你要滅罪當然就是要念大悲咒,那麼力量更大就是楞嚴咒。南投縣有一個寺,有一個老比丘,他一天都是念七次五會楞嚴咒,七次的五會楞嚴咒,他怎麼念,你知不知道,他早上都要晨跑,因為那個法師長得胖胖的,那個大陸來的,大陸來的,他喜歡吃那個饅頭,喜歡吃饅頭,營養又夠又胖,又胖,從這個寺廟裡面出來,就開始慢跑、慢跑……,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一邊跑一邊念、一邊跑一邊念,跑一圈,五會楞嚴咒剛好念完,這樣子到山上運動,運動、運動……,一直跑一直念、一直跑一直念,也不曾被蛇咬到,念楞嚴咒會避開這個蛇,若被蛇咬到,那算是功力不夠,功力不夠,所以說,噢!現在修到七十歲,噢!那個臉像小孩子一樣的,像小孩子一樣,他每天念楞嚴咒,念七遍,五會喔!他不是念咒心,其實五會的楞嚴咒根本沒有咒心,五會的楞嚴咒它就是咒心,我們一般都是誤會,誤會,後面念一念,嗡,阿拿咧,阿拿咧,維夏達,維夏達,盤達,盤達,盤達你,盤達你,懷喇,乏及喇叭尼,怕都,吽,勃魯姆,怕都,司乏哈,以為那個叫做咒心,其實不是的,五會楞嚴咒從頭開始,統統叫做咒心,我們都以為後面那一段叫做咒心,其實是錯的,楞嚴咒五會,統統叫做咒心,所以,這個比丘,哇!他修得非常好,食量很大,他吃一餐,我要吃三天,吃一餐,修得那個臉色非常好看,他又會消化,每天一定念楞嚴咒七遍,風雨無阻,很厲害,所以,人家修行人他會調心以外,還調身,我們講堂的法師們要多拜佛,因為,我們在城市裡面不容易有跑步,對不對?有跑步,沒有跑步就多拜佛,拜得讓它汗流浹背,再去洗澡、再去拜佛,拜佛當作運動。懺公常常勸導我們,我們修行人少運動,那就多拜佛,拜佛,拜得讓它流汗,懺公更厲害,懺公拜佛他都這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拜下去的時候,一直念佛念到碰到地上,然後就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再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拜下去: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直拚命念佛,一直念佛,然後,拜下去再起來: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又從頭念,再起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號求懺悔、佛號求懺悔。哇!懺公的身體又很好,一問之下,又喜歡吃饅頭,吃饅頭、水餃的,身體都好得不得了,很奇怪!真的,所以,我們在城市裡面,道場不方便跑,那就多拜佛,多拜佛、多運動,把拜佛當作一種運動來調身,食量增加,身體就會慢慢地調,最好是能夠流汗,流汗)。答。此乃權語。非是實退。但為恐怖初學懈怠之人。策發勇猛故(策就是驅使,叫他們要發勇猛的心)。
壬四嘆實行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怯弱就是膽小)。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其實也不能用時間來論斷)。】
怯弱。謂二乘人(只能自己好就好了)。聞說佛道長遠。久經時劫。心生怯弱。畏難懈退(太遠了,要經三大阿僧祇劫,哇!那要經過什麼時候,要修苦行:難行能行,行人所不能行,大雄寶殿就是這樣子,忍人所不能忍)。十解菩薩(就是十住菩薩)。既見法身。成就大志。故得遠離。入正定聚(正定聚:決定成佛,叫做正定聚。我們曉得決定成佛)。故不畏退墮也(在正定聚裡面就是所說的阿鞞跋致,阿鞞跋致,《阿彌陀經》講的不退轉)。雖聞涅槃難得。亦不生怯弱之心。以信知下。出其所以。因信成就故。了知十世古今。不離當(下這一)念(都是不離當下這一念。什麼叫做十世?十世就是《華嚴經》講的,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分過去的過去、過去的現在、過去的未來,現在分現在的過去、現在的現在、現在的未來,未來,未來的過去、未來的現在、未來的未來,三世就九個,加個加當下一念,加一念,那就是十世,所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一切諸法。本來涅槃。一信成就發心竟。
庚二解行發心二辛一總標嘆勝二顯其勝相
辛一總標嘆勝
【解行發心者(這個是十回向,解行發心這個是十回向)。當知轉勝。】
位在十回向。解行二字。兼取十行。以十行菩薩。能解法空。順行十度。行滿發回向心。比前(面的十)信滿入住。當知轉勝(比前面的信滿入住就是信位滿入這個初住位,就比較轉勝,因為他是十回向)。
辛二顯其勝相二壬一經時勝二解行勝
壬一經時勝
【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
此菩薩從初正信。發心修行。至第十向位。滿第一阿僧祇劫。梵語阿僧祇。此雲(中國話叫)無數。今至向位(向就是十回向位)。(對初地來講)望(望就是對。就是對)於初地(位來講)。鄰而且近。故云將欲滿也(就是接近初地菩薩,也就是將欲滿也,將欲滿)。
壬二解行勝
【於真如法中(對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法身:平等法當中)。深解現前(就是境界夠了,深解這個真如法)。所修離相(你看,離相就是空,你想要進入真如、你想要了生死、你想要解脫,沒有空性的真如法,那根本不可能,簡單講,你修行,你著相就不與道相應,這個是最容易的。師父!我有沒有比較快地修行?我有沒有比較直接的、快的,有!放下就是離相,你不能離相,你不要講修行,你每天執著在你的觀感裡面,你每天都在著這個外相,假的東西,那你就卡死在那個地方,對不對?你要進入怎麼樣?深解現前,你要修離相法,不修離相法,根本不可能進入道,道又是真如叫做道,平等叫做道,空性叫做平等)。以知法性(就知道我們的真如法性,怎麼樣?)。體無慳貪故(我們的真如本體沒有所謂的貪念,它都是清淨的、無的東西,既然是空,什麼放不下)。隨順修行檀波羅密(檀就是布施,因為我們本性是沒有慳貪的這個念頭,所以,我們應該順著法性,去布施)。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屍波羅密(屍就是戒律,因為,我們的法性沒有染污,要對得起因果,所以,我們要離開五欲的過故,五欲:財、色、名、食、睡,如果能夠離開這些,就是隨順持戒波羅蜜,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本性沒有五欲)。以知法性無苦(法性連樂都沒有,連這個世間的樂的對立都沒有,哪裡有苦?這個法性是涅槃的樂,是畢竟平等空性的樂,究竟解脫的樂,絕對不是世間的樂,所以,它不是對苦來說,因此,以知法性無苦,當然也沒有世間的樂)。離嗔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密(羼提就是忍辱,忍辱,本性沒有嗔恨心,本性它沒有所謂的煩惱,所以,它就是忍辱,雖忍辱,沒有忍辱想)。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我們今天怕苦,就是因為執著身、執著心,生死道路上,怕這個身體受害,怕這個心靈負荷,所以,我們懈怠、懶惰,我們現在知道身心本空,我們就可以精進修行)。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密(毗梨耶波羅蜜,所以,我們應該看看《高僧傳》怎麼犧牲自己,怎麼修行,師父就說過了,世間人為了功名利祿拚老命的為了一個聯考,聯考又到了,是不是?為了一個聯考,為了一個功名利祿,他就會拼得流鼻血,而我們今天為了要了生死,我們能不精進嗎?所以,師父一直再三告訴諸位定功課的重要,就是精進,雖然,法性身心本空,可是精進可以引起我們自性清淨心,對治法就是要精進)。以知法性常定(我們的法性裡面常常定,真如法性裡面沒有亂)。(所以)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密(因為是空性,本來就是定,因此,有禪定的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以知法性體明(沒有無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這個就是六度,本性都是沒有這一些煩惱,所以,都是六波羅蜜)。】
前三句總明(總明的意思就是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離相就是包括布施離相、持戒離相、忍辱離相、精進也離相,禪定也離相,般若波羅蜜也是離相,這離相是貫底下六度,簡單講六度用離相去修六度,就是成就佛道,若著相那麼就變成權教菩薩,功夫不夠深,保持離相就可以如如不動)。即緣了二(種)因(緣因佛性跟了因佛性。)。深解真如。了因解勝也。異(就是不同於)前位(就是前面的十回向以前。十回向以前)故曰深(十回向以前叫做淺,現在是深)。異後位(異後位就是不同於初地菩薩)但曰解(異前位故曰深,前位,注意!就是十行、十住、十行等等,簡單講就是十回向以前統統叫做不深,那麼,異後位呢?後位就是初地,但曰解,因為還沒有到真如離相)。所修(的真如)離相。緣因行勝也。(底)下則別舉。檀即布施。屍即持戒。羼提即忍辱。毗黎耶即精進。禪即禪定。般若即智慧。《智論》雲。若修人天事六度。及二乘所修。皆未離相。以不達三輪體空。但云檀等度。不足雲波羅密。令知法性無慳等。了知法性。離諸障蔽。即顯深解現前。隨順修行。謂隨順法性而修。修即無修。非事相之染修(我們不要在事相裡面打轉)。即顯所修離相(簡單講你現在拜佛也無拜佛之相,你現在念佛也無念佛之相,精進修行誠心也不執著我在修行說我很苦,有一個我相,就會覺得很苦,你無我的話,精進也不覺得苦)。一一皆到彼岸(所以,無相才能到彼岸)。故得雲波羅密。此發心所依之解行也。二解行發心竟。
庚三證等心三
辛一明等心體二明等心相三明成滿德
辛一明等心體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
此標地位(地位就是十地位)。證發心者(證什麼?證真如破無明,最簡單嘛!證真如破無明,什麼叫做證發心?)。入初地破無明。親證真如。開發一心。是為正證。能發真如大用。前(面)三賢。雖雲順性。但是比觀(比觀就是比類真如而觀叫做比觀,只是類似真如,真如是無相,他還沒有辦法達到叫做比觀,比類真如而觀意思就是還是有)。二執分別未離(我執、法執還沒有離開)。無明細惑未破。非為正證(這不是真正的正道)。淨心地。即初地。究竟地。金剛後心也。
【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依」就是因為,因為依有這個轉識,我們說業識、轉識、現識)。(因為靠著轉識而)說為境界(境界是有真如的境界,而不是妄想變現出來的境界,要注意這一點,這個境界不是轉識化作出來的一種境界,是因為我們由這個業識、轉識這個東西,才說有真如清淨的境界,對立襯托真如的無相,因為有有相的轉識,所以,我們說有真如無相的境界,是證到真如的境界,這點要注意,這個境界不是妄想所變化出來的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而此證者沒有境界,為什麼?)。唯真如智。名為法身。】
此明行體。(修行的體)即根本智。證何境界句。是設問。所謂真如。此正證相也。然本智正證之時。以如智契如理。智理一如。實無能所。豈有境界耶。因依轉識(因為有這個變化的轉,轉識它就會現出種種的境界,是不是?因為有這個無明的存在地轉識存在)。假說正證(當)中。定有真如(定有一個真如的東西,意思就是說轉識是一種無明,所以,才定出一個真如,所以,由無明的轉識,襯托出真如的存在性,所以叫做假說正證中,定有真如)。為所證境。(那麼現在所說的)境即現相(就是現相)。必依轉相而起。(依轉相而起)故曰依也。由此菩薩。業識未盡。轉(相)現(相)猶存(都是存在的)。是以假說為境界。而實此正證真如者。離能所相(離能所,因為轉識跟現識有能所,真如沒有能所,那麼由轉識、現識來襯托出真如)。如智獨存。無有境界。唯是真如。智相之身。名為法身也。
【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這個菩薩證得了法身以後,就有這種功夫,在一念頃就可以到遍十方無餘的世界)。】
下明勝用。即後得智。以正證真如。法界平等。十方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我們說十方其實是因為我們眾生的心,沒有擴展到真如,如果我們心擴展到真如,它根本就沒有空間,哪裡有什麼十方?一方也沒有,方向是定位出來的,方向既然是定位出來的,是因為我們迷了,才講到十方的剎土,因此,我們凡夫講到大的空間,意識上有點擴張的感覺,講到縮小的針頭,意識上有點濃縮的感覺,其實在我們腦部裡面,就意識來說根本就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何況是真如,我們講性識周遍法界,那是一種對凡夫來說的,無相本來就是空,沒有所謂的立這個標準性,立這個定位的東西,當然就沒有所謂的十方,十方是因為凡夫,我們覺得十方很大、很大,好大、好寬廣,其實是因為你不悟,如果,你悟道的話,你的意識不會一直拚命擴張的感覺,因為講到十方你內心裏面就會十方很大、很大……,然後,慢慢地擴張、慢慢地擴張,那是因為你的我見不破,法執未斷,所以,才有這種意識形態的一種擴大,其實沒有,自他不隔毫端)。故能於一念頃。遍至無餘(的)世界。以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供佛請法。如因陀羅網境界門。一珠趣多珠。多珠含一珠。唯為下顯其請意。以見一切眾生平等。故唯開導一心真如之理。利益眾生。不依語言文字。
【或示超(諸)地(從初地一下子就超越了)。(到十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有時候速成正覺,有時候要經過很長,怕怯弱的眾生失去信心,是不是?我修那麼久才成佛,那麼我示現一下,龍女八歲就成佛,所以,比較快,她八歲成佛,那我也可以,鼓勵一下,有的人想說:唉呀!我要經過無量無數的眾生方成佛道,因為,你太懈慢了,那麼你這樣子的話,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所以,能示如是,無數的方便,不可思議,一下子就很快,一下子說很慢,只是為了要讓你成佛,其實成佛就沒有時間、空間,億萬劫就是一念,一念就是億萬劫,本來就沒有時間,時間是定位出來的。如果說我們這個世間,地球創造到今天是四十六億年,在幾億年以前,還沒有人類登入這個陸地的時候,那我問你,這個地球誰來給它訂時間,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問你,為什麼訂二十四個小時,我訂四十八個可不可以,可以,怎麼不可以,對不對?我以後每半個鐘頭就訂一個鐘頭,你要看我家的鐘,唉!你家的鐘怎麼四十八?對不對?你兩點,我就是四點,你十二點,我就是二十四點,到晚上,現在是四十八點,可不可以?可以,怎麼不可以,對不對?眾生就是你一定要定位,這是意識的觀念,這個時間從什麼訂的,滴幾滴水,滴幾滴水叫做一秒,咚、咚、咚……,他用滴水,滴水,滴幾滴水,啪、啪!兩滴水當作一秒鐘,用這樣來測定,兩滴水當作一秒鐘,以前是用滴水的,或者是用沙,這個沙,翻過來……,沙一點點,一點點沙漏,這個沙漏盡了就是多少時間,或者是看陽光射影圭臬,或者是看陽光射影圭臬,就是陽光射影、投影來測度這個時間,都是定位出來的,所有的時間、光線都是定位出來的,所以,本無時間可得,三大阿僧祇劫也是意識的幻想,根本就沒有,所以,佛菩薩都歸零,什麼都歸零,什麼都千變萬化,零就是一切變化地開始,所以,零就是真如,一切的變化,所有的數字都不能離開零,所有的數字離開零的話,變化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小數點也要在點以下,是不是?還是要點)。】
此明權行。或示超諸地位。不歷階級。速成正覺。如華嚴善財。一生事辦(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打開《華嚴經》裡面,談到參,參,參妓女,參,參賣肉的,還專門殺人的,去參那個官方殺人的,怎麼殺人,你看《華嚴經》裡面,怎麼殺人的,是不是?再怎麼的用功的統統有,五十三參什麼統統有,所以,一生事辦)。法華龍女。八歲成佛。以為怯弱眾生。怖畏佛道長遠者。激發其希望之心。或說久遠得道。如釋迦三(大阿僧)祇(劫)行滿(就是三大阿僧祇劫行滿)。以為懈慢眾生。中途忽生退縮者。策發其精進之念。能示下總結。如是者。以此例推。隨根調伏。有種種不可思議之權行。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這些菩薩的種性、根性等等,發心所證的也是一樣)。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在事相裡面講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在會合起來,只是一念而已)。】
此據實行。前雖權示諸行差別。而實菩薩。同是大乘種性。根機平等。由根等故。發心修行亦(是平)等。由行等故。所證真如亦等。由法性平等故。本無超過之法。以皆經三無數劫。延促同時。一際平等也。
【但隨眾生世界不同(眾生是根)。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根就是眾生的根,欲就是所需要的,眾生的根機不一樣,他所需要的也不一樣,叫做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所以,示現所需要的,也有種種的差別,所以說,兩大的修行人,再了不起的修行人,也有讚嘆他的,也有護持他,也一定有遠離他,包括釋迦牟尼佛都是一樣的,釋迦牟尼佛在講《法華經》,五百個比丘退席,馬上退席,聽不懂,我慢。釋迦牟尼佛一直不講,一直不講、一直不講、一直不講,他一次不講,兩次不講,三次不講,你研究《法華經》就知道,四次,他也不講,一直請法,請不講,釋迦牟尼佛都沉默,都不講,那些增上慢的那些比丘,看了就不太高興了,再講,也聽不懂,也聽不懂,唉!退席,退席,那些阿羅漢、大菩薩要阻止他們,佛說:讓他們去。為什麼?因為他們這五百個,以前都修婆羅門,婆羅門就是驕傲,因為,前世都是婆羅門教的,驕傲。釋迦牟尼佛:世尊說法不聽,不能入道。所以,要遠離這個世尊,不聽《法華經》。世尊說:不要阻止他,讓他們離開。你看,釋迦牟尼佛這種大徹大悟,大覺悟的聖人,他的徒弟都會離開他。笑死人了,怎麼不會離開我們,怎麼可能呢?對不對?就以台灣省的法師來講,再偉大的法師,還是有人會離開,還是有人讚嘆,有人正面,一定有反面的,一定的。世間是互為消長,所以,人家說:師父!您好大!我說:你講話不要講那一個字的,要講很偉大!知道嗎?少一個偉字就很不好聽。哇!師父!您好大!怎麼會少那個字,要好偉大嘛!中國字好簡,好簡也不應該簡到這麼簡單,對不對?要加一個字嘛!偉大,還是有人會離開,對不對?哇!那個法師很笨,他還是有徒弟,所以,這個是很正常的,因此,我們看透了世間,看透世間的冷透冰,就是這麼一回事情,這是事實,所以,一個大修行人,他就無障、無礙、無牽、無掛,不管你來、去相都是幻相,我們只能呼籲現在要集合,建立一個僧團,比丘僧團不容易的,我們要好好地用功,人家看到我們這個僧團讚嘆的發心,除了師父度眾生,我們這些徒弟也幫師父度眾生,看到大家的威儀、精進,有人就敬佩,師父是主導,我們是副導,就好好地護持,因緣生、因緣滅由此可見,所以,大家不需要難過,更何況世間的恩恩愛愛、男男女女,怎麼會不分開呢?怎麼會不結合呢?一定的道理,取捨是眾生相,)。】
此約應機。菩薩實行不殊。但因眾生。根機樂欲之性有異(差別)。故各隨見聞。示有無量差別之行。一明發心體竟。
辛二明發心相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云何為三。一者真心(真心就是真如)。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方便心就是加被眾生,就是不思議業相,真心無分別故就是智淨相,方便心就是不思議業相)。自然偏行利益眾生故。三者業識心(就是未成佛以前,那麼這些大菩薩們都是用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菩薩雖證法身。以有三種微細心相。故不同佛耳。一真心(佛當然是用真心)。即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悟到畢竟空,我、法二執斷,悟到畢竟空)。無有分別故。二方便心(從根本智起方便的後得智叫做方便心)。即後得智(後得智就是由根本心從空出假)。任運隨機。偏益眾生故(他要利益眾生,你不利益眾生做什麼,我們這裡四十幾個比丘,男眾的話我栽培你,師父栽培你,栽培你,你不利益眾生,我栽培你做什麼,變成啞羊僧,是不是?當然就是要利益眾生嘛!所以說,沙彌雖小不可輕,將來是可以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有三種人不可輕,三種情形不可輕,王子雖小不可輕,沙彌雖小不可輕,王子雖小,將來會當國王會殺掉人,王子雖小不可輕,是不是?沙彌雖小不可輕,沙彌雖小,但是他將來會做法王,這個龍雖小不可輕,龍,小龍雖小也不可輕,龍是興雲吐雨,興云:是下雨的,製造我們這個水的,也不可以輕視)。三業識心。即阿梨耶。理實亦有轉現(轉現就是轉相跟現相,業識心當然是有轉相跟現相,業識是不分沒有能所,它是微細的無明,轉相跟現相就變成有能所,轉動了嘛!)。今但略舉根本(根本就是所謂的業識心,業識心就是轉相、現相兩相的根本,所以叫做略舉根本,就是只要列舉轉相跟現相的根本,就是所謂的業識心就可以了)。此非發心之德(因為是業識心嘛!你要發,要發真如,非發心之德)。舉顯二智起時(二智就是根本智跟後得智,舉顯二智起的時候)。有微細生滅(如果是大菩薩,那麼還沒有達到究竟像佛一樣)。不同佛地淨德也(只有佛地是純淨德)。二明發心相竟。
辛三明成滿德二癸一正顯勝德二問答除疑
癸一正顯勝德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就是色界的最上面天,上面那一天:色究竟天,簡單講就是四禪天的最上面一層,色究竟天,是不是?)。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在那邊成佛)。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有的是在人間成佛,有的是在色,四禪天的色究竟天成佛,那是專對那些菩薩講的,境界夠的,那個是報身了,色身很大,在人間是應化身)。】
此明究竟果德。以因圓果滿。於色究竟天。示成正覺。色究竟處。乃色界頂天。佛佛成道。皆於此天(他們是示現這個報身)。坐蓮華宮。現最高大身。成等正覺。(那個時候)乃報身佛也。
謂以下別明德滿。一念相應慧者。一念始覺智。覺至心源。始(覺跟)本(覺)合一。故云相應。本末無明頓盡。顯照諸法。名一切種智。此自利行滿。亦即前智淨相也。()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者。稱體起用。不假作意。能現三輪不思議化(就是身輪、口輪跟意輪,不思議度化眾生)。普遍十方。利益眾生。此利他用勝。亦即前不思議業相也(前面不思議業相用)。一正顯勝德竟。
癸二問答除疑二子一問一切種智二問自然業用
子一問一切種智
【問曰(現在要問答,問答)。虛空無邊故。世間(也是)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也是)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沒有辦法來說到底有多少,無法分齊,太多了)。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你斷了無明,什麼都沒有了)。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這個是對如來不思議的境界,意識心斷,他以為就什麼都沒有,他不曉得真如是不能斷的,斷是妄想斷,不是真如斷,智慧不能斷的)。】
問。虛空世界無邊。眾生心行。種種差別。此情無情境。即有心想(就是有這個心想)。尚難知其分齊(還不曉得他的差別是什麼)。若無明斷滅。六種染心(三種是執相應染,三種是不相應染)俱盡。無有心想。云何能了無邊之境(這些心想統統斷了,怎麼能夠了無邊之境)。名為一切種智耶。此問乃欲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不思議境界者也。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離於想念,本來就是一個心)。】
明離念境界。唯證相應。非識心思量。所能分別。境雖無邊。不出一心。本來離一切虛妄想念故。若證(究竟)心源(究竟處就是心源,若證到究竟的心源)。自然相應(若證到究竟心源,證到究竟處心源,自然就相應就是與佛相應,與佛心相應)。如明鏡當台。萬象斯鑒(鑒就是反照,照得清清楚楚)。
【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分齊就是差別。所以,心就有種種的差別,因為你妄見種種的境界,所以,心就有種種的差別,所以,你念佛、拜佛看到什麼,那也不需要執著,知道有佛菩薩的存在就可以了,不需要執著)。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所以,不能決了)。】
此舉非。以眾生妄見境界之相。則見量不周。心量有限。故有分齊。(底)下(解)釋成。以妄起想念。內為六識所錮(錮就是禁止,把它包起來束縛住)。中為六根所局(局就是局限,限制在六根裡面,內變成六種分別心,監禁或者是阻塞,中間被這六根所拘限,)。外為六塵所障。不得稱真如法性。一一了知。如前雲。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你只要心起一咱我執,那麼就有你沒有辦法顧慮到圓滿的地方,若心起見就是當你起一個我見,那麼你所有的知見,就會落入一種回執的現象,就有不見,就沒有辦法達到圓融普遍的見)。
【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離於見就是離開我相,我執、我見就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我們的自體顯照一切的妄法)。】
此顯是。以諸佛離於業識(業識是最微細的無明)。則無見相。一心平等。能所雙亡。無所不遍者。無妄見故。無所不見也。心真實者。佛心離妄。故曰真實。此指生滅門中本覺。即是諸法之實性。一切妄法。即上虛空(跟)世界。眾生心念(那麼這個,其實虛空世界眾生的心念,)。並是本覺自體之相。佛心既離於妄。不難顯照(所以說悟了,你現在就是佛,就是這個道理。你大徹大悟,你現在就是佛,一切因緣的碰撞,一切因緣的運作,一切因緣的來、去相,統統放下,用一顆智慧心、無相心、不生不滅心,他就是如如佛,他就是佛)。如前雲。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
【有大智用。(有)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大智用。即始覺返染還淨。複本心源。成究竟智用也。具有無量方便。隨順眾生。心念差別。應以何法而得悟入。善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種智者。一切智之種也(簡單講哪一種情形可以代表一切智之種,空性的思想,畢竟空就是一切智之種,般若就是一切智之種,般若就是無形無相的空理,你悟到這個)。善知眾生。微細心念。起滅頭數(生、住、異、滅,這個頭數很多)。乃至種種欲。種種憶想分別。無不了知。一問一切種智竟。
子二問自然業用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
問諸佛既有自然不思議業。大用普周。利益眾生。中四句。略舉利益之事。末句。發難(發難就是問難)云何不見(為什麼不見?你既然說諸佛菩薩盡虛空界、遍法界,處處知利益眾生,可是我們什麼都看不到)。
【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他沒有作意。你像廣播電台一直發射,不管你聽不聽,諸佛如來就像廣播電台,不管你聽不聽,他就是一直放射這個電波,他一直放射這個電波,當我們想跟他感應的時候,我們打開我們的收音機,就感應了,你想開嗎?比如說,電視劇也是一樣,台視、中視、華視,頻道一直放射,不管你開不開電視,諸佛成道就是他有無量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想要見佛,要開,開要能夠畫面清楚,還不能有一點點的機械有問題,機械有問題,心不清淨,你心不清淨,你看到的畫面還不是很清楚,看到是小相,如果,你想要見佛!很簡單!你只要把那個電視影像弄清楚或者是買新的,一開,影像就清清楚楚,他也沒有來到台北,他也沒有來到台北高雄,你也沒有去台北,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台北在演什麼,諸佛如來本來不去,不生不滅的東西,你只要心清淨,他就來到你的心中,對不對?就像你電視機想要開,他像就跑出來,他根本就沒有離開你,所以,無有作意嘛!現在的人用這個來比喻,很容易了解,古時候就沒有電視,沒有這個television,TV這種東西,沒有,沒有這種東西的話,你怎樣子來說明這比較困難,因此,以前的人講神通,可能就比較困難,我們現在講神通,很厲害,是不是?我們現在神通也是有,你想要知道神通嗎?你跑到山上去,帶一個大哥大,打那個大哥大給我,唉!你看,天耳通,這就是天耳通,大哥大跑到山上去一打,你看,就知道了吧!神通就顯現了,無處不在,所以,大哥大隨身攜帶,是不是?現在,你這個神通具足,那就帶一個大哥大,你什麼事情我都知道,現在人用神通,用這個現在人來解釋,都可以懂的,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垢跟淨是跟佛的境沒有辦法相應的)。】
此中有法喻合。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故云平等。不假功用。自然饒益。但依眾生心現者。心體本覺。即真如法身。眾生迷時。法身埋於五道。若返迷還悟。始覺起厭求心。即於自心。顯現佛身。報化之相。
喻可知。合中心合鏡喻(合裡面的心跟這個鏡子來比喻)。垢指妄染。法身合色像。心有垢。而佛不現。非佛咎也。《華嚴經》雲。譬如日光。普照大地。有目共睹(有眼睛大家都看得到太陽光)。獨生盲者不見(獨生就是只有,這是古時候的文言文,古時候的文章,獨生就是現在講的只有,只有眼睛瞎扯的人沒有看到太陽)。亦復如是。意貴在機也(用意是貴在這個應機)。
前文分別發趣道相。乃約入正定聚者。依法修行。不斷佛種。已明大乘之義。下文復說修行信心分者。特為未入正定聚眾生。開示信心。令發正行。乃明起信之義。三解釋分竟。
丙四修行信心分四
丁一結前起後二就人標意三約法廣辨四防退方便
丁一結前起後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結前起後可知(很容易了解叫做可知)。】
丁二就人標意
【是中依未入正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
此依劣機(的眾生)。發心不定。修信未滿。恐墮二乘(恐怕落入這個二乘道)。故特說四信五行(信心還有佛、法、僧,五行等等)。令其修行。使信成滿。入正定聚也。
丁三約法廣辨二戊一先興二問二信行逐答
戊一先興二問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此征問信行。以前既說三心四行(三心四行前面講過了,從直心發一種行,深心發兩種行,大悲心發一種行)。具明進趣修證。今又說何等信心。云何修行耶。但問意不達機有勝劣(問意不達:不了解,這個問意就是他不了解這個根機,問意不達,達就是了解,它這個問意就是他並不了解,你為什麼這樣問?因為你不了解,不了解這個根機,有的是勝根,有的是劣根)。前者機勝。聞說三心四行。遂正信真如。無別歧路(歧路就是大路叉,叉出的小路,大路叉出的小路叫做歧路。正信真如,沒有其他的路)。即便進修。此機劣障重。必假多種方便。以調攝之。故復說四信五行。使信成滿也。一先興二問竟。()()
戊二信行逐答二己一四種信心二五門修行
己一四種信心
【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歡喜地念這個無相,樂念無相的真如法。所以,你碰到什麼事情,也不必去思索,也不需要去執著外境,所以,不必去觀照,也不必去舍掉,也不必刻意地去怎麼做,慢慢、慢慢、你就隨順無相的真如,無相的真如沒有能所,連觀照的心都沒有)。】
初二句標征。一信根本者。信真如為諸法之根。萬行之本。既信已。則必樂念觀察。此雲樂念。較前直心正念。即勝劣之分也。
【二者。信佛有無量(的)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佛圓滿萬德。為一切智人。故常念親近等。願求者。即求成佛道也。大乘之法。乃度生死海之舟航。得到涅槃彼岸。故常念修行也。僧曰能(匡)正(我們的)修行(僧能匡正我們的修行,能夠修正我們的修行,不但,自己能夠正修行,也能夠讓眾生正修行)。乃稱真如正理而修。上求下化。即地上大菩薩僧(那就不容易了)。故常樂親近。求學如實行也。上信真如。乃內因勝(信真如就是你的內在殊勝,用無相修行,用信真如無相地修行,你就能夠入佛道,那麼你這個內部力量就強,就是要成佛的機會就大)。此信三寶。即外緣勝(你知道善知識的重要,你的內在裡面用無相真如去觀照修行,外面用三寶佛、法、僧加被,那不得了了,就是外緣勝,所以,在座諸位!我們修行能夠在有相裡面打轉嗎?不可以,放下!那麼就是隨順真如,那麼再來就借重三寶的威德力)。內外交熏。因緣具足。信心速得成就。一四種信心竟。
己二五門修行二庚一標列二別解
庚一標列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一者施門(布施門)。二者戒門(就是持戒)。三者忍門(就是忍辱)。四者進門(就是精進)。五者止觀門(止觀就是禪定跟般若,止就是禪定,觀就是般若,簡單講,五門就是六度,一樣的道理)。】
能成者。以有信無行。信力不充。遇緣便退。故須修五行。方能使信成滿。五行即六波羅密行。禪慧雙修。合為止觀門(變成止觀)。故唯五也(五個就是六度)。一標列竟。
庚二別解即為五
辛一施門二戒門三忍門四進門五止觀門
辛一施門
【云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慳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厄就是困窮災難)。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只要我們能就說法、就加被眾生)。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只想要自利,也想要利他)。】
此三檀等施。初財施(就是等等財施)。若見厄難四句。無畏施。若有眾生下。法施。末二句。下化上求也(財施、法施、無畏施)。一施門竟。
辛二戒門
【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諂曲。嗔恚邪見。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當)遠離憒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頭陀就是苦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一點突吉羅都不犯)。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的)禁戒。當護譏嫌(當護譏嫌就是不要受人家誹謗,以免斷眾生的慧命)。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所以說,我在這裡斷絕這些比丘與在家人來往,就是這個道理:第一個至少可以避開譏謙,我不跟你生活在一起,你要講我什麼,你什麼都不能講我,我人在講堂,你能講我什麼?頂多大不了我沒有修行,但是,你沒有辦法誹謗我,所以,我們文殊講堂第一大戒規:遠離在家,好好地在講堂修行就好,他不會說:你要護止譏嫌)。】
此三聚淨戒。初不犯三業。攝律儀戒。若出家者六句。攝善法戒。梵語頭陀。此雲枓擻(抖擻就是指搖落、抖掉,引申為提起精神)。即抖擻塵勞煩惱。乃至小罪心生怖畏下。饒益有情戒。小罪如一星之火。能燎須彌之山。慚愧者。未作之罪。即便能止。改悔者。已作之罪。不敢更作。不輕小制。令眾譏嫌。而起過罪(所以說,我常常說法師有修沒修,先暫時放下,你就要避開這些眾生的譏嫌、誹謗)。則自護戒相。即攝眾生。非特不令妄起過罪。亦嚴淨毗尼。可以弘范三界。二戒門竟。
辛三忍門
【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沒有報復的心,不要常常說:我要永遠要報復你,我抓到你的把柄以後,有一天我要讓你死掉,我攻擊你,那這樣不好,這種心不對)。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此有二忍。前耐怨害忍(誰要害我們,我們忍)。亦當下安受忍(受)。(第一)得財曰利。(第二)損耗曰衰(損耗就是破壞人家,耗盡人家的財產,損害人家的財產,損耗叫做衰)。(第三)攻(人之)惡(別人有缺點,反正就是)為毀(毀,這個叫做毀,第三個攻惡,攻就是攻人之惡,人家有一點點缺點,哇!非讓你死不行)。(第四)嘆德為譽(讚嘆人家的德,這個叫做讚嘆為譽)。(第五)揚(人之)善曰稱(稱讚的意思)。(第六)刺(人之)過曰譏。(第七)逼(我們這個)身(逼迫於身)為苦。(第八)適意為樂。(這個總共有八個)四順四逆(得財、嘆德、適意,這是順的,其他是逆的)。合為八風(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能擊眾生心海。起貪嗔煩惱波浪。忍之則八風不動矣。三忍門竟。
辛四進門
【云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只要是好的事情就不懈怠,我師父交代什麼我就做,沒有第二句話,只要能夠利益眾生的,師父說一句話,我馬上就去做,這個叫做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我們以前所受的苦,無量億劫所受的苦,都沒有得到利益,現在有機會做功德,你怎麼還在畏縮呢?所以,常常講:師父!您度眾生很辛苦。錯了,我所有的辛苦不會比六道輪迴更苦,不會比下地獄更苦。同學們有時候在修行的時候,他會覺得很累,跑到老和尚面前,廣化老和尚面前:師父!修行很累、很苦也很熱、生病等等。老和尚常常開示,他這句話不曉得重複講了幾百遍了,再苦也不會比下地獄更苦,哇!對、對……,講得有道理、講得有道理,所以,不苦了。老和尚這樣一講,就覺得不苦了,為什麼?再苦,拜佛再怎麼苦,酸痛、胃痛,那還不會比下地獄更苦,對不對?師父講得對,所以,什麼事情要先讓師父嘗嘗,有一個廣告,你們看過一個小和尚,小和尚喝了這個果汁:好喝!師父!您也要嘗嘗。那個老和尚對小沙彌「嗯!好喝!師父您也要嘗嘗!這是孝順的徒弟。不過,恐怕師父還沒嘗到,那瓶就喝完了)。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
先明進相。善心不懈。立志堅強。故離怯弱。當念(底)下觀察策進。以行人多顧惜色身。不肯勇於為善。故當念無始至今。生死死生。不為修行。虛受無量身心大苦。捨生趣生。身苦也。剎那生滅。心苦也。悉皆枉受(冤枉,冤枉受的)。全無利益。今為修行。何以反惜此身(反而愛惜這個身)。應當勤修二利。速離眾苦。
【複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這個惡業障重故)。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師父就說過,你就是要拜佛、念佛,就是要精進,不能站在理論裡面執理廢事,你一定要定早、晚二課,你看,這就講得很清楚了,為什麼定早晚二課,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次明治障。由過去業障為因。故現感魔鬼等之報障。對此機故。以示治障方便。勤禮諸佛。請求(諸佛)加護。乃治障總相。誠心(底)下別明。(第一)懺悔治惡業障。(第二)勸請治謗法障。(第三)隨喜治嫉妒他障。(第四)回向治樂三有障(樂三有就是不離,不想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叫做樂三有,你回向,那當然就是回向佛道,當然就是擺脫這個三有,可是眾生就是樂三有,認為世間有所快樂,他不脫離、不擺脫,你拿他沒有辦法)。如上四行。不出止作二持。常勤修習。不休不息。由初一止持。得免諸障。後三作持。增長善根。四進門竟。
辛五止觀門二壬一寄問二釋相
壬一寄問
【云何修行止觀門。】
寄問可知。
壬二釋相二癸一略明二廣說
癸一略明
【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
此明止觀相。即六度之定慧二門。今約因行。必須止觀雙修。故合為一門。一切境界相。即前塵所分別(的)境(界)。止者。以(智)慧(來觀)照觀察。無(實在的)外境界。(這是)遍計(這是錯覺。遍計就是一種錯覺,錯誤的執著,因為,錯誤的執著)本(來境界是)空。以此方便。得入奢摩他空觀。又顯即止之觀。所謂境界體合真空。不外一心照了。即順真如門。成根本無分別智也(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是修無相的空:真如)。
因緣生滅相。即染淨諸法。觀者。以慧照分別。萬法唯識(天地的萬法都是唯心所造)。依他(起)如幻。以此方便。得入毗婆舍那假觀。又顯即觀之止(觀就是慧,定排在後面,前面是止之觀,現在是觀之止,止之觀就是定中裡面的慧,觀之止就是慧中裡面的定,就是這個道理,雖修空不離慧,雖修慧不離定)。所謂分別諸法幻有。畢竟性常自空。即順生滅門。成後得差別智也(從空出假)。
又梵語奢摩他。華言止(中國話叫做「止」)。毗婆舍那。華言觀(中國話叫做「觀」)。今華梵並存者。前約方便。故用華言。後約雙現前。方為正止觀(止觀要平衡的意思,不能偏哪一方面)。故用梵語以別之(因此,我們再看這一段的論文:所言止者,就怎麼樣?止一切境界之相,隨順奢摩他觀,雖然雖修定,但是,也是會破這個執著,也是有慧的存在,就是定中裡面的慧,止裡面有觀,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當下就是空,雖然,隨順毗缽舍那,毗缽舍那本來是慧,但是,慧中有觀,觀本來就是有止,就是有定,雖然,觀就是智慧,慧裡面本身有定的意思,所以,雖然修止不離觀,修觀不離止,雖定不離慧,雖修慧不離定,平等才叫做止觀)。
【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地)修習。不相舍離。雙現前故。(什麼叫做隨順以此二義?就是止定,就是止觀,怎麼樣?漸漸地修行,定慧均等不相舍離,雙現前:同時存在止觀叫做雙現前)】
此征釋隨順義。即以止觀方便。由淺及深。相資並運。不落沉掉(沉就是昏沉。掉就是掉舉。沉就是內心裏面懈怠、懶惰、昏沉。掉舉就是心浮躁不安,也不落入這個懈怠、懶惰,也不心浮氣躁)。故曰不相舍離。雙現前者。寂照均等。
二邊不住也。居空不捨萬行。涉有不染一塵。中道一心。融會二諦。即趣大乘之要門。前四門但是助成方便。論意正在止觀一門。故下備顯修相。欲趣大乘者。於此宜究心焉。一略明竟。
癸二廣說三
子一修止二修觀三(止觀)雙運國中五
醜一修止方法二顯止勝能三辨其魔事四簡偽異真五示益勸修初又三
寅一托靜息心二定成不退三障重不入
寅一托靜息心
【若修止者(我們怎麼樣能夠修這個止觀的止字呢?)。住於靜處。端坐正意(就是提起正念,我們一般人只是在靜處而已,比如說,你住茅蓬,你自己一個人,沒有善知識,住在靜處只是處境靜而已,那麼內心呢?內心的煩惱他不懂得降伏,他雖然研究過空、無住,可是,因為畢竟沒有開悟,他沒有開悟他會掙扎,每一種思想裡面,他都含有一種懷疑,是不是這樣子?所以,雖然外在他有靜,但是,他內心裏面沒有真正的般若的智慧,所以,不能算是靜。在這裡說:若修「止」者,住於靜處:安住在安靜的地方,我們端坐正意,小乘的很重視這個打坐,正意:捍正念,是不是?怎麼是個下正意呢?)。不依氣息(氣息就是不按照數息觀不用數息觀)。不依形色(也不修不淨觀,我們這個色身,觀照這個色身不淨觀,不按照數息觀,也不按照不淨觀,這是小乘的修法,數息法或者是不淨觀,這個都是小乘的修法)。不依於空(這個空是外道的修行,就是厭有趣空,有這個意識的分別,這個空就是五大裡面所謂的虛空,那種空念,而不是說智慧的空,是屬於厭有趣空的空,不是當體即空的空,也就是說他煩惱這些有的念頭,他希望安住在什麼都沒有的念頭,什麼都沒有的,大部分這個都是外道的修行法,厭有趣空的凡夫天,不是聖人,所以,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不依四大)。乃至不依見聞覺知(注意!地水火風這就是境界:外境,見聞覺知就是能攀緣的六根,也就是說離一切能所的意思,離開能夠攀緣的見聞覺知,也離開了所攀緣的外在的境界,離開了能所,為什麼?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五蘊皆空哪裡有什麼見聞覺知,外境本空,唯心所造,哪裡有什麼外在的地水火風?這個都是指這些外道或者是小乘的修行,不能離開這些心意識的東西,或者離開外境的這個東西,把這個當作實體,所以,數息觀不對,不淨觀也不對,不依厭有趣空的空,也不依地水火風的境,也不依六根的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注意!隨念皆除,這個除底下還有字)。亦遣除想(你看這四個字:亦遣除想,連那個想字都要放下,也就是當你有見聞覺知,遣除這個外境的分別心的時候,就是當你要遣除那個分別心的時候,那個遣除的心都要放下,所以說,一切諸想隨念皆除,隨念皆除就是放下的意思,皆除就是放下,亦遣除想,連那個想要放下的那個心,統統要放下,也就是畢竟空寂不可得相的意思,畢竟這寂不可得相,如果你內心常常想說:我要放下,我要放下,那是第一步的工作,放下久了以後,那麼一切的見聞覺知影現在前面的,連放下念頭都沒有,放下是警惕自己,這表示功夫不夠,那麼功夫夠的時候,連這個放下的想都沒有)。】
此廣說修止(的)方法。首宜安住(首先應該安住)。阿練若(也就是阿蘭若,翻譯成中文叫做)寂靜處(一般來講就是一咱茅蓬,遠離城市的一種或者是道場)。離諸喧雜(離喧譁吵雜)。及息緣務(離開這個緣務,外緣的忙碌叫做息緣務,外緣的一切事相)。調攝身心。端坐者。端身趺坐。不俯不仰。調(這個色)身也。正意者。單提一念。驀直去(去掉這個妄想,驀直去就是說沒有彎曲,驀直,這個驀也是直,就從來不彎,驀直去就是單提一念,萬緣放下,一念提起)。不浮不散(心不浮躁也不散亂)。亦不沉沒(所謂沉沒就是所謂的昏沉的意思,心不沉沒:昏沉的意思,提不起精神,好像是在做夢一樣,醉生夢死、迷迷糊糊的)。調心也。不依(底)下不復緣托(因為,所有的緣都是假相,緣都是幻的,所以說,不依底下,所以不假借外在的緣,緣托就是借托這個緣來修行)。一切皆離。依氣息。即數息觀。依形色。即(修)不淨觀(也不修數息觀,也不修不淨觀)。(因為,數息觀、不淨觀)皆小乘行。不依(就是離開,不依)此二。(就是)離身也。乃不墮小(乘之)行(小行就是小乘之行)。依空。即厭有趣空(我們有這個色心的存在,他討厭這個色身,然後,厭有趣空,他不是當體即空的放下,而是以為另外有一種空性的存在,結果變成了對立的能所,還是凡夫,離不開凡夫。厭有趣空)之凡夫天。依四大。即婆羅門等。求火光明。樂水清淨(就是喜樂這個水的清淨)。愛(就是貪愛這個)風周流(風的周遍流動。喜歡水或者是貪愛這個風)。(然後,藉著這個塵去觀照)觀塵成就(這些都是離不開什麼?不是策動我們的心,要不然就是生動我們的身,問題不能夠完成無生,無生就是心、身都不動,身、心本寂,所有一切都是不動)。勤心役身(以為有道可修,這就是外道的,以為有道可修,就拚命地追求、拚命地努力,他不曉得當體即空的無生法)。各各崇事皆外道行(崇事就是遵守、遵生,追求某一種目標和理想)。不依五大(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不依五大就是)離境(界)也(離開這個境)。亦不墮凡外行(也不墮落凡夫、或者是外道的修行)。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下(見聞覺知就是六根,六根的分別叫做見聞覺知)。離心也。亦不墮意識窠臼(這個臼就是陳舊的格調,所以,窠臼的意思就是不墮入以前的一種習性,也不墮意識的窠臼,意識是分別心,意識的形態就是分別跟執著,我們離身、離心,而且還不墮入這個意識的分別跟執著的以前,所遺留下來的分別、執著性)。所謂內脫身心(這個脫不是離開,內脫就是說能夠擺脫身心所引起的煩惱,而不是說我離開這個身心,不是這個意識,意思是說我現在見性了,那麼這個見性以後,無論是身體的五陰,他什麼都放得下,無論內心的煩惱,他什麼都放得下,而本身沒有離開這個色身,意思就是說隨緣而不變的真如性已經顯現出來,這個叫做內脫身心)。外遺世界(為什麼叫做內脫身心、外遺世界?為的就是一心,恢復到真如,真如)。根塵識三。所不為礙也(這個根塵識三,所不為礙,功夫就不得了,不為六根所障礙,你想,六根,那麼六根的話,你看看,如果這個六根,這個眼、耳、鼻、舌、身所發出的這個能,它完全沒有作用,有看跟沒有看一樣,完全不分別,那麼就是六根起不了作用,那麼塵呢?就是說外境所有顯現在他前面的,他都可以保持如如不動,你跟他怎麼樣,你都傷害不了他,那麼識呢?也不分別,那麼就沒有障礙了,根、塵、識一個是能攀緣的六根、及所攀緣的境界,中間的分別的心,全部都不能障礙,這介是內脫身心,外遺世界,身心世界當體即空,那麼就對他完全不能作用,他只有擁有一顆真正的清淨心)。
見聞覺知。依境而有。一切諸想。即依見聞覺知。所起分別之識心。隨念皆除者(隨這個念統統除掉)。念即識心(的)想念。有善有惡。有世間出世間。隨之雲者。非但惡念當除。即善念亦復不立(當體即空,哪有善惡對立)。又非但凡情當斷。即聖見亦復不存(聖見就是所謂的菩薩,菩薩他們在修行,認為說我有在修行,還有一個我字,因為法執未斷,所以說,菩薩修行有一個能斷,有一個所斷,等到斷了這個業識,佛純一真法界,那麼聖見也不復:也不立)。亦遣除想者。若有一能除想念之心在。即粗垢雖落。細垢猶存(意思就更細垢就是能所,微細的能所還是不斷,如果,有一個能除想念這個心,我要除掉那個妄想,除掉妄想那個「除」字,還是落入微細的能所分別)。必須所除既無。能除亦遣。泯然寂靜。方與無念真如相應。
故古德教人參禪雲。善惡都莫思量(善惡,善也不思量,惡也不思量,意思就是保持一個很平衡的安祥的內在,放下,善惡全部放下,都莫思量就是全部放下,沒有用這個放下來形容,你也不曉得要用什麼來形容,你怎麼能夠形容這個善惡放下的念頭,都莫思量,又不是死人,對不對?都莫思量就是說放下,這世間本來就是假的,你何必要這樣斤斤計較)。又雲。離心意識參(離開這個意識形態的分別心參)。出凡聖路學(超越這個凡夫和聖人的路)。參禪之要。無越乎此(你要參禪就是不能有對立,一定不能落入能所,簡單講就是用一顆清淨的智慧心,過著快快樂樂的生命,喜悅的生命,然後,對象是非,到我們這裡統統沒有,化為無念,化為一顆清淨的一真法界)。
【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
此釋上雙遣義。以一切諸法。體即(無相)真如(體即無相真如,無相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無相,為什麼要加兩個字?就告訴你前面是修行,無相是修行必需的因,真如是果,因果同時存在,無相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無相,你想要達到真如,你在有相裡面打轉,你怎麼樣都不可能,所以,師父碰到這些凡夫俗子一直在討論,他耿耿於懷,我就告訴他:放下!你就是放下,沒有什麼再好討論的東西,你不放下在那邊講了三個月,一年,也不能解決事情,因為,無明是無體可得,這些都是無明幻化出來的東西,生命已經很苦了,不要再製造痛苦,不要再製造這個壓力,放下就沒有什麼事了,體就是真如)。本來無有所想之境(因為,所想之境是錯誤的)。及與能想之心(能想之心也不存在)。能所性空。皆無自體。(能所皆)無體則不生。不生則不滅。是以遣無可遣也(同學們!這句是很有學問的,不生則不滅,這個問題是很大的,修行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比如說,你今天,你跟一個同學,他很對不起你,他一直想傷害你,你內心裏面,你就內心裏面想:一切法無生。你現在就空,那麼如果說世間人他不是這樣子,世間人他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他是拚命地要計較,而大家都是同公司,或者你是同學,或者我們有恩怨,然後,他在內心裏面,一直生起不滿,他這不滿裡面,不可能一直支持,支持會受不了、會發瘋。第二天起來,他想要把它滅掉,生,它既然生出來,他就想辦法要把它滅掉,那麼就是變成多餘的東西,因為,所有發生的事情,這個都是虛妄的分別執著心,業感都是無明來的,那麼無明,無體可得,如果他是有智慧的人,現在發生種種的事情,他只隨緣,過這一秒鐘,他馬上放下,有功夫的人,有發生跟沒有發生是一樣,有功夫的人,他很快地就迴光返照,現在放下,以免明天的後悔,再繼續彌補,以免對昨天的衝動,或者是造成了錯誤彌補不起來,彌補不起來,有時候我們一下子太嚴重的錯,那沒有辦法,那沒有辦法,彌補不起來,所以,這個不生則不滅是一個很大的一個修行的啟示,簡單講,如果你在任何的時間、究竟你就讓它不生,那你明天就減少後悔。比如說,兩個人快打起來了,快衝突起來了,男女朋友快打起來,衝突起來的時候,兩個人退一步,趕快迴光返照,不要讓我們的衝突起來,你看,明天就不必為今天的衝動產生後悔跟彌補,因為不生當下就不滅的東西,不需要多此一舉,這個很好用的,所以,這個不生要體會「當下」這兩個字,簡單講,當下不生,將來就不必去滅它,很好用的,是是非非你現在全盤(法師右手在胸前擺動)……,六根的能所全部不作用,不生就是不滅的道理,你就可以體會得出來,是以遣無可遣,為什麼遣無可遣?本來就沒有的東西,身心世界本來就是妄想)。
【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也不可以隨著你的心,這顆妄想的心,去攀緣外在的境界,後來內心發現這個煩惱,著這個境)。後以心除心(後來就以內心的觀照,再去除掉執著外境的那一顆心,我執著外境,這樣不對,意思就是說不能用這種方法,用這種方法就能所永遠斷不了。再講一遍:也不得隨心,也不得隨妄想這顆心,外面的這個世界,外面去分別,念就是分別跟執著,對外去分別、去執著這個境界,然後,發現不對勁的時候,又以這個內心的心去除掉執著外在的那顆心,叫做後發心除心,意思就是能所不斷,為什麼能所不斷?犯了一個無窮的過患,無窮的過失,以心除心犯無窮過,無窮過就是不能當體即無生的話,那麼你用心除心,你怎麼除都是影子,如果你的這個腿,腿不乾淨,你擦這個地板,你擦過去,腿再蓋過去的話,你怎麼擦地板,你都擦不乾淨,要先把你的腿洗乾淨再擦地板,意思就是要先放下,用心來除心,你怎麼除都除不掉,沒有辦法的。用智慧觀照當體無生的東西,那就不必除,連除都不必)。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正念就是無生,如果你的心妄想起來,只要你把它攝受回來,住於正念,正念就是無念,安住在空性的道理,它本來不可得相)。是正念者(這就是正念,這就是真正的在修行)。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沒有外境。一切外境都是唯心所造。意思就是說他告訴你這句話是很有管用的,為什麼?那麼既然是唯心,我就可以主宰它,你要放下嗎?你是心,我要煩惱,那你就不要放下,你要過快樂的日子、喜悅的日子就無生,一念不生統統安詳自在,要不要過這種日子,要,因為那是你的心可以主宰的,我不想過快樂的日子,那你就承認有外境,就拚命地貪、嗔、痴不斷,所以說,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意思簡單講就是都可以主宰在你的內心裏面,你要怎麼過日子,就看你這顆心,這句話太厲害了,唯心無境,統統操縱在你自己,所以,我現在看到人家在打架,看到人家吵架,在旁邊鼓掌,為什麼鼓掌?因為以前我就是這樣子,現在不一樣了,在一旁幸災樂禍,鼓掌:還好!解脫了!沒問題了!現在覺悟了,知道了,這是兩個人在吵架,我們以前也是過這種日子,我叫他不打架,他也不可能,所以,你們打架我會很歡喜,為什麼?無知就是這種寫照,對不對?當知唯心,沒有外境)。即復此心。亦無自相(為什麼沒有自相?當體即空)。念念不可得(你要得什麼?你不要說等到臨命終你才放下,臨命終的時候,你也是要雙手……,你也執著不了什麼東西,你現在你能執著什麼,現在就可以慢慢體會當體即空的道理,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對不對?所以說,誰困擾著你?誰煩惱著你?還不都是你自己,誰讓你痛苦?誰讓你流眼淚?哪裡?都是你自己,你能讓釋迦牟尼佛掉眼淚嗎?釋迦牟尼佛掉眼淚那也是示現的,是不是?你能夠動搖到大慈大悲的佛陀嗎?不可能的事情,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一切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
此承上既遣無可遣。則心境一如。不得隨妄所轉。心外緣念境界。然後卻以心除心。若有能除所除。即是以妄除妄。猶未離妄。不契無念真如之理。縱然初習。心多馳散。即當攝住正念(正念就是無念)。謂想念才生(你只要動到念頭)。即便照破(照破這個能所)。不待外緣。而後攝也(所以說假借外緣來修行是一種錯誤的修行,要怎麼樣迴光返照無生,要迴光返照,放下這個能所,這才是真的了不起的修行人,你能迴光返照比釋迦牟尼佛在你身旁更了不起,你就是佛,你能迴光返照,你就是佛,你就可以發出無量無邊的智慧,你不能迴光返照,希望佛來保佑你,釋迦牟尼佛就是在你的左右也沒有用的,沒有用的,法是從內心裏面去悟的,不是從外面去強迫你去接受這個法,強迫外面去接受這個法,你並不能改變生命,你要好好地聽善知識的話,把觀照當作是第一要務,放下是第一工作)。是正念者。此句牒名。以下解釋。當知諸法唯心。實無外境。所取之境既無。能取之念亦寂(寂就是空)。故云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也(同學們!念念不可得就是無常,無常就是空,所以,無常等於空,人家說:師父!本性是常還是無常?本性是常也是無常,為什麼?無常本身就是空,空就是無常,對不對?本性是常的話,不能起妙用,本性是無常的話,變成生滅,所以說,離一切因緣戲論法,離一切無因論法,所以,即是因緣也不對,離開因緣也不對,念念不可得)。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無相)觀察(為什麼是無相觀察?它就是生死的根本,你要了脫生死,就是無相,隨順無相觀察。現在你面前統統是假的東西,你執著什麼,對不對?若從坐起,如果你起坐的時候,去來進止,去來:來來去去,這一些進退,是不是?有所施作,一切時常念方便,用方便地觀照,隨順無相真如地觀察,務必要使心不能起心,不能動念,不能分別、有能執著,這個現在就是佛,師父已經告訴諸位:你現在就是佛,就是你會不會用,你離心外,哪裡有佛可得,你的心現在就是佛)。】
修止非直坐時(意思就是修止並不是一直坐著)。故從坐起(坐久了就起來)。動轉施為(施為就是造作)。餘威儀中(行、住、坐、臥當中)。一切時處。隨緣修習。常念方便。隨順(真如)法性。正念(無念)觀察(無相無念地觀察)。心境無相。能所雙泯(你看,它還是要講到無相的東西,修行你只要抓到了根本,我告訴你:你抓到無相這個法,什麼都障礙不了你,你晚上睡覺你都會笑,無相,誰欺負你,沒有,誰傷害你,沒有,誰讚嘆你,沒有,你今天擁有一切的金錢,也沒有,為什麼?他們都是假的,你布施,我的布施很多,哪裡有布施相,真如離施為相,哪裡有什麼施捨,施捨只是因緣法裡面,哪裡有布施,能施也空,所施也空,中間的布施也空,根本就沒有,所以,你叫什麼,你狂妄什麼,你做總統,你晚上洗澡,你不要脫光衣服?你不要死?歐納西斯石油大王,你有錢,你有錢你不要死?要死,要死就平等,對不對?比如說,他是一個重度的殘障,殘障他也是一個人,他也是要死,他認真念佛,他比你早日成佛,重度殘障這不關……,她是一個妓女,妓女也沒有關係,對不對?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做就好了,儘量改過嘛!對不對?她好好念佛,她也可以成佛,你憑什麼瞧不起人家,所以,在我的心中沒有一個不可原諒的眾生,在我的心目中,大地所有的眾生,包括一隻螞蟻統統平等,你妓女來,我也倒茶給你喝,你要什麼,你殺手來,劉煥榮來,我也倒茶給你喝,師父!您怎麼這樣子,他是殺手,殺手他負果報,我不需要替他痛苦,傻瓜!你做妓女,你的果報你自己去承受,我倒茶給你喝是我的禮貌,這個不關我的事情,這種思想才是最偉大的,我才不會瞧不起你或者怎麼樣子。把你一個總統看得高高的,把你一個歐納西斯,你家好幾億,我不缺錢用,你家幾億有什麼用,我就是缺錢用,我山上也有荔枝可以收成,隨緣,對不對?我有福報因緣多少,我就享受多少,這個不需要,你布施是你的福,你不需要同情我,對不對?所以說,一切你能夠安住隨緣,我告訴你:這世間哪裡都是佛法,哪裡都是解脫,為什麼?因為無相,本來不可得相,我若看到眾生卡死在哪裡,沖不出來,我就在那裡打頭,怎麼這麼可憐,就這麼簡單,沖了老半天沖不出來,就像陀螺在那裡團團轉,轉不出來,又不曉得怎麼幫助他,這個又不能開刀,又找不到癥結,對不對?如果,可以開刀的話,外科醫生就把它割掉,割又割不掉,找又找不到,心結裡面要用心法去解決,心法,他又不肯放下這個能所,你怎麼辦呢?不曉得怎麼辦?無可奈何?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裡面講的,是謂可憐憫者。唉!我很同情你,底下四個字:愛莫能助,我已經教你解脫了,可是,你拚命不解脫,轉不出來,我愛莫能助,我也沒有辦法)。勿得稍懈(勿得稍懈不要放鬆,就是好好地觀照的意思)。一托靜息心竟。
寅二是定成不退
【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因為,你久了成熟,習就是觀照,你這個觀照久了,因為,你自在、放下,無相的真如,這功夫就顯現出來了,你久了,修習這個真如,無相的觀照,根本就沒有能所,一切的煩惱,告訴你:都是多餘的,天地萬物的事情,都是你心的問題,你擺平了你的心,天地萬物沒有一件事情你看不順眼的,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住就是無住的意思,其心得住於無相真如。以心住故,因為他的心就安住在這個無相的真如的自性三昧裡面)。漸漸猛利(太厲害了!般若的智慧就顯現出來。師父!我怎麼這麼沒有智慧。你硬要卡死自己,怎麼會有智慧,每天叫你放下,你就放不下。師父!我偏不放下。不放下,你去死吧!那我也沒有辦法。師父!我放不下怎麼辦?那你說你怎麼辦?你放不下,放不下你怎麼辦?你說,你告訴我:你怎麼辦?師父!我沒有辦法。那我也沒有辦法,你說我有什麼辦法,打死你?)。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慢慢地無相的功夫就拿出來了,你看一個人無相,你在家庭、在公司、在社會、在國家,你說在台北、在台中,你出國,你怎麼會跟人家起衝突,這不可能的事情,你跟人家起衝突,人家講你,你反而很高興,啊!我錯了,對不對?就是我要好好迴光返照,人家罵你,對!我要好好迴光返照,無相嘛!什麼東西都起不了作用,你也不會煩惱嘛!真如三昧)。深伏煩惱(煩惱就起不了作用了,所以說,修學勇氣,修學佛法,師父已經告訴你了,除了般若智慧以外,還有一個大勇氣,非常有勇氣,就是要放下,修學佛法一定要兩種力量,一個是般若智慧,再來,般若智慧後面要有一股很大的勇氣力量,我就是放下,你無奈我何,我要搞得讓你煩惱,對不起,我就不跟你煩惱,你對我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再來煩我,我就遠離你,對不對?)。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修習既久。功用淳熟。其心自然得住。住即止也。妄念不起。安住無為。因心止故。定力(就)漸漸猛利。隨順方便。得入(無相)真如。自性(的無相)三昧。煩惱深伏不起。信心日益增長。速得入住(速得入住十住位)。成不退位(成不退轉。住:十住位)。
寅三障重不入(哪一些人不入道?)
【唯除疑惑(沒有信心,是不是?)。不信(第二種叫做不信心,第三、)誹謗。(第四、犯)重罪業障(的人。犯重罪:五逆四惡、四重罪)。(第五、)我慢懈怠(我慢:驕傲、狂妄的人,我慢的人。懈怠:懈怠的人,懈怠就是放逸,我就是佛,我也不必精進,我也不必用功,也不必拜佛、念佛,早、晚課不必參加了,統統不要了,他把那個佛當作是理想化,理想是懶惰的主人,我就是佛了不用修行,我就是佛了,他沒有對治,他沒有觀照,他不曉得習氣種子還存在,理念上,理論你是佛,可是一點都派不上用場,現在懶惰的人,講會講我是佛,可是境界現前的時候,發生不了作用,還是迷惑顛倒,就是懈怠的人)。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唯除者。反顯離障(只要你離開這些一切障礙)。無不得入也(就沒有一個不入道的)。(哪些障礙呢?)其中障有六。一疑惑者。於理猶豫(不能決定)。二不信者。是闡提人(不信就是不信因果,不信真如的自性叫做不信,是一闡提人,闡提就是斷善根的眾生,他就是斷善根的眾生,你打死他,他也不相信因果,打死他,他不相信真如自性,你以無相法就進入真如無相的自性裡面,他也不相信,他只相信眼前的世間,今朝有酒今朝酔,不相信因果的人,我現在有酒,我就現在酔,我有錢,我現在就享受,你管什麼因果,現在都管不了了,還管到下輩子,死了什麼也都看不到,一闡提就是斷善根的眾生,還傷害佛教)。三誹謗者。(誹謗怎麼能入道?是不是?誹謗佛教的人,他不信因果他怎麼能夠入道?)屬外道輩。四重罪業障者。謂五逆四重。五我慢者。則自恃貢高(驕傲、狂妄、不相信人家)。六懈怠者。乃放逸不勤。如是六種障。隨有一種之人。即不能入。一修止方便竟。
醜二顯止勝能
【複次依是三昧故(因為無相:真如三昧,那就統一了,一切都平等了,無相就一切都平等了)。則知法界(平等)一相(平等就是空,你要修行,你要進入真如法界就很簡單,修平等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以故?一切法皆空。什麼有錢人,什麼沒有錢人,什麼長得好看、不好看的,對不對?統統一樣,一切萬象都是一樣,都是緣起沒有自性的東西,則知法界平等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的)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無相)真如是三昧根本(一直重複地告訴你,最重要的修行就是在無相,否則你念佛怎麼能定呢!你從白天一直在有相裡面打轉,一天到晚貪、嗔、痴、計較,你能入道,那根本不可能的,白天一直拚命計較,你晚上念佛能定嗎?是不是?當知無相真如是三昧的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
是三昧。即真如三昧。依此,能知法界一相。法界者。十法界也。一相。即諸佛眾生。等無差別。即名一行三昧。此二(這兩種:一個是真如)三昧(一個是一行三昧,這兩種三昧。此二三昧就是真如三昧跟一行三昧)。(這兩種三昧)名異體同(真如也是無相三昧,一行的話就是法界平等,一行的三昧都是平等,都是要從無相下手)。《文殊般若經》雲。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平等)一相(就是一行三昧)。系緣法界(系緣法界就是整個心放在平等地觀照,叫做系緣法界。內心裏面觀照一真平等的法界裡面,叫做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乃至廣說。以是義故。當知真如三昧。乃總持王三昧,(總持王:王就是超越三昧,一切的三昧)。總持百千三昧。故曰根本。乃至能生無量三昧也。
寅三辨其魔事
(就是說你為什麼要講無相,因為所有的現象在你面前,你統統要攝念、觀照,這是唯心所造,不是真實的,現什麼佛相、菩薩相,現魔鬼相、男女相,統統不要管他,畢竟空寂,底下就是為了防止你修行起這個魔事、魔障,現在講統統是無相法)【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在打坐當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害」,要記住!那個是唯心所造,那境界不是真實的,境界就沒有,攝念回來,觀照沒有能所,那麼能看到的境界,也是唯心所造,既然唯心所造,那就知道境界完全是假相,終不為惱,見佛、見花、見光,六根、六塵所見到,統統不是真實的,就是聞香、見光,也不要執著,按捺一心念佛,在臨命終,極樂世界現前那就是真的)。】
梵語魔羅。此雲(中國話叫做)殺者。能殺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你只要無相,他就無奈你何)。初二句致魔之由。如其善根充足。一切魔事。不能發生。若善根力薄。則為魔外鬼神所惑。魔能壞定。《楞嚴經》中。約五陰未破。廣示五十種魔事。淺深不一(所以,《楞嚴經》一定要研究,《楞嚴經》要振興佛教,怕眾生著魔,那麼五十種陰魔,這一定要講,所以,《楞嚴經》是列為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五十種陰魔,淺深不一)。於三昧時。僉來惱亂(僉(qiān)就是都。都會來惱害你,你在修行他就也許在夢境裡面給你看到,或者是念佛時,佛光現前,不,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此中略出三相。一現可畏之身。怖之以失志(我現恐怖,不過,現恐怖相還好,現恐怖相的話,很多人都會念阿彌陀佛,在睡覺的時候見到鬼很難看;或者是車禍;或者是到山崖掉下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多人都是念佛,哪一種情形不會念佛,夢到揀到錢的時候就忘記念佛,這很奇怪。我這個人對金錢不會怎麼貪心,可是,很奇怪!看到金錢還有一種喜悅的感覺,這很奇怪!這不曉得為什麼這樣子,看到金錢還有一種喜悅的感覺,哇!原來是行菩薩道需要用到錢,所以,一看到錢就想到眾生有救了,把它化作功德,所以,我有喜悅的感覺,有喜悅的感覺)。二現可愛之身。惑之以生染(你打坐的時候,現那天女下凡,或者是穿得很少,或者是在夢境裡面跟你發生恩恩愛愛的境界,是不是?在睡夢當中控制得住,那才是功夫,才是功夫。一般人哪裡在睡夢當中有辦法控制男女的感情,很難,很難,他在白天,他不會起心動念,晚上睡覺就控制不住了,精力習氣嘛!對不對?)。三現希有等事。誘之以入邪。則定心成就之與破亂。皆由心中主人(唯心所造嘛!)。主人若迷(我們的心如果迷了,迷就是分別跟執著,你動到念頭去分別、去執著你就迷了)。客得其便(那麼處境就有你的辦法)。主人不迷(我們的心不迷)。則彼(外在的)魔事。無奈汝何(所以,還是自己的問題)。故此通示對治(這個)方法。當起正念觀察。一切唯心。心外無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是則魔境即滅。終不為惱。如《楞嚴(經)》雲。彼如堅冰(彼就是魔境,外在的魔境就像堅冰)。汝(就是無相修行的這個修行人,你)如沸湯(這個堅冰碰到沸湯,一下子就溶化了)。暖氣漸鄰(鄰就是近。只要一靠近)。不日消殞(不日就是剎那間,短時間叫做不日。不需要很長的時間,魔事就沒有)。云何敢留。擾亂禪定(最主要的就是怕你著相而產生一種錯覺的喜悅,那就完蛋了。著相的喜悅,見到一切好的境界就產生執著,就到處誇大其辭地講給別人聽,這樣完蛋了。師父!我有看到天人。我說:我沒有看到。師父!您有沒有看到佛?沒有!有也當作假的,那也不太重要,有,我有看過佛光,我有見過,那個不重要,唯心自性本自有光明,對不對?夢見過佛,有!踏著蓮花飛行,有啊!這個也是假的,是不是/也是唯心,所以,一切境界,我們到今天來念佛,我們到今天來念佛,我們也不會執著這個東西,有見跟沒有見一樣的)。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陀羅尼就是密教的咒)。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法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把無因無果以為是畢竟空寂,是真涅槃。真涅槃:以斷滅為涅槃,這個就是以斷滅為涅槃,把無因無果以為是畢竟空寂,是真的涅槃,意思是以斷滅為涅槃。這句話如果不加,會看不懂)。】
下廣辨魔事。共有四對。此現身說法對。天像(乃是)凡夫(當中最殊)勝(的)報(天像乃是凡夫當中最殊勝的像)。(現)菩薩佛像。(乃是)出世聖身。陀羅尼者密教(陀羅尼是密教的咒語)。六度三解脫(空、無願、無相,是三種解脫,三解脫,三門清淨絕非虞,空門、無相門、無願門,三解脫)等顯教。此皆魔鬼伎倆(手段花招)。順(修)行人願求之心。種種示現。真偽難分。邪正莫辨。(修)行人易受其惑。若心生取著。便墮邪網。此中惟無因無果三句。以斷滅為涅槃。尚易知其魔說也(很多人都喜歡這樣子,很多人,你前世是我的什麼,你前世是我的什麼,是不是?有一個徒弟來到這個地方,說有一個密宗,不曉得是真的還是假的,有一個密宗說我前世是他的徒弟,師父!你覺得怎麼樣?我說:你怎麼不告訴他,我前世是你的祖父。為什麼說我前世是你的徒弟,那你怎麼不講說我前世是你的祖父,見到我不叫:阿公!這種東西,就是修學佛法膚淺的人,他就喜歡搞神通、稀奇古怪,算命,排八字等等這一些,就搞這些東西,搞這些東西。我們佛法一切隨緣,如果能夠解脫的話,無所不自在,講什麼,參考而已,不是說迷到極點,那不可能!你也不能說否認這個地理沒有,也不能說否認這處算命沒有,但是,我們怎麼樣?參考,對不對?參考就是不執著、隨緣。以前,有的人,因為,我那時候沒有學佛,我中間本來有一顆痣(法師右手食指和拇指在其眉心前作捏的動作)。他說:林同學!你這顆痣,剛好是架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有塊石,有塊石頭,表示你的胃病,你的胃病,你去把它點掉就會好,哇!就趕快,就點了,到現在二十幾年了,胃病有沒有好?沒有好,吹噓!晚上要亂吃冰,當然會胃痛,像我昨天喝了熱的牛奶,晚上餓嘛!喝了一杯牛奶,然後,吃了冰櫃裡面的木瓜,冰好的木瓜,還是痛,吃下去,噢!昨天痛,痛了一個多鐘頭,大家都在睡覺了,也不曉得找哪個醫生,很痛,就在那個地方,哇!很痛,在那裡拚命地自我加持,自我加持,那個算命的告訴我:這顆痣點掉胃就好了,到現在二十幾年了,都沒有作用,對不對?表示我們曉得搞這些,都是虛妄的東西,不要,還是要用智慧,要用科學的,後來,自己慢慢加持、慢慢加持,一直念咒求觀世音菩薩,也沒有藥可以吃,痛啊!就跑到廁所裡面,噢!噗……,好了,一個多鐘頭好了,痛了一個多鐘頭就好了,所以說,以後還是要用頭腦去行事,不要完全相信算命、地理師或怎麼樣子,不可能!)。
【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所以說,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貪著名利是最糟糕的人,他貪著名利,他就要攻擊人家,他就會攻擊人家,世間人,你法師貪著名利也是一樣,一講起經典來就攻擊別的法師,最好你們都到我這個講堂來拜,我攻擊別的法師,然後,你們其他的道場,最好你們統統來我這裡供養,是不是?這個有什麼用?你一個人能吃多少?一碗飯、一塊木板,何必攻擊人家,所以,我的徒弟如果說別的道場適合他,我就說:那你就去吧!只要他對方能度你,你高興就好,一切隨緣,我這裡是大門都開著,你願意進來就進來,願意出去就出去,對不對?隨緣嘛!本來不可得相,一切眾生來去相都是不可得相,有什麼關係呢!我對信徒從來不執著,我也不會在講課去傷害哪一個法師,永遠不會,為什麼?記住!做佛教的法師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第一個沒有個人主義,沒有英雄主義,佛教它是整體性的,每一個法師都要負起振興佛教、續佛慧命的責任,你攻擊別的法師,你的人格就低落,人家的信徒會對佛教會失去信心,你們出家人都互相攻擊了,那我們在家人算什麼,對不對?那會喪失我們整體性的法,佛教的慧命,不可以的,每一個法師都要注意,沒有個人主義,沒有英雄主義,只有佛教的生存,生命的共存,生命的共同體,我們每一個法師要把這一點融入整個佛教的大海裡面,不能自私、不能貪名、不能圖利、不能攻擊任何一個法師,除非他是邪知邪見,誤導眾生的,誤導眾生,沒有個人,與其人家讚嘆你:某某法師!你很了不起。不如讚嘆你們佛教現在很興盛,你一個人,讚嘆你一個,你一個人有什麼用,你一個人代表佛教?你一個法師行,其他法師都不行,這像什麼,對不對?有的徒弟皈依某一個法師,他皈依美國的法師,他誹謗全台灣的法師,台灣的法師都不持戒律,我的師父來台灣,我說:你師父來台灣做什麼?斬妖除魔。我說:為什麼斬妖除魔?台灣的出家人都是魔,只有美國那個法師是聖人,笑死人了,哪有這樣子的徒弟,他說他師父來台灣斬妖除魔,你說這樣能令佛教興盛嗎?那個師父教出來的統統是斗亂,他拜的,就是師父最偉大,他印的,他就印他師父的書,這就完蛋了,師父怎麼教的,教出這樣子,我們是修行人沒有個人,完全是佛教整體的命運之共同體,只有你行、師父行,不偉大的,要整個佛教都行,這就是最偉大的,這才叫做重要嘛!所以,貪名圖利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此發通具辯對(具足辯才對)。若行人貪求宿命知見。魔得其便。發彼神識。令知過未諸事。或得他心。能知他人。心行差別。或得四無礙辯(才。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這個大家都知道)。善說諸法。此等皆當不作聖心(不作聖心就是不要提起那一念的自我滿足,以為我們是了不起的人,動到這個念頭,那你永遠會著魔的,你遲早會著魔,不作聖心就是不著聖相,我很了不起,師父已經告訴你了,沒有單獨的偉大,只有整個佛教的成就,要記住師父的話,那麼你永遠沒有聖心。師父今天也是一樣,我把我的生命、我的力量,我今生今世的緣起,整個融入佛教,我每天都在祈禱佛教要快快地興盛,佛教能夠伸展到時間跟空間的每一個角度上,那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可以聽到佛法,我每天都是這樣祈禱,我每天都這樣祈禱,我沒有個人主義,我今天,如果我要貪名、要圖利,那還不簡單,我去外面講經,那錢就一大堆,做什麼?對不對?你沒有什麼用,要出名還不簡單,我要讀經說法,、電視打廣告,那不出名得不得了,要名要利這個太容易了,可是要佛教興盛,這個就不容易了,這個就要下苦工了,所以,如果我不行的話,我把希望寄托在我的徒弟裡面,這三、四十個給他散播出去也不得了)。免入邪悟。勿貪著世間名利恭敬(這個沒有用的,生死不是靠名利、靠恭敬來的,要靠真正的功夫)。
【又令使人。數嗔數喜(數嗔:就是一下子嗔。數喜:一下子喜悅)。性無常準(變來變去)。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或最後突然起精進。卒(卒:本意念zú;這裡念cù,同「猝」)就是突然)。後便休廢(後來就停止了)。生於不信(又開始不相信了)。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本來修行修得很好了,怎麼樣?)。更修雜業(修得混雜,所以,我們在講堂裡面不準修什麼,不準混雜,就是一個淨土法門:念佛,我們不是對天台、華嚴不懂,我們不是對其他經典不懂,但是,我們一定要導歸極樂,更修雜業,不需要修雜業,一門深入)。若著世事。種種牽纏(如果著了世間這些痲煩的事情,世事就是這些生生滅滅的,世間的煩惱事情,種種的牽纏)。】
此起惑造業對。數者乍也(乍就是忽然)。準者定也。由性無定故。一切無定。嗔喜等出無定之相。雖有慈愛精進。亦非正行。以未具正見。依惑所起故。末四句造業。舍本修勝行。更修諸餘雜業。取著世間。五欲之境。被境所縛。
【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都是外道的,佛道無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飢不渴。使人愛著(戀著在禪定的喜悅裡面)。或亦令人。食無分齊(分齊就是差別。沒有差別)。乍多乍少(隨著自己的意思變現)。顏色變異(容貌顏色變異。變異就是易老還童。易老還童:改變這個貌相。這個都是在我們世間來看,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在佛法裡面講這個都是生滅法,都不值得一著)。】
此得定改容對(得定能夠改這個容貌)。使人得定得食。顏色變異。正欲魔誘淫之術所使。所得之定。既無慧力。罔辨邪正。而食為人生大欲。能令自然而得(自然而得就顯現出來了)。且復香美。食已悅身心。除饑渴。人必易生愛著(變成一種執著)。顏色變異者。即易老還童。血氣充滿。有益壽延年之狀。亦愛著之一端。
【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地)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下面這十二個字,你要永遠遵循著,那麼,你永遠不會著魔,就是什麼?)不敢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你只要不取不著,看到什麼就等於沒有什麼,有什麼感應也不必說、也不必著,如果為了鼓勵人家念佛有信心,這個可以講講感應,但是,不要著)。】
此對治魔事。以是定中魔境。邪正難知之故。當依古德相傳。略以三法驗之。一以定研磨(研磨就是探討。以定來探討)。二依本修治(藉著根本,智慧的觀照,依本來修治,什麼是本,什麼是末,我們一定要清楚,真如無相是本,生滅這些執著是不好的)。三智慧觀察。如經雲。欲知真金。三法試之。謂燒打磨也(燒或者打或者磨)。(譬如)常應智慧觀察者。即第三法(第三法就是智慧觀察)。依隨分所有覺慧。觀定中所發境相。推究根源。無有實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就講得很清楚了,佛法看久了恢復到最後就是幾個字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這麼幾個字)。以此慧照光明。能破邪魔幽暗。境當自滅。猶如燒金。若是偽金。即當焦壞。倘不觀察。被魔所惑。則墮邪網。故曰常應。曰勿令(意思就是「勿令」)。
當勤正念下。即前二法。以定研磨。依本修治也。正念者。謂止一切境界相(放下!)。隨順真如三昧研磨(這個止一切,止就是莫讓一切境界困擾就是止,無相的意思,止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對你都停止,沒有作用的意思,完全沒有作用,那麼,為什麼?因為,就是隨順真如,用真如三昧無相研磨)。了知唯心。無外境相。即說法現通等心。亦不可得。但依本止門修治(止門就是本:真如三昧)。不取不著。即能遠離諸障。亦如打磨金也。若非真金。便失柔軟相。光赤色。倘不研磨修治。以偽亂真。無由離障。故論主殷殷垂訓(論主就是《大乘起信論》的論主就是馬鳴菩薩)。曰當勤。曰則能(所以,論主就是馬鳴菩薩,就一直勸告我們,應噹噹勤怎麼樣、怎麼樣修行,能夠怎麼樣)。
又如《智度論》雲。(大乘裡面講的)除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魔事(包括二乘人,在諸法實相法印也是魔事,佛講的這個魔,有究竟義跟不究竟義,究竟義就是諸法實相才不叫做魔,不究竟的話就是我們世間著魔,這個就是著魔,其實如果是講法實相,連二乘人都是魔,不能成佛就是魔,注意!是佛的方便善巧講話的意思,除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魔事)。偈雲。若分別憶想。即是魔羅網(你只要分別執著,就是一種魔羅網,就下陷了,所以,隨緣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法無念就進入真如)。不動不分別。是即為法印(這才是真的了義,不動心不起分別念,是即為法印,因為一切法不可得,不值得我們執著,不值得我們傷心)。此之謂也。三辦其魔事竟。
寅四簡偽異真(分辨這個錯誤的、虛偽的不同於真的)
二卯一約邪正簡二對理事簡
卯一約邪正簡
【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外道不是我見就是我愛,要不然,就是我慢,認同自己而已,不誰認同別人)。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不住見相就是所謂的六根裡面所見的,也不住得相:也無可得)。乃至出定。亦無懈慢(也不懈怠)。所有煩惱。漸漸微薄(為什麼?觀照心不斷,每天都在觀照,隨念隨遣、隨念隨遣……,哪有什麼煩惱,煩惱根本沒有,慢慢、慢慢地……,所以,善於用心便能入道,就是這個道理,要會用心,你不會用心,你不能入道,立於不敗之地用心必能入道)。】
此文承上得定而來。雖有所得。畢竟非真。故示以應知。而外道之定。為邪定。以常與貪痴見慢。四惑相應。內著邪定。外貪名利。是謂錯亂修習。都成魔業。
真如三昧者。正定也。湛然寂照。一切無著。不住能見之心相。不住所得之境相。能所雙忘。心境不立。即出定亦不貪名利。故無懈。不著我見。故無慢。所有煩惱。皆由貪著。而得增長。既無貪著。不期自遣矣(不期就是沒有一定希望怎麼樣,自自然然就消掉,我希望什麼時候除掉,可是,你不需要這樣。期就是說約定某一種時刻,達到某一種理想叫做期。我並沒有說我希望怎麼樣,你不要說我要除掉什麼,自自然然就遣掉)。正由此定。非強制識心之定。動靜一如。無出無入。若強制之定。入之則有。出之則無。在定縱經多劫。必以靜而礙動。出定稍涉須臾(你只要一點點就馬上煩惱)。必以動而礙靜(動為礙靜,靜為礙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所以,一般人不懂,有的人問一個法師:師父!我念佛怎麼樣才能夠得定?這個法師講:你要常常打坐才能得定。人家問師父,他說:您覺得這個法師回答得怎麼樣?我說:我打坐才能得定,那起坐怎麼辦?那你告訴我,釋迦牟尼佛一生一世就常常坐在金剛菩提座下就好了,坐著才定,那起坐?起坐就亂了,這哪裡是一行三昧、真如三昧,對不對?入坐才定,那起坐怎麼辦?定本身是無所障礙的東西,是不是?入坐叫做寂滅涅槃,起坐叫做妙有現前,對不對?所有的妙有都是寂滅,所有的寂滅都不離動態的妙有,這就是真的功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邪見密興(惡知見就跑出來)。種智消滅(種智就是佛智,一切種智,種智就是佛的智慧就被消滅了)。則邪正不可不辨也。一約邪正簡竟。
卯二對理事簡
【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為什麼?)以修世間諸禪三昧。多起味著(味著就是執著那種法喜,執著那種禪定的喜悅,那也是一種執著,不想起坐,我坐得非常的舒服,不想起坐,那個也不是一個佛定)。依於我見。系屬三界。與外道共(跟外道沒有什麼差別。共外道一處:一鼻孔出氣)。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我們修行人如果離開善知識,就很容易跑到外道之見,自己修學佛法修到最後變成外道還不曉得,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又不曉得自己修行已經偏離了方向,人家講他,他還要跟人家辯論,那沒有救了,最可怕的就是這種人,有時候你外道的話,跟我們道理差別很大,他講了他會信,馬上就進來,尤其是佛道,佛道學得也不深,懂得了少,還是有限,可是,也看了幾本書,然後,又邪知邪見,你講他,他又不聽,他自己認為很行,對不對?要叫他親近善知識,他說:我就是佛,這就沒有辦法!起外道見)。】
先明理定。此三昧。即稱真如理性。所修一行三昧也。大乘菩薩。依此法門。方登初住。不退位中。入於如來種性。上二界天人。不習此定。必不能入。故云無有是處。
下明事定。因彼天人。所修四禪四空八定。皆屬(於)世間。增上有為果報(增上就是加強一種力量而已,果報)。未離六識(分別心)。多味著走境(都是去執著這個定境)。未離我見(還是不能離開這個我見)。故不出三界。與外道共者(就是不能出離三界,外道不能出離三界,所以,與外道共)。若得善知識。護助之力(所以,善知識是諸佛的示現,善知識是明眼、是明燈,若得善知識,護助之力)。或可得入佛法。以免報盡還來(又來)。否則起外道邪見。天報既盡。五衰相現(天人的五衰:五衰就是頭上的花冠萎靡,天人頭上都老花,插了花馬上就萎靡掉,插了花馬上就萎靡掉,是不是?我們人間是這樣,插了花可以撐幾天,不同,天人快要死的時候,那個花插起來,那個花馬上就萎靡;腋下出汗,腋下就是胳肢窩;第三個是衣裳污穢,天人這個衣服弄乾淨以後,它顯現還是骯髒的,衣裳污穢;第四就是身上的光明慢慢地失,失掉,身上還有臭氣,天人生命要結束的時候,身上還有臭氣,會不會有狐臭,不曉得?第五、不樂幵本座,不樂於本座就是那個位置坐不起來,坐起來就煩惱,坐起來不煩惱,東跑跑、西跑跑;五衰現相)。謗阿羅漢。身遭後有(誹謗以為沒有阿羅漢可得,誹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入惡趣(所謂誹謗阿羅漢就是說佛騙人的,以為這樣叫做阿羅漢果,其實是錯的,起外道的邪見,比如說修到四禪,以為,我現在就是什麼?阿羅漢,後來,定力盡了,我現在本來應該是證阿羅漢,誹謗佛,謗阿羅漢就是謗佛的意思,謗佛,本來我修到這個地方應該是證阿羅漢果,結果,沒有,煩惱還是會起來,還是會動念,結果,不是阿羅漢,你謗阿羅漢就是謗佛,以為沒有阿羅漢可得,根本就不是阿羅漢,身遭後有,墮入惡趣)。則理事二定。辨之不可不慎也。庶免蒸沙作飯(蒸沙作飯就是非因計因,這不是成道的因,他把它當作是修行的因)。塵劫無成(塵劫也是不可成就。經過塵點劫也是沒有辦法,有一種人很容易入道,你告訴他,他很虔誠,謙沖自牧的人能夠接受,有一種人,你講死他,他也沒有辦法,叫他無相,他也拚命地執著、煩惱,沒有辦法!這個就是需要時間,因為每一個人無量億劫來所修的道力不一樣,有的人是從佛道來的,有的人是從畜生道來的,有的人是從煩惱的阿修羅來的,所以,因為來的道不一樣,不一樣,有從佛道來,一講,他馬上就入無相,那個從畜生道來的,他從前世就是咬人家、傷害人家,對不對?他到今生今世雖然有聽到佛法,可是,心不容易調伏,畜生道就是愚痴,愚痴怎麼調伏都調伏不了,所以,這個情有可原,所以,你看那個人煩惱很重就是畜生道來的,這個人聽聞佛法,在三年以內,講堂建造三年,他馬上就能會歸真如、無相的自性,這不得了了,這真的是佛道來的,所以,因為根器的不一樣,根器的不一樣,所以,我們今天所感受的也不一樣)。四簡偽異真竟。
卯五示益勸修(就是開示我們多少的利益,勸導我們要好好地修行)二辰一總標二別列
辰一總標
【複次精勤。專心修學。此三昧者。現世當得十種利益。云何為十。】
修學正定。即成佛之正因。未來利益。不可思議。現世精專。略陳十益。
辰二別列
【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此得護念益。以真如三昧。妙契聖心故(合聖人的心)。
【二者。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為九十五種外道(為什麼講九十五種?因為,每一師,我們說六師,每一師有十五個徒弟,那麼每一師有十五個徒弟,加上自己所講的跟十五個徒弟都不一樣,比如說,我教出十五個徒弟,十五個徒弟的思想都跟師父不一樣,加上我就是十六個,那麼六師底下有九十個徒弟,加上六師,思想都不一樣,所以是九十六個,但是,最後有一種外道,與佛道的思想很相近,這稱為內教,稱為內教,所以說,才稱為叫九十五,九十六種外道裡面有一種外道,它的思想跟佛道相接近,所以,稱為內教,因此,扣掉一個就是九十五,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四者。遠離誹謗(這個誹謗的罪是很重的,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
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惡覺觀就是不信,錯誤的)。】
此得滅障益。前二(種)外惡緣障(外面的惡緣障,第一個就是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第二個是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所以說,滅璋益就是前面兩種是外惡緣障,外面的種種的惡緣的障礙,諸佛會守護,也不會著魔)。由修學三昧。正念觀察。諸法本空。無外境界(沒有外境界)。故不為魔鬼恐怖。外道惑亂。後二(後面兩種就是第四、第五,也就是說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障漸漸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後二,這兩種是)內惑業障。謗法乃(是)極重罪業(罪惡)。疑心邪觀。俱屬(於)深惑。以深信唯心之理。正念現前。自可離諸疑謗。滅其惑業(在這裡前二跟後二,你不要把它當作後面第九、第十,不是這個意思,只是一到五這個地方,從二、三、四、五,就是四個,前二就是二、三,後二就是四跟五)。
【六者。於如來境界。信得增長(於如來境界,信得增長)。
七者。遠離憂悔。於生死中。勇猛不怯。】
此得信進益。如來境界者。諸法平等。生佛一如。性相不二。深信此理。故曰增長(所以叫增長)。由信如來境界。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涅槃)。故離憂悔。勇猛精進。心不怯弱。
【八者。其心柔和。舍於憍慢(有修行的人無相,當然就沒有什麼執著,沒有什麼,久了就不執著了,當然心就柔和了,對人家就慈悲,你有所著你當然就對人家有所敵視,對不對?常常敵對於對方,就是表示沒有調伏自己,這很容易看得出來,把對方當作敵人,那當然就是沒有調伏自己,所以,其心柔和就是表示已經調整了,就舍離了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九者。雖未得定。於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
十者。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此得安忍益(安忍益:把心安住)。八心柔離慢(心柔軟離開憍慢)。既無我人之相。豈有順逆之境。故不為惱。九雖未得定。了知諸法無性。一切時處。不起惑染(不會迷惑也不會染污)。故能損惱(損就是破除,可以破除這個煩惱)。不著世欲(不著世間的五欲六塵)。十得定忘緣。外緣實該六塵(外緣講起來都包括在六塵裡面,色、聲、香、昧、觸、法)。獨標音聲者(為什麼講這個音聲?)。以入定時。五根俱閉(不起作用)。唯耳根虛通(你如果關起來的話,你說耳朵把它關起來,怎麼關起來呢!)。聲塵易動。今言不動。所謂入流亡所也。一修止竟。
子二修觀二(怎麼觀照?)醜一明修觀意二辨修觀相
醜一明修觀意
【複次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沉沒(修止的話容易昏沉)。或起懈怠。(為什麼?)不樂眾善(他不喜歡做這個眾善。就是不積極,修止的人容易消極,不積極的做眾善)。遠離大悲(大悲就是拔度眾生,不可一刻停止)。是故修觀(單單修止不可以的,止是自利,觀的話是要利他)。】
若有止無觀。唯向真如。專於趣寂。心易沉沒(不想動)。便起懈怠。則有二失。一不樂眾善。失於自利。故下法相觀以治之。精進觀以成之。二遠離大悲。失於利他。故下大悲觀以治之。大願觀以成之。一明修觀意竟。
醜二辨修觀相四
寅一法相觀二大悲觀三大願觀四精進觀
寅一法相觀
(法相觀又分成四種,分成無常觀、苦觀、無我觀、不淨觀)
【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這是法相觀裡面的第一個無常觀)。】
此無常觀也。橫觀十方一切世間。即情器二世間(情世間跟器世間兩種世間)。皆是有為生滅之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死病死。非常住法。故曰須臾變壞(會開悟的人,這幾句話就開悟了,不可得,不可得你執著什麼,什麼東西值得我們這麼傷心在那邊哭泣呢?在那裡死執放不下呢,挑起這個執著的重擔,你不覺得這個是一種負擔嗎?)。
【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只要你的心起心動念,每一念都是生滅的,有生滅就是苦,所以,觀心無常)。】
此苦觀也。心行。即行陰。念念生滅。新新不住。如暴流水。波浪相續。是謂行苦(行苦就是剎那生滅)。
【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忽爾而起(看到這個不開悟那才奇怪,那就是什麼都沒有,一切隨緣)。】
此無我觀也。豎觀三際。過去無體如夢。現在不住如電。未來忽起如雲。本來無我。
【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我們的色身沒有一種是快樂的,你想想看!諸位!觀照外境的人比較多,觀照內心這個色身的人比較少,你內心想想看!這個哪裡值得我們這樣執著,執著一個人,執著到凌晨兩、三點都還在文殊講堂裡面繞來繞去的,為什麼這樣子呢?你說你執著師父,你欣賞,欣賞不是什麼罪惡,可是,為什麼弄到兩、三點,她還在那裡起動呢?何必這樣,我也是不淨,你也是不淨嘛!何必要這樣執著這種東西呢?我很同情你,可是,我救不了你,不會形容,所以說,這個眾生相,他宿世的根器不一樣,有的人實在是利根,非常地利,他一下子,生死重要,他什麼都放下,哪裡會一直執著這個臭皮囊,這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此不淨觀也。身為革囊盛糞。從頭至足。三十六物。種種不淨(三十六種物就是說外相有十二種物,身器有十二種物,內含十二物等等,這個加起來就是三十六種,三十六種,什麼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脂肪等等,外面的什麼毛、發、爪、齒、淚、尿、垢、汗,等等三十六種就是不淨,統統不清淨,你講到哪裡統統不清淨。就像昨天華視報導的:定員的綻容,是不是?先被強暴,然後呢?被勒死,用那個襪子勒死,才二十幾歲,勒死,長得很漂亮,是不是?那個壞人也不曉得從哪裡進去,勒死,那麼漂亮,你看,演員化妝起來很漂亮,結果,死的時候,然後,放火再燒,淹滅證據,燒得都不是人,那麼漂亮的一個小姐,燒一燒就什麼都沒有,我們常常說,你怎麼看不開呢,我就弄不清楚,你哪一點看不開,為什麼死了那麼多人,火葬場燒了那麼多,美的美女,那為什麼你不會覺悟?有一次,我去火葬場,殯儀館那個地方加持,結果,那個屍體很多,結果說:師父!您慈悲!幫我加持一下。我不認識他,硬拉著:師父!我跟您頂禮,您幫我女兒加持一下。我說:好!好!看一下,好、好,加持、加持……,那就過去了,因為,那個停屍間太多的屍體,都滿了,爆滿了,爆滿的時候:師父!慧律法師!幫我女兒加持一下。我說:你女兒為什麼……。我女兒難產,難產死掉,太慢看醫生,去看,哇!她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也一樣死,加持的時候:哇!你好漂亮,你真的很漂亮,我在加持的時候,我就告訴她:哇!你好漂亮!真的,你怎麼長那麼漂亮,噢!她女兒真的是夠漂亮的,躺著,還是要死,沒有辦法,生產,叫你不要結婚你偏要,一直靠過去、一直靠過去,很奇怪!叫你不要生硬要生,很奇怪!三十六種,種種不淨,是不是?)。又經雲。當觀此身。猶如毒蛇。故無可樂(這個色身就是沒有什麼可樂的,不是可口可樂那個可樂,沒有什麼一點快樂的,都沒有)。上四觀為除凡夫四(種顛)倒(凡夫四種顛倒就是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不淨為淨,以無我為我)。一法相觀竟(所以,法相觀就是無常觀、苦觀、無我觀、不淨觀)。
寅二大悲觀
【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以)來。皆因無明。所薰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我們生生世世已經苦得不堪言,已經苦不堪言)。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也不曉得有多少,也不知到底有多少,亦無分齊,分齊這裡當多少,不知道要多少,要受多少的苦)。難捨難離。而不覺知(為什麼還不覺悟?嗚……,菩薩就會哭了,嗚……,你為什麼還不覺悟?嗚……,我要哭了,你為什麼還不覺悟?為什麼?哭給你覺悟,是不是?而不覺知,是不是?)。眾生如是。甚為可愍(還在這個錯誤的世間裡面拚命地打轉,還不趕快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去)。】
此觀眾生。自有無明以來。惑業苦三。相續不斷。備受三世重苦。不得舍離。久處長夜。尚不知起厭求心。蓋眾生本具佛性。枉受如是生死之苦。甚可憐愍。故動菩薩。同體大悲(動菩薩的同體大悲)。
寅三大願觀
【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離開分別,用無相才能離分別)。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所以,講經說法要懂得要善巧、要方便,最好要有幽默,幽默,但是,不下流,有的人聽師父講課以後,也滿歡喜的,白天上班上得很累了,聽聽晚上講講笑話,是不是?這堂課沒有來聽課的時候,他下一堂課就問同參道友:餵!師父上個禮拜講什麼笑話?竟然不是問佛法,還趕快問有什麼笑話。)。】
此因悲立願。思惟眾生。與我同體。故當發願救拔。離分別者。不顛倒心也。視大地眾生。猶如一己(就像自己的色身,自己一樣)。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相。遍於下。分身塵剎。萬行繁興。盡未來劫。長時心也(就是時間很長)。救拔一切。廣大心也(就是發廣大的心,髮長時的心)。令得涅槃樂。第一心也(要髮長遠心,要發廣大心,要發第一義諦心)。
寅四精進觀
【以起如是願故。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你有多少能力,你要貢獻多少的能力,所以,我們是個出家或者是在家,如果,我們外面有善可得,我們隨自己的能力,看到有人要傷害佛教,我們應當隨自力勸勸他,勸告他:不要這樣子)。】
此依願精進。眾善奉行。多方濟度。竭盡心力。而不懈退。二修觀竟。
子三雙運三醜一總標二別辨三總結
醜一總標
【唯除坐時。專念於止(就是當專門在坐的時候,因為他是靜態,所以觀照於止)。若餘一切(若其他的動態)。悉當觀察(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應作就是順真如理,應該作,順善應該做。不應作:不順真如理,或者不順善行,那不應該做)。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統統止觀雙運)。】
此約四威儀。唯坐時專修止行。餘威儀中(其他的威儀當中)。悉當止觀雙運。順理者應作。違理者不應作。止觀如車兩輪。如鳥兩翼(就像鳥的雙翼)。單輪易覆。孤翼難飛。未可偏廢也。一總標竟。
醜二別辨二寅一約法二治障
寅一約法
【所謂雖念諸法。(但是)自性(本空,一切法)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因為不昧因果,事相還是存在,雖存在,但是,它本體就是空)。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此中二「雖」字「即」字(這兩個字)。即含不偏雙運之意。文有二段。互動發明。前(面)雖念諸法自性不生。當體即空。止也。而即念因緣業果。纖毫無差(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一點都逃不掉)。(那麼就要)廣修眾善(廣修眾善這個意思,就是止之善,止之善就是定中有慧,修定是主,修慧是附帶的)。即止之觀也。次雖念善惡業報。依他似有(依他似有就是緣起)。(似有:)觀也(在有相觀照)。而即念諸法。隨緣顯現。性不可得(本來就是空)。即觀之止也(主修慧,但是附帶有定)。此居空不捨萬行。涉有不染一塵。寂照雙流。空有不滯。一心雙運。實圓頓妙修之旨矣。一約法竟。
寅二治障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凡夫就是妄想多而且不定,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凡夫眾生都是執著這個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為什麼二乘見?他沒有大悲)。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所以,修止是對治凡夫等等,若修觀對治二乘)。】
初修即觀之止。知幻有本屬真空。除(掉)凡夫人法二執(著)。樂著世間五欲之境。除二乘心外有法。怖畏生死。怯弱之見。次修即止之觀。知(道)真空不礙幻有。除二乘不起大悲。願行狹劣心過(就是小悲小願,所以說,願行狹劣之過)。除(了)凡夫不修諸善功德(除去凡夫不修諸善)。懈怠心過(因為有觀的話,他才會要去行善,這個都是對治凡夫跟二乘的毛病,修止的時候對治凡夫的執著以及二乘之見,修觀的話對治二乘不發大悲心,對治凡夫不修這個善根,這個都是對凡夫跟二乘人的對治)。二別辨竟。
丑三總結
【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止觀不具就是缺一不全)。則無能入菩提之道(只修止不入觀也不行,只修觀沒有止也不行)。】
初句承上。先二門雙具(二門又具就是止觀雙具)。互助不離。定愛慧策。慧狂定製(如果定,起了愛的執著,簡單講如果起了定的一種執著,那麼要用這個慧來策勵、鼓勵,因為這幾個字你們看不懂,定愛慧策就是當你起修定修得變成一種定的愛,執著定那麼就要趕快用慧來鞭策叫做定愛慧策,起了定的執著就用慧來鞭策勉勵自己,那麼慧狂定製,如果般若的智慧比較有了,但是,狂的意思的就是說已經超越了只在那邊談論理論,只論理論不重修行,那不行,要趕快用這個修行的定,趕快把它制止下來,事相的修行,所以,狂慧就是你只在理念上知道,那不行,要趕快在事相裡面,把它制定下來,停止下來)。凡夫厭世無常。勤修眾善。二乘不怖生死。能起大悲(意思就是能夠讓眾生依願離這個世間的無常,趕快修這個眾善,也能夠讓二乘人不怖生死,能回小向大起這個大悲)。不滯(滯就是不通。不會停滯在不通的)空有二邊(裡面。落入空也不對,落入有也不對。滯就是不通。不會停止在空、有二邊)。自可直趣菩提之道。後二句顯止觀不具。如單輪不能遠運。只翼安得高飛(單一隻翅膀是不能飛的,沒有辦法)。二約法廣辨竟。
丁三防退方便
戊一明畏退之機二明防退之法
戊一明畏退之機(防退就是叫你救生極樂世界)
【複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哇!要那麼長,是不是?很難!)。以住於此。娑婆世界。(怎麼樣?怕!怕什麼?)自畏不能常值諸佛(不能常常碰到佛法)。(也沒有辦法)親承供養(世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信心沒有辦法成就,沒有辦法做到不退轉,難可成就)。意欲退者(怕會退掉)。】
此約劣機。初學是法者。謂修行信心。欲求正信。速得成滿。因(為)機劣難成。心懷怯弱。下明怯弱所以。因住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裡面。五濁惡世裡面,我們都講過好幾次了,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就是無自相,就是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綜合;見濁就是我見熾盛;煩惱就貪愛熾盛;眾生濁的話,一切眾生都是互相殺、盜、淫:不畏惡果,撥無因果:眾生濁;命濁就是世間的壽命太短,世間的壽命太短。五濁惡世)。釋迦已去。彌勒未來(彌勒還沒有來到)。不能值佛。外缺勝緣(外面缺乏這個殊勝的緣)。故懼退失(所以怕退掉,退掉這個道,恐怕退掉這個道)。
戊二明防退之(辦)法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你的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就是指極樂世界,所以,都攝六根)。】
勝方便。即念佛法門。可以橫超三界。乃為修行捷徑。如來以此方便。攝受護持。劣機眾生。令其信心不退。專意念佛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因緣。乃本覺內熏為因。能發信佛之心。依信起行為緣。轉得資熏之益。信行既篤。更加願求。三種資糧既具(就是信、願、行)。故得往生見佛。永離惡道。
如《楞嚴?勢至圓通章》(《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雲(說)。十方(的)如來。(都是)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佛想我們眾生,而我們眾生不想佛,那你有什麼用呢?)。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乃至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此亦念佛因緣。感應道交也。
【如修多羅(修多羅就是經典,如《阿彌陀經》裡面)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此引證專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居不退地。蓋往生不退。約有三位(大概有三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一者如蓮花未開(的時候)。信行未滿(信行未滿:十信位還沒有滿)。此但處無退緣。故名不退(只是還沒有退縮而已,因為,外緣都是極樂世界清淨的地方,你不會退到凡夫來)。二者花開見佛。當信位滿足。分見法身。住正定聚(正定聚就是決定成佛)。乃真不退。三者三賢位滿(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滿)。初地已去。證遍滿法身。生無邊(的)佛土。如佛記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佛滅度以後六百年來人間降生的,所以,這個龍樹菩薩在佛經裡面就有授記了,六百年後有一個菩薩降生,這龍樹菩薩八宗共祖。八宗共祖:八個宗派的始祖,都要尊他為祖師,這個龍樹菩薩死在外道,死在外道,因為,他太會講話了,太會講話,外道碰到他就受不了,但是,死的時候死得很慘,外道害死他,剁成肉醬害死他,龍樹菩薩太會講話,太有智慧了,太有智慧了,沒有一個能夠跟他辯論,所以,當時的外道恨他,就讓他死掉,太有智慧還是不好,還是不好,所以,躲在講堂裡面平安無事,睡覺,是不是?現在,以後講話要客氣一點,不管是對清海的、盧勝彥,或者對這個一貫道的師兄,或者是對#*,都要客氣一點,要我讚嘆當然是很難,客氣一點,彼此不傷害就好了,你們信你們的,我信我的,看到龍樹菩薩這個情形,稍微自己還是不要,把他們當作也是菩薩,也是菩薩,但是,我們不敢領教)。住初地。生淨土等也。此中即得往生。常見佛故。又雲畢竟得生。住正定故。似當後二不退也(後二就是住正定聚真不退轉,行不退或者是念不退等等)。四修行信心分竟。
丙五勸修利益分三
丁一總結前說二備陳損益三極勸修學
丁一總結前說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摩訶衍就是大乘,我們這個大乘的道理,我已經總說諸佛的秘藏,就集中在這一本《大乘起信論》,所以,這本《大乘起信論》非常重要的一部論文,非常重要的,宗百部的論的思想就是《大乘起信論》,你研究這部就等於你看過一百部的論典)。】
如是指正宗三分。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為諸佛秘密之藏。淺智莫識(淺智慧的人不能了解)。我為利生故。今已總說。意在流通遐邇(遐邇就是遠近,還好我們有一個馬鳴菩薩出來造論,讓我們容易看到這一本)。除疑舍執。是以勸修。即流通分也。
丁二備陳損益
【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所謂思量是方便講,其實是無相真如叫做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佛)道。】
此總顯三慧之益(三慧就是聞、思、修,聞慧、思慧、修慧之益)。甚深境界。即一心之大總相法門(我們說戒、定、慧,戒、定、慧三學,戒、定、慧是戒學、定學、慧學,慧學底下分三個:聞慧、思慧、修慧,所以,這個三慧是從戒、定、慧開出來的,也就是一心之大總相法門)。唯佛能證。故冠以如來。若眾生欲於此大乘(的)境界。生信遠謗(產生信心遠離誹謗)。而得契入者。應以三慧為能入故。持者聞持。即聞慧。思量即思慧。修習即修慧。三慧具足。複本心源(恢復到我們本來的面目)。究竟得至。如來無上覺道。
【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這個人一定繼承佛的深責重任: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摩頂授記)。】
下別顯三慧。此聞慧益。聞大乘一心真如之理。為成佛之本。諦信不疑。心不怯弱。定得信心滿足。入於初住。堪紹佛種。為佛授記。()
【假使有人(如果有一個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如果有一種人可以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怎麼樣?叫他們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此法就是真如、實相,就是無相、無念,無相、無念、真如、實相,就是這八個字,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當然超過了,一個是生滅福德,一個是自性的福德,那完全當然不一樣)。】
此別顯思慧益。以十善有漏。教令修行。不出輪迴。此法無比。食頃暫思。便成佛種。從因克果。必紹佛位。故不可喻(沒有辦法比喻)。
【複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嘆其功德。亦不能盡(所以,就是要弘法,受持這個《大乘起信論》,按照這個論去觀照,一日一夜所受的功德,那不能稱嘆的,沒有辦法盡的)。】
此別顯修慧益。若能觀察大乘正理。稱理起修。是謂圓修。較之權漸。日劫相倍(用《大乘起信論》一日一夜,超過眾生一劫的修行,叫做日劫相倍)。故為時雖少。功德甚多。非但凡小盡思度量。不可得說。即諸佛窮劫稱嘆。亦不能盡。
【何以故(為什麼?)。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法性是無相,當然是不得了)。此人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邊際。】
此征釋無盡所以(沒有辦法,無盡)。謂真如法性。具足恆沙性功德。故此稱性所修。一一離相。雖一日夜。其功德亦無有盡。上(面)陳信者之益(就是描寫有信心的人,陳就是描寫,有信心的人就可以得到利益,要相信)。
【其有眾生。於此論中。毀謗不信(毀謗《大乘起信論》,哇!那罪很重)。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是故眾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所以,這個誹,所有的罪就是誹謗的罪最重,其他的罪你不能斷眾生的慧命,你這個罪就會斷眾生的慧命,這個罪非常地重,因此!告訴諸位!若不想下地獄,莫謗如來的正*輪,就是這個道理)。】
下陳謗者之損(描述這個誹謗的人的損害)。以此論。乃(是)諸佛法身。大乘(的)正理。出生十方(的)聖賢。若有謗者。獲無量罪。受極大苦。故論主叮嚀誥誡。以免自害害人。斷絕三寶種性。
【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轉釋斷三寶義。如來佛寶。依之得涅槃。菩薩僧寶。依之成菩提。此法即大乘一心。得成菩提涅槃之法。即法寶。謗此法者。即斷三寶種。二備陳損益竟。
丁三極勸修學
【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大乘起信論》)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大乘)法。得成淨信。是故眾生。應勤修學(他一定要按照《大乘起信論》來修行)。】
結勸此法。為三世不易之軌。諸聖共由之路。故應勤修學。得成淨信。得證菩提。五正立論體竟。
甲六總結回向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分總持說。回此功德如法性(回向這個功德就像法性的無量無邊)。普利一切眾生界(還是一樣沒有自私的,利益一切的眾生,你看!諸佛菩薩!這些大菩薩、祖師大德,沒有自私,沒有一個人自私可以成就佛道的)。】
初句結義。即一心二門三大之義。豎窮三際。曰甚深。橫遍十方。曰廣大。一切諸佛之所同證。次句結文。乃隨順機宜。於深廣法義。以少分文字。總持而說。提綱揭要。正為樂略之機(樂略之機的意思就是喜歡簡單的,可以得到很多的道理,樂略之機就是說喜歡講簡單一點的,但是,道理具足很多,叫做樂略之機,歡喜那種簡略的,那是應付那些根器)。以一萬一千餘言。少文而攝多義也。後二句結回向。即回向三處。一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回向法界的意思)。二菩提(就是我們的究竟涅槃)。三眾生。回顯示正義功德。如真如法性。平等周遍。此回向實際也(簡單講就是法界)。回對治邪執功德。普利眾生。令起大乘正信。此回向眾生也。回分別發趣道相功德。普利眾生。信解修證(修就是行,學佛的四個過程:信、解、行、證)。同成正覺。此回向菩提也。造論始終。因緣回向。遙遙相對。無非欲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也(得究竟樂,是不是?所以說,看看這個我們最後的回向,你看書皮黃色的,回向發願偈:印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法界沉溺諸有情,出資讀誦流通者,消除業障盡無餘,身心輕安無病苦,唯願舍報無障礙,身在華中佛現前(華就是花,身在華,這就是悟到無生,你身就在花中,你心淨與佛相應,身在華中佛現前),親隨彌陀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
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下終
最後,再勸告你兩句話,記住!修行要抓住根本,底下要講兩(三)個關鍵:
第一個,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句話你要永遠背起來,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大乘起信論》講的到最後就是真如,真如就是離一切相,沒什麼好講的。
第二,如果你深信念佛,深信淨土法門,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你深信不移,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等同看完了《大藏經》,你就等於把《大藏經》全部看完,看過《大藏經》的人,沒有一個放棄念佛法門,絕對不敢放棄念佛法門,你要記住師父的話。
第三點,要定早、晚二課,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空談理論,一定要定早、晚課,不要自欺欺人,凡夫不能講聖人的話。
我師父,我把我的肺腑之言全部講完了,該講的統統講完了,對不對?
大乘起信論補充資料
輪迴心
茲再詳細要解所謂「心動念變境」:
1.不覺心動,名為無明業相(動心)——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
2.依心動,故生能見相(變念)——若不動則不起能見。
3.依能見,故現境界相(化境)——若離見者,則無境界。
4.依境界,故能行智相(生意)——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不愛。
5.依智相,故生相續相(顯思)——依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
6.依相續相,故起執取相(現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相。
7.依執取,故計名字相(成計)——依於妄執,分別假名字相。
8.依計名字,故起業相(作業)——依計名字,取著不休,造種業故。
9.依起業,故業系苦相(受感)——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皆依不覺本來一心,性淨明體,惡業無盡。(故惑、業、苦三道,無始無終流轉生死無盡)。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一切染法,皆不覺相。無明不覺生三細(八識——動心、變念、化境)。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起信論法數配當圖
起信論五分一覽圖
元曉大師
元曉大師在韓國是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對韓國的佛教有著深遠的影響,且其一生種種的奇聞異事,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他畢生致力將王室貴族佛教轉為生活化、大眾化,而普及於民間。他不但是一位宗教實踐家,更是會通經、律、論三藏,學術造詣深厚的思想家,計有百餘部,共二百四十餘卷的著作留傳於世。
異象出生悟道冢墳
元曉大師(西元六一七——六八六),俗姓薛,名誓幢,又名新幢。祖父仍皮公,父親談捺乃末。於新羅國二十六代,真平王三十九年,即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出生於押梁郡佛地村(今慶山郡慈仁縣)。
傳說薛母因夢流星落懷而孕,懷胎十月後的某日,經過谷栗樹下,忽覺胎兒即將出生,倉惶間無法回家,以夫婿的衣衫懸掛樹林間,作為臨時產房,天空同時出現五色雲彩覆蓋其間,元曉大師就在這樹下誕生了,這樹也因此而被稱為「娑羅樹」。
元曉自幼稟異聰穎,二十九歲於新羅皇龍寺出家,隨師受業,四方參學,精研教義,博通三藏。因其文辭縱橫,辯難風發,被號稱為「萬人之敵」。三十四歲,元曉聽說中國大唐玄奘唯識教派興隆,於是邀約同學義湘一同入唐求法。不料,途經陸路至高句麗(遼東地區)時,竟被誤認是新羅國派來的間諜,在囚禁數十日後,終於無罪獲釋,東行計畫因此作罷。
十年後,元曉已四十五歲,新羅文武王元年,即唐高宗龍朔元年(西元六六一),再次邀約義湘改採海路入唐。二人到了海門唐州邊界,尋了船,預備渡海時,竟然遇上一陣風雨,加上天色已昏暗,不利前行,便借宿於路旁土龕。翌日清晨,環顧四周,只見古墳骸骨四散,但由於雨勢未歇,道路泥濘難行,只好再宿一晚。到了半夜,就覺得有鬼作怪,輾轉難眠。元曉大師因而有所感悟:「前晚以為是土龕,因此安心,不見有怪。今夜知道是寄居鬼鄉,所以心生鬼業。可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則龕墳不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別無心外之法可求!」因而決定攜囊返國,不再前行。
行徑不羈德行莫測
開悟後的元曉,言行羈狂,浪跡塵俗。有時隨興入於酒肆,有時於祠中撫琴;或講經論道,或參禪念佛。偶而留宿閭閻,或隨性寄于山水,任運隨機,優遊自在。
元曉一生異行,頗受非議。當時,新羅王曾設百座《仁王經》大會,遍請有德僧人,元曉亦在推舉之列,卻因其他大德嫌惡而遭排斥。不久,王妃罹患癰腫,群醫束手,國王聽從巫師的話,遣使到國外求醫。渡海到唐途中,使者遇見一位老翁,邀請他進入龍宮。龍王(名鈐海)告訴使者:「王妃是青帝的第三女兒,今龍宮有《金剛三昧經》,欲借王妃之病為緣,使此經在新羅國流布。」於是龍王交代使者將經本帶回,交由大安聖者詮釋,並請元曉大師造疏宣說,王后即可不藥而愈。
使者如實稟報,國王大喜,立即召請大安入宮,並命元曉造疏,於黃龍寺開講。王醫道俗一時雲集,稱揚之聲四起。元曉唱言:「昔日采百椽時,雖不預會;今朝橫一棟處,唯我獨能。」在座大德聞言自愧,深悔當時失察。
後來這部疏傳入中國,即是著名的《金剛三昧論》。
元曉尚有另一異行聞名遐邇:一次駐錫於慶南梁山郡長安面佛光山的「擲板庵」,藥石時間,他以天眼見到中國有一古剎,即將傾塌,連忙放下碗筷,拿起盤子便朝中國古剎方向擲去。當時在古剎中用餐的大眾,聽見空中傳來陣陣怪聲,紛紛走出查看,只見一奇異之物在庭院中旋轉不停。說時遲,那時快,轟然一聲巨響,大地震動,寺院在剎那間化為斷垣殘壁。險遭不測的大眾,受驚之餘,往前探看,只見一陶製盤碟,上面寫著「海東元曉擲盤救大眾」。眾人嘖嘖稱奇,一起朝東禮謝。至今,梁山通度寺屬於比丘尼道場的千聖山內院寺,仍有文獻記載此一異行。
廣弘佛法深入民心
朝鮮半島的文化背景特殊,佛教自始即與國家王權相結合,各宗各派的發展並未進入庶民階層。當時有一位富於德望的老翁,曾對圓珍法師說:「佛法是王法之治具,佛法若衰,則王法衰。」
另在真平王時代,圓光法師為貴王、帚項二賢士說五戒:一、事君以忠;二、事親以孝;三、交友有信;四、臨戰不退;五、殺生有擇。
這些戒法,可說是貴族佛教的倫理規範,一般大眾並未接觸。然而可貴的是,當時有一批僧人甘冒被指責為墮落、破戒的罪名,仍孜孜矻矻,努力地將佛法廣布於民間,打破新羅佛教的貴族意識,元曉大師就是其中的特出者。
元曉悟機超妙,當時,太宗為培育優秀人才,遂敕令元曉住於公主的瑤石宮。其後,公主生了一子,名叫薛聰,天資穎悟,敏睿異常,博通經史,是新羅十大賢人之一。他能以地方語音通曉華夷各地民風,並能訓解六經文學。海東明經者,至今傳受不絕,薛聰實功不可沒。
薛聰出生後,元曉改換俗服,以俗家生活從事各種佛教活動,自號小性居士,於舞伶技者處,取大瓢瓜作道具,唱著《華嚴經》中「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的無礙歌,吟詠諷誦。就這麼又歌又舞,走遍千家萬戶、大小村落,使得「桑樞瓮牖玃猴之輩,皆識佛陀之號,鹹作南無之稱」。元曉躬親教化下層庶民,影響深廣,可見一斑。
由於元曉等人的努力,使朝鮮佛教從此得以人間化、大眾化,而元曉教導念佛的法門,更是影響至今。
元曉出生在佛地村,出家後捐獻家宅作為寺院,名「初開寺」。「元曉」原是方言——「佛日初輝」之意,這層因緣似乎也巧合地說明他將佛法普濟庶民的悲願,是其來有自的。
博通經藏和諍貫通
元曉大師教化的作風,突破了新羅當時的宗教形態,他深入經藏,研究教理,興起新的學風,對《華嚴經》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說:「釋尊說法豈有優劣哉?《華嚴》與他經雖有總別差異,並無勝劣之分。」這是他與義湘觀點最大不同的地方。
其一生著述百餘部,二百四十餘卷,無論質、量,均受後人所推崇。作品內容含括大、小二乘:華嚴、般若、唯識、法華,乃至淨土、戒律等,無所不包,貫通了經、律、論三藏。
元曉的思想重心在於「和會」與「和諍」——會通諸宗風,和諍諸宗門。把全部佛教「和會歸一」。他不偏某一宗、某一派,或受一經一論的拘束。如此總攝一佛乘的思想,於其著述中可以明白得見。如《涅槃經宗要》裡說:「統眾典之部分,歸萬流之一味,開佛意之至公,和百家之異諍。」
《法華經宗要》說:「三世諸佛初成佛時,直至涅槃,為成就一切法門,達一切智地,一言一句皆為一佛乘。」
又《金剛三昧經論》中提到:「如來所說一切教法,無不令人入一味覺故,皆從如來一味之說,無不終歸一心之源,故言一念即是一乘。」
如此宏闊、融和的思想是當時所未曾見的。
新羅神文王六年(西元六八六),元曉大師於芬皇寺著作《華嚴經疏》至四十回<回向品>絕筆。是年三月三十日,在慶州南山的穴寺圓寂,世壽七十。薛聰將其遺骸和土塑像,安奉於芬皇寺中,以表追慕之意。據說當薛聰立在塑像旁禮敬時,塑像忽然回頭,此像至今還留存著。
元曉大師窮畢生精力將佛法平民化,加上不斷努力研究與整理著述,開創了韓國佛教界與學術界的新紀元。高麗肅宗六年(西元一一○一),追諡為「和諍國師」,並建立「和諍國師塔碑」以茲紀念。
千年以來,元曉大師在韓國受歡迎的程度,有如「觀世音菩薩」一般地普遍,時至今日,韓國學者專家撰著專論研究元曉思想者有之,歌頌追慕者有之,原因無他,只因元曉大師以一生歲月奉獻佛教,關懷全民,有以致之耳!
元曉法師(617—?)新羅僧人。俗姓薛,新羅真平王三十九年,即我國隋大業十三年(617)出生。29歲於皇龍寺出家,受業,隨後列游諸方,精研教理。唐永徽初,擬偕義湘入唐,抵遼東,因有所感而返國。住皇龍寺,註解諸經論。後奉王命講授教義,自稱居士,以俗家生活從事各種佛教活動。晚年崇信淨土,年壽不詳,據其《游心安樂道》等書中,引用菩提流志於唐神龍三年(707)譯的《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以及神龍二年至先天二年(713)之間譯出的《大寶積經》,可推知先天年間,元曉尚健在。其淨土著作有《無量壽經宗要》2卷,《阿彌陀經疏》、《游心安樂道》、《彌勒上生經宗要》各1卷,《大乘起信論疏》2卷等。
【《簡明淨土宗詞典》(林克智編著)】(617~?)朝鮮新羅之華嚴宗學僧。俗姓薛。二十九歲於皇龍寺出家。與義湘於新羅武烈王七年(660)欲渡海來唐(一說唐永徽元年,650,或謂總章年頃668~669),然師於途中忽感悟:「心外無法,胡用別求?」遂折回。後奉王命講授教義,自稱居士,以俗家生活從事各種佛教活動。又被稱為海東(朝鮮)師。晚年崇信淨土宗,寂年不詳。後高麗肅宗六年(1101)諡號「大聖和靜國師」。著有華嚴經疏、阿彌陀經疏、金剛三昧經論、大乘起信論疏、十門和諍論、法華宗要、二障義、判比量論等書。其中二障義、判比量論二書佚失一千三百餘年後,至二十世紀始分別別為日本學者橫超慧日、神田喜一郎所發現。(宋高僧傳卷四、三國遺事卷三、卷四、高麗史卷十一、新編諸宗教藏總錄、東域傳燈目錄)p1229
【佛光大辭典】(人名)新羅國黃龍寺元曉。從湘法師入唐游往處處,華嚴唯識,最其所達。後還,化振海東。所著起信論疏,彌陀經疏等盛行於世。世稱其人為海東師,疏曰海東疏。見宋僧傳四。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朝鮮新羅華嚴宗僧。俗姓薛,幼名誓幢。二十九歲出家於皇龍寺,後遍游諸方,精研教義。以文辭縱橫、辯難風發,故人稱萬人敵。新羅?真德王四年(650),與義湘入唐求法,途中,悟及『萬法皆由心起,毋須外求』之義,遂獨自攜囊而返。又,據載師嘗留宿瑤石宮,與公主生下一子薛聰(博通經史,為新羅十賢之一),乃還俗,自稱卜姓居士。又作歌行世,且持樂器至各村落,以載歌載舞之方式教化民眾,使庸夫黃髫皆識佛陀之號,鹹念南無。後住芬皇寺,纂輯《華嚴經疏》,未完即命終,年壽不詳。諡號『和諍國師』。
師言行狂悖,晦跡塵中,或入酒肆娼家,或持金刀鐵錫,或作疏講華嚴,或撫琴樂祠宇,或宿閭閶,或坐禪山水,恣意隨緣,放浪優遊。當新羅王設百座仁王經大會,遍請碩德時,師雖為州所薦舉,但諸德皆惡其為人,故諫王勿納。其後,王夫人病,醫藥無效,廣求靈法,得《金剛三昧經》,然無人能解,遂命師作疏;師成疏五卷,但為宵小所竊,因此重錄略疏三卷,延遲三日於黃龍寺敷演。王臣道俗雲集,此法遂廣行於國內,王夫人亦因而不藥而愈。其著作除上述一疏之外,另有《瓔珞本業經疏》二卷、《無量壽經宗要》、《阿彌陀經疏》、《游心安樂道》、《彌勒上生經宗要》、《大乘起信論疏》、《般舟三昧經略記》、《十門和諍論》、《法華宗要》、《二障義》、《判比量論》等書。其中《二障義》、《判比量論》二書佚失已久,近年始為日本學者橫超慧日、神田喜一郎所發現。
(散心:梵語viks!ipta-citta。指散亂之心;即心馳騁六塵,散動而不能止住一處。為「定心」之對稱。《摩訶止觀》卷五上(大四六?五七中):「夫散心者,惡中之惡。如無鉤醉象,踏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馱。疾於掣電,毒逾蛇舌。」又相對於「聚心」而言,《俱舍論》卷二十六(大二九?一三五下):「毗婆沙師作如是說:聚心者謂善心,此於所緣不馳散故;散心者謂染心,此與散動相應起故。西方諸師作如是說:眠相應者名為聚心,余染污心說名為散。」此外,以不住於定心而念佛誦經,稱為散心念佛、散心稱名、散心誦法華。《大品般若經》卷二十、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九○、《成唯識論》卷三、卷四]見《佛光大辭典》)
直心:指質直而無諂曲之心。乃一切萬行之根本。諸經論廣用此語,各處用例所詮指之旨趣雖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無虛假」之意,而隨各處經文大旨廣申弘義。如維摩經中所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菩薩淨土」,即指其不虛假;另如大乘起信論,以直心為十信成就菩薩所發三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之一,即視之為正念真如妙法之心,而與觀無量壽經所說之「至誠心」含意相同;六十華嚴卷二十三以之為清淨純一、專心企求佛道之「菩提心」;六祖壇經以之為自性顯露之心;日本淨土真宗則視之為「他力之信心」,即對彌陀本願救度力的真實信賴、毫無猶豫疑滯之心。《維摩經卷上佛國品、華嚴經疏卷十八、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
深心:梵語adhya^s/aya。為三心之一。又稱深信。此詞於佛典中之語義,頗有異解。惟通常係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掃除猶疑不定而對佛法真實確信之心,或指樂集諸功德善行,又深信愛樂之心。維摩經卷上佛國品(大一四?五三八中):「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中略)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六十華嚴經卷二十四中列舉十種深心之名(大九?五五一上):「何等為十?一淨心,二猛利心,三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無足心,九勝心,十大心。」觀無量壽經載,若有眾生欲往生淨土,若發三心即便往生,深心即為其一。善導釋為深信之心。另外亦指凡夫執迷之深固,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載,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八十華嚴經卷三十五、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大智度論卷七十一》
大悲心:指欲拔一切眾生苦之心。
三心:指三種心。(一)為往生淨土而發之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相當於彌陀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之「至心、信樂心、欲生心」。有關三心之解釋,異說殊多。淨影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謂,誠心者,起行不虛,實心求去;深心者,信樂殷至,欲生彼國;回向發願心者,直爾趣求,說之為願,挾善趣求,說為回向。善導之往生禮讚偈則謂,至誠心者,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嘆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此三業必須真實;深心者,即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之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回向發願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此外,迦才之淨土論卷上、智光之往生論疏、知禮之觀經疏妙宗鈔卷六等,均以此三心等同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直心、深心、大悲心,均繫於十信之終心所發者。《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翻譯名義集卷十一、念佛三心要集、念佛名義集卷中》(二)十信成就菩薩所發之直心、深心、大悲心。(一)直心,指正念真如之心。(二)深心,指樂集一切諸善行之心。(三)大悲心,指欲拔一切眾生苦之心。系大乘起信論所立,與維摩經卷上佛國品所說之直心、深心、大乘心同。《淨土論卷上(迦才)、華嚴經疏卷十八》(三)初地以上菩薩所發之真心、方便心、業識心。(一)真心,又作超越心,即根本無分別智之心。(二)方便心,即以後得智利益眾生之心。(三)業識心,即生起根本、後得二智時,尚留之微細生滅之心。《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下》(四)凡夫所未能祛除之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一)起事心,四住地所起煩惱粗強,能起業事,障蔽佛之化身之心。菩薩修習伏結之道,伏除此心,故得化身。(二)依根本心,依無明之根本而起四住地惑之心。此心障蔽佛之報身,菩薩修習斷結之道,斷除此心,故得報身。(三)根本心,以四住煩惱為本之無明地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法身,菩薩修習勝拔道,滅除此心,故得法身。宗鏡錄卷八十九將此三心依次配於前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大乘義章卷十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本》(五)聖者必須斷滅之假名心、法心、空心。(一)假名心,執著實我之心,乃外道之見。(二)法心,執著實法之心,乃小乘有部之見。(三)空心,執著我法二空之心,謂此心滅時,諸業煩惱即永不起而得入涅槃。《成實論卷十一假名品》(六)十地之每一地各有入、住、出等三心。(一)入心,入地未久住時之心。(二)住心,久住而住地盛時之心。(三)出心,臨久住之末,漸近後勝位之心。《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本》
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鬚髮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菩提心依種種緣而發,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發菩提心有四種緣,以如是四種緣為增上緣,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即:(一)見聞諸佛菩薩之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二)雖未見神變,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三)雖不聞法,但自見法滅之相,故護持正法。(四)不見法滅之相,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擾,而難得發心。另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載有四緣:(一)思惟諸佛,(二)觀身之過患,(三)慈愍眾生,(四)求最勝之果。無量壽經宗要以「四弘誓願」作菩提心,且將之分為隨事發心(由具體之事項而發)與順理髮心(由普通之真理而發)二種。大乘義章卷九對發心立三種之別:(一)相發心,見生死與涅槃之相,遂厭生死,發心求涅槃。(二)息相發心,知生死之本性寂滅,與涅槃無異;離差別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發心,知菩提之本性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歸於自己之本心。摩訶止觀卷一上謂,藏教、通教、別教,乃至圓教之菩薩各因推量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之四諦理而發心,故稱推理髮心。大乘起信論則說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證發心等三種發心,於信成就發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種發心。密宗主張,發心為阿字五轉之一,復基於「菩提心論」行願、勝義、三摩地等三種菩提心,而說四種發心:(一)信心,指對於求無上菩提毫無疑惑之心。以其為萬行之基礎,故又稱白淨信心。(二)大悲心,發白淨信心後更立四弘誓願。亦作行願心、行願菩提心。(三)勝義心,於諸教中選擇殊勝之真實。亦作深般若心、勝義菩提心。(四)大菩提心,決定舍劣擇勝之際,十方諸佛即現眼前證知,諸魔見此則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雖一度區分,但本為一體,以至佛果間無須臾或離,此是為自行化他、世間出世間修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稱有相菩提心;然以本來有相即無相,如虛空離一切相,故與無相菩提心相契。於日本淨土宗,源空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以為菩提心是雜行,而加以廢斥。基於此理,淨土宗鎮西派區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之菩提心,且謂菩提心為總安心、三心為別安心,而主張不應排斥發菩提心。另外,淨土宗西山派區分為行門與觀門之菩提心,主張廢前者,後者即是「三心」。淨土真宗則分為自力菩提心與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願誓與眾生信樂,即真實之信心為願作佛心(願成佛之自利之心)、度眾生心(濟度一切眾生之利他之心),故稱他力菩提心、淨土大菩提心。《大品般若經卷九、舊華嚴經卷九、優婆塞戒經卷一、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大日經疏卷一、卷十四、摩訶止觀卷一下》
三十六物:指構成人身之三十六種要素。然關於數目,多有異說。據《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八所舉,三十六物分為外相、身器、內含三類:(一)外相十二物,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二)身器十二物,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三)內含十二物,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髒、熟髒、赤痰、白痰。《雜阿含經》卷四十三則列:發、毛、爪、齒、塵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髒、熟髒、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陰、膿、血、腦、汁、屎、溺等三十六種。南本《涅槃經》卷二十二(大一二?七四九中):「見凡夫身,三十六物不淨充滿。」故「不淨觀」,即是觀三十六物不淨(自體不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