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由禪風文化主辦,盈瀚投資、盈天文化、ID-Studio、千核數碼協辦,廣州市佛教協會作為指導單位的「2016年首屆禪風論壇暨禪風文化新媒體發布會」在廣州四季酒店隆重舉行。來自佛教界、傳媒界、文藝界、企業界和商界的代表共一百多人出席了此次活動。
2016首屆禪風論壇主題為「佛教文化與新媒體」,分為兩場分論壇「新媒體時代下當代佛教文化傳播」和「禪話人生:佛教文化與生活」。中華文化促進會佛教文化中心副主任、青海北海禪院住持明賢法師出席活動並發表主旨發言。
明賢法師:各位法師、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大家好!我講話的主題是「由一個『沒有圓周的圓』說開」。剛才一位老師的發言中提到了去中心化,同時又提到了「網際網路+」,都是絕佳的話題。只是,佛教人士而言是否反應得過來?未來的弘法格局會不會在「網際網路+去中心化」的大背景下,加來加去加糊塗了呢?
為什麼我要談「沒有圓周的圓」這個問題呢?前幾天有一位居士來問:觀音菩薩千處祈,她為什麼可以千處應呢?一個人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如果到處祈求、到處都能解決問題,這可不光是如網際網路般互通一個訊息的事,得幫人辦事,還得辦成,這是什麼力量?
我回答他說:觀音菩薩這個能力,你且這麼理解,把它當成一個沒有圓周的圓,因為,精神原點如果沒有圓周、沒有邊界,便沒有中心,這人的能力跟先前就不一樣了。人們因為有了「我」、有了自我為中心的原點,便產生了邊界,精心羅致,邊界越森嚴人生越痛苦。邊界隔絕中,人的無限貫穿能力被削弱了,最終只能將有為的主動用在謀名謀利的飲食男女之事上,圍繞自我這精神原點去全力追求。
談到網際網路工具,我個人是有一點使用經驗的。2006年,我記得佛教界還有很少有法師用部落格和微博。那時我參與「中印友好年、重走玄奘大師西行之路」這麼一個活動,被譽為最早使用部落格的僧人。當時法師中使用部落格的兩位,一位是學誠法師,一位就是我,網路雅號「和尚部落格」。這個部落格到現在為止的冬粉數是 400多萬,是延參法師微博的一個零頭(延參法師微博有4000多萬冬粉)。當時我覺得微博太費時,只願意用部落格,結果落後一著,現在微博只有幾萬冬粉。
在網路時代我們來談「沒有圓周的圓」這個問題,其實關乎到人的精神世界。當精神原點邊界的外延特質是貪嗔痴,那麼邊界是越森嚴越苦。像延參法師這麼多冬粉,我相信他對於這些冬粉第一個貢獻肯定是快樂,讓大家輕鬆,並且有自信。
而精神邊界這裡所鞏固起來的就是關於「我」的問題。有「我」就苦,沒有「我」才快樂。
我們這裡可能要考慮到網際網路一個新的特點:佛法在互相傳遞時,人際之間我們往往是從「苦」來談起。剛才黃夏年老師談到,在網路的佛法介入點很有可能不是這樣,要談現世、要談安樂、要談人積極向上的精神。
如果這麼來劃分,以「苦」為介入點,近乎「死」的佛教,較難使「看一半內容、零思維、雙倍情緒反應」的網友產生共鳴。以「生」為介入點,「人生佛教」的介入點,就是以安樂、以自信、以希望為介入點,這是容易讓網友生髮共鳴的。
如果說現在這個時代有一個好機遇,那就是網路,對佛法而言,此一機遇正如一張最後的船票:緊握機遇、渡向彼岸!似乎,了生死的佛法的網路契入點,漸漸由「死」轉向了「生」,也正從電視話語下的「娛樂至死」轉向網路話語下的「娛樂求活」。
美國作家叫尼爾·波茲曼,在早期有一部對於當代媒介「話語」進行深刻分析的著作,叫做《娛樂至死》。《娛樂至死》談到電視媒體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話語進行重構的殘酷現實。它說因為有了電視媒體,政治、經濟、法律等,甚至包括文學,它們的方式全都被改變了。
如今,尼爾.波茲曼的電視時代即將過氣,我們現在實際上進入了「娛樂至死」的「後娛樂至死」時代。網路時代來臨了,這不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了,很可能,是一個「娛樂求活」的時代。
因為網路上人們從娛樂作為切入點,從找樂子作為介入點,但網路與電視這兩種工具完全不同,它讓人參與並進入另一個社會,很可能,人們在那裡找到一種新的生活。
這就是說,在一個全新的格局中,網路時代給佛法的弘揚留下了一個新的空間。這個空間的關鍵問題是「話語」,或者是「話語權」的問題。剛才王雷泉老師笑談說網路社會沒有「網路中央」。但當我們看到延參法師微博上4000多萬冬粉的時候大家震驚了,他在微博上發一句話豈不儼然是一個大指示。
所以,對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借王雷泉老師的話說,「網際網路的特點正如因陀羅網」,它是以任一眾生為中心的心靈平等互鑒的生命功德共同體。
因此,把先前的中心形態變成以生命為主體的新形態,可以說是扁平,也可以說立體,不光是大家都能來平等相處,而且還能直接參與。現在網路上實際早就已經從圖文的參與進入了視頻社交時代,我們從只能被視頻強化催眠到直接參與視頻互動,已有很多情況發生了改變。
以前我們講,對「有為的主動」如果過分依賴,對「無為的放下」過分不放心,我們可能會產生苦。可是在自己也可以參與的時代,情況就有變化了。
練武功的人有個辭彙叫膂力,膂力就是功夫特別好的時候,一拳出去,力量的滲透能夠傳遞得很遠。人們有可能通過網路的工具讓自己膂力將盡的時候,由苦出發,收穫一個樂的結果。這需要佛教界共同的重視和努力,尤其需要各位老師和專家學者為這個時代指出更新的路徑。
剛才有老師打了個網路時代非常有意思的比方,說「羊毛出在羊身上,豬來付錢」。媒介常常是娛樂至上,但網路媒介,則有可能,「從娛樂開始得到『常樂我淨』」,反覆切磋的人生經驗,雖然不是人際間的直接傳遞,但網路這個工具真的能夠傳遞佛法的正能量。佛經的書本載體,正從人際間的傳遞漸漸過渡到網路空間。
網路空間該怎麼來定義?一開始有人講網路是虛擬的,可是它的功能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正日益規定和決定現實生活形態。我們需要重新來定義它,網路到底是不是虛擬的?
網路不是虛擬的,因為虛擬的只有人的情緒。貪嗔煩惱是虛擬的,現在人們通過網路的空間把貪嗔變成了實際的幫人、害人、助人、毀人的事實,幹壞事也通過網路,乾好事也通過網路。網路實際上儼然是一個實體,網路就是一個將各種煩惱實體化了的另外一個真實的人的世界。
在我們現實人的世界裡面,應該有倫理、社會法律等方面的限制。人的展現是不完善的,有很多層次被隱藏背後。可是在網路空間這個世界裡,所有的人都會真實。你只要讓他匿名,他能把他所有人性的最劣根、人性的最優點都充分展現出來。
因此,這裡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問題:因為網路時代的參與,當下人的生活智慧事實上完全在改變、全面發生改變,網路有可能會指導並規定人的生活。
今天我們禪風分論壇這場的主題是禪話人生,談到的是一個生活的問題。其實生活也並不簡單,尤其是我們要知道生活的綱領:人際有人際的綱領,網路有網路的綱領。木心先生有一句話,他說「沒有綱領、無法生活」。世俗生活的綱領和網路空間的綱領需要去構建,構建好了才有更強勢的力量來指導我們什麼時候該放下,什麼時候該提起。
綱領重建是一個需要。不光現實生活中構建佛法方面人際間的綱領,還有網路的綱領也需要。對「有為的主動」,我們一般情況下是放不下的,可是放不下就反而陷入被動,陷入被動就有苦,苦用什麼方式來解決?佛教文化在網路世界的傳遞給我們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因為這裡提供人生的新綱領,在這種綱領引領的下面,我們有可能來解決人生苦的問題。
所以,如果談網路時代佛教的定準,很有可能也是這樣:沒有佛法綱領、人們無法生活。確認綱領就可以開始生活。
先前人際間的規則,可能還會發生重構,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打破規矩,另成方圓」開始。網路時代有網路時代新的「方圓」,網路虛擬出現在網路實體上,網路時代已經給予我們一個新的社會秩序。
網路就是一個新的人類社會,它是一個新社會,存在一種新的佛教發展契機。不可以忽略的是,網路這個社會有可能讓你看到醜惡,但也有可能,它使你比在現實社會看到更多真實。
網路這片萬丈紅塵,是佛子立足處,也是轉身處。當虛擬開始規定現實,網路就是真正的現實。
為什麼說虛擬開始規定現實?如,某人在網路上發表了意見,可是遭遇了反對意見,多了,你就有痲煩了……這就是說,當虛擬的負面聲音過多,其現實的正面形象倒地!
當虛擬的網路規定現實,虛擬就是現實;網路是情緒的實體化呈現,是另外一個實體世界。這裡無意讚美這個實體世界,而是提醒,我們必須面對。
網路一定程度上一直在規定現實世界,這個實體世界的呈現需要更多的智慧。希望,參與到這個實體世界上的人,也能夠從實體的世界裡面獲得生活的新動力。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請各位法師老師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