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每天都在念,而且念好幾遍,但是都擦肩而過了,根本沒有去領會它的意義,更沒有把這樣一個究竟的道融入生活、納入相續。這樣發利他心,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身邊的幾個眾生。現在我們對比較善良、比較順自己心的人,可以存利他心,做利他行。對不太順自己心、比較兇惡或惡劣的人,就做不到存利他心,做利他行了。這是對境上的分別。當自己心情比較好、心態比較好的時候,可以發利他心,做利他行。若心情不好了、心態糟糕了,利他心在相續中就無影無蹤了。若是想和佛學,想和菩薩學,就不能這樣。
《普賢行願品》是隨佛、隨菩薩修習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上師如意寶講,他不希求別的,只希求每天能念誦或修習《普賢行願品》這樣一個功德和善根。所以,無論是學佛修行,還是解脫成佛,都應該依託《普賢行願品》。大家應該重視《普賢行願品》,它是《華嚴經》中的精華。《華嚴經》是佛所說的一切法的精華。可見,《普賢行願品》是精華里的精華。
龍樹菩薩在龍宮裡發現了《華嚴經》,它分上中下三部。釋迦牟尼佛所化剎土——娑婆世界,它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上部《華嚴經》的字數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數。當時把龍樹菩薩嚇住了。他想把這個法弘揚到人間,但是沒辦法弘揚,量太大了。不用說南瞻部洲,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容納不了。中部《華嚴經》的分量也同樣太大了。下部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一個提綱,量也非常多。
我們解脫成佛的希望應該寄托在《普賢行願品》上。大家對此不能擦肩而過,不能輕視。《華嚴經》包括佛所說的一切法,《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精華,這裡包括一切。很多人都好高騖遠,都追求高深的無上密法、大圓滿。其實,無上密法、大圓滿法都包含在《普賢行願品》中。主要是自己怎樣去領會,怎樣地去接受這個法義。悟性越高,它所講的境界越高。若是自己有悟性,有智慧,就能了悟它所講的境界。若是沒有這個悟性與智慧,即使是立斷法、頓超法等再高深的法,你也悟不到,而只能悟到世間的一些境界或方法而已。
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是大乘還是小乘,是顯宗還是密宗,就看你自己的悟性,看你自己的境界。法門平等,主要是看你自己的悟性,看你自己的根基。所以不要擦肩而過。為什麼歷代祖師們,為什麼上師如意寶這麼重視《普賢行願品》呢?這是有意義的。我為什麼講《普賢行願品》呢?也是為了能引起大家的重視。其實它的詞句含義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若是在字面上去領會,挺簡單,也很明了。但是它真正的含義,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領會到。想要真正徹底證得,只有等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