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寺院方丈送給義工的一句話:不見世間過


時間:2017/5/9 作者:如是

寺院裡新來了一位義工,一開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幫忙。做了幾天,她一會兒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會兒又嫌一起工作的義工偷懶,要求換工作。

後來安排她到圖書館裡幫忙,她做了沒幾天,又開始嫌一起做事的阿姨太慢,或是嫌來借書的人沒有素質,總是亂放圖書。

於是又安排她到偏殿門口負責衛生,沒想到,她的抱怨更多了,嫌遊客亂扔菸頭,嫌孩子亂丟食品袋……最後,她帶著一腔怨氣找到方丈,要求重換工作。

方丈聽完了她的一番抱怨之後,問她:「你為什麼要到寺院來做義工?」

她答:「我想學習佛法。」

方丈又問:「學習佛法為了什麼?」

她想了一想,答:「學習佛法是為了做一個佛那樣的人。」

方丈微微一笑,然後寫了幾個字送給她,讓她悟了之後再來。

方丈寫的字,義工拿給朋友看,原來是一句偈語:「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義工請教偈語的意思,於是朋友告訴她這是六祖惠能《壇經》裡的句子,其大意是說一個真心想學佛修道的人,心地是清淨的,看不到世間的是非人我。

義工辯解說:「我的心很清淨啊,所以才會看到他們的很多不對。」

朋友只好又解釋說:「這個『不見世間過』是讓你不要執著於別人的過失,不要把那些放在自己的心裡、口裡,不起怨惱,不四處傳播,而是先要自己做個好樣子,然後再以悲憫的心和智慧善巧的方便來幫助別人改過。」

聽到此,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個染布的師傅,同時收了兩位學徒。不過他為學徒立下了一個奇特的規矩:每個月底,學徒都要對他說兩個字。

第一個月的月底,師傅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飯香。」學徒乙說:「食劣。」

第二個月的月底,師傅依然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覺穩。」學徒乙說:「床硬。」

第三個月月底,師傅又問這兩個學徒:「你們心裡最想說什麼?」學徒甲說:「活輕。」學徒乙說:「事多。」

第四個月月底,當師傅再問同樣的問題時,學徒甲回答:「想學。」學徒乙卻說:「告辭。」

看著學徒乙揚長而去的身影,師傅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心中有魔,難成正果。」

結果,不出師傅所料,學徒乙此後又學過不同的技藝,但都未成功。而學徒甲卻繼承了師傅的染技,最終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染布人。

顯而易見,學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間過」。由於這個心的作用,他的所行所見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極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穫那些怨懟,最終不得不辭別而去。

而學徒甲則是個樂觀的人,在他眼裡,世間是沒有什麼欠缺的,飯食粗糙一些沒關係,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沒關係,只要睡得安穩;活計再多再忙,只要想學習都不會成為負累。

「不見世間過」,這裡的「不見」,不是看不見,也不是聽不見,而是看到、聽見,但是由於心是清淨的,所以不執著、不計較、不放在心上。「世間」,不單單是指人世間,還包括動植物、社會、物理世界等。

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有種種不淨,即是所謂的世間過,而佛視此世界如淨土,所以佛不見世間過。可以說,不是大路不夠寬廣,而是你的思想不夠包容;不是鮮花不夠鮮艷,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陽光不夠明媚,而是你的心靈太陰霾。

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就是指見或不見世間過,其根源都是我們的這顆心。如果心清淨,是善的,那麼我們的所見就都是好的;如果心不淨,是惡的,那麼我們的所見就都是醜的。

所以一切人、一切物的是非差別都緣於心的意識,而非外在的境緣。《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其中的「觀」,就是強調要向內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過失。

查看我們自己的心,檢點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看到別人的不善處,我們也要回過來反省—下,自己有沒有?

在生活中,「不見世間過」其實就是要我們學會以寬容和大度來包容一切,對於不如法、不如意的人和事,以慈悲之心,放下恩怨,放下計較,放下取捨。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既是惠能大師悲心切願的真實教誨,也是引導我們契入佛菩薩境界的真知灼見。期待大家都能如實觀照,如實受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