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賢書:北京龍泉寺沙彌日誌(83):需求.悟性


時間:2011/2/17 作者:閒月

沙彌日誌(83)

沙彌日誌是一個成長經歷,是過程,絕對不是結論,如果您一直抱著這樣的心態來閱讀的話,我就會寫得更自由一點。否則,我就大段引用經論,看得你頭大,雖沒有錯,也看不懂。我想,等我成了比丘,可能會寫的嚴謹一點,但也不會寫結論,因為我根本就沒有結論。上學的時候,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就是一個有結論的教育模式,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判斷題,一切都是有規則的。國小、國中、大學、博士,所學習的知識中都有定論,有評判標準,一百分是滿分,六十分及格,零分就是大鴨蛋,說明我什麼都不會,又該讓我爸暴打我一頓了。後來,我一直就覺得這個有問題,但不知道問題在哪裡,現在的想法是,給萬物貼上標準,就局限住了我們的思維,可是萬物沒有標準我們又無法思考和生存。成年後,生活給了我另一個學校教育以外的規則,比如,我寫了不少的東西,但是至今也搞不清楚主謂結構和動賓結構的區別,漢語語法我也不懂,上學的時候一考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我就暈。現在讓我考國中語文,能考三十分,算我有福報,考國中英語的話,就更糟糕了。把我送到美國大街上扔掉,就等於給美國增加了一個文盲。有一年,我作為一個世界性體育比賽的重要贊助商的工作人員之一,在吉隆坡出差,翻譯臨時有事走了,有一件事情還非得我親自出去辦不可,可一句英語都不會說,怎麼辦呢?眼看著時間來不及了,硬著頭皮出去攔了一輛計程車,上了車,傻眼了,他不知道我要幹什麼,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互相大眼瞪小眼地瞪了一會兒,看看錶,時間要耽誤了,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耽誤了事情很難收拾。一著急,我的腦子忽然開竅了,那一刻,我認為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覺悟,我當場開始發明啞語,發明手語,發明肢體語言,然後大腦如電腦開機了一樣自動地搜刮我所掌握的所有英文單詞,像電影一樣在我的腦子裡過。同時也開始觀察和思考、判斷對方能聽懂什麼樣的語言,哪怕是學兩聲狗叫,他要是能聽懂,也行。司機也很配合,經過一番擠眉弄眼外加肢體語言和中英交加的語言的表達,天啊,我竟然講清楚了我的意圖,最後,司機還跟我開了玩笑,他的意思是,辦完事了是不是順便找個地方再撮一頓什麼的。那時候,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需求是學習的第一動力,如果你沒有需求,學的就很苦,也容易忘,學會也用不上,如果你明確地知道學這個幹什麼就會玩命。就會不用人逼,不用策勵,如上了發條的鬧鐘一樣,自己就轉開了。這個經驗擱在佛門裡,也比較靈驗,通過做事情,尋找自己內心的需求,然後從經論,教理,善知識的言教中去獲得啟發。這個需求就是我要獲得快樂,因為我確信我是個凡夫加笨蛋,本來有智慧,但是被無明煩惱障蔽了,變成現在這個倒霉模樣。所以,我要學習。通過學習隨時隨地地都能擁有快樂,無所畏懼,無所焦慮。依師也有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智慧,出坡也有目的,上殿、過堂、打坐、呼吸、對治睡眠什麼的都有目的,就是為了擺脫煩惱的束縛。當然,可能,我照樣的理解並照樣的行持,會很難看,算是野路子。但,照樣有效,就管不了那麼多了。教理要一點一點地學,但是,每一個教理我都會設法聯繫到我的內心,聯繫到我的行持,不然學來了只是增加點見識而已。如同開車,基本上我會開就行了,車的驅動原理是汽車工程師的事情,修理是修理工的事情,汽車的發展是歷史學家的事情,當然,如果我既是司機又是汽車工程師也是修理工也是汽車工業歷史學家那當然更好。但是,我的生命有限,好像搞不了那麼多。我應該先學會開車,有興趣和條件,儘可能地多了解多學習。這種判斷主要是想表達一個學佛的入門方法,我覺得應該是邊乾邊學。倘使時間不夠,一定要有取捨的話,我選擇先學會開車。別的以後再說。但是,一個有經驗的司機再回過頭學習理論,也不在話下,我就有一個朋友,開了多年計程車,對汽車非常非常了解,有一次,他自己就靠一本書和平時維修汽車的經驗,把自己的松花江計程車麵包車給拆了大修。說到這裡,其實是在講這篇文章的核心,悟性。道場裡引導過,人在學佛的過程中,先是感性,然後是理性,最後是悟性。我理解的悟性就是躍過那些思想的羈絆、過程,直接達到目的。比如說,放下。作為旁觀者常常會替人捏一把汗,可以當時就放下的,就是放不下,比如,上面的法師讓乾一件事情,這事情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要求服從者服從就可以,但是服從者覺得這個命令有問題,一定要搞清楚,為什麼?為什麼?我的觀點是,沒有什麼為什麼,照著做就可以,一群出家人,關在一個叫「廟」的封閉型建築里,不喝酒、不抽菸、不吃肉、不打人、不罵人,天天行善積德,起個不好的念頭都會跑到佛前懺悔,半月誦戒,這樣一群人,能幹出什麼禍國殃民的事情呢?能下達什麼樣罪惡的命令而導致不惜煩惱去追問為什麼呢?為什麼呢?我個人覺得,當下服從照做,不辯解,不廢話,就是悟性,當下追問並常常追問為什麼為什麼也很了不起,因為這樣行事的風格會更加嚴謹。因為把這個問題追問清楚,會對今後的修行有更大的好處。基礎會更牢靠。比如,法師一定會耐心地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是因為道場的建設和發展乃至我們個人的學修、依師以及經論上的種種論述……一大堆道理講通了,再做,做著也很踏實。也很值得讚嘆。只是,追問其實很苦的,倘使不這麼苦,也可以達到目的,何樂而不為呢,反正最後都要服從。不如當時就放下,當下就從是非中一躍而出,何等瀟灑的事情啊。這就好比人類的跳高運動,我們付出畢生的精力苦苦追求一個高度,付出極大的精力,挑戰肉身的極限,多少年,就為了提升一個厘米乃至半個厘米。我們為這半個厘米歡呼、讚嘆、欣賞它的價值和偉大而深刻的意義。但是,無論這個意義多麼的了不起,那也只是凡夫粗重肉身的意義,對一隻鳥兒來說,這半個厘米就是一個笑話。所以,我覺得,如果感受到煩惱和痛苦,當下,就放。能放下,就不去管怎麼放下的,是通過什麼教理,什麼法類放下的,反正放下了就行。大的痛苦可能比較難。但是,像聽話啊,彼此的不和啊,不同的意見啊,審美觀啊,還是比較容易放下的。要是還放不下,那也沒辦法,慢慢放吧,反正一輩子就搞這個事,最後了,死到臨頭的時候總該放下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