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負心郎枉讀聖賢書,始亂終棄葬送性命


時間:2018/3/15 作者:心愿

我們現在就來講一個,在近代因果報應故事裡面的一篇文章,叫做「負恩郎」。我們說負心漢,這叫「負恩郎」。在中國蒲縣有一位張生,「字少觀」,叫張少觀。這位讀書人他從小就讀詩書,應該是要學做聖賢,但是後來他也沒做聖賢。他在私塾裡面讀完書以後,家裡很窮,不能夠供給他再繼續修學。他不得已,他就離開家鄉到外面去謀生,結果他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謀生困難,所有的旅費都用完了。用完以後,他在他鄉漂泊,住在旅館裡面,又沒有旅費可以繳房間的費用。

正在進退維谷的時候,每天唉聲嘆氣的,剛好碰到一個善心人士,這個蒲縣的,他是在蒲縣的旅館就碰到施義翁這位老先生。這位施先生,他慈悲善良,「見義勇為」。他看到張少觀這位年輕人沒有錢繳旅館費用,也沒有飯吃,所以就送給他食物,也給他旅費。第二天,張少觀就登門拜謝。那麼施義翁,施義先生就把他留在家裡款待幾天,而且講話也很投緣。

結果沒想到,施義翁有一個女孩子「待字閨中」,是個處女,這個小女孩。結果這個張少觀先生,他一看到施義先生的女兒長得還不錯,兩個人也很傾心的兩情相悅,兩個情人就私定終身了,希望白頭偕老。後來兩個就發生非夫妻的關係,因為還沒有結婚嘛,就發生了非婚的行為。但是等到她的父親施義先生髮覺的時候,已經沒有辦法了,白米已經煮成飯了。那施義先生認為家醜不可外揚,所以就把這個張少觀先生招贅。因為他沒有生兒子,他對待他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就把他招贅。兩個就舉行結婚典禮,就變成夫妻了。

施義先生他就告訴他女婿,你再努力用功讀書,然後上京去考試,所有的費用都我負責,這施義先生來提供。結果張少觀先生去考試的時候,他考中了,考上第二名,「名列二甲」。而且擔任知縣,就很光榮的先回他的家鄉祭拜祖先。祭拜祖先以後,結果他的叔叔認為他這個侄兒很上進,怎麼可以被人家招贅當女婿呢?所以他的叔叔又再幫他介紹林太守的女兒許配給他。那麼張少觀先生,他本來沒有那個念頭,後來見了林太守的女兒以後,貪圖她的美色。這個林太守的女兒長得姿色很好,很美麗,而且嫁妝豐富,嫁妝很豐厚。他反而感覺他的老岳父施義先生,他們的家世已經開始衰微了,而且是「先通後配」,他是被招贅的。所以他決定聽從他叔叔的話,娶林太守的女兒。

很可憐,這個施義先生跟他的太太以及他這個女兒,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女婿身上,沒有想到這個女婿貪慕榮華富貴,好像陳世美一樣,背叛糟糠之妻。人家所謂,古代講說,「糟糠之妻不下堂」,他是完全背棄道義了。而且當時施義先生還賣田園、賣田宅,賣田的費用資助他進京考取功名,沒有想到張少觀先生看這個恩情薄得像一張紙一樣。這樣經過十六年,張少觀先生不通音訊,完全沒有寫信給他老岳丈跟他的妻子。

等到張少觀先生官當到觀察司,觀察司是一個官名。有一天,他就跟林岳父,攜帶林太守的女兒,也就是張少觀的妻子,要「赴任」,就是要上任了。有一天晚上就住在一個庭園,在庭園裡面,張少觀就看到前妻施氏啼泣非常地悽慘。在後面的庭園,他看到他前妻施氏在現場,而且哭泣非常地悽慘。張少觀先生心裡感覺很不安,「心甚不安」,因為他做虧心事嘛。「乃問其所從來」,他問,妳從哪裡來的?「女曰:『妾父母皆亡。』」她說,我的父母都死掉了。「家無寸鐵」,家裡什麼都沒有了。「故不遠千里而來」,所以我不遠千里而來。「知君另配」,我知道你已經又娶新太太了,「知君另配」就是我知道你又再娶太太了,娶了林太守的女兒了。「望留為側室」,希望求你,我當「側室」,就是我當妾了,給我一個名分我當妾。

這個張少觀還算有一點良心,「憐而諾之」,他可憐她,答應她了,可憐她又答應她了。走回頭去告訴他的太太林氏,「乃告林氏」。「另房以居」,開一個房間給她住。「是夜」,當天晚上,張少觀與施氏同宿,十六年沒見面了嘛,也有一夜夫妻之恩,張少觀就,那天晚上就跟施氏睡同一個房間。第二天早上快接近中午了,「房尚未開」,房間門沒有打開。旁邊的僕人覺得很奇怪,僕人「叩之不應」。就趕快回去告訴林氏說,少爺沒有起床。

那林氏就過來了,林氏知道不對勁了。一叩門以後,一叩門的時候,她發現施氏不見了,張少觀躺在床鋪上已經死掉了。當場昏厥,林氏當場哭泣昏厥,昏倒過去了,「林女大哭暈迷」。在暈眩當中被人家叫醒,就在這個恍恍惚惚當中,這個施女亡魂就告訴林氏說了,「張郎薄義」,就是張少觀薄情寡義。「負吾父母之恩」,他辜負了我父母對他的恩德。當時我父母賣田宅資助他上京趕考,還幫他解決他燃眉之急的旅舍沒有錢,還把他招贅做女婿,他辜負了我父母之恩德,我父母因為這樣「憂忿而死」。她父母因為這樣,我們現在講叫憂愁憂鬱,就死掉了。過不久,「吾亦自縊」,我也上吊自殺了。

所以為什麼它說「含羞削色」、「氣忿垢慚」?就是這個道理,「喪身隕命」。這個是真的會造成這個結果,這古代到現在都會,這很可怕的事情。祂後來跟她講說,「吾亦自縊」,我也自殺了。亡訴於冥王,我就到陰間叩見投訴於「冥王」,就是閻羅天子。「冥王有準,特來攝此冤家」,閻王同意我拿這個令牌,找這個冤家「入冥府對案」,抓去冥府對簿公堂。所以老法師說,黑白無常是誰去變的呢?冤親債主變的。這個祂是變成女鬼,祂變成一個活人跟你講話。張少觀不曉得祂是女鬼,已經自殺了,帶到房間去,他被索命了。

「嗟乎」,這裡面就講了,「少觀讀聖賢書,身列文儒」,他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要成聖成賢啦。老和尚剛才有講,能改過,用三年,一天改一個過錯,三年不能成聖,也可以成賢了。這個張少觀讀那麼多書,他一個過都沒有改,恩也沒報。他「身列文儒」,他是一個讀書人。「受義翁之恩」,就是施義先生這個恩德。「受義翁之恩,固當銜結以報」,我們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奈何功名成就,不念泰山恩深」,沒想到一得意官場以後,就忘恩負義了。「功名成就,不念泰山」,「泰山」是岳父,「不念泰山恩深,糟糠義重,甘居薄倖」,「糟糠義重」就是他妻子對他是這麼好。「糟糠」就是家裡的老婆,就糟糠之妻嘛,「糟糠義重,甘居薄倖」,忍苦十六年,「始亂而終棄之」,這個叫我們現在講的成語,始亂終棄。貪戀林女的家室跟嫁妝,故宜受其惡報。「惡報」是什麼?「身死名喪」。「深願世人,當知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切以少觀為龜鑑,幸何如之。」這個提供給現代的年輕人,千萬不要做這種事情啦。

這一段的重點是什麼?「處女閨中待字之年,一生名節攸始。若喪此良心,壞其名節,父母六親,含羞削色。即或有人娶去,往往敗露,仍舊逐還。每致氣忿垢慚,喪身隕命。」那麼這一段我們就引用《無量壽經》裡面,《無量壽經·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品裡面,有這一段跟剛才講的這個故事,張少觀這故事很接近的,經文我們把它念出來。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實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橫行威勢,侵易於人。」「不自慚懼,難可降化。」「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我把「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品裡面的重點,這「五惡、五痛、五燒」,我把它濃縮到這幾個重點,來形容這一篇「處女閨中待字之年」,這一篇的文章,以及剛才講那個因果故事,我們來做一個探討。

那麼這一段經文裡面,黃念祖老居士怎麼個批註呢?黃念祖老居士說,「天地之間,自然有是」,你要按照這個自然的規律來做。天地之間它有自然的規律,你違反自然的規律,就一定有報應,你做五惡就要受五痛,死後有五燒。你不遵循自然的規律嘛,有恩要報恩嘛,你違反這個自然規律。「雖不實時暴應」,雖然沒有馬上給你報應顯現出來。「善惡會當歸之」,但是最後善惡一定會有果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最終所做善業、惡業,都歸在你本身上,一樣都跑不掉。

「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就是張少觀先生貪慕榮華富貴,貪利忘義,自己作威作福,自己也就虛張聲勢。「侵」是侵犯,侵犯人家的貞節。「易」就是輕視,輕視施義翁他們家裡變窮了,對別人瞧不起,對老岳丈瞧不起,對糟糠之妻瞧不起,侵犯別人的名譽貞節種種等,這個叫做「橫行威勢,侵易於人」。「欲人畏敬」,就好像現在很多人一樣,希望別人都怕他、恭敬他。「不自慚懼」,自己也不知道慚愧,也不害怕,也不怕說有因果報應。「難可降化」,這種人不容易降伏他,不容易教化他,他常常所懷的就是驕慢、驕縱、我慢。

「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他前世還有福報。這個張少觀他有他的福報,他的福報就是他可以當到知縣,他可以當到觀察司,這就「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他有這個福德,前生還種了福德,這些福德,「營」是保護的意思,福德保護他。「今世為惡,福德盡滅」,你今天造這個忘恩負義,背棄糟糠之妻,這樣的福報一下就被消掉了。「今世為惡,福德盡滅」,福德跟你滅掉,福德就沒有了,就滅掉了。他福報、福德還沒有滅的時候,他還可以繼續作威作福,等到全用完的時候,惡報就來了,業報就現前。「壽命終盡,諸惡繞歸」,他魂就被勾走了,轉來轉去怎麼都繞回來,會回到他身上,就剩下這個一生的罪業而已。

「又其名籍,記在神明」,他的名字早就在陰司已經有記錄了。所以張少觀的前妻是向冥王投訴,拿這個令牌來索他的命。所以他的名籍,登記簿上名字早就有他了,就是「又其名籍,記在神明」。要去受報,「殃咎牽引,無從舍離」,你造了這麼重的罪業,忘恩負義,這個罪報牽引著他,他是沒有辦法舍離的,沒有辦法逃避的,只能跟著業報走。就可怕在這裡,只能跟著業報走,就是「殃咎牽引,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這等於下地獄了,你只能往前走,往地獄走,你沒有退路。「但得前行,入於火鑊」,「火鑊」就是地獄,因為火途就是地獄,入於所謂的銅牆鐵柱、炮烙油鍋,這些罪業的牽引,只能走到這個地步。「身心摧碎」,身跟心都摧毀了,都破碎了。「神形苦極」,「形」是這個身形,「神」是心神,身跟心都是受苦報到極點了,地獄是連喝一杯水都沒有。「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到這個時候,你再後悔也來不及了。這是黃念祖的批註。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總括來說天地之間,「五道」就是除了阿修羅以外,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五種道路是很明白的。「善惡報應,禍福相承」,修善得福,修惡得報,來生你所做的善惡就得到福跟禍,都有。所以來生乃至於有福有禍,相接踵而來,因為這一切都是咱們眾生所做的善惡業。所以往往好著好著突然間變壞,壞著壞著突然間變好,因為因果是很錯綜在裡頭。「身自當之,無誰代者」,都是你自己來承擔,沒有誰可以替代你。該生病的時候該開刀,甚至要受種種折磨,這個苦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只有你自己承擔。

所以「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所以善人所行的都是一些善道、善行,都是善的事情,「從樂入樂」,他行善本身就很快樂,為善最樂。什麼快樂?你做善事最快樂。你真正幫助了人了,今天真正做了好事,是利益了眾生,這個是最快樂的事情,從光明入光明,「從明入明」。咱們行善就是從樂再得樂,繼續再修善,這是光明的,最後就能得到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從明入明」,永久的光明,大光明。那你如果是「惡人行惡」,那就是「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從黑暗進入幽冥。

那最後我們簡單幾句話來總結,有福報,得長壽,開智慧,證涅盤,往生西方,這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這幾點,有福報,得長壽,開智慧。我講到這裡做幾個結論,有福報,得長壽,開智慧,證涅盤,往生西方。怎麼做呢?「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品,你好好去讀,最好把它背起來,然後做為你的生活準則,待人處事的準則,你就可以有福報,得長壽,開智慧,證涅盤,往生西方。

最後這一段經文裡面,三十五品最後一段經文告訴你怎麼修?「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你看,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跟你教得清清楚楚地,他說,誰知道這個因果道理呢?只有佛知道。但是現在對佛開示的,相信的人少,所以大家都在「生死不休,惡道不絕」,那地獄的門都客滿了。所以世間人,沒有辦法跟你說詳細,所以自然就會有三途,你在活的時候,三途就為你準備好了。「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都沒有辦法出離,都沒有辦法解脫,「痛不可言」,這叫做「五惡、五痛、五燒」。所以對這些五惡跟五痛,你要把它怎麼?你對世間這個財色名食睡,你要把它當成什麼?當成一場大火,這個大火會燒過來,焚燒你的身體,「焚燒人身」。

如果你碰到這個大火,就是財色名食睡的時候,你要怎麼樣?你要「一心制意,端身正念」,念阿彌陀佛。老和尚說,順境的時候起貪愛,念阿彌陀佛;逆境的時候,不順心的時候,念阿彌陀佛,把它伏住。這樣叫做「一心制意,端身正念」。你沒那個功夫,你就乖乖地「一心制意」,阿彌陀佛。那就是,阿彌陀佛就可以把你「端身正念」,阿彌陀佛就有辦法端正你的身,清淨你的念頭,自然而然你言行就會一致了。

那麼你在做人做事裡面,都能夠抱著至誠心,只有做善事,不做惡事,「獨作諸善,不為眾惡」,只做善事,不做惡事,「獨作諸善,不為眾惡」。你自己就可以度脫自己了啦,「身獨度脫,獲其福德」,你就可以獲得福報啦。今世可以得長壽的果報,世緣結束得「泥洹之道」,你就可以往生極樂啦。「泥洹」就是涅盤啦,涅盤就是極樂啦。「是為五大善也。」所以今天講到這個「處女」,我就引申張少觀的果報故事,再引用「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品,跟各位共勉,希望我們都能夠得利益。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一三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