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普門品》有句經文:」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這是做是唱言的內容,是其中有一個人告訴大眾的內容。
很簡單的一句話裡面包括了修行一切法門的至寶資糧。一說學佛的資糧,各位當想到信願行的三資糧了,很多時候我們的修行就是在努力地獲得激活這三資糧,修行若沒有這三資糧,根本不可想像。以下人間天老師將根據本句經文與大家分享對我們修道非常有幫助的其他幾種資糧,希望這幾種資糧能為各位修行積攢福德資糧,減少修行的路上的障礙,阿瀰瀰佛!
和言愛語
以此句勸慰來說,「諸善男子」是對大眾的一個稱謂,這個稱謂在佛教經典里常常出現。古大德為了敦促我們落實戒定慧,所以告訴我們:最基礎的善男子應該奉行五戒的,如果連五戒都做不了,不能成為善男子的。但在這句經文裡,我們依然是以安慰鼓勵的層面來解釋善男子,而不拿任何標準去衡量,也不要當善男子是一個什麼職稱,暫時先聽著就好。
所以這句不要害怕就是一個提綱挈領的重點。前面的善男子的稱謂也是為這個不要害怕服務的,這四個字就成了句眼,本句經文的眼。如果我們想去勸慰他人說:你這個倒霉蛋,你不要害怕!這話看上去也沒什麼毛病,你不倒霉遇到這樣的倒霉事情?可是這話就不好聽,讓人聽了先已經起了反感,所以看一下菩薩救度眾生多難啊?
菩薩救度我們還要順著我們的喜好說,說你是善男子你就開心了,就樂意聽一聽;說你是倒霉蛋,你就不開心了。這就如達摩祖師遇到梁武帝是一樣的道理,上來第一句話就讓人不愛聽了,後面再真實的義理,再簡單的法門,再宏大的利益都沒有辦法鋪陳進去。所以起手式令眾生歡喜,這個部分是我們當反省的。我也做的不好,常常讓大眾煩惱,有的時候話太密沒有營養還太能嘮叨,而且也很少說軟言愛語,很少誇獎誰的。
這自然不那麼令人歡喜,也自然不會更吸入人進入跟隨。所以說實話沒錯,如果方式、方法不能令人接受,光以為我為你好啊,我才說這些實話的,如果實話都聽不到了,你就太可悲了;如果不為你好何必說這些?有一种放棄叫做不譴責,我如果不和你說話了,連譴責都沒有了,那麼就是我放棄你了!這話理是如此,但是不容易讓人接受,所以好心到最後成了壞事,可能愛語一關我們也應該反省的。
如此來說,我們把此處的善男子理解為鼓勵就更為恰當,暗合菩薩之道,也合了菩薩四攝之法。所以此處我們就看得出來這個經文了不得,簡簡單單三、五個字就把一堆的東西推在前面,只是我們需要沉下心來,才能品味到其中的滋味。
害怕恐懼從哪裡來?《心經》大家都讀過:無掛礙就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沒有恐怖。恐怖從掛礙中來,掛礙從顛倒夢想中來。掛礙又是什麼東西?可能是貪,也可能是嗔,還可能是愚痴,可能是執著,可能是分別,可能是計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嫉妒。不管以什麼形式形成了掛礙的結果,這個結果必然會引發隨後的連鎖反應,恐懼就是其中較為極端的一個反應。各位想一想,光說你不要恐懼害怕有用嗎?或許從精神上得到了支持,可卻依然不能代替內心的恐懼,起碼不能從恐懼的情緒里出來。
所以想幫助人戰勝恐懼需要給一個方案,當然方案那就有高、有低、有深、有淺了,所以不是戰勝恐懼就是這一個方法,也不是只有念觀音菩薩才能不害怕,其他菩薩也可以,十方諸佛更可以;可是能不能上手馬上落實就很快見效呢?這就又因為我們和諸佛菩薩的因緣深淺而有不同。緣分深啊,見效就會非常迅猛快速;緣分淺啊,就總會很難獲得回應。並非佛菩薩有分別心,而是我們和他們間的頻寬有不同。
積累善緣
理論上說任何一尊如來同一切眾生都有莫大的因緣,但那是在究竟層面的聖位可以這樣說;我們作為凡夫就算懂得了這個道理,無法啟用也就無法受益。於是我們常常會感覺佛法好像很矛盾,其實那是聖諦和俗諦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所謂隔閡矛盾,如果我們在聖諦理解了,在俗諦理解不了,那就是聖諦也沒真的理解。真正的理解了,就會在聖諦找到理論支撐,在俗諦找到契入的方便。我們因為是凡夫,會以凡夫的種種心緒面對周遭,因為攜帶了各自淺顯在外的毛病和深藏在內的問題,在眾多的無明遮蔽下,面對一個事物想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正確的思維是較難的,所以我們沿著佛菩薩留下的方法前進,就稍微有些依靠。
既然諸佛菩薩在聖諦和一切眾生都有緣,為什麼又說緣分有深淺之別?這就是在俗諦來說的,所以佛菩薩面對一切眾生如同赤子,無分別、不撿擇的加被垂護;可是緣分深淺的差別不在佛菩薩那一頭,而是在我們這一頭。我們輪迴的第一憑證是八識里的記錄信息,如果幾萬幾千生來都沒有這個人出現的記錄,自然在遇到此人時,會被八識處理為陌生人;如果在近幾世里有過接觸,或者頻繁接觸,或者接觸的關係緻密,那麼八識就會自動的理解為這個人和我的關係很密切。因為密切就會調動其中存儲的信息,種種的情緒、環境等等的信息就會噴涌而出;奈何我們提取不出來這些信息,最後從八識傳遞到六識後也就所剩無幾了。
我們以所剩無幾的這些憑證去判斷和誰是否有緣,這實在是不夠客觀了,但很遺憾,我們的神識工作就是這樣的。所以就算諸佛菩薩無量慈悲,我們也依然會自動的選擇和他們無緣。正因此,我們同生死輪迴里頻繁接觸過的眾生反應會更密切一些。於是對於這個娑婆,和娑婆眾生緣分最大的幾位大菩薩那就當屬地藏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緣分最大的了。最大的代價是辛苦!所以才有地藏菩薩的頭頭救拔分身無數,才有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相身,千處祈求千處現。如果他們不在累生數世里和我們接洽各種緣分,我們如何能抽取和他們親近的受用?所以當你非常容易的見到了一尊佛、菩薩,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你要知道這一見會作為道種,在未來會迸發其巨大的威力,可是在沒到那一刻前,積攢善緣很重要。
因為不知道哪個我們看不上眼的就是菩薩再來啊,所以對人好點沒毛病,對眾生好一點也沒毛病。這些善緣的積累會在善緣成熟的時候得到受用,就如經文描述的場面,你被充滿世界的怨賊圍繞,就要取你錢財、奪你性命,如果善緣成熟,就能聽聞到對應的方法;如果善緣不夠厚,雖然也在關鍵時刻催熟了,但是你聽到的卻不一定是正確的。就像你問路怎麼走啊?人家熱心的回答你,指引你,這是你和他的善緣成熟;可是如果緣分不夠好,他可能指的是錯的,或者你問的就是錯的,那麼你就浪費了一次善緣成熟。
為什麼我們能被人指引,為什麼我們能在關鍵時候得到幫助,為什麼我們在受幫助的時候不能解決問題?這種種的答案都在此處,於是自己總有「夾生」的感覺,那就是我們積累的善緣還不夠,或者數量不夠,或者質量也不夠,或者質量數量都不夠。老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返回到學佛里也依然,都想承受善果,可是善業、善行、善心、善念不容易發,不容易保持,不容易清靜奉行,不容易長久貫徹。為求善果你得忍,如同你想吃櫻桃,那麼總要有人栽樹才能吃到,都不想付出辛苦,怎麼得利益啊?
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經文此處的「你們應該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給出了一個落實的方法,你想獲得解除痛苦、煩惱、恐懼嗎?想的話,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這就對治了,可是經文到此處並沒有停。這句里有一個非常敏感的名詞就是:一心!學淨土的同修會知道《阿彌陀經》裡提到一心不亂的念佛境界了,此處的一心和《彌陀經》裡的一心不亂相同與否?如果我們把此處的一心等同於彌陀經里的一心不亂,這就幾乎把看到的路又給堵死了,而且堵的死死的,一點縫都沒給自己留下。
各位構想一下:在那麼危急的時刻,被眾多的怨賊圍繞,刀杖已經揮舞起來了!這個時候還要念菩薩達到一心不亂,你還不如讓他去死了,在這樣短促的時間、雜亂的環境、急切的心情下,還要求念聖號達到一個什麼功夫?這利益是沒人能獲得的!如果這樣理解,那麼佛菩薩說這些話,等同於給自己造作了無量的口業,隨經文流傳口業也在激增,想一想他們那麼智慧,能給自己留那麼大的一個漏洞嗎?
所以此處的一心我們當理解為:這個時候心裡滿滿的都是祈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垂護!以這樣的心在念菩薩聖號這就複合了當下的環境,也複合了啟動觀世音菩薩加持的最低標準。這個一心就是在聖諦里的最低配置,在俗諦里的中高端配置了,絕對不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念菩薩這種了。所以厄難臨頭了你還有一搭沒一搭的念菩薩,我們祈求的願心不強烈,等同於獲得幫助的渴望程度不迫切,等同於不著急,等同於就算被砍了也無所謂,那就等同於救不救都不要緊。
如果希望自己被救,越迫切,越真摯,越渴望獲得,這時的心就當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了,不能再想著七大姑的菜、八大姨的花、五舅姥爺家裡的小蛤蟆,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和迫切希望獲得菩薩救度都不相應的。所以此時的一心等同於滿足菩薩救度的標準,不能把一心理解為一心不亂,那是會把人害死的。
你們應該一心的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這樣一來方法有了,標準有了,目的有了,也就是願有了,行有了,但是還差一個信沒有;隨後的一部分就是在做增加信力,為什麼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能獲得解脫厄難呢?如果光憑藉數世積累的信根去相信佛菩薩,這對現在的娑婆眾生來說也很難了。過去說過這五根是很容易斷的(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果觸犯了五戒中的性戒,這些根說斷就斷,而且有的罪業又不通懺悔,光靠懺悔是不能清除的,於是就等同於:如果不接續起這些斷了的根,就沒有可用的持續的五力,就只能靠短暫的培養,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現在普遍面臨的一個真實狀態了。
五力沒有從五根生髮,這個力就不紮實,或許會被激活一點受用,但不穩定啊。如《金剛經》中佛陀提到一個對比,你聽到了能不害怕、不恐懼,那是你過去無量劫來就供奉承事無量諸佛了;而聽了不信,那就是過去親近如來太少。同樣道理,沒有根,受用的力就非常有限;想借用這樣質量的力量影響自己的生命走向,這就有點螳臂當車了。太把輪迴的巨大業力當兒戲,也太把自己那些殘存的不堪受用的根力當回事了,被現實打臉,被眾生打臉,被厄難打臉就在所難免了。
今天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