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智慧型上師:印證永嘉,一宿道歌


時間:2017/6/30 作者:清蓮

接下來是六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弟子——永嘉玄覺禪師悟道的因緣。我們看經文: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永嘉禪師是溫州人,他很小就學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我們知道佛法裡面有一個天台宗,天台宗講的是天台三觀。什麼叫做天台三觀呢?天台就是天台宗這個法門,三觀就是「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也就是空、假、中三觀。

這個怎麼叫做觀呢?首先,我們了解世間萬法都是如夢如幻的,沒有永恆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都是了不可得的,這個就是「一假一切假」。

「一真一切真」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了解了所有的萬法都是佛性的妙用,都是佛性的顯現,它同時又都是真如的顯現,所以說「一真一切真」。

「一假一切假」的目的是讓我們遠離一切的執著;「一真一切真」是讓我們妙用一切,真空生妙有,不廢一切法相。我們還要了解佛法它不是死的,一說「一假一切假」就什麼都不要了,這樣也不對。所以還要「一真一切真」。

「一中一切中」是什麼意思呢?得到最究竟的證悟的時候,沒有什麼真和假,本來是這樣。就像六祖大師講的「本來如是」、「法爾如是」,該幹什麼幹什麼,本自解脫,這個叫「一中一切中」。

以上就是天台宗的三觀的法義。

修學三觀,開始要修空觀,修假觀,再修中觀,如果把三觀在一念之中同時升起的話,那就圓證菩提了。大菩薩位的菩薩都能在一念之間既升起假觀,又知道這都是佛性的顯現,而且沒有真和假的概念。圓證三觀,同時現起三觀,這個就是天台宗的宗旨。

永嘉禪師是菩薩再來,他修學天台,後來「因看《維摩詰經》,發明心地。」維摩詰他是一個什麼人呢?他的財富當時形容有一個城池那麼多,奴僕就有好幾百人,像他這樣的一個人,在當時的印度可以稱得上首富。其實他真實的身份是一個佛國的十地菩薩,示現居士身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

我們前面介紹過維摩詰度化兩個犯戒比丘的故事,說明他智慧的確是無與倫比的,只有文殊菩薩和他旗鼓相當。我們有機會要看看《維摩詰經》和《文殊菩薩所問經》,這兩部經都是講心地法門的。

永嘉禪師就是看《維摩詰經》,看到經典里的解脫法義之後,一下子就開悟證果了。可以說永嘉禪師是自修自悟,也是菩薩的化現。

後來,永嘉禪師遇到了六祖大師的弟子玄策,玄策也是悟道的大善知識。兩人見面談論心地的時候,非常殊勝契合,一個是這樣,另一個也是這樣。於是,玄策就問永嘉禪師,你怎麼發明的心地呀?你的老師是誰呀?永嘉禪師說,我是自己看經看的,沒有老師,也沒有人給我印證。玄策就說,威音王佛之前,自己證果了不需要印證;威音王佛之後,你得到的解脫的境界是不是正確,要由真正通達佛法、有體會、有證悟的人給印證和點撥,這樣才不會流入岔路,才不會成為自然外道。

這時,永嘉禪師就要求玄策給予認證,玄策說,我說話沒有分量,我可不行,你應該找我的師父六祖大師印證。永嘉禪師同意後,兩人一同來見六祖。永嘉禪師見六祖的因緣,成了禪宗特別著名的公案。

下面我們看看這兩位著名的祖師之間的對話是什麼樣的。

永嘉禪師見到六祖並沒有頂禮,而是拿著錫杖圍著六祖轉了三圈,然後「振錫而立」。六祖知道他的狀況,就說,做為一個大比丘,應該有威儀,而且修行要謙恭卑下,你為什麼到了這兒不頂禮,還拿著錫杖轉三圈呀?

這時,永嘉禪師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就是說我為生死的事情而來,磕頭禮拜不著急。

六祖就說:「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你何不安住在無生當中,生死本來就不存在,哪裡有什麼快和慢啊。

永嘉禪師馬上就回答:「體即無生,了本無速。」佛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哪有什麼生死。「了本無速」就是沒有了時間的概念,本來就是這樣子。他這是把自己的心境和自己解脫的狀態向六祖匯報。

六祖聽完之後肯定說:「如是,如是。」永嘉禪師一看六祖對他認可了,這才開始給六祖磕頭禮拜。他這是先問法後行禮。

永嘉禪師來是為了解脫,他不考慮別的,就是以法為重,磕完頭就想走。這時候六祖就說:「返太速乎?」你這麼著急返回去幹什麼呀?你不再呆一會兒了?實際上這是六祖想用這句話再考考永嘉禪師,看看他的程度到底怎麼樣,看看他的力量有沒有。

永嘉禪師就說:「本自非動,豈有速耶?」意思就是說動和不動、快和慢是人分別出來的,佛性裡面沒有這些,哪有什麼返回去的快慢之說。通過這個對話,反映出永嘉禪師的道力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失掉了。

永嘉禪師說我沒有動和不動的概念,六祖大師馬上又開始反問他:「誰知非動?」你說沒有動和不動、快和慢,那誰又知道沒有動和不動的呢?六祖再考考他還上不上法相這個當。

這時永嘉禪師又把機鋒轉給六祖,他不說自己執著快慢,而是說:「仁者自生分別。」說快慢是你說出來的,而不是我執著出來的,我可沒分別,我該走就走,該住就住。

通過這一番對話,我們會發現他倆都沒有執著,每個人智慧光芒隨時都在顯現,在動中、在各種語言當中,都沒有失掉本體。這就是高手和高手之間的交鋒。

這時六祖就開始誇他了:「汝甚得無生之意。」說你真懂佛法啊!你真是通達啊!六祖想看看讚嘆之後他的反應。

永嘉禪師說:「無生豈有意耶?」我們這個佛性哪有意和不意呀,他又反過來說六祖,無生哪有有意和不意呀。六祖說:「無意誰當分別?」沒有意誰在分別無意呢?這等於又來了一招,我們看永嘉大師怎麼把這一招抵擋過去的。

永嘉大師說:「分別亦非意。」分別了也沒有這個意,我說了無意或者有意,你不分別不就行了嘛!他的意思就是,我說好,我說壞,你別執著我這個好壞不就行了。

這時,六祖大師對他的這種道力和慧力非常讚賞,知道這才是真正大解脫、大自在的人,六祖由衷地讚嘆:「善哉!」真是太好了!並說,你怎麼也得住一晚上再走吧。永嘉禪師就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返回溫州。後來人們稱之為「一宿覺。」

永嘉禪師後著《證道歌》,並盛行於世。這個《證道歌》也是非常非常殊勝的,在禪宗的教典里僅次於《六祖壇經》。永嘉禪師是真正的覺悟者,他圓寂後被稱為無相大師,也稱真覺禪師。

上面是覺者之間的對話,都是不留痕跡的,都是不住相的,而且都不被對方的語言相所左右。我們把六祖和永嘉禪師的這種機鋒對決叫做明眼人對明眼人的交鋒,也叫做劍客之間的交鋒。

在趙州禪師語錄和歷代禪師的公案裡邊,有的是兩個明眼人之間的機鋒,有的是一個明眼人和一個沒開法眼人之間的機鋒,還有的是兩個瞎眼人或沒開法眼人之間的對話。所以,看機鋒、公案,必須要了解他們各是什麼樣的角色,通過不同角色說出來的這些不同的語言,我們才能真正看懂禪宗的這些公案。

比方說,六祖到廣州法性寺聽到的那番對話,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這兩個人是迷惑的,被風、幡所迷惑。我們修行應該對境不惑,對境不惑即是大定,知一切法是幻為慧。所以,風動、幡動都是被風、幡所迷了,沒有回歸到本位,這個叫迷惑。他們兩個的談話都是迷惑顛倒的。六祖說「仁者心動。」他是明眼人,那兩個師父不太清醒,如果六祖不加入他們的討論,他們兩個爭來爭去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因為一個人認為這是真實的,另一個人認為那是真實的。

從佛法上講,我們要把什麼都認為是真實的話,就會產生執著、產生煩惱、產生輪迴。解脫者,像六祖大師他就知道都是幻的,如夢如幻的,他會回歸到本位上,他才能夠不煩惱、不痛苦。這個就是聖者和凡夫的差別。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大祖師們的機鋒,就能體會到他們自在、解脫的證悟境界。

《六祖壇經心要直解》機緣品13 印證永嘉,一宿道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