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智隍禪師和六祖的因緣。下面是六祖和方辯禪師的因緣,他們之間就是法緣,沒有悟道的因緣。我們看經文: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方辯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瘞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
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禱輒應。
六祖的袈裟髒了,想找個地方洗洗,他就往寺院後面走出了五里地,看到一個地方比較不錯,用錫杖往地下一戳,水就出來了。這是他用神通力把泉水引了過來。
六祖用泉水洗袈裟的時候,來了一個叫方辯的出家師父,他說夢中得到了達摩大師的指點,達摩告訴他,正法眼藏已經到曹溪六祖惠能手上了,讓他來拜見六祖。六祖見到他之後就問,你會幹什麼呀?方辯說,我會塑像。六祖說,那你就塑塑我吧。實際六祖是想告訴他,你眼見的這個我也不是我,佛像也不是真佛,應該塑的是自身的佛性。
六祖想教他怎麼塑佛性,是讓他回歸本位,但是方辯不是這個因緣,所以說他就茫然無措。
過了幾天,方辯就把六祖的像塑出來了,像高七寸,塑得特別逼真。六祖說,你「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就是告訴他,你還沒有找到佛法修持的根本。但是六祖還是給方辯摩了頂,說,你這麼做吧,只是種人天的福田,不是出輪迴之因。
六祖不是不傳衣缽了嘛,就把這個袈裟當做酬勞送給了方辯。方辯把袈裟分成了三份,一份披在這個塑像上,他自己留了一份,還有一份用棕墊裹好,埋在了六祖洗袈裟的附近。方辯還發誓:「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這就是方辯和六祖的這麼一個因緣。
「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禱輒應。」僧人惟先,他雖然沒有大祖師們那樣高的成就,但也是一個高僧。他在這個地方修殿挖地的時候,把袈裟挖了出來,然後就供上了。這個惟先應該就是方辯轉世的。另外,方辯為六祖塑的那個塑像,供在了高泉寺,每次祈禱都非常靈驗。
六祖既然不再傳這個衣缽了,那這個衣缽就不能再放在身邊了。這一段實際上交代了最後衣缽是怎麼處理的。
《六祖壇經心要直解》機緣品16 方辯塑像,不解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