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淨慧法師:哲學之真、倫理之善、美育之美能否取代宗教信仰


時間:2017/8/20 作者:慈然9981

第五十九問:「於現代史中,有人提出用哲學之真、倫理之善、美育之美取代宗教信仰,當然包括佛教在內;佛教可以被取代嗎?這種人趣向一闡提嗎?」請為方便釋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佛陀時代,就曾預見,末法時代,世俗世論破壞佛法。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也為世智聰明之禍,理由相似雷同,結局都很悲慘;對人類與社會安全危害巨大,又殃及自身與子孫後福。佛教形成因緣與存在價值,是經過二千五百多年,不同時代的人,反覆驗證共認的真理,在人心中銘刻下不可抹滅的烙印;各種宗教也是如此,具有真實存在的不可替代性。特別是在人類發展中,取消了歷史信仰傳承,取消了傳統文化,等於取走了民族的靈魂,取消了發展的根基。當然,不論是什麼理論,都不能取代宗教信仰,也不能取代佛教義理。古往今來的這種觀點,都是將佛教視為一種理論存在,空無實際;將宗教信仰視為精神枷鎖,痳痺人民;將天災人禍歸罪於人民愚昧,思想奴化;將封建落後歸罪於宗教信仰,阻礙發展。古往今來的這種人,皆不信因果,否定輪迴,缺少敬畏,藐視史實,對宗教信仰以封建糟粕否之,對佛教傳承以迷信活動滅之,對傳統文化以過時落後取代之,邪知邪見蒙蔽心智,狂熱囂張失去理智,自命不凡助長世智,若不知醒懺,必自取災禍,心行可趣向一闡提。

哲學之真,其宗質是研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所認識的世界本質是物質決定精神,發展的根本規律是對立統一,人的思維與存在是主觀與客觀的關係;研究對象是現實存在、客觀存在、學術知識、價值觀念、理性分析、心靈溝通、語言藝術;將各種規律歸類於自然法則與必然法則。哲學中所揭示的一些真理,在此世界是相對真實存在;但不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與佛教所揭示的依一切自然法則而超越一切自然法則,依一切因緣法則而超越一切因緣法則,無法相互比較;差距在於一方是一個星球的相對科學,另一方是無垠宇宙的絕對真理。世間若失去佛教智慧,再失去宗教信仰,必將導致社會變態,產生失去道德約束的政治博奕,產生失去人性善良約束的科學濫用,產生失去社會責任約束的貪婪享樂,產生失去平等自由約束的個人崇拜。

倫理之善,其實質是關於人性、人倫關係結構的基本原則;所認識的是指導人行為的觀念,規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應符合普遍的道德標準,形成一種行為準則;研究的是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倫理範疇,道德範疇;內容包括人生道理、人生情感、人生意志、人生觀念、人生價值、人生活動等;將倫理歸於客觀他律,將道德歸於主觀自律。倫理中所揭示的一些道德規範,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積極的進步作用;但有缺失,具有一定的狹獈性。與佛教所揭示因緣法則中的慈悲喜舍、眾生平等、六和五敬、大孝感恩、心存敬畏、利樂有情等大因緣觀與法軌戒儀,無法相互比較;差距在於一方是人間的道德規範,另一方是遍法界的戒儀軌則。世間若失去聖人道德,再失去信仰支撐,必將導致人心變態,產生失去佛教仁心約束的道德滑坡,產生失去人性敬畏約束的強勢規範,產生失去倫理秩序約束的知識傷害,產生失去關係平衡約束的結構失常。

美育之美,其本質是關於人生完美人格為核心的審美境界;所認識的是通過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增強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美好理想、美麗情操、美尚品格,提高美德素質;主要研究的是美學藝術教育;內容包括審美教育、美感教育、美學教育等,由形式美轉向實質美。美育中所揭示的一些核心理念,具有時代鮮明的積極意義;但過於抽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與佛教所揭示心性美、善行美、聖德美、戒儀美、境界美、實相美等世與出世清淨美觀與脫俗美感,無法相互比較;差距在於一方是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另一方是以人心淨化升華的道德文明。世間若失去人心淨化,再失去道德文明,必將導致人文思路過窄,產生失去因果規律約束的私慾膨脹,產生失去自我良知約束的貪求名利,產生失去公德正義約束的驕奢淫逸,產生失去善行操守約束的腐朽墮落。

若要國家昌盛、民族和諧、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應讓人類有信仰,人心有希望,人人有美德,人間有正道。2016/1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