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傳天竺是西方,(世間傳說,西方淨土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八千里,這是把五天竺國-古印度,錯認為西方啊)天竺支那在足傍,(天竺人稱呼東土為支那,天竺支那同在南瞻部洲,用腳可以走到)莫向泥塗分淨穢,(同住五濁惡世,哪能分淨穢)休從火宅辨炎涼。(同住三界,哪來苦樂的差別)三千世界非吾土,(四大部洲,須彌山,六欲天,各滿一千,名叫小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名叫中千世界,千個中千世界,名叫大千世界。總體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都是釋迦牟尼一佛所化的境界啊)萬億乾坤是故鄉,(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是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去去莫愁途路遠,不勞彈指見空王。(天台智者說臨終在於定心,就是淨土往生的心,動念就是生淨土的時候)。
莫說西方為譬喻,(有人說「西方是譬喻的說法,是引誘凡愚行善」,不是實事啊)須知名與實相應,譬甜似蜜非無蜜,喻冷如冰卻有冰。槐國阿誰招客去,蜃樓何處勸人登,如來大聖成虛妄,謗法愆尤懺未曾。
人言肅殺是西方,死後身空墮渺茫,(有人說「西方是肅殺之氣,人死就空無,生氣消滅」,這樣的西方,哪裡真有西方可以往生呢)身毒應無生博望,(身毒就是天竺國-印度,漢朝博望侯張騫,曾到過那裡)岐山那有活文王,(岐山在西夷,文王的出生地)眾諸侯各朝天子。(問:「為什麼極樂世界在西方?」答:「極樂不是一定在西方,只是相對東方說西方。譬如天子的都城,名叫長安,諸侯朝拜天子,四方來路不一樣。東方來的,那就說長安在西,西方來的,那就說長安在東,長安一定有東西方向嗎?彌陀的都城,名叫極樂,十方菩薩都願意往生。東方往生的就說極樂在西,西方往生的就說極樂在東,極樂一定有東西方向嗎?」)四大洲殊睹日光,(四大洲,就是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特殊視力看到,日月環繞須彌山,照四大洲,東洲是日落,南洲是日中,西洲是日出,北洲是半夜。四洲的人都指日出的地方是東方,日落的地方是西方,那南洲的西方,就是西洲的南方,北洲的東方,就是東洲的北方了。方位難道有一定嗎)但得往生休恐怖,應知壽命實難量,(《大彌陀經》說:「我國土中人的壽命,都是無央數劫。」)都言念佛是愚夫。得作愚夫亦己夫,龍樹辯才還拙否,(龍樹菩薩造寫《毗婆沙論》,發願往生)文殊智慧是虛無,(文殊菩薩往生偈說:「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主人底事憑居易,(蘇東坡的詩說:「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 公據何人問大蘇。(蘇東坡去南方,只帶阿彌陀佛像一軸,說:「這是我的西方公據啊。」)寄語聰明宜念佛,閻君應不愛之乎?
娑婆體外事縱橫,寂滅無如安養城,苦樂雙忘名極樂,(有人說「求往生西方淨土,是自己貪圖快樂,不是為了成就佛道」,不知說極樂,是苦樂兩忘,才叫極樂。若是對苦說樂,是人天的樂,不能叫「極」)死生俱盡說無生。(問:「既然說往生,就有生死,為什麼說無生?」答:「達到生體的本空,所以生就是無生。再說接引初學的人,暫且方便說往生,往生後親證,才知道無生。」)佛無彼此皆同體,(又問:「為什麼不念釋迦佛,反而念彌陀佛,不念十方諸佛反而念一佛?」答:「念彌陀佛,就是念釋迦佛,念一佛就是念十方諸佛。因為佛佛道同,因為順本飾教,因為心能專一。再說因為彌陀與本土眾生,特別有因緣。」)地有東西是假名,何事勸人生彼國,只緣此土道難成。
若執往生為妄想,(有人說念佛是制住妄想的方法,若是求往生西方淨土,反倒成了妄想)豈言住此便成真,(如果說往生西方淨土,是妄想,那住在娑婆世界,妄想更重了)東西不著尤非理,(如果說我現今不求往生淨土,也不住留這世界,二者都不執著,隨意受生,這更是沒道理。為什麼呢?既不是法身大士,又不是應化的聖人,欲望貪愛沒有消除,業緣沒有斷,如果不往生西方淨土,一定就生在這穢土。既然生在這穢土,那就仍然在輪迴,業力牽引,三惡道就有份了,哪裡能夠隨意受生呢?)淨穢雙忘亦是塵。(只是淨穢雙忘這一念,也是情執,還是屬天法塵的範圍。若是真的雙忘,又哪裡妨礙求往生?)生本無生生四士,見猶離見見三身,須知真妄原同體,迷悟由來總在人。
才勸往生言著相,盡思貪戀卻迷濛,無生畢竟有生在,(有斷見觀念的人說「死後永遠滅亡沒有轉生」,不知業力牽引識神,畢竟又進入胞胎。除了念佛往生,再沒有別的脫離處)離相依然住相中。(若是說死後永遠滅亡,不求往生,表面不著相,其實是脫離緣起相,生起斷滅相。所謂斷滅相,是邪見法)念與佛融方是即,(荊溪湛然說:「體不二故方名為即。」近來的聰明人士都說:「即心即佛。」當勸念佛時,就說著相。不知念佛念心,本來是一體,只是執著念心,不信念佛,那心佛是二,怎麼名為即呢)心將境異不知空,(即事顯理,才叫真空,撥開事去說理,名叫惡取空。近來的聰明人士,也知道心淨國土淨,跟他說淨土,就說是著相。不知心外沒有土,土外也沒有心,只執著唯心,不信淨土,那心與土,就分為二,這是惡取空,不是真空啊)會須心佛雙忘後,日照山川處處通。
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餘程是外求,但執妄心居在內,(如果十萬億佛國的西方,是向外求,那麼認定的方寸((心)),卻是妄心在裡面,就是阿難所說的七處征心之一)不知真性體全收。(楞嚴經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邪?」)彌陀諸佛鏡中影,極樂娑婆水上漚,取捨厭欣無罣礙,自家屋裡任優遊。(欣喜自心的淨所以有取,厭離自心的穢所以有舍。一取一舍,不妨礙唯心,哪裡有外)
盡說厭欣為障道,誰知淨業善資成,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何處安居能徙宅,誰人無事肯登程,鐵圍山外蓮華國,掣斷情韁始放行。
人疑念佛恐成魔,魔佛相爭不較多,了境唯心無圍牆罣礙,(只要明白佛從心現,外境本來是空,那麼就算是魔也是佛)將心取境便淆訛。(不知境界是自心生出,執著為有,那麼就算是佛也是魔)國君憒憒民方擾,室主惺惺盜敢過,(一念執著那麼魔就得到方便機會,妄心不起,那麼鬼也無可奈何)須信佛心常護念,(《彌陀經》說:「念佛之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波旬束手更誰何。
都言處處是西方,平地高山總不妨,(古語說:「高山平地總西方。」這是真實到家的話,如果沒到家,就成了戲論)入廁豈宜還塞鼻,沖泥何事尚褰裳。(捂鼻子撩起衣裳,就是穢相沒有空,處處西方,豈不是妄想)病來那得心無苦,夢裡焉知身在床,莫話空言違實行,好憑落日望還鄉。
盡說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應,(《法華經》信解品中,迦葉等四大弟子對佛說:「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知道淨土法門,是菩薩修行的,不是小乘人的事。因為如來在小乘教中,不說有他方佛土。只在大乘方等經中,廣談十方佛國,而諄諄教導唯有指歸西方淨土一門。所以西域傳承小乘教的,都不信有彌陀佛國往生的事,學大乘的,大多修這個淨土法。現今的人反倒認為,淨土是小乘法,大乘卻不修,豈不是太顛倒嗎)須知念佛還成佛,(淨土八祖雲棲蓮池大師說:「念佛成佛,是親種子。所以華嚴十地文,每一地都不離念佛。」)大勝為僧又作僧。(大智律師說:「近來見禪講宗師,有的發願來生要童真出家。曾試著對他說:『你如今已得男子身出家,應該求出離,為什麼卻還要求得男子身,再發願出家,幾乎沒有進步呢?』」)白社遠公鹹願往,(晉朝的慧遠法師,在廬山匯集眾人念佛,刻木蓮花,有十二片葉子,引流泉入池,每過一時,水激一聲,晝夜六時,禪誦不斷。參與法會的賢人,往生的很多)華嚴大士亦求登,(《華嚴經》行願品,普賢菩薩偈語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國。」)攀龍附鳳知何限,底事吾儕不願升。
余教修行歧路曲,此門直入坦途平,三祇行遠終難就,十念功成便往生。(藏教的修行,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才能成佛道。圓教的念佛,只憑十念一念,便能往生。這就是教門的頓漸不同,自力他力有差異。因為其他法門的修行,多數是憑自力。念佛一門,藉助他力,他力容易成就,所以十念就往生。自力難成,所以三大阿僧祇劫還在滯留世間。有人說「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一生可到,須要經過多生多世,輾轉修行,才能往生」,這是不知教門殊勝佛力難思啊)大石載舟還不沒,(《那先比丘經》說:「如持百枚大石,置於船上,因船力故,石不沒水,若無其船,小石亦沒。」大石比喻重罪,船比喻佛力,不沉沒比喻不墯落三途惡道,沒有船比喻沒有佛力,小石比喻輕罪)蒼蠅附驥始堪行,揚帆順水因風便,何憚迢迢十萬程。
休言極樂苦難生,才說難生是障門,(障門有三,一是懷疑自己業力深重。二是懷疑自己福力輕微。三是懷疑自己修行太淺。有這三疑,不能往生)佛力自能除業力,信根端可拔疑根。(必須相信彌陀的願力深重,尚且不放棄五逆十惡。善人尚且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何況多念)深逃私債藏王府,(一入西方冤業不能違害)現受官刑遇聖恩,(親蒙佛力加持,冥府不能勾牽)早晚相從裹糧去,此生終不負慈尊。
莫執壇經排淨土,(《壇經》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土?」這個意思正是勸人修善。不說沒有淨土,也不是說西方,確實有造罪的人。應通過這個意思鼓起志氣,不能因為辭句損害本意)祖機佛語並圓融,因言薦理彰吾教,得意忘言顯本宗。十善齊修焉造罪,群賢共會豈還蒙,他方此土何來去,法界明明在眼中。
念佛若言真漱口,(趙州從諗說:「念佛一聲漱口三天。」今天的人就以為,不必念佛。不要誤會就好了)誦經應不用開唇,藥能醫病還成病,火本溫身反炙身。(天台智者說:「般若如大火堆,四邊不可觸碰,觸碰就被燒,不觸碰就溫暖身體熱熟食物。」古人一時消遣的話,今天的人執著,當作真實意思,豈不是被燒嗎?)佛見未生除甚麼,(趙州說:「佛這一字,我不喜歡聽。」古人真實證到這個田地,才開大口。今天的人口談禪理,心裡輕視實修,還沒有去除惡見,何況善見?還沒有起三乘見,何況佛見?還沒有起佛見,說什麼去除佛見?)凡情尚在斷何因,勸君莫漫閒言語,只要今生出苦輪。
念佛圓通攝六根,耳根誰謂獨超倫,(人們知道《楞嚴經》中圓通耳根法殊勝,不知念佛就是攝耳根)音聞既是圓常體,名字元非生滅因。(問:「經上說『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念性尚且是生滅,何況名字呢?」答:「經文是為了隨順這一方的根機,在各種法門中選擇一門。現今初發心的人入道,所以有分別高下的說法,實際上二十五聖法門,都是具足圓通常義。所以古人說:『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說無不通,就知道是沒有不圓常的啊,難道唯獨名字就成生滅了嗎?」又問:「聖性雖然沒有不通。初心八道,難道沒有遲速優劣?」答:「別論雖然如此,通論卻不是這樣。念佛既然攝取耳根,就同是一門,哪裡分優劣?又念佛主要在於意根是遍攝五根。耳根只屬於耳,不兼顧別的根。耳根是從一門深入,念佛卻是根根可入。應當知道耳根不攝取念佛,念佛能攝取耳根。所以這一門,三根普被。」)以念念名名固切,將聞聞佛佛還親,由來二聖皆昆仲,同作彌陀輔弼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