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農曆七月二十九日,是地藏菩薩聖誕!無數佛子的盛大節日!
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地藏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其道場在安徽省池州市九華山,與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有一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在地獄受苦,遂變賣家宅,獻錢財供養於佛寺。後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引,夢遊地獄,見鬼王無毒,求得母親得脫地獄,婆羅門女醒來方知夢遊,便在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釋迦佛告訴文殊說:「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就是說,地藏前世曾為求母得脫地獄的婆羅門女。
又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曾受釋迦牟尼佛的囑託,在釋迦滅度後、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諸道中的眾生。而且他發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有情眾生只要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獲得救度。
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道場。據說唐代時,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選擇東崖岩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月身寶殿,俗稱「肉身塔」。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日益流行。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薩形象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現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現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據《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十輪經》等記,由於地藏菩薩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了讓眾生能深信因果,歸依三寶,所以顯示出家僧人相。地藏菩薩像還常有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的,其名號曰:「謗聽」或「善聽」。曾資助過金喬覺的閔姓山主及其兒子,後來皆隨金喬覺出家,九華山成了地藏道場後,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薩的脅侍。
地藏菩薩因立下要度盡六道中生死流轉眾生的大願,故而常現身於人、天、地獄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稱,其名號與形象如下: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種人頭幢,其形象為左手持人頭幢,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助地獄道眾生。
(二)寶珠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專門救度餓鬼道。
(三)寶印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如意寶印,專門濟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專門濟度阿修羅道。
(五)除蓋障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為人除掉八苦之蓋障,專門濟度人道。所謂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為苦諦所攝。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將死時現五種衰相)而除其苦惱,專門濟度天道。
按佛教說法,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釋迦寂滅後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無佛世界裡,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其地位相當於「代理佛」。《地藏本願經》又說,釋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為幽冥教主,使世人有親者,皆得極本薦親,共登極樂世界,地藏受此重託,遂在佛前立下宏大誓願:「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因此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以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
【地藏菩薩聖誕祝儀】
(一)香贊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 頃刻紛紜, 即遍滿十方, 昔日耶輸, 免難消災障。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二)稱聖號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三稱)
(三)大懺悔文一遍
(四)地藏贊偈
地藏大士,誓願弘深,明珠照破鐵圍城,金錫振幽冥,化雨繽紛,大地布陽春。
地藏菩薩妙難倫 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塗六道聞妙法 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 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劫恩親蒙接引 九蓮台畔禮慈尊
南無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繞佛約數百聲然後各歸原位)
(五)拜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
南無阿彌陀佛(三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拜)
南無地藏王菩薩(十二拜)
南無忉利會上佛菩薩(三拜)
(六)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合南聖眾。
(禮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