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人性中有貪婪的一面,但是每個人都渴望將自己高尚、美好的一面發揮出來,以心胸寬廣、慈悲、博愛的形象展現在大家面前。可是由於我們的心靈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愛與慈悲的滋潤,我們表現出來的慈悲與博愛,包括情和愛,總是畸形的。一個人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不願意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指責,一定不是一個真正渴望進步,真正想改變自己的人。
作為一個靈修人士,必須學會感恩。哪怕是裝,裝個三年五載,也會自然而然地感恩。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永遠是一個痛苦的人,一個心靈貧瘠的人。小孩子剛上幼稚園,不會說「老師好」「老師再見」,需要大人教,然後跟著模仿。剛開始會忘記,但只要老師耐心地教下去,孩子總有一天會養成習慣,形成本能,到學校的時候會自然地叫一聲「老師好」。我們的慈悲與博愛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
至於深入三摩地、明心見性、證悟本來、慈悲與博愛突然迸發出來,這種情況當然存在,但是並不多,突然的頓悟很難。所以我們還是先做一些簡單的、容易做到的。一個人不能把心中的情和愛變成慈悲,在靈修這條路上是無法邁步的。
即便你的禪定功夫很好,可以入定七天七夜,對於了生死、成佛還是不夠。一個成了佛、了了生死的人,在他身上一定會體現出慈悲與博愛。當然也會有神通,但是佛法的成就是以慈悲與智慧來衡量,而不是神通。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也就在於此。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每個宗教的立足點都不同,成就的方式也不同,佛教的體現方式就是慈悲、智慧與出離心。
有些修行人喜歡炫耀自己的神通。一個有神通的人如果不具備慈悲和智慧,大家說結果會如何?會成為魔!所以作為修行人,慈悲和智慧必須同時兼修,缺一不可。儘管我們現在還體現不出慈悲和智慧,但是必須明確修行的方向——唯有慈悲和智慧才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方向。
再大的困難、再深的冤讎,遇到智慧與慈悲的力量,都能化解。所以當我們抱怨自己遇到逆緣時,只能說明我們慈悲的力量不夠。當你站到一定高度,就會看到今天你之所以能成就,多虧了你的「敵人」。如果不是你的「敵人」整天盯著你、磨你,你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佛菩薩有千百億化身,不會總以一種面孔——慈眉善目展現在我們面前,有時候也會展現金剛怒目相。而我們作為靈修導師,也應該體現出「千百億化身」——對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展現不同的面孔。無論用哪一副面孔,出發點都是慈悲。沒有慈悲,即是魔的再現。
可是有時候我們心裡也會抱怨: 我好心對你,你不領情,還怨我、罵我! 是不是會這樣想?為什麼會這樣想呢?因為我們的慈悲心不夠,總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如果真是好心對待他人,就不要奢望他人的理解,不要在意他人以什麼方式回饋我們。如果有奢望,說明我們的慈悲還不是真正的慈悲,而是我執。
為什麼我們會用我執來表現慈悲呢?《金剛經》上講,凡夫有四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中最難破的就是我相,也就是我執,我相若破了,後面三相不攻自破。凡夫的慈悲也好,博愛也好,都帶著我執。既然帶著我執,就會希望得到對方的理解,希望對方回饋以好的言語、態度和面孔。
當我們了解自己的慈悲是帶著我執的,而不是出於無我之心,我們就不會煩惱了,而會反觀、內省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有無我的人散發出來的慈悲和博愛,才是真正的慈悲和博愛。凡夫常常發心,但從不長久。聖人從不發心,但有長久心。
什麼是聖人的長久心呢?就是無我之心。以無我之心做事,怎麼會有煩惱呢?所有的事都不是為我而做,都不求回報,當然也就沒有煩惱。如果能以無我之心行慈悲之道,所有的冤親債主都會被感化。
帶著我執行慈悲之道,能行多久呢?碰到一點逆緣就退失菩提心了。雖然我們天天喊著「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可是我們又度了幾個眾生?斷了多少煩惱?
好多人整天生病,有氣無力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表里不一,做事用的是兩股力量,而不是一股;所謂的慈悲、博愛都是有目的的,情和愛都不是無我的。例如一個愛說謊的人,說一句假話,就要想十句假話來圓謊。一個常說假話的人,眼神都是驚恐的,氣都是虛的。一個人長期表里不一,心靈的力量就分散了,無法集中起來。說的假話越多,力量越分散。所以有氣無力,顛三倒四。
一個人身心不完整,他的力量也不完整。當他給予別人慈悲、博愛的時候,他的力量也是極其有限的;當他為人處事、談情說愛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的。因為他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人,給予的情和愛也是四分五裂的。根不全然,所生的果自然也不全然。
所以大家平時不要說假話,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我們做任何事,心靈上都會留下痕跡。你愛他,就說你愛他;你恨他,就說你恨他;你想他,就說你想他。只有當你變成一個全然的人,你做事才會有全然的力量,也就是完整而沒有缺陷的力量。只有當你帶著全然的心談情說愛時,對方才能感受到,才會超越。
只有當我們的心是完整的、全然的,我們的影印件才是完整的、全然的;只有當我們付出的是全然的力量,回饋回來的才是全然的力量。所以,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投射到別人身上,別人也是以同樣的心投射到你身上。
什麼是信仰?我剛才講的這番話就是信仰,信仰就由此開始!如果你連這些都不信,我問你:你信的是什麼?